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餐饮业背后的“隐秘”厨房

    必胜客、肯德基的早餐几乎人人都吃过,但早餐的供应商或许被大家忽略,这家来自郑州的千味央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在今年9月6日,叩开了A股市场的大门。


    数据显示,2018年-2020年,千味央厨的营收分别为7.01亿元、8.89亿元、9.4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6.05%。作为国内最早由C端面向B端餐饮业的速冻米面食品企业之一,作为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作为餐饮供应链“独角兽”,千味央厨能否借力资本市场,实现转型,备受市场关注。


    实控人李伟的资本市场谋划


    据了解,千味央厨的实控人李伟曾是思念食品的创始人、前董事长兼实控人。在河南,像李伟这样的餐饮独角兽有不少。双汇是中国最大的肉制品龙头,三全食品是中国速冻食品行业首家上市公司,好想你是红枣第一股。中国最大的辣味休闲食品企业卫龙,9月初刚刚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有望成为“辣条第一股”。此外,巴奴火锅、锅圈食汇和蜜雪冰城等餐饮连锁品牌均来自河南。


    2020年底,河南省有食品生产企业1.08万家,食品小作坊登记1.06万家,食品生产类市场主体数量居全国前列。


    千味央厨创立于2012年,出资方正是郑州思念食品有限公司(简称“思念食品”),两家公司同属速冻食品赛道,实控人也是思念食品的创始人兼实控人李伟。李伟真正踏入食品行业是在1996年,当时联合利华生产的和路雪冰淇淋进入国内,利润空间较大。他嗅到其中的商机,拿下和路雪在河南的总经销权。冬季来临后,冰淇淋销售迎来淡季,李伟开始琢磨其它生意,他看上了同样需要冷链的汤圆。


    随后,思念食品刚刚完成从新加坡交易所私有化退市。因此种种迹象表明,千味央厨都像是思念食品的延续,是李伟在速冻食品领域的再次尝试。李伟表示,此次创业定位B端市场,主要为餐饮企业提供定制化、标准的速冻食品及相关餐饮后厨解决方案,被称为中央厨房。


    2016年3月,思念食品将千味有限(千味央厨的前身)100%全部出资转让给郑州集之城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2017年更名为“共青城城之集”),随后新股东对千味有限进行增资并更名为千味央厨。招股书显示,目前共青城城之集持有千味央厨62.49%的股份,李伟持有共青城城之集100%股份,为千味央厨实际控制人。


    中央厨房是餐饮工业化、标准化的具体组织形式,通过对各环节进行标准化管理,实现集约化生产,能保证产品品质稳定,防范内外部餐饮食品安全风险。购买中央厨房生产的半成品,还可缓解餐饮企业的成本压力。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虽然中央厨房的食材成本较高,但高出部分在人工、房屋租赁及能源杂费中被抵消,同样售价20元的快餐,购买半成品或成品的总成本比直接购买食材低0.4元。


    李伟表示:“我相信自己的眼光。我觉得,未来千味央厨一定是个百亿级规模的公司。千味央厨瞄准的餐饮业后厨这个方向,市场实在太大了。而且,公司在行业市场占位较早,有很大的先发优势。至于千味央厨的上市计划,其实是水到渠成的事。即使不上市,我们一定也会扎扎实实地把它做好,企业的业绩和创新发展能力,永远是第一位的,其他都是次要的。”


    年入9亿利润同比三年增长


    区别于思念食品,千味央厨主要面向B端餐饮商家提供服务。近年来,餐饮行业迎来黄金时代,资本对餐饮业的关注度持续高涨,经济增长和消费升级也为行业打开广阔的市场机会。


    据了解,千味央厨的发展,除了餐饮行业带动食材采购规模扩大,还包括冷链物流行业的提升,目前已形成年产量近10万吨的规模。


    根据招股书,2018-2020年,千味央厨的油炸类产品销售占比均在50%以上,烘焙类产品的销售占比约为20%,蒸煮类产品的占比约19%,菜肴类及其他的销售比重则较小。油炸类作为公司主力系列,2020年营收额达5.21亿元。虽然菜肴类及其他产品的收入比重较小,但增速较快,2018-2020年营收分别为997万元、2240万元和4968万元,占比分别为1.42%、2.52%和5.27%。


    作为国内较早面向B端餐饮业的速冻米面食品供应商,经过数年发展,千味央厨坐拥一批明星客户,包括肯德基、必胜客、华莱士、海底捞、真功夫、九毛九、呷哺呷哺等国内外知名餐饮连锁企业,带动公司业绩快速增长。


    2018年-2020年,千味央厨的营收分别为7.01亿元、8.89亿元、9.4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6.05%。同期,净利润分别为0.59亿元、0.74亿元、0.77亿元。2021年上半年,千味央厨营收5.68亿元,同比增长54.80%,净利润增长47.67%至3579万元。


    广发证券研究所的报告指出,若以2018年国内速冻米面制品餐饮渠道收入122亿元测算,千味央厨米面速冻的市场占有率约为5.75%。


    据公司介绍,此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中的新乡千味食品加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公司将新增年产8万吨产能,将由2020年约12.80万吨扩大至19.60万吨;与此同时,公司的总体产能利用率也将达到90%以上,将进一步巩固公司主营业务、提升盈利能力,保持领先的市场地位。


    同时,千味央厨表示也将借力资本市场不断升级现有产品,加大新品开发力度,继续拓展产品品类,重点是火锅类、团餐类食材的产品。加强开发区域性连锁餐饮企业客户,加重针对供应中小餐饮企业的经销商的合作力度。


    需求从“C”到“B”转移


    千味央厨的冷冻米面产品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预制菜的一种分支,都是商家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一种选择。据国海证券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中国预制菜市场B端与C端比例大概为8:2,餐馆等商家仍旧占预制菜的消费大头,而个人家庭对预制菜的消费占比仍有待提升。


    这一数据放在千味央厨的招股书中可以找到共通点,数据显示千味央厨2017-2019年度营收额构成分别为,2017年经销模式占比59.41%、直营模式占比40.59%,2018年经销模式占比59.31%、直营模式占比40.69%,2019年经销模式占比58.98%、直营模式占比41.02%,报告期内经销模式在营业额中的占比接近六成,而直营模式占比在四成徘徊。无论是外部数据还是内部数据都证明了对于千味央厨而言,“toB”生意才是发展前景所在。


    自2012年以来,百胜中国及其关联方成为千味央厨第一大客户,旗下拥有肯德基和必胜客等餐饮品牌,销售金额不断提升。


    2018年-2020年,百胜中国对千味央厨营收的贡献占比分别为30.20%、30.72%、23.37%。


    然而,也有专家表示,千味央厨是国内最大的餐饮渠道速冻米面供应商,但由于过分依赖单一客户,且直营独家模式的毛利率高于非独家供应产品,存在着较大风险。未来,如果百胜中国等大客户减少订单或终止合作,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经营业绩将遭受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千味央厨则表示,本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到位后,公司的资本结构将更趋合理,总资产和净资产规模的扩大将增强公司抗风险的能力。


    据悉,此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围绕公司现有主营业务展开,扩大公司速冻米面制品的生产规模,提升公司生产工艺水平,提高市场占有率。

    2021-09-18
  • 看好家用服务机器人赛道 以割草机打造新增长点

    九号公司家用服务机器人事业部总经理任冠佼日前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从2019年进行预研到2021年正式发布产品,“智能割草机器人项目”实际上是九号公司的一次“内部创业”。九号公司董事长高禄峰表示,公司会从AI及机器人研究院抽调部分精兵强将,和现有家用服务机器人事业部一起,成立专门的独立子公司来发展这块业务,打造公司的新增长点。


    “我们预判,未来10年家用服务机器人将成为最重要的经济拉动力之一。我们选择割草机器人作为进军家用服务机器人领域的主力方向,是因为看到割草机器人行业的时代机会,公司有机会成为细分品类的全球冠军。”高禄峰说。


    从“人”到“物”


    割草机在中国家庭中的感知度并不高,对于为什么选择“智能割草机器人”作为发力方向,高禄峰这样解释:“九号公司是一家主打智慧移动能力的公司,而智慧移动能力分为智慧地移动人和智慧地移动物。智慧地移动人就是通过创新方式帮助人们更好地出行,这是九号公司目前所做的业务;智慧地移动物则是通过机器人的技术方式,帮助人从非常繁杂的工作里解脱出来,家用服务机器人正是其中代表。我们预判,未来10年家用服务机器人将成为最重要的经济拉动力之一。”


    高禄峰表示:“此次选择割草机器人这样一个细分品类原因有三点:首先是这一行业门类处于爆发前列;第二是这一门类拥有颠覆式创新的机会;第三是最重要的一点,在这一领域,我们有机会成为全球的第一。我们相信在智能割草机器人领域能够复制在滑板车等领域的成功。”


    此前,九号公司已在智能电动平衡车技术积累基础上,独立研发了服务类机器产品“Loomo/路萌”。此外,九号公司还研发了智能室内配送服务机器人S1、S2以及机器人通用移动底盘RMP系列。目前,室内配送机器人“方糖”已经进入了商业落地的阶段,为洲际假日酒店、万豪JW酒店等餐饮酒店提供服务。


    任冠佼说:“从我参加机器人大赛到现在,一直都有人问我机器人到底有什么用,服务类机器人实际上能真正解决人们的问题。这次我们发布的智能割草机器人能够切实提升家务效率,减轻家务负担。”


    任冠佼介绍,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割草机器人普遍存在两大痛点,一是割草机器人在工作路线上大都采取随机碰撞方式,割草机碰到边界后以随机角度转弯,导致重复覆盖以及覆盖不完全等问题,效率相对不高;二是割草机在首次工作前,需要联系专人上门预埋边界线,不仅要花费300欧元到400欧元,还要耽误大半天时间,部署灵活性差。


    九号公司此次发布的智能割草机器人采用了独创的EFLS融合定位系统技术,通过融合多种传感器信息,让机器人能够在各种草坪环境中实现精确定位,无需人工埋线,仅需通过手机APP遥控机器人在院子中绘制一张工作区域地图,地图会记录院子的形状、边界的位置、需要避开的禁区等,然后机器人会根据这张地图去规划最优的割草路径,从而实现无边界规划式割草,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对比传统割草机器人节省平均1.5个小时至4个小时,同一片草地上,割草效率提升6倍。


    主攻海外市场


    九号公司AI及机器人研究院院长陈子冲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九号公司确实是国内机器人圈子里最早发现“智能割草机”市场的。“2019年2月,我们内部沟通这个项目,2019年下半年就开始做商业化应用,那时国内知道割草机市场需求的人还很少。之前,我们一般都是依据应用需求做产品,但这次却是用技术来找应用场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确实发现市场存在很大的需求。”


    任冠佼介绍,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智能割草机器人市场年出货量已达近90万台,市场规模近10亿美元。2020年行业复合增长率近20%。“可以说,整个市场经过近20年的发展,产品需求和商业模式已经得到验证。”


    任冠佼表示,目前,全品类割草机全球市场规模大约每年260亿美元,对10亿美元规模的智能割草机来说有很高的天花板。整体来看,目前全球约有2.5亿个私人花园。其中,美国有1亿个,西欧、北欧、英国合计拥有8000多万个。但这些欧美国家家庭所采用的割草机品类主要以传统手推和骑式传统割草机为主,年出货量达1150万台,未来割草机器人还有很大的渗透空间。“从市场层面来看,目前割草机器人市场刚经历发展初期,正处于中期上升阶段的早期。”


    “2020年全球智能割草机销量在90万台左右,目前行业龙头大概销量在35万台-40万台左右,行业第二名大概销量是20万台-30万台左右。我们希望用三年左右时间在无边界智能割草机器人领域做到第一。”任冠佼称。


    组建团队独立运营


    为了将在这一细分品类做到行业第一,高禄峰表示,九号公司已经在组织、渠道、供应链等层面做好准备。公司会抽调内部AI及机器人研究院的精兵强将,结合家用服务机器人部门成立一个独立子公司运营割草机器人的业务。“这个团队将是在全球范围内做智能割草机团队里面研发能力较强,同时也有超过十万量级以上量产经验的团队。九号公司也会将旗下品牌、渠道、供应链等资源赋能给割草机器人来使用。”


    任冠佼表示,九号公司一直在进行全球化商业布局,且在机器人技术上有长期技术积累,很多资源都可以平移到割草机器人上来。


    九号公司2021年半年报显示,公司在智能短交通和服务机器人领域精耕细作,依托自身在智能控制、工业设计、供应链管理、规模与品牌等多方面的竞争优势,不断拓展智能电动平衡车和智能电动滑板车产品布局,并逐渐将业务链延伸至电动两轮车、全地形车以及智能配送机器人领域。2021年上半年,公司智能电动平衡车销量20.89万台,销售收入为4.11亿元;智能电动滑板车销售172.39万台,销售收入为33.24亿元;智能电动两轮车销售17.61万台,销售收入为5.13亿元;全地形车销售6173台,销售收入为1.37亿元。另外,儿童自行车产品、配件等其他产品收入超3亿元。


    “不同产品的机器人也有很多技术共通点,驱动器、控制器、传感器只是不同器件的组合,技术底层和方法论是相通的。”任冠佼表示。


    陈子冲举例称,此次智能割草机器人用到的EFLS融合定位系统技术,在之前九号公司研发的配送机器人里也涉及过,然后结合割草机器人特定的运行场景需求进行调整改进。“在供应链方面,九号公司现有短途交通类机器人的轮子部分的供应链以及电池电机电控”三电“部分的供应链都可以提供给割草机器人来使用,一些新的关键技术,例如卫星定位差分GPS会涉及到之前没有接触过的供应商,我们会重点开拓。”

    2021-09-17
  • 液晶面板:未来全球竞争烈度趋缓

    近期,历时13个月的液晶面板涨价迎来拐点,全球面板价格逐渐回落,行业进入新一轮整合周期。本轮面板价格上涨时间长、涨幅大、全尺寸普涨、尺寸分化明显,对行业影响持久而深远。历史上的液晶周期总是部分归因于厂商格局的变化,这次液晶涨价最长周期,京东方、TCL科技策动的重大收购,进一步稳固了中国大陆厂商的全球主导权。经历了系列面板竞争格局变动,未来竞争格局深度变化的频度也将逐渐趋缓。


    周期波动触发行业主动权转换


    2015年下半年和2018年上半年成为中国液晶面板发展历史上两个值得纪念的时间节点,除了面板价格在6个月内从同比下降25%急剧发展为同比下降35%,中国大陆厂商也开启了对于韩厂的逆袭之旅。


    2015年下半年,中国新一波8.5代线的产能扩张刺激了全球供应。群智咨询数据显示,得益于中国大陆8.5代线增加到8条和5.5代线产能爬坡,2015年液晶面板产能比2014年增长36%。其中,京东方重庆8.5代线规划产能每月12万片;TCL华星光电新的8.5代线实现月产6万片;中电熊猫的8.5代线在2015年第三季度量产,比2014年产能面积增加55%。而2018年上半年,京东方的10.5代线工厂提前投产,引发了供给大量提高,并开始带给韩国液晶面板厂关厂的压力。


    在2015年之前,价格变化摆幅震荡一直较为温和。根据Omdia研究,2009—2015年,每半年的价格变化在-20%和+20%之间。然而,2015年到2021年,每半年的价格变化变得很活跃,价格在6个月内的变化大于30%。这与供给面的变化有极大关系,特别是2015年后中国大陆的面板厂商开始占据价格的主导地位。


    2016年下半年是面板价格急剧飙升的一个特殊时间段,这是由于2015年最后一次周期性价格下跌和三星显示关闭了7代线产能导致。群智咨询数据显示,在这一时期,韩国厂商依然保持领先优势,市占率为20.6%的LGD位列第一,与上年持平;三星显示因制程改造良率不佳影响整体出货,加之11月底关闭7代线40英寸面板出货减少,市占率下降0.8个百分点排名第二。


    与韩厂相比,我国台湾的群创、友达市占率受到挤压,且新增产能保守,群创、友达分列第三、第四名,市占率共占30%。我国大陆以京东方和TCL华星为代表的厂商则不断扩充产能,市占率显著提升。其中,京东方市占率大幅提升到15.4%,排名全球第四;华星光电得益于t2产线的扩产,市占率挤进全球第五。中电熊猫的8.5代线在2016年第一季度也实现量产,带动55英寸面板出货波动增加。2016年,京东方、TCL华星和中电熊猫三个面板厂商的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市占率达合计到30%,出货数量仅次于韩国,排名全球第二。从此,中国面板厂在全球液晶电视面板市场的占有率将持续稳步提升。


    头部厂商借机改写竞争版图


    历史上的液晶周期总是部分归因于厂商格局的变化。从2020年下半年到2021年上半年这个时间最长、涨幅最大、全尺寸普涨、尺寸分化明显的液晶涨价周期同样如此。


    奥维睿沃总经理陈慧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面板行业来说,涨价周期造成的正面影响是带领面板行业从低价竞争的泥潭中走出来,实现整体性盈利,让企业获得资金去布局新技术和新赛道,进而推动面板行业发展。同时,头部企业重组并购,推动面板行业集中度提高。


    尤其是近两年,全球LCDTV面板市场迎来了大洗牌,“一超多强”的格局逐渐形成并愈加稳固。群智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全球LCDTV面板出货量排名前五位分别为京东方(30%)、TCL华星(20.4%、群创(19.3%)、惠科(19%)、LGD(12.1%)。


    韩国厂商的收缩为中国面板厂发展提供了契机,尽管目前来看,韩国厂商的产能退出不如预期。三星显示在今年第一季度已关停G7,但G8.5代线将持续运营到2022年以保证其集团客户的供应稳定。LGD则持续推行“双轨道”策略,韩国与广州的OLED产线均在第二、第三季度完成扩产。同时,LCDG7.5产能提升到150Ksht/M,运营其7代线和8.5代线LCD工厂至2023年。尽管三星显示一再延后其LCD产能关停时间,但整体技术重心向OLED领域转移,退出LCD市场也只是时间问题。LGD的“LCD+OLED”并行策略支撑其出货稳定,但“不进则退”,其在LCD面板市场的领先地位已被中国面板厂取代。


    重组并购成为头部面板厂拓展版图的重要方式,2020年发生的多次并购让整个面板市场格局重塑。京东方成功整合中电熊猫8.5代线和8.6代线工厂,进一步巩固了行业龙头的位置。群智咨询TV面板资深分析师李晓燕表示,未来,京东方在面板资源的优化整合之路上越发从容,当更多的面板产能被集中规划调配之后,其在全球LCDTV面板市场的主导地位和话语权将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巩固。


    TCL科技收购苏州三星电子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60%股权及苏州三星显示有限公司100%股权,产能面积份额排名第二。业内预测,TCL华星除非建立一座新的工厂或扩大现有产能,否则其液晶产能份额在2024年至2026年将稳定保持在20%左右。


    业内认为,随着中国液晶产能跃居全球第一位,扩产周期也逐渐进入到尾声。“随着市场集中度的提升,大的产业格局变化和新增产能趋于理性。”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近日在业绩交流会上表示。今年4月,TCL科技方面表示,对新增LCD投资已经有了非常严格的限制。京东方同期也表示,没有LCD面板产线的新建计划。


    面板供应商主导权增强


    京东方相关负责人在7月的投资者关系活动中表示,行业内存量产能逐步退出、新增产能总量有限且产能释放节奏平缓,市场份额逐渐向行业头部企业集中,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供需结构持续改善。未来,LCD行业将由投资驱动的高速发展逐步进入成熟期,由供给周期主导的大幅周期性波动转为由需求淡旺季影响的窄幅波动。


    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常务副秘书长胡春明判断,此次液晶周期将减缓竞争格局深度变化的频度。此次周期之后,面板厂商开始思索在后疫情时代摆脱周期性规律束缚,追求确定性成长的可能。尤其是头部企业将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在保障供需均衡、推动技术进步、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价格弹性,尤其是丰富应用场景等方面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未来效益竞争将成为重点。


    根据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供应方市场集中度的提升,将更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控制力,并在上下游博弈中占据更强地位。


    数据显示,2021年第一季度全球Top10电视品牌面板采购量占TV面板厂商出货的比重达到62.5%,第二季度的占比则高达65.2%,创造了近几个季度的新高。群智咨询TV事业部研究总监张虹预计,未来2年到3年面板供应商对面板价格的影响力将更加凸显,在供应链上下游的博弈当中优势亦会更明显。


    记者了解到,为了应对面板产能集中度快速提升,终端品牌开始推进分散化的采购策略。从去年开始,头部终端品牌已加快导入惠科、夏普等面板资源,以避免过于集中带来的供应风险,缓解价格的剧烈波动。


    张虹表示,今年第三季度全球LCDTV面板面积基准的供需比为5.7%,供需趋于平衡偏宽松,这对面板的需求和供应双方都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建议面板厂商在灵活调整产品结构、产能结构的同时,应慎重考虑产能释放的节奏,适当控制扩产的步伐及新增产能爬坡的进度。

    2021-09-17
  • 光伏,家电企业的新赛道

    光伏市场火了!如今这把火又烧到了家电圈。随着光伏产业进入高景气周期,格力、TCL、创维、康佳等一大批国内家电龙头企业相继加码。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家电企业纷纷现身光伏朋友圈,一方面,在于国家提出“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家电企业也需尽早布局,借助光伏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布局光伏为企业带来新的业绩增长点,满足家电企业的多元化需求。


    多元化扩张的热门选择


    这两年家电巨头进军光伏已经不是新鲜事。


    2020年,TCL科技通过收购控股中环股份,切入光伏领域。2021年年初,康佳集团通过向其控股子公司江西康佳新材料投资20亿元,进军新能源光伏玻璃。2021年8月底,创维集团在2021年半年报中透露,其光伏业务收入8.29亿元,而去年同期还没有此项业务,这也意味着创维已经进军光伏产业。


    近日,对光伏能源有很深执念的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以格力电器的名义完成了对银隆新能源的控股。我国最大的风光储输示范工程是集风电、光伏、储能装置和智能输电“四位一体”的新能源综合性示范工程,使用的就是银隆钛酸锂储能系统。


    作为家电头部企业的代表,格力、创维、TCL、康佳早已在各自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为何如今却另辟蹊径,看上了光伏新能源产业呢?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光伏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已具备产业发展土壤、壮大因素、发展优势等条件。


    对于进军光伏行业,创维集团方面就明确表示,“十三五”以来,中国政府对环保和新能源的政策导向明确,创维积极考虑进入清洁能源行业,就是看好其未来巨大的市场潜力。


    业内分析人士表示,在上述背景下,家电企业纷纷涉足光伏还有两点考虑。


    一方面,布局光伏产业能够满足家电企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早在多年以前,光伏产业就凭借超低成本、涉及能源安全,以及与气候变化强相关等特点迅速走红。今年,在我国碳减排、碳中和政策和全球能源新环境下,更多企业看到绿色产业的发展前景。


    作为用电大户的家电制造行业,更需要通过低能耗产品带动产业掀起新一轮变革。例如,光伏可以使原来需要通过插电方式才能应用的家用电器,利用太阳能就可以直接工作,如太阳能空调、太阳能灯具、太阳能电脑、太阳能手机、太阳能厨电等。格力就曾研发出“不用电”的光伏空调,不过该产品并未广泛应用于消费市场。同时,光伏还将有效延展家电的应用范围,使传统概念中不属于家电领域的产品电器化,如太阳能帐篷、太阳能手表、太阳能桌子等。


    另一方面,通过布局光伏产业能为家电企业带来新增长点,实现产业多元化,这也被认为是家电企业青睐光伏产业的关键因素。


    以TCL科技成为中环集团100%股权转让的最终受让方为例,TCL科技借助此次收购可以构建新的增长跑道,并通过加快在上游核心材料供应链的布局,促进自身半导体面板业务“生态领先”战略的落地。


    赛迪顾问物联网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韩允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家电企业如果要持续保持业绩增长,多元化步伐必须加快。以上家电龙头早已经从过去单纯的企业变成综合性平台,多元化业务的扩张,不仅能使其找到新的业务支点,以及规模和利润的新增长点,还可以让企业平台化资源能力得到全面释放和引爆,而光伏成为家电龙头多元化扩张过程中的热门选择。”


    切入光伏的角度各不相同


    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新能源装机达6049万千瓦,跃居世界首位。光伏发电累计装机2961.2万千瓦,继续稳居世界第一。我国同时还具有光伏产业链的优势,在世界范围内都处于主导地位。


    在“雪厚坡长”的光伏赛道,家电龙头选择的切入角度和布局重点各不相同。TCL和康佳不约而同由产业链上游切入光伏赛道。


    今年以来,光伏产业受全球绿色能源政策的推动,市场需求特别是对上游材料的需求一路走高。硅料价格从年初的8万元/吨上涨到20万元/吨,年内涨幅超过150%。以硅料涨价为起点,单晶硅片、电池、玻璃、组件等全产业链各环节也纷纷涨价。


    2020年,TCL科技收购国内最早生产用于太阳能发电单晶硅的企业之一中环股份。今年上半年,中环股份单晶硅硅片出货量大增,为企业效益提升做出重要贡献,同时,与TCL科技的协同效应开始显现。2021年上半年,中环半导体实现营业收入176.4亿元,同比增幅104.1%;净利润18.9亿元,同比增长160.6%,成为TCL科技业绩增长的第二曲线。


    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透露,后续TCL还将加大光伏领域的投资。今年3月,TCL在宁夏开工建设新的太阳能级单晶硅材料智能工厂。该项目2022年将全部达产,预计可实现工业产值160亿元以上。


    2021年年初,康佳集团通过其控股子公司江西康佳新材料投资20亿元,进军新能源光伏玻璃项目。目前,项目已经点火开炉,正在抓紧做好投产前的准备工作。据悉,该项目产能预计为1200吨,年均产值有望达到10亿元。


    与TCL和康佳不同,格力和创维则更看好在光伏产业下游的产品模块和方案运营方面进行布局。


    多年前,格力电器就开始布局太阳能光伏空调。据格力电器方面的表述,光伏空调可以把光能、储能和空调结合起来,让产品本身成为一个“发电站”,不仅能够满足家庭照明用电需求,还可以把多余的电能储存起来,甚至可以买卖创收。这款产品采用的是新能源、新技术,比起传统空调确实环保,但是由于材料成本昂贵和后期维修问题,价格也非常可观。


    而格力电器近日入股的银隆,其储能产品与技术可以与格力的光伏空调搭配,构建家庭能源互联网系统。格力电器年报显示,格力新能源板块的业务范围包括光伏储直流空调系统、能源互联网系统等。


    创维光伏业务眼下的目标主要是家庭用户市场。此前创维光伏副总经理马龙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创维光伏将以“光伏+惠民金融+数字科技”的商业模式为指导思想,依托“4+1+1”管理系统平台,通过APP应用程序和PC端管理平台,形成金融机构支持、供应链管理、渠道商服务、售后运维全业务链闭环管理。


    家电企业具备先天优势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主任研究员江华向《中国电子报》记者分析称,光伏与家电一样,不仅都是万亿元级产业,而且在用能侧与家电业相通,两者都涉及大规模制造、大规模零售、大规模服务。


    以分布式光伏为例,其业务比较分散,需要很多网点布局。拥有分散在全国及全球市场的营销网、物流网、服务网以及商业人脉等资源的家电企业,在分布式光伏市场就具有先天优势。家电企业可以利用其渠道直接面向用户推广和销售光伏产品和服务,同时,这些企业发展多年以来形成的品牌口碑以及企业信誉,也是打通商用客户和消费客户的战略突破口和关键点。


    马龙向《中国电子报》记者透露,创维光伏的团队成员早在2017年就开展分布式屋顶整县推进项目,在屋顶排查与踏勘、电站设计、统筹建设、施工过程以及集约智慧运维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实操经验。


    马龙表示,在光伏行业中,分布式光伏作为最贴近终端下沉市场及创维集团熟悉的客户端零售领域的行业,成为创维光伏最终的早期主营业务选择。创维计划从户用光伏业务开始,逐步开拓工商业光伏、用电侧综合智慧能源管理等业务,逐步发展成为用电侧清洁能源产业互联网的行业领导者。


    江华表示,进入户用光伏业务的难度不算太大,这和户用方面的管理现状有关,它不像建筑等行业有强制性标准,需要建前审批、建后验收检查等环节。


    从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数据统计来看,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户用光伏累计装机已超过20GW,安装户数预计超过150万户。但对于我国超2亿的农村居民户来讲,渗透率尚不足1%;而大多数地区具备安装户用光伏的基本条件,参照海外成熟户用光伏市场10%以上的渗透率,国内户用光伏市场的潜在发展空间巨大。


    近年来,户用光伏迎来爆发式增长。今年6月,国家能源局综合司下发了《关于报送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方案的通知》,引导居民绿色能源消费。


    业内分析人士预测,未来将有更多家电企业涉足光伏产业,且相互之间的结合将更紧密。这也将进一步促进更加智能化、低碳化的生活方式的实现。


    “想象一下,居民在屋顶铺上性能、成本优异的太阳能发电装置,家里有储能设备,支持全屋智能家电的能源消耗;每个空调外机都可以变为一个小型的移动光伏发电站;分布式能源还将与互联网、智能家居、智能汽车融合,低碳生活将离我们越来越近。”这位业内人士表示。

    2021-09-17
  • 小家电刷新大市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今年以来,制造业稳定恢复,新动能加快壮大。其中,面向终端市场、适应消费升级需求的小家电,满足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技术水平稳步提升的工业车辆,以及攻克“卡脖子”技术、实现进口替代的新材料等行业,均在产业和消费双升级中实现市场高增长。从今天起,本版推出“高增长背后的双升级”系列报道,展现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可喜进展。


    ——编者


    零售额突破250亿元,销售量达到1.19亿台!今年上半年,我国小家电市场总体规模增长较快,其中清洁类电器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市场规模达到136亿元,同比增长40.2%。


    小家电行业何以承压发展、表现亮眼?不断壮大的小家电市场背后,蕴藏着哪些新技术新模式?近日,记者采访了小家电企业及行业专家,探寻小家电行业的发展之道。


    产业升级


    智能化、个性化,细分市场拥抱多元趋势


    形似无线吸尘器,却内有“乾坤”。最近,北京海淀区的尹女士入手了一款名为洗地机的新产品,一地的猫毛、酱汁,只需一遍推过,地板便能干净如新。


    一键点击开关,自动驱使运行。尹女士一边熟练操作,一边告诉记者:“过去打扫卫生繁琐费劲,有了洗地机,拖地简单轻松,清扫结束后,还能一键操作自动清洗,再也不用手洗滚刷了。”


    全新的便捷体验背后是智能技术的支撑。添可智能科技首席执行官冷泠介绍,芙万智能洗地机最大的创新是内置AI芯片,能够智能感应地面脏污度,从而自动调节清洗强度,真正解决了用户痛点。今年上半年,添可品牌销售收入同比增长817%,仅在“618”促销期间,芙万智能洗地机产品交易量便超过14万台。


    别看当下销售火爆,闯荡高端小家电市场的过程并不轻松。2016年,基于市场需求分析,添可推出了类似洗地机的产品,但当时由于智能技术不成熟,没能在市场上“溅起水花”。“经过3年多的技术沉淀,在原有产品基础上自主研发的智能洗地机,真正让一键自清洁成为可能。”在冷泠看来,智能化是小家电产品创新的重要方向,将冷冰冰的家用电器转化为“会思考、懂用户”的智能媒介,不仅能优化使用体验,也能让企业近距离感受消费者需求,为下一代产品研发找准发力点。


    在小家电领域,智能化正加快构筑起完整生态:出门锻炼,智能门锁自动上锁;紧接着,客厅里的扫地机器人出舱清扫;厨房内,智能电饭煲自动开启煮饭模式……通过手机APP平台,不少家庭借助小家电开启智慧生活。


    “智能技术不仅加速了小家电产品的更新换代,更使其加入家庭家电生态体系。”小米集团生态链部副总经理陈波说,从感受首款产品的便捷性,转向享受多款产品带来的联动体验,这样的用户占比正越来越高。建立智能生态已成为助力小家电产业加速发展的新动力。


    “总体看,小家电的细分市场正迎来爆发式增长,产品呈现多元化趋势。”工信部赛迪智库消费品工业研究所副所长代晓霞认为,在消费需求多样化、年轻消费群体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智能化、个性化正成为行业发展的突破口。特别是三四线以下城市家庭消费需求正加速呈现智能化趋势。


    销售升级


    直播销售、反向定制,传统产品突破发展瓶颈


    “现在给大家推荐一款升级版扫地机器人,转速高、吸力大,还可以边扫地边拖地,方便又省心!”在上海万象城科沃斯专卖店,产品展示区变为“直播间”,公司员工何琦正通过抖音直播在线推介新品扫地机器人。一天下来,数万人“围观”,成功销售上百台产品。


    全员上阵、门店直播已成为科沃斯的新风景。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大多数的线下体验店都实行直播带货,通过门店直播等方式深度融合线上线下,实现对目标用户的深度触达。以上海万象城门店为例,仅在今年“618”促销期间,门店和直播间的合计成交额便突破70万元,其中直播间用户订单占60%以上。


    转战线上,协同发力,助力科沃斯扫地机器人销量大幅增长。今年“618”促销期间,科沃斯集团整体成交额超过18亿元,其中科沃斯品牌地面清洁电器产品成交额同比增长115%,带动企业在高端市场占比持续提升。


    明星主播营销、门店直播卖货……去年以来,不少小家电品牌选择与直播平台合作。根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最新发布的《2021年上半年中国家电市场报告》,小家电品牌企业对线上市场投入增加、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的全渠道销售模式日渐成熟,对小家电市场持续升温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较于传统大家电,小家电单品价值低、细分品类多、生命周期短,消费属性更强。与此同时,其具有的高颜值、多功能、强社交属性,顺应了消费年轻化、个性化、精致化升级趋势。”在抖音电商相关负责人看来,小家电企业纷纷布局短视频和直播,看中的便是平台对于年轻群体的吸引力,通过直接与消费者互动,能够更好倾听消费者声音,将平台的吸引力转化为实际的购买力。


    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开拓广阔内需市场,一些小家电企业正向发力,透过平台更精准触达消费者,也有一些企业反向借力,深度挖掘用户需求定制产品。


    今年5月,一款主打“轻食增纤”的智能电饭煲,上市仅2小时便卖出3000台,首发当日销量突破7000台,打破平台同品类新品上市纪录。


    “新品即爆款”的背后,是美的与京东家电的一次联袂出演。“通过电商大数据分析发现,低糖低卡路里的健康食品更受消费者青睐。”美的智能小电有关负责人说,基于这一新型消费需求,公司联合京东定制推出“轻食纤V煲”,煮出的“轻食饭”总膳食纤维含量比普通电饭煲提升25%,通过反向定制,一举突破了电饭煲品类陷入的长期增长困境。


    “以前有什么卖什么,现在可以根据用户需求来反向定制家电产品,让产品创新更精准,定制化正成为小家电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有关负责人介绍,前不久,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携手京东、美的、九阳等共同制定并发布了《低碳电饭煲烹饪的米饭品质评价技术规范》,这一团体标准的出台将让反向定制智能小家电产品的发展走向标准化、规范化。


    前景可期


    深耕技术、优化服务,创新驱动孕育增长空间


    今年以来,我国小家电行业延续平稳发展态势,但受去年基数较高影响,上半年小家电主要品类零售量和零售额同比均小幅下降。从细分领域来看,清洁类小家电呈增长态势,但空气炸锅等厨房小家电涨幅缩小。


    如何看待小家电行业的增长空间?采访中,小家电企业普遍看好小家电的市场前景,认为一时的“降温”并非“下行”,从中长期来看,产业结构优化、居民收入增长、消费不断升级等都将为小家电产业带来更多新的增长点。


    从内部看,“未来,更多消费者会体验到各式各样的小家电给生活带来的便利,越来越多的细分需求将被唤醒。”美的智能小电负责人说,同时前期扩张所积累下来的存量用户和产品,将转化为未来庞大的更换新机需求,促进企业不断迭代产品、优化服务。


    从外部看,“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小家电产品的每户拥有量仍有一定差距”,冷泠认为,中国消费升级的红利,将为小家电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


    ——在技术创新上下功夫,以更高品质拓展市场增量。


    “小家电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有关负责人说,从近年来家电博览会的参展企业动态和变化看,个人护理和清洁类小家电以智能技术创新解决消费痛点、提升生活品质,是其获得消费者青睐的关键所在。


    在陈波看来,当前智能化小家电仍不够“智能”,尚需手机终端设备与产品互动。未来,在小家电领域应布局更多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使产品真正能基于用户的使用习惯深度学习,在相对“无感”的情况下,为用户提供服务。“未来小米将推出一款智能热水器,能通过记录用户的使用习惯,以最优方式提前加热,在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同时,最大程度节能降耗。”


    ——在优化服务上做文章,以更好体验稳定既有存量。


    “服务是产品的延续。”美的智能小电有关负责人认为,随着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消费者对于现有小家电产品的品质和后续服务要求将越来越高,竞争的内涵不仅是产品的优劣,更有服务的比拼。“今年我们在行业首次开创小家电‘365天换新机’售后升级服务。”他表示,将国家固定的换新保障期从15天一举延长到365天,为的就是通过全方位提升和保障用户服务体验,增强品牌竞争力。


    九阳电器有关负责人也提出,当“数量红利”逐步消减后,抓住“品质红利”对于行业发展至关重要。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市场,都要加速品质化运营步伐,通过完善售后服务、售前免费体验等方式更好优化供给、稳定和创造需求。


    “小家电是一个全球化供应的品类,强化对供应链的把控应成为产业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代晓霞说,随着智能化渐成小家电发展趋势,企业应增强对智能功率模块等上游产业链中关键元器件的研发和整合能力,从而更有底气和信心在智能化、高端化的浪潮中寻求更大市场空间。

    2021-09-17
  • 芥菜14000年前起源于西亚 沿三条独立路径传播

    芥菜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是常见的油料、蔬菜和调味品。尽管常见,芥菜起源至今仍是未解之谜。9月7日,记者从湖南农业大学获悉,该校刘忠松教授团队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华玮研究员团队完成的一项研究成果,有效回答了芥菜起源和驯化方面长期存在的科学问题,揭示了芥菜多样性变异遗传基础,为芥菜种质资源利用和基因组选择育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自然—遗传学》。


    团队通过对我国特有的芥菜型黄籽地方品种“四川黄籽”开展全基因组测序,构建了我国第一个黄籽油菜高质量基因组。同时,为阐明芥菜遗传变异,团队对全球38个国家和地区的480份芥菜种质进行了基因组重测序,通过系统进化、群体结构和主成分分析,将芥菜分为三大类和六个遗传类群,并通过综合核基因组和胞质基因组系统进化分析、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以及种群动态分析,重建了芥菜的起源和驯化历史。


    根据研究结果,芥菜于8000—14000年前在西亚(中东)地区起源,由西向东沿三条独立路径传播,通过基因突变和渐渗杂交演化出六个不同的类群。


    六大类群演变具体为,约2500—5120年前,根芥从野生芥菜中演化出,在蒙古和中国东北被驯化。野生芥菜驯化出的第三群籽芥,从阿富汗北部沿草原路线向东传播,经河西走廊传入西藏。传播过程中,因基因突变和人工选择,演化出了第二群黄籽芥菜。同时,籽芥从阿富汗南部传播到印度次大陆,被驯化为第六群印度芥菜。印度芥菜向东扩散,形成大叶芥菜,向东传入中国西南地区,演化出不同类型的第五群叶用芥菜,并于十八世纪在四川盆地由叶用芥菜驯化出茎用芥菜。第四群油用芥菜由第二群与第五群杂交、驯化而来,继承了黄色种子颜色和早熟特性。


    除了溯源,高质量黄籽芥菜参考基因组和重测序鉴定的不同类型芥菜的基因组变异,也为芥菜基因组学研究建立了平台,为寻找新的基因提供了线索。研究中鉴定出的新基因、单倍型,有望为不同用途芥菜的基因组选择育种提供基因资源和科学依据,有助提高育种效率、加速芥菜育种进程。

    2021-09-16
  • 往凉茶里加药品粉末 商家被判刑并处罚金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章程通讯员潘玲娜)为提高凉茶“疗效”,吸引回头客,增加营业利润,有的凉茶经营者竟然非法在凉茶里添加药品粉末。日前,广东法院通报了上述案例,涉案人员均因犯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018年初,被告谢某香开始在白云区经营凉茶行,期间违法在所出售的凉茶内添加乙酰氨基酚、马来酸氯苯那敏、醋酸地塞米松等药品粉末,直至2019年5月被查获。


    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法院于2019年12月作出刑事判决,被告人谢某香犯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判处有期徒刑九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一万元。被告人曾某犯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判处有期徒刑七个月二十天,并处罚金二千元。


    宣判后,被告人谢某香、曾某未对刑事判决提出上诉,检察院也未提起抗诉。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法院于2020年2月作出刑事附带民事判决,被告谢某香支付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食品的赔偿金共336000元,该款项向广州市白云区财政代管公益诉讼专项资金项目缴纳。被告曾某在42000元范围内对上述判决第一项承担连带责任。在省级以上媒体就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食品的事实道歉。


    二审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20年6月维持原判。目前,刑事附带民事判决已发生法律效力。


    法官提醒:在食品中添加有毒有害物质当心构成犯罪


    市面上个别商家为突显自家凉茶具有缓解鼻塞、咳嗽、喉咙痛等不适症状的独特“疗效”,在其生产出售的凉茶里自行添加乙酰氨基酚、马来酸氯苯那敏、醋酸地塞米松等西药成分,且添加数量和比例随意,严重危及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属于违法犯罪行为,对行为人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因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行为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根据相关司法解释规定,检察机关可作为公益诉讼起诉人对被告人提起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追究被告人民事责任,判决其承担十倍惩罚性赔偿,并向社会公开致歉,严厉惩处行为人此类违法犯罪行为。


    法官提醒,广大商家、经营者应合法生产,诚信经营。

    2021-09-16
  • 记者卧底网红奶茶店打工见闻:蟑螂不用管、标签随意换

    记者“卧底”网红奶茶店打工见闻:蟑螂“不用管”、标签随意换……


    新华社北京8月2日电(记者冯松龄、赵鸿宇)暑期已至,作为深受年轻人追捧的奶茶,将迎来销售旺季。


    但上海市市场监管部门今年上半年对1点点、茶百道、7分甜、都可(coco)、熊姬等多个品牌奶茶店突击检查发现,食品标签不明确、冰箱内食物不加盖、操作区卫生不达标、物品与食品混放等现象普遍存在,引发社会关注。


    北京情况如何?近日,记者通过随机应聘,“卧底”网红奶茶店“奈雪的茶”,发现其多家分店也存在蟑螂乱爬、水果腐烂、抹布不洗、标签不实等问题。


    ——蟑螂“不用管”,处理欠规范。


    前不久,记者应聘进入“奈雪的茶”北京西单大悦城店,成为一名实习茶饮师,负责面包区“上包”工作,即把后厨做好的面包从货架摆放到橱窗,并帮助顾客选购面包。


    上岗当天,记者看见一只指甲盖大小的蟑螂,从面包展柜底部爬向面包制作间。记者马上报告同组值班店员,但得到“没事,不用管它”的答复。


    “水吧和面包房有蟑螂”在许多店员看来十分“正常”。入职第二天,一些店员告诉记者,虽然店里要求很高,但“忙起来就顾不上那么多了”。


    ——腐烂水果继续用,产品标签随意换。


    在“奈雪的茶”长安商场店,一些发黑的芒果摆放在后厨的桌子上,员工被提醒要去掉“黑色”部分继续使用,“不要浪费,稍处理一下即可”。


    记者看到,一些标签纸等杂物不小心掉进芒果泥里,杂物被挑拣出来后芒果泥继续使用。


    一款“软欧包魔法棒”系列产品,按要求应在4小时内售完。但一些员工会将未售完的产品及时更改时间标签再卖。


    奈雪饮品“霸气柠檬油柑”保质期只有一天。但在“奈雪的茶”北京西单大悦城店,生产标签为手工输入。因操作失误,出现过工作人员错将当天该品生产日期打成前一天的情况。直到晚上闭店时,店长才发现。工作人员在群中私下处理了此事,相关情况并未对消费者公示,也未采取任何补救措施。


    ——手套不戴,抹布不洗。


    记者在工作中看到,员工用同一个手套,同时处理不同的食物,且几乎从不更换。遇到客流高峰期,店长等其他工作人员会直接到后厨上手操作,很多时候不戴手套直接处理食材。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餐具、饮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使用前应当洗净、消毒,炊具、用具用后应当洗净,保持清洁。”


    记者在被安排“擦盘子”期间,多次询问店员一块抹布擦几十个盘子是否需清洗抹布,得到“完全不用”的答复。


    奶茶店要求擦拭桌面的毛巾4小时必须更换,每次更换后要打上时间标签。但记者在面包展区仅2天,就遇到了2次没有及时更换的情况。


    ——日常卫生很随意,检查一来就重视。


    暗访现场,记者看到,不少员工直接踩着清洗食材的桌面,从较高橱柜中取食材,且未做任何清洁处理。


    但每次上级来检查时,店员们就会临时整理地面卫生,对平日较为繁杂的后厨进行系统清理,紧急清洗各种机器。


    “奈茶的雪”并非个案。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此前在突击检查中发现,部分茶饮店使用过期的、不新鲜或“三无”物料等问题,并责令其整改。


    今年6月,南京市玄武区市场监管局公布的专项抽检结果显示,喜茶在微生物、糖类方面存在风险。而在2018年、2019年喜茶也均出现喝出“异物”等问题。


    为严查严管各种网红奶茶店不合格现象,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在2018年6月12日发布《关于加强现制现售奶茶果蔬汁监督管理的通知》,提出了对网红饮品的具体管理、监督要求。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朱毅认为,奶茶店遍地,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加上原材料涨价,同时外卖形态占比增加,不少消费者并没机会看实体店面,这就造成了店家忙于挣钱,疏于管理,应付监管,卫生成了共性问题。


    “如果只顾追求新奇营销和利润获取,而不能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终将无法经受时间的考验。”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认为,奶茶经营者除了打造“IP”,应更多把精力和成本花在产品质量把关上,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的产品,才能越走越远。

    2021-09-16
  • 课后服务如何成为最优解 记者调查“双减”后各地推广课后服务情况

    9月初,全国各地中小学陆续开学,作为“双减”政策正式实施后的首个开学季,“双减”政策落实情况如何,课后服务是否得到广大家长和学生认可,以及学校周边环境问题,学生课后上网问题等,都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


    围绕这些问题,本报记者深入一线进行调查采访,从今天起在“法治经纬”版推出“开学季,关注学生权益保障”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今年秋季学期是中小学全面落实“双减”政策相关要求的第一个学期。为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见效,全国多地学校推广课后延时服务。其中,大部分地区推行的课后服务都是“5+2”模式


    ●随着课后服务的逐步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最终会通过精心设计、精心安排的课后服务,让家长真正感受到学生参加课后服务的效果


    ●学生的特点是多种多样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课后服务一定不能够仅仅依靠校内的资源来推进,应该积极探索合作方式,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去年9月4日,《法治日报》记者为进行新学期秋季开学护学岗调查,曾来到天津市河东区第二中心小学门口采访。当天下午4点,校门口挤满了来接孩子的家长,巡警忙碌地指挥交通,但让记者印象最为深刻的要数举着各种牌子的托管班工作人员。


    一年后,记者于今年9月8日再次来到第二中心小学门口,发现不仅放学时间推迟了,托管班牌子数量也大大减少。许多家长告诉记者,原先按照他们的下班时间,想要来接孩子根本不可能,送往托管班、补习班等实属无奈;现在孩子的接送问题不仅得到解决,还能在学校里学到更多有趣的知识,真是解决了家长的大问题。


    家长烦恼的消除,得益于全国多地课后服务的推广。


    今年秋季学期是中小学全面落实“双减”政策相关要求的第一个学期。为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见效,学校提供课后延时服务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如今开学已有两周,课后服务内容有哪些,推广情况如何?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课后服务形式多样


    推广之后反响热烈


    9月1日,既是新学年开学第一天,也是天津市河西区开展课后服务的首日。在平山道小学,记者等来了参加完课后服务放学的学生们。五年级的杨同学向记者介绍,他们的课后服务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课后辅导时间,老师当堂批改作业并讲解疑难点;第二个阶段则是素质拓展课程,当天他们五、六年级的学生去学校多功能教室学习了健美操、摄影、音乐赏析等课程。


    杨同学的家长说,孩子现在正是爱玩的年纪,以前放学早没人接,他自己回家就是看电视、玩游戏。有了课后服务后,孩子既有家长接送,又能在学校额外学些知识,确实帮我们省去了很多烦心事。


    在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看来,课后服务除了能有效衔接家长下班与学校放学时间,解决“三点半难题”外,更重要的是对素质教育的拓展。“以前可能一星期才有一两节音体美课程,现在可以利用课后服务的时间补上,有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告诉记者,在“双减”大背景下推出的课后服务,是希望能把学生的课后时间尽量留在学校,尽可能减少学生在校外培训机构的时间。“家长、托管方和管理方都必须明确,家长是托管服务的间接对象,为家长解难不是最终目标;学生是托管服务的直接对象,学生的健全成长才是最终目标。”


    课后服务,服务内容是什么?是像白天在校一样上课,还是只要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就好?在刚得知学校要进行课后服务时,不仅家长和学生,就连学校老师也有类似的困惑。为此,多地教育部门针对课后服务时间、课后服务内容等制定了相关规范。


    今年6月,天津市河西区入选教育部首批23个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典型案例单位。9月9日,记者来到河西区教育局,四级调研员、小学教育科科长王君红向记者介绍,目前河西区的课后服务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学习辅导,让学生在校就能够完成作业,并由老师答疑解惑,同时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分层辅导;二是素质拓展,结合学生兴趣特长开设戏剧小组、社团活动等,让学生自主选择参加;三是针对一些参加较晚时间段的学生,安排观看电影、演出以及听专家讲座等集体性活动。


    记者梳理各地课后服务规范发现,大部分地区推行的课后服务都是“5+2”模式,即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2个小时,并弹性设置多个结束时间。课后服务对象主要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部分地区课后服务还面向高中生,特别是高三学生。在内容上,推行课后服务的地区和河西区类似。从总体来看,各地已根据教育部有关课后服务的规定,确立了贴合学生家长实际情况、内容形式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制度。


    王君红说,为了开展好课后服务,不只是河西区,许多地区从上到下都在进行支援,当地政府、教育局等想方设法筹措各种资源,协会、社区等纷纷安排志愿者到学校协助工作,家长、老师等对课后服务也十分支持。


    没有落实自愿原则


    部分地区推行遇阻


    据了解,虽然各地课后服务原则上是自愿参加,但据记者了解,一些学校在推行时却有点走样。


    天津某小学郑老师告诉记者,今年秋季开学前,学校曾开过会,表示开学后的课后服务会有学生参与率要求,但到具体实施时却变了。“在告诉家长课后服务时,虽然没有明确劝家长别参加,但老师们会说课后服务时间较长,孩子年纪还小容易饿,在这坐两个小时实际上也学不到什么东西,这让一些内心不坚定或者对课后服务抱有极高期待的家长打了退堂鼓。我们班本来刚开始报名人数有20多人,挨个打完电话后只有几个学生家长报名,最后每个年级报名人数加起来也就只有一个班。”


    而与郑老师所在学校同一城市不同区的一所小学,则是另一番景象。该校李老师告诉记者,他们希望所有学生都能参加课后服务。对于不参加的学生,老师也会挨个打电话向家长询问原因,想方设法打消家长的顾虑。


    究其原因,这些老师都有着自己的苦衷。


    郑老师说,我们也想让学生都参加,但确实是老师较少,如果学生都参加管不过来,最重要的是课后服务质量没法得到保障。“课后服务内容中有许多音体美等素拓课程,但每个年级这样的老师也就一两名,参加人数多了老师肯定顾不过来,所以在前期只能保证真正有迫切需要的同学参加课后服务,今后应该会有所改变。”


    李老师说,开展课后服务本来是一件好事,我们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可选择的内容也挺多,但因为上面有要求,才不得不想方设法让学生尽量都参加,我也感觉这样反倒让一件好事变了味儿。


    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一些家长和学生对于是否参加课后服务也心存疑惑。记者在北京、天津多所中小学门口看到,还是有学生一放学就去了学校附近的校外培训班。


    北京市丰台区家长张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孩子参加了下午三点半到四点四十的课后服务,后面四点四十到五点半的没参加,因为对后面的服务内容“不太放心”:“孩子告诉我,三点半到四点四十的主要内容是全校跑步20分钟,然后主课老师上课30分钟。我感觉第一阶段的内容已经有些‘鸡肋’,第二阶段更不用说,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回家,下楼和同龄人玩会儿或者去参加校外培训班。”


    对于课后服务的性质,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也提出了不同看法。


    程方平说,对于课后服务,应当将其看作学校教学的延续,在统一设计和安排下所有学生都要参加。“比如三点半之前是正常教学,三点半之后是自由学习阶段。目前出台的课后服务政策自由度太大,很多家长实际上还是将学习成绩看得特别重要,一说自愿,口袋留得大,很多家长就会继续给学生报补习班。这给校外培训留下了死灰复燃的机会,不利于‘双减’政策的真正落地。”


    储朝晖认为,现阶段由于师资条件等各方面的原因,一些学校的课后服务就是让学生做作业,很难开展多样化的活动,难以满足学生多样性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有可能就不希望太多学生参与。还有些是学校想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因此让学生强制参加课后服务。


    储朝晖说:“对于课后服务,我认为不能把它当成学校课程教学要求,这是一个自愿的活动,应该尊重学生的意愿。对于存在强制行为的学校,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介入。‘双减’是一件长期的事情,要遵循相关的原则,不能急躁也不能过火,慢慢来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亟须盘活多方资源


    切实提升服务质效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除了课后服务内容外,家长关心和议论最多的就是课后服务收费问题,而社会比较关注的还有参与社会服务教师的补助问题。随着课后服务的推广,这些问题也逐渐变得清晰。


    比如海南三亚明确,原则上校内课后服务每天不超过2课时,每课时不超过每人5元,每天不超过每人10元,并按照每名学生每天平均2.5元的标准给予补贴。教职工参与校内课后服务工作取得的劳务费,不纳入学校绩效工资范畴。教职工参与由学校举办的校内课后服务项目领取劳务费,按税前每课时75元的标准发放,每天不超过2课时。


    记者在实地走访中发现,课后服务结束后,一些学校门口时常会出现交通拥堵情况。在天津市和平区某路口附近有一所中学和一所小学,由于没有专人疏导交通,课后服务结束后,40多分钟过去了,道路都没有通畅。


    据了解,这是由于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分为多个节点,一些学校的护学岗可能只在一个时间点才有。记者在天津市河东区某中学门口发现,高三晚上八点半放学后,没有人维持交通秩序,那个时间段学校门前也异常拥堵。


    有老师告诉记者,在课后服务推行之前,学校实施的是错峰放学,不同年级之间能够间隔20分钟左右,而现在统一实施课后服务,不同年级放学的间隔时间只有5到10分钟甚至更短,学生放学队伍根本错不开,这也在客观上导致了拥堵问题。


    此外,天津某小学校长告诉记者,他们也想推广课后服务,但是师资力量、场地、器械等都不足——这也是限制课后服务质效的普遍问题。


    王君红说,为了打造优质课后服务,河西区尽力盘活多方资源。针对师资问题,探索建立“百人社区志愿者团队”“百人高校志愿者团队”和“百人家长志愿者团队”“三个一百”志愿服务团队,由政府出面和多个协会联系,让校外的体育、艺术、科技等专业人才到学校提供专业服务;针对场地、器材等问题,除了把学校自身的资源用足用充分外,还利用了学校周边现有资源,比如学校周边有大学的话,就会组织学生去大学操场、图书馆等地方活动,周边社区也会对学生开放。


    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和教育部门工作人员均表示,随着课后服务的逐步推广,遇到的问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最终会通过精心设计、精心安排的课后服务,让家长真正感受到学生参加课后服务的效果。


    储朝晖说,学生的特点是多种多样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课后服务不能够仅仅依靠校内的资源来推进。我们现有的学校教师编制是有限的,教师能够工作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聘任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专业人士或者志愿者参与。另外,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博物馆等可能为孩子提供活动的社会资源,也都是很好的课堂,应该充分利用起来。在后续的推进过程当中,应该积极探索合作方式,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2021-09-14
  • 脱口秀节目为何受欢迎

    这几年,脱口秀在中国逐渐火了起来。随着一些脱口秀节目的热播,一方面这种口头语言类喜剧形态开始受到越来越多关注,脱口秀演员的知名度大大增加;另一方面,脱口秀节目带动了线下脱口秀的发展,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了解和喜欢脱口秀,他们在结束一天忙碌的工作后来到小剧场,听台上的演员分享生活中的故事,在笑声中放松自己。






    人们聚在一起,相互开玩笑,让开心不开心的事被笑声化解,已经是现在的一种生活常态。这也是脱口秀节目近年来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与过去不同,中国人有了更多的空间、更多的自信,容纳与人为善的幽默、讽刺、调侃,这一点在年轻人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刚刚结束不久的东京奥运会上,不论是“00后”奥运健儿的胜败不惊、谈笑风生,抑或是场外观众的不以成败论英雄、一笑置之,都反映了中国青年一代更加自信与放松的心态。


    脱口秀节目受欢迎的另一个原因是它关注到青年群体的生活。时下热播的一些脱口秀节目,为了更加贴近生活,邀请了脱口秀职业演员之外更多来自不同行业的跨界选手加入,对题材进行“生活化”升级,紧扣生活主题,聚焦社会热点。婚姻、性别、家庭、健康、职场……所有现实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脱口秀的题材。通过脱口秀,大家在欢声笑语中对不同事物、不同观点达成共鸣共情共识。而在与本土生活相融合的基础上,脱口秀也折射了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丰富多彩。


    让年轻人更轻松是脱口秀节目的生存之本,有趣味且有意义是脱口秀节目的价值所在。作为新事物,脱口秀节目也需要在观众、用户的监督、批评和建议中不断完善,以扎实的内容、艺术的表达、有温度的观点,与社会主流价值之间寻求最大公约数,不断提升节目的质量和生命力。

    2021-09-14
  • 寄件选“签收确认”加一元钱?顺丰速运多收费被质疑 公司回应:系快递行业通行做法

    近日,浙江省消保委发文称,有消费者反映,在使用“顺丰速运+”微信公众号寄快递时,发现顺丰公司提供了一项名称为“签收确认”的收费增值服务,收费金额为1元,购买该项增值服务后,收件人需凭顺丰发送的签收码或本人身份证后6位签收快递,消费者认为顺丰提供该项增值服务的行为侵害了其合法权益。


    对此,顺丰回应称,这一增值服务是目前快递行业中的通行做法,用户是否选择该服务,对快件正常投递没有影响。


    记者体验“顺丰速运+”微信小程序时发现,在填写完收寄地址完成下单后,会弹出“下单成功”页面。在该页面中,有“签收确认”“隐私保护”两个额外可勾选项,其中挂着“推荐”字样的“签收确认”收费1元。顺丰一位收件员表示,如果勾选了上述选项,产生的额外费用会在快递员取件时收取。


    那么顺丰这一收费业务是否侵犯了消费者权益呢?顺丰公司官方网站“增值服务”版块中对“签收确认”服务介绍如下:“‘签收确认’是指快件签收时,需确认收方客户信息或要求收方客户当面签收的一项增值服务,可在收方与寄方起纠纷时,为客户提供签收凭证。”


    国内大陆互寄,顺丰通过微信或手机短信推送收方客户6位签收码,派件环节需收方客户出示签收码核对身份信息。


    浙江省消保委认为:顺丰速运推出的“签收确认”增值服务,实则是快递公司应尽的法定义务。顺丰速运擅自把“签收确认”从应尽的法定服务内容中拆分出来,涉嫌巧立名目收费,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顺丰速运推出此项增值服务,容易使得消费者误以为如不勾选此服务项目,则顺丰速运可不提供“签收确认”服务,存在误导消费者的嫌疑。


    浙江省消保委有关负责人明确,所有寄递企业应该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相关规定提供并优化服务,切实提升消费者满意度。


    对此,顺丰方面回复记者称,这种增值服务最先源于珠宝首饰、3C电子以及奢侈品类客户的特殊需求,在常规交付签收之外,此类客户还希望在快件投递时,顺丰能够提供验证6位口令信息或收方身份证号码后6位的增值服务,以确保快件由寄方客户指定的收方签收,避免快件错投或妥投后的交易纠纷。比如,在奢侈品客户发出的快件中,经常遇到收件客户向快递员表示自己正在外地出差,委托单位同事收件或要求放在前台。当意外发生时,收方客户可能无法准确回忆委托过程或是否委托过,而口令签收的密码必须由收方客户转发委托人方可投递交付,因而可以有效避免此类纠纷场景。


    顺丰方面进一步解释称,这一增值服务也是目前快递行业中的通行做法。

    2021-09-14
  • 哈尔滨银行发布2021年中期业绩 积极践行普惠金融 全力服务实体经济 经营业绩稳步回升

    (2021年8月30日–香港)哈尔滨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银行”、“公司”,股份代号:6138.HK)发布哈尔滨银行及所属子公司(“集团”)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报告期”)之未经审计合并中期业绩。


    2021年上半年,在新一届行党委、董事会的坚强领导和监事会的监督支持下,哈尔滨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经济金融政策,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紧扣“六稳六进”工作任务,抓住资产质量、经济效益“两条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营发展,全力组织经营指标突围战,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取得了企稳向好的经营成果。


    截至2021年6月30日,集团资产总额为人民币6,323.13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人民币337.102亿元,增幅5.6%;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为人民币2,943.98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人民币138.315亿元,增幅4.9%;客户存款总额为人民币4,894.10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人民币201.306亿元,增幅4.3%。集团平均总资产回报率为0.31%,平均权益回报率为3.43%,均较上年末有所上升。不良贷款率为2.85%,较上年末下降0.12个百分点,资产质量有所改善。2021年上半年,集团实现净利润为人民币9.403亿元,盈利能力较去年全年实现稳步回升,增加1.445亿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8.512亿元。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分别为9.90%、11.50%、12.36%。


    履行金融企业职责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2021年上半年,面对国内、国际经济环境及市场变化,哈尔滨银行紧密跟随国家大政方针及监管机构政策指引与导向,全力支持企业疫情后复工复产。持续加大各类贷款的投放力度,降低融资成本,切实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金融业务方面,报告期内,集团紧紧围绕“全面提升”的工作主题,以“回归本源、聚焦重点、优化结构、重塑基础”为主要目标,积极践行“以客户为中心、团队化管理”的服务理念,支持地方实体经济发展,打造全生命周期的客户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形成“客户需求快速响应、服务方案联动设计、金融服务协同推进”的一体化综合金融服务格局。通过积极推进黑龙江省“百大项目”、黑龙江省重点项目、哈尔滨市重点产业项目清单等系列政策措施执行落地,加大各行业各类型企业的信贷投放,强化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截至2021年6月30日,哈尔滨银行的公司类贷款总额为人民币1,648.294亿元,较年初增长62.776亿元,占全部贷款总额的56.0%。


    普惠金融方面,报告期内,就小额信贷业务而言,哈尔滨银行始终坚持“普惠金融、和谐共富”的发展理念,持续推进小额信贷发展战略的落地实施,打造特色小额信贷业务品牌。截至2021年6月30日,哈尔滨银行的小额信贷余额为人民币1,933.67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人民币142.472亿元,占哈尔滨银行客户贷款总额的65.7%。就小微企业金融业务而言,哈尔滨银行以小额信贷战略为指引,坚持“客户中心化”原则,强化产品管理提升,打造小微金融业务明星产品,聚焦客群定位与市场拓展,为小微客户提供集“专业团队、专属方案、专门通道”于一体的全方位金融服务,持续提升小微金融客户服务能力,夯实客群基础。截至2021年6月30日,小企业法人贷款余额为人民币653.788亿元,较上年末上升10.9%。


    积极推动零售银行业务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


    哈尔滨银行以数字化普惠金融为核心,大力推动大零售转型。通过机构与业务特色化布局、数字化客户关系管理和大数据应用、“在线+线下”大渠道协同、零售专属支行转型等措施,加速智慧银行建设。通过优化业务流程,提升经营效率,提供标准化优质服务,打造有温度的零售服务品牌,推动零售金融业务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截至2021年6月30日,集团拥有零售存款客户1,383.26万户,较去年末增长18.09万户。个人金融资产(本外币合计)超过人民币30万元的零售客户数达到32.17万户,较去年末增长1.66万户,增幅5.43%。


    零售存款方面,截至2021年6月30日,哈尔滨银行零售存款本外币合计总额为人民币2,982.90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8%;零售存款本外币合计平均结余为人民币2,897.466亿元,同比增长17.3%。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统计,报告期内集团哈尔滨分行零售存款余额在当地市场份额为18.3%,市场排名第1位;零售存款增量位列当地市场第1位。零售贷款方面,截至2021年6月30日,哈尔滨银行的个人贷款余额为人民币1,279.89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5%,占哈尔滨银行贷款总额的43.5%,其中小企业自然人贷款、个人消费贷款、农户贷款余额分別为人民币377.105亿元、人民币771.874亿元及人民币130.911亿元,分別占该行个人贷款总额的29.5%、60.3%、10.2%。


    报告期内,银行卡业务稳健发展。新增信用卡发卡17.05万张,较上年同期新增发卡数量增长132.4%;信用卡资产余额为人民币153.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6%。新增借记卡发卡20.00万张。财富管理业务以提升客户家庭资产管理价值为核心,不断丰富产品体系,拓宽在线销售管道,聚焦健康养老、儿童、教育等金融场景,深入社区开展综合服务,着力为客户家庭提供专业、便捷、高质量的财富管理服务。截至2021年6月30日,集团累计实现个人理财产品销售额为人民币403.51亿元。


    中俄跨境金融服务进展顺利惠农业务迈上新台阶


    作为中俄金融联盟中方发起人及主席单位,哈尔滨银行积极创新对俄金融产品、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增强两国金融机构在跨境产业项目方面的参与度与融合度;促进对俄金融服务的创新提高,进一步提升中俄金融市场服务层次和影响力。


    报告期内,集团实现对俄罗斯唯一政策性银行的两笔人民币跨境同业融资业务;为境内外银行建立人民币及卢布代理账户,扩大对俄清结算直通渠道、推动中俄本币结算发展。截至2021年6月30日,集团拥有俄罗斯账户行27家,对俄同业融资余额20亿元人民币,为中俄金融合作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集团还成功完成CIPS系统开发上线及业务落地,有效助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同时还全面上线SWIFTGPI服务,大幅提升跨境汇款效率和信息透明度。


    集团立足乡村振兴发展大局,围绕“三农”普惠金融久久为功、持续发力,通过创新惠农金融产品服务,提升惠农客群服务能力,有效助力“三农”普惠事业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报告期内,集团农户贷款规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惠农结构持续优化,构建惠农大户线上数据库,新型农业主体类客群投放占比超过85%;推出全省首款黑土地保护贷款产品,实现“黑土贷”首笔落地投放;丰富升级惠农金融产品体系,实现了针对国家重点支持领域客群的专属服务;持续深化综合金融服务,建立从负债到资产,从厅堂到乡村的全域服务模式,惠农大户俱乐部进一步提升品牌号召力,会员人数拓增至1,775人;“农闪贷3.0”大数据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线上化、智能化农贷模式开始全面推广。


    截至2021年6月30日,集团涉农贷款余额为人民币363.41亿元,农户贷款业务余额人民币130.911亿元,业务服务范围已覆盖黑龙江省11个地市、6大农垦管局的绝大多数农村市场以及省外成都、重庆、沈阳、天津、大连地区的部分农村,有力助推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村金融市场繁荣,全力支持乡村全面振兴。


    科技赋能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


    哈尔滨银行秉承“科技在你身边”的服务理念,不断深化IT治理,持续提升服务效能,稳步推进金融科技创新,致力于提升科技赋能水平,打造以客户为中心,以数据为基础的数字化银行。


    报告期内,集团持续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数字化转型基础,为哈尔滨银行13个业务系统提供52T的NAS资源。完成中间业务平台、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等25套应用系统的同城容灾环境建设,并开发建设容灾容错自动化流程,实现容灾容错标准化与自动化,形成实战能力,切实提高业务连续性支撑能力。金融科技应用方面,集团依托新一代核心系统技术能力,加快推进跨境、社区、理财、生活等生态场景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及效率。


    报告期内,集团依托自主项目实施落地,不断强化研发可控能力,自主实施零售智能客户分析平台,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360度标签画像体系,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的转变。同时不断扩大自主可控系统范围,较2020年底新增38项自主可控产品,自主可控系统数量提升至179个。科技自研能力实现了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哈尔滨银行重点推进数据标准和数据质量等数据治理核心领域工作。聚焦数据应用,以业务智能化为特征为业务赋能。在智能风控、智能营销方面取得突破性进步。哈尔滨银行自主研发的基于大数据的智能风控平台,在第十七届中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发展战略高峰论坛,荣获“2021年度中国优秀信息化创新案例奖”。


    展望未来


    当前,随着内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优化阵痛期、存量问题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稳健突围,外部疫情冲击缓释、经济逐步复苏,哈尔滨银行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一是国内经济发展稳中有固、符合预期,经济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双循环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央行存款利率自律改革和降准政策的出台,促进银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二是上半年出台了系列监管新规,启动了“内控合规管理建设年”活动,促进银行业全面构筑科学健全的内控管理体系。三是哈尔滨银行不断强化党的领导,加强公司治理,夯实内控基础,提升专业能力,改善资产质量,为抢抓新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


    下半年,哈尔滨银行上下将坚定发展信心、巩固企稳向好态势,继续深入贯彻集团年度工作会议精神,紧扣“六稳六进”目标任务和“高质量发展”主题,落实“回归本源、聚焦重点、优化结构、重塑基础”要求,锁定资产质量、经营效益“两条主线”,实施“双轮驱动”,构建“三驾马车”,上下齐心、持之以恒、聚力攻坚,确保全年经营目标圆满完成,为新三年战略规划良好开局奠定坚实基础。


    集团于1997年2月取得中国人民银行核发的金融许可证从事金融业务,1997年7月25日取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总部位于哈尔滨市。现已在天津、重庆、大连、沈阳、成都、哈尔滨、大庆等地设立了17家分行,在北京、广东、江苏、吉林、黑龙江等14个省及直辖市发起设立了32家村镇银行。集团作为控股股东发起设立东北第一家金融租赁公司“哈银租赁”及黑龙江省第一家消费金融公司“哈银消金”。截至2021年6月30日,本公司拥有各类营业机构390家,分支机构遍布全国七大行政区。


    截至2021年6月30日,集团资产总额为人民币6,323.138亿元,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为人民币2,943.987亿元,客户存款总额为人民币4,894.106亿元。


    2021年上半年,哈尔滨银行在英国品牌咨询公司BrandFinance发布的“2021年度全球银行品牌价值500强”中,位列总榜单第261位;在英国《银行家》(TheBanker)“2021全球银行1000强”中位列第204位;在中国银行业协会“2020年中国银行业100强”榜单中位列第32位;荣获“第十届中国公益节”2020年度责任品牌奖、2020年度公益推动大奖、2020年度公益人物奖,中国银行业协会“2020年中国银行业示范好新闻”;哈尔滨银行“统一智能风控平台”获2021年度中国优秀金融数字化创新案例等奖项。

    2021-08-31

  • 首 页  上一页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