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市止跌企稳态势明显

    今年10月份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热度回升,呈现止跌企稳态势。其中,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升温明显。按照房地产市场止跌企稳轮动次序,一线城市回暖趋势会向其他城市传导,为全国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注入更多信心。

    10月份,一线城市房屋成交量增长明显。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全国房地产市场监测系统”网签数据显示,10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房网签成交量同比增长14.1%,二手房网签成交量同比增长47.3%。58同城、安居客发布数据显示,10月份全国新房找房热度比9月份上涨13.2%,一线城市上涨16.4%,其中深圳新房找房热度上涨34.9%。

    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走出明显止跌企稳行情,源于房地产新政力度较大。“十一”长假前,“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均调整优化了房地产政策。成交量回升得益于居民购房成本降低。曾经买房预算有限的居民,在首套房贷款首付比例不低于15%以及房贷利率下调的政策出台后,无论是首付还是月供都能减少一些,促使刚需购房者积极出手购房。

    调整优化限购政策也是成交量回暖的推动因素。上海市9月底出台的房地产新政,缩短了非沪籍居民购房所需缴纳社保或个税年限。广州也在国庆假期前全域取消限购,是目前唯一一个全域取消限购的一线城市。随着不少外地居民前来购房,广州10月份新房成交量超万套。一线城市潜在需求量大,刚需和中高端改善需求购买力均更旺盛,放松限购对需求的激发更明显,市场热度及成交量快速提升。

    对房地产市场信心更足以及认为市场已经开始触底,是很多一线城市居民选择购房的又一重要原因。随着保交房持续推进,过去已售逾期难交付的房地产项目陆续交付,居民对购买新建商品住房的信心逐步恢复。存量房贷利率下降,让一些已经购买首套住房的居民每月可以节省一定支出,于是开始考虑购买第二套住房。

    当前,房地产成交量增长正向更多城市扩大。在存量增量政策叠加作用下,以一线城市为引领,全国房地产市场呈现出止跌企稳的积极势头。杭州、成都、南京等地楼市热度不减,不少省份新建住宅和二手住宅成交量有较明显增长。

    止跌企稳态势能否延续?当前不仅成交数据增长明显,新房和二手住宅到访量及带看量也持续有较大幅度增长,表明有不少居民开始选房。当前市场认购量的提升也会逐步在后续网签数据上体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邓郁松认为,上半年,全国房价收入比处于1998年以来同期最低值。从国际和我国过往经验看,房价收入比处于历史低位时,市场出现触底企稳的可能性大。


    受访专家认为,随着政策效应不断释放,相关措施逐步落实到位,房地产市场有望延续止跌企稳向好发展态势。

    2024-11-14
  • 呼和浩特科技“突围”彰显硬核实力

    从“一棵草”到“一杯奶”的全产业链布局,科技创新孕育出千亿级别产业集群;

    从全球领先的口蹄疫苗、辅酶Q10、高效金霉素生产基地的崛起,到远景智能制造产业园、华耀光电12GW单晶硅片、鑫环10万吨颗粒硅等项目的相继投产,再到久泰30万吨延链补链一体化、中石油呼石化聚甲醛升级改造等项目的稳步推进……

    这一系列重大科技项目的成功实施,彰显呼和浩特市以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实力。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紧跟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步伐,围绕两件大事及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任务,全面落实“科技兴蒙”行动,加速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积极融入“京津冀”国家创新体系,与北京市海淀区携手共建“两小时创新圈”,勇当科技突围的“突击队”,致力于打造区域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奋力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

    2023年,呼和浩特市在全国2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第30位,稳居自治区各盟市之首。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也是推动首府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新形势下,呼和浩特市逐步构建起“北研发、中孵化、南应用”的创新格局,前瞻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奋力抢占发展制高点,赢得发展主动权。

    在科技“突围”工程中,呼和浩特市将专家团队、领军企业以及产业园区作为重要支点,从国家、自治区、市级3个层面全力推进科技创新。

    在生物育种方面,凭借张勇院士和李喜和教授团队的强大实力,首次承接了“抗逆抗病高产牛新品种设计与培育”国家科技项目。光栅、乳业、乳酸菌3个点位成功纳入自治区科技“突围”工程。

    同时,在脑机接口、工业软件、储能等领域启动实施15个市级科技“突围”项目。

    其中,包括与陈润生院士团队共同推进的“动物mRNA疫苗递送系统”项目、与冯起院士团队合作的“耐盐碱苜蓿品种选育”项目,以及与陈十一院士团队携手开展的“航空航天飞行器仿真计算开发及应用”项目等。

    这些与高层次人才合作的项目,为首府在科技创新之路上稳步迈进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

    在创新平台建设层面,呼和浩特市积极推进“一区七中心”建设,取得标志性的成果。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首次开展“功能型乳制品创制与产业化示范”国家科技项目。草业技术创新中心的两个苜蓿新品种顺利通过国家审定,并且成功举办敕勒川国际草业大会。动物疫苗技术中心正式挂牌“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内蒙古分中心”。

    同时,交能融合、工业软件、益生菌技术创新中心以及智能制造研究院4家研发机构实现实体化运作。“乳酸菌产业化”“农田地力培育”“猪用灭活疫苗”荣获国家科技进步、技术发明二等奖。

    在研发投入方面,呼和浩特市不断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力度,构建起“刚性增长—应统尽统—奖补激励”机制。

    市级财政投入达2.5亿元,同时争取到自治区经费4.05亿元。通过按月归集企业研发费用,促使企业投入28.77亿元,有效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积极推进规上工业企业“三清零全覆盖”行动,建立起“科技特派员+企业”一对一精准服务模式。32家企业特派员工作站为600家企业提供技术类、财务类服务达2000多人次。

    为240家企业兑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1.44亿元,向金融机构推荐科技融资需求2.07亿元。

    设立知识产权服务站,新增专利3599件,其中发明专利886件。

    与此同时,着力打造创新型企业梯队,构建起“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培育机制,推动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科技攻关。

    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成功培育出32家科技领军企业、533家高新技术企业以及64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大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建成224家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和32家企业特派员工作站,为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筑牢坚实根基。组建79个产学研创新联合体,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同步柔性引进50余个高层次人才团队以及30位两院院士,极大地壮大了科研力量,带动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达200余名。积极培育34家市场化科技服务(技术转移)机构,打造出3251人的科技专员队伍,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与有力支持。

    2024-10-16
  • 呼和浩特已布局未来产业重点项目113个

    记者从呼和浩特市发展改革委了解到,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已布局算力网络、智能制造、碳基复合材料、干细胞生物技术、北斗导航、大模型训练、光栅大型科学装置等一批未来产业重点项目113个,总投资1038亿元。

    其中,并行科技、星河动力、中船高纯电子气体、赛盛碳化硅颗粒、华域干细胞、海天脑机接口等58个项目正在落地建设,55个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抢抓发展机遇,重点聚焦未来信息产业、未来空间产业、未来材料产业、未来健康产业、未来能源产业五大领域,前瞻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算力是呼和浩特市发展未来产业的主要优势之一。截至6月底,呼和浩特总算力规模达2.4万P,其中智算算力规模2.18万P,为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算力网络、基因存储等未来产业布局奠定了算力基础。


    “呼和浩特市将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有效融合,以新能源带动新工业,以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带动新型工业化,向绿色低碳转型,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创新耦合发展,加快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呼和浩特市发展改革委主任伊德尔说。

    2024-10-10
  • 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我国加力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






    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0月8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系统落实一揽子增量政策扎实推动经济向上结构向优、发展态势持续向好”有关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介绍,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决策、果断出手,在有效落实存量政策的同时,围绕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加大助企帮扶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提振资本市场等5个方面,加力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提高针对性有效性

    贯彻落实一揽子增量政策,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作,要提高针对性和精准性,增强有效性和可持续性。郑栅洁介绍,要针对经济运行中的下行压力,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针对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把扩内需增量政策重点更多放在惠民生、促消费上,积极发挥投资有效带动作用;针对当前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助企帮扶力度,切实优化营商环境;针对楼市持续偏弱,采取综合性政策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针对前期股市震荡下行等问题,出台有力有效系列举措,努力提振资本市场。

    郑栅洁介绍,政策谋划制定坚持系统施策,统筹财政、金融、消费、投资、房地产、股市、就业、民生等各领域政策,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强化政策合力;坚持长短结合,统筹做好今明两年政策的衔接,推动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确保“十四五”顺利收官。

    对于当前经济形势,郑栅洁表示,面对更加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民生保障不断加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取得新的积极进展,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从发展态势看,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市场潜力大、经济韧性强等有利条件没有改变,随着各项存量政策效应继续释放以及增量政策出台实施,近期市场预期明显改善。我们对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充满信心。”郑栅洁说。

    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

    在加力提效实施宏观政策方面,郑栅洁介绍,首先是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强财政税收、货币金融、投资消费、收入分配等宏观政策的统筹协调和系统集成,强化政策工具协同创新,把握好政策实施的时度效,放大政策组合效应。保证必要的财政支出,加快支出进度,加大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加力支持地方开展债务置换,化解债务风险。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实施有力度的降息,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为经营主体投融资、宏观政策实施等创造更好的金融环境。

    其次,加快推动重大改革举措落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了300多项重点改革举措,目前各项任务正在逐项有序推进落实。郑栅洁说,将加快推出一批条件成熟、可感可及、有利于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改革举措,比如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发布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出台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等。同时,加大引资稳资力度,进一步扩大自主开放,修订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推出新一批重大外资项目,实施更加开放的过境免签政策。

    再次,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用好一致性评估工作机制,提升各领域政策目标、工具、力度、时机、节奏的一致性和匹配度。政策出台前,要经过一致性评估进行充分论证;政策执行或调整时,要与宏观政策取向持续保持一致;政策落实后,要对政策效果及时检视评估,整个过程中与宏观政策取向不一致的要及时调整或暂停执行。

    郑栅洁介绍,在助企帮扶政策方面,将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单位涉企行政执法行为,更多采取包容审慎监管和柔性执法方式。对于今年底将到期的部分税费支持、失业保险援企稳岗、技能提升补贴等政策,相关部门将在研究评估基础上,加快明确政策是否延续实施,如延续实施,尽快明确延续实施的期限。

    系统施策扩大内需

    如何系统落实一揽子增量政策,进一步扩大内需?在消费方面,重点是把促消费和惠民生结合起来,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实施提振消费行动。郑栅洁介绍,将加大对特定群体的支持力度。结合“两新”推动大宗商品消费持续扩大。扩大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培育数字消费、绿色消费等新型消费业态,增强供给侧对中高端需求的适配性。

    在投资方面,重点是扩大有效投资,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郑栅洁介绍,目前70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已全部下达,用于“两重”建设和“两新”工作的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已全部下达到项目和地方,正在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和资金拨付。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进度,支持项目开工建设。提前谋划并下达明年部分“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将在年内提前下达明年10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和1000亿元“两重”建设项目清单,支持地方加快开展前期工作、先行开工实施。优化实施投资重大政策,抓紧研究适当扩大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的领域、规模、比例,尽快出台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的具体改革举措。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积极性,实施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


    在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方面,郑栅洁介绍,将采取系统性综合措施,对商品房建设严控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加大“白名单”项目贷款投放力度,运用专项债券等支持盘活存量闲置土地,调整住房限购政策,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消化存量商品房,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抓紧完善土地、财税、金融等政策,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在提振资本市场方面,有关部门将采取有力有效的综合措施,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资金入市堵点,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稳步推进公募基金改革,研究出台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政策措施,目前各项政策正在加快推出。

    2024-10-09
  • 开放口岸从1个到20个

    开放口岸从1个到20个






    ——数看内蒙古75年“双循环”动能澎湃


    今日,内蒙古已拥有20个对外开放口岸,形成了铁路、公路、航空多方位、立体化的口岸开放格局。

    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对外开放历史,1949年,内蒙古只有1个对外开放口岸——即1902年开通的满洲里铁路口岸。此后,在内蒙古漫长的边境线上,陆续开放了二连浩特口岸、策克口岸、甘其毛都口岸……20个口岸犹如珍珠镶嵌在4200多公里边境线上,串珠成线,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大通道,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

    8月31日,随着清脆的汽笛声,一列满载板材的进境中欧班列从满洲里国门驶过,标志着今年经满洲里铁路口岸进出境中欧班列突破3000列。

    中欧班列通达天下,助推丝路互联互通。满洲里、二连浩特口岸是中欧班列东、中通道重要节点,两个口岸中欧班列通行数量由2013年的3列增加到2023年的8324列。11年间,1000余种进口商品、50000多种出口商品经两地通关。

    口岸作为对外开放的门户,承载着新时期内蒙古构建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使命。

    近5年来,内蒙古本级财政累计投入口岸建设资金约5.2亿元,累计实施151个项目,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口岸+通道+产业+物流”联动发展,全区口岸货运能力达到2亿吨,为国家向北开放提供坚实的服务保障。

    满洲里、鄂尔多斯、呼和浩特3个综合保税区先后封关运营。包头、赤峰、乌兰察布、巴彦淖尔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运营,通辽保税物流中心(B型)通过验收。鄂尔多斯机场在全区率先获批进境水果、食用水生动物和冰鲜水产品指定监管场地,满都拉口岸、策克口岸肉类进口贸易启动……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大潮中,内蒙古口岸从低水平向高水平且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口岸发展转变,从低水平同质化向口岸布局优化发展转变,一个个茁壮成长的口岸展现着内蒙古扩大对外开放的勃勃生机。

    数据见证开放活力:全区口岸2023年货运量超过1亿吨、刷新全国陆路沿边口岸纪录;全区14个陆路口岸承担了约90%以上的中蒙陆路运输和65%以上的中俄陆路运输任务;全国近一半的中欧班列从内蒙古进出境……

    新中国成立75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不断提高对外开放层次,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外贸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枢纽。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和区位特点,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推进对外开放步伐。

    1979年,内蒙古原伊克昭盟东胜羊绒衫厂与日本三井株式会社签订合同,以补偿贸易方式引进日本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生产开司米羊绒衫,这是我国西部12个省区市第一个引进外资与技术的项目。

    此后,内蒙古与外商合作的领域由最初的一个羊绒制品行业,逐步扩展到粮油食品、纺织、服装、矿产、化工、医药、机电、能源等,主要贸易国家包括俄罗斯、蒙古国、日本、意大利、法国等。

    时间标注着开拓前行的刻度。1985年,内蒙古外贸规模为1.6亿美元;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激发了经营主体活力,2004年至2008年间,内蒙古外贸以每年上一台阶的气势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08年外贸规模接近90亿美元。随着口岸对外开放范围扩大、外贸结构持续优化、一系列保稳提质政策措施出台,到2023年,内蒙古外贸规模达278.4亿美元。

    据呼和浩特海关统计,1985年至2023年间,内蒙古外贸规模年均增长14.5%,外贸竞争力由弱到强,不断夯实的外贸基础为内蒙古开放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今日之内蒙古,“朋友圈”不断扩容,对外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关系,对内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东三省等区域加强联动。

    “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内蒙古成功举办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招商引资推介等一系列活动,促进区域互通、互联、互动、互补;成功举办世界新能源新材料大会、世界蒙商大会、中国绿色算力大会等活动,围绕内蒙古重点产业链携手促进国际合作与投资。

    同时,内蒙古以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2023年,内蒙古实际使用外资55.8亿元,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67家,同比增长320%。


    扩大开放之门,走稳改革之路。内蒙古立足打造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定位,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动能澎湃,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2024-09-27
  • 从130.26亿元到50.97万亿元

    从130.26亿元到50.97万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效能稳步提升



    固定资产投资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增长、结构逐步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投资效能稳步提升,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供给结构方面的关键性作用不断增强。

    投资效能不断提升

    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固定资产投资历程,有3个清晰的时间节点——

    一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到1978年。这一阶段,我国启动了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从1953年至1978年,全国全民所有制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1.1%,初步建立起独立、基本完整的产业体系。但受国力限制,1954年至1977年,全国共完成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2996亿元,年均投资仅为130.26亿元。

    二是改革开放启动至2012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呈现跨越式发展。1979年至201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达19.1%,工业化进程实现重大飞跃,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果。

    三是2012年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固定资产投资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2013年至202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更加突出补短板、强弱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投资效能持续提升。2023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50.97万亿元。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研究员张晓兰说,随着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我国产业结构持续向中高端迈进,带动了投资质效稳步提升,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快速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

    除高技术产业投资表现亮眼外,绿色低碳领域投资成为新趋势。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3年,包括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在内的清洁电力投资年均增长19.1%,增速比全部电力生产投资高7.7个百分点;全国清洁电力装机容量年均增长15.1%,清洁电力发电量年均增长10.2%。“得益于精准有力投资,我国能源生产结构持续优化,能源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会长王思强说。

    区域投资协同并进

    在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期间,202个重点项目亮相“北京日”暨京津冀协同招商推介大会,投资总额1622亿元。

    京津冀携手“大动作”,是我国重大区域板块促进投资增长的一个缩影。2013年至2023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区域投资年均增速分别为4.6%、8.2%、6.9%、8.4%,新的增长极蓄势崛起,重点区域带动效应不断显现。

    “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启动以来,区域发展呈现出强大的协同效应,内部创新活力不断提升,带动了资金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江苏沿海发展智库执行主任卢东祥说。

    从更长时间看,我国东部地区利用率先开放和区位优势,实现了投资规模的快速扩大。此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决策先后出台,中部、西部、东北地区投资空间不断拓展。近年来,各区域板块之间持续增强融合互动,区域发展整体协同性得到稳步提升。

    民生领域投资增长

    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社会民生领域补短板强弱项作为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内容。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加快把交通运输发展作为重要战略目标,持续加大交通建设投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完善,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交通运输业投资年均增长8.1%,形成了以铁路为骨干,公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与此同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快速跟进,信息产业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目前,全国接入网络基本实现光纤化,光网城市全面建成,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水平全球领先,平均每万人拥有5G基站24个。

    从筒子楼到住宅小区,从低矮平房到高层公寓,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建立,人民群众居住条件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近年来,党中央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三大工程”。据测算,“三大工程”建设可带动新增投资万亿元左右,不仅大幅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还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潜力。


    教育、医疗等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社会关注度高。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领域民生投资不断增强,民生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民生保障水平大步前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卫生、教育投资年均增长达22.4%、15.9%,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城乡教育资源进一步均衡发展。

    2024-09-23
  • 二连浩特口岸出口货物量位居全区出口量首位

    据二连浩特市商务局消息,2024年1-8月份,二连浩特口岸完成进出口货运量1409.8万吨,同比增长9.7%。其中,铁路口岸货运量1154.2万吨,同比增长1.5%;公路口岸货运量255.6万吨,同比增长73.1%。

    今年以来,二连浩特口岸货物出口增长趋势明显。前8个月,二连浩特口岸出口货运量308.1万吨,同比增长17.3%,占全区口岸总出口货物的54.8%,占对蒙口岸出口货物的88.9%,一直保持位居全区货物出口量首位。


    二连浩特口岸作为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战略支点,中欧班列唯一中通道,在内蒙古货物出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提高通关效率,二连浩特口岸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优流程、提效率,动态梳理完善口岸通关各环节工作流程,做好通关服务保障工作,做到车到人到、即查即放,保障进出口货物快速通关,助推口岸通关“大进大出、快进快出”。

    2024-09-23
  • 呼和浩特全力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新高地

    科技赋能创新发展






    呼和浩特全力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新高地


    拥有生物医药企业60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28家,自治区链主企业2家、科技型领军企业7家;

    拥有创新平台载体143个、研发机构117个;

    各类药品注册批件602个,有效发明专利1123件,2023年产值184亿元,占呼和浩特市工业比重约为7%……

    这是呼和浩特市全力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新高地交出的亮眼成绩单,一组组数据勾勒出蓬勃的产业发展轨迹。

    “多项实验结果表明,非洲猪瘟mRNA疫苗候选抗原具有免疫保护效果,下一步我们将从抗原结构、递送系统和佐剂等方面继续优化。”不久前,在敕勒川国际动物疫苗创新大会上,金宇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翀宇就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交流展示时表示。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生物医药产业链主企业,金宇生物持续开展动物疫苗迭代创新,在疫苗安全性、有效性、递送系统等方面均取得突破。

    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离不开动物防疫的保驾护航。金宇生物积极投身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通过建立疫病防控大数据平台,实施积极防御、精准防控,有效降低动物发病率、流产率和死亡率,为养殖业提质增效;在技改与研发上不断加大投入,建成兽用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农业农村部反刍动物生物制品重点实验室,先后研发了多项填补国内防疫空白的重要产品。

    金宇生物是呼和浩特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生物医药产业是呼和浩特市着力培育的“六大产业集群”之一。近年来,呼和浩特市聚焦生物医药领域高质量发展主题,注重科技赋能、创新发展,聚力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着力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为给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2023年11月,《呼和浩特市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出台,从支持生物发酵与制药产业延伸发展、支持生物疫苗产业创新发展、支持中医药(蒙医药)产业特色发展、支持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支持产业要素驱动发展5个方面推进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大幅提升产业集群综合创新能力。

    在支持生物发酵与制药产业延伸发展方面,降低生产成本。对制剂延链、成品药全产业链项目,通过综合奖补,使企业实际用电成本每千瓦时不高于0.39元;保障蒸汽供应;对废水达到“零排放”的企业,实施每吨补贴5元处理费。对于重点领域项目,所需手续全部进行联审联办、实现项目拿地即开工。

    在支持生物疫苗产业创新发展方面,对获批建设的国家、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平台,给予1∶1配套支持金额。对获得新兽药注册证书并在呼和浩特市落地转化的疫苗项目,最高给予1000万元奖励支持。支持企业开展多联多价联合疫苗、非洲猪瘟疫苗等领域“揭榜挂帅”重大技术攻关。培育和引进一批细胞培养基、佐剂、药用玻璃(塑料)包装等产业配套企业和项目,对年产值超5亿元以上的配套项目免费提供5年厂房使用权。

    功夫下在哪里,哪里就有收获。

    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呼和浩特市工业经济的主战场,立足培育“六大产业集群”,科学规划产业布局,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优势产业。

    “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现有生物医药企业21家,占全市生物医药企业数量的三分之一,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家,全市两家自治区生物医药链主企业都在这里,全市4家动物疫苗企业中有两家也在这里。”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安达告诉记者。

    据了解,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2023年完成生物医药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8.8亿元,占全市生物医药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0%,其中生物疫苗产值9.93亿元。今年1至7月,完成生物医药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2.63亿元,其中生物疫苗产值近4亿元,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特色突出。

    生物疫苗产业是呼和浩特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三大领域之一,呼和浩特市同时拥有金宇生物、必威安泰、金河佑本、华希生物4大动物疫苗生产企业,已成为全国动物疫苗重要生产基地,正在打造国内一流的生物疫苗研制基地。

    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焦鸿表示,首府将瞄准未来产业前景,大力开发宠物疫苗、非洲猪瘟疫苗、反刍动物疫苗等新型产品。

    “内蒙古对核酸疫苗、核酸药物的关注、投入和组织,在全国是走在前列的,特别是动物疫苗。”在敕勒川国际动物疫苗创新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润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呼和浩特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我们以鼓励科技创新、增加优势产品、补齐产业短板、优化产业布局为抓手,支持企业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加强‘卡脖子’技术攻关,推动基因工程多联疫苗等创新产品实现落地产业化,全力形成新质生产力。”呼和浩特市科技局副局长贾建宇说。

    据介绍,呼和浩特市科技局在研发攻关、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支持企业牵头开展多联多价联合疫苗、非洲猪瘟疫苗等领域“揭榜挂帅”重大技术攻关,建设内蒙古自治区动物疫苗技术创新中心,口蹄疫高效疫苗研发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打造了全国一流的猪用疫苗研制生产基地。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动物疫苗产业优势,进一步完善动物疫苗产业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生产基地提档升级,支持动物疫苗企业做大做强,持续提升动物疫苗产业发展水平,筑牢国家动物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屏障,为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呼和浩特市农牧局副局长梅花表示。

    2024-09-19
  • 从120亿元到39.9万亿元

    从120亿元到39.9万亿元






    ——中国制造实现跨越式增长


    75年前,新中国工业几乎一穷二白,设备落后、产能低下,日用生活消费品类中,仅能制造纱、布、火柴、肥皂、面粉等为数不多的品种。

    75年来,从“造不了”到“造得出”再到“造得好”,中国制造实现跨越式增长,产品产量领跑全球。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120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39.9万亿元。总体规模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制造大国大踏步走向制造强国。

    制造大国地位稳固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能造什么?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造不出来。

    如今,C919国产大飞机、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开启商业运营;汽车产量连续15年保持世界第一;“嫦娥六号”实现月背采样返回;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投入使用……

    一个个从无到有的突破,挺起了中国制造的脊梁,制造大国屹立东方、地位稳固。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自2010年首次超过美国,稳居世界首位,2022年占全世界比重为30.2%,成为全球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看总量,是一条飞跃式增长的曲线——1949年至1957年,工业生产快速恢复。1958年至1978年,工业经济曲折前行。1978年工业增加值为1621亿元。改革开放以后,工业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工业增加值在1992年突破1万亿元,2007年突破10万亿元,2012年超过20万亿元。2013年至2023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7%,迎来结构优化、质效提升的高质量发展机遇期。

    看细分,是一个个令人瞩目的变化——

    原材料产品产量呈几何式增长。2023年,我国原煤产量为47.1亿吨,比1949年增长146倍;粗钢产量10.2亿吨,增长6449倍;水泥产量20.2亿吨,增长3064倍;平板玻璃9.7亿重量箱,增长897倍;化肥产量5714万吨,增长9522倍。

    消费品从供应短缺到琳琅满目。轻工业联合会资料显示,当前我国有100多种消费品产量居世界第一。2023年,纱、布产量分别达2234万吨、294.9亿米,比1949年增长67.3倍、14.6倍。

    装备制造中高端供给显著增强。水下机器人、无人机等技术以及磁共振、超声影像等高端医学影像装备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2023年,手机、微型计算机、彩色电视机、工业机器人等产品产量分别为15.7亿台、3.3亿台、1.9亿台、43万套,均居全球首位。

    从依赖进口到遍及全球,更多更好的中国制造走向世界。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出口商品中80%以上是初级产品。自2009年起,我国已连续多年稳居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地位,出口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在高技术、高附加值商品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2023年,机电产品在出口总额中占比达58.5%,其中,汽车出口522万辆,我国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在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焊装车间,机器人精准有序操作焊接、喷涂等工序,显示屏实时更新各项生产数据和进度。“1999年我刚入职奇瑞时,工人是拿着焊钳一个一个打焊点,现在奇瑞工厂的焊接自动化率已达100%。”奇瑞智造一工厂高级经理王玉辉说。

    夯实规模优势的同时,中国制造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显著提升。

    以高技术、高附加值为特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强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7%,2023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3.6%,比2012年提高5.4个百分点。

    制造业高端创新持续突破。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通信、载人深潜、射电望远镜、超级计算机等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制造业深度渗透。

    智能化转型纵深推进。工业互联网实现工业大类全覆盖,算力总规模居全球第二位,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50%。重点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0.1%,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2.9%。大飞机、新能源汽车、高速动车组等领域示范工厂产品研发周期大约缩短30%,生产效率同步提升近30%。

    新能源产业表现亮眼。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等“新三样”相关产品产量增长较快,2023年同比分别增长30.3%、54.0%、22.8%。可再生能源相关设备产品高速生产,2023年水轮发电机组、风力发电机组、充电桩等绿色能源相关产品同比分别增长35.3%、28.7%、36.9%。

    创新驱动引领发展

    工信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量全球占比达42%,为全球5G建设提供中国方案。1G空白、2G跟跑、3G突破、4G并跑、5G领跑,移动通信技术产业的发展脉络是中国制造崛起的缩影。

    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学习引进+自主研发”,中国制造努力提升科技含量。改革开放后,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提质增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国制造逐新向绿,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

    创新能力已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达17.6万家,比2000年增长9.2倍,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37.3%,比2000年提高26.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9362亿元,比2000年增长38.5倍,研发投入强度为1.4%,比2000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

    2023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认定中国为全球最大国际专利申请国,在信息与通信技术方面,中国专利拥有量占全球总量的14%。关键技术领域多点突破,推动制造业重大改造和设备更新升级,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为中国制造注入新动能。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智能汽车等新兴产业异军突起,成为引领产业结构升级和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力量。一些专精特新企业立足独门绝技做精做强优势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方阵。

    展望未来,中国制造仍处在由大变强的重要关口,还需补短板、锻长板,打造新的竞争优势。


    “我们将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金壮龙说。

    2024-09-13
  • 先进产业集群拔节生长 内蒙古制造业全速起航

    放眼北疆大地,天高云阔,内蒙古制造生机勃勃。

    在包钢轨梁厂万能轧钢生产车间,轧机轰鸣,一块块火红的钢坯在上千米长的万能轧钢生产线上时进时退,经过反复轧制,在生产线末端成为一根根银灰色的高铁钢轨。

    在内蒙古铁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一批纯电动宽体矿用车订单正在加紧生产。这里研发的矿车,无论动力源是燃油、新型燃料,还是电动、混动、氢能,均可实现无人驾驶,在鄂尔多斯多个露天矿应用……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内蒙古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坚持创新驱动,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举全区之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今年7月,内蒙古印发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7年,建成1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3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9个自治区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壮大“1+3+9”先进制造业集群为总抓手,内蒙古制造业全速起航。

    8月9日,在2024第二届中国(包头)稀土永磁电机及稀土高端应用展览会—稀土新技术、新产品发布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稀土企业、各大科研院所和高校发布了8项稀土新产品项目和8项稀土新技术。本次发布的新项目新技术,主要集中于稀土永磁电机、“稀土+”生活应用等方面,对推动我国稀土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具有重要意义。

    稀土是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包头白云鄂博矿储量足、元素全、品位丰、伴生富,是全球范围内最珍贵的稀土资源之一。按照自治区把包头稀土新材料及应用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成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部署,包头市正以包头稀土研究院和“一国重一院一校四中心”为技术支撑,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大力发展磁性、储氢、抛光、催化、光功能等高端稀土功能材料及终端应用产业。

    在推动稀土产业迈向高端的同时,乳制品制造业正在积极数智化转型。

    日前,最新一批“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授牌仪式在第六届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大会上举行,伊利旗下的内蒙古金泽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凭借全链数智化奶粉生产工厂建设成果成功入选。

    作为全球乳业五强、亚洲乳业第一,伊利一直走在探索产业数智化转型的前沿领域,逐步发展成了持续推动行业进步升级、产业全链创新的“数智伊利”。

    目前,伊利已完成产业链上、中、下游的数字化布局,将数智化能力深度融入业务之中。在上游,伊利建设了全球智能化程度领先的智慧牧场;在中游,伊利打造智能工厂提升生产和管理效率;在下游,伊利推动“全域、全场景、全生命周期”的消费者数字化运营,开发了与1.5亿消费者在线协同共创新品的智能洞察系统。

    走进蒙牛中国乳业产业园,蒙牛八期5G数字工厂的生产线上机器轻鸣,通过八期“超级大脑”控制分离出来的一瓶瓶“每日鲜语”牛奶,每日可供600万人饮用。

    据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鲜奶和林工厂负责人介绍,“每日鲜语”从挤奶到上架依靠5G技术实现信息传输,智能化的生产系统让鲜奶生产的每一步都有最严标准管控,在保存更多鲜活营养的同时,输出高品质的牛奶。

    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速挺进,内蒙古制造业正在迸发强劲动能。

    以装备制造业为例,当前,各地正抢抓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历史机遇,聚焦风光氢储4条重点产业链,打造硅晶新材料及光伏制造、风电装备制造、氢能制造、新型储能制造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随着蒙东(通辽)风电装备制造基地龙马年产20万吨法兰项目和年产200万吨铸锻件项目的开工建设,通辽风电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建设全面打通。锚定打造中国北部最大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的目标,该基地总投资额从最初计划的100亿元追加至336亿元,占地面积增至11500亩,预期产值从100亿元提高到720亿元,正在成为拉动通辽市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在鄂尔多斯,新能源汽车产业蓄势起航。记者从鄂尔多斯2024年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大会获悉,预计到2025年,鄂尔多斯的新能源乘用车总产量将达到40万辆,新能源商用车总产量达到10万辆。鄂尔多斯正以“纯电+氢能”为方向,发展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引进乘用车整车生产企业1户、商用车组装(改装)生产企业8户,形成20万辆乘用车、1万辆特种车、2.1万辆新能源重(矿)卡组装产能。

    放眼内蒙古,一个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具有内蒙古地域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在加快构建。


    今年1-7月,全区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均实现高速增长。其中,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1%,高于同期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速24.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1.3%,高于同期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速33.6个百分点,制造业“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增强。

    2024-09-02
  • 我国数据产业规模超过2万亿元 现有数据领域相关企业超过19万家

    2024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8月28日开幕。6万平方米主题展览、25场行业交流活动、150余项成果发布相继开启。


    六大主题展览持续三天向专业观众开放










    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等6大主题展览版块28号起向专业观众以及政府与企业采购团开放,一直持续到30日。与往年有所不同,今年的数博会创新探索上下游企业组团办展,进一步强化“产业链生态”展览模式。

    多场行业交流活动同步进行,涵盖数据空间、数字经济教育的未来等前沿话题。涉及隐私计算等领域的2024数博会10大领先科技成果在28日发布,企业科技成果精准对接活动持续进行。


    一大批数据应用案例集中涌现










    在数博会现场,各大参展企业带来各类新型数据基础设施,而在更多的展位上,一大批数据应用案例集中涌现:比如,国产大飞机的研发借助海量数据库,能缩短验证周期;货运车队依靠数据管理,降低空载空驶,实现降本增效;通过提供音视频数据,一个专属的数字人可以迅速生成。


    中国数据领域相关企业超19万家











    数博会上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数据产业规模超过2万亿元;我国现有数据领域相关企业超过19万家;在全国约2200家典型数据企业中,数据应用企业占比最高,达到24%。

    2024-08-29
  • 首发经济激活消费一池春水

    1月份至7月份,上海新增770家首店,比去年同期增长16.5%;7月份,2024全球首发节“运动快时尚专场”在北京开幕,20余家国内外运动品牌参与,近100款潮流新品首发、首秀、首展……今年以来,首店首发成为我国消费市场新亮点,“首发经济”这个名词也走进大众视野。

    所谓首发经济,是指企业发布新产品,推出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新技术,开设首店等经济活动的总称,涵盖了企业从产品或服务的首次发布、首次展出到首次落地开设门店、首次设立研发中心,再到设立企业总部的链式发展全过程。

    在我国消费市场持续扩容提质的背景下,首发经济能满足消费者对新鲜事物和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也为企业带来更大商业机会。首发经济还可以为城市发展带来新可能。从某种角度来说,首发经济可以成为推动经济结构变化的新力量。

    首发经济要“一呼百应”,离不开政策支持。以上海为例,自2018年5月份起,上海发布打造全球新品首发地政策措施1.0版,推进7个区建设首发地示范区,推出了全国首份首发经济团体标准,发布了首个首发经济活跃指数,首创了“全球新品首发季”和“拥抱进博首发季”标杆活动。今年4月份,上海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推出7条促进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用真金白银支持高能级首店落地,支持首发、首秀、首展活动。

    首发经济的内涵不应停留在“开设首店”“首发新品”,还可以扩展到“从新品到首店再到总部的首发经济生态链”等内容。这类经济模式涵盖终端产品与服务,也包含产业链各环节、产品各阶段的生产过程。伴随着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创造新机遇,不少地方可以因地制宜找到推进首发经济的“发力点”。

    其实,首发是品牌和城市的双向选择,品牌选择城市,看中的是城市的商业活力、消费潜力以及营商环境。将短时的“爆红”转化成持久的“长红”,品牌要努力,城市也需给力。如此,才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具性价比的商品、更优质的服务、更独特的体验,进一步繁荣首发经济。

    2024-08-28

  • 首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