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11”别拿低碳当噱头

    今年的“双11”有了绿色视角。与以往企业对销售数据增长的痴迷不同,今年“双11”平台企业集体打出“低碳牌”、强调社会责任,这到底是玩噱头还是来真的?


    10月27日,天猫“双11”正式上线绿色会场。这是天猫“双11”举办13年以来,首个以“绿色、低碳”为主题的购物会场。同日,苏宁易购发布“低碳消费力”战报,“双11”启动首周,苏宁易购门店以旧换新业务咨询量增长超300%,订单量同比提升153%。京东则启用新能源物流车替换传统燃油厢式货车,以分布式光伏发电模式探索零碳仓储路径。


    能效是判断能源系统优劣的重要标志,是连通社会能源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桥梁。过去,我们更多将节能减排注意力放在钢铁、水泥等高能耗行业上,对于互联网科技企业的能耗问题关注甚少。随着数字经济快速跃进,互联网科技企业在大幅降低生产生活成本的同时,却成为耗能大户。


    互联网科技企业碳排放主要来自电力使用,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等大型互联网基础设施的电力使用是主要能耗。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时代,全球信息数据总量呈现爆炸式增长,信息基础设施的电力需求还会不断攀升。据华北电力大学预测,到2035年,中国数据中心和5G总用电量将为2020年的2.5至3倍,达6951亿至7820亿千瓦时,占中国全社会用电量的5%至7%;同时,2035年两者的碳排放总量将达2.3亿至3.1亿吨,约占中国碳排放量的2%至4%,相当于目前两个北京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互联网科技行业的脱碳发展无疑是中国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一环。相对于电力、钢铁、交通等行业已经较为清晰的减碳路径,互联网科技企业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与碳排放量将成为碳中和道路上的重大挑战,影响中国能源转型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双11”已不仅是一个数亿网民参与的巨大消费场,更是一个互联网科技企业的减碳试验场。


    数字基础设施具有很强的低碳转型潜力。互联网科技企业亟需抓住低碳发展机遇,尽快启动碳中和规划,制定脱碳路线图和时间表。采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是企业迈向碳中和的重要手段之一。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需求,以多种方式应用可再生能源。应充分发挥技术与产业模式的创新潜能,研发能耗更低的硬件设施,并通过算力共享,提升资源统一调度效率,让单位算力效率和价值最大化,以实际行动助力碳中和。


    碳中和是国家主张,要依靠企业和个人行动。任何一种能源转型路径都离不开群体的力量,加入的群体越多,实现能源转型的速度才能越快。除了推动自身低碳化进程,大型互联网平台一头连着生产销售厂商,一头连着广大消费者,具备推动全产业链低碳发展以及全民低碳消费的天然优势,互联网科技企业理应引导商家低碳生产、节能减排,并将节能意识传递给消费者,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对于互联网科技企业而言,“双碳”不只是一种责任,更是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双碳”浪潮下,ESG(环境、社会与治理)投资已成为全球共识性的投资理念。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越来越需要对环境治理作出积极贡献。全面使用可再生能源、践行低碳发展理念,不仅有助于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推动可持续发展,也是企业抵御长期经营风险的重要选择。(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作者:王轶辰)

    2021-11-04
  • APP何苦“为难”APP

    “双11”刚刚开始,“微信屏蔽淘宝购物车”就上了热搜:购物车分享到微信只有一串乱码,有的用户还发现微信里连复制键都消失了。很明显,淘宝购物车被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社交平台手动“熄火”了。


    用户需求“众口难调”,微信谨慎可以理解。笔者询问了几位微信好友,有人愿意分享,有人直言不愿意收到七大姑八大姨分享的购物链接。还有男士强烈反对,因为实在不利于逃避帮女友清空购物车。可是也有网友不解,为什么京东、本来生活的商品能够在微信里正常转发?


    从反馈来看,网友们并非一定要看到淘宝购物车在微信里畅通无阻。在互联网平台互联互通政策出台后的第一个“双11”,他们真正关注的,其实是互联互通该如何推进。比如,支付宝能给微信发红包吗?百度能搜索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吗?淘宝能购买拼多多和京东的商品吗?


    不管APP们愿不愿意,用户需求就在那里。就拿搜索来说,现在很多医院、博物馆、文化馆受人力物力限制,精力只够运营微信公众号,提供预约服务、开闭馆信息和活动介绍等。就算家长只是想找一个周末有亲子活动的博物馆,也得关注七八个微信公众号。如果这些公共服务信息能够被搜索引擎抓取,公共服务机构可以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让信息触达更多用户,社会公众也能够更便捷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便捷获取信息与服务本该是互联网的初心。前一段时间,相关部门要求各大互联网公司解除“屏蔽网址链接”也有此考虑。矛盾的是,写PPT、发财报的时候,各大平台都强调自己有海量用户,有先进技术;可落实整改要求的时候,平台们又“谦虚”地表示自己只是一个小小的软件,得慢慢来。


    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公布了《互联网平台分类分级指南(征求意见稿)》,提出互联网平台拟按照用户规模等划分为超级平台、大型平台和中小平台三级。按照标准,微信、淘宝、抖音、QQ、支付宝、百度等APP都已达到超级平台或大型平台的门槛。


    同时公布的《互联网平台落实主体责任指南(征求意见稿)》强调超大型平台要承担的责任中,排在最前面的就是落实公平竞争示范、平等治理与开放生态,要求超大型平台在符合安全以及相关主体权益保障的前提下,推动其提供的服务与其他平台经营者提供的服务具有互操作性;没有正当合理理由,应当为其他平台和用户提供便利。


    这是主管部门发出的清晰信号——互联互通,不是愿意不愿意的问题,是得抓紧想如何办得到的问题。


    在技术角度,互联互通没有太大阻碍。目前,搜狗可以搜索微信公众号,抖音可以唤起京东、淘宝,通过某些APP转发,微信里甚至现在就能直接唤起淘宝。只是还需要一些互惠互利的措施,比如流量互换、收取佣金等,帮助APP打开“心结”。当下互联网用户增速已到天花板,做用户数量最大的APP已经不足以讲好企业故事,应该考虑做更多人离不开的APP。这种离不开不能通过逼消费者做出一个又一个非此即彼的艰难决定来验证,而是要通过接入更多服务,在他们一次又一次下意识地打开与点击中增强黏性。


    超大平台应当有超大格局。换个角度想,大家都要写财报和PPT,APP何苦“为难”APP?用好中国大市场,用好技术的力量,用好商业伙伴的存量,当一个个来自中国的企业纷纷成为全球某个领域的龙头,大家的脸上都有光,大家的股价才会涨。

    2021-11-03
  • 多策并举稳定市场预期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0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出现回落。其中,制造业PMI连续7个月回落,连续2个月运行在50%荣枯线以下。






    从10月份制造业PMI可以看出,在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情况下,供给约束显现,有效需求不足,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10月份,制造业生产指数为48.4%,比上月下降1.1个百分点,表明生产活动有所放缓;新订单指数为48.8%,比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表明市场需求有所回落。能源价格较快上涨,造成企业原材料成本明显上升。能源价格上涨还导致企业物流成本上升,反映物流成本高的企业比重为37.6%,较上月上升1.7个百分点,创年内高点。


    制造业PMI指数回落,一方面具有趋势性调整的原因。今年以来,制造业生产端持续较快恢复,生产指数连续多月运行在53%以上高位。随着基数不断提高,目前生产出现趋势性回调,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另一方面,PMI指数涵盖了企业采购、生产、流通等各环节,具有较强的预测、预警作用。制造业PMI指数下降也提示我们,当前经济恢复势头有所放缓。在价格指数上涨的情况下,还要警惕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可能向生活资料价格传导。此外,企业预期也受到影响。10月份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3.6%,较上月下降2.8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能源供应保障、加大对制造业企业尤其是承压较大的中小微企业的支持。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又提出,针对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生产成本大幅上升等对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带来的影响,以市场化、普惠式方式加大帮扶力度,助力企业纾困,稳定市场预期和就业,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持续恢复的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方向和态势没有变。但外部环境仍复杂多变,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一方面,宏观政策要强化底线思维,做好跨周期调节,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切实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另一方面,要从供需两端共同发力,着力巩固经济持续恢复向好的基础。科学统筹抗疫和发展,加大力度扩大内需,继续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有效落实保障煤炭和电力供应各项措施,纠正运动式“减碳”。多策并举有针对性加大助企纾困力度,稳定市场预期,提振企业信心。

    2021-11-03
  • “鲜花经济”富农家

    11月1日,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和阳镇一家花卉种植基地工人在搬运花卉。


    近年来,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在推进产业富民过程中,结合市场需求,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导农民发展特色花卉种植,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鲜花经济”,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

    2021-11-02
  • 爆炸桃走红蕴含“小农业”机遇

    近日,一种外观颇似烂桃的爆炸桃走红,引得人们尝鲜抢购。爆炸桃的翻红,并不完全因为名字取得好,其背后蕴含着的“小农业”机遇值得品味。要打造特色农业的“限量版”“多剧种”,把好产品变成热销品,让小产品连接大市场更有看头、有尝头、有讲头。






    其实,爆炸桃是老品种,培植上也不需要特别的管理技术。上世纪,不少地区都有这种熟后会裂开几道口子的丑桃。随着全国桃产量增长,加之丑桃颜值低、商品性差,人们很少买,也就少有人种了。这几年来,丑桃总体不温不火,价格也上不去。近期,借助网络力量,丑桃改名换姓变成爆炸桃,“虽然难看,却很好吃”成了卖点,销量上来了,这对农民来说无疑是件好事。


    我国农产品市场广阔,同类产品价格也相差很大。以西瓜为例,旺季大规模上市后,每斤价格低至一两元。而山东潍坊有一种品牌西瓜,“站”着生长,每个能卖到100元,且供不应求。以柑橘为例,除了久负盛名的赣南脐橙、主打错季销售的川渝晚熟柑橘,还涌现出不知火丑橘、三峡蜜橘等新秀,使得国产高端柑橘成功抗衡美国新奇士橙。可见,可辨识、难复制的产品特色是农产品实质性竞争优势,“小农业”值得做大文章。


    长期以来,受农产品供给总量不足困扰,农业发展的重心主要是提高产量。如今,很多农产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不过,从国际来看,我国农业遭遇发达国家占据高端、不发达国家占据低端的两头堵局面;从国内来看,农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很多产品供过于求,一些产品供给不足,尤其是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总体上,还是大路货多,同质化严重,加之缺少经营人才,不少地方即使有好东西也难卖出好价钱。


    “多的减下去,少的提上来”,这个简单的道理切中了农业的要义。今天的消费者不再热衷排浪式消费,开始追求新奇特优,愿意为尝新、尝鲜花钱。那些专注于细分市场,“独一份、特别特、错峰头”的产品更受市场欢迎。因此,要使农业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平衡,不妨以“小农业”为抓手,从拼价格到比品质,从靠资源到重内涵,让质量更切合消费需要,增强对市场的适配性和灵活性。


    宁咬仙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种种迹象表明,“小农业”正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此次爆炸桃依托于地方农民的自主创造,收益也主要落入了农民口袋。互联网让一些地方特色的小批量农产品实现了快速可达,不仅带动了农产品加工分级、仓储物流等基础建设,还提升了农民素质、培养了农民网红,他们不光埋头抓生产,还懂抬头闯市场,这都是“小农业”兴起的条件。


    更大视角来看,我国有2亿多农户,98%以上是小农户,怎么让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大体有两条路:一是,相当多数农产品属于大宗农产品,竞争力主要在成本低,适合以规模化取胜的“大农业”发展路线;二是,有些农产品或细分品类属于特色农产品,竞争力主要在稀缺性,适合以差异化取胜的“小农业”发展模式。而发展“小农业”,就要解决标准化程度低、营销方式落后等问题,选好细分方向,提高产品档次,扩大经营容量。特别是要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培育区域性公用品牌,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市场变化,小产品也可能会变成大路货。这就对种养规模和市场前景的合理预判提出了要求,需要农户和农产品经营者不断探索新蓝海,不盲目跟风,尽量避免此前纸皮核桃产能过剩之类的现象。

    2021-11-02
  • 前三季度软件业业务收入增长20.5%

    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发布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软件业完成业务收入6.9万亿元,同比增长20.5%,近两年复合增长率为15.8%,较上半年提高1.1个百分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正呈现良好发展态势,营收利润双双保持稳步增长。


    20.5%的增幅,是基于研发能力的提升、发展基础的夯实。


    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软件业的发展进步得益于研发力量的不断壮大。去年,我国软件企业研发经费同比增长约18%;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中,研发人员达272万人,占行业从业人员的比重提升至近40%。


    “从源头创新到产业应用,人工智能正在我国蓬勃发展。”近日,在第四届世界声博会上,科大讯飞负责人话音刚落,大屏上便实时显示出这句话的文字内容。


    基于最新技术方案,讯飞听见同传软件的语音识别及转写速度提升了20%。软件产品反应快、更聪明,得益于研发持续投入。讯飞听见有关负责人介绍,过去3年,公司研发投入年均增速超100%;今年前三季度研发支出突破4000万元,同比增长232%,公司营收同比增长38%。


    工信部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信息技术服务实现收入4.4万亿元,同比增长23.7%。其中,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共实现收入5573亿元,同比增长21.8%。


    20.5%的增幅,得益于广阔应用场景、巨大市场需求的有力支撑。


    前三季度,我国软件产品实现收入1.8万亿元,同比增长17%。其中,工业软件产品收入1683亿元,同比增长18.8%,占软件产品收入的9.4%。


    工信部信息技术发展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着力增强中高端软件的供给能力,并鼓励重点领域骨干企业先试先用,使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不断形成良性循环。

    2021-11-01
  • 网络支付壁垒逐渐"破冰" 互联互通谁受益最大?

    近期,微信、支付宝先后公布了与银联云闪付推进互联互通的进展情况。这标志着支付机构之间的壁垒正逐渐“破冰”。


    目前,支付宝已向银联云闪付开放线上场景,首批覆盖85%淘宝商家。支付宝工作人员告诉经济日报记者,预计支付宝与银联云闪付在明年3月将实现全国收款码扫码互认。微信也发布声明称,微信支付已与银联云闪付实现线下条码互认互扫,银联云闪付全面支持Q币、QQ音乐和腾讯视频的充值服务,微信小程序也逐步支持云闪付支付。


    打破壁垒是必然


    近年来,不同支付机构之间存在一道壁垒。之前二维码支付服务市场较为混乱,线下互相排斥竞争对手的支付服务,线上不同平台的App之间也呈现割裂状态,其他平台的支付服务不可选。如今在商场或是餐厅,收银处摆放多个二维码已是常态。


    “平台公司天然具备赢者通吃属性。”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市场垄断会降低创新效率,国内部分平台公司通过交叉补贴等方式抢占市场,获得市场支配地位后实行排他性政策,如排斥竞争对手进入平台、提供服务,二维码支付业务仅支持科技集团内部相关App扫码支付等。


    对于支付市场的乱象,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也表示担忧,“部分支付机构使用低价倾销、交叉补贴等不公平竞争方式抢占市场份额,垄断用户、流量、数据,限制其他机构竞争。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自身创新,还会扰乱市场秩序,压制产业创新,进而削弱我国电子支付总体的领先优势”。


    “平台之间的相互分割,就会造成信息、资金、人员以及数据等一系列要素的分割。”博通分析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表示,这种分割衍生出很多问题,如平台要求商户或者用户去作选择,商户和消费者面临“二选一”甚至“多选一”的局面,这无疑将明显提高商户成本,是对用户选择权的不尊重,更会阻碍企业创新。


    范一飞列举了一组数据:欧盟去年发布的研发支出,全球企业50强中,阿里、腾讯分别位列第26位和第46位,远低于美国谷歌和微软等企业。“与国际科技巨头相比,我国大型科技公司研发重点多集中在应用领域,包括大型金融科技公司在内,基础技术创新不足,研发投入偏少。”


    支付互联时代将至


    随着支付互联互通时代的到来,支付机构之间打破壁垒、相互开放支付接口将成必然。“支付行业互联互通既是监管的要求,也是行业发展到当前阶段的必然选择。”王蓬博认为,支付业的分割不仅会阻碍中小企业的创新和行业应有的变革,还会加大行业的流通成本,违背互联网的本意和初心,一定要努力促进支付行业自身变革。


    “支付互联时代将至。”易观高级分析师苏筱芮认为,支付宝、微信分别向银联云闪付开放支付场景,意味着外部支付方式开始进入这些“巨头”的生态之内,这有助于打破支付垄断,促进支付市场充分竞争。


    对于支付业互联互通的方向,金融监管机构已经定调。范一飞强调,要聚焦公平竞争,推动平台企业有序开放支付接口,不能仅考虑某一家机构,要真正向所有支付机构开放,严禁排他性、歧视性支付协议。


    央行在2019年9月发布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中已明确提出,推动条码支付互联互通,研究制定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标准,统一条码支付编码规则、构建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体系,打通条码支付服务壁垒,实现不同App和商户条码标识互认互扫。


    不少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支付行业互联互通全部实现,关键还要看支付宝、微信支付二者之间的互扫互认。支付宝、微信支付实现互联互通只是时间问题,无论从监管机构的决心还是商业基础设施的运行,互联互通都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是机遇也是挑战


    互联互通之后,支付行业格局是否会发生变化?


    王蓬博认为,行业格局在短期内并不会改变。当前,微信和支付宝在市场上占据“大头”,用户已经养成了使用习惯,再加上各自提供的其他增值服务,这使得互联互通后,两家支付机构现有的份额不会明显改变。


    在互联互通过程中,支付机构必然会面临不少新问题。王蓬博举例说,如微信和支付宝互联互通后,显然会影响到各自的流量。此外,互联互通后形成的数据归属和分润问题也待厘清,前者决定了产业链地位,后者在支付利润越来越微薄的时代决定了平台的收入上限,这些细节都需要支付机构之间去协商解决。


    但对于消费者而言,支付互联互通显然是好事。“消费者将有更多选择权。”苏筱芮表示,如今,支付宝、微信向云闪付等开放支付场景,意味着巨头自有生态圈内的用户将基于自身偏好拥有更多支付选择权,进而倒逼各类支付主体做好支付体验、深耕用户精细化运营。


    “互联互通所带来的支付巨变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苏筱芮说,对于此前凭借行业优势地位来展业的支付巨头而言,多年积累下来的“护城河”能否继续吸引与留存客户,未来同样充满了不确定性,对于各支付机构而言,均需重新思索在充分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下,如何凭借先进的技术水平与优质的服务来立足市场。


    “用户将会‘用脚投票’。”王蓬博认为,长期来看,支付仍受制于对场景的控制。以支付为入口的流量会慢慢分流,谁家对相关场景的掌控程度更深,或者说在整条产业链上更有话语权,消费者就会选择谁。

    2021-11-01
  • 老年人融入信息时代 沉迷网络问题渐突出

    提到沉迷网络,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都是青少年,然而近年来“网瘾群体”出现了“老龄化”趋势,“银发低头族”在增多。过度依赖社交媒体和网络群组,刷手机昼夜颠倒、茶饭不思,已成为一些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状态。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其中60岁以上网民占比达12.2%,约1.23亿人。而艾媒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中老年群体触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51%的中老年日均上网时长超过4小时。


    老年“网瘾群体”增加的原因何在?背后折射出哪些隐忧?应该如何引导老年人养成更健康的上网习惯?


    触网上“瘾”源自孤独感


    家住北京的杨爷爷年轻时当过兵,复员后进了农药厂,一直是单位的“文艺骨干”。照老伴的话说:“玩篮球、拉二胡、打扑克,只要是娱乐项目,他一沾马上就无师自通。”几年前,女儿为他买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本为方便联络,谁知却带来一系列麻烦。


    拿到设备没几天,杨爷爷就“爱上”了这些小玩意儿,每天抱着不撒手,不是在线“斗地主”,就是追剧,吃饭匆匆扒拉几口,原本固定的饭后散步健身变得“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连晚上睡觉有时候也要偷偷爬起来玩上两把游戏。


    杨爷爷老伴说:“年轻时候他脾气很好,我性子急,他都让着我,这一辈子都没怎么吵过架。谁知道越老反而越像小孩,为个破手机和我吹胡子瞪眼,像变个人似的。”孩子们更是心疼:“天天这么没日没夜地玩手机,别说是老年人,就是年轻人身体也吃不消。”


    劝他少上网,话说了一箩筐,可杨爷爷就是不为所动,甚至觉得是家人故意与自己作对,说得烦了还大发脾气。趁人不注意,杨爷爷气鼓鼓地向记者小声抱怨:“他们都不喜欢我,不让我玩。”


    “老年人网络成瘾背后的最重要原因是心理上的孤独感。”中国人民大学智慧养老研究所所长左美云教授指出,“身体活动能力受限,加之疫情以来尽可能减少聚集的防疫要求,老年人社交和娱乐活动少,而在线打牌、刷短视频等网上娱乐,拓展了老人的社会关系、增加了老人的娱乐方式。”


    另外,从生理因素来说,随着身体机能的老化,人体脑结构也会发生变化,人的情绪控制和自我控制能力变差,更容易性情偏执,老人上网往往自己注意不到时间的流逝,等发现时已经过去很长时间。


    何阿姨的女儿刘女士也有类似的困扰。身为大学工科教授的何阿姨属于不折不扣的“高知群体”,最近沉迷于网络上各种不知真假的“养生知识”,还热衷于转发给家人。


    “每天除了工作和吃饭,我妈就坐在那里刷手机。”刘女士苦笑,“万幸的是她还只是停留在转发阶段,没把这些养生谣言挨个儿试一遍。”


    左美云表示,老年人的信息素养相对较低,对于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远不如年轻人,在大数据的围堵下,精准推送的“算法”让他们更易陷入“信息茧房”,变得执拗而不自知。


    有”度“触网能保持精神活力


    其实,“银发低头族”现象绝非偶然。身处信息化时代,老年人上网问题受到更多关注,本质上是因为中老年网民群体大幅增长,这一问题不应被简单归咎于老人自身,更不能因噎废食、否认老年人接触网络新事物的意义。


    理性看待互联网对银发族的影响,关键在于把握上网的“度”。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靳永爱表示,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助于突破传统空间限制,为实现积极老龄化、提升老年人福祉创造新的机遇和平台。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的张奶奶接触智能手机已有四五年了,最开始是女儿手把手教她如何上网。起初,她用得也不熟练,只勉强会收发微信。如今随着不断学习,她俨然已是熟手——从看新闻到刷短视频,再到手机购物和生活缴费,无一不精。


    更令张奶奶高兴的是,互联网拉近了与亲朋好友的距离。微信通讯录里除家人外,有不少当年的老同学、老同事,逢年过节相互问候,婚丧嫁娶也会通知,张奶奶并不感到寂寞。每每学到新本领,张奶奶都很开心。


    或许在年轻人看来,这样的“探索”简单得有些幼稚,但对于一位非“互联网原住民”而言,不断探索到的新内容能让她在精神上保持活力。


    如今,张奶奶早晚接送外孙女上下学,白天坚持锻炼身体,抽空研究和探索互联网这片“新天地”,每天的生活充实而快乐。


    “与从不使用互联网的中老年人相比,触网老年人社会适应能力更强,与家人、朋友的交流频率明显增加。但如果过度使用,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则会抵消掉正面影响,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不利。”靳永爱说。


    左美云认为,适当接触网络有助于培养老年人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可以减轻他们对于“被时代抛下”的恐惧与无助。同时,互联网扩展了老年人的社交圈,能够缓解孤独感,让老人们找到快乐。而使用智能手机必需的划动屏幕操作、老年人喜爱的在线棋牌等益智类游戏,让老年网民们积极动手动脑,客观上有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此外,蓬勃发展的VR、AI等新技术,在将来甚至可以模拟策马奔腾、攀爬珠峰等场景,通过高新数字化设备让老人们感受到“第二青春”。


    多方护航老年人融入智能时代


    在2021年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老龄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近年来网络和电子产品“适老化”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不要让老人被智能时代抛弃”成为很多人真切的呼声。


    2021年1月起工信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一年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首批将完成与老年人等群体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115个公共服务类网站和43个手机APP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让老年人可以用到更多界面简单、操作便捷的服务产品。


    “字大了、功能简单了,用得更直接、更舒服。”家住湖南的潘奶奶说,在许多应用适老化改造后,确实方便多了,但随着易用性增长的还有她每天的上网时间。“不管是买东西还是看视频,都不断有我感兴趣的新东西刷出来,其实有时候也不想一直玩了,但就是有点管不住自己。”


    一些APP的适老化大多局限于放大字体、图标,提高对比度,兼容读屏软件等方式,在算法上并没有太多考虑到老年人的使用特点。


    正如某购物APP上线的“长辈模式”,其中依然不乏与大品牌相似度极高的劣质产品推荐、夸大实际功效的广告,不改变电商营销的算法,所谓的“老年模式”不仅无法为老人提供便利,还可能成为无良商家诱骗老人购买劣质产品的帮凶。


    “企业应加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改进自身算法,在识别到用户为老人时避免单纯的相似性推荐,尽可能避免老年网民陷入‘信息茧房’、进而上瘾。”左美云说。


    “帮助老年人更好、更正确地使用互联网,离不开国家、社会、企业和家庭各方共同的努力。”靳永爱指出,企业还可以在自己的应用内加入时间提示功能,老年人使用到一定时间后,自动提示“已使用时间”“请注意”等信息,提醒老人自我调节。同时,政府部门也可以鼓励社区结合反诈防骗工作,组织老年人安全用网等“干货”培训,帮助老年人更好地使用互联网,充分发挥老年人用网的正面效应。


    左美云强调,相关部门要做好老年大学的资源投放,通过经济补贴、荣誉鼓励等方式,促进老年人积极主动融入社会,减轻他们的孤独感和不安感。此外,社区应多组织户外活动、才艺表演,增强其他文娱方式的吸引力,并加快社会设施的适老化、无障碍化建设,为老年人出门提供便利,让老年人愿意出门、出得来门。

    2021-11-01
  • 业界:2022年度中国汽车行业将呈现十大技术趋势

    当前,围绕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发展趋势,业界正在深度探讨跨产业协同衔接,统筹推进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产业深度融合。近日,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组织开展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年度评估工作研究成果—2022年度中国汽车十大技术趋势(以下简称“汽车十大技术趋势”)在上海发布。


    据了解,本次发布的汽车十大技术趋势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21年度评估工作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之一。本研究重点围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九大领域”,聚焦2022年度“实现重大突破的技术”、“实现新量产的技术”、“应用规模显著提升的技术”等三类技术趋势,面向企业CTO、专家学者、技术骨干等开展了多轮调查与研究,形成了行业共识的年度十大技术趋势报告。


    具体来看,2022年度中国汽车十大技术趋势分别为:100TOPS以上车规级计算芯片即将实现量产装车;第三代半导体电机控制器将实现多车企量产应用;安全性技术提升推动300Wh/kg高比能动力电池实现装车应用;长寿命燃料电池系统将实现商用车多场景应用;基于专用平台的纯电动乘用车市场占有率将超过65%;国产高性能纯电动乘用车将更多采用800V电压平台;智能热管理技术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低温适应性;域控制器将实现由单域控制向跨域融合形态过渡技术突破;整车信息安全防护技术将实现从边界防御向主动纵深防御体系跃升;DHT混合动力系统装车规模将实现倍增。


    据悉,除汽车十大技术趋势报告外,技术路线图年度评估工作还包括年度产业动向与技术趋势预见、面向路线图目标的标志性技术进展、汽车技术创新指南等多项专题研究,相关成果即将于10月28日-29日在中国成都召开的“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研讨大会”进行发布。

    2021-10-29
  • 9月我国乘用车销量达175.1万辆 较上月明显增长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2021年9月,乘用车销量较8月呈明显增长,但由于同期基数较高,同比降幅有所扩大。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官微截图


    具体来看,9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76.7万辆和175.1万辆,环比分别增长18.1%和12.8%,同比分别下降13.9%和16.5%,降幅比8月分别扩大2和4.8个百分点。今年1-9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465.8万辆和1486.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0.7%和11%;与2019年同期相比,产销同比分别下降2.9%和2.7%。


    今年9月,国内生产的豪华车受到芯片短缺的影响,销量完成25.4万辆,同比下降14.5%,降幅比上月继续过大,但好于乘用车整体水平。今年1-9月,国内生产的豪华车销量完成248.9万辆,同比增长22.8%,高于乘用车累计增速11.8个百分点。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2021年9月,乘用车销量较8月呈明显增长,但由于同期基数较高,同比降幅有所扩大。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官微截图


    具体来看,9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76.7万辆和175.1万辆,环比分别增长18.1%和12.8%,同比分别下降13.9%和16.5%,降幅比8月分别扩大2和4.8个百分点。今年1-9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465.8万辆和1486.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0.7%和11%;与2019年同期相比,产销同比分别下降2.9%和2.7%。


    今年9月,国内生产的豪华车受到芯片短缺的影响,销量完成25.4万辆,同比下降14.5%,降幅比上月继续过大,但好于乘用车整体水平。今年1-9月,国内生产的豪华车销量完成248.9万辆,同比增长22.8%,高于乘用车累计增速11.8个百分点。

    2021-10-29
  • 2020年度全国收费公路通行费总收入达4868.2亿元

    今日,交通运输部举行10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刘鹏飞介绍,2020年全国收费公路情况与2019年相比,发生了5个方面变化。






    一是里程增加、结构优化。截至2020年末,全国收费公路里程达到17.92万公里,较2019年末净增8149公里,增长4.8%。其中,高速公路里程净增10079公里,增长7.1%,增幅高于往年平均水平,主要原因是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建成通车项目较多;同时,一级公路净减少1214公里,下降6.5%;二级公路净减少760公里,下降8.8%;独立桥梁及隧道净增44公里,增长4.3%。随着高速公路里程持续增加和一级、二级收费公路逐步减少,收费公路里程结构进一步优化,高速公路里程占比由83.5%提高至85.3%。


    二是债务余额增加。随着高速公路里程规模的增加,全国收费公路累计建设投资总额和债务余额也在持续增长。截至2020年末,全国收费公路累计建设投资总额达到10.81万亿元,较2019年末净增1.3万亿元,增长13.6%;债务余额7.07万亿元,比2019年末净增0.91万亿元,增长14.8%,主要是新开通的万余公里高速公路的新增债务。


    三是收支缺口有所扩大。2020年度全国收费公路通行费总收入为4868.2亿元,比2019年度净减少1069.7亿元,下降18%。支出总额为12346.4亿元,比2019年度净增加1558.7亿元,增长14.4%,全年收支缺口为7478.2亿元,比2019年度增加2628.4亿元,增长54.2%。收支缺口扩大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为支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两次延长春节假期小型客车免费通行政策,并于2020年2月17日至5月5日免收全国收费公路车辆通行费,免费金额合计1613亿元。二是受债务余额增加和部分存量债务集中到期影响,收费公路还本付息支出较上年增加1831.8亿元,达到10241.3亿元;其中,偿还债务本金7180.1亿元,偿还债务利息3061.3亿元,分别增长28.4%和8.7%。


    四是主线收费站显著减少。2020年末,全国收费公路共有主线收费站965个,比上年末净减少302个,下降23.8%。其中,高速公路主线收费站由753.5个减少至484个,净减269.5个,下降35.8%。主要原因是从2020年1月1日0时起取消了全国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实现了“一张网运行、一体化服务”。


    五是养护管理支出下降。2020年度,全国收费公路养护管理支出1499.5亿元,在收费里程净增8149公里的情况下,较上年减少84.5亿元。养护管理支出明显下降,主要得益于全面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大力发展ETC电子不停车快捷收费以及同步实施封闭式高速公路收费站入口不停车称重检测,这些措施综合发挥作用,带来路网运行效率提升、养护管理成本节约和超限超载率下降。

    2021-10-29
  • 我国粮食生产仍处紧平衡 种植隐忧不可忽视

    目前,秋收已进入尾声,多地正开展秋冬种。农业农村部宣布,秋粮增产已成定局,全年粮食产量将再创历史新高,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如何看待今年的粮食生产形势?怎样确保粮食持续稳产?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增产来之不易


    连日来,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农技部门协助当地农户组织调度收割机到田间,秋收顺利完成。吉州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王毓龙说,今年全区收获秋粮15万亩,亩产较去年增长6%。


    南京林业大学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高强表示,今年夏粮、早稻双双丰收,秋粮继续增产,为实现全年粮食“十八连丰”奠定了扎实基础。在疫情冲击、极端天气影响和农资价格上涨的多重影响下,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牢牢把住了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今年春耕以来农资价格上涨明显,特别是化肥价格大幅攀升。据统计,前三季度,国产尿素、磷酸二铵、氯化钾和复合肥出厂价同比分别涨了25.2%、30.1%、23.7%和21.3%,推高了粮食生产成本。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介绍,按照国务院部署,有关部门做好200亿元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资金的下达和发放工作,缓解农资成本上涨的影响。前不久,2022年小麦最低收购价已公布,每斤比上年提高了2分钱,也给种粮农民吃上了“定心丸”。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表示,全国秋粮收获大头已经落地,从各地实打实收情况看,河南、山西、陕西秋粮因严重洪涝或干旱而减产,但其他主产区秋粮多数增产,特别是东北四省区增产较多,算总账全国秋粮是增产的。具体来说,有三个因素:一是播种面积稳中有增;二是高产作物玉米面积增加较多,光温水匹配较好,单产提高;三是全国农业受灾程度总体轻于常年。今年农作物受灾面积1亿亩左右,是近10年最轻的一年。


    市场总体平稳


    眼下,农业绿色转型加快推进,优质农产品供给持续增加。今年国家启动实施了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面积7200万亩,建设退化耕地集中连片治理示范区200个,开展综合治理面积280万亩。各地推进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5.8万个。


    安徽省在全国首创制作并发布优质专用水稻种植电子地图,引导用粮主体实现“按图索粮”,发展优质专用粮食生产,打造标准化的皖粮基地,今年全省优质专用水稻占播种面积的63%。


    品质提升的同时,价格总体保持平稳。据农业农村部监测,稻谷、小麦、玉米三种粮食集贸市场前9月均价每百斤129元,同比高出6.2%,粮价总体上涨有限,且主要受玉米价格上涨带动。目前,南方一季稻丰收上市,品质有所提升,市场购销两旺,价格高开后回落趋稳;小麦收购旺季基本结束,国庆假期后价格略有上涨;玉米开始陆续收获上市,市场流通粮源充足,价格较前期有所下跌。


    “在国际粮价大幅波动的情况下,我国粮食市场运行保持基本平稳,关键还是供需基本面牢固。”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认为,看待当前我国粮食供需总体形势,应把握三个方面:一是粮食生产形势好。夏粮早稻秋粮均增产,保供稳价有坚实基础。二是储备调控能力强。稻谷、小麦库存保持较高水平,玉米及替代品进口增加,储备调控和应急供应有保障。三是市场各方预期稳。加工企业购销总体有序,老百姓对粮食安全心里有底。


    隐忧不可忽视


    秋季北方降雨偏多,给秋收秋种带来不利影响。潘文博介绍,这造成秋收进度放缓和成本增加,有的农民需要把轮式收割机改成履带式,有些需要人工抢收。黄渤海地区反映,今年机收玉米1亩地增加成本50元至100元。持续降雨不仅影响秋收,更影响秋种,由于土壤普遍偏湿,腾茬整地困难,冬小麦播种受阻。有的可能会错过播期,有的会加重小麦病虫草害发生。


    此前,山东滨州遭遇持续降雨,秋收秋种明显受阻。眼下,滨州正采取措施加紧秋冬种。在滨州邹平市明集镇整地播种现场,农技人员介绍,当前晴好天气有利于土地散墒,轮式机械可大规模下地作业,秋收已基本结束,最晚在立冬前可完成秋播。


    “压舱石”虽稳,但隐忧也不可忽视。根据中国农科院的一份调研报告,近年来西南等地一些原本是粮食产销平衡区的省份已成为粮食调入区。中国农科院研究员、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会长陈萌山表示,稳住粮食生产一方面要向规模化、专业化要效率和收益,另一方面要围绕市场调整种植结构和品种,推动实现优质优价。


    高强认为,我国粮食生产仍是紧平衡。需求刚性增长和资源环境硬约束并存,人工、土地等成本增幅较大,粮食种植比较效益较低,对农民种粮积极性产生一定影响。未来我国粮食增产的核心仍是种子和耕地。对种子而言,要推动种业创新。加大粮食作物种业的研发力度,强化种子高产、抗病、抗寒和抗倒性。对耕地而言,要提升地力。近年来,耕地质量问题日益凸显,东北黑土地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应加快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以粮食生产功能区为重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投入标准,完善长效管护机制,推动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

    2021-10-28

  • 首 页  上一页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