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政策聚焦强韧性优布局

    不久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了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了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国际竞争力,畅通交通物流,优化国内产业链布局,支持中西部地区改善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这一部署再次强调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重要性。


    “下一步,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分类精准施策,补短板、锻长板,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确保产业链稳定安全。”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产业室主任魏琪嘉说。


    产业链供应链有序恢复


    “8月份,面对极端高温天气和疫情散发多发等不利因素影响,各地区各部门高效统筹、积极应对,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加快推进实施,工业生产小幅回升,延续5月份以来稳步恢复态势。”国家统计局工业司副司长汤魏巍介绍,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增速较上月加快0.4个百分点;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5%,继续保持快速回升态势,增速较上月加快8.0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3%,增速较上月加快4.9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加快,全力保障极端高温情况下全社会用电需求。


    在魏琪嘉看来,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保持畅通,一方面得益于各地针对包括汽车、集成电路、消费电子、装备制造、农用物资、食品医药等重点领域企业建立“白名单”制度,通过加强省部协同和跨区域协调,实现企业稳产保产;另一方面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具有强大韧性,与产业提质增效有效配合,工业体系完备优势显著。


    但也要看到,疫情扰动因素仍存,部分地区曾出现人员返岗受限、跨区域物流受阻、运输不畅等问题,对重点地区、重点领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造成一定冲击。关键是要做好应对预案,特别是强化物流末端配送能力,推动解决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工业室主任付保宗同样认为,在物流环节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是打通供应链堵点卡点的有力举措。比如,得力集团打造的智慧物流体系给出有效解决方案:在仓储布局上,构建中央仓、区域仓、城市仓三级仓储体系,总面积超过80万平方米,110个省仓与城市仓覆盖全国县级以上所有城市,保障其产品的精准与快速流转;在订单响应及处理上,采用智能机器人系统和仓库管理系统,实现各供应链环节数字化协同,货品出库经高速堆垛机、多层穿梭车、机器人自动拆垛、自动贴标、AGV自动搬运等流程,实现全程无人化、智能化作业,大大提高了从拣配到装车的运作效率。


    “智慧物流作为集团供应链体系坚实底座,全面满足多产业多业态发展需要,给客户提供更便捷高效的采购体验。”得力集团CEO陈雪强说。


    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当前,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30%,正是拥有雄厚制造业基础,才支撑了产业链供应链保持稳定并迅速恢复。“在轻工、电子等诸多领域,无论是从产业规模还是配套体系,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在国际上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这也是出口额保持高速增长的原因之一。”付保宗告诉记者,下一步要在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上下功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企业加大投入,在全球进行产业布局。


    今年6月,TCL华星印度工厂首条产线具备量产能力,这是TCL华星在海外布局的首个半导体显示制造基地,该项目将与TCL科技在印度布局的整机产线协同,打造从面板模组到电视整机一体化制造能力。作为国内较早涉足海外市场的企业,TCL已经在全球拥有32个制造基地,涉及智屏、手机、空调等产品,在当地实现从产品开发、生产到销售、服务的全产业布局。得益于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今年上半年,TCL智屏销量在海外超过20个国家及地区排名位居前五位,且市场份额同比增长。


    “中国企业要将产业链延伸到主要国家或经济体,从而带动国内核心部件、材料、装备出口,并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将全球业务做大做强。”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表示,产业链国际化,不但能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经营效益,也能通过产业输出扩大中国制造影响力,这是一种适应投资贸易规则变化的中国经济全球化发展模式。


    魏琪嘉认为,我国在高端材料、关键零部件、核心元器件、工业软件等基础领域存在诸多短板,整体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从而阻碍了产业链供应链升级,必须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领域的全面自主突破,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核心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同时,针对亟需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先期打造以国内循环为主的产业链,逐步实现进口替代,进而参与国际竞争,拓展全球市场,最终达到国际循环与国内循环无缝衔接并占领全球产业链制高点的目的。对于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坚持“走出去”原则,发挥地理邻近优势,在更多环节更多领域占据主动地位,不断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促进东中西部协同发展


    中西部地区一直是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且潜力较大。“资源丰富、用地用工成本较低、发展诉求强烈,这是中西部地区的优势所在。但基础设施薄弱、开放程度较低是其面临的较为突出的短板。”付保宗说。


    “交通、能源等传统基建仍是中西部地区重点发力方向,这也将大幅提升全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形成东中西、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和供应链联动,有力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时,各地要提前布局5G、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添后劲。”魏琪嘉告诉记者,很多地区将基础设施改造作为扩大有效投资、促进经济企稳回升的重要手段,加大谋划力度。例如,“十四五”期间,湖南将投资超3万亿元,推进长赣高铁、常益长与武广高铁直通、长沙机场改扩建、特高压对外联络通道等809个基础设施项目。


    付保宗认为,在调动各方面社会资源参与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要积极引导东部发达地区在项目、资金、人才、科技等方面与中西部地区加强对接。前不久,TCL科技与协鑫科技合作的1万吨/年电子级多晶硅暨10万吨颗粒硅项目开工仪式在呼和浩特举行,此次合作不仅能充分发挥当地原材料、能源优势,更带动内蒙古光伏产业快速发展。


    “要继续优化调整区域生产力布局,进一步激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潜力,因地制宜解决制造业发展水平不平衡问题,拓宽我国制造业产业链稳定、安全发展的战略纵深和回旋空间。”魏琪嘉说。(李芃达)

    2022-09-27
  • 中国通信工业协会互联网产业专委会发起 “元宇宙项目推进计划”

    中国通信工业协会互联网产业专业委员会-上海迪普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签约仪式(上海迪普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中国通信工业协会互联网产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授牌仪式暨新闻发布会)于二零二二年九月二十一日下午在长沙凯宾斯基酒店顺利举行。

    与会嘉宾有:中国通信工业协会互联网产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冯惠斌、中国通信工业协会互联网产业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卢建军、中国通信工业协会互联网产业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史良、中国通信工业协会互联网产业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朱崎、安洁,以及相关行业的领导与专家。

    会上,中国通信工业协会互联网产业专业委员委会与上海迪普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并举行了副主任委员单位铜牌揭牌仪式,共同发起“元宇宙项目推进计划”,互联网产业专业委员会委托上海迪普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负责该计划的落地实沲。



    中国通信工业协会互联网产业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朱崎介绍到会嘉宾



    中国通信工业协会互联网产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冯惠斌致辞



    中国通信工业协会互联网产业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卢建军做协会介绍

    当前,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本质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兴起,工业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正在蓬勃发展,在工业互联网方面,政府大力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深入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产业链协同试点建设,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互联网企业建立共享平台。互联网产业专业委员会可通过组织协调互联网产业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地方政府等深入合作,共建互联网产业园区,围绕互联网产业链对接优秀企业入驻园区,围绕区域龙头企业、大企业产业链,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电子商务、网络直播、网络游戏、区块链、元宇宙等移动互联网产业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在国内不断兴起。元宇宙、Web3.0、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智能合约、安全共识算法、分布式容错机制技术的发展,也使NFT数字藏品等概念走红并引发争议。在此情况下,国家版权局强化NFT数字藏品新业态版权监管,推进成都文化产权交易所线上平台建设,商议并制定“数字文化产品交易规则”“文化产权交易规则”等。互联网产业专业委员会可通过组建互联网产业智库联盟,组织专家在互联网产业相关领域开展咨询,定期或不定期出具权威性研究报告,为地方政府及行业企业提供制定互联网企业政策的决策依据,引导互联网行业市场的规范发展。



    中国通信工业协会互联网产业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史良主题做演讲

    新的概念、新的项目、新的创新在促进技术创新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隐藏在高速发展下的弊端。“元宇宙”这一利用科技手段进行链接和创造的,与现实世界映射和交互的虚拟世界,具有新型社会体系的数字生活空间,在目前更多的是作为商业符号出现,其本身并不代表新技术,而是集成现有5G、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区块链、数字资产、数字身份等技术的概念具化。做好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科学制定相关行业规则,有助于调整概念创新与技术创新不协调的矛盾。互联网产业专业委员会积极承担国家和地方互联网产业相关研究课题,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标志性理论研究成果和决策参考,打造成为互联网产业改革发展决策的“智库”,为政府对移动互联网与工业互联网新情况的了解提供支持。

    移动互联网近年来飞速发展,《2021年移动互联网白皮书》显示,人们逐渐习惯线上活动带来的便利,线上购物、在线娱乐、生鲜外卖、协同办公等在手机APP应用上出现增长,另一方面,游戏版号新规等政策的出台,在线教育行业双减影响着在线教育平台以及游戏行业。移动互联网环境的复杂,让对熟悉互联网情况,掌握互联网技术人才的需求变得迫切。互联网产业专业委员会可结合市场需求,积极开展互联网产业领域专业人才培养,联合互联网产业相关龙头企业或国有企事业单位等进行相关岗位内训,并开展相关职业技能水平评价。

    未来上海迪普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将依托互联网产业专业委员会将信息、技术、资源、人才、渠道、资本等整合在专业委员会的大平台上,为中国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精准的产业化服务。通过信息支持、科技创新等手段为企业和经济体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为我国互联网产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可持续性、可借鉴的良好模式。



    中国通信工业协会互联网产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冯惠斌为迪普维代表授牌

    2022-09-26
  • 广东大力推动数字化供应链发展

    一台微波炉,从接到海外客户的订单到完成生产,需要多少天?


    “过去要20天,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后的今天,则只要7天。”格兰仕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梁昭贤说,通过数字化供应链系统,格兰仕将产品研发、可靠性验证、烹调数据分析、消费者研究、上游供应商开模、新品量产等工作同步协调起来,大大激发产业链整体活力。


    与2019年相比,数字化转型后的格兰仕微波炉2021年全产业链生产效率提升5.5%,能源利用率提升20%,运营成本降低20%,不良品率降低85.7%,研制周期缩短50%。格兰仕协同全产业链,在严峻的国内外市场环境下走出低迷,今年上半年,微波炉出货率同比提升18%。


    其实,在20多年前,格兰仕也曾经遭遇过产业链困难。


    在微波炉产业链上,包括生产变压器、微动开关、罩极电机、转盘电机、定时器、继电器等,但最关键的零部件是磁控管,它有着微波炉“心脏”之称。1998年,格兰仕刚刚取得微波炉产销量全球第一,就遭遇国际同行对磁控管的恶意断供。


    “不公平”的待遇让人记忆犹新,企业一度到了进退两难的地步。当时,梁昭贤和几位老教授在封闭车间一待就是几个月,最终宣告攻克磁控管生产关键技术难题,格兰仕建立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磁控管生产线。很快,数千元一台的微波炉降到了数百元,“奢侈品”变成国民生活“必需品”。


    断供带来了危机,但也为格兰仕注入了敢为人先、永不言败的精神动力。目前,格兰仕每年自主研制磁控管4000多万只,全球磁控管技术也以格兰仕的标准为参考。以磁控管技术突破为重点,格兰仕推动微波炉全产业链升级,这成为“链主”企业为全产业链带来的优势竞争力。


    据介绍,“链主”企业指处于产业链供应链核心优势地位,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技术产品创新和产业生态构建有重大影响力的企业,有能力且有意愿对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健全和壮大产业体系发挥重要作用的企业。


    今年以来,广东省出台多项措施打造产业链“链主”,围绕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每条重点产业链遴选2—3家“链主”企业,到2025年,在全省范围内培育形成省级“链主”企业60家左右;到2030年,培育形成超100家“链主”企业。


    在此背景下,珠海用了短短两三年工夫就把一整条光伏新能源产业链集聚在了珠江西岸;广州同时布局芯片和汽车,打造中国集成电路“第三极”和“智车之城”;深圳以5G赋能加快千行百业全产业链发展;佛山重点围绕智能家电、现代轻工纺织等产业集群产业链提升,培育壮大产业链“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联动发展……


    “‘链主’企业要牵头组织开展核心技术攻关,破解难题;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带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深化产业链国际合作,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广东省工信厅副厅长吴东文表示,面对未来的竞争,“链主”企业将担纲挺起制造业脊梁。(本报记者李刚)

    2022-09-26
  • 制造业集聚集群发展水平加速提升 上半年二十五个先进集群完成产值六点二万亿元

    本报北京9月25日电(记者王政)记者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造业重大生产力布局调整优化取得积极成效,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水平加速提升,今年上半年,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完成产值6.2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1%。


    引领带动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自2019年起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以来,工信部已组织开展3轮竞赛,共产生60个初赛胜出集群,其中,25个集群在前两轮集群决赛中胜出,成为重点培育对象。2021年,这25个集群主导产业产值近10万亿元,集聚了规上企业2.5万家,有17个集群产值同比增速超过两位数。


    要素高效集聚、循环畅通的集群生态快速搭建。通过加强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产融合作、重大人才工程项目实施、信息基础设施布局等工作协同,科技、金融、人才、数据等要素资源正加速向优势集群汇聚。目前,25个重点培育的集群集聚了近100家单项冠军企业、上千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50%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在重点集群布局建设。


    重点区域产业集群化发展扎实推进。持续推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引导和支持重点产业集聚区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效益,截至目前,共创建10批445家示范基地。积极引导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发展,共支持创建6个工业互联网示范区,4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8个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研究支持集群培育发展的针对性政策举措,打造“产业+科技+金融+人才”高水平循环的集群发展生态,加快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2022-09-26
  • 八马茶业转战深市主板 继续参与茶叶第一股争夺

    从创业板撤回上市申请4个多月后,全茶类连锁品牌八马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八马茶业”)9月22日披露新的招股书,拟在深市主板上市。


    此外,早前终止A股IPO的普洱澜沧古茶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澜沧古茶”)改道港股IPO,5月30日,港交所网站显示,澜沧古茶首次递交招股说明书,计划在主板挂牌上市。计划A股上市的茶企中还有中国茶叶,2020年披露招股书拟登陆上证主板至今,中国茶叶已经等待近两年,今年2月更新了招股书后未有进一步披露。


    茶叶第一股花落谁家再掀波澜。











    八马茶叶转投主板


    资料显示,八马茶业于1997年成立,是一家全茶类全国连锁品牌企业,主要从事茶及相关产品的研发设计、标准输出及品牌零售业务,产品覆盖乌龙茶、黑茶、红茶、绿茶、白茶、黄茶、再加工茶等全品类茶叶以及茶具、茶食品等相关产品。


    2019年到2021年,八马茶业营收分别为10.23亿元、12.67亿元、17.44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188.16万元、1.16亿元、1.63亿元。2022年第一季度,八马茶业实现营收4.51亿元,归母净利润为4514.69万元。加盟模式是八马茶业渠道拓展的重要一环,报告期内,公司通过线下加盟模式实现的销售额分别为4.8亿元、5.95亿元、8.91亿元、2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47.44%、47.33%、51.50%、44.76%,占比较高。截至报告期末,公司门店数量超2700家,销售网络已经覆盖全国各省份的主要大中型城市,其中八马茶业合计拥有400家直营店。


    八马茶业本次IPO拟募资金额约为10亿元,计划用于八马茶业营销网络建设项目、福建八马物流配送中心建设项目、八马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化建设项目、八马茶业武夷山生态工业园项目(一期)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八马茶业A股上市路并不平坦。2021年4月,八马茶业创业板上市申请获深交所受理,招股书显示,八马茶业拟募集资金约6.83亿元。最终经历3轮问询与回复,八马茶业2022年5月10日终止IPO。此后,考虑到后续上市成功的概率和时间成本,八马茶业将从创业板IPO更换为主板IPO。


    业内人士分析,八马茶业在现阶段的发展模式、经营规模等指标已满足主板的发行条件,向主板申请上市的政策面与公司基本面已匹配,这是其A股之路迈出的关键一步。


    澜沧古茶改道港股


    据统计,中国茶叶市场的规模从2016年的2148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049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7.3%,预计2026年将达到4080亿元,2021至2026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6%。中国的普洱茶市场预计将从2021年185亿元增加到2026年的31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0.9%。


    与高速增长的市场规模相悖,A股茶企IPO却波折不断。除了转投主板IPO的八马茶业外,早前冲刺A股失利的澜沧古茶则选择改道港股上市。澜沧古茶今年5月30日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招股书,这是澜沧古茶第二次尝试登陆资本市场,早在2020年7月,澜沧古茶曾向深交所递交过招股书,尝试冲刺A股茶叶第一股,但最终在2021年上会审理前主动撤回了申请材料,上市未果。






    业绩方面,澜沧古茶营收规模不断扩大,2019年至2021年营收分别为3.77亿元、4.05亿元、5.59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21.7%。近三年毛利分别为2.21亿元、2.85亿元以及3.68亿元。公司三年溢利分别为8139万元、1.23亿元以及1.44亿元。截至目前,澜沧古茶有534间线下门店,其中26间为自营门店及508间为经销商营运的门店。截至2021年,约70%的经销商已加入公司销售网络超过三年。2021年澜沧古茶总收益的7.5%来自通过自营网店进行的销售。


    此外,目前仍在A股排队IPO的茶企还有中国茶叶。2020年7月,证监会官网披露中国茶叶招股书,IPO拟募资5.4亿元,用于普洱茶产能建设、营销网络及品牌建设项目。

    2022-09-24
  • 我国消费电子产销规模均居世界第一

    本报北京9月21日讯(记者黄鑫)在工业和信息化部20日举行的“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司长乔跃山介绍,从2012年到2021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1.6%,营业收入从7万亿元增长至14.1万亿元,在工业中的营业收入占比已连续9年保持第一;利润总额达8283亿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业务收入从2.5万亿元增长至9.5万亿元,年均增速达16%,增速位居国民经济各行业前列。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效益稳步增长,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企业实力不断提升,行业应用持续深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第五代移动通信等领域技术创新密集涌现,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先进计算等领域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基础软件、工业软件、新兴平台软件等产品创新迭代不断加快,供给能力持续增强。全国软件著作权登记量从2012年的14万件增长至2021年的228万件,年均增长率达36%。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21年,14家中国软件名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业务收入占全国软件业比重达78.4%,产业集聚效应凸显。手机、彩电、计算机、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终端产品供给能力稳步增长,内需升级趋势明显。


    产业赋能、赋值、赋智作用深入显现。面向教育、金融、能源、医疗、交通等领域典型应用场景的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不断涌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健康码、远程办公、协同研发等软件创新应用,有力支撑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汽车电子、智能安防、智能可穿戴、智慧健康养老等新产品新应用发展取得扎实成效,虚拟现实、超高清视频等应用场景丰富了用户体验。


    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消费电子产销规模均居世界第一,是消费电子产品的全球重要制造基地,全球主要的电子生产和代工企业大多数在中国设立制造基地和研发中心。全球约80%的个人计算机、65%以上的智能手机和彩电在国内生产,创造直接就业岗位约400万个,相关配套产业从业人员超千万。

    2022-09-23
  • 赤峰:跑出奶业振兴“加速度”

    近日,记者从赤峰市农牧局获悉,截至8月,全市荷斯坦奶牛存栏8.6万头、同比增长12.5%,西门塔尔乳肉兼用牛存栏稳定在22万头;上半年全市生鲜乳产量28.8万吨、同比增长21.4%。从“一棵草”到“一杯奶”,赤峰市多措并举,跑出奶业振兴赤峰“加速度”。





    强化政策扶持。赤峰市专门成立奶业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奶业振兴工作,谋划制定《2022-2028年奶业振兴规划》,通过项目拉练、现场观摩等方式推动奶业在建项目加快建设。截至目前,共争取上级资金1.2亿元,支持84个养殖场改造提升,推动21个奶食品加工企业开展标准化建设,对119万吨饲草料收储和5.1万亩饲草种植进行补贴。


    推动规模养殖。加快奶源基地建设,今年赤峰市本级投入5000万元集中打造3个荷斯坦奶牛养殖基地,重点发展3个乳肉兼用牛养殖基地。大力发展规模化奶牛场,全市存栏千头以上的奶牛场13家,万头以上的建成3家、在建2家,规模养殖占比超70%。推动奶牛良种扩繁,2020年至2021年,使用5.6万剂良种奶牛性控冻精进行冷配。强化种源基地建设,全市荷斯坦奶牛能繁母牛存栏达到5.4万头,良种率100%。


    加强疫病防控。2022年赤峰市开展奶牛布病免疫、结核病监测经费补助申报,6个旗县区的17个奶牛养殖场提出申请,涉及免疫总数、监测总数近7万头。


    加强补链强链。今年赤峰市种植紫花苜蓿143万亩、青贮玉米197万亩、燕麦36万亩,饲草料年产量稳定在700万吨以上,实现奶牛养殖和优质饲草料种植配套衔接。目前,全市建成标准化乳制品加工作坊145家,推动乳制品加工业做优做强。在一揽子金融信贷支持政策的扶持下,全市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乳制品加工企业已达8家,实现产值19.1亿元。


    做好品牌建设。目前已培育品质优、效益好、带动力强的乳品品牌2个,小作坊和专业合作社注册产品商标62件。(记者王塔娜实习生丁宁)

    2022-09-23
  • 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企业力量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能源电力领域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影响、担负重要责任。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能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深刻认识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系统观念贯穿‘双碳’工作全过程,注重处理好4对关系”的重要论述,努力为实现“双碳”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减排不是减生产力,也不是不排放,而是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统筹谋划,在降碳的同时确保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确保群众正常生活。中国能建积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和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围绕能源供给低碳化、能源消费电气化、新型能源技术产业化、低碳发展机制化等,着力处理好化石能源和新能源、传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实施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系统方案。


    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要增强全国一盘棋意识,加强政策措施的衔接协调,确保形成合力;又要充分考虑区域资源分布和产业分工的客观现实,研究确定各地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双碳’行动方案,不搞齐步走、‘一刀切’。”这要求我们把“双碳”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既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形成科学完备的顶层设计,又要上下协调、因地制宜,发挥各方优势形成合力。中国能建依托自身特点和优势,积极参与能源电力领域“双碳”行动方案研究,为推进“双碳”工作提供支持。同时,找准国家方针政策和地方发展实际之间的结合点,因地制宜开展“双碳”实施路径研究、咨询与工程建设,参与建设一批生态友好型工程项目,助力稳妥有序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处理好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要立足当下,一步一个脚印解决具体问题,积小胜为大胜;又要放眼长远,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把握好降碳的节奏和力度,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持续发力。”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能源资源的基本国情,实现“双碳”目标必须立足基本国情,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先立后破、通盘谋划。中国能建一方面聚焦传统煤电挖潜升级,做好新建煤电机组低碳化设计建设,实施存量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推进大型输电通道工程建设,提升传统能源利用水平;另一方面聚焦新能源业务长远发展,推动一批大型新能源项目落地,加快建设一批压缩空气储能、抽水蓄能、高空风能、氢能等开拓性示范工程,加快推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两手发力,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建立健全‘双碳’工作激励约束机制。”实现“双碳”目标,既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能源和相关领域改革,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又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碳定价机制,加强碳排放权交易、用能权交易、电力交易衔接协调,有效发挥企业作用。中国能建通过整合内外部、上下游优质产业资源,不断强链、延链、补链,推动产业链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由高能耗向高能效转型,提升产业链稳定性和价值创造能力,并为有关方面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进入新发展阶段,做好“双碳”工作,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对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意义。中国能建在推进“双碳”工作中积极承担央企责任,在加快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进程中,做国家战略的践行者,奋力在实现“双碳”目标上展现新担当、闯出新路子,在低碳绿色发展与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迈出新步伐、展现新作为;做数字转型的先行者,顺应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大趋势,全方位应用数字孪生、3D打印等技术,加强信息交互,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系统灵活性和资源利用效率,打通产供储销、源网荷储、煤油气电等各环节;做融合发展的推动者,以“能源+”“数字+”“绿色低碳+”为切入点,打造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能建平台,大力推动能源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能源与大数据和资本之间、能源产业链价值链上下游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做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充分发挥自身在能源电力领域的全产业链一体化优势,在需求端贯通产供储销、源网荷储各环节,在供给侧提升规划、设计、投资、建设、运营、科技研发等产业链上下游专业能力和协同能力;做绿色发展的建设者,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投建营一体化的全过程,持续培育绿色增长新动能,全面提升绿色产业竞争力,主动融入全球绿色治理体系建设,积极参与推动全球性、区域性行业绿色标准制定,不断汇聚共建绿色世界的合力。

    2022-09-22
  • 多地出台政策抢占氢能“新赛道” 相关产业开发和应用加速落地

    近期,我国多地密集出台支持政策,积极抢占氢能发展“新赛道”,相关产业开发和应用加速落地。业内人士指出,当前我国氢能产业链初具雏形,发展潜力逐渐释放。作为新兴产业,氢能产业链诸多环节还有待完善,进一步降本增效是未来重点。





    抢占赛道多地出台支持政策


    5分钟即可加满氢,续航达400公里,排放物仅有水……日前,广西首批商用氢燃料汽车交付使用,按照每年行驶1万公里的标准计算,每车每年可减少碳排放1004千克。商用氢燃料汽车可广泛应用到城市客车、市政环卫、工程建设、城市及城际物流配送、重载及冷藏运输等场景。


    近期,多地密集出台支持政策,积极抢占氢能发展“新赛道”,相关产业开发和应用加速落地。


    “发展氢能产业,是北京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彭雪海表示,“十四五”时期,北京将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人才资源聚集的优势,强化政策引领和产业培育,推动氢能技术创新、示范应用和产业发展,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城市,同时推动京津冀全产业链布局。


    根据规划,2025年前,北京将具备氢能产业规模化推广基础,产业体系、配套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培育10至1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建成3至4个国际一流研发创新平台;京津冀区域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以上,减少碳排放200万吨;燃料电池汽车推广超过1万辆。


    陕西发布三个氢能相关规划和行动方案,预计到2025年,全省氢能发展政策环境体系基本形成,形成若干个万吨级车用氢气工厂,建成投运加氢站100座左右,力争推广各型燃料电池汽车1万辆左右,一批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建成投运,全产业链规模达1000亿元以上。


    按照《河南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和《郑汴洛濮氢走廊规划建设工作方案》,到2025年,河南氢能产业链相关企业达到100家以上,氢能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推广示范各类氢燃料电池汽车力争突破5000辆。


    根据全国各地公布的涉及氢能相关政策,多地计划到2025年氢能产业规模达到千亿元以上。


    初具雏形带动形成新兴产业


    当前,我国氢能产业稳步发展。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业务副总裁、智蓝新能源总裁秦志东认为,全球氢能产业处于初期示范和商业模式探索阶段,预计2030年后将进入商业化阶段。我国氢能产业从制氢-储运加-应用,已经初步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处于规模化前夕。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我国已经实现氢气产能约4000万吨/年,产量约3300万吨/年,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8939辆。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建成加氢站超270座。


    “目前,燃料电池技术已经发展到第五代,拥有众多可能的应用场景,包括大规模长时间储能、边远无电网地区供电、备用电源和应急电源、交通运输等方面。”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国际氢能协会燃料电池分会主席李献国表示,当下,燃料电池技术应用较多的是交通运输领域,未来市场非常庞大。


    秦志东表示,目前,我国已确定的5个城市群4年示范期内将推广燃料电池汽车超3.3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迎来快速发展机遇。在政策大力支持下,2030至2035年我国燃料电池汽车有望实现100万辆的应用规模,商用车将率先成为氢燃料电池汽车行业的突破口。


    “以固态储氢为氢源的‘电电混动’氢能源汽车将成为新技术发展方向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干勇表示,氢能将纳入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与电力协同互补,共同成为我国终端能源体系的消费主体,带动形成新兴产业。


    降本增效诸多环节有待完善


    作为正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兴产业,氢能产业链诸多环节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李献国看来,现阶段,燃料电池应用于汽车领域,在性能、成本、耐久性方面都已相对成熟,处于商业化应用早期阶段,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更高的能量转换效率和功率密度,更长的使用寿命,同时进一步降低成本。他表示,业内关注的主要技术重点,一是基础材料能够成本更低、寿命更长、性能更高,二是大规模自动化制造技术使得产品成本下降,三是燃料电池实际运行的控制、监测、诊断和预测。


    李献国说,在基础材料方面,目前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催化剂成本很高,降低铂在催化剂中的含量以及开发非贵金属催化剂,是降低成本的一个方法。其次是电解质膜,需要开发更适合在交通领域应用的电解质膜。第三是双极板,目前石墨双极板的缺陷是比较厚重,金属双极板的缺陷是易腐蚀,因此金属双极板需要好的表面涂层,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有研科技集团首席专家、国家有色金属新能源材料与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蒋利军认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应是氢能产业健康发展的关注重点,建议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发展三个应用方向,即资源地绿氢+化工就近利用、工业园区风光氢储微网供能、工业园和物流园绿氢叉车。同时,降低绿电价格是降低绿氢成本的最有效手段,应鼓励发展风光微网直接制氢,低成本高效率制取绿氢。

    2022-09-22
  • 智能汽车十年蝶变 汽车是否足够智能将影响车企江湖地位

    “到2030年,全面形成能够支撑实现单车智能和网联赋能协同发展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制修订130项以上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标准并建立实施效果评估和动态完善机制,满足组合驾驶辅助、自动驾驶和网联功能全场景应用需求……”


    9月16日,工信部发布了《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2022年版)》(征求意见稿),提出要以智能网联汽车为核心载体和应用载体,牵引“车-路-云”协同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高速发展,正在与政策监管实现良性互动。


    作为汽车“新四化”之一的智能化,将如何重塑产业格局与用户的生活,也受到行业内外的高度关注。


    新能源汽车下半场:智能化


    流通协会新能源汽车分会秘书长章弘在接受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将时间拉到10年前,汽车的智能化大概体现在两个领域:其一为生产领域,即依靠数字智能来制定生产规划、协调零部件供应、品质保障和物流顺畅。其二为提高车体及驾驶的效率和安全,即通过前后行车仪保障行驶安全、倒车停车安全,通过导航准确迅速到达目的地,通过音响放松心境,通过车载电话保障与外界的通讯联络。总而言之,以往的汽车智能都是保障汽车更为有效地得到全面使用。


    而时至今日,汽车的智能化较之以往已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或叫作根本性的升级换代。章弘提到,从理念层面来讲,“以人为核心”是智能车联的创新目标;从技术层面来讲,5G加AI同时进入汽车智能网联系统。当下的汽车智能则以自动驾驶、车内智能助手、高精地图导航、加油停车充电等生态数据、云计算等为主要科技含量。


    过去的汽车智能是在汽车产业链内引进了智能制造技术,现在的汽车智能,则是在人类的汽车应用生活中,全面引进了互联网的理念和技术手段。将汽车改造成为移动的互联网产品,是过去和现在最大的区别。


    章弘认为,过去的汽车更偏向于一个驾驶、出行的工具,而今的汽车则拥有更多的“可能”。这种可能基于电气化,基于自动驾驶的发展,基于对于人们美好需求的向往。如今的智能汽车,已经成为了结合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甚至车路协同的一个全新的出行工具。


    2022年3月25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也在钓鱼台百人会论坛上提到,电动化只是汽车革命的序幕,目前人们所担忧的充电难、续航短等问题正在逐渐成为过去,而造福居民,深度改变经济社会的是汽车的电动化、绿色化、网联化、智能化和共享化,最终实现智能汽车、智慧能源、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的协同融合。


    他指出,这是我们行业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也是全球竞争的焦点。


    对于智能化战略的发展,政府也早有布局。2015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在文件中,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正式被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上述文件明确提出,到2020年中国需初步掌握辅助驾驶的总体技术,并初步建立起自主研发体系;到2025年需掌握自动驾驶的关键技术,并搭建较为完善的自动驾驶产业群。


    此后,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等中央部委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将自动驾驶汽车列为重点任务之一,并提出要加快推进自动驾驶汽车法规体系建设。


    2018年前后,北京、上海、重庆、深圳等城市,纷纷推出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以北京亦庄等为代表的示范区也纷纷建立。目前,北京亦庄地区已实现了无人驾驶的巴士、出租车的试点运营。


    百度、小马智行、轻舟智航等一系列自动驾驶企业也在亦庄等地开启了智能驾驶的道路测试。今年8月8日,中国自动驾驶政策迎来重大突破。重庆武汉两座城市率先破局,发布全无人商业化政策,在自动驾驶和无人出租车领域耕耘多时的百度成了这两座城市唯一获准运营的企业,将率先开展车内全无人的自动驾驶商业化出行服务。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质变。全车无人、公开道路运行、面向公众并且收费服务,等于已经走到了我们这个产业一直渴望的终局场景。”百度智能驾驶事业群副总裁、首席安全运营官魏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是一个重大的、整个产业面向全无人商业化布局的起点和转折点。”


    自动驾驶示范区不断完善发展,车企们也在积极布局智能汽车。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不久前在“诸葛智能”发布时表示,长安汽车将加速智能化转型,走向“软件定义汽车”之路。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高歌猛进多年后,业界对于其发展趋势的理解,也开始逐渐深入。正如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所说,新能源汽车的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这句话引起了诸多同行的认可。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度日益提高,汽车是否足够智能,将越发决定一家车企的江湖地位、市场空间,乃至于生死存亡。


    一时间,车企、互联网大厂开始将互联网技术最大限度地运用到汽车产业系统的各个环节中来,这正为汽车创造更多的可能。


    自动驾驶仍以L2为主,智能座舱快速发展


    根据我国对自动驾驶的分级,从功能、责任等方面划分,共有L1-L5五个层级,在市场层面,近年来车企发布的产品仍然以L2级别为主。


    虽然车企们纷纷提到L2+、接近L3等宣传话术,但章弘表示,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用户将车辆控制权完全交给车辆,仍然有安全上的挑战,而L3级别正是责任划分的重要红线。


    在法规中,如果一辆汽车具备L3级别自动驾驶,那么在发生与自动驾驶、辅助驾驶有关的事故时,企业将承担起部分责任。


    过去几年,全球因为辅助驾驶、自动驾驶而导致事故甚至致人死亡的案例也时有发生。明星企业特斯拉、蔚来、理想等都曾因为辅助驾驶引发的事故引起争议。


    可以说,自动驾驶在不断发展,但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


    章弘认为,无论是自动驾驶示范区的建立与发展,小鹏城市辅助驾驶功能的逐步开放试点这样积极的行动,还是在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遗憾,都是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前者可以给我们以信心,后者则让我们警醒并进行改进。


    智能化另一种展现部分——智能座舱则有较快的发展。


    过去的汽车座舱,基本功能只有收音机、USB接口播放广播、音乐。如今的智能座舱,不仅可以支持如同手机一般的丰富体验,更能为汽车赋予更多联系万物的功能。


    华为常务董事、华为终端BU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CEO余承东在2022年7月曾表示,今天的智能汽车跟10年前的智能手机行业非常像,相似度90%以上。而现在,汽车与手机的互联、互操作,也成为智能座舱的一大特色。在华为与赛力斯联合推出的AITO问界M5EV上,支持HarmonyOS(鸿蒙系统)的手机终端应用能够无缝上车、实现车机界面平行视界横屏窗口布局显示,实现手机生态与车机生态融合共享,还支持手机车机硬件相互调用功能,多种交互布局覆盖。


    此外,目前大量智能汽车已经拥有了软件应用、接打电话、与互联网充分交融的功能。同时,智能汽车还可以检测人体健康、协助人类驾驶、帮助车主消费购物、控制家中电子电气设备等等。


    汽车将成为人们出行的“第三空间”,这曾被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等一众车企高层提及。小鹏第三款产品P5也为消费者提供了在车内观影、睡眠的更多客观条件。


    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的基础上,车路协同也是整个社会在汽车智能化发展中的重要尝试。


    正如陈清泰所说,最终造福人民的,是实现智能汽车、智慧能源、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的协同融合。


    而如何将汽车、城市交通相融合,也是行业发展中的重要尝试。过去的我们只能通过广播了解道路拥堵与否的情况,而今在地图、辅助驾驶等功能的支持下,我们甚至可以知道下一个红绿灯还有多少秒会改变颜色,并预先对车辆状态进行操作。


    智能汽车的现在与未来,也在挑战中充满了希望。


    2021年1月


    《交通运输部关于促进道路交通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指导意见》发布。计划到2025年,出台一批自动驾驶方面的基础性、关键性标准;建成一批国家级自动驾驶测试基地和先导应用示范工程,在部分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


    2021年5月


    工信部、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关于确定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第一批试点城市的通知》。


    2021年8月


    工信部、公安部、交通部联合发布《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试行)》。


    2021年10月


    《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无人化道路测试管理实施细则》发布。


    2022年1月


    《“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发布,探索丰富无人机、无人车等城市配送应用场景,发展自动驾驶货运服务。


    2022年3月


    《“十四五”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发展规划》发布,推动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


    2022年3月


    《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发布。促进道路自动驾驶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动自动驾驶、辅助驾驶在道路货运、城市配送、城市公交的推广应用。


    2022年4月


    《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乘用车无人化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发布,北京开放国内首个乘用车无人化运营试点。


    2022年7月


    《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发布,是国内首部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法规。


    2022年8月


    全无人驾驶商业化政策落地武汉、重庆。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白昊天许诺

    2022-09-21
  • 换个角度看山水:地学旅游为桂林旅游业态提供新模式

    图为2022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地学旅游分展区开幕式。杨宗盛摄


    中新网桂林9月20日电(杨宗盛蒋丰慧)9月20日,以“地学+旅游”为主题的地学旅游分展区在桂林开幕,这是此展首次在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期间举办。


    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也是一座拥有丰富地学旅游资源的城市,喀斯特地貌分布全境、泥盆纪和石炭纪化石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通过视频致辞称,桂林是地学科普、科研、自然景观资源的世界级宝库,对打造国际地学旅游名城和博物馆城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9月19日至21日,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在桂林市举办,地学旅游分展区作为广西区首次以地学旅游新业态为主题开展的旅游展会,从地学角度讲好桂林故事,推动桂林地学旅游产业发展,将为旅游业态提供新模式、新方案、新经验,让地学旅游成为推动中国—东盟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地学旅游分展区活动包括开幕式,桂林地学旅游线路合作项目签约,天目地学旅游论坛,换个角度看山水—桂林地学旅游研讨会,第二届中国桂林地学产业展览,桂林地学研学旅游系列线路体验活动。


    据悉,作为2022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地学旅游分展区执行单位的天目地学博物空间(桂林基地),拥有矿标、矿晶等各类藏品2万多件,展厅面积约1万平方米,以古生物化石和矿物晶体为实物载体,将地学知识与研学实践有机结合,用化石讲述生命演化历程,用矿物晶体讲述地球环境变迁,开展一系列地学旅游主题活动,实现“学”“玩”“研”“游”有效结合,让参与者更好地了解宇宙、地球,了解地学在人类生活、矿产资源、生命演化、环境保护、国防科技中的科普知识,爱护地球、珍爱生命。


    地学旅游是新兴的文化旅游业态,也将为桂林旅游发展提供新方向、新对策。推动地学旅游融合发展,发挥地学旅游在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的特色作用,让地学旅游成为桂林旅游发展新业态,将为桂林旅游转型升级提供一条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赋能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赋能中国—东盟旅游经济新发展。(完)

    2022-09-21
  • 坐上邮轮去旅行 邮轮业迈向高品质发展

    游客在邮轮甲板上眺望。


    乘坐一艘邮轮,仿佛入住一座航行中的星级酒店,在欣赏沿途风景之余,可以在船上游泳、桑拿、玩球、狂欢,或站在甲板上看日出日落,听海鸟啼鸣,任咸湿的海风吹过脸颊……“邮轮即是目的地”,这是邮轮游带给人们的独特体验。


    中国2016年成为世界第二大邮轮客源市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邮轮载客量在2020年大幅下降。2021年,世界各大邮轮集团逐步恢复运营,今年夏天,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交通运输部、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邮轮游艇装备及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大力发展邮轮旅游,到2025年,邮轮游艇装备产业体系初步建成。


    独特环球游


    与乘坐其他交通工具环游世界相比,邮轮因航线风光独特、能在漫长的旅途中为游客提供更多休闲娱乐服务而受到欢迎。


    与直抵目的地的旅游不同,邮轮游的魅力在途中。漫长的海上航行中,时间放慢,旅人的心情也随之放松。早上,坐在船尾享受海风中的早餐,欣赏沿途风光。累了,躺在甲板上睡一觉,也可以在邮轮上游泳、攀岩、蒸桑拿、打球、看电影,甚至感受甲板跳伞、甲板冲浪等运动。傍晚,沐浴在落日里品一杯美酒,远望橙色的太阳掉入海平面……


    中国在上海、天津、青岛、厦门、三亚等地设有诸多邮轮母港,大连、天津、青岛、上海、舟山、厦门、深圳、广州、海口、三亚、北海、防城港等港口都具备接待全球最大邮轮的能力。2006年,欧洲最大的歌诗达邮轮公司首次开启以中国为母港运营的国际邮轮航线,此后越来越多的国际邮轮公司进驻中国。从中国母港赴日本、韩国、新加坡的短线旅行,成为游客们节假日出行的广泛选择。


    2015年,歌诗达公司的“大西洋号”从上海母港出发,途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经过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绕地球整整一圈,成为首条以上海港为起点的环球邮轮航线,远航的中国旅人自此可以从家门口出发,完成如麦哲伦一般的环球航行。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旅游与会展系教授孙晓东认为,中国远洋邮轮的基础设施港口建设已经趋于成熟,周边乃至国际航线的布局完备。


    从中国母港出发或是经停的远洋邮轮,在2019年以前仍由外资生产。2019年,第一艘中国国产大型邮轮开工,2022年8月8日,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在上海外高桥船厂开工建造,这意味着将有越来越多的中资邮轮加入到国际邮轮航线中。


    内河航线旺


    受疫情影响,人们在中国旅游网站上预订的船票多为内河或沿海的经典航线,如重庆—宜昌的三峡航线、海南海峡的西沙航线、厦门—舟山的沿海航线。


    内河旅游客船与远洋邮轮的航期、航线和船体都有所不同。邮轮的航行线路长,通常跨国跨海,航期也固定,载客量可达到2000人以上。而内河航线中行走的旅游客船船体大多在150米宽以内,主要负责短期游、近海游和内河游。


    53岁的杨玉群退休后,逐渐爱上“说走就走”的独自旅行。去年6月,她乘坐探索号,从重庆到宜昌,体验了一次五天四晚的水上经典三峡航线:在三峡之巅品香槟,去丰都鬼城跨过奈何桥,观赏烽烟三国表演,乘船通过三峡大坝的五级闸门。她在船上放飞了人生中第一只风筝,还结识了不少和她一样独自出游的女性朋友。


    何磊经营着一家邮轮公司。他介绍,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推出的外宾入境接待旅游线路中,一条便是长江三峡。因初期面向国际市场接待游客,内河旅游客船的船体参考国际标准不断迭代,配备了阳台、独立卫浴,安装电梯,并且引入“头等舱、一等舱”的设计理念,还结合欧洲内河造船工艺,在船上搭建了酒吧、影院、游泳池等娱乐设施。随着三峡工程建成、航道拓宽,旅游客船船体从最初的70多米增加至近150米,在全球内河领域达到最优标准。


    自2006年邮轮市场起步以来,中国邮轮旅客运输量逐年增长,为适应市场需求,今后将有更多国内旅游客船精品航线问世。据五部委的《实施意见》透露,未来重点推进环渤海、粤港澳大湾区、粤闽浙沿海城市群、海南自由贸易港、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等区域水上旅游资源开发。


    迈向高品质


    中国邮轮旅游业发展迅速,但还存在许多不足。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孙瑞红认为,当下邮轮旅游培育时间短,产业链不够健全,尚处于产业链低端水平。在欧美邮轮市场加速复苏、中国邮轮市场全面暂停的情况下,更加凸显中国在邮轮游船游艇装备设计建造、产业供应链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消费市场培育等方面的差距。


    中国邮轮业如何消除差距,迈向高品质发展?孙瑞红认为,一是增强邮轮游船游艇自主设计建造能力,加强邮轮游船游艇疫情防控和运营安全体系建设;二是加大对本土邮轮的支持力度,提升邮轮建造、运营及配套企业集聚度;三是加快推进邮轮游船游艇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邮轮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拓展邮轮港口服务功能,推动邮轮港口资源要素集聚发展,建设区域性邮轮物资供应配送中心。(解亦鸿)

    2022-09-20

  • 首 页  上一页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