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护个人信息,让算法推荐不再“算计人”

    身处移动互联网时代,每天都要面对海量信息,怎样才能高效地做出最佳选择?算法推荐技术大显身手,成为平台与用户的好帮手,但一些乱象也随之而来,过度推荐、广告精准推荐让人防不胜防。近期,《关于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等回应社会关切,打出一套组合拳,为算法推荐念起“紧箍咒”,在保护个人信息的同时护航数字经济长远健康发展。


    广告不知不觉就来了


    “在购物APP搜过一款相机后,主页上相关产品的推荐就没断过,不同品牌、不同价位的产品涌来,让人看花了眼。”参加工作不久,小赵打算买个相机,没想到一次搜索却让相关广告“侵入”了其他常用APP,变得无处不在。“感觉自己的生活被暗中窥视。”这让小赵不堪其扰。


    精准化推送的不只是商品,视频、资讯同样如此。“一不留神又刷了一个多小时!”下班后,小刘常常对着手机看短视频,一刷就停不下来。“我刷完一个,平台马上自动播放下一个同类视频,内容不停地更新,我就一直盯着屏幕看,看完又觉得没多大意义。”小刘说起自己的经历,多少有些无奈,很多时候她原本只想浏览几分钟,可每次都会在页面上停留很长时间,过后又总是懊恼不已。


    广告推荐为啥无孔不入?刷短视频咋就停不下来?这些按照个人偏好精准化推送的商品、视频背后,离不开平台推荐算法的精心计算。作为一种帮助实现用户与信息快速精确匹配的技术手段,推荐算法如今已广泛运用于电商、社交、内容资讯等众多互联网领域。


    看似帮助平台、商家、用户三赢的算法推荐,近年来不断遭受质疑。说好的优化用户体验,逐渐演变成商家增加流量、增强用户黏性、收割用户钱包的利器。每次搜索点击、每注册一款APP时填写的个人信息,都会成为商家给用户精准画像的“线索”,用户不知不觉中就被“算计”了一把。


    容易让人陷入“信息茧房”


    大数据杀熟、致瘾性推荐、影响和误导消费者,赛迪研究院的一份报告梳理了滥用算法推荐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主要表现形式。但其负面效应还不止于此。为了取悦用户,算法会不断推荐其感兴趣的内容。业内人士认为,这种个性化推荐收窄了用户的信息接收范围,并减少了接受差异化讯息的可能性,容易让人深陷“信息茧房”而不自知,不利于个人认知成长。


    与此同时,算法取代人工充当信息推荐的“编辑”角色,内容能否推送、推送什么内容、内容推送给谁,不是由用户而是算法决定的。一旦算法推荐的设计理念偏离正确导向,劣质低俗信息精准推送的问题就随之而来。


    算法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织密规范推荐算法服务的法网正当其时。国家网信办、中宣部等近日公布《关于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指出防范算法滥用风险,维护网络空间传播秩序、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防止利用算法干扰社会舆论、打压竞争对手、侵害网民权益等行为,防范算法滥用带来意识形态、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风险隐患。


    将于1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也对这类问题作出回应,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通过自动化决策方式向个人进行信息推送、商业营销,应当同时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者向个人提供便捷的拒绝方式。


    让算法走向规范化


    业内人士认为,一系列法规组合拳通过合理限制防止信息滥用,避免算法推荐“野蛮生长”,从而达到个人信息保护和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双重目标。


    那么,面对法律长剑,算法推荐的未来该如何发展?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张志安认为,算法应用、技术创新背后要有更多思考,让算法推荐带来的弊少一些,利更多一些。


    实际上,算法推荐技术不仅能够做到个性化推送,还包含多种功能类型,如排序精选类、检索过滤类、调度决策类等,可以提升信息传递的精准性,优化用户体验。热搜、网约车派单、时间规划等,都是根据平台特有算法,计算出最佳阅读喜好与履约路线,从而大幅提升平台的运营效率。在这样的算法进化之下,用户们能获得更好的使用体验。


    一些互联网平台积极响应社会关切和法律规范,优化改善现有算法以提升用户体验,寻找一种更透明、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微博方面表示,平台算法机制会计算所有热词的综合热度,包括搜索量、发博量、互动量、阅读量等数据指标;美团外卖公开了“预计送达时间”机制的4种评估算法,实际订单会以其中最长的一个时间作为预估送达时间。


    无处不在的算法,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能力,可以在公众服务中发挥更大效力。让算法走向规范化、透明化,同时对算法进行全流程、全生命周期治理,是保障平台可持续发展、保障灵活就业者和用户合法权益的必要之举。

    2021-10-11
  • 共享骑行拓展轨道交通覆盖范围

    对于很多上班族而言,“地铁+共享骑行”的出行方式已是日常标配,共享单车和电单车作为接驳地铁的交通工具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少方便。《2021年中国主要城市共享单车/电单车骑行报告》显示,共享骑行作为轨道接驳作用明显,轨道里程越高的城市,周边共享单车骑行总量占比越高。在纳入统计的24个城市中,轨道里程300公里以上城市中除杭州外,共享单车在轨道周边100米范围内骑行比例均超过35%,北京市轨道周边骑行比例最高,达到41%,其次为上海、武汉,分别为39%、38%。






    共享骑行大大拓展了轨道交通服务区域的覆盖范围。《骑行报告》认为,以石家庄为例,“轨道+共享单车“出行方式,相比传统轨道周边800米服务圈层,石家庄共享单车平均拓展至1200米,轨道服务覆盖人口增加约25%。根据石家庄单公里轨道人口覆盖与投资测算,相当于额外增加约15公里轨道,或者节省建设投资约110亿元。


    大力发展慢行交通是城镇建设工作的重要方面。共享骑行作为现阶段城市慢行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得到社会广泛认同与接受。如何让共享骑行在方便人们出行方面更好发挥作用?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分院院长赵一新看来,持续完善提升城市慢行交通基础设施水平与环境品质,对促进绿色出行、发展共享骑行具有根本作用。周边的骑行环境越舒适,人们选择共享骑行的积极性越高。


    做好轨道周边骑行设施与环境的精细化设计,是完善大城市共享单车治理、提升轨道服务覆盖、促进城市绿色出行的重要抓手。赵一新介绍,有城市对地铁站周围的骑行环境加以改善,比如加宽骑行道路,形成林荫道以避免夏日暴晒,减少路边机动车停放对骑行的干扰等。


    《骑行报告》显示,共享骑行能够有效填补用户夜间出行需求,促进夜间经济发展。夜宵消费活跃度高的城市,如深圳、海口、福州、西安、成都等,其夜间共享骑行占比也较高。南方城市的夜宵消费活跃度高于北方城市,对应南方城市的夜间共享骑行占比也高于北方城市。


    作为一种绿色出行方式,共享骑行对于节能降耗和城市实现“双碳”目标无疑具有积极意义。《骑行报告》认为,共享电单车用户的人均年碳减排48.9千克,约是共享单车35.6千克的1.4倍。每多增加1位共享骑行用户,人均年减碳量约等于多种2棵树。


    一段时间以来,发展共享电单车在社会上存有争议。共享电单车相比共享单车在速度上更具优势,对于一部分人群而言共享电单车是更受欢迎的。然而一些城市对于发展共享电单车一直持谨慎态度,有的城市曾明确表态不鼓励共享电单车发展。这主要是出于对电池安全的考量。当前,行业对电单车的电池容量有明确要求,不得超越一定限度。加之实施规范的充电操作,共享电单车的安全性在逐步提升。赵一新认为,安全性是发展共享电单车的重要前提。在此基础上,应该合理有序引导共享电单车健康发展,政府和企业积极配合,在安全和方便之间力争平衡。应贯彻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因城施策的发展思路,避免“一刀切”。

    2021-10-11
  • 平台反垄断监管持续发力 市场竞争秩序稳步向好

    2021年10月8日,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对美团“二选一”垄断案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自去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以来,我国平台反垄断监管持续发力。从该案的处罚决定来看,反垄断执法机构进一步明确了平台反垄断监管规则适用,分析认定更加清晰,充分体现了数字化时代反垄断监管执法特点和思路,平台经济领域市场竞争秩序正在稳步向好。


    一、互联网平台相关市场的界定守正创新


    界定相关市场是反垄断分析的逻辑起点。《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以下简称《平台反垄断指南》)明确规定,调查平台经济领域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件和开展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通常需要界定相关市场。在个案中界定相关商品市场时,可以基于平台功能、商业模式、应用场景、用户群体、多边市场、线下交易等因素进行需求替代分析,同时要考虑供给替代分析。从我国平台反垄断实践来看,市场监管总局坚守相关市场界定的基本规律,将替代性分析视为最基本的相关市场界定方法。


    在本案中,市场监管总局创新性地构建了以平台功能-市场类型-用户群体(服务对象)为逻辑主线的相关市场分析框架。首先,基于平台的功能是交易性平台还是非交易性平台而界定为一个相关市场还是多个相关市场。本案所涉互联网平台是一个交易性平台,市场监管总局将相关商品市场界定为一个相关商品市场——“网络餐饮外卖平台服务市场”。其次,基于市场类型的不同,分别从“线上和线下”以及“第三方平台和自营平台”对相关市场界定进行验证。分别从消费者和餐饮经营者两个用户群体进行了详细的需求替代分析,结论是二者不具有紧密替代关系,不属于同一相关商品市场。通过上述分析框架和思路,本案的相关市场清晰呈现在我们眼前。


    二、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全面客观


    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在本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我国《反垄断法》第18条、第19条规定了“综合因素认定法”和“市场份额推定法”两种市场支配地位认定方法。本案则采取了二者相结合的方法。首先,认定美团的市场份额超过50%,可以推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其次,基于相关市场竞争状况、市场控制力、财力和技术条件、交易上的依赖程度、市场进入难易程度和生态化布局等六个因素认定美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同时,市场监管总局采取了多种客观化的认定方法:一是市场份额确定指标的多元化,根据平台服务收入、平台餐饮外卖订单量两个指标认定美团在2018—2020期间的市场份额始终保持在60%以上。二是相关市场竞争状况衡量的数据化,运用数据化的市场集中度(CR2指数)和HHI指数来衡量市场竞争状况。三是市场支配地位认定的数字化,基于平台经济的数字化特征来评判是否存在市场支配地位,流量、数据、算法和获客成本成为认定平台企业市场支配地位的四个核心要素。四是市场支配地位认定的“其他因素”开始呈现,基于平台经济的跨边网络效应和生态化竞争特点,认定美团的生态化布局进一步巩固和增强了市场力量。


    三、“二选一”违法性分析的思路一目了然


    《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第15条第3款将构成限定交易的“二选一”行为区分为惩罚性和激励性两种,前者一般可以认定构成限定交易行为,后者如果有证据证明对市场竞争产生明显的排除、限制影响,也可能被认定构成限定交易行为。此外,平台经营者限定交易可能因“为保护针对交易进行的特定资源投入所必须”等原因而具有正当理由。


    市场监管总局认定,美团系统、全面实施了“二选一”行为:一是采取多种手段促使平台内经营者签订独家合作协议;二是通过多种方式系统推进“二选一”实施;三是采取多种措施有效保障“二选一”实施,既有激励性措施,又有惩罚措施,从协议订立到实施各个环节均有明显的强制性,有效锁定了网络餐饮外卖平台服务市场的商家侧供给。


    同时,市场监管总局对美团提出的商家自愿合作、“二选一”是应对市场竞争的正当商业行为等不属于正当理由进行了分析,认为美团未能提供证据证明相关行为能够促进竞争、提升经济效率,实施“二选一”行为不具有正当理由。


    四、排除、限制竞争效果分析强调创新影响


    平台企业排除、限制竞争的影响更为多元复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本案对于“二选一”行为排除、限制竞争影响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认为排除、限制了相关市场竞争,损害了平台内经营者和消费者利益,削弱了平台经营者的创新动力和发展活力,阻碍了平台经济规范有序创新健康发展。


    平台经济发展变化迅速,竞争激烈,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带来的动态竞争是平台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本案中,市场监管总局在分析排除、限制竞争影响时,将“阻碍平台经济创新发展”作为一个独立的竞争分析要素专门进行阐释,表明执法机构将对创新的影响作为平台经济领域垄断案件反竞争效果分析中的重要部分,充分体现了执法的前瞻性和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目的性。


    五、平台经济领域市场竞争秩序稳步向好


    平台经济发展初期,由于缺少明晰的竞争规则,激烈竞争的同时伴随着野蛮竞争、无序扩张。随着理论研究的进展和实践的积累,世界各主要司法辖区纷纷加强平台经济反垄断监管,出台一系列针对性竞争规则,同时大力开展针对大型平台企业的反垄断执法活动,平台经济逐步迈入规范发展时代。当前我国平台经济发展处在关键时期,通过强化反垄断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至关重要。强化平台经济反垄断,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高度作出的战略部署,着力解决平台企业发展不规范、存在风险,发展不充分、存在短板等问题,有效防止垄断和竞争失序,促进平台经济在正常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本案作为市场监管总局查办的又一起平台经济领域重大典型的垄断案件,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和示范作用:对违法者处以高额罚款,起到强力威慑作用,为平台企业竞争划清“底线”;要求停止“二选一”行为,有力地维护了网络餐饮外卖平台服务市场竞争秩序,保护平台经济创新动力;责令全额退还违法收取的独家合作保证金12.89亿元,切实减轻了平台内商家特别是中小商家的负担;对美团开展行政指导,坚决贯彻了“发展和规范并重”思路,引导企业全面规范经营,维护平台各类主体的合法权益。从查处阿里巴巴集团垄断案到依法禁止虎牙斗鱼经营者集中,从解除网络音乐独家版权到依法对美团作出行政处罚,市场监管总局通过一系列反垄断执法,已形成对平台经济系统化、常态化反垄断监管态势,为平台企业明确规则,划清底线,设置好“红绿灯”,平台企业依法合规意识有了明显提升,我国平台经济市场竞争秩序稳步向好,市场竞争环境不断优化。相信我国平台企业将在公平竞争中加快技术和模式创新,在更高层面、更高水平展开竞争,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在促进科技进步、繁荣市场经济、便利人民生活中发挥更大作用。

    2021-10-09
  • 青岛电博会与软博会:加速产业蝶变 擘画工业互联网之都

    从一个绿树成荫的小渔村,到充满科技元素的国际化大都市,青岛正在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关注。9月24日至26日,2021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简称“电博会”)和青岛国际软件融合创新博览会(简称“软博会”)在青岛国际会展中心首次联袂举办,以“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为亮点,打造四大展区,覆盖智慧城市、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热门领域,集中展示了中国软件及消费电子领域最新成果,实现了“智能硬件+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的C2M产业生态闭环。


    两会并行打造中国软件特色名片


    工业软件是智能制造的灵魂,也是数字转型的底座。目前,我国工业软件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工业软件已经渗透和广泛应用于几乎所有工业领域的核心环节。数据显示,近三年我国工业软件产业规模同比增长率在15%左右,2012—2019年复合增长率为13%,远高于全球水平,这代表着国内工业软件产业规模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此外,因核心技术自主化程度低,在国内工业软件产业发展过程中,在研发环节上存在不同程度上的设计创新能力不足、多专业协同性不强、数据多源化等问题,制约了我国数字化生产与智能制造的发展进程。而解决这些现实问题的关键,正是在于掌握工业软件核心技术。


    此次电博会和软博会两会并行、珠联璧合,成功举办了12场高端专业论坛,5场贸易对接、展商推介会,1场“Leader创新奖”颁奖典礼和“工业赋能”场景对接会,吸引到诸多海内外的学者、专家、院士、企业代表等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新形势下国产工业软件的发展趋势与路径,为打造中国软件特色名片提供创新思路。


    北京大学教授、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杨学山在会上指出,软件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对软件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他坦言:“从数据库到通用的操作系统,中国有成百上千的团队可以做,但还是做不到世界一流,并非是团队数字技术能力不足,核心原因是没有帮助这些软件和系统往前走的基础应用平台和工业领域。”


    在杨学山看来,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当前,整个经济社会正朝着数字经济发展,对软件的需求越来越多,市场越来越广阔,场景也愈发丰富,“天时”和“地利”已经具备。接下来,“要进一步夯实中国软件的底层基础,和用户之间建立真正的联系,共同推动面向数字化转型的几千种、几万种、几十万种软件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真正创新发展起来。”


    工业互联网改写制造业,同时也改写着软件和信息技术产业。海尔卡奥斯互联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录城认为,推进工业互联网的过程中主要面临“下不去”(IT和OT融合深度不足)、“上不来”(数据难以有效汇聚、流转)、“难闭环”(数据商业价值难实现)三大问题。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融合发展需要从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上发生根本性变革。“全球在工业互联网建设方面各具优势,但也越来越展现出高度一致性,那就是要充分发挥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活力。”


    5G将推动产品创新数字化、生产制造数字化、用户服务数字化和产业体系生态化,从而助力工业企业向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转型。中国电信集团工业行业事业部副总裁兼首席专家周焱指出,应该积极构建云网融合基础设施,打造数字化平台,构建丰富的应用生态,以支持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


    巨头齐聚呈现科技创新盛宴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了,从三低一弱到三高一强,低附加值变成高附加值,低技术含量变成高技术含量,低质量变成高质量,弱品牌变成了强品牌,制造业已经迎来了又一春。”菲尼克斯中国集团公司高级顾问杜品圣表示。


    当前,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提升软件智能化水平已经成为企业普遍发力方向。这一点在本次总展览面积4万平方米的展会上得到了验证。来自软件设计、产品研发、加工制造、商业模式等全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参展商围绕“新一代通信技术、云计算及智能座舱和物联网”、“微电子”、“虚拟现实”、“建筑科技”四大主题对智慧城市与生活科技、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与科技创新成果进行了集中展示。展馆中不乏海尔、海信、澳柯玛及华为、阿里、TCL、大疆、格力、松下、科大讯飞、清华同方、海康、大华、雷神科技等知名企业的身影。


    其中,卡奥斯COSMOPlat展出以用户为中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据驱动制造的新模式,成为全场焦点。据海尔卡奥斯物联生态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盛国军介绍,卡奥斯平台的底层是连接万物,将所有装备、系统互联起来;中间层是BaaS层,是卡奥斯特有的创新,将海尔的最佳实践与管理实践融合起来;最上面一层是工业软件,这些工业软件最终转化为场景应用,去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


    华为也在本次展会上首次展出了鸿蒙系统。华为消费者业务AI与智慧全场景业务部副总裁杨海松指出:“未来的10年甚至20年,将是万物互联的时代,将是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时代。这样的产业趋势必然导致用户需求、场景发生革命性的变化。”鸿蒙系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正在致力于成为适用于万物互联时代的创新智能终端OS,与众多合作伙伴一起创新和开发新的应用场景、智能硬件以及软件服务,共同实现产业升级。


    与此同时,海克斯康展出的作为青岛市“5G+工业互联网”十大推广案例的智慧工厂项目,TCL的多场景智慧照明解决方案、海尔三翼鸟的全屋智能解决方案、海信的大显示产品矩阵,雷神科技的电竞生态酒店、金东数字的创意“能量魔方”沉浸式全景虚拟体验空间等优秀的软硬件产品及方案,皆受到了广泛关注。


    据悉,本次展会吸引了3万余名参观者,展商超过200余家,意向成交额高达3.5亿元。不少业内人士评价称,此次展会以“软硬结合”的全产业链展示方式呈现了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及成果,带来了一场非凡的科技创新盛宴。这不仅有利于拉动人流、信息流、资金流,推动区域经济健康发展,还有利于聚合行业优势资源,构建电子和软件信息产业健康发展平台,促进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


    数字青岛擘画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


    从创“青岛金花”产品行动开启到海尔、海信、澳柯玛、青啤、双星“五朵金花”齐放,再到工业互联网时代的“新金花”培育,青岛把制造业的基因刻在了骨子里。


    近年来,青岛市抢抓工业互联网窗口期,大力发展集成电路、高端软件、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逐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制造、软件服务和网络服务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集群。据青岛市副市长耿涛介绍,青岛市现已集聚了超过130家集成电路产业企业,400多家人工智能企业,虚拟和增强现实、智能传感器等细分领域国内领先,工业互联网、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基础服务全面起势,产业融合生态加速拓展,涌现出了海尔、海信、歌尔等一批龙头企业。歌尔、惠科、富士康、东华等制造业制造项目纷纷在青岛布局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后劲十足。此外,青岛市先后获批第二个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第五个中国软件特色名城,并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支持下引领建设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区。


    此次会上,中国电信、华为、海尔等多家企业也纷纷表示将充分利用青岛良好的产业环境,积极贡献自身知识与力量,投身当地的数字化建设。杨学山指出:“以建设‘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为统领,发起‘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的青岛,或许是打破工业软件创新瓶颈的优质孵化器。”


    迈入数字时代,互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与经济社会融合日益深化,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为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聚焦工业软件,立足智能制造,一场绚丽的产业蝶变正在青岛上演。

    2021-10-09
  • 家电消费升级热潮涌动

    国庆假期,经济日报记者探访市场发现,家电消费升级热潮涌动,套系化产品受到消费者青睐,家电新品类持续旺销。


    “大房子就得配大冰箱、大彩电,产品要高品质、上档次,还得是智能的。”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居民史大爷租房4年多之后,入住150平方米的四居室回迁房满心欢喜。


    国庆节当天,史大爷到苏宁易购慈云寺店购置了14件家电,包括85英寸电视、551升法式多门冰箱、智能空调、免清洗热水器、洗烘一体机等,市场价为8.5万元,实际结账只花了7.2万元,他感到很是划算。


    据悉,价格优惠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北京市节能补贴,史大爷购买的冰箱、空调、彩电、烟灶等产品均为一级能效产品,享受产品价13%的节能补贴,节省了5910元;二是厂商家电“以旧换新”优惠,苏宁易购将空调、冰箱、洗衣机等旧家电回收,用户享受“折旧+换新”优惠1100元;此外,享受成套购买满减等门店优惠,又节省约6000元。


    “今年国庆假期门店人气旺、成交率高,销售情况明显好于预期。”苏宁易购慈云寺店店长薛龙说,消费者倾向于家电套购,仅他办理的就有15单,均价为6万元。


    “国庆家电市场形势喜人,线上线下销售都很给力。”长虹美菱中国区市场营销部部长刘向阳告诉记者,截至10月3日,长虹开展的“新国货盛典”活动双线并进,线下销售同比增长16%,线上销售同比增长12%。


    成套家电产品越来越受消费者欢迎。“相对于大家电单件购买,家电套系化对应的是智能家居场景,这对消费者更具吸引力。”奥维云网研究创新部总经理赵梅梅说,在大家电市场规模增长触顶的压力下,以智能化为链接的套系家电正成为家电企业新的突破口。根据预测,2021年家电套系化产品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级。


    在人们更加注重生活品质的背景下,干衣机、洗地机等新品类销售增势良好。“自从用上干衣机,衣物处理后变得蓬松柔软,让人感觉很舒服,生活幸福感也提高了。”北京市民郑女士表示,今年北方雨水多,干衣机更显实用便捷。

    2021-10-09
  • 投影电视成新宠

    当前,“躺在家里追剧观影刷综艺”是许多消费者在假期放松身心的首选,超大尺寸的投影电视凭借“把电影院搬进家中”的观看体验,已成为家电市场消费新宠。











    国庆节当天,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香江路的利群商场人头攒动。“这‘电视’真大,跟看电影似的”“站这么近看都不刺眼”……在海信电视专柜,一款100英寸的投影电视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观看。


    “这是最新的激光电视,通过超短焦镜头把光源反射到抗光屏幕上,能达到4K分辨率,而且还更保护眼睛。”海信电视青岛西海岸区域营销经理孟辉向前来咨询的顾客介绍。


    如果说激光电视是投影电视的高端产品,那么小巧便捷、性价比高的家用投影仪作为大众消费品,正快速走进千家万户。


    国庆假期首日,市民刘勇早早来到极米无屏电视青岛线下店体验,不到半小时就定下了一款4000多元的投影仪产品。“之前在网上有所了解,今天实地来感受一下画质清晰度,确实不错。”


    记者在商场了解到,80英寸及以上的传统电视售价基本都在8000元以上,而一台可投射出100英寸画面的家用投影仪,市场均价在3000元左右,价格优势十分明显。


    “店里平常一个月能卖出去近100台,大多是年轻人来买,4000元以下的入门级产品比较畅销。”极米无屏电视青岛线下店销售人员说,随着国庆假期和“双11”的到来,销售势头正不断攀升。

    当前,“躺在家里追剧观影刷综艺”是许多消费者在假期放松身心的首选,超大尺寸的投影电视凭借“把电影院搬进家中”的观看体验,已成为家电市场消费新宠。




    国庆节当天,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香江路的利群商场人头攒动。“这‘电视’真大,跟看电影似的”“站这么近看都不刺眼”……在海信电视专柜,一款100英寸的投影电视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观看。


    “这是最新的激光电视,通过超短焦镜头把光源反射到抗光屏幕上,能达到4K分辨率,而且还更保护眼睛。”海信电视青岛西海岸区域营销经理孟辉向前来咨询的顾客介绍。


    如果说激光电视是投影电视的高端产品,那么小巧便捷、性价比高的家用投影仪作为大众消费品,正快速走进千家万户。


    国庆假期首日,市民刘勇早早来到极米无屏电视青岛线下店体验,不到半小时就定下了一款4000多元的投影仪产品。“之前在网上有所了解,今天实地来感受一下画质清晰度,确实不错。”


    记者在商场了解到,80英寸及以上的传统电视售价基本都在8000元以上,而一台可投射出100英寸画面的家用投影仪,市场均价在3000元左右,价格优势十分明显。


    “店里平常一个月能卖出去近100台,大多是年轻人来买,4000元以下的入门级产品比较畅销。”极米无屏电视青岛线下店销售人员说,随着国庆假期和“双11”的到来,销售势头正不断攀升。

    2021-10-09
  • 机器人行业迎来重要窗口期

    机器人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在酒店提供咨询送货服务、在餐厅传送菜肴、在工厂车间搬运货物、在手术室精细操作……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宋晓刚接受经济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我国机器人产业快速蓬勃发展,当前已进入重要窗口期。“十四五”期间,自主机器人品牌要抓住这个机会,尽快把产业链薄弱环节补上,把“卡脖子”问题解决,实现高质量发展。


    应用场景逐渐成熟


    我国机器人的研发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但从2010年才开始产业化进程。在产业化带动下,整个行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在2021世界机器人大会开幕式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2020年中国机器人产业首次突破千亿元,中国已成为支撑世界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辛国斌介绍,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已连续8年稳居全球第一,2020年装机量占全球总量的44%。同时,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的发展潜力也开始释放,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制造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29亿元,同比增长41%。


    “目前,我国自主品牌的机器人已经在研发设计、关键零部件、整机集成应用、标准检测认证等方面初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基本能够满足我国工业量大面广的基本需求。”宋晓刚表示。


    宋晓刚分析,一方面我国制造业的规模世界最大、工业门类最为完整,已经具备向高质量制造发展的能力和基础;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人口红利下降,用工成本增长,倒逼各行各业向智能化转型。在高质量发展和转型过程中,我国制造业对机器人产业产生了极大的市场需求。此外,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导致无人化、少人化的趋势更为明显,加大了市场对机器人的需求。


    在服务机器人领域,智能社会和智慧家居这两个主要的方向也呈现增长态势。


    “我国是人口大国,无论是社会服务还是居家服务,潜在的市场显而易见。”宋晓刚预测,随着越来越多的服务机器人进入家庭,承担起清洁、教育、陪伴等任务,服务机器人很快会出现爆发式增长。


    机器人产业的领军企业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认为,近年来机器人在服务、医疗、健康、教育、安全等领域逐渐发展和壮大,未来这些市场的规模很有可能要快速超过工业机器人的市场。


    定价和产能面临挑战


    随着机器人市场蓬勃发展和新风口不断涌现,机器人赛道的资本市场热度前所未有。据天眼查数据的不完全统计,今年1月至8月,我国机器人产业有60余起融资事件,涉及金额超120亿元。


    近两个月,机器人市场更是热闹,几家知名企业纷纷跨界推出机器人产品。8月10日,小米展示了仿生机器人CyberDog“铁蛋”;8月20日,特斯拉宣布将推出一款人形机器人“Optimus”;9月7日,小鹏汽车发布了首款机器马“小白龙”。


    然而,机器人企业面临的困境也不容忽视。正如宋晓刚所说,在机器人产业上游最重要的三大零部件——减速器、伺服电机和控制器方面,我国相关领域的技术水平都在进步,基本能够满足自主品牌在中低端应用中的需求,但要向高端发展,关键零部件还需要再提升。


    核心零部件高度依赖进口,导致大量的利润被海外零部件公司蚕食。更遗憾的是,自主品牌不仅在成本上不占优势,价格也比国外品牌低,所以整体盈利能力不高,而这又直接影响企业的研发投入。


    “目前,已经有一些企业开始采用国内的关键零部件。”宋晓刚表示,这也是有一个窗口期,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把关键零部件提升上去,降低零部件成本,保证产品研发和生产周期。


    同时,他认为,从产能规模来讲,我们与国外也有差距。比产能更重要的是要确保批量产品的可靠性和一致性,而这正是自主品牌要解决的一个弱项。不过,现在的发展态势非常好,在焊接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小型多关节机器人等领域,一些主要企业的产能布局都在提升。


    曲道奎认为,随着我国机器人市场不断扩大,资本市场蓬勃发展以及应用技术日渐成熟,我国机器人产业要从过去的“战略跟随”转向未来的“战略引领”,在很多产品技术上实现“并跑”甚至“领跑”。


    细分市场有超越机会


    9月27日,海康机器人发布新一代移动机器人(AMR)架构平台“智能基座”。


    移动机器人被认为是近几年机器人产业最大的风口。海康机器人公司副总裁兼AMR业务部总经理吴永海介绍,目前海康机器人AMR业务累计服务全球客户数超1500家,交付AMR超30000台。


    自主品牌深耕细分赛道的优势愈加凸显。正如泰合资本副总裁马晔赟所说,机器人公司真正稳固的护城河来自行业认知、成本优势与产品矩阵。未来的头部机器人公司,应当从“设备供应商”转型为“解决方案与服务提供商”。


    任何一个细分领域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宋晓刚表示,这又是一个窗口期。国外品牌目前主要是做通用型机器,不过一旦国外品牌盈利能力下降,它们就会在细分领域发力。自主品牌最大的优势就是本土优势,便于研制出细分市场更需要的机器人产品和零部件,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或者通过创新实现追赶、并跑甚至领跑。


    “在机器人行业中,中国可以做得比国外更好,新一轮产品迭代为我们创造了这种超越的机会。未来龙头企业要更多聚焦平台性技术,隐形冠军要细分市场,核心部件要跟上全球的发展趋势,形成全面支撑。”曲道奎对国产机器人的未来充满信心。


    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需要完善的产业链和需求环境,因此,机器人产业园在我国机器人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据不完全共计,剔除机器人企业以自用为主的园区后,2020年全国机器人产业园数量已超过85家。


    宋晓刚表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需要行业和地方共同协力,一些制造业比较集中的区域,如果能够真正结合本地转型升级的需求,打造机器人产业链,有助于机器人企业发展。但有些地区存在盲目上马机器人产业园的现象,相关部门要加以指导和规范,避免造成大量的土地、资金等资源浪费。

    2021-10-08
  • 鱼虾蟹“水分”不能大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升,以及网购平台、冷链物流的不断进步,水产品销售半径不断扩大,鲜虾活鱼等水产品也已成为人们菜篮中的“常客”。最新消费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水产品比2019年上半年销量增长了283%。


    但是,就在居民提高对海鲜的消费频次后,一些市场乱象也随之产生。除了以次充好、中途调包、缺斤少两等老问题外,市场上还出现了不少新套路。比如,近期各大平台销售火爆的大闸蟹礼品券,短时间无法兑换、蟹券空转、玩文字游戏等乱象层出不穷。


    对此,商家应该树立诚信经营的理念,练好“内功”,为消费者提供质量上乘的海鲜制品。毕竟套路只能欺骗消费者一时,长远来看不利于相关品牌和整个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水产品缺乏统一的行业质量标准,相关部门应积极担负起监管职责,曝光违法违规典型。消费者自身也要擦亮双眼,切莫贪图便宜,购买水产品时选择正规店铺和渠道。只有少些套路、挤掉“水分”,才能让消费者真正品尝到水产品的鲜美。

    2021-10-08
  • 又是一个丰收年 五常大米品牌价值已超700亿

    为将五常大米打造成世界知名稻米品牌,五常市把大米产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中之重,坚持标准化、产业化、集团化、品牌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从品种、品质、品位、品相、品牌5个方面重点发力,全面实施五常大米产业提升工程。






    金秋九月,来到黑龙江省五常市,湛蓝的天空下,沉甸甸的稻穗在阳光的照耀下摆动,随风飘过的阵阵稻香,预示着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五常大米以晶莹剔透口感佳、软糯香甜不回生等特点,先后获得“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原产地证明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名牌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五项桂冠,成了很多消费者离不开的产品。2021年,五常大米品牌价值高达703.27亿元,连续5年蝉联地标产品大米类全国第一。


    溯源护品牌


    市面上的五常大米品种很多,消费者如何购买到真的五常大米?


    五常市大米产业服务中心主任张野向记者介绍了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看标识,正宗五常大米包装物右上角统一印制五常大米溯源防伪标识,扫码有信息即为正品。


    张野所说的“扫码”,就是五常大米的溯源防伪体系。2015年,五常市建成农业物联网服务中心,并以此为依托建设了五常大米网和五常大米溯源防伪查询平台,对五常大米实行“三确一检一码”溯源防伪,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管控、信息反馈和质量追溯。


    “‘三确’是我们将五常市水田信息定位到农户、地块和边界,实现对水稻产量的分户核算和总量控制,同时对种子、农药、化肥等进行控制监管。”张野说,“一检”,是在产品质量上采取企业自检、监督抽检和平台检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验;“一码”,则是将统一标准的溯源防伪码印制在包装物指定位置,经过溯源认证、检验合格后才能激活。


    溯源防伪体系有效维护了五常大米这块金字招牌,五常市还积极拓展官方主销渠道,让消费者放心购买“保真”大米。


    多渠道销售模式让五常市彩桥米业公司在2020年一跃成为全市乃至全网大米销售市场的佼佼者。尝到甜头后,公司紧跟消费互联网发展,实现了线上线下全领域覆盖,“我们与京东、天猫等40多个电商平台长线合作,新零售、拼团、农批、经销商等超过5000家,形成了多渠道、多元化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公司财务总监刘桂田说。


    目前,五常大米的各类经销商已在全国各地开设销售网点约1700个,年销售量约60万吨。并在哈尔滨建立官方旗舰店,在京津沪、江浙闽等地区建立直营体验店,由五常市大米产业服务中心建立稳固保真的销售渠道,构建“大米联盟+服务中心+战略合作伙伴”的现代经营模式,推动农户、合作社、企业与市场的无缝衔接。


    五常市还积极鼓励农户、企业、合作社等在天猫和京东平台开设五常大米官方旗舰店,实行原产地直供、五常市政府推荐、企业“假一赔十”的承诺。同时依托五常大米网,建立消费者评价平台,将消费者评价作为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指标,对失信企业予以惩处,不断提升五常大米的品牌美誉度。


    品质靠标准


    五常大米缘何受到消费者青睐?因为它品质好。


    五常市是我国知名的优质稻米产区,年产优质水稻约24亿斤。当地主要水稻品种“五优稻四号”,就是老百姓口中的“稻花香二号”,因悠久的种植历史、独特的地理条件、优质的生态环境和先进的耕种技术,成就了优秀的口感与品质。


    来到五常镇莲花村,五常市丰年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雷告诉记者,合作社成立于2012年,现在已经有百亩种粮大户12户,不打除草剂、放养鸭子除草,不施化肥、施酵素有机肥,加上人工收割的特点,使得合作社的“万来屯”牌大米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今年,合作社种植了1000亩“稻花香二号”。与往年不同的是,其中一块地采用了水稻超早育秧栽培模式,目前已经收割完毕,中秋节前已发往客户手中。


    “往年是4月才开始育秧,但我们今年3月23日就播种了,再加上一整套有机种植技术,今年提前大约20天就收割了,而且产量还比别的地块高。”往年中秋收水稻,今年过节吃新米,杨雷高兴地说,这批新米已经被湖南长沙的客商订走了300多份,目前看已经是供不应求了。


    五常市地处北纬45度,是公认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土壤异常肥沃,稻作区内没有工业污染。三大水系流经此处,用于灌溉的磨盘山水库由高山雪水和山泉水汇聚而成。再加上稻作区三面环山,开口向西,地势导致了当地昼夜温差大,使水稻营养物质积累多,口感格外好。


    优良的自然环境是五常大米的先天优势,而在后天培育上,五常市与多家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将全市15家种子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的研发基地进行整合,提纯复壮“五优稻四号”,并建立五常大米产业标准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在农业生产越来越现代化的今天,为了保证品质,五常市多家种植基地、合作社、种粮大户等对有机水稻仍然采取人工收割、自然晾晒的传统模式。五常市农业局生产股长梅丽娟说:“每年秋天第一场轻霜过后,全面进行人工手割,稻子码在田里,通过自然的风吹日晒,待水分降到标准水分,再全面开始脱粒,这时加工出的大米口感和营养才最好。”


    保鲜有高招


    在五常市,一粒小小的稻谷从良种繁育到上市销售,要经过27个流程、99道工序。这其中,如何科学碾米、抛光,怎样把控色选、温度,直接影响着稻米的鲜度和口感。


    在五常市乔府大院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稻米文化馆展厅,几款不同颜色包装的易拉罐大米格外显眼。公司副总裁孟庆泽告诉记者,这是公司打造的五常鲜米系列产品,这种包装是采用充氮技术为大米保鲜。


    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公司的“乔府大院”品牌已成为五常大米领军品牌。“公司开创的当季鲜稻、准低温仓储、现磨现发、充氮保鲜四重保鲜体系,让消费者一年四季都能品尝到新米。”公司生产中心总经理朱爱军说。


    五常市现有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大米生产加工企业555家,其中347家获准使用地标专用标志。通过引进中粮、华润、北大荒等大型企业集团,培育了乔府大院、五米常香、葵花阳光、金禾等本地龙头企业。


    为了做强精深加工,五常市还鼓励企业引进国内外高端设备和先进工艺,目前,全市大中型稻米加工企业全部实现自动化流水线作业、无尘化加工,智能化、自动化设备达到80%以上。


    在五常金禾米业公司,通过360°玻璃观光栈道,可以看到大米加工车间内3条生产线上的设备正在电脑控制下自动运行。经过碾、刷、抛、选等多个环节,成品大米被打包成袋,又由机械手码垛后送至运输区,加工流程智能高效。“从最初的磨米碾子到如今现代化的加工设备,设备升级有效提升了大米品质。”公司副董事长王国良说。

    2021-10-08
  • 壮大“3+1”主导产业集群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工业用地出让面积占土地总出让面积的86.2%,工业向上拉动GDP增长5.4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76.6%……功能区改革以来,以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目标,青岛高新区坚持从壮大实体经济中找寻高质量发展之路,对原有产业结构进行再聚焦、再优化,主攻发展“3+1”主导产业,为园区大跨越发展夯实基础。

    精准发力筑牢发展之基

    总投资5亿元,近日,由青岛海尔生物(113.500,1.48,1.32%)医疗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海尔生物安全科创产业园项目在青岛高新区奠基。项目建成后将涵盖生物培养研发制造中心、体外诊断试剂研发制造中心等功能,围绕生物安全领域提供全场景解决方案。这是海尔生物继医疗新兴产业园之后布局青岛高新区的又一重要项目。持续发力医疗医药产业,除与海尔生物深度合作外,聚焦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康复医疗等领域,青岛高新区累计引进国药器械区域总部、蔚蓝生物(18.980,-0.66,-3.36%)、华仁太医、易邦生物、恒业生物、海大生物等项目150余个,总投资400多亿元,2020年实现规上企业营业收入60.3亿元,增长63.2%。获批建设国家火炬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位列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第8位。

    聚焦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形势,青岛高新区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并最终确定主攻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医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3+1”主导产业,除医疗医药产业外,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方面,青岛高新区获批国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基地,聚焦信息安全、半导体、大数据、5G产业领域,拥有腾讯内容产业基地、中关村(7.250,0.19,2.69%)信息谷、百度(青岛)智创基地等项目1100余个;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累计引进科捷机器人(10.230,0.02,0.20%)、宝佳自动化、科捷智能、埃地沃兹真空泵等优质项目200余个,其中机器人相关企业100余家、占全市80%以上。10家企业成功入选2021年度山东省首台(套)技术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及产品名单,入选数量位列全市第2;现代服务业,聚焦总部经济、检验检测、商贸服务等领域,累计引进东方伊甸园、金茂览秀城、中国铁建(7.900,0.02,0.25%)青岛总部等项目,加快打造山东半岛高端服务业聚集地。“3+1”主导产业整体持续发力进一步释放产业集聚效应,为区域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截至今年6月份,青岛高新区二产占GDP的比例由去年的61.2%再次上升至63.2%。

    创新驱动集聚发展要素

    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需要区域全方位的保障协作,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青岛高新区不断实现自身优化升级,以创新的工作方法在对企帮扶、强链补链、平台建设、优化生态等方面不断取得重要成果。

    充分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青岛高新区出台《关于聚焦创新引领加快企业雁阵培育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试行意见》,加快企业“雁阵”培育,推行“揭榜挂帅”制度,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最高给予1亿元资金支持,对大赛获奖的项目,最高给予1000万元的信用贷款额度支持,对科技创新特殊贡献人才最高奖励500万元,全面激发出企业创新活力。科捷智能、智腾科技2家企业入选科技部“全国硬科技企业之星TOP100”;海尔生物、智腾科技等为国家重大项目成功积极贡献力量。

    完善产业的上下游链条,为产业创新发展创造最优质的生态环境。近日,占地471亩的国药集团融资租赁项目已经签约,计划引进工信部医学装备创新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等大健康科研平台,以及国药集团上下游产业链优质生产类企业,构建大健康全产业发展生态。

    发挥平台效能,为产业发展链接急需的技术、人才、资金与项目资源。一年多的时间里,青岛以色列“国际客厅”累计举办线上线下(46.660,0.42,0.91%)活动60余场,签约优质项目33个。依托欧盟项目创新中心(青岛),与法国索菲亚(16.630,-0.19,-1.13%)科技园建立合作关系,欧洲一流科技园区青岛中心揭牌,促成14家中外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引进光电院、声学所、集成电路研究院、工业软件研究所等中科院院所6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100余家,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与人才支持。

    优化服务助企减负增效

    切实为企业减轻负担,以实体经济发展需求为着力点,青岛高新区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免除企业和人才的后顾之忧,为创新发展营造优质土壤,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海尔生物安全科创产业园项目为例,该项目6月15日签订土地合同,6月30日即取得施工许可证。实施项目引进建设流程再造,青岛高新区出台《占地类产业项目服务流程再造暂行办法》,对原有流程裁弯取直,推行“阶段分包、全程串联”,原来涉及20余个部门,现在只需3个部门牵头,效能大幅提升。推行“拿地即开工”审批改革。推行容缺预审和并联审批,采取“绿色通道”、免费快递、帮办代办等方式,压缩环节、提高效率,平均审批时间减少30个工作日以上,10个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

    日常对企服务中,首创企业网格化服务机制,青岛高新区将1200余家重点企业和载体纳入24个网格,采用“1+3”模式,选派83名专职网格员下沉一线,承担企业服务、安全生产、数据统计、疫情防控等职责,累计受理解决问题2785个,办结率98%。“有事就找网格,小事不出网格”已成为园区企业的广泛共识。

    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未来,青岛高新区将坚定的以壮大实体经济为发力点,坚持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强化规划引领统筹,创新体制机制改革,聚焦主责主业,努力推动青岛高新区向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迈进。

    2021-09-30
  • 海口医药产业强化集聚效应 努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2021年海口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育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其中包括建设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基地,打造千亿级医药产业集群。

    从高科技项目引育、研发能力提升,到产业环境的持续优化……海口正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引进产业高端人才,推进重大新药创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并大力涵养产业生态,在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智慧医疗与大健康等新兴产业领域加速前行,推动着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俯瞰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药谷工业园,入驻的药企连成一片,且规模正不断扩大。记者康登淋摄

    集聚发展

    推动产品升级

    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作为海口市当前的支柱产业之一,医药产业也是未来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

    在位于海口国家高新区的药谷工业园里,良好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资源优势吸引了众多来自国内外的医药企业入驻,为推动产业集聚创新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9月26日下午,在药谷工业园海南倍特药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全自动生产流水线不停运转。一个个玻璃药瓶在流水线上经过灯检、贴标、入托、装盒等包装工序,即将投入市场。

    “这个显示屏上会滚动播放我们每天、每周、每个月的任务量,基本上都是满负荷生产的状态。”海南倍特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经理辛啟彬指着一块显示屏告诉记者,近年来,公司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升级改造车间,新建生产线,按照国际标准新建仿制药研发及一致性评价中心和质量管理中心,努力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产品向高端转变。

    “公司今年上半年启动了无菌制剂生产楼的建设,这几天主体结构施工就能完成,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预计2022年春节前投产。后续,总部也将把更多的高端产品布局到海口进行研发、生产。”海南倍特药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刘争光告诉记者,在园区的极简审批、“企业秘书”等优质、高效政务服务的护航下,企业正在茁壮成长。

    近年来,在鼓励企业提升药品质量标准、加快新品种上市、鼓励创新药研发的背景之下,不少医药企业普遍加大了研发投入力度,推动研发从仿制药向创新药的方向升级。海南倍特药业有限公司也不例外。“公司在研发上投入大量资金,近两年平均增幅达60%,这也证明了我们对研发的重视。”刘争光介绍,2019年倍特药业生产的“奥扎格雷钠注射剂”“天麻素注射液”被海南省科技厅认定为海南省高新技术产品,公司也在积极推进PICS国际认证,国际化工作向前迈出了一大步,预计三年内可实现高附加值产品出口。



    海口国家高新区倍特药业生产车间药品灌装区里,工作人员正在监控流水线运作。记者康登淋摄(资料图)

    完善链条

    创新动力澎湃

    优质的营商环境,可以增强产业吸附能力。

    9月26日下午,位于海口国家高新区创业孵化中心的海南苏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里,科研人员正在进行接骨螺钉的旋入、旋出实验。“我们在类似于骨关节结构的装置上,利用扭转试验机不断将接骨螺钉进行旋入、旋出,通过实验数据的对比,核算出最稳定、平衡的数值。”海南苏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韩菲告诉记者,这项实验从去年9月开始启动,最快将于今年年底投入市场。此前,已经有多家厂商、代理商上门询问,寻求合作。

    企业全力发展产业的背后,是园区不断优化的服务在予以支持。据了解,日前,海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通知,公布十二条政策措施,提出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优化园区政务服务、鼓励建立公共服务平台、鼓励承接国内药械生产转移、提升审评审批效率等内容,进一步优化服务,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而这些利好政策也提振了海口医药企业发展的信心。

    “政策‘大礼包’好比‘及时雨’,涉及的内容都针对性地解决了企业在发展中碰到的堵点和难点。”海南苏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医学官丰玫玫告诉记者,例如在鼓励建立公共服务平台方面,海口支持园区引进国内外生物医药相关的机构,并指导园区建设研发、检验等公共服务平台,有利于相关的研发组织在海口设立分机构,将生物医药领域的人才、资源汇聚到一个平台上与企业共享,这些措施对于企业的研发、生产工作来说具有积极的作用。此外,海口加快建立审评审批优先通道,对重大创新品种、首仿品种、移植领域新药和先行区医美产业相关进口药品等提供“一对一”的政策咨询,这样的举措能够帮助企业及时吃透政策,有利于人才、配套、政策等各项资源集聚,从多方面促进企业稳健发展。




    9月26日,海南苏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科研人员正在进行接骨螺钉的旋入、旋出实验。记者康登淋摄

    后劲十足

    培育高质企业

    海口国家高新区里的药谷工业园是“海口药谷”的核心区,整合了海口市现有的医药产业资源,以生物医药、保健品生产制造为主导。目前,该园区共有医药企业66家、医疗器械类企业19家、医药文号1590个;海口市医药工业总产值占全省97%以上、高新区占海口市80%以上。此外,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有9家在海口国家高新区落户,园区位列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2021年排名第29名;药品通过FDA批准的企业有5家,分别为齐鲁、先声、双成、澳美、华益泰康。

    “在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低税率、零关税、简税制,对医药企业来说有多重利好。”齐鲁制药(海南)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文民认为,医药行业是高投入行业,原材料、仪器、设备大多需要进口,零关税等税收优惠政策,能大大降低企业设备进口费用,让企业有更多力量投入到药品研发生产当中。

    以园区为载体,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目前,海口市正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重点扶持。“我们将从‘乐城使用+高新制造’成果转移转化,打造‘世界医药代工厂’等方面,提出切合实际的产业发展模式和具体的实施路径,在补齐产业链薄弱环节方面,园区将引进龙头企业研发总部,充分利用企业所得税率的优势,培育一批医药流通企业做大做强。”海口国家高新区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副总裁周广奇表示。

    逐梦自贸港,奋进新征程。海南自贸港建设为医药产业提供了更大的支持力度和更好的发展条件,使生物医药产业在椰城迎来了发展新机遇,驶入发展快车道,行稳致远。截至目前,全市医药生产企业共有86家,2020年医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42.1亿元,占全省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的97%。




    倍特药业包装车间内,工作人员正在检查药品包装。记者康登淋摄

    2021-09-30
  • 铁矿石价格重挫 矿贸商离场观望

    自今年5月创出历史高点以来,国内铁矿石价格不断下跌,仅过去一周跌幅就超过20%。据业内人士透露,随着铁矿石价格急剧下跌,部分贸易商潜在亏损严重,急于降低库存,及时止损。然而,目前下游采购积极性低,市场交易氛围低迷,导致贸易端铁矿石采购和出货节奏都有所放缓。


    矿贸商不再进场


    自5月创出历史高点以来,铁矿石价格开启暴跌模式,过去一周下跌超20%,创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差表现。9月22日,股票、期货铁矿石相关标的纷纷走弱。


    在现货市场上,面对价格一天比一天低的情况,多数矿贸商已经不再进场。


    中国证券报记者日前从矿贸商处了解到,今年7月中旬以来,铁矿石价格不断下跌,中小型矿贸商基本维持观望姿态,很难进场操作;一些大型贸易商也基本上以出货降库存为主。


    部分贸易商表示:“铁矿石价格持续下跌,现货亏损快速扩大,市场降价甩货氛围较浓,价格受到持续压制。”


    东证衍生品研究院资深分析师许惠敏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铁矿石价格持续重挫,矿贸商投机情绪低迷。目前单边持有现货的贸易商比例渐少,库存多配以保值盘。”


    “铁矿石价格的剧烈波动确实给贸易商的经营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同时,考虑到下跌过程中出货较为困难,有些库存量较大的贸易商采取了做空国内铁矿石期货的方式对冲现货价格下跌风险。”东海期货黑色金属首席研究员刘慧峰对中国证券报记者介绍。


    从下游钢厂态度看,据市场人士介绍,目前钢企采购铁矿石多数随用随买,没有大量补库行为。


    供需关系急速扭转


    从现货看,普氏指数已经由7月中旬的220美元跌至9月下旬100美元以下。


    许惠敏解释,矿价下挫主要源自需求端的不断下探。今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随着粗钢产量平控政策落地,日均铁水产量下滑15万吨左右。9月份,江苏、广东、云南等地推行“双控”政策,9月日均铁水产量再度下滑10万吨左右。需求端月度跌幅超10%,矿价供需关系急速扭转。


    年中以来,铁矿石终端需求发生了明显变化。“粗钢产量平控政策的推行,使得终端需求减量压力全部传导至铁矿石行业。自主减量政策下,钢厂利润维持200元-500元/吨以上,矿价大幅下挫。”许惠敏说。


    除了国内粗钢压减政策这一原因外,刘慧峰介绍,从供应看,进入三季度之后,外矿发货量稳步回升,8月份之后澳洲巴西矿石发货量基本在2200万吨-2400万吨之间。“港口铁矿石库存以及高品矿库存的回升也从侧面印证了铁矿石呈现供增需减的状况。”他表示。


    从上周的数据来看,铁矿石发运和到港水平维持在正常区间,环比小幅增加,铁水产量继续下降至年内次低水平,港口库存维持高位小幅下降,钢厂库存低位继续下降。


    西部期货研发中心副总经理谢栩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周度数据显示,铁矿石在钢厂限产加码的影响下供需趋于宽松,钢厂对铁矿石采用随用随买的策略,预期依然悲观。在钢厂减产的情况之下,铁矿石估值迎来大幅修复。钢铁行业压减粗钢产量政策不放松是铁矿石市场面临的主要压力,价格的驱动逻辑转向需求端受限。根据预估,下半年铁矿石供应预计环比增加3%以上,而需求环比下降超过10%,供需由紧张转向宽松。


    矿价中长期将承压


    “供应端只要不出现矿难等重大风险事件,铁矿石供需将趋于过剩。在‘双碳’目标下,钢铁行业压减粗钢产量的目标不会改变,铁矿石高估值面临修复压力,价格将长期承压。”谢栩认为,伴随铁矿石价格持续下行,钢厂的高成本压力显著缓解,钢厂利润明显回升,有利于我国钢铁行业更加健康平稳运行。


    许惠敏分析,当前铁水需求减量已经超过粗钢产量平控的要求。考虑到从10月份开始,取暖季限产、产量平控提前至11月份等因素将持续限制粗钢产量。粗钢、铁水产量年内难有明显回升,矿价第四季度过剩量预计达到10%左右。10%过剩对应铁矿石边际成本支撑在75-85美元,矿价长期仍维持偏空格局。9月底到10月面临双控与取暖季限产政策的衔接,关注政策窗口期的阶段性反弹。


    “矿价大周期已经见顶,中长期来说,现货价格可能会下跌至80美元甚至更低的价格。”刘慧峰表示。

    2021-09-29

  • 首 页  上一页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