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浦城:打造百亿生物产业集群

    “目前,我们在调试设备,做好现场环境检查和安全标识的安装,等电监组检查验收合格,对接相关材料与工作后即可投产。”22日,在浦城工业园区浦潭生物专业园热电联产项目工地现场,绿康生化浦潭热电厂厂长李文斌介绍说。

    浦潭生物专业园热电联产项目是南平市首个园区集中供热热电联产项目,项目由绿康生化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一期投资2.5亿元,占地115亩左右。项目投入运营达产后,可以日产蒸汽量2000多吨,将满足园区内多家企业的用热需要,同时年供电量超过6000万千瓦时。

    生物产业是浦城县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浦城县以浦潭生物专业园为载体,紧紧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工作思路,聚力打造百亿生物产业集群。浦潭生物专业园目前引进了绿康生化、蒙正生物制药、正大生化、永芳香料等一批优势企业,2020年完成工业产值9.66亿元,创造税收0.79亿元。2021年预计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5亿元,税收1.5亿元。2022年将有仁宏药业、阳光碳素等7个项目开工建设,建成后将实现产值20亿元、税收2亿元。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要把学习贯彻成效体现到谋划推进园区企业发展上来,用心用情用力为企业的发展大局做好服务,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政治和组织保证,推动浦城生物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浦城县工业园区主任周少峰说。

    据悉,浦潭生物专业园规划面积2万亩,是浦城县与厦门湖里区山海协作共建项目,南平市打造百亿生物产业集群的示范项目,去年还列入福建省循环化绿色改造园区。该专业园按照“循环化绿色园区”发展理念,科学谋划、统筹布局,整体考虑园区路网、能源、环保等方面建设,目前已投入3.5亿元,建成了自来水厂一期(8000吨/日)、污水处理厂一期(6000吨/日)和横二路、纵二路、横四路、横九路及浦潭大桥等。

    “‘循环化绿色园区’建成后,将实现集中供水、供电、供热、污水处理,极大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周少峰这样说道。

    2021-11-24
  • 武安市推进优质谷子产业集群建设 做大做强小米产业

    河北省武安市高度重视谷子产业发展,特别是今年以来,该市紧紧围绕“四个农业”发展要求,坚持“依托优势,科技先行,提升质量,绿色发展,打造品牌”的思路,不断做大做强做优谷子产业集群。






    一是依托园区扩规模摆脱过去农户零散种植模式,依托同会省级现代精品园区,打造河北省大而特(谷子)精品示范基地,对周边农户土地流转5000多亩进行谷子规模化种植,并以此为带动,在邑城镇、北安庄乡建设了2个万亩杂粮示范区,在午汲镇、阳邑镇、大同镇建设10多处千亩谷子示范区。2021年全市谷子种植面积达到28万亩,新增优质谷子面积4万亩。


    二是院市合作强产业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签订院市合作协议,在繁育优质高产新品种、配套绿色简化生产技术、秸秆综合利用、小米深加工等全产业链提供支撑,在同会园区建设了农业科技创新驿站,并评为全省优秀创新驿站。与河北先优种业有限公司签订投资建设意向,建立繁制种田500亩,推进“育繁推一体化”体系构建。与来兴香醋厂达成意向,合作开发深加工产品小米香醋。同会园区还要新上小米粉、挂面等多个加工产品。

    三是绿色发展提质量为提高小米产品品质和质量,武安市重点推广了优质专用品种“冀谷42”“冀谷168”,品质达到国家一级优质小米。种植上结合绿色种养循环农业项目,全部推广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技术,在核心示范区同会园区,更是全部使用有机肥,按绿色和有机标准生产,为品牌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四是瞄准高端铸品牌注重谷子产业精深加工提档升级创建高端小米品牌。品牌建设和市场开发是武安谷子产业的弱项,为此武安市组织小米加工企业到山西小米加工企业考察,到安徽、山东相关品牌做得好的企业学习,对标域外知名小米加工企业,以金粟源米业、华瑞农源等一批骨干企业为重点,更新提升加工设施设备,生产小米精品,打造高端品牌。目前同会园区正在淘汰旧的生产线,新上年加工能力3万吨的无尘全自动流水线,并正在规划建设武安小米高标准展厅。

    下一步,武安市将以同会园区为核心,以白府、园区为重点,加强谷子种植基地建设;以金粟源米业为核心企业,加快小米深加工产品研发,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效益。同时增强宣传推广和市场开发力度,利用武安有保税物流园的优势,开展线上线下销售,把武安小米产业做大做强,做成武安的名片。(王志宏)

    2021-11-23
  • 土拍市场“变天记” 20个城市流拍70宗地块

    在经历8月初的集体延期后,11月初,22个重点城市的第二轮集中供地多数已落下帷幕,与第一轮的火热截然相反,第二轮集中供地惨淡收场。






    据中指研究院于10月下旬作出的统计,已经完成第二批集中供地的北京、上海、杭州等20个城市,共计流拍70宗地块,撤牌195宗地块,整体流拍撤牌率达到31.8%,而在首批集中供地时,流拍撤牌率仅为6.5%。长沙、北京、沈阳、杭州、广州5个城市的流拍撤牌率甚至超过50%。这些本属热门、过往“地王”频出的城市流拍撤牌率走高,让外界感到意外。


    集中供地的初衷是稳地价、稳预期,但是在下半年市场遇冷,房企融资几近枯竭的情况下,已难以单独评价集中供地政策的效果。有业内人士感慨,集中供地本意便是降低市场热度,在8月调整部分规则后,特别是叠加下半年房企遭遇困境,直接“杀死”了第二轮集中供地市场。


    而就在第二轮集中供地惨淡收场之际,第三轮集中供地也已开启,但是想要在两个月内完成逆转似乎难以实现。


    土拍新规挤压房企利润


    11月1日,无锡完成第三轮集中土拍,成为三轮土拍第一城,其中85%地块底价成交。整体溢价率降至0.01%,与首轮12%的溢价形成鲜明对比。土拍热度降至冰点,这或许是政策设计者始料未及的。


    “两集中”的官方消息第一次出现,是在今年2月。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司负责人接受新华社专访,证实重点城市住宅用地集中公告、集中供应的“两集中”供地形式,目的是“减少土地公开出让过程中关联信息不充分带来的对市场预期的影响,纠正信息披露的随意性、碎片化、不确定等不规范问题,防止市场主体由于不掌握重要关联信息带来的竞争”。


    此前,青岛、天津集中供地悄然起步,全年分三批次集中统一发布宅地出让公告,天津甚至明确3月、6月、9月中旬三个公告时间点。由此,22个重点城市今年将进行三轮集中供地的形式为外界所认知。


    地方政府土地出让以往会延续整年,被指容易采取“饥饿营销”推高地价,据华泰证券研报统计,22个重点城市此前两年遵循“前低后高”的供地节奏,四个季度供地建筑面积比例为18%、27%、26%、29%。


    5月中旬,青岛第一批集中供地结束,55宗宅地中54宗以底价成交,但作为最早宣布采用“两集中”供地形式的城市之一,低溢价率与集中供地无关。有品牌房企青岛公司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说,集中供地对青岛的影响微乎其微,“因为青岛98%的土地出让为‘定向勾地’”。


    “定向勾地”指用地预申请,即单位和个人对列入招拍挂出让计划内的具体地块有使用意向的,可以提出用地预申请,并承诺愿意支付的土地价格,之后再参与招拍挂拿地。由于已有预先沟通,招拍挂环节难现激烈竞争,某种意义上是“定向供地”。前述房企人士表示,集中供地不过是将房企实际拿地时间集中到特定时段而已。


    青岛是首轮集中供地为数不多市场热度较低的城市。至6月底22个城市首轮集中供地结束,政策效果被认为不及预期。据中指研究院统计,22个城市整体成交楼面均价9591元/平方米,较2020年成交楼面均价上涨38.3%。除重庆、武汉,20个城市均设置溢价上限,在第一轮集中供地中,部分城市竞价达上限地块数量不降反升,如无锡竞价达上限地块比重甚至高达90%以上。而像没有设置溢价上限的重庆,过半地块溢价率超过50%,直接推升重庆新房价格涨幅4月、5月居70个大中城市首位。


    “马甲”横飞是第一轮集中供地热度的又一佐证。“马甲”指房企在集中供地城市成立的子公司,在竞价环节达到溢价率上限后,通过摇号等方式决定地块归属时,“马甲”越多命中率自然越高。5月,金地、旭辉等在短时间内在苏州注册多家子公司,苏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紧急通知,要求竞买人直接绝对控股的子公司不得参与同一商住或住宅地块竞买。


    “首批集中供地市场热度较高,主要原因是部分重点城市一季度供地节奏放缓或停滞,年初资金较为充沛的房企为维持年内规模首批补货意愿较高。”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研究副总监陈文静向《中国新闻周刊》说,头部房企积极拿地,优质地块多竞价达到上限。此外,部分城市竞配建、竞自持,也导致中小型房企拿地意愿一定程度上受抑制。


    第一轮集中供地结束后,8月初,深圳、天津、沈阳、青岛等地第二批集中供地被叫停,自然资源部8月10日召开会议,调整规则,宅地溢价率上限不得超15%,不得以竞配建等方式增加实际地价。


    其实在22个城市集中供地之初,自然资源部还曾鼓励各地探索限地价,竞配建、竞自持等稳地价措施。首轮集中供地时,各城市设置不同溢价率上限,如上海最高溢价为10%,重庆、武汉并未设置溢价率上限,而且多数城市在竞价达到溢价上限后,转而竞自持、竞配建,无形中推高了土地实际溢价率,挤压房企利润。


    如杭州第一轮集中供地时,41宗地块以竞自持成交,占总土地出让的72%,最高自持比例达40%。“公司融资成本低,品牌影响大,在公司团队精干高效管理下,努力做到1%~2%的净利润水平。”滨江集团董事长戚金兴在回应公司拍下的杭州集中供地地块未来利润空间时曾如是回答。


    而在规则普遍调整的情况下,第二轮集中供地形势逆转,普遍遇冷。


    多数城市都存在因房企报名情况不理想,在开拍前决定终止、延期出让部分地块的情况。如北京原定计划出让41宗地块,结果26宗地块延期至下一轮集中供地时出让,给出的原因是“为进一步落实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维护土地市场稳定,优化出让条件”。


    房企参与的积极性不够高,直接导致超半数城市的宅地成交楼面价较首批有所下滑,底价成交地块数量上升,竞价达上限地块比重则明显下降。对比广州两轮集中供地情况能清晰看到降温。9月底,广州第二轮集中供地挂牌的48宗地块中有25宗流拍,在成交的23宗土地中,18宗底价成交,仅5宗溢价成交,平均溢价率仅为1.5%。而第一轮集中供地时仅有6宗地块流拍,18宗溢价成交。


    “部分城市降温效果超预期。”陈文静认为,重点城市土拍引入新规则,对房企产品设计和成本管控提出更高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挤压房企利润空间,降低房企拿地预期。


    其实,要求取消竞自持、竞配建也是为了保障房企利润空间,但广州、深圳等6个城市仍保留“竞自持”环节。“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很多城市没有执行。因为地方政府不愿意损失地价,还要通过配建,最大化挖掘土地价值。”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一些城市的捆绑限制确实颇为严苛,如长沙部分地块涉及无偿配建、引入医疗和科技产业等,市区16宗地块因无人报名撤牌,两宗地块流拍,流拍和撤牌地块比重超过六成。杭州也是其中典型,虽然取消了竞自持、竞配建环节,在竞价环节触及溢价上限后转入摇号,但同时推出10块“竞品质”地块,溢价率不得高于5%,而且未来均须现房销售,这意味房企资金回流较慢,最终这10宗地块全部终止出让。


    房企资金紧张成“躺平”主因


    第二轮集中供地严苛的出让条件并非土地市场遇冷的唯一原因,甚至不是主要原因。


    “在‘三线四档’、银行‘两道红线’等政策调控下,房企资金面整体收紧,销售回款成为维持经营基本面的关键要素。在热点城市‘薄利抢地’,虽然项目本身利润空间较窄,但由于当时市场需求旺盛,销售去化和回款更有保障。”中指研究院企业事业部研究负责人刘水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第二轮集中供地遇冷的重要背景还是市场调整与房企资金压力增大,同时,“第二批供地严格购地自有资金审查、上调保证金比例等政策使房企拿地意愿受到抑制”。


    “建立购地资金来源审查制度”是“8·10土拍新规”要求的内容,22个城市中除了在8月10日前已经完成第二轮集中供地的厦门、长春、无锡外,余下城市均增加了房企购地自有资金审查要求。


    如深圳此次就提出建立“先承诺后审查”的工作机制,竞买申请人需承诺购地资金来源的5个“不属于”,而从近期无锡发布的第三批集中供地挂牌公告中可以看出,此前未跟进这项要求的城市也在新增房企购地自有资金审查和开发资质要求。


    “房企资金链紧张,多数城市要求以自有资金拿地,并规定违规禁拍年限,这是第二轮集中供地遇冷最主要的原因。”李宇嘉也表示,过去房企拿地依靠融资,即“前融”,融资通道包括信托、私募、基金子公司等。一旦严格要求自有资金拿地相当于土地市场规则发生很大变化,甚至是颠覆性变化,让房企非常不适应。


    “其实政策一直要求房企以自有资金拿地,但今年下半年的审查更为严格。”一位房企投资部门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说,过去,例如集团公司成立项目公司拍下一宗价值1亿元的土地,可能项目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只有1000万元,只负责开发,购地款完全来自集团公司。“现在严格要求项目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大于土地款,才可算作自有资金,变相降低了房企资金的流动性”。


    “一般情况下项目公司以股东借款的形式从集团公司获取购地款,然后再将土地抵押从信托融资。”有房企融资部门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一些信托项目说明书介绍的资金用途就包括“偿还股东借款”,“不能明确讲配资拿地,但是可以讲偿还股东借款,房企再使用这笔融资款拿地,变相就是在融资拿地”。


    以土地储备支撑高周转模式确实是过去几年房企发展的主流。


    “过去几年基本上依靠高杠杆、高周转模式,做得越极致的房企发展就越快。”有房企管理层人士介绍,“比如一家房企有20亿元资金,不加任何杠杆,买一块地需要15亿元,剩下5亿元作为建设费用,8%~10%的利润对于房企就算比较高,可能过3年之后房子全部卖完,回到手上22亿元,效率非常低”。


    “但如果拿15亿元投资三块地,剩下的资金缺口靠融资,一次性推进三个项目,同样是3年后,每块地都可以带来两亿元利润,再以这样的方式反复投入,越来越快。”他说,“地产圈都开玩笑说有些房企几乎是一天拿一块地”。


    除了严格审查购地资金来源,一些城市调高了参拍门槛,特别是保证金比例,无疑对于房企资金链提出更高要求。杭州、苏州和深圳等城市第二次集中供地均上调了保证金比例,杭州就取消了首批5000万保证金托底机制,保证金比例恢复至20%。而且北京、杭州、广州、武汉等城市第二批供地推出部分大体量地块,固定保证金比例下这些地块参拍资金门槛本就较高,如北京第二批次地块中大体量地块比重有所上升,6宗地块保证金超过10亿元。


    “集中供地对房企一个比较大的影响就体现在对资金储备的要求上,特别是如果房企想在相近的时间段参与热门城市或地块的竞拍,无疑需要大量的资金储备。”前述房企投资部门人士说。


    集中供地本身就对房企的资金调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刘水表示,相比较全年平滑拿地节奏,集中供地增加短期现金流压力。越秀地产董事长林昭远曾在今年的业绩会上坦言,“我们对任何一块土地都要加强研究,过去可能一次拿一块地,相对没有那么大的压力,如今对人力和资金都有压力。”


    “集中供地的用意之一就是增加房企资金链压力,但从第一轮集中供地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明显,而且目前是否严查自有资金购地也已经不是主要矛盾,因为房企融资渠道无论正规与否基本都已经枯竭。”全国房地产经理人联盟理事邓浩志向《中国新闻周刊》分析说,目前民营房企普遍资金紧张,能有资金在当前出手购地的房企极为稀少。这与土地是否优质无关,与价格是否合算也无关,而与企业是否有能力参与有关。


    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此前就曾表示,现金变得更加珍贵,万科对投资标准也有了更高要求,只拿特别好的项目。


    第三轮土拍低迷将延续?


    民营房企无力参与土拍,央企、国企成为第二轮集中供地的主角,是当初未曾预料的“副产品”。


    据克而瑞地产研究中心统计,广州、深圳、成都等城市国企竞得地块可占八成以上。以广州为例,广州南投、南沙建设集团等市属企业在广州第二轮土地集中出让中非常活跃。邓浩志认为,在一般招拍挂市场上,这类型企业很少出现,通常只在市场非常低迷的时候出手,用于提振市场信心。“目前有意愿出手买地的可能是地方下属企业”。


    地方国企入场“托市”或在第三轮集中供地时延续,无锡是国内第一个结束第三轮集中供地的城市,不少政府下属企业出手拿地。但邓浩志表示,如果房企生存状况情况不改善,这种托市意义并不大。一则土地出让收入只是“左手交右手”,并没有有效增加收入;二则也改变不了普通房企对市场的预期,更改变不了他们的资金状况,只能算无用功。


    而从目前已经上架第三轮集中供地地块的城市来看,地块数量与金额相比第二轮均有所下滑。


    第二轮集中供地挂牌48宗但流拍25宗地块的广州,在11月2日上架了新一轮集中供地地块,仅推出17宗地块,其中还包括7宗第二轮流拍的地块。起拍总价从前两轮的千亿元左右下降至430多亿元。


    “政府肯定在担心如果在第三轮再次出现大量流拍会传递负面信号,而且市场也无力承受众多地块。即使一些尚有资金实力的房企也不敢拿地,担心此时出手拿地会被套牢,房企自然有‘补货’需求,但那是基于长线而言,短线房企面临保卫资金链的问题。”邓浩志说,上一轮流拍严重的增城区此次就只挂出一宗地块。


    供地数量在减少,同时竞拍门槛也普遍下调,鼓励企业拿地的用意明显。广州就取消了黄埔、南沙两区的限房价要求,而在第二轮集中供地时,这两个区曾试点限房价,最终三宗地块流拍。


    刘水预测,22个城市第三批供地将在三个方面作出优化:一是部分城市保证金比例或将边际改善,中小体量地块加大供应。二是为了完成全年租赁住房供应计划,部分城市第三批涉租赁用地或保持一定体量,但“竞自持”等条件或将优化。三是部分城市第三批地块或将优化试点规则,减少捆绑限制,逐步推进品质相关要求落地。


    一些城市已经放松了第三轮集中供地的参与门槛,如苏州同时下调了保证金和首付款比例,取消了土地的市场指导价,保证金比率全部下调至30%,首次付款比例下调至50%。


    “短期内土地出让规则不会调整,毕竟这是长效机制,不能市场稍微冷了一点就开始放弃。”李宇嘉认为,地方政府可能会调整出让规则,比如拿出一些优质地块,比如降低配套建设的比例。“未来在集中供地的模式下,不太可能出现过去拍地的那种火热场面。一定是有的地卖得不错,有的不温不火,有的会流拍,这会是常态”。


    据中指研究院数据,22个重点城市在2020年的商品房销售额和宅地出让金,占全国的比重均接近四成,22个城市土地市场对于全国土地市场无疑举足轻重。而据克而瑞研究中心监测的城市经营性用地溢价率情况来看,受首轮集中供地开启的拉升作用影响,今年4月全国300个城市的经营性用地的平均溢价率大幅跳涨至25.4%,创下2020年以来新高,但到9月时,这一数据仅为4.2%。


    受此影响,各地的土地出让金直接受到冲击。全国300城住宅用地今年三季度成交1.6亿平方米,同比下降46.9%,土地出让金为8623亿元,同比下降36.6%。10月11日,第二轮集中供地行至中途,国际评级机构穆迪的报告就显示,在已经进行了第二轮集中供地城市的成交地块中,四分之三的地块没有任何溢价。地方政府2021年的土地出让金整体增速将从上半年的超过10%回落至低于10%。


    土地出让金收入约占中国地方政府总收入三分之一,在11月11日发布的报告中,穆迪预计贵州等债务负担重且更为依赖土地出让的省份将面临更大的财政压力。


    显然,政策频吹暖风,不仅着眼于房地产市场,更要平衡地方的土地财政。但是对于一些规则的调整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有受访业内人士仍表示悲观。中指研究院则预计,第三批地块土拍规则和出让条件优化下,房企拿地预期或将边际改善,整体流拍和撤牌情况或略有好转,但市场热度分化态势依旧延续。

    2021-11-22
  • 贵阳高新区:聚焦产业补链延链强链 加快构建百亿级产业集群

    工业犹如人之脊梁,不挺则衰,不壮则弱。为确保工业发展各项工作始终朝着中央、省、市指引的方向前进,今年以来,贵阳高新区按照“四个抓”的要求,切实把资源和精力集中到抓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上来,不断育龙头、补链条、强集群。针对当前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产业链不完善、培育上规企业增量不足、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弱等问题,高新区将继续全力抓目标、抓产业、抓项目、抓招商,加快构建“三个百亿级制造业产业集群”。



    俯瞰贵阳高新区。

    企业存在“散弱小”问题

    产业链还不够完善

    “部分配套设施不足,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链还不够完善。”近日,谈及贵阳高新区的产业发展方面的短板,贵州达沃斯光电有限公司董事陈卡斌说。

    达沃斯是一家以生产触摸屏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涉及智能家居和办公、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安防医疗、金融等众多领域。陈卡斌介绍,该公司需要用到的芯片、玻璃面板等上游配套材料供应商,还有采购该公司产品的下游终端客户,来源都在珠三角地区。这样就会在运输上增加成本,也延长了产品的交付周期。

    “去年,由于疫情防控需要,线上活动越来越多,对触摸屏的需求也渐渐多了起来。达沃斯在行业中最先复工,但产能无法释放,直到外地上下游的企业基本复工,才完全复产。”陈卡斌说。

    在贵阳高新区,还有不少企业面临类似的问题。

    按照市委对国家级开发区提出的“两主一特”要求,贵阳高新区将着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三大产业,打造“三个百亿级制造业产业集群”。“但现在,各产业在高新区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产业集群的规模效益并未体现。”贵阳高新区产业发展局副局长周大鹏说,一个产业在一个区域要想具有生命力、竞争力和高效益,链条的延伸协作、互为支持尤为重要。

    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例,该区的航空发动机产业具有相对较好的产业集群基础,已汇聚了以中航发黎阳为核心的10户企业,但仍缺乏一些重要的上游生产配套企业、科技研发企业,一些重要产品和技术对外依存度高,关键环节仍存在“卡脖子”现象,没有形成完整成熟的产业链条,对工业总产值贡献小。

    除了产业链不完善,贵阳高新区还面临着培育上规企业增量不足、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弱的问题,这也是制约工业总产值提升的因素之一。

    记者走访贵阳高新区沙文园区和金阳园区发现,从事电子元器件及集成电路研发生产的企业数量逐步增加,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有19户,多数企业都存在“散弱小”问题,产能无法完全释放且缺乏支撑企业快速发展的支柱产品,无法形成规模经济效益。

    “龙头企业没有上下游企业在周边配套,龙头效应不明显,自身发展成本高;中小企业没有围绕龙头企业做上下游配套,存在单打独斗现象,产能也上不去,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就无法充分发挥。”周大鹏说,近几年来,贵阳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虽然已连续三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但在全市的占比仍不足6%。



    贵州翰凯斯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调试设备。

    “两主一特”产业加快壮大

    坐落在贵阳高新区的贵阳顺络迅达电子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片式绕线电感基地。走进公司,宽敞整洁的生产车间里,听不到嘈杂的人声,仅能听见机械部件运转的“咔咔”声,以及基础部件在各个单元间流转所发出的声音。作为大数据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代表之一,该公司今年1至9月完成产值4.25亿元,同比增长51.9%。

    对一个高新区来讲,其主导产业在全行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可以客观地反映该区的发展潜力和创新力度。今年以来,贵阳高新区紧扣“强省会”,围绕电子信息制造、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两主一特”产业,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大力实施工业倍增行动,强力提升工业经济的规模、质量和效益,推动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电子信息制造业是贵阳高新区的主导产业,已聚集雅光电子、中晟泰科、林泉电机、达沃斯等19户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前三季度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64.36亿元。

    从2017年的10亿元,到2018年的20亿元,到2019年的40亿元,再到2020年的68亿元……数据显示,贵阳高新区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已连续四年迅速上升。今年,高新区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预计完成90亿元,同比增长67.4%。

    先进装备制造业也是贵阳高新区的主导产业。围绕航空发动机产业生态圈,该区重点引进和发展航空航天动力装备、精密铸件、通用及关键零部件等先进装备制造,目前已聚集中航发黎阳、航宇科技、航发精铸等先进装备制造业企业,前三季度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0.32亿元,预计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2亿元,同比增长36.2%。

    今年7月,贵阳高新区企业贵州航宇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登陆上交所科创板,成为贵州省首家科创板上市公司,标志着贵州企业实现科创板上市“零”的突破。该公司已全面融入全球商用航空发动机制造产业链,成为拥有全球民用航空发动机六大制造商在亚太区的合格供方资质的锻件制造企业。

    紧接着,贵阳高新区企业贵州振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于9月在科创板成功上市,成为全省第二家科创板上市的企业。振华新材料属于新能源汽车产业,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材料研发、生产及销售,目前已在高新区建成年产1万吨正极材料生产线,并正在实施1.6万吨的扩能与技改。

    贵阳高新区的贵阳弗迪电池有限公司,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的佼佼者。今年4月,该公司提前建成投产4条10Gwh产能生产线,现已完成工业总产值7.34亿元,预计全年可实现产值13亿元,并在现有基础上推动弗迪电池增产扩能,将再新增2条5Gwh产能生产线,形成百亿产能规模。

    据统计,1至9月,贵阳高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0.57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2020年度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贵阳高新区在全国169个国家高新区(含苏州工业园)综合排名升至第42位,较上年度上升8位,其中,“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能力”两个一级指标均入围全国50强,“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能力”位列全国第53位。

    抓目标抓产业抓项目抓招商全力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短板弱项,接下来,贵阳高新区将全力抓目标、抓产业、抓项目、抓招商,继续做大经济总量,完善产业链条,强化招商引资,加快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围绕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攻坚发力,加快打造“三个百亿级制造业产业集群”,支撑贵阳高新区建设成为全市中高端制造基地,努力在“强省会”中作出更大贡献。

    抓目标做大经济总量

    贵阳高新区将聚焦“强省会”行动,紧盯工业倍增目标,按照“一季度要紧,二季度要攻,三季度要冲,四季度要拼”的工作要求,全面梳理差距短板,建立综合经济运行调度机制,认真分析监测研判,主要指标精准调度到天、落实到人,实行“挂图作战”,持续推动干部职工下沉一线,主动服务、靠前服务,加快建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引领的现代化工业体系,确保2023年实现“工业倍增”,工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以上;202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700亿元。

    在做大经济总量的同时,该区将聚焦科技目标,强化创新驱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加大区内有潜力的科技型企业的精准服务和培育力度,全力冲刺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目标;实施R&D占比提升攻坚计划,加快研发机构引进,推动企业科研经费投入,全力提升占比;积极申报国际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加快人才聚集,全方位、立体式招引科技人才。

    聚焦效益目标,贵阳高新区将坚持效益优先,提高招商门槛,严把项目质量关,提升亩均投资、产出,严格按照用地项目每亩投资1000万元、产值1000万元、税收30万元,标准厂房项目每平方米投资1万元、产值1万元的标准开展招商引资洽谈。

    抓产业补链延链强链

    抓产业的重点就是抓产业链。贵阳高新区将围绕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攻坚发力,打造“三个百亿级制造业产业集群”,支撑贵阳高新区建设成为全市中高端制造基地,确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年累计增速达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从2020年的5.6%提升到6%以上。

    贵阳高新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重点发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前沿科技产业,推动工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集约化发展,形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在电子信息制造业方面,落实大数据战略行动,发挥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优势,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重点,围绕电子终端产品、动力电池两大核心产业链做好上下游建链、强链、补链,把握细分产业领域和价值链的中高端环节,重点聚焦新型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MEMS传感器、新型触显、微特电机、智能终端等,并依托中国振华系列项目、中晟泰科、顺络电子等产业基础,重点引进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到2025年,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总产值突破350亿元,形成电子元器件及电子产品、动力电池“两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在先进装备制造业方面,重点发展航空航天动力装备、精密铸件、通用及关键零部件等先进装备制造,依托黎阳动力、贵阳精铸、航宇科技、赛峰飞机发动机等龙头企业,打造以航空发动机制造为核心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两机”为核心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产值规模在2025年突破150亿元。

    全力主攻新能源汽车产业,依托贵阳弗迪电池、翰凯斯智能无人驾驶汽车等重点项目,加速集聚配套企业,围绕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打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培育高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确保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值达120亿元。

    同时,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培育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和产业,为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支撑。



    贵州中晟泰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抓项目扩增量优存量

    项目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以“十四五”期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500亿元以上为目标,贵阳高新区将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和标准厂房建设对促投资、稳增长的关键作用,强化招商引资扩大增量,加强技改升级优化存量,进一步激发投资动力活力。

    抓实工业项目建设投产,建立完善项目推进落地机制,实施项目签约、落地、投产、达效“四率”行动,确保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继续深入实施“双重”服务工作机制,对新引进项目、拟建项目、在建项目实施“三定”推进方案,按照“定责任、定节点、定目标”原则,制定工业项目建设成长计划,明确项目建设、投产、上规时间节点,加强服务和调度,推动签约项目尽快落地开工、在建项目尽快达产投产,努力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为工业持续快速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十四五”期间,以新签约工业项目6个月内开工率不低于80%、新开工项目18个月建成投产率不低于80%为标准推进项目落地建设。

    抓招商增强发展后劲

    作为全市产业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之一,贵阳高新区将围绕“高”和“新”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紧盯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着力引进和发展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效应强、发展前景好的制造业企业和项目。

    制定产业链招商“两图两库两池”(“两图”即产业全景图、产业现状图,“两库”即项目库、企业库,“两池”即人才池、资金池),持续优化和运营好大数据智慧招商平台,探索组建“线上+线下”的招商新模式,聚焦新型工业化,综合开展商会招商、以商招商和以房招商、以楼招商。

    特别是狠抓产业链招商,梳理电子信息制造、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链招商,重点招引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产业、软件及服务业等关联产业项目,力促产业招商取得新突破。“十四五”期间,每年新引进工业项目不低于30个,其中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关联项目不少于25个。

    “招得来”是基础,“落得下、发展好”才是关键。贵阳高新区将狠抓签约项目落地,加强项目落地后续服务、跟踪问效和督查考核,推动签约项目尽快落地开工、在建项目尽快投产,提高项目履约率、入园率、开工率和投产达产率。

    2021-11-19
  • 河源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再添“航母级”项目

    11月18日,总投资50亿元的卓翼科技(河源)有限公司(一期)项目在河源国家高新区正式投产,这是近年来河源抢抓产业转移和融入大湾区发展机遇,不断强化与深圳、东莞等手机生产基地产业共建的又一重大产业项目。

    河源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战略腹地,承接着大湾区的产业延伸和功能拓展。近年来,河源紧紧围绕“融深”“融湾”这一发展战略,科学谋篇布局,在规划编制、产业发展、产业共建等方面持续发力,大力提升河源国家高新区产业发展的层次和能级,打造成河源承接“双区”产业延伸的牵引区和引领河源发展的产业新城、科技新城,在更高起点上开创“融深”“融湾”新局。

    作为近年来河源单体投资额最大的项目之一,卓翼科技(河源)项目是河源市委七届十三次全会提出打造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目标后的标志性项目。该项目的顺利投产,将进一步加快河源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步伐,充分发挥以重大项目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助力河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河源全面融入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实现“示范区”“排头兵”发展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有望成为河源电子信息

    产业产值最大的项目

    4月份签约落户,11月份正式投产,仅用时半年,卓翼科技(河源)项目成功实现了项目签约动工建设投产,刷新了河源项目建设速度的新纪录,充分表明了深圳市卓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卓翼科技”)投资河源的信心和决心,也充分展现了河源的速度和效率。

    卓翼科技是全球电子制造服务商50强、深圳市工业500强、深交所A股上市企业,从事通讯、计算机、消费类电子等3C产品的研发、制造与销售,在移动终端、网络通信、智能家居、可穿戴、自动化及消费产品领域,向全球客户提供设计、开发、生产、技术支持等优质服务。

    走进刚刚落成的卓翼科技河源一期项目厂房,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先进的生产工艺流程、严谨的品质管理体系,以及舒适的员工工作生活环境让人印象深刻,生产车间内,一排排整齐划一的生产流水线上,工人们正忙碌地作业。

    卓翼科技有关负责人介绍,卓翼科技(河源)项目分两期投资,目前一期占地面积约3.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试生产阶段生产线有:SMT线体9条,日产能可达成2.7万PCS,组、包线各12条,日产能可达成2.5万PCS。计划年内建成SMT和组装各24条生产线后,预计今年完成约1.3亿产值,在2022年完成约20亿产值,相当于新增100家规上企业。二期总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一二期全面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超100亿元,带动就业约2.5万人。有望在不久后的将来成为河源电子信息产业产值最大、社会效益最好的项目。

    建立专项检查服务机制

    全方位服务项目落地

    当年签约、当年动工、当年投产……卓翼科技(河源)项目的顺利落户、加快建设,得益于河源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各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一直以来,河源高度重视电子信息产业,河源市委七届十三次全会提出,要抢抓“双区”和两个合作区重大国家战略实施的机遇,聚焦优势产业,优化要素配置,持续强化电子信息产业链、供应链对接,全力打造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着力建设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重点城市,全力推动“示范区”“排头兵”建设,全力打造与珠三角同水平营商环境,努力为项目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在卓翼科技(河源)项目落户及建设过程中,河源国家高新区作为招商服务主要责任单位,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河源市委决策部署上来,上下一心,主动作为,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卓翼科技项目领导小组,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压实责任,分工合作,全面提升服务水平,推动项目顺利建设。河源国家高新区建立了专项检查服务机制,班子成员每周现场检查督促,每周通报项目进度,安排专人跟踪服务,及时解决困难问题,做到问题不过夜、建设不停滞、服务全方位。

    项目签约后,双方就合同洽谈、项目选址、装修方案、落地形势、厂房装修、员工招聘、设施配套等落地细节进行推进,并且就招商政策、装修任务等难点进行攻坚克难。河源国家高新区主要领导定期检查项目的厂区道路、生产车间、仓库、办公、住宿等装修进展情况,针对装修厂房、办理营业执照、开通水电气、招聘员工等方方面面的实际问题提供高效的解决方案,以超常规机制、超常规速度、超常规服务推进,确保卓翼科技一期项目能够“拎包入住”如期试产,帮助项目早日达产发挥效益。

    随着卓翼科技(河源)项目的投产,将有效带动电子信息产业链上下协同发展,助力河源加快成为粤东西北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度最高、功能最完善、创新最前沿、发展最具活力之地。

    河源国家高新区全力打造

    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电子信息产业是国家七大新兴战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河源实施“工业立市”战略以来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河源作为我省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城市,被列入省重点扶持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4个城市之一。

    河源国家高新区是中国首批电子信息行业重点推介产业园区,也是省级手机生产基地,全省唯一的权威检测平台——广东省通讯终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也落户在此。自2004年第一家电子信息企业西可通讯落户以来,河源国家高新区经过18年的艰苦奋斗、快速发展,已形成电子信息这一主导产业,已落户以手机为主的电子信息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约100多家,汇集了中兴通讯、美晨、西可、中光电、华冠、阿里巴巴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形成了良好的产业集聚效应。

    河源国家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拥有涉及手机整机、手机显示屏、芯片、电池、PCB、摄像头、结构件、手机配件等一系列完整的产业链条,2020年实现规上产值328亿元,约占园区规上总产值70%,占全市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73%。

    河源国家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负责人陈志中表示,卓翼科技的投产将吸引一大批上下游产业链企业落户聚集河源国家高新区。河源国家高新区将围绕中兴通讯、西可通讯、卓翼科技等一批龙头企业,进行电子信息产业精准招商,形成聚沙成塔、聚木成林的效应,全力在今年实现电子信息产业产值400亿、五年内达到千亿级产值的发展目标,为河源全面融入两个“合作区”建设,实现“示范区”“排头兵”发展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2021-11-19
  • 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加快打造“2+1”现代产业集群




    大亚湾畔,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全面建设,施工现场热火朝天;在北京证券交易所(北交所),惠州2家企业挂牌上市交易并实现首日收涨……

    今年以来,惠州积极抢抓“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重大机遇,坚持以大企业大项目为抓手,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推进“3+7”产业园区提质增效,加快打造“2+1”现代产业集群,经济发展呈现稳中向好态势。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惠州工业投资689.9亿元,增长45.6%,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1.1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一;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495.34亿元,增长17%,两年平均增长7.5%。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惠州坚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坚定不移推动项目在园区落户、企业在园区扎根,坚定不移走产业集群化发展路子,加快打造珠江东岸新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地区和国内一流城市。

    抓项目

    要素向园区集中,项目建设按下“快进键”

    在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施工现场,中控办公大楼拔地而起,重件码头、石化区西部能源站等多个配套项目顺利推进。11月16日,项目全面建设活动以现场+5G视频连线的方式,在惠州大亚湾、北京和美国休斯敦两国三地同时举行,中山大学精细化工研究院院长纪红兵将此事喻为惠州落实我省绿色石化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里程碑事件。

    近年来,惠州发展的利好机遇一波接一波,与此同时,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迫在眉睫。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之际,惠州居危思进,着力构建石化能源新材料和电子信息两个万亿级现代产业集群,培育壮大生命健康产业集群。

    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惠州以大项目为抓手,一边实施园区提质增效行动,以千亿园区、万亿产业为目标,大手笔在7个县(区)高水平建设“3+7”现代产业园,推动项目进园区集群发展;一边集中资源要素向项目、园区倾斜,如创新建立大项目服务机制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年度新增用地指标70%以上用于工业项目,积极探索中小企业承诺制用地;规划“丰”字道路交通主框架,畅通“3+7”园区与深圳、广州、东莞等先进地区的产业和科创资源对接。

    项目建设自此按下“快进键”,拿地难、落地慢等问题一一迎刃而解,一批批引领性的项目拿地即动工,迅速投产见效。今年1~10月,重大项目投资、建设实现双提速:

    在大亚湾石化区,恒力石化(惠州)PTA项目提前动工建设,建设工期足足缩短一年;惠州LNG接收站项目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完成核准并动工建设;中海壳牌三期乙烯项目顺利进行储备转规划评估。

    在仲恺高新区,创维惠州仲恺数字产业基地项目、亿纬动力xHEV电池系统项目(一期)、博实结高精度北斗定位+物联网终端产业园项目等一批专精特新产业项目集中动工、竣工投产。

    博罗智能装备产业园崭露头角,31宗新引进项目总投资约292亿元;龙门大健康产业园新入园企业116家,总投资545.25亿元;惠阳(象岭)智慧科技产业园年内产值有望突破250亿元;惠城区预计今年全年摘牌项目28宗,投资额274亿元;惠州新材料产业园科创中心、润泽(首期)数据中心项目主体工程顺利封顶……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工业投资项目约1500宗,其中新开工工业项目约500宗。

    育企业

    政策向企业倾斜,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生态

    11月15日,备受资本市场关注的北交所正式开市,这是一个服务中小创新型企业的证券交易所。开市首日,惠州市惠德瑞锂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收涨18.23%。这样的成绩,投资者毫不意外。

    惠德瑞锂电“含科量”高,研发中心被广东省科学技术厅认定为“广东省新型高性能锂一次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截至去年年底,该公司已获得4项发明专利和19项实用新型专利,今年被国家工信部认定为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惠德瑞锂电董事长、总经理潘文硕表示,锂电是新能源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市场需求与日俱增,公司已在研发技术、制备水平等方面进行充足准备。

    从今年3月九联科技在科创板上市,填补我市企业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空白,到7月16家企业上榜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实现上榜数量翻一番,再到11月惠德瑞锂电、锦好医疗登陆北交所,惠州制造向惠州“智”造的转型升级越走越稳。

    当得知企业成为北交所第一批上市企业时,惠州市锦好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敏表示:“这既是企业长期以来努力的结果,更与惠州市、仲恺区各部门的长期帮助、支持鼓励和精准扶持密不可分。”

    作为工业大市,惠州清晰地认识到,无论是“月明星稀”还是“星繁无月”,都不足以推动一个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惠州一边大力引进大项目,一边持之以恒推动中小企业提高“含科量”,助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胎换骨、行稳致远。

    市级财政逐年加大投入,2018~2021年我市财政分别安排80万元、160万元、1150万元和2660万元支持“专精特新”企业,4年间奖励支出增加33倍。在细分领域,惠州对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中小企业重点实施“定向”培养、分类服务,形成从“个转企”“小升规”到“专精特新”再到“单项冠军”和“链主”企业的梯度培育链条,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生态。

    仲恺高新区更是提出打造惠州上市企业集聚区,出台《仲恺高新区上市企业倍增计划》等有力举措,把上市企业培育库按企业成熟条件分别设立“孵化层”“加速层”和“冲刺层”,发动具备相关条件的企业入库进行分层、分类精准培育。例如,为落实该《计划》,推动培育库内企业成功上市,在全区有100多家企业排队拿地的情况下,广东辰奕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惠州市恒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惠州市乐亿通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拟上市企业优先拿到建设用地。

    建集群

    聚焦现代产业集群,打造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产业基地

    走进仲恺高新区,TCL模组整机一体化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灯火通明,源源不断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输出高端液晶面板。扎根惠州40年,TCL从一个生产磁带的地方小厂,发展成为全球化科技产业集团,惠州的电子信息产业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形成了数据和信息技术服务、超高清视频、5G智能终端、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电池等5大优势产业链。

    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惠州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及相关企业超过700家,聚集TCL、旭硝子、雷曼、聚飞、洲明等一大批产业链企业,完成总产值近3900亿元,规模居广东省第三位。立足新发展阶段,惠州正积极抢抓“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重大机遇,加速打造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惠州,有这样的底气。今年3月,广佛惠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产业集群成功入列工信部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成为全国首个跨区域跨领域建设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在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新一代电子信息、超高清视频显示等4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将惠州列为核心城市。

    去年底,惠州企业德赛西威获省工信厅批复,牵头组建广东省高端汽车电子制造业创新中心,集聚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突破高端汽车电子制造关键核心技术,打造贯穿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的高端汽车电子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提升汽车电子产业核心竞争力。

    ……

    近年来,惠州不断加快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的步伐。在大亚湾石化区,乐金化学(惠州)化工有限公司正在如火如荼建设2.5期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ABS项目,这个中海壳牌“隔墙供应”的中下游项目,将提升园区化工产品附加值,是惠州石化新材料产业补“化尾小”短板的一环。

    历经30年发展,大亚湾石化区已形成以中海油2200万吨/年炼油和中海壳牌220万吨/年乙烯为龙头,以石化深加工和精细化工高端石化产品为主线,重点发展芳烃下游系列产品、化工新材料和专用精细化学品的上中下游全面发展的石化产业格局,炼化一体化规模位居全国第一,连续三年蝉联全国30强化工园区榜首。

    为承接附加值更高的中下游产业,化解石化产业“长短腿”问题,惠州大手笔规划建设惠州新材料产业园,以大亚湾石化基地原料为依托,“隔墙供应”发展先进新材料、高端电子材料和前沿新材料,与惠州大亚湾石化区形成上下游互补的石化新材料产业链,吸引了一批生产战略性新兴材料和高端新材料的企业入驻。石化区和新材料产业园深度联动,为惠州做大做强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打下坚实基础。

    2021-11-18
  • 长沙加快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 打造世界级工程机械产业集群




    签约。唐小晴摄

    中新网长沙11月17日电(记者唐小晴)“未来几年,我们将抓住全球产业链重构重要机遇,坚持制造业立市不动摇,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构建竞争优势突出的先进制造业体系,着力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有力支撑国家中心城市创建。”长沙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邱继兴17日在长沙表示。

    当日,由长沙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加快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启动仪式”暨“打造世界级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推进会在长沙举行。

    近年来,长沙大力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长沙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约2300亿元,在中部六省会城市排名第2。目前,全市共有市级及以上智能制造试点企业1254家,“国字号”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和专项项目共27个,位居全国省会城市首位。



    长沙拥有4个世界工程机械50强企业。杨华峰摄

    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据了解,长沙重点打造“1+2+N”产业集群体系,工程机械成为国家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之一;正在推动生物医药、消费类电子、人工智能及机器人等产业集群申报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长沙还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座能够实现芯片三大件设计国产自主的城市。

    加快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是落实“三高四新”战略的有力举措,是破解长沙发展短板的关键抓手。面对黄金发展期和重要窗口期,长沙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抢抓机遇,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快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未来,长沙将围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实施创新驱动、推进数字化转型、促进融合发展、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强化支撑保障等方面着力,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为发力点,以产业链建设为抓手,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加快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力争到2025年,全市制造业形成“智、优、新”高质量发展格局,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1+2+N”先进制造业集群。

    “到2025年,规模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达到1000亿元,市级智能制造试点企业数量突破2000家,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保持在95%以上,数字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45%。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稳中有升,新增百亿元制造业企业10家,新增50亿元制造业企业15家。”邱继兴说。



    三一重工“18号厂房”自动分拣机器人。三一供图

    长沙拥有4个世界工程机械50强企业,能够生产涵盖12大类、100多个小类的产品,产品覆盖全球180个国家和地区,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产业规模2020年突破2500亿元,规模连续10年居全国第一,成为仅次于美国伊利诺伊州、日本东京的世界第三大工程机械产业集聚地。壮大工程机械对加快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重要作用。

    《意见》表示,长沙要围绕工程机械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围绕先进储能材料、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打造国家级产业集群,围绕其他优势产业打造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工程机械、先进储能材料、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产业高地,具有全国竞争力的新型显示器件、智能网联汽车、航空(大飞机)配套、功率芯片产业重镇,打造具有区域引领力的先进制造业示范城市,先进制造业规模跻身全国城市前列,整体发展水平迈入全国第一方阵。

    当日,长沙市人民政府与赛迪研究院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长沙将委托赛迪研究院开展产业研究、开展运行分析、开展产业引导、支持园区建设等工作,并探索合作共建分支机构。

    此外,长沙市工程机械行业协会分别与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签约、长沙国链安全可靠计算机产业促进中心、长沙市其力先进储能材料产业促进中心等单位签约,共同推动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

    2021-11-18
  • 为美好而来,高新产业集群为城市发展助力

    致敬城市奋斗者,永清距新空港的直线距离仅15公里,受临空经济圈,其经济、产业、人口、贸易等必将快速发展,国际化森林空港城市进程也将持续加速,未来利好可期。随着新机场建空港新都孔雀城设的稳步推进,机场对周围地区,尤其是对永清地区的,必将带动永清实力的快速崛起幸福基业。

    致敬城市奋斗者,空港新都孔雀城国门壹号新品入市,项目包含120-135㎡阔景叠院,103-125㎡舒居洋房,81-96㎡瞰景高层,可满足不同家庭的多样选择,毗邻林栖谷,绿色鲜氧,生态宜居,为环京置业优选。

    致敬城市奋斗者,自2014年开始,对首都功能明确定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之后,北京就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调整和修改,非首都核心功能之外的产业转移、升级是“板上钉钉”。随着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建设中,永清距新机场15公里,并因永清交通的完善,北京部分产业进行转移,永清成为最大的受益城市。

    致敬城市奋斗者,加强北京交界地区河湖水系、水库以及地下水等水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禁止新建项目占用水域。加快推进永定河、潮白河、拒马河等河流综合治理,改善流域生态环境,确保水质稳定达标。洁净的水源和鲜嫩的有机蔬果保证您的健康,让您安心入主空港新都。

    致敬城市奋斗者,出行方式的变化,改变人们的生活,也在改变城市发展的轨迹。现代航空业的发展,聚集高端产业和高素质人群,也推进城市与世界之间的联络。事实表明,越是发达的国家,以机场为核心的空港经济圈就越发成熟,德国的法兰克福机场、香港机场等就是好的例子。

    交通是城市的动脉,交通出行对于城市的发展不言而喻。北京新空港等一批重要规划相继实施,给廊坊带来了极大的变化,在交通领域,又有两条新高速环评公布。河北交通投资集团公司拟建设北京经新机场至德州高速公路京冀界至津石高速段项目,整体路线呈南北走向,跨越廊坊固安县、永清县、霸州市、文安县及沧州任丘市。路线起自固安县纪家庄村东京冀界(永定河),向南经知子营西、大辛阁东、龙虎庄东、霸州市东、苏桥西、文安县西、大留东,止于任丘市东,与津石高速相接,路线全长约88千米。

    新机场的建设如火如荼,围绕新机场的“五纵两横”道路交通大网也在逐渐完善。五纵:轨道交通新机场线、京雄城际铁路、京开高速、新机场高速、京台高速;两横:新机场北线高速、城际铁路联络线。“五纵两横”中不仅有高速,还有轨道交通,这张通达四方的路网不仅满足了通达新机场的交通需求,还将构建起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主骨架。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几大一线城市渐次走向国际化,其中北京自改革开放开始,一路高歌猛进。北京的快速发展也带动周围的大发展,明显的是,自京南新空港建设以来,逐渐形成新空港经济圈,它将推动临空产业快速聚集,进而带动周边配套水平的提升,对产业升级、区域经济推动等方面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未来成为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新增长极。在此大背景下,近年来永清得到了快速发展,未来永清的这几大产业也将迅猛发展。

    京南新空港对永清经济的带动是毋庸置疑的,在业内看来,永清作为河北与北京新空港空间距离较近的一个城市,未来新空港投入运营后,永清将承载大批量新机场产业人群及客流,周边生活区域也将共享新空港的高端商业配套,其对永清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2021-11-17
  • 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石家庄加快现代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从传统发力高端、从制造迈向“智造”、从各自为战变身集聚发展,近年来,石家庄把打造装备制造强市摆在突出位置,把装备制造业作为工业现代化的主攻方向,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作为招商引资的优先领域,初步形成了产品门类比较齐全、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



    产业集聚步伐加快

    11月11日,石家庄安瑞科气体机械有限公司院内,数台“身披”红色条幅、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火炬提供燃料的氢气管束式集装箱车鸣笛发车,驶往奥运赛场,为赛事举办提供氢能保障。此举也将石市的氢能装备发展成果推向了国际交流的平台。

    在石家庄装备制造产业园,像中集安瑞科这样的装备制造企业还有很多,比如老牌名企石煤机公司、中车石家庄公司、河北电机,抑或是瑞腾新能源汽车、康普斯压缩机、勤悦电气等后起之秀……而作为国内唯一集通用航空、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于一域的大型装备制造产业园,这里还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40个承接平台之一。

    近年来,石家庄装备制造业围绕骨干企业、重点优势产品和特色产业,加快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建设了一批各具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形成了栾城区、高新区、藁城区、鹿泉区、井陉矿区、元氏县、平山县等县(区)内产业园区集群式发展。其中,栾城区依托中航通飞华北公司、中车石家庄公司等企业,形成了航空、轨道交通装备集群;鹿泉区、藁城区和高新区的装备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及规上企业数量占比不断攀升,产业集聚步伐不断加快。



    加速迈向价值链高端

    一批“石家庄制造”的纯电动城市客车,即将奔驰在唐山市的大街小巷。近日,中车石家庄公司中标的30辆11米级新能源纯电动城市客车完成上牌,顺利交付,即将投入运营。

    始建于1905年的中车石家庄公司,可谓石家庄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见证者。从逼仄的生产车间,到如今现代化大车间、环环相扣的流水线、更加顺畅的工艺,从单一的货车修造,到如今铁路货车造修、城轨车辆、新能源汽车、高端粮机等齐发力,“百年老企”已踏上转型升级的崭新征程。

    在石家庄工业发展历程中,汽车产业曾经占据过重要地位。以瑞腾·奇瑞新能源汽车项目为切入点,石家庄重振汽车产业梦想迈出了第一步。该项目总投资30亿元,以打造石家庄本地完整的汽车产业链为目标,项目二期除了扩大生产规模,还将带动周边汽车零部件、物流、销售与服务等相关企业的发展,最终在石家庄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聚集区。

    展阅石家庄装备制造业画卷,令人眼前一亮,一批产品正以“硬核科技”迈入国际市场、一批技术瓶颈被突破、一批企业坚定地走上转型升级之路——以变应变,我市装备制造业加速迈向价值链高端。装备制造业是石家庄重点培育的主导产业之一,包含国民经济分类中8个大类,52个中类、125个小类,近2000个品种,拥有86个市级以上创新平台。科林电气等17家企业车间被认定为省级数字化车间,冀凯股份、石车公司被认定为河北省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认定为河北省智能制造示范(园)区,16家企业的25个产品进入《河北省重点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公告目录(2020年版)》。



    打造产业新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石家庄市装备制造业在规模和质效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存在诸如领军企业带动性不强、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链基础配套能力不强、高技术人才资源短缺等问题。为此,石市连续出台相关政策,从产品研发、生产制造、智慧工厂建设等多方面出招、鼓劲,力促全市装备制造业取得更大的成绩。

    特别是,在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我市提出经济总量过万亿等“七个大跃升”的奋斗目标,明确了打造装备制造等5个以上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装备制造产业基础能力建设,加快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其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现代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按照规划,石市将重点打造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高端产业集群;推动工程和专用设备、智能装备两大优势产业升级;培育促进节能环保、医疗装备等新兴产业发展;形成“3+2+N”梯队式产业发展体系,加快形成产业链完整、产业集群发达的装备制造业发展新格局。

    2021-11-17
  • 10月份,主要指标同比增速有升有落,从两年平均看,多数指标有所加快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持续恢复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抢抓2022年北京冬奥会契机,打造以轻装备和重装备研发制造为主的冰雪产业集群,全区冰雪装备制造企业达到18家,为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图为11月15日,工人在装配造雪机。
    陈晓东摄(人民视觉)















    近年来,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长塘镇积极引入电商,发展数字经济,引导农民走共同富裕之路。今年6月至10月,该镇通过互联网销售鞭笋近2万斤,实现销售收入超26万元。图为日前长塘镇桃园村景行青创农场通过网络直播售卖竹笋。
    裘绍泉摄(人民视觉)






    秋粮收获接近尾声,城镇新增就业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保供稳价加力见效……10月份,国民经济运行看点不少。11月15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10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表示,10月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持续恢复,发展韧性继续显现。但也要看到,当前国际环境依然复杂严峻,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国内发展中阶段性结构性矛盾犹存,保持经济稳定恢复仍需加力。


    主要指标较快增长


    经济指标是当前形势的直观反映。10月份,各主要指标同比增速有升有落,但从两年平均看,多数指标均有所加快;从累计看,主要指标保持较快增长。前10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9%,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1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9%,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22.2%。


    从宏观指标看,1-10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1%,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7%,都低于年度的宏观调控预期目标。且前10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33万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同时,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外汇储备连续6个月保持在3.2万亿美元以上。


    看三大产业,发展韧性持续显现。“尽管受到疫情、汛情不利因素的冲击,我国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工业和服务业经受住冲击,呈现出改善的态势。”付凌晖说。


    10月份,全国秋粮收获接近尾声,从各地实打实收情况看,秋粮有望增产。在夏粮比上年增产59.3亿斤、早稻增产14.5亿斤的基础上,全国粮食总产量预计将达1.3万亿斤以上。10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长5.2%,增速比上月加快0.2个百分点。服务业生产指数两年平均增长5.5%,也比上月加快0.2个百分点。


    付凌晖表示,10月份主要宏观指标总体上处于合理区间,结构调整和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国民经济保持了恢复的态势。


    保供稳价加力显效


    积极因素累积增长的同时,企业也面临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10月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涨幅均有所扩大,其中CPI同比上涨1.5%,涨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PPI同比上涨13.5%,涨幅比上月扩大2.8个百分点。二者的变动如何看?


    付凌晖介绍,PPI上涨主要是生产资料价格,特别是上游行业价格上涨带来的,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性影响。10月份,国际能源价格环比上涨16.1%,影响国内相关的石化行业价格上涨。二是国内煤炭、金属部分行业供给偏紧带来的影响。10月份,PPI中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同比上涨103.7%,钢铁价格上涨39.9%。


    面对这一状况,相关部门加大市场保供稳价力度。目前来看,效果正逐步显现,主要能源产品供给增加,价格情况也有所改善。10月下旬和11月上旬,煤炭价格环比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降。


    谈及CPI走势,付凌晖认为,下阶段,我国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生猪产能目前总体上恢复,猪肉价格同比还在下降,将拉低CPI的涨幅。同时,从工业和服务业供给的整体情况来看,市场供应比较充足,CPI不具备大幅上涨的基础。“综合这些情况来看,我国经济有望继续稳定恢复,居民消费价格仍将保持温和上涨的态势。”


    经济仍将稳定恢复


    消费是经济平稳运行的“压舱石”,当前恢复得怎么样?


    从数据看,10月消费恢复韧性继续显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9%,增速比上月加快0.5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回升。其中,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5.2%,也是连续两个月加快;限额以上单位中的通讯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了34.8%和11.5%。前10个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4.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3.7%。


    “随着经济恢复、就业扩大、居民收入增加以及社会保障逐步完善,消费增长仍然具有较好支撑。”付凌晖说。不过,一些接触型消费受疫情的制约仍比较明显,还需扎实做好秋冬季疫情防控,积极增加市场供给,保障居民消费需求得到满足。


    展望下阶段经济运行整体态势,付凌晖表示,尽管面临一些风险挑战,但总的看,经济运行总体稳定,发展质量逐步提高的态势有望保持。


    一方面,国内需求有望继续扩大。消费增长之外,产业升级发展、民生投入增加、“十四五”重大工程项目开工建设,也有利于支撑投资的增长;另一方面,高水平开放的红利继续显现。前10个月,我国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2.2%,外贸新业态快速发展,也将助力对外经贸合作。此外,改革创新的动能增强,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成长壮大。“这些情况表明,经济仍然会保持稳定恢复的态势。”付凌晖说。

    2021-11-16
  • 北京开展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专用车道施划

    近日,北京市在部分道路开展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专用车道施划工作,并配套建设专用道标识。

    2021-11-15
  • 我国的新冠病毒特效药已经有了“时间表”

    新冠病毒变异次数增多、变异株多国家流行,新冠肺炎疫情走势目前难以预估。在新冠疫苗取得有效防控局面的同时,对新冠病毒有效药物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


    我国新冠病毒有效用药研发到了哪一步?有哪些候选“种子药”?日前,科技日报记者就新冠病毒有效用药的研发进展等问题联系采访了相关单位。


    应急研发二十余月,多款药物正用于救治


    “我们身体里产生了很多的抗体,但不是所有抗体都具备抗病毒的功效。我们的研究目标就是要挑出最强、最好的抗病毒抗体,作为抗体药物救治病人。”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全球健康与传染病研究中心主任张林琦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团队从恢复期患者血液分离得到的几百个抗体中,筛选到2株活性高、互补性超强的抗体。在国内外开展的临床试验中,该抗体药物展示了降低重症和死亡率78%的优异效果,并在深圳、广州、云南、南京、扬州、莆田、厦门、郑州、黑河等疫情中对700多例感染者开展了临床救治工作。


    据介绍,我国新冠病毒药物研发任务早在2020年1月21日由科技部部署应急研发专项布局开展。2020年2月16日设立由科技部、卫生健康委、工信部、发改委、药监局、中医药局等部门组成的科研攻关组药物研发专班,组织全国优势专家团队,围绕临床救治需求,全力推进有效药物和治疗技术研发工作。


    相关负责人介绍,临床救治与药物板块科研攻关应急项目已立项53项,涉及国拨经费约3.15亿元。


    目前,多种由我国研发团队自主研发的新冠肺炎有效药物已经用于临床救治中。例如上面提到的筛选出两种有效中和抗体药物BRII-196和BRII-198已参与到我国700余例患者的救治当中。


    在北京,一种新的中和抗体也被批准为同情用药在北京地坛医院使用。该药是由北京大学谢晓亮团队与丹序生物联合开发的中和抗体DXP604,由于有高达85%的重合位点,它使得人体细胞对于新冠病毒“拒不开门”。


    在国际上,我国的新冠肺炎有效用药也在抗疫一线发挥着重要作用。资料显示,开拓药业在研的新一代雄激素受体拮抗剂“普克鲁胺”已经获得巴拉圭的紧急使用授权,其前期在巴西开展的三项临床试验初步表明,普克鲁胺能够将重症患者的死亡风险降低78%。


    多路同时推进,不同环节“拦阻”病毒


    新冠病毒是一种全新的病毒,哪种药物能够打其“七寸”?哪种“拦阻”策略能够奏效?目前还没有定论。


    为此,在新冠病毒药物研发过程中,我国部署了3条技术路线。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新冠病毒有效用药的研发主要围绕阻断病毒进入细胞、抑制病毒复制、调节人体免疫系统3条技术路线开展,我国在这些技术路线上均有部署。


    3条技术路线各有特点,采取不同的策略在新冠病毒感染人体的不同生理环节上实施“拦阻”。以抑制病毒复制为例,通过做一个“劣质”核苷酸去“欺骗”病毒,让它在自身复制时使用这个“劣质”材料,直接阻断复制或让病毒“自身建设”成为“烂尾工程”,就能成功阻止病毒复制。


    这种小分子药物的策略使用在近50%的抗病毒药物中。


    此外,甄选优质的中和抗体也是一种普遍采用的策略。研究者通过单细胞技术,在康复者中逐一考察,找到“最佳战士”,制服新冠病毒。多找几种中和抗体,配合“鸡尾酒疗法”,将对新冠病毒的变异株等产生更好的治疗效果。


    哪种药进展最快?


    那么,究竟哪种药物的研发进展最快呢?新冠特效药目前有没有具体“时间表”呢?


    相关资料显示,抗体药物方面,目前进展最快的是前面提到的清华大学、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和腾盛华创联合研发的中和抗体联合疗法。


    据介绍,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主导该药的Ⅲ期临床试验正在美国、巴西、菲律宾等7个国家展开,研究结果乐观,BRII-196和BRII-198的联合治疗可降低78%的住院和死亡率,最有可能率先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获得紧急使用授权。


    在我国,研发团队已于10月9日向国家药监局滚动提交附条件上市申报材料,有望12月底前获得批准(附条件)上市。

    2021-11-15

  • 首 页  上一页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