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满洲里口岸通关平均只需2到3分钟 俄罗斯51岁货车司机表示很满意现在的通关速度

    “边疆党旗红”网络主题宣传采访活动的第一站来到了满洲里口岸。










    满洲里是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作为中国向北开放的桥头堡,满洲里市拥有铁路、公路和航空3个国家一类口岸,承担着中俄贸易60%以上的陆路运输任务,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满洲里口岸外事系统党工委书记、口岸办主任张世朴提到,在“党建共建、业务共建、服务共建”的一体化工作模式下,通关效率大幅提升,能够做到对货物的随到随检,通关环节实现无纸化,现如今的满洲里公路口岸的通关速度平均只需要2到3分钟。

    来自俄罗斯的51岁货车司机米勒,正在满洲里公路口岸等待通关。他从2019年便开始在这里跑货物运输。他说现如今满洲里口岸昼夜24小时工作,来自俄罗斯的货车司机也越来越多了。他很满意现如今的通关速度。

    2024-08-27
  • 五个亮点诠释内蒙古消费市场稳步回升

    “今年以来,全区消费市场持续恢复。”接受记者采访时,自治区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处处长莎仁高娃说。

    自治区统计公报显示:今年1—7月,内蒙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逼近3000亿元,同比增长速度(3.0%)较一季度、上半年均有所加快。

    具体看,五个亮点诠释内蒙古消费市场稳步回升。

    亮点一:城乡消费市场协调发展。今年1-7月,全区城镇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9%,乡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9%,乡村市场销售快于城镇市场1.0个百分点。

    亮点二:商品零售延续增长态势。今年1-7月,全区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3%,较上半年加快0.3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1%(较上半年加快0.4个百分点),粮油食品类、饮料类、烟酒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9.9%、26.5%和5.1%,中西药品类、日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5.1%和16.8%。

    亮点三:网上消费支撑有力。今年1-7月,全区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3.1%,高于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30.1个百分点。

    亮点四:汽车类商品需求释放。今年以来,受益于全区汽车以旧换新财政补贴政策及部分盟市相关政策持续加码,自治区汽车类商品零售额持续增长。今年1-7月,全区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66.7%,较上半年加快1.6个百分点。


    亮点五:餐饮消费稳定增长。今年1-7月,全区餐饮收入同比增长9.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6%,高于全区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增速0.5个百分点。

    2024-08-26
  • 中欧班列“东通道”通行量突破30000列

    记者从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获悉,截至2024年8月20日,中欧班列“东通道”满洲里、绥芬河、同江铁路口岸累计通行量突破30000列、发送货物291万标箱,实现连年增长,呈现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为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入了新动能。

    2024-08-21
  • 二连浩特边民互市贸易交易额今年突破4亿元

    二连海关16日消息指,今年前7个月,二连浩特边民互市贸易交易额突破4亿元,同比增长1.34倍,其中落地加工模式交易额达3.88亿元。

    二连浩特边民互市贸易是内蒙古唯一一家边民互市贸易落地加工试点,贸易额稳居内蒙古自治区前列。落地加工商品集中在洗净未梳山羊绒、亚麻子、冷冻带骨牛肉3类,目前已实现常态化运行。


    海关方面称,目前,内蒙古获批的边民互市贸易点共有8个。今年以来,二连浩特口岸累计备案边民数9112人、商铺23家、边民互助组13个、合作社7个。

    2024-08-16
  • 闲置资源成增收资产

    记者走进天津市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创富工坊”时,新农人郝建正忙着带货直播,挑选“时蔬盲盒”的游客挤满了展销区,“沙窝萝卜”“杨柳青年画文创”等特色产品摆满货架,十分热闹。

    “我们希望通过‘创富工坊’搭建起农产品统销平台,以直播等形式集中展示、销售、推广各类乡村资源。”第六埠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郝庆水告诉记者,今年以来,该村已通过“创富工坊”销售蔬菜10余吨。

    近年来,西青区坚持城乡融合、以城带乡,把准都市型农业方向,探索盘活闲置资产、带动农民增收的新路径。该区积极推进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小办公大服务”亲民化改造,开辟“创富工坊”、青年夜校等空间,同步完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让闲置的“方寸地”变身增收“聚宝盆”,实现土地用起来、资源聚起来、产业转起来。

    在西青区张家窝镇东琉城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直播间内,记者遇到了东琉城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赵太桐,他正作为网络主播直播带货,对着镜头讲述农副产品背后的故事。赵太桐推荐的农产品,既有产自本村的特色农副产品,也有周边村庄送来的葡萄、稻米,还有对口帮扶地区生产的红枸杞、木耳等,多达180余种。

    为充分发挥“创富工坊”的辐射带动作用,集中展示销售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和文创产品,西青区将地域相邻、产业相联的基层党组织联合起来,组建产业发展功能型党组织。目前,该区已成立“古镇夜市共富”“农特产品产销”“闲置资产盘活”等6个抱团共富联合体党委,覆盖20个行政村、5个股份经济合作社。

    西青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孙利国告诉记者,联合体党委通过“大带小、强带弱,强强联合、强弱抱团”,实现了党建共建,同步推动需求有效对接、资源优势互补、问题协同解决,增强了乡村产业的发展活力。


    目前,西青区各联合体党委正按照产业项目同推进、优质资源同使用、村财增收同攻坚、开放招商同筹划、特色党建同打造的思路,探索构建党组织互帮互助、发展共赢的长效机制,推动“创富工坊”等平台扩量提质,共同做大乡村产业,拓展群众增收渠道。

    2024-08-15
  • 中汽协:7月新能源汽车销量为99.1万辆同比增长27%

    据“中汽协会数据”微信公众号消息,中汽协数据显示,7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8.4万辆和99.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2.3%和27%,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3.8%。


    1-7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591.4万辆和593.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8.8%和31.1%,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36.4%。

    2024-08-09
  • 打造工业重点产业链

    8月6日,在乌海市海南区国家能源集团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西来峰分公司360万吨/年捣固焦项目1号焦炉砌筑现场,工作人员正在抓紧施工。该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炼焦技术,配套建设备煤系统、炼焦系统等生产设施及公用辅助设施,计划总投资64.04亿元。项目建成后将实现传统煤化工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打造现代煤焦化企业的标杆。

    2024-08-08
  • 内蒙古投入5000万元专项 资金壮大林业产业集群

    记者从自治区林草局获悉,日前,自治区财政下达专项资金5000万元,用于支持实施38个林业产业化项目实施,全力培育壮大林业产业集群。





    林业产业是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绿色富民产业,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此次下达的38个项目,聚焦特色林果、森林食品、木本粮油、林草中药材4大优势产业,突出各盟市特点,强化特色产业集聚化发展。通过项目建设,预计林药、林菌等林下种植、木本粮油、特色林果等种植基地规模将增加4万亩,森林食品、特色林果、木本粮油、林草中药材、灌木饲料等林产品加工年产量将增加8万吨以上。同时,支持8家自治区级以上龙头企业培育种植基地、建设保鲜库和提升深加工能力,进一步做优做强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据介绍,通过38个项目的实施,将撬动近5亿元社会资本投入林业产业,预计带动1万余户农牧民就业增收。

    2024-08-07
  • 网店多了,纠纷少了,产业兴了

    电商来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发生了……






    网店多了,纠纷少了,产业兴了


    阅读提示

    通过发展电商直播等新业态,安徽太湖的农产品从合肥、南京一路卖到了北京、上海等城市,不仅帮助农产品找到更广阔的销售市场,还引发了一系列令人惊喜的连锁反应,乡村振兴一池春水就此激活。

    一年多了,没有一个村民找村里调解矛盾纠纷。

    一开始听说这个变化,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总经理占丽达也觉得奇怪,但在听完村干部的解释之后,占丽达疑问瞬间消除了,还多了一层惊喜。

    村干部告诉她,村民之间的纠纷变少了,这只是电商进村后引发的连锁反应之一。

    太湖县于2017年成立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以行政村为点位,一共建成了120家村级电商服务站。村干部告诉占丽达,“农产品不出村就可以卖出去,村民干事的积极性被调动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挣钱上,自然没空去计较鸡毛蒜皮的事。”

    电商进村无形中对于基层治理也产生了积极影响,这是个意料之外的收获。

    改变远不止于此。近年来,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电商已成为连接城乡经济、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桥梁。通过发展电商直播等新业态,当地不仅帮助农产品找到更广阔的销售市场,乡村振兴一池春水也就此激活,产业发展如鱼得水。

    直播镜头架到田间地头

    “这是大姐家自己家的萝卜制作的干菜,只剩最后两斤了,需要的赶快下单。”不久前,两场助农活动直播的镜头在徐桥镇西平村、江塘乡大塘村分别架起来,被邀请来的网红主播对着镜头卖力吆喝。

    对于村里的老人来说,这可是个新鲜事,毕竟,在网上卖东西对他们来说还是头一遭。

    葛根粉、干菜、土鸡蛋、茶叶……活动现场,摆满了老乡们自家的土特产。主播热情推介并邀请农户一起参与互动,产品定价由主播、农户、网友共同商定。现场所有上架产品经工作人员严格检查后,由后台工作人员根据产品种类、价格现场制作链接,交易成功后立即与农户结算并以现金形式付清货款。

    “单场村播最高销售农户产品近16万元,现场参与老百姓300余人。”占丽达介绍,今年以来,太湖县电商公共服务中心深入乡村一线,将直播间搭进乡镇村落、田间地头,展示展销各村特色农产品,为当地农产品基地、合作社和农户搭建了一个线上交易平台。

    同时,为了让更多农户拥抱互联网,学习并掌握网络技能,太湖县电商公共服务中心还在活动现场开展直播技能实操教学。工作人员从产品上线、直播中控场控,短视频拍摄剪辑等方面全流程系统讲解,面对面开展实践教学。

    肉香也怕巷子深

    轻风细雨,水面微漾,随着渔网缓慢拉起,无数大鱼翻腾跳跃,水花飞溅,湖水更活……“这是我们花亭湖深水区鳙鱼,在发货前得让它在这饿一周。”太湖县花亭湖水产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蔡宗海介绍,鳙鱼采用“人放天养”的生态养殖模式,三年才能达到平均体重2.5公斤的起捕标准,而放在湖水中的网箱养殖区则是为了让鱼吐尽腹中杂质,去除土腥味,这样的鳙鱼很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一条鱼,养殖何以如此麻烦?

    在蔡宗海看来,这正是花亭湖鳙鱼的竞争力所在,因为好水才能出好鱼,但要想将这些鱼销售到全国各地,让花亭湖鳙鱼品牌进一步打响也并非易事。

    肉香也怕巷子深。近年来,当地引入安徽九个挑夫电子商务公司。企业以承接太湖县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为契机,建成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120家村级电商服务站,覆盖全县超60%的行政村。同时,牵头成立农产品供应链协会,建立网货供应中心,统筹甄选优秀特色农产品形成统一的“太湖品牌”。

    借助电商平台,花亭湖鳙鱼从合肥、南京一路卖到了北京、上海等城市。想走出大山、走向全国的不仅是鱼,还有猪和牛。

    “太湖六白猪因额部、尾端和四蹄等六端为白色而得名,其膘肥皮薄肉嫩,可以直接涮着吃。”安徽省花亭湖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程其发说。

    得益于电商平台的搭建,六白猪一年的线上销售额约2000万元。此外,该企业在抖音平台开通旗舰店和直播带货,同时还提供在线认养六白猪服务,顾客可以通过微信程序认养小猪,这种“线上养猪”的模式也成为吸引顾客的一大亮点。

    作为“源味太湖”公共品牌产品中的一员,太湖小黄牛也在电商平台上架。太湖县八百里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鲁文兵说,通过“公司+村级集体+农户”的形式,组建“百里镇大别山小黄牛养殖产业协会”,共同推动太湖小黄牛产业发展。

    安徽九个挑夫电子商务公司董事长董章云说,目前,企业已与县域内具备条件的3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粮油加工企业深入对接,实现了对农产品的直接推广和销售。

    让“不能、不敢”的村民加入电商

    一间小屋,一张电脑桌,一排货架……太湖县小池镇天龙村一处不起眼的角落,简单的环境和设备却造就了一个电商服务的“明星村站”,这里每年的快递收发量有1万余件。

    “我与常人不同,所以我要比其他人更努力一些,才能跟上大家的脚步。”站点负责人何大林说,这样的成绩令他很满意。

    何大林是一名90后先天性脑瘫患者,行动不便的他早早离开了校园。仅靠为数不多能活动的手指,他不断尝试,慢慢地学会了一些电脑操作技能。之后,他做过网络审核员,开过网店,但他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能拥有自己的实体店铺。

    2019年,太湖县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和太湖九个挑夫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在了解到他的情况后,主动上门帮扶,设立天龙村电商服务站,帮他完成了梦想。自站点运营以来,天龙村电商服务站线上线下年销售额超过30万元,同时还为同村农户代销土鸡、鸡蛋、菜籽油等农产品,何大林还被授予太湖县电商“助农大使”称号。

    原本乡亲眼中需要帮助的人,转头变成为别人提供帮助的人。何大林的经历激励更多之前“不能、不敢”的村民加入电商中来。

    晋熙镇晋湖村电子商务服务站负责人卢琼峰同样凭着坚强的毅力在电商领域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初中时期,卢琼峰被诊断出患有罕见疾病,从那之后,她每天都要戴着制氧机生活。凭着顽强的毅力读到大学毕业后,她最终选择自己开一家网店。一次偶然的机会,卢琼峰产生了将农产品放在网上卖的念头,便悄悄将产品上架。令她没想到的是,这些农产品很快就引起了在外老乡们的关注。在她的努力下,店铺做得风生水起,“这几年营业额逐步上升,我要让在外的老乡都能够吃到最纯正的家乡味道。”卢琼峰说。


    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太湖县120家村级电商服务站累计实现网上零售额2306.5万元,收购农副产品1295.30万元,代收代缴等便民服务965万元,快递收发量44.5万余件。

    2024-08-06
  • 呼和浩特市加快布局低空经济产业

    近两年来,呼和浩特市围绕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依托区位优势、人才优势、科技创新优势和航天科工六院产业牵引优势,设立了内蒙古首个以航天航空产业和低空经济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呼和浩特航天经济开发区,积极引进低空空域管理、无人机制造、无人机导航、低空防务等重点产业项目,加快布局低空经济产业。

    作为新的经济业态,低空经济具有高科技主导、高附加值产出和高质量发展等新质生产力的鲜明特征,发展前景和市场预期广阔。7月19日,呼和浩特低空经济装备制造产业园揭牌,开辟了呼和浩特市发展低空经济进出口仓储物流业务新赛道。

    呼和浩特低空经济装备制造产业园重点规划布局了航空器起降场、飞行管理服务平台、低空经济制造业集群、低空飞行检验检测中心、低空飞行高技能人才培训中心等,同时依托沙良物流园国家级陆港物流枢纽、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及海关监管作业区优势,着力打造全产业链发展的低空经济示范基地。

    呼和浩特航天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郭建平介绍,规划建设呼和浩特低空经济装备制造产业园,就是要先行布局低空经济相关的起降场地、飞控平台、研发组装、检验检测等产业;对接引进空域管理、无人机制造、导航飞控、防务装备等产业项目;同时,建立低空经济装备制造保税中心,开工建设低空经济装备制造多功能仓储库,统筹打造低空经济产业集聚区。

    据悉,呼和浩特市将在航天经济开发区引进上海裕芮,建设低空经济产业示范园,建设飞行跑道、起降点、机库等基础设施,打造低空经济全链业态;引进北斗伏羲,运用其北斗地球网格码核心技术,申请划设50平方公里空域,构建全息低空智联网,打造低空管控与导航服务平台,切实为各类低空经济运营企业入驻提供基础服务支撑;引进卫星导航国家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建设北斗专家智库,打造北斗科创中心;同时,与阿拉善额济纳旗深蓝集团共建商业发射基地,在航天经济开发区选址,合作共建东风航天产业园,合作组建产业发展基金,形成呼和浩特市研发制造、额济纳旗整装发射的新模式、新格局。


    目前,呼和浩特市正在打造2.1万平方米的北斗应用示范园,以此作为发展北斗应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的总部创新基地。引进北斗研究院、国电高科、夏季风无人机、盛邦北斗、万景盈科、中电国科等产业项目,切实为呼和浩特市发展低空经济产业创造更多应用场景。

    2024-08-05
  • 促进奶业实现全面振兴

    奶业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也是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产业。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明确奶业发展目标,到2025年,奶业实现全面振兴,基本实现现代化。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对推动奶业发展作出安排。近年来,我国奶业发展质量和竞争力不断提高。本期特邀专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我国奶业发展迅速优势明显

    我国出台了哪些政策措施推动奶业高质量发展?成效如何?

    刘长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奶业覆盖饲草料种植、奶牛养殖以及乳制品加工、流通、销售等多个环节,需一二三产业紧密衔接协调发展,是农业中产业链长、技术复杂的产业,因此也被认为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

    我国是奶业生产和消费大国,近年来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奶业高质量发展,生产让人民群众满意、放心的高品质产品,不断提升奶业竞争力。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振兴奶业”。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奶业实现全面振兴,基本实现现代化,奶源基地、产品加工、乳品质量和产业竞争力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夯实粮食生产能力基础,保障粮、棉、油、糖、肉、奶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2022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十四五”奶业竞争力提升行动方案》,明确提升奶业竞争力、保障奶类供给安全的目标任务。在各项政策措施的推动下,奶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优质奶源基地建设不断推进。在主产省份中,内蒙古着力推进奶源基地建设,提升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水平,开展“数字牧场”建设,加大奶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宁夏将奶业确定为农业战略性主导产业,促进奶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推动奶牛良种繁育、标准化规模养殖和优质饲草基地建设;黑龙江、河北、山东等省份也都通过完善产业体系、强化科技支撑、提高政策支持等手段,打造全国优质奶源基地。2010年全年牛奶产量3570万吨,2023年产量已增至4197万吨。

    奶牛养殖规模化、机械化与数字化水平大幅提高。2023年,全国存栏奶牛百头以上规模化养殖比例增长到76%,荷斯坦奶牛平均单产增长至9.4吨。近年来,奶牛场的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装备和关键技术推广应用加快,规模牧场99%以上配备全混合日粮搅拌车,100%实现机械化挤奶。根据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监测规模牧场的调查数据,2023年分别有83.7%和79.1%的牧场实现精准饲喂、产奶量自动记录。

    奶业质量安全水平持续提升。近年来,我国乳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中国奶业协会发布的《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24)》显示,2023年,全国生鲜乳抽检合格率100%,乳制品总体抽检合格率99.87%;生鲜乳中乳脂肪含量平均值3.91g/100g,乳蛋白平均值3.28g/100g,达到较高水平;体细胞数平均值符合欧盟限量标准。可以说,主要营养和卫生指标都比肩奶业发达国家水平。

    乳品消费结构日趋多元。2023年,我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折合生鲜乳为42.4千克,比上一年增长0.4千克。经过多年发展,奶类产品种类不断丰富,除了液态奶还有奶粉、奶酪、黄油、奶油、炼乳等各类乳制品。我国乳品消费以液态奶为主,近年来黄油、奶酪等干乳制品消费快速增长,消费结构日趋多元,从“喝奶”向“吃奶”转变的趋势逐步显现。

    与国际上奶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发展奶业有着自己的优势。一是超大规模市场和巨大消费增长潜力,为奶业投资和机械化、数字化等发展提供保障,助力奶业高水平实现现代化。二是具备发展奶业的优良资源条件。内蒙古、宁夏等省份地处黄金奶源带,其他主产省份也有良好的养殖环境和丰富的饲草料资源。三是有较为完备的现代奶牛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国家和地方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围绕奶业产业链各个重要环节加强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推动奶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产业技术升级。

    未来,需以充分体现民生属性为根本落脚点,推动奶业振兴。在消费端,通过增加平价优质产品的供给促进消费增长。乳品企业要创新生产更多满足差异化需求、更符合国人消费习惯的产品,尤其要加强质优价廉乳制品的研发和供给,让奶类消费真正成为大多数人日常食物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产端,强化奶牛养殖在奶业产业链中的基础性地位,支持适度规模的家庭牧场,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另外,在优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着力推动奶业生产模式转变,包括促进种养结合、加强本地饲草料资源开发利用等。

    国产奶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

    为保障乳品质量安全这一奶业“生命线”,我国采取了哪些举措?

    张养东(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近年来,我国出台多项政策措施,不断强化奶业质量安全监管。《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奶业振兴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出台,对奶业的质量安全提出要求。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完善液态奶标准,规范复原乳标识,促进鲜奶消费。各地各相关部门积极落实,不断推进奶业高质量发展。

    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我国从2009年开始实施全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检测指标包括乳脂肪、乳蛋白、杂质度、酸度、菌落总数、体细胞数和三聚氰胺等多项指标。严格落实生鲜乳收购站发证相关规定,全面执行《生鲜乳收购站标准化管理技术规范》,生鲜乳收购站的基础设施、机械设备、质量检测、操作规范、管理制度和卫生条件显著提升。农业农村部启用奶业监管平台,对生鲜乳收购站和运输车辆进行系统化、信息化管理,保障生鲜乳质量安全。2023年,我国奶业乳脂肪、乳蛋白的抽检平均值分别为3.91g/100g、3.28g/100g;三聚氰胺等重点监控违禁添加物抽检合格率继续保持在100%。同年,生鲜乳、乳制品抽检合格率分别为100%和99.87%,安全水平居食品行业前列。

    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对于生乳而言,国家标准规定的是生乳在污染物、真菌毒素、农兽药残留等安全指标以及营养指标、质量指标、健康指标等方面的底线标准。为进一步提升奶业质量安全水平,相关部门逐步构建以安全标、绿色标、优质标、营养标为梯次的奶业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制定支撑国家标准质量安全指标的技术规范,发布《生牛乳质量安全生产控制技术规范》《生牛乳菌落总数控制技术规范》等,奠定安全基础;制定《生牛乳质量分级》标准,将生乳分为特优级、优级和合格级,促进优质优价。现行乳制品等相关标准有200多项,已涵盖乳制品各个环节和领域,乳制品被列入国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重点品种,抽检项目覆盖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所有项目。

    奶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为推动奶业振兴,2016年多家科研院所、高校、奶业质检及风险评估中心等单位联合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以下简称“奶业联盟”)。奶业联盟在国际上率先开发制定乳铁蛋白检测方法标准,创建以酶类、活性蛋白和糠氨酸为核心的牛奶品质三维评价方法,科学量化国产与进口乳制品的品质。启动优质乳工程技术体系的研发与示范应用,2016年至今,申请加入实施优质乳工程的企业有70多家,截至2023年年底,已通过奶业联盟优质乳工程验收的企业有41家。创建《生乳用途分级技术规范》等多项团体标准,实现“优质牧场—优质原料奶—优质奶产品”的无缝衔接,优质乳工程示范企业主动加价收购优质原料奶,正向引导奶业利益分配,切实保护奶农利益。提出“优质奶产自本土奶”的理念,示范企业通过原料奶质量提升、分级利用和绿色低碳加工技术应用,使国产优质巴氏杀菌乳的乳铁蛋白含量从2017年的10.4mg/kg提高到2023年的48.4mg/kg。国产奶从同质化竞争向提升内在品质转变,与进口奶相比,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农业农村部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北京)对国产巴氏杀菌奶与进口巴氏杀菌奶的市场随机抽样检测结果显示,在安全指标方面均符合国家安全标准,而在重要的活性营养因子乳铁蛋白等含量上,国产奶显著高于进口奶。

    国产奶品质的提升,降低了消费者对进口奶产品的依赖度。根据《中国奶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报告(2024年)》,2023年我国进口大包粉、婴幼儿配方奶粉、奶油同比减少25.0%、16.0%和8.6%。同期,共计出口各类乳制品5.8万吨,同比增长30.7%。总的来说,国产奶不断提升质量安全水平,通过实施优质乳工程引领创新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效,提升了核心竞争力,消费者信心得到增强,从而有效推动奶业持续健康发展。

    技术创新助全链条优化

    为提升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我国奶业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怎样的进展?

    马毅(天津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奶业是健康中国、强壮民族不可或缺的产业,也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近年来,我国奶业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组织化水平大幅提升。根据《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24)》,2023年全国奶类产量4281.3万吨,同比增长6.3%,生鲜乳抽检合格率100%,乳蛋白含量平均值3.28g/100g,主要营养和卫生指标比肩奶业发达国家。奶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依赖优良品种的繁育,更离不开营养调控技术的创新与完善。乳制品加工技术的突破与升级,也为市场提供了更加多样化、高品质的产品选择。数字化转型的趋势影响着整个奶业产业链,通过智能化、数据化手段,奶业实现从牧场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与优化,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高产奶牛的种质资源繁育,推动乳品产量和质量双重提升。我国奶牛遗传资源类型丰富,乳用品种、乳肉兼用品种等遗传资源开发利用各具特色。奶牛种业加快构建“常规育种+现代生物技术育种+信息化育种”的创新技术体系,国家奶牛数据中心收集的奶牛育种表型数据量达9000余万条,可用于遗传评估的性能测定奶牛数量达233.8万头。2023年,我国自主研发的荷斯坦牛126K基因组选择育种芯片发布,一张全基因组育种芯片上均匀分布超12万个基因位点,检出率和检测准确率均超99%,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标志着奶牛中高密度育种芯片自主设计开发取得重要突破。天津市农科院也自主研发了50K育种芯片。基因编辑技术和分子标记技术的推广应用,能准确识别高产性能相关基因,并快速完成基因组编辑,极大推动了奶牛遗传育种的发展进程。

    精准饲养助力乳品产量提升。从奶牛的营养需求出发,建立不同生长和生产阶段的营养需要模型,可最大化提高饲料效用,加快其生产效率。中国农业大学建立幼龄奶牛阶段粗饲料的最优利用模式,对2周龄犊牛补饲优质粗饲料,可缓解腹泻并减少死淘率。针对蛋白质与氨基酸营养的低蛋白日粮技术、脂肪酸营养相关饲料添加剂开发等,均通过饲料营养技术不断推动奶业产量稳步提升。内蒙古农业大学科研团队对奶牛规模化养殖存在的乳腺炎多发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在饲料中添加乳酸菌制剂,能使隐性乳腺炎下降45%,饲料利用率提高6.2%,产奶量提升4.5%。

    新技术应用和创新推动乳制品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近年来,我国奶业不断推进乳制品相关技术创新。例如,牛奶小分子均质化工艺可使乳脂肪分子表面积增大4倍至6倍,在增加稳定性的同时还可提升乳品口感。内蒙古自治区乳酸菌与乳品发酵剂工程实验室开发了微包膜高效保护的乳酸菌冷冻干燥技术,解决了冷冻干燥过程中菌体存活率低的技术难题。风味乳的创新与开发,不仅提高了乳制品的质量和风味,还增加了乳制品的功能性,提升了产业价值。液态奶中氯酸盐、高氯酸盐以及乳过氧化物酶等的先进检测技术应用,为优质巴氏杀菌乳的筛选提供了新手段。奶业龙头企业也加强营养健康研究,持续提升乳制品深加工技术水平,以精准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与个性化需求。

    数智化转型促进奶业高质量发展。在当前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实现持续增长的关键途径。特别是对于传统的奶畜养殖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不仅是一场技术变革,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在奶业转型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人工智能服务管理(AISM)场景工厂、乳制品智慧化实验室建设研究与应用、伊起牛智慧牧业生态系统等数智化发展成果。从牧草种植、奶牛养殖到乳制品加工、储存、运输等全流程的数字化监管,不仅提高了奶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还通过数据分析和优化,提升了供应链的效率和响应速度。宁夏是国家高端奶牛繁育基地,也是高端乳制品生产基地,目前生鲜乳产量占全国市场的10%左右,建成乳业“全数智化”工厂,可实现“三个一百”目标,即用100名员工,每年可生产出100万吨液态奶,创造100亿元产值。

    我国奶业产量持续增长,规模牧场奶牛单产已超欧盟平均水平。展望未来,奶业正处于快速发展与转型的关键时期,加速种质资源开发,发展新型饲料资源,建立先进的生产技术体系,完善全产业链数智化转型,才能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更好实现高质量发展。

    拓展乳制品消费改善居民健康

    当前,我国奶业消费基本情况如何?需从哪些方面激发需求、促进消费增长?

    唐振闯(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近年来,随着多项利好政策出台,我国奶类产量不断提升,消费量稳步增长。2017年至2023年人均乳制品消费量折合生鲜乳由36.9千克增长至42.4千克。但当前奶业仍面临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从2022年开始,市场陷入低迷,人均乳制品消费量出现下降,2022年人均乳制品消费量42千克,比2021年减少0.6千克;规模以上乳制品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降低约10.6个百分点。促进消费增长,对稳定奶业意义重大,也是推动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乳制品中含有蛋白质、脂肪、钙、维生素D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对提升人民健康生活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国际相比,我国居民乳制品消费量仍处于较低水平,人均年消费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亚洲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也未达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每人每天摄入乳制品300克至500克的推荐量。据国内乳品加工和贸易数据测算,2023年我国居民液态奶消费约占78.1%。在奶酪消费方面,2022年我国人均奶酪消费量(折原奶计)1千克,低于国际人均近20千克的消费水平。乳制品作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增强国民身体素质的优质食品,在改善居民营养健康方面的作用有待提升,乳制品消费量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当前,影响我国乳制品消费量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消费者对牛奶营养认知不足,乳制品没有成为生活刚需产品。《2023中国奶商指数报告》显示,公众奶商指数有所提升,但饮奶知识的普及、饮奶人数比例还远没有达到理想水平。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各年龄段人群虽饮奶量有所差异,但均低于推荐的摄入量。二是乳制品价格不断上涨,成为限制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乳制品市场价格上涨趋势明显,根据商务部监测数据,我国常温奶平均零售价格从2010年的7.84元/升增长至2022年的12.98元/升。三是乳糖不耐症和饮食习惯对消费影响较大。有关研究显示,我国乳糖酶不足人群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乳糖不耐受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广大居民鲜奶消费需求的扩大。而且,当前乳制品消费主要以液态奶为主,“吃奶”普及率还很低,干乳制品中的奶酪、黄油的消费水平有待提高。

    为扩大乳制品消费,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采取了各种举措。例如,编制发布中国奶业质量报告、开展小康牛奶行动和奶酪推广行动等。中国奶业协会推广“学生饮用奶计划”,已惠及3000多万名学生。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将“完善液态奶标准,规范复原乳标识,促进鲜奶消费”作为推动奶业发展的重要措施。提升乳制品消费需从以下方面着力。

    一是加强科普宣传,提高消费者对乳制品营养的认知水平。建议围绕膳食健康和乳制品选择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国民健康素养,科学引导其增加乳制品消费。同时,可将“国民营养计划”“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生饮用奶计划”等营养改善行动有机衔接,营造促进消费的良好氛围。

    二是优化产品结构,满足不同收入群体乳制品消费需求。当前,我国乳制品消费水平在城乡及城乡内部不同人群之间存在差距。通过提升国产奶供给水平和竞争优势,为消费者提供营养更丰富、品质更稳定的新产品,不断完善和优化产品结构,满足不同收入群体乳制品消费需求。引导企业生产更多平价健康乳制品,使其成为市场主流。大力推广本地送奶到户模式,让生鲜乳进社区、进家庭。同时,加大生鲜农产品冷链建设力度,提高农村居民饮奶的便利性。


    三是加快技术创新,扩大乳制品消费人群。强化低乳糖、无乳糖产品关键技术开发力度,鼓励企业开发低乳糖、无乳糖产品,研发添加外源性乳糖酶的产品,满足乳糖不耐受消费者的饮奶需求。此外,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干乳制品产业,让奶酪等干乳制品成为消费者餐桌上的新选择,从而提升居民乳制品摄入量。

    2024-08-02
  • 美业新篇章:第30届北京国际美博会璀璨启幕

    随着中国美业市场的蓬勃发展,第30届北京国际美博会(简称“北京美博会”)于2024年7月29日至31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作为北方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美业盛会,本次展会吸引了800+品牌参展,展览规模达到40010平方米,预计将有超过40,000名专业观众到场参观。










    北京美博会全方位展示了美业新生态,包括专业美容、医美及轻医美、高端美容及养生仪器、日用护肤品、中医养生、健康管理、减肥塑形及美容院线用品等全品类产品与服务。参展商们带来了最新的技术成果、创新产品和市场趋势,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美业盛宴。

    展会期间,还将举办一系列特备活动,包括2024体重管理产业实战赋能培训会、中医万里行百医大讲堂、2024化妆品大数据论坛等,旨在推动美业创新与发展,共谋行业新未来。

    北京美博会不仅是一个展示与交流的平台,更是一个推动美业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此次展会,组织方期待与更多行业同仁携手共进,共同推动中国美业市场的繁荣发展。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4-07-29

  •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