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家精神思政课上,院士专家寄语青年学生——成长为祖国需要的创新人才
 来源:科技日报  更新时间:2023-07-18

  “一路走来,哪项成果对您最重要、让您印象最深刻?”台下的青年学生把问题抛给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都有为。

  扎根磁学研究六十年,研究成果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论文著作等身。但都有为不假思索,“最重要的成果是培养了人才。”

  这显然是个出人意料的答案,但立刻引发现场掌声一片。今年87岁的都有为仍在做这件事。他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培养学生、做科普讲座上,“希望大家都成长为有创新思想、创新能力的人才。”

  近日,这堂科学家精神思政课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四研究所(以下简称十四所)开讲。老中青科学家就雷达、北斗导航、芯片等前沿科技做了生动科普,科学的魅力、科学家精神的光彩也在师生互动中涌流。

  把个人理想和国家需要紧密相连

  十四所是中国雷达工业的发源地。“雷达就像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它通过发射电磁波来探测目标。”全球首款C波段气象雷达设计师张兴海指向身边的“314甲”雷达模型,它是新中国第一部雷达,今年诞生70周年。

  解放初期,十四所是当时国内唯一的雷达研究所,老一辈专家们在没有任务参数和借鉴的情况下,通过反复测绘、分析,逐渐摸透雷达天线电路原理。

  雷达可以用来看飞机、看导弹,保障军事活动,还可以用来看风、看云、看雨,提供气象信息。凭着不服输的精神,雷达人从修配仿制到自力更生,从保障“两弹一星”到为“神舟飞天”护航,从筑牢国防实力到服务百姓生活,“祖国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张兴海说。2017年,他们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研制了全世界第一部民航领域C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责任和义务。”85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专家贲德嘱托青年学生,“科研是长期艰苦的脑力劳动,要有好品德、好本事,也要有好身体。”

  “雷达人的选择,是把个人发展深深融入祖国的强军事业。把个人选择与党和国家需要紧紧相连,把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紧紧相连。”张兴海说。面对一系列全新领域和尖端课题,雷达人接续攻关,获得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使我国在预警探测领域部分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以敢于首创的精神勇闯科研“无人区”

  “室内定位是世界公认难题,以创新手段解决这一问题是我们的使命。”中国电子科技集团首席科学家蔚保国七年前的这句话,让贾浩男至今难忘。如今他已经成长为一名青年科学家,担任北京冬奥会“时空盒”项目总师。

  “时空盒”指北斗微基站室内外亚米级无缝定位系统,这一精准定位服务可以保证“冬奥不迷路”,它的投用也是国际上首次实现奥运场馆大规模高精度室内定位。

  科研就是在“无人区”中爬坡过坎。贾浩男记得,“时空盒”的研发过程面临信号衰落、多径效应等重重阻碍,为了采集测试数据,他曾经佩戴可穿戴设备,一个月走了60多万步。

  在祖国的蓝天建设“自主天路”是中国指控学会青年科学家严勇杰的事业。2019年9月25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他和团队现场参与通航空管保障任务。他们研发的场面监视系统在大兴机场成功投用,是目前全球第一套符合国际民航组织规定四级运行标准的系统。

  场面监视系统被称为机场地面的“红绿灯”。早在2007年,严勇杰就和空管团队在北京首都机场首次开展灯光引导建设,但六年探索无果。

  虹桥、浦东、郑州、天津……多年来,各处机场见证了他们的论证和试验之路。从原型系统研发到重大技术专项攻关,系统慢慢成形、日臻完善,灯光引导系统最终在大兴机场成功落地。“从首都机场到大兴机场,只要敢拼、勇于追梦,就一定能圆梦。”严勇杰感慨,“希望同学们能够争当创新者,以敢于首创的精神创造更多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记者崔爽)

责任编辑:延菁菁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