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汽车产销量连续13年保持全球第一

    我国汽车产业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呈现稳中有增的良好发展态势,全年产销分别完成2608.2万辆和2627.5万辆,连续13年保持全球汽车产销量第一。我国作为世界第一汽车市场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正向世界汽车强国迈进。


    眼下,长安汽车重庆两江工厂各条生产线正马力全开。“元旦后开工以来,两江工厂已下线新车13682台。按照计划,整个1月份两江工厂要完成产量79165台。”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介绍,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长安系中国品牌汽车年度累计销量突破175万辆,同比上涨16.7%。

    工业和信息化部12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虽然受到疫情等不利影响,我国汽车产业依然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呈现稳中有增的良好发展态势,全年产销分别完成2608.2万辆和2627.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和3.8%,连续13年保持全球汽车产销量第一。

    消费、产业双升级

    2021年12月26日,上汽旗下全新智能电动汽车品牌智己汽车首款车型下线交付。当年,上汽集团终端交付整车超过581万辆,同比增长5.5%,连续16年保持国内第一。其中,上汽自主品牌销售285.7万辆,在总销量中占比达到52.3%。

    “汽车产业一举扭转连续3年的下降趋势,为我国工业经济持续恢复、稳定宏观经济增长贡献了重要力量。”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说,伴随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汽车市场呈现明显的消费升级发展趋势。2021年,我国乘用车完成销售2148.2万辆,同比增长6.5%。其中,高端品牌乘用车共销售347.2万辆,同比增长20.7%,增速高于乘用车14.2个百分点。

    “我国汽车产业创新成果亮点纷呈,在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介绍,2021年,我国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接近300瓦时/千克、系统能量密度超过200瓦时/千克,搭载组合辅助驾驶系统的乘用车新车市场占比达到20%。

    此外,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大幅增加,全年销售954.3万辆,同比增长23.1%,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4.4%,接近历史最好水平,占有率比上年提升6个百分点。“我国作为世界第一汽车市场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正向世界汽车强国迈进。”付炳锋说。

    新能源汽车销量连续7年全球第一

    产品供给更丰富、技术水平更高超、配套设施更完善,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在2021年呈现出市场规模、发展质量双提升的良好势头。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将其概括为“三个快速”。

    ——产销规模快速增长。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54.5万辆和352.1万辆,同比均增长1.6倍,销量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

    ——质量品牌快速提高。2021年,我国纯电动乘用车平均续驶里程从2016年的253公里提高到400公里以上,消费者质量满意度与燃油汽车持平,中国品牌新能源乘用车共销售247.6万辆,同比增长1.7倍,占新能源乘用车销售总量的74.3%。

    ——产品出口快速增长。2021年实现新能源汽车出口31万辆,同比增长3倍,超过了历史累计出口总和。同时,产业发展配套环境进一步优化,截至2021年底,累计建成充电站7.5万座,充电桩261.7万个,换电站1298个,在31个省区市设立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突破1万个。

    “我国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付炳锋说,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13.4%,高于上年8个百分点。“2025年、2030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分别达到20%和40%的目标很可能会提前实现。”

    汽车出口首次突破200万辆

    1月6日,在高亢的汽笛声中,2022年第一趟“中欧班列奇瑞号专列”,满载着120辆汽车及汽车备件,从安徽合肥驶向莫斯科。“2021年,32列中欧班列将4552台新车运送至俄罗斯市场。”奇瑞国际运营总监殷士俊介绍,2021年奇瑞集团累计出口新车26.92万辆,同比增长136.3%,连续19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

    按照整车企业出口统计,2021年,我国汽车整车出口201.5万辆,同比增长1倍。从细分车型来看,乘用车出口161.4万辆,同比增长1.1倍;商用车出口40.2万辆,同比增长70.7%。“近10年来,中国汽车出口一直在100万辆左右徘徊,2021年首次突破200万辆,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体现了中国车企的海外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折。”付炳锋表示。

    统计显示,2021年,中国品牌汽车企业出口均呈现快速增长。在出口前十企业中,上汽、奇瑞、长安等中国品牌汽车企业同比快速增长,其中4家企业出口增速超过100%。新能源汽车全年出口31万辆,同比增长3倍,英国、挪威、德国、法国等欧洲市场已成为主要增量市场。

    付炳锋表示,我国汽车产业供应链相对完备,可为海外消费者及时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未来,我国汽车出口将迎来快速增长期。”

    2022-01-13
  • 保障性租赁住房政策再加码 “十四五”40城计划新增650万套

    “近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相关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不断提升住有所居领域公共服务供给保障能力,切实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月1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保障司负责人潘伟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


    2019年至2021年,全国累计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1.4万个、惠及居民2000多万户。全面实施脱贫攻坚农村危房改造以来,全国790万户、2568万贫困群众的危房得到改造。截至去年底,全国住房公积金实缴人数超过1.5亿人,累计支持2200多万人提取用于租房,发放贷款帮助6000多万人购房。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近日联合印发的《“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明确了住有所居领域的公共服务项目,其中,基本公共服务包括公租房、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住房公积金。

    潘伟介绍,下一步,要加大金融、土地、公共服务等政策支持力度,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十四五”期间,40个重点城市初步计划新增650万套(间),预计可帮助1300万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同时,继续做好公租房保障,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权住房,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针对城镇老旧小区居民的住房改善需求,创新金融支持方式,落实闲置土地利用、存量房屋用途调整等政策,加快形成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政策机制。“十四五”期间,将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约21.9万个城镇老旧小区的改造任务。

    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十四五”期间,政府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市场供给力度,在稳房价的基础上增强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能力,完善住房市场分配机制,优化住房供给渠道和结构,有利于切实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面临的住房难问题。同时,政府综合运用金融、土地、公共服务等政策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有效发挥了政府与市场的双效作用和双重力度。通过老旧小区改造,释放改善性住房刚需,激发市场住房消费潜能,带动住房投资和存量住房销售,改善城镇环境面貌,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网络化、智能化、便利化服务功能,为稳定经济增长和改善住房需求提供支撑。

    “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的供给政策既可以有效帮助地方政府稳定房价、地价,有助于托底房地产市场,推动地方政府更好实现稳增长;同时,又能缓解城市新市民、新青年的住房压力,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实现共同富裕。”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谢后勤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潘伟还提到,将用多种手段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让更多就业群体享受住房公积金服务;优化使用政策,支持缴存人租购并举,解决基本住房问题;提升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推动建设智慧住房公积金。

    在谢后勤看来,该项举措可以促进住房公积金归集扩面工作,让住房公积金的资金池更加充裕,使政策福利覆盖更多社会群体,有效解决更多基本住房问题。同时,还可减轻群众住房支出的资金负担,促进消费升级。

    “按照现行住房公积金条例规定,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需注意四个方面。”张依群表示,一是坚持以城市为单位,实行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机制,提高城市居民的参与度;二是彻底打破垄断行业的住房公积金管理壁垒,实行同城同待遇和资金统筹管理,真正体现居民住房权力待遇平等和共同富裕的宗旨;三是加强住房公积金风险管控,提高住房公积金运营效率,既要保证住房公积金有效供给,又要强化全方位监管,切实维护住房公积金缴存人利益;四是完善住房公积金使用渠道,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住房贷款和支取制度,增强职工家庭住房租购消费能力。(包兴安杨洁)

    2022-01-12
  • 加大纾困力度 2022年民航业力争扭亏为盈

    完成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和货邮运输量分别为857亿吨公里、4.4亿人次、732万吨,同比提高7.3、5.5和8.2个百分点;全年完成投资1150亿元,同比增长6.4%,超额完成年度投资目标;全国颁证运输机场达248个;出台了一揽子为企业纾困解难、促进行业恢复发展的对策措施,全年为行业降成本近100亿元……


    这是1月10日召开的2022年全国民航工作会议公布的“十四五”开局之年成绩单。会议明确了2022年全行业重点任务,提出今年将深挖航空市场潜力,加大助企纾困力度,在疫情不出现反复波动的情况下,力争实现行业整体扭亏增盈。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力争2022年底颁证运输机场达256个。

    会议指出,2022年,我国经济面临新的下行压力,民航运输生产恢复依然面临疫情防控、经营亏损、安全压力等交织叠加影响。今年民航将统筹行业内外资源,全力保障企业平稳运行,增强恢复发展的信心。切实落实已出台的各项支持政策;认真落实国家对民航业阶段性和制度性相结合的扶持纾困政策,加快民航业的恢复发展;要继续用好现行中小机场、支线航空、通用航空等补贴政策。

    同时,今年民航将鼓励企业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市场策略,深耕细分市场,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不搞“白菜价”恶性竞争。鼓励大型骨干航空公司围绕各自核心市场,聚焦中远程商务旅客,鼓励中小航空公司专注支线市场。全面落实《民航局创新“干支通、全网连”服务模式实施意见》,加快拓展航线服务网络;密切跟踪全球疫情形势和国际航空运输市场变化,分类施策、稳慎精准、科学动态调控国际客运航班恢复。

    根据目标,2022年民航力争完成运输总周转量1040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5.7亿人次,货邮运输量780万吨,总体恢复至疫情前85%左右水平,航班正常率稳定在80%以上,千万级以上机场平均放行正常率和始发航班正常率力争达到85%。

    统筹运输生产恢复的同时,还将提高民航运行保障能力。会议提出,今年将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围绕打造现代化国家综合机场体系,抓紧民用运输机场建设规划落实。加快推进厦门新机场建设,推进广州、重庆、福州、长沙、西安等机场改扩建;全力推进西藏“3+3”项目建设,力争隆子、定日机场完工;加快提升机场货运保障能力,确保鄂州货运机场顺利投运。

    民航2022年还将聚焦智慧民航主线,推动民航科技创新体系再升级。加强民航领域应用基础研究,大力促进北斗导航、5G航空应用等科技成果转化;研究民航领域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筹备建设方案,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建,力争实现国家科技创新基地零的突破;建设民航南北科教创新园区,努力打造全球民航知名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做好C919、MA700、长江-1000A、直15等重点项目审定工作。(王璐)

    2022-01-11
  • RCEP区域企业如何从经济整合中抢抓红利

    中新社南宁1月9日电(黄令妍)《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新年伊始生效实施,随着这一覆盖亚太地区的巨大贸易圈建立,原材料、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料将实现更快自由流动,大大促进域内的投资和贸易活动。在日前广西举办的RCEP工商领袖论坛上,与会权威人士就企业如何重组供应链产业链,在区域经济整合中分享新一波红利提出观点。



    以产业结构划分,RCEP区域既有日韩等制造业强国,中国等制造业大国,还有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出口大国,越南、柬埔寨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国家,总体是一种产业互补关系。

    中国澳大利亚商会会长冯栢文指出,就货物贸易而言,RCEP原产地累计规则可以帮助成员国企业从最具成本效益的地方获取原料,将助推高收入成员国企业将其部分生产转移到成本相对低的地方。贸易便利化方面的条款,又将显著提升进出口和物流效率,整体上多数企业尤其是外向型企业能够从中获益。

    中国日本商会副会长、三菱商事(中国)有限公司中国总代表中塚润一郎认为,RCEP区域内的规则体系进一步变化,预计有更多中企出海东南亚。长期扎根中国投资、生产和销售的日企,已经和中国合作伙伴构建了零部件产业链融合的合作模式。把中企灵活的经营模式和数字化趋势,日企在稳定供应链方面的优势,以及东南亚企业具备的当地优势进行有效融合,极有可能实现三方共赢。

    他举例称,上汽通用五菱在印尼的投资取得巨大成功,他们表达了在供应链方面和日企合作的意愿。中日、东盟企业未来合作可能性非常大。

    RCEP在服务贸易方面亦作了较大的开放承诺,涉及到100多个部门,服贸领域投资将显现更多互利共赢的机遇。

    冯栢文表示,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在服务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这些国家的服贸跨国企业首先会从中受益。澳大利亚政府认为,RCEP为其进入金融、银行、医疗保健、养老、教育、建筑、工程、城市规划服务等领域的投资创造了新机会。

    RCEP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所带来的贸易转移效应,对港航服务业产生刺激。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正国介绍,北部湾港背靠中国西南,面对东盟,主要货源流向地是RCEP国家。该港欲投资600多亿元人民币改善港航基础设施,加密RCEP区域内特别是东盟到日韩的中转航线。

    金融业方面,马来西亚大马银行董事长哈希姆表示,与RCEP区域更为成熟的市场相比,东盟国家间银行机构的覆盖率很不均衡,支付、借贷、保险等领域也存在同样的差距,这意味着很大的市场潜力,可以帮助相关东盟中小微企业发展填补资金缺口。

    RCEP电子商务章节推动区域电商政策的一致性,约定跨境信息传输、网络安全等规则,对未来加快各成员国数字经济发展,推动其贸易和投资增长具有重要影响。

    哈希姆表示,RCEP成员国很多元,有高收入经济体、成熟投资群体,也有中下收入经济体。为解决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问题,各成员国之间有机会开展国际合作,以创新型方案建设所需的5G等数字基础设施,推动建立包括金融安全网络在内的数字生态。

    中国—东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联席总裁李衎也认为,新技术、新业态、新生态,共同为RCEP框架下国际合作提供更好的机会。以数字化服务为代表的中介或者平台性企业,在产业链上所延展的程度加深。

    他介绍,中国—东盟信息港独家中标印尼电信IPTV项目,集合了十几家厂家组成庞大的解决方案团队,目前已经为2.7万个穆斯林学校进行了服务。后疫情时代,利用数字化服务组建生态联盟是一大趋势利好。(完)

    2022-01-10
  • 2021年11月末房地产贷款同比增长8.4%

    银保监会1月6日召开新闻发布会,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办公厅副主任张忠宁公布了2021年前11个月银行业、保险业相关运行情况。张忠宁表示,银保监会坚决落实“房住不炒”政策,2021年11月末,房地产贷款同比增长8.4%,整体保持稳定。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个人住房贷款中90%以上用于支持首套房。


    对于长租房市场,张忠宁表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大,投向住房租赁市场的贷款增速接近各项贷款平均增速的5倍。

    此外,张忠宁还介绍了银行保险业资产业务、服务实体、风险指标等情况。

    在资产业务方面,2021年11月末银行业境内总资产335.2万亿元,同比增长7.6%,境内总负债306.2万亿元,同比增长7.4%。保险业总资产24.6万亿元,同比增长12.1%,银行保险机构业务实现稳健发展,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7%,保险资金运用余额22.8万亿元,同比增长12.3%,2021年前11个月,保险公司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4.2万亿元,持续平稳增长。

    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2021年前11个月,新增贷款19.2万亿元,主要投向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到2021年11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8.7万亿元,同比增长24.1%,保险业提供风险保障金额同比增长34.6%。2021年前11个月,保险业累计赔付支出1.4万亿元,同比增长15.4%。

    在主要风险指标方面,2021年11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1.89%,较年初下降0.04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92.9%,较年初上升10个百分点。三季度末,179家保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40%,风险总体可控。(向家莹)

    2022-01-07
  • 两部门酝酿新举措 推进农村电商快递协同发展

    1月5日,商务部流通发展司和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发布《关于加快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有关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提出,升级改造一批县级物流配送中心,促进县域快递物流资源整合,建设一批农村电商快递协同发展示范区,提升公共寄递物流服务能力,争取到2025年,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基本实现县县有中心、乡乡有网点、村村有服务。农村电子商务、快递物流配送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更加健全。


    征求意见稿从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网络布局;补齐冷链短板,提升冷链流通率;整合快递物流资源,提高配送效率;扩大电子商务覆盖面,提升服务能力;培育市场主体,促进协同发展;规范行业秩序,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部署,明确了推进农村电商快递协同发展的主要任务。

    其中,在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网络布局方面,征求意见稿指出,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加强县乡村快递物流配送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改造县级物流配送中心,面向乡镇、村及本地生产流通企业、邮政快递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主体,提供仓储、分拣、中转、配送等服务。

    在补齐冷链短板,提升冷链流通率方面,征求意见稿要求,聚焦鲜活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加快补齐产地冷链物流短板,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推进农产品冷链标准制修订,加强生鲜农产品质量监管和产品溯源。

    在规范行业秩序,优化发展环境方面,征求意见稿提出,简化农村快递末端网点备案手续,鼓励发展农村快递末端服务。修订《快递服务》等标准,规范农村快递经营行为。加强寄递物流服务监管,依法查处未按约定地址投递、违规收费等行为,促进公平竞争,保障用户合法权益。(王文博)

    2022-01-06
  • 这个五年规划关系“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安全

    新华社北京1月4日电(记者高敬)记者4日从生态环境部获悉,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国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巩固提升;农业面源污染得到初步管控,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安全,关系美丽中国建设。

    “十三五”以来,各地推进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积极成效,但仍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规划分别从土壤、地下水、农业农村3个方面设置了8项生态环境保护具体指标:到2025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3%左右,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地下水国控点位Ⅴ类水比例保持在25%左右,“双源”点位水质总体保持稳定,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农村环境整治村庄数量新增8万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0%等。

    规划提出4个方面任务,包括土壤污染防治、地下水污染防治、农业农村环境治理、监管能力提升等。

    同时,为支撑主要任务落实,规划提出了4个方面的重大工程,包括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源头预防工程、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农村环境整治工程。

    2022-01-05
  • 粤港澳大湾区首个“专精特新”产业园启动

    本报广州12月30日电(记者罗艾桦)粤港澳大湾区首个“专精特新”产业园日前在广州开发区正式启动,包括京广协同创新中心、钧恒广场两大园区,以及禾信仪器等5个竣工投试产项目,项目总投资约73亿元,达产产值约155亿元。


    其中,京广协同创新中心园区是“专精特新”重大载体项目,将打造成全产业链高端产业园区,计划引进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技术检测等行业。

    2021-12-31
  • 科技赋能生活 业界聚焦智能家电产业数字化转型

    人民网北京12月29日电(记者夏晓伦)当前,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个性化、智能化已成为家电行行业的重要趋势。


    同时,绿色发展已逐渐成为各行业的发展共识。有专家表示,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消费者与企业共同推进,而家电产品的智能化与家电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可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智能家电产业是物联网时代深化战略布局的关键举措之一。近日,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智能电器专委会在北京成立,首任会长贾东升介绍,专委会将开展碳达峰、碳中和、智能、节能及环保等相关国家政策的宣贯推广工作,开展绿色、智能、节能有关的评价、检测、认证工作,开展行业数据统计调研、分析,发布行业报告等工作。

    贾东升还表示,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家电市场消费群体的年轻化,家电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必定是节能、环保、智能和安全。未来家电智能化是大势所趋,智能家电未来的发展将会遍布各种生活家电。

    对此,有关业内人士认为,让科技为居家生活赋能,是高端生活品质的延续,也是智能家电领域先行者对行业价值深思熟虑之后给出的答案,更是对消费者生活品质的引领。

    据了解,专委会目前已组织制定了多项智能电器的相关团体标准,其中《家用智能洗碗机》和《家用燃气灶智能水平评价技术规范》两项标准已经正式发布。

    2021-12-30
  • 工信部:推动我国医疗装备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12月28日,工信部网站显示,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药监局等10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下称《规划》)。


    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医疗装备是医疗卫生和健康事业的重要物质基础,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十三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相关部门着力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支持力度,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医疗装备行业、医疗系统等各方积极性,推动我国医疗装备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4800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84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1.8%。制造体系基本健全,形成了22大类1100多个品类的产品体系,覆盖了卫生健康各个环节,基本满足我国医疗机构诊疗、养老、慢性病防治与应急救援等需求。企业主体发展壮大,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2300余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100多亿元,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我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医疗装备生产制造基地。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关键时期,也是推进医疗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医疗装备产业发展既面临重大机遇,又面临重大挑战。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提速,给医疗装备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同时,全球“大卫生”“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医学服务模式从疾病医学服务向“疾病+健康”医学服务转变,从院中诊疗向院前家庭健康管理、院间资源共享、院后康复的连续性服务方向延伸拓展,医疗装备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加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本地化调整,发达国家争夺医疗装备竞争高地日趋激烈,我国医疗装备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面临的阻力和竞争压力明显加大。

    《规划》提出,到2025年,医疗装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主流医疗装备基本实现有效供给,高端医疗装备产品性能和质量水平明显提升,初步形成对公共卫生和医疗健康需求的全面支撑能力。到2035年,医疗装备的研发、制造、应用提升至世界先进水平。我国进入医疗装备创新型国家前列,为保障人民全方位、全生命期健康服务提供有力支撑。

    为确保2025年总体目标的实现,《规划》围绕全产业链、技术水平、企业活力、产业生态、品牌影响力等方面设置了5个分目标:一是全产业链优化升级。二是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三是企业活力显著增强。四是产业生态逐步完善。五是品牌影响力明显提升。(孟珂)

    2021-12-29
  • 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18.9万亿元 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3.8%

    记者从27日召开的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上获悉:2021年,人民银行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全力支持助企纾困,创新推动绿色发展,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开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进一步提升。截至2021年11月末,我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8.9万亿元,同比增长26.4%,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3.8%,重点领域、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今年以来,人民银行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总量合理充裕、长中短期供求平衡。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人民币汇率在复杂环境下保持了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吴秋余)

    2021-12-28
  • 惠企政策组合拳精准助力中小企业发展

    临近年末,系列惠企强企政策信号密集释放,护航中小企业稳定经营和创新发展,为2022年开好局起好步提供强劲支撑。在纾困解难强帮扶上,将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同时研究部分惠企政策到期后的接续政策,推出更多针对性政策,强化精准支持。在支持创新促升级上,将进一步引导广大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2022年将新培育3000家左右“小巨人”企业,支持更多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供应链,培育更多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新一轮支持举措将落地

    今年以来,从国家到地方陆续出台一系列惠企政策,包括通过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等加大对小微企业定向支持。整体来看,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总体保持稳定恢复态势,今年1至10月,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21.5%、30.4%。

    不容忽视的是,今年三季度以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小企业经营压力较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并释放了一系列惠企强企的信号。包括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等。

    与此同时,从部署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到进一步采取市场化方式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再到鼓励大企业带动更多中小企业融入供应链创新链,支持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长……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持续释放加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部署。

    多部委近期也频频发声,强化接续政策储备。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党组书记宁吉喆撰文表示,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

    工信部部长肖亚庆表示,将统筹落实系列惠企政策,做好执行情况的效果评估,加强对新问题新趋势的关注研究,及时推出更多针对性政策,强化精准支持。

    “中小企业好,中国经济才会好。稳定和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有助于稳定国民经济基本面,保障2022年开好局、一季度平稳接续。”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小企业研究所所长杨东日对记者表示。

    新培育约3000家“小巨人”企业

    与助企纾困同步,一揽子促企创新的举措也在推进中。其中,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是发力重点。

    肖亚庆表示,将研究制定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评价和培育办法,2022年要新培育3000家左右“小巨人”企业,引导更多大企业对“小巨人”企业开放市场,支持更多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供应链,培育更多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资本市场支持也将进一步精准发力。工信部中小企业局副局长王海林日前表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资本市场的优质标的,将结合北、沪、深交易所和新三板的市场定位,加强对优质中小企业的分类指导,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挂牌融资,并探索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申请在新三板挂牌开辟绿色通道。

    在进一步拓展直接融资渠道上,王海林表示,将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展债券融资,鼓励开发更多适合中小企业的债券品种,完善中小企业债券融资增信机制。鼓励中小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对接资本市场。进一步畅通股权投资基金“募投管退”各环节,引导其为具有发展潜力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支持。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政府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创新。

    中长期部署扎实推进

    一系列着眼于中长期的部署正扎实推进。日前,工信部等19部门联合发布了《“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围绕“政策体系、服务体系、发展环境”三个领域,聚焦“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加强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保护”两个重点,紧盯“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一个目标,进一步增强中小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2021年至2025年,中央财政将累计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支持1000家以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支持有条件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优先参与玻璃新材料、智能语言、智能家电等新培育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

    在业内专家看来,下一步需要加强政策的精准“滴灌”。中国信通院规划所创新部主任李耀华表示,要在细化措施、做好服务、优化环境方面下功夫,比如针对小微型企业,更多考虑“保护生存”,针对中型企业,更多思考“促进发展”。

    “需滚动制定办实事清单。着重关注生产经营成本攀高、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创新资源结构性错配等各类新问题新挑战,及时做好风险应对的政策储备清单,稳定和提振企业发展预期与信心。进一步扩大减税降费惠及范围,确保直达更多市场主体;尊重企业家精神,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规范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自然人保证担保行为,让中小企业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李耀华进一步表示。

    此外需继续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支持力度。杨东日表示,应当充分发挥北京证券交易所主阵地作用,加大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政府投资基金政策引导,加强优质创新型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带动社会资本扩大中小企业直接融资规模。同时进一步开放市场、创新、资金、数据等要素资源,推动产业政策与金融政策衔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加大对重点领域和重要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郭倩)

    2021-12-27

  • 首 页  上一页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