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回应金融热点问题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将从哪些方面着力?如何满足房地产合理融资需求?中小银行改革化险成效如何?在25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有关负责人一一回应了当前金融热点问题。

    保持房地产信贷整体稳定

    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肖远企表示,近段时间以来,金融监管总局积极配合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从房地产市场供需两端综合施策,不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相关政策措施已经并且正在发挥积极作用。

    “截至目前,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的余额分别是12.3万亿元和38.3万亿元,2023年一年分别发放开发贷款3万亿元、住房按揭贷款6.4万亿元,两项加起来将近10万亿元,这个量还是非常大。”肖远企说。

    据介绍,2023年银行向房地产企业提供并购贷款、存量展期贷款合计超过1万亿元。截至2023年底,3500亿元“保交楼”专项借款绝大部分都已经投放到项目,商业银行还提供了相应的商业配套融资。

    “房地产产业链条长、涉及面广,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影响,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也息息相关,金融业责无旁贷,必须大力支持。”肖远企表示,将指导金融机构用好用足现有的金融支持政策,继续做好房地产金融服务,保持房地产信贷整体稳定,满足合理融资需求,维护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他表示,将加快推进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指导金融机构落实好经营性物业贷款管理要求,继续做好个人住房贷款金融服务,同时指导和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大力支持“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更加精准有力

    金融监管总局统计与风险监测司负责人刘志清表示,近年来,我国银行业信贷结构持续优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更加精准有力。金融监管总局将继续引导支持银行机构加大信贷投放,优化信贷结构,重点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着力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0.2%,其中,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占比均超过四成;制造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7.1%,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9.1%;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达29.06万亿元,同比增长23.27%,比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13.13个百分点。

    金融监管总局政策研究司司长李明肖表示,将推动完善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在风险可控前提下,会同有关部门稳妥推进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化制造业金融支持举措,指导金融机构落实落细各项政策要求,不断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

    金融监管总局普惠金融司司长郭武平表示,将落实好普惠金融大文章要求,综合小微企业、涉农主体、民营企业贷款,形成普惠信贷统一的监管口径,开展考核评估和数据披露,同时明确监管重点,包括逐步提升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比重等。

    中小银行改革化险成效正在显现

    肖远企表示,从全国范围看,当前中小银行经营稳健,资产质量保持稳定,资本实力显著增强,也有少部分中小银行在前期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风险,但数量和资产总额以及不良资产总额,无论是占整个银行业的比例,还是占中小银行体系的比例都非常低。

    他表示,对于风险较高的中小银行,一方面实施高强度监管,使风险逐步收敛,同时与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一起“一行一策”,谋划实施改革化险路径以及相应举措,稳妥有序化解和处置存量风险,严控增量风险。

    他表示,金融监管部门将与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密切协作,合力做好中小银行改革和风险防控,不断提升中小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包括建立相互制衡、运行高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加强对高管和关键岗位人员的行为管理,分类施策深化改革,督促中小银行聚焦主责主业,严格中小银行准入标准等。

    积极满足新产业、新业态人员养老保障需求

    金融监管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负责人尹江鳌表示,金融监管总局持续深化商业养老金融改革,引导养老保险机构聚焦主业转型发展,服务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

    据介绍,自2021年9月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至今,11家理财公司在10个试点城市发行了51个产品,规模超过1000亿元。自2022年11月启动特定养老储蓄试点至今,存款人数约20万人,余额接近400亿元。商业养老金业务试点自2023年1月起在十省(市)启动以来,已累计开户超过59万个。


    尹江鳌表示,下一步将推动保险机构发挥保险保障优势,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年金。以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等为抓手,积极满足新产业、新业态人员养老保障需求。进一步优化个人养老金相关金融产品供给,针对个人养老金制度特点,研究完善相关业务监管规则等。

    2024-01-26
  • 宁夏枸杞新品种选育取得重大进展

    近日,有关专家对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科学研究所承担的自治区农业育种专项“枸杞新品种选育”项目进行验收。

    据了解,该项目在第一阶段选育的基础上开展了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鉴定、花药离体培养及纯合二倍体DH系构建、丰产优质枸杞新品种选育及新品种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其中,“科杞6082”“宁农杞15号”通过宁夏林木良种审定。

    枸杞是宁夏“六特”产业之一。2013年7月,宁夏启动实施自治区农业育种专项,计划用10年时间研究解决农业品种选育问题,培育一批新优品种,储备一批新优品系,推进产业发展。2018年,宁夏农林科学院启动第二阶段工作,实施“枸杞新品种选育”项目攻关,联合区内外枸杞育种人才、资源优势,吸纳种苗繁育企业,共同对枸杞新品种进行研究,实现枸杞种植品种多样化。

    5年来,项目组依靠国家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进设施条件,利用枸杞种质资源圃保存丰富种质材料的优势,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海南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专家学者共同参与项目研究。

    项目实施期间,科研人员建立了枸杞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品质性状、抗逆性状的评价体系,揭示枸杞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和自交不亲和分子机制,建立黑果枸杞花药离体培养再生成株体系,研究了枸杞需肥规律,探索了枸杞氮素利用效率生理机制,为枸杞新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撑。

    研究过程中,项目组开展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鉴定、丰产优质枸杞新品种选育等研究与示范,共收集定植枸杞种质资源76份,完成300多份资源评价鉴定,建立枸杞代谢数据库1个,挖掘功能基因12个,创制新种质51份,单倍体枸杞4个,保护新品种15个。同时,建立良种繁育基地2000多亩,建立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1000多亩,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3万亩,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专家组认为,项目持续稳定开展了枸杞新品种选育,有效提升了枸杞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能力和育种技术水平,推进了枸杞种业发展,对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该课题验收资料齐全,数据属实,完成了计划任务书规定的各项考核指标,同意通过验收。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王瑛表示,项目的实施,推进了枸杞育种进程,选育出了一批自交亲和性高、抗逆性强、功效成分稳定的专用枸杞新品种,满足了市场对品种多样化需求,为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科技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在宁夏、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地都获得了广泛的推广应用,有效落实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先行区的建设任务,与乡村振兴、种业振兴实现了有效衔接。


    项目组成员、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安巍表示,下一步,将积极开展枸杞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解析枸杞功能基因对生态环境、枸杞功效物质合成的相应调控机制,选育作用更加明晰的药用枸杞、叶用枸杞、果用枸杞,完善新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为生产高品质的枸杞产品提供强劲的科技支撑。

    2024-01-24
  • 科技赋能食品产业升级(经济聚焦)

    河南漯河打造中原食品实验室,建设现代化食品名城






    科技赋能食品产业升级(经济聚焦)



    核心阅读

    食品产业是河南省漯河市的支柱产业。2022年以来,漯河积极打造中原食品实验室,发挥平台载体功能,加强食品领域技术协同攻关,通过科技创新为企业转型升级赋能,推动食品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年卖出100多亿包辣条,火腿肠销量、冷鲜肉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在素有“中原粮仓”之称的河南,漯河的面积在18个省辖市中并不算大,食品产业规模却占据全省的1/5、全国的1/50,拥有各类食品加工实体7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197家。

    民以食为天。如何助推食品产业从“大而全”走向“强而优”?2022年以来,漯河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积极打造中原食品实验室,加强食品领域技术协同攻关,通过科技创新为企业转型升级赋能。

    了解企业需求,提供精准服务

    去年初确定设计方案、5月拿出中试产品、8月试生产、9月试投放市场、10月新增生产线和包装……近期,一款取名“快乐酸奶”的乳制品,吸引了不少客商的注意。这是中原食品实验室首个科研成果转化的产品。

    “这款酸奶采用了特有专利菌种,包装上还印有实验室的标识。”河南三剑客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常小静说,公司一直想推出新产品,但由于人才和技术水平有限,只能望而却步。

    “三剑客公司在本土深耕近30年了,为什么一直做不强?从我们科研人员角度看,有没有创新能力不足的制约?”中原食品实验室副主任、乳品与特殊食品团队首席科学家陈树兴说,2022年9月实验室挂牌成立后,他们通过走访,了解到企业的这一需求,双方一拍即合,决定推出一款新产品。

    陈树兴介绍,这款新产品使用的益生菌,来自实验室院士团队的专利菌种。定好配方后,他们在研发大楼的实验室里不断地小试,再拿到中试基地生产线上试验,“为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后酸化问题,都不晓得反复试验和优化了多少遍。”

    凭借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新产品很快得到了市场的积极反馈。“推出3个月来,销售已超300万元。”常小静说,通过推出新款产品,公司找到了自己的新赛道,接下来会加强与中原食品实验室的合作,推出更多“科技加持”的特色产品。

    挂牌一年多来,中原食品实验室共计研发转化73项成果。实验室还与烘焙食品公司合作,研究把糖类转化为益生元、膳食纤维的“酶制剂”,使蛋糕等食品更健康;与舞阳县北舞渡镇政府合作,帮助制定胡辣汤地方行业标准,以便规范化、规模化制作和推广当地特色美食;与面食加工企业合作,研究解决烩面含水量大、自动化生产中容易发生粘连等问题……如今,实验室已为双汇、伊利等183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360多次。

    汇聚科研力量,助力企业发展

    2023年11月,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公布。中原食品实验室食品酶工程团队首席科学家黄和成功当选。

    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陈树兴介绍,中原食品实验室是河南省委、省政府布局的十大省级实验室之一。聘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任发政担任实验室主任,组建了由29名国家杰青或长江学者领衔的24支科创团队,吸纳博士、硕士等科研人员200余名。

    陈历水曾是北京一家农业领域央企的高级工程师,2023年7月担任中原食品实验室负责科研的副主任。这段时间,他常常走出实验室,带领科研团队走访食品企业,了解企业需求,送科研技术上门。

    “我们实行‘企业下单、科学家接单’的模式,企业来出题、我们去作答。”陈历水介绍,实验室创新推行“1个省外首席科学家+1个省内首席科学家”的双首席制,相互协作、共解技术难题。同时,当地还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实验室科研外相关工作,让科学家心无旁骛搞科研。

    “这里的硬件设施没得说,办公条件一流。”谈起自己的首份工作,90后科研人员熊炜表示非常满意。2023年6月,从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后出站的熊炜,加入实验室宠物食品团队,目前正参与一款宠物食品的研发。“在三、四线城市,能有这么高标准的实验室,这是我没想到的。”通过招才引智来到漯河的熊炜,顺利入住人才公寓,“当地给我们解决了后顾之忧,我可以安心工作。”

    据介绍,中原食品实验室搭建了“1个中心实验室+6个研究基地+N家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的产学研共建组织架构,构建起“实验室+研究生院+孵化器+中试基地+产业基金+产业园区”的全链条科研转化体系,先后开展257项课题研究,突破16项关键技术,发布36项代表性科研成果,达成124项科研项目合作,转化73项技术成果。

    发挥带动作用,建设食品名城

    眼下,在离中原食品实验室不远的一片工地上,塔吊林立、车辆往来穿梭,焊接声、切割声此起彼伏,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

    据介绍,这里要建设占地500亩、总投资22亿元的河南食品科创园,园内将会有新的实验大楼、中试基地、标准化厂房和科研生活配套服务区等,占地1500亩的中原未来食品科技城也已完成规划设计。

    “漯河是河南唯一的‘中国食品名城’。在国家统计局统计的22类食品行业中,漯河拥有18个大类、50多个系列、上千个品种,已初步形成肉类加工、粮食加工、饮料加工、果蔬加工、包装材料、食品机械等六大产业集群。”中原食品实验室服务中心主任苏景凯说,中原食品实验室是河南省唯一由地级市政府主导建设的省级实验室,之所以落地漯河,和完备的食品产业体系不无关系。

    近年来,漯河聚力打造以食品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政策支持、企业培育、项目建设、集群强链、创新赋能等方面多点发力,建设现代化食品名城。当地出台《关于坚持“三链同构”着力打造完善丰满的绿色食品产业生态的工作部署》《关于争创“五基地五中心”建设现代化食品名城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发挥中原食品实验室创新龙头作用,推动传统食品迭代升级、新兴食品培育壮大、未来食品抢滩占先。

    目前,漯河市食品产业规模达2000亿元,成为河南省万亿食品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撑。2023年前三季度,漯河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居全省第二。

    冬夜的沙澧河畔,十里灯廊,游人如织,两河四岸,美食飘香。氤氲的“烟火气”、熙攘的人群,处处散发着“中国食品名城”的活力。


    “我们把文化、产业、创新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漯河实践的‘发展基座’,坚持文化点亮城市、浸润产业,坚持产业彰显特色、形神兼备,坚持创新引领未来、赋能发展,凝聚方方面面力量,加快完善以食品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向美食名城转型。”漯河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说。

    2024-01-16
  • 厦门打造新能源产业创新之城

    厦钨新能源、盛屯矿业、科华数能、海辰储能四家企业入围2023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500强新能源企业榜单内排名前列的宁德时代、ABB、中创新航等企业均在厦门有重大投资项目;在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3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上,厦门位列第23位,是福建省唯一入围的城市……围绕打造“新能源产业创新之城”目标,厦门在新能源产业领域发展迅速。

    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在厦门具有坚实的产业基础、系统的产业规划、完整的产业链条、强大的创新支撑、领先的示范平台和优越的投资环境。当前,厦门新能源及相关产业规模超千亿元。

    记者从厦门市发改委了解到,厦门新能源电池产业链不断延伸拓展,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优质企业相继落地,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2023年,厦门新能安、中创新航、海辰储能三家企业合计产值达300亿元,全市新能源产业增速32.2%。

    氢能作为一种来源丰富、绿色环保、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是全球能源技术革命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厦门在氢能与储能领域进行布局,明确将围绕电解水制氢装备、储氢材料/装备、氢燃料电池、氢燃料电池车等方向,打造国际氢能技术与高端装备输出中心,在“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用氢”多个环节,已培育出一批在国内有影响力的企业,初步形成氢能产业生态。


    据介绍,按照厦门“新能源产业创新之城”的规划,厦门新能源产业将在新能源电池、新型电力装备、数字电网、氢能等四大领域重点发力,打造全球新能源电池总部研发和高端制造基地、全球领先的新型电力装备研发生产基地、全国电网数字化技术高地、国际氢能技术和高端装备输出中心,到2026年核心产业规模将实现翻番。

    2024-01-11
  • 山东烟台建设重点产业链

    立足特色优势延链补链强链






    山东烟台建设重点产业链


    我国首个跨地级市核能供热工程——国家电投“暖核一号”三期核能供热项目近日投运。海阳核电供暖区域从山东烟台海阳市扩展至威海乳山市,覆盖乳山主城区630万平方米,每年可替代原煤消耗23万吨。

    海阳核电是烟台清洁能源产业链骨干企业,截至2023年10月底,一期工程2台机组已累计发电超过100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原煤消耗约427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8000万吨、二氧化硫26万吨、氮氧化物22.5万吨。

    “着眼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烟台市立足特色优势产业,主动走出去寻求合作,让重点产业链融入全国供应链。”烟台市委副书记、市长郑德雁表示。

    中集来福士海洋科技集团是烟台海洋工程产业链链主企业,目前已累计交付上百座各种类型的海洋装备,包括目前全球最新一代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1号”“蓝鲸2号”、国内首座深水智能网箱、全球最大的三文鱼养殖工船等。其中,“蓝鲸”系列平台在我国可燃冰试采中承担重任,创造多项世界纪录。


    据悉,从2021年起,烟台聚焦石化及化工新材料、汽车、海洋工程等16条重点产业链,全面实施“链长制”,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经过两年延链补链强链,2023年前9个月,烟台16条产业链实施重点建设项目662个,完成投资1355亿元。16条产业链累计签约184个项目,总投资3762亿元,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67个。光电及磁性材料、生物医药、食品、航空航天等5条产业链新引进产业基金9只,全市产业链基金总规模超300亿元。

    2024-01-10
  • 2023年中欧班列“中通道”货运量突破300万吨 同比增长30.29%

    记者日前从呼和浩特海关获悉:2023年经内蒙古二连浩特口岸出入境中欧班列货运量突破300万吨,达到335万吨,同比增长30.29%;货值51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7.39%。

    二连浩特口岸是中蒙边境最大陆路口岸,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和国家向北开放的重要支点,是中欧班列“中通道”唯一进出境口岸。自2013年首列“蓉欧”班列开行以来,班列线路由最初的2条已增加至70条,途经我国境内77个始发站(到站)、23个省份,辐射华北、华中、华南等地区。国外途经12个国家、72个国外到站点或城市。班列运输货物包括手机与电脑等信息技术产品、汽车整车及配件、机电机械设备、家具、建材等万余种。

    近年来,二连浩特口岸出入境中欧班列运输的新能源整车及配件、高端机械设备等高附加值、高科技产品占比明显增加。国产品牌汽车出口由新业态发展为新常态,从二连浩特口岸出口的国产汽车品牌有10余种。“新三样”出口产品成为新动能,空调、冰箱、冷柜、洗衣机、洗碗机等国产智能家电出口也呈较快增长态势。

    为保障中欧班列高效畅通运行,二连浩特海关深化业务改革,实现进出境“铁路快通”业务模式双向落地,整合海关数据审核环节3个,为企业节省通关时间1—2天。探索“抵站直装”物流模式,实现未布控货物“当天运抵、当天放行、当天装车离境”,大幅提升中欧班列通行效率。畅通7×24小时预约通关机制,保证班列货物“随到、随查、随放”。积极运用远程视频辅助查验、移动摇臂查验等非侵入式查验方式,全面提升智慧监管能力。加强与铁路部门的联系配合和高效协同作业,及时研判通关堵点、难点问题,确保铁路口岸畅通。

    目前中欧班列通关时间压缩至3小时,口岸日均出入境中欧班列9列。

    2024-01-08
  • 苏州提出打造全球具有领先地位的“智造之城”

    1月3日,江苏省苏州市以“新年第一会”形式,召开苏州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会议。会上提出,用3年左右时间,力争形成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新能源4个万亿级主导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达5万亿元,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GDP迈上3万亿元台阶;到2035年,基本形成具有世界一流竞争力的现代工业体系,奋力打造全球具有领先地位的“智造之城”。

    目前,苏州规上工业总产值保持4万亿元以上量级,工业企业16万家,是国内工业体量最大、配套最全、垂直整合能力最强的城市之一。制造业增加值占江苏省21%、全国2.8%,拥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先进材料3个万亿级产业,纳米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高端纺织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未来,苏州将全面实施“苏州智造”强基提质行动,以强化产业体系打造、强化企业梯度培育、强化产业创新引领、强化数字技术赋能、强化绿色低碳发展“五个强化”为支撑,努力实现产业质量效益、企业发展能级、科技创新能力、数实融合水平、绿色发展成效“五个提升”。

    苏州将加快构建由10个重点产业集群和30条重点产业链组成的“1030”产业体系。推动钢铁、化工、纺织、轻工业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高端装备、电子信息、先进材料、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加快做大产业规模、向细分高端领域深耕;推动数字经济、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精准布局光子、人形机器人等新赛道;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每年牵头或参与起草国际、国家、行业标准不少于500项。

    会上,《关于支持工业企业增资扩产实施方案》等12项政策举措集中发布,围绕工业经济稳增长、产业集群建设、智改数转网联、土地集约利用、企业服务等多个方面强化要素保障,推动苏州新型工业化走在前、做示范。

    未来3年,苏州每年安排不少于200亿元的财政资金用于支持新型工业化,并组建1000亿元产业基金用于支持重大项目。支持有需求的工业企业增资扩产,到2025年,苏州实施1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增资扩产项目1500个。


    广大企业家表示,将在苏州这片创新创业的沃土上,继续深耕实业,创新突破,助力苏州打造“智造之城”。会上,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刘小涛表示,苏州将努力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发展、数实深度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工业化新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江苏省乃至全国推进新型工业化积累经验、提供范例。

    2024-01-05
  • 2024年安徽首批重大项目开工

    2024年安徽首批重大项目开工






    合肥至武汉高铁(安徽段)同步开工


    合肥至武汉高铁(安徽段)暨2024年安徽省第一批重大项目日前开工,多个省辖市同步组织开工动员。2024年,安徽第一批开工动员重大项目共460个,总投资4896.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123.1亿元。其中,100亿元以上项目3个,50亿元至100亿元项目14个。


    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沿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合武高铁东接沿江高铁沪宁合段、商合杭、合新等高铁,西接武宜、武西、武广等高铁。建成后,合肥至武汉由目前的1小时37分缩短至1小时,合肥至成都由9小时18分缩短至5小时。

    2024-01-04
  • 河南开封打造千亿元级产业集群

    在位于河南自贸试验区开封片区的奇瑞汽车河南有限公司生产基地焊装生产车间,一台台机器人挥动手臂、旋转腾挪,抓取、组装、焊接、输送,只需几十秒时间,就能生产出一件崭新的汽车外壳。经由这条由116台机器人组成、自动化率达到100%的现代化智能生产线,一台车仅需两分钟便可实现出厂。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也是巩固壮大实体经济的根基。经过多年培育,河南开封已基本形成龙头引领、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集群发展的汽车及零部件全产业链,正朝着打造汽车及零部件千亿元级产业集群目标稳步前行。


    链主引领集群推动


    产业集群的壮大离不开强有力的链主企业。在开封人的记忆里,开封汽车产业真正起步,与奇瑞落地开封同步。奇瑞汽车河南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3月,是集乘用车、商用车、新能源汽车生产研发于一体的整车制造基地,目前已具备年产30万台整车制造能力。去年,奇瑞汽车河南有限公司总产量突破16万台,总产值150亿元,带动30余家企业落户开封。


    近几年,依托“郑开汽车产业带”和自贸试验区的开放优势,开封围绕奇瑞、海马、比亚迪等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进了住友电工、河钢集团、扬州亚普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汽车及零部件企业近百家。去年,开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完成产值近200亿元。


    在开封尉氏县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数十家企业正开足马力忙生产。尉氏县提出,要将汽车零部件制造确定为主导产业,编制好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发展规划,引进一个整车项目和比亚迪零部件企业。“我们首批打造了6个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新建标准化厂房58万平方米,整合改造标准化厂房15.6万平方米。”尉氏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徐国现说。


    抢抓机遇协同发展


    郑开同城化,承载着郑州、开封两地百姓的希望。开封如何抢抓郑开同城化以及郑开汽车产业带建设机遇,吃到车企落地郑州的红利?


    “开封以奇瑞汽车河南有限公司、亚普汽车部件(开封)有限公司为链主企业,围绕整车制造,做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汽车涂装、车饰、汽车电子等全产业链。同时,积极承接国内外尤其是郑州的整车及汽车零部件配套项目,建设郑开同城示范区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开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总工程师冯海生说。


    立足产业实际、紧盯市场发展趋势、瞄准产业发展方向,开封着力引导企业进一步加快技术改造、智能化和绿色化改造,助力工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发挥当地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技术、资源及区位优势,加快培育完整的配套体系,打造全国一流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进一步固链、延链、补链、强链,提高本地化配套率。


    开封市委书记高建军表示,开封抢抓郑开同城化重大战略机遇,全市推进制造立市,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加快打造汽车及零部件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中勇做开路先锋。


    优化环境助企发展


    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也是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当前,开封各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并做好招商引资后半篇文章,让企业安心长期发展。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记者在开封的采访中,真切感受到这句话的分量。


    扎根开封10多年的奇瑞汽车河南有限公司,今年在办理研发中心房产证过程中,需要重新对土地进行地籍测绘、入宗,并缴纳相关费用。了解企业诉求后,派驻到企业的“首席服务员”随即组织相关科室研判、讨论并到企业现场办公,高效助企解难题。


    为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开封市全面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工作,让企业、群众以最短时间、最优效果、最省心方法办成、办好心中的“一件事”。经过摸索创新,开封以13项“一件事一次办”、64个联办事项为基础,拓展联办事项至83个。


    此外,开封大力推进“容缺办理”和承诺制,出台《开封市人民政府关于重大项目审批实施“容缺办理”模式的意见》,按照“自愿申请、提前介入、平行推进、及时转换”原则,制定开封市重大项目“容缺办理”事项清单模板,对于重大项目办理施工许可之前的各类审批事项,原则上全部实行容缺办理;并主动对标先进地区,推动惠企纾困系列政策落地见效,全链条推进、全过程管理、全要素保障、全方位服务,当好服务群众、服务企业的“店小二”,积极招引更多企业落户。

    2023-12-29
  • 2022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33008亿元

    28日,2023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在京召开。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在会上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2022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33008亿元,实现增加值13092亿元,比2021年分别增长5.9%、6.9%。













    过去一年,国家体育总局制定了《关于恢复和扩大体育消费的工作方案》等多个政策性文件,采取一系列有力举措,不断完善体育产业发展政策体系。


    根据最新统计,2022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33008亿元,实现增加值13092亿元,比2021年分别增长5.9%、6.9%。各省区市大力推动体育产业发展,重庆市充分发挥场馆资源优势大力促进体育消费;青海省以环湖赛带动青海绿色生态体育高质量发展;河南、云南等深入推动体育消费提质扩容,营造体育产业发展良好环境。










    7月15日,参赛选手在比赛中骑行。当日,第22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完成第七赛段西海镇至共和的角逐。记者张龙摄



    报告指出,2023年,国家体育总局会同文旅部新认定7家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13个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命名23个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推出24条国庆、春节假期体育旅游精品线路,举办首届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同时,结合杭州亚运会、广西学青会,会同文旅部开展“跟着赛事去旅行”系列活动,以赛事活动为契机,促进文体旅融合发展。

    2023-12-29
  • 数实融合· 数字产业集群未来发展交流会在杭州举办

    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平台经济受到更多关注。为进一步探讨数字产业集群未来发展之路,助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一场主题为“数实融合·数字产业集群未来发展交流会”的活动26日在浙江杭州举办。











    大会供图


    以思想碰撞引领深入对话,以多元视角共话数字未来,以科技创新共绘美好蓝图。新华社品牌工作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宗焕平表示,数字经济是继工业经济、农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之一,是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助推引擎,对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数字经济,打造数字产业集群,是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基础,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朱国军在致辞时说,借助本次大会,萧山将全面提升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土壤。

    与会嘉宾围绕文化数字化、数字生态、数据交换合作网络以及数字时代旅游模式创新等主题发表了主旨演讲。

    新华出版社党委委员、总编辑许新认为,文化数字化作为一种新兴现象,正在改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体验,它不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

    横琴数链数字金融研究院学术与技术委员会主席朱嘉明在主旨演讲中提到:“我们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数字文明转型的过程中。数字生态是以数字为基本形态的数据和信息,正成为经济和社会的基本元素,并通过日益增多的数字集合体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持续融合多学科多领域,构造出全新的数字生态系统。”


    “数据具有非竞争性、零成本、流动速度快等特性,可以逐渐替代或优化传统的靠空间地理形成的产业集群,成为数字产业集群的主导形式,也将成为未来创新的一种新模式。”伏羲智库创始人、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李晓东表示,随着科技发展、产业升级,经济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创新活动需要跨越和打通的领域也日益增多。











    大会供图


    在案例分享环节,政府和企业代表们分享了他们在平台经济发展方面的实践和成果,内容包括中国视谷视觉智能产业打造、杭州市政务服务管理数治绩效新探索、数据让城市更通畅以及以数字赋能衢州文旅高质量发展等,展示了不同领域在平台经济发展方面的创新和突破。

    交流会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商业秘密实务研究基地建设正式启动。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副秘书长、华中科技大学科技法执行所长、武汉知识产权研究会秘书长焦洪涛就商业秘密相关政策进行了解读。武汉光谷知识产权研究院执行院长吴阳介绍了基地建设方案,并宣布基地建设正式启动。

    数实融合,面向未来。与会嘉宾认为,本次活动为政产学研领域的行业精英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为我国数字产业集群的建设和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示。

    本次交流会是2023平台经济与数字生态未来发展大会的分论坛之一,由杭州市人民政府、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新华社品牌工作办公室、新华社浙江分社、新华网、新华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社主办,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新华网浙江分公司承办。

    2023-12-28
  • 今年前11个月全国新设经营主体3020.4万户同比增长10.5%

    记者27日从市场监管总局获悉,今年前11个月,全国新设经营主体3020.4万户,同比增长10.5%。其中,新设企业916.9万户,增长14.6%;新设个体工商户2092.7万户,增长8.9%。

    今年以来,我国经营主体提质扩容,经营主体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经营主体占比分别为5.8%、10.2%、84%,“四新”经济企业占比39.4%,发展质量稳中趋好。


    为促进经营主体健康发展,市场监管总局今年以来持续优化政策制度环境,不断丰富助企帮扶措施。完善经营主体信用修复制度机制,累计提前停止公示行政处罚信息84.9万条,移出经营异常名录478.5万条,助力提升经营主体信用水平;探索开展质量融资增信服务,6000余家企业获得质量贷700余亿元;部署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检查收费单位7.9万家,督促退还21.6亿元;深入推进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精准帮扶,建成“全国个体工商户发展网”和“名特优新”培育平台。积极推进“个转企”试点,推动提升发展质量。

    2023-12-28

  •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