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续发扬特区精神,勇当新时代的“拓荒牛”

    “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激励干部群众勇当新时代的‘拓荒牛’。”


    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的伟大创举。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新的长征。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先行一步”,并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8月党和国家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1988年4月又批准建立海南经济特区。到2019年,深圳、珠海、汕头三大经济特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广东省比重从1980年的6.4%提高到30.7%;到2020年,厦门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6.40亿元提高到了6384.02亿元;作为全国最大经济特区的海南,实现跨越式发展,正加速推进自贸区、自贸港建设……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大力支持下,各经济特区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勇担使命、砥砺奋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谱写了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篇章,在体制改革中发挥了“试验田”作用,在对外开放中发挥了重要“窗口”作用,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关于兴办经济特区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各经济特区一路走来,每一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每一步都付出了艰辛努力。兴办经济特区,没有经验可鉴,没有先例可循,特区干部群众坚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大胆探索,从“杀出一条血路”到“走出一条新路”,从“开山第一炮”到南下弄潮的“闯海人”,展现了敢闯敢试的拓荒勇气;坚持先行先试、争先开路、率先示范,从启动全国首次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到全国首次将“技术入股”写进地方法规,从推行“三证合一”改革到推进“多规合一”改革,展现了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坚持实干为要、行胜于言、奋斗以成,从“三天一层楼”的速度到“三天一制度”的新效率,从“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到“精耕细作,精雕细琢,一年一个样”,展现了埋头苦干的务实作风。各经济特区在改革发展实践中孕育形成的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我们深知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不会一帆风顺,越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要发扬特区精神,激扬风雨无阻向前进的豪情,凝聚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力量,在新的伟大征程上披荆斩棘、开拓创新、坚毅前行。要永葆“闯”的精神,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敢啃“硬骨头”,敢接“烫手山芋”,打开改革新境界,闯出发展新天地;永葆“创”的劲头,富有那么一股敢为人先的拼劲、追求卓越的韧劲,在实践中求真知,在探索中找规律,善于通过改革创新应对挑战、化解风险,在奋进中继承事业,在创新中光大事业;永葆“干”的作风,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保持爬坡过坎的压力感、奋勇向前的使命感、干事创业的责任感,务实求变、务实求新、务实求进,努力出实招、干实事、创实绩,以行动自觉深化思想自觉,以实绩实效检验初心使命。新形势需要新担当、呼唤新作为,立足新发展阶段,经济特区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经济特区的沧桑巨变是广大特区建设者拼搏奋斗干出来的。在新起点上,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汲取营养,风帆高扬、奋楫争先,勇于创新、接续奋斗,就一定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21-08-30
  • 五位一体”谱华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

    2020年末,央视报道《咬文嚼字》杂志发布“2020十大流行语”,逆行者、后浪、直播带货、双循环等年度热词入选。其中,“双循环”作为经济领域专业术语走进大众视野、成为新潮词,反映了人们对我国经济发展政策走向的普遍关注。2020年上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我们党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对于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繁荣,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经济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循环中持续发展,在国内国际的循环中动态运行,发展市场经济必然要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协调国内国际两个循环。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以国内循环为主,进出口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很小。改革开放后我们打开国门,扩大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深度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国际大循环,形成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格局,对于我们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快速提升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党中央把扩大内需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立足点,有效应对了外部风险,推动经济发展向内需主导转变,国内循环在经济中的作用开始显著上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基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我们党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改善了供求关系,同时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使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从2006年峰值的64.2%下降到2019年的31.8%。近几年,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逆全球化趋势加剧,有的国家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传统国际循环明显弱化。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进一步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国内市场主导经济循环的特征会更加明显。从需求看,我国拥有14亿人口,其中有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我国商品零售额即将超过美国位居世界首位,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从供给看,我国基于国内大市场形成的强大生产能力,能够促进全球要素资源整合创新,使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最大化发挥。总起来看,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对我国客观经济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自觉把握,是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要求、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习言习语


    只有立足自身,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才能任由国际风云变幻,始终充满朝气生存和发展下去。


    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持续上升,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会更加紧密,为其他国家提供的市场机会将更加广阔,成为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


    构建新发展格局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又一重大理论成果。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握其深刻内涵,澄清一些模糊认识。比如,有人提出,新发展格局是否是中国迫于外部形势的无奈之举、被动之举?是否意味着中国扩大开放政策将发生改变?是否意味着各地都应该搞自我小循环?答案是否定的。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不是被迫之举和权宜之计。从国际比较看,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第一大国,国内经济循环同国际经济循环的关系客观上早有调整的要求。这是我们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首要考虑。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形势充满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必须积极作为,坚持立足国内、依托国内大市场优势,化解外部冲击和外需下降带来的影响,确保在极端情况下我国经济基本正常运行和社会大局总体稳定。要通过建立起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释放内需潜力,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我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同全球很多国家的产业关联和相互依赖程度都比较高,内外需市场本身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更好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要科学认识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重视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改善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环。我们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针对全国而言的。如果各地都搞省内、市内、县内的自我小循环,搞“小而全”,甚至以“内循环”的名义搞地区封锁,就会破坏国内统一大市场,阻碍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对于各地区来说,必须找准自己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把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以及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有机衔接起来,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新理念引领新发展,新格局彰显新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加强自主创新,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在供给侧和需求侧的良性互动中,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深度融合中,我国国内大循环将更有效率,国内国际双循环将更加顺畅,高质量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60.为什么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能指望搬来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我们这个星球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70多亿人口,搞清一色是不可能的。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行不通,会水土不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古今中外,由于政治发展道路选择错误而导致社会动荡、国家分裂、人亡政息的例子比比皆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要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要把握走过的发展道路、积累的政治经验、形成的政治原则,还要把握现实要求、着眼解决现实问题,不能割断历史,不能想象突然就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


    习言习语


    在政治制度上,看到别的国家有而我们没有就简单认为有欠缺,要搬过来;或者,看到我们有而别的国家没有就简单认为是多余的,要去除掉。这两种观点都是简单化的、片面的,因而都是不正确的。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近代以来,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振兴,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孜孜不倦寻找着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模式。然而,不触动旧的社会根基的自强运动,各种名目的改良主义,旧式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各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都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提供制度保障。在中国人民顽强前行的伟大斗争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自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为“索我理想之中华”矢志不渝,“唤起工农千百万”,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确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走出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从制度上保障了亿万人民始终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支配着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决定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同时又反作用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政治制度是用来调节政治关系、建立政治秩序、推动国家发展、维护国家稳定的,不可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来抽象评判。“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独特的,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过去和现在一直生长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之中,未来要继续茁壮成长,也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被实践证明符合中国国情、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正确道路。实践是最好的试金石。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在解决这些重点问题上都取得了决定性进展。比如,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人民实现了内容广泛、层次丰富的当家作主;发展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效凝聚了各方面各领域的智慧和力量;建设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保证了决策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等等。事实证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有效调动了一切社会积极因素,有效促进了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有效保障了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跨上新台阶,有效维护了各民族长期共同繁荣发展、社会长期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任何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或者相互取代的主张和做法,都不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性质、核心理念和实践要求。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个新事物,也是个好事物。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的政治制度就完美无缺了,就不需要完善和发展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仅党中央部门就集中进行了五次改革,国务院机构集中进行了八次改革,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体制机制保障。要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始终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政治定力。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需要借鉴国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能放弃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找到这样一条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不容易,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2021-08-27
  • 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强音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纪实

    璀璨星斗,点亮无垠苍穹;多元一体,孕育中华民族。


    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深刻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民族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创造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引领民族工作在创新发展中迈上新台阶,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新境界。


    思想之光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刻回答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擘画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宏伟蓝图


    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这一时刻将被永远铭记——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置身天安门广场,聆听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感受着庆祝活动的热烈氛围,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代表、来自云南镇沅县的拉祜族干部王迎斌心潮澎湃。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才能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我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自豪!”王迎斌激动地说。


    全面小康是各族同胞团结奋斗的成果,民族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共享的荣光。


    在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历史长河里,神州大地上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始终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行进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一程,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


    审视国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深度前所未有,民族分布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更加复杂。


    放眼国际,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挥之不去,民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不断影响全球和平与发展。


    我国民族工作如何顺应新时代、开创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发展,将之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加以谋划,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中加以推进。


    2014年5月,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论断。同年9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多个场合深入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以此为指引,新时代民族工作向纵深推进。


    2015年国庆前夕,习近平总书记邀请来自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5个自治区的13名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来京参加国庆活动。


    9月30日,在会见代表们时,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


    “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


    历史的巧合蕴含着历史的必然。66年前的同一天——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36名少数民族代表用滚烫言辞表达着对新中国的衷心认同与期待:


    “我们各少数民族人民几百年来流血奋斗所争取的目标,今天终究实现了……眼看着我们各个少数民族和整个中国人民的光明幸福前途,我们有说不出的愉快和兴奋!”


    人心所归,惟道与义。在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斗争中,各族儿女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觉醒。


    思想的火炬,照亮着崭新的时代。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正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


    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中华民族”一词首次写入国家的根本法。


    2019年9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开创性提出“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特别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一个月后,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


    从多元走向一体、从尊重差异性到增进共同性……56个民族在多元中铸就整体、在整体中百花齐放,共同凝聚在中华民族旗帜下,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正值党的百年华诞,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已经四赴民族地区考察调研,不断深化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内涵——


    在贵州,强调“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去广西,指出“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到青海,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赴西藏,指出“我们是一个中华民族共同体,要同舟共济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长安街北侧,民族文化宫,收藏着一件珍贵展品。当它亮相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时,吸引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


    这是一件大型银雕屏风。屏风用传承千年的雕刻技法,栩栩如生刻画出56个民族112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他们在天安门前手挽手、肩并肩,四周是巍峨耸立的珠峰昆仑、云蒸霞蔚的三山五岳、绵延起伏的万里长城、奔流不息的长江黄河,展现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壮美景象。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银雕屏风的主题,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殷殷期许。


    大道之行


    高举伟大旗帜,坚定正确方向,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越走越宽广


    在治国理政的大棋局中,民族工作占据着重要位置。为开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展开了密集调研,反复倾听、认真思考来自基层一线的声音——


    赴内蒙古、新疆等地同少数民族群众面对面交流,到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考察,参加全国人代会贵州代表团审议,看望少数民族界政协委员并参加联组讨论……


    举一纲而万目张。在深入调研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重要会议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科学内涵。


    这条正确道路,深刻揭示了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所在——


    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必须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们的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有充分保障。”铿锵有力的话语,指引着民族工作沿着正确道路不断前进。


    这条正确道路,标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方向——


    “以前城区非常小,没走多远就到了菜地。现在路上很多现代化高楼,越来越有大城市范儿了。”今年回国探亲的一名华侨,对家乡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变化赞叹不已。


    这是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日新月异变化的一个缩影,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生命力。


    曾经有一段时期,社会上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出现不同声音。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制度创新的伟大成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不断发展完善中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更加蓬勃的动力。


    这条正确道路,有力维护了祖国统一、边疆安宁——


    2021年6月2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


    来自西藏隆子县玉麦乡的卓嘎怀着激动的心情走上授勋台,接受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她颁授的“七一勋章”。


    33年前,年轻的卓嘎扛起玉麦乡乡长的担子,行走在为国巡边的路上。走累了,卓嘎会仰望雪山,想起爸爸捧着亲手缝制的那面五星红旗告诉她:“家是玉麦,国是中国”。


    卓嘎和家人守边的事迹,感动了大江南北。如今,玉麦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已成为一乡两村的小康乡镇,居民由3人增加到200多人。他们在边境生活劳作、守护国土,继续书写着动人的故事。


    我国边疆地区多为民族地区,做好民族工作对于边疆安宁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边境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各族群众扎根边陲、守护国土、建设家乡。”


    在党中央决策部署下,近年来,兴边富民行动在民族地区广泛实施,边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各族群众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增强。一个个环境优美的小康村,点亮着祖国漫长的边境线,守护着每一寸神圣国土。


    这条正确道路,凝聚起各族儿女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


    “只有语言通,才能文化通;只有文化通,心灵才相通。”这是新疆乌什县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校长库尔班·尼亚孜常对师生说的一句话。


    作为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中的一员,今年,库尔班·尼亚孜和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多名各民族同胞一起,参加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等活动。


    多年前,库尔班·尼亚孜拿出全部积蓄,在南疆农村创办了国家通用语言小学,开设国学课堂、传播中华文化。


    “一滴水只有汇入大海才能获得永久的生命,一个民族只有融入祖国大家庭才能得到永续的发展。我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库尔班·尼亚孜坚定地说。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培育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已深深融进中华儿女血液和灵魂,成为推动我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道路决定方向,方向决定命运。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坚持依法治国……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族儿女沿着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阔步前行,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深,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凝聚力、向心力空前增强,承载着56个民族的中华巨轮劈波斩浪、扬帆远航。


    实践之力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千年企盼,一朝梦圆。对于脱贫攻坚任务十分繁重的民族地区来说,胜利的喜悦更为澎湃。


    走上领奖台,四川昭觉县三河村第一书记李凯激动地对总书记说:“乡亲们非常想念您,让我再向您道一声‘卡沙沙(谢谢)’。”


    “卡沙沙!”习近平总书记高兴地回应,并鼓励说,“三河村很典型,脱贫不容易。”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这个彝族贫困村看望贫困群众。今天的三河村,一栋栋具有彝家特色的新房替代了原有简陋低矮的土坯房,百姓生活大变样。


    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


    为实现这一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几次深入民族地区调研了解情况,亲自谋划部署、亲自指导脱贫攻坚。


    今天,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五个自治区和贵州、云南、青海三个少数民族人口集中省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实现整族脱贫,书写了中华民族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民族工作事关全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始终牵动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他多次对民族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多次到民族地区考察调研,同各族群众广泛交流,倾听群众心声,共话民族地区发展。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民族地区知重负重、奋力攻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项事业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群众生活蒸蒸日上。


    谋定思路、奋起直追,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中国西南喀斯特群山间,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时刻“注视”苍穹,捕捉着宇宙变化的讯息。而它所在的云贵高原,正悄然经历着沧桑巨变。


    作为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近年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上云”企业超过2万家,数字经济增速已连续5年居全国第一。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近年来,民族地区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交出一份出色的成绩单:


    ——2020年,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10.2%,比重稳中有升,其中云南、贵州生产总值在全国排位上升势头明显;


    ——“十三五”时期,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6%,高于全国同期0.9个百分点;


    ——“十三五”时期,民族地区实现新增城镇就业1283万人,占全国近1/5;


    …………


    铺就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底色,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显成色。


    水乳交融、血浓于水,民族团结进步呈现新气象——


    走进广西南宁市青秀区凤岭北社区民族之家,10多位居民正在用简易织机制作壮锦。“社区每月都会举办绣球制作、十字绣、剪纸等活动,我在这里生活了8年,早已把社区各民族同胞当成家人。”壮族居民谭艳春说。


    在这个聚居着壮、瑶、彝、苗、侗等20个民族的社区,人们和谐互助、亲如一家。欢度“壮族三月三”、组织“百家宴”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各族群众的情感越走越近,一幅多民族共居共乐的画面跃然呈现。


    凤岭北社区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十三五”期间,全国共命名了960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抓手,不断擦亮民族团结一家亲的靓丽名片。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阔步向前。


    兼收并蓄、多元一体,民族文化展现新活力——


    带有浓郁民族风格与鲜明地域特色的歌舞剧、少数民族剧种、汉族地方剧种、话剧、歌剧……已成功举办五届的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佳作频出、精彩纷呈,生动展现了我国各民族文艺的传承发展与时代风貌,也为中华文化注入生生不息的活力。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目前,我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中,超过1/3与少数民族相关。


    加强少数民族古籍抢救、普查、整理、翻译和研究,主办一系列民族自治地方主题展览;举办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搭建各民族展示风貌、交流互鉴、情感交融的舞台……


    文化聚友、竞技结缘,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也浇灌出更加艳丽的中华文化之花。


    以人为本、人民至上,民生福祉迎来新飞跃——


    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看病住院、子女上学全都有了保障,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近日,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班老乡9个边境村的10位老支书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佤族人民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的情况,表达了世世代代跟着共产党走、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的坚定决心。


    “脱贫是迈向幸福生活的重要一步,我们要继续抓好乡村振兴、兴边富民”。2021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老支书们的回信中,勉励他们引领乡亲们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


    大凉山间,坚固的钢梯铺就悬崖村的“神奇天路”;彩云之南,民族地区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具备条件建制村通客车;贺兰山下,百万移民挪出了穷窝、换掉了穷业……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下,民族地区着眼民生福祉、致力民生改善,不断加大投资力度、补齐民生短板,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永续发展、和谐共生,生态文明绘就新画卷——


    “总书记,您看,这是最近在我们家乡拍的。”今年3月7日下午,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从小生长在祁连山脚下青海省门源县的孔庆菊代表,拿出照片,请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的习近平总书记观看。


    一张照片,是漫步在草丛中的荒漠猫;另一张,是行走在树丛中的雪豹。以前很少见的珍稀物种,现在频频现身。


    “这说明生态保护见效了。”习近平总书记凝视照片,频频点头,“特别是大家的生态保护意识也增强了,看到了生态本身的经济价值。”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坚守“生态是资源和财富,是我们的宝藏”的“财富观”,近年来,民族地区不断绘就“生态画卷”,各族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天蓝、山青、水碧、土净的环境中实现安居乐业。


    从苍山洱海到辽阔草原,从天山南北到沿海渔村,56个民族正共同唱起幸福的欢歌,这歌声响彻四方。


    长远之治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共同绘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壮美画卷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的庄严宣告,让中华儿女群情振奋。


    历史的时针,指向新的刻度;伟大的梦想,开启新的征程。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变化的是压茬推进的目标和节点,不变的是一往无前的奋斗和决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着力将“大写意”变为“工笔画”,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必将不断开创新局面。


    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抓住机遇、直面挑战,加快推动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


    青山巍巍,碧水悠悠。在广西兴安县华江瑶族乡同仁村,坐落着一座历经风雨依然坚实挺立的桥。


    这座昔日由红军战士与华江瑶胞共同修建的“红军桥”,如今正成为百姓口中的致富桥。每年当地有100余万条毛竹经过这座桥销往全国各地,为瑶胞带来数千万元收入。


    只有跑出赶超“加速度”,才能驶上发展“快车道”。


    必须看到,当前民族地区还存在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层次较低、人才支撑不足、生态保护任务重等问题,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面临解决“有没有”“好不好”的双重任务。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是挑战,也是机遇。


    赴贵州考察,提出“推动大数据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要求“注意扬长避短、培优增效,全力以赴把结构调过来、功能转过来、质量提上来”;


    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强调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体现本地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


    2021年以来,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擘画蓝图、明确路径,为民族地区与全国其他地方共同迈向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


    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界碑一点儿不能动,边境土地一点儿不能丢”。


    在地处我国西部边陲的新疆乌恰县吉根乡,护边员布茹玛汗·毛勒朵用双脚丈量祖国的边境线。数十年来,她亲手在帕米尔高原刻下10多万块“中国石”。


    如今,布茹玛汗的三个儿子、两个女儿,都是护边员。一家人无怨无悔,以毕生奉献守护祖国山河。


    “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推动民族工作走深走实,最关键的是维护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凝聚人心。


    今年7月下旬,党的百年庆典之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赴地方考察就来到雪域高原,亲切看望慰问西藏各族干部群众。


    面对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要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以“细流滴灌式”的宣传教育推进民族政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爱我中华的种子必将扎根中华民族每一位成员的心灵深处,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汇聚激励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并肩奋斗的强大合力——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民族团结说到底是人与人的团结,需要凝聚全社会的力量。


    “要夯实基层基础,推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一起做好民族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


    民族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方方面面都有民族工作。


    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发挥大统战格局优势,凝聚各方力量、汇聚各方智慧,为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1949年9月21日,中南海怀仁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


    “我们彝族一向受压迫,受歧视……但是,今天我们做了人,并且做了国家的主人,来参加这个中国历史上没有先例的大会。”少数民族代表张冲不胜感慨。


    70多年后的2021年3月,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在这里召开。


    作为全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毛南族的全国政协委员,来自广西的韦震玲站在协商民主的殿堂,深情讲述家乡脱贫致富的故事。


    “我曾经以为,家乡永远也无法与外界相连了,除非奇迹发生。奇迹真的发生了……家里家外,灯火明亮,果园飘香,桑树成林,稻香阵阵,平整宽阔的道路修到每一个村寨,清洁干净的自来水引进每一户人家……”


    韦震玲委员激动地说:“向着明天,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我们充满信心!”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56个民族共同的梦,归根到底要靠56个民族共同团结奋斗。


    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乘势而上、接续奋斗,向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奋勇前进,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1-08-27
  • 黑竹镇开展“学党史、听党话、跟党走”主题教育

    为深入开展“学党史、听党话、跟党走”主题教育,扩大党史宣传范围,8月20日下午,黑竹镇在廖场城镇中心社区,组织社区关工委的老同志、五老志愿者们及30余名中小学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引导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活动现场,镇关工委工作人员以党近百年来所走过的峥嵘岁月为主题开展宣讲,深情讲述了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伟大精神,要求同学们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学习革命先烈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忠于党和人民,接受爱国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刻苦学习,努力拼搏,热爱祖国,规范自己的行为,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做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同学们一致表示,此次活动获益匪浅,进一步加深了自己对党史的认知和理解,从中汲取力量不断激励自己追寻革命先烈的足迹,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2021-08-26
  • 学党史 铸初心|鉴往知今 自信前行

    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的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都是激励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进而凝聚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创造新辉煌的磅礴力量。




    学史明理——从党的非凡历程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深化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认识,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我们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我们党的历史反复证明,什么时候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得好,党和人民事业就能够不断取得胜利;反之,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受到损失,甚至出现严重曲折。一百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在当代中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我们的思想旗帜、精神旗帜。




    理论联系实际,前提是学懂弄通理论、掌握思想真谛。在迈进新征程的起点上,我们要紧密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伟大进程,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深入学、持久学、刻苦学,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系统掌握、坚持运用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好把科学思想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




    学史增信——从党的非凡历程中感悟党的初心和使命,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我们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我们党从成立时起,就把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写在了旗帜上,肩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一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走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定实施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持续推进革命、建设、改革、复兴事业,完成了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逐步实现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奋斗目标,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今天,中国共产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走过百年光辉历程、在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70多年、拥有9100多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得到了14亿中国人民最广泛的支持和拥护。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在迈进新征程的起点上,我们要善于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正反两方面经验,遵循党的自身建设规律,坚定不移向党中央看齐。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追求“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境界,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让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学史崇德——从党的非凡历程中感悟中国共产党跨越时空、永不过时的伟大精神,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代代传下去。




    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并坚持了一整套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以惊天地泣鬼神的人格力量、坚强党性、远大理想、博大胸怀、高尚情操,铸就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壮阔最奇美的精神史诗,从建党时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的改天换地,从新时期的翻天覆地到新时代的惊天动地,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等,一系列伟大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在迈进新征程的起点上,我们要通过学习党的历史,继承和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以先辈先烈为镜、以反面典型为戒,自觉加强政治历练,接受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淬炼,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砥砺对党的赤诚忠心。




    学史力行——从党的非凡历程中感悟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成功应对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增强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




    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要清醒看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道路上的斗争不会少,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顺利开启,同时我们在前进道路上仍面临着许多难关和挑战。风险越大、挑战越多、任务越重,越是要遵循历史前进逻辑、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呼应人民群众期待,以自我革命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人民最可靠、最坚强的主心骨。




    敢于斗争是我们党的鲜明品格。我们党依靠斗争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在迈进新征程的起点上,我们要从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出发,总结运用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成功应对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克敌制胜的法宝,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提升见微知著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加强战略谋划,把握大势大局,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轻重缓急,牢牢掌握斗争主动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2021-08-25
  • 开建集团: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霍尔果斯开建发展集团认真学习紧扣“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要求,着力将党史学习教育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全力聚焦民生福祉和改革发展,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霍尔果斯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开建集团通过加强组织领导,高标准要求、高起点谋划,全力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往深里走,往实里走。集团党委坚持以上率下,通过每周例会、力争使讲话精神入脑入心。邀请市委党校讲师、州、市两级宣讲团成员开展专题学习辅导。集团党委鼓励全体党员通过“学习强国”“新华社”等app学习党史知识,组织开展党史知识随机问答、摄录宣讲党史视频等活动,充分调动全体干部职工学习党史的积极性、主动性。


    为把党史学习教育延伸到生产一线,打通基层理论学习的“最后一公里”,开建集团党委班子成员深入到各建筑工地、车间等一线走访调研,用“接地气”的语言面对面为产业工人宣讲党史,开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胡来杰说:“通过党史学习教育,集团上下增强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对国企的职责和使命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干部职工的工作状态和精神风貌有了明显转变。”


    为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建集团党委班子从各子公司、部门业务发展和干部职工所需所盼入手,通过建立台账,明确责任,细化措施,逐一抓好落实。截至目前,已解决职工群众困难诉求312项。如开建集团距离市中心较远,不少干部职工下班后搭车困难,集团招聘专职司机每日接送干部职工。下属馕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为一线产业工人的宿舍安装了热水器,洗衣机,淋浴器、无线网等生活设施,优化了工人的生活环境,保障了工人的身心健康。下属中央厨房全力保障300多名干部职工的饮食,每日专车前往周边乡(片区)采购新鲜蔬菜,为职工赠送精美的生日蛋糕等,切实增强了各族干部职工的幸福感、归属感、获得感。


    为帮助子公司、部门解决生产发展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集团党委班子成员和经营层干部分片包联,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共梳理出包括企业融资、项目建设、人员招聘、节能降耗等多项事关发展大局的热点难点问题30件,通过专题研究,明确责任领导和完成时限,全力为子公司发展做好保障。如集团党委领导牵头,与相关企业签订直购电协议,预计为集团本部、馕产业园等地节省电费50万元;集团人力资源部结合各子公司、部门用工需求,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优化招聘流程、开展中高层次人才寻访等措施,提高了各类人才来集团的求职效率,为子公司、部门开展工作、经营发展提供了坚强人才保障;通过加大资金扶持,对接跑办手续等措施加快了边民互市贸易区项目的建设进度,目前工程主体已全部完工;对荣泰保安公司保安由两班两运转变为三班两运转,解决了保安岗位缺人和工作强度大的问题,一系列务实的举措增强子公司、部门的发展能力,激发了企业活力。

    2021-08-24
  •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听西藏故事,看沧桑巨变

    2021年,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


    七秩时光,西藏巨变。


    19日上午,西藏各族各界干部群众2万多人欢聚在布达拉宫广场,热烈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贺匾上题词“建设美丽幸福西藏共圆伟大复兴梦想”。饱含深情的题词,传遍了城市乡村、雪山草原。


    对于西藏的发展建设、民生冷暖、生态保护等,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于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系统谋划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形成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提供了根本遵循。


    今天,让我们一起深入广袤高原,走进西藏,听听发生在这里的故事,看看这片土地70年的沧桑巨变。





    雅鲁藏布江山南段防护林(2020年6月2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奉献的故事


    “如果我们走了,这块国土就没人了!”父亲的这句话,卓嘎和央宗记了一辈子。


    玉麦乡隶属西藏山南市隆子县,位于中印边境。


    1995年之前的几十年里,卓嘎、她的妹妹央宗及父亲桑杰曲巴,是这片土地上仅有的居民。


    一栋房子,既是乡政府,也是他们的家。


    至今,卓嘎依然记得父亲翻箱倒柜找出平日里做衣服用的红黄布,精心裁剪,手缝国旗的场景。


    父亲告诉她们:“这是中国最宝贵的东西。”


    那一天,境域面积3644平方公里的边陲玉麦,一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为了守边,桑杰曲巴自1960年玉麦乡成立起便担任乡长,一干就是29年。1988年,卓嘎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在乡长任上一干就是23年。


    没有轰轰烈烈,只有默默坚守。没有豪言壮语,只有赤子情怀。为了家国安宁、国土完整,他们用最朴素的行动,践行了最神圣的使命。


    这是奉献者的底色。


    1994年11月29日,当孔繁森因公殉职时,身上仅有两件遗物——8元6角钱和他去世前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


    如今,阿里烈士陵园,孔繁森墓旁,一簇簇红柳坚韧挺拔。


    1954年,当11万军民修通青藏、川藏公路时,近3000名修路人员,将自己的生命化作了进藏公路永恒的基石。


    正是有了无数默默的奉献者、舍身忘我的奋斗者、“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建设者,短短70年,西藏实现了跨越上千年的历史性进步。


    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干部特别是西藏干部要发扬“老西藏精神”。他们,就是“老西藏精神”的缔造者、实践者、传承者。这精神,在赓续中,焕发出跨越时空的力量。





    易地扶贫搬迁新村——西藏山南市加查县冷达乡共康村村民们身着盛装欢度“望果节”(7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张汝锋摄


    绿色的故事


    琼努骑着摩托车,驰骋在广袤的羌塘草原上。


    “今天遇见了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数量很多。”作为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名野保员,他和同事们隔天就要在保护区内巡逻百余公里。监测记录野生动物数量、救护受伤野生动物是他们的工作。


    “这些年,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很少受到人为干扰,很多动物数量逐年增多。”琼努笑着说,“保护家乡的生灵和生态,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藏羚羊产仔季,琼努他们的巡逻会更频繁。“高原精灵”藏羚羊,从20世纪80年代一度濒危,数十年间种群数量由5万只左右增加至30万只左右。


    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指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加快实施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出台《西藏自治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推动生态建设从注重保护向主动作为转变,至今已累计投入121亿余元。


    国家也一直高度重视西藏生态保护,70年来,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47个,建设各类生态功能保护区2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41.22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


    绿色,已是广袤高原的生动底色。





    在金色麦田里遥望布达拉宫(2009年8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摄


    团结的故事


    历经风霜的大昭寺前,矗立着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唐蕃会盟碑。


    西藏大学教授次旦扎西说,唐蕃会盟碑是西藏重要的古文献之一,碑文反映了汉藏“欢好之念永未沁绝”,见证了民族团结的悠久历史。


    每天,众多信徒将哈达虔诚地敬献在大昭寺供奉的唐文成公主进藏所携释迦牟尼12岁等身佛像前,很多游客入乡随俗,也手捧哈达,祈盼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洁白无瑕的哈达,犹如民族团结的纽带,一头连着历史,一头连向未来。


    如今,每每迎来送往援藏干部,敬献哈达都是必不可少的礼节。


    7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西藏时指出,西藏是各民族共同开发的,西藏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藏族和其他各民族交流贯穿西藏历史发展始终。


    今年55岁的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援藏干部熊海,连续援藏两届,组织带队走遍西藏7地市高海拔偏远农牧区开展义诊,惠及群众1.7万人次。


    2020年,熊海团队在那曲市义诊期间,发现一名叫斯秋塔的3岁儿童患有先天性白内障。为了能够让孩子尽快接受治疗,熊海当即与华西第四医院联系,资助孩子第一时间在成都进行手术治疗,使其重见光明。


    “熊海院长就是我们的救命恩人。”斯秋塔父亲说。


    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先后有9682名和熊海一样的干部支援西藏建设,为西藏发展稳定贡献智慧和力量,也强化巩固了民族团结。





    西藏岗布冰川附近的岩羊(2017年1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摄


    丰收的故事


    初秋时节,西藏各地陆续迎来延续千年、转田祈福丰收的传统节日“望果节”。


    79岁的日喀则市谢通门县老农罗布,站在田埂上,望着即将成熟丰收的青稞地,欢喜之至。


    “老了,腿脚不好,不能去转田了。站在这里闻一闻青稞地的味道,真是香啊!”老人说。


    青稞的味道,就是幸福的味道。


    当下,在西藏河谷地带成片的青稞地里,微风吹麦浪,一片金黄,如同农民心中荡起的幸福涟漪。


    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指出,乡亲们的好日子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也是你们自己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的。要落实好党中央支持西藏发展政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70年来,西藏农牧民收入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598元,是1965年有数据统计以来的135倍。


    作为全国唯一集中连片的省级贫困地区,2019年底,西藏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62.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如今,雪域高原与全国一道,迈进小康社会,也将翻开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西藏山南市洛扎县洛扎镇居民旦增曲珍(左)给新房献哈达(2019年9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俯瞰西藏日喀则市白朗县的农田(2019年8月3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西藏拉萨市达孜区秋色(2020年8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沈虹冰摄





    西藏日喀则市吉隆县吉隆镇景色(5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沈虹冰摄

    2021-08-23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全国“两优一先”风采录|中科院深海所党委:让党旗飘扬在深海科技最前线

    “探索一号”正在破浪前行,执行TS21航次深海科考任务。


    出海第二天,汪洋大海之上,航次临时党支部在党员活动室里宣告成立。“没人敢上,党员先上”“没有办法,党员就是办法”……一句句铿锵话语打破了艇甲板的寂静。


    将党旗插在深渊科考现场,是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深海所)党委的惯例。“哪里有研究场所,哪里就有党组织”,多年来,在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一线和科考船上建立临时党支部,发挥党员先锋带头作用,把组织力转化成宝贵科研成果,成为深海所党委不断完成高标准海试任务,创造深海科考新纪录的“法宝”。


    一些党员还记得,由于任务时间紧、技术风险大、工作强度高,当年“探索一号”“探索二号”船改项目,被称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面对难关,全体党员被组织起来,以担当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最终安全高效地完成了两次船改任务,保障了各项科考任务的顺利开展。


    而在此前5次万米深渊科考、“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海试和“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海试等艰巨、复杂的重大任务中,临时党组织也总能在特殊环境下,激发广大党员和全体参航人员的斗志。


    2017年2月,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海域TS03航次综合科考任务中,恶劣天气、复杂多变的海况和高强度的作业任务,使年轻科考队员的心理和生理面临双重考验。一天凌晨,在回收60台海底地震仪的过程中,其中一个未能按时浮出水面,几名值班科考队员昼夜搜寻,出现不同程度的晕船和体力不支的情况。


    这时,船上广播响起:“请共产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到驾驶甲板搜索地震仪!”这是航次临时党支部书记阳宁发出的倡议。不到一分钟,10多名正在休班的党员和积极分子放弃休息,齐聚驾驶甲板,代替值班队员担负起观察搜寻和回收任务。船员们一个劲地称赞:共产党员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候站得出来。


    目前,承担着国家深海科考重大使命的深海所,党委下设3个党总支、8个党支部和14个党小组,共有党员160名。阳宁说,深海所党委还将党建工作和科研中心工作融合,探索出一条引领深渊科考和载人深潜工作的党建之路。


    “团结协作、砥砺探索、勇敢担当、甘于奉献”的深渊科考精神,“向深海深渊进军、对科考成果负责”的深渊科考理念,“宁冒风险、不当逃兵”的担当精神以及“没有单位、只有岗位”的协作精神……近年来深海所党委在科学实践中,逐步探索形成独具特色的党建文化精神体系。


    “对平均年龄只有35岁的深海科研骨干人员来说,这些文化精神起到了凝聚、引导、激励作用,对构建有理想、有作为的战斗集体,推动深海所创新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阳宁说。


    在党建引领下,成立仅5年的深海所,在致力于深海科学研究和“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等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领域,不断绽放光彩:“天涯号”等深渊科考装备的成功研制,使我国第一次拥有万米深渊进入和探测的高技术能力;牵头组织对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的多次综合科考,获得大量万米深渊珍贵样品和数据,初步建立了我国海斗深渊学科体系;牵头组织完成全国产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的海试工作,推进“深海勇士”号海底作业能力跻身国际先进水平;牵头组织完成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的海试任务,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奋斗在科研创新第一线,让党旗飘扬在深海科技最前线,是这个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科研机构的显著标志。“接下来,我们还要依靠全所党员的共同努力,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提升深远海作业能力,助力推进海洋强国建设。”阳宁说。

    2021-08-20
  • “云”上学党史,精彩又有益

    拓宽党史学习教育阵地,吸引更多用户参与

    “云”上学党史,精彩又有益

    网上上党课、“云参观”革命纪念馆、在线观看党史微视频、用手机App参与党史知识竞赛……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互联网上,多种形式的党史学习教育如火如荼地进行。一系列内容、形式、方法创新的互联网+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增强了党史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了更多人对党史学习的热情,发挥了互联网在党史宣传中的重要作用。

    党史课程搬上“云端”

    “我是五眼泉镇响水洞村党员,现在安徽发展。学习党史,不忘初心。”这是湖北省宜昌市宜都流动党员刘涛在线上参加党史学习的互动留言。近日,宜都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联合举办了“千名流动党员线上同上一堂党课”活动,帮助流动党员参加党史学习教育,做到“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学”。

    活动直播开始后,楠管说唱《百年赞》、红色故事《“一把手”传奇》、红歌大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走向复兴》等节目先后进行,虽然大家身处各地,但线上活动气氛热烈。“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先后在哪两个地方召开?”“出席中共一大的人员平均年龄是多少岁?”……在线上党史知识快问快答环节,党员们踊跃参与,弹幕不断。

    6236人次观看,3000余次留言互动——这是当晚线上直播的观看互动数字。据统计,宜都流动在外的党员约1500人,通过组织邀约动员,绝大部分党员参与了线上学习,这种创新学习形式也得到广大流动党员的认可和点赞。

    “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师讲的宜都贺炳炎将军的英勇事迹,对我很有教育意义,让我感受到家乡宜都是一片红色的热土。”长期居住在北京的老党员孔祥芬,专门叫家人给自己录制学习视频,主动向家乡的党组织汇报学习心得。

    除了线上党课,宜昌市还将宣讲资源搬到“云端”,在“云上宜昌”“三峡宜昌”等手机App上打造“微微道来”理论宣讲平台,开设“微视频”和“微理论”专栏,规避了防疫期间人员不宜大规模聚集等问题,实现理论宣讲24小时全天候不断线,推动理论宣讲由“一时一地”拓展为“随时随地”。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在篇幅把握上,宣讲“微视频”一般不超过6分钟,“微理论”文章一般不超过1200字,便于多渠道推送、全方位普及,有效提升了宣讲资源的利用率。

    学习形式新意迭出

    打开手机、关注微信公众号、点击小程序,几个简单的操作,在北京的大二学生小王便看到了中共一大纪念馆的陈列展览和馆藏精品。近日,中共一大纪念馆在上海全新开馆。预约参观的人们排起长队,致敬百年历史。小王心向往之,就利用互联网给自己安排了一趟“云观展”的旅程。

    李大钊使用过的打字机、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通过一件件文物的精美图片和详细讲解,小王重温了中国共产党建党早期的风云岁月。“其实网上资源特别丰富,除了线上展馆,还有媒体的直播活动、网友上传的打卡视频等等,通过这些资源,我身临其境参观了位于上海市黄浦区黄陂南路374号的那幢旧式石库门建筑,感悟中国共产党建党时的初心。”小王说。

    在广东省高州市东岸镇,当地还依托“党建+互联网”模式,利用手机平台搭建“学党史有声图书馆”,为当地党员群众提供“有声有色”的视听式党史学习教育,可谓“声”动有趣。

    在深圳市罗湖区的“罗湖Plus”App上,新上线了“掌上党史学堂”。平台开设“知识充电”“挑战答题”“排行榜”三个板块,提供党史知识学习、党史知识答题、支部及个人学习积分排行等丰富功能,党员干部群众不仅可以自主学习,还可以答题检测学习效果、跟其他人开展答题竞赛等,真正做到了“随时学、随地学、自主学、互动学”。

    自制视频献礼百年

    “如何利用自己擅长的领域和优势,做点有意义的事为建党百年献礼?你有什么有意思的创意?想采取哪些行动?”在知乎上,网友提出的这个问题备受关注。

    “我写了一个红色沉浸式主题《重走长征路》,希望能有落地和实现的机会,让人们感受到革命先辈当年的不易和付出。”“我是一名折纸爱好者,曾代表中国队在国际折纸奥林匹克大赛中获得冠军,有《用双手共筑和平中国》《紫金草》等多个折纸获奖作品,一直在为传播红色正能量而积极努力,支持这个提议,希望一切做点事情。”……问题下面,许多网友都表示,能够见证建党百年非常荣幸,也想发挥所长贡献力量。

    其实,在年轻人使用率较高的互联网平台上,党史学习也掀起了热潮。例如,视频App上,《觉醒年代》等电视剧在网络上的评分一路走高,许多人被剧中革命前辈的理想主义所打动,“二刷”“三刷”这部电视剧;旅行和点评类App上,革命遗址上榜各地旅游热门榜单,网友自发打卡;阅读类App上,《共产党宣言》等相关书籍也成为热门。

    在视频网站哔哩哔哩上,许多up主(上传视频的用户)自发搜集党史资料、传播党史知识。up主“珂seeker”每逢重大节日就会上传自己剪辑的相关史料视频,呼应当下生活;up主“沙盘上的战争”善用3D地图电子沙盘还原经典战例;漫画《那年那兔那些事》和由其改编的动漫作品,在哔哩哔哩的点击量已接近7亿次。业内人士表示,互联网不仅提供了多样化的党史学习教育渠道,一些互联网平台还通过组织创作和推动创新,吸引更多用户参与,拓宽了党史学习教育的阵地。

    2021-07-08
  • 重庆紧扣“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要求 党史学习教育与本职工作两促进

    7月6日,重庆市纪委监委领导班子再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连日来,该市纪委监委领导班子、各厅部室中心以多种方式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通过学习,准确把握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经验启示,确保在新征程中更好履行正风肃纪反腐职责使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保障。

    学习要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防止学习和工作“两张皮”。重庆市纪委监委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紧扣“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要求,把抓好党史学习教育与落实中央纪委全会工作部署、推进当前重点工作及加强自身建设结合起来,努力做到两手抓、两促进。

    以史为镜坚定理想信念

    今年5月,重庆市纪委监委党史学习教育专题读书班到重庆市档案馆,参观“民族脊梁巴渝丰碑”展览。这是重庆第一个全面系统反映中国共产党重庆革命史的综合性陈列展。

    参观时,大家围在展出的文物旁,联系自身与工作,仔细研读,其中展出的周恩来同志《我的修养要则》手稿复制件,引发大家诸多感慨。“短短7条,217个字,却将党性修养的要求渗透到学习工作、社会交往、日常生活之中,令人感动。”市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学党史关键在于悟思想。5月27日,在市纪委监委党史学习教育专题读书班研讨交流会上,重庆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监委主任穆红玉勉励大家要围绕根本目标、突出重点内容、强化上下一体持续深入学,学出更坚定的信仰、更纯粹的忠诚、更有力的作为、更牢靠的担当。

    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市纪委监委坚守政治机关定位,突出“读悟思”结合,制定专门方案,引导党员干部静下心来、深入进去,原原本本研读历史文献,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努力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同时,市纪委监委全体党员深入研读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等学习资料,就近瞻仰红岩革命纪念馆、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大楼旧址等场馆、遗址遗迹,从中增强信心、信仰、信念。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市纪委监委干部纷纷表示,通过学习,系统了解党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历史经验、优良传统,使得信仰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担负起“两个维护”的特殊使命和重大责任。

    以史赋能提高斗争本领

    “作为纪检监察青年干部,必须先学一步、走在前列。”党史学习教育启动后,市纪委监委机关青年干部就收到一份来自机关青年理论联学组的“特殊”礼物:题为《百年潮起共读党史,新青年奋进新征程》的倡议书,倡导青年干部立即行动起来,在深入学习中提高斗争本领、在常学常新中强化信仰信念、在学史鉴今中传承红色基因、在学用结合中践行初心使命。

    青年是未来和希望。市纪委监委将党史学习教育和培养青年干部结合,以5个青年理论联学组、32个青年理论学习小组为载体,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干部理论学习的工作措施》,构建起“导学、研学、联学、践学、督学、比学”六学联动学习体系,提高青年干部学习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据了解,导学就是发挥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业务骨干领学促学作用,建立理论学习导学制;研学就是坚持深学细读精研,系统规划推进青年干部学习;联学就是搭建形式多样的学习交流平台,加强交流互鉴,强化重学尚学氛围;践学就是搭建学习实践锻炼平台,促进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督学就是督促指导学习小组和联学组健全完善学习机制;比学就是组织评选先进典型,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活动。

    重庆红色资源丰富,市纪委监委充分运用本地红色资源为青年干部充电,提升其政治素质、专业水平、斗争本领。

    6月18日,市纪委监委举行“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为机关35名老党员颁发纪念章,并观看红岩革命故事展演,勉励青年干部共同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再次学习红岩历史、重温红岩精神,又有新收获。”市纪委监委第十审查调查室青年干部黄超深有感触,“张露萍、王朴等青年红岩英烈在狱中仍坚持斗争,用鲜血谱写的红岩精神值得永远铭记和传承,作为新时代青年干部必须内化于心、外化于正风肃纪反腐实践。”

    以学促干把实事办实

    “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载体,是进一步联系和服务群众的重要手段。市纪委监委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同时,结合“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活动,推动监督下沉、监督落地,把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解决在基层一线。

    “是你们不懈的努力和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才将我们的土地租金追了回来,你们是真的在为我们老百姓办实事。”前不久,在长寿区云台镇某村涉案款物清退会上,区纪委监委将之前被该村截留的6000元土地租金现场如数发给20户群众,拿到近两年土地租金的村民老左由衷感谢。

    为抓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市纪委监委结合工作实际,研究谋划为群众办实事项目。

    察民情访民意是第一步。市纪委监委通过调研、定点联系、召开片区行业交流会等方式,深入职能部门工作服务对象、基层群众广泛听取意见、了解民生需求。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今年4月,市纪委监委针对群众“点出”的“四风”顽疾禁而不绝、漠视侵害群众利益、因不担当不作为致使长期重复信访、过度留痕增加基层负担等问题,出台《“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工作措施》,细化推出跟进监督2021年重点民生实事、健全基层减负常态化机制、持续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保障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措施落实等12项为民实事,并明确责任单位,建立工作台账,清单化跟踪、项目化推动,确保实事办实。

    各单位行动迅速。今年5月,市纪委监委第八监督检查室将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逐一转送给相关区县,推动立行立改、抓紧解决。同时建立办理情况包干、不定期抽查核查、典型问题重点督办、定期通报、跟踪回访5项制度,确保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市纪委监委及时下发《关于接续整治“无事酒”等大操大办不良风气推进移风易俗的工作措施》,持续紧盯党员干部、公职人员,巩固原有整治成效,强化系统施治,以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纠树并举、移风易俗,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重庆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掷地有声,催人奋进。重庆市纪检监察机关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紧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动态充实纪检监察机关为民办实事项目,常态化、制度化抓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让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2021-07-07
  • 上党课、学党史!昌平多地专题党课开讲

    连日来,昌平区各地积极开展专题党课,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近日,昌平区人力社保局专题党课开讲,局领导班子成员、副科级以上党员干部、各基层党支部书记、新党员和积极分子齐聚,听党组书记讲党课,与党组书记共同学党史。



    党课上,昌平区人力社保局党组书记、局长齐俊国以《从党史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推动我区人力社保事业高质量发展》为题,主要围绕“为什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党史最主要学哪几方面,怎样结合实际在干中学、学中悟”三个方面进行讲解。大家听得仔细、学得认真。



    城北街道永安管区党委书记吕宝金以“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为主题,为40余名党员干部讲党课。

    课上,吕宝金结合社区具体工作,通过深入讲解学党史的内涵及重要意义等,号召全体党员干部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深入推进垃圾分类、疫苗接种等重点工作,精细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



    作为管区内的年轻党员,吕铀在认真听取了党委书记的党课后说道,“平时我主要负责社区日常宣传、党务等工作,这次我了解了如何将党史学习与自身工作相融合,日后也会按照这次学习到的内容指导具体工作。”

    2021-07-06
  • 学党史·百年瞬间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曹火星(右)与战友合奏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举行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广场上群情振奋,放声高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军乐团同时也奏响了这首歌曲的旋律。然而,这首铿锵嘹亮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并非写于当时,早在六年前就已面世。



    △曹火星创作手稿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1961年天津歌舞剧院录制版):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

    1943年,中国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当年3月,蒋介石发表《中国之命运》白皮书,说“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对此,中国共产党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针锋相对地提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当年正在北京房山堂上村宣传党的抗日主张的曹火星读到这篇社论后,非常振奋,在老乡家的土炕上,他边写边唱,经过一天一夜的反复修改,写成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



    △曹火星创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时的土炕和小书桌

    曹火星:创作这首歌曲的时候,当时我还很年轻,懂的事情也不多,但是从我看到的、所感受的一切来看,使我认识到一个真理,那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曹火星与妻子齐玉珍

    曹火星写完这首歌后,首先把它教给了堂上村的儿童团员们。这年秋天,河北涞水县一位干部第一次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油印成歌片在县里传唱,随后,曹火星在晋察冀专区的干部学习班上亲自教唱了这首歌,并把它发表在《群众歌声》刊物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很快唱响了晋察冀边区,也唱遍了抗日根据地。



    △曹火星和女儿曹红雯(左)在一起

    曹火星女儿曹红雯:因为这个歌词真是老百姓都很熟悉的大白话,所以他用质朴的语言、简洁的文字、流畅的旋律,就把这个歌的特点展示出来。

    在传唱过程中,这首歌的词曲也经历了数次修改。原华北边区群众剧社成员张学铭说,原本这首歌的名字叫《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毛主席听到后,为它加了一个“新”字。



    △曹火星创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之地——北京市房山区霞云岭乡堂上村

    张学铭:这个歌传遍了全国,解放军里边就传遍了。这时候我就听说是毛主席在散步的时候,他女儿小声哼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主席一听说怎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没有共产党的时候,中国已经有5000年的历史了,应该加上个“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应该加个“新”字,这样唱才符合历史。

    此后,毛泽东还把这个问题提到中央会议上,这首歌于是改成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战争年代,这嘹亮的歌声唱出了广大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衷心拥护和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也唱出了亿万人民驱逐侵略者、建立新中国的壮志豪情。



    △1963年周恩来总理观看天津歌舞剧团演出后,与曹火星亲切交谈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1961年天津歌舞剧院录制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021-07-02

  • 首 页  上一页   59 60 61 62 63 64 65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