• 一朵花的力量——“中国牡丹之都”菏泽走访记

    4月15日,菏泽市胡集镇黄屯村村民在查看林下牡丹生长情况。本报记者朱峥摄





    菏泽曹州牡丹园内盛开的牡丹花。本报记者朱峥摄


    落尽残红始吐芳,


    佳名唤作百花王。


    竞夸天下无双艳,


    独占人间第一香。


    这首晚唐文学大家皮日休描写牡丹的诗作,流传甚广。牡丹寓意富贵吉祥,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在中华优秀文化典籍中频频出现,佳作迭出。


    如今,在被誉为“中国牡丹之都”的山东菏泽,围绕国色天香的牡丹花,人们书写的“作品”不再限于纸上。近年来,菏泽充分利用种植规模、种质资源、种养业态等独特优势,实现立体综合开发。走进菏泽,你会发现,这里的“花样故事”引人入胜,“花样经济”异军突起,“花样生活”无比美好。


    依靠一朵花的力量,大美菏泽写就了绿色发展的生动案例。


    花样故事


    菏泽的牡丹栽种历史非常悠久,当地人对这种典雅端庄、气度不凡的花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采访发现,在菏泽,到处都能巧遇爱花惜花的民间“秋翁”,当地懂牡丹的人多,能如数家珍地介绍牡丹的起源、习性、种植历史和价值的人也不在少数。


    对于菏泽牡丹的历史,菏泽市文旅局非遗科科长朱晓雯长期潜心研究,颇有心得。她告诉记者,众多专家研究认定,当地牡丹栽植始于隋,兴于唐,明代已成为全国的栽培中心,清代被誉为“甲天下”,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


    早在隋代,曹州就出了齐鲁桓这样的著名花师,曾为隋炀帝培育出高过楼台的牡丹花。曹州就是当今的菏泽。唐朝开国功臣徐懋功是曹州人,他将长安御花园的牡丹带回老家种植,这应该是引进牡丹外来品种比较早的事例。隋唐之后,据说曹州“村村有花园,户户养牡丹”,诸多传说虽然难免夸张,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牡丹的喜爱。


    历代吟咏牡丹的诗赋,更是浓墨重彩。据不完全统计,大唐时期,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名家吟咏牡丹的诗词约有100多首,宋代则超过1000首,明清文士咏牡丹的诗词传世更多,粗略统计达数千首之多。李白《清平调》里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无愧千古名句,明代李梦阳对牡丹情有独钟,写出的牡丹诗连绵成组,开篇便是“自知国色无伦比,放遍群花每后开……”


    遍检牡丹诗文,“曹州”作为地名频繁出现。菏泽处于黄河冲积平原,滔滔黄河带来肥沃的土壤,孕育了国色天香的牡丹花。


    2011年,牡丹传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涵盖与牡丹相关的民间传说故事。其中包括了人物传说、地名传说、品种传说和风俗传说等,保护单位定在菏泽市牡丹区文化馆。


    相对而言,菏泽市牡丹产业发展中心的专家更在意牡丹的开发价值,中心负责人陶福占说,牡丹可不仅仅是好看,而有实实在在的价值。人们最早对牡丹的认识,正是其药用价值。1972年,在甘肃省武威市柏树乡发现的东汉早期医简中,已有用牡丹治疗“血瘀病”的处方。医学经典《神农本草经》称:“牡丹味苦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


    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是这样解释牡丹的:“虽结子而根上生苗,故谓之牡丹。”李时珍还对牡丹及其别名作了相应的阐释:“唐人谓之木芍药,以其花似芍药,而宿干似木也。群花品中,以牡丹第一,芍药第二,故世谓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


    宋代郑樵《通志》记载:“古今言木芍药,是牡丹。”其中的安期生《服炼法》云:“芍药有二种,有金芍药,有木芍药。金者,色白多脂;木者,色紫多脉,此则验其根也。然牡丹亦有木芍药之名,其花可爱如芍药,宿枝如木,故得木芍药之名。”


    史料记载,中国是牡丹的原产国。历史上,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河谷之中,到处都盛开着野牡丹。明清时期,菏泽已大规模种植牡丹,素有“曹州牡丹甲天下”之称。


    “明朝以后牡丹的全国种植中心就是菏泽,北京种植的牡丹百分之九十都来自菏泽。”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说,“到了清朝蒲松龄写《聊斋志异》的年代,曹州的牡丹已经非常有名,可以拿出自己独有的品种来反哺洛阳,这就是当年曹州牡丹的威风。”


    今天,菏泽牡丹同样拥有极为特殊的地位。北京景山公园、圆明园、奥林匹克公园等地都种植了来自菏泽的牡丹。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2400余盆菏泽牡丹绽放天安门广场;2019年4月“国色天香-紫禁城里赏牡丹”菏泽牡丹主题展在故宫举行,1.5万盆牡丹、2.6万枝鲜切花及牡丹衍生品、牡丹文创产品与海内外游客见面;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菏泽反季节催花牡丹亮相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名花遇到名家,也为后世留下许多佳话。茅盾、冰心、舒同等多位文化名人与菏泽因牡丹而结缘。


    菏泽日报副总编、牡丹晚报总编辑潘若松介绍,当地文学刊物《牡丹》的刊名为茅盾题写,字体典雅秀丽、端庄大方;1992年11月,菏泽市文广新局退休干部魏玉传写信给冰心老人请求为菏泽牡丹题词,冰心写了“十里散香苏地脉,万花低首避天人”两句诗作为回信;菏泽曹州牡丹园观花楼前的一方石碑格外醒目,“曹州牡丹甲天下”出自书法家舒同手笔。


    菏泽牡丹以其花大、型美、色艳、香浓著称于世。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菏泽牡丹获得111个牡丹奖项中的81个。


    2012年3月16日,经申报、考察、评审,中国花卉协会正式授予菏泽市“中国牡丹之都”。


    “花随人意开,四季看牡丹。”4月中旬的菏泽曹州牡丹园,鲜花怒放,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气。对满园春色,高级农技师赵信勇习以为常,因为在曹州牡丹园,牡丹已实现了一年四季的“盛开自由”。赵信勇告诉记者,菏泽仅观赏牡丹就有9大色系、10大花型、1280个品种,每年谷雨前后万花齐放,令人如痴如醉。


    花样经济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在菏泽,牡丹不仅具有观赏价值,当地还致力打造牡丹产业链,积极推动牡丹产业“接二连三”转型,即从单一种植观赏向精深加工、花卉及产品交易、文化创意等产业形态跨越。过去只看一朵花,而今全产业链立体综合开发,牡丹绽放出绚丽的产业之花。


    “牡丹全身都是宝,目前菏泽开发出260多个牡丹相关产品,年度总产值已近100亿元。”中国园艺学会牡丹芍药分会副秘书长庞志勇说。


    据统计,菏泽成片种植牡丹在500亩以上的园区基地就有20多个。当地还是国内外最大的牡丹种苗交易中心,累计输出牡丹种苗约60亿株,每年向美、俄、德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170多万株种苗。


    牡丹籽油、牡丹花蕊茶、牡丹化妆品……走进菏泽尧舜牡丹产业园,琳琅满目的产品让人目不暇接。在科技助力下,“一朵花”的跨界之旅令人啧啧称奇。目前,菏泽市牡丹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4家,生产规模、产品档次一直引领国内同行业发展。


    “牡丹花可赏,根入药,籽榨油,蕊制茶,瓣提露,兼具观赏、药用和食用价值,发展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随着产业开发不断深入,我们已达到了把一朵花‘吃干榨净’的开发水平。”陶福占说。


    目前,菏泽牡丹产业实现了由观赏拓展至食用、药用、保健等多个领域,从入食、入茶、入酒的牡丹食品,到牡丹特色保健品、化妆品,再到牡丹瓷、牡丹画、牡丹真花等文创艺术品,贯穿农业、工业、服务业各个产业领域,牡丹香、牡丹丝绸、牡丹剪纸等牡丹文创产品“百花齐放”。


    阳春三月,记者在菏泽市牡丹区胡集镇黄屯村看到,上千亩杨树林郁郁葱葱,林间种植的油用牡丹形成白色的花海,一望无际;阳光透过树叶洒在牡丹花上,人步入其中,不时惊起三两只鸟儿。


    “我们村‘林下牡丹’的效益很好,树木和牡丹都有收入,每亩一年能增加纯收入2000多元,比单一品种种植赚钱多。”黄屯村党支部书记黄继合说。


    在牡丹区黄堽镇的宋庄村,牡丹“住进了”现代化的智能温控大棚。与常见的大型盆栽牡丹不同,这里的“案头”牡丹走起了“小可爱”风格,植株较小、花色齐全的微型盆栽牡丹令人爱不释手。


    “微型盆栽又称案头牡丹,适于放在办公桌上,方便居家观赏,因为牡丹小而精,更适应电商销售。”菏泽谷雨牡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建立说,这样的牡丹经过电商运输,为千家万户的厅堂增添了无限春色。


    “一朵花的力量”给当地大量群众带来了稳定的收入。


    “以往我都是外出打工,后来村里建了牡丹产业园,我就流转了家里的地,在园区工作,既能就业又能顾家,挺好!”牡丹区皇镇街道王桥村村民韩刚告诉记者,他在园区一个月能挣四五千元。


    王桥村党支部书记王建林说,为更好打开牡丹销路,党支部带领群众大力发展电商营销,引导村民通过网络平台销售,花农过去“开着货车跑全国”,现在“坐在家中卖全国”。电商新业态培育出众多倍受人们欢迎的“土味主播”,仅王桥村就有100多人。


    皇镇街道与菏泽学院合作,在浩森牡丹园建立了山东省第一家牡丹产业博士工作站,引导研发四季牡丹、催花牡丹等牡丹培育技术,培育出分别适应南方湿热气候、东北湿冷气候、西北干冷气候的品种200多个。目前,这里的牡丹种苗、盆栽牡丹、鲜切花等产品琳琅满目,技术研发与服务、新品种培育、牡丹投资等多方位发展,初步形成了集“产学研用销游”于一体的产业体系,有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说到牡丹产业发展成效,皇镇街道党工委书记穆静显得有几分兴奋。穆静告诉记者,2021年当地冬季催花牡丹产量10万盆,容器牡丹20万盆,鲜切花年产1000多万枝,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带动周边群众就业2000余人,牡丹种植户人均收入5万元以上。


    菏泽市委书记张新文说:“牡丹是我们的一张靓丽的名片。菏泽将坚持大众化、市场化、产业化、人文化、国际化‘五化并举’,叫响牡丹优势品牌,让世界更爱菏泽牡丹。”


    花样生活


    行走在菏泽市的街巷之间,你一定会发现,那朵无处不在的牡丹花已经深深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牡丹既可以是街道的名称,如牡丹路、凝香路、华英路、繁花巷,也可以是游览休憩场所的名称,如天香公园、牡丹广场,还可以冠名学校,如牡丹小学、牡丹中学、花乡小学……


    历史上,牡丹元素就装点着菏泽人的生活。时至今天,在一些地方的老街老屋上,房檐的瓦当烧制着牡丹,虽饱经风雨侵蚀,花瓣、花萼、花茎依然清晰可见。普通人家里,骨雕牡丹屏风、烫印牡丹烙画如今也是常见的装饰。


    在立体综合开发进程中,与牡丹有关的传统工艺同时得以发扬光大。当地将牡丹文化与陶瓷技艺结合,让原本“平铺”在瓷盘上的牡丹得以立体盛开。


    一捻、一提、一勾,乳白色的土坯竟“绽放”出牡丹的花瓣。制作师文璐璐手法格外熟练,不过一会儿的工夫,半成品就在面前摆成一排。“捻制花瓣讲究一种感觉,最薄的地方只有几毫米,要用手指发力由里到外捻出形状,之后再调出牡丹花的折痕。”文璐璐说,这些瓷土做的牡丹花,便是菏泽牡丹瓷的坯子。


    “制作牡丹瓷一般分5层,少的有40多瓣,多的80多瓣。”车间主任周笑天告诉记者,菏泽牡丹瓷制作工艺繁复,每件牡丹瓷都是纯手工打造。即便作为陪衬的牡丹叶,都按照真实比例拓制,以最大限度还原叶脉的真实纹路。半成品经过施釉,在高温下烧制三遍,就会得到色彩鲜艳亮丽、层次感极强的艺术成品。


    尧窑舜陶文旅产业发展(菏泽)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常锁说,企业正尝试将牡丹瓷向艺术生活化发展,研发耳钉、发簪、胸针等“小而精”的装饰品,让牡丹融入更多生活的细节。


    牡丹,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菏泽市巨野县洪庙村农民书画基地一处画室里,画师王善花手上拿着两支画笔交替使用,起稿、勾线、上色……一笔一画、一丝不苟。不多久,一朵风姿绰约的牡丹花跃然纸上。“画一幅能挣四五百块钱,一个星期差不多能画一幅,还不耽误家里的活。靠着画牡丹,这几年俺家里的生活好多了。”身有残疾的王善花说,自己从2014年开始师从本土画师学习绘画,一直坚持到现在。


    巨野县是中国文联命名的“中国农民绘画之乡”,也是中国工笔画学会命名的“中国工笔画之乡”。近年来,巨野县把培育壮大书画产业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建设书画示范基地。基地招募学员时主要以留守妇女和残疾人等为重点对象,助其通过培训成为职业画工。


    “牡丹画是巨野工笔画的当家品种,画师们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糅合现代工艺手段精工细作,作品独具特色。”巨野县书画院院长程军伟说,画中的牡丹枝繁叶茂、色彩饱满、惟妙惟肖;花叶层次分明、错落有致,花头或含苞待放、或摇曳生姿;枝干、嫩芽、花苞等交相呼应,突显了牡丹的雍容华贵。


    描绘牡丹神韵的巨野工笔牡丹画,已成为山东地域文化的一张名片。来自这里的牡丹画作,如《花开盛世》《锦绣春光》《冠艳群芳》《国宝献瑞》《盛世中华》等,先后亮相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等重大活动,以及人民大会堂山东厅等重要场所。


    春天如约到来,菏泽牡丹再次怒放。已举办31届的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推出“云赏牡丹”活动,通过互联网直播平台帮助五湖四海的观众一睹牡丹花容,活动开启前两天时间,全网就有超过1.5亿人次在云端赏花游春,“山东菏泽400岁牡丹王开花”更是成为热搜话题。正在举办的“牡丹文化艺术大展”通过VR云展厅将艺术展搬进云空间,打造一场永不落幕的艺术盛会。


    菏泽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鹿展介绍,这届展会共收到来自全国及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参赛作品近4万件,评出美术作品98件、书法作品100件、摄影作品100件、文创作品300件集中展出。“云展览”贯通时空,让牡丹花得以“贯四季而不衰,历时光而益固”。


    如果你有机会去菏泽,与当地人说起牡丹,话题说不尽,气氛也总是格外炽热的。他们一定会热情地推荐你去曹州牡丹园等10多个园区看一看,去郊外连片的牡丹田园里走一走,领略这一朵花的无尽魅力。他们还会提醒你,牡丹宴的菜品丰富多彩,色香味不同凡响,千万不要错过,否则将是一大憾事。

    2022-04-24
  • 稳中求进 主动作为 国家开发银行积极服务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阳春时节,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的伶仃洋海域,一座座桥梁高塔直入云端、一节节深管隧道潜入深蓝……世界超级工程深中通道建设传来捷报:项目关键性工程、总长度达2000米的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悬索桥——伶仃洋大桥先导索顺利过江,东、西主塔实现“千米一线牵”。


    深中通道是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核心通道,2024年建成通车后,将进一步重塑粤港澳大湾区珠江两岸互联互通新格局,为“双区”建设注入更强劲的动力。在深中通道建设中,国家开发银行牵头组建226.68亿元项目银团,重点支持海底沉管隧道、伶仃洋大桥、中山大桥等关键性工程建设,为这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坚实融资保障。


    这是国家开发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助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案例之一。作为党领导下的开发性金融机构,今年以来,国家开发银行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发挥好开发性金融作用,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仅以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为例,一季度,开发银行加大力度支持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实现交通行业授信3868亿元,发放贷款1761亿元,支持了济郑高铁、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深圳市轨道交通12号线PPP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承诺水利贷款355亿元,发放229亿元,支持了福建漳州九龙江调水工程、陕西东庄水利枢纽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扎实服务扩大有效投资,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作出积极贡献。





    助力科技自立自强


    新年伊始,我国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华龙一号”迎来开门红,福清核电6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开始向电网送出第一度电。“华龙一号”是中核集团研发设计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压水堆核电创新成果,是名副其实的“国之重器”。开发银行福建分行多措并举保障项目建设资金需求,截至目前,累计为福清核电投放贷款超300亿元,为打造核电技术“国家名片”作出了开发性金融贡献。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开发银行把支持制造强国、科技强国建设作为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方向,发挥中长期投融资作用,助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融资推动重大工业项目加快建设,为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做出积极贡献。开发银行设立科技创新和基础研究专项贷款,重点支持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任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前沿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助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发展。今年一季度,开发银行发放科技创新和基础研究专项贷款319亿元。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中最重要和最基础的部分,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开发银行积极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一季度发放制造业贷款1080亿元,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同时,充分发挥综合金融服务优势,运用所管理的各类产业投资基金、科创基金,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提供股权投资支持。


    积极推动区域发展平衡协调


    在陕西省宁陕县的秦岭输水隧洞里,引汉济渭工程项目正在热火朝天加紧建设。作为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引汉济渭工程连接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对增强区域水资源配置保障能力,推进黄河高流域生态保护和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开发银行陕西分行向该项目一、二期工程授信205亿元,累计发放53亿元,为该项目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项目建成后将有效破解当地水资源短缺和时空分布不均问题,解“渴”关中,惠及三秦。


    今年以来,国家开发银行完善服务区域发展战略顶层设计,制定提升服务质效相关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以开发性金融之力增强区域协调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助力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


    饮水思源,勿忘老区。国家开发银行用心用情用力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基础设施补短板、产业发展、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提供开发性金融支持。开发银行不断探索创新服务方式,将福建三明、江西赣州、四川泸州、贵州遵义、陕西延安5个革命老区地市确定为开发性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示范区,力争探索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模式案例,为革命老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贡献力量。





    绿色金融撬动绿色发展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开发银行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围绕支持碳达峰碳中和、服务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重点领域,持续加大对清洁能源、绿色城乡建设、绿色交通建设、工业领域节能环保改造、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防治等重点项目支持力度,服务美丽中国建设。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开发银行绿色贷款余额2.61万亿元,居国内银行业首位。


    垃圾、污水处理问题与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开发银行把推进县域垃圾、污水处理作为开发性金融服务绿色发展的切入点和重要抓手,深入实施“百县千亿”专项金融服务,一季度新增授信190亿元,发放贷款161亿元,为建成覆盖县城、辐射农村的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网络提供高效金融支撑。


    实现“双碳”目标是我国的庄严承诺。开发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制定行动方案,积极申领人民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持续加大对“双碳”重点领域支持力度。一季度,开发银行向能源领域发放贷款1090亿元,重点支持核电、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发展,以及煤炭等传统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其中,聚焦推动大型风电、光伏发电基地建设以及抽水蓄能、水电、核电等绿色低碳重点领域项目落地实施,发放清洁能源产业贷款765亿元,支持了内蒙古上都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包头采沉区光伏基地、丰宁二期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重点重大项目建设。





    倾力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


    国家开发银行不断深化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认识,始终站稳人民立场,结合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继续围绕重点领域做深做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大文章,切实将实事好事办到百姓心坎上,助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四川,泸州高新区(古蔺)异地产业园内机器轰鸣,一派繁忙景象,挖掘机挥舞着巨大的手臂不停作业,混凝土泵车、装载机穿梭往来……在开发银行四川分行贷款支持下,投资3亿元的智能酿酒机器人项目、投资30亿元的专用车生态产业园项目都在紧张施工中,建成后预计可为农村群众提供5000余就业岗位。今年一季度,开发银行扎实做好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持续完善服务乡村振兴统筹协调机制,推进乡村振兴融资规划编制,围绕农村基础设施提升、粮食安全、示范区建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等支持重点,发放乡村振兴贷款1488亿元。


    在支持保障性住房领域,国家开发银行发挥保障房融资主渠道作用,一季度发放保障性住房贷款359亿元,重点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助力解决大城市新市民住房困难,让更多百姓从“忧居”变为“宜居”。


    小微企业是保市场主体、保居民就业的主力军。在本轮疫情中,小微企业受到冲击较大,亟需金融纾困的助力。开发银行以转贷款为抓手,缓解小微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压力,助力实体经济稳定运行。在吉林,吉林分行迅速发放转贷款10亿元,预计可支持制造业、批发零售、居民服务等重点行业200余户小微保供企业抗疫复工。在内蒙古,内蒙古分行抢抓时间向呼和浩特金谷农商行发放转贷款4亿元,有力支持了1000余户受疫情影响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复工复产和农户春耕备耕。





    国家开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开发银行将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发挥好开发性金融作用,不断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发展的质效,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金融支撑,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22-04-22
  • 外贸稳增长有坚实基础

    当前,稳外贸已成为我国稳增长的重要支撑。一季度外贸保持平稳开局,离不开我国宏观经济的坚实支撑,也离不开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的持续发力。要更加重视外贸增长的质量和效率,推动外贸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


    在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一些突发因素超出预期的背景下,稳外贸已成为我国稳增长的重要支撑。海关总署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10.7%,连续7个季度保持同比正增长,实现了来之不易的“开局稳”,为实现全年进出口目标打下了较好基础。

    一季度外贸保持平稳开局,离不开我国宏观经济的坚实支撑。近年来,我国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直保持全球领先地位,产业链供应链平稳运行,再加上我国工业生产体系完备、配套优势明显,为外贸发展夯实了基础。

    一季度外贸保持平稳开局,离不开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的持续发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有关部门还加强跨周期调节力度,采取加大金融支持、疏导物流瓶颈等有力举措,稳定外贸增长。

    在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接连两次对稳外贸作出部署后,4月2日国务院再次召开外贸形势座谈会,强调要加强对外贸形势的分析研判,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千方百计完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稳外贸目标任务。

    中央层面对稳外贸工作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我国外贸发展所面临的风险与挑战。特别是进入3月以来,疫情在国内多点散发以及俄乌冲突持续发酵,对部分外贸企业生产经营及供应链稳定带来了较大压力。部分外贸产业链上的堵点、卡点从外循环转到了内循环,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直接体现在月度数据的变化上——3月当月,进出口增速整体均有所回落。

    不过,我国外贸进出口自2020年第三季度起连续7个季度实现同比正增长,表明我国外贸韧性强、潜力大的优势仍然存在,外贸实现平稳增长仍具有坚实基础。有市场机构预测,尽管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增加,我国外贸增幅可能有所降低,但整体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情况越是复杂,越要求我们未雨绸缪、积极应对。一方面,要密切跟踪形势、准确分析研判,加强对外贸领域重大问题和风险的分析研究,促进已出台的各项利好政策措施落实落地;另一方面,要把加强和改进对外贸企业的服务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帮助广大市场主体积极应对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激发外贸企业的市场活力。这方面,我们已经尝到甜头。据统计,一季度,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数量达43.2万家,同比增长5.7%,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14.1%,较外贸整体增速高出3.4个百分点。

    在稳定市场主体、稳住外贸基本盘的同时,需要更加重视外贸增长的质量和效率,提升我国外贸参与国际价值链分工与竞争的能力。客观地看,当前影响我国外贸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都不少,但最根本的一条是,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对此,我们既要正视当前的困难挑战,也要坚定未来外贸稳增长的信心,把减税降费等政策落实到位,把金融保险等惠企举措用足用好,把贸易便利化措施抓实抓细,把创新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外贸迈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顾阳)

    2022-04-15
  • 3月份我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48.4%

    人民网北京4月1日电(记者乔雪峰)记者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获悉,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联合发布的2022年3月份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48.4%,环比下降3.2个百分点。由于非制造业没有综合指数,通常以商务活动指数来反映非制造业经济的总体变化。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相关负责人表示,3月份,在中国非制造业PMI各单项指数中,投入品价格指数和销售价格指数有所上升,升幅分别为2和1.3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在手订单指数、存货指数、从业人员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和业务活动预期指数有所下降,降幅在0.7-5.9个百分点之间。

    分行业来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8.1%;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46.7%。21个行业中,土木工程建筑业、金融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房屋建筑业和邮政业等10个行业高于50%;零售业、租赁及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和道路运输业等11个行业低于50%。

    新订单指数环比下降。2022年3月,新订单指数为45.7%,环比下降1.9个百分点。分行业来看,建筑业新订单指数为51.2%;服务业新订单指数为44.7%。21个行业中,金融业、邮政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土木工程建筑业和装卸搬运及仓储业5个行业高于50%;房屋建筑业位于50%;互联网及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批发业、建筑安装装饰及其他建筑业、水上运输业和零售业等15个行业低于50%。

    投入品价格指数环比上升。2022年3月,投入品价格指数为55.9%,环比上升2个百分点。分行业来看,建筑业投入品价格指数为61.4%;服务业投入品价格指数为54.9%。21个行业中,建筑安装装饰及其他建筑业、航空运输业、批发业、土木工程建筑业、水上运输业和道路运输业等19个行业高于50%;邮政业位于50%;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低于50%。

    销售价格指数环比上升。2022年3月,销售价格指数为51.1%,环比上升1.3个百分点。分行业来看,建筑业销售价格指数为54.4%;服务业销售价格指数为50.6%。21个行业中,批发业、航空运输业、建筑安装装饰及其他建筑业、房屋建筑业和土木工程建筑业等9个行业高于50%;铁路运输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道路运输业、邮政业和租赁及商务服务业等12个行业低于50%。

    从业人员指数环比下降。2022年3月,从业人员指数为47.1%,环比下降0.9个百分点。分行业来看,建筑业从业人员指数为50.1;服务业从业人员指数为46.6%。21个行业中,互联网及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土木工程建筑业、金融业、邮政业和航空运输业5个行业高于50%;房屋建筑业位于50%;批发业、装卸搬运及仓储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和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等15个行业低于50%。

    业务活动预期指数明显下降。2022年3月,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4.6%,环比下降5.9个百分点。分行业来看,建筑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0.3%;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3.6%。21个行业中,铁路运输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金融业、互联网及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和土木工程建筑业等14个行业高于50%;居民服务及修理业、房地产业、道路运输业和餐饮业等7个行业低于50%。

    2022-04-02
  • 广州出台13条措施促进外贸供应链畅通

    本报广州3月27日电(记者罗艾桦)记者从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获悉:面对当前外贸形势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特别是疫情防控带来的跨境供应链困境,广州市商务局近日牵头出台了《广州市促进外贸供应链畅通若干措施》,提出了13条直达企业需求的政策措施,多措并举保障外贸供应链畅通。

    措施打通堵点,解决广大中小外贸企业与物流公司供需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物流供需对接,实现通关、物流全链条信息互通共享,提升国际供应链的便捷度。破解难点,提升广州海陆空货运能力,完善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广州市国际物流枢纽能级。例如,进一步发挥白云机场、南沙港和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广州国际港等枢纽口岸的集聚效应;支持航空公司加大全货机运力投放,加密航班航线,发展“客改货”航班业务;支持全球班轮公司在广州港新增外贸班轮航线;拓展广州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铁路货运班列,优化班列监管通关模式,适度增加班列的频次。

    优化综合服务,降低经营成本,提升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如以南沙港疏港铁路开通为契机,发展公铁、空铁、海铁、江海联运等多式联运;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航运“超级加油站”,提供便捷的保税加油服务,吸引更多国际航行船舶停靠广州;清理整治强制服务收费、哄抬价格、明码标价不规范等违法违规收费行为;制定更有效和更精准的防疫措施,确保对企业经营的影响最小化。

    2022-03-28
  • 持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外企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

    人民网北京3月16日电(记者栗翘楚)3月15日,2022年全国“两会”有关情况吹风会在京举行,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商务部的相关负责同志就外企关心的事项分别做出解读。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秘书长赵辰昕表示,做好今年经济工作,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有机结合起来,以更大力度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更加注重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动力活力,统筹发展和安全,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外资企业是联通中国和世界的重要纽带。”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副司长朱冰表示,长期以来,我国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开放平台水平,加大投资促进力度,持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为外资企业在华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与服务保障。目前,中国正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这将为更多的外资企业带来市场机遇、开放机遇。

    现场交流环节,两位嘉宾还就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利用外资、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等议题同与会人士积极互动。

    与会外资企业代表表示,在外部环境日趋复杂的大背景下,中国坚持稳增长、注重高质量发展,有力促进了外资企业在华投资。举办此次吹风会,加深了外资企业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的了解,提振了外资企业在华发展信心。

    此次活动由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与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共同举办,共有外资企业、国内外公关公司等13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2022-03-17
  • 年内新增专项债发行9676亿元 基建投资加速

    今年新增专项债发行节奏加快,有效解决了重大项目融资难题。Choice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3月11日,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达9676亿元,占提前下达专项债额度的66.3%。


    东方金诚分析师丛晓莉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专项债券支持的重点方向包括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国家重大战略项目,以及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领域。总的来看,今年服务于产业和区域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规模和增速或将有一定提升。此外,考虑到财政政策发力适当靠前,为满足稳增长等需求,今年基建投资规模有所加大,用于项目建设的债券融资将有所提升。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强化绩效导向,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合理扩大使用范围,支持在建项目后续融资,开工一批具备条件的重大工程、新型基础设施、老旧公用设施改造等建设项目。

    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专项债券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关键举措,需要采取随势而动、因势利导、助势赋能等方式,紧紧围绕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建设,实行精准施策,不搞大水漫灌,避免重复建设,从而提高专项债券投放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加大对地方专项债的使用,使其参与基础设施适度超前建设,尤其重点支持“十四五”规划确定的重大工程和新型基础设施,更好地发挥稳投资、稳增长和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同时将政策发力适当靠前的要求落实到位,并在投资的有效性方面下功夫,增强发展后劲。

    记者注意到,近日,多地密集开工一批重大项目。例如,3月10日,天津市静海区开工22个重点项目,总投资约130亿元,涉及机器人研发、环保设备、新能源、生态农业等产业。

    目前,已有多个省份公布了2022年重点项目投资清单,布局了一批新基建项目。其中,2022年河北省重点建设项目共安排695项,总投资1.12万亿元,年内预计完成投资2500亿元以上。

    “各地纷纷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旨在用好用足地方专项债项目,引导资金跟着项目走,发挥数字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在培育新动能方面的引领作用,提升扩大基建投资的前瞻性和有效性,确保地方专项债有更多的投向目标,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也为供给结构优化提供基础支撑。”刘向东说。

    2022-03-15
  • 数字经济动能释放提速 强筋骨补短板稳中求进

    已被多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数字经济”,今年首次以“单独成段”的方式呈现,这让处在“数实融合”关键期的产业界信心倍增。


    但如全国政协委员、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徐晓兰所言,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过程中,仍存在融合不紧密、深度不足等问题。

    如何有效推动“数实融合”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说:“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还需要用‘技术—产业—社会’三位一体的系统性思维破解难题。”

    让实体经济筋骨强壮起来

    数字经济怎样支撑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马化腾言简意赅:“引导技术、资金等资源要素真正流向实体领域。”

    全国政协委员、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则提出,应鼓励金融机构为制造业数智化转型提供精准服务,为转型中的工业企业和提供数智化服务的数字科技公司提供适当的金融支持。

    “数字经济只有根植于实体经济基座,才能焕发更大价值。”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说,“全球新冠疫情让我们更加认识到,实体经济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典型代表。”在杨元庆看来,以新IT赋能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升级和低碳发展,仍然是促进中国经济稳增长的最大动能。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4800多万家企业中,90%以上为中小企业,如中国经济“毛细血管”般存在。

    徐晓兰说:“中小企业好,中国经济才会好;中小企业稳,宏观经济大盘才会稳。”

    近两年,我国中小企业生产和发展承受了不少压力,为护航中小企业发展,我国打出了一套长短政策“组合拳”。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以来,各部门出台针对中小企业支持政策25项,各地出台政策文件52个,涉及减税降费、资金支持、融资促进、稳岗扩岗、权益保护、扩大市场需求和专精特新发展等多个方面。

    在为实体经济强筋骨的同时,不能忽视数字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移动董事长、总经理郑杰建议,从普及数字素养教育、推动数字技能教育和培训的规范发展、完善数字化人才资源和服务保障体系入手,全面提高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

    让算力价值释放出来

    算力,顾名思义就是计算能力。数据如同生产资料,算力越强,处理数据的能力也就越强。继热力、电力之后,算力成为新的关键生产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如何推动算力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认为,这需要充分发挥我国在网络领域的积累,加快算力网络创新发展,推动算力成为像水、电一样可“一点接入、即取即用”的社会级服务。

    要增强算力,需要一张可以连接承载算力的网络,让数据高效跑起来,电信运营商们因此成为搭架算力网络的主力军。

    “当前,我国在算力网络领域已取得一定先发优势,但从概念提出到落地、成熟,仍需解决创新研发基础薄弱、产业现代化水平低、算力需求尚待激发等发展难题。”杨杰表示,加快推动算力网络创新发展,要从顶层设计、技术创新、产业推进、应用孵化、配套政策等方面持续发力、系统推进,进一步提升我国在算力领域的综合竞争力。

    但是,在一张算力网络的支撑下,即便有了算力供给,数据“跑”起来了,也不意味着一定能在数字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价值。

    沈南鹏以制造业为例解释道:“要达到为制造业切实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的高阶目标,当前工业数据的开发利用仍存在不少挑战。工业数据的采集和采集到的数据如何支持生产流程,仍是限制数据价值释放的重要短板。”

    相比企业内的数据价值释放,跨企业、跨领域的数据调度、共享与开放才是真正的挑战。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表示,数据的重要性随数字经济水涨船高,打通数据要素流通环节,才能让数据在数字经济中真正发挥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科技厅一级巡视员林浩强调,加快完善我国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市场规则迫在眉睫。

    2022-03-14
  • 年内新增专项债发行5953亿元

    投资是提振工业经济的“牛鼻子”,而专项债对于扩大有效投资具有重要作用。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2月20日,年内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达5953亿元,占提前下达专项债额度的40.78%。



    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新增专项债将在重点投资领域发挥作用。一方面加快补齐中国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公共服务、产业发展、能源供应等功能,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助力;另一方面投资形成经济增量可以带动消费。

    2月18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和服务业特殊困难行业纾困发展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司长符金陵表示,管好用好专项债券资金,保障重点项目建设。2021年12月份,已提前下达各地2022年新增专项债券额度1.46万亿元,截至今年1月底地方已发行新增专项债券4844亿元。

    根据财政部政府债务研究和评估中心披露的数据,1月份发行的新增专项债券分别用于市政及产业园区基础设施1653.55亿元,交通基础设施1055.18亿元,社会事业763.23亿元,保障性安居工程646.98亿元,农林水利440.61亿元,生态环保168.88亿元,能源、城乡冷链物流基础设施115.33亿元。

    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稳投资促增长,需要用足用好专项债,重点加快国家重大战略项目、补短板项目以及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特别是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可以扩大有效投资和激发信息消费,支撑工业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促进业务模式创新和生产效率提升,助力行业企业脱困发展,进而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

    “今年提出投资适度前置,专项债券资金投资新基建关键在于投基础、投节点、投关键,达到为传统基建赋能、为新兴产业助力的目的。”张依群认为,例如“东数西算”工程,就是通过京津冀、长三角等点上的突破带动全国实现全局性破围,让我国经济能够在网络通信、万物互联、集成智能、绿色低碳的高速轨道上前行。(包兴安)

    2022-02-21
  • 去年我国与自贸伙伴进出口总额10.8万亿元

    “通过近20年的努力,我国自贸‘朋友圈’不断扩大,自贸协定内容日益丰富,水平不断提升。”17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介绍,目前,我国已与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9个自贸协定,自贸伙伴覆盖亚洲、大洋洲、拉丁美洲、欧洲和非洲。我国与自贸伙伴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35%左右。2021年,我国与协定已生效的自贸伙伴进出口总额合计10.8万亿元,同比增长23.6%,较同期我国外贸总体增速和与非自贸伙伴进出口增速分别高出2.2和2.4个百分点。


    关于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高峰表示,中方已就协定内容进行了充分、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评估。中方愿通过改革,努力全面达到CPTPP规则标准,并在市场准入领域作出超过中方现有缔约实践的高水平开放承诺,向各成员提供具有巨大商业利益的市场准入机会。目前,中方正按照CPTPP有关加入程序,与各成员进行接触磋商。

    关于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目前中方正与相关缔约方保持密切沟通,开展技术磋商。

    下一步,商务部将推动我国自贸区网络扩围、提质、增效,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继续推进中国—海合会、中国—以色列、中国—挪威、中国—厄瓜多尔、中日韩等自贸协定谈判,与更多有意愿的贸易伙伴商签自贸协定,共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2022-02-18
  • 个体工商户突破1亿户的动力来自哪里?

    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登记在册个体工商户已达1.03亿户,同比增长11.1%,是2012年的2.5倍,年均增长10.9%,约占市场主体总量(1.54亿户)的2/3。


    个体工商户突破1亿户,实现历史性突破。在改革开放之初,1980年,我国个体工商户数量不到1万户,占市场主体比重不足1%。

    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但个体工商户总体发展平稳。市场监管总局统计显示,2021年全国新设个体工商户1970.1万户,同比增长17.2%,超过2012年到2021年年均11.8%的增速。

    事实上,在疫情发生之后,个体工商户发展确实遇到很大困难。2020年2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曾表示,个体工商户面临的困难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复工复产比较困难,开不了张,赚不了钱。二是硬性支出费用压力比较大,除了用工成本之外,还有房租、水电气费。三是信贷流动资金捉襟见肘。

    不过,相关部门研究出台政策,从财税、金融、社保等多方面加大对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的帮扶力度。比如,在加大对个体工商户的服务力度方面,2020年上半年,对受疫情影响无力足额缴纳电、气费用的个体工商户,实行“欠费不停供”措施。对商贸流通、餐饮食品等受疫情影响严重行业的个体工商户,其用电、用气价格享受国家出台的阶段性降低成本的相关政策。

    在减税降费方面,不断优化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的减税政策。财政部近日表示,聚焦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促进市场主体加快发展增加活力。延续实施2021年底到期的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措施,进一步缓解小微企业经营压力。

    一系列帮扶措施让个体工商户得以生存并不断发展壮大,对拉动经济、促进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调查,个体工商户平均从业人数为2.68人,以此推算,全国个体工商户解决了2.76亿人的就业问题。

    与此同时,个体工商户也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积极力量。截至2021年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个体工商户共计2948.7万户,占登记在册个体工商户总量的28.6%。2021年,新设“四新”经济个体工商户778.9万户,同比增长29.3%,增速较个体工商户总量高12.1个百分点。

    尽管发展势头良好,但受疫情反复等因素影响,广大个体工商户的发展还面临诸多困难。今年1月27日,市场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据调查,这些困难主要集中在5个方面:一是预期不稳,发展信心不足;二是招工难、用工贵问题严重;三是成本上涨,压缩了利润空间;四是网络平台企业利用资本、数据和技术等优势无序扩张,抬高了收费标准,附加不合理交易条件,挤压了个体工商户的生存空间;五是资金链紧张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该负责人表示,针对这些问题,市场监管总局将采取措施,千方百计帮扶个体工商户发展。例如,持续完善政策措施,从财税、金融、社保、就业等方面,研究出台一批精准扶持个体工商户发展政策。同时,优化营商环境,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确保个体工商户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加强反垄断监管,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严禁具有优势地位的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挤压个体工商户生存空间,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等。(杨召奎)

    2022-02-10
  • 让更多小微企业吃下“定心丸”

    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创新金融工具,持续做好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大文章”


    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好政策又有新进展。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采取市场化方式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按照部署,中国人民银行下发通知,自今年1月1日起,实施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项直达工具接续转换。从2022年起到2023年6月底,人民银行按照地方法人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量的1%提供资金,按季操作,鼓励持续增加普惠小微贷款。同时,从今年起,将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并入支农支小再贷款管理,原来用于支持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的4000亿元再贷款额度可以滚动使用,必要时可进一步增加再贷款额度。

    此次政策的出台,既给期盼中的中小微企业吃下“定心丸”,让原本于2021年底到期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得到延续,保持了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又给困难中的中小微企业注入“强心剂”,通过支持金融机构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券、构建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等相关措施,进一步放大政策效应,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实现量增、价降、面扩,全力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走出困境。

    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中国经济韧性、潜力所在,稳住了它们,就是稳住了经济的“半壁江山”、稳住了就业、稳住了民生。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地区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支持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措施,有效改善了中小微企业生存状态。但必须看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面临的困难依然很大,有必要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创新金融政策工具,持续做好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大文章”。

    做好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大文章”,要努力提高政策精准度。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仅仅依靠加大信贷投放量是不够的,还必须优化信贷结构,提升货币政策的直达性,将更多信贷资源精准配置到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2020年以来,我国创设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持续加快普惠金融发展,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了有效和精准的支持。未来,还要继续提升金融政策的直达性、精准性,特别是要重视解决一些中小微企业存在的“首贷难”问题,让金融血脉通达更多毛细血管。

    做好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大文章”,要更多运用市场化办法。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要坚持市场经济优胜劣汰原则,依靠市场化的融资机制,保证把资金配置给真正有发展前途的行业和企业,防止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此次出台的政策,始终坚持市场化方式,充分发挥接续转换的市场化工具牵引带动作用,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引导地方法人银行自主决策、自担风险扩大包括信用贷款在内的普惠小微贷款投放,积极挖掘新的融资需求。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样的支持措施,有利于发挥事半功倍的政策效能,收到长期、稳定、可持续的政策效果。

    我国中小微企业有灵气、有活力,善于迎难而上、自强不息,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支持下,一定能够渡过难关,迎来更好发展。在看清眼前困难和挑战时,我们更要看到,许多中小微企业正在攻坚克难、逆境突围。只要多一分支持与关爱,多一点实招与硬招,广大中小微企业定能穿越风雨,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2022-02-07

  • 首 页  上一页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