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固安: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近年来,河北省固安县依托毗邻京津的独特区位优势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历史机遇,大力发展新型显示、航空航天、生命健康、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借“智”推动产业创新升级,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体系,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图为在京南·固安高新区工业园河北京德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在对设备线路进行组装。



    图为在京南·固安高新区工业园固安中轻机乳品设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在对乳品设备进行剖光。



    图为在京南·固安高新区工业园固安中轻机乳品设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技术人员对研发的新设备进行检测。

    2021-11-12
  • 无锡锡山:“双链”协同 打造现代产业集群

    人民网无锡11月12日电(周梦娇)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无锡市锡山区为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印发了《关于更大力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提出落实产业集群区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形成龙头企业当“链主”、区领导当“链长”的“双链式”推进机制。

    《意见》指出,培育“链主”,加强产业链条整合,围绕重点产业集群,推进“造链、强链、补链、延链”,实施产业链横向、纵向整合,夯实产业强区的根基。推动形成“四新四强”的集群发展新格局,建成一批特色专业园区,力争到2025年先进制造业集群规模超2500亿元,把锡山打造成长三角地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聚区。

    《意见》显示,锡山区推进落实“链长制”,推动产业集群建设,打造主导产业突出、龙头企业引领、地标特征明显的“四新四强”产业集群。落实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建立“一个产业集群、一名区领导、一个工作专班、一名专班负责人”的工作推进模式。各“链长”带队集群专班开展调研活动,掌握产业集群中相关特色专业园、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平台、关键环节、制约瓶颈等情况;定期召开工作例会,推进各项重点任务落实。

    为打造高标准专业园区,坚持“产业集群+特色专业园区”发展模式,锡山区规划建设特色专业园区,完善功能配套,打造专业化的园区载体。按照确定的产业方向细化目标、招引项目、落实政策、完善配套、错位发展,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化、品牌化发展。

    据悉,锡山区出台了“1+4”产业转型升级政策体系,配套实施细则,按照“一个产业、一个政策”要求制定专项政策,打造政策矩阵。区工信局发挥锡山企业E键通作用,推动政策推送精准智能、政策申报透明高效、政策兑现便捷直达,组织开展大型活动,如锡山区产业链“结亲”大会、“转型发展锡山行”活动、第二届中国(无锡)车联网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等。

    2021-11-12
  • 生猪供应相对过剩 猪价或将再次回落

    11月9日,大连商品交易所生猪期货2201主力合约以16155点报收,比9月23日收盘13600点大幅上涨了18.8%。9月下旬以来,生猪期货价格强劲反弹,短期涨幅较大。当前生猪供应形势怎样?养猪行业盈亏情况如何?猪价向上拐点是否已经来临?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业内有关人士。






    生猪供应相对过剩


    “目前我国生猪产能继续惯性增加,猪肉供给仍然充裕。”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对记者说。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二、三季度,全国猪肉产量分别同比增长31.9%、40.2%和43.1%,预计全年猪肉产量在5400万吨以上。猪肉进口方面,四季度预计月进口量维持在20万吨上下,全年猪肉进口或在370万吨左右。截至三季度末,全国生猪存栏43764万头,同比增长18.2%。其中,能繁母猪存栏4459万头,同比增长16.7%。1月至10月全国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累计达2.09亿头,同比增长66.4%。仅10月份就屠宰了3023万头,同比增长111%。


    记者注意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数据,据农业农村部监测,从7月份起,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连续3个月下降。能繁母猪存栏量下降,生猪供应为何不降反涨呢?


    朱增勇表示,能繁母猪存栏量下降是因为7月份以后,后备母猪转商品猪以及母猪淘汰量增多。淘汰的主要是非洲猪瘟疫情后为快速恢复产能而大量喂养的三元杂母猪以及落后产能的二元母猪。目前,三元杂母猪占能繁母猪存栏比重可能已经降至10%以内。虽然母猪存栏小幅下降,但生产效率提升了。另外,9月份二元母猪价格处于低位,一部分养殖户已经购买后备母猪,这部分母猪产能将会在明年下半年逐渐释放。因而,能繁母猪产能小幅调整,生猪供给仍然会惯性增长,四季度猪价仍然存在明显的压力。


    行业盈亏基本平衡


    日前,国内生猪养殖龙头企业牧原股份发布2021年第三季度报告称:与上年同期相比,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下降107.74%。牧原股份总裁助理袁合宾告诉记者,报告期内公司生猪出栏量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但由于生猪市场价格较去年同期明显下降,导致公司今年前三季度经营业绩较去年同期明显下降。


    近期随着猪价强劲反弹,全行业盈亏已基本平衡。


    “自10月中下旬起,全行业亏损面显著改善,部分养殖户10月底已经达到现金成本,11月初全行业已经基本实现盈亏平衡。”朱增勇说。


    全行业亏损面显著改善首先得益于猪价大幅反弹。受猪肉收储提振、消费回暖和大猪比重明显下降等因素影响,10月第2周,猪价开始明显反弹,11月初自繁自养基本盈亏平衡,外购仔猪养殖者每头小幅盈利50元左右。目前自繁自养成本一般在16元/公斤左右,已经略有盈利,但部分成本高于17元/公斤的养殖户仍处于亏损状态。


    其次是受益于生猪养殖成本下降。到10月底,外购仔猪养殖户成本由1月份的29元/公斤降至17元/公斤左右,开始低于自繁自养养殖户。9月份购买的仔猪明年2月将出栏,成本预计在12元/公斤上下,自繁自养平均成本也降至15元/公斤左右。随着养殖成本的降低,预计后期猪价再度回落导致的亏损将没有10月上旬大。


    猪价或将再次回落


    猪价大幅反弹,是否意味着向上拐点将来临呢?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负责人孔亮告诉记者,生猪市场供应“中期看仔猪,长期看母猪”。3月份以来,全国规模猪场每月新生仔猪数均在3000万头以上,并持续增长。8月至9月份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接近正常保有量的110%。预计今年四季度到明年一季度上市的肥猪同比还将明显增长,生猪供应相对过剩局面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如不实质性调减产能,猪价低迷态势难以扭转。尤其是明年春节过后的消费淡季,猪价可能继续走低,并造成生猪养殖重度亏损。


    朱增勇表示,自2003年6月份以来,我国生猪价格已经历了4个完整周期,每一轮周期都长达数年,目前谈上升周期为时尚早。


    10月中旬以来猪价回升主要原因有:一是国庆后猪价跌至低位,部分地区跌至10元/公斤以下,在市场机制下猪价具有一定的反弹需求;二是10月10日收储3万吨中央储备肉,同时多地也开始地方冻猪肉收储工作,对市场心理预期和猪价起到了明显的提振作用;三是猪价较低刺激消费回暖以及居家食品储备;四是受猪价加快上涨影响,养殖端看涨惜售情绪浓厚,生猪出栏积极性下降,导致短时间内市场供应收紧。


    朱增勇估计从今年四季度一直到明年上半年,全国猪价总体处于低位,后期或有明显回落风险。从短期看,国庆后猪价明显反弹主要支撑来自于大猪存栏比重明显下降和消费提振。2022年春节过后,消费季节性下降,猪价或将再次明显下跌。按以往周期的经验,市场低点会比成本线低20%至30%,如果行业成本下降到15元/公斤左右,那么市场低点可能会在11元/公斤至12元/公斤。


    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后,为尽快恢复产能,在政策支持和养殖效益拉动下,各地新扩建了大量养猪场。2020年前三季度,全国共新注册养猪企业6.2万家,同比增长127.3%。一些养殖企业通过新扩建、发展大量合同养殖户、租赁养殖场、托管等方式快速扩张,养殖成本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今年以来,猪价持续下跌,有的企业甚至月亏损达到数亿元以上。今年三季度末亏损幅度加大以后,部分地区在建猪场烂尾现象增多。为降低后期的市场风险,保护养殖户利益,保障生猪产能平稳调整,朱增勇建议养殖户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快淘汰低产母猪,优化能繁母猪结构,适当降低存栏规模,趁低价选购高繁后备种猪,优化母猪的胎龄结构,提升能繁猪效率,保障高效母猪产能,顺势出栏肥猪,避免压栏和投机二次育肥;二是通过精细化管理,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养殖成本;三是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养殖流动资金管理。

    2021-11-11
  • 多部门部署今冬明春“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

    全国大中城市“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会议日前召开,强调通过落实蔬菜种植面积、保障生产供给、拓展销售渠道、畅通运输通道等七项措施,保障今冬明春“菜篮子”供应,确保市场供应数量充足、品类丰富、价格基本稳定。






    据介绍,今年10月以来,全国多地菜价持续上涨,个别蔬菜品种甚至翻倍。主要原因是9月中下旬以来,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持续低温阴雨天气,导致蔬菜生长放缓,田间湿度大加重了病虫危害,多地蔬菜大面积延期上市甚至减产。


    农业农村部表示,灾害影响是局部的、阶段性的,影响的只是部分蔬菜品种。全年及当前包括往后“两节”期间,全国蔬菜生产总体是正常的。从全年看,预计全国蔬菜面积3.2亿亩,产量7.5亿吨,比上年增加1%左右。从当前看,在田蔬菜面积达1.03亿亩,同比增加了400万亩,预计未来“两节”前后,蔬菜供应量能够达到2亿吨,增加700万吨。


    针对蔬菜价格持续上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等部门多举措保障充足的应急蔬菜储备,稳定市场和价格。商务部在强化监测预警基础上,部署地方做好今冬明春生活必需品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适时投放政府储备,督促商贸流通企业加强产销衔接,增加重点时段备货数量,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农业农村部统筹调节生产、流通和消费,保障大城市常年菜地保有量、重要蔬菜产品自给率和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充足的应急蔬菜储备,切实稳定市场和价格。


    各地加大推进蔬菜稳产保供工作。例如,北京市研究制定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减免进场交易费方案,对进场费用予以财政补贴,直接降低经营商户和运输司机的进场交易成本,提高运销大户向北京市销售蔬菜的积极性。郑州市持续引导组织中心城区市场开办方联系农产品货源,确保全市农产品供应平稳有序。


    农业农村部表示,下一步将抓好“南菜北运”基地和北方设施蔬菜生产,扩大市场供应量,聚焦市场需求大的主要蔬菜品种,合理安排品种结构和种植规模。抓好产销衔接,建立稳定的供应渠道,形成产区产得出运得走,销区调得进供得上,不脱销不断档的生产供应格局。

    2021-11-11
  • 海关总署:今年前10个月我国进出口同比增长22.2%

    海关总署11月7日公布数据显示,据海关统计,今年前10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31.6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2%,比2019年同期增长23.4%。其中,出口17.49万亿元,同比增长22.5%,比2019年同期增长25%;进口14.18万亿元,同比增长21.8%,比2019年同期增长21.4%;贸易顺差3.31万亿元,同比增加25.5%。



    按美元计价,今年前10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4.89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1.9%,比2019年同期增长30.7%。其中,出口2.7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2.3%,比2019年同期增长32.4%;进口2.19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1.4%,比2019年同期增长28.6%;贸易顺差5106.3亿美元,同比增加36.6%。


    从出口具体商品来看,前10个月,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均增长。前10个月,我国出口机电产品10.3万亿元,同比(下同)增长22.4%,占出口总值的58.9%。其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1.31万亿元,增长12.1%;手机7165.8亿元,增长13.3%;汽车(包括底盘)1798.7亿元,增长111.1%。同期,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3.2万亿元,增长10%,占18.3%。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8987.8亿元,增长15.8%;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品7621.3亿元,下降16%;塑料制品5158.2亿元,增长22.9%。出口农产品4339.6亿元,增长1.7%。


    此外,出口钢材5751.8万吨,增加29.5%;成品油5288.6万吨,增加3.8%;肥料2933.2万吨,增加25.7%。


    从进口具体商品来看,前10个月,铁矿砂、原油、大豆等商品进口量减价扬,煤、天然气进口量价齐升。前10个月,我国进口铁矿砂9.33亿吨,减少4.2%,进口均价每吨1139元,上涨61%;原油4.25亿吨,减少7.2%,进口均价每吨3128.3元,上涨35.6%;煤2.57亿吨,增加1.9%,进口均价每吨621.2元,上涨27.1%;天然气9907.4万吨,增加22.3%,进口均价每吨2584.4元,上涨11.2%;大豆7908.3万吨,减少5%,进口均价每吨3531.8元,上涨30.2%;初级形状的塑料2833.7万吨,减少15.8%,进口均价每吨1.15万元,上涨30.4%;成品油2233.6万吨,减少7.1%,进口均价每吨3893.6元,上涨33.8%;钢材1184.3万吨,减少30.3%,进口均价每吨8302.1元,上涨46.4%;未锻轧铜及铜材442.9万吨,减少21%,进口均价每吨6.07万元,上涨37.4%。同期,进口机电产品6.01万亿元,增长13.6%。其中,集成电路5279.9亿个,增加21.3%,价值2.25万亿元,增长14%;汽车(包括底盘)79.8万辆,增加11.9%,价值2880.7亿元,增长17.2%。

    2021-11-10
  • 有机食品持续走热

    在消费升级力量的推动下,加之全民健康安全意识的增强,有机产品应运而生。特别是为保障消费者舌尖安全的有机食品,越来越受到公众喜爱。家住北京西城区德外街道的全职妈妈刘蕊告诉记者:“消费最多的是有机牛奶,三元品牌的有机鲜奶每瓶7元左右,比普通奶贵,超市每天进货也不多,每次购物都要多囤几瓶给孩子喝,去晚了就没货。”






    据统计,我国有机食品消费市场正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种从生产、加工到餐桌和舌尖全程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不用添加剂的有机农产品,很多消费者并不买账。有人说太贵,买不起;有人说真假难辨,不敢买;还有人说是噱头,炒概念。


    那么,我国有机产品的发展遇到了哪些阻碍?如何识别真假有机产品?有机产品怎样才能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市场渐入佳境


    如今,越来越多的传统食品和零售企业增加了有机品类,倡导乐活、环保可持续的消费观念,新一代消费者不仅愿意购买高品质产品,同时也关注生产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影响。


    “绿色消费理念越来越普及,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明显提升。”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崔振岭在解读由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和中国农业大学联合编写的2021年度《中国有机产品认证与有机产业发展报告》时表示,2020年我国共发放有机产品标志27亿枚,中国有机产品总核销量达到99.9万吨,总销售额达804.5亿元。


    报告还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共有1.4万家企业获得有机产品认证证书2.27万张。2020年获得认证的有机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43.5万公顷,较2019年增长18.6%,位列全球第四。


    消费市场的需求是有机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对“有机”这个概念不再陌生,但目前我国有机产品消费能力相较其他国家还有差距。报告统计,2019年全球人均消费有机食品108元,其中丹麦和瑞士人均消费有机食品2683元,并列第一,而中国人均消费有机食品57元,仅为全球水平的一半左右。


    “进行有机产品生产势必要增加成本投入,由此造成有机产品价格较高。但消费者因无法切实了解到有机生产的实际操作,不能理解有机产品‘高价’背后的原因,这就造成了有机产品的销售量和经济效益难以得到有效提升,甚至影响有机产品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崔振岭说,国内目前也尚无应用广泛、知名度高、可信度强的有机农产品展销平台,线上线下销售网络布局仍不完善,一些农场只能依靠自身力量开拓有机农产品销售市场,解决自身销售问题相当困难。


    告别“贵为美”


    一直以来,“贵”似乎已成为有机产品的代名词。市面上一包有机菜动辄几十元,高昂的菜价劝退不少消费者。“有机菜的种植成本、人工成本、损耗成本、认证成本,都远远高过普通蔬菜,这些也是推高有机菜价的主要因素。”上海万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震告诉记者,比如200亩有机地精耕细作,大约要30名工人一天不能休息,种出的产量却只是普通蔬菜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


    辛辛苦苦种出了有机菜,却没有稳定客群,销路难以保障,又是一笔损耗。好在依托“互联网+农业”创造的透明供应链,在电子商务的助推下,订单农业、精准销售、社区团购等新销售模式深入千家万户,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有机消费市场的结构。


    “一直以来,价格偏高导致有机菜货架期长、缺乏鲜度管理,农户们种什么卖什么也不以市场为导向。”盒马(中国)有限公司采购总监刘良超说,为解决这些问题,2020年盒马发布旗下主打有机菜新品牌盒马有机鲜,合作建设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从最初4家增至目前100多家,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全年推出100多款商品。


    一年四季都能买到有机绿叶菜和茄瓜果,已不再是一件新鲜事。盒马实行订单种植模式,提前2个至3个月给合作种植基地下达定植计划,利用国内各个地区地理气温条件的差异,通过供应链能力实现“南菜东送、北菜南运”,解除农场销售的后顾之忧。


    线上线下加速融合,消费者的有机菜消费习惯正在养成,有机菜的高昂价格也被“拉下马”。数据显示,自有机菜项目启动以来,盒马有机菜在蔬菜品类的销售额占比从8%提高到现在的20%;今年8月,盒马自有品牌“有机鲜”的销售额同比去年增长超过30%。


    作为目前上海地区最大的有机农场,万禾70%的产能专供盒马。“自从和盒马签了定向种植协议,我们的生菜从十几块钱一包降到最低时候的3.8元,还有一定的利润空间。”黄震说。


    京东超市牵头成立了中国首个有机联盟。京东零售集团大商超全渠道事业群总裁刘利振介绍,联盟致力于通过打造有机行业标准,提供基于全渠道、全域营销、全用户运营的有机品牌扶持计划,建立以数字化、智能化为基础的有机产业生态,为消费者提供健康、安全的有机食品。


    前不久,京东超市联合抖音共同打造了“双平台有机生活节”。搭配抖音直播平台的内容与流量利器完成对京东超市的有机消费场景链接,并联动多家媒体和达人,共同输出有机产品选购榜单。京东超市也进一步释放平台的供应链优势,对新锐品牌、产品进行额外激励扶持,搭建有机品类营销新赛道。


    识别真“有机”


    “现在生活里处处‘有机’,很多茶馆茶楼都说自己经营的是有机茶,连中秋月饼也宣称有机。我们消费者只怕是商家营销的幌子。”负责家中日常采购的北京东城区消费者彭满秀告诉记者。


    发展有机产品能够提高食品质量和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而市面上一些普通农产品傍名牌、蹭“有机”,检测监管环节漏洞百出等乱象屡禁不止。在有机消费供需两旺的机遇下,消费者面临的最大困难在于如何从鱼龙混杂的产品中挑选出真正的有机产品。


    有机产品认证标志、有机码和认证机构相关信息三者缺一不可,一些企业和种植基地建立起自查标准,能够追溯到种子来源、播种及收获时间等全过程生产信息。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主任张纪兵表示,对企业而言,生产出真正的有机产品,体现的不仅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同时也驱使行业走向正规化。未来,高质量的有机认证还将致力于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助力新零售,拉动产业转型突围。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吴文良认为,如果失信于市场和消费者,产业的发展难免会遭遇瓶颈。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发展会员制、提供社区支持和政策扶持入手,让一部分消费者先买起来。


    “为提高消费者的认知度,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相关从业者应加大对有机产品的宣传力度。”崔振岭表示,加强对有机产品的宣传力度,使消费者可以更好地认识并接受有机食品的合理溢价,从而引导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促进“优质优价”价格机制的形成,推动相关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好以品牌拉动市场、以市场拉动生产的良性机制。

    2021-11-09
  • 河北石家庄:扩列“朋友圈”建千亿级产业集群

    石家庄推动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

    扩列“朋友圈”建千亿级产业集群



    近日,在石家庄市鹿泉区河北远东通信系统工程有限公司车间,工人们正在生产线上作业。河北日报记者史晟全摄

    目前,全市在建的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项目48个,总投资超110亿元,谋划储备项目达百项之多。在电子信息领域建有47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十三五”期间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55项

    近日,位于鹿泉经济开发区的海康威视石家庄科技园项目现场,200多名工人、几十台大型机械正在开足马力紧张有序施工,整个施工现场热火朝天。

    总投资8.5亿元的海康威视石家庄科技园项目于今年3月开工建设,预计2023年12月投产。项目投产后,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产品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商用雷达研发和生产基地之一。

    海康威视石家庄科技园项目是石家庄新引进的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项目的代表。今年以来,石家庄市委、市政府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和区域产业基础,将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确定为全市率先突破的两大主导产业之一,并研究出台了《关于支持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率先突破的若干措施(试行)》,以打造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为引领,勾画现代产业体系新蓝图。



    近日,在石家庄市鹿泉区河北普兴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对自主研发的硅外延产品进行检测。河北日报记者史晟全摄

    强链延链补链,产业聚集效应凸显

    近日,石家庄市第三季度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在鹿泉区山尹村镇的河北普兴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半导体材料产业基地举行。这也标志着又一家大型电子信息企业在鹿泉区开工建设。

    瞅着一台台大型机械设备陆续进场,河北普兴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郝东波浑身憋足了劲儿。

    “这个半导体材料产业基地项目总投资16.7亿元,建成后可年产300万片8英寸外延片、36万片6英寸碳化硅外延片,年均实现销售收入31亿多元。同时可吸纳高层次电子信息人才30余人,为当地提供500多个就业岗位。”郝东波说。

    距这座半导体材料产业基地不远,鹿泉经济开发区的海康威视石家庄科技园项目已建设施工半年有余。项目充分利用海康威视公司在安防、可视化技术领域的龙头效应,吸引大量上下游配套企业和高端科技人才落户鹿泉区,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安防电子设备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鹿泉区和石家庄在全国乃至世界电子信息产业中的影响力,为鹿泉区和石家庄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的深度融合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随着产业链条的完善和延伸,石家庄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的聚集效应日渐凸显。

    在元氏县,总投资20亿元的天津铂创国茂电子科技智能芯片制造产业基地项目签约落地,将建设芯片研发、测试、封装和SIP制造基地,达产后年产值20亿元。

    在新乐市,总投资20亿元的中翰国智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北斗高科技产业园项目落地,将以北斗产业化及应用为主导,打造涵盖精密加工、现代物流、现代贸易等产业集群。

    ……

    石家庄市不断扩大的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朋友圈”,不仅提升着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推动着价值链不断向高端攀升。

    当前,全市电子信息产业拥有中瓷电子、普兴电子、诚志永华等543家高新技术企业,有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近百家。主营业务收入超380亿元,表现出较好的成长性。鹿泉经济开发区和石家庄高新区是电子信息产业主要聚集区,具有很强的承载能力,在多领域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条,鹿泉经济开发区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光电子、微电子和通讯产业基地,两大园区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已占到全市的70%以上。

    科技创新赋能,研发能力提升

    在河北远东通信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的展厅内,陈列着各类拳头技术产品。

    作为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领军企业,远东通信将以“新基建”为契机,突破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在智慧城轨、智慧冬奥、智慧应急等领域的融合应用,拉动全省“5G+专网通信、大数据、物联网应用”等方面的产业发展。

    除此之外,石家庄科林智控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智能温控器等一系列智能制造技术已经完成了成果转化,并形成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这里能为创业者提供科研设备、检测设施等专业的技术支持,并能快速实现成果转化。”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作为智能制造产业的领军企业,科林电气依托于科林电气研发中心,已经构建起“一体两翼多平台”创新体系。近两年,像科林电气一样,通过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企业,在石家庄市猛增。不仅大型企业发挥创新骨干作用,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许多中小企业也积极投身科技创新。

    厚植科技型企业的成长土壤,让一批科技型企业破土而出,一批“领军式”高新技术企业巨变成长。截至目前,全市在电子信息领域建有47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十三五”期间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55项,其中不乏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这将为石家庄市电子信息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惠企政策落地,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近年来,石家庄市重点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重点支持、率先发展,推动华为、深圳电子信息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地石家庄,聚集了神玥软件、森思泰克、普兴电子、中瓷电子、同辉电子、博威集成电路、神舟卫通、美泰电子等一大批优势企业。

    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出台大力支持省会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石家庄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今年7月,石家庄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关于支持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率先突破的若干措施(试行)》,从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激励企业创新发展、优化产业配套、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培育行业优势企业、着力为企业减负、实施高端人才奖励等七个方面对电子信息产业给予大力支持。

    受营商环境改善和支持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率先突破优惠政策等方面的激励,全市电子信息产业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呈现出愈发强劲的势头。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在建的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项目48个,总投资超110亿元,谋划储备项目达百项之多。

    “强有力的支持政策在业内引起强烈反响,域内电子信息企业投资热情高涨,对域外招商引资对象也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来石家庄考察洽谈投资者明显增多。”石家庄市工信局有关负责同志表示,下一步,全市工信系统将认真抓好相关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全力将政策优势转换成项目优势和产业优势,加快推动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河北日报记者董昌通讯员范玉蕾、杜倩倩)

    2021-11-08
  • 绿色化工产业集群崛起北部湾之滨

    从汽柴油到航空煤油,从苯和聚丙烯到聚乙烯,从单一企业到产业链协同发展……记者近期在广西北海市采访发现,“双碳”目标下的石化行业正化压力为动力,积极寻求产业绿色发展新机遇,以技术升级推动产业高质量转型,绿色石化产业集群正崛起于北部湾之滨。

    绿色转型激发石化产业新机遇

    近年来,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尤其是“双碳”目标的提出,更为我国石化产业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指出了明确方向。

    石油化工产业绿色发展的新趋势下,部分传统产品需求虽有所下降,但绿色化工产品需求增长迅速,尤其是解决我国化工新材料领域短板的产品更是受到业内高度关注,市场需求已成为推动我国石化产业绿色转型的第一动能。

    “我们的产品就是在因更高环保标准所产生的汽柴油生产需求下诞生的。”广西新鑫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经理黄安说,国Ⅵ标准下的汽柴油生产产生了新的化合物添加需求,这就是产业发展的新机遇。

    广西北海和源石化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部长岑鸿锋认为,“双碳”目标下,能源价格尤其是化石能源价格上涨难以避免,企业发展必须聚焦绿色产能新机遇,并在节能减排方面做好“内功修炼”,以更低能耗、更高质量推动企业长远发展。

    据介绍,和源石化通过换热器管线改造、全流程再造等技改项目,2020年减少标煤使用量约1000吨,占总耗煤量20%左右。预计2021年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减少标煤使用量500吨,在煤炭价格高企的背景下已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助力。

    如果说中小型石化企业目光仍聚焦于自身产品升级和节能降耗,大型龙头化工企业则早已将目光投射于化工绿色转型诞生的市场新蓝海。

    中国石化(4.090,0.00,0.00%)北海炼化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吴军说,企业通过采用高硫原料催化、产品补充精制工艺,提高氢效和降低成本,形成了“短流程、轻资产、高氢效、低成本”的技术特点,市场竞争力稳步提升。吴军表示,“十四五”期间,企业将推动两个转型,即向化工合成材料转型和向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转型。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我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持续发力,企业在“减油增化”领域的前瞻性布局将是未来利润增长的重要来源之一。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主任揭玉斌说,石化领域巨大的市场需求与北海市积淀的生产能力碰撞,加上企业在技术端的持续发力,将深度催化产业转型升级并诞生巨量的市场空间,这也将成为北海市石化产业绿色发展的新动能和新机遇。

    多措并举助力产业绿色转型

    无论是技术升级还是新产业(45.300,0.68,1.52%)布局,设备、土地带来的资金压力是企业长期面临的一大考验。

    北海市铁山港区区长、铁管委主任莫华福说,近年来,在自治区、北海市和铁山港区的多重政策合力推动下,不仅企业产业升级意愿明显提升,时间成本、资金成本等也得到有效降低。以税收优惠为例,在南宁、北海等6市经济区内,以精细化工、新材料等产业为主营业务的工业企业,自其主营业务收入首次达到总收入的60%以上(含)所属纳税年度起,免征属于地方分享部分的企业所得税5年。

    在降低资金成本方面,广西推出的“桂惠贷”产品均采用间接补贴方式予以贴息,由金融机构按降低2或3个百分点后的利率发放优惠贷款;重大优质工业项目建设还可享受在2年建设期内的项目新增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全额贴息支持。

    在市场需求和政策措施的双重激励下,北海化工企业投资布局信心明显提升,产业绿色转型持续推进。

    “在产业升级与绿色转型方面,自2012年以来,我们年均投入超3000万元,多的年份甚至过亿元。”吴军说,北海炼化实现了长期高质量运行,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推进速度。

    据介绍,“十三五”期间,北海炼化实现二氧化硫减排138.46吨、氮氧化物减排319.30吨。节能方面,炼油能耗从“十二五”平均58.27千克标油/吨下降至“十三五”平均55.72千克标油/吨。按“十三五”期间原油加工总量2979.42万吨计算,节能总量为75975吨标油,相当于节约108535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84363吨。

    节能降耗与企业利润的长期良性互动为企业利润贡献了重要力量。北海炼化自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上缴税收1018.83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14.74亿元,实现了利润过百亿、税收破千亿的双突破。

    千亿元绿色化工产业集群崛起

    北海化工产业的持续升级使得产业链不断延伸,产品序列丰富度和产业链吸聚能力日益增强,一个千亿元级的绿色化工产业集群正在北部湾之滨崛起。

    “我们的产品序列正由普通沥青向附加值更高的改性沥青拓展。”岑鸿锋说,产业发展趋势是明确的,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揭玉斌认为,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未来石化行业的整体结构将快速调整。新能源发展提速,届时汽柴油的用量将大幅降低,传统炼油企业产能将加速向化工材料转换。

    吴军表示,在“减油增化”趋势的带动下,“十四五”期间,北海炼化已规划建设苯乙烯、年产60万吨丙烯以及年产160万吨乙烯等项目。同时,北海炼化正加大在风能、太阳能(9.470,-0.01,-0.11%)以及氢能产业链布局,以适应未来更加多元化的能源供给需求。

    “围绕实现‘3060’双碳目标,推进传统化工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我们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北海市市长廖立勇说,北海正加快推动构建以原油加工为源头,乙烯、丙烯、芳烃为下游,精细化工和终端化工应用产品为延伸的生态链条。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尽管石化产业在北海仍面临着科研投入偏弱、人才储备不足等困难,但产业整体持续向好的趋势明显,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稳步推进,绿色产业集群崛起已成各界共同期盼。

    2021-11-08
  • 聊城市第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名单发布

    为深入推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和助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结构优化、特色明显、公共服务配套完善、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区,聊城市工信局组织开展了2021年度聊城市特色产业集群评选工作。经各单位自愿申报、各县(市、区)局推荐、专家论证和网上公示等程序,莘县绿色化工特色产业集群、茌平区铝加工特色产业集群、东阿县阿胶特色产业集群、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钢管特色产业集群等7家集群被认定为2021年度聊城市特色产业集群。这是《聊城市特色产业集群管理办法》(聊工信发[2021]97号)印发以来认定的第一批聊城市特色产业集群。

    下一步,聊城市工信局将继续加强规划引导,完善协调机制,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发展;引领各特色产业集群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链配套协作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和区域品牌建设,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加快特色产业集群迈向中高端,实现新飞跃,形成聊城区域经济和创新发展新优势。

    2021-11-05
  • 济宁:培育壮大产业集群 打造高端装备产业发展新高地

    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发展专班认真落实济宁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凝聚大抓产业、大抓先进制造业合力,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济宁市制造强市建设指挥部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发展专班坚持以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为导向,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搭建创新孵化平台、抓好企业梯队培育,整合延伸产业链条,凝心聚力服务企业。今年计划培育指导全市高端装备产业集群规模以上企业达到600家,实现营业收入930亿元、利润40亿元。

    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发展专班主任王进介绍,高端装备是济宁市传统优势产业,工程机械是国内公认六大基地,拥有山推、小松、重汽等行业龙头企业,推土机全国市场占有率连续10年以上达60%以上。对此,专班高点站位进行顶层设计,明确细分产业6个主攻方向,梳理形成了145家重点企业及3年攀登计划,123个重点项目、39个市级问题的“四张清单”。同时聚焦产业升级和动能转换,绘制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矿山装备、农机装备4张细分产业链图谱,精准定位短板缺项;跟踪高新区国际高端装备产业城等重大产业载体建设。

    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发展专班围绕产业集聚、项目建设、问题解决等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细分产业链条,监测集群经济运行态势;提出新上、技术改造、科技创新、招商引资等项目布局建议;指导县(市、区)专班和驻企干部开展工作。

    王进表示,专班将聚焦问题解决、项目推进、产业升级,全力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狠抓问题解决。将企业问题全面梳理,实行挂销号制度,明确责任单位、完成时限,确保真重视、真推进、真解决。二是狠抓项目推进。全面梳理四类项目,对堵点卡点难点持续跟进、紧盯不放,推动招商项目快签约、签约项目快开工、在建项目快投产。三是狠抓产业升级。集聚资源要素,推动山推、重汽过百亿,东华重工、联诚精密过30亿。重点培育主导产品在行业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排名前列、具有话语权、发展迅速的科技领军企业,引导其向“专精特新优”发展。

    2021-11-05
  • 今冬明春全国老百姓“菜篮子”有保障

    “最近蔬菜有点贵”,10月份以来,不少消费者感觉到,蔬菜涨价了。菠菜、豆角、芹菜等家常小菜“身价”变高,让大家对“菜篮子”更加关切。目前蔬菜整体行情究竟如何?哪些因素导致了价格波动?供应能有保障吗?


    来自商超、批发市场、蔬菜产地的情况表明,受气温、降水、季节性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近期部分蔬菜的确供应偏紧。不过蔬菜生产周期短、产能恢复相对较快,专家和业内人士预计,随着短期性因素消除,菜价有望明显好转。今冬明春,全国老百姓“菜篮子”有保障。


    “菜篮子”部分变贵


    ——鲜嫩蔬菜涨价明显,耐储运蔬菜波动较小,价格表现不太一样


    “菠菜1斤10元、莴笋6.5元、大葱5.8元、生菜5元……菜价比往年更贵,不过相比前一阵好了些。”最近,家住山西省太原市的魏晋美每天去菜市场看行情。作为一个四口之家的掌勺人,常见的蔬菜价格她门儿清。“有几天蔬菜价格的确涨得明显,尤其绿叶菜一天一个价。”魏晋美打趣道,自家餐桌上洋葱、土豆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好在菜价没有一路涨下去。


    对于近期蔬菜价格的波动,不少地区的商户也有体会。王女士在北京朝阳区一家供销社便民中心卖了3年菜,生意一直不错。但最近两周,她减少了部分鲜嫩蔬菜的进货量,“比如这菠菜以前每天进2箱,现在半箱就差不多。价格涨了,大家买得比以前少了。”


    从部分地区统计数据来看,蔬菜价格的确有所上涨。北京市商务局一级巡视员王洪存介绍,监测显示,10月1日-25日,北京市蔬菜平均批发价月环比上涨39.8%,综合零售价月环比上涨20.4%;部分叶类菜、鲜嫩蔬菜上涨幅度更大,有的超过50%。以北京新发地市场为例,10月15日,该市场蔬菜加权平均价是3.31元/公斤,前一周同期为3.04元/公斤,去年同期为2.59元/公斤。


    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监测数据也显示,蔬菜价格呈上升趋势。10月22日-29日这一周,全国286家产销地批发市场19种蔬菜平均价格为5.54元/公斤,比前一周上升13.5%,同比上升49.1%。其中菜花、洋白菜、茄子、青椒和豆角的价格环比涨幅较大。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鲜嫩蔬菜价格上涨明显,但耐储运的蔬菜价格基本保持稳定。北京新发地市场监测显示,洋葱、土豆、冬瓜、南瓜、胡萝卜、西红柿、菌类及姜蒜等价格波动幅度较小。“短时间内,蔬菜供应的一部分品种偏紧一些,也有一些品种宽松一些,价格的表现不太一样。”新发地市场在近期的市场动态信息中表示。


    主要是天气等短期因素


    ——前期降水多、气温偏低导致部分蔬菜供应偏紧,随着天气好转,蔬菜产能正逐步恢复


    那么,哪些因素导致了部分菜价上涨?是否仅为短期波动?


    诸多业内人士分析,气候条件是本次蔬菜价格波动的最主要原因。


    一是由于降水多。以北京市场的菠菜为例,新发地市场统计部负责人刘通说,主要产区河北、山东、辽宁等地此前均遭受强降雨,大批菠菜烂在了地里,后续大棚菠菜还未上市,导致菠菜价格快速蹿高。


    “阴雨天气不仅影响蔬菜生长,对采摘、运输都有明显影响。”寿光地利农产品物流园价格指数分析员何晓杰说,由于菜田积水、土地泥泞,蔬菜收购车辆到不了地头,需要采用人工扛运等方式,抬升了收购成本。






    二是由于气温偏低。今年10月以来,天气降温快,主要产区蔬菜生长缓慢,出现部分蔬菜供应紧张的情况。“往年10月大白菜、菠菜、芹菜都大批量上市了,但目前量还比较少,大棚里的黄瓜、尖椒等供应也比以往偏晚,导致价格偏高。”何晓杰说。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成本调查中心主任黄汉权认为,近期部分区域菜价较快上涨,是多个短期因素导致。今年以来国内化肥、农药种子等价格上涨,蔬菜种植成本增加,叠加汽柴油等运输费用增加,也推高了蔬菜价格。


    黄汉权说,随着影响蔬菜价格上涨临时性因素消除,相信菜价会随之恢复到正常水平。此外,一系列举措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如帮助农民抓好秋收秋种,保证农业生产所需的种子、化肥供应,提高今冬明春蔬菜供应能力等,确保价格稳定在合理区间。


    实际上,随着最近晴朗天气增多,部分蔬菜价格已初现回调趋势。“瓜菜类尤其明显,随着天气好转,蔬菜长势恢复,产量也能较快增加。”何晓杰举例说,黄瓜批发价之前超过10元1公斤,近期已经回落到6元多了。寿光地利农产品物流园价格指数中心预测,随着天气转好,山东省内及寿光设施菜的产能将逐步恢复,供市量继续加大。


    刘通认为,随着部分地区受淹蔬菜的复壮,山东、辽宁大棚蔬菜以及南方蔬菜上市,蔬菜供应偏紧的状况会逐渐得以扭转。“蔬菜生产周期短、产能恢复快,预计整体菜价将在11月中旬有明显好转。”刘通说。


    “菜篮子”供应有支撑


    ——全国1亿亩左右在田蔬菜面积,同比持平略增;“南菜北运”、各地加大供给等“组合拳”正发力


    近期的菜价波动,让大家对“菜篮子”的关切度更高了。今冬明春,“菜篮子”供应能有保障吗?


    看供给基本面,据农业农村部统计,全国在田蔬菜面积1亿亩左右,同比持平略增,保持供需平衡有较好支撑。同时,业内分析,目前菜价水平比往年高,能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农民增加冬季蔬菜生产,这也有利于保障蔬菜稳定供应,推动后期蔬菜价格走势平稳。


    看统筹调运,近年来中国农业建设有序推进,北方大棚蔬菜已经具有很大规模,南方冬季蔬菜生产也在稳步增长,加上“南菜北运”等全国范围的物资调运,为稳住“菜篮子”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再看各地,小小“菜篮子”已成民生“大工程”,多地打出保供稳价的“组合拳”。


    北京市引导企业加大供给,加强产销对接,拓宽供货渠道。其中新发地市场已组织全国300万亩自有种植基地及商户加大蔬菜进京调配力度、开发新货源。北京市有关负责人表示,还将研究制定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减免进场交易费方案,对进场费用予以财政补贴,直接降低经营商户和运输司机的进场交易成本,提高运销大户向北京市销售蔬菜的积极性。在零售端,根据市场情况,也将适时启动连锁商超保供稳价措施。


    上海市加强沪郊换季蔬菜播种,全市已落实1.5万亩稻茬蔬菜和1万亩林下蔬菜的种植,进一步扩大秋冬季在田蔬菜的面积;甘肃兰州市加大库存储备,通过引导保供源头企业加强蔬菜调运,共增加蔬菜库存储备1800吨;海南三亚市通过探索规模化经营、扩大“飞地”种植基地、设置全天候智能生鲜柜销售点等模式,有效平抑菜价。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好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畅通物资下乡进村和农产品出村进城通道;抓好秋季蔬菜生产,切实保障“菜篮子”产品生产供给。商务部方面表示,积极开展保供稳价工作,每天跟踪蔬菜、肉类、粮油等生活必需品市场运行情况,适时投放政府储备,督促商贸流通企业加强产销衔接,增加重点时段备货数量。

    2021-11-04
  • 医美广告也该“整形”了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日前发布《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宣传诊疗效果或者对诊疗的安全性、功效做保证性承诺等九类情形,将被重点打击。其中,制造“容貌焦虑”被列在首位。


    近年来,医美市场飞速发展,颜值经济不断升温,已演变成一门大生意。《2020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洞察白皮书》显示,2020年中国医疗美容市场规模约1975亿元,预计到2023年其市场规模将达3115亿元。利字当头,鱼龙混杂,乱象也层出不穷,其中医美广告成为“重灾区”。有的机构刻意制造“容貌焦虑”,将容貌不佳与“低能”“懒惰”“贫穷”等负面评价因素做不当关联或者将容貌出众与“高素质”“勤奋”“成功”等积极评价因素做不当关联;有的机构通过虚假案例、虚构疗效等方式,对医美效果进行夸大、虚假宣传,对风险、后遗症避而不谈,引得消费者冲动消费,整容悲剧不时出现。


    这些违规行为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已经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据中消协统计,2015年到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收到的医美行业投诉从483件增长到7233件,5年间投诉量增长近14倍。依法整治医美行业规范医美广告,势在必行。管理部门发布《指南》,有针对性地对九类医美广告重点打击,释放对医美广告强监管的信号。


    医美行业是健康产业的一部分,其自身更应该健康。整治医美违规广告不仅关系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更是医美行业长远发展的需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社会需要的是健康的审美观,刻意强调以瘦以白为美,一味鼓吹“颜值即正义”,这种人为制造出来的病态审美价值观当休矣。医美行业,应成为美的使者,而非丑的推手。

    2021-11-04

  • 首 页  上一页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