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 守护绿水青山 践行绿色发展(喜迎二十大)

    黄河蜿蜒,金秋时节的阿万仓湿地水清草丰。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欧拉镇达尔庆村村民卓玛加布,正和乡亲们一起清理黄河沿岸的垃圾。“如今人人都为生态出力。”卓玛加布说。

    玛曲县素有“黄河蓄水池”之称,黄河在此盘桓430余公里。作为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甘南州以不足黄河流域5%的流域面积,贡献了流域20%的水资源量。为力保一河净水送下游,2021年1月,甘南州启动“无垃圾、无化肥、无塑料、无污染、无公害”的“五无”创建行动。

    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转运车按点清运;不再使用塑料购物袋,全面回收废旧农膜……甘南州干部群众干劲十足,共同守护绿水青山,践行绿色发展,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有一段时间,在草原上、河道旁会见到塑料垃圾。”在黄河边长大的卓玛加布说,“现在阿万仓变回了记忆中干净美丽的模样。”

    迭部县益哇镇扎尕那村,村民安路家的民宿正对拇指山,落地窗外,云雾缭绕,景色秀丽。“村里环境美了,游客也多了。”安路说,“虽说受疫情影响,今年全年预计也有10多万元进账。”

    牛羊粪是天然的优质肥料,甘南州全面推广有机肥,变废为宝,一举多得。“现在,甘南州有机肥生产企业达14家,年产量近50万吨。”甘南州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我们村家家都用有机肥。”卓尼县阿子滩镇下阿子滩村村民巢永胜说,起初担心有机肥肥力低,政府承诺减产给补差价,一年下来产量没怎么变,“有机肥种出的青稞、蔬菜口感佳,卖得好,土壤板结的问题也解决了。”

    目前,甘南州乡村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实现全覆盖,农作物有机肥替代化肥达100%,有效解决污染问题,地表水、地下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保持在100%。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甘南已累计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208个;加快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2021年甘南州旅游人数突破2000万。去年,甘南州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9481元、10142元,同比分别增长6.6%、11.1%。

    甘南州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决扛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持续开展“五无”创建行动,努力在“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实践中贡献力量。

    2022-09-25
  • 喜迎二十大|河南:“新农人”的乡村振兴梦

    近年来,河南以新担当新作为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580万亩,粮食产量近5年连续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


    农业产业的发展也吸引了越来越多有闯劲、有想法的“新农人”返乡创业,“80后”的河南省尉氏县农民沈文政就是其中一员。

    通过积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几年间,沈文政的“富民农机专业合作社”不断壮大,服务面积从最初的几千亩发展到现在的数万亩。

    如今,已是一名预备党员的他带领乡亲在致富路上越走越顺,“种地致富”的梦想正在照进现实。

    2022-09-25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丨喀什古城的新生活

    走进新疆喀什古城,纵横交错、曲径通幽的街巷,层叠错落的古朴土屋、精美的砖雕窗棂……古城特有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融合神秘感,令人流连忘返。

    这个古城里曾有喀什市最大的棚户区。党的十八大以后,喀什市棚户区改造工程全面铺开,喀什古城改造工作进入快车道。短短几年,总投资逾70亿元、面积达8平方公里的古城危旧房改造工程全面竣工,水、电、气、路、网、绿化等社区配套基础设施全部完善配齐,20多万人口的居住环境焕然一新。

    喀什古城改造过程中,政府部门充分听取居民意见,采取“一户一设计”方式,做到保持古城原风貌,符合居民改造意愿,保证房屋安全抗震。

    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少数民族民居特色被最大限度保留下来。别具一格的木雕、铁艺、绘画在这里随处可见,7000多户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民居在保留原有空间格局基础上被修缮加固。喀什古城改造项目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评价。

    古扎社区位于古城的核心区。辖区内道路整洁、屋舍井然,医疗、教育等机构齐全,居民10分钟就能赶到社区卫生室,小朋友不出街区就能进入幼儿园、小学上学。社区党支部书记热则耶·麦麦提说:“居民一步迈进了现代都市生活。”

    改造中,政府有关部门着眼提升古城综合功能,大力开发商业和旅游业,增强当地居民就业、致富“造血功能”。2015年,喀什古城荣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

    这些年,喀什古城名气越来越大,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人们在欣赏古城独特民居、街巷的同时,可尽情游逛极富民族特色的玉石巴扎、铜器巴扎、帽子巴扎、陶器巴扎,以及艾德莱斯丝绸、烙铁烫画等各类店铺,体验手工制作乐器全过程,品尝地道的新疆羊肉串、烤包子、羊肉抓饭……

    年轻的巴亚吉·库迪热特的童年是在这里度过的,古城改造后,他家的土坯房变成临街三层“小别墅”,房子外墙贴着精致的民俗特色墙砖,每个楼层窗台外种着鲜花,爬山虎从墙根攀援到屋檐下。眼下,房子的二三楼住人,一楼改建成商店,货品琳琅满目,其中有不少产自国外的酒、咖啡等。“我开的是国际超市,你说是不是?”巴亚吉笑着说。

    喀什古城的吸引力与日俱增。2020年的一次旅游,让河南姑娘王玮留了下来,在喀什古城开了民宿和咖啡馆。她说,在这里感受最深的是和睦的邻里关系,“平日我辅导邻居孩子写作业,邻居时常送我一些特色小点心,很有温情”。

    39岁的吾斯曼·艾海提学习维吾尔族传统木雕工艺已经20多年,如今在古城开了自己的店铺。他说,游客把他亲手做的民族工艺品带到各地,是让他最自豪的事情,“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我的家乡”。

    发自内心的笑,洋溢天山南北。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有效改善城镇居民生活环境,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功能,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城市形象和城镇化质量,切实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2012年以来,新疆累计实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238.53万套,老旧小区改造4762个,惠及居民74.23万户。

    2022-09-25
  • 中国这十年·中国故事丨河北:钢铁大省向绿而行

    破解“一钢独大”困局、摒弃“黑色增长”、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钢铁大省河北向绿而行,燕赵大地展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2021年10月11日拍摄的河北省乐亭经济开发区河钢集团唐钢公司的全景。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

    摒弃“黑色增长”

    54岁的么占坤是唐山瑞丰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在钢铁行业已经工作近30年。十年前,他曾在唐山国丰钢铁有限公司工作,那时,“钢铁围城”是唐山最大的难题。

    “当时钢厂工作环境差,企业生产排放的黑色粉末弥散在周边地区,院里停放的车每天需要擦拭。”么占坤说。

    钢铁是河北的支柱产业。十年前的河北,炼钢产能峰值时达3.2亿吨,约占全国四分之一。产业结构偏重、污染物排放过多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全国污染最为严重的10个城市,最多时有7个在河北。

    结构性产能过剩倒逼钢铁行业进入“减量发展”时代。2018年12月28日,随着国丰钢铁浇完最后一炉钢,这个在唐山丰南生存了25年的钢厂正式停产退出。“当时看着工作多年的厂房被拆除,心里很不舍。但产能过剩不解决,行业优化升级就无从谈起,必须以大局为重。”么占坤说。

    破解“钢铁围城”,不断向海而生。2020年9月7日,京唐港码头腹地,一座新高炉点火运行。从唐山市主城区到渤海之滨,有着近80年历史的河钢集团唐钢公司顺利完成接力。

    白色是唐钢新厂区建筑物的主色调。“绿色环保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已经成为共识,我们新厂区采用130多项先进绿色环保新工艺、新技术,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到末端治理,整个生产链条全工序实现了超低排放。”河钢唐钢能源环保部部长庞得奇说。

    钢铁是河北大力调减产能、优化产业结构的缩影。记者从河北省工信厅了解到,十年来,河北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钢铁、煤炭、水泥、平板玻璃、焦炭、火电六大行业调减产能任务,钢铁产能由峰值时的3.2亿吨调减到2亿吨以内,钢铁冶炼企业从123家减至39家,15家钢铁企业完成退城搬迁。

    抢抓战略机遇

    薄如蝉翼的陶瓷片,却能为一盏400瓦LED灯提供散热——这是中创燕园半导体公司自主研发的高热导性氮化铝陶瓷基板。

    这家公司由北京大学相关技术孵化而来,在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落地生产,实现了从实验技术到产业技术开发和量产的跨越。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负责人张曙光介绍,自2015年设立以来,创新中心已吸引包括中创燕园、中国信通院等432家企业和机构入驻办公。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河北抓牢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不断在服务京津中寻求新的突破。截至目前,河北已承接京津转入基本单位4.1万个,其中法人单位2.9万个。

    地处京津冀腹地的雄安新区,机械轰鸣、塔吊林立,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雄安新区设立五年来,这座承载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未来之城”,正拔节生长。

    总面积38平方公里的启动区,是雄安新区率先建设区域,承担着首批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落地的重任。目前,中国星网、中国中化、中国华能等疏解央企总部启动建设,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注册落地,首批疏解的高校、医院也基本确定选址。

    截至2021年底,雄安新区累计完成投资3500多亿元。着眼于城市显雏形、出形象的总体目标,今年安排230多个重点项目,年度计划投资2000多亿元。

    十年来,河北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新动能补位发力。2021年,河北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达1.15万亿元,成为继钢铁产业后第二个万亿级产业,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达36.1%,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第一动力;河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5%,比2012年提高10.7个百分点。

    绘就绿色画卷

    今年7月2日,工作人员在白洋淀南部水域拍到一幅珍贵画面——一只青头潜鸭雌性成鸟带着4只雏鸟正在水面上凫水、觅食,怡然自得。

    经中国青头潜鸭保护监测工作组组长丁长青等业内专家研讨确认,青头潜鸭雌鸟与雏鸟共同“亮相”白洋淀,证明白洋淀湿地成为全球极危物种青头潜鸭的繁殖地之一。

    鸟类是环境的“生态试纸”,对水环境要求极高的青头潜鸭在白洋淀“安家落户”,是白洋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有力佐证。如今,白洋淀水质已从2017年的劣Ⅴ类提升到Ⅲ类,跻身全国良好湖泊行列。鸟类种群数量已经达到237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了31种。

    十年来,河北这一传统工业大省正提升“颜值”,改变“气质”。

    77岁的石家庄市民王汝春是一名摄影爱好者。从2014年开始,他每天早晨站在阳台上给天空拍照,这成了他的生活习惯。他把这些照片存放在电脑中一个名为“跟踪雾霾”的文件夹中。

    “污染严重时,别说远处,对面的楼都看不清。现在,照片里的灰蒙蒙越来越少,蓝色越来越显眼。”王汝春说,他早已将文件夹改名为“追踪蓝天”。

    王汝春的“天空写真”,见证了河北的绿色发展之路。这十年,绿色正成为河北最亮丽的发展底色。河北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河北全省PM2.5平均浓度由2013年104微克/立方米降至2021年的38.8微克/立方米。今年上半年,河北各市全部退出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后十位名单。(参与记者:刘桃熊、王民、巩志宏、曲澜娟报道员:柴立、郭强)

    2022-09-25
  • 【喜迎二十大】云南:产业沸腾激荡一池秋水

    今年暑期,全国多地高温酷热,云南的美景和凉爽气候,吸引着全国各地游客。精准的疫情防控进一步激发了云南作为旅游大省的潜力,激荡云南经济大盘一池秋水。

    仅7至8月,大理州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855.4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53.18亿元。在丽江,古城里游客摩肩接踵、上万人排队上玉龙雪山的场景重现。据了解,今年1至8月,云南累计接待游客5.34亿人次,同比增长15.1%,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97.1%;共实现旅游总收入6067亿元,同比增长16.6%,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1.4%。

    金秋9月,云岭大地一派丰收景象。楚雄州禄丰市金山镇官洼社区金灿灿的稻田里,稻浪滚滚,谷穗垂腰。9月8日,农业农村部专家组来到这里,对楚雄州农科院高原粳稻育种团队选育的新品种“楚粳54号”进行实产验收,经实地测产,“楚粳54号”平均亩产达954.9千克。

    “这个产量远远超过超级稻的产量标准,具有产量高、抗病性强、稻米外观好、食味优良的超级稻品种特征,有望成为云南省第四个超级稻品种。这是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向党的二十大献礼的重要成果!”楚雄州农科院院长杨文忠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坚决保障粮食安全和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云南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由2012年的1687.3万吨增加到2021年的1930.3万吨。云南花卉面积和产值增速居全球第一,占据全国70%的市场份额;咖啡产量占全国98%以上;茶叶、天然橡胶、核桃、澳洲坚果、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保持全国第一;肉牛存栏量位居全国第一;“云菜”近七成销往全国150多个大中城市、40多个国家和地区。

    高原农业芳香四溢,云岭产业日新月异。

    今年以来,云南实施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全力优化营商环境。截至7月底,全省引进省外到位资金6688.8亿元,同比增长28.1%。同时千方百计助企纾困,推进市场主体倍增,今年1至7月,全省较去年底净增42.44万户、净增增速居全国第4位。

    安宁工业园区是云南面积最大、产能最高的化工园区,近年来围绕全产业链打造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建立“店小二”等机制精准服务企业,改善营商环境、招商引资成效明显,目前有3个新能源电池产业项目竣工投产,总投资约210亿元,达产后预计产值600亿元,其中今年预计新增工业产值100亿元。

    今年上半年,云南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3464亿元,同比增长3.5%,增速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1至7月的大部分指标增速继续高于全国,投资、工业等保持较快增长。

    云南经济运行企稳向好,产业投资成为重要动力,新动能加速成长壮大。1至7月,全省产业投资增长41.4%、占全部投资比重达38.8%;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增速高于全国4.9个百分点,排全国第8位。

    昆明至万象的中老铁路开通运营9个月以来,进出口货物总量达120.2万吨,货运总值达100.8亿元。目前,国内已有31个省(区、市)开行中老铁路国际货物列车。云南今年出台开发好建设好中老铁路沿线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中老铁路沿线50个重大项目建设,推动昆明市托管西双版纳州磨憨镇,实现中老铁路沿线首尾联动发展,在严守边境疫情防控的同时努力扩大开放,1至7月云南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1886.7亿元,同比增长7.7%,实现扭负为正。

    金沙水拍,红河奔流。飘香的现代农田、智能化的工厂、日益火爆的旅游、越来越快的高铁车轮,正在把云南推向高质量发展的轨道。

    2022-09-24
  • 喜迎二十大丨重庆:加快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

    走进长江上游最大港口——重庆果园港,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繁忙景象:一艘艘货轮停靠在码头,一座座橙色场桥穿梭在堆场之间,精确地将集装箱“抓”到货轮上……

    2016年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果园港考察调研,叮嘱“把港口建设好、管理好、运营好,以一流的设施、一流的技术、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服务好,为‘一带一路’建设服务好,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好”。



    货轮航行在重庆中心城区长江航道上(2022年9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刘潺摄

    如今的果园港已开拓出全新的物流格局——依托长江黄金水道、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成渝)等国际物流大通道,从传统内河港口升级为长江上游联通全球的“中转站”,货物可通达全球10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个港口。

    “我们现在正瞄着推动果园港向着内陆型开放口岸、国际物流枢纽和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三合一’的现代化枢纽港的目标全力冲刺,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用踏踏实实的工作和实实在在的成绩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重庆港务物流集团董事长杨昌学说。



    这是重庆果园港一带景象(2022年5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果园港向西30余公里,重庆励颐拓软件有限公司的研发人员正在进行汽车整车实际场景收集及仿真需求分析。公司自主研发的计算机辅助工程软件,让制造业企业提升产品研发效率、提高产品质量、缩短试验周期、降低研发成本,将助力我国在计算机辅助工程软件领域实现自主可控。

    “党中央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党的二十大必将为自主创新注入更强劲动力。”重庆励颐拓软件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李博说,“现在我们的干劲更足了,更有底气加快掌握更多核心技术。”



    9月23日,研发工程师在重庆励颐拓软件有限公司产品研发中心工作。新华社发

    合川区大石街道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施工现场,机械轰鸣声此起彼伏,施工人员正忙着浇筑混凝土。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基础设施项目之一,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建成后,可渠化航道近30公里,有效提升嘉陵江通航能力,并能提供清洁能源,每年水力发电约3.2亿千瓦时。

    “近日,右岸二期泄洪冲沙闸工程等目标的顺利实现,标志着该项目施工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重庆航运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大川说,我们一定会保质保量完成整个工程,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一国家战略贡献自己的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努力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市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2021年川渝推进实施合作共建重大项目67个,2022年两地合作推进160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超2万亿元。在重大项目带动下,成渝地区基础设施“一张网”越织越密,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科技创新合作日益深化,高品质“双城生活”正在成为现实。

    23日上午,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村民们将540箱黄精面条搬上货车。这是华溪村的黄精面条首次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9月23日,在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中益黄精面”装车出发。新华社发(谭华祥摄)

    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华溪村考察时,深入了解该村通过种植中药材黄精等特色经济作物带动村民脱贫的情况。如今,华溪村的黄精产业已构建起从育苗、种植到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研制出黄精面条、黄精桃片等系列产品,并进一步将产业链向海外延伸,助推华溪村成功脱贫并走上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这是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景观(2022年4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唐奕摄

    “党的二十大将给国家的发展注入更强的动力。”华溪村党支部书记王祥生说,“我们将进一步做好黄精等特色产品的研发,不断延伸产业链,并提升华溪村的人居环境,充分发挥生态优势,争取在农文旅融合领域取得新突破。”



    这是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黄精种植基地(2022年4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唐奕摄

    今年3月起,重庆在全市开展微宣讲活动,在全市掀起以实干实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热潮。

    在大渡口区沪汉社区,“理论快递”宣讲员王迪正在向居民开展政策宣讲。“当前重庆正在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让广大群众的生活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进园、月月赏花、四季闻香,这样的幸福生活是哪里来的?是党中央的好政策带来的……”接地气的宣讲赢得了居民们的阵阵掌声。

    “我们热切期盼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相信二十大将带来更多民生福祉。”王迪说。

    2022-09-24
  • 喜迎二十大|黄河摆渡人的家园情

    祖发荣家住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小黄湾村。这个黄河西岸的小小村落沿河而建,虽说黄河水养育了一代代人,但过去,几百米宽的河水就这样横在那里,渡河而过曾是村民通往外界的唯一方式。

    72岁的祖发荣在黄河边长大,从由15个羊皮袋组成的羊皮筏子到型宽9米的摆渡船,他是筏子客也是船长,但他的一生都离不开“黄河摆渡人”的名号。

    2013年,祖发荣因为年龄原因选择退休上岸,渡河工具从羊皮筏子变成了大渡船,而家园的变化更是令人惊叹。

    今天,人们还是习惯渡河出行,船舵后面却换了面孔,57岁的李乾成了新一代的黄河摆渡人,曾经坐着祖发荣羊皮筏子的乘客成了船长。

    摆渡人的工作,李乾说他会做到做不动为止,因为滔滔的母亲河水养大了他,岸边越发繁荣的村落是他的家。

    2022-09-24
  • 喜迎二十大丨甘肃:抢抓机遇绽新颜

    陇中黄土高原,定西市渭源县元古堆村的200多亩万寿菊竞相绽放,上千亩马铃薯也到了采挖时节。

    2013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元古堆村,入户看望老党员和困难群众。“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的嘱托,甘肃全省干部群众牢记在心,尽锐出战,精准发力,打响脱贫攻坚的关键一役。

    定西市渭源县元古堆村村民在播撒百合种子(2020年3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马希平摄




    2012年至2021年,元古堆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七倍多,特色种植业蓬勃兴旺,乡村旅游如火如荼。

    “村民们忙着抢收,以实实在在的收获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元古堆村村委会主任郭连兵说。

    十年变迁,日新月异。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省经济稳步增长,GDP2021年首破万亿元大关,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近年来保持在80%左右,民生福祉不断提升……



    这是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石门沟景色(2022年6月5日摄,无人机照片)。这里地处祁连山生态系统中重要水源涵养和补给区。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当前,甘肃省处在战略机遇叠加期,大力实施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行动。工业领域招大引强,新能源、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等千亿级产业链正在加快形成,老工业基地生机迸发。

    在陇东革命老区甘肃省庆阳市,国家数据中心集群(甘肃·庆阳)“东数西算”产业园区内,各类施工车辆来回穿梭,现场热火朝天。今年,庆阳市围绕“东数西算”大数据产业谋划实施重大项目12个,总投资113.11亿元。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乘着国家产业政策东风,庆阳正积极打造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在大数据产业新赛道下出“先手棋”。

    “我们将不负众望,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服务保障重大项目落地见效,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庆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丑一斐说。

    我国西北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今年迎来批复设立10周年。昔日黄土丘陵上,一座现代化的产业新城拔地而起。GDP由不足5亿元增长到300多亿元,新材料、绿色化工、生物医药等现代产业逐步培育和完善,已经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这是我国西北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城市面貌(2022年8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兰州新区要坚决扛起国家和甘肃省赋予的新使命、新任务,对标卓越、苦干实干,努力把新区改革发展各项事业推向更高水平!”兰州新区党工委书记杨建忠说。



    工作人员在兰州新区中川北站物流园装卸货物(2022年8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金秋兰州,黄河奔流。

    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兰州考察黄河治理和保护情况时指出,“兰州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



    这是黄河兰州段城市风光(2022年9月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如今,黄河干流兰州段国控、省控断面水质优良比率达到100%。主城区4座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扩容改造,出水达到一级A标准。

    “我们将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落实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让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永葆青春!”兰州市水务局局长冯康斌说。



    这是黄河兰州段城市风光(2022年9月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在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享受了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政策的祁连镇祁连村村民邓发斌,近日告别老宅,搬进140平方米的两层新居。

    “现在日子更有奔头,我们对党的二十大充满期待,未来生活会更好。新房子离景区不远,我计划开个民宿。”邓发斌说。

    回望千年,丝绸之路连通东西,孕育出宝藏敦煌。如今,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甘肃迎来发展新机遇。



    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壁画修复师杨金礼在莫高窟第231窟内修复出现病害的壁画(2022年4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基于文物数字化成果,敦煌文化开始以更加年轻的面貌走入人们的视野。飞天“飞”到了游客身边,流失海外的藏经洞文献也以数字化形式逐步回归故里。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一场敦煌之旅,感受到了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

    十年来,敦煌文旅产业发展迅猛。尤其是2013年至2019年,敦煌每年游客增长量在百万人次以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等平台的搭建,让内陆甘肃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



    这是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第96窟窟外木构建筑九层楼(2022年4月1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9月25日,敦煌市将举行“敦煌文化进校园”启动仪式。“我们将积极传承弘扬敦煌文化,更好激起文化共鸣、坚定文化自信。”敦煌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冯颖超说。

    2022-09-24
  • 「喜迎二十大 基层大练兵」 云南安宁:“工业立市”背后的工会力量

    昆明工业看安宁,安宁工业看草铺。近年来,在安宁市草铺街道工业园区内,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特别是一些在建工程项目,更是聚集了大量的农民工,而这些农民工大部分没有签过劳动合同,由于缺乏合同意识,导致各种劳资纠纷不断。

    近日,在安宁市“喜迎二十大基层大练兵”全媒体主题集中采访活动中,记者了解到,为切实做到小事不出单位,大事不出街道,农民上访事件在草铺街道总工会的介入下,均得到妥善解决,在安宁市“工业立市”的进程中,进一步彰显了工会力量。据统计,从2018年至2021年10月,草铺街道总工会共接待处理农民工上访事件105例,涉及农民工584人,其中,拖欠工资92例,涉及金额740.1347万元。

    农民工朋友的“靠山”

    中午时分,初春的阳光暖暖的洒在身上,走进草铺街道总工会的办公场所,墙壁四周全挂满了锦旗。“依法维权,不辞艰辛”“高举法律利剑,斩断伤者之忧”“心系农民工,真情暖人心”……每一面锦旗都载满了信任,写满了感激。

    据了解,草铺工业园区内现有非公企业189家,除此之外,宝武集团昆钢二期、新材料产业园区等扩建项目相继开工,有的一个项目工地就聚集了数千名农民工。

    由于缺少法律意识,这些农民工基本上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在此之前,农民工能否顺利拿到工钱,指望的就是老板的“良心”。可现在,他们多了一个可靠的“靠山”。只要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就到草铺街道总工会找朱绍宏。

    18年前,朱绍宏通过参加云南省总工会组织的培训取得了两个证一个是《劳动法律监督证》,另一个是《劳动争议调解员证》。凭借这两个证,朱绍宏帮助大量的农民工讨回了公道。

    “拿起话筒就能演讲,挂上哨子就能当裁判,换双球鞋就是运动员。”草铺街道一名工作人员这样评价朱绍宏,在同事眼里,朱绍宏是一个能说会道的全才。把能说会道用在农民工维权身上,是朱绍宏的优势。

    2019年1月23日,距离除夕还有11天时间。这个时间节点,大街小巷里已经挂起了象征喜庆的红灯笼,年货街上人潮涌动,把年味的气氛推向高潮。这天中午,朱绍宏和同事正在吃午饭,刚端起碗,他的手机铃声就响起来,接通电话后,得知一家企业发生农民工集体讨薪事件。朱绍宏和同事扔下饭碗,就赶往现场。

    到现场后,经过调查发现,这是一起涉及180名农民工工资的群体性讨薪事件,涉及金额196万元。在进一步了解真相的过程中,朱绍宏意识到,这不属于拖欠工资的范畴。这个工程涉及5家企业,在签订合同时就明确约定,这个工程到次年6月完工,在此期间,均只能按照工程进度支付相应款项,工程验收合格之后才能全额支付工程款。

    一边是农民工要拿钱回家过年,一边是企业都在按照合同约定履行相关职责。这个时候,对朱绍宏确实是一个两难的考验。不过,在多年参与农民工合法权益维护的过程中,朱绍宏经常会面临这种状况。每当此时,他就得费上许多精力做企业方的工作,请企业理解农民工,先行垫付农民工工资。“如果企业违法了,可以启动相关法律程序进行维权,但在这起纠纷中,几家企业均按照合同正常履行职责,这就得从情感上做企业的工作。”朱绍宏说。

    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经过朱绍宏和街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当事5家企业同意先行垫付农民工的工钱。

    擅于维权更敢于维权

    2020年9月30日,马上面临中秋国庆,下班之后,朱绍宏原以为可以轻松享受节前难得的安宁。就在这时,急促的手机铃声响起,这是昆钢二期的一个建设项目,由于项目体量大,其中不乏有中国一冶、中国二冶等央企的身影。

    在此前,一个项目往往会涉及到总包、分包、劳务派遣等多家单位,关系错综复杂,特别是劳务派遣公司和农民工之间,永远有扯不完的纠纷。接到电话后,朱绍宏立即奔赴项目部。当天忙到了夜里11点半,朱绍宏总算把各种关系理顺了。于是,朱绍宏和几家单位以及农民工约定,国庆收假后的第一天就到草铺街道总工会解决问题。

    收假后,几家单位按照约定时间来到工会,在总包、分包之间,并没太大的争议,但到了劳务派遣公司和农民工这里,就乱成“一锅粥”。农民工和劳务派遣公司各执一词,都没有可以拿得出手的证据辅佐自己的说辞。

    农民工算出来的工资是76万元,而劳务派遣公司给出的数据是60万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儿子媳妇说的大道理。”就为16万元的差价,双方从早上一直争论到下午,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候,朱绍宏站了出来,他剖析了双方争议的焦点,并建议,双方各退一步,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他的调解下,劳务派遣公司拿出68万元发放了农民工工资。

    “双方都没有可以佐证的证据,只能出此下策,如果农民工拿得出证据,劳务派遣公司少一分钱都不行。没有相应的证据,只能用双方都能接受的条件协调矛盾。”朱绍宏说。

    周振南是昆钢二期指挥部农民工劳资专管员,在昆钢二期的建设过程中,曾多次和朱绍宏参与过农民工维权案例。在周振南眼里,朱绍宏擅于维权,也敢于维权。

    从源头上治理是根本

    在朱绍宏的记忆中,农民工劳资纠纷在2019年底尤为突出,曾出现早上的讨薪纠纷还没解决,下午又有新的讨薪纠纷出现。看着农民工维权案例的数据不断上升,朱绍宏意识到,随着安宁工业立市的意见出台,草铺街道以后的企业会越来越多,如果不从源头上遏制侵权行为,这意味着以后维权工作的任务会越来越重。

    去年1月,草铺街道总工会召开维权工作运行分析会,结合《工会法》《社会保险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规定,制定出《农民工权益监督约定书》。这份约定书中,其中一条这样写道:因建设单位未按照合同约定及时拨付工程款导致农民工工资拖欠的,建设单位应当以未结清的工程款为限,先行垫付被拖欠的农民工工资,分包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由施工总承包单位先行清偿。这一条协议也就意味着,所有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都由建设单位和总承包单位先行垫付,避免了以往推诿扯皮的现象,处理问题时效率也高了很多。

    每次去企业签订《农民工权益监督约定书》,朱绍宏都会以开玩笑的口吻对负责人说:“以后有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我就来找你,我们可是签过约定书的。”企业的负责人也直率地回答:“放心,我敢签这份约定书,我就不会拖欠农民工工资。”

    从去年1月开始,草铺街道总工会深化农民工源头维权机制正式启动,86家用工单位签订了《农民工权益监督约定书》。自推出《农民工权益监督约定书》后,与上年同期相比,劳动纠纷案件大幅度下降,更重要的是:出现纠纷时,解决问题的速度更快了。

    尽管草铺街道总工会推出的《农民工权益监督约定书》已经取得了极好的维权效果,但草铺街道总工会不满足于此。今年1月13日,草铺街道发出了成立劳动关系协调委员的通知,在这份通知中明确:调解委员会由街道办、派出所、司法所、人社、综治维稳、工会等人员组成,朱绍宏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组织开展工作。

    “2021年,草铺街道总工会推出了《农民工权益监督约定书》后,农民工维权案例降为20起,因此,从源头上维权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正是基于这种原因,今年,草铺街道才决定成立劳动关系协调委员会。”草铺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董坤说。

    期间,在为农民工维护合法权益的同时,草铺街道也加大了企业的服务力度。今年3月,草铺街道办与安宁市总工会举办了“春送岗位”现场招聘活动,既为当地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工作,也为企业解决了用工难题。

    为提高工会的服务效率,草铺街道还安排一名工作人员充实到草铺街道总工会。疫情防控期间,草铺街道总工会组织医院工作人员到企业为职工注射疫苗。“我们的目的就是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同时,为了给企业提供一个安全高效的营商环境。”董坤说。

    安宁市总工会常务副主席杨文华看来,安宁市工业比较发达、职工人数较多,市总一直在思考如何结合新形势更好地服务好职工,打造全方位的职工服务圈。通过调查研究,市总工会与企业、街道、社区联手,创建服务职工“3+X”满意系统的改革思路。草铺街道工业园区里企业多,工会在企业中的认可度比较高,所以,“3+X”满意系统得到了企业、职工的认可。

    箭飞多远,取决于弓之张力。一个城市的发展,取决于企业的活力。在“工业立市”的背景下,草铺街道总工会承载着更多的厚望。(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2022-09-23
  • 喜迎二十大·十大惠民工程之饮水安全惠民:多措并举 筑牢饮水安全生命线

    继续来关注“十大惠民工程”系列报道。我市将饮水安全作为重点惠民工程来抓,突出问题导向,多措并举,全面推进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整治工作,全力保护好郴州人民的“水缸子”。

    桂阳县居民卢付付正在家里忙活着家务,他告诉记者,过去自己住在10楼,家里的自来水长期处于低压状态,烧水、洗衣都得紧着用水。

    桂阳县居民卢付付:以前水浑浊,压力小,上不来又停水,走两三里路去挑,到广场的厕所里去挑。

    有着同样感触的还有肖朝秀,在她家的厨房里,至今还摆放着装满水的水桶。

    桂阳县居民肖朝秀:当时停水的时候好多人排着,抢着,很多人生怕抢不到样的,扁担、桶子、脸盆,全家人都在行动起来。

    卢付付和肖朝秀的经历,是过去桂阳县城部分居民生活用水紧张的一个缩影。随着东江引水工程一二期的建成运营,东江好水供应范围拓展到了“郴资桂”三个城区近200万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桂阳县城的三十万居民也逐步用上了东江水。

    桂阳县居民卢付付:最大的改变就是水压大,水质好,用烧水壶基本上没什么沉淀。

    桂阳县居民肖朝秀:你看,现在的水很清澈,没有黄色的。很高兴,我们现在不要用纯净水淘米了,节省了很多钱。

    160平方公里的东江湖,是湘江的主要水源地,被列为湖南省最大的饮用水水源地和长株潭城市群战略水源地。但随着东江湖流域的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东江湖水质面临“降类退位”的巨大风险。

    资兴市流水渔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谢志林:它水质变浑,水里有很大的鱼腥味。而且在后期出现了个别的小范围的缺氧,存在很大的(鱼类)死亡率。

    网箱退养前,谢志林的养殖场位于东江湖北部的坪石湾水域,拥有两千多平方的网箱,水域内像他一样大大小小的养殖户有160多户,集中、高密度养殖造成的区域性水体污染,不仅影响东江湖的水质,更影响了养殖收益。

    从2015年到今年年初,资兴市对东江湖水域内的养殖网箱分批进行退水上岸,谢志林是第一批退水上岸的养殖户之一,不过在当时,做出这个决定并不容易。

    资兴市流水渔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谢志林:生活无依,赖以生存的地方突然就没有了,我才四十多岁,肯定要想办法。

    让网箱退水上岸,也不是一退了之。一方面,要给养殖户提供合理的经济补偿,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帮助养殖户实现产业转型。当地政府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谢志林在东江湖流域外建设了新的流水养殖场,如今,一批批鲈鱼正等待装车,养殖场的年产量可达到30万斤。

    资兴市流水渔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谢志林:如果是从防病治病这一块来说的话,在这个流水池养鱼的话,比在东江湖养鱼效果还要显著,还要优越。

    坚持依法护湖、铁腕治污、系统治理,东江湖流域内的资兴、宜章、汝城、桂东四县强力推进“春雷行动”“夏季攻势”“利剑行动”,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全力抓好东江湖流域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

    资兴市委书记杨理诚:网箱、渔船、钓鱼平台,老旧船舶500米内规模养殖全部退出,沿湖乡镇污水处理厂和管污建设全覆盖且运转正常,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控制,生态修复有力有效实施。

    目前,东江湖水质持续稳定保持地表水I类标准,全市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近年来,我市分批分次对12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54个“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和329个农村千人以上饮用水水源地,逐一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和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排查整治工作,确保饮水安全。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蒋红彬:饮用水保护永远在路上,所以我们也要围绕更高的目标、更高的要求来不断地强化监管的举措,一个目标就是要确保我们的饮用水要百分之百的安全。

    2022-09-23
  • 【喜迎二十大 蓬江这十年】奋楫蓬江,吹响改革创新“集结号”,点燃高质量发展“强引擎”!

    这是一座“创新之城”的

    嬗变之声——

    “这里的补贴奖励不是最多的,但却是最用心的。”领到“蓬博人才卡”的嘉宝莉博士后汪金说。

    “入驻珠西创谷(江门)科技园(以下简称“珠西创谷”)后,我们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获得多项技术突破。如今,公司已拥有年处理2万吨固体废弃物的能力。”绿润科技总经理王明生说。

    “如今,从交资料到取证只需跑两趟,很方便。”在蓬江区企业法人一门式服务中心领到新公司营业执照的市民陈国庆说。

    刘淑君摄

    敢为天下先,敢为天下新。

    十年来,坚持创新引领,

    蓬江区多项工作

    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蓬江产业园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食品),江门市火炬高新技术创业园、珠西创谷分别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粤港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法人一门式行政服务改革获“中国十大民生决策”称号,环五邑华侨广场商圈成为省级示范特色步行街(商圈)……

    奋进新征程!蓬江区积极抢抓“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大胆探索中聚创新之力、创新之能、创新之才,不断丰富发展新内涵、拓展发展新空间、集聚发展新实力,一座“创新之城”在珠江西岸屹然崛起。

    蓬江产业园。刘琼摄

    聚力

    科创“活水”尽情释放

    在香港科学园工作16年后,怀着建设家乡的初心,马振富于2016年回到江门这片热土,成为珠西创谷(江门)科技园有限公司的行政总裁,与园区科技企业同心同行同成长。

    5年时间,在他的努力下,珠西创谷成为广东省认定的4个粤港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之一,也是江门唯一的粤港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绿润科技、云讯电子、微电电子等一批粤港澳大湾区知名企业从这里走出。这些企业研发生产的固体废物处理自动化设备系统、无人分药机、全球节能效率最高的磁浮马达系统等项目和产品,更是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

    珠西创谷

    在创新的土壤上,方能开出“创新之花”。过去十年,蓬江区交出了亮眼的“科创成绩单”:珠西创谷成为全市首家省级粤港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2021年省博士工作站新增量和总量跃居全市第一;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增至488家,居全市前列;全区专利申请量5914件、专利授权量3228件、有效发明专利量995件,数量均居全市首位……

    走进蓬江区各大产业园区,“隐形冠军”不断涌现:天地壹号,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醋饮料领军品牌;广东科杰,已成为国内高速数控雕铣机行业的龙头企业;广东宝德利,已成为国内水溶性功能薄膜行业的龙头企业……

    蓬江产业园一角。刘琼摄

    从“蓬江制造”到“蓬江智造”,科创“活水”正在蓬江大地尽情释放。根据部署,蓬江区接下来将建立多级联动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体系,力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700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5%,建设涵盖教育、新能源、工业互联网、水资源、环保、农业农村等领域的系列科普基地。

    聚才

    厚植人才成长沃土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人力资本提升带来的“乘数效应”,是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过去十年,通过高质量“聚才”、高效率“用才”、高水平“留才”,蓬江区的行进之舟上,“奋楫者”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干事创业的热情越来越高昂。截至2021年底,全区累计创建博士、博士后科研平台13个,共完成江门市高层次人才认定和评定1411人,数量排名全市第一。

    高质量“聚才”。近年来,蓬江区积极贯彻落实江门市人才强市新四十条及配套政策,结合该区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及博士人才需求,出台了蓬江区专属博士政策、人才岛专属人才政策及其配套实施方案,为人才引进工作提供了完善的政策支撑,补贴标准逐步向“省一流”看齐。

    高效率“用才”。数据显示,蓬江区累计建成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广东省博士工作站9个、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3个。值得一提的是,蓬江区还致力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今年,由江门市人社局和蓬江区政府共同建设和管理的江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获批为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进一步强化产业园品牌优势。

    图为嘉宝莉科研工作者在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研发实验室进行新产品研究开发工作。

    一系列国家级、省级优质平台,让蓬江区厚植人才成长沃土,创新成果迎来“井喷”,也为高层次人才发展提供了“造梦空间”。2018年,汪金带着可持续发展涂料的研发项目入职嘉宝莉,成为蓬江区首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在站博士后,致力于研究二氧化碳基水性聚氨酯。如今,汪金的研发项目已经完成基础研究,正紧锣密鼓地推动产业化落地的相关事宜。

    高水平“留才”。为深入推进“人才倍增”工程,近年来,蓬江区相继建立领导干部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制度,启动“3个100人才引育工程”,实行人才服务“一卡通”,探索人才住房配售工作,人才满意度、获得感持续提升。

    “非常暖心,在这里我感受到政府对人才的重视。在子女入学、政务服务等方面,我们高层次人才可以享受到政策的优待。”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江门分公司高级工程师陈永根在领取到蓬江区首批“蓬博人才卡”后连连点赞。

    人才金融服务中心

    聚能

    机制创新激发活力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党的十八大以来,蓬江区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系统推进,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人才体制机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教育综合改革等重大改革扎实开展,再到滨江新区通过体制改革打造成江门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平台……一系列改革创新之举在蓬江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

    从“管字当头”到“服务至上”,机制创新激发活力。比如,以“减证”推动“简政”,蓬江全面实施“二十八证合一”改革,打通部门间的“信息孤岛”,落实“证照分离”第一、二批共134项事项分类改革;“放管服”“数字政府”改革走在全市前列,1152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只进一扇门”办理,开办企业实现1个工作日办结;深度对接“双区”建设,实现与深圳宝安、广州天河、佛山顺德合计318个事项“湾区通办”,区行政服务中心被评为“广东省区县级标杆大厅”,法人一门式行政服务改革荣获“中国十大民生决策”称号。

    行政服务中心

    该“放”的彻底放开,该“减”的彻底减掉,该“清”的彻底清除。蓬江用政府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近年来,蓬江区市场主体总量以年均10%的增速快速发展,目前已超10万户。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改革深入推进的动力源泉。一直以来,蓬江聚焦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有序推进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领域改革。在全市率先启动集团化办学,持续提升教育品质;深化4家镇级卫生院与市人民医院医联体合作,建成首个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在全市率先推行环卫一体化改革,建成省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成功通过全国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现场评估……面向未来,迎着改革浪潮,蓬江砥砺奋进,在新征程上大步向前。

    见证者说

    蓬江区科技局副局长李天:

    科技创新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江门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及蓬江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至2020年,全区常住人口增加13.39万人,增长人数居全市首位;全区常住人口中,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为21858人,居全市首位。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党的十八大以来,蓬江区人口增速、人口素质都是我市的“排头兵”,也从侧面反映出蓬江区作为主城区,创业创新的活力正持续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

    郭永乐摄

    2003年,我来到蓬江,长期在经济、科技部门工作,一路见证了蓬江如何以“科创”为中心,稳步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十年来,全区科技创新能力实现质的飞跃,科技型企业培育效果显著,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创新创业环境持续优化。

    特别是最近几年,为积极发掘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潜力、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推动产学研深入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蓬江区探索推出“3个100人才引育工程”、实行人才服务“一卡通”、率先探索人才住房配售等措施力度可谓空前。

    “十四五”时期,蓬江区处在助力构建侨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奋力蝶变期。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核心支撑,将在推动产业升级与动能转换、重塑区域竞争优势、创新社会治理模式与共建“智治”社会等众多领域,肩负更加重大的责任和使命。

    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蓬江片区发展迅速。刘淑君摄

    一线案例

    江门产研院落户江门人才岛

    构建产业科技创新发展体系

    广东省科学院江门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江门产研院”)作为广东省科学院和江门市人民政府全面战略合作的重要载体,于2020年8月成立,并落户江门人才岛。

    两年来,江门产研院发挥省科学院创新资源和人才资源高度集聚的优势,深入推进落实“科技引领”工程,构建起以蓬江总部为中心、各县(市、区)工业园内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分中心的产业科技创新发展体系,并引进高新项目落地、深化企业服务、加快技术成果育成孵化等系列工作,持续为江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贡献智慧和力量。

    同时,江门产研院积极与蓬江区开展合作。双方共建健康食品创新平台,摩托车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预制菜研究和质量控制中心;结合蓬江企业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与重点龙头企业合作,现已柔性引进6位博士对接蓬江区高新技术企业,共建创新平台或开展产学研项目合作共16个;与相关机构在蓬江区共建科技企业孵化器3个,分别为广科蓬江产业创新园、广科研创数科园·湾越汇园区、广科研创数科园·晨荣园区。

    蓬江一角。郭永乐摄

    数读

    全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488家,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省级众创空间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5家,全社会研发投入一直位居全市前列。

    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各级创新创业大赛奖项超100项,盈骅公司获得2018年全国创新创业大赛初创组二等奖,刷新江门市企业获奖历史最好成绩。

    在深交所、新三板挂牌上市企业达13家,形成一批行业标杆。

    2022-09-23
  • 【喜迎二十大 “1836”建新功】区城投集团与区农发行17.1亿元项目贷款正式签约

    9月22日,区城投集团与区农发行17.1亿元园区项目贷款正式签约。

    此次签约的紧固件微创园项目位于工业园区东区,项目总占地1195.4亩,总建筑面积59.5万平方米,总投资22.06亿元。该项目旨在以高质量紧固件产业集聚为目标,建设绿色、低碳、节能的现代化园区,是城投集团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一六六”工作总思路,加快推进紧固件产业“两个转型”,助推永年紧固件上档升级的产业项目,是加快推进全区紧固件企业退城搬迁进程,有效改善永年生态环境的绿色项目。

    国家省市区稳经济一揽子措施及配套政策相继出台后,我区进一步解放思想、奋发进取,抢抓农发行城乡一体化贷款机遇,积极谋划紧固件微创园等项目,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赴省对接争取;区城投集团会同区农发行,深入梳理项目需求,积极准备贷审材料,经多次沟通对接,该项目得以通过省农发行贷审会如期正式签约。

    下一步,区城投集团将统筹资源优势和力量,全力加快项目建设,确保项目早日建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2022-09-23

  • 首 页  上一页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