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权威访谈) ——访国家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盛来运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新的挑战。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如何确保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记者采访了国家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盛来运。



    稳预期,要“固根本、稳政策、纾困难、激活力”

    记者:刚刚发布的4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均在下降,您如何看待市场主体预期问题?

    盛来运:预期转弱是当前经济运行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4月份,制造业PMI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回落至47.4%和41.9%,企业预期转弱的态势较为明显。市场预期走弱是内外因素交织叠加、长短期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从外部因素看,世界经济转向高通胀、高利率、高债务、高成本、低增长为特征的类“滞胀”高风险模式,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同时,乌克兰危机等地缘政治事件多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主要经济体政策转向步伐加快,对全球经济运行和资本流动造成较大外溢影响。

    从内部因素看,经济转型阵痛仍在延续,新旧动能转换接续不畅,加之受疫情冲击,市场需求不足,生产物流不畅,企业生产成本明显上升,中下游行业和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进一步增加。这些对市场信心和企业预期造成了比较明显的影响。

    记者:怎样扭转预期转弱的局面?

    盛来运:稳预期要多管齐下、长短结合、对症下药、久久为功,特别是要“固根本、稳政策、纾困难、激活力”。

    “固根本”是要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扎实稳住经济,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稳政策”是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越是在困难时期,越要保持定力,向市场传递清晰稳定的政策信号,这有助于市场主体早谋划、早决策、早行动。“纾困难”是要加大针对困难市场主体、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早出台、早实施一揽子纾困举措。“激活力”是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创新,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为企业营造更好发展环境,让企业享受到更多改革红利。

    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高质量发展方向未变

    记者:近期疫情多点散发,您如何评估当前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盛来运:本轮疫情确实对中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3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服务业生产指数由增转降,生产物流受阻,全社会货运量下降2.2%,快递业务量下降3.1%。上海、吉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下降10.9%、36.7%,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分别下降18.2%、69.9%。

    尽管疫情对部分地区生产生活带来较大影响,但总体上看,是阶段性的、短期的、外在的。随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效应逐步显现,疫情冲击有望逐步减弱,前期因疫情压抑的经济活动也将不断释放,经济有望迎来复苏的拐点。从5月份情况看,吉林、上海等地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复工复产有序推进,发用电量等一些先行指标已出现积极变化。

    观察中国经济运行,要全面地看、辩证地看,既要看到短期波动的“形”,更要看到长期发展的“势”。从短期看,部分指标回落较多,主要是疫情冲击的结果。从大局看,经济稳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尤其是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未变。3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8%,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12.8%,经济新动能仍在较快成长。这说明尽管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高质量发展方向未变,可以说是“形有波动、势仍向好”。中国经济这艘巨轮正劈波斩浪航行在正确航线上。

    多措并举抓好落实,确保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记者:如何看待全年经济走势?

    盛来运:从全年看,尽管可能还会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但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韧性强、潜力大、回旋空间广的基本特点没有改变,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实现发展预期目标的有利条件较多。

    从供给支撑看,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增强,粮食总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2年居世界第一位,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较强。从需求支撑看,我国有14.1亿人口,有全球最具成长性的国内市场。从政策支撑看,我国政府赤字率低、债务总体可控,政策工具多,当前宏观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增量政策工具正在抓紧谋划,稳增长政策有望进一步显效发力。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社会长期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还有丰富的宏观调控和社会治理经验。因此,只要我们万众一心、攻坚克难,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就一定能够稳住宏观经济大盘。

    记者:稳就业、稳物价、稳市场主体,宏观政策该如何发力?

    盛来运:前不久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做好下一阶段经济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现在关键是抓好落实、取得实效,多措并举确保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一是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要深刻、完整、全面认识党中央确定的疫情防控方针政策,深刻认识抗疫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全面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决巩固住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

    二是加大稳增长政策力度。要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从历史经验看,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是应对短期经济困难最管用的快招。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基础设施投资还有十分广阔的空间,我国人均基础设施存量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二到三成,人均铁路营业里程不足美国的30%;在新基建和民生发展设施领域更是大有可为,我国5G移动电话用户数仅占移动电话用户总数的20%左右,天然气、水核风光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仅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5%左右。

    三是切实稳住市场主体。要从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面临的实际困难出发,利用好退税减税降费、缓缴社保费、纾困专项资金、普惠小微贷款等多种政策手段,切实为市场主体排忧解难。

    四是大力稳就业保民生。要落实落细援企稳岗政策,做好重点群体和就业困难人员的帮扶救助,尽量减轻疫情对就业的冲击。

    五是着力做好市场保供稳价。保供稳价对于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统筹发展和安全至关重要,必须高度关注、全力做好粮食、能源等关键领域保供稳价工作。

    2022-05-13
  • 国务院部署系列举措稳住经济大盘

    财政货币政策以就业优先为导向、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阶段性免除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国家助学贷款利息并允许延期还本……1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一系列举措,着力稳住经济大盘。


    受新一轮疫情、国际局势变化的超预期影响,4月份经济新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此次会议指出,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坚定信心,正视困难和挑战,着力稳住经济大盘,为统筹做好各项工作提供基础,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重、挑战多,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其中要突出抓好稳就业与稳物价,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龙海波说。

    会议提出,财政、货币政策要以就业优先为导向,退减税、缓缴社保费、降低融资成本等措施,都着力指向稳市场主体稳岗位稳就业,以保基本民生、稳增长、促消费。要进一步研究运用多种政策工具,调动地方积极性并压实责任,切实稳岗位稳就业。

    国家助学贷款是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公平接受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为帮扶他们减负和就业,会议决定,免除今年及以前年度毕业生今年应偿还的国家助学贷款利息,免息资金由国家财政承担;本金可申请延期1年偿还,不计复利。预计免息20多亿元、延期还本50多亿元,惠及400多万毕业生。

    当前,我国基本民生需求品供应是充裕的,但不可掉以轻心。在确保物价稳定方面,会议提出,要抓实粮食生产,确保粮食产量和供应稳定,夯实稳物价基础。在做好疫情防控同时进一步畅通物流特别是重点地区物流,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立坤说,粮价是百价之基。当前要切实保障粮食生产,推动粮食丰收为稳物价、防通胀奠定坚实基础。

    另外,在确保能源正常供应方面,会议提出,在前期向中央发电企业拨付可再生能源补贴500亿元、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注资200亿元基础上,再拨付500亿元补贴资金、注资100亿元,支持煤电企业纾困和多发电。要优化政策、强化协调,安全有序释放先进煤炭产能。决不允许出现拉闸限电。

    “要继续实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政策,激发市场潜能,推动政府、生产企业、流通企业成本共担,贯彻落实好中央和地方政府对下游中小微企业扶持措施,缓解大宗商品价格传导压力。”中国价格协会副会长许光建说。

    会议还提出,对当前有困难的企业和职工,给予住房公积金政策支持。今年底前企业申请即可缓缴,职工正常提取公积金和申请公积金贷款不受影响,预计减缓企业负担900多亿元。抓紧研究养老保险费缓缴政策扩围、延长实施期限的措施,指导地方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水电气等费用予以补贴。

    盘活基础设施等存量资产,有利于拓宽社会投资渠道和扩大有效投资、降低政府债务风险。会议指出,要鼓励通过发行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等实施盘活。指导地方拿出有吸引力的项目示范,对参与投资的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要完善市场化运营机制,提高项目收益水平。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公开透明确定交易价格。

    2022-05-12
  • 海关总署:前四个月中国外贸结构持续优化

    本报北京5月9日电(记者廖睿灵)海关总署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中国进出口总值12.58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7.9%。其中,出口6.97万亿元,增长10.3%;进口5.61万亿元,增长5%;贸易顺差1.36万亿元,增加39.2%。


    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表示,在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的形势下,前4个月全国外贸进出口仍保持了增长,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经济韧性强、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的特点,实现全年外贸保稳提质目标仍然有较好支撑。

    海关统计显示,前4个月中国外贸结构持续优化。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比重提升。前4个月,中国一般贸易进出口8.01万亿元,增长11.2%,占中国外贸总值的63.6%,比去年同期提升1.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4.41万亿元,增长15%;进口3.6万亿元,增长6.8%。此外,中国以保税物流方式进出口1.51万亿元,增长7.6%。其中,出口5589亿元,增长13.5%;进口9528.3亿元,增长4.3%。

    中国对东盟、欧盟、美国和韩国等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增长。前4个月,东盟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为1.84万亿元,增长7.2%,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4.6%。其中,对东盟出口1.03万亿元,增长8.7%;自东盟进口8089.9亿元,增长5.3%;对东盟贸易顺差2234.2亿元,增加23.2%。同期,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3.97万亿元,增长15.4%。其中,出口2.2万亿元,增长12.9%;进口1.77万亿元,增长18.6%。

    民营企业进出口快速增长、比重提升。前4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6.1万亿元,增长11%,占中国外贸总值的48.5%,比去年同期提升1.4个百分点。同期,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4.42万亿元,增长2.2%,占中国外贸总值的35.1%。国有企业进出口2.04万亿元,增长14.1%,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6.3%。

    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均增长。前4个月,中国出口机电产品4.04万亿元,增长6.7%,占出口总值的57.9%。其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5088.8亿元,增长3.9%;手机2924.8亿元,增长0.1%。同期,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1.21万亿元,增长9.2%,占17.3%。

    2022-05-10
  • 内蒙古:持续落实优化营商环境3.0方案 进一步加大典型问题整改落实力度

    人民网呼和浩特5月8日电(寇雅楠)5月8日下午,内蒙古自治区优化营商环境新闻发布会在呼和浩特召开。据发布会介绍,内蒙古自治区制定的《以更优营商环境服务市场主体行动方案》(以下简称3.0方案)出台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对照落实,各项任务有序推进。



    3.0方案明确了181项重点任务,更加注重数字政府建设、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公平竞争环境建设和市场主体实际感受,对优化营商环境提出了更高标准和更严要求。方案全部完成的时间为2023年底。

    截至目前,181项任务中各盟市均完成的有6条,完成50%以上的有42条,包头市、鄂尔多斯市、赤峰市、呼和浩特市总体进展较好。在落实3.0方案过程中,各地区各部门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高位推动,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改革举措,不断改善市场主体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包头市制定“两个100条”营商环境政策,建立健全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鄂尔多斯市出台建设最优营商环境行动方案“500条”,进一步细化目标和措施。通辽市明确257项工作措施,围绕“综合一窗”改革、诚信政府建设、招标投标管理等重点领域集中攻坚,建立市委专项巡察、委托专项调查、每季公开问责等工作机制。兴安盟提出400条落实举措,逐项确定了目标任务、完成时限、包联领导。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管局聚焦市场主体关切,在全系统部署了30项90条优化营商环境新举措。内蒙古自治区工信厅制定了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市场主体工作方案,全力保障和促进工业经济稳字当头、稳中有进、提质增效。内蒙古自治区政务服务局加大区域评估成果共享使用力度,推动各部门发布公示区域评估成果615项,汇聚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区域评估成果536项。今年以来,800多个项目使用区域评估成果,项目投资额4900多亿元,使用成果达1800多次,为企业节约成本5000多万元。

    据介绍,内蒙古自治区通过明查暗访、专项督查、日常调度、第三方评估等多种方式,深入查找企业和群众办事的难点堵点问题,列出清单、强化措施、压实责任,实打实、硬碰硬解决了一大批影响营商环境的典型问题。如营商环境暗访片指出的包头市土右旗街巷硬化工程项目拖欠内蒙古广泰路桥公司242万元工程款问题,已于今年4月初全部付清。内蒙古广昊房地产公司代拆呼和浩特市石羊桥南路东侧半幅路问题,玉泉区政府已通过抵顶土地出让金的方式,返还了企业代拆费用。

    工作中,各地区各部门大力发扬自我革命精神,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和决心,推动优化营商环境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深化。呼伦贝尔市、通辽市、巴彦淖尔市、阿拉善盟引导服务企业和群众在网上提交申请、上传材料、办理业务,切实提高线上办件比例。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水利局主动与赤峰市龙泽节水灌溉科技公司对接,付清节水增效项目尾款。兴安盟科右前旗自然资源局拖欠的43家企业基本农田建设工程款3000余万元全部清偿。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住建厅、发改委等部门加快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工程审批系统与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消防审验平台等实现统一入口,方便企业办事。

    据悉,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推进“12345”政务服务热线“一线通达”,让群众反映的事有人盯、有人办。内蒙古自治区政务服务局制定了《12345热线“蒙速办·帮您办”企业服务专席建设实施方案》,内蒙古自治区本级和12个盟市“12345”热线共设立企业服务专席41个,配备专席话务员287名,为企业提供“7×24小时”在线服务。内蒙古自治区建立政策专员“一对一”服务机制,从12个盟市和48个部门中遴选近千名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实的业务骨干,组成企业服务专家库,对于政策性和专业性较强的诉求,及时给予精准、专业、权威解答。设立“12345”热线专区服务页面,企业可通过登陆“蒙速办”APP线上填写诉求工单,直达企业专席办理业务。实行服务流程闭环管理,建立电子化工作台账,通过专业数据系统,如实记录诉求内容、办理情况、办理结果等,实现企业服务全过程可追溯。对线上线下联动的服务事项,企业专席下派工单到相应部门,督促事项办理,并及时进行电话回访,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办结。

    同时,内蒙古自治区在“蒙企通”平台开启了“反映问题”功能,依法受理和处置营商环境问题。截至4月底,共受理问题37个,主要集中在政府承诺不兑现、拖欠企业账款、落实惠企政策不到位等方面,目前已办结9个。

    下一步,内蒙古自治区将持续落实营商环境3.0方案,进一步加大典型问题整改落实力度,不断提升“12345”热线和“蒙企通”平台服务保障水平,扎实做好季度考核评估工作,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见效,真正让企业和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切实以营商环境的“优”,激发市场主体的“活”,促进经济发展的“稳”,催生内在动力的“进”。

    2022-05-09
  • 坚持高质量发展 加快动能转换 山东一季度制造业投资增长25.1%

    本报济南5月6日电(记者徐锦庚、王沛)在山东省胶州市李哥庄镇上合工业互联智能共享工场,制帽生产线上的机械臂、激光切割机忙碌不停。“企业入驻后,可共享生产线,通过工业互联网进行个性化定制,成本可降低30%。”共享工场总经理庞智说,目前已接到230多家企业的订单。


    作为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制造业大省,山东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加快动能转换。一季度,山东制造业投资增长25.1%,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27.4%,同比提升3.2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7%,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出7.8个百分点。

    山东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济南比亚迪芯片制造项目投产,组织实施100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国家云计算装备产业创新中心突破芯片研发设计关键技术21项……一季度,山东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193家,创新潜力持续释放。

    产业规模大、基础雄厚,山东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潜力大、后劲足。依托5G和工业互联网建设,山东持续推动实施“万项技改”“万企转型”,强化数字赋能,智能制造实现突破。一季度,山东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达115个,“上云用云”企业超过37.3万家;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9.2%,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18.6%,同比提升1.4个百分点。

    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山东还注重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烟台嘉信染料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出“高耐碱分散染料”,大大缩短下游印染企业工艺流程,降低成本15%至50%,减少污水排放30%至50%。迄今,山东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62家,其中157家获中央财政重点支持。362家企业中,九成是行业龙头配套企业。

    2022-05-07
  • 首都战“疫”进行时——疫情防控基层见闻实录

    4月中下旬,来势汹汹的奥密克戎“突袭”首都。从部分区域供应紧张到货源保供,从临时封控到区域核酸筛查,从确诊处置到街道战“疫”,首都正以“以快制快”的速度坚决阻断病毒传播风险,与病毒赛跑……


    以“北京速度”确保物资供应


    “货源其实很充足,并没有打无准备的仗。”24日,北京市朝阳区物美超市惠新店总经理张传涛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调货,这家超市直到晚上11时多还是人声鼎沸。


    惠新店是物美超市在朝阳区最大的门店之一,经营面积约6500平方米,员工达350名。22日,自北京市通报了朝阳区第一例阳性病例后,这家门店经历了一次“囤货潮”。


    28日晚,记者在这家超市见到了张传涛,略显疲惫的他给记者算了这些天的销售数字:米面粮油销量增长6倍,蔬菜销量增长4倍……


    为了加强保供,全市保供企业启动24小时不间断备货机制,仅朝阳区就有353家商超门店大幅增加补货频次,备货量提高到日常的3倍至5倍。张传涛说:“我们全体员工停止了休息,齐上阵保供。”


    在这家超市里,仓库的货品全摆了出来。“把商品堆起来,让所有顾客看着踏实,同时和顾客不断解释,引导理性消费。”张传涛介绍,商超也和快递企业展开了合作。


    稳健的供应链、充足的货品和高效的物流服务就像大动脉,把蔬菜水果、日用品等生活物资送到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


    北京市物美超市所有门店采用“自然闭店”,即直到最后一名顾客离开再关店;美团买菜、盒马鲜生等线上配送时间延长至24时……随着北京相关部门和各企业一连串的应对措施出手,“囤货”现象很快平息。





    北京的一家超市正在补货。(受访者供图)


    记者从北京市商务部门了解到,北京市目前正在全力保证市场供应,监测市场动态,让货品供应“进得来”“补得快”。


    以“北京温度”展开全市筛查


    24日晚8时许,丰台区农村合作经管站办公室主任刘强接到了电话通知:25日凌晨5时前,作为下沉干部,赶到成寿寺街道支援核酸检测。


    凌晨4时,天蒙蒙亮,刘强赶到了街道等待工作分配。他所在的流动检测点主要负责到辖区内的大型企业进行集中核酸检测。“我们服务对象是北京地铁车辆装备有限公司1000多个职工,每个车间的人测完马上可以回去生产。”


    “请您戴好口罩,保持距离排队”“请您提前准备好身份证”……在检测点,信息登记、名单核实、秩序维护、宣传引导等服务工作一个都不少,工作人员尽可能做好前置工作。


    根据部署,每个检测点有一位“点长”和多位街道及下沉干部共同负责。刘强所在检测点有两张检测台,五名医务人员轮值负责。为了提高检测效率,检测点采用了专用的软件,通过图片识别扫描身份证读取号码,平均不到10秒就能完成一次身份录入。


    在他看来,由于北京市前期的准备工作充足且经过了多轮疫情的考验,目前工作部署、流程和安排有条不紊。“大家都非常配合,绝大多数都主动进行检测。”


    伴随着疫情防控工作推进,26日起北京市更大范围的核酸筛查启动,这意味要增派大量的人手到一线进行协助。


    海淀区7200名机关干部下沉社区支援,朝阳区机关干部下沉一线充实防控力量……此轮疫情以来,像刘强这样的万千党员冲在一线,携手作战。目前,北京市主城区及平原地区第一轮区域核酸筛查已经完成,累计采样达到1981万人次。


    以“北京力度”应对疫情


    首都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作为防疫“基本单元”的各街乡镇、社区村“手挽手”“肩并肩”,共同筑牢战“疫”防线。


    26日,与朝阳区交界的通州区杨庄街道连续出现3例初筛阳性病例。这个挂牌成立不足2年的街道,如何应对隐匿来袭的疫情?


    当日上午8时,街道接到疾控部门电话:出现1例初筛阳性病例。不到10分钟,社工和物业人员已经封控病例所在楼宇并告知居民,街道工作人员、机关干部、公安、安保随即到达现场支援……下午和晚间,2例初筛阳性病例小区以同样模式快速处置。


    根据北京市、通州区下发的专业防疫工作指引,街道层面迅速落实。“一旦接到防疫指令,街道领导负责什么、干部下沉到哪儿、社区怎么做非常明晰。这不是纸面预案,是经过实践检验和事后复盘的操作办法。”杨庄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李永海说,街道战“疫”和防疫同步推进,疫情处置没有影响区域核酸检测,工作有序推进的“密钥”也在于事前科学谋划、提前准备。





    杨庄街道有序推进区域核酸检测。(受访者供图)


    2021年开始,街道按照部署将“街乡镇”集中核酸检测调整为辖区内社区、村庄、重点商圈全覆盖,检测点开设在百姓身边,各类检测设备设施提前到位安排,最快十几分钟就能投用。


    李永海说,和病毒赛跑不分昼夜,早一秒落实管控,居民安全就多一份保障。对基层社工来说,早一秒帮居民解决问题,就早一秒感到心安。“疫情面前,街道和社区就是居民的依靠,我们不退不让、全力迎战!”

    2022-04-29
  • 吉林延边:春耕灌溉电力足

    为保障好春耕生产用电,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电力部门近日深入田间地头,为当地农户提供服务。





    在珲春市,国网珲春市供电公司成立春耕服务队,对农灌线路进行用电安全检查;在和龙市,国网和龙市供电公司共产党员服务队则对农村抽水灌溉设备、农灌专变线路进行检查。同时,电力部门还提醒农户及时更换有漏电风险的电器设备。





    下一步,延边州电力部门将继续深入村屯田间,加强安全用电指导,服务春耕春灌安全用电。

    2022-04-28
  • “粮袋子”有保障 稳价格有支撑——透视新形势下的中国粮

    受疫情防控、俄乌冲突、农资涨价、极端天气等因素影响,“粮袋子”问题广受关注。我国粮食生产供销形势如何,国际粮食市场动荡影响几何,百姓口粮价格能否稳得住?记者日前采访权威部门,近距离透视新形势下的中国粮。



    稳面积提产能:“粮袋子”有保障

    谷雨节气,正值关键农时。农民和农技人员在田间忙碌,抓紧防控小麦病虫害和春耕春播。在农业大省吉林,尽管由于疫情管控,3月备春耕进度放慢,但经过多方努力,水稻育秧接近尾声,前期耽误的进度基本抢回来了。

    放眼世界和国内,疫情散发多发、俄乌冲突给粮食市场带来不确定性,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稳住粮食“压舱石”极为重要。今年我国粮食生产面临不少新情况:

    ——夏粮的主体是冬小麦,夏粮约占全年粮食产量的五分之一,对于稳定预期意义重大。受去年秋汛影响,1.1亿亩冬小麦晚播,占总面积三分之一,一些地方反映苗情是“历年来最复杂的”。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说,几个月来,通过各地各部门加强保障和农民辛勤耕耘,目前冬小麦一、二类苗比例87.9%,比冬前提高17.4个百分点,长势与常年基本持平,夺丰收有了来之不易的基础。

    ——秋粮是粮食生产的大头。我国明确今年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菜。一方面,农资价格上涨,推高今年种粮成本;另一方面,根据气象预测,旱涝形势需要高度重视。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了粮食安全:“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围绕粮食安全,我国提出确保2022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聚焦关键环节全面部署——

    调动重农抓粮和种粮积极性。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考核。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很多省区市的书记、省长、市长,下基层搞调研、查苗情。国家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三大谷物的种植收入保险和完全成本保险扩大到全国主产省820多个主产县。中央财政安排下拨200亿元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

    逐个品种抓牢抓好。我国先后召开全国春季农业生产暨加强冬小麦田间管理工作会议、扩种大豆油料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议、全国玉米水稻生产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议,逐个品种部署。农业农村部派出100多名机关干部和200名技术人员,包省包片下沉一线,并开通热线电话解决农民实际困难。相关部门印发工作导则,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春季农业生产。

    春争日,夏争时。今年春播粮食意向种植面积9.4亿亩,比上年有所增加。目前春播粮食完成意向面积的28.8%,其中,早稻栽插过九成、春小麦播种过七成、薯类过五成、春玉米近三成、大豆过一成,进度均略快于上年。

    潘文博表示,现在距小麦大面积收获约有40天,农业农村部将加强监测预警,指导各地抓好中后期麦田管理,会同有关部门落实措施,高质量完成春播任务。

    口粮自给有保障:进口主要是调剂品种

    田间生产在努力,百姓餐桌有保障,仓储物流是关键。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刘莉华表示,我国水稻和小麦两大口粮作物连年丰收,加上库存充裕,进口主要是一些调剂品种,两大口粮自给有保障。

    国家粮食和储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仓满廪实外,我国粮油加工能力很强,如果按每人每天吃1斤粮测算,一天加工出来的米面够全国人民吃2天。

    口粮绝对安全之外,其他粮食作物呢?大豆和玉米是我国粮食进口主要品种。玉米是重要的饲料粮,进口大豆主要用于饲料和食用油消费。农业农村部提出,今年千方百计稳定玉米生产,要以南补北、以单产补面积、以建设补短板,启动实施国家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目前,2021年收获秋粮的收购接近尾声。截至20日,主产区粮食企业累计收购中晚稻、玉米和大豆1.81亿吨。今年以来,全国累计销售政策性粮食1190万吨,满足了市场消费需求。粮食供应较为充足、价格平稳,粮食安全总体有保障。

    据了解,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较强,2021年全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库存较为充足,防范市场风险能力增强。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国家、省、市、县四级粮食应急预案体系已建立,全国共有粮食应急加工企业6000家、粮食应急供应网点52983个。各地创新物流运输方式,加强城市、社区、城际、农村配送有效衔接,形成由都市区“1小时”、周边城市“3小时”、城市群“5小时”构成的“全国粮食135应急保障圈”。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国内粮食市场始终保持平稳运行良好态势,为应对全球粮食危机风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基础。

    据介绍,国家粮食和储备系统将强化市场监测预警,密切关注国内外粮食市场形势变化,加大对重点地区、品种和时段的监测力度,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置有关问题,切实维护良好市场秩序。

    关注输入性因素:稳价仍有较好支撑

    近段时间以来,受俄乌冲突等影响,国际粮价大幅上涨。3月粮农组织谷物价格指数环比上涨17.1%。小麦、玉米价格环比上涨超过19%,玉米、大麦和高粱价格攀升至1990年以来最高点。

    去年我国进口的玉米、大麦近三成来自乌克兰。俄乌冲突引发国际粮食市场动荡,带动国内部分粮食价格小幅上涨。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粮食价格同比上涨1.7%,其中3月涨幅略有扩大,升至2%。3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5%,涨幅虽比上月扩大0.6个百分点,但低于国内3%左右的预期目标。

    粮价为百价之基。专家认为,尽管存在国际输入性因素影响,当前中国粮食价格仍总体保持稳定。从走势看,中国应对全球粮食危机风险、保持粮价总体稳定仍有较好支撑。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说,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较强,36个大中城市主城区及市场易波动地区的地方成品粮油储备达到15天及以上。有关部门将坚持综合施策、精准调控,保障粮食市场供应。合理安排政策性粮食销售,引导农民适时适价售粮、企业均衡有序收粮。

    “农业农村部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密切关注农资市场形势,推动企业提高产能利用率,发挥储备调节作用,畅通运输配送通道,切实服务好春耕农业生产,夯实全年粮食丰收基础。”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一级巡视员陈萍说。

    2022-04-28
  • 国家发改委:切实保障消费品流通不断不乱

    “结合疫情防控形势和需要,支持各大中城市科学规划建设一批集仓储、分拣、加工、包装等功能于一体的城郊大仓基地,确保应急状况下及时就近调运生活物资,切实保障消费品流通不断不乱。”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就国务院办公厅最新印发的《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



    “近期,国内疫情多发,特别是有些突发因素超出预期,给经济平稳运行带来更大不确定性和挑战,消费特别是接触性聚集性消费受到较大影响,3月当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由增长转为下降,消费恢复进一步承压。”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说。

    谈及《意见》出台的背景和考虑,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透露,《意见》的制定出台,一方面是着眼长远,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进一步巩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是聚焦当前,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应对疫情对消费的影响,切实保障消费供给,促进消费持续恢复。

    据介绍,《意见》按照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短期支持和中长期促进相兼顾的要求,从系统全面促进消费的角度,提出了五大方面20项重点举措。

    为切实抓好《意见》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提到,下一步将着力稳住消费基本盘,落实好特困行业纾困扶持措施,鼓励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还将全力保障消费供给,在精准落实疫情防控举措的基础上,全力做好物流保通保畅工作;落实好粮油肉蛋奶果蔬和大宗商品等保供稳价措施等。此外将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需要,促进新型消费,科学推广无接触交易服务等。

    2022-04-27
  • 一朵花的力量——“中国牡丹之都”菏泽走访记

    4月15日,菏泽市胡集镇黄屯村村民在查看林下牡丹生长情况。本报记者朱峥摄





    菏泽曹州牡丹园内盛开的牡丹花。本报记者朱峥摄


    落尽残红始吐芳,


    佳名唤作百花王。


    竞夸天下无双艳,


    独占人间第一香。


    这首晚唐文学大家皮日休描写牡丹的诗作,流传甚广。牡丹寓意富贵吉祥,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在中华优秀文化典籍中频频出现,佳作迭出。


    如今,在被誉为“中国牡丹之都”的山东菏泽,围绕国色天香的牡丹花,人们书写的“作品”不再限于纸上。近年来,菏泽充分利用种植规模、种质资源、种养业态等独特优势,实现立体综合开发。走进菏泽,你会发现,这里的“花样故事”引人入胜,“花样经济”异军突起,“花样生活”无比美好。


    依靠一朵花的力量,大美菏泽写就了绿色发展的生动案例。


    花样故事


    菏泽的牡丹栽种历史非常悠久,当地人对这种典雅端庄、气度不凡的花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采访发现,在菏泽,到处都能巧遇爱花惜花的民间“秋翁”,当地懂牡丹的人多,能如数家珍地介绍牡丹的起源、习性、种植历史和价值的人也不在少数。


    对于菏泽牡丹的历史,菏泽市文旅局非遗科科长朱晓雯长期潜心研究,颇有心得。她告诉记者,众多专家研究认定,当地牡丹栽植始于隋,兴于唐,明代已成为全国的栽培中心,清代被誉为“甲天下”,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


    早在隋代,曹州就出了齐鲁桓这样的著名花师,曾为隋炀帝培育出高过楼台的牡丹花。曹州就是当今的菏泽。唐朝开国功臣徐懋功是曹州人,他将长安御花园的牡丹带回老家种植,这应该是引进牡丹外来品种比较早的事例。隋唐之后,据说曹州“村村有花园,户户养牡丹”,诸多传说虽然难免夸张,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牡丹的喜爱。


    历代吟咏牡丹的诗赋,更是浓墨重彩。据不完全统计,大唐时期,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名家吟咏牡丹的诗词约有100多首,宋代则超过1000首,明清文士咏牡丹的诗词传世更多,粗略统计达数千首之多。李白《清平调》里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无愧千古名句,明代李梦阳对牡丹情有独钟,写出的牡丹诗连绵成组,开篇便是“自知国色无伦比,放遍群花每后开……”


    遍检牡丹诗文,“曹州”作为地名频繁出现。菏泽处于黄河冲积平原,滔滔黄河带来肥沃的土壤,孕育了国色天香的牡丹花。


    2011年,牡丹传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涵盖与牡丹相关的民间传说故事。其中包括了人物传说、地名传说、品种传说和风俗传说等,保护单位定在菏泽市牡丹区文化馆。


    相对而言,菏泽市牡丹产业发展中心的专家更在意牡丹的开发价值,中心负责人陶福占说,牡丹可不仅仅是好看,而有实实在在的价值。人们最早对牡丹的认识,正是其药用价值。1972年,在甘肃省武威市柏树乡发现的东汉早期医简中,已有用牡丹治疗“血瘀病”的处方。医学经典《神农本草经》称:“牡丹味苦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


    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是这样解释牡丹的:“虽结子而根上生苗,故谓之牡丹。”李时珍还对牡丹及其别名作了相应的阐释:“唐人谓之木芍药,以其花似芍药,而宿干似木也。群花品中,以牡丹第一,芍药第二,故世谓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


    宋代郑樵《通志》记载:“古今言木芍药,是牡丹。”其中的安期生《服炼法》云:“芍药有二种,有金芍药,有木芍药。金者,色白多脂;木者,色紫多脉,此则验其根也。然牡丹亦有木芍药之名,其花可爱如芍药,宿枝如木,故得木芍药之名。”


    史料记载,中国是牡丹的原产国。历史上,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河谷之中,到处都盛开着野牡丹。明清时期,菏泽已大规模种植牡丹,素有“曹州牡丹甲天下”之称。


    “明朝以后牡丹的全国种植中心就是菏泽,北京种植的牡丹百分之九十都来自菏泽。”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说,“到了清朝蒲松龄写《聊斋志异》的年代,曹州的牡丹已经非常有名,可以拿出自己独有的品种来反哺洛阳,这就是当年曹州牡丹的威风。”


    今天,菏泽牡丹同样拥有极为特殊的地位。北京景山公园、圆明园、奥林匹克公园等地都种植了来自菏泽的牡丹。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2400余盆菏泽牡丹绽放天安门广场;2019年4月“国色天香-紫禁城里赏牡丹”菏泽牡丹主题展在故宫举行,1.5万盆牡丹、2.6万枝鲜切花及牡丹衍生品、牡丹文创产品与海内外游客见面;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菏泽反季节催花牡丹亮相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名花遇到名家,也为后世留下许多佳话。茅盾、冰心、舒同等多位文化名人与菏泽因牡丹而结缘。


    菏泽日报副总编、牡丹晚报总编辑潘若松介绍,当地文学刊物《牡丹》的刊名为茅盾题写,字体典雅秀丽、端庄大方;1992年11月,菏泽市文广新局退休干部魏玉传写信给冰心老人请求为菏泽牡丹题词,冰心写了“十里散香苏地脉,万花低首避天人”两句诗作为回信;菏泽曹州牡丹园观花楼前的一方石碑格外醒目,“曹州牡丹甲天下”出自书法家舒同手笔。


    菏泽牡丹以其花大、型美、色艳、香浓著称于世。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菏泽牡丹获得111个牡丹奖项中的81个。


    2012年3月16日,经申报、考察、评审,中国花卉协会正式授予菏泽市“中国牡丹之都”。


    “花随人意开,四季看牡丹。”4月中旬的菏泽曹州牡丹园,鲜花怒放,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气。对满园春色,高级农技师赵信勇习以为常,因为在曹州牡丹园,牡丹已实现了一年四季的“盛开自由”。赵信勇告诉记者,菏泽仅观赏牡丹就有9大色系、10大花型、1280个品种,每年谷雨前后万花齐放,令人如痴如醉。


    花样经济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在菏泽,牡丹不仅具有观赏价值,当地还致力打造牡丹产业链,积极推动牡丹产业“接二连三”转型,即从单一种植观赏向精深加工、花卉及产品交易、文化创意等产业形态跨越。过去只看一朵花,而今全产业链立体综合开发,牡丹绽放出绚丽的产业之花。


    “牡丹全身都是宝,目前菏泽开发出260多个牡丹相关产品,年度总产值已近100亿元。”中国园艺学会牡丹芍药分会副秘书长庞志勇说。


    据统计,菏泽成片种植牡丹在500亩以上的园区基地就有20多个。当地还是国内外最大的牡丹种苗交易中心,累计输出牡丹种苗约60亿株,每年向美、俄、德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170多万株种苗。


    牡丹籽油、牡丹花蕊茶、牡丹化妆品……走进菏泽尧舜牡丹产业园,琳琅满目的产品让人目不暇接。在科技助力下,“一朵花”的跨界之旅令人啧啧称奇。目前,菏泽市牡丹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4家,生产规模、产品档次一直引领国内同行业发展。


    “牡丹花可赏,根入药,籽榨油,蕊制茶,瓣提露,兼具观赏、药用和食用价值,发展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随着产业开发不断深入,我们已达到了把一朵花‘吃干榨净’的开发水平。”陶福占说。


    目前,菏泽牡丹产业实现了由观赏拓展至食用、药用、保健等多个领域,从入食、入茶、入酒的牡丹食品,到牡丹特色保健品、化妆品,再到牡丹瓷、牡丹画、牡丹真花等文创艺术品,贯穿农业、工业、服务业各个产业领域,牡丹香、牡丹丝绸、牡丹剪纸等牡丹文创产品“百花齐放”。


    阳春三月,记者在菏泽市牡丹区胡集镇黄屯村看到,上千亩杨树林郁郁葱葱,林间种植的油用牡丹形成白色的花海,一望无际;阳光透过树叶洒在牡丹花上,人步入其中,不时惊起三两只鸟儿。


    “我们村‘林下牡丹’的效益很好,树木和牡丹都有收入,每亩一年能增加纯收入2000多元,比单一品种种植赚钱多。”黄屯村党支部书记黄继合说。


    在牡丹区黄堽镇的宋庄村,牡丹“住进了”现代化的智能温控大棚。与常见的大型盆栽牡丹不同,这里的“案头”牡丹走起了“小可爱”风格,植株较小、花色齐全的微型盆栽牡丹令人爱不释手。


    “微型盆栽又称案头牡丹,适于放在办公桌上,方便居家观赏,因为牡丹小而精,更适应电商销售。”菏泽谷雨牡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建立说,这样的牡丹经过电商运输,为千家万户的厅堂增添了无限春色。


    “一朵花的力量”给当地大量群众带来了稳定的收入。


    “以往我都是外出打工,后来村里建了牡丹产业园,我就流转了家里的地,在园区工作,既能就业又能顾家,挺好!”牡丹区皇镇街道王桥村村民韩刚告诉记者,他在园区一个月能挣四五千元。


    王桥村党支部书记王建林说,为更好打开牡丹销路,党支部带领群众大力发展电商营销,引导村民通过网络平台销售,花农过去“开着货车跑全国”,现在“坐在家中卖全国”。电商新业态培育出众多倍受人们欢迎的“土味主播”,仅王桥村就有100多人。


    皇镇街道与菏泽学院合作,在浩森牡丹园建立了山东省第一家牡丹产业博士工作站,引导研发四季牡丹、催花牡丹等牡丹培育技术,培育出分别适应南方湿热气候、东北湿冷气候、西北干冷气候的品种200多个。目前,这里的牡丹种苗、盆栽牡丹、鲜切花等产品琳琅满目,技术研发与服务、新品种培育、牡丹投资等多方位发展,初步形成了集“产学研用销游”于一体的产业体系,有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说到牡丹产业发展成效,皇镇街道党工委书记穆静显得有几分兴奋。穆静告诉记者,2021年当地冬季催花牡丹产量10万盆,容器牡丹20万盆,鲜切花年产1000多万枝,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带动周边群众就业2000余人,牡丹种植户人均收入5万元以上。


    菏泽市委书记张新文说:“牡丹是我们的一张靓丽的名片。菏泽将坚持大众化、市场化、产业化、人文化、国际化‘五化并举’,叫响牡丹优势品牌,让世界更爱菏泽牡丹。”


    花样生活


    行走在菏泽市的街巷之间,你一定会发现,那朵无处不在的牡丹花已经深深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牡丹既可以是街道的名称,如牡丹路、凝香路、华英路、繁花巷,也可以是游览休憩场所的名称,如天香公园、牡丹广场,还可以冠名学校,如牡丹小学、牡丹中学、花乡小学……


    历史上,牡丹元素就装点着菏泽人的生活。时至今天,在一些地方的老街老屋上,房檐的瓦当烧制着牡丹,虽饱经风雨侵蚀,花瓣、花萼、花茎依然清晰可见。普通人家里,骨雕牡丹屏风、烫印牡丹烙画如今也是常见的装饰。


    在立体综合开发进程中,与牡丹有关的传统工艺同时得以发扬光大。当地将牡丹文化与陶瓷技艺结合,让原本“平铺”在瓷盘上的牡丹得以立体盛开。


    一捻、一提、一勾,乳白色的土坯竟“绽放”出牡丹的花瓣。制作师文璐璐手法格外熟练,不过一会儿的工夫,半成品就在面前摆成一排。“捻制花瓣讲究一种感觉,最薄的地方只有几毫米,要用手指发力由里到外捻出形状,之后再调出牡丹花的折痕。”文璐璐说,这些瓷土做的牡丹花,便是菏泽牡丹瓷的坯子。


    “制作牡丹瓷一般分5层,少的有40多瓣,多的80多瓣。”车间主任周笑天告诉记者,菏泽牡丹瓷制作工艺繁复,每件牡丹瓷都是纯手工打造。即便作为陪衬的牡丹叶,都按照真实比例拓制,以最大限度还原叶脉的真实纹路。半成品经过施釉,在高温下烧制三遍,就会得到色彩鲜艳亮丽、层次感极强的艺术成品。


    尧窑舜陶文旅产业发展(菏泽)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常锁说,企业正尝试将牡丹瓷向艺术生活化发展,研发耳钉、发簪、胸针等“小而精”的装饰品,让牡丹融入更多生活的细节。


    牡丹,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菏泽市巨野县洪庙村农民书画基地一处画室里,画师王善花手上拿着两支画笔交替使用,起稿、勾线、上色……一笔一画、一丝不苟。不多久,一朵风姿绰约的牡丹花跃然纸上。“画一幅能挣四五百块钱,一个星期差不多能画一幅,还不耽误家里的活。靠着画牡丹,这几年俺家里的生活好多了。”身有残疾的王善花说,自己从2014年开始师从本土画师学习绘画,一直坚持到现在。


    巨野县是中国文联命名的“中国农民绘画之乡”,也是中国工笔画学会命名的“中国工笔画之乡”。近年来,巨野县把培育壮大书画产业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建设书画示范基地。基地招募学员时主要以留守妇女和残疾人等为重点对象,助其通过培训成为职业画工。


    “牡丹画是巨野工笔画的当家品种,画师们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糅合现代工艺手段精工细作,作品独具特色。”巨野县书画院院长程军伟说,画中的牡丹枝繁叶茂、色彩饱满、惟妙惟肖;花叶层次分明、错落有致,花头或含苞待放、或摇曳生姿;枝干、嫩芽、花苞等交相呼应,突显了牡丹的雍容华贵。


    描绘牡丹神韵的巨野工笔牡丹画,已成为山东地域文化的一张名片。来自这里的牡丹画作,如《花开盛世》《锦绣春光》《冠艳群芳》《国宝献瑞》《盛世中华》等,先后亮相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等重大活动,以及人民大会堂山东厅等重要场所。


    春天如约到来,菏泽牡丹再次怒放。已举办31届的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推出“云赏牡丹”活动,通过互联网直播平台帮助五湖四海的观众一睹牡丹花容,活动开启前两天时间,全网就有超过1.5亿人次在云端赏花游春,“山东菏泽400岁牡丹王开花”更是成为热搜话题。正在举办的“牡丹文化艺术大展”通过VR云展厅将艺术展搬进云空间,打造一场永不落幕的艺术盛会。


    菏泽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鹿展介绍,这届展会共收到来自全国及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参赛作品近4万件,评出美术作品98件、书法作品100件、摄影作品100件、文创作品300件集中展出。“云展览”贯通时空,让牡丹花得以“贯四季而不衰,历时光而益固”。


    如果你有机会去菏泽,与当地人说起牡丹,话题说不尽,气氛也总是格外炽热的。他们一定会热情地推荐你去曹州牡丹园等10多个园区看一看,去郊外连片的牡丹田园里走一走,领略这一朵花的无尽魅力。他们还会提醒你,牡丹宴的菜品丰富多彩,色香味不同凡响,千万不要错过,否则将是一大憾事。

    2022-04-24
  • 稳中求进 主动作为 国家开发银行积极服务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阳春时节,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的伶仃洋海域,一座座桥梁高塔直入云端、一节节深管隧道潜入深蓝……世界超级工程深中通道建设传来捷报:项目关键性工程、总长度达2000米的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悬索桥——伶仃洋大桥先导索顺利过江,东、西主塔实现“千米一线牵”。


    深中通道是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核心通道,2024年建成通车后,将进一步重塑粤港澳大湾区珠江两岸互联互通新格局,为“双区”建设注入更强劲的动力。在深中通道建设中,国家开发银行牵头组建226.68亿元项目银团,重点支持海底沉管隧道、伶仃洋大桥、中山大桥等关键性工程建设,为这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坚实融资保障。


    这是国家开发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助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案例之一。作为党领导下的开发性金融机构,今年以来,国家开发银行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发挥好开发性金融作用,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仅以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为例,一季度,开发银行加大力度支持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实现交通行业授信3868亿元,发放贷款1761亿元,支持了济郑高铁、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深圳市轨道交通12号线PPP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承诺水利贷款355亿元,发放229亿元,支持了福建漳州九龙江调水工程、陕西东庄水利枢纽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扎实服务扩大有效投资,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作出积极贡献。





    助力科技自立自强


    新年伊始,我国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华龙一号”迎来开门红,福清核电6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开始向电网送出第一度电。“华龙一号”是中核集团研发设计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压水堆核电创新成果,是名副其实的“国之重器”。开发银行福建分行多措并举保障项目建设资金需求,截至目前,累计为福清核电投放贷款超300亿元,为打造核电技术“国家名片”作出了开发性金融贡献。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开发银行把支持制造强国、科技强国建设作为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方向,发挥中长期投融资作用,助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融资推动重大工业项目加快建设,为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做出积极贡献。开发银行设立科技创新和基础研究专项贷款,重点支持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任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前沿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助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发展。今年一季度,开发银行发放科技创新和基础研究专项贷款319亿元。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中最重要和最基础的部分,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开发银行积极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一季度发放制造业贷款1080亿元,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同时,充分发挥综合金融服务优势,运用所管理的各类产业投资基金、科创基金,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提供股权投资支持。


    积极推动区域发展平衡协调


    在陕西省宁陕县的秦岭输水隧洞里,引汉济渭工程项目正在热火朝天加紧建设。作为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引汉济渭工程连接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对增强区域水资源配置保障能力,推进黄河高流域生态保护和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开发银行陕西分行向该项目一、二期工程授信205亿元,累计发放53亿元,为该项目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项目建成后将有效破解当地水资源短缺和时空分布不均问题,解“渴”关中,惠及三秦。


    今年以来,国家开发银行完善服务区域发展战略顶层设计,制定提升服务质效相关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以开发性金融之力增强区域协调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助力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


    饮水思源,勿忘老区。国家开发银行用心用情用力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基础设施补短板、产业发展、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提供开发性金融支持。开发银行不断探索创新服务方式,将福建三明、江西赣州、四川泸州、贵州遵义、陕西延安5个革命老区地市确定为开发性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示范区,力争探索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模式案例,为革命老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贡献力量。





    绿色金融撬动绿色发展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开发银行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围绕支持碳达峰碳中和、服务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重点领域,持续加大对清洁能源、绿色城乡建设、绿色交通建设、工业领域节能环保改造、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防治等重点项目支持力度,服务美丽中国建设。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开发银行绿色贷款余额2.61万亿元,居国内银行业首位。


    垃圾、污水处理问题与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开发银行把推进县域垃圾、污水处理作为开发性金融服务绿色发展的切入点和重要抓手,深入实施“百县千亿”专项金融服务,一季度新增授信190亿元,发放贷款161亿元,为建成覆盖县城、辐射农村的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网络提供高效金融支撑。


    实现“双碳”目标是我国的庄严承诺。开发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制定行动方案,积极申领人民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持续加大对“双碳”重点领域支持力度。一季度,开发银行向能源领域发放贷款1090亿元,重点支持核电、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发展,以及煤炭等传统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其中,聚焦推动大型风电、光伏发电基地建设以及抽水蓄能、水电、核电等绿色低碳重点领域项目落地实施,发放清洁能源产业贷款765亿元,支持了内蒙古上都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包头采沉区光伏基地、丰宁二期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重点重大项目建设。





    倾力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


    国家开发银行不断深化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认识,始终站稳人民立场,结合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继续围绕重点领域做深做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大文章,切实将实事好事办到百姓心坎上,助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四川,泸州高新区(古蔺)异地产业园内机器轰鸣,一派繁忙景象,挖掘机挥舞着巨大的手臂不停作业,混凝土泵车、装载机穿梭往来……在开发银行四川分行贷款支持下,投资3亿元的智能酿酒机器人项目、投资30亿元的专用车生态产业园项目都在紧张施工中,建成后预计可为农村群众提供5000余就业岗位。今年一季度,开发银行扎实做好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持续完善服务乡村振兴统筹协调机制,推进乡村振兴融资规划编制,围绕农村基础设施提升、粮食安全、示范区建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等支持重点,发放乡村振兴贷款1488亿元。


    在支持保障性住房领域,国家开发银行发挥保障房融资主渠道作用,一季度发放保障性住房贷款359亿元,重点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助力解决大城市新市民住房困难,让更多百姓从“忧居”变为“宜居”。


    小微企业是保市场主体、保居民就业的主力军。在本轮疫情中,小微企业受到冲击较大,亟需金融纾困的助力。开发银行以转贷款为抓手,缓解小微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压力,助力实体经济稳定运行。在吉林,吉林分行迅速发放转贷款10亿元,预计可支持制造业、批发零售、居民服务等重点行业200余户小微保供企业抗疫复工。在内蒙古,内蒙古分行抢抓时间向呼和浩特金谷农商行发放转贷款4亿元,有力支持了1000余户受疫情影响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复工复产和农户春耕备耕。





    国家开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开发银行将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发挥好开发性金融作用,不断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发展的质效,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金融支撑,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22-04-22
  • 外贸稳增长有坚实基础

    当前,稳外贸已成为我国稳增长的重要支撑。一季度外贸保持平稳开局,离不开我国宏观经济的坚实支撑,也离不开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的持续发力。要更加重视外贸增长的质量和效率,推动外贸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


    在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一些突发因素超出预期的背景下,稳外贸已成为我国稳增长的重要支撑。海关总署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10.7%,连续7个季度保持同比正增长,实现了来之不易的“开局稳”,为实现全年进出口目标打下了较好基础。

    一季度外贸保持平稳开局,离不开我国宏观经济的坚实支撑。近年来,我国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直保持全球领先地位,产业链供应链平稳运行,再加上我国工业生产体系完备、配套优势明显,为外贸发展夯实了基础。

    一季度外贸保持平稳开局,离不开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的持续发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有关部门还加强跨周期调节力度,采取加大金融支持、疏导物流瓶颈等有力举措,稳定外贸增长。

    在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接连两次对稳外贸作出部署后,4月2日国务院再次召开外贸形势座谈会,强调要加强对外贸形势的分析研判,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千方百计完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稳外贸目标任务。

    中央层面对稳外贸工作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我国外贸发展所面临的风险与挑战。特别是进入3月以来,疫情在国内多点散发以及俄乌冲突持续发酵,对部分外贸企业生产经营及供应链稳定带来了较大压力。部分外贸产业链上的堵点、卡点从外循环转到了内循环,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直接体现在月度数据的变化上——3月当月,进出口增速整体均有所回落。

    不过,我国外贸进出口自2020年第三季度起连续7个季度实现同比正增长,表明我国外贸韧性强、潜力大的优势仍然存在,外贸实现平稳增长仍具有坚实基础。有市场机构预测,尽管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增加,我国外贸增幅可能有所降低,但整体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情况越是复杂,越要求我们未雨绸缪、积极应对。一方面,要密切跟踪形势、准确分析研判,加强对外贸领域重大问题和风险的分析研究,促进已出台的各项利好政策措施落实落地;另一方面,要把加强和改进对外贸企业的服务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帮助广大市场主体积极应对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激发外贸企业的市场活力。这方面,我们已经尝到甜头。据统计,一季度,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数量达43.2万家,同比增长5.7%,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14.1%,较外贸整体增速高出3.4个百分点。

    在稳定市场主体、稳住外贸基本盘的同时,需要更加重视外贸增长的质量和效率,提升我国外贸参与国际价值链分工与竞争的能力。客观地看,当前影响我国外贸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都不少,但最根本的一条是,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对此,我们既要正视当前的困难挑战,也要坚定未来外贸稳增长的信心,把减税降费等政策落实到位,把金融保险等惠企举措用足用好,把贸易便利化措施抓实抓细,把创新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外贸迈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顾阳)

    2022-04-15

  • 首 页  上一页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