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全力推进体育用品产业做大做强

    抓创新提质量创品牌增效益


    河北全力推进体育用品产业做大做强


    到2025年全省体育用品产业总规模将达到1200亿元


    日前,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印发《河北省体育用品产业发展工作方案》提出,以突出市场化、国际化、高端化、品牌化为基本原则,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以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冬奥会赛事举办等为契机,抓创新、提质量、创品牌、增效益,全力推进体育用品产业做大做强。


    方案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链条完善、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现代体育用品产业体系,产品丰富度、品质满意度、品牌认可度明显增强,全省体育用品产业总规模达到1200亿元左右,累计推出1000项以上新产品。


    方案从6个方面研究提出了25项重点发展路径。


    加快做大做强产业规模。按照突出规划引领、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冰雪装备产业发展、实施精准招商和强化企业市场营销6条发展路径,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制造企业,打造一批企业集团和行业龙头。到2025年,全省体育用品特色产业园区达到10个,特色产业集群达到3-5个。推进张家口高新区冰雪装备产业园、宣化冰雪产业园建设,积极引入高端冰雪装备制造项目,形成雪服、雪板等轻装备,索道、造雪机等重装备,体育运动器材、康复训练装备等相关产品生产集群,打造国家冰雪装备产业基地。积极整合各类检验检测机构资源,引导企业植入电子商务。组织实施“冀优千品”河北制造网上行活动,打造一批体育用品知名工业品牌和名优爆款产品。


    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支持和鼓励具备较强研发能力的骨干企业加强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建设,积极创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快创新创业步伐。发展潜力大的体育用品龙头企业建立工业设计中心,加速工业设计赋能。支持体育用品制造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联合申报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加强高端设备、高端材料、功能性设计等关键技术成果转化,提高核心竞争力。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将新型体育用品列入《河北省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导向目录》,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用品技改项目列入省工业企业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计划。积极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体育用品产业的应用,加快产业集群5G网络全覆盖,推动工业互联网标识在体育用品产业规模应用,提升产品全生命周期追溯和质量管理水平。实施体育用品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工程,鼓励各类企业生产中高端体育用品。立足个性化、专业化、精细化等健康消费升级新趋势,鼓励企业研制、生产符合不同运动项目特点、时尚便利的体育服装服饰。积极培育自主品牌,打造一批运动食品企业和运动食品品牌,形成一批特色明显的地域运动食品品牌。大力推进体育产品企业节能节水,培育打造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设计产品、绿色供应链,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体育用品绿色制造体系。


    推动产业以质取胜。鼓励支持企业研究制定企业标准,支持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提升检验检测技术水平。强化企业品牌发展和竞争意识,支持企业从贴牌生产向自主设计、自创品牌发展,建立完善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开展品牌培育工作。


    强化以应用促发展。组织省内体育用品企业主动向教育、体育等部门推介优质产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招标采购。鼓励企业让利营销,激发消费者购买体育用品,激活消费市场,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通过主办、冠名体育赛事搭建营销平台,促进推广,提升产品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


    着力建设支撑平台。借助社会组织优势,引导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打造产学研用一体的体育用品产业联盟和创新平台。谋划建设集研发设计、商品展示、应用场景、产品体验、教育科普、品牌宣传、产品交易等为一体的特色体育用品小镇。与京东、天猫、淘宝等销售平台链接,支持河北省特色产业产品推广平台建设,组织专业人员推广,加大对我省体育用品宣传和销售力度。

    抓创新提质量创品牌增效益


    河北全力推进体育用品产业做大做强


    到2025年全省体育用品产业总规模将达到1200亿元


    日前,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印发《河北省体育用品产业发展工作方案》提出,以突出市场化、国际化、高端化、品牌化为基本原则,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以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冬奥会赛事举办等为契机,抓创新、提质量、创品牌、增效益,全力推进体育用品产业做大做强。


    方案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链条完善、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现代体育用品产业体系,产品丰富度、品质满意度、品牌认可度明显增强,全省体育用品产业总规模达到1200亿元左右,累计推出1000项以上新产品。


    方案从6个方面研究提出了25项重点发展路径。


    加快做大做强产业规模。按照突出规划引领、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冰雪装备产业发展、实施精准招商和强化企业市场营销6条发展路径,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制造企业,打造一批企业集团和行业龙头。到2025年,全省体育用品特色产业园区达到10个,特色产业集群达到3-5个。推进张家口高新区冰雪装备产业园、宣化冰雪产业园建设,积极引入高端冰雪装备制造项目,形成雪服、雪板等轻装备,索道、造雪机等重装备,体育运动器材、康复训练装备等相关产品生产集群,打造国家冰雪装备产业基地。积极整合各类检验检测机构资源,引导企业植入电子商务。组织实施“冀优千品”河北制造网上行活动,打造一批体育用品知名工业品牌和名优爆款产品。


    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支持和鼓励具备较强研发能力的骨干企业加强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建设,积极创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快创新创业步伐。发展潜力大的体育用品龙头企业建立工业设计中心,加速工业设计赋能。支持体育用品制造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联合申报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加强高端设备、高端材料、功能性设计等关键技术成果转化,提高核心竞争力。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将新型体育用品列入《河北省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导向目录》,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用品技改项目列入省工业企业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计划。积极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体育用品产业的应用,加快产业集群5G网络全覆盖,推动工业互联网标识在体育用品产业规模应用,提升产品全生命周期追溯和质量管理水平。实施体育用品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工程,鼓励各类企业生产中高端体育用品。立足个性化、专业化、精细化等健康消费升级新趋势,鼓励企业研制、生产符合不同运动项目特点、时尚便利的体育服装服饰。积极培育自主品牌,打造一批运动食品企业和运动食品品牌,形成一批特色明显的地域运动食品品牌。大力推进体育产品企业节能节水,培育打造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设计产品、绿色供应链,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体育用品绿色制造体系。


    推动产业以质取胜。鼓励支持企业研究制定企业标准,支持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提升检验检测技术水平。强化企业品牌发展和竞争意识,支持企业从贴牌生产向自主设计、自创品牌发展,建立完善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开展品牌培育工作。


    强化以应用促发展。组织省内体育用品企业主动向教育、体育等部门推介优质产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招标采购。鼓励企业让利营销,激发消费者购买体育用品,激活消费市场,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通过主办、冠名体育赛事搭建营销平台,促进推广,提升产品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


    着力建设支撑平台。借助社会组织优势,引导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打造产学研用一体的体育用品产业联盟和创新平台。谋划建设集研发设计、商品展示、应用场景、产品体验、教育科普、品牌宣传、产品交易等为一体的特色体育用品小镇。与京东、天猫、淘宝等销售平台链接,支持河北省特色产业产品推广平台建设,组织专业人员推广,加大对我省体育用品宣传和销售力度。

    2021-10-08
  • 冬奥会标志性景观太阳能吸热塔工程开工

    上图为建成效果图


    记者从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北京市运行保障指挥部城市运行及环境保障组办公室和延庆区政府获悉,位于延庆区的冬奥会标志性景观项目——大浮坨太阳能吸热塔改造工程已于近日开工建设。工程将在原有太阳能吸热塔筒周围加装飘带形装饰,塔顶设置奥运五环标志,预计将于2022年1月底完工。


    据了解,大浮坨太阳能吸热塔是“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重点项目,该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高度119.45米,屋顶截面直径20.4米,腰部最细部位直径17.1米,是目前延庆地区最大最高体量建构筑物。同时,大浮坨太阳能吸热塔地处北京至张家口冬奥联络线京礼高速延庆出入口西侧580米处,在京礼高速进入延庆路段就可看到。在其北侧1200米是东西方向的京张铁路,来往动车都能看到完整的吸热塔形态,围绕大浮坨太阳能吸热塔5公里范围内也能看到。此外,大浮坨太阳能吸热塔与小海陀山上的冬奥会场地遥相呼应,从山上可完整俯视其作为主标志与延庆整体环境的关系。


    延庆素有“冰雪夏都”的美称,是北京重要的休闲度假区,更是本次冬奥会的主要竞赛场地。大浮坨太阳能吸热塔的造型和高度在延庆地区具有标志性作用,作为冬奥会标志塔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作为冬奥主题标志塔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据介绍,作为北京冬奥会的标志性景观,立足“绿色办奥”“科技办奥”理念,大浮坨太阳能吸热塔改造工程的规划设计遵循简约大气风格、呈现冰雪奥运元素。设计利用原塔身造型,以“冰雕”的艺术形态作为灵感来源,通过钢结构和ETFE膜沿塔身六个边创造如冰雪结晶的飘带螺旋飘动,在阳光透射下呈现晶莹剔透的冰晶感觉。塔顶设置高17米宽38米的巨型立体奥运五环标志,与标志塔整体呈现一种具有纪念性的奖杯形态。该工程预计于2022年1月底完成。

    2021-10-08
  • 贵州文旅市场复苏强劲

    国庆假期接待游客470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14.73亿元


    贵州文旅市场复苏强劲






    10月7日,记者从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今年国庆假期,全省文化和旅游市场安全有序、复苏强劲、游客满意。


    根据《全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调查制度》,结合第三方抽样调查结果初步测算,10月1日至7日,全省累计接待游客470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14.73亿元;按照可比口径,分别较2020年同期增长16.65%和13.41%。


    假日期间,省文化和旅游厅派出9个暗访组分赴各市(州),对重点旅游景区景点开展暗访,重点检查疫情防控、安全生产、接待服务质量等情况,同步对旅游产业化项目推进、旅游目的地城市创建等相关工作进行调度。全省各地严格落实“限量、预约、错峰”六字方针,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充分利用“一码游贵州”智慧旅游平台做好客流管理各项工作。


    国庆假期,贵州文旅产品供给较为丰富,比如贵阳市天河潭旅游度假区、六盘水市西冲玉带旅游度假区、安顺市黄果树景区、毕节市奢香古镇旅游区、铜仁市中南门文化旅游区等在“夜经济”上发力,推出大型音乐水秀、灯光秀、烟花秀、篝火晚会等活动,黔南州平塘县天文小镇推出以“天眼”视觉为主线的音舞诗画《你的眼睛能看多远》演出等。


    同时,贵州文旅优惠政策持续给力。贵阳市开展“贵阳文旅惠民消费行动”,发放了20万元惠民补贴,涵盖文娱、文创、景区、酒店、阅读五大模块。六盘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联合中国银联六盘水业务部推出“惠民促消费”活动,全市主要景区和周边业态共71项实行支付满减优惠。安顺市黄果树景区推出“嗨玩黄果树·赢超值大礼·享门票免费”主题活动。毕节市油杉河旅游景区推出“我与祖国同庆”优惠活动,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不包含普底景点)彝山花谷景区推出省内游客享3折优惠,省外游客享5折优惠活动。铜仁市大明边城、苗王城等景区推出首道门票5折优惠。


    截至10月7日17时,省文化和旅游厅假日值班室未接到新冠肺炎疫情和旅游安全事故报告。

    2021-10-08
  • 生猪行情仍将低迷 稳政策调控产能应对新一轮周期

    原标题:生猪行情仍将低迷稳政策调控产能应对新一轮周期建议养殖户加快淘汰低产母猪,不要盲目压栏赌行情






    从今年1月中旬开始,由于生猪市场供应逐步增加,生猪价格总体进入下行通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随着国庆来临,当前生猪生产和市场供应情况如何?猪肉价格会出现反弹吗?如何促进生猪生产持续健康发展?对于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相关负责人。


    生猪量足母猪存栏优化生产惯性增长行情仍将低迷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6月末生猪存栏4.39亿头,与2017年年末4.4亿头基本持平。其中,能繁母猪存栏4564万头,已超过2017年年末4472万头的存栏水平。这些数据都显示出我国生猪产能已经完全恢复。监测数据显示,9月第3周,每公斤活猪13.45元,环比跌4.5%,同比跌63.4%;猪肉23.25元,环比跌2.8%,同比跌58.2%。


    畜牧兽医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市场情况来看,猪肉供应增长幅度较大,以至于进入消费旺季价格仍在下跌。生猪出栏逐月增加,8月份规模以上屠宰企业屠宰生猪2329万头,同比增97.5%,比去年同期几乎翻了一番。另外,当前生猪宰后均重100.4公斤,比本轮“猪周期”前增加了约8公斤,就是说现在出栏10头猪就相当于前几年的11头猪。


    为应对市场低迷,多数养猪场(户)选择放慢生产节奏,母猪存栏优化调整。据监测,7月份全国能繁母猪存栏结束前期连续21个月的增长,环比下降0.5%,8月份环比降幅扩大到0.9%。规模猪场淘劣留优的力度更大,淘汰的都是低产母猪,留下的都是高产母猪,整体生产效率明显提高。


    目前,生产仍在惯性增长。8月份,生猪存栏环比增长1.1%,连续6个月增长,尤其是每月新出生的仔猪量还在大幅增加。2-8月份,规模猪场每月新生仔猪数月均增速2.5%,意味着今年9月至明年2月的生猪出栏量还将持续增长。6月份以来,生猪养殖总体处于亏损状态,8月份全国平均每头出栏生猪亏损67元,养猪场(户)亏损面达52.5%。按当前的生猪出栏量扩张趋势,短期内扭亏难度较大。


    记者了解到,随着国庆临近,猪肉消费将迎来传统旺季,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近期猪价快速下跌的局面;但从目前的供需情况看,全国猪肉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出现大幅反弹的可能性不大。尤其是8月份规模场新出生仔猪数量3348万头,创本轮生猪生产恢复以来的新高,同比增长31.1%,意味着明年2月份生猪出栏量同比将增加约3成左右,猪价很可能还要下降。


    相关负责人提出建议和提醒:“现在猪肉价格很低,大家在节日期间可以多买猪肉,多吃猪肉。肉品加工企业和屠宰企业可加强市场形势研判,根据自身需要开展一部分商业性收储。未来几个月市场行情都比较低迷,广大养猪场(户)该淘汰的低产母猪要加快淘汰,该卖的肥猪要及时卖掉,不要再压栏,不要赌后续特别是明年元旦春节的行情。另外,越是在市场行情低迷时期,越要注重疫病防控,越要想办法提高生产效率,节本增效,渡过难关。”


    “猪周期”普遍存在,关键要加强产业调控和提升产业素质


    相关负责人介绍,“猪周期”是价格对养猪业资源配置进行调节的一种表现,美国等世界主要养猪国家普遍存在“猪周期”。市场调节过程中,出现一些合理波动是正常的,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生猪生产大起大落、大赔大赚,就会给养猪业带来损失,也不利于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据了解,新世纪以来,我国生猪生产共出现了5次异常波动,最近这一轮最为特殊:一是诱发因素更加复杂。包括前期养殖亏损、非洲猪瘟疫情传入、一些地方不合理禁养限养以及日益严重的用地难、贷款难、环保矛盾等,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二是产能降幅之深历史罕见。2019年9月份能繁母猪存栏同比减少38.9%,之前的最大降幅出现在2015年3月,能繁母猪同比降幅为15.7%。三是猪肉价格涨幅超过以往。猪肉价格随着活猪价格同步上涨,2020年2月第3周攀升到每公斤59.64元,创下历史新高,同比涨幅达164.5%。四是恢复生产面临的困难挑战异常严峻。非洲猪瘟这个全球养猪业的“头号杀手”随时可能逆转恢复进程,玉米价格等生产成本快速上涨,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了饲料、种猪、仔猪等无法正常运输,特别是一些地方仍不愿养猪、“甩包袱”,在养殖用地、环评等方面设置障碍。五是生产恢复之快超乎预期。从严重滑坡到基本恢复大约用了一年半多的时间,这也是从后备母猪补栏到肥猪出栏上市的最短自然生产周期,提前完成了生产恢复的目标任务。猪肉价格从最高点回归正常用了16个月时间,比前几轮“猪周期”缩短了6个月。


    “猪肉供应紧张,全社会高度关注,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和养殖户都压力很大;现在生产恢复了,供应出现过剩苗头,又带来了新的烦恼。”相关负责人解释,这主要是由于猪肉供应弹性大,需求弹性小,多一点儿或少一点儿,市场反应都很敏感,价格涨落具有放大效应。“猪周期”一直存在,关键是要加强产业调控和提升产业素质“两手抓”,尽量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异常波动。


    保持政策稳定,加快建立产能调控机制等应对新一轮周期


    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轮生猪生产异常波动,推高了猪肉价格,但是通过采取有力有效的应对措施,化危为机,在恢复生猪生产的同时,也推动了生猪产业转型发展。”


    首先,生猪产业整体素质更高了。各地新建、改扩建了一批设计合理、管理科学、具备较高生物安全水平,符合环保排放要求的高标准现代规模化养猪场。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从2017年的46.9%提高到2020年的57.1%,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一大批中小养猪场(户)与龙头企业形成紧密型经营联合体,实现了向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提档升级。


    其次,相关政策保障体系更完善了。明确了省负总责原则,形成了任务目标层层落实的责任制度。各有关部门积极出台支持政策,突破性地解决了养猪业多年面临的土地、环保、资金等老大难问题。生产监测预警等基础工作更扎实了,目前全国规模猪场实现了全覆盖月度监测。


    此外,从主管部门到养殖户,行业整体应对突发重大挑战的能力更强了。这一轮生猪生产恢复,遇到了非洲猪瘟、新冠肺炎疫情等严峻挑战。非洲猪瘟是目前发现的对生猪生产威胁最大的烈性动物疫病,致死率高,全球范围内尚无有效疫苗和防治药物。农业农村部于发现疫情当日发布Ⅱ级预警,启动应急响应相关措施,开展大清洗、大消毒等专项行动,先后4次修订和优化应急实施方案,发布《防控非洲猪瘟恢复生猪生产九项关键技术》和《感染非洲猪瘟养殖场恢复生产技术指南》,收到了较好效果。针对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出现的仔猪、饲料、药品等运输困难,以及部分地方出现生猪产销脱节的情况,农业农村部先后4次会同有关部门印发通知保障正常流通秩序,设立热线帮助电话帮助养猪场(户)解决实际困难。在恢复生猪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这些经验做法,为今后应对类似风险挑战增添了底气。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促进生猪生产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保持长效性支持政策稳定。现在生产恢复、供应宽松,一些地方开始在政策上“急转弯”“翻烧饼”,这非常危险。生猪生产周期长,一旦产能出现严重下滑,要再想恢复,至少需要一年半的时间,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所以,越是在养猪场(户)经营困难的时候,越要持养殖用地、环评、金融等方面长效性支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避免养猪场(户)过度淘汰能繁母猪,损害基础生产能力。


    第二,建立产能调控机制。日前,农业农村部已印发《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以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率为核心调控指标,坚持预警为主、调控兜底、及时介入、精准施策的原则,落实生猪稳产保供省负总责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细化“三抓两保”任务,分级建立生猪产能调控基地,构建上下联动、响应及时的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不断提升猪肉供应安全保障能力。


    第三,促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从国外的经验看,加快建立现代化养猪业是缓解和拉长“猪周期”、避免生猪生产大起大落的根本前提。要构建现代化生猪养殖体系、现代化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现代化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促进生猪产业绿色循环发展,提高养猪业的质量效益竞争力。

    2021-10-07
  • 大连各大商超消费火爆

    国庆假期,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基础上,大连市各大商圈人流如织,节日市场供应充足、品种丰富,价格平稳、购销两旺。






    10月6日,记者来到被称为大连市“商业航母”的青泥洼桥商圈,只见各大商场装点一新,随处可见的中国红,营造出浓浓的国庆氛围。很多市民全家出动,开心休闲购物。


    在大连商场一处收银台前,提着购物袋的市民排起长队。“政府提倡‘非必要不离连’,我们就在市内购物度假,吃的、穿的、用的都没少买。”市民刘女士提着5件商品,满脸喜悦地说。


    刘女士是位购物达人。她告诉记者,这个假期,大连市的所有商场都推出了优惠活动,“折扣力度很大,很多知名品牌商品的价格比网上官方旗舰店便宜了许多。”


    据了解,为满足国庆长假市民购物需求,很多商场一个多月前就开始“备战”,增加库存,引进新品牌,设定营销方案。商家推出的让利活动,激发了市民的购买欲。长假开始以来,仅大连商场日均成交量就达4万多单,销售额500多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均增长20%以上。


    大连市各大超市同样呈现超高的人气。记者在沃尔玛、家乐福等超市采访时看到,货架上货品充足,卖场内人头攒动。


    据大连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确保国庆市场供应,一方面,大连市提前做好产销对接,协调各商贸流通企业,根据不同消费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增加商品种类和存量;一方面,积极响应商务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商务领域促消费重点工作的通知》部署要求,精心组织策划“十一大促”系列活动,借助各大商圈、特色业态和本地生活服务资源优势,在全市商业综合体开展系列主题促销活动,推出50余项特色营销活动,助力节日消费市场销售放量增长。

    2021-10-07
  • “山西省—北京大学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加快推进

    9月29日记者获悉,我省与北京大学共建“山西省—北京大学科技创新基地”(简称“科创基地”)建设正加快推进。科创基地是省委省政府面向科技发展前沿,主动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力打造创新生态的重大举措,是我省在北京建设的高端招才引智平台和科技研发“飞地”。





    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与北京大学共建科技创新基地合作协议》,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在基础建设方面,用于科创基地的14栋楼体中,10栋楼体已完成竣工验收备案,剩余4栋土建已全部完成,室内安装工程已完成90%,市政工程已完成75%。在管理运行方面,注册成立了“山西京晋发展科创基地有限公司”,对接北京大学和入驻专家团队,积极推进科研项目遴选,协助开展科创基地建设、装修等工作。在入驻团队方面,北京大学已在新材料、新工科、医药健康等领域初步遴选20余个专家团队。


    上月底,我省组织科创基地联管会山西方成员单位召开专题会议,并赴科创基地实地考察调研,与北京大学方面对接座谈,协调推进有关工作。按照合作协议,近期,双方正在协商成立科创基地专家委员会,将对北京大学入驻专家团队进行审核把关。

    2021-10-06
  • 安徽邮政:服务地方经济 助力“皖货出海”

    日前,在合肥邮件处理中心,绿皮的邮政车来往不断,偌大的国际快件分拣区工作人员紧张忙碌,一个个外境包裹经过检验,分送到全省各地。同时,全省各地寄往世界各国的快件也在这里汇聚,然后分门别类再送往出境口岸。

    近年来,安徽邮政着力推进安徽跨境口岸建设。“自2016年合肥国际邮件互换局兼交换站成立以来,我们已实现了国际进出口邮件合肥本地清关,对美国、德国、法国等10个主要跨境出口国家实现出口邮件直封,安徽省内出口国际包裹的通关处理和境内外运输速度明显加快,安徽国际贸易通关渠道进一步拓展。”省国际业务分公司副总经理陶丽娟说。



    通过合肥国际邮件互换局(交换站)的有效运营,拓展了安徽国际贸易通关渠道,便捷了安徽特色产品出口,促进了安徽外向型经济发展;缩短了国际邮件出口时限,助力了合肥跨境电子商务出口发展;丰富了安徽进口业务,推动了进口业务发展。截至目前,累计处理进出口国际邮件6000万件。今年7月12日,在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位于蜀山跨境电商产业园振兴路与天狮路交口的合肥海关报关大厅正式启用,合肥国际邮件互换局兼交换站和合肥海关驻邮局办事机构新场地正式投入使用。新场地面积约7650平方米,实现邮件的全程验关自动化处理,年邮件处理效率可达2000万件。



    “从1980年开办国际业务以来,安徽邮政始终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大众民生,充分发挥邮政的客户优势、全球寄递网络优势和邮政口岸优势,为安徽跨境电商企业拓展国际贸易通关渠道,解决跨境物流痛点问题。”陶丽娟说,在传统邮政快递渠道业务的基础上,安徽邮政进一步整合空运、海运、陆运和铁运资源,创新推出多式联运国际物流渠道。利用合肥新桥机场国际货运航班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美国亚马逊FBA件的“空运+清关+派送”全链路国际物流服务;与合肥内陆港公司合作,利用“合新欧”中欧班列拓展“一带一路”欧洲路向国际物流服务;在国际航空运能严重紧张的情况下,为企业提供时效更快的美国专线渠道轻小电商件寄递服务。目前,安徽邮政国际寄递业务可覆盖全球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初步构建“邮件+商业快件”服务渠道和“航空+铁路+海运”的综合国际货运物流网络,助力安徽外贸出口和跨境电商企业实现“皖货出海”。

    此外,安徽邮政利用“资金流、信息流和实物流”三流合一的各邮政板块协同优势,联手邮储银行为安徽跨境电商企业定制“邮包贷”个性化金融产品,可为依托跨境电商企业的资金流、物流等信息,向符合授信条件的企业提供无抵押信用贷款服务,解决中小电商企业融资难题。



    “在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安徽邮政充分发挥央企担当的社会责任,主动帮助跨境电商客户复工复产、满足民生寄递防疫物资需求。在面对国际物流通道受阻情况时,安徽邮政多方整合社会运力资源,较好地解决了疫情期间我省外贸企业出口货物运输难题。”据陶丽娟介绍,作为出口重要的物流环节,安徽邮政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纽带作用,积极与政府和主流电商平台沟通,举办了多场次跨境电商主题峰会,协助招商引流客户,分享前沿行业资讯,主动联络亚马逊、阿里巴巴国际站等跨境电商平台和pingpong等支付企业,推进跨境电商业态集聚,开展跨境电商孵化,助力传统外贸出口企业转型发展。(陈昕)

    2021-09-30
  • 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路在何方

    因资源而兴,因资源而衰,昔日风光无限的资源型地区,而今陆续走入相似困境。如何摆脱“资源衰退—城市消亡”的宿命,蹚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是所有资源型地区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必须直面的拷问。

    近日,国务院批复《推进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明确综合运用投资、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在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及时协调解决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快形成内生动力强劲、人民生活幸福、生态环境优美的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图片来源/新华社

    作为我国资源能源供应的主体和基础工业的主要集聚区,资源型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推进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不仅关乎一城一域的命运,更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抓紧抓实抓好。

    根据《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目前,我国共有资源型城市262个,其中69个城市(县、区)被先后确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他们的高质量发展更是难上加难,距离可持续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从阜新、焦作、枣庄、黄石、鹤岗等地实践来看,受限于资源、环境、制度、技术乃至人才等多方面因素,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比如,由于产业单一导致结构失衡、经济停滞、生态破坏;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力量解决社保亏欠等历史遗留问题;经济支柱开始崩塌的城市难以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集聚……创造性地重构内部产业体系,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并非易事。

    如何在困境中突围,不再由初级资源主宰命运?破旧立新,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不能等、不能靠、不能要,而是要深化改革、创新探索、勇闯实干。在精准把握国家政策、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人才保障等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找准突破口并建立长效体制机制,加快从“工业为重”回归到“以人为本”,以绿色发展理念厚植发展本底,打造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优美、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三生”空间。

    关键是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多元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特别是,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后,更要着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形成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点。

    具体而言,做优做强传统产业,要改变原始粗放的资源开采、外输的单一产业发展模式,坚持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动既有引擎脱胎换骨。培育接续替代产业,要结合传统产业优势,沿产业链供应链向上下游和中高端延伸拓展。同时,谋篇布局未来产业,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沿,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并推动其走向工程化、产业化,形成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有效运转。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期待在这一场注定艰难却毫无退路的硬仗中,更多资源型地区能够闯过难关迎来新生。

    2021-09-30
  • 首部数字经济地方法规施行,广州加码互联网产业发展

    日前,国内出台的首部数字经济地方性法规《广东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的正式施行,为广州数字经济的发展按下加速键。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以来,广东数字经济总量连续四年位居全国第一,领跑全国。2020年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约为5.2万亿元,居全国第一。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趋势下,广州也持续建设以音视频为特色的互联网产业,同时持续深耕工业、制造业的产业数字化转型,广州提出要在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



    发展特色互联网产业,持续完善数字经济生态体系

    作为全国第三大“互联网产业”城市,广州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企业快速发展,网游动漫、新媒体等文化新兴领域领跑全国,全国互联网企业百强中广州占8席。“文化+科技”已成为广州当前文化繁荣和科技创新的新亮点,广州市正在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产业化发展,建设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智慧之城”。

    在音视频领域,广州目前支持越秀区加快建设花果山超高清视频产业特色小镇,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注入超高清影视、动漫、电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特色产业,推动超高清视频产业与垂直行业深度融合,打造千亿级超高清视频内容制作产业基地。虎牙、富米、趣丸等一大批根植于广州的互联网企业,携手华为云,激发内在创新力,已在数字化升级上先行一步。

    音视频产业创新加速落地

    以虎牙为代表的“游戏互动直播”平台最早开启“直播”这一互联网创新应用,也让直播这互联网的新形式也从广州走向全国并与不同产业融合,而直播与电商的融合也引爆了“直播带货”的新产业。

    聚焦弹幕式游戏直播互动,虎牙一直致力于为用户提供高清、流畅而丰富的互动式视频直播服务。作为游戏领域直播的头部厂商,虎牙直播的热门游戏赛事经常面临瞬时流量涌入、高延迟、高清画质等多方面的业界难题。

    应对技术挑战,虎牙携手华为云,通过引入华为云CDN和视频直播服务,打造了高清流畅、安全可靠的直播服务,为用户带来了高质量的游戏赛事直播体验。凭借在视频业务领域长期技术积累,华为云为音视频行业提供高并发、低延迟、高清流畅、安全可靠的端到端直播解决方案。而随着围观直播的游戏玩家涌入直播间,直播平台也面临着极大发流量峰值压力,华为云CDN通过覆盖全球的2500+节点,实现就近的直播推拉流,保障直播秒开体验。此外,在内容审核方面,双方联合研发的昇腾AI内容审核解决方案致力于剔除互联网中的糟粕,为绿色互联网环境保驾护航。

    日前,在华为全联接2021上,华为高级副总裁、华为云CEO、消费者云服务总裁张平安提出“深耕数字化,一切皆服务”的发展目标,从基础设施即服务、技术即服务和经验即服务,将能力以云服务的形式开放给更多企业,进一步促进区域产业数字化进阶。目前,在中国互联网Top50企业中,有超过80%的互联网企业已选择与华为云合作。



    华为高级副总裁、华为云CEO、消费者云服务总裁张平安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此次《广东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的推出也将是加速推动以音视频产业为代表的互联网产业发展,同时广东省作为制造业大省,具有更强的数字化转型、提升效能的发展内动力,同时具备良好的数字产业和制造业基础,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探索方面,是天然的实验土壤。而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深化,走入千行百业,也将成为牵引广州乃至广东省数字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助力广东省在数字经济领域抢占高点。

    华为云将持续进行技术创新、构建良好生态,助推广州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带动广州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助力广州实现在2025年建成国际一流智慧城市的目标。

    2021-09-30
  • 中植系聚焦地方经济发展 挖掘克拉玛依经济潜能

    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多方支持。对于中植系来说,多年来总是能挖掘出地方经济的增长点,发挥自身优势,与当地政府进行合作,既发展了自身,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一次,中植系将目光投向了克拉玛依。









    相信不久的将来,一个全新的克拉玛依会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2021-09-30
  • 广西消费帮扶产品助力乡村振兴

    “助农珍优”帮扶产品首次跻身华为公司的采购名录。近日,从广东传回的这条消息让广西农村投资集团上下兴奋,首批约100款即食类广西美味将成为华为员工的夜宵。


    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后,“广西扶贫产品”更名为“广西帮扶产品”,包装更正规更讲究,并统一印上“助农珍优”标识,配上二维码,手机扫描可见原料生产、加工制作、品质检控等文图音像。


    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赋予的“乡村振兴主力军”定位,广西农投集团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继续做优帮扶产品,做大帮扶平台,做全帮扶产业链,迅速对“广西扶贫产品”进行改造提升,突出绿色、富硒、长寿等“桂”字号优势,由集团的种养基地提供或从脱贫地区乡村采购初级农产品,组织专家团队深入生产一线进行指导,委托合作企业按要求和标准进行深加工,首批提质升级的100款广西帮扶产品面貌一新,一推出即大受欢迎。


    在广西帮扶产品展销中心,连日来门庭若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工会采购人员络绎不绝,挑选订购中秋、国庆福利品。“抢购热度远超去年。”农投集团下属专事消费帮扶的“一另一七公司”信心倍增,将今年的直销目标锁定20亿元,比去年翻一番。


    为尽快形成完整的消费帮扶产业链,广西农投集团在自治区和南宁市的支持下,目前正密集协商,拟在广西帮扶产品展销中心附近,选址建设“粤桂帮扶南宁冷链物流中心”,积极融入粤桂协作大框架,重点向东扩展消费帮扶新平台。


    今年5月,广西消费帮扶产品华为松山湖体验店在东莞开业。紧接着,粤桂帮扶产品广西馆又分别在深圳、广州建设,组成“桂”字号农产品挺进大湾区的三足鼎立支点。广西农投集团还与职能相近的广东南粤集团合作,联办“粤桂消费帮扶中心”,南宁办事处已在广西农投集团挂牌办公。


    眼下,在重点满足自治区直属单位中秋、国庆消费帮扶采购需求外,广西农投集团正精心组织帮扶产品“进深圳”“进广东”“进重庆”等系列活动。


    广西农投集团董事长廖应灿表示,广西土特产品不能光靠内在品质,还要净身扮靓,提升为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质商品,做成消费者喜爱的“桂”字号名品,才能为脱贫地区提供乡村振兴的可靠产业保障。

    2021-09-29
  • 广西:加强金融服务助力民族地区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近日联合发布指导意见,加强金融服务助力民族地区发展,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根据意见,广西金融监管部门将充分运用“桂惠贷”支持企业融资。督促金融机构抓好“桂惠贷”在民族、边疆地区的组织实施,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民族地区企业申报纳入“桂惠贷”名单制产品名单。积极支持民族工作主管部门深化与金融机构合作,结合“桂惠贷”政策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引导金融机构靠前保障民族区域贴息额度需求,加大优惠利率贷款投放力度,扶植民族区域特优产业发展。


    推动政金企融资高效对接。线下充分发挥区市县三级政金企融资对接机制作用,支持民族区域、民族工作主管部门、金融机构组织开展融资对接活动,线上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平台作用,引导民族地区企业通过广西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桂惠贷”微信小程序等发布融资需求,督促金融机构及时对接,促进银企对接批量化、智能化。


    激活资本市场融资潜力。对注册地在民族自治县、边境县市的企业,在北部湾股权交易所挂牌、托管、发债备案等给予费用减免20%,每年至少组织资本市场专家开展一次民族自治县、边境县市企业直接融资培训,每年至少组织资本市场专家开展一次民族自治县企业调研帮扶活动,并引导各类基金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商业保理公司机构下沉,支持当地金融业发展。


    依托资源禀赋坚持特色金融引领。打造一批特色金融城市和金融改革示范区,支持民族自治县根据各地实际开展金融改革创新,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撑。利用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建设政策优势,向民族区县延伸,孵化集群式发展模式。


    此外,相关部门还将全面提升农村支付服务综合水平,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落实金融帮扶政策支持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助力民族地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

    2021-09-29

  • 首 页  上一页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