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稳产保供 千方百计守好“菜篮子”

    “菜篮子”产品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是重要的民生商品。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做好“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工作更为重要。俗话说“宁可三月无荤,不可一日无菜”,蔬菜作为重要的“菜篮子”产品,在经历多重考验的2022年上半年,有效保障了国内供给,而且还扩大了出口,对于保持我国贸易顺差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上半年,对蔬菜是尤为不平凡的半年,我国蔬菜生产流通至少经历了三重考验。一是灾害性天气。2月份南方蔬菜主产区低温寡照和雨雪天气持续,造成部分“南菜北运”基地蔬菜减产,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春节后蔬菜均衡上市规律,导致接下来的三四月份菜价季节性回落不明显。


    二是疫情的原因。上半年疫情多点散发,影响蔬菜采摘上市、跨区流通和终端配送,“产区滞销、销区卖贵”的现象阶段性出现。在上海、长春等城市因疫情防控出现市民“抢菜难”之时,河南、云南、河北等蔬菜产区的个别品种出现农民“卖菜难”现象。在产能稳定的情况下,蔬菜产销受疫情影响衔接不畅成为保供最大的挑战。


    三是大幅上涨的生产物流成本。受能源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国际市场传导等因素影响,今年以来我国化肥等农资价格高位继续上涨。经测算,因农资涨价,上半年蔬菜亩均生产成本上涨较多,涨幅较大。再加上汽柴油价格上涨推高运费,终端菜价的上涨压力明显加大。


    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蔬菜生产供应经受住了多重考验,总量保持充足,价格基本上符合常年季节性规律,持续高位运行的时间并不长。特别是到了6月份,蔬菜价格连续回落后,已开始低于去年同期。但考虑到蔬菜生产成本的大幅上涨,在这个价格水平上,农民种菜的收益比去年同期应该是有所缩水的。因此,需要关注后期农民种植意向受到的不利影响。


    与此同时,上半年我国蔬菜在国际贸易中克服供应链震荡挑战,依然展现出不凡的硬实力,有效保障了国内供给,而且出口量额齐增,顺差继续扩大,成为我国贸易顺差最大的农产品品类。


    从下半年走势看,当前蔬菜在田面积和产量均有所增长,稳产保供基础较好,尤其是冷凉蔬菜有所扩种,现在开始进入集中上市期,“北菜南运”和“西菜东运”给“夏淡”市场带来有效补充,整体夏秋蔬菜供应有保障。要继续从生产、运输、配送等方面着手,稳定生产,不断提高菜地质量,发挥资金、人才、技术优势;在持续优化储备机构、增强储备能力的同时,加强批发市场、零售网点规划,布局应急商业网点,健全细化应急保供预案,制定应急通行办法,支撑“菜篮子”产品应急保供任务;保障终端,创新配送方式,指导“菜篮子”产品主产区与大中城市建立保供联动机制,灵活采取集中配送、统一配送等方式,积极推广线上购买等模式,探索使用无人车、机器人等新型投递设备,积极探索建立市场供应和突发性应急保障相结合的工作机制。(赵卓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

    2022-08-08
  • 天合光能内蒙古太阳能组件项目成功投产 填补内蒙古光伏全产业链组件制造端空白

    8月2日,位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新能源科技产业基地的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下线内蒙古首片大尺寸组件,标志着天合光能内蒙古太阳能组件项目成功投产,打通了内蒙古光伏上下游产业链,实现了产品与终端市场的紧密衔接,填补了自治区光伏全产业链在组件制造端的空白。





    今年以来,鄂尔多斯市狠抓“风、光、氢、储、车”全产业链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先后引进天合光能、中车、远景、隆基、协鑫等一批头部企业,形成42.5万吨硅料、64GW拉晶切片、28.5GW光伏组件、4.8亿平方米光伏玻璃、1030套电解槽、3万套氢燃料电池、33万吨正负极材料、12.5GW储能电池等一大批在建拟建的新能源产业集群,总投资超过800亿元。(记者王玉琢实习生张丽兰)

    2022-08-05
  • 我国制造业综合实力持续提升 体系完整优势更加凸显

    “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从2012年的22.5%提高到2021年的近30%,持续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近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举行的“新时代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综合实力、创新力和竞争力迈上新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制造业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市场主体活力和实力不断增强


    “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6.98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1.4万亿元。”工信部规划司司长王伟表示,这十年,我国制造业规模优势不断巩固,体系完整优势更加凸显。


    按照国民经济统计分类,我国制造业有31个大类、179个中类和609个小类,是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配套能力全球领先,具有强大的韧性和发展潜力,这种体系完备、配套完善、组织协作能力强的优势在应对新冠疫情等外部冲击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彰显。


    产品竞争力显著增强,十年来,我国技术密集型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由2012年的7.4万亿元、3.8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2.8万亿元、6.3万亿元,制造业中间品贸易在全球的占比达到20%左右,入围世界品牌500强的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品牌数量从过去的10个增加到24个。


    “十年来,我国市场主体活力和实力不断增强。”王伟介绍,我国市场主体数量持续增长,截至2021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0万户,较2012年增长了23.5%。骨干龙头企业持续做强做优,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营业收入从2012年的21.7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0.24万亿元,有58家制造业企业进入2021年世界500强榜单,比2012年增加27家。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显著提升,截至2021年底,已培育4万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700多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00多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大幅提升,向中国创造迈进步伐明显加快


    十年来,我国工业产品供给的数量、质量和档次都有了全面提升,世界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智能手机、智能电视、节能冰箱、全自动洗衣机、变频空调、汽车等中高端产品已走进寻常百姓家,显著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品质。


    我国汽车保有量从2010年的0.78亿辆大幅增长到当前的3.1亿辆,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量已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2021年我国5G手机出货量达到2.7亿部,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75.9%。“和十年前相比,今天的手机无论是外观、性能还是使用体验都有了质的飞跃。”王伟说。


    与此同时,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先进制造业集群等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发展载体加速形成。目前,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已有445家,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比重已超过三成,这些基地和集群在增强我国制造业供给能力和产业链韧性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十年来,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的步伐明显加快。从创新投入看,我国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从2012年的0.85%增加到2021年的1.54%,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平均研发强度达到10.3%,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


    从创新体系看,我们已布局建设23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国家地方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建设125个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共性技术供给能力大幅提高。


    从创新成果看,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重从2012年的11.9%提高到2021年的22.4%,大国重器亮点纷呈,“蛟龙”潜海、双龙探极、C919试飞、“嫦娥”揽月、“北斗”组网、“九章”问世,一大批重大标志性创新成果引领中国制造业不断攀上新的高度。


    加快推进转型升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取得新成效


    “这十年,通过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快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我国制造业向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升级取得了显著成效。”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姚珺说。


    推动制造业高端化迈进。深入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开展淘汰落后产能专项行动,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扩大中高端产品生产供给能力,持续实施消费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和重点行业质量提升行动,开展109个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制造业企业服务环节增值的占比持续提高,2021年第三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的服务营收占总营收的比重已达到48%。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十年来,我国大型飞机、载人航天、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等领域均实现创新突破,新能源汽车、机器人、新材料、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十年来,我国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深化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发布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成700多个数字化车间/数字工厂,实施305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和420个新模式应用项目,培育6000多家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初步建成国家、省、企业三级协同的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监测服务体系。2021年,我国重点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5.3%和74.7%,较2012年分别提高30.7和25.9个百分点,一批智能示范工厂加快建成,智能制造应用规模全球领先,石化、钢铁、建材等行业已拥有一批制造能力和智能化水平独步全球的领先企业。


    推动制造业绿色化转型。十年来,通过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大力推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我国累计推广约2万种绿色产品,创建近3000家绿色工厂,培育近200家绿色制造服务供应商,累计制定644项节能与绿色发展行业标准,初步构建形成绿色制造体系。通过推进化工、机械、电子、家电、食品、纺织、大型成套设备等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实施三批366个重点项目,推荐2000余种先进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相关企业能耗、水耗降低到行业平均水平的60%左右。通过持续努力,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十二五”“十三五”分别下降28%和16%,2021年又进一步下降5.6%。

    2022-08-04
  • 亲子游市场贵在个性化 全产业链思维有待提升

    随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实,我国经济克服超预期因素不利影响,呈现企稳回升态势。部分受疫情冲击较大地区,经济出现积极变化,作为经济形态之一的旅游产业也开始逐步复苏。





    暑假开始后,越来越多的家长与孩子选择以亲子游的形式出行。携程数据显示,7月份以来的亲子机票订单量较6月份同比大幅增长,亲子订单较往常平均水平提升6个百分点。暑期亲子酒店的订单量恢复至2021年同期的80%,比2019年同期上涨20%。亲子游市场潜力诱人,大有可为。


    从需求端而言,亲子游市场具备成长性强、需求稳定的特点,随着“双减”政策等的实施,我国家庭集体出行的市场体量会越来越大。我国各地有着不同的人文和自然风情,这些特点适合各类“亲子游”“亲子研学”项目的可持续推出,从而实现多元化营收。


    从供给端的角度来看,各大景区目前存在水平参差不齐、配套服务不足等问题,关于亲子游领域的个性化旅游产品并不丰富,并且在IP运营理念和全产业链思维方面有待提升。各地如何利用好本地资源,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形成规模化、品牌化的产业链,就成为重要的政策着力点。


    有鉴于此,相关部门要因地制宜,根据本地的区域经济特色发挥相应优势,扬长避短,形成亲子游相关产业链的个性化、特色化发展。在依托当地人文与自然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应着力打造特色品牌和文旅IP,依托地区已有的文旅产业细分出亲子游市场,并设计出相应的精品旅游线路。同时,要注重在扶持政策方面应时而动,结合亲子游市场的专业化特点,推出更多低龄儿童免费参观、暑期学生免门票等福利举措,吸引更多家庭参与到旅行当中。


    与此同时,相关企业要不断推陈出新,在产品优化与服务升级层面更贴合亲子游的需求。如,可采取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添加孩子偏爱的“二次元”内容,在旅游线路设计和餐饮服务中更加注重家庭成员不同年龄段的需要;又如,可在酒店亲子房间的设计方式上,专门推出适合于二孩或者三孩家庭的特色房间;等等。通过多举措多角度多层次的经济效益考量,以及对精品意识的培养与塑造,让家长和孩子都能在亲子游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此外,在具体旅游项目的设计上,要更加注重内容的创新与品质的提升,让消费者产生常游常新的体验感。(张梦琦)

    2022-08-02
  • 7月份制造业PMI为49% 新动能保持上升势头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7月31日发布数据显示,7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比上月下降1.2个百分点。另外,价格指数明显回落。


    “7月份,受传统生产淡季、市场需求释放不足、高耗能行业景气度走低等因素影响,制造业PMI降至49%。”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表示。


    赵庆河分析称,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0个行业PMI位于扩张区间,其中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及酒饮料精制茶、专用设备、汽车、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等行业PMI高于52%,连续两个月保持扩张,产需持续恢复。纺织、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高耗能行业PMI继续位于收缩区间,明显低于制造业总体水平,是本月PMI回落的主要因素之一。


    另外,价格指数明显回落。受石油、煤炭、铁矿石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40.4%和40.1%,比上月下降11.6和6.2个百分点。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两个价格指数在调查行业中最低,原材料采购价格和产品出厂价格显著回落。


    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位于扩张区间。赵庆河说,近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企业生产经营持续承压,市场预期受到一定影响,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2%,比上月下降3.2个百分点,继续位于扩张区间。


    新动能保持上升势头,产业结构继续优化。7月份,装备制造业PMI和高技术制造业PMI分别为51.2%和51.5%,都保持在51%以上的扩张区间。分项指数显示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的供需增速都保持在相对较好水平。


    “分项指数变化显示,7月市场需求有所回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放缓。但企业成本压力明显下降,就业保持相对稳定,新动能仍保持上升势头。”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研究员文韬表示,当前经济回升出现波动有一定的短期因素影响,下半年保持企稳回升向好,仍有基础和条件。


    文韬指出,企业成本压力下降,有利于企业效益恢复。国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回落。购进价格指数较上月大幅下降11.6个百分点,降至40.4%,连续4个月下降,降势加快。(记者班娟娟)

    2022-08-01
  • 多措并举促进餐饮业回暖恢复

    当前,国内疫情多发散发,部分地区餐饮堂食乃至外卖阶段性停摆,给行业带来重大挑战。从近两月的情况看,随着居民外出消费逐步增多,餐饮等服务消费明显改善,降幅明显收窄。建议从3个方面发力,推动餐饮业持续发展。





    用足纾困政策,凝聚发展动力。为促进餐饮等困难行业恢复发展,近期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纾困政策。商务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抓好促进餐饮业恢复发展扶持政策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从加快出台相关补贴措施、落实好社会保险助企纾困政策、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增强融资担保增信功能、发挥好商业保险支撑作用、支持老年助餐消费等6个方面扶持餐饮业复苏,为餐饮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餐饮业要争取用足各项纾困措施,缓解企业现金流短缺问题。


    用好自身优势,激发发展活力。餐饮业要立足自身优势,继续在市场保供、技术创新等方面下功夫,快速适应到店堂食和外送外卖协调融合的趋势,做好产品研发和生产销售,抓住市场新机遇,满足消费新需求。通过修炼内功、积极自救,在内部管理、产品创新、智能化发展等方面不断探索。在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考虑销售“预制菜”产品,发挥“预制菜”前端连接着农业生产、后端连接着消费市场的优势,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用活社会力量,形成发展合力。目前,随着各地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往昔餐饮业的繁荣正在逐步回归。各地政府在财政允许范围内,可通过地方性消费补贴,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相关协会也可联合相关部门举办多种美食节、购物节等活动,进一步带动消费人气。


    相信通过政府纾困扶持、协会积极引导、企业创新发展,餐饮“烟火气”将持续回归,迎来更好的发展局面。

    2022-07-29
  • 承压趋稳,上半年服务业发展韧性显现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数据,初步核算,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304868亿元,同比增长1.8%。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4.2%,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0.6%,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个百分点,发展韧性显现。


    “上半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带来的严重冲击,我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业经济顶住压力逐步趋稳,主要指标边际改善,6月份以来恢复步伐加快,发展动能稳步提升,企业景气企稳向好。”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主任李锁强说。


    服务业经济运行边际改善。5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降幅比4月份收窄;6月份恢复步伐加快,生产指数由负转正,同比增长1.3%。企业生产经营指标加快恢复,1至5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6%,比1至4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


    “6月份以来,随着全国疫情防控形势好转,订单量快速反弹,同城配送业务有序推进,加之个人服务、非餐场景等领域业务较快增长,公司实现稳健经营,核心业务指标持续向好。”顺丰同城有关负责人说。


    上半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9.2%和5.5%;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5.6%,占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5.9%,比上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服务业新动能支撑作用明显,新业态持续活跃。


    6月份,国内疫情防控总体形势趋稳向好,复商复市稳步推进,各项助企纾困政策措施落地见效,服务业景气重返扩张区间。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回升至54.3%,比5月份上升7.2个百分点。服务业景气面明显扩大,调查的21个行业中,商务活动指数位于扩张区间的由5月份6个增加至19个。从市场预期看,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1%,比5月份上升5.8个百分点,企业信心持续恢复。





    图片来源:国家统计局


    “上半年,服务业经济恢复性增长,但国内外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依然较大,服务业恢复不平衡、基础不牢固问题仍较明显。”李锁强说,下阶段,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落实落细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持续挖掘市场潜力,扩内需促消费,着力巩固服务业经济持续恢复态势,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奠定坚实基础。

    2022-07-28
  •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稳字当头 稳中求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刻把握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





    5月以来,重庆巴南区长安汽车新能源铃耀工厂马力全开。新车订单大幅增长,工厂已切换为“人换设备不歇”的赶工模式,日产量突破600台。今年1至6月,长安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量超过5.28万辆,同比增长80.3%。


    单日订单金额近亿元!6月20日,徐工挖掘机智能制造基地,200台定制化挖掘机批量交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徐工全力进军高端装备市场,全新一代38吨、60吨大吨位挖掘机凭借高可靠性、高效率和低油耗,市场占有率快速提升。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全力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统计显示,尽管受到疫情冲击,高技术制造业仍表现出较强韧性,增速快于全部工业。今年1至6月,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0.2%。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等绿色智能产品产量同比均有明显增幅。


    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取得新进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要拉长长板,补齐短板,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


    江苏南通海边风场,一座座洁白高耸的海上风电机迎风转动。支撑庞然大物安然屹立的,是一根根直径6米、长达77米的钢桩,而将钢桩打入43.5米深海底的,是去年底由中信重工自主研制的超大型液压打桩锤。


    “液压打桩锤是海上风电基础施工的关键设备,以前长期依赖进口。新产品的成功研发助力我国海工装备领域关键技术实现新突破。”中信重工有关负责人说。


    这边,“辽阔海面架铁柱”;那头,“方寸之间精雕琢”。走进浙江宁波市寰采星科技公司无尘车间,一条条被蚀刻超千万个微米级孔洞的精密金属掩膜板从全自动生产线下线。


    “眼前这条厚度只有头发丝直径1/4左右的高精度金属掩膜板,决定着屏幕的分辨率和成像品质。”寰采星科技公司总经理许宗义说,新产品已通过国内多家面板厂测试,有望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解决半导体显示行业关键技术难题。


    国内首台超长行程高铁专用高速五轴加工中心成功下线、世界首台铸锻铣一体化3D打印数控机床研发成功、先进储能材料等百余种材料产量居世界首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重大装备、重要基础零部件、新材料等关键领域产业链攻关不断取得新进展,更多企业在产业领域锻造长板,练就“独门绝技”。


    “2019年全球首创的无模组动力电池包技术,如今已经进化为3.0版本麒麟电池,系统能量密度可超过250瓦时每千克,电量比国外同行追捧的4680大圆柱电池系统高13%。”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吴凯介绍,公司正在布局下一代结构创新技术,将电芯与车身、底盘、电驱动、热管理及各类高低压控制模块等集成一体,进一步提升体积利用率,百公里电耗更可降至12千瓦时以下。


    刀片电池、弹夹电池、半固态电池……近年来,我国动力电池行业持续创新突破,先进三元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单体平均能量密度分别达到280瓦时每千克、170瓦时每千克,骨干企业电池系统循环寿命超过5000次,动力电池技术继续全球领先,产量连续8年全球第一。今年上半年,我国动力电池产量达206.4吉瓦时,同比增长176.4%。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迈上新台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


    ——制造业投资比重和结构不断优化。


    翻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曲线图,一条稳步向上攀升的曲线格外引人注目: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2年的9.4%提高到2021年的15.1%。制造业投资持续优化,今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3.8%。


    ——传统产业去产能比例提高。


    “僵尸企业”应出尽出,落后产能应退尽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钢铁行业实施世界钢铁发展史上最大规模的产能更新计划,“十三五”累计压减钢铁产能1.7亿吨以上,取缔“地条钢”1.4亿吨以上,产能利用率恢复到合理水平,促进钢铁业持续迈向高质量发展。数据显示,去年全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累计营收达6.93万亿元,同比增长32.7%,累计利润总额达3524亿元,同比增长59.7%。


    ——新兴产业增势喜人。


    走进位于重庆璧山区的弗迪电池工厂,遍布生产车间、工序、条线的高精度传感器,数以百计的工业机器人,与精益化、自动化、信息化制造管理系统一起,打造出一座刀片电池世界级工厂。


    “去年以来,比亚迪凭借刀片电池、超级混动等技术,迎来了技术、产品和市场的爆发,全年销售新能源汽车突破60万台,同比增长220%。”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介绍,今年5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售11.49万辆,同比增长348.1%,这已是比亚迪3月以来第三次单月销量突破10万辆。


    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延续高增长态势,累计产销同比均增长1.2倍,6月份市场渗透率达到23.8%。同样快速增长的还有机器人、光伏电池等新兴产业。统计显示,2021年,我国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4.9%和48.9%;今年二季度,单晶硅、多晶硅、光伏电池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61.3%、50.6%、30.4%,锂离子电池、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等小类行业增加值增速均在20%以上。


    产业数字化转型取得新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


    伴随着隆隆巨响,通红的钢板快速传送,经过轧制、喷淋冷却,变成黑色钢带,再卷成钢卷……在鞍钢集团鞍钢股份热轧带钢厂1780热连轧生产线上,长达百米的传输轨道由400台辊道电机驱动,如果某一电机出现故障使得辊道停滞,已轧制好的钢带表面就会出现大面积划痕。鞍钢“5G+工业互联网”三大业务场景之一的热轧生产线5G电机生命周期管理,让难题迎刃而解。


    “数百个传感器实时采集辊道电机电流、振动、温度等运行时的状态参数,并通过5G网络传送到‘精钢云’平台,实现即时监测、诊断,进而对电机科学预测维护。”数字鞍钢建设有关负责人介绍,如今生产线紧急停机、故障维修次数下降20%,作业效率提升5%,每年节约维修费用约10万元,每年产值增加收入约8750万元。


    作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全面提速。工信部统计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55.7%和75.1%,比2012年分别提高31.1个和26.3个百分点。


    产业数字化转型背后,是数字产业化持续推进。


    走进浙江恒逸集团有限公司新材料车间,联合百度智能云打造的人工智能质检设备,让单个丝锭的检验时间缩短到2.5秒,检验效率相比人工质检提高70%。2021年,百度智能云推出的工业互联网品牌“百度智能云开物”,以“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为特色,已经为电子、汽车、装备制造、钢铁、化工、水务等超过22个行业的300多家标杆企业提供云智一体的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并已在全国16个区域深度落地。


    工信部统计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15家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中,可监测的工业设备连接数量达到3072万台(套)、工业APP数量突破22.5万个。今年上半年,全国在建“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3100个。


    产业数字化转型背后,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大步跨越。


    在四川成都市高新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上,一辆纯电动城市客车正在开展自动驾驶测试。为支撑未来智慧城市和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的高速发展,总投资规模约109亿元的成都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已于5月10日正式上线,当天,12家企业签约入驻,算力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华为正通过信息通信技术联接和计算技术、数字能源的持续创新,为参与‘东数西算’的客户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华为监事会主席郭平说。据了解,目前已有20多个城市规划和建设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赋能科研创新和产业发展。

    2022-07-27
  • “5G+工业互联网”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提速升级

    在智能厨具未来工厂,方太通过应用“5G+工业互联网”技术,与浙江移动联合打造视觉检测、AGV(移动机器人)、数据采集三大场景,能实时采集、分析生产数据,提升生产安全管控水平;下料机器人可将冲压完成后的产品放在测量工位工装上,测量系统自动进行3D尺寸测量;AGV能在车间穿梭,实现对运行状态和数据的收集和管理等,实现生产少人化、信息集成化、过程可视化。





    “与厨电行业传统制造模式相比,方太智能工厂在生产效率上提升36.8%,运营成本降低22.9%,产品开发周期缩短30.3%。”方太集团电器一厂总监范旦良介绍,该项目已申请国内发明专利10项。


    今年上半年,克服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我国传统产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延伸拓展。产业数字化转型进程提速,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不断增强。


    “上半年,我们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孵化解决方案供应商已经超6000家,服务范围覆盖90%以上制造业领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和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5.7%、75.1%,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提升进程进一步提速。”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负责人王鹏说。


    与此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进一步深度融合,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迈出更坚实步伐,“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纵深推进,建设项目超过3100个,其中二季度新增项目700个。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理事长余晓晖认为,当前数字化转型探索已由效率变革走向价值变革,由企业内部走向产业链价值链,通过工业互联网实现互联自治的全球供应链网络和智能化生产组织是一个新的探索方向。


    “5G商用后,工业互联网发展按下快进键。”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说。目前,工业互联网产业体系更加完善,服务领域更加广泛,从个别典型领域拓展到钢铁、电力、化工等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应用环节更加深入,从生产辅助环节成为生产核心环节,包括5G全连接工厂、机器视觉检测等。


    “5G+工业互联网”充分释放叠加倍增效应,有力促进了产业数字化转型。据统计,83%的企业表示应用工业互联网后,生产经营效率明显提升。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目前,“5G+工业互联网”全国建设项目累计已超过3100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基本建成,国家顶级节点日均解析量显著提升,达到1.5亿次,二级节点覆盖29个省份34个重点行业。具有一定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特色平台超过150家,遴选出28个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其中,重点平台的工业设备连接数超过7900万台、工业APP数量28万余个。


    “工业互联网已全面融入45个国民经济大类,进产业基地、进产业园区、进重点企业持续提速,产业规模迈过万亿元大关,行业赋能、赋值、赋智作用日益凸显。”王鹏说。


    余晓晖介绍,全球产业界对5G高度期待,“5G+工业互联网”已实现从“0”到“1”到“10”的突破和拓展,在矿山、工厂、港口、电力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2021年5G“绽放杯”大赛项目已超过1.2万个,其中近半数的项目已进入到商业落地阶段。目前,5G应用仍然主要体现为增量创新和边缘革命,通过未来2年至3年探索实践,5G将进一步进入工业的核心系统和流程,成为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


    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认为,随着“5G+工业互联网”深入推进,传统行业将被数字化重塑,产业数字化将带来更大市场。他建议相关部门把建设行业数字安全体系纳入整体规划,推动各行业龙头企业建设以安全大脑为核心的数字安全体系,夯实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安全底座。


    据悉,为继续推动产业数字化提速升级,工信部将持续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一体化推进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聚焦设备互联互通、数据创新应用、设备平台安全等关键领域,布局一批标杆项目,制定一批亟需标准,推广一批标志性成果。同时,加快重点行业5G全连接工厂建设,促进5G由生产辅助环节向核心环节加速拓展。推动建设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完善公共服务创新载体布局,加速规模化应用推广。(黄鑫)

    2022-07-26
  • 内蒙古电影产业战略发展委员会成立

    7月23日,内蒙古电影产业战略发展委员会成立大会暨2022年度影视选题研讨会在鄂尔多斯召开。


    据悉,内蒙古电影产业战略发展委员会旨在凝聚国内优质影视资源,拓展影视产业与相关领域的合作,发挥影视作为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协调、联络各方力量汇聚发展合力,提升内蒙古影视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内蒙古影视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内蒙古电影产业战略发展委员会将起到孵化优质影视项目、培育影视制作企业、培养影视专业人才的重要作用,促进内蒙古影视创作,推动内蒙古影视研究和评论,并开展各项学术活动。


    此次活动由内蒙古电影集团主办,鄂尔多斯市文化旅游发展集团、伊金霍洛旗文旅集团联合承办,活动中,为内蒙古电影产业战略委员会委员,内蒙古电影集团影视孵化中心组组长颁发了聘书。(记者于欣莉)

    2022-07-25
  • 新能源汽车呈快速增长势头

    中汽协近日发布数据显示,6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表现依然出色,当月产销再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跨过千万辆大关。根据公安部发布的数据,截至6月底,我国新能源汽车数量已达到1001万辆,占汽车总量的3.23%。


    “保有量达1000万辆,是个令人振奋的消息,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不再小众。”中汽协副总工程师许海东告诉记者,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燃油车的替代产品,快速增长趋势还将持续。


    汽车产销超出预期


    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表示,尽管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受到疫情影响,但各企业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品,供应链资源优先集中供给,从目前发展态势看,整体产销完成情况超出预期。


    在6月份产销创新高的基础上,新能源汽车完成了保有量1000万辆的突破。从蹒跚起步,到累计推广突破千万辆大关,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10余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增长。201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仅为12791辆,去年销量已经跃升至352.1万辆。从全球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多年保持领先水平,保有量占全球一半以上。


    “新能源汽车取得现在的成绩,原因是多方面的。”许海东认为,首先,是政府部门和政策的支持。2008年起,我国就坚定不移发展新能源汽车,出台了大量政策和规划,有力支撑了产业发展。其次,汽车企业积极跟进,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产品。再次,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日益完善。


    更为重要的是,一批中国汽车品牌抢抓先机,走在了产业发展的最前端。传统车企如长安、吉利、长城等实现快速转型,开启了中国品牌的崛起之路。造车新势力企业如蔚来、理想、小鹏、零跑等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更带来了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带动了行业提升。


    随着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紧跟产业发展形势,有条不紊地展开布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份,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391.8万台,同比增加101.2%。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信息部主任仝宗旗表示,上半年公共充电桩和私人充电桩都保持了非常快的增长速度,未来充电基础设施还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总体呈现U形走势,前两个月开局良好,3月中下旬快速下滑,6月恢复明显增长。波动主要源于芯片短缺、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供应链问题,特别是3月中下旬以来,吉林、上海等地疫情多点散发,对产业链供应链造成较大冲击。


    芯片供应将直接影响车企下半年生产节奏。2020年下半年以来,车规级芯片供应紧张,采购价格大幅上涨,目前部分芯片短缺和错配的风险依然存在。陈士华表示,相比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需要的芯片数量成倍增加,将来车企要在芯片应用技术研发上多做工作。


    新能源汽车生产成本压力仍较大。今年2月以来,受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的影响,产业链成本压力向下游传导,新能源汽车销售价格被迫上调,车企和消费端都承受了很大的消化成本的压力。新能源汽车价格过快上涨未来可能影响消费者的购买信心,对行业发展的持续性带来不利影响。


    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发展关键期,将迎来更为激烈的竞争。6月份,奔驰、宝马和奥迪3座造价超百亿元的工厂相继投产。拥有先发优势的中国汽车品牌能不能赢得与国际品牌的竞争,供应链的稳定将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表示,当前汽车供应链的问题,有疫情的原因,也有国际突发事件的影响。汽车供应链新生态建设,需要依托超大规模市场,加快核心技术研发;要加快法律法规顶层设计,加强生态协同、跨界融合。“供应链正成为汽车技术创新最活跃的阵地,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的供应链正在向软件和硬件集成发展,将形成巨大的市场。”付炳锋说。


    系列问题仍待解决


    陈士华表示,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550万辆,同比增长56%以上。新能源整车销量持续高速增长,对汽车相关产业提出了更高要求。新能源汽车的充电基础设施够不够?售后维保有没有保障?二手车交易是否便捷?报废回收路径是否畅通?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充电基础设施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仝宗旗表示,今年1月,十部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之后,上海、江苏、深圳等多省市都出台了相关规划,促进了充电基础设施的爆发式增长。更多企业和资本开始进入充换电领域,将进一步推动行业发展。


    新能源汽车售后维保板块亟待提升。许海东介绍,车企在加大对售后维保的重视,资本也在进入新能源电池、充电基础设施的维修检测等领域。“按现有新能源车的保有量,新能源汽车厂家自营及授权的总门店数很难覆盖需求,供给明显不足。”途虎养车联合创始人、创新业务负责人朱炎分析,这个矛盾目前尚不突出,主要是因为新能源车的日常保养较燃油车少,底盘件和三电系统尚未进入维保高发期。独立第三方汽车服务平台的早期参与,将为新能源车主带来便利。


    新能源二手车交易量将迎来持续快速增长。瓜子二手车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王晓宇透露,今年6月,瓜子新能源二手车交易量同比增长超90%。近期二手车流通便利政策的逐步落地,对新能源二手车的全国流转有重要助推意义。


    此外,陈士华表示,新能源汽车的报废回收是需要特别重视的环节。目前报废量不大,正是布局的窗口期,应尽早布局,加快网点建设。

    2022-07-22
  • 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9.6%

    本报北京7月19日电(记者王政、韩鑫)记者从7月19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获悉: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保持快速发展,增加值同比增长9.6%,增速高于制造业增加值6.8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不仅展现出较强的发展韧性,更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新动能引领作用持续显现。二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增速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5.0个百分点,锂离子电池、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等小类行业增加值增速均在20%以上,新动能增长继续发挥引领作用。单晶硅、多晶硅、光伏电池等产品产量二季度分别增长61.3%、50.6%、30.4%,较一季度分别加快37.3、13.0、6.1个百分点。


    投资比重和结构加速优化。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3.8%,增速高于固定资产投资17.7个百分点,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28.8%,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增长28.0%,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20.2%。


    先进制造业集群加速形成。通过组织实施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工程试点,加快新型显示、先进计算、智能光伏、车联网、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有效带动了一大批制造业产业集群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引领示范效应进一步彰显。截至目前,由深圳、广州、上海、成都、南京、青岛、杭州等地重点培育的25个产业集群,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开展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中脱颖而出。

    2022-07-21

  • 首 页  上一页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