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鸡泽小井盖“聪明”有“颜值”

    生活中常见的井盖能做出啥名堂?

    在位于鸡泽县小寨镇的邯郸市虹光铸造有限公司,记者有了意想不到的发现:这里产的井盖“聪明”——或防盗,或防爆,或防涝,均可接入“城市大脑”;有“颜值”——“铸铁块”硬是做成了一幅画,用成语、太极、地标性建筑等装饰,艺术气息满满。

    以后,“偷井盖的贼”要头疼了——人为搬动井盖,系统会自动发出报警声,管理平台电子屏上,井盖编号、倾斜角度、实时位置等信息一目了然。2月1日,虹光铸造产品展厅内,做完现场演示的公司总经理赵利强将一个直径约0.6米的铸铁圆形井盖翻了个面儿,“秘密在背面保护壳内的电子传感器里。一旦有人搬动井盖,传感器便会把信号传递给管理平台。平台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派单情况,判断是正常维修搬动还是异常搬动。”

    “同规格普通井盖每个卖五六百元,我们生产的异动井盖价格至少翻一倍。”赵利强介绍,去年底,首批异动井盖铺装到了江苏宜兴市城区一条主干道,“一盖一码,井盖可接入当地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受到客户好评。”

    具备防盗功能的异动井盖是虹光铸造的创新产品之一。夏季多雨季节,这里产的井盖还能为防洪防涝作贡献——液位检测智能井盖应用分体式超声波液位计,可实时监测窨井水位情况,采集精度达厘米级。

    每年春节期间,乱扔鞭炮引发下水道气体爆炸的事故时有发生。那么,能不能在下水道里可燃气体达到一定数值前预警呢?“这款井盖就应用了气体传感器技术,可以精准监测管道内甲烷气体浓度。一旦浓度超过临界值,就会自动报警。”虹光铸造研发部技术人员屈峰介绍。

    “前几天,首批试用智能井盖的客户追加了新订单。”赵利强说,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智能井盖市场前景一定会越来越好,企业也会紧贴市场需求,不断丰富智能井盖应用场景。

    不仅变得更“聪明”,虹光铸造制造的小井盖“颜值”也打破了人们对传统井盖“傻大笨粗”的固有印象。

    胡服骑射、完璧归赵、毛遂自荐……在虹光铸造,独具邯郸特色的成语故事、太极文化等内容被铸在了井盖上。成都的大熊猫、深圳的“世界之窗”、武汉的黄鹤楼等也纷纷“亮相”。这些图案用树脂漆、氟碳漆等颜料上色后,俨然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艺术气息扑面而来。


    “这类彩绘井盖主要用于公园、旅游景区、历史文化街区等场所,价格是普通井盖的两三倍。目前产品远销陕西、江苏、云南等地。”赵利强介绍,在竞争激烈的铸铁井盖市场,虹光铸造坚持走高端品质路线,成为国内井盖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制定单位之一。企业去年生产井盖1.6万吨,实现产值1.5亿元。产品不仅国内市场表现良好,还走出了国门,销往英国、德国、意大利及东南亚、中东等国家和地区。“今年1月,我们已取得1700多万元的订单,实现开门红。”

    2024-02-20
  • 内蒙古春节黄金周实现旅游收入221.22亿元

    记者从内蒙古文旅厅了解到,春节黄金周全区接待国内游客3140.5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21.22亿元。龙年春节我区文旅消费“热辣滚烫”,携程大数据显示,内蒙古春节假期旅游订单同比增长127%,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4倍多。热门景区Top5:大召寺、大黑河、呼和浩特欢乐冰雪节、鄂尔多斯野生动物园、美林谷滑雪场。

    新春佳节,年味儿是共同主题。假日期间,新春灯会、舞龙舞狮表演、庙会市集、非遗秀场等活动成为游客新春出游的年俗类选择。“乌兰察布之夜”、黄河湾步行街新春灯会、包头南海迎春灯会等深受市民游客欢迎;呼和浩特恼包村九州非遗文化节,包头金街非遗年货大集成为热门民俗活动,乌海、赤峰、巴彦淖尔等地的民俗活动也受到市民游客青睐。

    在消费方面,据内蒙古文旅厅假期第8天数据显示,来我区游客人均花费649.84元/人次,其中交通花费方面占比最高,占比24.28%,剩余为餐饮、住宿、购物、旅游景区游览等花费。

    游客出游特征方面,自驾车出行的游客最多,占比71.04%;飞机、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游客占比26.61%;租车自驾出行游客占比1.41%;骑行、徒步等其他出行方式出行的游客占比0.94%。


    区外客源排名前五的省市分别为河北省、北京市、上海市、辽宁省、重庆市。

    2024-02-19
  • 山西“蘑菇王子”奏响乡村振兴“致富曲”

    16年钻研食用菌种植新技术和推广



    山西“蘑菇王子”奏响乡村振兴“致富曲”






    黄超是山西菇农心里的“蘑菇王子”,他的身上安着诸多头衔:高级农艺师、科技特派员、食用菌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2008年,他从山西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开始从事食用菌种植的新技术研究和推广。16年来,黄超坚持解决老百姓食用菌种植的“疑难杂症”——研究出了“一个人就能种蘑菇”的平菇轻简化生产线,并推广至全国各地;同时参加“华安菌菇创业园”建设,指导太行山区、吕梁山区1000余户菇农从事食用菌生产。在共青团中央、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关于表彰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的决定》中,黄超被授予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称号。

    他是湖北人,毕业后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决定留在山西创业,培育食用菌,他说,菌类自古为“山珍”,他看中了这里得天独厚的食用菌栽培条件。

    东边的太行山,西边的吕梁山,勾勒着山西的轮廓,这里河谷纵横,山地、丘陵占比达80%。

    每年夏天,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区普遍因为温度过高,无法生产香菇等食用菌类。而太行和吕梁山区,正位于冷凉气候带,是典型的黄土高原气候,夏季凉爽,适合菌类的生长。山西的“夏菇”由此抢到时间差,填补国内市场的空白,销往全国。

    黄超毕业时,山西的“菇农”不算多,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近几年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引导以及基层农技员的推动,山西的食用菌产业才逐渐奏响乡村振兴“致富曲”。

    黄超是跟着山西食用菌产业成长起来的。他把自己16年的职业生涯归纳为3个阶段,“学习农民,成为农民,服务农民”。

    “在实验室研究蘑菇种植技术和用这项技术赚钱是不同的概念。”大学刚毕业,黄超面临着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这位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型职业农民”选择去给菇农“打工”,和他们同吃同住,从生产中取经。

    “‘成为农民’是要解决技术难题,还要结合市场打开销路。”黄超发现市场上有专门卖肉的、卖豆腐的……却没有一家店是专门卖蘑菇的,他靠着过去走街串巷卖蘑菇攒下的客户资源在山西省晋中市开了一间蘑菇专卖店,“市场上都相信专业化”。

    现在黄超的蘑菇专卖店成为当地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店铺,不仅有常见的菇种,还有猴头、灵芝等珍贵菇种。为了解决菇农销售难的问题,蘑菇专卖店还开到了省会太原以及晋北地区,组织销售各类鲜菇8000吨。“目前在我们当地所有种蘑菇的几乎都是跟着我来种,所有的蘑菇都是我们帮他们在卖。”

    多年来“成为菇农”“服务菇农”的实践让黄超看到了一些发展瓶颈,最严重的就是“用工难、用工贵”。他告诉记者,大多数菇农都以家庭农场的形式存在,夫妻俩是主要劳动力,农忙时再选择雇佣工人,但是农村老龄化的问题导致忙时“雇不到人,效率也低”。

    其实,在蘑菇的栽培工序里,可以让机器代替人力,实现一个人也能种蘑菇。但是,市面上存在的机器价格高达十几万元,功率高,用电贵,一般的老百姓很难用得起。

    黄超用了3年的时间,慢慢地设计,一有进展就发到群里和菇农沟通。现在,这种一个人也能种蘑菇的机器,老百姓只需要花1万多元就能照着图纸自己焊接下来。类似的“小发明”黄超团队研究了不少,“我们现在已经申请的专利是12项,授权的专利是8项”。

    在他看来,这种小小的发明创造不仅解决菇农在日常生产中“卡脖子”的问题,更是为蘑菇行业进行科技赋能。

    近年来,随着山西的“夏菇”打开全国市场,黄超没那么多时间专门种蘑菇,他大部分精力都用来研究种植新技术和菌种了。

    山西人爱吃大蘑菇,上海人偏好白蘑菇,北京人更愿意买叶片小的黑蘑菇……随着服务的菇农越来越多,他们对菌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现在我们就把整个山西的品种,比如太原地区,大同地区,运城地区,甚至精确到哪个县适合哪个品种基本都选出来了”。

    黄超的公司在晋中市国家农高区,拥有先进的食用菌机械加工车间、食用菌菌棒生产车间、消毒车间、冷库等,年生产鲜菇能力500吨。从最开始的单纯蘑菇种植到现在的菌种研发、原材料供应到技术服务、鲜菇回收销售,再到后续蘑菇酱加工,形成一条蘑菇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在山西,提到种蘑菇,就会有人提到“山西蘑菇种植大队”这个社交群组,这也是黄超服务农民的手段之一,大家口口相传都跟着黄超学技术、选菌种。

    “一个人富裕不算真正的富裕,个人的价值实现不能局限于自己的成功之上。”黄超认为,只有将自己置身于农村大舞台,融入农民的生产生活中,帮助农民创业,带领农民发家致富,才有更广的空间、更多的机会、更大的价值。


    现在“山西蘑菇种植大队”已经更名为“世界菇友会”——跟着黄超讨论食用菌种植新技术的人已走出山西,走向世界。

    2024-02-18
  • “十四冬”喜逢中国年内蒙古全域旅游等你来

    春节假期订单量同比增长796%







    “十四冬”喜逢中国年内蒙古全域旅游等你来


    “十四冬”开幕在即,内蒙古文旅游掀起新热潮,携程大数据显示,内蒙古春节假期订单量同比增长796%。红火中国年,内蒙古文旅准备好了,期待五湖四海的朋友来北疆欢欢喜喜过大年。

    龙年春节,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己任,以“欢欢喜喜过大年游龙御马迎新春”为主题,聚焦北疆文化建设,联动全区12个盟市开展富有内蒙古特色、丰富多彩的春节主题文化和旅游活动,“艺术迎春文润北疆”“春到万家福满北疆”“魅力非遗多彩北疆”“休闲过年畅游北疆”“欢度新春游购北疆”“龙腾盛世文博北疆”“欢乐春节亮丽北疆”7大板块1500多项活动,营造出浓浓的节日氛围。

    喜庆的春联、“福”字窗花、炫酷的龙年装饰、火红的灯笼、中国结和“十四冬”主题灯光秀,今年呼伦贝尔的春节注定别开生面、与众不同。除了“十四冬”,龙年春节呼伦贝尔的民俗活动也红红火火,春节灯会、春节庙会、春节烟花秀、春节社火表演、迎春花市……不少游客感叹“呼伦贝尔春节太热闹了!”

    以筹办“十四冬”为契机,内蒙古多地推出了“冰雪+节庆”“冰雪+演艺”“冰雪+展会”等多种活动,将冰雪产业与民俗文化、运动休闲等元素有机结合,冰雪经济持续向好。

    响沙湾、准格尔大峡谷、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鄂尔多斯野生动物园、康镇,春节期间鄂尔多斯市知名景点全部“上新”,游客可以在响沙湾体验沙漠滑雪,也可以在野生动物园和珍稀动物欢乐互动,纵享凛冬之趣;在乌兰浩特市冰雪趣味运动会的赛场上,冰雪运动爱好者们同场竞技,点燃冬日激情,尽享冰雪运动的乐趣。更有冰雪试驾、雪地穿越、草原泼雪、渔猎冬捕等类型多样的冰雪娱乐活动,营造出浓厚的冰雪运动氛围;不久前,第三批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名单公布,马鬃山滑雪旅游度假地成功入选,马鬃山滑雪场配套设施齐全,开放的滑雪面积达42万平方米,不同水平的滑雪爱好者都能在此滑到尽兴;2月2日农历北方小年夜晚,乌兰察布古城“花灯之缘”新春嘉年华灯会盛大启幕。古风花灯、梦幻光影、年味市集、民俗展演等精彩活动轮番上演,吸引了很多市民游客慕名而来,赏花灯、享年乐、品年俗,感受大美乌兰察布,体验浓浓年味。活动现场还打造了炫酷的50米冰雪滑道、上千平方米的冰雪迷宫、雪人王国等冰雕雪雕,可以让广大市民游客感受冰雪带来的独特魅力。乌兰察布古城嘉年华灯会从2月2日起一直持续到2月24日,主舞台每天下午有五六场大型演出轮番上演,“集食行乐”“童梦乐园”“集美古巷”3条情景性文化街区打造美食、童趣、文创一站式沉浸体验专区……


    龙腾盛世,春满北疆。春天正大步走来,内蒙古大地喜气洋洋、年味浓浓,多姿多彩的文化盛宴期待全国游客分享、品味。

    2024-02-09
  • 透过7.3%看内蒙古发展“加速度”

    闯新路进中游






    透过7.3%看内蒙古发展“加速度”


    2023年内蒙古地区生产总值24627亿元,比上年增长7.3%,增速居全国第3位。这一难得的成绩单,为我国经济韧性增长贡献了一份力量。作为资源能源大省,7.3%增速的含金量在哪里?内蒙古开辟了什么新赛道?产业结构有哪些新变化?本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三产协同,发展稳中求进

    数九寒天,北疆大地一片“忙冬”景象。

    兴安盟突泉县紧抓农闲时节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新一年的粮食生产打基础。鄂尔多斯市准格尔经济开发区内,工人们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车间进行设备调试,为项目投产做最后冲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的两个总投资13亿元的农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在冬季招商引资签约大会上成功签约。“十四冬”主赛场呼伦贝尔,冰雪那达慕点燃冬季旅游激情……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多次提出“要把经济总量做到全国中游水平”“树立赶超争先的雄心壮志”“强化成果意识、报账意识、交卷意识,凡事快出结果、出好成果”“以吃苦耐劳的韧劲、一往无前的冲劲、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狠劲冲关夺隘”,释放出“快抓发展”的鲜明信号。

    “忙冬”背后是“忙年”。过去一年,内蒙古弘扬“蒙古马精神”,奋进的脚步不停息,三次产业协同发力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向好。

    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内蒙古坚决扛起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的重任。2023年,内蒙古多项主要能源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煤炭产量12.2亿吨,稳居全国第2位;完成9.45亿吨煤炭保供任务,占全国任务量的36%,居全国首位;规模以上发电量以及外送煤、电量都稳居全国之首。

    内蒙古的“肉库”“奶罐”闻名全国,其实这里还是塞外粮仓。内蒙古粮食播种面积已经连续8年保持在1亿亩以上,2023年内蒙古粮食产量实现“二十连丰”,达791.6亿斤,连续6年保持在700亿斤以上,连续3年稳居全国第6位,内蒙古每年有一半以上的粮食调往区外、供应全国,是全国五个粮食净调出省份之一。

    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内蒙古坚定不移推动三次产业发展协同并进。2023年,第一产业增加值2737亿元,比上年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11704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迈入万亿元大关,达到10186亿元,增长7.0%。尤其是作为经济重要支撑的工业,在“稳”的基础上实现“进”,2023年内蒙古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4%,居全国第7位,工业“压舱石”作用凸显。

    “7.4%的增长是面对需求不足、预期偏弱叠加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低位运行下实现的增长,是在2022年8.1%的高增速基础上实现的增长,殊为不易。”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局长曹思阳说。

    点燃“引擎”,投资结构再优化

    剥片,运输,码垛……在赤峰高新区东山产业园金通铜业电解车间,一片片阴极铜板被机械手娴熟地运送到成品区。这种电解机器人每小时能剥离500片电解铜板,相当于至少20个工人的工作效率,极大降低了人工成本。

    被称为“中国有色金属之乡”的赤峰市,坚持创新驱动、科技赋能,扩大投资引项目、上规模,推进工业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赤峰金通铜业二期项目30万吨铜冶炼系统预计于2025年10月建成投产,可年产阴极铜56万吨、硫酸200万吨,产值超400亿元。届时,赤峰市将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铜冶炼生产加工基地。

    ——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拉动经济高质量增长。过去一年,内蒙古500万元以上的投资项目到位资金保持两位数增长,大项目、好项目持续“落地开花”,推动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在2022年17.6%的高增速基础上再进一步,2023年实现19.8%的较快增长,居全国第2位。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龚明珠介绍,内蒙古出台招商引资三年行动方案,聚焦重点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开展精准招商,有力促进了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2023年,新入库固定资产投资项目5588个,比上年增加602个;计划总投资10574亿元,增长40.6%。

    “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基于重大项目的高质量建设。”龚明珠说,大项目在拉动经济发展方面作用明显,内蒙古高质量、高效率推动重大项目建设,以宝丰煤基新材料项目、润阳悦达光伏装备制造项目、隆基硅材料项目等为代表的亿元以上大项目“高歌猛进”。2023年,内蒙古计划总投资亿元以上施工项目2709个,比上年增加285个;完成投资比上年增长25.9%,占全部投资的72.9%,对全部投资的贡献率高达90.6%。

    投资高增长的背后,是投资结构不断优化。社会投资占全部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85%,政府规模投资降低,有利于把债务控制到适度规模,更好地处理安全与发展的关系,抓住机遇化解风险,把经济结构调优,把经济动能育新。

    霍林郭勒市是内蒙古东部一座因煤而建的城市。这里先有矿后建城,40多年来,霍林郭勒市的发展与煤炭资源紧密相连。如今,煤炭对霍林郭勒来说不再只是发电的燃料,而是成为产业转型的动力与桥梁。

    煤的用途有哪些?40年前的霍林郭勒人只能想到发电和取暖,如今霍林郭勒市用煤发电、用电炼铝、用铝做精深加工,形成了“煤电网铝+”全产业链,双零箔、铝银浆、电池箔、汽车零部件等产品逐渐占据行业市场主导地位,产业集群规模接近千亿,正在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铝基新材料国家级产业基地。

    ——重塑“链式思维”,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内蒙古聚焦新能源装备制造、新型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等8大产业集群和16条重点产业链,“链”上发力、“链”上攻坚,推动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2023年,随着阿特斯光伏、荣盛新能源等千亿级项目签约落地投产,内蒙古高技术制造业不断壮大,高技术产业投资在上年49.2%的高增速基础上实现84.5%的高增长,大步迈上以高质量项目投资引领产业结构优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随着传统产业调优调绿、新兴产业培育发展、重大项目谋深谋实,如今提到内蒙古的工业经济,不再是“一煤独大”,而是“百业齐放”。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田新茹说,2023年,内蒙古非煤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1%,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到60.7%;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3.5%,持续快于规上工业增速。

    “当前,内蒙古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势头很好、机遇难得。”内蒙古自治区主席王莉霞表示,在党中央的关怀下,这两年内蒙古发展列车跑出了“加速度”,自治区党委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形成了赶超争先、快抓发展的浓厚氛围,我们要倍加珍惜和努力,乘势而上再攀新高峰。

    急起直追,开辟转型“新赛道”

    一个月前,中国首个万吨级绿电制氢示范项目——准格尔旗纳日松光伏制氢示范项目40万千瓦光伏绿电成功并网。纳日松光伏制氢项目是内蒙古自治区首批批复、首个开工和首个产氢的风光制氢一体化示范项目,是全国乃至全球首个产氢的万吨级新能源制氢项目。

    该项目将太阳能与氢能两大清洁能源高效深度耦合,通过探索无污染、零排放的绿电制氢新模式,来解决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并网存在的电力消纳这一核心问题,持续为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添加来自基层一线的生动注脚。

    “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内蒙古紧抓快办、时不我待,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步伐。

    内蒙古新能源装机实现跨越式增长,2023年底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9000万千瓦,达9322.6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50.8%,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的比重达到43.2%;规模以上新能源发电量1495.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1.1%,占全部发电量的比重达到20.1%。内蒙古的新能源装机容量、发电量均稳居全国首位。

    “新能源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内蒙古新能源产业由以发电为主体的投资结构,向新能源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延伸拓展。”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常务副主席黄志强说。

    2023年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4%,新能源制造业投资较上年增长1.5倍。内蒙古风力发电机产能从1000台提升至4000台,光伏组件产能从700万千瓦提升至2300万千瓦,轴承、主轴、减速机等风电产业链空白环节已有在建项目,将在新的一年填补空白。

    内蒙古提出,在新能源领域再造一个“工业内蒙古”。如今内蒙古一手抓新能源开发建设,一手抓装备制造、运维服务等关联配套产业发展,以新能源带动新工业,努力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决不简单地“发电卖电”。

    2023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多个部委已出台或正在出台配套政策文件,党中央的关怀再一次具化为内蒙古发展的历史机遇。

    “当前中央给内蒙古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支持政策,政策落地关键要抓好组织施工结出果实,机遇稍纵即逝,只有跑起来才能争先奋进。”鄂尔多斯市委书记李理说。

    内蒙古犒赏“快马”,鞭打“慢牛”,推动广大干部提速提效做好工作。“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不少基层党员干部把这样一句话记在心里。急起来的内蒙古,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快”了,落实工作力求“能不隔夜就不隔夜”。察哈尔右翼前旗将每周二、周四定为“无会日”,除特殊情况外,旗委、政府不得召开会议。“天气寒冷,我们不能关在温暖的屋里想问题,而是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干部们去基层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旗委书记冀宏认为。

    随着国务院《意见》的加快推动落实、存量政策与增量政策的叠加发力,内蒙古经济发展基础将夯得更实、打得更牢,经济向上向好势头将不断巩固和增强。北疆儿女都渴望在这片充满希望、大有可为的热土上忙碌起来、奔跑起来!

    聚力谱新篇,奋进正当时。内蒙古提出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8万人以上。内蒙古锚定办好两件大事、闯新路进中游,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把祖国北部边疆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原载2024年2月6日《新华每日电讯》)

    2024-02-07
  • 龙腾贺岁迎新春”2024年中蒙新春文化交流系列活动启动

    2月5日,由中国驻蒙古国大使馆指导,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外事办公室主办,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协办的“龙腾贺岁迎新春”2024年中蒙新春文化交流系列活动启动。

    本次活动以线上方式开展,将持续到2月底。内容涵盖春节主题文艺节目展播、优秀影视剧展播、系列宣传片展播、暖心交流活动四大类10项内容。主要内容包括译制播出内蒙古广播电视台2024年汉语春节联欢晚会、苏州民族管弦乐团交响音乐会《华乐苏韵》和杂技剧《我们的美好生活》,播放脱贫攻坚主题电视剧《山海情》《欢乐颂3》,播出中蒙合作纪录片《你好!中国》春节特别节目、文旅宣传片《七彩云南世界花园》《开放的河南欢迎您》《壮美广西》,展播《外国人的中国年》《璀璨非遗》等系列短视频。此外,春节期间,还将通过视频连线、摄制拜年短视频、电子贺信等形式,开展“线上拜年”活动,向蒙古国友好合作单位人士送上暖心慰问和新年祝福。


    据悉,本次活动在蒙古国乌兰巴托生活网、亮点新闻网、正在进行时网等主流网站及新媒体平台同步推送,同时在索伦嘎新闻网、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开设专栏,对活动进行集中展示和宣传报道。

    2024-02-06
  • “闯新路、进中游”,内蒙古底气何在?

    过去一年,是内蒙古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北疆大地,为内蒙古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关怀和宝贵发展机遇。国务院出台《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为自治区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今年的内蒙古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内蒙古好声音”令人兴奋——2023年内蒙古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3%,居全国第三,创2010年以来最好位次,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4%,居全国第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8%、居全国第二;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30.4%,居全国第三。








    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现场。人民网记者寇雅楠摄


    凝心聚力闯新路、进中游,内蒙古立下雄心壮志,步伐坚实、底气十足。

    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内蒙古,经济增速跃居全国“第一方阵”,内蒙古凭的是什么,底气在哪里?

    “10个全国第一”:稳稳守住“能源饭碗”,“追风逐日”再前行

    “10个全国第一”既是内蒙古的底气,更是内蒙古的担当。

    过去一年,内蒙古煤炭产量12.2亿吨,完成9.45亿吨保供煤任务,电力总装机超过2亿千瓦,实现煤炭保供量及外送量、电力总装机及新增装机、新能源总装机及新增装机、总发电量及外送电量、新能源发电量、煤制气产能“10个全国第一”,充分彰显了内蒙古保国家大局的责任担当。

    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内蒙古稳稳守住“能源饭碗”,夯实能源保供“压舱石”。

    冬日北疆大地的皑皑白雪,并未降低项目建设的进度。目前,兴安盟正在着力打造蒙东绿氢生产合成氨、绿甲醇基地,打造园区级“源—网—荷—储—输”一体化智慧能源调控平台。自治区人大代表,金风科技内蒙古分公司副总经理、兴安盟公司总经理王海猛说:“要立足兴安盟风光水资源禀赋和化工产业发展优势,打造好蒙东绿氢生产合成氨、绿甲醇基地。”

    “头上有风光、脚下有煤炭、手中有电网。”内蒙古的新能源资源丰富,特别是风能、太阳能的技术可开发量分别约占全国的57%和21%。围绕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的战略定位,内蒙古不断拓展新领域、开辟新赛道,向“新”发展,从“新”出发,追风逐日,绿能涌动。

    两个月前,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蒙西基地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这是目前我国单体规模最大的生态光伏治沙项目,可向蒙西电网年均输送绿电41亿千瓦时,相当于年均节约标准煤12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19.8万吨。

    新兴产业兴起的同时,传统产业也在转型升级。

    如何摆脱“挖土卖土”,实现“链上开花”?新年伊始,被誉为“中国稀土之都”的包头市,正在谋划做好“一块土”的大文章。

    日前,包头市的北方稀土瑞鑫公司首批中重稀土金属产品试制成功,标志着北方稀土中重稀土金属产品首次实现规模化生产。为加快稀土产业由“世界级储量”向“世界级产业”迈进,包头市提出全力发展“稀土+”应用,拓展稀土在医疗、农业、陶瓷、航空等行业的应用,不断提升“稀土+”产品价值,打造“稀土+”应用产业基地。






    蒙西基地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人民网记者富丽娟摄


    一子落定,满盘皆活。内蒙古未来发展目标清晰明确、步履铿锵——锚定“再造一个工业内蒙古”目标,加快壮大新能源产业;要让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新兴产业“强筋壮骨”、未来产业“星火燎原”。

    从“一棵草到一杯奶”,为国家“粮仓”“肉库”“奶罐”贡献内蒙古力量

    内蒙古是国家重要的“粮仓”“肉库”“奶罐”,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之一。

    2023年,内蒙古取得粮食播种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粮食产量791.6亿斤、实现“二十连丰”、稳居全国第六,主要肉类产量285.4万吨、牛奶产量792.6万吨,均创新高。

    “从一棵草到一杯奶、再到一块奶酪”。

    如何进一步提高农畜产品深加工度,不断延深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随着春节的临近,乳业消费品也迎来了销售高峰期。记者走进位于呼和浩特市的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沉浸式见证从“一棵草”到“一杯奶”的全过程。








    伊利智慧健康谷液态奶包装车间。伊利集团供图


    生产基地采用世界领先的数字化管理模式,让整个生产过程实现无人化、透明化、高效化、可追溯。数字化赋能,推动内蒙古奶业全链升级。在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乳产业项目已形成日处理7000多吨原奶的产能规模,支持30万头奶牛、10万头奶山羊存栏的规模化牧场建设,实现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的综合提升。

    乳业是一张名片,牛羊肉是“内蒙古味道”的又一张名片。如何推动牛羊肉产业继续高质量发展?

    “着力提高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度,不断延伸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力争7条重点产业链产值突破7000亿元。”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一工作安排,让自治区政协委员、锡林郭勒盟工商联主席哈斯海日汗对推进牛羊肉精深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充满信心。







    自治区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代表通道”。人民网记者刘艺琳摄






    变卖“肉羊肉牛”为卖“羊肉牛肉”,目前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长11.6%、加工转化率达72%。


    生态内蒙古,绿色好味道。“让来自大草原的好味道香飘万里、誉满全球。”2024年内蒙古农牧业要锚定打造现代化大产业、建设产业强区目标发力。

    不断扩大“朋友圈”,构筑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

    内蒙古内连8个省区、外接俄蒙,国境线长4200公里,历史上曾是“草原丝绸之路”和“万里茶道”的重要枢纽和通道,如今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国家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门户,地理位置独特,向北开放优势明显。

    构筑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内蒙古决心如磐。2023年内蒙古全年外贸进出口增速位列全国第三,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口岸货运量刷新历史记录,成为我国沿边陆路口岸首个货运量破亿吨的省份。

    “现在的内蒙古,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政府工作报告掷地有声:“我区虽沿边,但不沿海,实现更大范围的开放必须加强与国内其他区域的合作。”


    临近春节,一列满载货物的列车缓缓通过国门,驶入满洲里铁路货运口岸。满洲里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执勤二队民警田润泽告诉记者:“从人工检查到人机结合,我们的检查速度不断提升。2013年检查一列车需要45分钟左右,如今已降至10分钟内。平均每天检查出入境列车由30列次增至40列左右,峰值达57列次,其中中欧班列日均检查13列次。”










    满洲里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民警对出境中欧班列执行监护任务。李发春摄



    自2023年1月起,满洲里出入境边防检查站为确保中欧班列顺畅通关,创新实施货运列车铁路员工一次登临验讫等查验办法,开通中欧班列出入境绿色通道,推动口岸通关效率。

    会场内外,“开放”成为热议词。

    “口岸是高质量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口岸经济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先进生产要素的集中反映。”自治区政协委员、鄂温克旗政协副主席安青梅建议,充分发挥内蒙古联通俄蒙优势,在设立中国(内蒙古)自由贸易试验区中最大限度争取先行先试政策。激活边腹互动,着力打造两个循环。


    当前,内蒙古各族干部正在摒弃“我不如人”的念头,不断提振信心和士气,全区热气腾腾迈开“新年第一步”,开好局、起好步,向着“闯新路、进中游”的美好愿景奋力冲刺。

    2024-02-06
  • 包头市外贸进出口值首次突破300亿

    2023年,包头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301.3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4.5%。其中,出口123.5亿元,增长8.8%;进口177.8亿元,增长38.5%。这也是包头外贸总值首次突破300亿元,创历史新高。

    出口方面,主要以钢材和车辆及其零件为主,其中钢材出口63亿元,占包头市外贸出口总值的51%。出口汽车及其零件15.6亿元,增长41%,占出口总额12.6%。

    进口方面,主要以煤和铁矿砂及其精矿为主,其中进口煤79.7亿元,增长139.1%,占进口总额的44.8%;进口铁矿砂及其精矿60.5亿元,下降7%,占进口总额34%。

    从全球主要贸易市场看,包头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182.6亿元,增长40.8%,占60.6%;与RCEP成员国进出口112.9亿元,同比下降9.8%,占37.8%。主要贸易国家为蒙古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对蒙古国进出口81.6亿元,增长108.7%,占27.1%;对澳大利亚进出口65.6亿元,下降5.1%,占21.8%;对韩国进出口17.5亿元,增长7%,占5.8%。


    从贸易方式上看,主要以一般贸易为主。一般贸易进出口276.4亿元,增长23.1%,占同期全市外贸进出口值的91.7%。

    2024-02-06
  • 邮轮旅游过年受青睐天津东疆边检多措保障春运通关

    从东疆边检站了解到,今年春运期间,将有18艘次国际邮轮从天津出入境,预计出入境人员达3.8万余人次,乘坐邮轮“海上过节”正成为许多家庭的春节旅游首选。







    图为巴哈马籍“地中海号”邮轮。东疆边检站供图


    日前,搭载着1700余名旅客的巴哈马籍“地中海号”邮轮经天津边检总站东疆边检站办结边检查验手续后,从天津国际邮轮母港启航,驶向日本福冈,开启六天五晚的别样风味春节假期之旅。今年春运期间,除“地中海号”邮轮外,天津还将迎来新年首艘访问港邮轮“欧罗巴”。

    “我是和妈妈、孩子三个人一起来坐邮轮的,想来一场春节旅行,边检通关很顺畅,听朋友说邮轮比较适合亲子老幼行,所以我们还挺期待的,也希望通过这次邮轮的出行,给家人留下一个美好的春节回忆。”来自北京的张女士说。








    图为边检民警为旅客写“福”送“福”。东疆边检站供图


    记者在现场看到,邮轮上张灯结彩,处处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氛围,船方计划组织旅客包饺子和举办春节联欢晚会等活动,与大家在海上共同庆祝龙年春节的到来;天津国际邮轮母港出境大厅内,东疆边检站同步开启人工通道和快捷通道,安排专门警力为通关旅客提供政策咨询等服务,通过梯口监护智能机器人播放拜年语音图文,并组织民警在现场书写福字,为大家送上一份美好的新春祝福。








    图为边检现场。东疆边检站供图


    “春节将至,为了保障广大旅客能够度过一个不一样的春假假期,我们提前了解了春运期间的邮轮航次,确保现场查验工作能够平稳有序地开展,同时也加强了与口岸各职能单位的沟通配合,确保能够实现联合处置。”天津边检总站东疆边检站执勤二队教导员毕琳琳表示,春运期间,边检部门将会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加开通道、配足警力,针对不同的旅客群体实施相应的引导,确保旅客能够快捷顺畅通关,度过一个欢乐美好春节假期。

    2024-02-05
  • 雄安越来越有“都市范儿”

    雄安奥特莱斯开业时,精彩的无人机表演。


    在未来之城买年货、选新衣、尝美食,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现在,“拔节生长”的雄安新区现代化“都市范儿”越来越浓。雄安奥特莱斯商区的开街更是为新区注入了经济活力。

    雄安奥特莱斯购物业态丰富、交通便捷方便。春节临近,这家经营面积约9.6万平方米的商业综合体,不仅为新区及周边群众提供了新的生活方式,也为新区升腾了新的烟火气息。开业没几天,已经成了新区群众购物休闲新的打卡地。

    中电建产投雄安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刚表示:“雄安奥特莱斯是开在容东片区的大型商业综合体,里面有目前雄安最大的超市、最大的名品集合店、最大的影院等,能更好地服务雄安新区的老百姓,为老百姓提供更近距离的吃喝玩乐需求。”

    目前,雄安新区已完成投资6570亿元,开发面积覆盖184平方公里,4010多栋楼宇拔地而起;容东、容西、雄东三个新建片区已有12万群众喜迁新居;央企已在新区设立子公司和各类分支机构200多家。北京援建的“三校一院”项目均已开学开诊,雄安商务服务中心、华望城、电建智汇城等一批办公、商业配套设施陆续投入使用……


    随着城市功能日益完善,雄安新区的繁荣场景正在不断“上新”,这座“拔节生长”的城市的烟火气越来越足了。

    2024-02-02
  • 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同比增一成

    二〇二三年



    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同比增一成



    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较快增长


    1日,商务部服贸司负责人介绍:2023年,我国服务贸易稳中有增,规模创历史新高。全年服务进出口总额65754.3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出口26856.6亿元,下降5.8%,进口38897.7亿元,增长24.4%;服务贸易逆差12041.1亿元。“在全球贸易增长乏力的背景下,服务贸易实现两位数增长颇为不易,为稳住我国外贸发展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商务部研究院服务贸易研究所所长李俊表示。

    具体来看,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实现较快增长。2023年,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27193.7亿元,同比增长8.5%。其中,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15435.2亿元,增长9%,增长最快的领域为保险服务,增幅达67%。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口11758.5亿元,增长7.8%,增长最快的领域为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增幅达61.7%。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顺差3676.7亿元,同比扩大423.5亿元。

    旅行服务增长最快。2023年以来,旅行服务保持高速增长,全年旅行服务进出口14856.2亿元,同比增长73.6%。其中,出口增长59.2%,进口增长74.7%。

    “从这份成绩单可以看出我国服务业扩大开放的成效。”李俊分析,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服务贸易发展,通过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特色服务出口基地等开放平台建设探索服务领域改革开放。比如,2023年全年保险服务出口增幅达67%,与近年来我国金融业扩大开放举措的逐步落地见效有很大关系;再比如,得益于我国不断优化出入境便利政策,旅行服务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都有较大增长。

    向开放要活力,向技术创新要动能。李俊认为,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较快增长、顺差扩大反映了我国服务业的技术进步,通过科技创新带动高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将继续增强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为服务贸易稳规模优结构夯实产业基础。


    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数字贸易作为贸易强国建设的“三大支柱”,2024年要继续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李俊建议,要进一步完善促进服务贸易开放创新发展的政策,从推动制度型开放、促进资源要素跨境流动、拓展国际市场布局、完善保障支撑等多个方面做好政策指引。

    2024-02-02
  • 龙江县掀起和牛养殖热潮

    龙江县掀起和牛养殖热潮






    ——“隐藏款”新特产背后的黑科技③


    随着国内南北各省互赠特产,多款“隐藏新特产”纷纷出圈。在黑龙江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不仅有全国最大的蔓越莓种植基地,“牛中贵族”和牛也在“烤肉之乡”齐齐哈尔落户安家,并且成为带动贫困县成功脱贫的“扶贫牛”。

    1月28日,在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的国内最大纯种和牛养殖繁殖基地,记者看到,一头头毛色黝黑的纯种和牛在运动场伴随着轻音乐节拍悠闲散步。牛舍里,每个电动毛刷下,都有和牛享受着按摩挠痒服务;围栏边,悬挂着小零食,以供和牛舔舐补充微量元素。“听音乐、喝啤酒、做按摩”是日本饲养和牛的顺口溜,在东北,除了这些“标配”,饲养员以“一切为了和牛舒服”为宗旨,贴心为和牛的运动场增加了挡风板,在和牛睡觉的地方铺了厚厚的稻壳垫。

    龙江元盛和牛集团(以下简称“龙江元盛”)副总经理蔡承达告诉记者,和牛左耳挂着的“身份证”是身份的象征。在和牛的脖子下,还注射了芯片,每一块牛肉从冻精生产、繁育、育肥到屠宰、加工、终端销售,均可进行质量安全追溯。

    和牛有着雪花般的大理石花纹,因而其肉质肥而不腻、入口即化。“高纬度和严寒气候特别适合‘雪花’沉积,龙江县所处的北纬47度正是全球公认的黄金养牛带。”蔡承达介绍,龙江县是国内种植玉米的产粮大县,可为和牛饲料提供稳定货源。同时,作为优质牧区,这里的养殖户具有丰富的养殖技术和经验。因此,在政府养殖政策支持下,2004年,龙江元盛落户龙江县。

    当年,龙江元盛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引进了拥有11个家族血统的近2000头纯种和牛,这也是国内唯一经农业部批准引入的超千头活体纯种和牛。如今,龙江元盛已成功摸索出和牛繁、改、育等养殖加工技术,生产出A1到A5高等级和牛肉。

    龙江元盛技术研发负责人赵庆来介绍:“基因选育可以产出更高质量的后裔。我们通过纯种和牛种公牛生产的冻精,进行基因择优选配,实现纯种和牛及改良和牛的培育。”

    和牛育肥期间,需要陆续实现体积增大、重量增加、雪花脂肪沉淀等各阶段养殖目标。为此,龙江元盛与国内农科院及东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结合当地丰富的玉米、大豆、大麦等优质资源,附以益生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自主研发出可饲养A5级高品质和牛的饲料。

    蔡承达介绍,近年来,应市场需求,和牛饲养规模逐年增大,养殖量及存栏量都成倍增长,龙江和牛的足迹也遍布省内各地。截至2023年11月末,龙江元盛存栏纯种和牛种公牛116头,纯种和牛8500头,年产优质和牛冻精50万剂,累计改良高端肉牛15万头,每年可向市场提供6500吨和牛产品。

    在龙江县,近3000户牧民连续多年养殖改良和牛,掀起养殖龙江和牛的热潮。

    “县里政策好,企业有需求,收购价格高且稳定,养殖和牛的都挣到钱了!”龙江县哈拉海乡党委书记姬利国算了笔账:养普通牛,6个月的犊牛也就卖6000—9000元左右;而6个月的和牛犊,平均能卖到1.1万—1.3万元,净利润最少增加4000元。

    龙江县畜牧局局长刘晓东介绍,为培育壮大高端肉牛产业,该畜牧局出台了冻精免费、购牛补助、交犊补母和青贮补助等一系列和牛改良扶持政策,通过“企业+农户+订单”的模式,逐渐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如今的龙江县,已经形成集纯种繁育、冻精生产、基地改良、肉牛育肥、屠宰加工、产品销售、餐饮连锁于一体的高端肉牛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此外,为了培育符合中国人口味的肉牛品种,龙江元盛正在培育龙江华牛。记者了解到,龙江华牛含87.5%的和牛血统及12.5%的荷斯坦牛血统,经过多年选育,如今在遗传稳定性、适应性、抗逆性等方面表现出色。

    2024-01-30

  •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