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地多策齐出 绿色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迎风口

    “十四五”时期,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迎来重要窗口期。《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从部委到地方正积极布局,在稳步推进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同时,加快产业结构高端化转型,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船舶、绿色环保、高端装备、能源电子七大重点领域,壮大绿色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整个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发展。在一系列利好政策催化下,绿色产业有望持续开辟增长新蓝海。根据相关部署,2025年绿色环保产业产值达到11万亿元。


    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提速

    宁波太极环保设备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环保设备制造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研发的烟气处理多相反应器应用在国内工业高浓度烟气脱硫领域,市场占有率近30%。公司负责人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太极环保已在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落地400余套工程系统,应用于钢铁、火电、冶金、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每年可消耗钢渣150多万吨。

    宁波市经信局绿色制造处副处长江汉定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宁波正加快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分类分级推进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设计产品、绿色供应链示范创建。同时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加强企业梯队培育与建设,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应用,进一步提升产品、装备的智能化、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这不是个例。当前绿色低碳技术、绿色产品正加快推动传统行业绿色低碳发展,与此同时相关政策部署将进一步加码升级。

    12月20日,工信部召开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明确2022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一是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稳步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绿色制造,开展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示范应用。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发文明确,将在冶金、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领域开展节能技术改造,通过强化能效约束,引导相关行业企业实施技术升级改造,提高能效水平。

    面向“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12月3日,工信部对外发布的《“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明确,到2025年,工业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绿色低碳技术装备广泛应用,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绿色制造水平全面提升,为2030年工业领域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黄利斌表示,“十四五”期间,在产业结构方面,构建有利于碳减排的产业布局,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在节能降碳方面,着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在绿色制造方面,通过典型示范带动生产模式绿色转型,推动全产业链低碳发展。在循环经济方面,强化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在技术变革方面,加快绿色低碳科技变革。

    壮大绿色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

    与推进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相同步,面向“十四五”时期,从部委到地方将进一步壮大绿色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高端化转型。

    《“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绿色环保产业产值达到11万亿元。壮大绿色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包括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船舶、绿色环保、高端装备、能源电子等,带动整个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发展。

    地方也积极展开布局。例如,《云南省工业绿色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壮大绿色发展新动能,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打造“中国铝谷”和“世界光伏之都”。陕西将加快编制《陕西省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推动氢能产业发展。

    “以绿色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绿色低碳产业,是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壮大培育绿色低碳产业,既可以提升工业竞争力,也可以为交通、建筑、农业、通信等各行业提供绿色低碳产品。”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副司长尤勇表示。

    目前我国绿色低碳产业已初具规模。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约7.5万亿元。新能源汽车累计推广量超过550万辆,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太阳能电池组件在全球市场份额占比达71%。

    尤勇透露,“十四五”期间,工信部将重点围绕发展绿色环保技术装备、加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创新绿色服务供给模式三方面展开部署,进一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增强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引导绿色消费,构建绿色增长新引擎。

    需避免低端重复建设

    在业内看来,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绿色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进一步细化具体举措,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精准支持,同时也要避免低端重复建设。

    “绿色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国际合作处处长、中国绿色供应链联盟副秘书长毛涛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下一步要加强技术研发,打造形成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投资机构等之间的联动衔接,形成分工合作、协同创新的生态链。同时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用好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等资金渠道,满足创新型企业的融资需求。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工程师霍鹏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需要进一步提升金融产品和服务融合创新水平,加大新能源产业、绿色能源技术支持力度。积极利用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创新担保机制、实施投贷联动。瞄准绿色能源、绿色技术研发和运用风险性较高、项目回报周期较长等问题,积极探索更为多元化、综合性的方式手段促进产融绿色发展合作,支持新技术、新业态、新场景的培育和应用。

    在加大绿色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持力度的同时,也需要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毛涛建议,立足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各自的优势,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防止一哄而起,对于不具备产业发展基础的地方应及时叫停项目规划,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同质化无序竞争。同时推动产业集群发展,重点支持产业优势明显的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发展绿色低碳产业,通过培育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补齐产业链短板,锻造新的发展优势。

    2021-12-24
  • 农业农村部:打造生猪、家禽两个万亿级产业

    记者22日获悉,农业农村部近日制定印发《“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创新提出构建“2+4”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着力打造生猪、家禽两个万亿级产业和奶畜、肉牛肉羊、特色畜禽、饲草四个千亿级产业。到2025年,全国畜牧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奶牛、生猪、家禽养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规划》提出,到2025年,猪肉自给率保持在95%左右,牛羊肉自给率保持在85%左右,奶源自给率达到70%以上,禽肉和禽蛋保持基本自给。同时,实现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大幅提高,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形成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绿色循环发展新方式。在现代化建设目标上,实现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达到78%,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78%以上,养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全产业链生产经营集约化、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具体来看,在生猪发展目标方面,确保猪肉产能稳定在5500万吨左右,生猪养殖业产值达到1.5万亿元以上。同时,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加强产能调控,缓解“猪周期”波动,增强稳产保供能力。在家禽发展目标方面,禽肉、禽蛋产量分别稳定在2200万吨、3500万吨,保持基本自给,家禽养殖业产值达到1万亿元以上。(李志勇)

    2021-12-23
  • 长兴奋起!千亿级产业集群呼之欲出

    国之重器,长兴制造。在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版图上,崇明积极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不断走向深蓝,朝着海洋高质量发展要地逐浪前行。区第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集聚发展海洋新制造,全力打造千亿级海装产业集群”。因水而兴的崇明,在十九届六中全会东风的鼓舞下,乘势而上,满弓待发,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现代海洋产业,努力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初冬时节,长兴产业园区项目工地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具有“中国元素、江南韵味,海岛特色”建筑风貌的临港长兴科技园一期工程正抓紧推进。科技园拥有完善配套的一流创业环境,2022年初,首批80家海工科技企业将在此落户。



    滨江临海的长兴岛,拥有10万产业工人、丰富的土地储备和深水岸线,在“海洋强国”的战略指导下,江南造船、中远海运、振华重工、沪东中华四大央企齐集在这块“造船宝地”上,源源不断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世界最大的标准集装箱船、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LNG(液化天然气)船、全球最大的龙门吊、3600车汽车运输船(PCTC)等大国重器都诞生在这里,成为中国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



    长兴如今成为投资热土,虚位以待的临港长兴科技园将迎来研发、设计、智造和服务型团队,上海交大海洋实验室一批重点优质项目率先落户,复旦大学、哈工大等知名院校将在园区建立创新平台。今年,园区共对接落实56个项目,涵盖新智造、新能源领域,总投资170多亿元,建立起最高端的海洋实验室和最大的海洋产业链,一个充满希望的海洋装备岛正在强势崛起。



    作为长兴服务央企的重要阵地,长兴海洋装备产业园区加快配套服务,阳光海悦科创中心将迎来首批20家优质海工企业入驻,为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积聚举足轻重的力量。



    为促进长兴海洋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崇明推出了《关于促进长兴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在人才、土地、金融、科技、综合配套等方面给予支撑,当地党委政府、职能部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长兴奋起”不断蓄力。



    长兴镇党委书记倪卫东告诉记者,作为地方党委政府,长兴镇将紧紧围绕中心大局,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助力海装产业发展,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通过区域化党建为引领,以结对共建为载体,以城市管理精细化为目标,积极开展“区域联盟”等系列活动,凝聚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强大共识。



    长兴海洋科技港二期效果图

    随着阳光海悦科创中心、长兴海洋科技港等海洋经济新平台、新载体加快建设,海洋装备产业高度集聚,一大批高精尖产业人才不断向长兴集聚,总量约占全国海洋装备业的半壁江山。



    上海之北看长兴,在“世界海洋装备岛”的战略定位下,长兴园区税收三年来增长了70多倍,海洋装备产业已从蹒跚起步蝶变为长袖善舞,千亿级海洋装备产业集群呼之欲出。聚焦海洋梦、世界船、智能造,长兴产业园区将加快建设发展,努力成为高端海洋装备产业的新高地、国家级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主要载体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021-12-21
  • 好记有机礼盒入选“2021国民消费创新产品案例”

    12月17日,由人民网主办的“新消费新趋势新动能——2021国民消费大会”在北京召开。在2021国民消费优秀创新案例发布环节,好记有机礼盒入选了“2021国民消费优秀创新案例·创新产品案例”。

    好记食品酿造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唐怀建透露,近年来国潮崛起,作为中国有机生活的倡导者,好记有机酱油携手清朝宫廷画师郎世宁的代表作《仙蕚长春图》,应势推出好记有机礼盒,分别为皆如愿之《仙蕚长春图-桃花》、长安宁之《仙蕚长春图-海棠与玉兰》和多喜乐之《仙蕚长春图-紫白丁香》,通过国潮风的文化及概念打造了好记有机礼盒,从而满足消费者高品质、健康生活理念的消费趋势。

    对此,大会主办方表示,好记的非遗木桶酿造工艺,顺应国潮趋势,与文化IP交融打造消费新场景,推动有机消费的发展。

    据悉,好记有机酱油起源于1840年吉林延边朝阳川宋家酱园,经过六代人的创新传承,2008年最终在8项发明专利的基础上创建了“好记”这一品牌。

    好记有机酱油所有原材料均甄选北纬48°松嫩平原有机大豆、大兴安岭沿麓有机小麦,并采用长白山脉山泉水经原木桶酿造而成。目前,好记有机酱油已经取得了中国、美国、欧盟有机产品认证证书;食品安全生产体系通过了FSSC22000、BRC、SQF体系认证,其中好记的SQF认证是国内调味品行业首张认证证书。

    “此次获奖的好记有机礼盒,将在商超、电商、O2O等全渠道上线,并覆盖全国所有核心城市及主流渠道。”唐怀建表示,好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顺应消费趋势,应势推出的国潮风“好记有机礼盒”,将极大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2021-12-20
  • 国家发改委:我国物价水平保持在合理区间

    “两节”期间重要民生商品供应有保障


    12月16日,国家发改委召开12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发布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孟玮在发布会上介绍,2022年元旦、春节临近,重要民生商品供应有保障,价格将保持平稳运行。

    中欧班列累计运送防疫物资超10万吨

    在昨天的发布会上,孟玮介绍,从发电看,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7382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2%,比2019年同期增长11.3%,两年平均增长5.5%。11月份,全国发电量654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2%。从用电看,1—11月份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1.4%。

    中欧班列方面的情况,孟玮介绍,11月份,中欧班列开行1246列,运送12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4%,综合重箱率99.4%,继续保持高位运行,连续19个月单月开行千列以上。1—11月,中欧班列共开行13817列,运送133.2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23%、30%,综合重箱率98.1%。截至2021年11月底,中欧班列历年累计开行47414列,运送货物429.7万标箱,累计运送防疫物资1343万件,共计10.3万吨。

    物价水平保持在合理区间

    会上,孟玮表示,今年以来,受疫情反复、宽松政策、供给瓶颈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全球物价水平明显上行。我国经济已深度融入全球经济,物价走势客观上会受到外部因素影响,特别是前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推动我国PPI一度快速上行。但总体看,我国物价水平保持在合理区间。从近日公布的统计数据看,11月份,我国CPI、核心CPI同比分别上涨2.3%和1.2%,1—11月份平均分别上涨0.9%和0.8%,涨幅远低于全球主要经济体;随着部分前期价格上涨过快的能源、原材料供应偏紧局面逐步得到缓解,PPI环比涨幅由上月2.5%大幅收窄至零,同比涨幅收窄0.6个百分点。

    重要民生商品价格基本稳定

    孟玮表示,2022年元旦、春节临近,近期发改委密切监测市场运行情况及价格变化,对做好今冬明春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进行部署并开展调度。从市场情况看,重要民生商品供给充裕、价格基本稳定。今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生猪和猪肉供应充足,冬菜开始大量上市也推动了前期上涨的蔬菜价格出现回落。从各地工作进展情况看,保供稳价工作扎实有力。特别是各大中城市普遍充实了小包装成品粮油,加大猪肉、北方冬春蔬菜等储备,做到了“库里有货”。总体判断,“两节”期间重要民生商品供应是有保障的,价格将保持平稳运行。

    孟玮称,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加强重要民生商品市场价格监测和预警,指导各地稳定生产、充实商品储备、加强产销衔接、做好应急预案,根据市场形势变化及时采取储备投放、平价销售等有力措施,为广大群众民生消费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关注

    引导煤炭市场价格

    在合理区间运行

    近期,国家发改委就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开展专题调研。针对此次调研的具体情况,以及接下来为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展开的措施,孟玮回应,发改委将适时出台针对性政策措施,引导煤炭市场价格在合理区间运行,促进煤、电价格通过市场化方式有效联动。

    孟玮表示,此次调研中,与会企业普遍表示,煤炭和煤电产业存在较为稳定的产销关系,从多年市场运行规律看,煤炭价格客观上存在一个合理区间,当煤炭价格在合理区间运行时,煤炭生产、流通、消费能够保持基本平稳,煤、电上下游产业能够实现较好协同发展;希望国家尽快研究出台相关政策,综合采取市场化、法治化措施,引导煤炭价格在合理区间运行,促进煤、电价格通过市场化方式有效联动。

    孟玮表示,我国能源资源禀赋以煤为主,进一步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对推动煤电上下游协调发展、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当前也具备有利条件。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充分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建议,进一步深入研究论证,适时出台针对性政策措施,引导煤炭市场价格在合理区间运行,促进煤、电价格通过市场化方式有效联动,推动上下游协调高质量发展。

    2021-12-17
  • 工信部申报两项比赛 推动创新创业支撑产业集聚发展

    人民网北京12月15日电(申佳平)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消息,为更好发挥创新创业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和稳定性,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的支撑作用,第七届“创客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大赛”)在继续办好区域赛基础上,拟围绕产业集群举办重点产业专题赛(以下简称“专题赛”),围绕产业链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举办产业链协同创新赛道赛(以下简称“赛道赛”)。




    工业和信息化部介绍,专题赛着力于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助力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围绕在全国具有规模优势和影响力的地方主导产业,发掘和服务一批产业领域内具有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型项目,加速整合相关资源,激发产业活力、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

    赛道赛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围绕“铸造长板、补齐短板、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等产业链重点环节“出题”,引导创客团队、中小企业等创新创业主体“答题”,通过产业链协同创新推动产业链整体提升。

    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出,专题赛申办地区能够为参赛优秀企业和创客团队提供奖金奖励、租金减免、人才引进、产业投资、融资对接、市场对接、创新服务和专业化公共服务等专项优惠政策和精准化服务。赛道赛龙头企业应聚焦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重点领域,在产业链上居于核心地位,技术水平先进、创新能力突出、品牌影响力大、市场占有率高,有能力从市场、技术、人才、融资、培训等方面为产业链上下游的创客团队和中小企业赋能,鼓励龙头企业提供奖项目孵化、检测检验、新品试用、协同创新、产业投资等支持。

    同时,赛道赛应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全链条相关领域,采取定向、定类、直接命题等方式设计“题目”,包括产业链发展基础性通用性的“卡脖子”前沿技术研发、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关键核心零部件生产、新材料研制、关键核心工艺和基础软件、工具研发、算法模型以及特定应用场景创新解决方案等。题目设定不宜过窄,能够充分调动创客、中小企业的参赛积极性,也不宜过于宽泛,确保参赛项目在同一目标下具有可比较性。

    2021-12-16
  • 元宇宙将扩充到整个工业应用 仍缺基础设施支撑

    今年,元宇宙从一个生涩词汇成功“出圈”,成为科技领域“顶流”网红。正如业界所言,元宇宙走红,背后有着相应的技术支撑和社会生活因素。一方面,经过多年的发展,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区块链、5G通讯、可穿戴设备等底层技术的应用日渐成熟;另一方面,因为疫情等原因,线上办公、线上课程逐渐普及,人们在虚拟空间的停留时间更长,线上生活所占的比例不断升高。


    前瞻2022年,元宇宙会向着哪个方向前进?在元宇宙的“赛道”上,哪些行业会先跑出?距离元宇宙产品的规模化推出有多远?与元宇宙息息相关的人工智能,经历了近几年的爆发,在明年会有什么技术落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变化……

    记者就元宇宙、AI、物联网等科技领域最热门话题,采访业界多位权威专家,一同把脉2022年,展望未来互联网、科技圈的“硬核”技术。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许晓芳文静

    未来两年元宇宙应用将扩充到整个工业应用

    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副主任陈俊龙:

    人工智能在2022年将有多个新的方向。其中一个是人机混合的增强智能。过去,人工智能大部分都是在单一的机器运行,以后会是机器与人“混合”在一起运行,执行人在机器的回路中、在回路外互相学习、增强相互之间的智能。第二则是群体智能及自主系统,群体智能在应用方面非常广,尤其是在无人系统方面的由单体结合的群体智能。

    第三个方向会在脑科学领域的类脑智能。类脑超算机应该引领人类对人脑探索的非常重要的硬件实现。其中了解脑的功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可以解决抑郁症及其他脑功能有关的疾病,也可以经由脑功能及情感智能的结合在智能教育方向推广个性化的教育。另一个类脑智能的应用则是“脑机结合”。第四个方向,是智能制造的工业软件部分。当前我国正在推广制造升级,工业软件是智能制造的大脑也是目前国家跟企业在努力提升的一个方向。

    元宇宙今年很火热,一些产品也陆续出现了,但还没有达到真正的大规模,相信在未来两年内,将会有一些相关产品推出。未来一两年,游戏软件企业会以虚拟现实为基础快速地扩充到元宇宙概念的实现。相信在未来一两年,这些概念将会很快速地扩充到家居领域、销售行业,进而到建筑领域、智能社区安防、交通、智慧城市等行业。

    元宇宙实现需六大技术具有两大业务体系

    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赵子忠:

    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检索“元宇宙”为关键词的商标,有1135件申请,数量最多的是网络科技类公司。从中可以窥见科技行业对元宇宙的反应最为敏感,元宇宙的实现前提就是技术,主要有六大技术体系: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及运算技术、区块链技术、交互技术和电子游戏技术。

    元宇宙有两大业务体系:一是游戏、另一个是VR,分别有两家代表公司:Roblox和Meta。Roblox在招股书里提了8个要素:唯一身份、社交交友、沉浸感、快速体验、丰富的内容、全球覆盖、虚拟经济和安全性。Meta强调虚拟空间的具身体验,在虚拟空间中借助VR技术连接人与人。元宇宙未来将涵盖工作、生活娱乐、教育、医疗、工业生产等多个场景。

    据普华永道预计,2030年元宇宙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元宇宙首先带动的是游戏产业,Roblox元宇宙上市第一股市值接近400亿美元。VR/AR产业度过资本寒冬迎来新增长,2018年全球VR头显出货量350万台,AR出货量26万台,2021年预计XR出货量达1000万台。

    打造物联网全息通信触觉通信技术急需掌握规则制定权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执行院长沈八中:

    虚拟世界的概念早已有之,无论是科幻小说还是科幻电影都已经得到很多呈现,但当前还是初始阶段。在拓展元宇宙应用领域方面,还有很大的创新空间,需要行业充分发挥想象力。我国拥有全球最广的市场之一,元宇宙在这里应用空间很大。

    现在最为缺乏的就是基础设施,当前基础设施包括很多通信方面的技术还没跟上来,其中就包括物联网技术、全息通信技术还有触觉通信技术等。

    值得一提的是,通信技术是元宇宙最基本的基础设施。技术发展健全以后,还有各类规则需要建立,各种应用要打造,比如安全的规则以及经济规则。元宇宙未来需要通过什么渠道支付、以什么形式支付,也值得期待。可以说,只有掌握了元宇宙的规则制定权,才能够真正地掌握这门技术的发展优先权。未来,我国也可以加强对这方面的研究和布局,在数字货币方面多做布局。

    元宇宙目前应用最好的是游戏行业值得期待的是教育行业

    技象科技首席研发官、副总裁郑凛:

    元宇宙此前已有很多相关应用场景,比如AR、VR等能够强化沉浸式体验的应用,但要让这些应用更好地落地,就需要有更多基础设施的支撑。当前,元宇宙的基础设施还需要得到更有序的发展,需要达到能支撑元宇宙对于沉浸式或者跨时空交互的要求,其中就包括通信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的发展。

    在元宇宙的应用方面,当前发展得最好的是游戏产业。另外比较值得期待的就是教育行业,比如现在的在线教育只是提供一个通信路径,还很难提供一个沉浸式的学习场景,或许在信息维度极大扩展的情况下,元宇宙有关产业能够充分调动人的各类感官投入学习。

    在元宇宙的发展过程中,不可能一步跨越到一个完全虚拟的时代。因此首先需要一个认识世界和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物联网就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建设。其次,构建元宇宙同样需要在同一个场景里实现互动,而这也需要各种场景信息的连接,而这同样也需要通信技术作为支撑。

    2021-12-15
  • 冷链物流市场或迎“大爆发”

    12月13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加强顶层设计和工作指导,推动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同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官网发布,其举行新闻发布会专题介绍《“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有关情况。受上述消息影响,昨日A股冷链物流板块表现强劲,截至下午收盘,龙洲股份、联明股份、广汇物流涨停,赛特新材、音飞储存、微光股份等多股强势上涨。






    近年来,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产地销地冷链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冷链装备水平显著提升。2020年,冷链物流市场规模超过3800亿元,冷库库容近1.8亿立方米,冷藏车保有量约28.7万辆,分别是“十二五”期末的2.4倍、2倍和2.6倍左右。


    到2025年,形成一批综合性龙头企业


    《规划》明确,到2025年,初步形成衔接产地销地、覆盖城市乡村、联通国内国际的冷链物流网络,基本建成符合我国国情和产业结构特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冷链物流体系。布局建设100个左右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基本建成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为核心、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和两端冷链物流设施为支撑的三级冷链物流节点设施网络。冷链物流规模化组织效率大幅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和标准化、智慧化、绿色化水平明显提高,成本水平显著降低,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龙头企业。


    展望2035年,《规划》指出,全面建成现代冷链物流体系,设施网络、技术装备、服务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行业监管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


    同时,《规划》对未来行业的发展形势进行了描述。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现代农业、食品工业、医药产业、服务业全面升级,对高品质、精细化、个性化的冷链物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


    A股冷链物流板块表现强劲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A股冷链物流板块共有92家上市公司。从总市值来看,顺丰控股、三花智控、华东医药名列前三;从净利润来看,中集集团、中国外运、东航物流名列前三。


    昨日受上述政策利好消息影响,A股冷链物流板块表现强劲,截至下午收盘,龙洲股份、联明股份、广汇物流涨停,赛特新材、音飞储存、微光股份等多股强势上涨。


    “从全国范围讲,目前没有一家冷链物流企业处于绝对统治地位。”快递专家赵小敏接受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冷链物流市场处于一个相对“混沌”的状态,“所以我觉得接下来冷链物流市场会出现一系列的并购重组,包括一些风投进入。”他预测道。


    赵小敏继续表示,未来五年,冷链物流市场将会有一个比较大的爆发。

    2021-12-14
  • 河北迁安: 高端精钢产品助推钢铁产业提质增效

    12月8日,在迁安市经济开发区的一家企业,工人在吊运电工钢。


    近年来,河北省钢铁重镇迁安市立足产业优势,结合市场日益增长的高端用钢需求,加快钢铁产业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品结构,创新研发高附加值、高竞争力钢材产品,推动产品走向高端。

    2021-12-13
  • 上市猪企披露11月“成绩单”

    12月8日,随着正邦科技、牧原股份相继披露数据,国内四家生猪养殖头部公司今年11月份生猪销售情况浮出水面。综合来看,11月国内生猪销售市场回暖。






    从各家公司具体情况来看,牧原股份2021年11月份销售生猪387.4万头(其中仔猪销售7.2万头),销售收入67.67亿元;温氏股份公司11月销售肉猪119.56万头(含毛猪和鲜品),收入24.17亿元;正邦科技11月销售生猪100.38万头(其中仔猪11.30万头,商品猪89.08万头),销售收入13.48亿元;新希望11月销售生猪90.43万头,收入15.34亿元。


    其中,三家企业出现销量和销售收入双双环比下降的情况。11月,牧原股份销量环比下降26.32%,销售收入环比下降4.70%;温氏股份销量环比下降34.29%,销售收入环比下降2.78%;正邦科技销量环比下降21.72%,销售收入环比下降5.97%。新希望销量环比下降24.07%,销售收入环比提高15.17%。


    对于销量环比下降,温氏股份表示,主要原因是前期停止购苗投苗;新希望表示,主要原因是今年进入二季度后,公司停止外购仔猪育肥,目前出栏肥猪绝大部分是自产仔猪育肥。有机构指出,11月部分养殖企业销量回落并非压栏所致,而是正常的生产节奏。


    从今年前11个月的累计销量来看,除温氏股份未公布累计销售量外,其他三家企业累计销量同比均有较大增长。其中,牧原股份增加127.75%,正邦科技增加41.81%,新希望增加34.25%。12月7日,牧原股份在投资者关系互动平台上表示,预计2021年底公司养殖产能将超过7000万头。开源证券研报认为,以当前时间节点来看,短期猪肉供给过剩状况并未实质性改变,行业正处于养殖产能去化的关键阶段。

    2021-12-10
  • 山西晋中 打造产业集群新高地

    中国发展改革报中国发展网讯赵晓娟记者郭建军报道走进吉利汽车晋中公司的总装车间,偌大的车间里一派忙碌的景象。一支支机械手臂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零部件组装,自动化程度和智能程度让人惊叹。这样的生产场景,只是晋中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一花引来百花开。龙头项目是支撑产业链的核心,引进一个龙头项目,往往会引发集群集聚效应。起步于2010年吉利汽车项目的引进,经过多年培育打造,以吉利汽车为龙头的汽车产业已成为晋中的主导产业,形成了较强的产业基础,具备实现快速发展的技术、配套、人才等成熟条件。特别是在国家和省市一系列鼓励新能源汽车政策支持的引导下,晋中紧抓时代机遇,抢占新能源汽车发展风口,一批新能源汽车项目相继入驻晋中,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为晋中汽车产业版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8年,斯纳德新能源专用汽车制造项目正式开工,为晋中市新能源产业集聚发展再添力量。公司年产1万台新能源专用汽车项目,占地214亩,建设有智能机器人冲压、焊接、总装、静电粉末喷涂等流水线。2020年8月,一期试投产后生产销售整车750台,实现销售收入1.26亿元。项目计划五年内全面建成达产,预计可实现年产值25亿元。

    2019年,山西美锦氢能产业园项目落地晋中。该项目是山西省集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及氢燃料商用车零部件为一体的氢能源利用项目。项目总投资70亿元,包括年产5万套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和5万辆氢燃料商用车及部分配套产品生产线。

    由北京保罗投资集团总投资55亿元的保罗新能源专用车项目和中铁联运集装箱项目也在全速推进。项目一期工程计划投入20亿元,建设5条生产线,将于明年2月试生产。项目全部达产后,将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专用车、特种车生产基地。

    作为全省最大的专用车研发、制造企业,中航兰田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充分利用中国航空、一汽解放等平台,拟投资8.5亿元的新基地项目已开工建设,目前进展顺利。

    吉利乘用车、吉利商用车、中航兰田、斯纳德……大手笔投资,大项目发力,从“单枪匹马”走向“组合军团”,晋中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目前,晋中市已初步形成了以吉利汽车、中航兰田、斯纳德为龙头,以综改区晋中开发区为集聚发展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太谷、祁县、介休、灵石点状突破的产业发展态势,具备了年产乘用车10万台,商用车产能5000台、专用车2万台的生产规模,建成了在线车辆突破40万辆的国家首批无车承运试点“成丰货运”智慧物流服务平台。晋中,已成为全省重要的新能源汽车基地。

    “十年磨一剑”,晋中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无到有,从零到百。聚集产业链上游,晋中市出台鼓励政策,积极推动产业配套,以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为空间基础,建设了一批标准厂房,先后引进17家企业入驻吉利零部件配套产业园,带动了一批零部件配套生产企业加快发展,一个整车及零部件企业集聚集群发展模式已具雏形。

    下一步,晋中市将突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地位,以全产业链提质升级扩规发展为目标,坚持市场导向、政府引导、龙头牵引、链条培育的集群发展模式,以(吉利新能源、甲醇)乘用车、(吉利新能源、美锦氢能)商用车、(中航兰田、斯纳德、保罗汽车)专用车为龙头,三条发展主线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形成“一链三线”战略布局。举全市之力,大力实施招引补链、创新强链、配套延链,发挥比较优势、集聚要素资源、创新投资政策,形成政企共建共赢态势,持续引进产业链条内行业龙头和领军企业,构建产业链条完整、竞争优势突出、集群特色鲜明、安全可控的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

    预计未来三到五年,一个500亿规模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将宛若新星,闪耀在山西中部城市群,助力晋中破浪前行。

    2021-12-09
  • 增运力 稳市场 保畅通 政企合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应对国际集装箱海运不畅,各地各部门及相关企业积极行动——增运力稳市场保畅通(产经观察·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③)


    “堵点”增多、一舱难求、一箱难求……去年下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际集装箱海运运转不畅,运力紧张、运价上涨成为全球普遍现象,给我国一些企业特别是外贸企业带来不小压力。针对这一情况,交通、商务、工信等有关部门,以及航运、港口、集装箱生产等企业纷纷行动起来,群策群力、共谋对策,帮助外贸企业排忧解难。各地各部门及相关企业做了哪些工作?目前成效如何?记者进行了采访。

    运力紧张运价上涨

    海运不畅给外贸企业造成不小压力

    “6月上旬,心情十分紧张,生产线一度差点被迫停掉!”浙江巨一集团是一家生产鞋类产品的外贸企业,年出口额近1亿美元,产品主要销往欧美国家。让董事长潘建中紧张的主要原因,正是国际海运不畅,“订单不缺,可厂房里积压了200个货柜的鞋品。一来,仓储空间有限;二来,拿不到回款,资金成了问题。”

    同我国大多数出口企业一样,巨一集团与国外客户签署的是FOB条款贸易合同,即由境外买家负责物流、支付运费,理论上不受运价波动的影响。“以前,我们不用操心出口物流。但现在全球海运不畅,国外客户也很难解决,我们只好自己想办法。”潘建中告诉记者,“十万火急”之时,中远海运在交通、商务等部门积极协调下向企业伸出援手、安排运力,“6月下旬起,每周安排10至15个货柜出海。进入8月,生产基本恢复正常,资金周转也畅通了,我们又敢接订单了。”

    国际海运,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畅通全球贸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我国,约95%的国际贸易货物量都是通过海运完成的。然而,去年以来,疫情在全球蔓延让国际海运市场持续承压。

    最直接的影响,是周转不畅、运力紧张。

    “受疫情影响,一些国家港口严重拥堵,内陆运输循环受阻,船员供给持续紧张,包括锚地待泊和码头作业时间在内的船舶在港时间大幅延长。”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贾大山表示,今年8、9月份,全球主干航线准班率已从正常情况下超过70%下降到低于20%。据统计,过去,班轮从上海到美国西部港口、美国东部港口、欧洲西北部港口往返一趟的时间分别约为46天、76天、82天,但今年7月以来,时间分别拉长到61天、87天、99天。

    在船舶周转时间拉长导致运力紧张的同时,集装箱周转也受到很大影响,大量空箱在一些境外港口和货场积压。一段时间市场上“一舱难求”“一箱难求”,成为制约国际贸易的瓶颈。

    外贸需求旺盛、运力有效供给不足,造成运价上涨。

    “去年上半年,海运市场需求下降、处于低谷。去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全球贸易复苏,各国海运需求快速恢复。”贾大山表示,与2019年供求基本平衡、略有富余的状态相比,因为周转效率下降,有效运力供给出现了15%以上的损耗,这对市场上约60%的长期运输协议合同影响较小,运力不足集中表现在40%的现货市场,从而造成全球海运集装箱运价大幅上涨。

    据贾大山介绍,今年春节后到3月底,供需矛盾相对缓和,国际集装箱市场运价曾连续8周下降,但4月份以后,受苏伊士运河堵航事件、部分国家和地区疫情肆虐等影响,全球各主要航线运力持续紧张,运价出现普遍性上涨。

    “政府部门推动港航企业和进出口企业加强合作,倡导大家互利共赢,让我们得到了实惠。”让潘建中安心的是,中远海运给出的价格与市场上平均运价相比有明显优惠。

    增加运力稳定市场

    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积极行动保障海运畅通

    一家家外贸企业经营企稳、我国外贸保持较快增长背后,是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增加运力供给,化解“一舱难求”。

    “去年三季度起,中远海运已将全部运力投入市场,公司运力达到历史峰值。”中远海运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中远海运在积极加大市场租船力度的同时,将现有航线船舶加速、腾出运力,增加欧美干线舱位供给,并组织运力提供加班船、增开专线,以提供更多舱位。

    交通运输部水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已会同相关部门积极协调和引导班轮公司加大对我国出口航线运力投入。前三季度,各主要班轮公司在中国主要出口航线投入的舱位数较2020年同期增长27%以上,明显高于全球舱位数同期4.5%的增幅。

    港口企业也积极行动起来。去年二季度起,宁波舟山港对外贸班轮公司采取了船舶优先靠泊、拖轮引航费用减免、免堆期延长等措施,争取外贸船舶前去靠泊、调箱。

    ——积极调运和生产空箱,化解“一箱难求”。

    一方面,加快境外空集装箱回运。中远海运通过加挂港口等方式用足回程舱位,加快海外空箱回调,今年前10个月,从海外累计回调空箱超490万标箱,同比增加23.6%。

    另一方面,加快生产新箱。工信部、交通运输部积极协调我国集装箱制造企业全力扩大产量,使月产能由20万标箱提升至历史上最高的50万标箱。随着我国新造箱产能释放,空箱周转加快,空箱短缺情况已基本得到缓解。目前,我国主要集装箱生产企业新箱库存已经超过70万标箱,新箱供给有充足保障。

    ——加强供需对接,维护市场稳定。

    在我国,许多外贸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因对出口运输不熟悉,往往委托货代企业办理手续。舱位紧张的情况下,部分货代企业对海运费加价较高,增加了中小企业压力。针对这一问题,中远海运借助SynconHub外贸电商平台,拓宽直接服务广大中小货主的渠道。目前,该平台已覆盖我国所有外贸航线,实现自助价格查询以及在线确认订舱等功能。中远海运还推出增开中小直客加班船、建立中小客户优先放舱监督机制、开设中小客户电商专线等暖心举措,前10个月服务的中小客户箱量同比增长9.5%。

    有效应对稳定恢复

    成功应对国际海运变化,不仅能化险为夷,还能化危为机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完成115.5亿吨、2.1亿标箱,同比分别增长8.9%、9.5%,两年平均分别增长5.9%、4%;外贸货物吞吐量达35.4亿吨,同比增长5.2%——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我国航运市场正持续稳定恢复。

    采访中记者发现,对我国企业来说,成功应对国际海运变化,不仅能化险为夷,还能化危为机。

    外贸企业的竞争力有望进一步增强。

    “一些竞争对手因受疫情影响,或无法开工或难以出口,而我们无论是生产还是出口,都能正常开展,由此获得大量订单。”浙江台州市正特股份公司副总裁张美丽告诉记者,公司主要生产和出口户外休闲家具,这两年,尽管国际海运价格上涨抬升了产品售价,但欧美市场需求依然旺盛,“我们甚至可以‘挑选’客户。”

    我国在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让外贸企业收获了更多市场机会。上半年,我国进出口、出口和进口的国际市场份额分别约为13.2%、14.5%、12%,同比分别提升了0.8、0.9、0.8个百分点,继续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

    外贸企业与航运企业的紧密合作有望进一步深化。

    “采用FOB方式,海运物流交给海外客户。现在,我们更倾向于签订CIF条款贸易合同(出口企业负责运输、支付运费),自己设置海外仓、组织物流。”张美丽表示,疫情考验之下,我国骨干航运企业以稳定高效的表现赢得了更多认可。

    采访中,一些业内人士表达了对海运市场不确定性的担心。从需求看,随着各国经济逐渐恢复,国际贸易有所回暖,有机构预计今年全球集装箱货运量增幅在6%至9%之间。从运力供给看,全球现有2400万标箱的集装箱船队运力绝大部分已投入运营,全年运力预计增长不足5%,不及需求增速。在全球疫情仍在蔓延的背景下,供需失衡仍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应对变局,需要企业深化长期合作。交通运输部水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鼓励外贸企业和航运企业签订长期运输协议,保障运力供给、降低运价水平。中远海运也积极与行业龙头企业加强对接、签订长期运输协议,提供稳定的长期运输价格及运力支持。今年1月,他们与美的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在集装箱运输、“端到端”物流供应链等方面深度合作。截至11月初,双方全航线合作量同比增长超过600%。

    除加大长期运输协议比重之外,贾大山建议,我国应在建设、监管等方面采取措施应对疫情对海运业带来的挑战: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韧性;加速推动自动化码头和智慧物流建设,提高供应链安全可靠水平;强化相关监管举措,推动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刘志强)

    2021-12-08

  • 首 页  上一页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