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疆篇章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在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里程碑意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政治任务,必须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以高度政治责任感和强烈历史使命感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见效。

    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保新疆工作始终沿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指引的正确方向前进

    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最根本的是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两个确立”是党在新时代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决定性因素,是党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高度共识和共同意志,已经写在了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写在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心坎上。我们要坚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中、从党百年奋斗历程中,从过去5年和新时代10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彪炳史册辉煌成就中,从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在新疆的成功实践中,进一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更加坚定自觉地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更加坚定自觉地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健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常态化机制,严格落实党委(党组)会议“第一议题”、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等制度,坚持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理解和把握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切实把思想伟力转化为干事创业的精神动力,转化为奋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生动实践。

    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充分认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引新疆工作在错综复杂中守正创新、在矛盾风险中胜利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做好新疆工作的纲和魂,始终坚持把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作为做好新疆工作的根本遵循、衡量新疆工作的重要标尺,着力在完整准确领会、全面贯彻执行上下功夫,牢牢扭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统筹推进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确保新疆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锚定新时代新征程使命任务,明确新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战略定位,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疆篇章

    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全面理解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的关系,深刻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的科学性和必然性,凝聚起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思想共识和磅礴力量,坚定不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创造人类发展史上新的奇迹。

    明确新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战略定位。新疆区位优势明显,能源资源禀赋较好,随着国家扩大对外开放、西部大开发、共建“一带一路”等不断推进,新疆已从相对封闭的内陆变成对外开放的前沿,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面临重大历史机遇、具有特殊优势条件。我们要坚决扛起使命任务,发挥好新疆区位、资源和政策优势,积极打造亚欧黄金通道和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打造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打造全国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打造全国优质农牧产品重要供给基地、打造维护国家地缘安全的战略屏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疆贡献。

    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天山南北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部署,紧扣新疆发展阶段和工作实际,按照自治区党委十届六次全会工作部署,对照自治区党委《关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力建设美好新疆的实施意见》明确的20个方面、90条具体任务举措,做好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调整工作,进一步细化措施、落实责任,制定明确的时间表、施工图,咬定目标、不折不扣、扎扎实实向前推进。

    紧密结合新疆实际,扎实推进事关长治久安的根本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切实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体现在奋发有为建设美好新疆的实际行动和工作成效上

    全面深化依法治疆,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推进法治新疆、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强和改进地方立法工作,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坚持严格公正司法,加快建设法治社会,牢牢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努力建设法治新疆。

    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推进反恐维稳法治化常态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新疆社会大局稳定。保持依法严打高压态势不动摇,优化完善改进风险管控工作机制,统筹防范化解各领域风险隐患。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有序优化工作措施,不断提高专业化处置能力。加强全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有理有利有节开展反制裁、反干涉、反“长臂管辖”斗争,坚决挫败美西方“以疆制华”图谋。

    着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各族群众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有形有感有效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全方位深入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积极构建各民族互嵌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族干部群众深入交往交流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坚持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提高宗教事务治理能力,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和方针政策,加强党政干部队伍、宗教界代表人士队伍和宗教学研究队伍建设,完善基层宗教事务治理体系,依法保障信教群众正常宗教需求和合法宗教活动,深入推进去极端化,推动实现宗教健康发展。

    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以增强认同为目标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巩固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建设美好新疆的思想基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定文化自信,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推进文化润疆,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充分挖掘和保护传承新疆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增进各族群众“五个认同”。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新疆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抓好油气、煤炭煤电煤化工、绿色矿业、粮油、棉花和纺织服装、绿色有机果蔬、优质畜产品、新能源新材料等“八大产业集群”建设,发展优质高效的现代服务业,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破解南疆发展瓶颈制约,加快构建支撑新疆高质量发展需要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推动新疆从相对封闭的内陆向对外开放的前沿转变。

    实施科教兴疆战略,发挥教育、科技、人才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积蓄新疆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和普及使用,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浓厚氛围。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为建设美好新疆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坚持人民至上,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增进民生福祉中实现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群众稳定就业增收,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社会保障水平,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工作,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生活品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建设美丽新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更好满足各族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统筹做好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着力解决新疆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约束瓶颈问题。

    优化各级组织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和基层治理工作运行机制,积极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优化各级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编制管理,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加强和改进基层社会治理,着力提升城乡社区治理能力,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调动发挥各族各界人士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创造性,凝聚起团结奋斗建设美好新疆、同心共圆中国梦的磅礴力量。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充分发挥人大立法、监督、代表作用,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和政协委员主体作用,发挥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推进军民融合发展,调动发挥各族群众建设美好新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努力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坚持以自我革命精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强化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各级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为建设美好新疆提供政治保证。

    牢记“三个务必”,强化使命担当,坚定不移沿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擘画的宏伟蓝图奋勇前进

    全区广大党员干部要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始终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增强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的政治担当,增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开拓进取的历史担当,增强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担当,切实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到推动新疆改革稳定发展各项工作的具体成效上。着力克服“本领恐慌”、能力不足的问题,全面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不断提升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始终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强化“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做到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险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在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中展现共产党人敢于斗争的志气、骨气、底气,依靠顽强斗争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打开事业发展的新天地。坚持团结才能胜利、奋斗才会成功,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撸起袖子加油干,团结一致向前进,奋力开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新局面。

    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景催人奋进,新征程建设美好新疆的未来壮阔无垠。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创新实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好新疆。

    2022-12-16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华中科技大学】 矢志一流担重任 奋楫扬帆新征程

    光明日报通讯员高翔崔美娇程晓光明日报记者夏静

    学生社区的讨论间、整洁有序的实验室、气氛热烈的报告厅……连日来,华中科技大学师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热议的内容都聚焦一个共同的主题——党的二十大精神。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华科大第一时间组织学习培训、立体式宣传引导、全覆盖宣讲普及、深层次研究阐释,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走深走实、入脑入心、见行见效。

    “当前,我们正站在党的二十大新的历史起点和学校建校70周年新的发展起点,使命在心、责任在肩。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守立德树人初心,勇担科技自立自强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党的二十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元元在学校传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大会上这样强调。

    以真学引深思

    全面系统传达入耳入脑入行

    “我们要通过授课教师分工协作、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带领学生课外实践等方式,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我们计划将报告中的新表述新概括新论断与经典理论有机相融,为经典理论注入时代内涵……”11月初,一场热烈的“三进”备课会在华科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如火如荼展开,青年教师李扬、唐丽敏等纷纷分享着所在教研室如何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堂。

    创新授课方式,更新授课内容,学校牢牢把握“第一课堂”主阵地,以思政课教学为载体,着力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同11门思政必修课有机结合,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带着热气”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第一课堂充满热气,第二课堂则充满着人气。

    一句句饱含深情的话语,一件件用心挑选的校庆文创,通过一个个精心打包的“爱心盲盒”寄往襄阳市保康县过渡湾镇中心学校51名七年级学生手中……近日,在公共管理学院开展的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活动中,学院创新思路,以物寄情、以信传情,让学子在实际帮扶中体悟青年担当。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师生则用音话情景剧、街头光影秀等形式,表达新时代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学校团委聚焦团支部书记,举办专题学习班,着力锻造一支让党放心、让青年满意的高素质团干部队伍……

    浓厚的学习氛围背后是学校党委的周密部署和精心安排。华科大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列为党委常委会、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第一议题”,校领导带头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知原义。二级单位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贯穿于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党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团日始终,真真切切把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引向深入,扎扎实实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耳入脑入行。

    以宣讲促笃行

    深入浅出讲解用心贴心走心

    “张教授的宣讲从‘身边事’切入,让我深刻体会到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未来,我将在实践中锻炼淬炼,加快攻关‘中国芯’难题,在奋斗中奉献青春力量。”11月25日,听完湖北省委宣讲团成员、华科大经济学院院长张建华的宣讲后,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林磊磊同学坚定地说道。

    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学校第一时间印发《关于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工作方案》,成立了由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团长,校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专家为成员的宣讲团。校领导带头宣讲,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专家发挥优势,将基层宣讲作为加强理论武装的重要载体,不断拓展宣讲的广度深度。

    “93%的师生认为党的二十大规划的蓝图与个人学习生活十分密切;采用微党课、新媒体等互动方式的宣讲更受欢迎……”在宣讲筹备阶段,一份以问题为导向的调查问卷在师生中展开。这份集合了2457名教师和4216名学生真实需要的问卷结果,也为开展贴近师生、贴近热点、贴近实际的宣讲提供了新思路。

    深入了解师生需求后,学校还集结师生力量,组织辅导员理论宣讲团、青年讲师团、研究生红色理论学讲团和本科生党史故事分享团深入学生社区、支部、班级开展菜单式走心宣讲。

    “疫情暴发初期,作为身处武汉的高校,华科大挺身而出,冲锋在前,是全国抗疫战场中投入力量最多、作出贡献最大的高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展现了‘与人民同舟、与祖国共济’的使命担当。”研究生红色理论学讲团讲师汪建辉结合学校战疫实践,生动阐释“人民至上”的深刻内涵。在宣讲中,他还带领同学们学习了由学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中国大学生在线联合推出的“弘扬抗疫精神凝聚奋进力量”专栏。

    如何真正发挥学生社区思想引领作用,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学生头脑中扎根?华科大用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进一步拉近党的二十大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走进紫菘学生社区,仿佛沉浸式徜徉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非凡成就、伟大变革”板块展示新时代十年的辉煌成就;“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振奋人心的话”提醒学子勿忘吾辈责任;“党的二十大报告100题”则用问答形式让学生牢记报告精髓。重点突出的设计、创新互动的答题、生动活泼的解读,教育引导青年学子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

    以创新致卓越

    心怀国之大者见言见行见效

    在华科大信号处理实验室里,实验器械的运转声和科研人员匆忙的脚步声合奏出别样的“奋进曲”。马洪教授团队正在这里埋首开展毫赫兹频段高精度多自由度电容位移传感基础问题和瓶颈技术攻关,他们所承担的项目是科技部“引力波探测”重点专项之一。目前,学校已形成一支由物理学院、航空航天学院和电信学院等10个院系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空间引力波探测联合研究大团队。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未来,我们将瞄准空间引力波探测研究高峰,努力攻克‘卡脖子’难题,为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的发展贡献力量。”马洪教授的话语中,满是时不我待的冲劲。

    服务科技自立自强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使命。华科大人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胸怀“国之大者”,深入开展有规划、有组织、有质量的科研,科学梳理和安排“人无我有”的新赛道新领域、“人有我强”的战略必争任务、“人强我优”的战略制胜任务,精准发力,牢牢掌握主动权。

    目前,学校已建设以“四颗明珠”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科研创新平台,一项项国之重器、一次次原始创新、一个个重大突破,彰显出学校争做科技强国排头兵的魄力与实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我们要坚持‘四个面向’,加快构建有组织的科研创新体系,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为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作出新的贡献。”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如是说。

    近日,华科大发布了《“十四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白皮书(自然科学)》,白皮书围绕基础研究、交叉研究和重大科技创新等三大支持计划,擘画了学校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未来发展蓝图。

    建校70年来,华科大始终以服务国家为最高追求,把为国家建设世界一流的科研平台作为服务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棋”,把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作为面向科技创新前沿的“核心棋”,有力支撑了国家科技创新整体布局。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学校将坚守服务国家使命,注重战略前瞻布局,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多华科大智慧。

    2022-12-16
  • 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必须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金融安全网建设,持续强化金融风险防控能力。

    现代金融监管的基本内涵

    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回顾国际国内金融治理的历史,总结近些年来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实践,可以将以下几个要素归纳为现代金融监管的基本内涵。

    (一)宏观审慎管理。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避免全局性金融危机,是金融治理的首要任务。我国宏观审慎的政策理念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了政府对商品货币流通的监督和调控,西汉的“均输平准”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的制度安排。现代市场经济中,货币超发、过度举债、房地产泡沫化、金融产品复杂化、国际收支失衡等问题引发的金融危机反复发生,但是很少有国家能够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社会从“逆周期、防传染”的视角,重新检视和强化金融监管安排,完善分析框架和监管工具。有效的信息共享、充分的政策协调至关重要,但是决策层对重大风险保持高度警惕、执行层能够迅速反应更为重要。

    (二)微观审慎监管。中华传统商业文化就特别强调稳健经营,“将本求利”是古代钱庄票号最基本最重要的行事准则,实质就是重视资本金约束。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和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就是在资本金约束规则的基础上,逐步推动形成银行业和保险业今天的监管规则体系。资本标准、政府监管、市场约束,被称为微观审慎监管的“三大支柱”。许多广泛应用于微观审慎监管的工具,如拨备制度等,也具有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功能。

    (三)保护消费权益。金融交易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普通居民很难拥有丰富的金融知识,而且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往往也不完全了解金融产品所包含的风险。这就导致金融消费相较于其他方面的消费,当事人常常会遭受更大的利益损失。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金融消费者保护受到空前重视。世界银行推出39条良好实践标准,部分国家对金融监管框架进行重大调整。我国“一行两会”内部均已设立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从强化金融知识宣传、规范金融机构行为、完善监督管理规则、及时惩处违法违规现象等方面,初步建立起行为监管框架。

    (四)打击金融犯罪。金融犯罪活动隐蔽性强、危害性大,同时专业性、技术性较为复杂。许多国家设有专门的金融犯罪调查机构,部分国家赋予金融监管部门一定的犯罪侦查职权。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和一些国家的金融监管机构,均将与执法部门合作作为原则性要求加以明确。我国也探索形成了一些良好实践经验。比如,公安部证券犯罪侦查局派驻证监会联合办公,银保监会承担全国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牵头职责,部分城市探索成立专门的金融法院或金融法庭。但是,如何更有效地打击金融犯罪,仍然是政府机构设置方面的重要议题。

    (五)维护市场稳定。金融发展离不开金融创新,但要认真对待其中的风险。过于复杂的交易结构和产品设计,容易异化为金融自我实现、自我循环和自我膨胀。能源、粮食、互联网和大数据等特定行业、特定领域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集中了大量金融资源,需要防止其杠杆过高、泡沫累积最终演化为较大金融风险。金融市场是经济社会运行的集中映射,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各种事件都可能影响市场情绪,更加容易出现“大起大落”异常震荡。管理部门要加强风险源头管控,切实规范金融秩序,及时稳定市场预期,防止风险交叉传染、扩散蔓延。

    (六)处置问题机构。及早把“烂苹果”捡出去,对于建设稳健高效的风险处置体系至关重要。一是“生前遗嘱”。金融机构必须制定并定期修订翔实可行的恢复和处置计划,确保出现问题得到有序处置。二是“自救安排”。落实机构及其主要股东、实际控制人和最终受益人的主体责任,全面做实资本工具吸收损失机制。自救失败的问题机构必须依法重整或破产关闭。三是“注入基金”。必要时运用存款保险等行业保障基金和金融稳定保障基金,防止挤提、退保事件和单体风险引发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四是“及时止损”。为最大限度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必须以成本最小为原则,让经营失败金融企业退出市场。五是“应急准备”。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制定处置系统性危机的预案。六是“快速启动”。有些金融机构风险的爆发具有突然性,形势恶化如同火警,启动处置机制必须有特殊授权安排。

    现阶段金融监管面临的主要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金融业改革发展稳定取得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中国银行业总资产名列世界第一位,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保险市场规模均居世界第二位。我们经受住一系列严重风险冲击,成功避免若干全面性危机,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推进。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明显增多,金融风险诱因和形态更加复杂。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

    世界经济复苏分化加剧,增长动力不足。高通胀正在成为全球经济的最大挑战,主要发达经济体中央银行激进收紧货币政策,很可能引发欧美广泛的经济衰退,叠加疫情反复、大国博弈、地缘政治冲突和能源粮食危机等,将持续影响全球贸易投资和国际金融市场稳定。除此之外,西方国家经济由产业资本主导转变为金融资本主导,近些年来正在向科技资本和数据资本主导转变,带来的震荡非常广泛,影响十分久远。

    我国正处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抵御风险提供了坚实依托,转型调整也带来结构性市场出清。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需求结构和生产函数发生重大变化,金融与实体经济适配性不足、资金循环不畅和供求脱节等现象相互影响,有时甚至会反复强化。

    现代科技的广泛应用使金融业态、风险形态、传导路径和安全边界发生重大变化。互联网平台开办金融业务带来特殊挑战,一些平台企业占有数据、知识、技术等要素优势,并与资本紧密结合。如何保证公平竞争、鼓励科技创新,同时防止无序扩张和野蛮生长,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数据安全、反垄断和金融基础设施稳健运行成为新的关注重点。监管科技手段与行业数字化水平的差距凸显。

    金融机构公司治理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仍有差距。一些银行、保险公司的管理团队远不能适应金融业快速发展、金融体系更加复杂和不断开放的趋势。近年发生的金融风险事件充分表明,相当多的金融机构不同程度地存在党的领导逐级弱化、股权关系不透明、股东行为不审慎、关联交易不合规、战略规划不清晰、董事高管履职有效性不足和绩效考核不科学等问题。解决这些治理方面的沉疴痼疾仍须付出艰苦努力。

    疫情反复冲击下,金融风险形势复杂严峻,新老问题交织叠加。信用违约事件时有发生,影子银行存量规模依然不小,部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尚未缓解,一些大型企业特别是头部房企债务风险突出,涉众型金融犯罪多发,地方金融组织风控能力薄弱。这些都迫切需要健全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安排,实现监管全链条全领域全覆盖。

    专业化处置机构和常态化风险处置机制不健全。市场化处置工具不完善,实践中“一事一议”的处置规范性不足。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存款保险基金、保险保障基金、信托业保障基金和投资者保护基金等行业保障基金的损失吸收和分担缺乏清晰的法律规定。金融机构及其股东、实控人或最终受益人的风险处置主体责任需要强化,金融管理部门风险处置责任需进一步明确,地方党委政府属地风险处置责任落实的积极性还需进一步提升。

    此外,金融生态、法制环境和信用体系建设任重道远。金融监管资源总体仍然紧张,高素质监管人才较为缺乏,基层监管力量十分薄弱。金融治理的一些关键环节,法律授权不足。

    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的重点举措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金融监管改革任务非常艰巨。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不断提升金融监管的能力和水平。

    (一)强化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党的领导是做好金融工作的最大政治优势。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要进一步强化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金融稳定和发展统筹协调机制,中央各相关部门和省级党委政府都要自觉服从、主动作为。我国绝大多数金融机构都是地方法人,其党的关系、干部管理、国有股权监管、审计监察和司法管辖也都在地方,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地方党委对金融机构党组织的领导,建立健全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重大风险处置机制。中央金融管理部门要依照法定职责承担监管主体责任,派出机构要自觉服从地方党委政府领导,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和履行行业管理职责,共同推动建立科学高效的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公开透明地使用好风险处置资金。要及时查处风险乱象背后的腐败问题,以强监督推动强监管严监管,坚决纠正“宽松软”,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监管铁军。

    (二)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坚决遏制脱实向虚。管好货币总闸门,防止宏观杠杆率持续快速攀升。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长期资金支持。健全普惠金融体系,改进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供给,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水平,巩固拓展金融扶贫成果。督促中小银行深耕本地,严格规范跨区域经营。强化保险保障功能,加快发展健康保险,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健全国家巨灾保险体系。稳妥推进金融业高水平开放,服务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三)健全“风险为本”的审慎监管框架。有效抑制金融机构盲目扩张,推动法人机构业务牌照分类分级管理。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优化监管技术、方法和流程,实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充实政策工具箱,完善逆周期监管和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防范风险跨机构跨市场和跨国境传染。加强功能监管和综合监管,对同质同类金融产品,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进行穿透式监管,实行公平统一的监管规则。坚持金融创新必须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对互联网平台金融业务实施常态化监管,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强化金融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防止资本在金融领域无序扩张。

    (四)加强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紧抓公司治理“牛鼻子”,推动健全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筑牢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防火墙”,依法规范非金融企业投资金融机构。加强股东资质穿透审核和股东行为监管,严格关联交易管理。加强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履职行为监督,引导金融机构选配政治强业务精的专业团队,不断增强公司治理机构之间和高管人员之间的相互支持相互监督。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健全不当所得追回制度和风险责任事后追偿制度。督促金融机构全面细化和完善内控体系,严守会计准则和审慎监管要求。强化外部监督,规范信息披露,增强市场约束。

    (五)营造严厉打击金融犯罪的法治环境。遵循宪法宗旨和立法精神,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坚持金融业务持牌经营规则,既要纠正“有照违章”,也要打击“无证驾驶”。织密金融法网,补齐制度短板,切实解决“牛栏关猫”问题。丰富执法手段,充分发挥金融监管机构与公安机关的优势条件,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强化与纪检监察、审计监督等部门协作。提高违法成本,按照过罚相当的原则,努力做到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并重。保持行政处罚高压态势,常态化开展打击恶意逃废债、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反洗钱、反恐怖融资等工作。省级地方政府对辖内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等工作负总责。

    (六)切实维护好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探索建立央地和部门间协调机制,推动金融机构将消费者保护纳入公司治理、企业文化和经营战略中统筹谋划。严格规范金融产品销售管理,强化风险提示和信息披露,大力整治虚假宣传、误导销售、霸王条款等问题。推动健全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畅通投诉受理渠道。加强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引导树立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性投资和风险防范意识,不断提升全社会金融素养。依法保障金融消费者自主选择、公平交易、信息安全等基本权利,守护好广大人民群众“钱袋子”。

    (七)完善金融安全网和风险处置长效机制。加快出台金融稳定法,明确金融风险处置的触发标准、程序机制、资金来源和法律责任。在强化金融稳定保障机制的条件下,建立完整的金融风险处置体系,明确监管机构与处置机构的关系。区分常规风险、突发风险和重大风险,按照责任分工落实处置工作机制,合理运用各项处置措施和工具。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存款保险基金及其他行业保障基金不能成为“发款箱”,要健全职能,强化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化法治化处置平台作用。

    (八)加快金融监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积极推进监管大数据平台建设,开发智能化风险分析工具,完善风险早期预警模块,增强风险监测前瞻性、穿透性、全面性。逐步实现行政审批、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行政处罚等各项监管流程的标准化线上化,确保监管行为可审计、可追溯。完善监管数据治理,打通信息孤岛,有效保护数据安全。加强金融监管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网络架构和运行维护体系。

    金融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人民性,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自觉践行“两个维护”,以对历史和人民负责的态度,埋头苦干,守正创新,坚定不移地推进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22-12-14
  • 金融系统 向基层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本报北京12月13日电(记者吴秋余、欧阳洁、赵展慧)连日来,金融系统广泛深入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

    人民银行党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有序开展宣讲活动。在辽宁,人民银行沈阳分行党委书记、行长付喜国面向全省人民银行系统开展宣讲,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展现更大担当作为;在广东,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党委班子成员分别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金融机构、进企业;11月15日,在四川省昭觉县特口甲谷村,来自人民银行成都分行的驻村第一书记雷进贤向村民进行推进乡村振兴方面的宣讲,赢得村民们的赞誉和支持。

    银保监会党委办公室印发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工作方案。上海银保监局组织部署,走进楼宇、乡村和企业;青海银保监局成立“乡村振兴宣讲团”,指导3个驻村工作队进村入户;11月8日,广西银保监局深入梧州市夏郢镇凤凰村开展宣讲活动,金融机构负责人表示要结合当地需求,创新完善信用评价体系,更好地帮助农户发展生产。

    证监会党委组建宣讲团,党委同志和系统各单位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带头宣讲。上海证监局邀请党的二十大代表、上海市公安局经侦总队副总队长钱红昊为全局做专题辅导报告;湖南证监局党委指导湖南省上市公司协会、红网传媒开展“上市湘企董事长谈党的二十大”系列活动;11月11日,在证监会指导下,上交所联合安徽省宿松县政府召开上交所会员单位支持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经验交流会,上交所党委书记、理事长邱勇与当地村干部、种植户开展交流;近期,深交所开展走进基层系列活动,市场监管口党支部与对口帮扶的甘肃省武山县金融办开展座谈,探讨推进乡村振兴债券产品落地思路。

    2022-12-14
  • 健全现代预算制度(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明确了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举措,提出“健全现代预算制度”,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财政预算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们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落实好健全现代预算制度各项任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财力保障和强大物质基础。

    立足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充分认识健全现代预算制度的重大意义

    预算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服务保障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重大方略、重大决策、重大工作。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改革,我国现代预算制度基本确立。党的二十大要求健全现代预算制度,这是党中央立足国情、着眼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部署,现代预算制度建设迈上新征程。

    (一)健全现代预算制度是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目标任务的重要举措。党的二十大从新的时代条件出发,针对我国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从战略全局上对党和国家事业作出规划和部署,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更加错综复杂。作为党执政的重要资源,现代预算必须准确把握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更加体现时代性、法治性、透明性、科学性、开放性、安全性,支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健全现代预算制度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产生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西方式现代化相比,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而形成,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现代预算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立足社会主要矛盾,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发挥预算在资源配置、财力保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三)健全现代预算制度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撑。党的二十大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预算作为宏观经济治理工具,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宏观调控目标,引导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现阶段预算统筹力度、预算控制和约束、财政资源使用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深化和拓展预算制度改革成果,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盯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发力,进一步提高宏观经济治理能力,为更好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支撑。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把握健全现代预算制度的基本原则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严整、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健全现代预算制度必须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贯通运用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重点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确保预算制度改革正确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党中央治国理政、当家理财,财政部门做具体服务保障工作,必须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健全现代预算制度全过程,确保预算制度安排体现党中央战略意图,更好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谋划推进工作,一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预算安排涉及“蛋糕”分配,关系民生福祉,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健全现代预算制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健全民生领域投入保障机制,着力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三)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建立可持续的财政保障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浓厚氛围。健全现代预算制度,要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作为预算收支安排的基本原则,党政机关坚持过紧日子,勤俭办一切事业。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重点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

    (四)坚持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预算管理现代化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健全现代预算制度,要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运用先进的理念方法深化改革创新,着力构建涵盖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和基础支撑等科学规范的现代预算制度,促进财政支出结构优化、财政政策效能提升。

    (五)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健全现代预算制度,要深刻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复杂性艰巨性,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平衡好促发展和防风险的关系,既注重壮大财政实力,为宏观调控提供充足资源保障,也把握好预算支出时度效,增强风险防范化解能力。

    坚决落实党中央部署要求,深入推进现代预算制度改革重点任务

    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健全现代预算制度,要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补齐管理制度短板,推动预算编制完整科学、预算执行规范高效、预算监督严格有力、管理手段先进完备,构建完善综合统筹、规范透明、约束有力、讲求绩效、持续安全的现代预算制度。

    (一)优化税制结构,坚持以共享税为主体的收入划分制度。我国共享税收入占比较高,是应对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客观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分配特点。在保持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前提下,完善相关税收收入划分。继续将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作为中央和地方共享收入,减少经济波动对地方收入的影响,适度消解税基分布不均衡及流动带来地区间利益分享的不合理性,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在保持基本税制稳定前提下,优化税制结构。健全以所得税和财产税为主体的直接税体系,适当提高直接税比重,强化税制的累进性。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适当扩大综合所得征税范围,完善专项附加扣除项目。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畅通增值税抵扣链条,优化留抵退税制度设计。健全地方税体系,加快培育地方税源。全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规范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强非税收入管理。

    (二)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按照与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相适应的原则,规范转移支付分类设置,厘清边界和功能定位。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标,增强地方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合理安排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实行差异化补助政策,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更加均衡。专项转移支付以保障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为目标,资金定向精准使用,强化对地方的引导激励,并逐步退出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领域。专项转移支付据实安排,不强调数量多寡。一般性转移支付以均衡区域间基本财力配置为目标,结合财政状况增加规模,并向中西部财力薄弱地区倾斜,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欠发达地区以及担负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等职责的功能区域倾斜,促进财力分布更加均衡。全面提升管理科学性。严格转移支付设立程序,健全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对支持同一战略、同一领域、同一行业的转移支付,加强统筹、协同实施。优化分配方式,完善支出成本差异、财政困难程度评价方法等工具,探索建立区域均衡度评估机制及指标体系,逐步加大常住人口权重。

    (三)增强重大决策部署财力保障,健全财政资源统筹机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保持宏观税负基本稳定,财政相应处于紧平衡状态,必须加强资源统筹,集中财力办大事。强化“四本”预算统筹。全面落实取消一般公共预算中以收定支的规定,应当由政府统筹使用的政府性基金项目转列一般公共预算,合理确定国有资本收益上交比例,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逐步统一预算分配权,减少交叉重复安排。强化增量与存量资源统筹。完善结余资金收回使用机制,存量资金与下年预算安排紧密挂钩。将依托行政权力、国有资源资产获取的收入等全面纳入预算管理,推动长期低效运转、闲置资产调剂使用。强化财政拨款收入和非财政拨款收入统筹。各部门和单位依法依规将取得的事业收入、事业单位经营收入等纳入预算管理,在非财政拨款收入可以满足支出需要时,原则上不得再申请财政拨款。在强化收入统筹基础上,优化支出结构保障“国之大者”。加大对教育、科技、就业和社会保障、卫生健康、农业农村、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的保障力度,确保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四)提升资金效益和政策效能,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加强预算管理重点环节,促进资金规范安全高效使用,精准有效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扩大重点绩效评价范围,提高绩效评价质量。推进部门和单位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探索开展政府收入绩效管理。用好绩效评价结果,形成评价、反馈、整改、提升良性循环。推进支出标准化。完善基本支出标准,加快项目支出标准建设,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制度和标准。健全预算执行管理体系。严格预算控制、核算、决算,完整反映预算资金流向和预算项目全生命周期情况。优化政府采购需求管理和交易制度,强化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进一步发挥政府债券金融工具作用。完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优化直达资金范围,保持规模合理适度。压实地方主体责任,增强地方分配资金自主性。实施资金分类管理,完善全过程监管机制。全面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推动中央和地方财政系统信息贯通,动态反映各级预算安排和执行情况。加强财政与行业部门信息互联共享,实现一体化系统在各级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全面运行。加强预决算公开。进一步扩大范围,细化内容,改进方式,提升公开的及时性、完整性、规范性和可获得性。

    (五)增强财政可持续能力,筑牢风险防范制度机制。兼顾当前和长远,把财政可持续摆在更加突出位置。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坚持高压监管,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妥善化解存量,逐步实现地方政府债务按统一规则合并监管。加大违法违规举债查处力度,完善问责闭环管理和集中公开机制。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治理,打破政府兜底预期。保持县区财政平稳运行。坚持县级为主、市级帮扶、省级兜底、中央激励,足额保障“三保”支出,坚持“三保”支出优先顺序,坚决兜住“三保”底线。强化基层财政运行监测预警,对风险隐患早发现早处置。建立健全财政承受能力评估机制。出台涉及增加财政支出的重大政策和实施重大政府投资项目前,按规定进行财政承受能力评估,防止过高承诺、过度保障。除统一要求以及共同事权下级政府应负担部分外,上级政府及其部门不得要求下级配套或变相配套。加强跨年度预算平衡。强化跨周期、逆周期调节,科学安排赤字、债务规模,将政府杠杆率控制在合理水平。对中长期支出事项、跨年度项目等纳入中期财政规划管理,与年度预算加强衔接。健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机制,防止形成顺周期调节。

    (六)强化财经纪律约束,优化财会监督体系。履行财会监督主责,发挥财会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健全监督机制。推动出台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形成财政部门主责监督、有关部门依责监督、各单位内部监督、相关中介机构执业监督、行业协会自律监督的财会监督体系,完善各监督主体横向协同、中央与地方纵向联动的工作机制。突出监督重点。强化重大财税政策落实情况监督,加强部门预算闭环监管,对转移支付实施全链条监督,做好对地方政府债务、财政运行、“三保”等方面的持续监控。加强会计信息质量和中介机构执业质量监督,严肃查处财务舞弊、会计造假等案件。提高监督效能。做好财会监督与各类监督贯通协同,实现信息共享、成果共用,推动实施联合惩戒。加强财会监督队伍建设,探索运用“互联网+监管”、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监督发现的问题严格追责,让财经纪律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2022-12-12
  • 税务系统向基层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本报北京12月8日电(记者王观)连日来,国家税务总局党委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广泛深入宣传宣讲。税务总局党委组织开展税务总局领导班子成员及全国税务系统司局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培训班,并邀请中央宣讲团成员以视频会议形式向各级税务局班子成员进行专题辅导,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税务系统直达基层、直通一线,在全国税务系统兴起学习宣传热潮。

    税务系统各基层党组织主要负责同志在相关部门开展宣讲,带动党员干部学习。同时邀请党的二十大代表、先进典型等,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特别是关于优化税制结构、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完善税收制度等方面部署要求,讲认识、谈感悟,讲贯彻、谈落实。

    日前,国家税务总局石家庄市桥西区税务局和5家企业党支部开展了一场线上联学主题党日活动,共学党的二十大报告,共商优化营商环境、促企高质量发展。“作为基层税务工作者,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纳税人缴费人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优化服务举措、拓展服务渠道、提升服务质效。”桥西区税务局第一税务分局党支部书记、分局长米军说。

    在河南,党的二十大代表、国家税务总局河南省税务局党委书记孟军带头讲好“第一课”,结合亲身经历为全省税务系统干部做辅导、解困惑,走进办税服务厅向基层税务干部、纳税人缴费人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在山东,国家税务总局济宁市税务局系统内的先进工作者、道德模范等,通过“社区双报到”“红色星期天”等活动,走进企业车间、田间地头、社区街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送去惠民利企好政策。

    开展线上直播、联学实践,走进红色教育基地、历史纪念馆……在内蒙古满洲里、海南三沙、福建漳州、湖南岳阳等地,税务部门正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广大基层税务干部上好一堂堂生动的宣讲课。

    2022-12-09
  • 浙江、福建、广西、宁夏 向基层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本报杭州12月8日电(记者窦皓)“乡村振兴是核心,共同富裕方向明,经济建设迈大步,农村面貌处处新……”近日,在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白鹤镇下宅村文化礼堂里,新乡贤汪飞飞将党的创新理论与家乡变化相结合,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一场别开生面的理论宣讲,收获台下阵阵掌声。

    “通俗易懂,讲到了大家心坎里,干劲也更足了!”76岁的老党员褚定青听得仔细,还不时拿笔记录。

    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以来,浙江在全省组织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工作,让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人心。

    壮大宣讲队伍,开展宣讲活动。除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外,浙江还组织党的二十大代表走进一线,以亲身经历、切身感受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依托全省32个宣讲名师工作室,浙江近百位宣讲名师、青年宣讲员围绕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课堂讲堂,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播到基层。

    创新群众喜闻乐见的宣讲方式。浙江充分发挥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农村文化礼堂、城市文化广场、企业文化中心等阵地作用,采用“青年说”“故事汇”等生动宣讲形式,用好“8090”“00后”等青年理论宣讲品牌。此外,浙江还组织社科名家拍摄一批党的二十大精神网络宣讲视频,深入解答广大干部群众最关心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在杭州余杭,一支由创客青年、企业代表、社区干部等组成的“新时代创客说”宣讲团,身着国风服装,以文化为题,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宁波鄞州,国网宁波供电公司发动劳模工匠带头讲,还将宣讲活动搬到了供电工程施工现场,让宣讲更接地气;在衢州柯城,“徐徐道来”理论宣讲名师工作室,除了以竞答、歌曲接力、微宣讲等互动方式鼓励村民参与外,还组建宣讲直播联盟,持续扩大影响力。

    截至目前,浙江组织各级各类宣讲团开展宣讲5万余场次,线上线下听众达2000多万人次。

    本报福州12月8日电(记者王崟欣)“土楼人民颂党恩,华夏大地传喜讯。胜利召开二十大……”快板一响,宣讲队边跳边唱,一曲土楼特色快板随之上演,吸引了众多村民和游客。

    “这种宣讲新形式,很受当地人欢迎。”家住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土楼田螺坑景区的村民黄集锦说,节目由村民自编自演,歌唱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1个多月以来,从山区到沿海,从田间地头到城市街巷,丰富多彩的宣讲活动在八闽大地举办。在泉州唯一的海岛行政村惠屿村,渡轮缓缓驶离肖厝码头,一场宣讲活动就在船舱内上演。在三明市尤溪县半山村,艄公化身宣讲员,将宣讲活动搬到了竹排上。在平潭,宣讲队通过台湾青年创新创业平台,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带到台胞、台商身边。

    福建充分发挥地域优势,鼓励各地将宣讲活动与学习宣传《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等重要著作结合起来。

    从军营村到下党乡,从木兰溪畔到武夷山下,从长汀县河田镇到三明市沙县区俞邦村……福建通过建设一个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标志地”,用心用情宣讲好党的二十大精神,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创新宣讲形式,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宣讲内容入心入脑。南平非遗传承人结合当地传统文化,以提线木偶、手鼓等通俗易懂的表演,讲述祖国和家乡的发展变化;厦门上线元宇宙学习馆,通过沉浸式答题闯关,让学习过程更有吸引力。一张小板凳,一刻钟时间,三明巧借“故事会”“夜谈会”等形式,让宣讲氛围轻松热烈。

    福建还创新打造覆盖全省的“福小宣”基层宣讲品牌,组建宽领域、多层次、广覆盖的基层宣讲队伍,截至目前已开展分众化、对象化、互动化宣讲2万多场次。

    本报南宁12月8日电(记者郑壹)在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全球研发中心的报告厅里,200多名党员正在认真聆听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会。“在数字化转型之路上,国有企业要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项目,主动融入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打造具有广西优势的‘通道供应链’和‘通道产业链’。”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主任杨丛说。

    台下,从事产品优化设计的仿真工程师刘家文振奋不已,“我更深刻地意识到自主创新的重大意义,今后会和研发团队一起努力攻关,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11月7日至11月30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广西宣讲团走进机关单位、企业社区、校园军营等地,开展50场集中宣讲,把党的二十大精神传递给各界群众。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讲师团团长李晓健介绍:“集中宣讲包含报告会和座谈会,大家可以针对宣讲内容交流互动。”

    除依托自治区宣讲团进行集中宣讲外,广西各县市也纷纷利用山歌、夜校、院坝会等形式扩大宣讲覆盖面。“十月十六号,日子好唻唻;党开二十大,真振奋人心……”在南宁市城厢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山歌队队长林卓丽带领居民们学唱党的二十大主题山歌。

    在百色市浪伏村,村民围坐一圈,院坝会热闹非凡。乡级宣讲员王丰广用瑶语为乡亲们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乡村振兴的内容。“拉着家常来宣传,老百姓听得懂,也喜欢听。”王丰广说。目前,百色市各县乡开展分众化、对象化、互动化宣讲108场,受众5000余人。

    为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青年中落地生根,共青团广西区委组织了170余名优秀青年,组成“80、90、00后”宣讲团,通过“1名理论专家”加“2名青年人才”的搭配方式进行组团式宣讲。“80、90、00后”宣讲团已经开展150余场交流会,把党的二十大精神传递到八桂青年身边。

    截至目前,广西共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3万余场次,直接受众超30万人次。

    本报银川12月8日电(记者刘峰)初冬午后,暖阳和煦。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万盛社区,社区干部和老党员团团围坐,聆听社区书记申玉茹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踔’厉奋发的‘踔’,用咱们土话讲就是‘蹦着、蹿着向上走’,所以大家要有‘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申玉茹打了个比方。

    抛去照本宣科,没有大话套话,宣讲内容从“高大上”变得“接地气”,宣讲方式从集中固定变得机动灵活。不只是万盛社区,连日来,宁夏各地广泛开展宣讲和服务基层活动,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走进基层、走进群众。

    西吉县组织“银领”志愿服务队、“老兵宣讲团”等各类志愿服务队伍,通过“讲堂宣讲”“田间宣讲”“板凳课堂”“路边会”“乡村大喇叭”等形式,开展宣传宣讲140余场次。盐池县利用“盐州讲堂”,发动“80、90、00”“五老”等79支宣讲队、百余名县级宣讲团成员,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城乡社区、进校园、进军营、进各类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进网站。

    吴忠市培育“弘德”“薪火相传”等宣讲品牌62个,授牌命名市级宣讲品牌35个,打造市级宣讲团队22个,指导推动各县(市、区)打造形成“葡萄架下微宣讲”“窑洞宣讲”“古峡金秋”等一系列特色宣讲品牌,形成宣讲“矩阵”。石嘴山市采取“理论+文艺”的宣讲方式,围绕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编排一批乡土气息浓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以快板、小品、微电影等形式,增强宣讲感染力和吸引力。

    “宣讲用的是大白话,讲的是小故事,让人一听就明白。”在自家地头听完宣讲,西吉县兴平乡友爱村村民张进军感觉大有收获。泾源县新民乡南庄村村民禹东强说:“党的政策好得很,咱更要凭双手勤劳致富。”

    截至目前,全区各地及行业领域分级成立宣讲团2386人,开展宣讲6000余场次,受众35万余人次。

    2022-12-09
  •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科学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强调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深入理解这“三个着力”,对于在新形势下科学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经济增长一方面取决于要素投入,另一方面取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这是经济增长的两个源泉。经济增长总额中,扣除要素投入贡献后的“余值”部分,就是全要素生产率(TFP)的贡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既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检验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资本、劳动等要素条件和边际产出发生改变,也就是生产函数发生变化,同时资源环境的硬约束持续强化,已经不可能像高速增长阶段那样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驱动经济增长,必须转向更多依靠生产率的提高。在经济增速放缓和要素成本提高的情况下,只有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才能对冲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稳定投资边际产出,提高企业盈利水平,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减缓过去积累的风险。因此,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努力攀登“效率高峰”,实现从高速增长向高效增长的跃升,是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任务。


    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如果要逐步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全要素生产率就要以比发达国家更快的速度提高。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明显放缓,近年来虽有所回升,但仍受到资源要素再配置和技术追赶空间收窄等因素的影响,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追赶发达国家的水平并非易事,必须打一场硬仗。


    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这一要求指明了深化改革的方向。通过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清除阻碍要素流动的堵点卡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推动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数据等要素优化配置,将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创造条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疏通金融和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促进更多产业达到国际前沿水平。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强化原始创新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将教育、科技、人才统筹起来考虑,强调三者的有机联系,通过协同配合、系统集成,共同塑造科技创新的新优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营造有利于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良好环境,以基础研究带动引领性、原创性技术供给,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在更多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


    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产业链供应链是经济循环畅通的关键。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是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途径。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规模庞大、配套齐全的完备产业体系,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产业链供应链还存在诸多“卡点”“堵点”,部分核心环节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基础能力不强,必须立足强大国内市场,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快重塑和调整,这既有中长期变量的作用,也受到短期因素的影响。首先,新一轮科技革命重塑全球产业链分工形态。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使得传统制造环节的劳动力低成本优势降低,技术、数据等要素的权重提高,发达国家依托智能制造技术优势,降低了对低工资成本的发展中国家的依赖。其次,经济全球化退潮影响全球产业链空间布局。全球产业链垂直一体化分工体系重新调整和组合,全球供应链在持续30年扩张后开始收缩,区域化、近岸化、多元化特征更趋明显。再者,新冠疫情叠加乌克兰危机冲击加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芯片短缺、航运受阻、物流不畅、能源危机等加剧各国对供应链安全问题担忧,推动供应链分散化,在经济效率和安全之间寻求新的平衡。在这种情况下,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面对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更加脆弱的状况,以及个别西方国家构筑“小院高墙”、推进脱钩断链的做法,必须把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坚持锻长板补短板。立足我国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大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力度,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化发展,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强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技术攻关,为自主创新产品应用创造公平市场环境,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在产业链重要节点形成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补齐短板。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水平。加快利用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提高供应链韧性,推动供应链服务的快速定制、全程可视化,以及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灵活响应,深化跨区域大范围协作,鼓励电子商务、数字贸易发展和合作,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健全和发展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等新型的产供储销体系,保障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加强对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储备能力投资,推进战略性资源储备体系建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鼓励和支持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氢能和储能设施,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高效畅通的物流体系。


    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高质量发展是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的发展。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形成要素流动畅通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城乡融合发展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的内在要求。要推动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治理各领域的体制并轨,加快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让城乡之间要素双向流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形成城乡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在理念上,城乡融合发展既要重视城市集聚人口、集聚资源、集聚技术,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又要注重乡村的生态屏障、提供农产品、传承历史文化的功能,强调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促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实践上,城乡融合发展要求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政府治理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在政策上,城乡融合发展强调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公共资源更多向农村配置;注重城乡联动改革,实现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客观需要。21世纪以来,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持续高于东部地区,相对差距逐步缩小。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我国区域发展出现一些情况,主要是南北分化态势趋于明显,形成经济增速“南快北慢”、经济份额“南升北降”的态势,各板块内部也出现明显分化。经济和人口空间极化现象日益突出,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量集聚优质生产要素,发展优势不断增强,而一些资源型城市、老工业基地,要素外流现象突出,成为“收缩型城市”。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推动各区域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深化区际分工;促进要素有序自由流动,提高资源空间配置效率;缩小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使各地区群众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推动各地区依据主体功能定位发展,促进人口、经济和资源、生态的空间均衡。


    今后一个时期,要突出重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农村流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推动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公平享有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等激励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吸纳更多农业转移人口落户。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加快发展,提高我国区域发展的协调性。

    2022-12-07
  •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及其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的关系,认识到前者是后者的理论支撑,从而深刻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布局的科学性和必然性。”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全面认识和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核心要义,科学认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重大问题,既要坚定信念和信心,又要增强问题意识,奋力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局面。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为实现国家现代化作出不懈探索,是党的初心使命的重要体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我国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我国实现现代化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国家建设大踏步向前推进,为我国实现现代化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我国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时借鉴吸收人类一切先进文明与文化成果,不断探索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和规律,对于现代化的理论认识不断深化,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发展了党的现代化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新境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2013年,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阐明了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国家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区别,即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等一系列重要论断。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2015年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吉林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在一些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突出抓好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3个重点。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016年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阐明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目标,同时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重要任务,极大丰富和拓展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内涵和要求。在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方面重要特征。


    在这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为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提供了重要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深刻总结我国和世界不同国家现代化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回答了中国作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目标、道路、原则、方向、路径、方法、重点和着力点、本质要求、世界意义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实现了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指南。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系统理论,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深刻把握这一理论的核心要义。


    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是一个有机整体,全面科学地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规律,不仅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其他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区别,而且深刻揭示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及其世界意义。第一,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规模将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第二,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我国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第三,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国现代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第五,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走的是暴力掠夺殖民地的道路,是以其他国家落后为代价的现代化。我国现代化强调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实践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我国要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统筹兼顾中协调处理好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各领域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到本世纪中叶,我们要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这一目标的应有之义。新的征程上,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新的征程上,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根本遵循,也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深刻认识推进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些重大原则指明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保障、人民立场和价值、根本道路、制度体制保障和精神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只有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才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现代化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这一重大原则,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分配制度,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创造性,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为推进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一重大原则,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发展新天地。

    2022-12-07
  • 向世界展示多元立体的中国形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可信,是国际合作、文明互鉴的基石;可爱,是中外文明交流、民心相通的外化;可敬,是客观分析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角色,并以此凝结成认同中国如何肩负起大国责任、如何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中国力量的理性认识。我们应当持续在“展形象”上下功夫,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展现可信的中国形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可信”是中国在长期的世界交往中建立起的国际信誉,本质上是中国形象的说服力。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一贯的底线、立场、战略,不断向国际社会证明中国正日益成为应对百年变局的“稳定器”。中国坚决捍卫国家安全,始终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以和平谋合作、以合作促安全,坚决维护世界繁荣稳定。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的今天,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稳定发力已经充分证明了中国可以预期且值得被信任,更展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确定性与稳定性,“可信”还须在国际传播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尊重国际传播基本规律,不掩饰也不浮夸地向世界展示真实的中国。对于一些西方媒体围绕中国议题长期进行失实、偏差的报道,我们要通过真实的内容、准确的表达、恰当的阐释,引导国际社会客观公正地理解真实的中国,切实提高中国形象的说服力。


    展现可爱的中国形象。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可爱”的中国形象的背后,是文明的厚重与真正的文化自信,本质上是中国形象的吸引力。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种刚健而敦厚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是中国道路行稳致远所内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也是孕育着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温床。我们应当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不断弘扬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使中华文化感召力再上新台阶。“可爱”也是中国发展带来的崭新社会面貌与勃勃生机所产生的吸引力。生活在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国家是全世界人民的向往,无论是“象群北迁”,成功举办冬奥会、冬残奥会,还是愈发美丽的生态环境、愈加便利的公共基础设施,都向世界展现了一个行进的中国、多元的中国,展现了一个携手世界走向人类文明美好明天的中国,这让越来越多的人带着善意关注中国、爱上中国。


    展现可敬的中国形象。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可敬”的中国形象,“敬”的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贫弱沉沦走向伟大复兴的艰苦斗争与卓绝毅力,本质上是中国形象的感召力。中国不走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不走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的老路,走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可敬”的中国形象,“敬”的更是中国坚持以天下为己任,不做观望者,永远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的责任感与大国担当。当世界再一次位于历史的十字路口时,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走在民族复兴的大道上,更是走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正途上,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中国人民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守道义的形象深入人心。

    2022-12-06
  • 准确把握使命任务 开创一流大学建设新局面——大连理工大学师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要将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实现人生价值!”日前,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项昌乐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为题,面向团学骨干讲授思政课,勉励广大青年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


    党的二十大召开以来,大连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大工”)分类别传达学习,多场域广泛宣讲,创新载体学思践悟,结合实际推动工作,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让党的二十大精神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


    准确把握使命任务开创一流大学建设新局面


    俯瞰大连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供图


    学以求真: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项昌乐一回到学校,便立即组织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领学党的二十大报告,并与全程参加党的二十大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校长郭东明一起,同大家交流学习体会。


    学校党委坚持高位部署、整体推进,印发通知系统部署学习宣传贯彻工作。项昌乐带头面向干部群体讲授专题党课、面向团学骨干讲授专题思政课,参加“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集体备课。郭东明深入基层,研究推动人事制度改革、深化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部署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学校各级领导干部纷纷讲党课、抓落实,充分发挥头雁作用。


    “在抗疫背景下,青年科技工作者应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博士生宣讲团成员、环境学院宋开鋆同学结合他与团队成员共同研发的“基因快速检测技术的开发”项目,讲述抗击疫情背景下的青年担当。作为研究生群体中凝聚共识的先锋队伍,大工博士生宣讲团积极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努力发挥好在青年朋辈中的思想引领作用。


    为讲清讲透党的二十大精神,学校从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团学骨干等群体中遴选优秀代表,组成师生宣讲团。连日来,宣讲团成员对标“七个讲清楚”目标要求,广泛开展宣讲,带动干部师生不断加深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理解把握。


    既要全面深入学,又要创新方法学。学生工作系统创新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示范课,5组师生先后登场,以“围绕学生成长讲、融入日常思政讲”的鲜明导向,呈现了辅导员领学、学生骨干带学、师生组合共学、主题班会融学、主题党日研学等5种形式的示范课,将新部署新要求贯彻落实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各方面,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


    学以明责:自主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以党和国家需要为奋进方向,是大工人不变的追求。建校之初,大工便提出“以担负起培养具有先进思想与掌握现代专门科学技术知识的高等专门人才为任务”。一路前行,大工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坚守由党创办、育才报国的初心使命。


    11月29日,神舟十五号成功飞天,顺利开启空间站建造阶段最后一次飞行任务。在航天强国建设征程中,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为代表的一批批大工人接续投身航天事业,为实现航天梦贡献大工力量。


    2008级工程力学专业学生金玮玮,现就职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总体设计部,从事载人航天器研制和总体设计,担任空间站问天实验舱机械总体主任设计师。回首大学时光,他说:“大工为学生提供了优质成长平台,有院士和许多资深老师们深入浅出、化繁为简的授课交流,同时可以参与许多科研项目,这些对我日后的工作大有裨益。”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为将丰富的科研和智力资源引入高层次人才培养之中,学校依托“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与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开设华罗庚数学、张大煜化学、王大珩物理等基础科学班,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合办“张大煜化学学院”,5个学科获批“拔尖计划2.0”基地,其中4个获批“强基计划”专业。


    学校大力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面向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新发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聘请具有丰富行业产业经验的校外导师队伍,投入资源拓展建设校内外实践平台和基地,有效推动产教融合培养,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重大装备制造协同创新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智能电力装备与系统研究生联合培养创新实践基地”获评国家级示范基地。


    作为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首批十所试点高校之一,大工依托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同时构建了“五位一体”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胸怀祖国、自立自强、勇攀科技高峰的报国情怀。


    学以笃行:培育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以‘坚持四个面向,创新科研模式,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打造一流科研团队’为目标思路,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接续贡献力量!”日前,机械工程学院高性能制造教工党支部开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党日活动,党员们围绕如何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教育、科技、人才”重要部署展开热烈讨论。


    高性能制造教工党支部依托高性能制造科研教师团队成立,该团队2022年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多年来,团队坚守育人初心,矢志科研报国,建立了以性能精准保证为目标的高性能制造理论体系,系统研究了高性能精密制造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成果应用广泛,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先后三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一等奖。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以科技创新筑牢国家核心竞争力,是大工矢志不渝的追求。


    从侯毓汾教授自力更生,研制形成我国自己的活性染料体系,到彭孝军院士带领团队研发荧光探针染料,服务民生健康;从钱令希院士开创中国计算结构力学,到钟万勰院士领衔自主研发仿真软件,解决重要装备研发软件“卡脖子”难题……70多年来,大工以科技供给服务国家发展建设从未间断。进入新时代,大工人在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C919大飞机、港珠澳大桥等“国之重器”研发和“大国工程”建设中均作出重要贡献,以实际行动践行使命担当,助力强国建设。


    新征程呼唤新作为。大工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到办学治校各环节。推出包括评价、激励、服务等在内的人才人事制度改革“七大计划”;部署推动科技工作高质量发展,培植“有组织、全链条、系统级”的高水平科研和成果转化的生态土壤;召开推进“一融双高”动员部署会,推动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


    “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准确把握新使命新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开创一流大学建设新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大工力量!”郭东明说。

    2022-12-06
  •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永远保持赶考的清醒和谨慎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面对新征程上的新挑战新考验,我们必须高度警省,永远保持赶考的清醒和谨慎,驰而不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使百年大党在自我革命中不断焕发蓬勃生机,始终成为中国人民最可靠、最坚强的主心骨。“永远保持赶考的清醒和谨慎”,是新一届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之际向全党发出的明确宣示和铮铮誓言。


    “永远保持赶考的清醒和谨慎”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永恒执政课题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路就是“赶考之路”,这是毛泽东同志在我们党执政之际提出的重大战略命题。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郑重提出“两个务必”,带领人民踏上“进京赶考”的征程。中国共产党在70多年的执政过程中,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和谨慎,奋发有为、永不懈怠,取得一个个彪炳史册、光耀千秋的辉煌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影响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继续保持赶考的清醒和谨慎,审时度势、果敢抉择,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义无反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十年来,我们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历史揭示过去、昭示未来。过去,中国共产党向历史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今天,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这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必须永远保持赶考的清醒和谨慎,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魂


    永远保持赶考的清醒和谨慎,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清醒与坚定。政治的清醒与坚定源于理论的清醒与坚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党的全部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是我们党永远保持赶考清醒和谨慎的根本所在。


    以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夯实新的赶考之路的基石。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理想信念既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我们赶考之路上“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定海神针”。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才能始终不渝、百折不挠,不论风吹雨打,不怕千难万险,坚定不移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奋斗。只有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方能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方能永远保持赶考的清醒和谨慎。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的赶考之路把舵定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取得了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历史性成就。“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走好新的赶考路,必须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重任。我们要牢牢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的赶考之路把舵定向,我们党在新征程中一定能够继续保持赶考的清醒和谨慎。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自我革命,永葆赶考的生机活力


    征程壮阔,呼唤核心力量领航;事业伟大,要求党的坚强领导;赶考路道阻且长,必须保持清醒和谨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好新时代赶考路,关键在党。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我们解决了党内许多突出问题,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将长期存在,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将长期存在。全党必须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必须坚持从严管党治党,永远保持赶考的清醒和谨慎,才能切实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始终成为赶考路上的“主心骨”“领路人”。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自我革命,是我们党走好赶考路的宝贵历史经验。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自我革命是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解决党内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百年栉风沐雨,百年淬火成钢。一百多年来,我们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自我革命,爬坡过坎、闯关过隘、攻坚克难、奋勇前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清醒的历史自觉、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打铁必须自身硬,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提出和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刹住了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祛疴治乱,“打虎”“拍蝇”“猎狐”多管齐下,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宝贵答案,来之不易,我们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自我革命,是我们党走好未来赶考路的坚定遵循。奋进新征程,走好赶考路,全党必须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今天,“四大考验”长期而复杂、“四种危险”尖锐且严峻,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不少顽固性、多发性问题,这都需要我们永远保持赶考的清醒和谨慎,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自我革命。新征程上,必须继续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必须始终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才能基业常青,无坚不摧。坚持从严管党治党,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以伟大社会革命促进伟大自我革命,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才能确保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走好赶考路的历史经验。我们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永远保持赶考清醒和谨慎的精神特质,始终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党史百年,中国共产党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从南湖红船到中国巨轮;从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到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我们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我们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虽万难而不辞,虽九死而不悔,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进入新时代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等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一仗接着一仗打,进行了一系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使我们党在赶考路上难不住、压不垮,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航船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在新的赶考路上继续坚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赶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永恒课题,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赶考路上,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必须提升预见预判的能力,在复杂形势面前不迷航,在各类风险面前不畏惧,在艰巨斗争面前不退缩。练就斗争的真本领、真功夫,在担当作为、风险挑战中把握大势大局,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经受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真正在斗争中学会斗争,在斗争中成长提高,努力成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勇士。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在新的赶考之路上继续创造令人刮目相看的新的奇迹,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绚丽篇章。

    2022-12-05

  • 首 页  上一页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