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民族团结进步 主题教育活动

    今年9月是内蒙古自治区第38个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为扎实开展好“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各项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各族师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全市教育系统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教育活动,让民族团结进步理论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9月12日,团三小组织全体教师召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专题会议,全力推动讲话精神走深走实。会后,每位教师都书写了学习心得体会。老师们认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不仅要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更要做推动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的使者,进一步增强“五个认同”,把爱我中华的种子植根在孩子们心灵深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包钢实验一小、包钢二十二小、包钢一中、包钢四中、包钢九中、包头市蒙古族学校、昆区和平小学、包头市蒙古族幼儿园结合开学典礼,举行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升国旗仪式,积极营造团结、互助、和谐的校园氛围,让师生成为民族团结实践者。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包头市昆区和平小学紧扣“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少先队员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包钢二十二小、友谊大街第二小学、包钢实验一小在第38个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之际,结合“推普周”,开展了“普通话诵百年伟业,规范字写时代新篇”的系列主题活动。通过“诵读红色经典”“红色经典书法作品展览”“写好规范字”手抄报比赛等活动,让学生们意识到讲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的重要性;学校也以此为契机,形成推广普通话的长效机制,将推广普通话真正深入到每位同学的内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包钢二十六小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永远跟党走”主题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摄影比赛、制作海报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活动,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筑牢青少年精神之魂,凝聚新时代奋斗的磅礴力量,引导青少年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包钢十八小、青松小学通过倡议书、《普通话诵百年伟业,规范字写时代新篇——第24届普通话推广周致家长的一封信》的形式,把说普通话、维护祖国语言的纯洁与健康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呼吁家长朋友,讲普通话,写规范字,让家长做好孩子的榜样,大力推广普通话,积极给孩子营造“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良好氛围。

    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师生切身体会到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牢固树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引导师生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上来,营造良好民族团结社会氛围。

    2021-09-22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谱写共同富裕新篇章——永嘉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近日,永嘉县少数民族联谊会联合瓯北街道在瓯北商会广场开展了“促民族团结进步,开民族大融合之花”的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活动,数十位在永嘉生活工作的少数民族同胞积极参与了本次活动。

    温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李海波处长首先作“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宣讲。从中国古代民族大融合,到当代新中国的少数民族政策,从中国到世界,对比我国少数民族的特点和成绩,从政策到生活实际,娓娓而谈,亲切自然。永嘉县民宗局胡长友副局长在会后对民族工作提出要求和建议。

    宣讲结束后随即进行了民族政策法规知识竞赛,李海波处长和胡长友副局长为一等奖获得者李莉莉颁奖。

    健康中国,一个都不能少。本次活动还特邀保健老师进行健康知识讲座,保健老师主要从如何平衡饮食、有氧运动、建立良好心理状态这三个方面给出实用的方法和建议,听者受益匪浅。

    永嘉麦饼不仅是地方特色美食,也是温州市级非遗美食,有着近千年历史。活动主办方特邀永嘉麦饼制作高手荣誉获得者汪永良师傅现场指导制作,少数民族同胞们都亲自动手制作,现场沉浸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感受制作带来的快乐。

    制作完成后,各民族同胞拿着麦饼合影留念(回族同胞为牛肉馅)。

    活动虽然短暂,但深深提高了大家对民族团结工作的理解,增强了各民族的团结意识。各族人民要心手相牵、团结奋进,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瓯北街道经济繁荣,少数民族成员聚集较多。街道办事处专门购买了相关民族类书籍放在阅览室,供辖区内少数民族群众借阅,关心同胞们的精神需求。

    永嘉县民族宗教事务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作为2021年民族团结工作重点,联合瓯北城市新区在瓯北六小举办“同结石榴籽共圆中国梦”——庆祝建党100周年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六一汇演活动,活动精彩纷呈,社会反响强烈。

    通过汇演活动,让各少数民族同胞深深感受到党和政府对民族工作的关心,真正体会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

    这是位于永嘉县岩坦镇的小长坑民族村,是永嘉县唯一的少数民族村。这里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看全景图恰似凤凰飞舞。

    小长坑民族村以观赏、采摘、体验、度假等旅游项目为主,大力发展畲乡桃子、杨梅、畲酒、畲族风情度假等产业,让全村人民过上共同富裕生活。特别是今年6月永嘉县乡村振兴局成立以后,小长坑民族村的发展得到了全县社会各界的关注,正朝着规划蓝图稳步前进。

    村里开设文化讲堂和百姓舞台,不定期邀请文化人士开班讲座,丰富村民文娱生活,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修葺一新的小长坑文化礼堂,成为小长坑新晋网红打卡点。在这里,你可以深入了解小长坑村发展历史和规划,感受畲乡魅力(文化礼堂即将全面开放)。

    让各民族群众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谱写共同富裕新篇章!

    2021-09-22
  • 北平解放的号角从这里吹响

    军事包围,政治争取,北平和平解放成为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一个光辉范例,被誉为“北平方式”。


    作为这段历史的重要见证,一个不足百户、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五里桥村被载入史册。1948年底至1949年初的三次和谈,吹响了北平和平解放的号角,最后一次的五里桥和谈,更是彻底叩开了北平和平解放的大门。如今,竖立在常营乡东高路东侧五里桥公园里的北平和平解放五里桥谈判纪念碑,仍在为后人讲述着战争年代革命先辈们的军事韬略和丰功伟绩。


    和谈序曲:


    军事压力政治争取双管齐下


    早在勾勒平津战役的战略构想时,中国共产党就把争取傅作义率部起义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分几条线做傅的工作。


    在此之前,共产党已经在傅作义的身边留下“棋子”。1946年的一天,化名张治公的王玉受党中央委派,找到了跟党组织失去联系7年的中共地下党员阎又文。


    此时的阎又文在傅作义部队的职务和地位已经很高,除任傅作义的秘书外,还兼任第12战区长官部主任、政治部副主任以及傅部的机关报《奋斗日报》社长。


    阎又文按照党中央的指示,不为小的局部战场情报而暴露,潜移默化地对傅作义施以政治影响。


    1948年下半年,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态势。中共中央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对傅作义在武力斗争的准备下,积极进行政治争取。


    1948年10月上旬一个周日的上午,中共平津南系学委领导派人赶到前门东站,拦下正要上火车返津的中共地下党员傅冬菊,让本在天津《大公报》工作的她回到其父身边。


    回到北平后,傅冬菊惊奇地发现父亲竟然在读毛主席的著作,还用红蓝笔勾画了重点,于是便经常偷偷将解放区的进步杂志和书刊放在父亲的书桌上。傅作义有时会翻看。


    傅作义顾虑重重。对战多年,共产党真的能接受他吗?若和谈成功,多年来跟着自己出生入死的部下如何安置?傅冬菊一一汇报给地下党组织,再依据党组织的指示,回来细细劝说傅作义,打消他的疑虑。


    同时,地下党学委还起用了中共平津学委职业青年支部书记李炳泉。李炳泉曾是国民党华北“剿总”机关报《平明日报》采访部主任,其堂兄李腾九是傅作义华北“剿总”联络处少校处长。李腾九对时局已有悲观之意,在李炳泉的劝说之下,他的疑虑和防备彻底消除,答应去做傅作义的工作。


    地下党学委崔月犁也通过傅作义的老师刘厚同等人一同做傅作义的工作。


    11月底,东北野战军源源不断进驻北平周围,傅作义在办公室如坐针毡,思想情绪陷入极度的矛盾之中。


    傅作义每天的神情、言谈、活动,甚至一些唉声叹气、发脾气、咬火柴这些细微的情绪变化,都及时被汇报给北平地下党。这对于平津前线指挥部做出及时正确的判断和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2月初,东野和解放军华北军区第二、第三兵团,完成了对北平、天津、张家口之敌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截住了傅作义部南逃、西窜的通路。


    傅作义感到了和谈的迫切,于是授意李腾九与共产党联系。学委决定派李炳泉与傅作义秘密接触。


    1948年12月10日,李炳泉被傅作义请进了中南海居仁堂办公室。当得知李炳泉曾在《平明日报》任职时,傅作义很是吃惊:原来共产党人就在自己的报社呀!


    这次见面中,傅作义终于下定了谈判的决心,请《平明日报》社社长崔载之作为自己的代表,由李炳泉带路,与中共方面进行和谈。北平和谈的桥梁悄然搭建起来。


    第一次和谈:


    傅作义派代表秘密出城


    1948年12月13日,李炳泉带着崔载之等4人秘密出城。不料出城不远,就被傅作义巡查部队拦截,崔载之携带的电台被发现,其中缘由不便直说,他们一行人只好原路返回。


    12月15日,李炳泉和崔载之等人再次秘密出城,崔载之放弃了电台,这才一路搭汽车、三轮车和步行,终于到达了解放军前沿阵地。可是他们又没与城工部来接头的人碰上,李炳泉只好请求路过的部队将他们当作“俘虏”送往司令部。


    几经波折,李炳泉、崔载之一行终于来到距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驻地蓟县孟家楼不远的八里庄。东北野战军司令部参谋处处长苏静负责接待。苏静回忆,这里原是村里一个地主的宅第,时值隆冬,天气寒冷,双方索性就坐在炕上或围在火炉旁,随便交谈如同闲聊天儿。但双方心里都很清楚,目的也很明确——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


    对于这次谈判,解放军方面也是严格保密。一封北京市档案馆馆藏电报中写道:“贺、陈、杨、何:(一)盼你们派兵将傅作义之代表经北平以北到达三河与我们谈判,(二)望注意勿向部队泄露此事,以免松懈战斗准备,护送部队沿途须严守秘密,护送的指战员皆不应知道此事,以免发生个别战士逃跑泄露机密。”落款是“林、罗、刘”。


    “贺、陈、杨、何”即东北野战军十一纵队的首长贺晋年、陈仁麒、杨春甫、何廷一,“林、罗、刘”是平津前线司令部领导人林彪、罗荣桓和刘亚楼。林彪、罗荣桓和刘亚楼在安排下属进行接待的同时也将此事电告中央。


    中央军委迅即回电,对这次谈判的原则做出了明确的指示,即“以争取敌人放下武器为基本原则。”


    12月19日,平津前线司令部参谋长刘亚楼与崔载之开始正式谈判。双方交换意见后因条件差距很大,未获任何结果。


    对于谈判结果,中共中央早有预料。16日16时,军委给林、罗、刘的电报中就指出,“这只是一种试探性的行动,如果傅有诚意谈判,他还会有代表出来的。”


    第二次和谈:


    双方草签会议纪要


    果如中共中央所料,时隔半月,傅作义第二次派出了谈判代表——华北“剿总”少将民事处处长周北峰。周北峰是傅的同乡,曾多次代表傅与中共进行接触。同行的是燕京大学教授、民主同盟副主席张东荪,由于受到双方的信任,他作为和谈的第三方代表居中调停。


    两次谈判期间,华北战场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12月22日,傅作义的嫡系主力部队第35军在新保安地区被歼,23日,张家口守军被歼。新保安、张家口之战斩断了傅作义的西逃之路,也给他以巨大的精神打击。


    和平解放北平的时机日趋成熟。


    此时发生了一个插曲。12月25日,中国共产党曾公布了一份国民党军队中43名头等战争罪犯的名单,傅作义是第31名。傅作义非常愤怒,悲观失望至极。


    1949年元旦,毛泽东电示林彪平津和谈六条意见,提出了我方的原则立场和政策,表明了我方和平解决平津问题的诚意,还提到:将傅列为战犯,他可借此做文章,和平解放北平,我们就有理由赦免其战争罪。这无异于是给了傅作义一副对症的良方。


    李炳泉授命背下了450字的六条意见,回北平向傅作义转述。傅作义听后如释重负,情绪大有好转。


    1949年1月6日清晨,周北峰来到张东荪家,崔月犁告诉他们此次的联络暗号是“找王东”,并让张东荪的儿子取了块白布缝在一根棍子上面:“通过火线时就摇晃这个旗子走吧!”二人在通过前沿战壕时遇到解放军战士,于是摇晃小白旗,果然被战士领到了指挥所,翌日下午被顺利护送到八里庄。8日、9日上午,他们分两次与平津前线司令部领导人林彪、聂荣臻、罗荣桓、刘亚楼等进行了第二次谈判。


    中共提出改编国民党军的方案,对傅作义等起义人员一律既往不咎。谈判取得很大进展,双方草签会谈纪要,约定1月14日为傅方答复的最后期限。


    傅作义此时还没有最后下定决心,谈判期间仍继续修建天坛、东单两处临时机场。城内地下党同志及时提供情报,解放军用炮火封锁了机场。


    第三次和谈:


    不谈天津只谈北平


    1949年1月12日清晨,一队解放军来到通县一个不足百户人家的小村庄——五里桥村(后划归朝阳区),他们对村里张家大院室内外陈设重新进行了布置,还从“东兴居”饭庄请来了厨师。顿时,小村子热闹起来。人们议论纷纷,猜想着这里可能要来大人物!


    由于干部严守秘密,直到北平和平解放后人们才知道,当时来这里的竟是共产党和傅作义的代表。和平解放北平的协议就是在这里达成的。原来,平津前线司令部移到了通县宋庄,所以第三次谈判地点转移到了五里桥。


    1月14日午后,作为傅作义的全权代表,华北“剿总”副总司令邓宝珊携民事处处长周北峰等一行4人,出城来到五里桥村张家大院。平津前线司令部领导人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等到门口迎接。


    解放军在同一天开始强攻天津,敲山震虎。


    一见面,聂荣臻就开门见山地表示:上次谈判中规定14日午夜是答复的最后期限,现在只剩下几个小时了。今天我们已经下达了攻打天津的命令,这次再谈就不包括天津了,只谈北平的问题。


    经过29个小时的激战,解放军全歼天津国民党军13万人。天津被攻克后,北平成了一座孤城,20多万守敌完全处在解放军严密包围中,傅作义已经没有什么讨价还价的筹码了。


    1月15日上午,谈判正式开始,一直持续至深夜,进展顺利。当日,双方就北平国民党军队开出城外指定地点进行改编方案、华北“剿总”和部队团以上军官的安排原则、北平国民党军政机构的接收办法等问题初步达成协议。


    1月19日,双方代表根据在五里桥签订的协议,逐条具体化,并将协议正文增补为18条,附件4条,共22条,报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修改后,作为正式协议。21日,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代表苏静和傅作义的代表王克俊、崔载之分别在《关于北平和平解决问题的协议》上签字。22日,傅作义在协议上签字,并发表广播讲话,正式对外公布了北平和平解放实施协议的条文。


    和谈后续:


    不扰群众过年推迟两日入城


    解放军原本计划1949年1月29日进入北平接防,但考虑到这天是农历正月初一,为了不打扰北平市民过年,决定推迟两天。1月31日,解放军入城接管防务,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2月3日上午10时起,人民解放军举行盛大的北平入城式。虽然天寒地冻,但大街小巷挤满了人,北平的市民手执旗帜,高呼口号,欢迎解放军进城。


    入城后,第41军干部战士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隆冬时节,四面透风的城楼上,屋里没有生火,铺上没有干草,北风吹得“透心凉”。附近百姓多次请战士们到家里烤火取暖,但战士们坚持不进民房,不打扰群众。121师“长岭连”刚到驻地当晚,热心的老乡请战士们进屋住,他们谢绝了。半夜,北风呼啸,群众“合屋并床”腾出几间屋子请战士们住,战士们又婉言谢绝了群众第三次来请。“三请三不进”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


    五里桥谈判在平津战役乃至整个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谈判达成基本协议,实现北平和平解放,使北京这座历史名城免遭战祸、200万北平人民免遭战火涂炭,为新中国首都的建立和建设奠定了基础。


    “北平方式”成为各个战场学习和效仿的榜样。1949年4月29日,大同和平解放;6月1日,榆林和平解放;8月4日,长沙和平解放;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这一方式加快了全国解放的进程。

    2021-09-18
  • “江山就是人民 人民就是江山”的三重逻辑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今年5月,在南阳视察南水北调工程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什么?就是守人民的心啊。人民拥护我们党,我们党就有生命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又饱含深情、意蕴深远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七千余字的讲话全文,“人民”一词出现了86次,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全篇,充分彰显了“人民”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之“重”,全面、准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论述,必须把握其中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理论逻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是社会历史观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是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进行的,而历史的主体是人民,人民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历史进程的最终决定性力量,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理论品格。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党,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在百年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指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并把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党的各项工作的标准。江泽民同志结合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实践指出,我们的改革和建设,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顺利推进,并提出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结合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指出,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推动者,并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始终把“人民”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明确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并进一步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地位的认识,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论断,人民与江山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一论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的党性原则,宣誓了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的信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深化,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光芒。


    历史逻辑:人民是党的力量源泉,是党执政最牢固的根基


    在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化解一次次危险,战胜一个个困难,在腥风血雨中不断发展壮大,在艰难困苦中取得红色政权,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紧紧依靠人民,深深植根人民,把人民作为党的力量源泉。回望党的革命历史,大革命失败后,跟随我们党闹革命而牺牲的革命者有30多万,他们当中大部分是人民群众;红军时期,人民群众就是党和人民军队的铜墙铁壁;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广泛发动群众,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支前民工543万,渡江战役支前民工320万,人民把“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讲,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生动诠释了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历史充分证明,人民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进,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其他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难以置信的奇迹,根基在人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人民干出来的,改革开放的历史伟剧是人民探索出来的,新时代的辉煌业绩是亿万人民奋斗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


    实践逻辑:人民是党战胜风险挑战的保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不断创造中华民族新的历史辉煌。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从国际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国内来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凸显,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面对风险挑战,只有紧紧依靠人民,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才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披荆斩棘、克服困难、取得胜利。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奋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21-09-18
  • 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我国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绘就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保持“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生动局面,是保证各族人民共享中华民族新的光荣与梦想的思想基础,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内蒙古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的主线,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工作的主线。”内蒙古作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我们党建立的第一个省级自治区、模范自治区,所有工作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具体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讲,内蒙古所有工作都应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五个认同”,形成“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团结如一人,是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根本保证。这就需要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把党和国家放在心中,始终把国家利益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作为最高利益,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领域,在工作谋划、推进、落实的全过程,在工作学习生活的各方面,都要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万众一心朝着伟大目标奋勇前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经济全球化出现逆流,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敌对势力对我干扰渗透破坏力度加大,民族问题和边疆民族地区成为他们阻挠、遏制中国发展崛起的重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全区各族干部群众要清醒认识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对内蒙古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性,始终把维护伟大祖国统一、中华民族团结作为最高利益和基本前提,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风雨同舟,和衷共济,应对一切风险挑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开启建设现代化内蒙古新征程的必然要求。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生命之依、力量之源。当前,我们正站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将更加频繁。这就要求所有工作都要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连结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携手开启新征程、奋斗新时代、开创新局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满足各族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让大家庭中每一个成员都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的宗旨和初心。要过上好日子,就必须团结起来。没有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大发展;没有中华民族的大发展,就没有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只要各民族手挽手、肩并肩,共同努力奋斗,各族人民的日子就一定会越来越红火,就一定能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推行国家统编教材,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当前,国家正在内蒙古民族语言授课学校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推行使用国家统编《语文》教材,明年和后年将分别推行使用《道德与法治》(政治)、《历史》统编教材。这是党中央着眼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确保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走向现代化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我们必须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充分认识党中央的深远考量,感受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坚决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语言相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形成认同。”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各地又有不同的方言。如果各讲各的,谁也听不懂,就难以形成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无从谈起。只有语言相通才能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形成高度认同,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宪法、法律规定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中国人,不论哪个民族、哪个地区的,都必须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既是宪法法律赋予的责任,也是每个公民国家意识和热爱祖国的具体体现。

    三科统编教材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教材。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人生观和祖国观、民族观形成的关键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从娃娃抓起。《语文》《道德与法治》(政治)、《历史》三科教材,贯穿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有着重要影响。学习使用三科统编教材,就是在立德树人,就是在铸魂育人,就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并不是并列关系,但在学习使用上并行不悖。顾名思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法定的全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而不是哪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逻辑上不是“1”和“1”的并列关系,而是“1+特色”的关系,“1”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就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外在表现,是本质。没有“1”,就没有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这样大家庭中的特色也就没有了长足发展的方向和力量。但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学习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并行不悖,国家鼓励各民族在学习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学习使用民族语言文字,让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更加精彩。

    坚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推进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工作,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是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本质要求。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党中央作出的基础性战略决策,必须坚定坚决落实。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做的是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工作,必须站在国家和民族大义的高度,站在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高度,站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推动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工作,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加强政策解读。让群众了解掌握政策,是政策更好落地的前提。要组织全区教育、民族、文化、社科、新闻等领域专家学者推出深度理论文章,做好推行国家统编教材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理论政策的阐释解读,从学理、道理、情理上,解疑释惑、析事明理,深入浅出地把政策讲清楚说明白,入情入理地引导人说服人。

    加强学习教育。要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编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学习辅导资料,通过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党支部学习等方式组织党员干部学习。“草原学习轻骑兵”“百姓名嘴”宣讲小分队等要深入田间地头、村庄院落、社区邻里、学校班组、生产车间开展面对面宣讲,引导广大群众充分认识推行国家统编教材、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大意义,自觉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自觉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加强宣传引导。全区各级各类媒体要组织对各级各类学校带课教师、班主任、学生的采访报道,教育、感染、引导学生和家长消除思想顾虑。针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和问题,认真细致做好政策阐释解读工作,一个一个解答;针对网上网下的不实信息和谣言,一条一条回应,让广大群众澄清模糊认识,全力营造理解支持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的浓厚氛围。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题中之义。内蒙古作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必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线,坚决维护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坚决呵护“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

    高举思想的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任务,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全区广大群众要自觉学习,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站、手机客户端、宣传栏、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阵地,运用学习会、宣讲会、研讨会、自主学习等形式,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并与第一卷、第二卷贯通起来,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刻理解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特别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使之成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坚持从小就抓、从幼儿园就抓,在全区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国旗进班级”等主题实践活动,举办“在国旗下成长——爱我中华”主题班会、高校“百场形势政策报告会”等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青少年心中深深扎根。要强化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要强化社会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十大行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和志愿服务、精神文明“六大创建”等活动,大力弘扬共创美好生活的时代新风,让理想信念的光芒在各族群众心中闪亮。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大力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加强文物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打造中华文化的亮丽名片。实施“亮丽内蒙古”重点图书出版工程、蒙古文重点图书出版工程、蒙汉文互译出版工程,讲好中华文化故事,壮大中华文化根脉。推进重大主题文艺精品创作,实施“红色百年内蒙古”重大主题文艺创作,热情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更好为人民立言,为时代立传,为民族铸魂。

    牢牢守住意识形态底线。各级党委(党组)要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好主管主办和属地管理责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导权。全区广大干部群众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清醒认识各种错误思想观点的本质,勇于同各种破坏祖国统一、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作斗争,深入践行守望相助念,维护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2021-09-16
  • 增进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西实践

    【壮美60年广西统一战线】增进“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西实践

    广西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壮族人口最集中聚居的自治区。1958年3月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区5600万各族人民,深入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全区民族团结和睦、经济兴旺繁荣、社会和谐稳定、边疆巩固安宁。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不断增强,成功探索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西实践。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广西是革命老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各族群众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红色革命传统,为党在广西开展民族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在广西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壮族自治区,让壮族这一全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自主地管理民族内部事务,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60年来,自治区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民族区域自治格局,先后成立了12个自治县和59个民族乡,给予3个县享受自治县待遇,让广西境内各世居少数民族都能充分享受民族区域自治权利;建立健全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制体系,先后制定(修订)实施了12个自治县自治条例和25个单行条例、67件涉及民族事务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等,出台了涉及民族方面的系列地方性法规,依法保障民族团结,60年来没有发生涉及民族因素影响民族团结的重大事(案)件;大力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全区公务员队伍中少数民族比例达43.3%,高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4.4个百分点,少数民族干部成为民族工作的重要骨干力量。60年来,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结合广西实际,不断创新民族工作体制机制,探索具有广西特色的民族工作思路,构建了党政齐抓共管、部门通力协作、有关方面参与、社会各界配合的民族工作格局,开创了广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大好局面,各族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不断增强。

    同心共筑中国梦:广西各族群众齐跳“同心舞”

    坚持共享发展,着力提升各族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60年来,广西坚决贯彻中央各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加快经济发展,持续改善民生,实现了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振兴、从偏远封闭走向开放前沿、从温饱不足走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巨变。如今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珠江—西江经济带、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等国家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江、海、边的优势和潜力得到充分挖掘释放。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跨越,在全国五个自治区中率先开通高铁、地铁,开通国内外航空线近300条,港口吞吐量达3.65亿吨,由过去的全国交通末梢一跃成为区域交通枢纽。创新驱动、开放带动、双核驱动、绿色发展四大战略全面实施,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工业从“一穷二白”到拥有10个超千亿元产业,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铝产业基地、木材加工基地,现代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2017年,全区GDP超2万亿元、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分别是1958年的832倍、371倍;城镇化率从1958年9.47%提高到2017年49.21%;率先在5个自治区实现国家“两基”目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先后实施整村推进扶贫模式、大会战形式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从1958年2100万人减至2017年267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5.7%。各族人民生活蒸蒸日上,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增强。

    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建设繁荣稳定和谐边疆,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广西各族人民自古以来一直肩负着镇守千里边关的崇高使命,爱国主义传统深厚持久。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八桂儿女高扬爱国主义传统,持续推进富民、兴边、强国、睦邻,不断开创了祖国边疆繁荣稳定团结和谐新局面。针对边境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边民既守边又守穷等问题,自治区大力实施边境建设大会战,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促进边民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收入持续增长。全方位、多层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命名五批114处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首创实施“国旗工程”,从边境、海疆一线到内陆城乡,常态化举行唱国歌、升国旗活动,在各族群众中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充分发挥与东盟海陆相连的独特区位优势,加快推进“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建设,成功举办15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持续提升“南宁渠道”影响力;加快建设东兴、凭祥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一批开放合作重点平台,持续推进沿边金融综合改革,大力推动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积极开展“留学广西”品牌和“中国-东盟戏剧周”“文化走亲东盟行”等系列人文交流活动。广西外贸进出口额目前排名全国第十三位、西部地区第三位,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量连续8年居西部省区之首,东盟连续17年成为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广西各族群众在投身边疆建设热潮和深化开放合作睦邻友好中,对伟大祖国的认同不断增强。

    繁荣发展八桂文化,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60年来,广西紧紧围绕提高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努力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壮乡风格、和谐兼容的民族文化强区,在繁荣发展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如今,全区构建了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了市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公共服务中心,创造了西部地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广西经验。持续推动文化惠民活动向基层延伸,打造了“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等民族节庆文化、“和谐文化在基层”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品牌,形成了“村村建阵地、乡乡搭舞台、周周有演出、月月有活动、季季有赛事”的群众文化新格局。推出了一批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讴歌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彩调剧和电影《刘三姐》风靡国内外,全国首部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15年常演不衰,13部舞台精品荣获“文华奖”,文学桂军、漓江画派在全国崛起。大力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兴安灵渠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壮族霜降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民族服饰、传统建筑、风俗习惯等特色文化符号得到有效保护。

    秉持各民族亲如一家的优良传统,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和繁荣的内在动力,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历史上广西经过多次大迁徙、大互动、大融合,民族分布上交错杂居、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兼收并蓄、情感上相互亲近。60年来,广西精耕细作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断加强城市民族工作,支持引导各民族共居共事共学共乐,各民族交往更加频繁、交流更加深入、交融更加密切。全区各级各有关部门利用自治地方逢10周年庆典、“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等重大活动集中宣传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争先创优活动,28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区(单位)”,营造民族团结人人有责、民族团结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国家通用语言普及率达85%,各族干部群众普遍会说两三种语言。积极稳妥开展民汉双语特别是壮汉双语教育,促进民族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结合移民搬迁建设一批民族和谐共居新村,全区城乡各族学生同读一个学校、同在一个班级、同住一个宿舍,心手相连、互学共进成为常态。不断创新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网格化管理,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中心”“民族之家”等平台,有序推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市民化,多民族的交流融合不断深入。在八桂大地,各族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了美满姻缘。全区128万多个家庭由两个民族以上组成,“十口之家、情融五族”的家庭结构传为佳话。“13456”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管理机制的“南宁模式”,成为我国城市民族工作五大模式之一。

    广西长期以来的实践证明,只有引导各民族不断增进“五个认同”,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更好实现各民族大团结大进步。今日的广西,5600万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大力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凝聚起建设伟大祖国的磅礴力量,同心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2021-09-16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课题,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在2019年9月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需要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增强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从“自在”“自觉”到“自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

    自在。在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统一国家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已经客观存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把我国各民族联系起来的,有无数条纽带:自成一体的地理单元是先天条件,由此形成的“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格局是现实土壤;“大一统”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格局是政治纽带;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是精神纽带;中原、草原、雪域、高原、海洋等区域之间互补共生的经济关系是经济纽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追求团结统一,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把自己建立的王朝视为正统。欧洲从古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就再也没有统一过。而中国从秦汉到隋唐,再到元明清,这三次统一每一次都比上次范围更广、力度更强,使中华民族作为统一的整体逐步走向成熟。正因如此,费孝通先生指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自觉。在近现代救亡图存的共同斗争中,我国各民族产生了同属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感。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100多年间,面对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各族儿女团结抗争、共赴国难,休戚相关的共同体特征更加凸显,中华民族意识应运而生。中华民国“五族共和”的建国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意识的发展。“九一八”事变尤其是“七七事变”以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各民族共同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东北抗日联军、大青山支队、回民支队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奋战在抗日一线,后方各族人民募集抗日物资全力支援前线。经过抗日战争的洗礼,“中华民族”成为全国各族人民普遍认同的共同称谓。1939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开篇即以“中华民族”为题,从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立场出发,阐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由中国各民族组成。这些论述,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华民族的基本观点。

    自强。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宏伟征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强化巩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并肩浴血奋战,推翻了内外敌人,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赋予了中华民族全新的意义。各民族携手走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迎来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纪元。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极大激发了全体中国人的国家认同感,显著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中华民族”一词深入人心,不仅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和许多法律、文件,更成为全社会普遍使用的指称全体中国人的固定用语。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修改《党章》,增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表述。2018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首次将“中华民族”写入宪法。这些都表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日益深厚、纽带愈发牢固。

    从“大联合”“大团结”到“大家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

    大联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联合的主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启示。马克思、恩格斯站在解放全人类的高度,主张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经过社会革命走向共产主义,最终形成“自由人的联合体”。他们指出:“只有无产者才能够消灭各民族的隔离状态,只有觉醒的无产阶级才能够建立各民族的兄弟友爱。”列宁提出“支持一切促进各民族间日益紧密的联系和促进各民族打成一片的措施”,主张建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统一的民主集中制的国家。虽然“十月革命”后的形势使得列宁选择了联邦制,建立了苏联,但列宁认为这是向中央集权国家的过渡。总之,打破民族之间的隔阂、封闭,实现民族之间的平等、联合,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主张。由于“自由人的联合体”在现阶段还无法实现,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开展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体建设,就成为走向未来“大同世界”的必要阶梯。

    大团结。中国共产党历任主要领导人关于民族团结的思想,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立足本国国情,在建立单一制国家的前提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都把民族团结作为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毛泽东同志号召,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邓小平同志强调要争取整个中华民族大团结。江泽民同志指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胡锦涛同志指出,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工作必须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主题。这些重要论述,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团结在认识上的不断深化。

    大家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论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论”,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联合思想、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深刻揭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必然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就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中,注意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把“中华民族”与“56个民族”对立起来,认为讲中华民族就不能讲各民族,或者认为讲各民族就是否定中华民族;另一种是把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简单地理解为土豆口袋同土豆的关系,认为中华民族仅仅是各民族的总称而已。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和坚实的现实纽带,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割裂的整体。我们不仅要让大家庭的每一个成员发展好,更要努力把这个大家庭建设好,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从“村头”“户头”到“心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逻辑

    村头。新中国实现了国家的基本统一和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中央政权的管理覆盖到村村寨寨的“村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政治保障。旧中国积贫积弱,国家管理能力薄弱,在基层缺乏组织动员能力,对一些边疆地区“鞭长莫及”,民族地区还实行着封建王朝遗留下来的政教合一、伯克、土司、山官等制度,民族隔阂、民族歧视还比较普遍,社会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和中国民族关系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国家得到基本统一,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实现了中央政府对祖国大陆各地的有效管辖;确立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等民族政策,建立了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在民族地区开展社会改革,扫除了旧制度,各民族共同迈进了社会主义大门,原先连基本人身权利都没有的农奴、奴隶翻身解放,成为现代国家的平等公民;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组织系统,从中央一直延伸到社会的最基层,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上下贯通、集中高效、具有高度组织动员能力的国家管理体系。这些伟大的变革,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组织性获得了巨大提升。

    户头。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生产力和社会活力的飞跃,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基础设施网连接起千家万户的“户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了经济社会基础。新中国搭建起一个现代国家的“四梁八柱”,但由于底子薄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尤其是民族地区,许多地方还处于自然经济的封闭状态,与外界的市场联系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落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够普及。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社会迸发出巨大活力,不仅显著提高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更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开辟了广阔空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人口大规模双向流动,不同民族成员共居、共事、共学的情况更加普遍;随着西部大开发等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基础设施的完善,民族地区的比较优势得到有效发挥,更加深入地融入全国大市场;随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日益普及,电视、手机、互联网等现代传播载体广泛使用,各族群众便捷地共享精神文化资源。这些深刻的变革,使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紧密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

    心头。新时代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迈向“强起来”,全国各族人民共创美好未来、共享新的光荣和梦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将扎根在全体中华儿女的“心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也面临“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诸多挑战。面对民族领域新的机遇和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明确提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定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课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中华民族的巩固和发展,在任何时期都是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综合演进的过程。但事物内部的不平衡性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民族工作在不同时期面对的主要矛盾不同,因而工作重点也与时俱进。在新起点上前进,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个方面着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我们要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存在,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构建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我们要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意识,用“中国梦”团结激励各族人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共同体过去70年的发展,就是这两个方面同向深化、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过程。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要把这两个方面更好地统筹起来,遵循客观规律,运用正确方法,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行稳致远。

    (作者系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来源:国家民委)

    2021-09-16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别策划

    5月31日,一场精彩的“六一”庆祝活动在银川市兴庆区第五小学举行。54名“优秀少先队员”和18名“新时代好少年”从少先队辅导员手中接过证书和奖杯。近期以来,学校在少先队员中开展“今昔对比看变化,知史感恩共产党”主题队日活动,引导少先队员通过新旧照片对比、红色故事分享等,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埋在孩子们的心中。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结合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我们认真开展‘传承党的百年光辉史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活动,以‘红领巾心向党’系列活动为统揽,以仪式教育为抓手,通过主题队日、荣誉激励、实践感召等方式,引导少先队员学党史、知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兴庆区第五小学副校长鲁淑庆说。

    “同学们,大家好!红石榴广播站又与大家见面了……”每天,兴庆区第五小学红石榴广播站的“主播”都会如期播报各类信息。在学校少工委的组织下,这些由10名少先队员组成的广播队伍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每天开设不同的栏目,通过宣传党史故事、民族团结知识等内容,为同学们了解党的百年历史、做合格接班人打好思想基础。

    “查找播报资料的过程,也是我们深入学习党的红色历史的过程。革命年代,正是靠着党带领各族人民共同抗争、浴血奋斗,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负责周三“红石榴故事会”栏目的五(2)班学生闫紫杨说,通过深入学习,让自己对党的历史、国家历史和民族历史有了进一步了解,也坚定了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决心。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自治区团委按照“五个四”方式全面推动,持续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和“传承党的百年光辉史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活动,全区各级少先队组织以“学党史听党话知党恩跟党走”为主题,广泛开展了“红领巾心向党”“红领巾爱学习”“党的故事我来讲”等系列活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革命薪火,用实际行动向建党100周年献礼。在兴庆区第五小学,“红领巾爱学习”主题活动在少先队员的广泛参与下,取得了良好效果。

    “我们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同步展开‘红领巾爱学习’主题活动,由1名党员老师带领1名少先队员,通过分享革命故事和民族团结知识的方式,让大家知史感恩共产党。”鲁淑庆说,依托“红领巾讲师团”、红领巾讲解员、主题团队课等载体,学校积极面向少先队员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广受学生喜爱。下一步,学校将在自治区团委的引领下,深入开展各类主题活动,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根植在孩子们的心中。

    2021-09-16
  • 56个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国庆佳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邀请来自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5个自治区的13名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来到北京参加国庆活动,9月30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他们,并通过他们向全国56个民族的同胞致以节日问候和良好祝愿,同时发表了饱含深情的讲话。这一生动感人的场景和深刻动人的讲话,真切而充分地表明,国家始终把56个民族同胞放在心上,把民族大团结的旗帜高高举起,把各民族人民的利益和梦想作为奋斗目标。


    正如总书记所深情回忆的:“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优势。”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千百年来,各民族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交流交融,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各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使各民族凝结为心心相印、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特别是近代以来,在共同抵御外侮、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历史进程中,56个民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结成一道新的长城,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顽强而勃发的生命状态。总书记所说的财富和优势,其根本正在于这种民族团结的无穷伟力。


    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的一条基本结论。历史充分表明,四分五裂、一盘散沙,中华民族就会任人欺凌、蹂躏与宰割;同心共济、团结一心,中华民族就顽强不屈、坚不可摧。今天,中华民族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正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向前,面临的时和势总体有利,但面临的艰和险在增多。光荣的使命、艰苦的任务告诉我们,中华民族这个命运共同体必须更加牢不可破,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从容自信地抵达梦想的彼岸。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56个民族一家亲。亲人之间,同胞之间,要讲求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讲求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的:“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的征程上,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让中华文化成为各民族人民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这个命运共同体就会释放出无穷的生命伟力。

    2021-09-14
  • 央视快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发展方向,必须在各民族中大力培育和践行。”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谈到民族团结时强调,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格局。建设共有精神家园、铸牢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共同的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用朴实而深刻的话语道出了铸牢民族共同体的真谛:“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优势。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都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各民族更要守望相助,铸牢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建构一个共有的精神家园,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中华民族精神共同体的价值基石,是各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纽带。

    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要倡导各民族之间互相尊重与包容,做到坦诚相待。习总书记在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曾动情地说,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民族团结,践行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认识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落实到具体行动中。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身先垂范,塞北草原、天山脚下、西南边陲……都留下总书记亲切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的足迹,回响着人民领袖关心少数民族群众的暖心话语:“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总书记的言传身教,为全党树立了光辉榜样,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遵循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扎实做好增进民族团结各项工作。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忆往昔,琵琶长笛曲相和;看今朝,各族人民齐高歌。踏上新征程,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华民族团结之花,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得更加绚丽。

    2021-09-14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民观点)——让我们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我们就能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形成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

    各民族共同奋斗,绘就了精彩的时代画卷。在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乡,千余户村民全部住进新房,所有自然村通硬化路,通信网络全面覆盖,特色产业遍地开花,“独龙族实现了整族脱贫”。独龙族的今昔巨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少数民族“一步跨千年”的生动实践,成为各民族共同奋斗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13个方面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先民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共同书写了我们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我们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我们伟大的精神。近代以后,面对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各族人民共御外侮、同赴国难,抛头颅、洒热血,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伟大史诗。在百年抗争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可以说,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人心所归,惟道与义。”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我们党把民族平等作为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开辟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新纪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7年来,民族地区累计减贫25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1%下降到4%,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泛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推进的鲜明特征。

    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新中国成立70年来,56个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推动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事实证明,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势,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我们就能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形成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书写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崭新篇章。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提出了具体要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支持和帮助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

    坚持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凝聚全体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我们就一定能让各族人民共创美好未来、共享中华民族新的光荣和梦想。

    2021-09-14
  • 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党的民族工作全过程各方面 ——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重要讲话

    “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全面回顾了我们党民族工作百年光辉历程和历史成就,深入分析了当前党的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从雪域高原到天山南北,从祖国北疆到西南边陲,民族地区面貌日新月异、少数民族群众生活蒸蒸日上。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推进的鲜明特征。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抓住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必须充分认识和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的深刻内涵,发挥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抓住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必须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党的民族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对于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抓好各项任务贯彻落实,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就要加强现代文明教育,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时代新人培育等工程,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要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力度,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就要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完善政策举措,营造环境氛围,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就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实际,以公平公正为原则,突出区域化和精准性,更多针对特定地区、特殊问题、特别事项制定实施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就要守住意识形态阵地,积极稳妥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问题,持续肃清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思想流毒,加强国际反恐合作,做好重点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海外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群体等的工作。


    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踏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党的民族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2021-08-31

  •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