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五期间副中心城市框架基本成型 五年内完成行政办公区二期建设

    昨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通州区两会上获悉,未来五年,城市副中心城市框架将基本建成。五年内完成行政办公区二期建设,保障市级机关搬迁入驻,推动与行政功能密切相关的社会服务机构迁入,带动中心城区其他相关功能疏解。




    五年内完成行政办公区二期建设

    据介绍,副中心将在五年内完成行政办公区二期建设,全面建成运河商务区核心启动区,实现重点组团项目全部完工投入使用。推进环球主题公园后续项目及周边区域开发,形成集文化、科技、休闲、娱乐、商业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打造北京文化旅游新地标。全面建成并高水平运营副中心大剧院、图书馆和博物馆,加快建设通州堰“2+2+1”外围分洪体系即尹各庄、北关2个枢纽工程,温潮减河、运潮减河2条分洪通道,1个宋庄蓄滞洪区。确保站城一体的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五年内投入使用,完成东六环入地改造,开工建设六环高线公园等等。

    为确保重点任务如期完成,2022年副中心将狠抓重大工程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将全面开展主站房结构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后续中深层地热井下换热项目立项等工作,为创新绿色能源应用示范、建成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多能耦合能源系统创造有利条件。东六环入地改造工程将在明年完成环球东立交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加宽段任务,有序推进明挖段建设,盾构段形象进度力争完成70%以上,并开工建设六环高线公园。

    三大建筑项目明年完成主体结构工程

    据介绍,目前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主体结构已全面封顶,力争2023年底前具备开放条件。未来五年,副中心大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将全面建成并高水平运营。

    剧院的设计理念源于通州古粮仓和运送物资的船舶,建筑面积约12.53万平方米,高度为49.5米,包括歌剧院、音乐厅和戏剧院及室外剧场,总座位数约5500个。城市副中心图书馆又名“森林书苑”,图书馆的设计理念源于中国传统“赤印”和银杏树叶片,建筑面积约7.5万平方米,建筑高度22.3米,设有古籍文献馆、艺术文献馆、少儿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开架阅览区、立体书库、报告厅等功能分区,日接待量约为5000至8000人次。大运河博物馆又名“运河之舟”,这座镶嵌在城市森海中的“运河之舟”设计理念源于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三个元素,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建筑高度35米,日接待量约为6000人次。

    三馆围合汇聚处,便是三大建筑共享配套设施项目。三大建筑共享配套设施项目总建筑规模约30万平方米,共享配套设施接入了4.9万平方米的轨道交通预留工程,未来可实现M101、M104(规划线路名称)2条地铁线路连通换乘。目前,共享配套设施项目实施建设正扎实有序推进,商业运营前期策划逐步开展,投入运营后,将成为市民争相打卡的“网红打卡地”和国际一流的商业共享空间,为游览三大建筑及城市绿心的游客提供高品质的优质配套服务。

    据了解,按照工作计划,2022年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项目计划完成全部主体结构及幕墙工程,机电工程、区域内小市政基本完工;精装修工程完成90%,并配合使用单位运营布展。

    争取建成北京平原地区首个森林城市

    目前通州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指标已全部达标,2022年通州区将加快创森步伐,争取早日建成北京平原地区首个森林城市,书写好副中心绿色发展底色。

    据介绍,2022年通州区将狠抓污染防治攻坚,全力提升生态环境建设水平,持续改善区域空气质量,加快构建水绿生态空间,纵深推进水环境建设,持续完善“两带、一环、一心”绿色空间格局,推进环城绿色休闲游憩环上的13个公园建设,加快建设东西生态绿带和南北生态廊道,实施造林2.3万亩,圆满完成新一轮百万亩造林任务,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5%。

    “身边建绿”,也要“推窗见绿”。据通州区园林绿化局介绍,2022年通州区将通过全民义务植树活动、12000米林荫路改造工程、164公里绿道升级贯通、漫春园等5个老旧公园全龄友好化改造、景观常态化布置尤其是冬残奥会期间景观绿化布置等项目提升百姓绿色获得感。

    按规划目标,到2026年通州区森林覆盖率将提高至36.5%,“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城市风貌基本实现。

    2021-12-16
  • 长三角港口群集装箱年吞吐量破亿标准箱

    新华社上海12月14日电(记者贾远琨)记者14日从上海组合港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了解到,截至记者发稿时,长三角港口2021年集装箱吞吐量已突破1亿标准箱,标志着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服务能级进一步提升。


    2020年,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分别位列全球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排名第一、第三位。其中,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已连续11年保持全球首位。在全球前100大集装箱港口榜单中,太仓港、南京港、嘉兴港、南通港等长三角港口榜上有名。长三角港口群实现稳步增长。

    2021年以来,长三角港口群在作业能力、辐射效应、智慧提升、绿色发展等各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长三角港航部门在做好“外防输入”的前提下,积极优化航线布局,推动干支线高效衔接,加强港口资源整合,共建辐射全球的航运枢纽。同时,推动信息资源共享,口岸监管、港口服务等信息加快电子化,数据透明度、联通性进一步提升。为满足“减碳”要求,长三角港口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应用。

    科技创新助力长三角港口提升运营效率,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成为中国港航业一张闪亮名片。

    自动化堆场、5G与F5G应用、安全生产可视化管控平台、港航区块链综合服务平台……一项项创新实践在长三角落地开花,助力港口快速达到并在一定条件下超越设计通过能力,实现了宝贵岸线资源的集约化利用。特别是疫情暴发后,智慧高效的生产运营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有效减少了人员配比和流动,为供应链稳定、畅通提供保障。

    2021-12-15
  • 大丰收!吉林粮食总产量首次超800亿斤!

    终于,吉林交出了800亿斤粮的亮眼成绩单。


    国家统计局2021年粮食产量数据公告显示:2021年,吉林省粮食总产量达到807.84亿斤,比上年增加47.24亿斤,净增量居全国第二位。粮食单产941.3斤/亩,比上年增加48.7斤/亩,超过全国平均单产水平21.6%。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地处享誉世界的“黄金玉米带”和“黄金水稻带”。


    资料显示,1949年至1980年的三十年间,吉林省粮食年平均产量仅为122亿斤;2000年以后,吉林省粮食总产量连登新台阶,平均每6年提升一个百亿斤台阶,2013年至今,已连续8年超过700亿斤。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吉林省粮食人均占有量、粮食商品率、粮食调出量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吉林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打基础,利长远,年年奋战,连连丰收。





    “大丰收哇,开心!12月4日,我们收了最后3公顷地。晚上炖只大鹅,大家伙围坐在热炕头上,喝点小酒,别提多美啦。”吉林省农安县三岗镇三岗村亚宾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常亚宾喜气洋洋,“今天我们合作社种了135公顷地,收获近300万斤玉米。”


    56岁的常亚宾是个老庄稼把式了,现在的种地方式让他心服口服:俺们合作社的地,全部采用梨树模式种。8年来,从板结到肥沃,变化太大了,有机质提高了很多,化肥用量大大减少,而且采用梨树模式每公顷地可以多打2000斤粮。今年10月以来,冻雨、暴雨、大雪接连而至,庄稼依然站着没倒,那可真是抗倒伏。


    颗粒归仓,4日当天常亚宾还开心地发了条朋友圈,采用保护性耕作模式的玉米秸秆,经历冻雨和大雪依然挺立,雪中秋收。





    据介绍,“梨树模式”是在玉米收获后将秸秆粉碎还田,归行覆盖、宽窄行交替种植、免耕播种为主推技术,集成其它田间管理的技术模式,具有蓄水保墒、培肥土壤、减少侵蚀、改善土壤生物性状、稳产高产、节本增效的作用。吉林省率先在全国推广保护性耕作,今年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2875万亩。


    用好养好黑土地,吉林省千方百计——出台全面加强黑土地保护实施意见;与中国科学院实施战略合作,全面启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和建设项目230万亩;总结推广“梨树模式”,推广保护性耕作2875万亩,同比增加55.2%。首次年度新建高标准农田突破500万亩,累计建成4030万亩。2021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达到8581.95万亩,比上年增加59.28万亩。


    吉林省近年来还提出“用农机保护性耕作技术涵养‘黑土地保护’”的新思路。实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省推进行动,实施“敞开、普惠”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截至目前,吉林省各类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超过1万个,其中,农机合作社有6300多个,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1%以上。





    在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大屯镇英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办公室,有一台立式的大显示屏。


    “我们把省农科院的优质稻种和先进种植技术、5G技术应用在水稻种植上。”理事长任志国自豪地介绍:从育秧到田间管理,一目了然。种创新粮,种放心粮。向土地要粮食是有限的,向科技要粮食是无限的。今年合作社种了450公顷地,一公顷地收2万斤左右,明年还要有所扩大。


    手机成了新农具,5G成为新手段。种地越来越有科技感。今年4月,“吉林省农业机械化智慧云平台”正式启动,可实时查看任意一家接入平台系统的合作社。截至目前,系统监测面积达1700万余亩。


    “合作社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收割机作业时,可以直接出籽粒,一台收割机一天就能收150多亩地。生产效率提高的同时,一垧地还能节约成本1000元以上。”任志国介绍说,前些时候,收割机收着粮,粮食收购商就守候在旁边,直接把粮食在地头就收走了。今年的粮食已卖出700多万斤了。





    走好科技进村最后一公里,让好技术与田间地头对接。吉林省不断加强绿色高质高效技术示范推广。2021年,吉林省重点推广农业主推技术49项、主导品种115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保持100%。持续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建立化肥减量增效示范片(区)面积40余万亩。开展生物防治水稻二化螟等绿色防控技术示范150余万亩、水稻病虫害飞防作业试点示范面积90余万亩。


    趋利更要避害。吉林省发力强化农业防灾减灾,“虫口夺粮”。2021年,省里成立9个工作组,分区包片,实行常态化包保服务。重点做好粘虫、蝗虫、稻瘟病等病虫害监测防控,目前累计防治面积2471.7万亩次。


    在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破解育种创新难题方面,吉林省也在持续发力,自1949年以来吉林省主要作物品种已更换了5-6代,资料显示,以玉米为例,历经农家种、双交种、单交种、再到良种良法配套,每次品种的更新换代都使粮食产量提高10-20%。

    2021-12-14
  • 河北唐山港开通“绿色通道”保障电煤运输

    这是唐山港曹妃甸港区煤炭堆场(12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


    近期由于天气原因,唐山港多艘电煤运输船压港,下游电厂燃煤告急。作为我国“北煤南运”的重点港口,唐山港积极启动应急预案,与铁路、港航管理、海事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开通“绿色通道”全力保障电煤运输顺畅无阻。据介绍,今年1至11月份,唐山港煤炭吞吐量30528万吨,同比增长19.95%,其中11月份煤炭吞吐量达2788万吨,同比增长11.67%。

    2021-12-13
  • 南宁市提前超额完成今年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目标任务

    我市聚焦市民需求,加快建设城乡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助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图为位于西乡塘区的新阳站蔚来充换电站。(南宁蔚来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供图)





    我市合理利用空间规划建设新能源汽车专用停车位、充电设施,方便新能源汽车使用。图为位于青秀区的埌东充电站。(广西天天快充充电桩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供图)


    今年国庆假期,新能源汽车车主在高速公路服务区排队几个小时充电的情景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充电焦虑”“里程焦虑”成为困扰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破解新能源汽车续航痛点?南宁市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进行科学谋划、精心部署,采取日常评估、单位自评、综合考评等方式发挥绩效考评“指挥棒”作用,多措并举加快建成与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相适应的车桩相随、适度超前、智能高效的城乡公共充电基础设施服务网络体系,为南宁市民提供充电网络更加完善、区域分布更加合理、充电服务更加便捷的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


    推进攻坚行动南宁市建成充电桩数量居全区前列


    近期,家住那考河一带的市民赵女士新购入一辆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价格实惠,和油车相比,后续更省钱。”赵女士对记者说,原本一直担心汽车的充电问题,但在向物业、供电部门报装后,很快就安装了充电桩,现在充电6个小时就能跑400公里,在市区开车如果不跑很远的话,10天充一次电都没问题。


    驾驶新能源汽车的滴滴车主张师傅也有同样的感受:“以前只有一两个地方可以充电,现在竹溪立交、埌东汽车站等地的充电站也可供使用,充电基础设施变多了。”


    充电设施日益优化,让南宁市民可感可知可及。


    记者了解到,此前受疫情影响,汽车交易市场低迷,新能源汽车增量较少,同时充电设施受安装成本高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安装充电设施意愿较低,给我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和压力。对此,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南宁市积极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攻坚行动,持续完善充电基础设施,攻坚行动期间,南宁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62万辆,数量位居全区各市第二位;建成充电桩7156个,数量位居全区前列,已初步形成与城市充电基础设施相衔接的城际快充网络。


    “我们结合南宁实际情况,制定《南宁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攻坚行动工作考核方案》,采取日常评估、单位自评、综合考评等方式,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落实到各县(市、区)、开发区以及各有关单位,压实责任,全力统筹协调推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各项工作的落实,完成攻坚行动任务目标。”在南宁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攻坚行动新闻发布会上,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唐琨介绍道。


    特别是今年以来,我市提前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进行科学谋划、精心部署,通过调整联席会议制度、印发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已提前超额完成2021年目标任务。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我市2021年新能源汽车增量为22030辆,完成2021年任务数的205.4%,全区排名第一;建成充电桩3718个,完成2021年任务数的121.4%,在全区各市中排名第二。


    倾听公众心声调整新增一批新能源汽车专用停车位


    停车难问题曾一度困扰南宁市新能源汽车车主们。针对这一情况,南宁市积极开展“全民找车位”活动,对市内车行道、绿化植被、道路石墩等进行小规模调整,在不影响原有道路功能情况下,挖掘城市富余空间资源,临时增设增量车位。合理利用居民小区改造绿化用地、闲置用地、城市道路规划建设新能源汽车专用停车位、充电设施,路内新能源汽车专用车位全部免费停车,禁止非新能源汽车占用。


    去年,我市开展了为期15天的“全民找车位”活动,发动全民参与新能源汽车专用停车位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分别收到了江南区发展改革局、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广大市民通过留言、邮件提出意见建议24条,其中涉及停车泊位9条、充电桩5条,其他意见建议10条。其中,江南区发展改革局建议在江南区20个路段增设新能源汽车停车带810米,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根据新能源汽车投放情况建议在57个路段设置514个新能源汽车停车位,市民建议在7个路段设置新能源汽车停车位等。


    与此同时,我市还陆续在符合条件的地点新增新能源汽车停车位,或将市区道路部分机动车停车泊位调整为新能源汽车专用停车位,停车泊位分布在青秀区、兴宁区、南宁高新区、西乡塘区、南宁经开区、良庆区、江南区、邕宁区等地。


    家住金川路附近的王女士感受到了身边的变化:“原来小区旁边的金川路上,不少驾驶员在路边乱停乱放。现在统一调整为新能源汽车专用停车位后,不仅停车免费,而且停放行为更规范了。”


    “自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以来,截至2021年10月31日,我市新能源汽车专用停车位有9422个。”市发展改革委能源科工作人员表示,今后将继续深入开展新能源汽车专用停车位建设,进一步扩大新能源汽车专用停车位建设规模;持续完善新能源汽车停车位使用政策措施,让市民享受到更多绿色出行和停车便捷。


    形成多方合力积极开展新能源汽车换电站建设试点


    随着新能源汽车走进千家万户,越来越多的南宁市民表达了对南宁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期待和看法。


    出租车司机陈师傅经常跑高速,他说:“就近的柳州、防城港还可以跑一跑,但是远一点的地方就担心续航问题,要是高速路上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能再多点就好了。”


    南宁市某从事充电服务工作的行业人士何先生则希望南宁核心城区的网点布局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宣传还待加强,很多市民不知道去哪里充电。”


    对此,市发展改革委能源科工作人员给出了答案:截至2021年10月31日,南宁市已建成充电桩10874个,充电基础设施主要布局在公交场站、大型停车场、公共机构、旅游景区、社区及居民小区等场所,市区内有青秀区民族大道184号埌东充电站、良庆区五象大道辅路体育中心公交停车场体育中心充电站、江南区洪运路公交车场洪运充电站、青秀区云景路南面云景东充电站等,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是南宁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表现,需要凝聚全市力量,形成多方合力。下一步,南宁市在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方面,将深入推进新能源公交车替代传统燃油公交车,引导和督促出租车换购为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新能源网约车,推动物流车辆、专用车辆加快实现新能源化替代,推进公务用车电动化率逐年提高,加快驾驶员培训用车电动化,引导社会公众使用新能源汽车。


    此外,我市还将持续完善新能源汽车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交通枢纽、工业园区、产业园区、大型商超、交易场所等重点区域的新能源汽车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住宅小区充电设施建设,加快已建小区改造配建充电基础设施步伐;积极开展新能源汽车换电站建设试点,稳步推进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快速更换市场发展,有效缩短新能源汽车补能时间,进一步破解新能源汽车“充电焦虑”“里程焦虑”的难题。

    2021-12-10
  • 江苏丰县抓好“数字助农 智慧兴农”——持续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互联网时代,乡村振兴离不开数字赋能。近两年,江苏徐州丰县把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持续推进数字乡村建设,通过“数字助农、智慧兴农”,不断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用上大数据种苹果,绿色高产不愁销。”11月中旬,丰县苹果进入全面成熟季,梁寨镇苹果种植大户张会广迎来了收获季。“尽管今年夏天遇到了不利天气,但咱这200亩果园采用数字化精准种植,几乎没受影响,化肥使用率同比下降两成,农药使用量下降三成,亩产超5000斤。”忙着采摘苹果的张会广说。

    走进果园,只见果实传感器、生长监控摄像头等多种高科技产品将整个果园“武装”了起来。

    “遍布果园角落的摄像头和传感器会定时收集土壤、气候、水肥等数据并上传到县农业大数据平台,施肥、喷药、修剪等操作都会自动记录。”张会广说,手机就是“新农具”,数据就是“新农资”,轻轻一点就能为每个苹果“精准画像”。

    “苹果的日照时间是否充分、什么时候该追肥、一亩果园能产多少果品,通过大数据分析立刻就能得出结果。”丰县公共数据中心项目规划负责人王坤说,每个苹果都有二维码,实现了可溯源,依靠与电商产业的深度融合,丰县8000多家苹果种植户实现线上卖苹果。

    2020年,丰县红富士苹果、白酥梨、山药、牛蒡、芦笋、黄皮洋葱等20多个特色农产品通过网络销售30多万吨,其中苹果销售10万吨,带动果园更新改造5万亩,冷库库容量新增10万吨。

    “我们已采集涉农数据信息五大类79项,建立了智慧农场可视化联动管控、农产品价格监测预警等16套农业农村数据系统,归集本地涉农数据3.4亿条,并实现系统间共享互通。”丰县公共数据中心主任茌行行介绍,依托大数据,村民的视野开阔了,在提高种养技术的同时,致富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在发生改变。

    丰县赵庄镇金阳陆号水果蔬菜家庭农场负责人孙丹是种植能手,过去数据信息闭塞时,常遭遇“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情况。“为了让农产品卖上好价钱,镇里帮忙对接了县数据中心淘宝村运营中心的专家现场把脉,给我们提出了数字化营销、标准化建设的建议,让农产品搭上互联网销售的‘快车’。”孙丹说,农场今年收入能超过100万元。

    “近3年,丰县电子商务零售额年均增长率保持在35%左右,2020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20亿元,其中农副产品销售额超36亿元,同比增长26.8%。”茌行行说。

    助力农业产业发展的同时,丰县数字农村建设在基层党建、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的多场景中也摸索出数字化的路子。丰县实现了城乡教育、医疗、公交、供水、燃气、物流、保洁、治理“八个智慧一体化”的统筹建设。全县343个行政村,村村都有一张“网”,30万“数字农民”活跃在“网上村庄”,乡村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治理。

    “依托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施‘数字乡村’工程,激活了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也畅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丰县县委书记娄海表示,下一步将搭建乡村振兴数字资源平台,蹚出一条省际边界地区乡村振兴的“数字路径”。(经济日报记者蒋波)

    2021-12-09
  • “入世”20年 广东外贸增长384.9%

    2021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20个年头。12月8日,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发布“入世”20年广东外贸“成绩单”。20年间,广东保持中国第一外贸大省地位,进出口贸易额从2001年的1.46万亿元增至2020年的7.09万亿元,增长384.9%,年均增长8.4%。

    “入世”以来,广东进出口规模每两三年即上一个台阶,2003年规模超过2万亿元,2010年突破5万亿元,2018年突破7万亿元。今年1至10月,广东外贸进出口规模达6.71万亿元,增长18.2%,创同期历史新高。此外,广东进口总值从2001年的6716.3亿元增至2020年的2.74万亿元,年均增长7.5%。

    在外贸主体上,今年1至10月,广东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数量突破10万家,是2001年的4倍多。

    贸易方式结构持续优化。20年间,广东一般贸易比重显著提升,占整体进出口比重由2001年的22.4%提升至2020年的51.2%;今年1至10月,占比进一步提升至52.4%。

    贸易伙伴更加多元。2001年至2020年,与广东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地区)从214个增加到230个。同时,广东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年均增长7%,较整体年均增速高5.3个百分点。

    出口产品结构持续升级。“入世”20年来,广东机电产品出口年均增长11.2%,占整体出口比重由2001年的49%提升至2020年的68.4%。今年1至10月,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进一步提升至68.7%。

    2021-12-09
  • 明年经济工作方向确立 跨年行情浮现四条主线

    周一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为明年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会议强调“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并从宏观政策、微观政策、结构政策、科技政策、改革开放政策、社会政策等六个方面进行了部署。





    恰逢2021年尾声,在“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宏观经济背景下,A股市场跨年行情会如何演绎?

    三因素支撑跨年行情

    随着12月6日央行宣布全面降准,市场各方对跨年行情的预期大涨。信达证券策略团队表示,“支撑跨年行情的动力主要有三方面:估值反弹+稳增长+居民资金季节性回升。第一个动力是‘估值反弹’,3月份以来,部分板块调整的时间和幅度均较大,存在估值修复的必要。第二个动力是‘跨年前后偏暖的政策’,随着全面降准的落地,跨年行情将进入稳增长预期主导的第二波上涨。随后还需要验证居民资金的活跃度,如果能够回升,则跨年行情可持续到明年3月份。”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半年我国经济‘稳增长’压力不明显,因此对于地产行业管控力度较大。而当前国内房价过快上涨态势已得到遏制,重心将再度转移到‘稳增长’。”

    国海证券表示,“适时降准”打开了流动性进一步宽松的向上空间,市场对政治局会议加力稳增长的预期不断强化,明年春季躁动提前到跨年行情存在较大可能,行情空间取决于政策力度。

    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粤开证券研究院首席策略分析师陈梦洁表示:“我们预计后市政策力度仍有进一步宽松的空间,‘以我为主’的货币政策再次凸显。当前乃至明年上半年是货币政策宽松的最佳时间窗口,本轮跨年行情有望徐徐展开。”

    “跨年躁动”关注四条主线

    《证券日报》记者梳理15家券商2022年A股投资策略报告发现,大消费、房地产产业链、大金融、基建等主线被众多机构普遍看好。

    首先来看大消费。粤开证券、川财证券等8家券商看好大消费品种的跨年行情。陈梦洁认为,消费板块龙头公司成本端压力逐步得到缓解后,中长期有望享受原材料价格回落+盈利弹性修复的红利,消费龙头品种或将迎来2022年“跨年躁动”行情。

    陈雳认为,从跨年行情主线演变情况来看,预计将围绕“稳投资和促消费”展开。促消费方面,2022年疫情影响预计将逐步消退,而受疫情影响最大的住宿、旅游、航空、餐饮等行业将迎来反弹。

    私募排排网基金经理胡泊对记者表示:“政治局会议强调稳字当头,扩内需和促消费政策将发力,尤其是消费促进政策值得期待,我们看好明年消费板块整体反弹机会。”

    第二,包括粤开证券、中信证券等6家券商看好房地产产业链的估值修复行情。陈梦洁表示,目前A股韧性较强,走势较为独立,在政策定调以及经济稳增长的形势下,建议投资者在跨年行情中关注房地产产业链的估值修复机会。

    第三,粤开证券、光大证券等7家券商纷纷看好大金融板块跨年度行情机会。陈梦洁表示,降准有助于优化金融机构的资金结构,通过金融机构传导可促进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对银行板块来说,降准有助于银行负债成本缓释,对业绩形成支撑,可关注资产质量高的低估值核心个股。对券商板块来说,偏宽松的流动性环境有助于提振市场风险偏好,叠加上市公司业绩预期向好,有望受益于降准带来的A股跨年行情,低位的券商板块有望迎来估值修复机会。

    第四,光大证券、川财证券等5家券商看好稳投资背景下基建主线的跨年度行情机会。陈雳认为,两类基建方向值得关注:一类是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双碳”背景下电网建设预计进入高速增长期;另一类则是农村基建,乡村振兴预计仍是明年主题。乡村要振兴,基建要先行。(赵子强任世碧)

    2021-12-08
  • 宁夏中宁:民营经济大县负重起跳

    宁夏中宁县是“中国枸杞之乡”,也是宁夏民营经济发展最早、活力最强的地区之一。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中宁县以创新破解产业发展之困,以深加工、“年轻化”开发新产品,提升枸杞产业附加值;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技术改造加快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加速摆脱“倚重倚能”的桎梏。同时,该县围绕“双碳”目标、结合自身优势,发力新能源产业这一“新赛道”。“新老赛道”齐发力,以转型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使中宁县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小红果”做成大产业

    “中宁枸杞甲天下”,说起中宁枸杞,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枸杞干果。但枸杞酒、枸杞原浆、枸杞饼干等新产品不仅改变了消费者的认知、消费习惯,也重构着传统的枸杞产业。

    一直以来,年产值突破3亿元大关是中宁枸杞企业的发展“天花板”,近两年,这道无形的“门槛”正在被跨越,其秘诀是深加工和“年轻化”。中宁县枸杞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李钟灵说:“之前,中宁县枸杞产品以干果为主,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如今,枸杞鲜果研发转型对于枸杞产业可谓一次产业革命。”

    今年,宁夏全通枸杞供应链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全通公司)启动枸杞全资源开发利用及深加工项目,项目以枸杞酒生产为基础,以枸杞鲜果、枸杞干果为原料,在产出枸杞养生酒、枸杞发酵酒等酒类产品的同时,利用枸杞原料“下脚料”提取附加值高的枸杞黄酮、叶黄素、玉米黄质等有效成分,实现枸杞资源的综合利用。

    “新项目上马前,公司都是将枸杞拉到区外提取有效成分,剩下的原料因运输成本高而被扔掉。现在依靠自己的生产线,一颗枸杞深加工含片的成本下降超过50%,有效提升了企业竞争力。”全通公司副总经理赵逢春说。

    此外,中宁枸杞企业还通过开发新品、新潮包装,“拥抱”年轻消费群体。从2018年开始,宁夏华宝枸杞产业有限公司开发了“国潮枸杞原浆”“杞榴嗨”“枸杞口红”等20多种新产品。公司总经理王方舟说,传统的枸杞要加上创新元素才能碰撞出火花,公司新产品包装洋气、方便携带,还迎合了年轻人的养生需求。以前做枸杞干果时,公司年销售额只有几千万元,去年销售额达到1.5亿元,线上销售额占比达到70%。

    目前,中宁县枸杞种植面积达到17万亩,年综合产值达到102.6亿元,“中宁枸杞”区域品牌价值达190.32亿元。枸杞原浆、化妆品、枸杞酒等10大类70多种产品实现产业化生产,枸杞加工转化率达35%。

    传统工业“发新枝”

    中宁县是宁夏工业大县,中宁县已建成世界最大的金属锰生产基地、国内重要的铝合金生产基地,锰铝两大产业集群完成产值约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0%。但同时,中宁县工业也因“倚重倚能”而发展受限,近年来,中宁县以延链、强链、补链为重点,加快传统工业转型步伐。

    位于中宁工业园区的宁夏今飞轮毂有限公司,目前年产汽车轮毂240万只,年消耗铝水5万吨。企业如今就地利用园区所产铝水生产汽车轮毂,企业使用一吨铝水,较运来铝锭再加工节省约700元。

    公司总经理宋国徽说:“企业落户中宁,有效降低了原材料成本。今年,我们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出口份额增长了30%。”

    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19年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电解铝属于限制类,为了突破“倚重倚能”产业结构的限制,中宁工业园区引进宁夏宁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30万吨再生铝、宁夏锦宁巨科新材料有限公司(简称锦宁巨科)年产100万吨再生铝项目,加快打造“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

    来到锦宁巨科生产车间,在其高精铝板带箔加工厂生产线上,铝板源源不断地传送出来。目前,因园区铝水供应限制,企业还需从其他地方购买铝板、铝锭。公司计划利用现有厂房上马年产100万吨再生铝项目(一期20万吨),通过回收再利用纯净的废铝,解决原材料供应问题,并依托自身的产业链优势,开展铝产品深加工。

    锦宁巨科总经理卞其赞说:“再生铝项目能耗低产值高,未来,我们将重点往深加工方向走,引进先进的深加工设备,主打全铝车身、工业幕墙全屋定制,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据中宁工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王佳晶介绍,今年1至8月,园区规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0.3亿元,同比增长4.12%,占全县工业总产值79.6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98亿元,同比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

    抢滩“双碳”布局新能源

    “中宁县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光伏、风电资源丰富,是‘十四五’期间宁夏发展新能源产业的优势区域。下一步,我们将打造新能源产业链,让荒山荒滩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中宁县委书记何建勃说,除了擦亮枸杞这张“红色名片”,加快传统工业转型升级,中宁县结合自身优势,围绕“双碳”目标,发力新能源产业这一“新赛道”。

    目前,中宁县围绕新材料产业、新能源光伏产业,引进浙江中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000吨半导体级单晶硅棒项目;引进明阳(中宁)智慧能源产业园(一期)、大唐中宁200MW/800MWh电网侧新能源共享储能电站、宁夏伟力得绿色能源有限公司中宁县全钒液流电池装备制造(一期)等多个项目。

    今年7月,宁夏下发通知,要求加快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力争到2025年全区储能设施容量不低于新能源装机规模的10%、连续储能时长2小时以上。而中宁县引入的宁夏伟力得绿色能源有限公司则是全区为数不多的在建储能项目,在储能产业发展上抢得先机。

    “我们自主研发生产的全钒液流大规模储能装备,解决了传统胶圈工艺的漏液问题。目前,我们是中宁县唯一的储能项目,项目分三期共投资15亿元,项目一期建成后年产能达800兆瓦,带动500人就业。”宁夏伟力得绿色能源有限公司西北市场总监屠钊说,西北储能市场目前正处于蓄力待发阶段,仅宁夏就是一个百亿级的市场,未来,企业打算把产业链上下游“打包”带到中宁县,打造全产业链的产业园。

    2021-12-07
  • 山西日均产煤超过330万吨全年产量有望突破12亿吨

    记者从日前举行的山西省政府新闻发布会获悉,为落实保供任务,山西全力组织煤炭企业增产,煤炭产量显著增长,近期山西煤炭日均产量保持在330万吨以上,全年产量有望突破12亿吨。

    山西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翔介绍,山西作为煤炭主产区,积极落实国家有关政策,促进煤炭市场回归理性,煤炭价格回归合理区间,近期山西省5500大卡动力煤坑口价格降至每吨900元以下。

    下一步,山西省将坚持民生优先,确保今冬明春能源稳定供应,确保人民群众温暖过冬。

    2021-12-07
  • 高铁开进湘西州 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摁下“快进键”




    G9693次高铁停靠在吉首东站。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12月6日上午9时10分,随着G9693次高铁动车组缓缓从新建吉首东站开出,一路向怀化方向驶去,标志着湘西人民期盼已久的张吉怀高铁正式开通运营,武陵山区增添了一条去往长株潭经济核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高铁大通道,大湘西将“隆”起一条促进乡村振兴的产业经济带。

    湘西开启发展新引擎

    当地旅游经济发展大大提速

    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张吉怀高铁是一条兼顾城际客流与中长途客流的快速客运铁路,是一条湘西地区联系长株潭城市群以及省内各城市的重要客运线路,更是一条湘西地区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对接的重要高铁通道。



    张家界西站。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张吉怀高铁位于湖南省西部,北起黔常铁路张家界西站,途经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古丈县、吉首市、凤凰县、怀化市麻阳县,南至沪昆高铁怀化南站,连接沪昆高铁和黔常、怀衡、渝怀等铁路,辐射湘西主要地市。全线长约245km,全线设车站7座,其中既有站2座(张家界西站、怀化南站)、新建车站5座(芙蓉镇、古丈西、吉首东、凤凰古城、麻阳西),设计时速350km/h,于2016年12月开工建设。

    湖南科技大学曾兴博士表示,以前,铁路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脱贫致富的支撑梁,而如今,高铁成为一个地区城镇发展、招商引资的风向标。

    据测算,至2021年11月底,粤湘琼100多个高铁站周边,已吸纳3000多万人就近就业。上述负责人表示,由此可以预见,随着张吉怀高铁沿线车站周边土地开发和产业兴起,大量农村人口纷纷涌入新城区,他们的居住、生活、就业等创造出的巨大经济需求,为进一步推动城镇化进程提供新的机遇。

    张吉怀高铁的开通运营,使得沿线城市景区持续掀起了“旅游热”,过去匆匆忙忙的“跟团游”将被自助游和深度游替代,变“人流”为“人留”,当地旅游经济发展大大提速。许多粤港澳大湾区知名旅行社认为,大湘西“快旅慢游”时代即将来临。

    目前,张家界、湘西州和怀化全面启动高铁旅游推广活动,发布了高铁旅游线路及优惠政策,倡导成立湖南最美山区高铁沿线旅行社联盟。

    沿线各城市也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打造方便快捷的旅游交通环境,在高铁站建立无缝换乘的旅游立体交通体系,提供咨询、交通、住宿、导游、门票一条龙服务。

    有关部门预计,明年张吉怀高铁沿线张家界、芙蓉镇、吉首、凤凰古城、猛洞河、古丈百里茶园等著名景点游客人数将增加3成以上。

    湘西州首次通高铁

    湘西地区经济活力大大增强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西部地区,素为“湘、鄂、渝黔咽喉”之地,曾获得“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景观众多。

    未通铁路前,湘西州作为湖南最偏远的地区之一,经济曾经十分落后。

    上世界七十年代,枝柳铁路开通后,铁路过境的湘西州的永顺、古丈、泸溪、凤凰等县迎来了快速发展期,当地旅游品牌被迅速打响,“大美湘西”美名不胫而走。



    吉首东站广场。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该负责人表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结束不通高铁的历史,对于湘西州这一少数民族聚集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弘扬土家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此外,高铁具有“虹吸效应”,将使湘西州成为中外商家投资湖南的一片热土,地缘优势和后发优势将逐步显现。

    该负责人表示,这条高铁开通后,将进一步提升湘西州的区位条件,大大增强湘西地区的经济活力;将进一步密切湘西州与华南、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交流,加快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开发,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湘西州有四个高铁站,获利最丰,有助于山货出山,盘活农村商品经济。”中南大学教授付卓认为,张吉怀高铁开通,使湘西三个主要城市时空距离大大缩短,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日趋明显,大大加快了沿线城镇化进程。

    随着高铁动车组开进湘西州,湖南所有州市全部开行了动车组,全省群众出行条件大大改善。未来几年内,随着长益常高铁开通,湖南全部州市将通高铁。

    打造湘西产业经济带

    高铁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摁下“快进键”

    该负责人表示,张吉怀高铁的开通运营,进一步完善了湖南省快速铁路网架构,优化了中西部地区快速铁路网络;进一步打通了南北干线运输“瓶颈”,发挥了湖南省快速铁路网效能,将拉动湘西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实践证明,高铁建成运营对地方经济拉动作用十分明显,高铁“经济走廊”初见端倪。

    武广高铁自2009年开通至今近12年,沿线粤北和湘南隆起了一个巨大的“产业经济带”,共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项目20000多个,郴州和衡阳经济开发区70%以上的投资项目都来自珠三角。高铁沿线产业分工越来越清晰,布局也越来越合理。衡阳等地侧重于制造业和汽车零部件产业,郴州等地倾向于电子信息业、机电装备制造和生物医药业。

    而沿线的GDP的增长率和增幅均高于无高铁的城市和无高铁前。数据显示,近几年,湖南省最先有高铁过境的长沙、岳阳、株洲、衡阳、郴州5市的GDP增长率,普遍高出全省其他各市,增幅均较无高铁前的2008年高5%左右。

    目前,吉首、永顺、古丈、凤凰、麻阳等地的高铁新城已破土动工或初具雏形,城市之间的经济往来明显加快。张吉怀高铁沿线经济基础较好的城市开始大规模承接产业,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将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该负责人表示,随着湖南境内多条高铁运营,大大加快了产业转移和承接进程,一边是粤港澳大湾区迅速“腾笼换鸟”,一边是湖南各地立即“筑巢引凤”,高铁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将摁下“快进键”,将兴起一条条新兴产业经济带,广东众多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均将“落子”京广、怀衡、张吉怀这条高铁“大走廊”的各个城市。

    专家预测,在张吉怀铁路开通5年后,可以带动张家界、湘西州、怀化三市的GDP每年增长不低于5%。

    2021-12-06
  • 畅享湾区文化生活

    12月3日上午,2021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东莞)采购会(下称“文采会”)开幕式在东莞市文化馆举行,开启为期3天的展示交流平台、文旅行业盛会、全域文化嘉年华。


    本届文采会由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指导,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东莞市人民政府主办。作为2021全国文采会“东莞站”,本次展会是全国三大区域文采会之一,覆盖粤港澳大湾区文旅体行业,吸引了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代表前来采购。


    本届文采会共分为三大类11个展区,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345家优质文旅体企业汇聚一堂。

    2021-12-05

  • 首 页  上一页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