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山加快“三个努力建成”步伐 “钢城”变“港城” 向海谋发展

    电脑屏幕前,随着摇杆拉提,一个个集装箱被轻轻“抓”起,又稳稳落在无人驾驶卡车上。在河北唐山港京唐港区智慧码头控制中心,工作人员通过远程操控,便可轻松完成轨道吊作业。借助北斗定位、5G网络、物联网等技术,智慧港口正成为唐山港的新标签。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唐山市考察时强调,希望唐山广大干部群众继续弘扬抗震精神,抓住国家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利时机,按照“三个努力建成”目标,再接再厉、不懈努力,全面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争取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走在前列,使这座英雄城市再创辉煌。

    唐山多年来一直以钢铁产量高著称,近年来通过实施“海洋+”行动,把向海发展作为城市转型的重要抓手,海洋产业已成为唐山的重要支柱产业。昔日“钢城”,正向“港城”蜕变。

    构筑开放新高地

    冬日的唐山港曹妃甸港区,一艘艘跨越重洋而来的液化天然气(LNG)船舶接踵而至。不久之后,这些液化天然气将通过气化加工和槽车装运输送到京津冀的城市乡村,走上千家万户的灶台。

    每年冬供,唐山LNG接收站向京津冀地区供应天然气约40亿立方米,是保障京津冀地区用气的可靠气源之一。

    拥有229.7公里海岸线、4467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的唐山,是名副其实的滨海城市。正式通航30年来,唐山港形成了“一港(唐山港)三区(曹妃甸港区、京唐港区和丰南港区)”格局,发力建设世界一流综合贸易大港、服务重大国家战略的能源原材料主枢纽港和面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窗口。

    陆海联动、东西互济,唐山的“朋友圈”越来越大。“目前,唐山港已有生产性泊位143个,航线通达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90多个港口;开通国际班列6条,在全国布局内陆港45个,连接中亚、欧洲地区。”唐山市海洋口岸和港航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赵立军说,建设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窗口城市,唐山的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开放格局进一步显现。

    2021年,唐山港货物吞吐量达7.22亿吨,稳居世界沿海港口前列,成为全球排名靠前的铁矿石接卸港和钢材、煤炭输出港。

    培育“蓝色”增长极

    1月7日,河钢集团和韩国浦项联手打造的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高端汽车面板项目在京唐港畔开工。这是近年来唐山努力建设沿海经济崛起带、培育高质量增长极的一个缩影。

    为扭转“一钢独大”格局,唐山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出“城市由内陆资源型向沿海开放型转变”。“十三五”期间,唐山累计压减炼钢产能3937.8万吨,占整个河北省的48%。与此同时,唐山实施“海洋+”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海洋化工、海水利用、海上风电、海洋船舶工业等海洋产业。

    建成海水淡化工程生产规模25.22万吨/日,海水淡化能力居河北省首位;华电曹妃甸重工装备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制造的2500吨/小时桥式刮板取料机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沿海经济带,正成为唐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和增长极。

    截至目前,唐山海洋产业体系已经成形,不仅有海洋交通运输、海洋化工、滨海旅游、海水利用四大优势产业,还有海洋盐业和海洋渔业两大传统产业,更有海上风电、海洋船舶工业等新兴产业。

    2021年,唐山沿海地区全年累计实施亿元以上项目116个,完成投资857亿元;海洋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300亿元,与“精品钢铁”等并列成为唐山的支柱产业。

    创建循环产业链

    22秒!经过厌氧发酵,钢厂尾气中的一氧化碳,很快转化为乙醇和乙醇梭菌蛋白产品,可作为汽油混配燃料和动物饲料使用。在河北首朗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钢铁工业尾气规模化生产高品质新型饲料蛋白项目“化腐朽为神奇”。

    “厌氧发酵可减排二氧化碳33%、氮氧化物90%以上。”河北首朗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庆坤介绍。

    在唐山沿海地区,绿色发展不仅体现在产业内的小循环,还延伸到产业间的大循环,构建起具有彼此代谢、共生关系的网络体系。

    从北京搬迁到曹妃甸后,首钢京唐公司这个用水大户体验到了“吞海解渴”的畅快。采用海水淡化技术构建的“燃—热—电—水—盐”“五效一体”能源高效循环利用新模式,不仅能满足自身生产生活用水,还可将剩余排废浓盐水输送至50公里外的三友集团制碱,每年可节约原盐60万吨、节水1000万立方米。

    在唐山湾国际旅游岛祥云湾,海底生机暗涌。这片“海上塞罕坝”,是贝藻礁生态系统重构型“海洋牧场”示范区。“修复后,生物量提高了40倍,生物固碳能力提高了4.5倍。”唐山海洋牧场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云岭说。

    未来,唐山市将加快海陆资源整合和技术共享,构建绿色循环产业链体系,为这座“百年工业重镇”建设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赋能。

    河北省政协副主席、唐山市委书记张古江说:“唐山将全力推动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加快步伐,努力建成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窗口城市、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首都经济圈重要支点,让蓝色经济成为拉动唐山增长的新引擎。”(徐运平马晨)

    2022-01-25
  • 助力春运 内蒙古高速公路新增18座充电站

    随着春运大幕拉开,不少车主都希望开着新能源汽车返乡探亲,但又担心能否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1月20日,记者从内蒙古高路公司了解到,该公司已完成自治区高速公路首条充电走廊的建设,新增18座充电站共72个充电桩分布于G6京藏高速、G7京新高速、G65包茂高速沿途的9对服务区。



    高速服务区的快速充电桩

    为破解高速公路新能源汽车充电难题,内蒙古高路公司于2021年9月1日启动了9对服务区18座充电站的建设工作,12月10日实现全部投入运营的建设目标,新增的72个充电桩全部为150KW~180KW直流快速充电桩,充电速度较传统充电桩提升50%左右。

    目前,以G6京藏高速(北京段)百葛服务区充电站为起点,一路向西至G6京藏高速(内蒙古段)乌海服务区,平均每间隔150公里就有一座充电站,真正的做到了“畅行高速,想走就走”,同时与周边主要省市北京、河北、山西形成了完整的充电网络,对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新能源车辆的推广及绿色出行提供了必要保障。(北方新报正北方网记者郝儒冰)

    2022-01-24
  • 经济稳了!2021年内蒙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5倍

    2022-01-19
  • 浙江2021年GDP破7万亿元大关 增长8.5%

    2021年,浙江全省生产总值7.35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增长8.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4%,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9.2%、10.4%。


    浙江省代省长王浩17日在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公布上述数据。

    浙江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先发地,2021年,浙江加快推进“5G+工业互联网”工程,启动实施36个产业集群新智造和33家“未来工厂”试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20%。

    2022年,浙江全力推动数字经济积厚成势。

    王浩表示,要深化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做大做强数字安防、集成电路、智能计算和智能光伏等产业,推进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发展,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2%。大力推进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改造,新增“未来工厂”15家、智能工厂150家。办好首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加快打造全球数字贸易中心。

    浙江厚植开放优势,加速与全球经济“共舞”。

    报告称,2021年浙江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深化自贸试验区创新发展,跨境电商、数字服务贸易等外贸新业态蓬勃发展,外贸进出口总额跃居中国第三,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6.2%,“义新欧”中欧班列增长36%。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连续13年全球第一,成为全球第三个3000万级集装箱大港和第六大加油港。

    2022年,浙江将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推动舟山片区做强油气全产业链、建设大宗商品资源配置高地,推动宁波片区锻造世界一流强港硬核力量、建设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推动杭州片区建设数字贸易示范区、国际金融科技中心、数字物流先行区,推动金义片区打造世界小商品之都。

    浙江还将支持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创新发展,实施“丝路领航”三年行动计划,争创长三角中欧班列集结中心,为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跃升,报告指出,2022年浙江将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实现制造业投资增长10%,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2%以上。同时,浙江将着力强化创新驱动,加快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

    浙江将聚焦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实施重大科研平台设施建设千亿工程,省级用于科技创新领域的资金增长40%;推动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新增创新型领军企业10家、高新技术企业4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000家等。

    2022年,浙江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倍差持续缩小等。(方堃范宇斌施紫楠)

    2022-01-18
  • 2021年我国外贸额首破6万亿美元 再创新高

    “2021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展现了强劲的韧性,在困难多挑战大的情况下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1月14日,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在国新办举行的2021年全年进出口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


    据海关统计,2021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9.1万亿元人民币,比2020年增长21.4%。其中,出口21.73万亿元,增长21.2%;进口17.37万亿元,增长21.5%。

    年度进出口规模再上新台阶,首次突破6万亿美元关口。2021年,以美元计价,我国进出口规模达到了6.05万亿美元,外贸增量达到了1.4万亿美元。

    从单月数据看,以美元计,2021年12月份我国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0.9%,进口总值同比增长19.5%,当月贸易顺差944.6亿美元。

    去年12月份外贸数据依然向好,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全球疫情蔓延,国内外产能差距仍然较大,海外商品需求依然较旺盛。此外,在进口方面,国内产能恢复加大了对中间产品的进口,价格平稳情况下数量也有所增加,表明进口结构有所改善。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近期境外疫情蔓延,对延续我国出口高增长起到一定支撑作用,更重要的是在全球高通胀局面下,我国出口商品价格普遍上涨,推动出口额大幅增长。

    “全年看,2021年中国外贸继续保持规模增长、结构改善的良好态势。”陶金表示,在结构方面,附加值相对更高的一般贸易占比提升,贸易伙伴更加均衡,贸易依赖性降低,外贸环境更加开放,民营外贸企业逐渐成为主力军。出口受到全球疫情、国内产能恢复的影响,在2020年较高增速的情况下保持了超预期增长。进口则受国内工业需求拉动、上游原材料涨价等因素影响,出现明显恢复。

    展望今年,李魁文表示,外贸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不均衡因素增多。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国际需求复苏势头放缓。此外,叠加2021年外贸基数较高的因素,2022年外贸运行面临一定的压力。

    “在正视困难和挑战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坚定稳住外贸基本盘的信心。”李魁文表示。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展望今年1月份至2月份外贸形势,出口方面,欧美疫情仍将持续一段时间,我国出口高景气将延续;进口方面,主要关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化,以及国内能源、汽车芯片等需求因素,预计进口仍维持在一定规模,同比增速会回落。

    未来需要关注哪些方面?红塔证券研究所所长、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对记者表示,一是关注美国宽松政策的退出进程;二是关注海外供应链修复对我国出口的影响;三是关注疫情的变化,这仍然是全球经济最大的扰动项。(吴珊杨洁)

    2022-01-17
  • 海关总署:2021年我国进出口规模首次突破6万亿美元

    人民网北京1月14日电(记者王震)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今天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介绍,2021年,以美元计价,我国进出口规模达到了6.05万亿美元,首次突破6万亿美元关口。


    据海关统计,2021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9.1万亿元人民币,比2020年增长21.4%。其中,出口21.73万亿元,增长21.2%;进口17.37万亿元,增长21.5%。与2019年相比,我国外贸进出口、出口、进口分别增长23.9%、26.1%、21.2%。

    李魁文介绍,2021年我国的外贸进出口具体呈现五方面的特点:

    一是年度进出口规模再上新台阶,首次突破6万亿美元关口。2021年,以美元计价,我国进出口规模达到了6.05万亿美元,在2013年首次达到4万亿美元的8年后,年内跨过5万亿、6万亿美元两大台阶,达到了历史高点。这一年的外贸增量达到了1.4万亿美元。

    二是与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均实现稳定增长,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速更快。2021年,我国前五大贸易伙伴依次为东盟、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对上述贸易伙伴进出口分别为5.67、5.35、4.88、2.4和2.34万亿元,分别增长19.7%、19.1%、20.2%、9.4%和18.4%。同期,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23.6%,比整体增速高2.2个百分点。

    三是贸易方式进一步优化,一般贸易进出口占比超过6成。2021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24.08万亿元,增长24.7%,占61.6%,提升1.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3.24万亿元,增长24.4%;进口10.84万亿元,增长25%。同期,加工贸易进出口8.5万亿元,增长11.1%,占21.7%。

    四是外贸经营主体活力有效激发,民营企业进出口更加活跃。2021年,我国有进出口实绩企业56.7万家,增加3.6万家。其中,民营企业进出口19万亿元,增长26.7%,占48.6%,提升2个百分点。同期,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4.03万亿元,增长12.7%;国有企业进出口5.94万亿元,增长27.7%。

    五是机电产品出口、进口均保持良好增势。2021年,我国出口机电产品12.83万亿元,增长20.4%,占出口总值的59%,其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手机、汽车分别增长12.9%、9.3%、104.6%。同期,进口机电产品7.37万亿元,增长12.2%,占进口总值的42.4%,其中集成电路进口增长15.4%。

    2022-01-14
  • 2021年CPI今日公布:料在3%左右调控目标内

    1月12日,国家统计局将公布2021年12月份及2021年全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多家机构预测,2021年12月份CPI涨幅或出现回落,全年CPI会在3%左右调控目标以内。



    CPI同比涨幅或出现回落

    鲜菜价格大涨等带动下,2021年11月份CPI同比涨幅明显扩大,时隔14个月重回“2时代”。

    2021年12月CPI同比涨幅会如何?据同花顺iFinD统计,20家机构对2021年12月CPI同比涨幅的平均预测值为1.73%。若上述平均预测值兑现,12月CPI同比涨幅将大幅回落。

    “初步测算,2021年12月份食用农产品价格环比下降1.4%,由升转降,同比降幅扩大。”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表示,2021年12月猪肉价格整体上升,1日至27日全国猪肉平均批发价为24.1元/公斤,但12月中旬以来猪肉价格有所回落。

    据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监测,12月份,猪肉(白条肉)批发均价为24.00元/公斤,环比上升0.1%,同比下降44.6%。

    “工业产品价格涨势缓慢向终端消费产品传导,非食品类价格整体涨幅可能扩大。12月CPI翘尾因素回落了0.7个百分点。综合以上因素,CPI同比涨幅将回落到2%以内,预计在1.7%到1.9%之间,取中值为1.8%;全年CPI平均涨幅约1%。”刘学智指出。

    据同花顺iFinD统计,76家机构对2021年CPI同比涨幅的平均预测值为1.26%。若上述平均预测值兑现,2021年CPI同比涨幅将维持在3%左右的调控目标内。

    2022年CPI或温和上行

    据商务部监测,1月7日重点批发市场粮油价格与一周前基本持平,猪肉价格下降3.3%,鸡蛋价格下降0.7%,30种蔬菜平均价格下降0.8%。

    10日晚,在北京丰台区一家大型超市内,价签显示,“带皮前尖8.98元一斤,后肘9.98元一斤,去颈前排12.98元一斤,鲜肋排24.98元一斤。”超市工作人员告诉中新财经记者,“现在带皮前尖打折,只要7元一斤。”

    “2021年7月,我国能繁母猪存栏出现增长拐点,截至2021年10月已连续4个月环比回落。而从能繁母猪开始去化到猪价回升大约有10个月左右的滞后期,因而2022年二季度时猪价可能迎来新一轮的上行,拉动CPI的回升。”海通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梁中华认为。

    但梁中华亦指出,今年、至少上半年的消费回升力度或仍然较弱,在终端需求不强的背景下,PPI向CPI的传导也不宜高估,CPI预计保持2-3%左右的温和回升。

    在中诚信国际研究院研究员张文宇看来,“2022年随着投资、消费端的边际修复带动相关服务业价格回升以及猪肉价格对CPI上行的拖累逐渐减轻,CPI全年或将出现小幅上行走势,考虑到翘尾因素影响,年中或为全年高点。”(谢艺观)

    2022-01-13
  • GDP超万亿城市增至24座 4万亿城市诞生

    中国城市GDP“万亿俱乐部”再迎扩容,城市竞争版图迎来微妙变化。


    东莞2021年GDP突破万亿元大关,成为第24个万亿之城。而北京GDP超过4万亿元,成为全国首个官宣的4万亿元城市。

    东莞晋级“双万”之城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GDP超过万亿是经济实力的象征。1月11日,东莞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官宣了两个“荣耀时刻”:东莞成为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元、人口超千万的城市。

    作为“世界工厂”的东莞,2020年冲击万亿之城未果,9650.19亿的GDP距离万亿元只有一步之遥。2021年,东莞终于圆梦。


    至此,东莞成为中国第24个GDP超过万亿元的城市,人口也突破千万,这座“制造名城”成功迈上“双万”新起点。





    GDP超万亿元城市扩至24个

    随着东莞拿到GDP“万亿俱乐部”门票,GDP超万亿元城市扩至24个。

    从时间顺序来看,2006年上海GDP率先超过万亿元,2008年北京GDP破万亿元,2010年广州GDP破万亿元,2011年深圳、天津、苏州、重庆4个城市GDP突破万亿元,2014年武汉、成都GDP超过万亿元,2015年杭州GDP超过万亿元,2016年南京和青岛GDP突破1万亿元,2017年无锡、长沙GDP破万亿元,2018年宁波、郑州GDP突破万亿元,2019年佛山GDP总量突破万亿元,2020年福州、泉州、南通、合肥、西安、济南GDP突破万亿元,2021年东莞GDP突破万亿元。

    需要说明的是,东莞可能是2021年唯一晋级“万亿俱乐部”的城市。在东莞之后,烟台、常州、徐州、大连、唐山等“后备军”城市,GDP多在7000亿量级,距离万亿元尚有一定距离。

    广东、江苏万亿之城数量持平

    从24座万亿之城的分布区域来看,南方遥遥领先,其中,18座位于南方,6座位于北方。

    从所属省份来看,随着东莞成为万亿之城,广东拥有的万亿城市也达到了4座,分别为深圳、广州、佛山、东莞。

    至此,广东拥有的万亿之城数量赶上了江苏。“苏大强”2020年就拥有了4座万亿城市,分别为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南通是2020年晋级的城市。

    你追我赶中,第一经济大省“粤老大”和第二经济大省“苏大强”的经济角力,还在继续。

    4万亿元GDP城市诞生

    2021年,中国首次迎来了4万亿元GDP城市的诞生。

    北京近日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初步预计,2021年北京GDP超过4万亿元,同比增长8.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全员劳动生产率保持全国第一。

    这是首个官宣GDP突破4万亿元的城市。北京为什么这么猛?得益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双引擎”带动,尤其是医药制造业爆发性增长,支撑了经济增长。

    数据显示,2021年1月到11月,科兴中维、国药北生研两家新冠疫苗生产企业累计贡献产值超2300亿元。目前,北京已累计生产新冠疫苗约50亿支。

    除了北京,有望突破4万亿元的城市还有上海。目前,上海尚未公布GDP数据,但2020年上海GDP已经达到3.87万亿元,高于北京,因此,上海2021年GDP突破4万亿元,几无悬念。

    所以,不出意外,中国将迎来上海、北京这两座4万亿GDP的城市。

    4万亿元GDP是什么水平?目前,全世界GDP超过4万亿元的国家和地区有20多个,4万亿的经济总量超过了众多国家,比泰国、比利时、奥地利等国家经济总量还高,可谓一城可敌一国,“富可敌国”。

    2022-01-12
  • 抓住冬奥会等契机扩大冰雪旅游消费人口

    人民网北京1月10日电(申佳平)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官网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草局近日印发《“十四五”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其中提到要抓住冬奥会、全国冬运会以及各冰雪单项赛事的契机,支持形式多样的冰雪主题文艺创作,培育和扩大冰雪旅游消费人口,传播正确的冰雪旅游消费观。


    按照《行动方案》,到2025年,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好转,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更加稳固,碳汇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木材资源战略储备能力有所增强,接续替代产业初具规模,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生态公共服务水平显著增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林区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持续提高。

    在培育壮大寒地冰雪经济方面,《行动方案》提出,要打造滑雪产业核心区。打造大兴安岭冰雪产业带,辐射带动张广才岭-小兴安岭滑雪产业发展。加快建设新滑雪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把滑雪观光与滑雪体验进行深度融合,推出一批兼具民俗风情和冰雪文化特色的冰雪旅游主题精品线路,推进区域冰雪旅游合作提档升级。

    打通冰雪运动目的地、冰雪旅游目的地与交通干线之间的“断头路”,完善停车、供电、供水、环卫、通讯、标识、应急救援等配套设施。运用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进冰雪场馆管理和赛事服务。妥善处理好保护生态与发展冰雪运动、冰雪旅游的关系,滑雪场建设应当避让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地等生态区位重要、生态脆弱地区的林地以及单位面积、蓄积量高的优质林地。

    同时,要提升冰雪品牌竞争力。《行动方案》提出,通过景区辐射、项目引领、文化产品创作等方式壮大冰雪、冷极旅游品牌和寒地冰雪产业会展品牌。加强阿尔山西山滑雪训练基地建设,办好阿尔山国际养生冰雪节、呼伦贝尔冰雪日、冬季那达慕、冷极马拉松等系列品牌活动。开发跨越兴安之巅,鄂温克风情驯鹿园,苍山石林景区冰雪越野等极寒体验活动。

    在巩固滑雪项目核心业态地位的基础上,加快补齐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冰雪旅游等业态短板。抓住冬奥会、全国冬运会以及各冰雪单项赛事的契机,支持形式多样的冰雪主题文艺创作,培育和扩大冰雪旅游消费人口,传播正确的冰雪旅游消费观。积极组织开发冰雪与影视娱乐、文化创意产业深度融合的赛事活动,同步提高冰雪产业的参与性与观赏性。加强冰雪运动目的地周边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美丽乡村。

    2022-01-11
  • 2021年前11月开工项目478个 PPP成稳增长重要抓手

    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日前发布的全国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综合信息平台管理库项目数据显示,2021年前11月,PPP新入库项目595个、投资额11773亿元,同比减少3905亿元、下降24.9%;签约落地项目527个、投资额12103亿元,同比增加496亿元、上升4.3%;开工建设项目478个、投资额8902亿元,同比增加312亿元、上升3.6%。虽然新入库项目投资额有所下降,但签约落地项目投资额、开工建设项目投资额均稳步增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PPP模式通过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在助力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特别是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迎来发展新阶段

    举世瞩目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即将召开,冬奥场馆成为焦点。坐落在北京奥森公园的国家速滑馆,正是引入首开集团、北京城建集团等社会资本方,以PPP模式建设、运营的。

    “采用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方参与冬奥场馆建设、运营,既可以吸引社会力量、缓解政府资金压力,更重要的是发挥其在投融资、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综合和专业化优势,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吴卫星说。

    2014年以来,PPP累计入库项目10209个、投资额16.1万亿元;累计签约落地项目7618个、投资额12.7万亿元,签约落地率78.8%;累计开工建设4748个、投资额7.5万亿元,开工率46.6%。

    经过几年的探索,PPP市场逐步成熟,进入规范、平稳发展阶段。

    吴卫星分析,PPP在过去几年通过放宽准入、打破垄断、引进竞争、鼓励创新、坚持绩效导向,统筹政府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经过实践探索,PPP模式已成为我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抓手。

    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政府与基建咨询合伙人李炜分析,PPP模式持续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简化工作流程、强化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共商共建共享,大力推进信息公开,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

    “适度超前”有干头

    “落实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PPP模式大有可为。”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方芳表示,PPP模式通过以市场竞争的方式提供服务,其严格的项目论证和政府可承受能力的测算,排除了过度与实际需求脱节的基础设施投资,有利于做到“适度超前”。

    实际上,近年来各个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活跃着PPP模式的身影。以“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运输和水利建设重大工程)为例,2021年前11月,新入库项目473个、投资额10351亿元;签约落地项目395个、投资额9972亿元;开工建设项目405个、投资额7822亿元。其中,新入库项目投资额前五位的是:交通运输6437亿元、市政工程2367亿元、城镇综合开发759亿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470亿元、保障性安居工程298亿元。

    “PPP模式通过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既可以解决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尤其是重大项目的资金需求,又能够鼓励其在终端的应用中创新探索,还能大大加强政府‘裁判员’的角色,在恰当的位置发挥作用,更加尊重技术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方芳说。

    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投资部纪鑫华认为,“一方面,PPP模式可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撬动社会资本有针对性加大公共基础设施提供,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发挥好政府投资对经济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作用;另一方面,PPP模式还有助于发挥社会资本在建设、运营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精准关注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公共服务领域,并有效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

    监督管理“长牙齿”

    规范发展才能行稳致远,信息公开是规范有序推进PPP工作的重要抓手。日前,财政部发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综合信息平台信息公开管理办法》,推动PPP项目全生命周期在阳光下运行。

    与之前的相关规定相比,《办法》扩展了信息录入主体范围,将原来的由财政部门单方录入,优化为由财政部门、实施机构、社会资本、金融机构、项目公司、咨询机构等多方分工录入,同时压实财政部门信息公开主体责任。此外,顺应绩效管理、履约管理和公众监督要求,增加项目信息特别是项目执行阶段信息,增加专家、金融机构等项目参与方信息。

    “通过《办法》的规范,对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来说,其信息透明度更高、公平公正性更强,可以进一步提高PPP项目管理效能,推动我国PPP市场科学、规范和可持续发展。”上海交通大学PPP研究中心咨询部主任赵国华表示。

    加强PPP信息公开,可以促进政府、社会资本、金融机构、咨询机构等PPP项目参与方信息对称,增强市场透明度,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参与PPP项目投资经营对于社会资本而言都属于重大的决策,甚至可以完全说是企业战略层面的重大决策。为了确保决策质量,社会资本需要有效、真实、全面、及时的信息及对信息的正确分析作为其决策基础。”财政部PPP专家库专家范永芳表示。

    中国农业银行信用管理部陈佳炜也认为,《办法》全面规范了财政部门、项目实施机构、项目公司、社会资本、金融机构等PPP项目的各参与主体在PPP项目的准备、采购、执行阶段应公开的具体信息,“对金融机构使用综合信息平台信息进行贷前尽职调查和贷后管理有较大帮助”。

    推动PPP信息公开提质增效,关键是要让监督管理“长牙齿”。为此,《办法》明确了项目信息更新的时限要求,要求处于准备、采购阶段的管理库项目,项目信息更新周期不得超过6个月;处于执行阶段的管理库项目,项目信息更新周期不得超过12个月。

    守住风险底线至关重要。为防止个别PPP项目通过不入库、不及时更新信息等方式,故意规避监管,增加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隐患,《办法》明确对未纳入管理库自行以PPP名义实施的项目,以及违反本办法信息公开管理要求且未在限期内整改的项目,不得安排PPP项目相关财政资金。

    “《办法》明确了PPP信息更新周期及时效节点,并提出了较为严格的整改要求和监管措施,使PPP项目管理更透明化,促进PPP市场更加健康发展。”赵国华说。(武亚东)

    2022-01-10
  • 北京经济总量首次突破4万亿大关

    2021年全年预计经济增长8.5%左右,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北京经济总量首次突破4万亿大关

    预计全年经济增长8.5%左右——即便是在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疫情防控从严从紧、减量发展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北京2021年依然收获一份漂亮“成绩单”。

    昨天,受北京市政府委托,市发改委将关于北京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简称“计划报告”)提请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审查,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北京在紧要处落好“五子”,重大活动顺利举办、重点项目加速落地、重要实事落实落细,经济持续恢复、社会和谐稳定,经济总量首次突破4万亿大关,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2022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在5%以上

    全球经济复苏面临疫情等多方因素掣肘。下行压力增大,考验着北京经济的“硬实力”。经过多年的培土育心,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药健康已成为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的“双引擎”。

    2021年1月到11月,科兴中维、国药北生研两家新冠疫苗生产企业累计贡献产值超2300亿元,为全球抗疫作出北京贡献;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布局提速,产量增长25.8%,带动电子行业增长19.9%。

    新的科技创新也已布局:长寿命超导量子比特芯片等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成果形成,国内首个自主可控区块链软硬件技术体系“长安链”、全球最大智能模型“悟道2.0”等重大底层技术创新成果发布,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个个突破,一次次创新,一项项增长,最终助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经济总量首次突破4万亿元大关。计划报告显示,预计2021年,北京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两年平均增长5%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全员劳动生产率继续保持全国领先。

    按照计划报告,2022年北京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为什么这么安排?相关负责人解释,2021年本市经济增长好于预期,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增速都高于全国,但也形成了高基数,把经济增长目标设置为5%以上兼顾了需要与可能,与潜在增长率相衔接,也为疫情防控、结构调整和应对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留出余地,有利于引导预期、提振信心,引导各方面把精力集中到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上来。其次,2022年首都发展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冬奥会、北京证券交易所、环球主题公园等重大活动、重大项目对经济发展的助推效应将充分释放,实现5%以上的增长是有基础、有条件的。这也与“十四五”规划年均增长5%左右的目标有机衔接,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为今后几年深化改革、调结构、防风险留出更大空间。

    布局建设千亿规模世界级商圈

    一个多月前,北京的“年轻地标”三里屯再次扩展版图。沉寂多年的雅秀大厦以太古里西区的新身份一亮相,就收获了一批首店入驻。

    过去一年,北京全面完成22个传统商圈和20家传统商场升级改造。换算到数字上,前11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4%,直播带货、反向定制等消费新业态加速发展,网上零售额增长20.5%。

    与此同时,北京围绕促投资抓新开、抓续建、抓增量、抓储备,1-11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两年平均增长4.3%,按季度压茬推动160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180项市重点工程续建项目实现投资1319.5亿元、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

    2022年,北京将在扩内需、优供给上加力提效,增强供需结构适配性和灵活性,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促进消费持续恢复。

    按照计划,今年北京将制定千亿规模世界级商圈“一圈一策”实施方案,加快推动时尚品牌企业在京落地;试点建设一批智慧商店、智慧街区,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上线“一键游北京”智慧文旅服务平台,推出一批跨区精品旅游路线;加快建设“双枢纽”国际消费桥头堡,推进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国际消费枢纽、国际会展中心规划设计。

    同时,2022年北京的“3个100”市重点工程也将出炉,会适度超前安排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完成工人体育场改造复建;保护传承利用好北大红楼、香山革命纪念地等红色资源,实施琉璃河、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等项目,积极创建大运河国家5A级景区;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一刻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培育一批辨识度高、穿透力强的独创文化IP。

    今年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新增约25.6公里

    城镇新增就业26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左右,实现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全覆盖,精准扩增普惠性学前教育学位1.3万个、中小学学位2.8万个,“一村一室”建设短板全面补齐,物业服务覆盖率超95%……从就业到收入,从教育到医疗,2021年,越来越多老百姓感受到了变化。

    “今年北京将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全力以赴,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下更大力气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努力实现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钱袋子更鼓。北京将制定促进共同富裕实施方案,持续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培训70万人次,城镇新增就业26万人;多渠道促进农村居民增收,实现5万名就业农村劳动力纳入城镇职工保险体系,消除100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各项社保待遇标准。

    上班路更通畅。今年将继续深化交通综合治理,新增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约25.6公里,加快东北环线等市郊铁路建设;完成南中轴路改造,推进城市慢行系统与滨水道路、园林绿道互连互通,形成全市停车资源“一张图”。

    家门口更方便。公共服务体系方面,将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新增中小学学位2万个,巩固深化“双减”工作;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畅通基层预约转诊渠道,持续推进“互联网+医疗”;鼓励市场化专业机构参与提供助餐等养老服务,创建示范性托育机构50家。

    住得更舒适。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15万套,竣工各类保障房8万套,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持续抓好两个“关键小事”,推动垃圾回收市场化体系全覆盖,持续治理物业管理突出问题。

    城市生活更安全。北京将进一步提高粮食、蔬菜、猪肉自给率,做好水电气热安全运行和能源保障;健全韧性城市工作机制和评价制度,完善大型公共设施平灾转换、平疫转换能力;持续做好房地产、“双减”、债券违约等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

    主动配合支持部分央属资源向雄安新区等疏解转移

    对于备受关注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北京将主动配合支持部分央属资源向雄安新区等疏解转移。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北京将全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不断拓展重点领域合作深度广度,推动市域外协同共赢发展、市域内协调均衡发展。

    在疏解整治促提升方面,将主动配合支持部分央属资源向雄安新区等疏解转移,实施2022年版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推进大红门等地区转型,推动首都医科大学、首都体育学院新校区规划建设;严控新生违法建设,持续开展各类围挡、临时建筑、桥下空间精细治理。

    目光再投向城市副中心。北京将加快行政办公区二期、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等项目建设,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基本完工;加紧建设运河商务区和张家湾、台湖、宋庄3个特色小镇;建成杨洼船闸,实现大运河京冀段旅游通航;积极创建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推进厂通路等跨界道路桥梁、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规划建设。

    在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方面,一批项目有了建成投用的时间表:实现支持雄安新区交钥匙中小学项目竣工交付,京唐(滨)城际铁路建成通车;同时,实施京冀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共同行动,统筹实施北运河-潮白河流域生态绿带建设。(曹政)

    2022-01-07
  • 开局之年首都经济答卷:显“韧劲”铆“干劲”蓄“后劲”

    危中觅先机,变中开新局。“十四五”开局之年,北京市科学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疫情防控从严从紧、减量发展深入推进的背景下,经济持续恢复,重大改革加速推进,充分展现出首都城市的强大韧性和活力。1月5日至10日,北京进入“两会时间”,代表委员将审议讨论这份开局之年的“首都经济卷”。


    科技创新厚积薄发

    高质量发展更显“韧劲”

    在北京大兴生物医药基地,一辆辆载着新冠疫苗的冷链车驶出,将疫苗送往全国乃至出口到世界40多个国家。

    “为保证库存产品充足,目前公司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同时积极跟进新冠变异株疫苗研发。”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廉晓娟对记者表示。

    2021年1至11月,科兴中维、国药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两家新冠疫苗生产企业累计贡献产值超过2300亿元,为全球抗疫作出北京贡献。

    除了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布局也在提速。2021年1至11月,北京集成电路产业产量增长25.8%。在此带动下,北京市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分别增长55.7%和46.6%。

    “疫苗和集成电路等产业取得成效,都是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建高精尖产业体系取得的成果。”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科技创新和产业项目正在为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高精尖产业迈上新台阶,科研优势加速转化新成果。

    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国首个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于2021年11月启动,标志着国内自动驾驶领域从测试示范迈入商业化试点探索新阶段。

    依托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北京在亦庄设立了国内首个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一系列创新,助力北京经开区成为自动驾驶产业技术的高地。预计2021年,北京经开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将完成产值1600亿元。

    不仅如此,北京还在积极布局重大项目,为产业发展筑牢根基。2021年以来,集成电路系列项目,小米汽车、理想汽车等一批新能源汽车项目陆续落地,对高端制造业发展形成有力支撑。

    “这些项目都是数百亿元产值的,今年将陆续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能够支撑产业投资继续较快增长,预计2至3年投产达产,经济发展动力会更加强劲。”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

    “首店热”席卷北京

    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铆“干劲”

    2021年9月,北京环球影城主题公园一期盛大开幕,北京迎来一座国际级文旅新地标。

    北京市通州区文化旅游区管委会副主任刘芸介绍,目前公园日均接待游客1.5万人,周末游客量达到3万人左右。通州区正以高标准规划建设后续项目,预计将带来公园营业额10倍至15倍的区域经济效益,带动北京城市副中心上下游百余个行业受益。

    文旅消费释放活力,为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按下“加速键”。

    2021年,首店经济在北京高歌猛进,共有901家首店(含旗舰店)落地北京,是2020年入驻首店数量的近5倍。

    2021年8月,北京市印发《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2021—2025年)》,大力支持优质品牌首店首发,带动消费形态多元,引领消费升级。疫情波及下,许多门店销售额受到影响。FAO玩具店亚洲旗舰店负责人李明洁表示,首店补助像“及时雨”帮助其扛过了艰难期,让他倍感振奋。

    促消费、扩空间、供载体……2021年以来,王府井等22个传统商圈和长安商场等20家“一店一策”试点企业基本完成升级改造,三里屯太古里西区、五道口购物中心等消费新地标亮相,迎来“蝶变”。

    消费供给水平提升,生活服务品质升级。

    在北京黑庄户地区,用时数年打造的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开始试营业,与新发地市场形成错位互补,提供“一站式”采购配送服务。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随着消费供给不断丰富,北京需求结构将更加优化。未来将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在扩内需、优供给上加力提效。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

    加快改革创新积蓄“后劲”

    站在后海银锭桥上,凭栏西望,远处蜿蜒的西山山脊一览无余,著名的“燕京小八景”之一“银锭观山”再现京城。随着积水潭医院新北楼的拆除,被高楼遮挡的美景,又重新映入桥头人们的眼帘。

    老城风貌得到进一步恢复,离不开疏整促专项的持续深化。2021年,北京疏解提质一般制造企业108家、区域性市场8家。共拆除违法建设2800万平方米、腾退土地3316万公顷,留白增绿925公顷。一个功能更优化、生态更优美的古都画卷徐徐展开。

    一边是城市布局更加均衡,留足发展空间;一边是改革制度不断创新,释放政策红利。

    数据显示,2021年1至11月,北京市为中小微企业办理延期还本付息本金1087.5亿元,完成首贷1141.9亿元,续贷408亿元。

    纾困和激活并举,为企业注入活力。2021年,北京陆续出台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新6条”和“双16条”,在研发资金、成果转化等各方面为企业提供全行业、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的服务。

    北京市经信局副局长王磊说,北京已将“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持培育摆在重要位置,初步形成了渐进培育、梯度发展的格局体系。预计“十四五”末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将达5000家。

    “今年首都经济发展已经定好‘路线图’和‘施工图’,既要保持一定增速,也为应对疫情的不确定性留足弹性和空间,为实现长远发展蓄足‘后劲’。”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新华社记者骆国骏、郭宇靖、吉宁)

    2022-01-06

  • 首 页  上一页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