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昕阳 来源:兴安日报
更新时间:2024-04-03
春日暖阳,在兴安盟乌兰浩特市胜利街曙光社区蓝精灵轮椅人互助协会工作室里,协会成员们正忙着赶制一批订单工艺品。只见他们手指翻飞,将一根根木片拼接在一起,制作出一个个小巧别致的木屋模型。这些精美的工艺品,将被送到欧亚购物中心的专柜售卖。
“工作室成立以来,吸纳了各民族会员40余人,为他们提供手工工艺品制作技术培训和指导,鼓励引导大家重拾生活信心,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蓝精灵轮椅人互助协会会长李建华说。
社区是各族群众共同的家。乌兰浩特市胜利街曙光社区积极开展“中华文化大家学”“曙光播报”等活动,组建7支七彩志愿服务队伍,凝心聚力共建美好家园。“我们将继续丰富居民文化生活,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文艺会演、志愿服务等活动,让中华文化沁润各族群众的心。”胜利街曙光社区党支部书记郝剑萍说。
近年来,兴安盟坚持在做深做细做实、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下功夫,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实施“石榴籽同心筑梦”五项主题活动,推动各族群众在空间、经济、文化、社会和情感上的互融互通,营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良好社会氛围。目前,全盟各地已开展“中华文化大家学”相关活动9500余场次,参与110万人次;在农村牧区深入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活动6400余场次,参与达42万多人次;在城镇社区开展各族群众互帮互助活动2600余次,惠及20余万人;在教育系统深入开展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助教助学活动800余场次,参与80万余人次;在边境地区开展“同心戍边”活动220余场次,参与1.7万多人次。
在突泉县工农小学,一场《歌颂中华大家庭》主题班会正在火热进行。老师通过介绍各民族的服饰和美食,把民族和谐相处、和衷共济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中。“我学到了民族团结的知识,也了解了不同民族的美食,更深刻体会到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深刻含义。”工农小学四年五班学生张翊堃说。“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堂教学,在潜移默化中浸润学生心田。作为教师,我们努力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工农小学教师王琳说。
为推动民族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促进各民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兴安盟在建设一流边防线项目中,总投资1600万元为100户抵边牧户建设标准化养殖圈舍,加快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增加边民收入,进一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有了圈舍,既能为牛羊抵御风寒,还提高了牛羊产羔、产犊的存活率。2023年,我家羊羔和牛犊比往年增加了15%,增收3万余元。”科右前旗满族屯满族乡满族屯嘎查牧民朝日格乐说。
兴安盟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出民族团结与经济繁荣共融共生的美好画卷。在这里,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白晶莹将刺绣产业与非遗传承、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将“指尖艺术”转化成为“指尖经济”,带领乡亲们用勤劳的双手增收致富;兴安盟以人才振兴为引领,实施“晓景计划”,培养了1288名乡村产业发展带头人,他们以年经营收入累计达8.64亿元的业绩,辐射带动了农牧户4.18万户、8.64万人;兴安盟大米产业同样成绩斐然,其“以平台整合产业、营销拉动产能、品牌提升品质”的发展思路,辐射带动了水稻种植户2800户。
责任编辑: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