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安暂停奔奔订单,微型电动车的荆棘时代是否到来?

    备受追捧的新能源小车市场似乎到了重塑的时间点。

    乘联会数据显示,3月A00级占纯电动市场的份额为32%,A0级所占份额为15%,微型电动车占比仍较强;具体来看五菱宏光MINIEV以共计41980辆的销量拿下新能源轿车细分市场的销冠;此外QQ冰淇淋、奔奔E-Star、零跑T03等新能源小车也在新能源轿车TOP15的榜单中。

    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8万元以下新能源汽车占比相对最强,A00级新能源汽车占比仍比较强,A00-A0级低端新能源汽车小车走势相对较强。

    但鲜花背后总有荆棘。日前,长安新能源宣布暂停旗下奔奔E-Star国民版车型订单;据悉,奔奔E-Star共有9款车型,其中国民版车型的售价最低,为2.98万元-4.38万元。实际上,暂停接单,奔奔E-Star并非个例,今年2月欧拉白猫、黑猫也宣布停止接单。

    业内认为,在面临上游原材料及芯片等价格上涨,积分交易价格再创新低、新能源补贴持续退坡、消费升级等多重因素下,A00-A0级微型电动车市场承压明显,或已到重塑的时候。

    最容易打入市场,却难以绕过成本的坎儿

    具有价格优势的A00级纯电动汽车能够最快打入市场、带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提升已成为业内共识。

    2021年五菱宏光MINIEV以395451辆的销售成绩直接助力上汽通用五菱以431130辆的总量拿下全年新能源厂商零售销量第二名的位置。长安新能源汽车借助奔奔E-Star打开市场,2021年长安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0万辆,其中微型电动汽车长安奔奔E-Star销量达到7.6万辆,在长安新能源总销量中的占比超过70%;今年第一季度,奔奔E-Star的销量占比继续上升,超过85%。

    不仅如此,布局微型电动车能够缓解车企双积分的压力,例如上汽通用五菱凭借五菱宏光MINIEV去年拿下44万分,在解决双积分缺口的同时也能将多余的新能源积分出售,获得盈利。

    不过,对于微型电动车的发展也有持反对意见的一方。

    市场研究机构IHSMarkit预测,电池级钴、硫酸镍、碳酸锂等正极材料的价格将持续大幅上涨,预计锂电池的涨价幅度或达到13%-15%。欧拉品牌方面曾透露黑猫、白猫的三电系统生产成本占比达到了整车成本的55%-60%左右。电池价格的上涨进一步加大微型电动车的成本压力。

    不仅如此,按照今年的补贴政策,纯电动的补贴在2021年的基础上退坡30%,粗略计算,每辆续航300km-400km的纯电动车补贴减少超300元,包括欧拉白猫、黑猫、零跑T03等A0级车型都在此列。

    中汽数据预计积分交易年度(2022年1-9月)价格预测区间为1000元-1400元/分;较去年的预测和实际交易均价相比,持续走低;而企业层面预计,积分实际交易价格很有可能跌破1000元,欧拉品牌CEO董玉东曾表示积分交易价格在2022年年初已下调至500元-800元。

    车卖得越多亏损越多成为微型电动车难以绕过的坎儿。当前A00级新能源车的价格低于8万元,A0级新能源车的价格在10万元左右,本身其利润就颇为微薄,多次拿下新能源销冠的五菱宏光MINIEV一度传出卖一辆车只能赚89块钱。

    “电池涨价和补贴退坡已经带来超7000元的成本空缺,再加上单个碳积分的价格从2000多暴跌至几百元,照这个卖法,一辆车要亏损1.7万元。”欧拉品牌CEO董玉东曾表示。

    “车企可以相对设定差异化的品牌去做相应的调整,这样可以化解微型电动车低售价等对品牌价值的影响。”崔东树表示。“虽然今年积分价格下降,但微型电动车的贡献度不只是新能源积分,也能为企业油耗降低带来贡献,对企业发展有巨大的稳定作用。”

    市场承压,新能源小车到底是不是未来?

    “对A00级别的新能源微车来说,绝大多数客户是位于四五线城市以下县域或村镇,本身就对价格非常敏感,这类车就靠总拥有成本(TCO)的低价来维持竞争力,涨价对于这些车辆的销量肯定有不小的影响。”田永秋表示。

    与此同时低速电动车的“转正”也有一定进展。去年工信部修订了《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增加了针对微型低速纯电动乘用车的技术要求;国家强制标准《四轮低速电动汽车技术条件》也提出,低速电动车将被允许在特定区域内使用。如若低速电动车重获新生,必然也会挤占A00级电动车的市场。

    业内认为,尽管目前微型电动车销量快速增长,但整个行业需要转型。“A00级电动车市场到了该重塑的时候了;我们希望中国汽车产业向着良性方向发展,即在腰部实现崛起。”董玉东认为,“即使做A00级车,也必须摒弃过去的低价竞争策略,向更高的技术含量靠近。”

    从车企布局来看,零跑汽车宣布进入2.0战略阶段,哪吒汽车也将进军高端电动车市场。崔东树预计,2022年A00级新能源汽车增长速度在60%左右,新能源车市场增量将主要体现在以比亚迪为代表的A级车和B级车市场中。

    汽车行业分析师任万付认为,A00级和A0级新能源车产品会逐渐由功能型产品向精品型产品发展,这个趋势与传统燃油车是一致的;新能源汽车主流市场未来会集中在A级和B级。

    田永秋有同样的看法,他认为从长远来看,当县域经济人们的收入水平逐渐增加,老年代步车的替代逐步完成后,小车的份额会逐渐缩小,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形市场结构会逐渐向着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结构转变。

    不过在崔东树看来,A00级和A0级微型电动车仍有较好的发展趋势,一方面中老年消费群体的消费相对比较务实,另一方面年轻家庭第二辆车的消费需求也是小型化,从微型电动车本身来看,适合个人代步出行,能够有效地挖掘个人代步需求;此外,目前国内微型电动车在东南亚市场能够与日系小型燃油车竞争,或有替代的可能性。

    崔东树表示,“新能源车的主流市场应该是多元化的市场,过去萎缩的A00级燃油车市场在电动化的趋势下重新恢复了活力。”

    2022-05-09
  • 百强房企4月销售金额同比下降近六成

    4月楼市仍不景气,部分房企销售降幅进一步扩大。碧桂园(02007.HK)5月6日晚间公告,4月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226.4亿元,合同销售面积约274万平方米,分别同比下滑57.14%和53.87%。



    前一日,融创中国(01918.HK)公告称,4月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135.7亿元,合同销售面积约105.2万平方米,分别同比下滑75.2%和72.5%。1~4月累计合同销售金额约859.3亿元,同比减少约49.75%。

    旭辉控股(00884.HK)4月单月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101亿元,合同销售面积约85.67万平方米,分别同比下降61.83%和44.29%。前4月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388.4亿元,同比减少53.29%。

    此外,中梁控股、美的置业、建业地产4月份合约销售金额分别约41亿元、46.2亿元、26.3亿元,分别同比下降70.92%、66.71%、18%。

    房地产下行压力仍未减退,规模萎缩成为房企普遍现象。据克而瑞研究统计,TOP100房企4月单月仅实现销售金额4284.7亿元,环比降低16.2%,降幅大于近年同期;同比降低58.6%,较3月降幅进一步扩大,且处于近年来单月业绩同比降幅最高水平。累计业绩来看,百强房企1~4月的整体业绩规模同比大幅降低50.2%,降幅较一季度进一步扩大。

    在前四个月的销售榜单上,仅有碧桂园、万科、保利三家销售金额超过1000亿元,去年同期有9家达到千亿水平;百强房企门槛也随之下降至41.7亿元,而去年同期为90.5亿元。

    疫情冲击之下,楼市成交更加清淡。在克而瑞30个重点监测城市中,4月商品住宅成交面积环比下降18%,同比跌幅扩至58%。其中,长三角地区市场近乎全面熄火;京津冀地区仅限于北京市场转暖,天津、河北市场观望情绪依旧浓重;大湾区市场复苏进度弱于预期,深圳仍未扭转颓势,新盘平均去化率小幅回落至32%。

    克而瑞研究认为,房地产市场能否真正回稳,关键在于更大力度的刺激性政策落地,尤其要下调核心城市二套房首付比例,才能有效激活相对充裕的改善性购房消费。预计核心城市市场有望在三季度触底回稳,三四线城市调整周期更长,唯有等待一二线城市市场回稳,三四线城市才有轮动的可能性。

    近期全国多地房地产政策频吹暖风。例如浙江衢州不再限制外地人购房、新房不限售,成为全国首个全面放开楼市限售限购政策的城市。此外,郑州、福州、哈尔滨、秦皇岛、大连多地限购限售政策也有所放松。

    “在这轮政策松绑中,3月1日郑州取消限购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后面陆续有多个城市跟进,但政策松绑到市场影响之间会有一个时滞。这一轮一线和强二线城市会率先复苏,政策放松也可能进一步向这些城市扩围,但三四线城市的时滞就会相对长一些。”一位房地产行业分析师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

    2022-05-07
  •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系列述评之五

    4月2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完善房地产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当前,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要守住定位,因城施策,在调控的精准性上下功夫,有效管控重点风险,做好“稳”字大文章,采取综合措施促进房地产行业步入良性循环。

    坚持“稳字当头”,促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今年以来,全国房地产市场运行总体平稳,但其下行态势需高度关注。

    从房地产行业几个关键指标看: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0.7%;3月,70个大中城市中,各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下降或涨幅回落;一季度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8.6%;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41.8%;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同比下降19.6%。

    受疫情反弹、个别头部房企债务违约风险暴露、个人收入预期下降等因素影响,房地产市场预期转弱,房地产销售下降,企业流动性风险有所聚集。

    在房地产市场主体方面,受个别房企爆雷等影响,银行等金融机构收紧融资端,销售下滑,一些地方对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不规范,多重因素加剧了房企的流动性风险,使房地产市场微循环出现“梗阻”。

    较长时间以来,刚需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群体面临较高的贷款利率,一些地方首套房资质的认定标准有待完善,这些因素增加了购房者的购房成本,加剧了住房消费者延缓入市的趋势。

    2021年,我国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6.8%。房地产业规模大、链条长、涉及面广,对国民经济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有效管控重点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房地产既可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也可能是‘风险源’,对经济金融稳定和风险防范有着重要的系统性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说。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刘琳说,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围绕房地产市场发展释放了“稳字当头”的积极信号。各地在守好风险底线的同时,针对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灵活地因城施策,改善土地出让条件,支持首套刚性购房需求和合理改善性需求,针对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应。

    坚持“因城施策”,引导房地产市场良性循环

    降低限购限售门槛、下调首付比例、降低按揭贷款利率……今年以来,累计近110个城市已出台各类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

    专家表示,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两个“支持”、一个“优化”,充分释放出对各地因城施策的政策信号。

    我国地域广袤,各地区之间房地产市场差异大,市场分化明显。长三角、珠三角区域一些热点城市供需矛盾在较长时间内依然比较突出,市场回升预期逐步增强,然而部分人口持续流出的城市市场仍在低位运行。

    针对新情况新挑战,各地以支持首套刚性购房需求、合理改善性需求、租赁住房需求为着力点因城施策;相关部门出台促房地产市场良性循环措施。

    100多个城市的银行根据市场变化和自身经营情况,自主下调了房贷利率;部分城市对生育二孩、三孩家庭购买首套住房的,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上限;扩大抵押贷款支持优质企业对出险企业的并购贷款,允许债务展期;规范预售资金监管;保障性租赁住房贷款不纳入贷款集中度管理……

    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大力发展租赁住房。加快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发展长租房市场。据相关统计,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大城市的租房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已达到40%以上。2022年全国基本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投资总额预估约8500亿元。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说,随着多地适度放开限购限售,降低公积金使用门槛,加快购房贷款审批等,部分城市的住房需求有所释放,销售面积降幅将有所收窄。

    在预售资金监管方面,专家建议,各地要完善预售资金监管,明确预售资金应当优先支付工程款,严格按照工程节点拨付资金,确保按时竣工交付。防止因防范风险,过度提高监管额度,放慢放款拨付进度的情况。

    “推进爆雷房企尽快出清,稳定市场预期很重要。”刘琳表示,一方面,通过降低首套房贷款利率和住房交易税费,提高购房者支付能力,提振合理的住房消费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加强预期引导;另一方面要坚决有力处置个别房地产企业因债务违约所引发的房地产项目逾期交付风险,以“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为首要目标,维护购房群众合法权益。

    坚持“房住不炒”,守牢风险底线

    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重申,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

    目前,规模高达10万亿元级的房地产市场,正在进行深度调整。过去形成的“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的房地产开发经营底层逻辑正在改变,房地产业作为高质量引领的基础民生行业地位正在确立巩固。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已经成为社会共识。这个定位没有动摇,力度没有放松。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冯俊说,各地因城施策不能脱离这个定位和方向,更不能病急乱投医,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工具和手段。关键要继续实施好房地产长效机制,保持调控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增强精准性协调性,努力实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

    房地产业告别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的开发经营模式,回归基础民生属性和租购并举后,依然大有可为。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基本面没有变,住房需求依然旺盛。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3.9%,仍处在快速城镇化阶段,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1100万以上,带来大量新增住房需求。

    同时,2000年前建成的大量老旧住房面积小、质量差、配套不齐全,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比较旺盛。

    谋全局谋长远,尊重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业发展规律,探索房地产发展新模式,锚定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百姓提供可负担、居住条件更舒适、环境更优美的住房,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这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根本要义。

    2022-05-06
  • 第八届绿色发展论坛启动

    绿色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统领,探索研究绿色发展规律,由新华网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支持、融创互动(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八届绿色发展论坛”于近日启动。论坛以“绿动中国、绿创未来”为主题,通过案例征集、论坛对话、成果发布、展览展示等形式,多视角、多层次、多渠道展现绿色画卷,传播绿色强音,讲好生态故事。





    论坛以征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典型案例为抓手,面向各地方党委、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金融机构及各类企业,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乡村振兴绿色实践、绿色影响力企业品牌、金融创新创优等方面重举措、有成效的好模式、好经验和好案例,通过案例征集展示,推动实现城市“颜值”和“气质”持续提升,助力企业品牌“体格”和“体质”越来越好。


    案例征集结束后,择期线上线下举办论坛,邀请绿色领域的实践者、创新者、参与者、智慧者、传播者,结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典型案例,研究、总结和提炼理论创新和实践成果。并向全社会发布“202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典型”、“2022乡村振兴绿色实践典型”和“2022金融创新创优典型”案例,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典范案例汇编(2022)》。


    论坛期间还将举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成果展”。现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优秀成果”“乡村振兴绿色实践典型”“绿色影响力企业品牌”“金融创新创优影响力品牌”等多个展览展示专区,对典型案例和影响力品牌进行多角度、多形式展示推广,全景展现美丽中国的时代风采。

    2022-04-29
  • 65家上榜!红星美凯龙联合CQC发布“家居绿色环保领跑品牌”年度榜单

    4月26日,由红星美凯龙与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联合发布的“家居绿色环保领跑品牌”年度榜单正式揭晓,来自8大品类的65家家居品牌经过评委会严格检测,脱颖而出成功获评为“家居绿色环保领跑品牌”。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方面指出,在越来越多消费者愿意为绿色环保而买单时,每年评选绿色家居品牌这一活动,符合双碳减排目标,更有利于助推中国家居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65家品牌领跑中国家居绿色环保


    经过为期一年的专家严格检测,包括深入工厂源头进行全方面检测,结合终端消费者评价数据,终端检测数据等多重评审维度、60+项标准,最终来自软床/床垫、沙发、实木、儿童等8大品类65家品牌,凭借在工艺、生产、环境保护、产品、终端销售等方面的优异表现,正式荣登“家居绿色环保领跑品牌”年度榜单,获评为“家居绿色环保领跑品牌”、“家居绿色环保推荐品牌”和“家居绿色环保进口品牌”。


    据该项目主办方红星美凯龙相关人员表示,在双碳减排目标的促进下,“家居绿色环保领跑品牌”年度榜单已经被品牌工厂、经销商和消费者广泛接受,并已成为整个行业的专业通行证和消费参考指南。未来,项目组将逐步升级完善整个检评体系,通过更高更优标准,为行业和消费者全球严选更绿色更环保的家居品牌。


    而依据红星美凯龙“315FUN肆嗨购节”全国商场统一收银大数据显示,在大促期间,喜临门、大自然、慕思等整体销售增长大超预期。





    十年坚守不忘初心助推中国家居绿色环保新发展


    回顾“家居绿色环保领跑品牌认证”项目的创办历程,红星美凯龙深知做好该项目的重要性。自2012年以来,红星美凯龙除了每年投入5000万专项费用评选出一批绿色环保领跑品牌之外,还会依据自身平台的龙头优势,通过发布年度榜单、行业展会、绿色环保周等多重形式,传导绿色环保家居消费理念,赋能绿色环保领跑品牌在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全面提升。


    其中在商场商品环保质量管理方面,强化平台内部商品管理水平:建立商家准入资质共享库,源头把控商品经营风险。推出商品质量负全责、先行赔付的服务承诺。发布企业标准《家居商品环保质量评价》,规范商品检测流程,把控商品环保质量。定期委托国家权威检测机构对商场内经营商品进行抽检,确保符合国家环保质量标准。


    同时,在品牌零售管理方面,开展绿色环保领跑品牌认证以及正品查询平台建设,创造性打造“源头检测+全程追溯”双轮驱动的环保管理机制,为消费者评选高于国家标准的环保品牌,实现家居商品追溯、消费终端查询,让消费者畅享环保正品家居。


    最后,在引领消费端环保家居消费方面,每年都会规划开展绿色环保周活动,丰富消费者家居商品体验。升级绿色环保终端体系,打造绿色家居选购直播,带领消费者亲临生产工厂,深入检测实验室,参与绿色健康跑,引导消费者购买环保商品。


    截至目前,已有1000+家居品牌获评为“家居绿色环保领跑品牌”,并已进驻红星美凯龙全国400多家商场中。

    2022-04-28
  • 日均消费超亿元 广西鲜湿米粉产业迎来监管新政

    中新网南宁4月27日电(陈秋霞林浩)广西市场监管局26日介绍,广西已正式实施鲜湿米粉监管新政实施,对鲜湿米粉的原料、生产、包装、运输、贮存等环节提出要求更高,进一步保障米粉质量安全,促进米粉产业高质量发展。


    广西民众爱嗦粉,其中南宁的老友粉、生料粉及北海等地的猪脚粉、海鲜粉等不少地方特色米粉用的都是鲜湿米粉。鲜湿米粉是广西地方特色食品,米粉产业正逐渐发展成为广西优势特色产业。截至4月20日,广西鲜湿米粉获证生产企业526家,正常生产企业468家。目前,广西市场每天生产约2500吨鲜湿米粉,使用原粮约1000吨。

    广西三品王米粉生产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每天生产鲜湿米粉约20吨,按每碗250克算,相当于80000碗米粉。广西每天生产的2500吨米粉可制作1000万碗米粉,按平均每碗10元计算,日均销售额可达1亿元人民币。

    为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去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修订发布了《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鲜湿米粉》(DBS45/050-2021),为配套实施鲜湿米粉地方标准,相应提高生产企业的生产加工条件,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管局修订发布了《广西鲜湿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22版)》,与上述标准同时于今年4月25日起实施。

    广西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审评委员会秘书处办公室主任张慧君介绍,《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鲜湿米粉》(DBS45/050—2021),将“鲜湿类米粉”的名称改为“鲜湿米粉”,取消了原来添加淀粉量不大于45%的调制鲜湿米粉,将添加淀粉量限制在不大于10%,让鲜湿米粉回归到以大米为主要原料的传统做法上;新增了“蛋白质”质量指标来判定大米的含量,满足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的双重需要。对于菌落总数的要求,2021版标准比2018版标准提高了10倍,且规定菌落总数检测时限为出厂后4小时以内。

    广西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食品检验所副所长繆璐表示,《广西鲜湿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22版)》增加对洁净用房等级和环境参数要求,规定产品包装应密封,不得以扎口形式密封,不得扎孔。产品贮存或运输的温度应≤26℃;应在产品包装上的醒目位置标示“鲜湿米粉”,并按产品标准要求标示类别,如鲜湿米粉(切粉)等。

    “我们将进一步规范督促广西鲜湿米粉生产企业改善生产加工、运输和贮存条件,防范微生物污染风险,提升鲜湿米粉质量安全,促进广西地方特色米粉产业高质量发展。”广西市场监管局食品生产处副处长温志梅说。

    南宁老友粉、桂林米粉、柳州螺蛳粉统称“广西三大粉”。2021年,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销售收入达到501.6亿元。据悉,2021年,广西官方提出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发展广西优势特色米粉全产业链,力争实现米粉全产业链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人民币,并引导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完)

    2022-04-28
  • 来中国蔬菜之乡 看看“太空种植园”

    单株结果6000多斤的西红柿树、一年循环结果1200多斤的空中红薯、400多斤的“巨人”南瓜……这些观赏性极强的蔬菜品种,都出现在4月20日“中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开幕的第二十三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上。更让人惊奇的是,除了这些品种以外,这里还能看到首次亮相的“太空种植园”,了解蔬菜的“太空之旅”。


    走入菜博会的十号馆,就如同走进了一条绿色科技长廊,物联网管理系统、智慧型植物工厂、太阳能导光和光纤照明种植等各类“新鲜科技”应有尽有。在展馆北侧,有一个“太空种植园”,这里搭建了两个“太空舱”,使用“太空模型栽培模式”来模拟宇宙中的环境种蔬菜。这是今年馆内的新亮点。





    寿光菜博会上的“太空种植园”(受访者供图)


    菜博会十号馆馆长马尊娟告诉记者,两个“太空舱”模拟了太空宇宙当中强辐射、微重力、高真空、交变磁场等特殊环境。“太空模型栽培模式”则充分应用了人工补光、无土栽培、环境智能控制等技术,模拟作物生长所需的水、阳光以及温湿度等生长条件,展示了在太空极端条件下,蔬菜是如何生长的。


    除了模拟太空的栽培模式,本届菜博会十号馆内还将“去过太空”的蔬菜新品种进行了实地种植,新增设了航天育种成果展示区,展示了茄子、西红柿、辣椒等13个品种。


    “小小的种子,搭乘航天器游历太空,返回地面后再优选育种,就有了个头大、颜值高、营养足的‘太空蔬菜’。”马尊娟说,航天品种具有变异速度快、变异幅度大、优异变异多、稳定性强等特点。一般的育种需要8年的时间才能推广,而航天育种只需要4到5年的时间就可以推广,大幅缩短了育种年限。





    寿光菜博会上展示的各品类蔬菜(受访者供图)


    据了解,1987年,我国首次将水稻、辣椒等农作物送上太空,开启了太空育种的探索之旅。30多年来,我国先后开展了30余次植物种子、菌种、试管苗的搭载升空试验,培育出近千个航天育种新品系、新品种。


    自2000年起,菜博会已连续成功举办了22届。本届菜博会共设主展区45万平方米,室内展览面积16.5万平方米,包括10个展馆、采摘园、日光温室高产栽培区、蔬菜博物馆及广场展区。为了应对当前疫情防控新形势,本届菜博会采用线下布展、线上办会的形式。

    2022-04-24
  • 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建设将加速推进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日前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十四五”时期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工作方案》等。会议强调,“加快推进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建设”、“推进科技信贷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多层次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以及“统筹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和防范金融风险”等。


    业内人士表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四五”期间,必须要持续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双向发力,疏通“堵点”“卡点”,为科技创新注入更强金融动力。


    就金融支持创新体系的重点领域,会议提出,“要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型和创新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重点领域”。就金融支持创新体系的渠道和方式,会议提出,“推进科技信贷服务能力建设”“强化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在职责范围内服务科技创新作用”“提升多层次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以及“发挥保险和融资担保机构风险分担作用”等。


    在信贷支持科技创新方面,当下银行对于科技创新的信任度正在增强,开始主动介入到中小科技企业的发展当中,并积极创新产品提供融资。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表示,未来,要进一步激励金融机构对中小科技企业的信贷支持,增加金融机构对中小科技企业的信心,可通过激励政策,促进金融机构对中小科技企业降低信贷门槛。


    实际上,相关支持政策已经在推进中,例如,人民银行通过科技创新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介绍,该工具支持企业范围包括:“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制造业单向冠军企业等科技企业。“总额度为2000亿元,利率1.75%,采取‘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金融机构向企业发放贷款后,人民银行按季对符合要求的贷款期限6个月及以上的科技企业贷款本金的60%提供资金支持。”他说。


    在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方面,目前,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尤其是“专精特新”企业的能力也在逐步提升。尤其是去年11月北京证券交易所开市为“专精特新”企业上市融资开辟了新路径。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可优先支持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专精特新”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降低融资成本和企业杠杆率;突出“更早、更小、更新”,推动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北交所、科创板、新三板等上市,提升直接融资比重。





    会议也提出,要坚持底线思维、问题导向,立足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统筹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和防范金融风险,压实风险防控主体责任。盘和林说,创新存在一定风险,对中小科技企业的信贷支持和融资支持,依然要尊重市场客观规律,市场主体要对风险做出客观判断,金融机构也要跟进风控措施。

    2022-04-22
  • 多部门: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再出实招

    日前,农业农村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印发了《关于保护种业知识产权打击假冒伪劣套牌侵权营造种业振兴良好环境的指导意见》。业内认为,文件的出台有利于激发育种原始创新活力、调动企业创新投入积极性,对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具有重要意义。


    种子是粮食安全的基础。近年来,我国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支撑粮食增产丰收。目前水稻、玉米、小麦等主导品种中,70%以上是保护品种。与此同时,加大保护种业知识产权也越来越迫切。

    种业侵权违法问题之所以长期存在,一是因为在利益驱使下,不法分子存在侥幸心理;二是因为体制机制不够健全,保护手段不够多、不够硬,特别是种子侵权取证难、执法难,违法成本低等问题还比较突出。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副司长杨海生表示,文件从完善立法、强化司法、严格执法、技术标准、社会监督五方面提出具体措施,夯实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基础。

    针对种业侵权案件追溯难、取证难、查处难、震慑弱等问题,《意见》强调要加强司法保护,推进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有效衔接。记者了解到,多部门将积极运用涉及植物新品种、专利的民事及行政案件集中管辖机制,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提高保护专业化水平。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机制,联合开展重大案件督查督办。联合公布一批有资质的种子检测机构名单,建立健全损失认定和涉案物品保管、处置机制。降低维权难度和成本,充分利用举证责任转移等制度规定,提高侵权代价。

    严格品种管理是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手段。杨海生介绍,农业农村部已发布实施了新修订的国家级水稻、玉米品种审定标准,提高了DNA指纹差异位点数、产量指标和抗性指标,适时推进大豆、小麦、棉花等品种审定标准修订。

    打击假冒伪劣套牌侵权等违法行为是农业行政执法的重要任务。杨海生表示,将持续开展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坚持常态化专项整治,突出重要品种、重点环节和关键时节,加强种子企业和市场检查,利用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强化制种基地监管,持续保持严查严打高压态势。加强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和质量检测,强化畜禽遗传物质监管。针对近年来利用电商网络平台销售假冒伪劣种子的违法行为,《意见》要求创新监管方式,加快建立分工明确、处置及时、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狠抓电商网络销售种子监管。

    专家认为,伴随新修订的种子法实施,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等手段,推行全链条、全流程监管,对假冒伪劣、套牌侵权等问题重拳出击,让侵权者付出沉重代价。

    2022-04-15
  • 网跨千年,村中有“数”——“数字乡村”赋能西部发展观察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进智慧农业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应用。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


    国家推进数字乡村试点以来,大数据技术在贵州加快“进村入户”,给乡村发展带来了新的面貌,为农民增收增添了新的动力,不仅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助力,还为西部地区探索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新路径。

    用“数”养猪,新型种养助农富

    2月中旬,春寒料峭,几场雨雪让黔北山区异常湿冷。

    贵州余庆县长坪生猪养殖场负责人费如芬的手机App“云上畜牧”不断发出预警信息,提醒他:猪圈里有70余头能繁母猪体温异常偏高。费如芬赶到猪圈查看,看见养殖场里的500余头能繁母猪中,不少母猪的耳标亮起了红灯。

    在这里,每头猪的耳标24小时采集猪的体温和运动数据,并上传到“云上畜牧”后台。当猪的体温超过39摄氏度,或运动轨迹长时间保持静止,“云上畜牧”就会主动向养殖户发出预警信息,并点亮耳标上的红灯。

    “以前发现猪生病,往往靠观察到厌食、拉稀等症状,但此时已错过最佳治疗期。现在,大数据系统实时采集猪的体温、运动轨迹数据,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异常。这个系统好比‘猪医生’,上批猪预警了200多次,帮我们把生猪存活率提高到了96%以上。”费如芬说。

    有“数”赋能,助力精确种养。贵州铜仁市通过智慧管控“加码”,让田间管护有了数据依据。

    今年初,万山区高楼坪侗族乡高丰农业羊肚菌种植基地装上了智慧农业管控系统。该种植基地负责人蔡芹说:“羊肚菌对湿度、温度、光照等生长条件十分敏感,必须保持‘三分阳、七分阴’,需要随时‘呵护’。以前查看湿度,靠观察大棚内壁上的水珠,进行粗略判断。”

    现在,通过智慧农业管控系统实时采集数据,蔡芹在手机上就可以查看大棚内精确的温度、湿度数据。

    “以‘数’为媒,智慧农业正在重塑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从凭经验种养,变成凭数据种养,让乡村产业未来有‘数’可期。”贵州贵谷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小清说。

    大数据点燃了现代农业的“星星之火”,但在当前试点期间,数字技术覆盖的种植面积、养殖牲畜数量的比例较小,技术应用场景少、规模化效应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农民改变传统种养习惯、应用新技术仍需要时间磨合。

    “有的农民不习惯使用App,嫌麻烦,我们只能不断提醒并培训合作农户使用App进行科学养殖,帮助他们慢慢养成习惯。”贵州息烽德康家禽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县冬说。

    当前,推动“大数据+农业”普及,已成为各地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贵州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说,目前正在制定畜牧业数字经济项目三年行动方案,规划建设全省统一的数据采集终端与智能耳标体系,进一步普及数字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开发更多应用场景,促进农业降本增效。

    传“数”到村,缩小公共服务差距

    数据多进村,农民少跑腿。

    因长期慢性支气管炎,叠加天寒受凉,75岁的贵州息烽县腰寨村村民任永碧近日住进了九庄镇中心卫生院。在管床医生黄佑香带领下,来到该卫生院远程医疗会诊室,接受息烽县中医医院医生江敏的在线诊疗。

    黄佑香参加工作不到两年,临床经验相对不足,她一边聆听病情分析,一边请教自己拿不准的诊断思路。隔着屏幕,江敏一一做出解答。

    “通过远程诊疗,在乡镇卫生院看病,与跑去县城相比,诊断、治疗结果基本一样,但对老百姓而言成本大不一样。”九庄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吴元明说,从村到县城近40公里,乘坐公共汽车单程车票11元,往返及看病至少需要一整天。

    目前,贵州已实现省、市、县、乡四级公立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全覆盖。贵州省卫健委的数据显示,2016年6月以来,全省远程医疗服务总量突破240万例次。

    村中有“数”,除了医疗服务,农民找政府办事也越来越便捷。

    在贵州余庆县花山苗族乡花山村,家家户户门口都贴着一张“黔农智慧门牌”,上面有一个带编号的二维码。村民用微信扫描门牌上的二维码,便可看到集聚了政务服务、生活缴费、基层党建等栏目的页面,点击政务服务即可进入贵州政务服务网,在线办理常用的政府服务事项。

    “有了数字门牌,村民申请低保、就业登记等,都可在手机上操作,不用跑到乡政府或村委会填各种表格。”花山村村民魏廷福说。

    大数据缩小了城乡公共服务差距,但短时间内难以完全弥合长期以来形成的鸿沟。农村大数据技术人才不足,加之有的群众不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给农民使用在线公共服务平台造成了困难。

    “在网上办虽可免去跑腿,但证明资料要用手机拍照、上传,有的需要打字填写电子表格,不是特别熟悉智能手机的农村群众,难以独立操作。”武陵山区一名乡镇公共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说。

    贵州省政务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说,为了解决类似的问题,贵州一方面正在不断优化网上办事流程,简化操作步骤,推动移动端政务服务办事智能化、便利化;另一方面正在加强对农民的数字技术培训。

    依“数”管村,推进治理精细化

    农村垃圾怎么管?水怎么管?大数据进村,促进精细化管理,正在逐步改变管理粗放的农村印象。

    记者在“贵州数字乡村”App管理后台上看到,覆盖全省11万多个自然村的12万余个垃圾收集点、5981辆垃圾清运车的运行情况一目了然:当日下午三点,作业车辆3502辆,已清运垃圾10873吨,有部分收集点垃圾存量已经预警。

    “预警信息会第一时间传送到县乡有关负责人的手机上,他们接到信息后会尽快清运处理。”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村镇建设处负责人莫志刚说。

    垃圾及时处理,农村变更美;水务管理得当,农村则更安全。

    息烽县暴雨、山洪等自然灾害易发,当地建设智慧水务系统,对全县32座重要水库、7处重要河道实现动态监测和快速预警。覆盖全县的11处自动雨量站、5处自动水位站、7处自动视频监测站,实时采集水文数据,并与气象部门23个监测站点实现信息共享。

    2021年夏季,息烽县普降大雨,智慧水务系统监测到当地永靖河水位异常,并发出预警。县水务局立即组织抢险救援队伍到场,及时消除险情。

    息烽县水务局水旱灾害防御站站长郑智勇说,2014年以来,智慧水务系统共发布山洪预警信息6万余条,成功预警了县域内发生的多次山洪。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大数据政策法律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可说,“数字乡村”正在从理论走向现实,逐步改变千百年来农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助力缩小城乡差距、收入差距、治理差距,为西部地区探索实现共同富裕闯新路。

    大数据助力基层治理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时,也存在数据条块分割、共享率低的瓶颈。“省里几乎每个厅局都有一套大数据系统,要求乡、村采集有关数据,但各部门间的数据几乎不共享,这不利于数据的高效流动和科学使用。”武陵山区一名乡镇党委书记说。

    “应加大统筹协调和资源整合力度,打通已有分散建立的涉农信息系统,推动各部门涉农政务信息共享开放、有效整合。”张可说。

    记者从贵州省有关部门了解到,目前,贵州正在升级完善农业农村数据采集系统,加快建设农业农村基础数据库,构建农业农村数据资源“一张图”和农业农村大数据分析通用系统。

    贵州省委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和技术处处长令狐丽丽说,作为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正在积极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行动,以大数据助推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大数据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2022-03-28
  • 前2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37.9%

    从行业看,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757亿元,同比增长24%。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73.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69.2%、高技术服务业增长74.9%。从来源地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东盟实际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7.8%和25.5%。从区域分布看,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长36.6%、74.9%和13%。


    近两年,受疫情影响以及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调整,全球跨国投资波动较大,但我国利用外资始终保持稳定增长。2021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493.6亿元,同比增长14.9%,实现两位数增长,规模再创新高。在高基数基础上,今年前2月,我国吸收外资实现开门稳,保持了稳中向好态势。

    今年,商务部将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开放,优化营商环境。一方面,稳存量、促增量,继续放宽外资市场准入,发挥好自贸试验区、进博会等开放平台招商引资作用;另一方面,优结构、提质量,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领域。

    2022-03-15
  • 服务业怎样转起来?一系列纾困措施有待出台和落地

    “餐饮、住宿、零售、旅游、客运等行业就业容量大、受疫情影响重,各项帮扶政策都要予以倾斜,支持这些行业企业挺得住、过难关、有奔头。”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些暖心表述,给正在经历困难的服务行业以信心和希望。


    服务业是经济“稳定器”。2021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3.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4.9%。疫情发生以来,国内市场需求不足,服务业持续承压,至今尚未完全摆脱疫情影响。

    “一系列纾困措施的出台和落地,将在很大程度上稳定企业经营预期,对提振行业信心、加快行业复苏起到支撑作用。”全国人大代表、广东金岭糖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水栖表示。

    “现在关键是要把这些纾困政策尽快落地,不要让好政策空转。”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天津市委会副主委、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金永伟表示,《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允许各地区出台有针对性的专项配套支持政策,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出台实施细则,确保政策精准传导。

    服务业恢复发展进程与疫情形势息息相关。林水栖代表认为,要坚决防止“放松防控”和“过度防控”两种倾向,要把握好经济发展与疫情防控之间的度,通过建立精准监测机制、提升精准识别能力、强化精准管控隔离,让服务业不因防控层层加码等受到限制。

    服务业加快复苏的脚步,还得眼睛向内,靠自己“转”起来。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副局长杜明燕说,“面对疫情冲击,服务业应冷静思考下一步的转型发展。”她表示,内生动力是发展的关键,服务业的三要素——产品、营销和服务,重点应放在服务上,定制服务、个性服务、高质量服务,提升服务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

    全国人大代表、步步高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填表示,企业要着力增强自我“造血”功能,进一步洞察消费市场变化,提高创新能力,积极优化供给,提高供给与需求的匹配度。“以实体零售为例,在激烈竞争的态势下,更应坚守主业,回归零售本质。做有创新的卖场、有感受的体验、有温度的服务、有效率的组织、有活力的团队,提供更优质的产品与服务,这是企业经营的应有之义。”

    金永伟委员表示,疫情期间传统服务业出现许多新变化,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传统服务业中的应用得到加强,给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带来新机遇。“服务业企业要加快提升软硬件服务能力。硬件设施的改造需要适度超前谋划,提前规划布局;软件服务的提升更为关键,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给消费者提供更舒适便捷的消费体验,把部分海外消费需求有效引导回国内。”(张雪覃皓珺辛自强)

    2022-03-14

  • 首 页  上一页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