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壮大“3+1”主导产业集群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工业用地出让面积占土地总出让面积的86.2%,工业向上拉动GDP增长5.4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76.6%……功能区改革以来,以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目标,青岛高新区坚持从壮大实体经济中找寻高质量发展之路,对原有产业结构进行再聚焦、再优化,主攻发展“3+1”主导产业,为园区大跨越发展夯实基础。

    精准发力筑牢发展之基

    总投资5亿元,近日,由青岛海尔生物(113.500,1.48,1.32%)医疗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海尔生物安全科创产业园项目在青岛高新区奠基。项目建成后将涵盖生物培养研发制造中心、体外诊断试剂研发制造中心等功能,围绕生物安全领域提供全场景解决方案。这是海尔生物继医疗新兴产业园之后布局青岛高新区的又一重要项目。持续发力医疗医药产业,除与海尔生物深度合作外,聚焦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康复医疗等领域,青岛高新区累计引进国药器械区域总部、蔚蓝生物(18.980,-0.66,-3.36%)、华仁太医、易邦生物、恒业生物、海大生物等项目150余个,总投资400多亿元,2020年实现规上企业营业收入60.3亿元,增长63.2%。获批建设国家火炬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位列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第8位。

    聚焦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形势,青岛高新区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并最终确定主攻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医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3+1”主导产业,除医疗医药产业外,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方面,青岛高新区获批国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基地,聚焦信息安全、半导体、大数据、5G产业领域,拥有腾讯内容产业基地、中关村(7.250,0.19,2.69%)信息谷、百度(青岛)智创基地等项目1100余个;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累计引进科捷机器人(10.230,0.02,0.20%)、宝佳自动化、科捷智能、埃地沃兹真空泵等优质项目200余个,其中机器人相关企业100余家、占全市80%以上。10家企业成功入选2021年度山东省首台(套)技术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及产品名单,入选数量位列全市第2;现代服务业,聚焦总部经济、检验检测、商贸服务等领域,累计引进东方伊甸园、金茂览秀城、中国铁建(7.900,0.02,0.25%)青岛总部等项目,加快打造山东半岛高端服务业聚集地。“3+1”主导产业整体持续发力进一步释放产业集聚效应,为区域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截至今年6月份,青岛高新区二产占GDP的比例由去年的61.2%再次上升至63.2%。

    创新驱动集聚发展要素

    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需要区域全方位的保障协作,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青岛高新区不断实现自身优化升级,以创新的工作方法在对企帮扶、强链补链、平台建设、优化生态等方面不断取得重要成果。

    充分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青岛高新区出台《关于聚焦创新引领加快企业雁阵培育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试行意见》,加快企业“雁阵”培育,推行“揭榜挂帅”制度,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最高给予1亿元资金支持,对大赛获奖的项目,最高给予1000万元的信用贷款额度支持,对科技创新特殊贡献人才最高奖励500万元,全面激发出企业创新活力。科捷智能、智腾科技2家企业入选科技部“全国硬科技企业之星TOP100”;海尔生物、智腾科技等为国家重大项目成功积极贡献力量。

    完善产业的上下游链条,为产业创新发展创造最优质的生态环境。近日,占地471亩的国药集团融资租赁项目已经签约,计划引进工信部医学装备创新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等大健康科研平台,以及国药集团上下游产业链优质生产类企业,构建大健康全产业发展生态。

    发挥平台效能,为产业发展链接急需的技术、人才、资金与项目资源。一年多的时间里,青岛以色列“国际客厅”累计举办线上线下(46.660,0.42,0.91%)活动60余场,签约优质项目33个。依托欧盟项目创新中心(青岛),与法国索菲亚(16.630,-0.19,-1.13%)科技园建立合作关系,欧洲一流科技园区青岛中心揭牌,促成14家中外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引进光电院、声学所、集成电路研究院、工业软件研究所等中科院院所6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100余家,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与人才支持。

    优化服务助企减负增效

    切实为企业减轻负担,以实体经济发展需求为着力点,青岛高新区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免除企业和人才的后顾之忧,为创新发展营造优质土壤,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海尔生物安全科创产业园项目为例,该项目6月15日签订土地合同,6月30日即取得施工许可证。实施项目引进建设流程再造,青岛高新区出台《占地类产业项目服务流程再造暂行办法》,对原有流程裁弯取直,推行“阶段分包、全程串联”,原来涉及20余个部门,现在只需3个部门牵头,效能大幅提升。推行“拿地即开工”审批改革。推行容缺预审和并联审批,采取“绿色通道”、免费快递、帮办代办等方式,压缩环节、提高效率,平均审批时间减少30个工作日以上,10个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

    日常对企服务中,首创企业网格化服务机制,青岛高新区将1200余家重点企业和载体纳入24个网格,采用“1+3”模式,选派83名专职网格员下沉一线,承担企业服务、安全生产、数据统计、疫情防控等职责,累计受理解决问题2785个,办结率98%。“有事就找网格,小事不出网格”已成为园区企业的广泛共识。

    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未来,青岛高新区将坚定的以壮大实体经济为发力点,坚持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强化规划引领统筹,创新体制机制改革,聚焦主责主业,努力推动青岛高新区向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迈进。

    2021-09-30
  • 海口医药产业强化集聚效应 努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2021年海口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育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其中包括建设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基地,打造千亿级医药产业集群。

    从高科技项目引育、研发能力提升,到产业环境的持续优化……海口正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引进产业高端人才,推进重大新药创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并大力涵养产业生态,在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智慧医疗与大健康等新兴产业领域加速前行,推动着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俯瞰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药谷工业园,入驻的药企连成一片,且规模正不断扩大。记者康登淋摄

    集聚发展

    推动产品升级

    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作为海口市当前的支柱产业之一,医药产业也是未来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

    在位于海口国家高新区的药谷工业园里,良好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资源优势吸引了众多来自国内外的医药企业入驻,为推动产业集聚创新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9月26日下午,在药谷工业园海南倍特药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全自动生产流水线不停运转。一个个玻璃药瓶在流水线上经过灯检、贴标、入托、装盒等包装工序,即将投入市场。

    “这个显示屏上会滚动播放我们每天、每周、每个月的任务量,基本上都是满负荷生产的状态。”海南倍特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经理辛啟彬指着一块显示屏告诉记者,近年来,公司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升级改造车间,新建生产线,按照国际标准新建仿制药研发及一致性评价中心和质量管理中心,努力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产品向高端转变。

    “公司今年上半年启动了无菌制剂生产楼的建设,这几天主体结构施工就能完成,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预计2022年春节前投产。后续,总部也将把更多的高端产品布局到海口进行研发、生产。”海南倍特药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刘争光告诉记者,在园区的极简审批、“企业秘书”等优质、高效政务服务的护航下,企业正在茁壮成长。

    近年来,在鼓励企业提升药品质量标准、加快新品种上市、鼓励创新药研发的背景之下,不少医药企业普遍加大了研发投入力度,推动研发从仿制药向创新药的方向升级。海南倍特药业有限公司也不例外。“公司在研发上投入大量资金,近两年平均增幅达60%,这也证明了我们对研发的重视。”刘争光介绍,2019年倍特药业生产的“奥扎格雷钠注射剂”“天麻素注射液”被海南省科技厅认定为海南省高新技术产品,公司也在积极推进PICS国际认证,国际化工作向前迈出了一大步,预计三年内可实现高附加值产品出口。



    海口国家高新区倍特药业生产车间药品灌装区里,工作人员正在监控流水线运作。记者康登淋摄(资料图)

    完善链条

    创新动力澎湃

    优质的营商环境,可以增强产业吸附能力。

    9月26日下午,位于海口国家高新区创业孵化中心的海南苏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里,科研人员正在进行接骨螺钉的旋入、旋出实验。“我们在类似于骨关节结构的装置上,利用扭转试验机不断将接骨螺钉进行旋入、旋出,通过实验数据的对比,核算出最稳定、平衡的数值。”海南苏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韩菲告诉记者,这项实验从去年9月开始启动,最快将于今年年底投入市场。此前,已经有多家厂商、代理商上门询问,寻求合作。

    企业全力发展产业的背后,是园区不断优化的服务在予以支持。据了解,日前,海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通知,公布十二条政策措施,提出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优化园区政务服务、鼓励建立公共服务平台、鼓励承接国内药械生产转移、提升审评审批效率等内容,进一步优化服务,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而这些利好政策也提振了海口医药企业发展的信心。

    “政策‘大礼包’好比‘及时雨’,涉及的内容都针对性地解决了企业在发展中碰到的堵点和难点。”海南苏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医学官丰玫玫告诉记者,例如在鼓励建立公共服务平台方面,海口支持园区引进国内外生物医药相关的机构,并指导园区建设研发、检验等公共服务平台,有利于相关的研发组织在海口设立分机构,将生物医药领域的人才、资源汇聚到一个平台上与企业共享,这些措施对于企业的研发、生产工作来说具有积极的作用。此外,海口加快建立审评审批优先通道,对重大创新品种、首仿品种、移植领域新药和先行区医美产业相关进口药品等提供“一对一”的政策咨询,这样的举措能够帮助企业及时吃透政策,有利于人才、配套、政策等各项资源集聚,从多方面促进企业稳健发展。




    9月26日,海南苏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科研人员正在进行接骨螺钉的旋入、旋出实验。记者康登淋摄

    后劲十足

    培育高质企业

    海口国家高新区里的药谷工业园是“海口药谷”的核心区,整合了海口市现有的医药产业资源,以生物医药、保健品生产制造为主导。目前,该园区共有医药企业66家、医疗器械类企业19家、医药文号1590个;海口市医药工业总产值占全省97%以上、高新区占海口市80%以上。此外,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有9家在海口国家高新区落户,园区位列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2021年排名第29名;药品通过FDA批准的企业有5家,分别为齐鲁、先声、双成、澳美、华益泰康。

    “在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低税率、零关税、简税制,对医药企业来说有多重利好。”齐鲁制药(海南)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文民认为,医药行业是高投入行业,原材料、仪器、设备大多需要进口,零关税等税收优惠政策,能大大降低企业设备进口费用,让企业有更多力量投入到药品研发生产当中。

    以园区为载体,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目前,海口市正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重点扶持。“我们将从‘乐城使用+高新制造’成果转移转化,打造‘世界医药代工厂’等方面,提出切合实际的产业发展模式和具体的实施路径,在补齐产业链薄弱环节方面,园区将引进龙头企业研发总部,充分利用企业所得税率的优势,培育一批医药流通企业做大做强。”海口国家高新区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副总裁周广奇表示。

    逐梦自贸港,奋进新征程。海南自贸港建设为医药产业提供了更大的支持力度和更好的发展条件,使生物医药产业在椰城迎来了发展新机遇,驶入发展快车道,行稳致远。截至目前,全市医药生产企业共有86家,2020年医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42.1亿元,占全省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的97%。




    倍特药业包装车间内,工作人员正在检查药品包装。记者康登淋摄

    2021-09-30
  • 铁矿石价格重挫 矿贸商离场观望

    自今年5月创出历史高点以来,国内铁矿石价格不断下跌,仅过去一周跌幅就超过20%。据业内人士透露,随着铁矿石价格急剧下跌,部分贸易商潜在亏损严重,急于降低库存,及时止损。然而,目前下游采购积极性低,市场交易氛围低迷,导致贸易端铁矿石采购和出货节奏都有所放缓。


    矿贸商不再进场


    自5月创出历史高点以来,铁矿石价格开启暴跌模式,过去一周下跌超20%,创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差表现。9月22日,股票、期货铁矿石相关标的纷纷走弱。


    在现货市场上,面对价格一天比一天低的情况,多数矿贸商已经不再进场。


    中国证券报记者日前从矿贸商处了解到,今年7月中旬以来,铁矿石价格不断下跌,中小型矿贸商基本维持观望姿态,很难进场操作;一些大型贸易商也基本上以出货降库存为主。


    部分贸易商表示:“铁矿石价格持续下跌,现货亏损快速扩大,市场降价甩货氛围较浓,价格受到持续压制。”


    东证衍生品研究院资深分析师许惠敏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铁矿石价格持续重挫,矿贸商投机情绪低迷。目前单边持有现货的贸易商比例渐少,库存多配以保值盘。”


    “铁矿石价格的剧烈波动确实给贸易商的经营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同时,考虑到下跌过程中出货较为困难,有些库存量较大的贸易商采取了做空国内铁矿石期货的方式对冲现货价格下跌风险。”东海期货黑色金属首席研究员刘慧峰对中国证券报记者介绍。


    从下游钢厂态度看,据市场人士介绍,目前钢企采购铁矿石多数随用随买,没有大量补库行为。


    供需关系急速扭转


    从现货看,普氏指数已经由7月中旬的220美元跌至9月下旬100美元以下。


    许惠敏解释,矿价下挫主要源自需求端的不断下探。今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随着粗钢产量平控政策落地,日均铁水产量下滑15万吨左右。9月份,江苏、广东、云南等地推行“双控”政策,9月日均铁水产量再度下滑10万吨左右。需求端月度跌幅超10%,矿价供需关系急速扭转。


    年中以来,铁矿石终端需求发生了明显变化。“粗钢产量平控政策的推行,使得终端需求减量压力全部传导至铁矿石行业。自主减量政策下,钢厂利润维持200元-500元/吨以上,矿价大幅下挫。”许惠敏说。


    除了国内粗钢压减政策这一原因外,刘慧峰介绍,从供应看,进入三季度之后,外矿发货量稳步回升,8月份之后澳洲巴西矿石发货量基本在2200万吨-2400万吨之间。“港口铁矿石库存以及高品矿库存的回升也从侧面印证了铁矿石呈现供增需减的状况。”他表示。


    从上周的数据来看,铁矿石发运和到港水平维持在正常区间,环比小幅增加,铁水产量继续下降至年内次低水平,港口库存维持高位小幅下降,钢厂库存低位继续下降。


    西部期货研发中心副总经理谢栩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周度数据显示,铁矿石在钢厂限产加码的影响下供需趋于宽松,钢厂对铁矿石采用随用随买的策略,预期依然悲观。在钢厂减产的情况之下,铁矿石估值迎来大幅修复。钢铁行业压减粗钢产量政策不放松是铁矿石市场面临的主要压力,价格的驱动逻辑转向需求端受限。根据预估,下半年铁矿石供应预计环比增加3%以上,而需求环比下降超过10%,供需由紧张转向宽松。


    矿价中长期将承压


    “供应端只要不出现矿难等重大风险事件,铁矿石供需将趋于过剩。在‘双碳’目标下,钢铁行业压减粗钢产量的目标不会改变,铁矿石高估值面临修复压力,价格将长期承压。”谢栩认为,伴随铁矿石价格持续下行,钢厂的高成本压力显著缓解,钢厂利润明显回升,有利于我国钢铁行业更加健康平稳运行。


    许惠敏分析,当前铁水需求减量已经超过粗钢产量平控的要求。考虑到从10月份开始,取暖季限产、产量平控提前至11月份等因素将持续限制粗钢产量。粗钢、铁水产量年内难有明显回升,矿价第四季度过剩量预计达到10%左右。10%过剩对应铁矿石边际成本支撑在75-85美元,矿价长期仍维持偏空格局。9月底到10月面临双控与取暖季限产政策的衔接,关注政策窗口期的阶段性反弹。


    “矿价大周期已经见顶,中长期来说,现货价格可能会下跌至80美元甚至更低的价格。”刘慧峰表示。

    2021-09-29
  • 供给偏紧需求旺盛 金属硅价格持续高位

    供给持续偏紧,金属硅价格日益攀升。生意社统计数据显示,金属硅价格相比年初已上涨约119%。业内人士表示,云南地区的限电以及新疆地区的限煤政策都限制了金属硅的产能,金属硅未来有望维持高价态势。






    供给端持续偏紧


    生意社统计数据显示,截至9月27日,全国金属硅报价61125元/吨,较上周五上涨20000元/吨左右,涨幅为45.83%。


    分析人士表示,金属硅作为有机硅、多晶硅等硅产业链的上游,是碳排放大户,生产一吨金属硅需要耗电1.3万度,以火电为能源的金属硅单吨碳排放达15.91吨二氧化碳当量,以水电为能源的金属硅单吨碳排放为5.32吨二氧化碳当量,预期未来行业新增产能将受到严格限制,进而推动金属硅价格维持高价。


    目前,云南限产政策已部分落地。9月19日,德宏州发改委印发的文件显示,根据能耗监测情况,对全州高耗能行业进行限产限能,从2021年9月20日至30日,对全州29户硅企业实行“停6天开1天(26日开1天),再停4天”的措施。


    针对上游金属硅产能受限带来的价格攀升,已经有公司加快采购步伐,签订长单合同锁定下游硅料。9月22日晚,双良节能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双良硅材料(包头)有限公司(简称“双良包头公司”)于9月22日与协鑫系旗下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硅料战略合作协议书》,合同约定2021年9月-2026年12月期间,买方向卖方采购原材料多晶硅料(包括块状硅和颗粒硅)5.275万吨,预计采购金额约为112.09亿元。


    此外,双良包头公司还与特变电工旗下新特能源、新疆新特晶体硅高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新特硅材料有限公司签订了《多晶硅战略合作买卖协议书》,合同约定2022年1月-2026年12月期间买方向卖方采购原材料多晶硅料8.22万吨,预计采购金额约为174.68亿元。


    今年将维持高景气


    金属硅主要需求增量来自光伏和有机硅。海关统计数据显示,8月,金属硅进口量为1126.3吨,环比上涨348.8%;金属硅出口量为6.8万吨,环比上涨7.6%,同比上涨49%。国内外金属硅需求都有较大的增幅。


    光大证券指出,国内金属硅主要产地位于新疆、云南和四川,受云南地区限电、新疆地区限煤政策影响,国内金属硅产能开工受限,导致金属硅货源供应偏紧,价格上行。另外,部分金属硅企业后续有年度检修计划安排,未来金属硅供应仍将偏紧,金属硅价格有进一步上涨的可能。


    华创证券研究表示,各地电力不足导致开炉生产受阻,预计后续供应紧张的情况将持续至2022年4月水电旺季到来之前,金属硅价格仍将持续上涨。

    2021-09-29
  • 肯德基陷入无“鸡”之谈

    肯德基陷入无“鸡”之谈新冠疫情持续冲击美国供应链


    肯德基无鸡可炸,连锁超市宣布限购卫生纸。多个州酒类限售,港口集装箱船拥堵。持续肆虐的新冠疫情,给美国的供应链带来严重冲击。根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公布的数据,截至美国东部时间26日17时,美国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超过4200万例,相关专家表示,疫情给美国供应链、通胀、劳动力市场造成了一系列令人吃惊的冲击。物价飙升、生产中断等问题被频频曝出。首先来看肉类产品的供应,近日在美国,材料供应不足的问题不仅是肯德基,包括麦当劳、星巴克等在内的许多知名快餐连锁企业都面临着原材料供应短缺问题。


    肯德基无鸡可炸美国8月份禽类供应量同比减少20%


    芝加哥的一家快餐厅内,老板尼克正在为食材发愁,清单上三分之二的食材都供应不足,这令餐厅的运营愈发艰难。


    美国芝加哥某快餐厅老板尼克:供应链混乱了,运输费用高昂,现在出现了一种消费缩水。


    食材紧缺,价格上涨,喜爱的食品接连下架,类似的情况在一些大的快餐企业也时常上演。近期,美国肯德基表示,因无骨鸡肉供应不足,决定暂时取消该产品的广告宣传。此外以“炸鸡翅”闻名全美的快餐店Wingstop,近日因为鸡翅大量缺货,而不得已开发新的鸡腿产品做替代。


    最新数据显示,美国8月份禽类供应量同比减少20%;牛肉储备同比下降7.7%;猪胸肉储备同比减少44%,降至2017年以来最低水平。


    最近,美国还闹起了“蟹肉荒”,9月蟹肉价格上涨至每磅50到60美元,个别电商售价甚至高达121美元。远高于过去五年19到30美元的均价区间。不少餐厅因此直接下架了蟹肉餐品。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宋华:新冠疫情暴发之后,基本上耗尽了美国所有的肉类的储备。供应链的中断就会导致这种肉类的供应商对肉类价格的操纵。


    供应链持续中断美国多地酒类限售


    除了肉类供应短缺,美国多个州也出现了酒类供不应求的情况,部分地区甚至开始无限期限售。


    近日,美国媒体援引宾夕法尼亚州酒类管理委员会的话报道称,由于供应链持续中断以及产品短缺,酒类商店以及获得某类酒专卖权的酒吧和餐馆自9月17日起对部分品牌的酒实行限购,每名成年消费者每天最多只能购买两瓶。委员会说,限售令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取消。


    在弗吉尼亚州,酒类销售由政府负责。当地消费者购买部分酒类时,依据政府限购令,每人每天限购一瓶。北卡罗来纳州当地电视台报道,由于供应短缺,州内酒类商店挂出“缺货”告示牌。


    有美国媒体报道,去年10月一项调查显示,年满30岁的美国人新冠疫情期间比疫情暴发前饮酒量平均增加14%。需求上涨导致部分酒类商店早在“封城”前就卖光了库存。将近一年后,多个州依然缺酒。造成这一局面的一大原因是供应链吃紧。经济分析人士认为,美国酒类供应链眼下几乎每个环节都存在问题。比如,有的厂家缺少玻璃瓶,有的缺少瓶盖;进口酒的成本因国际运费上涨而飙升。


    卡车司机短缺加剧美国内生活用品供应短缺


    劳动力短缺也使问题频出。由于新冠疫情影响,美国出现了卡车司机短缺的难题。没有卡车司机运送货物加剧了美国国内生活用品供应短缺。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时间23日,美国知名会员制仓储连锁超市开市客宣布,重新对美国境内的卫生纸等生活用品实施限购。


    在23日的财报会议上,开市客的首席财务官加兰蒂表示,美国国内疫情反复,推升人们对卫生纸、清洁用品和瓶装水等生活用品的需求,而眼下开市客面临着找不到卡车、没有司机和集装箱的难题,这进一步加剧了货品短缺的可能性,为了保证货架不再像去年一样出现空缺的现象,开市客决定恢复限购,但未说明具体限购措施。


    为了缓解物流压力,开市客已在明年租了三艘远洋货轮,用于运输往来于北美洲和亚洲的集装箱货物。运输成本增加推高部分商品的价格。加兰蒂表示,纸浆和纸制品价格上涨4%到8%。塑料袋、一次性杯子等塑料物品的则上涨5%至11%。有分析预计,开市客可能将在明年上调会员年费。


    除了卡车司机,目前美国许多企业普遍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以美国联邦快递在俄勒冈州波特兰的转运中心为例,这一中心的劳动力短缺率达到35%。联邦快递首席运营官表示,这种情况导致很多包裹都必须重新规划路线以绕过波特兰。最终,联邦快递每天需要更改高达60多万个包裹的投递路线。这种效率低下的运营方式,又推高了成本。综合通胀等多重因素,美国联邦快递于本月23日宣布,将从2022年1月3日起,将国内运单价格平均上调5.9%。


    在销售端,缺人状况同样普遍。近期美国俄勒冈州梅德福市一家麦当劳公开呼吁十四五岁的孩子前去打工。


    美国某麦当劳餐厅经理克里斯·派克:我们非常缺少员工,我们把招聘年龄降到14岁,这样我们能招聘到更多的人。


    之前,俄亥俄州一家汉堡王餐厅也曾向十四五岁的孩子发出工作邀约。但是根据统计,正常情况下美国快餐业就业人员平均年龄是27岁。


    美国港口集装箱船拥堵集装箱价格飙升


    一方面快餐店和超市等着供货,另一方面货船却堆积在美国港口。美国媒体25日报道,拥堵在美国洛杉矶港和长滩港的集装箱船数量,达到创纪录的62艘。《纽约邮报》报道,这是货轮数量增加、劳动力短缺和新冠疫情防控措施放缓港口工作效率等因素叠加的结果。报道提供的数据显示,美国每年三分之一的进口商品经由洛杉矶港和长滩港。


    美国彭博新闻社报道,货船同样堆积在美国其他港口。现在,把集装箱从货船搬运至卡车或汽车需要更长时间。卡车司机短缺加剧这一问题。


    集装箱短缺同样困扰美国制造商。有美国公司表示,难以找到足够集装箱把商品从海外运回。《每日邮报》提供的数据显示,货运集装箱价格从两年前的不到2000美元上涨至今年的2.5万美元。


    美联储主席承认疫情下美国经济问题重重


    供应链问题不仅成为美国媒体的报道焦点,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近日也对此表示,“从未见过现在这样的供应链问题,没有看到过一个经济体同时遇到劳动力短缺和大量人口失业、很多劳力闲置的情况”。


    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环比增长0.3%,涨幅略有收窄;同比涨幅达5.3%,仍处历史高位。分析人士表示,在供应链中断、原材料和劳动力短缺等因素影响下,企业成本压力增大,持续推高消费品和服务价格。供应链中断问题可能持续至2022年,通胀压力或较预期更加持久。

    2021-09-28
  • 稳妥应对猪周期下半场

    近来,关于猪肉的新闻颇多。据报道,四川有农户卖一头猪亏损七八百元,当地已启动省级5000吨冻猪肉储备收储。有关部门表示,第二轮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即将启动,持续时间更长、规模更大。据农业农村部数据,9月份第3周,全国活猪平均每公斤价格13.45元,同比跌63.4%;全国猪肉平均价格23.25元/公斤,同比跌58.2%。在本轮猪周期的下半场,有必要冷静分析如何更好应对。


    当前生猪产能已完全恢复,猪肉供应出现过剩苗头,但生猪生产仍在惯性增长,以至进入传统消费旺季价格仍在下跌。2月至8月,规模猪场新生仔猪数月均增速为2.5%,按生产周期计算,今年9月至明年2月的生猪出栏量还将持续增长。


    猪肉生产和价格波动受到全社会高度关注,是因为猪肉供应弹性大,需求弹性小,同时在肉类消费中比重大、价格对CPI走势的影响大。生猪供应量多一点或少一点,对应的价格波动幅度很明显。当前,年出栏500头以下的中小养殖户仍占养猪场户数量的99%以上。按照户均出栏20头计算,每户多养或少养一头,供给就会波动约5%。而据测算,供应每波动1%,价格就波动约7%。加之,生猪生长周期长,一旦波动趋势确立,中途较难改变。可见,猪肉价格涨落天然具有放大效应。


    应对猪周期下半场,要以预警为主、调控兜底。有关部门已明确生猪稳产保供的目标是全国猪肉年产量稳定在5500万吨左右。近几轮猪周期表明,生猪保供要靠稳固的基础产能来说话。能繁母猪是猪肉供应的“总开关”,只要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动保持在合理区间,仔猪生产就有保障,猪肉供应就能大体稳定。有必要根据能繁母猪存栏的不同情形,划分绿色、黄色和红色3个调控区域,明确相应措施。8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接近正常保有量的110%,相应调控措施正在启动。


    应对猪周期下半场,要全面提升产业素质。在生猪全产业链中,养殖环节长期处于弱势地位,风险最大。不同于贩运和加工环节的市场风险,养殖环节还要承担成本刚性上涨、动物疫病风险。最终是,养猪户在肉价下跌时毛猪售价跌幅更大,而在肉价上涨时毛猪售价涨幅则偏小。因此,越是在行情低迷时,养猪业越要重视猪场管理,注重疫病防控。当前,养猪场户应选择放慢生产节奏,优化母猪存栏,淘汰低产母猪,增加中高端猪肉产品的比重。与此同时,向下游延伸产业链,布局生猪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


    应对猪周期下半场,要保持长效性支持政策的稳定。全球主要养猪国普遍存在猪周期,这是市场规律对养猪业进行资源配置的表现,但周期频率、剧烈程度、应对方式各有不同。对我国来说,可以拉长周期、缓和峰谷,尽量避免生产大起大落、价格大涨大跌。生猪规模养殖比已从2017年的46.9%提高到2020年的57.1%,多部门突破性地解决了行业多年的土地、环保、资金等痛点。然而,越是在养猪场户困难的时候,越要保持用地、环评、金融等长效性支持政策的稳定性,避免养猪场户过度淘汰母猪,损害基础产能。

    2021-09-28
  • 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49.5% 两年平均增长19.5%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6051.4亿元,同比增长49.5%(按可比口径计算),比2019年1—8月份增长42.9%,两年平均增长19.5%。






    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7748.5亿元,同比增长86.9%;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9792.4亿元,增长54.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5139.3亿元,增长37.5%;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6429.6亿元,增长34.4%。


    1—8月份,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5913.0亿元,同比增长1.51倍;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46839.5亿元,增长48.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总额3298.9亿元,下降6.5%。


    1—8月份,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7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个行业扭亏为盈,1个行业持平,2个行业下降。主要行业利润情况如下: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4.71倍,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2.65倍,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78倍,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56倍,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45倍,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1.45倍,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34.8%,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24.1%,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0.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6.8%,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5.6%,汽车制造业增长5.5%,纺织业增长2.3%,农副食品加工业下降4.0%,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下降15.3%。


    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0.00万亿元,同比增长23.9%;发生营业成本66.95万亿元,增长23.0%;营业收入利润率为7.01%,同比提高1.20个百分点。


    8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135.40万亿元,同比增长9.2%;负债合计76.38万亿元,增长8.4%;所有者权益合计59.02万亿元,增长10.2%;资产负债率为56.4%,同比降低0.4个百分点。


    8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18.12万亿元,同比增长12.1%;产成品存货5.20万亿元,增长14.2%。


    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3.69元,同比减少0.65元;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为8.39元,同比减少0.57元。


    8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资产实现的营业收入为91.5元,同比增加10.7元;人均营业收入为163.7万元,同比增加31.6万元;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为17.6天,同比减少1.8天;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为51.6天,同比减少4.4天。


    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802.8亿元,同比增长10.1%。

    2021-09-28
  • 国潮别做歪生意

    江南布衣的童装品牌因为不雅设计引起了人们的愤怒。在国风劲吹的当下,作为国风鼻祖之一,江南布衣偏偏要走“暗黑”歪路,真是可惜。作为一个以“中国风”成名、且主要市场在中国内地的国产品牌,江南布衣不妨多研究点中国文化,多给孩子们讲点中国故事。


    给孩子买的国产童装,上面却印着断手断头的诡异图案,以及如“Welcometohell(欢迎来到地狱)”“letmetouchyou(让我摸摸你)”等英文,甚至有网友指出有些设计已涉嫌“儿童软色情”。最近,服装品牌江南布衣的童装品牌因为不雅设计引起了人们的愤怒。


    目前,江南布衣已经道歉,称为童装产品出现不恰当图案给消费者造成困扰深表歉意,公司已下架所有相关产品,并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然而,同系列的服装依然在电商平台销售,各种令人不适的“暗黑图案”让人怀疑这可能不是一家中国童装店。


    现在是个性化消费时代,成人服饰“暗黑”一点,是企业自选的市场定位,消费者如果喜欢,可以视为桀骜不驯、品味另类。但是,类似设计放在童装上显然不妥。儿童正处于“三观”形成时期,国家严厉打击宣扬色情、暴力、迷信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而且,小朋友们经常会互相欣赏彼此的衣服,童装元素还是正面阳光为好。


    同时,给孩子买衣服的家长不一定都认识英文,莫名其妙地给孩子穿上了有误导性的服装,恐非消费者所愿。这次爆料的网友就表示,涉事服装是老人前年购买的,老人不懂英文,只是觉得版型好看。如果这位家长也不懂英文,让小朋友穿着这些衣服出门,被人指指点点,那可就难堪了。


    从名字可知,江南布衣是一家来自江南的中国企业。它于1997年在浙江杭州成立,以仙气飘飘的中国风走红。然而这些年,江南布衣“整容”了——服装模特大部分是外国人、衣服上印的是外国字和有些阴森的图画,让一些网友觉得江南布衣“心理有问题”。


    江南是多美的地方啊。古诗都唱:“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还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这些江南风物,不是更契合“江南布衣”的气质吗?若是看腻了江南,神州大地还有数不尽的物华天宝、风流人物,洞庭月、黄山松、漓江水、昆仑雪,难道找不出比外国“地狱”更好的设计灵感吗?在国风劲吹的当下,作为国风鼻祖之一,江南布衣偏偏要走“暗黑”歪路,真是可惜。


    财报显示,江南布衣2021财年在中国内地的营收占比高达99.3%。作为一个以“中国风”成名、且主要市场在中国内地的国产品牌,江南布衣不妨多研究点中国文化,多给孩子们讲点中国故事。


    有必要指出的是,未成年人保护法禁止制作传播含有宣扬色情、暴力、迷信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也禁止刊登含有该内容的广告。如果江南布衣涉嫌宣扬暴力乃至“儿童软色情”,市场监管部门应及时督促其下架相关广告和商品。这不是企业自律的问题,这是法律的红线。

    2021-09-27
  • 科上半年净利润下滑 祝九胜:过多追求规模恐难以为继

    万科A(000002,SZ)发布2021年中期业绩,中报显示,公司主营收入1671.11亿元,同比上升14.19%;归母净利润110.47亿元,同比下降11.68%;扣非净利润107.27亿元,同比下降11.45%;负债率81.4%,投资收益28.79亿元,财务费用17.47亿元,毛利率22.94%。





    来源:2021万科中期业绩推介会


    今年房企中期业绩普遍“增收不增利”,而万科的数据似乎也有些“超出预期”。在8月30日上午举行的万科业绩会上,投资者提问称“万科上一次在半年或者半年以上维度出现净利润的同比下跌,应该还是要追溯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同时将万科与给出中长期增长指引的华润置地、龙湖等公司进行对比,向管理层提问中长期策略。


    万科总裁祝九胜指出,这次中期业绩净利润的下降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销售规模的增长有限,二是毛利率的下降稍快,三是转型业务效果未真正体现。


    “这几年我们的开发业务销售增速相对都有限,上半年结算收入增长11.9%,增速跟同行相比是比较低的水平。”祝九胜指出,“我们的开发业务的利润率处于下降状态,近年来公司所销售的产品中,地价占售价的比例明显上升,从17年到20年,地售比提高17个百分点左右,会逐步体现在以后的结算收入和结算利润上。我们今年跟去年同期相比,中期的毛利率从税后的24%降到了18%,跟同行同口径相比,未扣税的毛利率从32%降到了23%。”


    简而言之,万科销售增长对毛利下降的对冲是有限的,不足以对冲利润率的下滑。此外,万科从2014年开始逐步从房地产开发转向了房地产开发、经营、服务并重,但转型业务效果还没有真正体现出来。“我们还有很多投资不动产的业务,这部分由于我们采取了稳健的会计政策,按历史成本计价,不光价值未重估,而且每年会有折旧和摊销,累计的影响也会相对较高。”


    服务、经营业务的逻辑与开发的逻辑不同,祝九胜表示,“我们也需要转变对新业务的看法,即使所有的经营服务业务做得很好,它对传统的销售规模和利润的贡献恐怕还是有限。它能贡献的是企业价值,或者是中长期的估值。”


    万科2018年提出“活下去”震惊业界,但事实上万科多年来都坚持长期主义,行稳致远是万科的基调,稳字当头是万科当前的应对。


    祝九胜指出,“我们认为整个行业的游戏规则正在发生变化,我们的发展思维也需要相应地调整。过多地追求规模、速度为导向的线性思维恐怕难以为继。特别是规模超过5000亿以后,经营安全的重要性变得更为突出。”


    万科执行副总裁刘肖在回答“双集中供地”模式时也指出,在首轮以及部分城市第二轮集中供地中,万科在不断地摸索经验,万科没有对于第二轮集中供地预测热度,还是一如既往坚持稳健的投资策略,坚持好战略导向、投资标准、投资纪律,量入为出。


    上半年,万科共获取新项目95个,建筑面积1505.9万平方米,项目地价总额约1126.3亿元,新获取项目投资金额92%位于一二线城市。


    会上,祝九胜还对近期万科与恒大、泰禾的传闻作出回应。祝九胜表示,万科与恒大过往就有一些项目层面的合作,最近几个月有接触和探讨,但目前没有实质性的更多合作。“至于泰禾,有专门的小组密切地跟他们联系,帮他们把关一些专业的问题,给一些建议,符合条件的我们仍然会履约。”

    2021-09-27
  • 四大“矛盾”暴露奶茶行业之痛 破局路在何方?

    中国茶饮市场零售规模5年翻了近9倍,奶茶行业的高速增长倍受资本关注,一些奶茶头部企业完成了多轮融资,2020年超40亿人民币进入新式茶饮赛道。资本的助推加速了奶茶行业的迅速扩张和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矛盾”。本文将从“直营”和“加盟”、“高端”和“下沉”、“创新”和“跟风”、“线上”和“线下”四个方面谈谈奶茶行业资本之间的角逐和品牌之间的激烈竞争。






    “直营”和“加盟”之争


    “加盟模式”比“直营模式”的扩张能力强太多。《茶势喜人灵感永驻喜茶2020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底,“直营模式”的喜茶在全球61个城市共开出695家门店。“直营模式”的奈雪的茶网站显示,截至2020年12月,奈雪的茶已遍布全国70个城市,近500家门店。“加盟模式”的冰雪时光网站显示全国开设门店已有2000家。“加盟模式”的蜜雪冰城网站2020年7月发布消息称蜜雪冰城第10000家店开业。从开店数量对比看,“加盟模式”展现出强大的扩张能力。


    但是,奶茶行业有一个乱象发生在“加盟模式”。由于“加盟模式”的品牌方,靠赚取品牌加盟费和佣金获利。所以,有“快招公司”短时间内利用各种手段包装打造出一款“爆品”品牌,大规模快速招商,获取巨大加盟费等利益,但完全没有后期服务和支持,当“爆品”热度消失后,他们会再包装一个新的“爆品”继续获利。


    “加盟模式”对整个奶茶行业的冲击,还在于其带来的“无序竞争”。对于品牌方来说,“加盟模式”带来大量的加盟费,可谓“稳赚不赔”。但对于加盟商来说,“无序竞争”带来了巨大的经营压力,甚至入不敷出被迫退出。“无序竞争”的影响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来,奶茶门店泛滥,店家获客被分流。AI财经社2020年11月消息称,在安徽芜湖某步行街上,300米之内有四五家店,500-600米之内大概十几家,甚至同一品牌就有3家店。南方都市报2021年8月发布的稿件中采访对象——在佛山开了3年多奶茶店的郭某表示,“品牌越来越多,奶茶店数量趋于饱和,每个商圈至少有3-5家以上的奶茶店,招商无序,商家之间‘贴身肉搏’,竞争惨烈。一个小牌子开在你旁边,生意分走三分之一,又来一个中等品牌,又分走三分之一,再来一个大品牌,基本上就成‘炮灰’。”


    二来,低价竞争引发品质锐减。在低价位奶茶市场,价格低具有一定的优势,低价还想盈利的话,必然要削减成本,有店家在配方大概不变的情况下,使用价格更低廉的原材料、茶叶,导致消费者买到的奶茶,虽然看上去品相、口味差别不大,但品质下降。


    “直营模式”虽然也会受到“无需竞争”的影响,但是其困境主要来自于自身。


    直营模式的奶茶品牌净利率低。虽然,在单店中,奶茶的毛利可能达到60%-70%,但是,产品综合毛利和单店盈利无必然联系。门店盈利情况下,还要看单店对总部成本的分摊,若分摊过多则门店也不赚钱。如果选址出问题、经验管理跟不上、关店率高的话,选择直营模式的奶茶品牌,就算是知名品牌,净利润也有可能不到5%。


    奶茶毛利虽高,但成本还要算人工、租金等。某“茶饮市场调查”显示,奈雪的茶平均售价27元,其中材料成本10.37元,人工成本7.72元,租金等成本4.13元,利润仅为4.78元,约占售价的15%。


    2020年部分投资机构从看好直营品牌转变到更看好加盟品牌,虽然加盟模式比直营风险大,但盈利能力比直营强,而且,有些生意加盟模式能做,直营模式却不适合做。比如,品牌若需下沉到三四线城市,直营模式难以管理,且同一个门店位置进行资源配置,加盟比直营的效果更优。


    “高端”和“下沉”之争


    目前,茶饮产品可分为低端(客单价5-10元)、中端(客单价10-25元)、高端(客单价大于25元),茶饮品牌在面向下沉市场和一二线城市时各有侧重。在“高端市场”赛道,喜茶和奈雪的茶形成双寡头竞争格局;在“下沉市场”赛道,依托加盟模式快速扩店,已经跑出了蜜雪冰城这一头部品牌。


    在城市分布方面,《2020年新式茶饮白皮书》显示,2020年新式茶饮门店在一、二线城市的增速放缓,呈现向三、四线市场下沉的趋势。


    能图资本董事长熊芬认为,城镇化率提升至60%以上以及90后、00后奶茶消费人群消费力量的崛起,是奶茶行业在下沉市场崛起的重要底层逻辑。


    喜茶于2020年开设子品牌“喜小茶”,杯均单价13元,由于价格比喜茶低了太多,所以一度被外界认为喜茶要在下沉市场与蜜雪冰城等品牌“短兵相接”。但是,阅读《喜小茶一周年小报告》后就会发现,喜小茶其实并不是涉足下沉市场,而是从产品、门店、品牌等方面,对自身所处的价格带进行了全面的“升级”,并且悄然在一线城市与新一线城市中站稳了脚跟。


    奈雪的茶从2019年起便加快了二、三线城市的布局,目前已在二、三线城市拥有超过300家门店。奈雪的茶虽然进入二、三线城市,但开的是高端大店,定位依然是高端市场。在三线城市有两家店铺就接近饱和,短期内很难扩张太多。


    喜茶和奈雪的茶看似涉足下沉市场,实际上只是把高端市场进行了延伸,本质还是定位高端市场。


    至于喜茶和奈雪的茶涉足下沉市场的难点,可能是来自于其高端市场的初始定位和直营模式本身的限制。熊芬曾指出,2020年投资机构加速进入奶茶,一是因为奶茶消费增长迅速,二是因为重新理解和认可加盟模式,奶茶是小店经济,直营模式不适合品牌市场下沉,加盟模式更适合奶茶品牌的扩张。冰雪时光品牌负责人王孜宸表示,“如果想扩张,放松审核标准,一年加盟几百家都是可以的,但对后期发展将是巨大的挑战。”


    成立之初就定位在“下沉市场”的蜜雪冰城,也曾尝试过进军高端市场。在2018年,蜜雪冰城试水高端,推出了副品牌「M+」,价格定位20元左右,但蜜雪冰城重点一直在扩张门店数量上,对产品研发和消费者需求的把握不够,「M+」最终落得惨淡收场。


    蜜雪冰城依靠平价定位获取市场,平价的品牌印象深入人心,再加上高端市场已经有其它品牌占据,因此要撬动高端市场难度很大。


    “创新”和“跟风”之争


    近年来奶茶行业同质化竞争激烈。AI财经社2019年9月发文称,LELECHA楽楽茶(以下简称“乐乐茶”)联合“三只松鼠”推出的新品“坚果茶宴”系列,与长沙茶饮品牌“茶颜悦色”不仅配方十分相似,连名字也是大同小异。喜茶推出中秋季产品“流心奶黄波波冰”,并打出口号“万物皆可波波冰”,随后,乐乐茶推出中秋之夜系列产品“奶黄流心月饼”,打出口号“万物皆可乐乐茶”,与喜茶文案相似。


    除了产品方面,各品牌奶茶店的选址也有重合。南方都市报2021年8月消息,南都记者在广州白云区的润洲城市广场商圈踩点发现,商场500米范围的茶饮店大大小小加起来竟然超过了14个。36氪特邀作者DT财经2018年11月发布的文章指出,在上海,喜茶有1/4的服务覆盖区域与奈雪的茶重合,而在深圳,这个数字高达70%。


    奶茶是一个快速增长的市场,行业竞争激烈,当有成功案例出现时,“跟风”、“模仿”几乎是最省事有效的“分一杯羹”的方法。这也是奶茶行业迅速同质化的一个原因。


    跟随策略似乎是奶茶品牌屡试不爽的“妙招”,2021年夏初,喜茶等茶饮品牌出“小众水果+新式茶饮”的爆点新品之后,众多小品牌茶饮店也嗅到商机,趁机纷纷推出类似新品。由于生产奶茶技术门槛低,所以一旦有品牌推出热销的创新口味时,“山寨店”可以快速模仿,瓜分市场。


    迅速同质化带来的问题是,创新产品生存周期缩减,奶茶行业迭代加快。


    奶茶行业迭代速度,从之前的5-8年加速到3-5年。此前艾媒咨询的一项数据调研显示,可持续经营超过一年的奶茶店仅为18.8%。人气奶茶品牌中,早期风生水起的一点点被后来者淘汰,一些奶茶加盟品牌甚至活不过三年。


    当消费者对常见的几款奶茶品类审美疲劳的时候,新式茶饮品牌急需打造新的网红爆品,来提升流量。开发“小众水果”新品虽然是一种解决办法,但并不是长久之计。围绕人群的生活方式,如场景融合、潮流文化、朋克养生等,开发被认同的产品才能激发更大的消费潜力。


    “线上”和“线下”之争


    “线上”和“线下”主要是围绕社交带来的流量而争。新式茶饮注重打造社交属性,奶茶已演化为“社交货币”,成为年轻人彰显生活方式的载体。新式茶饮在品牌调性、空间营造和内容输出等方面附加了诸多精神标签和属性。


    为了给奶茶品牌增值,品牌开始跨界合作和打造私域流量池。跨界合作依然是围绕社交,创造新的社交消费场景,包括产品上的跨界,如茶饮+烘焙类品牌、茶饮+咖啡品牌等,也包括周边产品的跨界联名。打造私域流量池也是重要一环,建立会员体系,精准预测用户喜好,提升销量和复购率。


    纵观消费品所涵盖的零售领域,“线上”与“线下”之争纷纷扰扰十几年,到底是做线下门店还是搞搞线上就可以了,一直是摆在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面前的跷跷板。2020年受到疫情的影响,天平快速向“线上”倾斜。


    《2020年新式茶饮白皮书》显示,54%的消费者选择通过线上渠道购买新式茶饮,与2019年相比,新式茶饮线上订单占比提升近20%。2020年共9家新式茶饮品牌组建了数字化团队,其中奈雪的茶、喜茶数字化团队超百人。自2020年奈雪、喜茶入驻天猫之后,新式茶饮天猫线上销售额增长近2倍,新式茶饮品牌旗舰店累计浏览人数超过千万,较去年增长3倍。


    “数字化”成为新式茶饮“刚需装备”,驱动着新式茶饮品牌加速进化,更便捷、更细分、更多元成未来趋势。以数字化管理为核心,进行全链路数字化搭建,涵盖供应链、门店运营、品牌营销、线上渠道以及产品数字化驱动等多个围度,推动新式茶饮企业“人、货、场”的重构。


    用户在线上下单,为品牌打造私域流量池提供了用户画像和统计数据,于是,奶茶品牌不仅仅是售卖一杯奶茶,更是在经营一份“流量生意”。


    结语


    近十年,我国奶茶企业注册量暴增,投融资额度近两年大幅提升。企查查数据显示,2010年奶茶相关企业注册量仅2354家,2015年突破1万家,2020年新增注册量8.1万家,2021上半年新增4.5万家,截至2021年7月1日,我国在业/存续奶茶相关企业(包含个体户)32.7万家。2021上半年茶饮品牌共发生融资事件15起,披露金额超50亿元,超过2020年(17.03亿元),远超2019年(2.17亿元)。


    《2020新式茶饮白皮书》显示,2020年底中国茶饮市场总规模将达4420亿元,是咖啡市场的两倍,其中新式茶饮市场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全年超40亿人民币进入新式茶饮赛道。有数据显示,2015-2020年我国茶饮市场的CAGR(复合年均增长率)为9.8%,从2015年到2020年,中国茶饮市场的零售规模翻了近9倍。


    能图资本董事长熊芬认为,奶茶的野蛮生长阶段基本已经结束了,意味着做个加盟就能赚钱的奶茶模式结束了,下一个阶段是品牌力角逐阶段,包含品牌形象、供应链、管理水平和精细化体系的升级。在行业竞争激烈时,区域化不妨是个较好的防御方法,奶茶赛道很大,可以允许多种差异化公司存在,不会一家独大。现制奶茶增长迅速,整个三四五线城市的消费需求都在提升,未来茶饮市场规模完全可能达万亿元。

    2021-09-27
  • 2025年轻工产业集群总量拟达330个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张崇和在近日举行的全国轻工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大会上表示,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将通过产业集群带动协同创新,提升轻工领域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计划到2025年,轻工产业集群总量达到330个。

    河北省肃宁县一家乐器生产企业的工人在检查乐器质量。近年来,肃宁县引导乐器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打造乐器产业集群。新华社记者朱旭东摄

    与分散的产业发展模式相比,产业集群能够实现规模效应、集聚效应,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推动协同创新。家电、皮革、童车……在轻工业体系中,产业集群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

    张崇和说,目前,轻工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占轻工业的比重达到40%。合理布局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对提升轻工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至关重要。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将结合区域发展特点,准确定位、强化考核评价、科学规范管理,调整提升现有轻工产业集群,合理布局新增产业集群。

    他表示,计划到2025年,轻工产业集群总量达到330个,到2030年,争取建成400个集聚效应好、发展质量高、引领作用突出的产业集群。轻工产业集群在轻工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中的占比,年均提高0.5个百分点。(记者张辛欣)

    2021-09-26
  • 精致露营市场兴起 带动周边产业持续升温

    中秋假期,精致露营在不少人的朋友圈刷屏了。“小长假期间的帐篷在一个月前基本已订完,国庆长假期间的预订也较为紧俏。”《证券日报》记者从杭州临安某露营地负责人处了解到。


    与户外徒步爱好者的常规露营有别,更为注重旅行品质的精致露营正逐渐成为当下一种潮流生活方式,并推动相关产业链快速发展。


    多因素催生新赛道


    “我一直想去打卡露营,几个朋友在我的怂恿下一起去体验了一把。”秋高气爽的九月,没有户外经验的90后金融从业者小顾,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露营之旅,“营地能够提供全套的露营设施,搭好的帐篷和床品、烧烤设备、新鲜的食材和酒水,只需要带随身行李就够了。”


    随着露营设备逐步完善,精致露营摆脱了原先的艰苦。除了配备移动式卫生间和淋浴,提供充电,24小时热水等,部分营地还可提供投影仪、音响、飞盘、桌游等娱乐设施。


    专栏作家黄涛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精致露营受热捧,从旅游行业供应端看,是一些企业和从业者看到了需求,提升服务质量和装备水平。部分露营商家提供一应俱全的物品和服务,很好地适应了旅游需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创新。”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23日,我国存续的“露营地”相关企业共有两万九千余家。


    清晖智库首席经济学家宋清辉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都开始追求户外露营的高品质,于是精致露营便应运而生。另外,露营能够带给人们与大自然最亲密的接触,同时亦有助于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可谓一举两得。”


    某知名广告公司资深活动策划师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原本尚算小众的露营越来越受欢迎,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年轻人想在假期逃离城市的喧嚣,又追求户外体验的舒适感。”


    “从游客需求端看,零散疫情引发担忧,游客更向往开放的环境,亲近自然。消费升级成为趋势,特别是‘一老一少’,退休老年人有钱有闲,95后经济条件普遍较好,家庭财富积累多,爱美爱生活,有精致露营的需求,会更注重旅行过程中的品质体验。”黄涛称。


    “在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周边近郊已经有不少露营地,价格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可以满足大多数人群。”前述策划师告诉记者,“在云南、新疆等地区的营地,除了抬头见雪山、被群山环绕的自然美景外,部分营地设施非常完善,甚至可以在帐篷里泡澡看星空,而价格也是动辄两三千元,甚至四五千元。”


    露营周边产业迎快速增长


    近年来,中国户外运动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牧高笛、三夫户外等众多知名国产品牌发展如火如荼。随着“露营风”的火越来越旺,今年以来,露营产业链上市公司披露的业绩显著增长。


    主营帐篷、睡袋等户外装备,冲锋衣、登山鞋等户外服饰的上市公司牧高笛,2021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5342.97万元,超过了去年全年,比上年同期增长41.82%。主营充气床垫、户外箱包、头枕坐垫等户外用品的浙江自然,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37亿元,同比增长44.73%。


    牧高笛相关负责人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与露营地合作为其提供户外装备,有助于品牌提高线下曝光率与拓展潜在客户群体。”


    市场调研公司ReportLinker认为,预计到2027年,中国露营设备市场将达到159亿美元的规模,复合年增长率为9.1%。


    宋清辉表示:“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中产阶级需求剧增,我国露营消费市场将呈现巨大的潜力,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黄涛也对露营赛道前景看好:“露营热有望持续带动相关产业。露营还将推动娱乐设备的销售增长,带动智能手机、视频工具等产业。”






    前述广告策划师表示,其在今年已经为某知名车企策划了多次露营活动,“露营文化中的自由、探索等关键词与不少品牌的调性相符,越来越多的品牌也开始寻求入局露营产业”。


    事实上,更多资本正不断涌入这个新赛道:世贸、万科等地产公司以合作等方式开始涉足露营;大热荒野、ABC
    Camping、Outland等一众新兴露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精致露营仍需不断积累成功经验并改进和完善,比如怎样做好安全管理、卫生管理和人员管理,防范和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和矛盾。结合供需两端特点,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建立稳妥的运行机制和必要的规范。”黄涛补充称。


    牧高笛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牧高笛将致力于推进中国露营行业文明化与可持续发展。未来,随着行业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和大众认知度的不断提升,露营市场消费前景有望进一步打开。”(

    2021-09-26

  • 首 页  上一页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