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外贸企业抢抓RCEP实施机遇 进出口双向受益

    新华社广州1月4日电(记者丁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1月1日生效,广东外贸企业积极抓住RCEP实施机遇,有效降低成本,灵活安排贸易,以更足的信心开展更多的合作,开拓更大的市场。


    RCEP协定生效使企业进出口双向受益。沙多玛(广州)化学有限公司1日获签全国首批RCEP项下原产地证书,当日首票出口到日本的丙烯酸酯税率从2.6%降至零,节税约1.2万元;公司全年对日出口预计节税上百万元。

    广州海关关税处原产地管理科副科长马江南介绍,RCEP生效后,外贸企业还能更灵活地安排跨国生产与进出口贸易。“像RCEP的一大特色‘经核准出口商’制度,符合条件的企业根据客户需求,能及时开具原产地自主声明,销售策略和物流运输有极大灵活性。”

    爱丽思(中国)集团国际销售部部长何志亮介绍,公司或将调整采购方案,考虑从RCEP成员国购买更多原料。“供应商输出更多产品到中国获利,我们每年节税预计数十万元,大家互利共赢。”

    广州市贸促会主任杨勇表示,RCEP将进一步深化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推动形成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国内外企业和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为寻求更多合作机会,广东新宝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此前在东南亚多次考察,最终选择在印度尼西亚投资设厂,在马来西亚与合作伙伴联合生产。

    广东新宝相关负责人说:“我们希望以更高效的区域合作,抓住RCEP发展机遇和新增长点。越来越多的资源在RCEP区域内加速畅通,全球消费者的更多需求将得到满足。”

    2022-01-05
  • 稳字当头绘出“皖”美答卷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


    经过多年努力,安徽经济总量2021年突破4万亿元,由“总量居中、人均靠后”迈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安徽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将推出哪些举措?如何为全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多作贡献?记者采访了安徽省委书记郑栅洁。

    瞄准高质量协同发展做大做好三次产业“蛋糕”

    记者:安徽省将如何落实“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把共同富裕的“蛋糕”做大做好?

    郑栅洁:做好2022年经济工作,“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稳”既要靠存量稳定和优化,也需要增量的当期转化和实现;“进”既要靠增量的扩张,也需要存量的提升和贡献。安徽仍是一个发展中省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最大省情,要把共同富裕“蛋糕”做大做好,我们将立足省情,抓好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行动计划。

    一产实施“两强一增”行动计划。安徽是农业大省,但还不是农业强省。“两强”就是抓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一增”就是抓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缩小与全国差距。

    二产实施“提质扩量增效”行动计划。围绕“提质”,主要开展优质企业引育、优势产业壮大、产学研协同创新、数字赋能、质量提升、绿色发展6个具体行动计划。围绕“扩量”,今后五年,力争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新材料4个产业营业收入达万亿元,10个产业超千亿元,10户企业营业收入超千亿元,60户企业超百亿元。围绕“增效”,发挥“亩均论英雄”改革、土地容积率指标对开发园区、城镇建设的牵引倒逼作用,提高单位土地产出效益。

    三产实施“锻长补短”行动计划。发挥安徽内陆腹地优势,锻造内贸长板,让安徽产品和服务走向全国。从提升经济外向度出发,补齐外贸短板,力争五年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上一个大台阶,让安徽产品和服务走向世界。

    抓住战略机遇期以发展优势化解风险挑战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安徽将如何发挥自身发展优势,应对多重风险挑战?

    郑栅洁:安徽虽然面对着多重风险挑战,但总体看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难得发展机遇,拥有诸多发展优势。

    从国家层面来说,安徽既面临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又恰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七大政策等难得机遇。

    从安徽自身来说,拥有“六大优势”。

    历史人文方面,安徽历史积淀深厚,文化灿烂辉煌,干事创业人才辈出。

    科技创新方面,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等国之重器,有利于我们更多依靠创新推动发展,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制造业基础方面,铜陵、淮南、淮北、马鞍山、蚌埠等老工业基地产业基础较好,合肥、芜湖、滁州等地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有利于我们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合作与竞争,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

    地理区位方面,安徽周边500公里范围覆盖全国近30%的人口、近35%生产总值和近40%消费市场,有利于发挥左右逢源、连南接北优势,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

    综合交通方面,安徽“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航空航运潜力巨大,内河航道里程华东第一,有利于我们布局新兴产业、建设重大项目、拓展发展空间。

    生态环境方面,安徽有江有河有湖泊,有林有草有平原,有利于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

    下好创新“先手棋”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记者:安徽拥有良好的科技创新基础和优势,如何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作用?

    郑栅洁: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曾强调,要继续夯实创新的基础,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现在安徽创新“里子”越来越厚实,拥有一大批国字号大校大院大所,涌现一批重大创新成果,12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9.6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1万家。我们将继续下好创新“先手棋”,以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抓科技创新,我们将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让科学家研判技术前景、让企业发现市场需求、让市场验证技术价值,将创新从纯科研活动有效转变为经济活动;坚持以产业化为目的,充分发挥重大创新平台功能,建设一批前沿交叉研究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健全前沿科技研发“沿途下蛋”机制,让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联动起来;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支持领军企业牵头或参与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让企业成为创新主力军。

    落实“双碳”目标提高经济发展含“绿”量

    记者:安徽如何落实好“双碳”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郑栅洁:我们将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全省域、全过程、全方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

    落实“双碳”目标,我们将立足省情、先立后破,实施碳达峰行动,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防止简单弃煤、弃煤电,推进高耗能行业节能降耗改造,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

    落实能耗双控要求,我们将优化项目结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加快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发展,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增加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提高经济发展含“绿”量。

    落实“两山”理念,我们将抓好“三山三江二湖”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屏障建设,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升级版,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深化新安江、大别山等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设,探索走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安徽路子。

    坚决推动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记者:安徽将如何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行动上?

    郑栅洁:2021年11月,安徽省委十一届一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新一届省委班子政治建设的决定,目的就是立规明矩,打造忠诚尽职、奋勇争先、能力过硬的省委班子,带动各级领导班子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我们将把推动会议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体现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际行动上,体现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上,体现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的实际行动上,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22-01-04
  • “规定动作”叠加“自选动作” 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将进入“5.0版”

    新华社上海12月30日电(记者周蕊)高标准完成“规定动作”,还要做好“自选动作”。记者从此间举行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即将进入“5.0版”,将力争用3到5年的时间率先建成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自2017年以来,上海瞄准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从“1.0版”到“4.0版”连续四年出台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安排,稳步实施了584项改革举措,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明显成效。

    近期,上海制定出台《上海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这一方案将作为2022年上海优化营商环境的5.0版工作安排的主体内容,与“放管服”改革等协同推进,以创新试点为主线,不断加大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力度。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华源说,上海在努力高标准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还结合上海自身特色和优势,在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自主便利的投资环境、公平审慎的监管环境等方面推出了一批“自选动作”,力争用3到5年的时间,上海营商环境国际竞争力跃居世界前列,政府治理效能全面提升,市场活跃度和发展质量显著提高,率先建成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上海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从市场环境、投资环境、涉外营商环境、创新环境、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等10方面提出了172项改革举措,其中包括体现地方特色的71项改革举措,更大力度保障市场主体发展活力,更深层次对标改革制度创新,更高水平推动营商环境数字化转型,更加突出优化事中事后监管。

    值得注意的是,实施方案对浦东新区、自贸区临港新片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等战略功能区提出了更高要求,鼓励这些地区大胆试、大胆闯、主动改,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打造营商环境制度高地。比如,在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试点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在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探索开展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重点企业特殊监管创新试点等。

    “从今年前11个月数据看,今年上海口岸进出口总额将创历史新高,世界最大贸易口岸城市地位更加稳固。”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申卫华说,新高的取得离不开跨境贸易营商环境的优化,根据最新印发的《上海口岸2022年深化跨境贸易营商环境改革若干措施》,上海还将进一步深化提前申报、两步申报、预约申报等通关模式,进一步压缩进出口通关时间,进一步提升口岸服务能力和服务环境。

    2021-12-31
  • 北京出台25条措施加强稳外资工作

    人民网北京12月30日电(董兆瑞)为进一步提升北京对外开放水平,提高投资便利化水平,加强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保护,促进外商投资稳定发展,经北京市政府同意,北京市商务局印发《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加强稳外资工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共25条,持续营造开放、便利的投资环境,保护外商合法权益。


    29日,北京市商务局外资发展处处长吴中南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措施》是全链条、综合性的稳外资政策,内容全面、重点突出、针对性强,涵盖“两区”建设、总部经济、人才、税收、外汇等内容,有效集成北京开放前沿政策,进一步提升各领域开放政策的知晓度,持续营造开放、便利的投资环境,保护外商合法权益。

    《措施》由七部分构成,共25条:一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3条);二是聚集全球高端优质资源(3条);三是优化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环境(4条);四是优化外商生活服务(4条);五是推动引资与引智引才相结合(3条);六是优化外商投资促进服务(3条);七是强化外商投资企业权益保护(5条)。《措施》主要特点体现为“五个注重”。

    注重服务外资企业的功能提升。吴中南表示,在聚集全球高端优质资源方面,北京贯彻落实《北京市促进总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规定》及相关配套措施,打造更高能级总部经济;鼓励外国投资者在北京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各类功能性机构,支持其集聚业务、拓展功能,升级为亚太总部、全球总部。符合条件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可以享受资金奖励及重点人员出入境、货物通关等便利化措施。

    北京还提升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示范引领效应,用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新一轮支持政策,优化生产要素配置,聚焦国际先进企业,鼓励引导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和大健康、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等主导产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集聚发展。

    注重回应外资企业关切。吴中南称,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北京相关部门开展了大量的调研走访、座谈,认真倾听外资企业的声音,对企业提出的共性政策诉求,在具体措施中给予回应。

    如深入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落实好全国版和自贸试验区版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加快推进金融、汽车等领域开放政策在京落地。在特定区域(自贸试验区)取消应用商店的信息服务业务外资股比限制;积极争取数字经济、数字贸易领域开放政策在京先行先试。对外资高端制造类大型龙头企业,符合国家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的,可以纳入北京重大外资项目专班,给予协调推进。

    注重引资与引智引才相结合。吴中南表示,北京推进“落地即办、未落先办、全程代办”人才服务体系,构建外籍人才工作服务网络。改革创新外籍人才工作证件办理模式,逐步实现签证证件业务全市通办。优化外籍人才来京就业审批办事流程,逐步下放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预审环节,进一步深化简政放权提高服务效率。结合外资企业在京投资、纳税、科技创新等情况,根据贡献额度、转化效果等,精准提供人才引进支持。

    北京还加大对符合北京发展定位和引进政策的特定行业高管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办理人才引进落户和工作居住证力度。对北京急需特殊技能专业人才落户,业绩、贡献突出的,可适当放宽年龄限制。

    注重优化外商生活服务。北京市商务局会同市教委、市卫生健康委、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北京外汇管理部、市医疗保障局等相关部门开展深入调研,专题研究论证后增加了相关具体措施,主要有进一步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下放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审批和管理权限;增强医疗保障,包括支持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提供国际医疗服务、推动商业健康险和基本医疗保险有效衔接等;扩大在华永久居留身份证和外籍证件的生活场景化应用范围;为高层次人才在京办事、办汇、办证等提供便利;丰富国际化消费供给,进一步优化外商生活便利环境。

    注重优化外企发展环境和权益保护。吴中南表示,《措施》明确提出制定涉及外商投资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应事先征求外商投资企业和有关商会、行业协会意见,按规定进行合法性审核。各区政府严格兑现向投资者及外商投资企业依法作出的政策承诺,认真履行在招商引资等活动中依法签订的各类合同。落实北京市《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行动方案》,不断完善司法和行政执法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北京各区、各有关部门在政府采购信息发布、供应商条件确定、评标标准等方面,不得限定供应商的所有制形式、组织形式、股权结构或者投资者国别等,依法保障外商投资企业公平参与政府采购。

    此外,落实《北京市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实施方案》,推动和深化“互联网+监管”“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用监管、重点监管和包容审慎监管等监管方式和手段。

    2021-12-30
  • 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


    实现“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货币政策该如何发力?怎样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有效的金融支持?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

    精准施策,引导金融机构支持高质量发展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货币政策如何在“稳”字上下功夫?在加大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力度、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方面有哪些工作重点?

    易纲:明年经济工作之所以强调“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是基于当前的国内外形势。从国内看,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但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必须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从国际上看,世纪疫情冲击下,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维护内外部均衡的难度进一步增大,这也要求以稳定的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来应对各种外部不确定性。

    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坚持以我为主、稳字当头,货币政策的前瞻性、有效性、精准性进一步提升,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普惠小微贷款已支持超过4200万户小微经营主体。同时,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今年企业贷款平均利率已经在5%以下,为有统计以来新低。

    2022年,人民银行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具体来说,主要体现为三个“稳”:一是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二是金融结构稳步优化。精准施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支持高质量发展。三是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创新政策工具,更好支持实体经济重点领域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加大对实体经济融资支持力度”。下一步,人民银行有哪些具体安排?

    易纲:人民银行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我们创造性地提出了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一是对暂时遇到困难的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二是加大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力度。这两项工具直面微观主体需求,政策设计又是市场化的,具有可持续性,市场反映良好。

    明年人民银行将重点做好两项直达工具政策的接续转换工作:一是实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从2022年起到2023年6月底,人民银行对地方法人银行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按余额增量的1%提供资金,鼓励增加普惠小微贷款;二是将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纳入支农支小再贷款管理,原来用于支持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的4000亿元再贷款额度可以滚动使用,必要时还可进一步增加再贷款额度。

    直达工具的实施将继续坚持市场化原则,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银行和企业自主决策,更加市场化。二是体现正向激励引导。工具中内嵌了激励机制,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三是坚持稳健原则。在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支持的同时,鼓励稳健经营,防范风险。

    记者:11月份,人民银行正式推出了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请问这两项工具如何落地生效,以更好支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易纲: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是人民银行的重要工作。11月份,人民银行推出了两项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专项工具。一项是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三个减碳领域。另一项是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支持煤的清洁生产、清洁燃烧技术运用等七个领域,既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也有助于科学有序减碳。

    两项工具由金融机构自主决策、自担风险,人民银行对符合条件的贷款按一定比例给予低成本资金。人民银行将要求金融机构公开披露发放碳减排贷款的情况以及贷款带动的碳减排数量等信息,并由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核实验证,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人民银行预计在今年年底之前向金融机构发放第一批资金。两项工具政策的落地,要更加重视发挥市场作用,鼓励社会资金更多投向绿色低碳领域,助力科学有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我国金融体系运行总体平稳,金融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

    记者: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近期,个别房地产企业出现资金周转问题,是否会影响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平稳健康发展?

    易纲:2018年以来,按照党中央的总体部署,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金融委统筹指挥下,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当前,我国金融体系运行总体平稳,金融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

    一是宏观杠杆率持续上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宏观杠杆率出现阶段性上升,今年以来已经回落到基本稳定的轨道。

    二是对一批突出风险点进行了有序处置。影子银行、乱办金融及非法集资等风险得到有效遏制。加强金融监管、强化反垄断工作取得实效。

    三是强化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制度性建设。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金融基础设施监管、金融业综合统计等各项制度,金融市场效率和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前期,个别房企由于自身经营不善、盲目多元化扩张等因素导致风险暴露。个别房企出险后,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已积极采取措施,稳妥有序化解风险,满足居民和房地产企业的正常融资需求,市场预期正在逐步改善。房地产市场的结构性调整,有利于形成房地产新发展模式,实现房地产业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总体上看,对市场经济中发生的风险事件,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来处理,压实股东和属地的责任,稳妥化解各类风险,保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2021-12-29
  • 北京将打造外商投资“一站式”服务

    本报讯(记者李佳)昨天下午,“创新+活力”北京营商环境5.0版改革贸易投资便利化专场新闻发布会召开。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会上获悉,北京将打造外商投资“一站式”服务。在首都之窗网站设立“涉外服务专区”,整合外资企业高频事项办事入口和办事指南。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今年1至11月,北京市新设外资企业1713家,同比增长53.2%;合同外资375亿美元,增长1.3倍;实际利用外资151.6亿美元,同比增长9.7%。

    北京市商务局商务环境协调推进处处长柏际平介绍,北京市商务局将与相关部门、各区认真落实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决策部署,发挥“两区”优势,先行先试开展对接高水平国际自由贸易规则,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国际化营商环境。提升投资贸易管理国际化水平,推进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探索建设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以签署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为契机,打造“一区一中心”。推动进口领域监管制度、商业模式、配套服务等方面制度创新。

    在健全外商投资促进和服务体系方面,本市将打造外商投资“一站式”服务。在首都之窗网站设立“涉外服务专区”,整合企业设立、外汇登记、项目核准备案等外资企业高频事项办事入口和办事指南。加强政府部门信息共享,便利外资企业准入。建立国际执业证书认可清单制度和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加大外籍高端人才引进力度。

    深化国际贸易便利化改革,本市将制定跨境贸易便利化全环节改革实施方案。通过搭建贸易促进平台、推进口岸通关监管改革、提升口岸综合服务能力、推进口岸设施升级、规范口岸服务企业收费行为、完善政策支撑体系等方面,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口岸营商环境。重点任务包括:建立通关时效和口岸服务评估机制,探索开展陆海空“一站式”收缴费服务,率先探索京津冀陆海“一港通”快速通关模式;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完成天津海关港口集疏平台和北京双枢纽口岸信息化平台全面对接,实现两地进出口企业通过统一平台办理相关业务、查询通关和物流时效信息;完善“单一窗口”跨境电商服务功能等。

    此外,本市将开展双枢纽空港口岸跨境贸易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围绕优化物流操作流程、完善双枢纽空港信息化建设、优化提升服务质量标准、提升空港收费公示企业覆盖率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提升空港口岸营商环境。

    相关新闻

    北京海关通关时效再“提速”

    发布会上,北京海关综合业务处副处长刘伟姮在介绍,北京海关深化跨境贸易便利化领域改革创新,打出政策组合拳,“两步申报”叠加“提前申报”政策,货物经概要申报即可在运抵后实现“秒通关”;“两步申报”叠加汇总征税,为企业节省大量资金占用成本;配套实施报关单优先审核、容错机制等便利化措施,为企业解除后顾之忧。

    据刘伟姮介绍,自北京海关作为全国首批试点“两步申报”改革以来,累计申报“两步申报”报关单20.49万票。压缩整体通关时间成效显著,根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2021年1-11月北京关区进、出口通关时间为29.55小时、0.91小时,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较2017年分别压缩72.57%、87.69%。

    今年,北京海关会同北京市商务局开展优化北京空港口岸跨境贸易营商环境“百日攻坚”行动,对物流监控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增加提交货预约管理、查验预约、两场分拨管理等功能;通过“单一窗口”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同首都机场集团等单位的数据对接共享,转场查验等原线下办理事项全部实现无纸化线上办理。经企业实单测试,新模式下该企业车辆从空车入区至提货出区,用时仅24分钟,较过去压缩50%以上。

    2021-12-28
  • 科技创新释放巨大经济当量

    面对百年变局和疫情冲击,中国经济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壮大。在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当下,科技创新仍将是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强大引擎。应用数学等基础研究不断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延展、5G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更快更强赋能实体经济、“双碳”目标推进更高层次的科技创新……2021年,科技创新奏响中国经济交响曲中最为华美的乐章。


    2021年,尽管面临外部环境的多重不确定性,中国经济仍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行稳致远。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强化、全球最全工业门类得到巩固和发展、产业链与创新链加速融合的同时,中国企业深入探索基础研发、以技术引领产业聚变、抢抓“双碳”绿色转型机遇,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也将带来国家竞争力的升维。事实表明,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最大工业国,中国科技创新在向更深更广、更快更强、更高更远多个维度延展,从而释放出巨大的经济当量。

    宇量深广企业拓展基础研究前沿

    时近年末,一则“世界级数学家加入华为”的消息冲上热搜。这位引发热议的法国天才数学家洛朗·拉福格加入华为后,将继续研究拓扑斯理论,而这是人类迈向数学界“无人区”的重要一步。

    拉福格并非华为“高鼻子”人才战略的第一次落地。此前华为于2020年在法国巴黎设立的拉格朗日数学计算中心,早已网罗了三位和拉福格一样荣膺菲尔兹奖的顶级数学家,从事平均场博弈论和大规模动态交互系统、高阶范畴论、形变理论等前沿理论的研究。

    无独有偶,此前京东在发布三季报时也表露出继续加强基础研究的决心。据悉,京东探索研究院已联合英伟达建成全国首个基于SuperPOD架构的超大规模计算集群——天琴α,与海内外高校合作提出ViTAE模型和学界领先的哺乳动物姿态估计数据集,持续推动在超级深度学习领域的全球领先性AI基础研究。

    这是中国企业不断拓展创新边界的一个缩影。在大规模、高速度、广领域的“从1到10”应用创新、“从10到100”的产业创新之后,中国企业已经将研发触角延伸至基础研究领域,聚焦于“从0到1”的突破。

    在这一现象的背后,基础研究成为撬动产业革新的重要杠杆已是共识。曾几何时,俄罗斯数学家的一套原创算法,帮助华为在欧洲打开市场;土耳其数学家发表的一篇论文,给5G技术奠定了重要基础……基础研究推动产业发展的传奇在中国不断上演,也必将在未来的产业革新进程中创造出新的传奇。例如拓扑斯理论一旦突破,不仅会推进数学研究的进程,还有可能作为理论基础为通信理论、人工智能等领域打开新的空间。

    正是对基础研究的产业共识令中国企业在科技研发上的投入日益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20年中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24393.1亿元,从投入主体看,各类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为18673.8亿元,占比76.6%,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绝对主体。

    而在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发布的民营企业500强研发投入排名中,位列榜首的华为2020年研发投入高达1419亿元,阿里巴巴、腾讯、吉利、百度、京东、美团、网易、美的等企业的研发投入位居前列。其中,华为和百度核心研发费用占收入比例都超过了15%,而且华为以拥有9万件发明专利成为有效发明专利最多的企业。

    据透露,截至2020年底,华为全球员工总数约19.7万人,其中研发员工约10.5万人,约占公司总人数的53.4%。对技术研发的高度重视、对探索领域的不断拓展,这正是华为在被打压和封锁的困难环境中不仅活下来而且“有质量地活下来”的重要原因。

    “如果公司没有对基础科学和研究的重视,没有与世界前沿科学家的深入合作,没有对基础研究人员的重视,就不可能有今天这么雄厚的理论技术与工程积淀,那么面对美国的打压和封锁,存在的难题可能就无法化解。”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说。

    在危机中觅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2021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国企业持续加强研发创新,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探索出一条转型升级的新路径。

    “要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明确部署,基础研究进一步撬动产业变革未来可期。

    由快到强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聚变

    地下534米的矿井深处,全球最深5G网络正在赋予黑黝黝的矿井新的活力,智能巡检机器人、一键呼叫“网约车”、实时手机视频通话……这就是在2021世界5G大会上荣获5G应用设计揭榜赛决赛一等奖的山西新元煤矿5G智慧矿山项目的日常场景。在5G技术的支撑下,中国采矿业的“智变”正在加速推进,一场轰轰烈烈的数字化变革正在中国采矿业展开。

    不仅是在采矿业,在交通、能源、港口等行业,甚至是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5G也成为最重要的技术背景。其低时延、大带宽、广连接的技术优势,为自动化场景和大流量业务提供支撑。商用两年来,越来越多的5G应用从辅助生产向核心领域渗透,推动各行各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了中国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中国5G发展已走在世界前列。数据显示,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独立组网网络,累计建成5G基站超115万个,5G应用创新案例已超过1万个,数量和创新性均处于全球第一梯队。

    从5G到人工智能、从物联网到自动驾驶、从量子计算到杂交水稻……中国已成为世界知识产出大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我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位。

    从世界制造业大会到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从世界5G大会到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从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到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中国科技赋能产业的蓬勃发展吸引了全球目光,海外科技企业纷纷携高科技产品、创新技术和项目蜂拥而至,寻求技术落地与产业发展的机会。

    科技创新正在引领产业升级,赋能实体经济。在业内看来,这种“乘数效应”将催生经济实现聚变式发展,一场难以估量的颠覆性变革新图景即将展开。

    以5G为例:一方面,5G将带动核心芯片、关键元器件、基础软件等技术突破;另一方面,5G与制造、交通、能源、医疗等深度融合,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高清视频等不断实现技术升级。更为重要的是,未来5G的融合应用,将驱动多个前沿技术领域交叉创新,重构全球科技领域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推动5G应用规模化发展,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重要举措,对于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工信部部长肖亚庆说。

    数据显示,我国5G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潜力巨大。预计到2025年,5G将带动1.2万亿元左右的网络建设投资,将拉动8万亿元相关的信息消费,直接带动经济增加值2.93万亿元。

    2021年,面对发展中遭遇的各种困难挑战,中国经济仍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表现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新突破,产业链韧性得到提升,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新动能成长壮大。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创新引领作用明显,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快速增长。从单月数据看,11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1%,比上月加快0.4个百分点,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增长27.9%和112%;从累计数据看,1至11月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3.7%,明显快于全部投资,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2.2%。

    高举远识“双碳”绿色转型放眼未来

    深蓝色的光伏板、高大的风力发电机、科技感十足的熔盐塔式光热电站……在青海,半荒漠化的“风沙之地”,如今成了新能源基地;

    管廊纵横交织、反应炉高耸挺立……在陕西,煤炭通过一系列反应“由黑变白”,实现了高效清洁利用,制成了可降解的牙刷、碗筷,甚至还有医用的可吸收缝合线和骨骼支架等环境友好型终端产品;

    巨龙般的管廊凌空飞架、吞噬废钢的“巨兽”发出耀眼的红光……在河北,海上运来的物料通过连接厂区和码头的皮带通廊直接入仓,从源头上解决了汽车运输烟尘排放等污染问题,而短流程炼钢以电和天然气为主要能源,省去了焦化、烧结、高炉等高排放生产环节……

    在“双碳”目标指引下,全国各地高耗能的能源、化工、钢铁、交通等行业纷纷加快了绿色转型进程。

    毋庸置疑,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不仅是中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更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双碳”目标正在赋能一切生产要素,中国经济将由此迎来新的空间升维。

    中国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今年3月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作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和设备制造国,中国持续深化可再生能源领域国际合作。水电业务遍及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光伏产业为全球市场供应了超过70%的组件。国际能源署今年发布的《中国能源体系碳中和路线图》报告也指出,中国是太阳能电池板和电动车电池等关键清洁能源技术的最大制造商。

    不仅是在创造增量的制造环节,在改造存量的转型升级领域,低碳进而零碳的技术和产品均有着巨大的机遇。以5G为例,每比特能耗大约只有4G的1/10,但可以提供30倍的4G容量。信息通信技术所带来的全球节能和减排量,将远超其自身运行的能耗和碳排放量。据全球电子可持续性倡议组织(GeSI)预测,到2030年,信息通信技术通过赋能其他行业,将帮助减少全球碳排放的20%。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双碳”目标是衡量高质量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尺,也必将开辟高质量发展的广阔空间。在未来很长时间内,“双碳”经济将成为支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底层逻辑,围绕碳排放可能会出现技术范式的彻底变革。

    “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变和生活方式变化,它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能源结构变化,更是整个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经济技术的再造。”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表示,碳中和一定会推进更新更高层次的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政策,从这个意义上说,碳中和不单纯是一个绿色的故事,更是一个再造中国经济的巨大机遇。“这是一个发展范式的改变,我们正走在世界前沿,想象空间无比巨大。”(吴蔚)

    2021-12-27
  • 1.5亿市场主体的分量: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强劲动力

    市场主体是市场经济的基础细胞,其数量多少、活力高低、结构优劣以及成长快慢,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截至目前,我国市场主体总量已突破1.5亿户,其中约有1亿户是近10年增加的,不仅为全国7亿多人就业提供了最直接、最有力支撑,也是稳住经济基本盘的底气和韧性所在。


    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赋予了广大市场主体新的使命担当,也带来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未来,我国经济稳健发展将为更多市场主体茁壮成长提供沃土。

    新增1亿市场主体从何而来

    市场主体有活力,市场经济就有动力。新增市场主体的大量涌现,反映出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积极变化——

    超过100万亿元经济总量、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超大规模市场,14亿多人口、4亿左右中等收入群体的强大内需市场,长期积累形成的丰厚物质基础以及完善的产业体系……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商机,任何一个聪明的市场主体都不会拒绝。

    不过,曾有一段时期,部分地方政府在行使职能过程中存在越位、缺位或不到位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主体积极性。这一问题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一场力度空前的“放管服”改革在神州大地加快推进,并深刻影响着中国经济进程。

    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放管服”改革在简政放权中释放出了活力和动力,在创新监管中维护了公平和秩序,在优化服务中提升了便利和品质。

    与此同时,以扩大有效供给、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要为目标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市场主体的成长腾挪出新发展空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更多地发挥好市场主体的作用,通过更大力度的‘放水养鱼’,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通过改革明晰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稳定的发展预期激发出市场主体更多创造力。

    一系列深化改革举措为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创造了优良的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和市场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个奇迹’,各类市场主体在稳定繁荣的市场环境中有期盼、信心足。”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杨长湧表示,当前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发展的态势没有改变,这将持续增强市场主体发展的信心。

    10年新增1亿市场主体,来之不易却又是水到渠成。当前,在国内外严峻复杂形势下,广大市场主体面临着一些新的困难和考验。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

    1.5亿市场主体带来什么

    1.5亿市场主体,对于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与数以亿计市场主体的努力密不可分。它们的生动实践不断丰富并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向成熟完善,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它们上天入地,敢为人先。“嫦娥”探月、“神舟”飞天、“北斗”指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完成了一次次不可思议的托举;“蛟龙”入海,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历时10年,牵头完成了全球下潜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的高铁动车已形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批量制造能力,一列列“复兴号”成为飞驰的中国名片。

    它们漂洋过海,举世瞩目。过去10年,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产生越来越多世界级企业。最新发布的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中,中国大陆(含香港)上榜公司数量连续第二年居首,达到135家,比上一年增加11家。

    它们惠及民生,润物无声。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快递员等就业新形态已成为劳动者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以美团为例,2021年上半年日均活跃骑手超过100万人,六成全职骑手月收入高于5000元。

    1.5亿市场主体中,更有铺天盖地的“人间烟火”。截至10月底,全国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超过1亿户。这些家门口的小面馆、理发店、小超市的经营者依靠勤劳致富,成为畅通消费的微循环通道。

    脱贫攻坚中有市场主体的身影,民营企业贡献巨大。5年来,全国已有近11万家民营企业通过“万企帮万村”活动,带动和惠及1500余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世界好奇中国经济为什么能创造一个个奇迹,这1.5亿市场主体就是其中一个答案。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强劲动力

    适逢伟大时代,市场主体大有可为。

    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优势。1.5亿市场主体是沙,凝心聚力就能积沙成塔。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申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党的十九大把“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大政方针进一步确定下来。

    着眼未来,企业家要积极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不断提升的综合国力以及14亿多人口,为广大市场主体开拓市场打下坚实基础。

    10年净增1亿市场主体,充分说明中国是投资和创业的热土,但也要看到,截至10月底,我国每千人企业数为33.5户,离发达国家水平(50户)还有不小距离。换言之,我国的企业数量还远远不够,还需激励更多市场主体投身经济活动,挖掘内需潜力,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的可持续发展。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还需要持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客观上看,当前市场主体在创新创业和生产经营中还存在不少掣肘,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以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环境,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近期,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的意见》,在北京、上海、重庆、杭州、广州、深圳6个城市部署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旨在为全国营商环境建设作出示范。”杨长湧认为,随着政府治理效能的全面提升,市场主体活跃度和发展质量将显著提高,真正实现从“留得青山、赢得未来”向“青山常在、生机盎然”的转变。(顾阳佘颖)

    2021-12-24
  • 报告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经济中心正在形成

    中新网重庆12月22日电(张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运行指标体系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21日在重庆发布,报告首次对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总体运行情况进行了系统评估,报告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经济中心正在形成。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于2021年10月正式印发,备受各界关注。报告应运而生,从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四个方面,架构起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总体运行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含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共计40余个。

    报告称,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经济指标在全国占比中呈现较好的变动趋势,整体经济效率运行良好。

    在综合交通枢纽方面,铁路、公路、水运、航空货运和客运周转量全国占比整体保持着增长态势,在全国的交通枢纽地位不断增强。在现代产业体系方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始终处于全国领先位置,现代服务业整体发展也呈现较为良好的态势。在消费影响力方面,成渝双城具有强劲的消费需求,能为全国提供消费市场。

    报告称,从经济中心建设情况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发展趋势良好,经济中心正在形成。

    报告的项目主持、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李敬说,目前,报告仅涉及2020年及之前的各项经济数据,将随着数据的不断更新和评价指标体系的不断完善,逐年更新。

    李敬称,报告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充分了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总体运行情况,厘清各项任务建设的现实情况,进一步分析和掌握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优势和短板所在,可为更好更快地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和现实依据。(完)

    2021-12-23
  • 前11月广东外贸同比增长17.4% 已超去年全年

    南方日报讯(记者/陈晓通讯员/陈琳吕美锦)据海关广东分署统计,今年前11月,广东外贸进出口7.47万亿元人民币,已超去年全年7.09万亿元的规模,较去年同期(下同)增长17.4%,占全国外贸总值的21.1%。

    前11月,广东出口4.57万亿元,增长17.4%;进口2.9万亿元,增长17.4%。其中单11月进出口7539.7亿元,增长10.6%;出口4560.1亿元,增长4.8%;进口2979.6亿元,增长20.9%。

    一般贸易增速最快。前11月,广东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3.91万亿元,增长20%,增速较整体快2.6个百分点。同期,加工贸易增长13.4%,保税物流增长18.8%。

    从经营主体看,前11月,广东民营企业进出口4.22万亿元,增长20.6%,占外贸比重提升1.5个百分点至56.6%,稳居第一大外贸经营主体地位;外商投资企业增长13.5%;国有企业增长13.6%。

    广东与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前11月,广东对东盟进出口1.11万亿元,增长14.8%;对中国香港增长16%;对美国增长15%;对欧盟增长21.4%。

    出口商品方面,前11月,广东出口机电产品3.15万亿元,增长18.4%,占比提升至69%。进口商品方面,重要生产原材料进口较快增长,其中进口集成电路9760.7亿元,增长21.3%;进口煤及褐煤5685.3万吨,增加56.3%;进口天然气676.1万吨,增加14.5%。

    2021-12-21
  • 北京市新推73项举措支持综保区高质量发展

    本报讯(记者马婧)综合保税区是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日前,记者从《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综合保税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新闻通气会获悉,本市将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保障有力的综保区发展格局,更好服务北京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此次发布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优化功能定位、提升发展质量、创新管理模式、强化投资促进、加大服务供给五大方面的任务,推出了73项举措。《实施意见》确定的主要任务和措施在“精”上求发展,统筹谋划天竺、大兴、亦庄、中关村综保区发展定位,精准聚焦,持续优化综保区功能。其中,天竺将转型升级促跨越,围绕生物医药、文化贸易等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服务贸易;大兴将突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实现新模式、新业态、新场景、新体制的“四新发展”;亦庄将围绕主导产业集群,重在服务高端制造强功能;中关村围绕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要聚焦创新强特色。

    《实施意见》也在“新”上谋突破。在模式创新方面,创新探索综合保税区内国际高端艺术展品出区展览展示担保监管新模式。在业态创新方面,提出探索数字贸易、跨境版权交易、跨境碳排放权交易、跨境知识产权交易等新业态;研究探索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在综保区开展药品贴签、分包装业务等。在管理创新方面,探索“监管沙盒”机制,支持在综保区研究探索支持服务贸易、离岸服务发展的监管模式。

    《实施意见》还充分考虑综保区与自贸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经济开发区等政策叠加优势,发挥综保区内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和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的优势,提出鼓励有条件的综合保税区建设高端消费品展示交易中心,推动消费与投资协同发力,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推动综保区内文旅领域相关制度创新,实现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双轮驱动;助力外贸企业拓展国内市场,支持内外贸一体化,实现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

    目前,全市在运营的综合保税区——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全国空港型综合保税区改革创新的积极践行者,为全国提供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北京经验”。北京天竺综保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宋建明介绍,在政策功能支撑带动下,园区今年前10个月营业收入、属地税收、进出口总值分别同比增长36.4%、26.0%、37.9%,保障了首都机场货运口岸安全运营、疫情防控万无一失,服务了全市95%以上的空运进出口货物高效通关。

    北京大兴机场综合保税区作为全国唯一一个跨省级行政区域的综合保税区,已通过海关等部门的联合预验收,拟于年底前完成封关验收,并同步推进招商工作,争取实现封关即运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管委会主任助理胡启智表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对标全国已封关运营综合保税区起步阶段的一流水平,打造通关效率国际一流的综保区。预计到2023年,大兴机场综保区进出口总值不低于20亿元人民币,注册企业数量不少于30家,一期围网面积开发率不低于50%。

    2021-12-20
  • 超98%ATM支持外币卡取现 北京加快推进支付环境建设

    人民网北京12月16日电(记者鲍聪颖)12月16日,2022年北京冬奥会倒计时50日之际,由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北京市总工会联合举办的“科技冬奥智慧支付”北京市金融业职工迎冬奥支付环境建设技能竞赛(以下简称本次竞赛)落幕。记者获悉,今年以来,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冬奥支付环境建设部署,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推动全面实现公交、地铁等重点交通领域支持受理银行卡和数字人民币,完成50个重点商圈支付环境改造,全市98%以上ATM可受理外币银行卡取现。


    据介绍,今年以来,北京已开展3次大规模数字人民币试点活动,完成40万个场景落地,实现交通出行、餐饮住宿、购物消费、旅游观光、医疗卫生、通讯服务、票务娱乐等七大类场景全覆盖。

    在冬奥倒计时百日,为进一步推动闭环管理模式下冬奥支付环境建设,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牵头成立冬奥支付环境建设运行指挥部,按照“事不过夜”原则,高效完成闭环管理新增支付需求建设,在闭环内、红线内区域提供现金、数字人民币、银行卡等多种支付方式以及本外币兑换服务,满足境内外人士的多种选择,精准保障冬奥支付需求。

    本次技能竞赛是北京冬奥支付环境建设的工作内容之一,从组织筹备到决赛结束共历时八个月,分为初赛、复赛及决赛三个阶段,竞赛内容包括账户使用、移动支付、数字人民币、外汇管理、金融消保等基础业务知识。来自85家单位的7.5万余名金融从业员工参加了初赛,参与率高达北京市全部银行及支付机构从业人数的70%,其中8084人获得复赛资格。

    经过复赛选拔,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中国银行北京市分行、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交通银行北京市分行、民生银行北京分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上海银行北京分行、北京银联商务等8支队伍晋级团体决赛,11家单位的30名选手进入个人决赛。最终,民生银行北京分行代表队获得了团体赛一等奖,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杨爽获得个人决赛第一名。

    本次竞赛是近年来北京市金融业职工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技能竞赛,充分展现了首都支付环境的建设亮点和技术进步,激发了金融业职工的创新活力,营造敬业乐业的良好风气,为助力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搭建了广阔平台,为举办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贡献更大的金融力量。

    2021-12-17

  • 首 页  上一页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