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兴安盟稻田里的“美丽乡村”

    “去年景区运营得不错,毛收入超过了25万元。景区运营得好,村集体经济的收入也越来越稳定。”夏日里,坐落在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巴彦乌兰苏木巴彦塔拉嘎查的河谷宿集静谧祥和。民宿里,巴彦乌兰苏木党委书记傲日格乐、巴彦塔拉嘎查党支部书记刘传良和民宿负责人白永福围坐在一起细算着。

    在村里工作6年,刘传良心里有一本明白账,“前年,村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去年收入58万元,每年都在增加。要壮大村集体经济,就不能安于现状。产业发展起来,村里的收入才能不断增加。”

    兴安盟扎赉特旗位于北纬46°大兴安岭南麓生态圈,地处大兴安岭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是世界公认的“寒地水稻黄金带”。近年来,扎赉特旗以水稻为核心,探索村庄经营模式,打造稻田里的“美丽乡村”。

    在扎赉特旗努文木仁乡中心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稻田里,工人们正在忙着使用无人机进行扬肥作业。自合作社成立以来,中心村将小农机转变为大农机、人工作业转化为机械作业,依托大型农机具进行土地流转,为社员及周边农民提供耕、种、防、收全程农机农技服务。

    “我们有80栋大棚,育苗20万盘,完全满足合作社土地使用量,剩余部分进行出售也是一份收入。现在插秧基本完事,正在补苗、扬肥阶段,等到6月下旬再晒田,然后进行日常田间管理。”中心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工人许庆柱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中心村充分挖掘本地的旅游资源,合作社发动全村村民积极入股打造中心村旅游项目“荷花园度假山庄”,村民入股后,不仅可以得到村集体经济的分红,还可以在合作社务工增加收入。

    目前,中心村13341亩土地全部实现代耕代种、集约式管理,共有101户农户自愿入股旅游合作社。

    自2023年3月中心村被确定为扎赉特旗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村以来,该村实行“1+1+1+N”的运营模式,成立集体股权经济合作社及土地、劳务、旅游、置业股份合作社,社员由原来的38户变为全村所有农户403户。改革后,村里年纯利润达300万元,每名股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2000元。

    中心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长李牡丹说:“2024年,合作社增加有机水稻种植及认证1000亩,同时我们将扩展合作社的经营范围,带动村民及股民增收致富。”

    这几天,好力保镇永兴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安置区建设现场,规划图正在逐步变成建设实景,建设区域已见雏形。

    “我在这个工地务工,挣着工资,也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楼房一天天地建起来,心里真是高兴。”永兴村村民陆洪超看着村子逐渐有了“城市模样”,干劲十足。

    扎赉特旗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旭东介绍,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强村富民的重要保障。去年,扎赉特旗各嘎查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25万元以上,其中,8个嘎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

    2024-06-14
  • 兴安盟用“千万工程”引领乡村振兴

    每当夜幕降临,悠扬的旋律便会在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三合村的广场回荡,一场场文艺表演吸引了众多村民驻足观看,成为他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舒心事。

    与此同时,在科右前旗科尔沁镇的平安村,村民们也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城里人”生活。24小时不间断的自来水供应、便捷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全自动洗衣机以及现代化的水冲厕所,让村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的义勒力特嘎查,更是实现了从小乡村到小“香”村的华丽蜕变。这里,不仅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花乡小镇”的美称,还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蓬勃的发展势头。村民们齐心协力,共同打造了一个宜居宜业、和谐美丽的乡村新画卷……

    眼下的兴安大地处处焕发生机,这一系列变化,正是兴安盟探索实施“千万工程”的生动体现。

    近年来,兴安盟深入学习借鉴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好经验好做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工作主线,坚持以内蒙古自治区“十县百乡千村”示范创建工程为抓手,从率先建设乌兰浩特周边项目着手,因地制宜建设符合实际、具有兴安盟发展特色的典型苏木乡镇、嘎查村,通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循序渐进,同步推进农村牧区生产、生活、生态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今年,我们嘎查申报了实施‘千万工程’示范村,主要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提升等方面进行项目建设,让群众真正成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受益者。”扎赉特旗宝力根花苏木永发嘎查两委成员佟双全说。

    眼下的永发嘎查,侵蚀沟建设开足马力,高标准农田建设也如火如荼。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经济林建设、修建桥梁、村屯绿化等措施,永发嘎查正全方位补齐短板,不断提升全村的“颜值”与“气质”。

    如何学好用活“千万工程”这一生动教材?兴安盟明确了“任务书”和“路线图”,确定了2024年以及2025年至2027年兴安盟落实自治区“千万工程”实施意见项目建设清单。

    到2027年,兴安盟争取向自治区申报打造两个示范旗县、13个示范苏木乡镇(农牧场)、89个示范嘎查村(农场连队)。其中,今年重点建设大乌兰浩特周边项目,重点围绕大乌兰浩特周边居力很镇、科尔沁镇、察尔森镇、义勒力特镇、乌兰哈达镇、葛根庙镇、斯力很现代农业园区的11个嘎查村,扎实形成一批具有标杆性的创新典型,总结提炼可复制、能推广的经验,引领全盟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我们一直注重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村干部带头实施村庄绿化、庭院美化、垃圾分类,持续改造优化人居环境。”义勒力特嘎查党支部书记李德生介绍说,是人居环境整治让这个曾经街道遍布牛羊粪便、垃圾杂物随处丢弃的小山村,变成了鲜花满园的美丽家园。

    人居环境整治是给农村“打底”的基础工程,今年,乌兰浩特市以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为基础,以产业振兴为核心,在义勒力特镇、乌兰哈达镇、葛根庙镇、斯力很现代农业园区计划实施“千万工程”项目47个,总投资约2.2亿元。目前已开工项目39个,重点实施和美乡村建设、城乡融合发展、乡村产业提质、乡村治理提效、经营乡村赋能等6大工程。

    随着气温攀升,突泉县东杜尔基镇东泉村的特色农产品“东泉香瓜”迎来了丰收时刻,大棚内,一颗颗个大体圆的香瓜错落有致地挂在绿油油的瓜蔓上,散发出扑鼻的瓜香。

    “近两年,我们东泉村采取冷棚+露天及庭院多元化种植方式,着力发展香瓜种植产业。共有种植户45户,庭院占36户,香瓜采摘结束还能再种菜,一个大棚‘一年两收’,总收入可达1.35万元,极大提升了农户发展香瓜产业积极性。”突泉县东杜尔基镇东泉村村委委员边佳星介绍说。

    突泉县把发展庭院经济作为“千万工程”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坚持菜园、果园、花园、游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五园”共建理念,将农家庭院“方寸地”建设成群众增收的“致富园”。


    推进“千万工程”并非一蹴而就的易事,而是一项需要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未来,兴安盟将继续聚焦关键领域,精准发力,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将“千万工程”蕴含的理念和方法转化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2024-06-06
  • 庭院“方寸地”变成村民增收“聚宝盆”

    在包头市固阳县下湿壕镇白银合套村,村民们利用闲置房屋开办了鲜食甜糯玉米加工生产作坊。占地面积400平方米的生产作坊,采用灌洗和高温灭菌速冻技术生产线,生产过程中可最大程度保留玉米软糯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也实现了从选料到包装的流水线作业,产品销往包头市、鄂尔多斯市的多家企业和商超。2023年,该作坊鲜食玉米销售产值达到40万元。在小作坊的带动下,村民扩大鲜食玉米种植,每亩增收1000元左右,生产作坊被选树为该村发展庭院经济的典型。

    固阳县依托资源禀赋、地理条件和“北纬41°固阳献”、固阳黄芪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以及“固阳八宝”特色农副产品的优势,探索多元化庭院经济发展,初步形成以农畜产品初加工、休闲采摘、农家乐、种植养殖为主的庭院经济模式,农户增收致富有了新途径。

    依托秦长城、春坤山、马鞍山、大仙山等旅游景区,固阳县打造形成大英图、大庙、纳令圪堵、西永兴等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村。依托村集体经济,建成大英图红色展厅、芍药花海种植、黄芪种植、大庙人家等休闲旅游观光基地。2023年,4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接待游客7万余人,带动50余家“农家乐”户均增收10万元,增加就业岗位150余个。“云中草原赏音乐、春坤山上望星空”艺术节、春坤山敖包祭祀等系列节庆活动持续提升旅游知名度。“农家乐”“体验民宿”“品尝美食”“固阳县八宝”等特色庭院经济各具特色,带动本村及周边村民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庭院经济发展过程中,怀朔镇4万羽“芪林鸡”养殖围绕“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庭院经济全产业链发展路子,实现了三方利益共享共赢。在金山镇召地村,依托内蒙古正北林田园有限公司先期培育,村民建设温室大棚种植草莓、樱桃等水果,发展休闲采摘。2023年,召地村村民通过乡村民宿产业,户均增收4万元,同时带动相关种植户增产增收,间接带动周边60多名村民实现季节性灵活就业,人均增收15000多元。


    庭院不大,效益不小。固阳县突出乡土特色,庭院经济实现农村产业由分散化向规模化转变、由粗放式向精细化提升。下一步,固阳县将优先打造一批“庭院经济”示范点,辐射带动形成小规模、大群体,小产品、大产业的庭院经济规模发展新格局。

    2024-06-03
  • 郊游胜境“花海和林”:正值芍药盛开季

    2024-05-31
  • 湖北荆州市走进瞿家湾镇,探秘洪湖赤卫队故里

    近日,湖北省荆州市瞿家湾镇作为洪湖赤卫队故乡,迎来一批又一批游客。这个充满红色历史的古镇,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新旅游热点。记者走访了这座古镇,深入了解其吸引游客的秘密。


    瞿家湾镇位于湖北省荆州市,是一片沉淀着革命历史的热土。上世纪三十年代,这里诞生了著名的洪湖赤卫队,他们的英勇斗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这座古镇不仅保留了许多革命时期的遗迹,还通过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传承着红色精神。










    记者采访了当地的一位居民老张,他激动地告诉记者:“我们这里的每个角落都留有赤卫队的足迹,他们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老张的话语中透露出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和对英雄们的崇敬。

    走进瞿家湾镇,可以看到许多以红色历史为主题的旅游景点。其中,洪湖赤卫队纪念馆是最受欢迎的地方之一。馆内陈列着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珍贵的文物,让游客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此外,还有模拟赤卫队战斗的实景演出,让游客仿佛穿越回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除了红色旅游资源,瞿家湾镇的自然风光也是一大亮点。这里的水乡风光旖旎,古色古香的建筑沿河而建,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让人流连忘返。许多游客选择在这里乘船游览,感受水乡的宁静与美丽。










    旅游业的发展给当地经济带来显著的提升。据当地旅游部门统计,近年来,瞿家湾镇接待游客数量逐年上升,旅游收入也呈现出稳步增长趋势。这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也促进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如餐饮、住宿、交通等行业都随之兴旺起来。

    在采访中,一位来自外地的游客李女士分享了她的感受:“我一直对中国的革命历史很感兴趣,这次来到瞿家湾镇,亲眼看到了那些历史的痕迹,感受到那段历史的力量,非常震撼。”李女士的话代表了众多游客的心声。

    瞿家湾镇将继续挖掘和利用好红色旅游资源,打造更多具有教育意义和体验性的旅游产品,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同时,当地政府也在积极规划,希望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让这片红色的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瞿家湾镇作为洪湖赤卫队的故乡,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也展现出了新时代的活力。这里不仅是红色旅游的新热点,更是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基地。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4-05-27
  • 守护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幸福乡

    早上7点刚过,呼伦贝尔边境管理支队恩和边境派出所所长高宪场麻溜起了床。与数名民警汇合后,他们到超市采购了蔬菜、水果等物品,兵分两路给辖区的孤寡老人送去。这是恩和边境派出所的日常,也是该所在“枫桥式派出所”创建中和谐警民关系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恩和边境派出所坚持党建引领和为民服务宗旨,结合新时代“枫桥经验”综合治理新模式,积极构建多元化联防联控新机制,全面激活公安基层治理工作“神经末梢”。

    走进恩和边境派出所与额尔古纳市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嘎啦湾社区的“三务融合”工作站,里面不仅摆满了各种法律法规宣传册,还有一些工具、打印设备等,群众只要登记就能免费使用。工作站还提供法律宣传、法律咨询、快递代收、物件临时寄存等贴心服务。

    恩和边境派出所联合驻地单位组成以驻社区党员民警、热心群众、社区党支部为主体的“三务融合”工作站,以此为支点,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服务群众中去。

    “我们计划在恩和乡各个自然村屯的生产队推广建立‘三务融合’工作站,争取让辖区群众不出村屯就能办理基本业务,解决基本难题。”派出所教导员王海涛说。

    “以前办户籍、拍照片、取户口本都要到派出所,来来回回很不方便。有了‘七卡草原110警务室’,我出门走几步路就到了。”拿着刚刚办好的身份证,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群众李女士开心地说。

    服务前移,让群众满意,这得益于呼伦贝尔边境管理支队根据辖区牧民迁移情况推出的“草原110警务室”模式。在此基础上,恩和边境派出所立足实际,探索建设了“七卡草原110警务室”,集矛盾调解、法律法规宣传、边境前沿管控巡逻等功能于一体,可以满足群众就近咨询办理常规业务的需求。

    “我们所管辖范围包括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嘎啦湾社区和7个自然村屯,各个村屯离派出所较远,群众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办事很不方便。”高宪场说,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派出所将警务室建到了群众家门口,增强了服务群众能力,也提升了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针对孤寡老弱等特殊人群,民警还会上门服务,实现警务再前移。

    3月28日晚,刘某和朋友从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去满洲里采购装修材料,因遭遇暴风雪受困于七卡至乌兰山路段。恩和边境派出所民警接到求助信息后,立即与当地政府联系,迅速成立搜救小队,跋涉70多公里,累计间隔推雪6公里,终于在3月29日晚找到了2名遇险人员。

    “雪一直下,风一直刮,冻得嘴唇发紫,我的双手和双脚已经没有知觉了。但看到受困群众平安无事,眼含热泪狠狠拥抱我的那一刻,我觉得什么都值得了!”参加救援的民警张文华说。


    民警的真情关爱让辖区群众感受到温暖,也极大激发了他们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热情,从而转化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如今,在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工作生活的各族群众与恩和边境派出所民警亲如一家,他们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护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幸福乡,谱写了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

    2024-05-24
  • 五原县:五原黄柿子“火出圈”

    见到王芳萍时,她正在温室大棚里采摘黄柿子,一颗颗饱满结实、晶莹剔透的黄柿子挂满秧藤,散发着淡淡果香,显得格外诱人。

    “这段时间正值黄柿子上市,每天可采摘四五百斤,每斤售价7元。两个棚1年纯收入8万多元。”王芳萍高兴地说。

    王芳萍是甘肃定西人,2009年来到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成为一家黄柿子种植生产加工企业的员工。“在公司那几年,看到黄柿子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好,就决定自己干。2018年我从企业辞职,承包了2个大棚种植黄柿子。”王芳萍说,“黄柿子在种植过程中不打农药,用的是农家肥,摘下来可以直接吃,所以柿子口感沙甜、味儿特别正!”

    五原县地处河套平原腹地、北纬41度农作物生长黄金带。这里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灌淤土耕作性好,含钾量高,产出的黄柿子颜色金黄、个大肉厚、沙甜可口、含水量少,富含蛋白质、维生素C、可溶性糖及铁锌等微量元素。

    据《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种子志》记载,1936年,西红柿传入五原。经过品种改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当地农户开始种植黄柿子。

    胜丰镇新红村的鲁东就是种植黄柿子的行家。在他的温室大棚里,圆润饱满的黄柿子挂满枝头,长势旺盛,鲁东一边手脚麻利地采摘黄柿子一边说道:“这段时间每天忙个不停,天天订单不断,每天要摘300多斤。”

    据了解,过去村民们种植黄柿子都是自家留种,选种的标准参差不齐,导致黄柿子品质退化、果实易裂、商品率低,一年到头也赚不了多少钱。

    为提升黄柿子质量,五原县采取“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农户”模式,在开展黄柿子本土品种提纯复壮的基础上推进新品种研发。在种植过程中推广“五提五增两防控”综合技术措施,进一步提高了黄柿子的抗害性,提升了品质和口感。2014年,五原黄柿子获批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19年入选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产品好了,如何销售?又成了农户们最迫切的需求。“早些年都是自己销售,熟得多了不能及时卖出去,就要烂在地里。自从县里发展了电商产业,他们隔一天收购一次,我们的柿子根本不愁卖!”鲁东说。

    五原县建成河套电商产业园,与国内知名第三方电商平台、自营电商平台、社区团购等对接供应渠道,探索“电商企业+种植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传统企业”模式,推动农特产品产销对接,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电商产业园里现有45家销售黄柿子的企业和个人店铺,日均销售黄柿子2.5万斤。2023年,全县线上销售黄柿子27.5万单,销量137.5万斤,通过指尖商城实现农产品热销,好东西卖出了好价钱。”五原县电商办主任周璇介绍。

    五原县还主攻黄柿子精深加工,陆续开发出黄柿子汁、黄柿子火锅料、黄柿子气泡水、黄柿子丁、黄柿子果糕等产品,同时加强黄柿子品牌建设,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条。

    当前,五原黄柿子产业园建设如火如荼,项目计划投资1.2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85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1栋,7200平方米生产车间、原料车间各1栋,并配备黄柿子原浆、黄柿子火锅底料、黄柿子汁生产线。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投资8000万元,标准化厂房、生产车间、原料车间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和设备订购安装工作。

    今年“五一”假期,“天赋河套‘柿柿’如意”五原黄柿子文化旅游季活动分别在巴彦淖尔、呼和浩特、北京、重庆等地开展,一颗颗黄柿子以其独特的味道和口感俘获大批市民的芳心,掀起一场线上线下选购黄柿子及系列产品的消费热潮,五原黄柿子彻底“火出圈”了。

    目前,五原黄柿子年种植面积3000余亩,亩均效益达到万元以上。全县共7家黄柿子加工、销售企业,2023年产量1700余吨,产值3800余万元。黄柿子相关产品在全区12个盟市和全国各地均有销售,90家五原黄柿子火锅店遍布各地。2023年,制定完善了五原黄柿子全程标准化技术手册,黄柿子汁成功申报“蒙字标”认证。成立五原黄柿子产业协会,共授权26家企业、合作社使用“五原黄柿子”地理标志农产品标识,有力扩大了五原黄柿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今后,政府将加大项目支持、落实优惠政策、做好服务保障,进一步加强品种提纯、标准化种植技术推广、产业链延伸、品牌打造和市场营销,建成集种子培育研发、基地种植、精深加工、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等全产业链体系,力争黄柿子一二三产综合产值超过5亿元。”五原县副县长郭明旺说。

    2024-05-22
  • “小庭院”巧写增收致富“大文章”

    初夏时节,走进通辽市科尔沁区大林镇盖力亩村,村民们正忙着在房前屋后的林下种蒜。近年来,科尔沁区大力推行“小庭院、大经济”模式,着力激活庭院闲置土地,加快庭院改造工作,多方位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全力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

    为落实因地制宜搞发展的主体思路,近年来,科尔沁区围绕“庭院+特色种植”“庭院+特色养殖”方向,出台了相关优惠扶持政策,采取多种奖励方式,积极鼓励群众发展庭院经济,引导村民开展庭院蔬菜种植及蚯蚓、白鹅、基础母猪、肉牛、肉羊等养殖,形成大群体、有特色的发展模式。

    科尔沁区庆和镇积极推进庭院林果产业种养结合,绿色种植,在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让农户在庭院内实现“房前屋后、足不出户、增收致富”。永和屯村程淑清种植锦绣海棠时,坚持不打农药施用农家肥,并在果树林里散养了白鹅和小笨鸡,用林间养殖代替药物除草。如今,锦绣海棠果已经成为程淑清家的“金字招牌”。截至目前,庆和镇锦绣海棠种植达到5000亩,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真正实现了“小庭院”“大产业”。

    因地制宜打造“庭院经济”新模式,是科尔沁区“小庭院”变“大经济”的有效做法。围绕“庭院+特色养殖”特色发展思路,如今,丰田镇窑营子村全村共有300多农户搞起了肉牛养殖,肉牛存栏近7300头。该村通过合理规划庭院生活区与养殖区,选择适合庭院养殖的特色品种,推动庭院养殖融入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通过整合资源、外引内联、组建联合体等形式,窑营子村基础母牛养殖业实现了升级、提质、增效;通过激励引导与政策扶持等方式,鼓励村民创新养殖模式,引进优良品种,扩大养殖规模;采取订单养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养殖模式,引导村民将散养牛进一步向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转变。2023年,窑营子村养殖业人均收入14500元。


    科尔沁区围绕“宜林则林、宜菜则菜、宜牧则牧、宜禽则禽”的总体方针,多方位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拓宽了农牧民增收致富渠道,乡村振兴工作呈现明显向好的局面。

    2024-05-14
  • 燕山百里杜鹃开

    五月初,燕山山脉百里杜鹃争奇斗艳,竞相开放,粉红色的杜鹃花给山坡披上了春天的盛装,一幅幅美景让人流连忘返,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看满山春色,赏春日美景。

    2024-05-11
  • 杭州临安:巾帼致富带头人助力乡村振兴

    5月初,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清凉峰镇新峰村玫瑰花种植基地进入了采摘旺季,陈雨霞作为清凉峰镇回乡创业的巾帼新农人也进入了特别忙碌的时节。她不仅把自己掌握的玫瑰花种养、采摘、加工技术教给身边的花农们,还带头发展玫瑰花旅游经济。


    近年来,临安区清凉峰镇把一批有知识、有能力、有干劲的女性培育成巾帼致富带头人和乡村振兴特色人才,发挥她们在特色产业、绿色发展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为乡村振兴和百姓共富贡献力量。











    5月7日,花农在清凉峰镇新峰村玫瑰花种植基地内采摘带着露水的玫瑰花。新华社记者徐昱摄


    5月初,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清凉峰镇新峰村玫瑰花种植基地进入了采摘旺季,陈雨霞作为清凉峰镇回乡创业的巾帼新农人也进入了特别忙碌的时节。她不仅把自己掌握的玫瑰花种养、采摘、加工技术教给身边的花农们,还带头发展玫瑰花旅游经济。

    近年来,临安区清凉峰镇把一批有知识、有能力、有干劲的女性培育成巾帼致富带头人和乡村振兴特色人才,发挥她们在特色产业、绿色发展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为乡村振兴和百姓共富贡献力量。






    5月7日,在杭州市临安区清凉峰镇新峰村玫瑰园的大棚内,陈雨霞(右二)在指导游客如何剪切、搭配玫瑰花束。新华社记者徐昱摄


    5月初,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清凉峰镇新峰村玫瑰花种植基地进入了采摘旺季,陈雨霞作为清凉峰镇回乡创业的巾帼新农人也进入了特别忙碌的时节。她不仅把自己掌握的玫瑰花种养、采摘、加工技术教给身边的花农们,还带头发展玫瑰花旅游经济。

    近年来,临安区清凉峰镇把一批有知识、有能力、有干劲的女性培育成巾帼致富带头人和乡村振兴特色人才,发挥她们在特色产业、绿色发展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为乡村振兴和百姓共富贡献力量。






    5月7日,在杭州市临安区清凉峰镇新峰村玫瑰园里,陈雨霞在直播推介玫瑰花衍生产品。新华社记者徐昱摄


    5月初,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清凉峰镇新峰村玫瑰花种植基地进入了采摘旺季,陈雨霞作为清凉峰镇回乡创业的巾帼新农人也进入了特别忙碌的时节。她不仅把自己掌握的玫瑰花种养、采摘、加工技术教给身边的花农们,还带头发展玫瑰花旅游经济。

    近年来,临安区清凉峰镇把一批有知识、有能力、有干劲的女性培育成巾帼致富带头人和乡村振兴特色人才,发挥她们在特色产业、绿色发展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为乡村振兴和百姓共富贡献力量。

    2024-05-07
  • 兴安:打通土地“经脉”绘就土地“丰景”

    大马力拖拉机轰隆隆地驶过田野,玉米种子被播进地里,一条条滴灌带跟着播种机铺设延展……

    春耕正当时,眼下的兴安大地,经过去年高标准农田项目改造升级后的良田,正在以崭新的“姿态”孕育新一年的粮食生产。与此同时,兴安盟今年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各项工作也秉持着“早立项、早开工、早使用、早见效”的原则有序推进。

    4月25日,在兴安盟高标准农田调度会现场,大型机械来回穿梭,整修机耕路、挖排水管道、铺设高压地埋线,春播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步进行,如火如荼。

    在音德尔镇青山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高压电接火作业正在紧张进行。“配套电力设施通电后将发挥保障农田灌溉能力的作用,通过机电井电灌让中低产田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音德尔镇镇长宋亚利说,全镇已经累计建成近40万亩高标准农田,占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39.6%。

    粮以田为基,农以田为本。扎赉特旗是全国产粮大县,也是国家首批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全旗现有51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37.89万亩。

    “今年我们要继续建成高标准农田120万亩,计划到2027年全旗永久基本农田将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扎赉特旗农牧和科技局局长陈健说,今年扎赉特旗将突出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与黑土地保护和耕地保护相结合,逐步探索形成可应用、可借鉴、可推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扎赉特模式”。

    “今年有没有继续增产的希望?”“庄稼地拆了‘补丁’聚成一块田,大型农机具作业省事、方便,农事生产智慧化、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今年的收成差不了,丰收我有信心!”看着去年刚完成改造的18亩高标准农田,科右前旗归流河镇光荣嘎查种植户高志功信心满满地回答。

    “供水更稳定、抗灾能力更强、粮食产量更高,高标准农田有数不尽的好处!”光荣嘎查党支部书记王国志介绍说,去年光荣嘎查实行高标准农田建设,把相邻的巴罕嘎查、北民合嘎查“巴掌田”“补丁田”融合到了一起。“高标准农田的玉米亩均能增产1000余斤,加上节水、节肥、节药等,种粮综合成本也下降,相当于亩均增收1000元左右。”高志功期待着又一个好收成。

    “以前一个人最多也只能种50亩田,收入少还挺忙活,现在一个人种500亩田也不费劲儿。”科右前旗居力很镇红心村党支部书记李英辉赞叹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带来的好处。作为高标准农田的“标配”,智能农机装备已经挑起“大梁”,成为农事活动的“主角”。同时,手机还能连着“数字农田”软件,物联网生态远程监控系统和物联网气象监测系统让各项实时监测数据在一块屏幕不断更新,“这就是农田CPU,墒情、气象、虫情、苗情一目了然。”

    近年来,兴安盟致力于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始终把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稳定提升粮食产量、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深入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要求,着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粮田”向“良田”转变。


    “高标准农田‘地平整、土肥沃、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与现代农业生产条件相适应,有利于推动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标准化生产。能够持续提升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资源利用效率和土地产出效率。”兴安盟农牧局副局长王俊峰说,目前,兴安盟已建成高标准农田801.62万亩,在建130.14万亩,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可巩固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以上,每年每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增加100公斤以上。

    2024-05-06
  • 杜鹃花开分外美“塞外苏杭”迎客来

    四月二十九日,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的兴安杜鹃竞相绽放,景色优美,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游玩。本报记者王晓博摄


    走进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映山红生态公园,只见绵延起伏的兴安岭上,漫山遍野的杜鹃花竞相绽放,游人沿着木栈道拾级而上,登高望远,赏花拍照,感受春的气息……

    呼伦贝尔的第一抹春色,总是在扎兰屯亮起。扎兰屯素有“塞外苏杭”之美誉,4月至5月是扎兰屯的赏花季,因其独特的地理区位,每年兴安杜鹃总在这里率先绽放,集中连片的杜鹃花形成迷人的花海,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赏花游玩。春赏兴安杜鹃也成为当地生态及春季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

    “微风吹来,一朵朵娇艳欲滴的杜鹃花随风摆动,实在是太美了!”来自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游客梁殿德激动地说:“我要多拍些照片和视频,发给我的南方朋友们,邀请他们来到大美呼伦贝尔,欣赏美丽的兴安杜鹃!”

    扎兰屯的绚丽春色,不仅引得众多市民游客赏花打卡,还吸引了20位来自中蒙俄三国的油画名家前来采风写生。

    蜿蜒流淌的雅鲁河,连绵起伏的兴安岭,簇拥成团的杜鹃花……画家们沉浸于此,迸发出创作灵感,拿起画笔将所见所感定格于画布之上。

    “这个时节,一些南方城市已经暖意洋洋。但在呼伦贝尔,草地还微微泛黄,树木仍未至茂盛,粉红的杜鹃花朵点缀其中,别致惊艳。属于呼伦贝尔的北国风光,举世无双!”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宋学智赞叹道。

    今年,扎兰屯市围绕杜鹃赏花季活动主题,推出包含公共文化进景区、系列专题主题游、体育赛事进景区、多样化宣传推广、品牌化产品促销等5大类17项主题活动,并推出了杜鹃赏花季精品旅游路线。扎兰屯市文体旅游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钱海军介绍说:“我们的活动一场接着一场,由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让游客当主角,最近我们每天入园人数达到2万至3万人次,预计到五一小长假时会掀起一个高潮。”

    据了解,近年来,扎兰屯市不断加大生态保护和绿化力度,森林覆盖率达到70.04%,昔日荒山荒坡变成花海绿洲,绿水青山变得更美。按照全域全季全业发展理念,扎兰屯市整合旅游资源,实施“景区提质、品牌提升、服务提档、消费提级”四大行动,着力打造“春赏杜鹃、夏漂流、金秋采摘、冬滑雪”四季旅游品牌,进一步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扎兰屯的赏花热潮,也拉开了今年呼伦贝尔市全域全季全业旅游的大幕。据介绍,今年,呼伦贝尔市聚焦春季旅游特色和游客休闲度假需求,精心策划推出了“杜鹃报春映山红遍”呼伦贝尔岭东赏花之旅、“花海兴安白桦杜鹃”呼伦贝尔岭上赏花之旅、“假日休闲邂逅春花”呼伦贝尔城郊赏花之旅、“鸟诉春语逐鹿花海”额尔古纳河右岸赏花之旅4条赏花游精品线路,红色游、文博游、民俗游、跨境游等9条文旅融合线路,14个旗市区均策划了赏花季系列活动,让游客在花色正艳的时节欣赏到大自然馈赠的视觉盛宴。

    2024-04-30

  •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