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逐步“拆墙” 支付市场互联互通提速

    近日,支付宝、微信支付公告称,正在与中国银联开展合作,推动线上、线下的多场景支付互联互通。目前,支付宝、微信支付与云闪付已实现线下条码的互认互扫,淘宝85%商铺支持消费者通过云闪付付款。






    业内专家表示,支付机构巨头打破壁垒实现互联互通,是顺应监管趋势和商业逻辑发展的必然。由于用户黏性等原因,短期来看市场格局不会出现大的变化。后续,各方在展业中如何进行利益分配等问题仍需进一步厘清。


    巨头相继接入银联


    近日,支付宝、微信支付发文称,正在与中国银联开展合作,推动线上、线下的多场景支付互联互通。


    据支付宝披露,今年8月,支付宝已完成接入银联云闪付的技术研发,并逐步开放线上支付场景。第一步开放的交易场景是淘宝平台,目前淘宝85%商铺已经支持消费者通过云闪付付款。安装云闪付App的用户,在淘宝购物提交订单后,即可在支付宝收银台直接选择“云闪付”支付。


    线下方面,支付宝与中国银联在2020年开始基于条码互联互通业务展开密切沟通和探索,并在2020年底完成试点验证后逐步推广。目前在北京、天津、广州、深圳、成都、重庆、西安等全国多个城市已实现收款码扫码互认,计划明年3月份覆盖全国所有城市。


    此外,支付宝携手银联共同推动完成了工行、建行、中行、交行、招行、中信等23家银行和机构的开放合作,支持云闪付App及各银行、机构App扫描支付宝收款码的支付功能。


    日前,微信也发布声明称,腾讯微信支付正与银联云闪付在支付、服务两个层面推进更深入的互联互通。


    据介绍,微信支付已与银联云闪付App正式实现线下条码的互认互扫,用户可于全国省会城市通过云闪付App扫描微信收款码完成支付。同时,云闪付App全面支持Q币、QQ音乐和腾讯视频的充值服务;微信小程序逐步支持云闪付支付,首批上线包括微信读书、腾讯视频、猫眼、京东、步步高、瑞幸等小程序的部分场景,该能力已于9月22日启动灰度测试。


    “破壁”是大势所趋


    对于支付领域互联互通最新进展,业内专家表示,不管是从监管层面看,还是从商业逻辑的层面看,支付机构巨头都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打破相互之间的壁垒。


    此前,支付市场中存在较高壁垒,线下常常能看到“码牌林立”的现象,既加剧了支付巨头的垄断地位,也不利于消费者的自由选择。


    监管层一直推动支付市场打破藩篱。2019年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121)》中就明确提出,推动条码支付互联互通,研究制定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标准,统一条码支付编码规则、构建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体系,打通条码支付服务壁垒,实现不同App和商户条码标识互认互扫。


    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近日在出席第十届中国支付清算论坛时表示,要聚焦公平竞争,推动平台企业有序开放支付接口,不能仅考虑某一家机构,要真正向所有支付机构开放,严禁排他性、歧视性支付协议。


    事实上,在近日支付宝、微信支付官宣与银联合作之前,已有多家大型互联网平台开始接入多种支付方式。例如,美团除支持美团支付外,已支持微信支付、支付宝、云闪付等;京东支付方式包括京东支付、微信支付、云闪付,以及微信好友代付等。近期,阿里旗下包括饿了么等多个应用也接入了微信支付。


    博通咨询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表示,支付既能作为一项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建立用户基础账户,又能作为商业基础设施,掌握最有价值的消费数据,对于大平台而言,还能实现业务闭环。当数字化时代到来,支付实际上成为数字化改造的最基础应用和最好抓手,所以一定要进一步促进其变革。


    易观高级分析师苏筱芮表示,近期支付巨头在互通方面动作频频,一方面是由于相关政策的制定与推动,另一方面也与互联互通相关的技术逐步成熟有关。三大机构在此时开放生态,意味着巨头生态开始出现来自外部的支付方式,对于打破支付垄断、促进支付市场竞争而言是一种进步。


    利益分配等亟待厘清


    业内人士指出,支付宝、微信支付与云闪付加速互联互通具有积极意义,但市场格局短期内不会出现大的变化。后续,各方在展业中如何进行利益分配仍需进一步厘清。


    王蓬博表示,支付巨头生态开放,打破各自原本的生态逻辑,包括阿里、腾讯以及各自投资企业的商业版图与商业逻辑都将发生改变。“目前对云闪付利好较多,支付实际上拼的就是场景入口和用户运营能力,未来云闪付可更多在用户运营上聚焦,在线下觅得新机会。对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来讲,在用户黏性、商户直连等因素作用下,现有份额变动不会很明显。”他说。


    值得注意的是,在条码支付的互联互通方面,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壁垒目前还没有被打破,双方之间暂未实现线下条码的互认互扫。


    王蓬博表示,微信支付和支付宝要实现互联互通,还有很多关键问题需要厘清。比如数据归属问题、接口互通后的清算流程问题,最关键的是两家如何分润的问题,毕竟这一系列问题决定了产业链地位和平台的收入。不过他也表示,支付宝、微信支付实现互联互通只是时间问题,无论从监管机构的决心还是商业基础设施的运行来看,都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2021-10-15
  • 蒙牛卢敏放:中国乳企要以品质和创新面对全球市场竞争

    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召开。作为参展企业代表,蒙牛集团总裁卢敏放就蒙牛集团的国际化发展、高端产品发展等话题接受了多家媒体的联合采访。


    受到疫情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多欧美国家的乳企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反观中国乳业,虽然一季度也受到很大冲击,但是目前整个行业已经恢复正增长。卢敏放表示,疫情之后其实给所有中国乳企提供了一个参与全球竞争的更好窗口,中国乳业正迎来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的重要机遇期。


    “全世界的消费者都一样,都希望能够喝到吃到更好的产品,更健康的产品,更营养的产品,那就是通过创新,所以中国企业创新速度就是很快。”在卢敏放看来,中国乳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在加快,未来中国乳企要面对全球竞争,除了品质基础,更重要的是产品和技术的创新能力。


    受制于奶源和市场竞争,近年来各家国内乳品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在国际化的策略上,卢敏放认为,中国乳企国际化的难度主要在品牌的国际化,因此在中国乳业走向全球时,要懂得当地的消费者,要实现本土化,要具备管理当地员工的能力,地缘政治的趋势下,一定是本土的消费者更喜欢本土的产品,蒙牛目前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也在推动以海外员工管理海外企业。


    目光回到国内市场,在卢敏放看来,三四线市场未来有很大发展空间,尽管目前存在各种问题,但是消费者对于好产品的追求不会改变。对于蒙牛而言,需要专注产品质量和创新技术升级,而不是盲目的追求市场销量。只有真正在技术和研发上投入的企业才能长久发展。


    在此背景下,卢敏放对蒙牛旗下的贝拉米品牌有着较高的期许。在他看来,贝拉米坚持做有机会产品,并开始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蒙牛需要有耐心的把产品的品牌和品质做好。另外,从市场情况来看,中国在婴幼儿辅食方面仍有很大发展潜力,贝拉米未来有机会成为全球最好的有机奶粉和辅食品牌。


    除了高端婴儿奶粉市场竞争激烈,相对小众的鲜奶市场今年也异常火爆。对此,卢敏放表示,中国的消费者还喜欢更新鲜产品,“以前我们喝得更多的是常温奶,现在我们开始需要喝鲜奶。”卢敏放认为,开展了数字化改造以后,蒙牛的冷链服务水平更高了,能够提供更贴近消费者需求的高端低温鲜乳制品。


    在奶源方面,蒙牛早已在上游做了布局,收购现代牧业的举措让蒙牛可以依靠优质的奶源和供应链体系,打造出优质的鲜奶产品。在卢敏放看来,乳企收购在考虑创新和技术的技术上,更要取长补短,以填补自身不足。


    除了喝奶,近年来中国人“吃奶”的需求也日益明显。西餐烘焙消费者的增加,奶茶、奶盖茶等新式茶饮的兴起,同样促使相关奶制品销售的火爆。


    对于这一市场变化,卢敏放认为,相关产品的爆发关键还在产品创新和贴近中国消费者的口味。他还提到了奶酪,日本奶酪人均消费是国内人均20倍,日本的奶酪企业做出了很多符合他们本地口味的营养产品,蒙牛现在也把这些产品带到了中国,在中国原生开发出符合国人口味的产品。这一系列实践推动创新,为消费者打造更健康、更营养、更美味、更新鲜产品。他个人看好未来在奶酪市场仍将迎来消费爆发点,原因是不断延伸的产品线开始覆盖更多消费人群,而奶酪及其制品营养健康的属性,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接受。


    对于参加第三届进博会,卢敏放认为会让企业对品牌的国际化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而不是局限于中国的资源来进行业务。另外,有机会参与到全球竞争中来,面对来自全世界的优秀产品,蒙牛也会审视自身是否有能力应对挑战,是否具有全球化的品质。

    2021-10-14
  • 纷至沓来的土特产

    秋高气爽,又逢长假,游兴油然勃发,奈何疫情仍未全消,寻思不出远门,也能饱赏大好秋光之妙法。妙法自然很多,一点手机,即可购买各地时令美食,品尝到五花八门的土特产,这就是最实惠的方法。


    回想过往,要想购买各地的土特产是多么的不易。


    以往,我出门在外(国内为主),每到一地,喜欢淘淘当地的土特产品市场,购买点当地的特色食品,自己尝尝,也送送亲朋好友,彼此都高兴高兴,也不枉去了某地。通过舌尖,感知和记住那地方的风土人情,感觉到中国的地大物博、缤纷多姿。


    记得第一次出远门是“文革”串联到北京,顿然感到京城风物跟江南相比大有异趣,饮食不一般、有的水果也异于江南。串联时吃饭不要钱,我们就坐享其成,虽然知道京城美食多多,却无能力品尝,只个别同学兜里有些钱,就跑去前门全聚德品尝3角钱一两的烤鸭(何等奢侈)。大多数同学只能听其绘声绘色形容烤鸭的肥美,很是羡慕。然而一俟改革开放,一觉醒来,烤鸭竟然风靡全国,我们这地方,本土的烤鸭不说,广帮的烤鸭也不说,光全聚德的连锁店也有了好几家。


    再说那时北京的水果吧,印象最深的是嫩黄色的铜盆大柿子,削皮吃的,透明而嫩甜,只几分钱一个,串联学生尚消受得起,却不易携带,若干年后,这种透明的大柿子到处都有,反而不想吃了。


    还有,当初在北京发现那里的蜜饯既多且价廉,就捎了些回家。以后多次赴京,蜜饯是必购的,然而曾几何时,北京的蜜饯在江南许多副食品商店都有得购买了,多了,也就不稀奇了。


    二十年前去川渝采风,发现那里的麻辣食品够劲儿够有特点的,乃在成都和重庆等地的副食商品店里一再盘桓流连,选购各种辣酱、辣肉食品及火锅底料。那会儿川味东进江南,川菜及火锅方兴未艾,但麻辣风味的小吃还不多,因此我大包小包买回的川味食品包括火锅底料大受欢迎,赠亲戚馈朋友礼轻情重。然而过不了多久,江南各大超市都能随手就买到这些川味食品了。我庆幸赶在食品大流通之前,买了个巧、送了个俏。


    去海南旅游也是十几年前的事了,那里的椰子及其他热带水果真是铺天盖地,于是免不了要捎些回家的,就到处淘椰香食品和其他热带水果制品,买了许多还不过瘾,寻思带鲜果吧,怕车程迢迢变蔫致腐,有些遗憾,但凑巧的是归程火车上竟然有热带水果供应,我就不惜代价买了一只硕大的菠萝蜜回家。回家后全家大小对着这家伙干瞪眼,剖开后仍不知如何料理如何吃,最后竟然一扔了之。如今呢,包括菠萝蜜在内的热带水果山积海聚,江南人吃荔枝芒果榴莲莲雾已成寻常之事,口福是有的,但热带水果已经不再南方专有,成了举国共有。


    仍是十几年前事,我去青海采风,青海的牦牛肉干和青稞酒当然对于我们江南人而言是很稀奇的啦,于是我带了不少,无奈飞机限带酒类,我就将几瓶青稞酒夹带在行李箱里,用细软层层包裹,总以为可以将青稞酒平安带回江南,孰料仍出了问题,不是在机场被查获,而是拉杆箱振动,酒瓶破裂,酒渗入了衣物,让衣物喝了个烂醉。几年过去了,牦牛肉干和青稞酒不再神秘,我们江南也很容易买到尝到。


    岁月飞逝,如今我出门在外,再不去关注什么土特产品了,有时想买了,就会油然想到,其实土特产品已经不土不特了,如果想吃想送亲朋,在本地同样可以买到嘛,何必千里迢迢重死重活随身携带呢。现在,时势的发展又有了新的花头,网购异军突起,只要你想到要什么就能买到什么,从异地飞眼前,致千里于咫尺,并且送货上门、价格公道,货物新鲜。譬如,最近一次我们举家自驾出游,驱驰五千公里,按说买些土特产品也方便,随时可装车携运。但女儿不让买,她说要买什么,只需手机一点,随时可以搞定,而且,说不定你人还在外地,货物已经先期赶到哩。诚如女儿所言,她当下在手机上点购了一些四川、陕西及河南的土特产,当我们风尘仆仆回到家里,所购的一应物品也同时飞抵身边。


    基于全国物流大融通、网购大普及,土特产已经不神秘了。窃以为最好的度假方法就是信手一点,让各地可意的土特产纷至沓来身边,为生活来个锦上添花。

    2021-10-14
  • “冰淇淋中央厨房”模式加力新赛道

    “第24届中国冰淇淋冷冻食品产业博览会”(简称:中国冰淇淋展)于10月11日在天津梅江国际会展中心开幕,中外冰淇淋及相关厂商集聚天津,不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冰淇淋新产品,而且激发了新思维、新话题。


    冰淇淋品种繁花似锦潜力巨大


    中国冰淇淋展上,冰淇淋产品精彩纷呈,产品之丰富已成“无界”的冰爽美食天地。冰淇淋行业领军企业:伊利、蒙牛、光明、八喜;品牌企业:钟薛高、木伦河、宏宝莱、天淇、天冰、德氏、乌兰布和、红宝石、五丰、冰师傅、雪汇、田牧、酷冰、利民伟艳美以及不同国度:意大利、比利时、俄罗斯、土耳其、日本、乌克兰等国冰淇淋产品纷纷亮相展会。


    新消费、新原料、新产品的浪潮给传统冰淇淋市场带来了广阔发展空间。冰淇淋除了传统的以奶油、巧克力、草莓、抹茶、水果等为主要原料的产品外,目前以扩充到了粮食、坚果、花朵、菜肴、海产、保健、混搭、茶、酒等十几个类别原料,并与饼干、月饼、蛋糕、菜肴、奶茶等相拥新场景,展现新话题。目前仅在豆果网上搜索到的冰淇淋产品就有120多种。


    冰淇淋配料业积极发挥冰淇淋工厂“研发室”功能,不断为新需求、新赛道输送新创意、新产品和新话题。爱普香料的椰子豆腐冰淇淋配料、艾尔森生物科技天然生物发酵奶酪香精、英鹏食品科技的高档原料黑松露冰淇淋及生椰拿铁冰淇淋、绿晶生物的发酵乳酸菌香精、娜朵若玛的阿若米塔里榛子饼干套装、淞翔时代的意式手工冰激凌、开菲尔酸奶粉、豪蓓特的焦糖榛子粒、多纳的速冻白桃原汁、威士特的地球冰淇淋配料、曼凯雪的无蔗糖系列香草和巧克力、凯天的“香艾一生”冰淇淋、法布芮的阿玛蕾娜淋拌酱、旺林生物的黄精超微粉等都展示了配料企业的科研成果。


    针对品质消费需求,冰淇淋科研加速进行。天津商业大学教授刘爱国近两年重点研究的无乳糖、无蔗糖冰淇淋和不同口味冰淇淋;多种蛋白的持水特性及开发多蛋白质冰淇淋;冰淇淋收缩、塌陷和冰晶体析出的快速检测方法等项目,受到行业瞩目。


    中国冰淇淋展组委会负责人张小弘介绍,目前,全国城镇人口超过9亿人,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随着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城镇化进程加快,人们的消费行为由过去追求温饱和数量向追求质量、品种和消费场景多样化转变,必然引起食品消费和产销结构变化。新时期以城镇为中心的新消费给冰淇淋发展带来无限遐想,为产能过剩的冰淇淋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空间,冰淇淋做为休闲甜食平台将为新时期多种消费锦上添花。


    中国冰淇淋行业多名专家分析,近年来国内冰淇淋行业规上企业年产值约保持在400亿元左右。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近4.5万家冰淇淋相关企业。多位专家认为,我国冰淇淋行业规上加规下企业年产值应在1000亿元以上。我国冰淇淋行业在产业规模、产品开发广度深度、扩展消费等方面受到国际瞩目。


    中央厨房模式拓展冰淇淋市场


    我国在冰淇淋行业在新产品开发的广度和应用场景方面已达到首屈一指,冰淇淋企业和配料企业积极适应新零售、新消费需求,正在探索以冰淇淋中央厨房形式服务市场。国内多名冰淇淋专家认为,这已基本成为行业共识。


    人们在展会看到,冰淇淋制造业继续巩固拓展工厂化制造、经销商传统渠道模式,同时正在向餐饮、新型冷饮连锁店、焙烤及调理食品加工厂、文创雪糕、联名生产等订单代工模式快速发展。许多冰淇淋企业根据市场消费需求和场景,借鉴餐饮中央厨房模式,为不同赛道加工生产配送冰淇淋,百变百搭。过去靠几个冰淇淋大单品市场通吃的时代渐行渐远,以冰淇淋中央厨房模式供给产品已成趋势和必然之路。


    “新零售、新消费下,包括奶茶在内的店面冰淇淋增速高达300%左右,文创雪糕异军突起,新国潮不断喷涌”。李景民等冰淇淋专家举例说,奶茶业成为冷饮蓝海,蜜雪冰城2020年营收65亿,门店超1.8万家。线上线下新零售业态带动了大包装冰淇淋、冰淇淋浆、粉的销售,一些冰淇淋制造企业积极攻占冰淇淋浆、粉市场,仅国内几大冰淇淋浆料企业年产销就达数十万吨,体量惊人。酷冰企业联名喜茶生产冰淇淋,产销量超过亿元。


    冰淇淋市场风起云涌,中央厨房模式在冰淇淋行业兴起,正在改变乃至冲击着传统工业冰淇淋的营销方式和市场,冰淇淋行业精神抖擞积极应对。据了解,中外冰淇淋头部企业除了大批量生产预包装硬冰淇淋外,努力拓展店面及家庭挖球冰淇淋市场,合作开发定向终端产品,适应多种消费场景。新锐企业抢占线上到家冰淇淋和节令产品,迅速成长。冰淇淋中型及区域性品牌企业,固本创新,抢食网销、店面冰淇淋原料浆粉市场和文创产品,成果颇丰。许多小型企业捷足登陆家庭冰淇淋粉阵地,获得收益。国外冰淇淋及原料厂商则是高扬品牌,主推纯正经典冰淇淋及原料,同时开拓店面冰淇淋和冰淇淋用粉市场,如雀巢推出家用、商用软冰淇淋预拌粉。多家意大利、比利时、日本、俄罗斯等企业在华推广冰淇淋原料的同时积极开展店面手工冰淇淋业务。


    跨界合作、联名创品日盛,增加了冰淇淋的新赛道。蒙牛与北京环球度假区合作的环球冰淇淋店,日销售十几万元,超过洋品牌。光明冷饮与上海联华集团联手推出首发款冰淇淋,影响颇大;钟薛高和水星家纺合作推出联名新品“雪糕被”上线发售,跨出营销新领域;德氏与沈阳故宫联名款文创冰淇淋凤凰楼,高端大气,销售很旺;红宝石东北大板与贝瑞甜心联名冰淇淋风味奶酒,可以将一杯冰淇淋酒变回一根冰淇淋。


    “中国冰淇淋市场规模居全球之首,产品品种最为丰富,没有一种食品能像中国冰淇淋这样,渗透到各个领域,混搭各类食品原料,成就多种消费场景。近几年,冰淇淋行业以服务人民大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中心,迎接新市场、新消费,使得冰淇淋解暑纳凉属性,正在向消费全场景、全季节的休闲甜食转换。冰淇淋制造业正在向“冰淇淋中央厨房”模式发展,为社会多种消费需求和营销模式加工生产冰淇淋,为新赛道铺路。”刘爱国指出。

    2021-10-14
  • 白酒板块再度活跃 机构看好四季度需求韧性

    10月13日,白酒股再度活跃,同时也带动了食品饮料整体指数的拉升。当日盘中,贵州茅台涨超3%,收复了1900元关口,水井坊、五粮液、山西汾酒也股价齐升。截至收盘,中证白酒指数涨超4%,白酒权重超六成的食品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涨2.84%。个股方面,水井坊涨9.75%,报收于146.96元;泸州老窖和金徽酒均涨超5%,山西汾酒、五粮液、酒鬼酒、贵州茅台等9只白酒股涨超3%。






    东亚前海证券数据显示,从批价(以10月8日为最后统计日期)及动销情况来看,高端酒企方面,飞天茅台整箱批价达到3820元/瓶,散瓶批价达到2770元/瓶;普五批价达到975元/瓶;国窖1573批价达到910元/瓶。双节期间,飞天茅台加大供给,批价略有下降是受到供给端扩大的影响,整体来看需求依旧十分旺盛;五粮液方面,批价企稳库存相对较低,动销情况良好;泸州老窖方面,国窖控货挺价效果明显。此外,第105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秋季糖酒会)下周召开在即,部分机构表示,预计将反馈积极信息传递信心,高端酒是兼具高确定性和高景气度的优质赛道,量价齐升趋势确定。


    受益于去年的低基数效应以及消费场景的逐步恢复,上半年次高端酒企也整体表现良好。进入下半年,低基数效应逐步淡化,市场风格切换叠加白酒板块前期估值较高,板块整体进入估值回调阶段。天风证券分析认为,目前白酒板块估值相对合理,三季报业绩增速较高且中长期基本面稳健的标的将会有股价支撑。


    兴业证券表示,白酒板块经历了大幅回调,估值逐步回归,配置优势逐渐凸显。前三季度白酒板块龙头随着基数因素剔除,行业基本面回归稳态发展,高端酒、区域酒仍保持稳健增长,次高端白酒三季度或有超预期等边际利好因素持续释放。中银证券汤玮亮认为,白酒是当前看好的行业,由于收入结构变化、集中度提升等因素,白酒的消费反而展现出很强的韧性,特别是中高端酒,重点关注确定性增长品种和改善型低估值品种。


    “过去几年‘茅指数’的上涨部分原因是消费龙头年均10%-20%的稳定增速具有很强吸引力,市场给予其较高的确定性溢价。我们认为明年甚至四季度这一情况将再现。”泰达宏利基金表示,当前经济形势下,预计明年全A非金融的利润增速可能为0-10%,而消费龙头大概率仍可实现稳定增长,消费白马稳增优势重新凸显。平安基金也认为,考虑到经济周期变化和碳中和对未来行业的重要影响,未来一段时间,成长、周期、消费等有望多点开花,市场可能呈现“震荡为主,板块快速轮动”特征。短期除了建议关注业绩增速持续高增的能源链条,前期调整较多且持续稳定成长的消费等(白酒、医药)也建议均衡布局。

    2021-10-14
  • 产业规模超过6000亿元 上海如何建设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中新网上海10月11日电(记者郑莹莹)上海首次举办的2021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11日于此间开幕。现场,一批国内外龙头企业成为上海首批“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合作伙伴”,助力加强上海生物医药行业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上海如何建设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是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数据显示,2020年,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超过6000亿元(人民币,下同),其中,相关工业总产值突破1400亿元。



    行业对话2021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组委会供图行业对话2021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组委会供图

    “有些(外资药企)可能会有‘撤离’的动作,但罗氏最近这几年一直在‘加码’。我们之所以在上海建研发中心,目的在于跟本土的科学原创发现、临床资源进行融合,真正形成‘在中国,为世界服务’的梦想。”罗氏制药中国总裁边欣在活动上说。

    在她看来,建设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更高水平的开放,让更多人才在体系内部流动,同时也使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的创新成果能够互享、互通。二是世界级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特别强调前沿和原始创新,包括现在医疗数据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从造福患者的角度利用好医疗数据,也值得特别关注。



    上海公布一批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合作伙伴2021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组委会供图上海公布一批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合作伙伴2021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组委会供图

    资料显示,全球排名前20的药企和医疗器械企业分别有18家和17家落户上海,纷纷在沪设立中国区总部、研发中心或生产基地等。

    阿斯利康全球首席执行官苏博科在视频发言中也表示,位于上海的阿斯利康全球研发中国中心完成了全面升级,将进一步提升其在全球研发链条中的地位。

    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上,上海不仅“外功”了得,也勤修“内功”。上海全市建立了6个国家级和17个市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生命科学、药学等领域集聚了一批中国国内领先的科研院所。

    联影集团董事长薛敏表示,联影是上海本土成长起来的企业,上海的医疗资源优势非常明显,有一大批高水平的医院,这给行业创新带来源泉,“我们行业很多原始创新其实来自临床需求,医院医生在诊断疾病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新需求,激发新想法,产生新项目。”

    他认为,上海要建设“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不仅产业要有相当的规模,达到千亿级甚至万亿级以上;而且要有一批具备世界一流创新能力的企业;还需要构建完整的产业链。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李佳强调了“原创”的重要性,他认为这是建设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最核心的要素,我们只有在原始创新上达到了足够高的高度,才能真正达成“不止是产业,而且是创新能力,在世界上引领”这一愿景。

    上海今年出炉《关于促进本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其内容覆盖研发、临床、制造、应用等全产业链的政策体系,也明确了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未来3年内发展方向。上海已形成了以张江为核心,以临港新片区等5个特色园区为支撑,以其他特色基地为补充的“1+5+X”产业发展布局,“张江研发+上海制造”联动发展格局不断优化。在当天的开幕活动上,上海生物医药前沿产业创新中心(筹)揭牌。

    2021-10-13
  • 东湖科学城引领两大万亿产业集群

    9月26日,TCL华星光电在武汉光谷发布“星翼计划”,全面启动产业多元化布局。除高端中小尺寸显示面板外,华星光电还将进军高端旗舰车载显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VR显示面板等多类产品线。



    TCL华星光电在光谷启动“星翼计划”

    8月4日,鼎康生物二期CDMO扩建项目,在光谷生物城开工,计划5年投资60亿元,2022年三季度投用。作为全球首个模块化生物制药工厂,其原液及制剂产品,从光谷输往全球20多个国家,填补了我省在生物医药产业大规模、商业化生产领域的空白。



    鼎康(武汉)生物生产图

    沿光谷科创大走廊创新带,“光芯屏端网”与生命健康两大崛起中的万亿产业集群,正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集聚成果、人才、企业和政策,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新创业的“热带雨林”。

    “芯光灿烂”科学城

    8月,模拟与混合信号芯片设计公司聚芯微电子,宣布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多家知名半导体产业资本联合投资,包括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华业天成、恒信华业等。

    聚芯微电子创始人刘德珩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后赴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求学,曾在全球顶尖半导体公司恩智浦欧洲总部担任全球产品总监。回国后,他在武汉未来科技城创业,短短5年间,其智能音频芯片及解决方案便已向OPPO、小米、三星等一线手机厂商完成上亿颗出货。



    聚芯微电子公司开发的3D芯片模组

    刘德珩介绍,公司自主研发的5umVGA级背照式高分辨率ToF飞行时间传感器芯片,目前已成功流片并获得批量订单,线性马达驱动芯片和光学传感芯片也即将规模化量产。“在光学传感和3D视觉方向,我们将加速发展激光雷达、接近传感、屏下光感、自动对焦、自动白平衡等各类强化拍照和显示效果的光学传感器,将应用从智能手机拓展到物联网、汽车等更大市场。”

    武汉未来科技城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城是东湖科学城“光芯屏端网”万亿产业集群的“芯跳”所在,已集聚了大批芯片设计、研发、制造与封测企业,园区集成电路产业从业人员2万余人。此外,还汇聚了新思科技、梦芯科技等多家领军企业,光谷激光上市企业华工激光、帝尔激光等,总部均在未来科技城。



    武汉未来科技城

    “科磊半导体、泛林半导体、中科芯、科意半导体等众多国内外半导体厂商,先后在未来科技城落子布局,筑芯产业园、半导体三维集成制造创新中心等多个平台建设紧锣密鼓。作为东湖科学城的创新核,未来城正在抓紧制定半导体产业及激光产业发展规划,为‘光芯屏端网’万亿集群提供有力支撑。”

    生物医药入列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今年3月,总投资20亿元的药明康德华中总部在光谷开工。2025年达产后,将成为全国最大的小分子新药研发服务平台,并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自动化、机器人等新兴技术密切结合,打造全球顶尖的药物化学和其他新兴化学技术平台。

    4月,高端医疗影像设备巨头联影医疗,武汉总部基地在光谷生物城正式投用。联影集团董事长薛敏称,联影将赋予武汉总部更大的硬核科技创新使命,全力支持东湖科学城建设,开展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医学转化和产业转化,加快产学研医融合创新。



    联影武汉总部基地

    7月,康圣环球基因技术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光谷生物城第4家本土上市企业,也是光谷孕育的第52家上市公司。

    作为光谷乃至全省生命健康万亿产业集群的“发动机”,光谷生物城已聚集各类生物企业2400余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8家,落户及培育的上市企业达34家。此外,生物城50余家上市后备企业中,10余家企业有望在今明两年申报上市材料。



    光谷生物城

    光谷生物城相关负责人介绍,3月,东湖科学城生命健康大设施群建设全面启动,武汉国家级人类遗传资源样本库、高端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华科大国际医学中心、国家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生命AI中心(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等一批重大平台,将在前沿领域构建医学和生命学科交叉学科群。

    2019年,以东湖高新区为核心承载区,生物医药等光谷4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量与北京、上海并列第一。

    雨林生态关键在“土壤”

    根据《东湖科学城建设发展规划》,“光芯屏端网”与生命健康两大万亿产业集群,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重中之重。

    “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中,“光”的突破重点是激光材料、关键光系统、高端光电子器件研发和产业化等;“芯”的重点是设计工具、核心设备国产化、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应用;“屏”的重点是Mini/MicroLED、印刷显示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及中小尺寸面板研发与产业化等;“端”的重点是智能终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以及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网”的重点是下一代信息网络,包括下一代物联网、物联网系统集成及运营服务等。

    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则主要瞄准基因编辑、基因与细胞治疗、合成生物学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并推动新型疫苗、生物大分子药、高端医学影像设备、分子体外检测设备、高端生物医用材料等研发与产业化。



    三鹰生物工作人员开展免疫染色检测

    武汉东湖高新区科技创新和新经济发展局负责人表示,引领东湖科学城未来产业发展,“土壤”尤为关键,这个“土壤”就是“热带雨林”式的创新创业生态。东湖科学城将面向世界一流科学城发展需求,采用重大科技计划和人才工程等方式,选拔引进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支持领军人才设立科学家工作室,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在研究型大学设立讲席教授,支持企业设立海外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柔性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

    与此同时,东湖科学城还将高标准建设一批大学创业园和创谷,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共性技术研发、中试熟化、科技咨询与评估、技术交易、未来产业孵化、资本市场对接等全链条服务,探索创新创业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新机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

    2021-10-13
  • 释放轻工产业集群三大效应

    在日前举行的全国轻工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大会上,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强调,要调整提升现有轻工产业集群,合理布局新增产业集群,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建设产业集群是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轻工业产业集群建设作为加快提升轻工业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是轻工业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支撑,为我国跻身于世界轻工业大国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产业集群有集聚效应、关联效应和扩散效应,能提高区域生产效率,降低交易成本、运输成本,促进区域创新,带动上下游关联产业发展,形成完整产业链条,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品牌竞争力和优化产业结构,并增强集聚体整体竞争力。

    我国现有轻工产业集群已经形成较大规模,总量达到283个,涉及35个行业,占轻工行业总数的77.8%,涵盖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方方面面。轻工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占轻工业的比重达到40%,部分产业集群产量占全国同类产品总量的50%以上,集聚度较高。但个别依然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比如定位不清、特色不明显,技术、管理滞后,信息化水平较低,大型龙头企业缺乏等。要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轻工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要合理布局新增产业集群,形成错位发展、相互支撑的产业格局。要以产业规划为导向合理布局,实行产业集群高端战略,避免重复建设,布局高技术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带动作用大、成长空间大的主导产业,尤其是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建设要根据当地区位、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条件,壮大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产业优势的产业集群。要加强创新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发挥企业集聚优势,通过建立协调机制,在产业集群内形成企业自主开发和产业集群共同开发的协同创新体系。进一步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建立健全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加强共性关键技术攻关。

    要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园区和生产体系信息化水平提升。个性化、多元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对轻工业企业的研发生产提出更高要求,必须更加精准地把握和响应消费趋势。中小型轻工业企业在新技术的引入运用方面,需要产业集群层面去加强支持和培训,积极运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产业向高端、智能方向发展。还应突出绿色低碳,按照“双碳”政策目标指引,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实现成本下降,将绿色健康的理念和形象融入品牌文化。(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作者:黄鑫)

    2021-10-13
  • 惠州仲恺:数字经济赋能先进制造业 轰响万亿级产业集群引擎

    同为1992年设立的非省会城市国家高新区,江苏省苏州市苏州高新区、广东省惠州市仲恺高新区区位优势相似、发展历程相近、产业类型相通,一个在长三角,一个在粤港澳大湾区,都位于我国最具活力的经济板块。

    从办实业、打基础起步,经过近30年的深耕细作,仲恺高新区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是惠州打造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引擎。在开展比学赶超的过程中,仲恺高新区选择苏州高新区作为比学赶超对象,聚焦数字经济和智慧仲恺两个重要抓手,发力打造“产业仲恺”“创新仲恺”和“活力仲恺”。

    “双区”建设重大机遇加持,数字经济赋能先进制造业,仲恺高新区发展日新月异。仲恺高新区委书记吴献民表示,仲恺高新区将激发比学赶超激情,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力争“十四五”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60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综合排名进入全国高新区前30名,奋力跑进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



    比什么

    多项经济指标超越,但发展差距依然明显

    走进仲恺高新区陈江街道,TCL模组整机一体化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灯火通明,这里24小时不停机,源源不断地向全国乃至世界输出高端液晶面板。登上中韩(惠州)产业园起步区榴岭公园,只见路网通畅、塔吊林立,一栋栋建筑拔地而起,一座现代化产业园雏形已现。在德赛西威厂区,最新研发的智能驾驶座舱、车联网等产品,让自动驾驶梦想走进现实……

    从1992年成立至今,仲恺高新区产业茁壮成长、不断壮大,LG等世界500强企业以及TCL、德赛、华阳、亿纬锂能、龙旗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汇聚。引进培育了全球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家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达516家。拥有2个国家级功能区、3个省级功能区、1个市级功能区,形成“3+6”现代产业集群,先后荣获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首批十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等国字号招牌。去年仲恺高新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达2325.9亿元,位居惠州各县(区)第一。

    在2020年度国家高新区评价中,仲恺高新区综合排名第35名,比上一年度前进1名。同为国家级高新区,苏州高新区排第28位,发展水平更高。从具体指标排名看,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能力、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能力、高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等4个一级指标,苏州高新区分别排第42、26、26、28位,而仲恺高新区排名为第44、48、15、41位。苏州高新区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能力、高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3个一级指标排名都比仲恺靠前。

    从GDP来看,去年,苏州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1446.32亿元,仲恺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631.6亿元,苏州高新区GDP是仲恺高新区的2倍多。财政收入方面,去年苏州高新区175亿元,仲恺高新区30.5亿元,苏州高新区是仲恺高新区的5.6倍。

    比学赶超争创一流,仲恺高新区也在换挡提速、迎头赶上。今年上半年,仲恺高新区多项指标超越苏州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369.54亿元,同比增长27.2%,增幅全市第1,比苏州高新区增速高11.5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246.3亿元,增长31.6%,比苏州高新区增速高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232.5亿元,增长38.9%,比苏州高新区增速高25.4个百分点。

    打造“3+6”现代产业集群,但产业层级能级不优

    去年,仲恺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规上工业产值占全市的48.5%,托起了惠州电子信息产业的半壁江山。在坚持发展电子信息优势产业的基础上,仲恺高新区不断优化调整产业发展方向,聚力打造“3+6”现代产业集群,即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显示、新能源等3大支柱产业和激光、人工智能、智能装备、医疗器械与大健康、新材料、软件与信息服务等6大新兴产业。其中,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显示、新能源等三大支柱产业均形成完备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液晶电视机、车载娱乐信息系统、锂电池产量和市场份额位居全国乃至世界前列。

    坚持“产业立区”,苏州高新区和仲恺高新区产业类型相通。在新一轮发展规划中,苏州高新区明确提出,将推动产业特色化、集群化发展,构建“2+6+X”现代产业体系,其中,“2”即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6”即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绿色低碳、集成电路、航天航空、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6大新兴产业,“X”即大力培育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

    去年,苏州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903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62.8%,位列苏州全市第一。在规上工业产值稳居全国城市前三的苏州市,这一成绩可以说是“高峰上的高峰”。相比之下,仲恺高新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产业仍在培育阶段。

    苏州高新区的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具有优势,已经提前走过了今天仲恺高新区正经历的转型阶段。相比之下,仲恺高新区产业层级、能级不高。虽然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规模较大,但多数产业领域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研发设计、品牌营销、信息服务等高附加值产业发展不充分。这一点从规上工业产值、增加值等数据中可得到印证。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作为苏州“东园西区、一体两翼”城市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一翼”,苏州高新区自1990年开发建设以来,不仅成为苏州经济的重要增长极,还成为苏州现代化都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最繁华的金融商贸区之一。苏州高新区一直注重培育壮大科技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商贸、文旅等第三产业发达,产业结构更加优化。而同为“古城新区”、同在主城区西翼的仲恺高新区,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产业根植性强,“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有待提升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苏州高新区是一片吸引外资企业投资的热土。截至目前,苏州高新区累计引进外资企业近1800家,拥有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超60宗,注册资本近300亿美元。

    凭借粤港澳大湾区优越的区位优势、良好的产业基础和营商环境,仲恺高新区同样吸引了LG、可口可乐、索尼等一大批世界500强外资企业。据统计,目前仲恺高新区现有外资企业888家,而苏州高新区外企数量是仲恺的2倍多。

    苏州高新区不仅在外企数量上占优势,“含金量”也更足。今年10月起,扎根苏州高新区27年的西门子电器有限公司正式升级为西门子电气产品中国区总部;诺尔商用车系统中国区研发中心、赛默飞世尔科技生命科学产业基地、欧几里德研发生产基地等一批标杆性龙头外企总部项目和研发中心纷至沓来。

    数据显示,今年1~8月,近20个世界知名外资外企总部项目或研发中心先后落地苏州高新区,“总部经济”正成为苏州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又一个关键词。

    对日合作也是苏州高新区的一块“金字招牌”。苏州高新区现有日企近600家,占全区外资企业总数的1/3,日企累计投资总额200亿美元。而仲恺高新区则在对韩招商上走在全国前列。作为全国三大中韩产业园之一的中韩(惠州)产业园,起步区就在仲恺高新区。目前,中韩(惠州)产业园起步区各项建设正如火如荼推进,加快对韩精准招商,让“韩”味更足。

    外资企业纷至沓来的同时,也意味着苏州高新区外资依存度较高。当前,仲恺高新区加速转型升级,TCL、德赛、亿纬锂能等一批根植性强的本土链主企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和掌握核心技术的“专精特新”企业持续发展壮大,并在全球化布局。从这一点看,仲恺高新区产业的根植性更优、抵御风险能力更强。



    学什么

    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启“加速跑”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的“风向标”,也是培育发展动能、激发内生动力的“强引擎”。

    苏州高新区产业发展聚焦集成电路、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新兴领域,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智能制造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40个政策文件,着力构建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苏州高新区大力实施传统产业提升发展和新兴产业倍增发展计划,聚焦发展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特色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超1000亿元,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企业产值年均增速超30%。

    苏州高新区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产业是江苏省发改委、工信厅、科技厅重点支持的“一区一特色”产业、苏州市“一号产业”。目前,苏州高新区已经集聚赛默飞世尔、恒瑞、鱼跃等重点医疗器械企业近300家,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产业产值保持年均30%的增速,去年产值超200亿元。已引进中科院苏州医工所、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苏州协同创新医用机器人研究院等大院大所,并成功运行了江苏医疗器械产业园,集聚了江苏省医疗器械检验所苏州分所、江苏省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标准制定、注册申报、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实现全产业链无缝衔接。

    苏州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所以发展迅速,一是产业政策力度大。其重点扶持的集成电路、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软件和信息化产业领域,3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即可一企一策,普惠性的政策最高单个项目补贴可高达500万元。二是产业政策细分做得好,可操作性强。在几大重点扶持产业领域都有专门性的政策出台,部分产业还有多语种表述,对外资非常友好,政策覆盖面广,苏州高新区公开的优惠政策就高达60多项,涵盖产业、金融、人才、企业上市等众多领域。

    得益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近年来,苏州高新区先后获得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首批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全国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等荣誉。

    观察团认为,苏州高新区新兴产业和高成长型企业的培育和服务经验,值得仲恺高新区学习借鉴,加快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招商”“招大商”,打造长三角协同创新高地

    9月29日,苏州高新区2021年秋季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开工仪式上,中建国际建设有限公司、中检集团苏州检验协同创新产业基地、腾讯(苏州)数字产业基地项目等总金额718亿元103个项目集中揭牌签约开工。

    这是苏州高新区聚焦“头部企业”,“大招商”“招大商”的最新进展。聚焦高端产业招商,苏州高新区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发力,其集成电路、医疗器械、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数字经济等战略新兴产业在全国都具有重要地位。

    苏州高新区注重外资招商,吸引一大批外资总部项目落户。在对日招商上,苏州高新区专门建立了苏州高新区日本事务所官方网站,网站每日更新发布国内疫情防控动态、商务信息、苏州高新区对日招商动态等信息,让日本投资者及时掌握苏州高新区乃至苏州最新发展情况。

    苏州高新区注重现代服务业招商。该区已累计引进包括集成电路产业苏州创新中心、中科院医工所、清华环境创新研究院近100家国字号院所平台,全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并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培育发展信息技术服务,统筹发展研发设计、商务服务、检验检测认证、节能环保服务、现代供应链管理和金融服务。拥有国家级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国家级苏州人力资源产业园、狮山金融集聚区等一批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

    同时,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背景下,苏州高新区出台《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推出6大方面、42项工作举措,优化产业链布局,主动对接上海,聚焦要素集聚共享,打造长三角协同创新新高地。充分利用张江高科技园区以生物医药创新研发为代表的大健康产业、以集成电路设计制造为代表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漕河泾开发区微电子、光电子、计算机及其软件等产业的创新优势和外溢效应,突出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合作,努力打造上海高端产业承接、集聚发展基地,实现苏沪产业发展互惠共赢。

    观察团认为,仲恺高新区应积极学习苏州高新区在“大招商”“招大商”,特别是吸引外资总部项目落户、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发展壮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蝉联全国产城融合型开发区第一

    苏州高新区占苏州土地的2.5%、人口的4%,创造出苏州约8%的经济总量;仲恺高新区占惠州土地的3%、人口的8.8%,创造出惠州约15%的经济总量。“小块头,大能量”,苏州高新区和仲恺高新区充分展示自身实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土地等资源要素日益紧张的共同问题。

    今年1月12日,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20年度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监测统计通报》中,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全国111个产城融合型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监测评价中,综合排名第一,这是苏州高新区自去年以来第二次在此项监测评比中摘冠。

    2019年,苏州高新区继续大力推进土地集约利用战略,一是强化规划引领作用。不断优化空间规划布局,推动空间规划编制工作;落实推进工业用地“双百行动”,初步划定工业用地保障红线和工业用地更新区块线;不断完善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等专项规划。二是改革创新,勇于探索。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制定了《苏州高新区产业用地提档升级工作指导意见》《苏州高新区产业项目供地推进协调工作机制》《苏州高新区关于加强存量工业用地管理的实施意见》等指导性文件,通过专题会商、定期协调和节点管理,严控增量、用好存量;探索产业用地多用途复合利用,根据项目产业生命周期和自身需求,多样化弹性设定工业用地出让年期,提升工业用地地下空间利用效率,增加载体项目供应,推动产业项目集聚化、规模化。三是强化存量盘活利用,加强区域内“退二进三”、“退二优二”、征而未供和供而未建清理工作,进一步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积极开展城市更新试点工作。

    苏州高新区产业创新发展与城市更新相融合。按照“定量、定线、定性、定链”的思路,确定产业发展方向、产业空间总量、空间布局及产业链构建,对城市更新单元提出细致的管控与引导措施,并在苏州市率先完成产业区块线的划定工作,保障苏州高新区实现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所需的产业用地底线规模。

    观察团认为,在土地要素日益紧张的当下,苏州高新区土地集约利用,科学规划产业用地,用好用活差别化供地、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科研用地产权分割等政策,为新兴产业大发展腾出更多物理空间,这些经验做法值得仲恺高新区学习借鉴。



    怎么赶

    数字经济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在新发展格局下,数字经济和先进制造业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和加速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加速向各产业领域渗透拓展。据测算,5G商用、数据中心建设、物联网和产业互联网应用均将创造万亿至10万亿级的产出规模。

    4月28日,国家工信部公布了44个移动物联网应用优秀案例入选名单,TCL王牌申报的“5G智能物流车改造与工厂智能物流应用示范项目”成功入选全国优秀案例,这也是广东省产业数字化应用领域唯一入选案例。

    2019年以来,仲恺高新区累计获评省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9个,获专项补贴资金2056万元,累计获批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2个、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5个。推动了TCL王牌、蓝微电子、龙旗、德赛西威等一批5G+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建设,实践5G在制造业不同场景中的应用落地,取得良好应用成效。去年,仲恺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5G+工业互联网应用)试点项目成功入选广东省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项目。

    “数字赋能是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引擎。”仲恺高新区经济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仲恺高新区将重点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加快数字化应用场景和数据中心建设,不断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在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该区着力构建新一代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推进5G网络覆盖,确保满足园区企业产业应用需求。布局5G通信基站遵循规划先行、科学选址、合理建设的原则,到2023年计划建设超过1500个5G基站,重点覆盖产业园区、工业企业。

    雄厚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为仲恺高新区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便利。“我们将推动区内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开展集成应用创新,打造数字化转型试点示范,力争把仲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打造成全省标杆。”该负责人表示,该区鼓励重点行业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升级,加快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商业模式创新,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开展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协同配送等应用,赋能产业链供应链相关企业协同发展,提高产业链协作效率和供应链一体化协同水平。重点支持TCL开展超高清视频产业服务,建设垂直供应链协同服务平台。引导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普及应用,推动中小制造企业“上云上平台”,支持企业通过使用“小而精”的应用服务产品。

    该负责人表示,该区还将进一步开展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例如,深化5G+工业互联网应用,推动5G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5G行业应用生态,积极打造数字产业集聚区,加强垂直领域“5G+工业互联网”的先导应用。持续推进TCL、德赛、华阳、龙旗等重点企业在5G+工业互联网、车联网及人工智能的创新示范应用。力争2025年实现工业互联网标杆项目30个。

    持续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9月10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委员会发布审议结果公告,来自仲恺高新区的惠州市锦好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顺利过会,成为北京证券交易所成立后第一家精选层过会的企业。

    锦好医疗所处的医疗器械与大健康产业是仲恺高新区大力发展的6大新兴产业之一。近年来该公司一路高歌猛进,获评工信部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去年助听器出口销售数量占全国境内助听器出口销售总数量的12%以上。

    围绕新兴产业,仲恺高新区已逐渐形成了较完善的产业链,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型反映仲恺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所在,从量的积累,逐渐成长为质的突破。

    吴献民表示:“我们将加强新兴产业发展,在3大支柱产业的基础上,加速培育激光、人工智能、智能装备、医疗器械与大健康、新材料、软件与信息服务等6大新兴产业。”

    下一步,仲恺高新区将科学规划更具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体系,紧紧抓住数字经济和先进制造业,引龙头、建平台、扩投资,围绕打造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核心引擎的重要使命,深入挖掘5G、超高清显示、人工智能、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发展潜力,紧紧围绕建立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精准谋划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数据库和路线图,做到传统产业提升发展和新兴产业倍增发展“两手抓”“两手硬”,加快培育一大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科创型小微企业,加快催生更多的领军企业、骨干企业、瞪羚企业、隐形冠军、独角兽企业,形成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集群。

    仲恺高新区经济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区将围绕6大新兴产业,强链延链补链,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引进和培育新兴产业龙头企业,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发展空间,加速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以激光产业为例,去年11月,仲恺高新区举行激光产业深圳招商推介会,打造国内配套齐全的“激光产业”全产业链地区,拿出工业版图最核心地段,打造总规划面积达256万平方米的激光产业园。吸引了国内领先的光纤激光器制造商杰普特、激光焊接领头羊联赢激光、自动化高精密激光加工设备制造商韵腾激光等一系列激光产业领军企业落户,让仲恺形成了激光产业集聚区。

    科学谋划产业配套政策

    仲恺高新区惠风七路38号,是上市公司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的总部所在地。成立20年来,亿纬锂能从零开始成长为千亿市值企业,锂原电池做到了全球第一,软包电池做到了国内第一,铁锂电池也排在了前三,可以说是了解仲恺高新区创新创业、产业政策的一个“窗口”。

    仲恺高新区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区正高水平制定《仲恺高新区“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和政策措施,学习苏州高新区系统规划产业创新、产业基金、平台载体、智能制造、金融支撑的经验做法,深入谋划“产业+”政策体系,为产业升级全面赋能。

    仲恺高新区将实施工业企业倍增计划。深度实施“千百”亿元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倍增计划,推动规上企业数量快速增长,壮大百亿级头部企业矩阵和瞪羚企业矩阵,加快形成100亿、50亿、10亿骨干企业梯次发展格局,培育一批生产规模大、制造能力强、带动性强,能够支撑行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大型企业集团。持续加强培育中小科技型企业,着力打造一批在产业链细分领域“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

    同时,仲恺高新区充分发挥TCL、德赛、华阳、亿纬等本土龙头企业作用,支持引导龙头企业利用资本、品牌和产供销体系等方面的优势,开放共享资源,促使大中小企业在设计研发、生产制造、物资采购等方面深度融合、相互嵌入式合作,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

    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仲恺高新区聚焦企业“急难愁盼”办实事,创建了党企“快车道”、工作专班、联动工作机制、科技服务分队、政企面对面、首席服务官、服务集市等10多个品牌与平台,及时掌握了解企业诉求,服务仲恺高新区企业700家。

    “仲恺高新区和惠南科技产业园的服务没得,很好!”谈起企业服务,惠州市坚柔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副总经理王声共频频竖起大拇指。“基本上每个星期,都有相关部门打电话来询问企业经营状况,询问有无困难。如果有新的政策、新的项目,还有专人上门来指导。”他说,在相关部门的协助下,坚柔科技累计获得各项补助442万元。



    如何超

    抢抓“双区”建设重大机遇,强化产业协同发展

    当前,“双区”建设持续推进,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给仲恺高新区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有研究表明,深圳电子信息产业未来3~5年将有近万个企业转移或扩张投资,规模将达到万亿级。作为惠州打造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引擎,仲恺高新区在深惠产业协作中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

    近年来,仲恺高新区持续瞄准广深港澳,充分利用“双区驱动效应”,在深圳成立“仲恺之窗”,主动承接大湾区中心城市溢出优质产业资源,为企业向仲恺聚集提供优质的“一站式”上门服务,常年驻深圳开展常态化招商;以大型推介会、重大活动为载体,引育大企业打造大产业,打造区域合作新格局,不断延伸招商触角。

    观察团认为,仲恺高新区可以学习苏州高新区有效利用上海等长三角龙头地区资源、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经验做法,抢抓“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主动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充分利用国际国内资源、要素和市场,深化国际经贸合作,强化与广深等中心城市的产业互动和创新互动。

    交通互联互通、产业共建共享、服务通办通联,深圳仲恺两地协同水平不断提高。赣深高铁将于年底开通,届时从深圳到仲恺只需半小时左右。深圳仲恺两地产业契合度比较高,尤其在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等领域,显示出深圳仲恺在新兴产业协同合作方面有着巨大的空间。TCL、创维、雷曼光电等优质企业在深圳仲恺两地同时布局。去年11月,惠州与深圳等城市签署“跨城通办”协议或达成合作意向,与深圳紧邻的仲恺高新区将实现事项深度融合办理。

    观察团建议,仲恺高新区应立足自身产业平台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主动加强与深莞规划、交通、产业对接,强化产业协同发展。同时,继续在交通、产业、服务协同上再完善、再提优。坚持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学习借鉴苏州高新区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推动主导产业进入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不断做大新兴产业集群,加速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强化项目引领产业发展,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

    围绕“产业立区,项目为王”理念,仲恺高新区不断强化用地保障,通过征地留用地集中安置等方式,将每年大量新增用地指标用于产业项目建设。同时,不断优化企业项目全流程服务,压缩报建审批、动工建设和竣工验收的办理时限。

    观察团认为,仲恺高新区抢抓“双区驱动”重大机遇,聚焦5G、超高清视频、人工智能、新能源、激光等重点领域,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以“1个产业集群,配备1个产业专班、1个产业协会、1个产业基金”的“1+3”模式,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着力引进头部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通过持续大力引进优质项目,促成其早日竣工投产,所以经济复苏势头良好。同时,仲恺也通过多种措施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今年1至8月,仲恺高新区签约项目86宗,计划总投资1205亿元,预计总产值2216亿元。投资强度、地均产值、地均税收等各项指标全面看齐省内外一流高新区。新过会(签约)项目除了综合配套项目外,其余100%为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项目,其中包括创维数字、创想三维、大韩化工集团等行业领军企业和细分领域“单打冠军”。仲恺高新区如今招的都是行业龙头和即将冉冉升起的“新星”,“含金量”十足。

    观察团建议,仲恺高新区应强化项目突破引领产业发展,全力垒平台、抓项目、重服务。修订产业投资项目入区指导意见3.0版,高质量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聚焦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重点打造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电子、激光增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围绕等龙头企业,持续招强引大,广泛汇聚大中小配套,上下游联动,做大做强特色产业,补齐、壮大、拓展创新型现代产业链条,进一步推动产业集聚,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推动产业空间形态升级,培育特色产业集群

    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仲恺高新区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必须进一步推动产业空间形态升级。

    去年,我市出台工业园区提质增效行动方案,以“千亿园区,万亿产业”为目标,打造“3+7”工业园区,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企业进园区集聚。在观察团看来,作为国家级高新区,仲恺高新区拥有平台的优势,要持续推进工业园区提质增效,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完善软硬设施,进一步提升专业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观察团认为,仲恺高新区应向特色产业园区转型升级,打造千亿级园区。集约利用园区存量空间,发挥特色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努力将仲恺打造成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特色园区、惠南科技园打造成高端装备制造特色产业园区、广东(仲恺)人工智能产业园打造成人工智能特色产业园,东江科技园打造成省级产业园。持续推进东江、惠南科技园扩容扩园,力争“十四五”期末,将中韩(惠州)产业园起步区、广东(仲恺)人工智能产业园成为千亿级产值园区。

    广东(仲恺)人工智能产业园是全省首批5家人工智能产业园之一,如今已纳入千亿级工业园区建设范畴,有望到2025年实现30平方公里千亿级工业园区超千亿元产值目标,到2035年实现50.9平方公里产业园3000亿元产值目标。而作为全国三大中韩产业园之一,高标准建设中韩(惠州)产业园起步区,抢抓“双区”建设重大战略机遇,形成以中韩合作、惠港合作、惠深合作为重点的粤港澳特色合作平台。

    观察团建议,仲恺高新区可以学习苏州高新区构建商务创新功能区、先进制造功能区、科技生态功能区“三区多园”的空间格局经验。充分发挥战略产业平台作用,立足平台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优势,在重点产业上做大做强,同时又积极在特色领域上集中发力,形成错位竞争,培育仲恺特色产业集群。坚持走产业集群化发展道路,推动资源向园区集中,企业进园区集聚,加快园区、平台建设,提升园区管理的专业化、精细化水平,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的先导区。

    2021-10-13
  • 浙江将开展婴育数字化服务国家试点 推婴幼儿服务普惠化

    11日记者获悉,国家卫健委与浙江省人民政府于近日签署了《关于支持浙江省卫生健康领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合作协议》(下称《协议》),将从中医药综合改革、育儿友好型社会建设等方面加快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有序扩容和均衡布局。《协议》提出,支持浙江省率先开展婴育数字化服务国家试点,优先创建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


    开展儿童友好医院建设实现普惠婴幼儿托育


    在儿童医疗保健方面,《协议》提出支持浙江省开展基层儿童医疗保健服务体制机制创新国家试点,率先建设“医、防、护”三位一体儿童健康管理中心,建立有效转诊机制,推动儿童保健与诊疗服务深度融合;支持开展儿童友好医院建设;支持浙江省优先开展儿童专用创新药物和医疗器械研发。


    《协议》显示,目标到2025年,浙江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普惠托位占比在60%以上,每个设区市建立至少1个综合性托育服务指导中心。


    此外,在数据共享方面,《协议》提出应指导浙江打通部门间、省部间有关人口数据的信息系统壁垒,实现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与国家各业务信息化系统的数据对接与共享,实现人口基础信息资源的部门共享;应建立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监测体系、监测网络、监测平台,每年至少开展2次人口动态监测调查。


    聚焦“优质、均衡、普惠”和“病有良医、老有康养、幼有优育”话题,《协议》指出浙江应着力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缩小城乡、区域和人群健康差距,实现人人享有全生命周期优质医疗健康服务。


    推动中医药改革实现中西医协同发展


    中医药改革是卫生健康领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协议》提出支持浙江省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在中医特色服务、流派传承创新、中医高能级平台建设、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中西医协同创新等领域给予政策支持。


    与此同时,浙江还将建设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以及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中医特色重点医院、高标准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国家中医传承创新中心和国家中医药重点实验室。


    在人才培养与产业布局方面,浙江未来将培育推荐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和岐黄学者,择优建设国家中医规培示范基地和实践技能考核基地。《协议》提出支持国家中医药重大产业项目优先布局浙江,推动中医药高端设备制造、中药高新产业等企业落户浙江。(完)

    2021-10-12
  • 阿里多项创新技术亮相2021网安周

    在11日开幕的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上,阿里巴巴以“科技创新保障网络安全”为主题,向参观者集中展示了包括图像防伪造、隐私数据防泄漏和文档水印嵌入等在内的十余项保障网络安全的创新技术。





    为让参观群众更清晰地了解网络安全风险,最终提升对安全风险的识别能力与意识,阿里安全研究人员通过互动体验等沉浸方式,向观众演示了如何利用图像伪造识别技术,对身份证件、资质证明、优惠券等各类图像进行篡改伪造的风险,并展示了相关的检测技术。


    互联网企业为什么对创新的安全技术如此重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平台与保护用户,”阿里巴巴高级安全专家永良说。据透露,本次网安周展示的新一代安全架构,在不久后的双11将承担重要的防护作用。去年双11当天,阿里就依托新一代安全架构的智能风控体系,防护了每秒峰值4千万次的恶意攻击,共拦截恶意流量请求59亿次,击退黄牛扫货行为1887万次。


    此外,为了增强公众对冒充公检法诈骗和杀猪盘等情感类诈骗的识别能力,在展区还专门增设了内容安全技术的展示,比如钱盾反诈实验室,以多项反诈能力与全国32省市的公安建立合作,保护数百万人的钱袋子;以及政策法规和科普宣导的新型互联网公益“绿网计划”,会根据非正常搜索的情景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援助措施,帮助未成年人解决遇到的各类网络安全问题。


    其中,包括生命健康守护、野生动植物保护、人身公共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等五大领域内容。截至目前,绿网计划已向1861万人做了2100万次科普教育,通过风险感知、公益页面引导发起的守护生命公益行动在客服、警方和专业机构等协作下,已救助超过4400名有轻生倾向或行为的人,仅拨打宣导页面心理咨询热线就有34000余人。

    2021-10-12
  • “惠民保”还能红下去吗

    近来,曾被称为网红保险的“惠民保”正在经受考验。国庆长假前,上海“沪惠保”公布的一组理赔数据引发社会热议。


    数据显示,“沪惠保”自7月生效以来,已累计赔付保险金额1.28亿元,受理理赔服务25400人次。相比首月,赔付金额月增幅高达506%,受理理赔服务量暴增5倍以上。有业内人士计算过,“沪惠保”2个月总保费收入8.5亿元,即使后续赔付率持平,满期赔付率也将在90%以上。按这个赔付速度,“沪惠保”的风险敞口兜得住吗?


    近两年来,各地的“惠民保”产品给城市保障增添了温度。据统计,目前国内已有170多个城市有自己的普惠型补充医疗保险产品。由于这类产品普惠性强、投保门槛低,颇受百姓欢迎,掀起了不小的投保热潮。然而热闹过后,“惠民保”才真正开始面临风险考验。此次“沪惠保”数据之所以如此受关注,是因为“沪惠保”一直被视为普惠保险产品的标杆,成立之初就创下了首年投保人数最多、参保率最高、保费规模最大等多个行业之“最”。这样的“沪惠保”都出现了风险陡升的情况,其他类似的“惠民保”产品估计也难以幸免。


    “惠民保”虽红遍全国,但其弱点也相当明显。


    首先是关涉保险产品命门的参保率问题。保险靠的是大数法则来平滑对冲风险,但据统计,除了深圳、上海等地参保率较高外,其他城市的参保率都不尽如人意。这样的局面下,对允许高龄、高危人群带病投保的“惠民保”来说,要在短时间内覆盖风险相当困难,总保费入不敷出的危险如影随行。


    其次,“惠民保”由于经验数据不足,其定价与保障条款设定都较为粗放。据了解,有的地方甚至是通过估算市场可接受价格区间和粗略计算保险公司运营成本而定出的价格。这样的结果只有两种,要么推出的是低价格、低保障类产品,没有多大的实际保障意义;要么是潜在风险过高,保障难有良好的持续性。


    客观地说,“惠民保”近两年爆发式增长并非偶然,与健康中国战略、民众健康保险意识提高、政府职能转变以及国家基本医保改革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就目前情况看,我国商业健康保险覆盖率较低,保障主要集中在青壮年群体。对于老年群体,“惠民保”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传统商业健康险的保障空白。更重要的是,“惠民保”的普惠性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理念是一致的,对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有重要作用。


    因此,如何让“惠民保”继续红下去,叫好又叫座,是各级政府以及保险机构必须要回答的民生课题。特别是对各级政府来说,为商业保险机构“搭台”唱好民生戏还远远不够,尚需要更有力度的支持,甚至是更有深度的参与。比如,对介于社保和纯粹商业健康险之间的“惠民保”,能否开放更大尺度的基本医保数据信息共享空间,帮助其降低承保理赔风险?在支付标准上,“惠民保”能否比照政府医保,通过创新平衡医、患、保三方利益,得到更长久的发展能量?这是关系到“惠民保”能否持续发挥出普惠保险作用的关键。

    2021-10-12

  • 首 页  上一页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