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峥嵘岁月)

    图①:观众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学习。


    图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外景。


    图③:郑福来在卢沟桥上讲述抗战故事。


    图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大型雕塑《铜墙铁壁》。


    资料照片









    1937年7月7日,是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这一天,日本侵略者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企图灭亡中国。


    1945年8月15日,也是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这一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在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以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的巨大民族牺牲取得了伟大胜利,深刻昭示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伟大真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





    抗战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的荣光


    宛平城墙坑坑洼洼的弹痕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记载历史沧桑的展品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里,参观者或低语、或沉思、或感叹。参观人群中,一位父亲低声对儿子说:“当年,就是在这里,中华儿女奋起抗争,中华民族这头‘睡狮’苏醒了。”


    卢沟桥位于北京西南的永定河上,见证了日本侵略者企图灭亡中国的野心,也见证了中华儿女奋起抵抗的决心。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向卢沟桥一带的中国驻军发动攻击,并炮轰宛平县城,制造卢沟桥事变。中国驻军第二十九军奋起抵抗。卢沟桥事变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由此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就通过电波激荡着亿万国人的心:“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全民族实行抗战”,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响应。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从那时起,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共赴国难。讲起这段历史,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罗存康激动不已:“正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面旗帜,召唤全中国的各党派各界各军、工农兵学商,以及海内外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同仇敌忾,义无反顾投身到这场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伟大斗争中。”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大举增兵中国,妄图速战速决,在几个月内就使中国屈服。但是,中国全民族抗战汇聚起气势磅礴的力量,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者攻占广州、武汉,其攻势达到顶点,此后就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1943年,八路军卫南战役和林南战役揭开了中国战场对日战略反攻的序幕,直至最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民族耻辱。”张云逸大将的孙子、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张晓龙说,中华儿女经过极其艰苦的斗争、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终于取得完全胜利、获得民族解放。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1937年11月日军攻占太原后,在华北战场,国民党军队从前线大规模后撤,八路军则朝着相反方向大步挺进敌后沦陷区。此后,中国共产党建立一个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朗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战斗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支撑起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历史充分证明,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有没有一个政治力量可以把全民族团结起来,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1937年8月洛川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明确提出全面抗战的路线。1938年5月,毛泽东同志撰写《论持久战》,有力地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在战争最初阶段就富有远见地指明了战争整个趋势和发展过程,指明了争取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


    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体现为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建立、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团结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坚强政治领导核心。在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面对国民党的挑衅,中国共产党既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联合、求团结。1941年1月6日皖南事变发生,中国共产党依然以民族存亡为重,坚决维护、巩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纵观抗战始终,之所以能够维护团结抗战大局,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佑新说。


    1938年12月,日本发布《大陆命令第241号》,指令侵华日军以主要兵力进攻八路军、新四军和敌后抗日根据地。自此,以中国共产党抗日武装为主体的敌后游击战争在抗日战争中处于主导地位。美军驻延安军事观察组评论道: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有一种生机勃勃的气氛和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在整个抗战中抗击了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指战员伤亡60多万人,抗日根据地的群众伤亡600多万人。





    伟大抗战精神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强调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展柜中,一把锈迹斑斑的大刀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讲解员介绍:“抗战时期,中国军人凭着一腔血勇,在敌我力量相差悬殊的情况下依然手持大刀奋勇杀敌,不畏生死,令人敬佩。”八路军用过的文书、枪套,新四军的军鞋、搪瓷碗,缴获的日军武器及装备,中国共产党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示意图、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示意图……一件件文物、一幅幅照片,让参观者深刻感受到伟大抗战精神的力量。


    抗战时期,作家巴金写道:“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当时的一篇报纸社评写道:“今天南北战场上,是争着死,抢着死,因为大家有绝对的信仰,知道牺牲自己,是换取中华民族子子孙孙万代的独立自由,并且确有把握,一定达到。”抗战时期,中华儿女就是这样,为了民族生存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传承伟大抗战精神,是为了更好开创未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门口,刚刚看完展览的北京市民朱女士感慨:“我带女儿过来学习抗战历史、缅怀先烈,让她知道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贡献一份力量。”


    卢沟桥畔宛平城,阳光下已经有些暖意。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雄伟庄严,纪念馆前广场上,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独立自由勋章”雕塑格外醒目。

    2021-09-26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小康梦圆】“红果果”转型升级




    王烈臣在枸杞地里摘枸杞。


    金秋时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大格勒乡的枸杞地里热闹非凡,一颗颗红枸杞晶莹剔透,缀满枝头。田间地头里,采摘工三五成群地忙着采摘鲜红的枸杞;乡道间,装满枸杞的农用车来回穿梭;村子里,各家村民们正忙着晾晒鲜果。大格勒乡处处洋溢着幸福的气息,成为戈壁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上午9时,大格勒乡龙羊村党支部书记王烈臣带着自家的采摘工,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枸杞树上鲜红的枸杞镶嵌在一根根小刺中,王烈臣熟练巧妙地避开小刺,不一会儿,就摘了半盆枸杞。


    王烈臣是乡里最早开始试种枸杞的人,在他的回忆里:“我从2009年开始种植枸杞,虽说刚开始试种时枸杞的品种不好,产量低,可是那些种植户的收入要比我们种其他作物的人高出许多,看得我们心里直痒痒。”


    因为缺少技术支持和经验支撑,10多年前,对于像王烈臣这样的大部分村民来说,种植枸杞是一件需要冒险的事情,很多村民想都不敢想。“一亩地要种280到300株枸杞苗,虽然苗子有政府补贴,但是我们没有种植技术,也缺少种植经验,大家都不敢种。”王烈臣说。


    如何让农民掌握种植技术,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的一道难题。2007年,在乡党委的支持和引导下,菊花村首先试验种植了16.07公顷(241亩),当年成活率达85%以上;2010年,大格勒乡抽调机关工作人员成立枸杞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制定相关工作职责,从枸杞栽培技术、劳务、营销等方面为农民服务。


    解决了农民的种植技术问题后,加上村党支部和党员的示范引领,全乡四个村的村民开始陆续种植枸杞。按照“党建引领、产业强村、枸杞富民”的思路,大格勒乡围绕枸杞产业“种、加、销”全产业链建设,积极衔接枸杞收购加工企业,携手助推枸杞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构建起了枸杞产业发展新格局。


    王烈臣告诉我们,种植当年,他家枸杞地的收入就超过了30000元,随着枸杞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枸杞的产量逐年增加,品种也不断改善,经济效益比种大蒜、苜蓿翻了很多倍。如今,王烈臣家里不仅买了车,还在市区买了房子,日子越过越红火。


    去年,大格勒乡枸杞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全乡农业年生产总值达到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突破15万元。农牧业经济持续发展,全面落实重农强农惠农政策,扩大农牧业生产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枸杞为主的特色作物种植比重达到98%,不仅村民更富裕了,枸杞之乡的美誉也进一步凸显。


    为了将大格勒乡乃至青海枸杞品牌打造推广出去,大格勒乡引进三家枸杞收购加工企业,还通过农业企业与村集体入股合作的方式,建设枸杞精深加工,推动枸杞产业由单一的种植销售向精加工销售拓展,延长产业链,增加产业附加值,拓宽了收入渠道。


    王烈臣说:“大家的收益多了,思想观念也开始转变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要有品牌意识,要继续改良品种,引进先进技术,只有将枸杞品质做好,才能有更多人认识格尔木枸杞。”现在越来越多村民都明白,只有枸杞的品质好了才能有销路,有销路才能为品牌打造开辟道路,大家要齐心协力,把枸杞种植品质提上去,为品牌打造贡献力量。


    如今,大格勒乡通过争取国开行金融扶贫贷款项目,投入442万元,建设377座晾晒棚解决了村民晾晒二次污染问题。此外,还联合市农检站对大格勒乡枸杞生产、田间地头规范性经营技术进行培训指导,并引导村民填写标准化生产手册服务工作,现全乡有20多公顷地纳入格尔木市标准化种植示范区,8户列为科技种植示范户,进一步提升了全乡枸杞产出品质和枸杞产销综合效益。


    “以特色产品为依托,积极探索枸杞发展新路子,将大格勒乡枸杞打造成为全省枸杞产业发展的领头羊,带领全乡枸杞种植户增收致富,为培育格尔木本地特色枸杞品牌提供经验。”大格勒乡乡长巨海燕说,打品牌创特色,积极申报枸杞生态原产地保护,提升市场竞争力,把大格勒乡枸杞打造成世界名牌产品,以枸杞品牌带动特色旅游业发展,是大格勒乡目前正在努力发展的方向。

    2021-09-23
  • 学习百年党史 凝聚奋进力量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邢台市消防救援支队党委闻令即动,按照上级党委的部署要求,结合“三重四创五优化”活动,立足贯通“学思用”,统一“知信行”,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抓部署、建机制、强引领,形成步骤明确的“施工图”、分解到人的“责任图”,全力描绘基层和群众满意的“效果图”,扎实推动全市消防救援队伍党史学习教育高标准起步、高效能推进、高质量落实,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中,加快推动邢台消防救援事业高质量发展。


    精准发力,在真学真信中汲取奋进力量


    “抓好党史学习教育,是贯穿全年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针对消防救援队伍队站分散、人员成分多等特点,牢牢把握‘高标准高质量’要求,正确处理好‘自选动作’和‘规定动作’的关系,确保党史学习教育抓出实效、抓出特点。”在党史学习教育伊始,支队党委书记、政治委员宋敏向全市消防救援队伍提出了明确要求。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邢台市消防救援支队坚持以上率下、深学真学,以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为重点,把“学”作为党史学习教育首要任务,建立健全支队主官、班子成员、大队负责人“三位一体”示范领学机制,成立“党委宣讲团”,结合巡回指导和读书班等活动,支队领导带头到所在支部和联系单位开展党史宣讲、学习讨论、述学督学,切实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


    支队还邀请省委党校教授和老党员、老战士、老模范“三老”活教材来队讲述党史,以言传身教的方式,照亮指战员的“初心路”。


    支队以支部为单位联合成立“党史学习小组”,充分运用“三会一课”“周一夜学”“队前一刻钟”“小马扎”等形式,党委成员带头讲解党史知识、分享党史故事,交流学习感悟、碰撞思想火花、检验学习成效。


    开通“党史大篷车”在基层队站开展巡回宣讲,将党史学习教育搬到营区、训练场、红色教育基地,着力打造党史学习教育“移动课堂”,取得良好效果。


    丰富载体,在沉浸体验中重温初心之旅


    “通过学习党的百年历史,深深感受到革命先辈们脚踏实地、勤勉奋斗的责任担当,这是我们党不断挫败敌人、战胜困难的法宝。”在党史学习教育举办述学评学会上,支队组干科科长孙玉彪分享了主题党日活动后的感悟。


    支队将党史教育从讲堂延伸到现场,组织指战员走进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冀南革命烈士陵园、李保国纪念馆、董振堂纪念馆等驻地红色教育基地,开展“踏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系列主题党日活动,重温入党誓词、追寻初心使命,开展特色串讲等形式,引导指战员在边学、边看、边听中深入思考,不断汲取前进智慧和力量。


    借助党团活动室VR实景感受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震撼场景。运用“星火邢襄”党建云平台开展党史知识每日一考,实现远程化教育、科学化考评,达到以考促学。


    依托“邢台消防”公众号每日推送“百年党史天天读”,在支队信息网开辟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专栏,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及时传递学习教育“好声音”。制作党史学习教育展板、开设宣传专栏,营造“党史学起来,横幅挂起来,大屏亮起来”的氛围。创作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MV《青春模样》,在队伍内广为传唱。


    举办“永远跟党走”庆祝建党100周年红歌会、演讲朗诵和微党课比赛,创新开展“百年辉煌·红心向党”微党课、“心歌述党史”、“我和我的支部”微视频系列展播活动,在讲理论、抒真情、颂先进中拓宽党史学习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感受红色教育魅力,展现党的百年发展历程和光辉成就,抒发浓浓的爱党之情。


    解忧排难,在为民服务中展现队伍风采


    支队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载体,千方百计解决群众、指战员实际困难,真心实意为群众、指战员办好事实事。分别列出“我为群众办实事”“我为基层解难题”两张措施清单,涉及落实优待措施、抓好基层指战员培训、加强对基层的服务和指导等17个项目;在对外服务群众方面制定了主要涵盖“蓝朋友”志愿服务、深化打通“生命通道”工程、提高群众消防安全意识等9条具体措施,每个清单明确了责任人、牵头领导和完成时限。


    为城市的平安保驾护航,提供优质的消防服务,是消防救援部门应有的分内职责,也是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实践。针对全市小微企业消防安全管理较弱的实际,今年年初,邢台市消防救援支队提请市政府将小微企业及家庭作坊消防安全示范点建设纳入到了2021年度全市民生实事项目,针对小微企业及家庭作坊易发生“小火亡人”事故的现实问题,提请市消防安全委员会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小微企业及家庭作坊消防安全管理的指导意见》,全面规范企业自我管理行为。同时,成立19个帮扶指导小组,实地督导小微企业及家庭作坊示范点建设,针对存在的隐患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将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服务承诺落到了实处。


    此外,该支队还通过一系列举措,让百姓看到消防救援部门真正在“为民解忧”“真心办实事”。该市将消防设施、消防车通道、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充电场所等纳入市委、市政府“三重四创五优化”、老旧小区改造、民生实事、绿色社区创建等工程,消防、公安、城管、住建等部门联合发力,推动消防安全重点任务落实。今年以来,该市每月开展部门联合执法不少于4次,全市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8万个,停车场76个,新装电动车集中停放、充电设施3200余处,通过集中力量办好事、办大事,打通了居民身边的“生命通道”,确保了群众的消防安全,解决了困扰群众的烦心事。

    2021-09-18
  • 把实事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辛苦你们了!让你们跑这么远的路上门办理,真是太感谢了!”近日,80岁高龄的张淑云老人在朝阳县不动产登记中心工作人员帮助下,在家顺利完成了房屋登记手续,老人十分满意。


    像张淑云老人这样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因其不能到现场,业务无法办理。朝阳县不动产登记中心延伸服务触角,开展上门服务。同时,他们还深化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对不动产登记全流程系统进行优化,压缩办理时间,方便群众办理相关事宜。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朝阳县各县直单位、各乡镇(场)街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争作贡献促振兴”实践活动,组织党员干部进万家门、办万家事,用心用情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办实事、开新局的强大动力,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家门口就能拿到证,太好了!今后看病、买药还可以报销,减轻了药费负担、减轻了生活压力,多亏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也非常感谢工作人员的贴心服务。”采访中,羊山镇羊山村村民陆国元如是说。今年58岁的陆国元患有高血压,需常年用药物控制血压,不久前,他在家门口顺利通过鉴定拿到了“两病”证。


    针对基层困难群众由于身体、交通、观念等原因,不去医院就医、鉴定、办理“两病”证,因此不能享受糖尿病、高血压“两病”医保待遇的问题,朝阳县医疗保障局打破常规,降低门槛,简化程序,组织精干力量深入村屯,到乡镇卫生院为群众办理“两病”证,以送服务上门的方式为群众做好点对点衔接、疾病分类统计以及政策标准宣传。截至目前,县医疗保障局已经为全县“两病”患者现场办证及为纳入规范化管理的“两病”人员发证共计8000余本,此项工作仍在持续进行中。


    羊山镇推出“农家书屋·阅读服务点”“农家书屋·大篷车”等服务,解决了农家书屋服务基层“最后一公里”问题。县教育局紧紧围绕师生、家长关注的问题重点采取了保护师生权益、改善就餐环境、翻新桌椅、帮扶困难学生等20项重要举措。朝阳县28个乡镇(场)街道按照《朝阳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工作要求,集中开展环境治理,清堆治乱工作全面推进,小广告清除工作全面展开,道路两旁、河道两侧、桥头两端、沟渠、田间地头、农贸市场及周边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美丽人居环境逐步提升。


    按照《在全县党员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实施方案》要求,朝阳县每半个月就更新一次“我为群众办实事”清单,明确具体任务与完成时限,各项实事有序推进。截至目前,全县共征集“我为群众办实事”事项935件次,已完成567件次。

    2021-09-18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牢记初心使命争取更大光荣|未来的图景中一定有我——新时代青年在不懈奋斗中书写精彩篇章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广大青年发出号召:“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时代召唤,振奋人心。接过历史接力棒的新时代青年信念坚定、意气风发,志在迈向新征程的道路上留下坚实的足印。


    奋进有我:以青春活力追求理想


    黑土地上,一片翠绿。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高强教授团队的试验田里,玉米长势正旺。“我们和农民吃在一起,干在一起。”团队青年教师王少杰介绍。


    这支40多人的团队,“85后”是绝对主力。这群青年最开心的事,就是看到黑土地各项肥力指标的提升。“为了持续扛稳粮食安全的重担,大家还得加把劲儿。”王少杰说。


    28岁的邓清云,是湖南省祁阳市浯溪街道沿江路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当地群众夸他:“年轻人,肯吃苦。”


    组织接种疫苗、核查老旧危房、调解居民矛盾……每一天,邓清云都很忙碌。“不深入群众,怎么开展工作?”邓清云这样看待自己的日常工作。


    伟大目标,激发青春活力。


    西藏山南市浪卡子县的19岁高中毕业生益西曲珍,选择将临床医学专业作为高考志愿,学好医学服务家乡人民,是她的目标;34岁的吉林长春供电公司工人黄立宇正完善自己编撰的变电站巡视口袋书,为智能电网建设贡献力量,是他的心愿;32岁的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土木系教师刘铭劼,在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的建设中攻关,最大程度减小地震破坏影响,是他的理想……


    开拓有我:以激昂斗志勇攀高峰


    “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党梦溪的宣示,表达了新时代青年人勇攀科技高峰的精神状态。


    今年4月,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取得圆满成功。党梦溪所在的西北工业大学窦满峰教授团队,光荣参与了这一任务。


    “很荣幸能参与祖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党梦溪说。


    在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金鼎山育种基地,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吴俊和团队成员正忙着采样,提取DNA进行分析,为下一步科研做准备。


    “80后”吴俊是团队核心成员。他介绍说:“杂交水稻目前正围绕抗主要病虫害、耐高低温、耐旱等目标开展育种工作,开展耐盐碱杂交水稻科研攻关。”


    “储备超高产技术,保障基本口粮安全,是袁隆平院士毕生的追求,也是我们的追求。”吴俊表示。


    焊花四溅,34岁的中建钢构天津有限公司焊接技师吕永东在滚滚热浪中工作,他练就一身硬本领,创造出许多新工艺;从大城市回乡创业,32岁的西藏甘露藏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格桑罗布带领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科研团队,正开展藏医药现代化研发……


    奉献有我:以“无我”胸襟挥洒青春


    2019年,作为中国海油援藏干部,37岁的付晓宇来到平均海拔4800米以上的西藏那曲市尼玛县工作。从小在天津长大的他,从“海平面”一下跃升到雪域高原,刚开始时,头疼失眠是家常便饭,但他没有退缩,很快投身到尼玛县完全小学的更新改造工作中。


    如今,这座高原学校焕然一新:宿舍整洁、道路笔直、操场平整……六年级学生次仁多吉说:“我们有了新的篮球场,太开心了。”


    “青年人要有敢飞的志向,还要有能飞的翅膀,我们援藏工作队一定不辱使命。”付晓宇说。


    国网宁夏海原县供电公司营业班班员朱昶旭,奋战在宁夏西海固。26岁的他,在艰苦的环境中,第一次一个人翻过大山、走进山沟,和电力工人一起,进行农村电网改造。


    工作中,他见证了荒山秃岭如何变成绿水青山、贫瘠土地怎样变成飘香果园,更看到了当地群众日子越过越好。“我的目标,是让村民在炕上就能喝到电泵抽来的黄河水。”朱昶旭说。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使命光荣,重任在肩。

    2021-09-16
  • 人民日报任仲平文章:继往开来的世纪伟业——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时刻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在天安门城楼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诗经》里的悠悠吟唱,穿越千年风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变成了现实;中国共产党人的接续奋斗,历经百年沧桑,把全面小康的里程碑树立在复兴之路上。


    对中国人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国家发展巨变的雄壮交响,也是人民笑颜绽放的鲜活故事。它书写在消除绝对贫困的人间奇迹里,书写在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中,书写在不断增多的蓝天、不断延伸的绿道、不断改善的居住环境里,书写在让人民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的不变追求里……


    翻开世界各国的史册,不乏繁华的历史,不乏骄人的盛世,但鲜有哪个时代、哪个国家,能像今天的中国这样,致力于“一个不少”“一个不落”的全面福祉,能在如此广阔的领域取得如此显著的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伟大壮举!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中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显著缩小了世界贫困人口的版图,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人均GDP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几十美元到2019年突破1万美元,让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世界人口翻了一番,在14亿多人口的规模下,人均GDP1万美元所产生的各种效应,更让人充满信心。


    回望过往的奋斗路,我们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世纪伟业,把光荣与梦想写在了历史深处;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我们还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继续在人类的伟大时间历史中创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时间。


    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我们身后是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面前是喷薄而出的曙光!


    (二)许多时候,鲜明的时代感,在与历史的对照中油然而生。


    “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席话,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共鸣。


    上了年纪的人,对这样的场景都不陌生:夜幕降临,一家人围坐在煤油灯下,母亲做针线,孩子写作业。那时候,“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就是人们对未来的真切向往。人们所思所盼的是如何解决温饱,梦寐以求的是拥有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三转一响”,“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就是美好生活的象征,“万元户”更是许多家庭奋斗的目标。


    犹记改革开放之初,为了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改变国家落后的面貌,全国掀起了一股出国考察热潮。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之大,给人们带来很大震动:“看得越多,就越知道自己多么落后”“差距太大,很有咄咄逼人的紧迫感”。


    从“8亿人吃不饱”到“14亿多人要吃好”,从拥挤缓慢的绿皮火车到闪亮全球的高铁名片,从一针难求的青霉素到向全球提供超过4.8亿剂新冠疫苗,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35岁提高到77.3岁,钢铁产量从不够“每人打一把菜刀”发展到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经济总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3679亿元增长到突破100万亿元大关……生产生活的变化,展现着全面小康的深远意义;举世瞩目的成就,构筑起中国人民的自信基石。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中国是带着首都被八国联军攻占的耻辱进入20世纪的。1900年,列强军队在紫禁城阅兵庆祝胜利,北京大街小巷遍悬占领军国旗。鸦片战争后,从“器物不如人”到“制度不如人”,再到“思想文化不如人”,中国人饱受欺凌和屈辱,民族自信心更是跌入了谷底,有人甚至提出这样的困惑: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


    …………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不了解数千年的灿烂文明,就无法读懂中华民族的复兴意志;不理解上百年的苦难屈辱,就难以体会中国人的小康梦想。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正因为它如此持久,才更为深沉;正因为它如此曲折,才更显珍贵;正因为它如此艰难,才更加震撼。


    1919年,孙中山先生完成他的《建国方略》,当时的中国人多将其视为无法实现的梦想:修建160万公里的公路,开凿并整修全国水道和运河,建设3个世界级大港……截至2020年底,中国公路总里程519.8万公里;在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10名的港口中,中国港口分别占8席和7席。


    1935年,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方志敏同志写下了感人肺腑的名篇《可爱的中国》,期盼一个“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的“可爱的中国”。2021年,方志敏的女儿方梅说:“父亲毕生都在为一个可爱的中国而奋斗。我可以告慰父亲:您笔下‘可爱的中国’,我替您看见了,而且比您想象的还要好。”


    从18世纪到20世纪,西方国家飞速前进,中国却一次次错失工业革命的机遇、全球化的机遇、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只是“蜗牛般地爬行”。今天,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奇迹”,更找回了中华民族曾经“失去的二百年”。


    百年沧海桑田,换了人间。


    一位作家曾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对中华民族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也是民族自强的历史时刻。


    (三)2021年2月4日,春节前夕,江西井冈山,白银湖村村民邱冬华贴上新对联——上联:“脱贫全靠惠民策”;下联:“致富迎来幸福春”;横批:“共产党万岁”。


    90多年前的1928年,邱冬华的曾祖父邱启山也曾写下一副对联,那一年中国共产党打土豪分田地,制定《井冈山土地法》,穷苦农民获得梦寐以求的土地——上联:“分田不忘共产党”;下联:“幸福牢记毛委员”;横批:“共产党万岁”。


    两副对联,一样的横批。这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写照,也是中国百年巨变的缩影。


    中国的全面小康,犹如一幅前后相续的长卷,有筚路蓝缕的创业征程,有气壮山河的建设浪潮,有波澜壮阔的改革探索,也有拥抱世界的开放襟怀。在这条路上,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我们用一百年奋斗,赋予人类现代化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这个特色,就是“中国式的现代化”。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用“小康”描述中国的发展愿景:“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小康”,这一饱含深厚文化底蕴、富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美好愿景,由此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醒目路标。


    “小康”的提出,并非偶然。


    千百年来,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慨,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憧憬,再到严复“故居今而言救国,在首祛此贫”的期盼,“小康”是中华民族对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恒久守望。


    自18世纪蒸汽机吐着白气推开现代化大门以来,在人类现代化的赛道上,中国很长时间内都是迟到者。“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遭受苦难屈辱的缘由,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带领人民追赶跨越的动力。


    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就号召,“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编制实施五年规划(计划),提出“四个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坚定地把现代化视作走向复兴的路径。


    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虽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属性,并在与人民同甘共苦的实践中摸索出正确航线。


    “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目标放低一点好,可以超过它”,小康目标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精神;“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小康内涵的丰富,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品格。


    从“小康之家”到“小康社会”,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在小康内涵的拓展中不断提升;从党的十三大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到党的十五大明确“新三步走”发展目标,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分两步走”战略安排,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把握日益深化。


    正如一首荡气回肠的歌曲《奔小康》所唱——


    “猎猎风中,为民担当。久经磨难的中国人,几曾奢谈富强。百年奋斗,千年梦想,老百姓跟着共产党,好日子才有希望……永诀贫困,奔我小康,为了人民谋幸福,不畏雨雪冰霜……”


    (四)最难走的路是上坡路,登顶前的冲刺最艰辛。


    “我说过,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中国人说话、中国共产党说话、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说话是算数的!”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的这番话振聋发聩。


    到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我们党进入新世纪后,在基本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提出的奋斗目标,是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然而,如期践诺,又是何等不易!


    在长期的接续奋斗中,我们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越来越厚实。然而,“凡作事,将成功之时,其困难最甚。”向终点线冲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面临着艰巨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国所处方位可谓“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


    一方面,是更大的风险挑战——


    比如,面对金融高杠杆率和流动性风险、银行不良贷款风险、影子银行风险、房地产金融化泡沫化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如何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为全面小康筑牢安全堤坝?


    比如,2012年,我国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降至10.2%,减贫进入国际公认的“最艰难阶段”。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如何啃下“硬骨头”,实现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


    比如,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体、垃圾围城、农村环境问题已成为民心之痛、民生之患,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如何保卫蓝天、碧水、净土,确保全面小康经得起历史检验?


    …………


    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即便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忧患意识,提出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在前进的道路上,还是会有“黑天鹅”“灰犀牛”不期而至。


    人们没想到,霸权国家会单方面挑起经贸摩擦,处心积虑对中国进行遏制打压、围追堵截;谁也没料到,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会突然暴发,世界经济会陷入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衰退,给爬坡过坎的中国带来一道道“加试题”。


    另一方面,是更高的目标要求——


    进入新世纪,我们已经迈入小康社会门槛,但这一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经济增长翻了近两番,但每创造1万元GDP所消耗的能源,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物质生活已普遍明显改善,但收入差距拉大问题也在凸显。如何解决这些发展起来后的问题,把现代化进程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全面小康”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不能让任何一个领域滞后,不能让任何一个人掉队,不能让任何一个区域落下。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


    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区域发展战略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系列大手笔大方略,彰显着治国理政的责任担当;一个个新实践新创造,开辟出中国发展的广阔空间。


    “十三五”时期,我们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下大力气固根基、补短板、强弱项,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污染防治攻坚战效果显著,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取得成效,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


    2021年6月8日,世界银行发布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从此前预估的7.9%上调至8.5%。中国经济在100万亿元高基数之上依然保持强劲增长,这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创造的时与势。


    有时候,看似枯燥的数据,却能让人直观感受“大历史”。


    9899万人,这是8年来摘掉贫困帽子人口的总数;98.2%,这是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1.5万亿元,这是2020年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的让利金额;超过6000万人,这是“十三五”时期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0.8%,这是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到2020年10年的累计实际增长幅度……


    有时候,身边发生的变化,可以让人更好理解“大变革”。


    这几年,生活在云贵山区里的孩子们,也能用上触控笔、智能电子白板等课堂新装备了;长江边上的人们发现,久违的河豚回来了,刀鱼也越来越多了;各地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人们办事不再“跑断腿、磨破嘴”了;全国扫黑除恶扫出风清气正,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强了……


    伟大的奋斗,凝结成历史性成就和变革;汗水的结晶,折射出全面小康的成色。


    “为了摆脱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付出了史诗般的努力。”有外国观察家如此感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一次为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写下温暖而生动的注脚。


    (五)“东南风吹西北暖,那年你到咱家来,拔掉穷根把花栽,美得哟,沙漠变花海……”2021年初,一部名为《山海情》的电视剧冲上热搜,也让中国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典范——宁夏闽宁镇走进全国观众视野。


    沙与海,山与川。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宁夏和福建这两个相隔数千公里的省份,因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的政策,结下了跨越山海的深厚情谊,共绘了先富帮后富的壮阔画卷。


    环顾全球,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世界级难题,许多国家的“锈带”地区在转型突围中,同样不缺人才、资金和决心,但大都以失败告终。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家庭,富不忘穷,兄弟同心,长期互助,协作共赢,这又是怎样的人间奇迹?


    “这在世界上只有我们党和国家能够做到,充分彰显了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掷地有声。正是这种优势,让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把一个个“不可能”变为“可能”。


    人们不会忘记,在伟大抗“疫”斗争中,“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所诠释的初心使命,“封闭一座城,守护一国人”所彰显的英雄本色,“全党一面旗、全国一盘棋、全民一条心”所凝聚的磅礴力量……


    人们不会忘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先后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1800多名党员干部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对自己的发展道路有了更加坚定的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党的领导是最本质的特征。近代以来,只有中国共产党,以其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结束了“四万万中国人一盘散沙”的局面,第一次让中国作为一个整体来追求现代化,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了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哪有社会主义中国?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哪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人民至上是最鲜明的底色。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悠久文明是最深层的基因。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经济上、物质上的成功,更是一种具有文明意味的制度探索和文化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曾说,“自古有不王道之富强,无不富强之王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载着中华文明鼎新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宏大叙事,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六)2020年11月4日,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几天下来,674家参展商、1351家采购商共达成合作意向861项,累计意向成交726.2亿美元,比上届增长2.1%。在全球疫情肆虐、经济严重衰退的背景下,这样的成绩单来之不易。


    近年来,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中国各种外贸交易类展会越办越多、越办越好。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国消费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为世界贸易和经济复苏注入了强劲动力。


    纵观世界历史,一个发展中大国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能持续地为提升人类社会整体发展水平作贡献,这是十分罕见甚至是绝无仅有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规模宏大、意义重大的人类实践”“让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为世界树立令人鼓舞的榜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伟大催化剂”……来自国际社会的评价,道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工业革命以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人们见到了太多“血与火”的侵略,太多赤裸裸的掠夺。即便在这些现代化国家内部,也形成了巨大的收入鸿沟,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差距,带来了持续的社会动荡。有西方政治学家感慨,“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


    反观中国,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现代化的征程上,不仅走出了自己的成功发展道路,还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两大奇迹”: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从内部看,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在全球疫情防控中,人们清楚地看到,即使是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如果执政党背离人民,也会损害现代化成果。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疫情防控的重大战略成果,就在于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


    今天,世界上很多人都在谈论人权。“以人民为中心”,这正是中国奉行的人权理念。“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中国发展成就归结到一点,就是亿万中国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贡献正在于此,中国创造“两大奇迹”的深层密码也在于此。


    2020年,美国一家知名公关公司发布信任度调查显示,中国民众对本国政府信任度达95%,在受访国家中高居第一。什么是民心?这就是民心。什么是人权的标尺?这就是人权的标尺。


    从外部看,这是坚持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作为历史上曾经遭受欺凌、蒙受屈辱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发展的目的是赢得尊严和安全,让历经苦难的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小康”就是这一逻辑的集中表达。朝着这个目标不断迈进,中国在亿万人民的不懈奋斗中发展了、强大了。


    中国是在落后的境遇中走上现代化道路的。追赶者的身份,很容易让人低估了中国道路的独特优势,甚至认为中国会走上西方现代化的老路。近年来,西方一些人所谓的中国“掠夺资源”“盗窃知识产权”“强制技术转让”等论调,不过是反映了他们以己度人的自我想象和高高在上的傲慢无知。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素以吃苦耐劳闻名于世。中国今天的发展成就,不是偷来抢来的,也不是别人恩赐的,而是中国人民几十年含辛茹苦、流血流汗干出来的。中国人民深知,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想发展就要靠自己苦干实干,不能寄托于别人的恩赐,世界上也没有谁有这样的能力。


    马克思说过,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完全不同的结果。在人类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变了现代化的“单向趋同”,增进了全人类的整体福祉,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多样化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路径。


    这一伟大成就再次表明,“中国发展是属于全人类进步的伟大事业”。


    (七)奋斗者的脚步永不停歇。历史性的抵达,换个角度看就是开创性的进发。


    “培训乱象,可以说是很难治理的顽瘴痼疾”“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跟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密切相关”……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来共同关心这些教育问题”。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上得了学”已经不是问题,“上得好学”又成为新课题。


    教育问题只是一个缩影。如何满足水涨船高的期待、解决发展起来后的问题,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这个意义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不屈不挠、长期奋斗的果实,更是启航新征程、扬帆再出发的动员。


    这样的数据令人自豪:如今的中国,拥有占全球70%以上的5G基站,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占世界一半,消费级无人机占据一半以上全球市场,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总量70%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我们积累了雄厚物质技术基础,开辟出巨大发展空间。


    这样的清单催人奋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判断,提醒我们还面临许多矛盾和挑战。


    如果说,当年“小康”目标提出时,我们还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那么,尽管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但全面小康还是“在路上”的现代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依然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它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


    善治国者,善于谋势;决胜负者,长于布局。


    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安排;


    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这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的战略部署。


    以时间节点为坐标,方可环环相扣、节节取胜,击鼓催征稳驭舟;以历史方位谋伟业,才能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不畏浮云遮望眼。


    在这场以百年计的伟大征程上,我们有“风卷红旗过大关”的严峻紧迫,也有“风展红旗如画”的慷慨激昂;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的豁然开朗,也有“又踏层峰望眼开”的使命召唤——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八)2021年1月30日,福建福清。在中国利用核动力发出第一度电的50多年后,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在这里投入商业运行。


    “对于关键核心技术,我们都一件件进行了突破,没有‘卡脖子’的问题。”企业负责人这样介绍。“没有‘卡脖子’的问题”——短短几个字,道出了自立自强的决心。


    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开通,到“嫦娥五号”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从特高压技术后来居上,到C919大飞机准备运营;从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研制成功,到第五代战机歼20正式服役……这几年,我们把“卡脖子”清单变为科研攻坚清单,正在一步步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


    犹记19世纪末,孙中山先生浩叹,“中国积弱,至今极矣!”犹记新中国初创,毛泽东同志感慨,“现在我们能造什么?……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犹记改革开放前夕,邓小平同志发问,“什么叫社会主义?它比资本主义好在哪里?”……


    时间铭记梦想的足迹,历史镌刻奋斗的功勋。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把现代文明带到时间的坐标中;一个饱经沧桑的民族,把复兴的图景描绘于前进的道路上。


    “中国以后要变成一个强国,各方面都要强。”习近平总书记的铿锵话语,道出了大党大国的雄心壮志。承载百余年仁人志士艰辛的探索,汇聚亿万人民不懈的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如东方的一轮朝日,正光芒四射,正喷薄欲出。


    “共同富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202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公布。一个人口数量堪比欧洲大国的省份,正在打造共同富裕的样板——2035年“基本实现共同富裕”。从共同富裕入手,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注定是一段更加壮丽的伟大征程。


    回顾人类现代化的历史,18、19世纪,世界上发展起来的一批国家,如英国、法国等,人口是千万级的;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批国家,如美国、日本等,人口是上亿级的;而21世纪中国的现代化,人口则是十亿级的,超过前两批国家人口的总和。这不仅仅是人口数量的简单增加,更是对人类文明进步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贡献。


    “中国空间站将成为国际太空合作的重要平台”。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中国人首次进入了自己的空间站。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和实验舱上均配备标准化的载荷接口,具备开展各类科学实验国际合作的能力,中国空间站将成为一个造福全人类的太空实验室。


    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在现代化的征程上,中国不仅追求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也始终秉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


    中华民族追求强大,更追求伟大。


    志在千秋伟业,百年只是序章。当我们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去理解中华文明,“以百年、千年为计”去看待历史使命,更感时间的紧迫,更觉前途的光明,更知责任的重大。


    (九)历史让人回味,未来令人神往。


    “七一”前夕,位于国家体育场北侧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隆重开馆,党和人民百年奋斗铸就的功勋和光荣,勒记在了祖国首都的中轴线上。


    从永定门到钟鼓楼,从中华民族园到奥林匹克公园,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到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一条中轴线,浓缩着中华文明由衰落到复兴的苦难辉煌,凝聚着中华民族由独立到富强的雄心壮志。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我们已经走出一条光明大道,我们要继续前行。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大时刻,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响彻神州——


    “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


    时间属于奋进者!历史属于奋进者!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如磐信念敲响岁月的洪钟,以昂扬姿态拨动时代的琴弦,我们一定能奏响更加雄浑壮阔的历史交响,书写更加灿烂辉煌的发展篇章。


    “加油、努力,再长征!”这是一场中华民族跨越数千年的进军,向着美好未来,向着人类明天!

    2021-09-16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牢记初心使命争取更大光荣|打好攻坚战和持久战——各地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的话语直抵人心,指明了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新时代新征程,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各地干部群众昂扬奋进,在不断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展现担当作为。


    新时代新征程,奋进迈向高质量发展


    从经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必须加速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正坚毅前行。


    “七一”前夕,为促进高质量发展,北京集中开工100项有影响力、投资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的重大项目,总投资超过839亿元。


    北京市发改委主任谈绪祥说,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令人精神振奋,工作方向更加明确,底气更足了。“十四五”时期,北京将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对稳投资、稳增长、稳预期的关键支撑作用,同时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两翼齐飞,构建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好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在浙江嘉兴,100年前南湖红船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的第一步,而在第二个百年新征程上,共同富裕将领航浙江。


    “家里有房、出门有车、收入稳定、配套完善。”这是嘉兴南湖区凤桥镇新民村村民俞卫军对幸福生活的憧憬。2020年,他靠种葡萄、打工、农机服务,年收入超过40万元。截至2020年,嘉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61:1,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快推进建设,川渝两省市正强化产业协同发展,携手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


    “推动成渝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既是服务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加速自身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重庆市经信委主任陈金山说:“我们将以共建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为主要抓手,打造发展‘热土’。”


    在中原地区的河南,借助“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凭借自身优势运送抗疫物资、精密零部件、急需消费品等货物,发展路子越走越宽,成为保障国际贸易与交流的重要通道,筑起内陆开放的新高地。


    新起点新方向,激活创新绘制新蓝图


    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抓住创新这个源头,奏响科技自立自强最强音。


    北京经开区8日发布“十四五”时期发展建设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规划,提出建设全球产业新城综合发展标杆,并围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等7个维度形成30项指标。


    “我们必须学习好贯彻好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聚焦重点任务,把激情和干劲汇集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来,争当高质量发展的‘开路先锋’。”北京经开区工委书记王少峰说。


    在南京,曾牵头制定青藏铁路治理冻土低温热棒技术标准的中圣科技(江苏)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郭宏新,这几日正带领企业致力太阳能多晶硅核心装备等重大能源装备国产化。


    “只要每个科技企业都做到行业顶尖、成为一根针,创新创业必将达到新的高度。”刚刚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的郭宏新说,作为一名有34年党龄的党员,将坚定不移践行“科技自立自强”使命担当,做好科技创新的引领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落户重庆市璧山区的重庆康佳光电技术研究院,近年来持续攻克MicroLED显示屏关键核心技术,提交专利申请674件,跻身该领域领军企业行列。研究院技术副总监忻海辉满怀信心地表示,将持续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形成光电技术产业集群,助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举措新作为,绿色发展谱下新篇章


    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绿色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以前走到河边,蚊蝇乱飞、满河杂草、垃圾遍地,现在河清水畅、鸟语花香、道路畅通。”家住河南平顶山市遵化店镇韩庄村的席素芝,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看着身边的环境之变,不断感慨。


    近年来,河南省把生态文明建设当作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对待,持续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五年来全省PM10和PM2.5分别下降34.6%和32.5%,重污染天数下降60%。


    日前,江苏南京市江宁区在新济洲湿地公园码头开展长江流域水生物资源增殖放流,7000余万尾鱼苗跃入长江。作为我国首个洲滩型国家湿地公园,新济洲在经过休养生息式保护后,五年来动植物数量接近翻倍增长,长江经济带正实现绿色转型发展。


    位于重庆两江新区的上汽依维柯红岩商用车有限公司生产的氢燃料重卡,已被多个氢能示范城市列为推荐车型。总经理楼建平说:“瞄准未来汽车行业发展趋势,我们正加紧氢燃料重卡技术研发,在实现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努力为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匠心独运丹青手,万里山河起宏图。各地干部群众正意气风发,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2021-09-16
  • 周永开:“党是我一生的追随”

    “我为党为人民仅仅做了一丁点儿小事情,却让党和国家、让组织深深地牵挂着,并且给了我至高无上的荣誉。‘七一勋章’闪耀的璀璨光芒,必将照亮我继续前进的道路,激励我永葆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初心使命。”6月29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周永开被授予“七一勋章”。载誉归来,他如是说。


    “党是我一生的追随”,这是周永开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的信念。自1945年光荣入党以来,他先是在隐蔽战线上与敌殊死搏斗;后两手泥土、两袖清风为民造福,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草鞋书记”;离休后,又将一度荒芜的花萼山打造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周永开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了“初心为人民,事业万年青”的真谛。


    矢志入党,团结工农求解放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梁大湾村,村如其名,三面山裹着一湾水。刚进村口,对面山岩上的两个白色大字——“农魂”便扑入眼帘。环顾四周,其他几面山上,“中国共产党万岁”等4幅标语,在蓝天白云下分外夺目。


    这些标语,都是在周永开的积极倡议下镌刻而成。


    “……保守党的秘密。对党有信心。百折不挠永不叛党。”1945年8月的一个黑夜,在川北地下党组织负责人、化成小学校长王朴庵的介绍下,周永开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那个场景始终在眼前,党旗真红。”76年后,谈起入党宣誓时的情景,周永开依旧心潮澎湃:“入党,是我这辈子最引以为傲的事情!”


    1948年,周永开被任命为中共地下党达县地区通南巴平(通江、南江、巴中、平昌)中心县委组织委员,兼巴中县委书记。他不负众望,仅用不到两年时间,便发展党员1300多人,建立区委16个,支部70多个。


    为了适应斗争形势的需要,周永开还积极发展刚刚生完第一个孩子的妻子吴应明入党。后来,化名“松君”的妻子,常常将情报藏在身上,以普通母亲的身份作掩护,将信件送往四面八方。一次,妻子穿过敌人岗哨去送信,不巧孩子因受到惊吓而号啕大哭。为避免引起敌人的过分注意,她只能狠下心,死死捂住孩子的嘴,强忍眼泪看孩子在怀里拼命挣扎……任务归来,周永开后怕地给孩子取名周平,寓意孩子一生平安。


    新中国成立前夜,作为一名地下党员,周永开将入党誓言化为在党的隐蔽战线上冲锋陷阵的强大动力,收集传递情报、买枪运枪、组织起义、击溃敌军……用忠诚彰显着信仰的力量,用行动诠释着担当的执着。


    草鞋书记,密切党群鱼水情


    新中国成立后,周永开先后担任巴中县委书记、达县地委副书记等职。因为田坎跑得多,那时的老百姓都亲切地喊他“草鞋书记”。


    巴中地处大巴山深处,属喀斯特地貌,常年干旱少雨。新中国成立前,这里没有一辆汽车,也没有一处水利工程,人称“野巴州”,雨水成了当地百姓最渴求的奢侈品。新中国成立后,巴中迎来了解放,憧憬着振兴。身为县委书记的周永开正式向干旱宣战,带领班子成员着手规划兴建化成水库。为完成这项巴中人期盼已久的大工程,周永开召集3万多民工日夜奋战。他自己也常常步行10余公里到达工地,挽起袖子和老百姓一起挖水库、挑土方,晚上还要连夜开会研究进展,安排下一步工作。


    工地上,戴着草帽、脚踩草鞋的周永开与普通民工并无二致,很多人都不知道,原来这个浑身是泥的民工,竟然是县委书记。


    1960年,化成水库建成,大坝高46米,昔日的荒沟摇身一变,成为碧波荡漾的人间天池,也成为当地防洪抗旱的坚实堡垒。


    水库完工后,按照惯例需要刻一块完工碑,记下出工出力人员的名单。面对“出名”的机会,周永开第一次“躲”了起来,无论谁来劝,他都态度坚决地一口回绝,他说:“这是人民建设的,功劳属于人民。”


    “你给群众一碗水,他们就还你一桶蜜。”周永开曾这样评价党群鱼水关系。从宣誓入党到带领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这一幅幅动人画面、一段段奋斗故事,清晰地勾勒出一位将初心刻进骨子里的老党员的崇高风范。


    花萼愚公,绿水青山还百姓


    漫步位于四川东北部达州市万源境内的花萼山,这片被誉为大巴山动植物基因库的碧山宝地,草木葳蕤、鸟鸣啾啾。然而,28年前,这里却还是满目萧瑟、死寂一片。


    20世纪90年代初,周永开从达县地区纪委书记任上离休。离休不离岗的他,决定发挥余热,继续为百姓干点实事。


    花萼山是川东北高峰,海拔2000多米,是川陕革命老区“万源保卫战”的主战场。在先前漫长的岁月中,花萼山地区不通公路不通电,贫困在这里扎了根、落后在这里歇了脚。因为穷当地人只能就地取材,把树砍掉当柴烧,再开垦荒地种粮食,恶性循环之下,当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1993年,周永开第一次来到花萼山,眼前的景象令他痛心,也令他愤然。痛定思痛,他下定决心:植树护林,一定把绿色还给大山!第二年,他自掏腰包,用数万元积蓄购买了一批树苗,并在山上租了两间简陋的茅草房,随后便与两位退休干部一起踏上了保护花萼山的征程,一干就是20多年。


    “莫砍树,不打猎,为了子孙后代要保护好山林。”20余年间,周永开走遍了花萼山地区的11个乡镇30多个村,言辞恳切说理、苦口婆心宣传。平时在山上,他与两位老干部白天拄着拐杖巡山植树,晚上就睡在垫着棉絮的木板上。因为条件艰苦,巡山一整天,他们只能饿了吃干粮,渴了喝山泉,又因山高气寒,3位老人都落下了腰酸腿痛的毛病。


    在周永开的坚持和带领下,保护山林逐渐成为当地大多数村民的生活习惯,项能奎等5位村民还成为义务护林员。


    “为了生态,我的命可以丢在山上,如果我死了,就埋在树下当底肥!这是我的志向,谁也不要拦着我。”周永开凭借着这股“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毅力,20余年间共护林4万余亩71万余株,种植“清风林”1300亩3.1万余株,花萼山也在2007年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披绿山林的同时,周永开还挂念着花萼山地区的路与电。“他对事业有恒心,修路、通电这些‘硬骨头’,全靠他推着干。”与周永开打交道多年的项家坪村党支部书记项尔方表示有些“怕”他。为解决地处花萼山深处的项家坪村不通路、不通电的“痼疾”,周永开放出话:“不让花萼山人民看上电视、坐上车,我就去跳玄天观。”


    要在悬崖峭壁上修出一条路并非易事。但是,凭借着“难啃的骨头更要啃”的坚毅与执着,周永开拿出当年做纪委书记时“死盯硬磨”的本领,工程进度慢就现场督导,干部行动慢就敲敲警钟……在他的强力推动下,项家坪村终于在2004年修成了一条通村硬化路,2007年成为达州最后一个摘掉“无电村”帽子的村庄。


    “你们有空了也去花萼山看看,青山绿树,很好!”周永开用最朴实的话语,欢迎着八方来客,也诉说着自己心底的激动与自豪。


    资困育人,铭记党恩铸大爱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在花萼山守山护林的岁月里,每次上山前,周永开都要动员身边的亲朋好友为山上的贫困户捐款捐物,然后请专人将物资背上山,挨家挨户发放。此外,他还连续10年资助山里的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请放映员到山上给孩子们放电影,让他们看看外面的世界。


    达州市万源市委巡察办干部蒋宁聪就是当年受助的学生之一。“是周书记给了我机会,不然我现在可能只是小学毕业,或者回家务农,或者进城务工。”蒋宁聪的话语里充满着感激,得益于周永开的资助,他完成了学业,成为第一个走出花萼山的大学生。


    在周永开看来,捐资助学绝不仅仅是做好事,还是“培养我们事业接班人的大事”。20世纪80年代,周永开提出倡议,在当地化成小学、奇章中学设立“共产主义奖学金”,用以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帮助他们成长为合格的共产主义接班人。1998年,经过多方筹措,奖学金筹委会(理事会)成立,并先后收到90余人共计7万元的捐款。2000年,奖学金首次发放,开始释放光与热,点亮山里娃的求学路。如今,21年过去,这项奖学金累计资助贫困学生400余人、发放奖学金13万余元。


    用教育打破贫困的代际传递,用革命传统滋养后生力量。在资助学生的同时,1995年,周永开组织发起“巴山渠水共产主义运动友好学校联谊会”,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将川东北12所具有“红色基因”的学校紧紧联系在一起。他还以这12所红色学校的办学史实为蓝本,组织拍摄了《巴山教魂》电视教育专题片,编纂了《热血》系列丛书,用文字赓续红色血脉、用声画培育红色传人。


    载着“七一勋章”的荣誉返乡后,周永开向组织提出请求:“希望组织继续对我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对我和我的亲属不搞特殊化,要一视同仁。我活着一天,就要为党和人民工作一天,到死的时候也都要符合党的要求和党员的标准。”


    两袖清风来,党性光芒存。周永开用自己的传奇人生,小写了声名与利益,大写了奉献与担当,诠释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风骨与风范。


    “过世以后,既不要坟也不要碑。我要干干净净地来,干干净净地去,将来离世之后还要捐出我居住的房子、余下的存款和自己的遗体,以此回报党和人民。”周永开的话语,如同他植于花萼山巅的青松,纯粹而苍劲,挺拔而坚韧。

    2021-09-14
  • 绿了荒山 富了百姓(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2016年1月27日,李保国(前)在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向村民讲解果树修剪知识。
    新华社记者朱旭东摄






    秋日太行,层峦叠翠。9月初,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3000余亩苹果树郁郁葱葱,硕果累累。再有一个来月,就是苹果去袋、着色、收获的季节了。


    “村里人都住上了楼房,富起来了!”望着漫山遍野的果树,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说,“李教授,岗底的好日子,是你用生命换来的……”


    村民口中的“李教授”,是“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李保国,生前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把毕生精力投入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中,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


    “我愿把知识和能力全部贡献出来”


    李保国是河北武邑人,出生于1958年。他说,自己在农村长大,见不得老百姓穷。“我是国家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学农林专业,该用学到的知识为农民做点儿什么。”


    1981年,李保国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前身)毕业后,留校任教。上班才十几天,他就和同事一头扎进太行山,搞起了山区开发研究。


    那是河北邢台市前南峪村,曾经“年年种树不见树,岁岁造林不见林”。李保国跑遍山上的沟沟壑壑,探索用爆破整地的方法聚土积流。终于,土加厚了,水留住了,树木成活率从10%提高到90%,贫瘠干旱的山地变成了“洋槐戴帽,果树缠腰,梯田抱脚”的生态经济带。


    有一年,岗底村暴发山洪,村里200多亩耕地被冲毁。李保国随学校科技救灾团赶来,望着难过的村民,悄悄留下自己的电话:“别灰心,不是还有几十亩果园吗?我来帮你们!”后来,李保国带着妻子在村里住下来,推广苹果套袋技术。如今,当地的“富岗苹果”已成为驰名商标。


    与农民打交道30多年,李保国与农民结下深厚感情,手机里存了几百名农民朋友的电话号码。“为了农民兄弟的真心实意,我愿把知识和能力全部贡献出来。”李保国说。


    “我要把最新的知识教给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李保国深爱教育事业。除了在山区基地忙碌,他还承担了学校多门课程,全年达416学时。


    “他从没调过一次课。作为老师,他做到了以教学和学生为本。”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院长黄选瑞说。“老师说,‘耽误什么也不能耽误给学生上课,你们是林学的未来和希望!’”林学院2013级本科生赵玲玲说。


    李保国将三尺讲台和田间地头紧密结合,把生产一线的信息及时更新在教材和课堂里。“我要把最新的知识教给学生。”他把大批学生带到田间果园,与学生一同住联排通铺,做实验课题。


    李保国和学生们有个微信群,叫“桃李之家”,他给自己取名“老山人”。在学生们眼中,“老山人”是一位严师。对于每篇论文,李保国从框架结构到字句标点都会仔细修改。


    “老山人”又像一位慈父,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不论是在校的还是毕业的,看到谁生活上有困难,都会帮忙。


    “喜欢被您叫闺女的感觉!”“遇到挫折时,您对我说,‘我永远是你的师长’”……听,这是学生们的怀念。


    “我是一名党员,理应带头把事情做得更好”


    常年的高强度工作,让李保国积劳成疾。2016年4月10日凌晨,58岁的李保国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去世。人们统计,仅从2016年1月到李保国去世的101天里,他外出的时间就达62天,行程7860公里。


    “他怕时间不够,少帮了一个扶贫点,就会辜负一群人的希望。”李保国的妻子、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研究员郭素萍说。


    30多年间,李保国淡泊名利,不拿农民给的报酬,也不要企业股份,终其一生保持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河北农业大学“德润农大”道德实践馆中,展示着李保国的事迹。几行字十分醒目——“党把我培养成一个教授,就是让咱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干点事,我是一名党员,理应带头把事情做得更好。”


    “我们一定努力成为像您一样的人,帮更多百姓脱贫致富。”李保国的学生、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陈利英说。


    “他虽然走了,我还在,我们的团队还在,我们会把他的想法变成现实!”郭素萍说。

    2021-09-14
  • “没有担当精神,如何攻坚克难?”(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县委书记访谈)

    2019年4月,从湖南道县交流到安化担任县委书记,刘勇会深感责任重大。安化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2018年末,贫困发生率还有1%。“这比2014年统计时的17.5%低得多,但是绝对数值上还有上万人,都是贫中之贫,靶向攻坚,压力很大。”刘勇会说。


    集中攻坚,成效显著。截至2020年底,全县14.86万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130个贫困村全部达标出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7476元增长至10880元,年均增长约10%。


    “身在基层,要应对错综复杂的局面,没有担当精神,如何攻坚克难?必须主动作为,才能履行好作为地方主官的职责。”刘勇会深有感触。


    缺资金、缺方法归根到底是缺决心


    来县委报到第一天,刘勇会案头就摆了一份湖南省委督查室的督办函。原来,安化杨林石煤矿污染问题2018年被公开曝光,湖南省委推动整改。然而,这些早已停产退出的矿场多年来遗留下来的土壤和水体污染问题,整改难度极大。


    有人说,是不是等到上级资金拨付后再动;也有人说,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是不是先等一等看?面对不同意见,刘勇会态度很明确:必须创造条件干!他表示,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头等大事,绝不能等,“缺资金、缺方法归根到底是缺决心,必须主动干,边干边找资源、找办法、找资金。”


    县里先后投资8000万元整治石煤矿山污染;指挥部就设在矿山,工作专班前置现场,最终比预定时间提早一半完成整改任务。


    目前安化空气质量在全省各县排名稳居前十,地表Ⅱ类水成为水质常态。这为茶叶、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环境基础。


    刘勇会认为,做好民生工作关系群众冷暖,党员干部要走好群众路线,访民情、察实情、解难题。一次走访,让刘勇会忍不住落泪:一位有严重精神疾病的母亲在给身患残疾的儿子喂饭。刘勇会了解到,这家人没有残疾证,也没有享受残疾人的相关待遇,原因在于过去评残,需本人按时去县里的定点医院。


    如何解决这部分特殊群体的困难?相关部门组织上门评残,全县新增评定残疾2100多人,其中还有一部分残疾儿童。为解决部分残疾儿童无法到学校上学的问题,县里又创新思路,组织学校安排固定的老师为240多名重度残疾学生送教上门。


    做决策、上项目要避免盲目


    县委书记作为“一线总指挥”,谋划经济发展责无旁贷。刘勇会表示,做决策、出台政策都要实事求是,避免不切实际地盲目上马项目。


    黑茶是安化县的支柱产业,早些年在全国打出了名气,但如何再上台阶?经过一段时间调研分析,安化县委县政府决定:坚持发展茶产业不换赛道,同时拓展新领域。县里形成“茶旅文体康”发展共识,以茶为基础,旅为融合,文为内涵,体为活力,康为延伸,茶文旅、茶民宿、茶化妆品等成为新的增长点。


    关键之时,当有关键举措。去年疫情防控期间,鲜茶叶没人收、茶产品卖不动,安化县委县政府迅速制定7条稳增长措施和6条支持春茶生产措施,针对最迫切的鲜叶收购问题,投入收购补贴资金1500万元,解了茶农、茶企的燃眉之急。大家纷纷表示,这下子信心足了,发展不愁了。


    据统计,安化县茶产业年综合产值超过220亿元,有36万人从事茶产业及关联行业,茶叶加工企业解决了4万人就业,每人年工资收入3万元以上。


    刘勇会认为,定思路、谋发展,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因此,如何激励干部更好担当作为成了县里的新课题。“近几年,我们注重在项目建设、脱贫攻坚、社会治理等五个‘一线’考绩验效,树立起有为就有位的鲜明用人导向。”刘勇会说。

    2021-09-14
  • 共和国建设者金学曙:一位共产党人的红色足迹

    年轻时候的金学曙医生






    冒险义助志士的“白衣天使”


    1949年5月初,上海解放前夕,在霞飞路虹桥疗养院一处僻静的角落里,夜深人静,只有一点微弱的火光,映出一张年轻又严肃的脸。看真了,那是个一袭白衣的女青年,披着深色外套,尽量压低身体,遮挡着一堆正在燃烧的纸张。夜色中,她的肩膀在微微地颤抖,不时警惕地环视周围,生怕被人察觉。


    与此同时,不远处的虹桥疗养院206号病房,民盟主席张澜正愁眉不展,枯坐沉思,旁边是同样忧心忡忡的罗隆基,他背着手在病房里踱步,十分紧张。就在相邻的205病房,三名制服大汉正在打牌聊天,配枪在灯下泛着乌黝黝的蓝光。


    原来,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和平条件。21日,解放军百万雄师打响了渡江战役,23日就解放了南京。26日,蒋介石赶到上海,当天就紧急召见一批军政要员,除了给部下打气,还要屠杀一批革命志士泄恨。他给毛人凤发去密电:“……所有在押的共产党、民主分子、嫌疑犯,包括保释出来的政治犯,一律处置,不给共产党留下活口……”其中就包括民盟负责人张澜和罗隆基。


    早在1947年10月就已被国民党宣布为“非法团体”,勒令解散的民盟,总部已由沈钧儒等赴港组织恢复,而主席张澜则继续留沪为总部筹款,并策动西南军政首脑起义。这大大触怒了蒋介石。既有蒋介石的密电,1949年5月9日,国民党上海警备司令部便准备拘捕张、罗,但因张、罗是很有影响力的民主人士,他们原本拟定的直接刺杀计划被迫搁浅,加之有事先被中共地下党争取过来的阎锦文从中斡旋,拘捕改为就院监守,张、罗被软禁在上海虹桥疗养院206号病房,由三名警备队员住在205病房,昼夜轮班看守。


    当时,除了贴身看守的警员,张、罗所住病区也已被上海警备司令部十多名特务包围。随着解放军不断逼近上海,周恩来领导的中共地下党预见到,如不及时营救,张、罗在国民党当局撤离上海之前必遭毒手,情势非常紧急。


    张澜和罗隆基也知道自己很可能命在旦夕,但比自身性命更堪忧虑的,是民盟大批爱国志士的生命安全。他们手握重要文件,一旦被抄,必将令爱国者们在敌人最后的疯狂反扑中被按图索骥,大量屠杀,给革命事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后果不堪设想。


    张澜急于销毁手里的大批文件资料,但苦于自己入院不久,情况不甚熟悉,不知何人可信,虽有丁院长、郑院长等相助,但他们目标太大,容易引起特务军警的注意,便让1947年即已入院治疗的罗隆基去设法。罗隆基想尽办法,终于避开特务们的严密监视,悄悄地找到他最信任的名叫金学曙的小医生,托以重任。


    在此之前,罗隆基住院期间,金学曙就曾多次帮助过他传递信息,开展工作,因此罗隆基才对她格外信任,找她帮助张澜销毁文件。但今次不同往日,金学曙知道,虹桥疗养院里里外外都是如狼似虎的国民党军警特务,她还知道随着解放军逼近上海,大战在即,国民党正在大肆搜捕、杀害进步人士和地下党员。虽然在各方斡旋下,他们还不敢明目张胆马上对张、罗下手,但自己只是一名医务人员,无人保护,帮助张、罗的行为一旦被发现,特务军警们肯定会毫不犹豫地杀害自己,除了打击报复,还可“杀一儆百”,起到恐吓威慑作用。


    金学曙没有上过战场,手里只拿过医疗器械,但日寇的炸弹令她父母双亡,成为孤儿的童年经历,给了她非同一般的坚毅和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刻认识。她深知,唯有顺应民心的队伍,才能为人民争取到真正的和平,而自己冒着生命危险支持的,不正是这样的队伍吗?


    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个人的生死存亡又何足惜。虽有性命之忧,但是大义当前,年轻的金学曙,毅然把生死置之度外,点头答应了罗隆基的请求。经过一番密斟,她告诉罗隆基自己晚间会来打针送药,借此机会可先转移一小部分文件,让他和张澜提前做好准备。


    就这样,金学曙一次一次成功应付了特务们凶神恶煞的威胁,不怀好意的盘问,还有擦肩而过的各种危险。她利用自身行医问诊的便利,凭借过人的胆识和机智,成功避开特务军警的耳目,历经多次惊心动魄,一波三折的迂回过程,终于把张澜和罗隆基保存的重要文件秘密转移,并分批销毁。


    虹桥疗养院毕竟人多眼杂,1935年邹韬奋邀戈公振来沪,仅七天戈公振就在虹桥疗养院神秘死亡,论及其病因和虹桥疗养院首屈一指的医疗条件,的确匪夷所思。考虑到安全因素,金学曙清醒地意识到,在严峻考验面前,任何大意疏忽都会给革命事业带来惨痛损失,任何人都不能轻易托付。因此,无论是平时相好的姐妹,还是一直敬重的院领导,她都不敢透露一点消息,也不敢寻求任何帮助,生怕危急关头,有人变节,导致功亏一篑。


    因此,这一切,金学曙都要一个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悄悄完成。于是,便有了开头那看似平静,实则万分凶险的一幕。






    1949年,丁惠康(右)、张澜(中)、罗隆基在上海虹桥疗养院



    从罗隆基1947年入住虹桥疗养院治疗肺结核和糖尿病,到张澜、罗隆基1949年5月24日晚最终被救脱险,这期间发生的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传诵甚广,很久以后,还被搬上了电影《建国大业》的大银幕。但是,金学曙医生的义举却始终鲜为人知。


    建国后,张、罗离沪赴京,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张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罗隆基于新中国成立后被任命为政务委员。金学曙在上海解放后不久也来到北京,但她从未主动联系过张澜和罗隆基。


    解放后,营救张澜、罗隆基有功的阎锦文被政府安置在上海市公安局任专员。他每次到北京,已是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张澜都必设家宴招待,亲自作陪。后阎锦文长驻北京,并受邀担任了宣武区政协委员。


    “文革”期间,阎锦文受到迫害。“文革”后,在落实政策中,阎锦文没有其他要求,只向全国政协提出一个要求,就是将其由退休改为离休。表面上看,这涉及阎锦文是否能享受离休待遇的问题,实际上,究竟是退休还是离休,则是界定他参加革命工作时间的大事。对此,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亲自做出批示:“……营救张澜、罗隆基在当时是件大事。所以,我印象较深。阎锦文先生对中国革命是有贡献的,凡是对我们党、国家和人民做过好事的人,我们是不应忘记的,更不能亏待人家……”。此后,按党的干部政策,阎锦文参加革命工作时间从他营救张澜、罗隆基之日起算,由此他获得离休干部身份。


    后来,了解内情的虹桥疗养院老友来京看望金医生的时候,告诉了她阎锦文的事情,劝她也给自己想想办法,争取一下离休待遇。金医生听后,笑着说,人家做了那么大的事情,我只做了一点点小事,怎么能向国家要待遇?我就是个大夫,帮助病人,都是应该做的。老友诚挚地说,离休干部在医疗报销等各方面都有更高待遇,而且这不单是为了经济考虑,还是一个党员一辈子的大事,一定要搞清楚的呀。金医生还是那句话:“我做的都是应该做的事,就不去给国家添麻烦了。”


    多年后,当金医生病重急需特殊药品时,却不能报销,也因为医院床位紧张而无法及时住院治疗。直到金医生2014年去世,她始终未将自己解放前的这段经历向组织反映,也从未向组织上提出过任何要求。


    告别十里洋场的革命伴侣


    1948年,在一场朴素的婚礼上,金学曙医生与铁路工程专家施锡祉在上海结为伉俪。礼成后,一位鹤发长髯,满面微笑的老人上前向这对新人表示恭喜。这位老人便是他们的证婚人,也是日后对他们的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的爱国民主人士陈叔通。陈叔通是浙江杭州人,曾执教于杭州求是书院。求是书院是浙江大学前身,在当时培养出了一大批爱国精英,其中就有金医生的公公、民国开国名将施承志,以及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施承志和钱均夫是世交,关系亲厚,他们又都与亦师亦友的陈叔通感情甚笃。


    因此,尽管当时陈叔通处境十分危险,他还是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为金学曙和施锡祉证婚。原来,1947年,陈叔通发动“十老上书”营救被捕进步学生事件之后,国民党政府加紧了对国统区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的镇压,时在上海的部份民主人士被迫转入地下或撤离。陈叔通则留在上海,坚持斗争,并与中共保持着密切联系。白色恐怖之下,蒋介石侍从室主任陈布雷曾托人转告陈叔通说:“我已两次把你的大名从共党嫌疑分子名单上勾了去,今后你若再要活动,我就无能为力了!”陈叔通却一笑置之,请人转告陈布雷:“我也劝你早日洗手,弃暗投明。”


    金学曙和丈夫施锡祉正是受了世交长辈陈叔通的影响,自新婚伊始,就不单沉浸在二人的小家庭里,两颗年轻的心,时刻关切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在解放前的上海,在黎明前最后的黑暗中,一步步向着光明靠拢。新婚燕尔的金医生,能够不顾个人安危,义助张澜、罗隆基,这与叔老的言传身教不无关系。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陈叔通同上海其他民主人士一起从北平回到上海,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发起成立工商界劳军分会,慰劳解放军,广泛动员和联络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在这火热的氛围里,金学曙和丈夫慷慨解囊,把二人小家庭的全部积蓄都捐献了出来,金医生还积极参加妇女届的劳军活动,为解放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7月,劳军总会在陈叔通的主持下,以捐献、义卖等各种形式,取得了认缴款物87亿元(旧币)的卓著成绩,陈毅市长特此亲笔书写了“劳军模范”四个字,感谢各界人士的厚爱和热情。


    新中国刚一成立,金学曙和丈夫即双双离开上海,奔赴百业待兴的北京,这也与叔老的影响有莫大的关系。


    早在1949年4月,渡江战役胜利之时,党中央、毛主席就已高瞻远瞩地及时地把解放、接管、管理上海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1949年4月7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致邓小平、饶漱石、陈毅电,指出:“……接收及管理上海如果没有自由资产阶级的帮助,可能发生很大的困难,很难对付帝国主义、官僚资本及国民党的强大的联合势力,很难使这些敌对势力处于孤立。这件事,你们现在就应开始注意。因此,请你们考虑,是否有必要在没有占领上海以前,即吸收他们参加某些工作。而在占领上海以后,则吸引更多的这类人物参加工作。”这一电报表明,上海解放前夕,毛泽东就提出了应当注意吸收更多党外人士参加工作,以克服面临的困难。


    当时的上海聚集了一批全国各领域的顶尖人才。金医生的丈夫施锡祉即是当时全国屈指可数的通晓德、英、俄三种外语的土木工程专家,而身为西医的金学曙在缺医少药的建国初期也是极为稀缺的医务人才。且夫妻二人都是自学生时代便在上海学习生活,10余年来已习惯了上海的水土,当时上海的生活条件也更加优越,继续在上海工作,对两人来讲确实是比较好的选择。


    1949年6月,陈叔通从上海来到北京,被推为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副主任,并出席了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任委员等职。在北京定居后,陈叔通曾告知金医生夫妇他在北京头发胡同56号居住,随时欢迎来访。但考虑到叔老事务繁忙,金医生夫妇一直都没有去麻烦过陈叔通。


    看着一大把年纪的陈叔通老人不辞辛苦,为了新中国来回奔波,更离沪赴京共襄大业,两个年轻人感动之余,决心以叔老为榜样,到新中国更需要他们的地方去,到人民更需要他们的地方去。国家要建设新中国的铁路,北京铁道部急需工程技术专家。人民日报社由河北省平山县里庄迁至北京,报社急需专业医生。一切为了新中国。抛掉了上海辛苦营造的小家,带着简单的行李,金医生抱着刚出生的女儿,和丈夫肩并肩,离开了上海十里洋场,奔赴热火朝天的北京。一对革命伴侣,自此开始谱写一生与新中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新篇章。

    2021-09-14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全国“两优一先”风采录丨上海市公安局宝山分局顾村派出所:“死磕”群众小事

    在上海市公安局宝山分局顾村派出所民警们眼里,工作中每一件小事,都是关乎人民幸福安全的大事。他们“死磕”民生小事,事无巨细地解决群众难事、繁琐事,将矛盾化解在源头,受到百姓赞扬。


    动动手指“@”民警


    “学校附近接送孩子停车难”“道路狭窄处乱停车”……过去,宝山区共富实验学校每逢上学、放学,接送车辆总是将附近路口堵得水泄不通。为此,居民在“线上警务室”的微信群里直接“@”民警。


    了解到这一情况,顾村派出所民警李宇恒利用休息时间,通过调看40余处社会公共视频点,回溯高峰流量情况。仔细查清拥堵原因后,李宇恒和同事制定并逐项落实道路优化整改方案:早高峰开辟临时港湾式蓄车场;晚高峰根据车流情况,增开临时停车路段;清理学校周边僵尸车;通过加大执法力度确保道路通畅。


    如今,共富实验学校门口拥堵情况大大缓解,报警求助电话少了,家长接送孩子的等待时间也少了。


    这样的“线上警务室”微信群,顾村派出所已建立了992个,覆盖顾村居民超过6万人,涵盖80%以上的住户。微信群内还设有智能助手,对群众反映的重要问题,系统会自动向民警发送提示,让问题在第一时间得到处置和化解。





    顾村派出所民警胡刚(左一)在小区进行“圈群”工作,建立“线上警务室”开展反诈宣传。(受访者供图)


    打造“线上警务室”微信群时,顾村派出所采用的是最“笨”的办法:敲开每家每户的门,邀请居民加入,让他们“动动手指”……


    “一天敲几十家的门,也敲开了老百姓的心门。”民警程建军说。


    今年3月,有居民在“线上警务室”微信群里反映小区附近有野狗袭扰。程建军立马回复:“马上去现场查看。”大约20分钟后,程建军将相关照片发到群里,向居民作了情况说明,并迅速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线上警务室”开通后,顾村派出所矛盾化解率大幅提升,“110”警情同比大幅下降。


    “看似鸡毛蒜皮的群众小事,一旦疏于劝导化解,就有可能演变成大事情、大案件。持续做好群众小事,成就的是民生大事。”顾村派出所党总支书记、所长陈海青说。


    智慧“清零”身边隐患


    2017年底,绿洲花园小区连续发生几起入室盗窃和偷盗电动自行车案件。监控盲区让小偷钻了空子,也给警方后期调查取证带来难度。


    社区民警谢志刚想,何不帮助居民建设一整套兼具科技和功能性的智能安全屏障?


    顾村派出所进社区、访民情,了解群众真实需要,促成小区居委、物业和居民三方达成共识,同意将部分维修基金作为项目启动资金;地方政府则继续划拨部分资金对小区安防设备实施智能化升级改造。


    如今,顾村的一些小区新增了电梯监控、楼道烟感报警装置、高空抛物感知设备装置等一系列智能安防设备。针对“电动车上楼”的安全隐患,电梯监控能够识别出进入的电动车,并当场发出“请勿将电动车推上电梯”的预警,电梯会中止运行,直到电动车被推出。同时,在部分独居老人家中配备了“家庭八件套”报警装置,当老人家中出现用电和用水量异常时,民警们会马上接到预警,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智能安全屏障运行以来,顾村派出所辖区内报警类警情、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大幅下降,辖区入室盗窃零发案小区从2018年的15个增加到现在的50个。


    “在增设电梯和高空抛物监控之后,小区内又进行了停车位和单行道改造。我们明显感觉到纠纷少了、安全多了。”家住绿洲花园小区的刘女士告诉记者。


    把群众每一件小事当作大事来办


    2018年,顾村派出所成为上海首批综合窗口试点单位,率先打破业务壁垒,实现户籍、治安、交通、出入境窗口业务线上线下集成融合,让群众体验到了“进一网能通办”的便捷。


    在试点开始的最初几天,顾村派出所各类业务办理数就从日均不到100起剧增到单日峰值近800起,甚至别的辖区居民也赶到顾村来办事。





    顾村派出所民警在综合窗口为群众办理户籍业务。(受访者供图)


    今年3月初,在顾村派出所办事窗口,陈阿姨因为拿不出符合要求的户口迁移证明材料,心急如焚。


    陈阿姨2004年在外地丧偶,2013年与上海市民再婚。审核中,民警发现其相关依据不足,在老家开具的有关存档信息不全,不符合落户的要求。


    当时,窗口民警王怡婷一边安抚陈阿姨,一边耐心询问细节,后来多次联系陈阿姨老家的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卫生健康局、档案馆等单位,反复沟通,并多次发出公函调查,终于帮助陈阿姨补齐了相关证明材料,让陈阿姨顺利拿到了准予迁入证明。


    “2018年以来,顾村派出所累计办理窗口业务14万余起。每一件业务看似小事,但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利益,我们一定要认真负责到底。”王怡婷说。


    为了避免群众“白跑一趟、白等一回”情况的发生,顾村派出所建章立制,每天在办事大厅开门前半小时给群众发排队号,避免一拥而入发生摩擦和纠纷;在群众拿排队号前对办理业务和携带材料进行初审,指导不符合办理要求的群众补齐材料;对能够在手机端、网络端和自助机器办理的业务,提前进行指导办理。


    “派出所的工作需要在平凡中坚守,把群众的每一件小事都当作大事来办,持之以恒地把群众的每一件小事办好。”陈海青说。

    2021-08-31

  •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