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纳米脉冲变身利刃 肿瘤微创治疗有了新武器

    纳米脉冲变身利刃肿瘤微创治疗有了新武器






    由临床医生提出需求、参与设计,医院医学工程科进行产品标准制定,医疗器械研究所进行电气安全电磁辐射检测,由医院完成临床验证,并推广应用……联合团队的专业化分工为设备的研发应用搭建了环环相扣的医疗设备产业技术一站式转化平台。


    “7月20日晚,我冒雨赶到医院,招呼团队成员动手将一台特殊仪器转移至更高的楼层。”9月22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超声介入科董刚主任向记者回忆道,“纳秒刀设备研发不易,是浙江大学陈新华团队的心血,承载着许多肝癌患者生的希望。”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7月的那次暴雨抢险,是纳秒刀迈向临床应用的又一项考验。”凡此种种,陈新华习惯淡然一笑。


    自2011年从美国留学归来,到2014年携海归团队创办杭州睿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睿笛生物),从入驻浙江海创园孵化器开展设备研发,到2018年获得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撑,再到目前安全完成肝癌热消融禁区临床手术120例,逐步完成纳秒刀这一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国产肝癌精准微创消融设备研发和临床使用解决方案……


    攒着一股劲的陈新华,试图用国产设备取代国外进口微秒级别的脉冲电场消融设备,率先冲进下一代脉冲电场的“无人区”——纳秒级别万伏高压陡脉冲设备的原始创新。


    “近期效果良好,建议尽快完成规范化的符合注册要求的临床试验……”不久前,由陈新华负责承担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经科技部评审专家进行综合绩效评价后获高分通过。


    闭关三年“写了”一整墙专利证书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肝癌以41万新发病例和39万死亡病例,在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分别排行第五和第二。


    由于肝癌早期症状不明显,我国大多数肝癌患者发现即中晚期。传统肝癌治疗手段可分为放疗、化疗、手术、介入消融四种,但各有优劣。将高功率脉冲技术用于肿瘤微创治疗领域,相关研究方兴未艾。


    “再回首已是10余年。在浙江大学获得外科博士学位后,我就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工作,积累了临床经验。”陈新华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2004年,美国脉冲电场前沿技术转化之初,陈新华作为微创精准外科专家受邀赴美参与高功率脉冲技术医用转化研究,攻读美国欧道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熟悉该转化研究技术体系后,他在参与单位任研发主管,并在随后担任国际学会的主席,主导该领域的技术标准制定。


    近10年,新兴的脉冲电场技术创新产品不断问世。例如美国的陡脉冲治疗仪(纳米刀)获美国FDA批准应用于临床,通过欧盟CE认证;2015年6月,纳米刀在中国获得批准用于肿瘤的治疗并应用于临床。


    美则美矣,未尽善焉。目前,一台进口纳米刀价格超千万元,一次消融数十万元的手术费用也令不少患者望而生畏。


    “技术层面上,纳米刀存在难以彻底消融4厘米(cm)以上病灶、因电场洼地导致肿瘤细胞不完全灭活、电流过高时探针周围仍会产生热损伤等缺陷。”陈新华说,我们希望改进现有消融治疗设备的不足,为消融高危区域的实体肿瘤提供突破性创新疗法。


    陈新华深知,原创研发不能搞“拿来主义”,必须在消融技术、理念这一源头和已有方案划清界限,老老实实从脏活累活干起。


    指着厂房外挂着的70多件专利证书,陈新华向记者介绍,目前公司建有3500平方米的研发、中试生产厂房与无菌车间,这些都起步于一个个原创技术攻关。2019年,纳秒刀获得医疗器械检验证书,2020年在4家三甲医院获得临床试验伦理批件。


    多方协作锻造肝癌微创诊疗利器


    “医疗器械新品从车间到手术台,还有相当复杂的一段路要走。”陈新华介绍,团队在设计之初就要求纳秒刀在手术时不造成“误伤”,且对靠近重要血管、肝管、胆管、胆囊或胰管的胰腺肿瘤、肝肿瘤同样适用。


    此外,设备需要满足医生在肿瘤治疗和手术操作中的多项需求,这涉及到三维影像、图像融合、导航等技术应用。


    为了提高纳秒刀就肝部肿瘤消融的精确度和有效性,睿笛生物联合中国信息通讯研究院巫彤宁团队、北京科技大学宋玉军团队,浙江大学殷胜勇、包家立等生物电磁专家协同攻关。


    “纳秒脉冲消融肝癌手术中,存在因病患个体差异(如病灶大小、位置等)导致临床术前方案制定难度大,术中治疗定位复杂等瓶颈问题。”
    巫彤宁介绍,团队研制了基于CT或磁共振图像的肝脏分割和病灶区域定位系统及基于光学追踪技术的纳秒刀手术定位及导航系统等,可为消融治疗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


    与此同时,通过开展具有暗场光学成像、MRI成像和CT成像等多模影像功能的纳米分子探针和纳米中药的设计与合成,宋玉军团队成功合成出对正常细胞无毒副作用或低毒、对肿瘤细胞高致死率、具有一定免疫激活效果的有机—无机复合纳米药物。


    经过细致设计,区别于纳米刀以微秒脉冲电场基于细胞膜电穿孔原理杀死肿瘤细胞的做法,纳秒刀实现在纳秒脉冲电场依托更高密度外加电场能量跨膜进入细胞核,在细胞内引起压电效应,使细胞核、核膜和线粒体等细胞器膜依次发生各种不同的肿瘤凋亡效应,有效克服了微秒脉冲的大电流造成的肌肉抽搐和心电副作用。


    陈新华向记者梳理了联合团队专业化分工的逻辑:由临床医生提出需求、参与设计,医院医学工程科进行产品标准制定,医疗器械研究所进行电气安全电磁辐射检测,由医院完成临床验证,并推广应用……搭建环环相扣的医疗设备产业技术一站式转化平台。


    疫情期间完成100多例临床手术


    2020年6月12日晚,新疆乌鲁木齐机场,长龙航空GJ8667航班按时抵达,乘客却未能立即下机。


    客舱内,睿笛生物的两位工程师倍感困惑。当天他们从杭州出发,计划赶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协助医院进行首台纳秒刀手术。


    “我们先从其他同行人员口中得知,航班经停银川后,飞机上有了疑似病例。”睿笛生物工程师吴斌回忆道,按照当地防疫要求,那个班次的乘客得隔离检查。所幸有惊无险,疑似病例核酸检测呈阴性。


    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画上休止符,陈新华已经记不清纳秒刀的全国多中心临床试验实施过程中有多少个这样的插曲。


    即便如此,去年以来,纳秒刀在浙大一院、郑大一附院、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树兰(杭州)医院进行多中心临床试验,实施手术超过120例。


    “打破进口昂贵设备纳米刀的垄断地位,降低肝癌消融手术设备的价格,为不能用其它手术治疗的患者提供微创治疗手段,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这是团队多年攻关的初心和使命。”陈新华告诉记者。


    目前,课题组正持续推进高压纳秒脉冲肝脏肿瘤消融手术治疗仪器的临床应用,已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并推向国际。


    值得期待的是,基于前期技术铺垫,睿笛生物已研发了心脏房颤脉冲电场消融系统和内镜纳秒脉冲系统,并与医学团队开展合作,在胰腺癌精准诊治仪器等研究方面取得突破进展。


    “靠山寨国外产品不能长久,面向国际前沿,潜心原创研究,才能触类旁通。公司多个产品线的新设备已经下线,即将被派发到合作试验单位。”陈新华说,本课题也开辟了纳秒刀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结合的治疗思路,这将是本课题组下一步工作探索的重点。

    2021-09-24
  • “稀土航母”有望诞生!重组拉开序幕 五矿、中铝等或组建“超级”中重稀土集团

    五矿稀土9月23日晚公告,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五矿集团有限公司、赣州市人民政府等正在筹划相关稀土资产的战略性重组。





    来源:公司公告


    中证君注意到,市场早前已有相关重组传闻。此次公告涉及的三方旗下稀土资源主要是中重稀土,占2021年第一批稀土开采总量控制指标中中重稀土的85.9%,这或许意味着将组建“超级”中重稀土集团。


    今年1月,工信部公开征求对《稀土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并首次明确处罚条例。7月,工信部曾表示将推动《稀土管理条例》尽快出台。中信证券预计,该条例大概率年内推出。


    “超级”中重稀土集团或诞生


    目前,国内稀土开采、冶炼分离指标主要掌握在6大稀土集团手中。若按照稀土品种细分,南方稀土集团、中国稀有稀土股份有限公司均握有轻稀土资源和中重稀土资源。五矿稀土属于中重稀土公司,北方稀土旗下是轻稀土。





    来源:工信部


    按照五矿稀土公告披露,上述三方中,中铝集团持有中国稀有稀土股份有限公司52.96%股权;赣州市国资委持股37.47%的赣州稀土集团有限公司持有南方稀土集团有限公司94.49%的股权;中国五矿旗下五矿有色持有厦门钨业8.6%的股权。


    上述三方涉及4大稀土集团,合计涉及中重稀土开采指标达到9870吨,占2021年第一批稀土开采总量控制矿产品指标中中重稀土的85.9%。


    关注下半年总量指标


    上半年,受益下游需求拉动,稀土产品价格节节攀升。上海有色网数据显示,9月23日,镨钕氧化物均价报596000元/吨,氧化镝均价报2650元/千克,氧化铽均价报8450元/千克。


    亚洲金属网数据中心数据显示,7月,国内氧化镨钕产量为2731吨,环比减少12.07%;销量为2866吨,环比减少11.65%。海关总署数据显示,7月,混合碳酸稀土进口量为553.4吨,同比减少61.6%。


    中信证券称,9月上旬轻稀土价格平稳运行,重稀土价格持续上涨。前期受到雨季和疫情影响,缅甸稀土供给出现扰动,稀土传统需求旺季即将来临,叠加稀土行业相关政策预期,供需与政策有望共振,稀土价格或稳中有进,重点关注下半年稀土指标具体情况。


    中证君注意到,2021年第一批稀土开采总量控制指标中,矿产品指标由6.6万吨增至8.4万吨,同比增长27.27%;冶炼分离指标由6.35万吨增至8.1万吨,同比增长27.56%。

    2021-09-24
  • 环球度假区开园带火北京文旅及民宿业

    中秋小长假期间,国内游客出游热情高涨,本地周边游仍是三天假期出行的主要形式。马蜂窝发布的中秋旅游大数据显示,本地玩乐产品订单量占比超过50%,北京环球度假区的门票订单量更是强势占据全国乐园类产品的42%。随着9月20日北京环球度假区正式开园,在其带动下,国内主题乐园游趋热,北京文旅及民宿行业也随之一片红火景象。


    北京成中秋小长假最热门旅游目的地


    马蜂窝发布的中秋旅游大数据显示,在目的地方面,中秋期间旅行热度最高的城市前十名分别为:北京、阿坝、甘孜、三亚、成都、拉萨、阿勒泰、上海、杭州和珠海,北京凭借环球度假区的开园拔得头筹。在去哪儿平台上,北京也是中秋小长假国内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


    驴妈妈相关负责人表示,自北京环球度假区正式开园的消息公布以来,平台上“北京环球”等关键词搜索量持续攀升,环比上月同期上升幅度超过7倍。不少游客来电咨询北京环球度假区票务及相关旅游产品的情况。


    据记者了解,北京市自9月10日起恢复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经营本市跨省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业务。来京旅游团队要严格落实进京防疫要求,旅行社要督促组团社在团队出发来京前核验团队全体人员必须符合“北京健康宝”绿码、已全程接种新冠病毒疫苗14天以上的要求,并及时准确填报旅游团队电子行程单。接待已在京、短期来京人员报名参团旅游的游客,旅行社也应当核验其符合已全程接种新冠病毒疫苗14天以上的要求。


    带动主题公园类项目升温


    自2001年立项并签署合作意向书以来,北京环球度假区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万千目光,尤其在进入2021年以来,随着开园时间的临近,关于北京环球度假区的消息更是成为热搜常客。


    北京环球度假区的门票到底有多火?记者查询发现,自9月14日0时门票正式开售起,北京环球度假区10秒内即跃升携程全球单景区销量TOP1,1分钟内开园当日门票即售罄,3分钟内门票预订量破万。仅半小时后,北京环球度假区官方微信小程序、飞猪、携程、同程、去哪儿等多平台上的北京环球度假区9月20日的门票均已售罄。


    北京环球度假区的开园也对国内主题公园热度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马蜂窝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环球度假区的带动下,中秋期间国内掀起一股主题乐园热,门票订单量排名前30的景点中,主题乐园占比高达1/3。除北京环球度假区外,上海迪士尼、环海长隆海洋王国、上海和北京的欢乐谷,以及方特等,都是门票订单量居前的主题乐园。


    酒店和民宿行业均受益


    北京环球度假区的热度肉眼可见,“环球影城效应”也陆续显现,最先体现的就是附近酒店、民宿预订量的暴增。


    同程旅行提供的数据显示,9月14日凌晨,环球度假区周边酒店订单量较9月13日上涨800%,其中环球度假区大酒店开园日房间在半小时内售罄。去哪儿数据同样显示,北京环球度假区开票后的半小时内,附近酒店搜索量比前一时段(开票前半小时)增长超7倍。


    9月19日记者搜索发现,在携程平台上,距离北京环球度假区驾车约4公里左右的多家酒店当天的热门房型均已售罄。


    据记者查询了解,截至环球度假区开园当天,北京通州具备接待北京环球度假区游客能力的酒店共91家,新推出的10家特色乡村民宿也均位于北京环球度假区周边乡镇。


    环球度假区附近一位民宿营销人员告诉《中国消费者报》记者,他家今年5月份开园的民宿有20多间房,环球度假区开业当天及十一假期的房源已经预订了八成左右。据他透露,环球度假区周围的民宿,大约有四五百间房,接待能力比较充足。


    一座拥有超级IP的主题公园为城市带来的影响不言而喻。北京环球度假区主要投资方代表、首旅集团董事长宋宇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9月20日开园的是环球度假区一期项目,预计年接待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三期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年接待游客超过3000万人次,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环球主题公园度假区,年营业收入将达数百亿元,百余个行业将直接或间接受益。”


    “作为世界性的休闲度假娱乐项目,环球度假区对于带动北京市的旅游产品升级、完善文旅业态结构将有非常大的帮助,可以说是北京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副教授吴丽云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环球度假区除了给北京旅游产业带来新的推动力,对于周边区域的带动,则主要看产品供给能否与环球度假区形成互补,产生良性的互动效应。

    2021-09-23
  • 铁矿石价格重挫 矿贸商离场观望

    自今年5月创出历史高点以来,国内铁矿石价格不断下跌,仅过去一周跌幅就超过20%。据业内人士透露,随着铁矿石价格急剧下跌,部分贸易商潜在亏损严重,急于降低库存,及时止损。然而,目前下游采购积极性低,市场交易氛围低迷,导致贸易端铁矿石采购和出货节奏都有所放缓。






    矿贸商不再进场


    自5月创出历史高点以来,铁矿石价格开启暴跌模式,过去一周下跌超20%,创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差表现。9月22日,股票、期货铁矿石相关标的纷纷走弱。


    在现货市场上,面对价格一天比一天低的情况,多数矿贸商已经不再进场。


    中国证券报记者日前从矿贸商处了解到,今年7月中旬以来,铁矿石价格不断下跌,中小型矿贸商基本维持观望姿态,很难进场操作;一些大型贸易商也基本上以出货降库存为主。


    部分贸易商表示:“铁矿石价格持续下跌,现货亏损快速扩大,市场降价甩货氛围较浓,价格受到持续压制。”


    东证衍生品研究院资深分析师许惠敏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铁矿石价格持续重挫,矿贸商投机情绪低迷。目前单边持有现货的贸易商比例渐少,库存多配以保值盘。”


    “铁矿石价格的剧烈波动确实给贸易商的经营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同时,考虑到下跌过程中出货较为困难,有些库存量较大的贸易商采取了做空国内铁矿石期货的方式对冲现货价格下跌风险。”东海期货黑色金属首席研究员刘慧峰对中国证券报记者介绍。


    从下游钢厂态度看,据市场人士介绍,目前钢企采购铁矿石多数随用随买,没有大量补库行为。


    供需关系急速扭转


    从现货看,普氏指数已经由7月中旬的220美元跌至9月下旬100美元以下。


    许惠敏解释,矿价下挫主要源自需求端的不断下探。今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随着粗钢产量平控政策落地,日均铁水产量下滑15万吨左右。9月份,江苏、广东、云南等地推行“双控”政策,9月日均铁水产量再度下滑10万吨左右。需求端月度跌幅超10%,矿价供需关系急速扭转。


    年中以来,铁矿石终端需求发生了明显变化。“粗钢产量平控政策的推行,使得终端需求减量压力全部传导至铁矿石行业。自主减量政策下,钢厂利润维持200元-500元/吨以上,矿价大幅下挫。”许惠敏说。


    除了国内粗钢压减政策这一原因外,刘慧峰介绍,从供应看,进入三季度之后,外矿发货量稳步回升,8月份之后澳洲巴西矿石发货量基本在2200万吨-2400万吨之间。“港口铁矿石库存以及高品矿库存的回升也从侧面印证了铁矿石呈现供增需减的状况。”他表示。


    从上周的数据来看,铁矿石发运和到港水平维持在正常区间,环比小幅增加,铁水产量继续下降至年内次低水平,港口库存维持高位小幅下降,钢厂库存低位继续下降。


    西部期货研发中心副总经理谢栩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周度数据显示,铁矿石在钢厂限产加码的影响下供需趋于宽松,钢厂对铁矿石采用随用随买的策略,预期依然悲观。在钢厂减产的情况之下,铁矿石估值迎来大幅修复。钢铁行业压减粗钢产量政策不放松是铁矿石市场面临的主要压力,价格的驱动逻辑转向需求端受限。根据预估,下半年铁矿石供应预计环比增加3%以上,而需求环比下降超过10%,供需由紧张转向宽松。


    矿价中长期将承压


    “供应端只要不出现矿难等重大风险事件,铁矿石供需将趋于过剩。在‘双碳’目标下,钢铁行业压减粗钢产量的目标不会改变,铁矿石高估值面临修复压力,价格将长期承压。”谢栩认为,伴随铁矿石价格持续下行,钢厂的高成本压力显著缓解,钢厂利润明显回升,有利于我国钢铁行业更加健康平稳运行。


    许惠敏分析,当前铁水需求减量已经超过粗钢产量平控的要求。考虑到从10月份开始,取暖季限产、产量平控提前至11月份等因素将持续限制粗钢产量。粗钢、铁水产量年内难有明显回升,矿价第四季度过剩量预计达到10%左右。10%过剩对应铁矿石边际成本支撑在75-85美元,矿价长期仍维持偏空格局。9月底到10月面临双控与取暖季限产政策的衔接,关注政策窗口期的阶段性反弹。


    “矿价大周期已经见顶,中长期来说,现货价格可能会下跌至80美元甚至更低的价格。”刘慧峰表示。

    2021-09-23
  • “民宿”变群租 不查证不扫码

    藏身居民小区,通过APP揽客


    一提起民宿,大多数人的印象都是绿水青山中的别致小屋,文艺范儿十足。但是,本报近日陆续接到反映,在不少旅游和中介网站的民宿客栈栏目中,隐藏着低价合租床位,所谓的民宿竟是隐藏在居民小区里的群租房,在十几平方米的房间内,摆满了上下铺,屋内拥挤不堪,而且入住时没人查身份证和健康宝。虽然目前北京防疫形势趋稳,但任何监管漏洞都可能带来疫情风险,破坏全市上下密布的防控网。


    “民宿”实际是群租房


    不扫码不测温


    王先生告诉记者,他通过携程旅行网发现了一家住一晚只需要76元的民宿,超低价位吸引了他,但没想到的是,一间屋里住了十几个人,甚至厨房的灶台边也搭着床,地上满是烟头和鞋子,屋里的气味令人作呕。


    在王先生的指引下,8月4日,记者通过携程网的民宿栏目,联系到其中一家民宿的房东,按照他的提示来到朝阳区百环家园小区17号楼下。房东带记者来到15层的一套两居室,只见十多平方米的客厅里,摆着6张单人床,其中两张床上躺着两名男子,在挂满衣服的阳台上,还放着一张床,一名男子正在睡觉。


    房东说:“只有靠墙的这张床空着,其他房间都住满了。四人间卧室每张床位每月租金1000元,客厅每张床位每天70元,可长租也可以短住。”记者看到其中一间卧室内,4张单人床围成一个圈,两名男子正坐在床边抽烟。


    记者询问入住的办理过程,发现房东既不查健康宝,更不测体温,只要交钱就能入住。


    “我不知道和我住同一个房间的人从哪里来,都去过哪些地方,更不知道他有没有打过疫苗。”王先生说,住在这样的群租房里太令人担心了。


    通过多款民宿APP搜索,记者发现这样的群租房分布在城区的多个小区。


    8月10日,记者从美团民宿APP上发现朝阳区青年路有几家民宿,按照房东指引,记者来到位于国美第一城3号院7号楼的一家民宿,从无人值守的临街单元门进入后,房东带着记者来到位于26层的一套三居室。


    这套三居室有一个狭窄的客厅,里面是3间小卧室。在其中一间摆着两张上下铺床的卧室里,记者看到窗台下立着两个行李箱,窗台的栏杆上晾晒着衣服。房东说:“只有这间房还剩两个床位,每张床位住宿一晚的价格是60元。”


    说话间,一名20多岁的女子从最里面的房间走了出来,房东介绍说:“这间卧室是几个常住的女生,都在饭馆工作。”


    当记者说自己没带身份证没法办入住时,房东说:“只住几天的话,就不用看身份证了。”


    随后,记者通过搜索民宿APP,发现附近的另一家民宿,该房东介绍说他那里都是多人间,没有单人间,但不是上下铺,每张单人床每晚50元一位。记者说要去看看房,房东马上告知房间在罗马嘉园小区10号楼。


    大约20分钟后,房东忽然发来信息说,有人已经通过线上支付预订了房间,建议记者选择别家。在这名房东的房源信息中,记者看到不少顾客留言,顾客“那0”留言:“一个小房间八个床位,空气不好,厕所很臭。”顾客“79”留言称:“夏天这么热,竟不给开空调,节约电费降低住宿体验。”


    群租房藏身居民小区


    大门无人值守人员随意进出


    记者通过美团民宿APP,查到位于宋家庄地铁站附近3G木兰小区里有数十家群租房。8月13日,记者来到该小区,小区门口没有值守的人员,进入大门后是两栋红色大楼,北侧楼的一家房屋租赁中介公司员工告诉记者,小区两栋楼的大部分租户都是送外卖的小哥,还有一部分学生和小情侣。


    他带记者来到5楼,只见一间20多平方米房间内搭了6张双人床,有3名年轻人正躺在床上吹空调,屋内摆满了各种生活用品,地上放着几个行李箱。“整栋楼都没有燃气,不能做饭,一张床位住一天的费用是60块钱。”中介员工说。


    随后记者在4层楼的一间房门口,看到一名小伙子拖着行李箱从屋内走出来,在他身后的屋内有5张上下铺床,其中一张床的床头挂着一件写有外卖字样的黄色短袖。


    记者发现进出小区的人员非常多,但小区门口和楼门口都不见值守人员,多名进出楼道和电梯的住户没有戴口罩。在其中一间电梯间里挂着一幅广告画,上面写着“抵制群租房,拒绝黑中介”。小区物业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小区里有很多群租房,有的房间住七八个人,有的住了十多人,时不时会有人来检查。


    记者致电属地丰台区成寿寺街道办事处成仪路社区居委会,一名工作人员说她了解这个小区的群租房问题,对于门口无人值守的情况,她会叮嘱物业公司加强管理。


    成寿寺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小区内租户的人均居住面积必须保证5平方米,屋内不允许搭建上下铺床,如果违反这两点就属于群租,发现此类问题,小区居民可以向物业公司和社区居委会反映。


    民宿APP成群租泛滥地


    用低廉价格招揽租客


    反映问题的王先生告诉记者,很多群租房信息都隐藏在民宿网站或APP里,包括美团民宿、小猪民宿、途家民宿等APP里都能查到。记者在这些网站搜索房租在100元以下的信息,果然找到了数条涉及群租的内容。其中一个软件里竟然有144条日租金在100元内的出租信息,甚至还有床位一晚租金只要35元的超低价信息。点开链接后显示不少上下铺床的照片。通过查看多款民宿APP,记者发现这类裹着“民宿”外衣的群租房,普遍用低廉的价格来吸引租客,从平台的留言中能看出,租客中有不少是游客和刚毕业的学生。


    王先生分析说,这类“民宿”群租房多分布在国贸周边,尤其是双井桥、潘家园桥附近的一些小区里,粗略统计这一带的群租房至少有几十家,其中大部分房间都有上下铺床,租住的人数少则五六人,多则一二十人。“除此之外,热门地铁站周围的民宿也比较多,比如宋家庄地铁站、十里河地铁站和北京南站一带。”


    记者调查发现,大多数平台要求租户通过线上预订民宿,登记个人信息并完成支付,如果咨询房东时涉及敏感数字和金额,平台会反复警告租户切勿脱离平台进行交易,以免造成财产损失。但是,不少租户还是会选择线下看房并和房东直接交易。“线下约见看房的时候,多数民宿房东都不会查健康码,也没人详细问你从哪儿来,更不会要求你出示身份证,只要交钱就行。”王先生说。


    不过,有的房东对选择入住人员比较谨慎。大望路附近的一家民宿房东就详细询问了顾客的相关信息,如从哪里来,有没有去过中高风险地区,多大岁数,从事什么工作等等。“为了保护租户们的安全,我必须多问一些。另外,没有身份证件是不允许入住的。”这名房东说疫情期间,只有把关严了,才能保证大家的安全。


    对于民宿APP中发布的房源信息内容,尤其是对于床位数量的设置、居住人员数量等情况,记者致电美团民宿客服,一名工作人员说平台要求房东必须上传真实的房屋照片,平台会根据相关的要求审核后再进行上架对外展示,如果不符合上架要求将不会对外展示。对于民宿房间内设置的床位数量问题,该工作人员说,因为房子属于房东的,房屋的装修、面积以及床铺数量的设置等情况,平台不做具体要求,如果租客不满意房子可以换一家预订。


    随后,记者又致电途家网的客服电话,反映部分民宿房间内设置的床位过多,涉嫌群租的情况,该工作人员说,对房东上传的照片由平台相关的人员审核,也就是房源所在地对应的业务经理做线上审核,如果符合要求就会对外发布,如果有问题的话,平台上是不会对外展示房源信息的。

    2021-09-22
  • 酒店业数字化重塑产业链

    0秒“闪退”、自动入住、床品“一客一换”……数字化转型成为文旅酒店行业着力探索的发展方向之一。业内人士认为,酒店业数字化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应对疫情“大考”,更是深化行业改革、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不过,专家同时指出,酒店业数字化转型长期存在前中后端割裂的问题,需加强联通。


    数字化转型成趋势


    在严格落实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当下,各大酒店集团都推出了无接触式登记、入住、退房的服务,工作效率和客户管理安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近日,上海市长宁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区内已有规模型酒店100多家,有将近30家规模型酒店已经完成数字化建设,到年底这一数字将达到40至45家。


    近日在长宁区举行的“数字酒店”推进会上,盟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就推介了旗下“易掌柜”酒店智能自助前台。据介绍,通过“易掌柜”酒店智能自助前台,旅客只需要刷身份证便可完成登记、订房取卡,整个入住流程仅需30秒,而退房只需将房卡插入自助机,便可实现0秒“闪退”,极大地缩减了办理手续所需的时间。


    以数字化为旗下品牌赋能也是锦江酒店(中国区)的重要战略。据悉,目前锦江会员超1.8亿,官方直销渠道包括:锦江酒店App、小程序、公众号、官网、微官网、400电话等。


    华美顾问机构首席知识官、高级经济师赵焕焱认为,在移动互联网持续发展和智能手机普及的大背景下,谁能洞察消费趋势、及时满足消费者需求,谁就能赢得更多的客人和更高的客户满意度。酒店运用大数据收集、回复、分析、落实企业发展战略,可以对外精确营销策略、对内快速反馈意见。


    需上升到战略层面


    不过,业内人士同时指出,当前很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仍停留在浅层次,不少酒店的智能化水平有限,不能真正节约人力、物力,服务质量对客户来说也不一定真正友好。


    “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从战略层面出发,必须是‘一把手’工程,不仅要统筹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数据和管理,更要深入产业链上下游,实现真正的转型。”邓白氏中国区总裁吴广宇说,数字化转型的终极目的是提升企业内部运营效率或外部经营业绩,如果只是简单地将线下的工作“搬运”上网,那就毫无意义。


    转型迈向纵深


    为了真正从产业链角度重塑行业,当前也有不少主体加强了探索。比如,一些在线旅行平台(OnlineTravelAgency,简称OTA)深入供应链上下游,以期利用智慧化手段重塑整个产业链。


    此前,同程微信小程序上线了代表品质纺织品和洗涤溯源的“安芯智洁”标签,美团也推出有“一客一换”专属标识的“净放芯”合作酒店,客人入住后扫描二维码就能得知布草的洗涤更换状态。


    “通过在床单、枕套、毛巾中植入可水洗的芯片,酒店和洗涤工作能够实现全程可溯源,消费者只需要扫描二维码就能够轻松查验到床品的清洗情况。”同程集团安芯智慧布草项目总经理王婷介绍,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大背景下,此举能够有效免除住店客人的顾虑。


    在她看来,智慧布草不仅契合了防疫的需要,也是整个行业智慧化转型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植入芯片实现智慧化管理,酒店方得以大大减少物品交接和清点时所需的人力成本,物品丢失率也大幅下降。”


    据悉,同程集团的安芯布草项目于去年下半年正式推出,目前已在全国二十多个城市落地,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厦门等,合作酒店包含洲际、华住等。数据显示,贴上标签的酒店点击转化率提升了300%以上。


    专家指出,即使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酒店行业的互联网化一直都没有实现质的改变。住前部分数字化(OTA、微官网等),住中没有数字化,住后部分数字化(网评),但是这些数据是相互割裂的,这也是整个酒店行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困境。


    业内人士指出,从OTA出发,深耕产业链上下游,就是在利用物联网、互联网技术重塑整个产业链。

    2021-09-22
  • 个别房企现债务危 房地产业遇发展"十字路口"

    个别房企出现债务危机,是房地产行业长期高杠杆、高负债模式下蕴藏风险的集中体现。当前,房企增长方式应从财务杠杆驱动的规模扩张型向稳健发展的质量效益型转变。


    目前,个别大型房地产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难,遇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对此表示,这对整个行业的影响仍需进一步观察。此前,金融主管部门也曾要求有关房企努力保持经营稳定,积极化解债务风险,维护房地产市场和金融稳定。一方面,大家都希望企业渡过难关,把对购房者、供应商、投资者等的影响降到最低。另一方面,应该从个别房企债务风险中得到警示,认清行业发展新路径。


    个别房企出现债务危机,是房地产行业长期高杠杆、高负债模式下蕴藏风险的集中体现。近一两年来,陆续有个别房企出现开发项目停工、资金链吃紧、因为经营困难寻找战略投资方等消息传出,涉及的既有地方企业,也有大型知名企业。高杠杆和高负债必然伴随高风险,但个别企业经历过行业的高速发展阶段,习惯于高负债、高杠杆模式下带来的高利润而不愿转变。


    这些债务风险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一旦资金链出现断裂,项目停工,已经支付购房款的购房者不能如期收房,将面临资金损失,大量企业员工离职。一些建筑材料供应商、施工企业等难以拿到货款或结算资金。在房企难以偿还贷款的情况下,银行或将面临一定坏账,从而带来财务困境和风险。


    房地产领域体量大,产业链长,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房地产行业对经济增长、投资增长的贡献率高,给地方财政带来的财力支撑作用强,就业人数庞大,其平稳健康发展对整个经济社会至关重要,企业的经营风险值得高度关注。尽管当前只是个别房企暴露了债务危机,整个行业也亟需全面梳理并及时化解存在的风险。


    高杠杆、高负债模式如不改变,可能还会有更多企业走向危机。从这个角度讲,有关部门出台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的“三线四档”规则恰逢其时。“三线四档”给房企经营设立了清晰的参照指标,有利于督促其回到安全经营轨道上来。“三条红线”——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净负债率大于100%;现金短债比小于1,体现的正是企业杠杆的高低,以及资金流动性是否安全和短期偿债能力。踩一条红线的企业归为黄档,踩两条是橙档,三条线都踩则是红档,只有三项指标都合格才是安全的绿档。这不但是一项管理规则,也将成为消费者选择房企品牌的重要参考。


    当前,降杠杆、降负债应成为房企的头等大事,房企应该认真对照“三线四档”规则。从贝壳研究院根据上市房企2021年中期报告整理的一份房企“踩线”情况看,纳入统计的85家企业中,有8家企业位于红档,占比9%,经营风险值得高度警惕。此外,橙档企业13家,占比15%;黄档企业32家,占比38%;绿档企业32家,占比38%。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房企靠高杠杆、快周转实现高利润的阶段恐已不再。我国住房总量已经总体告别短缺,在房地产长效机制建立并不断完善,高质量发展、房住不炒等政策和背景下,房地产行业正在从过去的高歌猛进到目前的稳步前行。企业增长方式应从财务杠杆驱动的规模扩张型向稳健发展的质量效益型转变。


    行稳致远,细水长流。企业经营者须尽快转变心态,积极应对形势变化。我国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城镇化进程继续推进,人民对美好居住生活的向往不断提升,房地产行业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值得关注的是,在利润降低、增长速度转慢的变化之下,需要企业认真思考未来的发展路径。比如,有企业提出将向综合型的城市服务商、产城融合的新区发展商转型,将努力提升产业投资和科技园运营能力。紧跟未来发展方向,房企或能在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住房租赁、物业管理、社区养老等方面赢得更多发展机会。

    2021-09-22
  • 监管部门18天发24张罚单 剑指涉房贷款违规

    在“房住不炒”基调下,银保监会近年来对涉房贷款一直保持强监管态度。《证券日报》记者据银保监会公示信息梳理(按公示日期),截至中秋小长假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9月18日),9月份以来银保监系统共开出罚单265张。在针对银行的罚单中,有24张明确指向涉房贷款违规,处罚对象除银行外还包括相关责任人,罚金合计1600.58万元。


    24张罚单中,金额最高的由上海银保监局开出。9月7日,上海银保监局公布的罚单显示,上海某股份银行在2016年至2020年存在11项违法违规事实,包括违规向资本金不足的房地产项目发放贷款、个人住房租赁贷款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等,被处以责令整改,并处罚没款共520.58万元。


    处罚金额次高的罚单由云南银保监局开出。该局9月18日公示的行政处罚信息显示,某国有大行的云南省分行涉及5项主要违法违规事实,其中包括违规向房地产企业提供融资,被处以罚款215万元。


    9月10日,宁波银保监局一连公布了10张罚单,其中6张与涉房贷款违规相关。具体来看,某国有大行宁波分行的主要违法违规事实为个人经营性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被罚款180万元,并责令该分行对相关直接责任人员给予纪律处分;某股份制银行宁波分行则因个人经营性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贷款管理不审慎,被处以罚款160万元;某农村商业银行的主要违法违规事实为经营用途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被处以罚款150万元,并责令该行对相关直接责任人员给予纪律处分。在上述6张罚单中,有3张针对个人,被罚原因包括对所在机构个人经营性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问题负有直接管理责任,或对个人经营性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违规发放流动资金贷款行为负有直接经办责任。


    涉房贷款违规为何屡禁不止?南开大学金融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获取盈利和风险控制角度出发,房地产市场对于信贷资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但我国商业银行不仅是盈利主体,更要承担社会责任、落实国家战略。故而,监管层要严格监管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流向。


    而自房地产金融监管“三线四档”和集中度管理实施以来,房企降杠杆成效逐步显现,房地产长效机制进一步落实。中国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近期表示,经营贷违规流入房地产专项排查已基本完成,对发现的违规问题督促建立台账,逐项整改至“清零销号”。同时,截至7月末,房地产贷款增速创8年新低,银行业房地产贷款同比增长8.7%,低于各项贷款增速3个百分点;房地产贷款集中度连续10个月下降,房地产贷款占各项贷款比重同比下降0.95个百分点。


    “未来,防止银行保险资金绕道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还需要在两方面发力。”有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一是要进一步加大监管处罚力度,着力解决金融领域违法违规成本过低的问题;二是银行应对贷后资金用途、流向进行大力监管,一旦发现资金违规使用的情况,应该第一时间追回。

    2021-09-22
  • 含植物蛋白的饮料市场持续升温

    植物蛋白饮料行业赛道越来越热闹,新兴品牌不断崛起的同时,一些老牌企业今年也实现了业绩增长。业内专家表示,随着产品创新与消费者需求的匹配,植物蛋白饮料前景看好。


    入局者不断增多


    2021年1月发布的《2020植物蛋白饮料创新趋势》显示,2020年植物蛋白饮料市场高速发展,增速高达800%,购买人数上升900%,销量增速远超其他饮料品类,在饮料市场中成长贡献15.5%,排名第三。在行业发展风口下,吸引了众多企业纷纷布局。今年以来,植物蛋白饮料种类、品牌不断增加,连喜茶、奈雪的茶、瑞幸咖啡也都在自己的饮品菜单上增加了豆奶、燕麦奶饮品等。


    企查查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植物蛋白饮料赛道共计发生融资49起,总金额超过19.66亿元。从时间上来看,2020年和2021年8月底,植物蛋白饮料赛道获得的融资数量较为集中,分别有16起和15起。从项目上来看,原创燕麦饮料品牌OATLY获得的融资金额最高,达13.23亿元,植物成分人造肉研发生产商Starfield星期零以及植物蛋白饮料生产商熊猫乳品获得的融资金额排名靠前,分别有1.76亿元和1.70亿元。从城市上来看,北京和上海对植物蛋白饮料赛道最为青睐,分别发生融资10起和9起。


    2021年,植物蛋白饮料赛道的融资热情仍然有持续升温的趋势,植物营养品牌植物标签在4月获得两次融资,总金额超6000万元。值得注意的是,老牌乳类饮料生产商如李子园、欢乐家等,也纷纷进军植物蛋白饮料领域,并在今年上半年IPO(首次公开募股),豆制品零食生产商祖名股份同样在上半年IPO。商家们对植物蛋白饮料赛道的看好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此外,植物蛋白饮料赛道还出现了伊利、蒙牛等巨头的身影。伊利推出了植选植物奶,蒙牛推出了植朴磨坊豆奶等。


    目前线下超市里常见的植物蛋白饮料有哪些呢?记者近日走访北京市场发现,一些超市已经开始在货架上集中摆放植物蛋白饮料。9月6日,记者在物美超市增光路店看到,目前货架上可见到的植物蛋白饮料品种已经很多,除了之前较常见的六个核桃、露露杏仁露等,还出现了豆本豆、椰树和椰林椰子汁等。记者还发现了从境外进口的维他奶等。而部分产品有优惠活动,如售价为5元/盒的豆本豆买一盒送一小包。在该超市豆制品低温区,记者还发现了一些预包装豆浆产品,包括黑豆、绿豆等口味,且折扣力度较大。


    传统品牌业绩向好


    除了新入局的企业,植物蛋白饮料两大龙头企业养元饮品和承德露露近日都递交了上半年成绩单。相比于过去增长乏力的情形,今年上半年,两大老牌企业都实现了业绩的高速增长。


    主打“六个核桃”的养元饮品公布的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其实现营收34.11亿元,同比增加91.27%,实现净利润约11.59亿元,同比增加63.85%。承德露露公布的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承德露露实现营收13.6亿元,同比增长36.44%,实现净利润2.83亿元,同比增长38.14%。


    关于业绩增长的原因方面,养元饮品在公告中表示,公司上半年紧抓市场回暖机遇,聚焦传统春节旺季,深化传统渠道产品战略,巩固公司市场份额;针对高考社会热点,大力开展品牌传播,持续深化品牌定位;积极开拓社群等新兴渠道,多维度触达消费群体;完善市场布局,优化市场经销体系,使整体市场保持了健康的发展状态。


    承德露露则称,虽然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销量,但是今年随着营销力度的加大、空白市场的拓展,公司收入增幅较大。今年上半年承德露露加大了市场开拓力度,包括餐饮、校园、宴会、车站等渠道空白点的开发,推出形象店、标杆店,其中新开发餐饮空白店9.23万家,高铁终端888家。


    市场前景广阔


    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意向和习惯,在老龄化、三胎放开背景下,饮料行业未来消费升级的方向是营养和健康,从“好喝”向“喝好”转变。而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具有营养价值的健康食品更受消费者的青睐,而植物蛋白饮料具有低脂、低卡等特点,得到了很多消费者的认可,正是在此种需求下得以快速发展。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植物蛋白饮料产量约为87.84亿升,同比增长6.1%,2014-2019年复合增长率超过9%。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2021年我国植物蛋白饮料行业市场规模约1234亿元,且在2026年有望达到1400亿元。


    天猫此前发布的《2020植物蛋白饮料创新趋势》显示,目前我国植物蛋白饮料消费者主要为高线城市年轻一代消费者,其中35岁以下消费者占69%,一二线城市消费者占近50%,具备较强的持续消费能力,在未来的消费升级持续强化趋势下有望为行业带来长期需求。


    资深消费品投资人吴晓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食品饮料行业蕴含的新的发展机会在植物蛋白饮料市场中体现得非常充分。新兴植物蛋白企业为行业带来了第二增长机会。当下我国消费者的年龄、圈层、态度以及消费心理、消费能力、传播渠道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为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告诉《中国消费者报》记者,经过疫情的洗礼,健康消费已经成为消费升级趋势下的新风口,随着企业纷纷入局,此前植物蛋白饮料市场不温不火的状态或许会发生改变。在送礼、聚餐首选品和日常饮用佳品等概念之外,新老企业也开始注重产品创新、消费者思维模式的研究和匹配,从而共同激发行业的发展活力。

    2021-09-18
  • 餐饮业背后的“隐秘”厨房

    必胜客、肯德基的早餐几乎人人都吃过,但早餐的供应商或许被大家忽略,这家来自郑州的千味央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在今年9月6日,叩开了A股市场的大门。


    数据显示,2018年-2020年,千味央厨的营收分别为7.01亿元、8.89亿元、9.4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6.05%。作为国内最早由C端面向B端餐饮业的速冻米面食品企业之一,作为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作为餐饮供应链“独角兽”,千味央厨能否借力资本市场,实现转型,备受市场关注。


    实控人李伟的资本市场谋划


    据了解,千味央厨的实控人李伟曾是思念食品的创始人、前董事长兼实控人。在河南,像李伟这样的餐饮独角兽有不少。双汇是中国最大的肉制品龙头,三全食品是中国速冻食品行业首家上市公司,好想你是红枣第一股。中国最大的辣味休闲食品企业卫龙,9月初刚刚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有望成为“辣条第一股”。此外,巴奴火锅、锅圈食汇和蜜雪冰城等餐饮连锁品牌均来自河南。


    2020年底,河南省有食品生产企业1.08万家,食品小作坊登记1.06万家,食品生产类市场主体数量居全国前列。


    千味央厨创立于2012年,出资方正是郑州思念食品有限公司(简称“思念食品”),两家公司同属速冻食品赛道,实控人也是思念食品的创始人兼实控人李伟。李伟真正踏入食品行业是在1996年,当时联合利华生产的和路雪冰淇淋进入国内,利润空间较大。他嗅到其中的商机,拿下和路雪在河南的总经销权。冬季来临后,冰淇淋销售迎来淡季,李伟开始琢磨其它生意,他看上了同样需要冷链的汤圆。


    随后,思念食品刚刚完成从新加坡交易所私有化退市。因此种种迹象表明,千味央厨都像是思念食品的延续,是李伟在速冻食品领域的再次尝试。李伟表示,此次创业定位B端市场,主要为餐饮企业提供定制化、标准的速冻食品及相关餐饮后厨解决方案,被称为中央厨房。


    2016年3月,思念食品将千味有限(千味央厨的前身)100%全部出资转让给郑州集之城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2017年更名为“共青城城之集”),随后新股东对千味有限进行增资并更名为千味央厨。招股书显示,目前共青城城之集持有千味央厨62.49%的股份,李伟持有共青城城之集100%股份,为千味央厨实际控制人。


    中央厨房是餐饮工业化、标准化的具体组织形式,通过对各环节进行标准化管理,实现集约化生产,能保证产品品质稳定,防范内外部餐饮食品安全风险。购买中央厨房生产的半成品,还可缓解餐饮企业的成本压力。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虽然中央厨房的食材成本较高,但高出部分在人工、房屋租赁及能源杂费中被抵消,同样售价20元的快餐,购买半成品或成品的总成本比直接购买食材低0.4元。


    李伟表示:“我相信自己的眼光。我觉得,未来千味央厨一定是个百亿级规模的公司。千味央厨瞄准的餐饮业后厨这个方向,市场实在太大了。而且,公司在行业市场占位较早,有很大的先发优势。至于千味央厨的上市计划,其实是水到渠成的事。即使不上市,我们一定也会扎扎实实地把它做好,企业的业绩和创新发展能力,永远是第一位的,其他都是次要的。”


    年入9亿利润同比三年增长


    区别于思念食品,千味央厨主要面向B端餐饮商家提供服务。近年来,餐饮行业迎来黄金时代,资本对餐饮业的关注度持续高涨,经济增长和消费升级也为行业打开广阔的市场机会。


    据了解,千味央厨的发展,除了餐饮行业带动食材采购规模扩大,还包括冷链物流行业的提升,目前已形成年产量近10万吨的规模。


    根据招股书,2018-2020年,千味央厨的油炸类产品销售占比均在50%以上,烘焙类产品的销售占比约为20%,蒸煮类产品的占比约19%,菜肴类及其他的销售比重则较小。油炸类作为公司主力系列,2020年营收额达5.21亿元。虽然菜肴类及其他产品的收入比重较小,但增速较快,2018-2020年营收分别为997万元、2240万元和4968万元,占比分别为1.42%、2.52%和5.27%。


    作为国内较早面向B端餐饮业的速冻米面食品供应商,经过数年发展,千味央厨坐拥一批明星客户,包括肯德基、必胜客、华莱士、海底捞、真功夫、九毛九、呷哺呷哺等国内外知名餐饮连锁企业,带动公司业绩快速增长。


    2018年-2020年,千味央厨的营收分别为7.01亿元、8.89亿元、9.4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6.05%。同期,净利润分别为0.59亿元、0.74亿元、0.77亿元。2021年上半年,千味央厨营收5.68亿元,同比增长54.80%,净利润增长47.67%至3579万元。


    广发证券研究所的报告指出,若以2018年国内速冻米面制品餐饮渠道收入122亿元测算,千味央厨米面速冻的市场占有率约为5.75%。


    据公司介绍,此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中的新乡千味食品加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公司将新增年产8万吨产能,将由2020年约12.80万吨扩大至19.60万吨;与此同时,公司的总体产能利用率也将达到90%以上,将进一步巩固公司主营业务、提升盈利能力,保持领先的市场地位。


    同时,千味央厨表示也将借力资本市场不断升级现有产品,加大新品开发力度,继续拓展产品品类,重点是火锅类、团餐类食材的产品。加强开发区域性连锁餐饮企业客户,加重针对供应中小餐饮企业的经销商的合作力度。


    需求从“C”到“B”转移


    千味央厨的冷冻米面产品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预制菜的一种分支,都是商家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一种选择。据国海证券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中国预制菜市场B端与C端比例大概为8:2,餐馆等商家仍旧占预制菜的消费大头,而个人家庭对预制菜的消费占比仍有待提升。


    这一数据放在千味央厨的招股书中可以找到共通点,数据显示千味央厨2017-2019年度营收额构成分别为,2017年经销模式占比59.41%、直营模式占比40.59%,2018年经销模式占比59.31%、直营模式占比40.69%,2019年经销模式占比58.98%、直营模式占比41.02%,报告期内经销模式在营业额中的占比接近六成,而直营模式占比在四成徘徊。无论是外部数据还是内部数据都证明了对于千味央厨而言,“toB”生意才是发展前景所在。


    自2012年以来,百胜中国及其关联方成为千味央厨第一大客户,旗下拥有肯德基和必胜客等餐饮品牌,销售金额不断提升。


    2018年-2020年,百胜中国对千味央厨营收的贡献占比分别为30.20%、30.72%、23.37%。


    然而,也有专家表示,千味央厨是国内最大的餐饮渠道速冻米面供应商,但由于过分依赖单一客户,且直营独家模式的毛利率高于非独家供应产品,存在着较大风险。未来,如果百胜中国等大客户减少订单或终止合作,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经营业绩将遭受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千味央厨则表示,本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到位后,公司的资本结构将更趋合理,总资产和净资产规模的扩大将增强公司抗风险的能力。


    据悉,此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围绕公司现有主营业务展开,扩大公司速冻米面制品的生产规模,提升公司生产工艺水平,提高市场占有率。

    2021-09-18
  • 看好家用服务机器人赛道 以割草机打造新增长点

    九号公司家用服务机器人事业部总经理任冠佼日前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从2019年进行预研到2021年正式发布产品,“智能割草机器人项目”实际上是九号公司的一次“内部创业”。九号公司董事长高禄峰表示,公司会从AI及机器人研究院抽调部分精兵强将,和现有家用服务机器人事业部一起,成立专门的独立子公司来发展这块业务,打造公司的新增长点。


    “我们预判,未来10年家用服务机器人将成为最重要的经济拉动力之一。我们选择割草机器人作为进军家用服务机器人领域的主力方向,是因为看到割草机器人行业的时代机会,公司有机会成为细分品类的全球冠军。”高禄峰说。


    从“人”到“物”


    割草机在中国家庭中的感知度并不高,对于为什么选择“智能割草机器人”作为发力方向,高禄峰这样解释:“九号公司是一家主打智慧移动能力的公司,而智慧移动能力分为智慧地移动人和智慧地移动物。智慧地移动人就是通过创新方式帮助人们更好地出行,这是九号公司目前所做的业务;智慧地移动物则是通过机器人的技术方式,帮助人从非常繁杂的工作里解脱出来,家用服务机器人正是其中代表。我们预判,未来10年家用服务机器人将成为最重要的经济拉动力之一。”


    高禄峰表示:“此次选择割草机器人这样一个细分品类原因有三点:首先是这一行业门类处于爆发前列;第二是这一门类拥有颠覆式创新的机会;第三是最重要的一点,在这一领域,我们有机会成为全球的第一。我们相信在智能割草机器人领域能够复制在滑板车等领域的成功。”


    此前,九号公司已在智能电动平衡车技术积累基础上,独立研发了服务类机器产品“Loomo/路萌”。此外,九号公司还研发了智能室内配送服务机器人S1、S2以及机器人通用移动底盘RMP系列。目前,室内配送机器人“方糖”已经进入了商业落地的阶段,为洲际假日酒店、万豪JW酒店等餐饮酒店提供服务。


    任冠佼说:“从我参加机器人大赛到现在,一直都有人问我机器人到底有什么用,服务类机器人实际上能真正解决人们的问题。这次我们发布的智能割草机器人能够切实提升家务效率,减轻家务负担。”


    任冠佼介绍,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割草机器人普遍存在两大痛点,一是割草机器人在工作路线上大都采取随机碰撞方式,割草机碰到边界后以随机角度转弯,导致重复覆盖以及覆盖不完全等问题,效率相对不高;二是割草机在首次工作前,需要联系专人上门预埋边界线,不仅要花费300欧元到400欧元,还要耽误大半天时间,部署灵活性差。


    九号公司此次发布的智能割草机器人采用了独创的EFLS融合定位系统技术,通过融合多种传感器信息,让机器人能够在各种草坪环境中实现精确定位,无需人工埋线,仅需通过手机APP遥控机器人在院子中绘制一张工作区域地图,地图会记录院子的形状、边界的位置、需要避开的禁区等,然后机器人会根据这张地图去规划最优的割草路径,从而实现无边界规划式割草,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对比传统割草机器人节省平均1.5个小时至4个小时,同一片草地上,割草效率提升6倍。


    主攻海外市场


    九号公司AI及机器人研究院院长陈子冲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九号公司确实是国内机器人圈子里最早发现“智能割草机”市场的。“2019年2月,我们内部沟通这个项目,2019年下半年就开始做商业化应用,那时国内知道割草机市场需求的人还很少。之前,我们一般都是依据应用需求做产品,但这次却是用技术来找应用场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确实发现市场存在很大的需求。”


    任冠佼介绍,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智能割草机器人市场年出货量已达近90万台,市场规模近10亿美元。2020年行业复合增长率近20%。“可以说,整个市场经过近20年的发展,产品需求和商业模式已经得到验证。”


    任冠佼表示,目前,全品类割草机全球市场规模大约每年260亿美元,对10亿美元规模的智能割草机来说有很高的天花板。整体来看,目前全球约有2.5亿个私人花园。其中,美国有1亿个,西欧、北欧、英国合计拥有8000多万个。但这些欧美国家家庭所采用的割草机品类主要以传统手推和骑式传统割草机为主,年出货量达1150万台,未来割草机器人还有很大的渗透空间。“从市场层面来看,目前割草机器人市场刚经历发展初期,正处于中期上升阶段的早期。”


    “2020年全球智能割草机销量在90万台左右,目前行业龙头大概销量在35万台-40万台左右,行业第二名大概销量是20万台-30万台左右。我们希望用三年左右时间在无边界智能割草机器人领域做到第一。”任冠佼称。


    组建团队独立运营


    为了将在这一细分品类做到行业第一,高禄峰表示,九号公司已经在组织、渠道、供应链等层面做好准备。公司会抽调内部AI及机器人研究院的精兵强将,结合家用服务机器人部门成立一个独立子公司运营割草机器人的业务。“这个团队将是在全球范围内做智能割草机团队里面研发能力较强,同时也有超过十万量级以上量产经验的团队。九号公司也会将旗下品牌、渠道、供应链等资源赋能给割草机器人来使用。”


    任冠佼表示,九号公司一直在进行全球化商业布局,且在机器人技术上有长期技术积累,很多资源都可以平移到割草机器人上来。


    九号公司2021年半年报显示,公司在智能短交通和服务机器人领域精耕细作,依托自身在智能控制、工业设计、供应链管理、规模与品牌等多方面的竞争优势,不断拓展智能电动平衡车和智能电动滑板车产品布局,并逐渐将业务链延伸至电动两轮车、全地形车以及智能配送机器人领域。2021年上半年,公司智能电动平衡车销量20.89万台,销售收入为4.11亿元;智能电动滑板车销售172.39万台,销售收入为33.24亿元;智能电动两轮车销售17.61万台,销售收入为5.13亿元;全地形车销售6173台,销售收入为1.37亿元。另外,儿童自行车产品、配件等其他产品收入超3亿元。


    “不同产品的机器人也有很多技术共通点,驱动器、控制器、传感器只是不同器件的组合,技术底层和方法论是相通的。”任冠佼表示。


    陈子冲举例称,此次智能割草机器人用到的EFLS融合定位系统技术,在之前九号公司研发的配送机器人里也涉及过,然后结合割草机器人特定的运行场景需求进行调整改进。“在供应链方面,九号公司现有短途交通类机器人的轮子部分的供应链以及电池电机电控”三电“部分的供应链都可以提供给割草机器人来使用,一些新的关键技术,例如卫星定位差分GPS会涉及到之前没有接触过的供应商,我们会重点开拓。”

    2021-09-17
  • 液晶面板:未来全球竞争烈度趋缓

    近期,历时13个月的液晶面板涨价迎来拐点,全球面板价格逐渐回落,行业进入新一轮整合周期。本轮面板价格上涨时间长、涨幅大、全尺寸普涨、尺寸分化明显,对行业影响持久而深远。历史上的液晶周期总是部分归因于厂商格局的变化,这次液晶涨价最长周期,京东方、TCL科技策动的重大收购,进一步稳固了中国大陆厂商的全球主导权。经历了系列面板竞争格局变动,未来竞争格局深度变化的频度也将逐渐趋缓。


    周期波动触发行业主动权转换


    2015年下半年和2018年上半年成为中国液晶面板发展历史上两个值得纪念的时间节点,除了面板价格在6个月内从同比下降25%急剧发展为同比下降35%,中国大陆厂商也开启了对于韩厂的逆袭之旅。


    2015年下半年,中国新一波8.5代线的产能扩张刺激了全球供应。群智咨询数据显示,得益于中国大陆8.5代线增加到8条和5.5代线产能爬坡,2015年液晶面板产能比2014年增长36%。其中,京东方重庆8.5代线规划产能每月12万片;TCL华星光电新的8.5代线实现月产6万片;中电熊猫的8.5代线在2015年第三季度量产,比2014年产能面积增加55%。而2018年上半年,京东方的10.5代线工厂提前投产,引发了供给大量提高,并开始带给韩国液晶面板厂关厂的压力。


    在2015年之前,价格变化摆幅震荡一直较为温和。根据Omdia研究,2009—2015年,每半年的价格变化在-20%和+20%之间。然而,2015年到2021年,每半年的价格变化变得很活跃,价格在6个月内的变化大于30%。这与供给面的变化有极大关系,特别是2015年后中国大陆的面板厂商开始占据价格的主导地位。


    2016年下半年是面板价格急剧飙升的一个特殊时间段,这是由于2015年最后一次周期性价格下跌和三星显示关闭了7代线产能导致。群智咨询数据显示,在这一时期,韩国厂商依然保持领先优势,市占率为20.6%的LGD位列第一,与上年持平;三星显示因制程改造良率不佳影响整体出货,加之11月底关闭7代线40英寸面板出货减少,市占率下降0.8个百分点排名第二。


    与韩厂相比,我国台湾的群创、友达市占率受到挤压,且新增产能保守,群创、友达分列第三、第四名,市占率共占30%。我国大陆以京东方和TCL华星为代表的厂商则不断扩充产能,市占率显著提升。其中,京东方市占率大幅提升到15.4%,排名全球第四;华星光电得益于t2产线的扩产,市占率挤进全球第五。中电熊猫的8.5代线在2016年第一季度也实现量产,带动55英寸面板出货波动增加。2016年,京东方、TCL华星和中电熊猫三个面板厂商的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市占率达合计到30%,出货数量仅次于韩国,排名全球第二。从此,中国面板厂在全球液晶电视面板市场的占有率将持续稳步提升。


    头部厂商借机改写竞争版图


    历史上的液晶周期总是部分归因于厂商格局的变化。从2020年下半年到2021年上半年这个时间最长、涨幅最大、全尺寸普涨、尺寸分化明显的液晶涨价周期同样如此。


    奥维睿沃总经理陈慧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面板行业来说,涨价周期造成的正面影响是带领面板行业从低价竞争的泥潭中走出来,实现整体性盈利,让企业获得资金去布局新技术和新赛道,进而推动面板行业发展。同时,头部企业重组并购,推动面板行业集中度提高。


    尤其是近两年,全球LCDTV面板市场迎来了大洗牌,“一超多强”的格局逐渐形成并愈加稳固。群智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全球LCDTV面板出货量排名前五位分别为京东方(30%)、TCL华星(20.4%、群创(19.3%)、惠科(19%)、LGD(12.1%)。


    韩国厂商的收缩为中国面板厂发展提供了契机,尽管目前来看,韩国厂商的产能退出不如预期。三星显示在今年第一季度已关停G7,但G8.5代线将持续运营到2022年以保证其集团客户的供应稳定。LGD则持续推行“双轨道”策略,韩国与广州的OLED产线均在第二、第三季度完成扩产。同时,LCDG7.5产能提升到150Ksht/M,运营其7代线和8.5代线LCD工厂至2023年。尽管三星显示一再延后其LCD产能关停时间,但整体技术重心向OLED领域转移,退出LCD市场也只是时间问题。LGD的“LCD+OLED”并行策略支撑其出货稳定,但“不进则退”,其在LCD面板市场的领先地位已被中国面板厂取代。


    重组并购成为头部面板厂拓展版图的重要方式,2020年发生的多次并购让整个面板市场格局重塑。京东方成功整合中电熊猫8.5代线和8.6代线工厂,进一步巩固了行业龙头的位置。群智咨询TV面板资深分析师李晓燕表示,未来,京东方在面板资源的优化整合之路上越发从容,当更多的面板产能被集中规划调配之后,其在全球LCDTV面板市场的主导地位和话语权将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巩固。


    TCL科技收购苏州三星电子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60%股权及苏州三星显示有限公司100%股权,产能面积份额排名第二。业内预测,TCL华星除非建立一座新的工厂或扩大现有产能,否则其液晶产能份额在2024年至2026年将稳定保持在20%左右。


    业内认为,随着中国液晶产能跃居全球第一位,扩产周期也逐渐进入到尾声。“随着市场集中度的提升,大的产业格局变化和新增产能趋于理性。”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近日在业绩交流会上表示。今年4月,TCL科技方面表示,对新增LCD投资已经有了非常严格的限制。京东方同期也表示,没有LCD面板产线的新建计划。


    面板供应商主导权增强


    京东方相关负责人在7月的投资者关系活动中表示,行业内存量产能逐步退出、新增产能总量有限且产能释放节奏平缓,市场份额逐渐向行业头部企业集中,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供需结构持续改善。未来,LCD行业将由投资驱动的高速发展逐步进入成熟期,由供给周期主导的大幅周期性波动转为由需求淡旺季影响的窄幅波动。


    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常务副秘书长胡春明判断,此次液晶周期将减缓竞争格局深度变化的频度。此次周期之后,面板厂商开始思索在后疫情时代摆脱周期性规律束缚,追求确定性成长的可能。尤其是头部企业将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在保障供需均衡、推动技术进步、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价格弹性,尤其是丰富应用场景等方面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未来效益竞争将成为重点。


    根据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供应方市场集中度的提升,将更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控制力,并在上下游博弈中占据更强地位。


    数据显示,2021年第一季度全球Top10电视品牌面板采购量占TV面板厂商出货的比重达到62.5%,第二季度的占比则高达65.2%,创造了近几个季度的新高。群智咨询TV事业部研究总监张虹预计,未来2年到3年面板供应商对面板价格的影响力将更加凸显,在供应链上下游的博弈当中优势亦会更明显。


    记者了解到,为了应对面板产能集中度快速提升,终端品牌开始推进分散化的采购策略。从去年开始,头部终端品牌已加快导入惠科、夏普等面板资源,以避免过于集中带来的供应风险,缓解价格的剧烈波动。


    张虹表示,今年第三季度全球LCDTV面板面积基准的供需比为5.7%,供需趋于平衡偏宽松,这对面板的需求和供应双方都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建议面板厂商在灵活调整产品结构、产能结构的同时,应慎重考虑产能释放的节奏,适当控制扩产的步伐及新增产能爬坡的进度。

    2021-09-17

  • 首 页  上一页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