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建旅游业新思维 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一进程中,旅游业面临着理念重构和实践创新的现实课题。新思维要总结旅游业的发展成就和经验,系统回答新时代旅游发展为什么、依靠谁和做什么的根本问题。在促进世界旅游业复苏与发展的进程中,中国所贡献的不仅有消费和投资的力量,还应有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


    党的二十大是我国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3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的旅游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广大游客和市场主体的获得感不断增强。今天,旅游已经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选项和刚性需求。2019年,我国国内和出境旅游分别达到60.06亿人次和1.5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6万亿元。对于一个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对世界旅游业的繁荣与发展也有巨大的贡献。“吃有肉、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成为小康社会的生动写照。


    尽管疫情对旅游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但是大众旅游消费意愿仍在,近程旅游、乡村旅游和本地休闲依然是城乡居民的基本需求。过去3年,文化和旅游系统统筹疫情防控、复工复业和助企纾困等工作,守住了旅游市场基本面和旅游行业基本盘,得到广大游客的认可和旅游业界的理解。这是过去10年党和国家重视和支持旅游业的结果,是新时代旅游发展的信心所在,也是理论建设和实践创新的现实出发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一进程中,旅游业面临着理念重构和实践创新的现实课题。


    我们要全面、深入、系统地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新思维凝聚共识,以新动能提升效率,以新模式推进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把党的中心任务和中央的战略部署落到实处。


    新思维要总结旅游业的发展成就和经验,系统回答新时代旅游发展为什么、依靠谁和做什么的根本问题。


    20世纪80年代,发展旅游业是为了吸引外国人、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来中国大陆(内地)旅游,赚取经济建设急需的外汇收入,指导思想是政府主导、适度超前。


    1984年,中共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提出旅游基础建设采取“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自力更生和利用外资一起上”的方针。从那时起,就强调旅游业的经济属性和市场化取向。20世纪90年代提出发展国内旅游,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1999年的首个“国庆黄金周”,标志着城乡居民的旅游意识觉醒和以国内消费为基础的大众旅游市场形成。10年后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201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彰显了保护旅游权利和发展旅游产业的国家意志。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迎接正在兴起的大众旅游时代”。2021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规划纲要及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均对新时代大众旅游发展理念和指导思想、重点任务做了明确部署,进一步增强了大众旅游的人民性、智慧旅游的现代化和绿色旅游的未来感。


    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追求。旅游业要将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作为新时代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强调经济属性,也要强调文化内涵;不仅要有产业功能,也要有事业目标;不仅要市场供给,也要公共服务。从人民的旅游权利出发,让更多人有得游、游得起、游得好,是我们的应尽之责。


    为此,要进一步强化平民、平等和平稳的发展理念,让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梦想照进小康旅游的现实。通过发展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培育健全人格,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应当也可以成为旅游新思维。


    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将“游客满意度高不高”“市场主体竞争力强不强”“发展动能新不新”作为新时代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衡量指标,在质的有效提升基础上寻求量的合理增长。


    我们要进一步加强需求侧管理,以需求侧管理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要下更大的力气研判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旅游需求及其变化。以消费视角重新审视旅游业,强化客源地思维,以主客共享、存量利用、增量拉动的新理念指导资源开发和项目建设。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也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山水林田湖草沙自然资源,历史遗存、文化遗产、民族风情、民间文化等人文资源是观光旅游的本底资源,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人才创业则是休闲体验、场景建设和度假旅游的关键要素。


    “人山人海吃红利,圈山圈水收门票”的时代已经过去,“走马观花逛景点,扎店购物吃回佣”的模式更不可能让旅游业重回黄金时代。只有加快建设现代旅游业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才能实现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发展的目标。我们还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创新旅游统计理论,完善需求导向的数据体系,让数据成为美好生活的温度计、共同富裕的测量仪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


    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无论是各级政府主导的旅游目的地建设,还是各类市场主体的旅游投资和商业运营,都要发展绿色旅游和文明旅游。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我国将在世界旅游经济体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将为国家旅游形象注入全新内涵,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国和金砖国家的更多游客来访,同时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在这颗蓝色星球上自由行走,在海外目的地产生更多的消费,并可能继续扩大旅游服务贸易逆差。


    对此,我们不必固守重商主义的传统,将旅游服务贸易顺差作为长期不变的目标。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人民群众花些外汇到世界各地看一看,在提升生活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同时,还可以促进文化交流,花些外汇是值得的,也是可以承受的。旅游业的开放范围也会越来越大,外国的旅行服务商、酒店管理公司和专业人士可以进来,中国的企业也可以出去,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并接受全球化市场规则和商业伦理的考验。


    在促进世界旅游业复苏与发展的进程中,中国所贡献的不仅有消费和投资的力量,还应有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戴斌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

    2022-10-19
  • 持续精准发力 中国护航实体经济行稳致远

    中国正在持续发力稳实体经济。


    日前,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大行发布公告,表示将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助力稳定经济大盘。


    国有大行“头雁”作用凸显


    实体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一直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


    根据相关公告,今年前三季度,国有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高效服务实体经济。


    总体来说,五大行贷款规模均实现较好增长。截至2022年9月末,建设银行人民币贷款余额近20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工商银行境内人民币贷款余额比上年末净增加2.2万亿元。


    农业银行前三季度新增人民币各项贷款2.2万亿元。三季度末,中国银行客户贷款较年初增加1.69万亿元,达到17.41万亿元。交通银行前9个月融资总量超过8000亿元。其中,境内人民币各项贷款较上年末增加6444亿元。


    在国有大行“头雁”效应下,2022年前三季度中国新增人民币贷款、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等数据超预期上升。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8.08万亿元,同比多增1.36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7.7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01万亿元。


    据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分析,9月社融同比增速10.6%,较8月回升0.1个百分点,结束了自2022年6月以来的持续下行趋势。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2.57万亿元,同比多增7964亿元。


    “稳增长政策下国有大行发挥‘头雁’作用,预计10月和四季度大行仍是信贷投放主力,配合各类稳增长政策对社融增长起到支撑。”中泰证券研究所所长、银行业首席分析师戴志锋说。


    为实体经济精准注入“活水”


    今年以来,中国持续发力为实体经济精准注入“活水”。实体经济有效金融供给持续增加,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信贷支持不断加强。


    首先,重点领域贷款支持力度不减。截至9月末,国家开发银行今年已发放贷款131亿元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支持了信息技术、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4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7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其次,普惠贷款显著增加。中国银保监会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制造业贷款新增3.7万亿元,增量为去年同期1.8倍。8月末,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56.7万亿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2.1万亿元,同比增长23.3%。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余额6.3万亿元。


    此外,绿色信贷增幅明显。截至9月末,建设银行绿色贷款近2.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300亿元,增幅为32%;中国银行绿色信贷较年初增长约36%;工商银行绿色贷款较年初增长约9500亿元,增幅为34%;交通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超6000亿元,较上年末增幅超25%。


    戴志锋分析,从国有大行信贷投放结构看,制造业、绿色和普惠贷款较年初增速明显超过总贷款增速,体现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护航“实体经济”未来怎么做?


    展望未来,金融系统应如何进一步护航实体经济行稳致远?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要通过进一步优化融资结构和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要确保金融发展不偏离服务人民和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同时充分发挥金融市场机制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说。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蔡之兵表示,加强对实体产业运行规律的深入研究,提高金融服务的针对性至关重要。要瞄准服务对象,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以及关键核心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积极助推产业结构高质量转型。


    “时至今日,实体经济的内涵越发广泛,互联网行业、生产性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程度逐步提高,个性生产、柔性生产、定制生产、快速生产等新型生产方式开始普及,金融体系应紧跟实体经济发展趋势,大规模普及现代信息数据技术,不断提高服务效率。”蔡之兵说。(完)

    2022-10-19
  • 推进新型工业化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其价值链长、关联性强、带动力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具有引领和支撑作用。


    十年来,我国制造业实现了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从2012年至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从16.98万亿元增加到31.4万亿元。但也要看到,我国制造业在自主创新能力、信息化水平、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制造要锚定高端化迈进、智能化升级、绿色化转型的目标,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不断夯实实体经济根基,谱写制造强国新篇章。(顾阳)

    2022-10-18
  • 增投资建新厂 智能化转型忙——安徽芜湖现代农业机械产业基地一线见闻

    增加投资建设新工厂,朝着智能化转型,完善产业链配套……记者近日在安徽省芜湖市走访时看到,该市以芜湖现代农业机械产业基地为依托,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工作,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加快细分领域企业培育,着力补齐产业链短板,扎实推动企业智能化转型发展,不断增强产业集聚效应。


    走进位于该基地的芜湖瑞丰农牧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组装农业机械。不远处,这家公司的智能化新工厂正在建设中。“我们主要生产牧草收获、秸秆打捆等机械,2018年从内蒙古产业转移过来,一期投资1亿元。”公司董事长王健说,“这几年公司的发展形势不错,2019年产值约6000万元,今年预计能达到8300万元。”





    图为芜湖瑞丰农牧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厂房。新华社记者赵金正摄


    由于看好产业发展前景,公司增加投资1.2亿元上马二期项目。“今年6月开始建设智能化新工厂,建成后可实现年产3000台打捆设备,员工数量将从现在的约50人增加到120人左右。”王健说。


    记者采访了解到,该基地坚持以打造产业高端化、技术高端化、人才高端化、服务高端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为目标,强化组织领导,加快现代农业机械产业高质量发展步伐。截至2021年底,该基地已拥有整机及配套企业17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4家,陆续招引项目87个,合同总投资额达154.32亿元。


    抢抓工期,早建成早投产,成为基地一些新企业、新项目的努力目标。


    记者近日来到安徽中良智能传动科技有限公司总投资5亿元、年产8000万米农业机械用高性能传动带及3万吨橡胶件(橡胶履带)项目施工现场,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施工。“主体框架已基本完成,这段时间忙着装外墙板、砌墙粉刷等,我们抢抓工期、加快建设,预计今年11月底基本完工。”施工现场负责人陆满友说。


    该基地还通过鼓励和支持重大科技项目建设、支持国家及省级平台建设等方式,不断激发企业创新活力。2020年以来,基地获批高新技术企业15家、省级创新平台17家,基地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重点研发、重点工程等专项项目3个,牵头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2项,新增省级以上新产品52个。


    在该基地,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正谋求智能化转型发展。


    在中联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门口,记者看到可实现智能控制的甘蔗收获机、拥有智能集成显示器的自走式谷物联合收割机等数台大型农机。“随着土地规模经营的持续推进,现代农机的市场发展空间广阔。”公司研究院副院长马廷友向记者介绍说,该公司加大研发投入,加快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智能农机,这几年新产品不断涌现。


    “过去的传统水稻收割机主要靠驾驶员调节清选筛的角度、风机的风速等,往往不太精准,影响收割效率。现在的人工智能水稻收割机,通过视觉识别和算法等,上述环节可由系统自动调节,可提升收割效率和质量,降低粮食机收损失率。”马廷友说。(记者姜刚、赵金正)

    2022-10-18
  • 夯实民生商品保供稳价之基

    重要民生商品与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密切相关,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既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明确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对此,要重点提升本地自主保障能力,促进产销衔接流通顺畅,增强储备调节能力,继续完善对困难群众的价格补贴联动机制。


    眼下,全国秋粮已收获过半,尽管此前南方部分地区遭遇罕见高温干旱,但各地采取有力措施,粮食生产经受住了不利天气的影响,今年秋粮有望再获丰收。


    农业根基稳,发展的底气就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稳产高产,粮食产量实现高位攀升,“米袋子”保障有力,“菜篮子”供给充裕,“果盘子”品种多样,棉油糖胶等稳定发展,为保供稳价防通胀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增添了底气,也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筑牢了坚实基础。


    今年以来,海外很多经济体面临着较为严重的通胀压力,食品等民生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给当地老百姓生活带来了诸多影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输入性通胀压力明显加大的情况下,我国物价依然运行在合理区间,特别是粮油肉蛋奶果蔬等重要民生商品市场供应充足,价格保持平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我国CPI累计同比涨幅仅为1.9%,明显低于美国的8.3%、欧元区的7.6%。


    不过,也有人提出疑问,近年来我国居民对肉蛋奶等需求大幅增加,大豆、玉米、高粱等农产品进口数量也持续走高,国内外市场价格联动性变得更加紧密,在中国经济越来越全球化且海外通胀高企的背景下,中国何以能实现“风景这边独好”?


    事实上,中国保供稳价的成效并非“从天而降”,其背后凝集着各方的共识与合力。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重要民生商品的保供稳价工作,明确要求各地各部门压实“米袋子”省长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各地也在做好价格监测预警的基础上,从供需两端齐发力,加快建立健全保供稳价的“四梁八柱”,着力构建起保供稳价的体制机制。


    提升本地自主保障能力是基本前提。重要民生商品与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密切相关,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既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明确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近年来,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得到进一步强化,粮食产量稳中有升,各地生猪产能得到保障,诸如主产区和主销区共担保供稳价责任、大中城市确保满足当地基本需求的菜地面积等做法,得到全面落地实施。


    促进产销衔接流通顺畅是重要保障。在做好生产的基础上,加强产销衔接、畅通运输配送、保障终端市场“微循环”顺畅,有利于切实降低流通成本,确保重要民生商品价格平稳。近年来,大中城市通过发挥骨干流通和零售企业作用,积极提升市域配送能力,有力保障了终端市场货源稳定、货架充足。一些地方还积极探索建设平价商店、惠民生鲜超市等方式,开展平价销售,切实稳定了市场价格。


    增强储备调节能力是关键一招。今年以来,有关部门先后多次投放中央猪肉储备,指导地方同步投放储备猪肉,较好地保障了猪肉市场供应和价格平稳运行。不仅是猪肉,近年来各地通过建立成品粮油、北方城市冬春耐储蔬菜等储备,择机投放储备商品,及时增加市场供应,较好地发挥出储备商品调得出、用得上的积极作用。


    从市场实践看,我国已建立起较为完备的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机制,储备调节机制日益完善,保供稳价能力显著提升。即使面对疫情、异常天气以及国际市场的波动冲击,“米袋子”“菜篮子”商品始终保持供应充足、价格基本平稳。应该说,我国保供稳价体系经受住了考验和检验,为稳物价提供了有力支撑。


    需要指出的是,在夯实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机制的基础上,下一步还要继续完善对困难群众的价格补贴联动机制,通过及时发放价格补贴等举措,切实把兜底保障工作做实做好。(顾阳)

    2022-10-17
  • 付永久:发展甘薯产业的信心更足了!

    金秋十月,矢志复兴的中华民族,行进到关键一程的关键节点。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召开。


    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热烈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本报即日起,开设“二十大时光”专栏,陆续刊发采自基层一线的鲜活报道,传递全区各族群众对盛会的期盼、反映社会各界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烈气氛,以及展现全区干部群众实干笃行的精神风貌,与大家一起共庆二十大、共度二十大时光。


    10月16日上午,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互利村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来到村部会议室,共同收看了党的二十大开幕盛况。互利村原党支部书记、现任青龙山镇副镇长付永久全神贯注地聆听大会报告,边听边做笔记。付永久激动地说:“报告说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大伙儿发展甘薯产业的信心更足了!”


    互利村坐落在奈曼旗南部山区,得益于当地独特的土壤、气候条件,互利村产出的甘薯色泽鲜艳、口感甘甜,是远近闻名的甘薯村。但多年以来,甘薯产业始终处于小规模种植和零散加工状态,没有形成规模效益。


    2012年,付永久当选互利村党支部书记,流转土地、扩大甘薯种植规模、成立甘薯种植合作社、建设甘薯鲜储库和粉条加工生产线……在付永久的引领下,互利村实现了从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的华丽转变。


    2018年,奈曼旗对该村5253亩土地进行确权颁证,互利村将全村农户的土地经营权量化为股权入股到村办公司,通过这种方式,盘活村里的土地,实现了土地变股权、农民当股东、收益保底分红。当年,入股到公司的23户贫困户集体脱贫,互利村实现了整村脱贫。


    去年,付永久发挥村电商扶贫服务站作用,在线上销售模式中寻求突破,通过与食品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等方式,将特色农副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10年间,互利村抢抓发展机遇,形成甘薯种植、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条,“链”起了全体村民的收益,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互利村基础设施和村民生活品质都得到了大幅提升,人均收入达到22000元。


    近年来,青龙山镇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甘薯特色产业,注册了“青龙山粉条”县域公用品牌,并成功申请了“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今年,全镇甘薯种植面积达2.1万亩,每亩产量在4000斤左右。付永久介绍:“全镇的甘薯种植由过去的单一品种发展到8个以上品种,甘薯加工淀粉转化率达到23%。目前,我们正在加强深加工技术研发,通过科技育秧,全面加强甘薯产业链延伸,发展薯条、薯干、红薯粉条等生产线,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规划建设甘薯科技产业园、引进龙头企业、与专业院校合作研发新品种,青龙山镇全力打造种苗、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甘薯产业从最初的卖原产品向产业化生产迈出坚实步伐。同时,通过与当地生态旅游度假村合作,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让我感到非常振奋,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快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做大做强甘薯产业,让青龙山镇早日成为甘薯特色小镇。”付永久说。(记者郭洪申薛一群)

    2022-10-17
  • 产值将达5000亿元左右,上海打造五大未来产业集群

    上海市人民政府近日印发《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其中提出,到2030年,未来产业产值达5000亿元左右;到2035年,形成若干领跑全球的前沿产业集群,涉及智能计算、通用AI、量子科技、6G技术等。



    为实现上述目标,《行动方案》提出,布局未来产业,打造健康、智能、能源、空间、材料等五个未来产业集群。

    打造未来健康产业集群

    在浦东、宝山、闵行、金山、奉贤等区域,提升“张江研发+上海制造”承载能力,打造未来健康产业集群。

    脑机接口。加速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脑机融合技术、类脑芯片技术、大脑计算神经模型等领域突破。加强脑工程学、脑神经信息学、人工神经网络等基础研究,推动类脑芯片、类脑微纳光电器件、类脑计算机、神经接口、智能假体等研发创新。探索脑机接口技术在肢体运动障碍、慢性意识障碍、精神疾病等医疗康复领域的应用。

    生物安全。突破新型微生物、病原体快速鉴定和短期规模化检测、科学追踪溯源等关键技术。推动新型疫苗、抗体及分子、免疫诊断等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传染病防治药物,构建生物安全产业体系。支持生产和储备一批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药物、检测试剂和设备。

    合成生物。推动攻关DNA/RNA底层关键技术,发展基于生物信息学和机器学习的DNA/RNA自动合成系统。聚焦生物体初级和次级代谢间的相互作用,发展代谢科学共性交叉技术。推动合成生物技术在创新药研发、医美产品研制、微生物菌株试验、生物可降解材料等领域的应用转化。

    基因和细胞治疗。突破加速载体递送、基因编辑等技术,鼓励攻关临床级病毒载体、规模细胞培养工艺等关键技术。加快细胞治疗、基因治疗、溶瘤病毒等相关技术产品的研发转化。支持关键原材料、重要设备耗材等研发创新与产业化应用。

    打造未来智能产业集群

    在浦东、徐汇、杨浦、宝山、闵行、嘉定、青浦等区域,以场景示范带动产业发展,打造未来智能产业集群。

    智能计算。推动超大模型智能计算突破,培育智能计算自主框架和算法平台,发展自主智能芯片。协同云边端算力,推动知识增强、跨模态统一建模、提示学习、持续学习等技术在超大模型创新应用。加快超大模型向机器视觉、智能语音语义、自然语言处理、人机交互等领域应用,推动AI普惠化。

    通用AI。构建具有泛化知识、动态学习和自主规划的通用AI模型,深化模型在城市治理、生物安全预警等领域部署应用。布局AI+药物研发、AI+新材料等应用,推动AI与物理、化学、数学等基础科学深度融合发展,开发为科学服务的基础性工具。攻克柔性感知、自适应迁移、群体智能等关键技术,建设感知、决策、规划和控制一体化的机器智能体,推动在医疗、陪护、养老等场景的应用。

    扩展现实(XR)。突破XR关键技术,推动近眼显示、感知交互技术、渲染计算技术、云内容制作分享技术等突破。加快XR终端产品和应用软件开发,推动新一代通信网络(NGN)+XR融合创新,发展软硬一体的智能交互设备产业链。构建XR科技应用场景,加快在教育培训、医疗健康、工业制造、体育娱乐等行业应用。

    量子科技。围绕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测量,积极培育量子科技产业。攻关量子材料与器件设计、多自由度量子传感、光电声量子器件等技术,在硅光子、光通讯器件、光子芯片等器件研发应用上取得突破。推动量子技术在金融、大数据计算、医疗健康、资源环境等领域的应用。

    6G技术。科学有序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和规模化商用。突破空天海一体化、确定性网络等关键技术。聚焦6G智能终端、系统设备、通感算一体化网络以及融合应用等领域,推动产业做大做强。建立6G国家标准与技术推进中心,强化6G标准引领。

    打造未来能源产业集群

    在浦东、闵行、嘉定等区域,打造未来能源产业集群。

    先进核能。加快商业化先进核能技术攻关,开展新型小堆、超高温气冷堆装备研制以及新型核工程材料研发应用。攻关小型模块化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及模块化智能装备,研发高温超导可控核聚变实验装置,开展新型核聚变能源系统技术预研,推进核能小型化技术验证,开展多能融合示范应用。

    新型储能。推动开展战略性储能技术研发,推动压缩空气、液流电池等长时储能技术商业化,促进“光储充”新型储能站落地,加快飞轮储能、钠离子电池等技术试验,推动固态电池电解质技术攻关。推动大功率长寿命氢燃料电池和碳纸、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等关键材料创新,推动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等应用研究。

    打造未来空间产业集群

    在浦东、杨浦、闵行、金山、松江、青浦、崇明等区域,打造未来空间产业集群。

    深海探采。推动研发深远海和极地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发展重型破冰船、高冰级LNG船等极地装备,构建极地科考和资源开发装备体系。研制深远海运维保障、多功能救援等特种船舶,提高应急救援装备能力。研制深水大型浮式生产储卸装置等能源海工装备以及驻留浮式研究设施。研制深海采矿装备,加快海试验证及示范应用。

    空天利用。突破倾转旋翼、复合翼、智能飞行等技术,研制载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探索空中交通新模式。聚焦智能机载、复合材料、新能源动力创新,研制超音速、翼身融合等新一代商用飞机,推动氢电池、氢涡扇等氢能飞机技术验证示范。研制低成本卫星和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加快宽带通信卫星发射组网及商业运营,积极利用空间频率和轨道资源,建设陆海空天领域全天候、全球性卫星互联网。

    打造未来材料产业集群

    在浦东、宝山、金山等区域,提升产业转化承载能力,打造未来材料产业集群。

    高端膜材料。提升膜材料基础结构设计和原料自主化能力,突破高端分离膜技术,研发攻克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及专用树脂、体外膜肺氧合器用中空纤维膜、5G/6G天线用液晶高分子聚合物膜、高导热石墨烯薄膜等原材料及成膜技术。持续推进高端锂电池用膜材料、新型显示用光学膜、集成电路离型膜等材料技术迭代和产业化。

    高性能复合材料。做强高性能纤维产业链,布局极端环境纤维、生物医用纤维、人工智能纤维等方向。加强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研发,支持粘胶基碳纤维、沥青基碳纤维、芳纶纤维、超高分子量聚烯烃纤维等制备技术与工艺提升,攻关核心催化材料,突破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量产技术。研发能源转化及存储纤维、变色纤维、形状记忆纤维和致动纤维等应用技术。持续攻关航空发动机用高温合金、金属基复合材料和高端医用可降解合金等技术。

    非硅基芯材料。推动碳化硅、氮化镓等宽禁带半导体化合物发展,持续提升宽禁带半导体化合物晶体制备技术能级和量产规模,积极布局宽禁带半导体晶圆制造工艺技术,增强宽禁带半导体芯片产品设计能力,扩大产品应用领域。积极推动石墨烯、碳纳米管等碳基芯片材料,半导体二维材料等未来非硅基半导体材料技术研究和布局。

    此外,《行动方案》还提出,实施未来技术“筑基计划”、未来布局“领跑计划”、未来伙伴“携手计划”、未来场景“开源计划”、未来人才“雁阵计划”、未来生态“雨林计划”等六大计划,竞逐未来赛道。

    2022-10-15
  • 中国成第二汽车出口大国 也是对外开放重大成果

    近年来,我国在汽车领域对外开放的水准进一步提升。


    中国汽车出口数量猛增。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8月,中国汽车出口总量达到191万辆,同比增长44.5%,这一数据已经仅次于日本,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另据中汽协数据,今年8月,中国汽车出口为30.8万辆,同比增长65%,实现出口历史上首次超过30万辆。


    日本、美国、德国是三大汽车生产国,这也是中国消费者口中的日系、美系、德系。现在,在很多国家,逐渐会出现“中系”车。在全球汽车市场中,中国所占据的市场份额正在逐渐变大。


    那么,中国汽车出口为何能以如此迅猛的速度崛起?这其中的深层次因素有哪些?


    短期原因与长期原因


    中国汽车出口猛增,短期因素是因为疫情。疫情之下,全球供应链遭遇严重危机,芯片短缺严重影响了日、欧、美的汽车制造商,生产受到影响,供货下降,价格上升。因此,在种种客观因素影响下,其市场占有率有所下降。


    与此同时,虽然我国也受到了疫情的影响,但中国充分发挥了经济体量大、工业门类齐全的产业链优势;并且我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很好地保障了企业的生产。此消彼长之下,中国汽车竞争力得以提升,出口量也逐步上升。


    而在短期因素之外,趋势性的因素是新能源车的崛起。近年来,中国新能源车的快速发展,打入国际市场,带动了中国汽车出口。据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以下简称“乘联会”)数据,2020年、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分别为22.3万辆、58.8万辆,而今年1-8月就达到了51.7万辆。


    在第四届全球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供应链创新大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王金照表示,2021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出口占全球的三分之一,是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出口大国。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推高了中国汽车的出口价格。据乘联会统计,中国汽车出口均价已从2018年的1.29万美元提升至2022年的1.64万美元,8月更是达到了1.89万美元。


    新能源汽车的趋势背后,一个更大的趋势是,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技术、生态的持续发展。目前,国内汽车产业链条相对完备,具备差异化竞争优势。这个优势,源于我国不断扩大开放水平和领域。


    不断开放倒逼国内车企创新


    此前,不少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在汽车领域,中国的“市场换技术策略”失败了,但中国汽车出口数量成为世界第二,显然证伪了这种说法。


    与此同时,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的事实也表明,作为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受益者,中国只有不断扩大开放、支持民企创新、坚决做全球化的维护者,才能继续保持经济发展势头。


    扩大对外开放的意义不止于当下,仅就汽车行业而言,持续扩大对外开放,不仅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国内加快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同时也更容易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换言之,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有利于倒逼中国车企深化改革、加快创新,进而促进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


    中国汽车出口量增加,当然离不开国产汽车生产技术、质量和效率的提升。现实中,很多人对技术存在一种误解。简单地说,他们认为,技术就是把东西研发出来,生产出来,而忽略了成本、效率。实际上,在现代全球市场经济中,技术是不但要能生产出来,而且要高效率、低成本地生产出来。


    中国汽车工业之所以得以迅速提升,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合资汽车的生产中,锻炼出来的技术、人才、产业链,支撑起了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在新能源车领域,我们也不断实行对外开放,与国际对标,促使国内车企提升生产效率。

    2022-10-14
  • 加快培育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中小企业联系千家万户,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定位于县域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近日,工信部印发《促进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了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的培育方向和认定标准,并提出“十四五”期间,在全国范围认定200个左右集群,引导和支持地方培育一批省级集群。


    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特”在哪里?如何重点支持和培育?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工信部中小企业局有关负责人。


    为何定位在“县域”


    呈现“一县一业”发展态势,县域产业集群已成为工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根据《办法》,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是定位在县级区划范围内,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集群为何要定位在县域?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据统计,我国县域经济GDP占全国比重近四成,县域户籍人数超过全国总人口的60%。


    自2015年工信部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各地因地制宜重点围绕特色产业集群、县域工业集中区、块状经济等出台专项政策,呈现出“一县一业”的发展态势。数据显示,近三成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布在县域产业集群中,县域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国工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尽管发展态势良好,但也应看到,集群的高质量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工信部中小企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对10个省份、50多个县域集群、近千家中小企业开展的调研发现,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仍存在以下问题——


    定位模糊、协同不足。相当一部分集群主导产业定位不够清晰,优势特色不足,同时由于协同创新平台尚不健全、发挥作用不够等问题,不少集群仍表现为“集而不群”。


    资源欠缺、服务滞后。当前,县域产业集群提供服务与企业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资源的欠缺限制了集群数字化管理水平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的提升。


    “促进培育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可以更好下沉高水平服务资源、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弥补中小企业小散弱的先天劣势。”工信部中小企业局有关负责人说,发展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也有利于促进各种产业资源的快速流动,放大产业协作效应,将集群嵌入全国乃至全球产业体系中,从而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实现“卡位”“补位”,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集群“特”在哪里


    明确一个主导产业,并不断夯实产业基础,集聚创新要素


    特色是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动力。那么此类集群“特”在哪里?


    “特”体现为主导产业的专业化。按照《办法》,中小企业集群需明确一个主导产业,并不断夯实产业基础。一些地区打造一县一业、一镇一品等做法,均是立足当地资源特点和产业基础,进行差异化定位,引导中小企业在主导产业上深耕细作,不断提升集群专业化配套能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特”表现在主导产业的优势化。《办法》要求,中小企业集群应围绕主导产业集聚创新要素,加强协同创新,完善创新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产业协作水平,践行绿色制造,形成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应该看到,近年来,各地立足区位特点、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产业结构,已形成一批相对成熟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河北临西,轴承产业集群加强与科研院所战略合作,实现机床轴承、陶瓷轴承等中高端产品突破,产品远销东南亚、欧美等的90多个国家和地区;河南叶县,依托龙头企业平煤神马集团组建尼龙新材料产业研究院,有力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的遴选要立足于推动我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聚焦营造中小企业良好发展环境和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专业化配套能力提升。”工信部中小企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从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成效明显、产业链供应链协作高效、具有较强协同创新能力、数字化转型效果初显、具有较高绿色化发展水平、积极参与产业开放合作等多方面进行具体遴选和认定。


    认定后如何培育


    引导地方出台专项支持政策,汇聚市场化服务资源,形成发展新模式


    认定是手段,培育才是关键。按照《办法》,在“十四五”期间,将在全国范围内认定200个左右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认定工作完成后,如何支持和促进集群的发展和培育?


    “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的方式,多措并举培育集群发展。”工信部中小企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通过开展政策宣贯,引导地方立足工作实际统筹规划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布局,出台专项支持政策,在财政、金融、产业、土地、人才等方面加强对集群发展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汇聚市场化服务资源,通过机制创新形成多方共建、共商共治、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集群发展新模式。


    “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的生存发展之根在于产业,无产业则无集群,无专而强的产业则无优而壮的集群。”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杨建军表示,培育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需要精准定位集群主导产业,提升主导产业特色优势,推进产业数字化升级,加大创新平台建设力度,畅通集群内外部协作网络,持续推进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工作,不断提升集群产业竞争力。


    为防止一些地区在集群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盲目发展和趋同现象,《办法》也作出了相应的规范性要求和指引,以引导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健康可持续发展。


    《办法》规定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制定三年发展规划,作为认定的基本条件,将有效协调集群的产业发展方向。杨建军分析,集群需结合产业发展形势和自身发展基础,明确发展目标,采取量身定制、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综合提升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发展成各有千秋、模式各异的行业标杆。


    此外,《办法》也提出要建立集群动态管理和跟踪监测机制的要求。据介绍,下一步工信部将组织各地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建立健全本地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动态监测工作机制,通过开展集群诊断、编制发布案例集等方式推进先进培育工作经验的分享,引导集群少走弯路、找到出路,为推动出台精准滴灌的集群扶持政策提供支撑。(本报记者韩鑫)

    2022-10-14
  • 延伸产业链 一起“发羊财”

    秋天的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天高云淡。


    9月6日下午,记者一行驱车前往伊和乌素苏木敖楞布拉格嘎查,见到白月虹夫妇时,他们正坐在家里用手机查看自家羊群活动轨迹和草场周边的情况。


    “一切正常。”白月虹的丈夫宫城峻乐呵呵地说,并向记者展示摄像头监控的画面。“看得非常远,清晰度也很高,特别方便。”


    “牛羊跟着水草走,牧人跟着牛羊走。”这是传统畜牧业生产的真实写照。近几年,受益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现代化畜牧业得以不断发展和创新,不仅为牧民创造了舒适便利的生活条件,更深深地改变着他们的生产方式。


    伊和乌素苏木发展畜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玉米等秸秆类作物种植面积广,为羊群提供了充足的饲草料。但曾经一段时间,农畜产品品牌“小散乱”,优质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卖不上好价钱,困扰着当地群众。


    “过去养殖,只追求数量,不提高质量,而现在养殖方式和效益都大不一样了。”白月虹一个劲儿地招呼记者去她家的牧场参观,眼前这个女人淳朴又腼腆,但只要打开话匣子,就离不开“羊”。


    刚开始养羊时,都是粗放式养殖和加工,白月虹夫妇养了100只白绒山羊,起早贪黑地干,一年到头纯收入也就5万元左右。“当时嘎查里有人笑话我,羊也养不好。”宫城峻说,听到这些话,他心里不好受,但这也更激发了他做大做强羊产业的决心。


    经过几年的摸索,2015年5月18日,白月虹夫妇注册了马拉沁种植专业合作社。2017年,他们在杭锦旗开起第一家线下体验店,将羊肉简单分割后快递给老客户,这一年也是他们迈入市场化的第一步,当年就见到了收益。


    2018年,宫城峻开始找代加工企业,将白条羊进行精细分割,1斤羊肉的价格也涨到了35元,羊排、羊腿部位的价格还会更高一些。随着他们养羊规模越来越大,合作社开始吸纳周边的牧民加入。截至目前,已经吸纳带动57户牧民,山羊数量达2万余只。


    “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去年合作社出栏了150只羊、收购了30吨羊肉,纯利润达到75万元,比起10年前,收入增加了近10倍。”白月虹告诉记者,今年合作社开始建设自己的羊肉精细分割车间,满负荷运转日可分割120只羊,估计产值能突破500万元。


    眼下,合作社即将迎来产销两旺的时节。经过10几道工序精细加工的多种山羊肉产品将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走向全国市场。


    “玩转”微信、快手后,宫城峻发现了新商机——网络可以把山羊肉卖到更远的地方。网友“开心果姐姐”在广东东莞经营着一家肉铺,销售的就是宫城峻家的羊肉,草原上散养的山羊,能及时通过冷链运输到经济发达的东莞。


    “只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奔着目标脚踏实地地干,成功也不是啥难事。”宫城峻看着小羊羔,眼神坚定。


    据了解,白绒山羊作为杭锦旗唯一具有自主供种能力的家畜品种,2021年全旗牧业存栏达144万只。伊和乌素苏木紧紧抓住农牧业产业发展的“牛鼻子”,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农牧业优势,围绕“优配套、深加工、扩渠道、提品质、强品牌、推示范”的发展思路,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推动了农牧产业多点开花。


    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如今,杭锦旗一条连接城乡、不断延伸的山羊全产业链条初见雏形,让处在链条环节中的养殖户、加工厂、流通户一起“发羊财”。(记者宋爽)

    2022-10-13
  • 内蒙古精准推进绿色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

    8月17日,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局长白清元一行赴包头市调研指导服务绿色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市场监管局自觉把服务发展大局的责任扛在肩上,充分发挥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质量管理等质量基础设施在产业发展中的基础引领作用,面向企业、区域、产业,提供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质量基础设施综合服务,精准推动全区绿色特色优势产业质量提升,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21年底,帮助企业和农牧民直接增收近8.6亿元、节约成本1300余万元,稳定用工3000余人,拓展就业岗位6200余个。


    “一需一策、一企一案”点对点“滴灌式”服务


    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开展“点对点”调研,按照“一需一策、一企一案”原则,为企业提供“滴灌式”精准服务,从2019年至2021年,累计服务124家企业,提供127项“滴灌式”精准服务。


    “自从使用电火花稀土金属及合金快速分析仪后,企业的检测效率提高了10倍,每年能节约检测成本近100万元。”包头市三隆稀有金属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技术部部长王昊说,以前,稀土金属及合金检测过程繁杂、周期长、成本高,产生的废气、废水等一直困扰企业高质量发展。而他提及的电火花稀土金属及合金快速分析仪,是由原自治区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联合三隆稀有金属公司等企业共同研制而成。该院是自治区市场监管局为服务稀土产业发展专门设立的从事稀土产品检验检测及质量监督的技术机构。自2019年开始,该院瞄准企业遇到的痛点难点问题开展技术帮扶,为企业发展解决了不少难题。


    “近几年随着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与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等政策的出台,如不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一些老的‘明星药’可能会被市场淘汰。我们的复方甘草片与异烟肼片就处于这种情况。企业曾经面临着研究方法开发和方案制定以及实验开展缺乏技术支持等多个难题。”提起前几年的处境,内蒙古兰太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常斌总是一言难尽。


    2019年,借着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开展“服务百家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的东风,内蒙古自治区药品检验研究院确定兰太药业为服务对象,并专门制定了专项解决方案。由崔黎院长亲自挂帅先后6次去企业一线调研指导,同时帮助企业邀请胡昌勤等7位业界国家级专家对该项目进行了“量体裁衣”。通过不懈努力,一致性评价项目终于有了丰硕成果。


    2020年4月,异烟肼片通过一致性评价并获得批件,实现了自治区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零”的突破。


    2022年2月17日,复方甘草片也正式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递交了一致性评价申请,该成果经专家反复论证,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未来该产品通过一致性评价后,即可进入国家药品集中采购目录。常斌对企业今后的发展充满信心。他说:“这几年受益于监管部门的帮扶,拳头产品复方甘草片2020年受疫情影响销售3亿片,2021年销售了7亿片,今年的目标是7.5亿片,目前已经比去年同期提升了10%的销量,这样的产品未来也是企业最大的利润增长点。”


    细数从自治区市场监管局精准服务中受益的企业,不止这两家。该局还帮助内蒙古北通橡塑机械有限公司攻克橡胶齿轮泵滤胶机核心部件易损易磨等技术难关,让核心部件使用寿命延长至2万小时,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4倍;帮助内蒙古新能源有限公司有效降低锅炉爆管、换热器泄漏等事故发生率,提高锅炉运行能效2个百分点,节约非正常停机成本和锅炉运行成本500余万元……


    健全机制扩大战果由“一企”向“一域”精准拓展


    企业的问题解决了,发展更好了,如何积小胜为大胜、推动产业或者区域实现高质量发展?对此,自治区市场监管局给出的答案是——总结服务企业取得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健全机制、扩大战果,推动服务工作由“点”向“面”拓展。


    丰镇月饼作为乌兰察布市丰镇市特产,有200多年的历史。前些年由于丰镇月饼没有国家标准,市场前景一直停滞不前,生产经营月饼的企业也面临诸多困境。了解这一情况后,自治区市场监管局联合丰镇市月饼行业协会、丰镇市海鹏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并推广实施丰镇月饼团体标准。该标准推出后,业内200余家小微企业受益,效益增长近5000万元,拓展就业岗位6200余个。


    与丰镇月饼产业同样得到提升的,还有化德县絮片服装产业。为解决化德县絮片服装质量问题,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借助国家毛绒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化德实验室,建立公共检测服务平台,为10家絮片服装生产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帮助企业研发羊、驼绒复合絮片和羊、驼绒絮片被等新产品,制定产品标准,规范生产加工,促进产品提档升级,推动当地絮片服装产业逐步实现良性发展。同时,该局还将绒毛检验促进农牧民增收的方法推广到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等区域,通过检验数据引导标准化养殖,使农牧民增收8000多万元。


    “白酒生产全过程管控平台和人工智能固态发酵白酒酒体设计系统运行后,公司产品质量稳步提升,2020年利税达到自治区白酒企业第一,2021年、2022年公司各项经济指标也是步步攀升。”内蒙古太仆寺旗草原酿酒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李慧峰说。


    李慧峰所说的平台和系统,就是由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开发的“白酒生产全过程监控平台”和“人工智能固态发酵白酒酒体设计系统。”2020年至2021年,该局对接自治区白酒生产企业,将服务“一企”推向服务“一业”,先后向自治区王道酒业、天山酒业、沙漠传奇酒业等企业推广应用,企业出酒率平均提高2%,有效带动全区白酒产业产品质量提档升级,形成新的效益增长点。


    由“点”向“面”到“链”深入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宽了


    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创新建立“115”工作机制,即1家技术机构深耕1条产业链,集聚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资源、盟市旗县政府资源、自治区相关厅局资源、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行业协会和第三方机构资源,按照“链上找点、以点促链”工作要求,积极对接现代煤化工、有色金属、生物医药、奶业、肉牛、肉羊、羊绒七条产业链企业,精准选定50余家骨干企业提供质量提升综合服务。今年4月,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分别与工信厅、农牧厅及6个盟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内蒙古计量测试研究院等4家技术机构分别与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等合作方签署合作协议,进一步深化了服务绿色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


    “前些年,我家的羊绒细度都在15至17微米,现在基本上达到14.5微米左右,价格每公斤要比以前高出40元左右。”谈起如今所养的优质白绒山羊,阿拉善右旗巴彦高勒苏木牧民刘维柱认真地说。


    刘维柱的收益,与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在绒山羊集中区域推行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养殖模式,开展绒山羊品种“保种工程”,免费为牧民提供绒山羊纤维细度动态监测服务关系密切。


    这些年,自治区市场监管局持续深耕羊绒产业链,联合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两级政府,在养殖前端、绒毛交易、加工销售等环节同步发力,动态监测山羊绒品质样本近11万个,淘汰粗绒型基础母羊1.27万余只、种公羊110余只,从源头提升山羊绒品质;推行公正检验制度,检验山羊绒1.6万吨,推动建立优质优价交易机制,公检过的山羊绒交易价比未公检的平均高5—10元/千克;研发石墨烯与羊绒混纺技术,丰富羊绒制品品种,内蒙古鹿王羊绒有限公司新增订单1.5万余件,销售额增加1200万元。


    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帮助生物医药产业链上游种植企业和合作社制修订相关标准,推进标准化种植示范区建设,提升种植标准化水平,为下游企业提供质量更好、药效更足的蒙中药材;帮助乌兰浩特中蒙制药有限公司下游企业提升香脂十六味丸等产品质量标准,推动《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标准勘误,提升蒙药中成药质量水平,促进产业增收6000余万元……


    在该局的协调推动下,一系列促“链”发展举措正在稳步落地。


    “自治区市场监管局作为质量强区工作和质量提升行动的牵头单位,会坚决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推动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不断深化,开展‘滴灌式’精准服务,按照‘一需一策、一企一案’助推企业提升质量效益;由‘一企’向‘一域’拓展,提升产业发展综合效益;实现由‘点’向‘面’到‘链’的深化拓展,助推自治区绿色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局长白清元说。


    经过三个阶段的探索实践,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在服务理念、模式和方法路径上不断总结提升、改进优化,资源集聚实现由一院一所到局内外、区内外的聚力整合,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企业获得感显著提升。


    服务绿色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随着“115”工作机制的建立,多方合作也将进入实质性阶段。下一步,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将放眼全国,寻找技术实力雄厚的专业机构,与之建立合作关系,在更广范围集聚优势资源,不断提升自身在服务发展大局中的质量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助推产业链质量整体提升,助力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李国萍)

    2022-10-13
  • “新老人”如何撬动养老产业升级?

    爱上网、爱购物、爱旅游、爱运动、爱美容……这些过去属于年轻人独有的标签,正越来越多地被60后“新老人”群体所分享。处于活力老人阶段的60后,对高质量的老年生活有了更多新想法,其释放出的新需求也让养老涉老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今年61岁的王金明家住重庆两江新区,自诩比退休前还忙。“我每天有3件必做的事:刷抖音、逛淘宝、看网文。”他说,每个“项目”平均都得花上一两个小时。


    20世纪60年代出生,如今60岁左右的老人被称为“新老人”。他们近年来陆续进入退休年龄,每年2000多万人的规模,被称为“史上最大规模退休潮”。


    与人们对老年人群体的传统认知不同,这批“新老人”退休后的生活、兴趣和爱好发生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变化。“新老人”更为多元和个性化的需求,给老龄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不一样的退休生活


    如今,“新老人”对网络的接受度不断提高,相当一部分人熟练掌握各种网上冲浪技能。“抖音上有很多有趣搞笑的短视频,淘宝、拼多多等平台买东西便宜,甚至还可以买生鲜蔬菜。我还喜欢看网络小说,大字版的电子书,翻页很方便!”10月10日,王金明拿出手机,边说边向记者展示。


    “老年女性也可以漂亮又优雅。”精致的妆容、苗条的身段、时尚减龄的发型,重庆大渡口区跃进村街道钢堰社区居民张永礼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不少。舞蹈“发烧友”、爱看直播购物的“点赞狂魔”、不化妆不出门的“高龄少女”,是张永礼给自己贴上的“标签”。


    如今,资深驴友中,60后的身影越来越多。自从退休后,家住成都的罗雪松便开始追求自己的旅游梦,近些年已经去过数十个国家。在成功考取驾照后,她拿出积蓄购置了一辆小型房车,开始在国内多个城市自驾游,体验沿途风土人情。


    爱上网、爱购物、爱旅游、爱运动、爱美容……这些过去属于年轻人独有的标签,正越来越多地被“新老人”群体所分享。


    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56岁以上用户在旅游度假上的成交额同比增长超过10倍,网购手机的成交额同比增长99%,在新型家电上的消费也明显增长。


    阿里健康研究院日前发布报告显示,“新老人”购买彩瞳的人数两年来增加近50%,其中女性占比近七成;购买面膜和祛疤产品的人数分别增加近一倍和两倍以上。


    新需求带来新契机


    处于活力老人阶段的60后,对高质量老年生活有了更多新想法,其释放出的新需求也让养老涉老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旅居养老、抱团养老、智慧养老、田园养老……一批新型养老模式方兴未艾。


    重庆市人口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重庆市人口学会秘书长刘国辉建议,应针对“新老人”的特点和需求,进一步深耕、细分养老产业以及涉老产业,创新老年康养模式,开发适老化产品,发展老年自驾旅游、老年新潮体育、老年在线教育、老年智慧娱乐等消费新业态,提供有效供给、精准服务,为“新老人”的养老生活创造更多的可能。


    致力于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研发的重庆宗灿科技公司,已经拓展了其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的功能。除了传统的在线服务需求叫号、派单、实时监控等服务外,平台依据“新老人”需求增加了养老金融、文化艺术、体育休闲娱乐等消费和服务内容。“新型养老产业涵盖了国民经济的很多领域,产业链很长。”公司总经理赵向前表示。


    重庆市“十四五”新闻与传播市级重点学科带头人张锐表示,相对于以前的老人,60后“新老人”有更强的消费能力,而且人数有规模效应,今后会给养老产业、医疗健康、旅游产业等带来新的增长潜力。


    “十四五”时期,“60后”群体将成为老年人消费主体。有分析认为,“新老人”具有更高的自主意识、消费意识、参与意识,老龄产业将成为拉动内需、扩大就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应对老龄化挑战,挖掘老龄“红利”


    据预测,“十四五”期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规模年均增长约1000万,远高于“十三五”期间。老龄化进度的加快带来劳动力结构的迅速变化,同时使得医疗保险、养老金等公共支出快速增长,给社会运行带来挑战。


    “在老年人力资源构成中,低龄、健康的老年人是主体。”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教授孙鹃娟认为,如果能把这部分老年人更好地利用起来,对经济社会发展而言是潜在优势。当下需要调动、开发有就业能力和意愿的老年人力资源,缓解快速老龄化带来的压力。


    “‘新老人’群体的职业背景、知识结构在变化。”重庆市卫健委老龄健康处处长丁国富表示,重庆市正大力探索面向低龄老年人的志愿服务新种类,拓宽“新老人”志愿服务社区的参与渠道,适时发展更适合他们的志愿服务项目,令老年人才老有所为。


    今年8月,全国老年人才网上线。这被认为是人力资源开发利用进入新阶段的标志,老年人再就业将成为社会人力资源中的一个重要指标。据了解,该网站上线后,招聘岗位已经越来越多。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当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退休后继续释放专业能量的意愿更强。比如江苏省无锡市,当地每年都会举办“银发专场”公益招聘会,每场招聘会约有200至300名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老科技人员热情高涨,他们业务能力强、人脉资源广,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导师。”当地人社部门负责人说。(记者李国)

    2022-10-12

  • 首 页  上一页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