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色林地 金色宝地

    贵州的森林覆盖率超过60%,森林面积是耕地面积的两倍以上。靠山吃山,贵州盘活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等产业,通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林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绿色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021年7月,贵州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贵州林下经济实现从地方探索到省级统筹、从松散无序到规范有序、从追求短期效益到谋划长远发展的根本转变。

    在贵州,绿色林地正变为金色宝地。

    “林地的产出高起来了”

    早上10点,山间的雾还未散去。离开纳雍县城,车随山路盘旋而上,至化作林场。踏入林地,记者轻手轻脚向前走,唯恐踩到土里的“宝贝疙瘩”。

    这“宝贝疙瘩”便是红托竹荪,喜阴喜湿。海拔1700多米,森林覆盖率达86%的化作林场正适合培育红托竹荪。“这林下空间就像一个天然大棚,温度湿度适宜,培育出来的竹荪和野生竹荪相差无几。”化作林场红托竹荪种植基地负责人胡剑介绍。

    竹荪被誉为“菌中皇后”,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加工后的竹荪一公斤能够卖到700元。瞄准市场机遇,化作林场建立起红托竹荪种植基地,占地1500亩,今年已收获27.5吨鲜竹荪。

    在化作林场的东南面,1万多只土鸡在山地里奔跑,一见到人,便躲进茂密的树林里。这是位于化作乡益新村的土鸡生态放养场。

    何为“生态放养”?“沐绿荫清风、喂五谷杂粮,啄林间虫蚁、食山野蔬草。”益新生态放养场负责人曾雷介绍,“放养场利用的是林地和退耕还林地,生态植被和环境好,水源丰富,相当于土鸡的天然‘跑场’。”每一批次的土鸡出栏后,工作人员会清理放养场,再让下一批土鸡“入场”。11月中旬,今年的第二批土鸡已全部出栏,将销往珠三角地区。

    在思南县凉水井镇泡木寨村白杨坪,山间不少松树树干上都绑了铁皮石斛。“这树干直,树皮粗糙,适合绑石斛。”泡木寨村仿野生铁皮石斛种植基地工作人员张成渊介绍,基地共种植铁皮石斛1100亩,今年已采摘鲜花和鲜条34.5吨。

    “退耕还林十几年了,林地的产出高起来了。”张成渊边说边咧着嘴笑。

    “发展林下经济既能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和林下空间,又能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纳雍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陈刚说。

    贵州各地因地制宜选择林下经济发展主导产业,构建起林下种植业、林下养殖业、林下产品采集业、森林生态旅游康养业等四大业态。2020年,全省林下经济利用面积2203万亩,产值400亿元。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累计建成千亩以上林下种养基地321个,开发利用林地面积增加到2459.5万亩,上半年实现产值295.7亿元。

    “没想到深山老林也能挣钱了”

    巡山、除草、喷水……这是泡木寨村仿野生铁皮石斛种植基地管理人员张长高的日常工作。57岁的张长高过去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5口人,家庭年收入只有3000元左右。

    2017年底铁皮石斛基地建成投用后,张长高被聘请为管理人员,“基地每个月固定工资3000元,家里有两三亩林地流转,每年还有些土地流转费用。”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加上平时种粮食和养牛的收入,张长高今年7月和女儿合伙盖起了新房,“没想到深山老林也能挣钱了!”

    除固定用工以外,各林下产业基地还吸引当地村民就近、灵活务工。在化作林场红托竹荪种植基地,六七名妇女正在地里清理杂草。“合作社负责协调组织劳动力,村民有空就可以报名到基地干活,100元一天,按天结算。”陈刚介绍,目前红托竹荪种植基地已吸纳50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

    益新生态放养场采取“计件”工资制,每到土鸡出栏时,会请周边村民帮忙抓鸡,抓一只收入1元。每出栏一只鸡,合作社农户会获得相应保底分红。

    贵州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公司负责提供技术指导和生产销售,合作社协调土地流转和组织劳动力,农户通过林地流转、入股分红、参与劳务等方式增收。

    2020年,贵州林下经济共提供稳定就业岗位10.66万个,有效解决了疫情期间农户就地就近就业。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林下经济产业共带动320万农村人口增收。

    “货要卖得好,品牌要叫响”

    走进大方县九龙天麻公司的加工厂,刚蒸完的天麻热气腾腾,咬一口,有淡淡的苦味。

    大方县地处乌蒙山腹地,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适合天麻生长,大方天麻也享有“天麻佳品产贵州,贵州天麻数大方”的美誉。

    “货要卖得好,品牌要叫响。”大方县天麻种植龙头企业九龙天麻公司负责人文平说,早在2004年,自己就花8万元请人进行品牌形象设计,还注册了商标。

    2008年,“大方天麻”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文平看来,公共品牌能够带动企业品牌建设,企业品牌也要助力公共品牌提高知名度。

    “去年,我们在展销会免费品尝产品上就投入了80万元。”展销会是天麻推广的重要阵地,九龙天麻公司每年参加展销会20余场,将大方天麻带到广州、上海等沿海城市。

    今年6月,九龙天麻公司还尝试了一次线上直播卖货。“直播20多分钟,卖出4000多单,销售收入60多万元。”尝到线上卖货的甜头,文平正准备与直播团队及平台进行长期合作。

    在公共品牌与企业品牌共同发力的前提下,大方县天麻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目前,大方县天麻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年产值达1.8亿元。依托九龙天麻公司等龙头企业,大方县建成了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天麻产品加工基地,初步形成了产、研、供、销一体化的大方天麻产业链。

    贵州坚持以品牌建设为引领,“大方天麻”“织金竹荪”“桐梓方竹笋”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为发展林下经济打牢品牌基础。“通过创建品牌,一定程度破解了产品名气小、销路窄、效益低等方面的问题,贵州林下产品品牌竞争力逐步提高。”贵州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陈隽逸)

    2021-11-19
  • 湖北出台24条举措纾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本报武汉11月17日电(记者强郁文)湖北省政府近日出台《纾解全省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着力解决中小微企业反映的融资问题中较为突出的痛点难点。

    《措施》围绕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拓面增效、降低成本、发挥合力、强化保障4个方面,制定了24条具体举措。

    《措施》要求各金融机构确保2021年新增小微企业首贷户数高于2020年,力争2021—2023年,全省拓展中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首贷户40万户,累计发放首次贷款超过4000亿元;在降低融资成本方面,要求确保2021年全省中小微企业平均贷款利率低于上年水平。

    今年以来,湖北省金融部门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截至2021年9月末,全省普惠小微贷款余额5678亿元,同比增长22.1%,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10.8个百分点。

    2021-11-18
  • 推动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

    以大中型客车制造为主,福建厦门集美汽车小镇集聚100多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立足盛唐文化和丝路文化旅游,陕西西安大唐西市小镇每年旅游收入达10多亿元;建设技术研发转化中心、智能标准厂房,河南洛阳新材料及智能装备科创小镇吸引大量高新企业入驻……近年来,全国各地涌现出一批精品特色小镇,促进了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

    成效显著,但也存在问题,特别是部分特色小镇概念混淆、内涵不清、主导产业薄弱等问题引起多方关注。如何规范管理?怎样实现更好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部委近日联合发布《全国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围绕特色小镇空间布局、质量效益等方面,明确13项具体指标,划定5条底线,提出了普适性操作性的基本指引。

    “少而精”建设特色小镇

    ——到今年上半年,全国清单内特色小镇减少至约1600个,预计还将有所减少

    最近,国家发改委官网挂出这样一则通报:经与有关方面核实,发现盐边县红格镇和兰陵县“装备智造小镇”是虚假“特色小镇”,对特色小镇建设秩序产生一定不良影响。

    咋回事?仔细翻看,通报给出了详细解释:盐边县红格镇,是一个行政建制镇、不是特色小镇,未纳入所在省份特色小镇清单,但以“红格阳光温泉康养旅游小镇”之名,从事对外宣传等行为,违反了“不得将行政建制镇命名为‘特色小镇’”的明确要求。兰陵县“装备智造小镇”,是一个传统工业园区、不是特色小镇,未纳入所在省份特色小镇清单,但一直以“特色小镇”之名,从事项目立项审批、招商引资、对外宣传等行为,违反了“不得将传统产业园区命名为‘特色小镇’”的明确要求。

    “近年来,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方面针对特色小镇发展中的问题,持续深化规范纠偏工作,推动出台相关文件,同时也推广一批先进典型经验,通报曝光负面案例,组建调研组开展现场核查。”国家发改委推进城镇化工作办公室综合组组长吴越涛介绍,经过各部门各地方共同努力,特色小镇发展总体上进入了规范发展轨道。

    根据国家发改委数据,2017年底前,对外宣称为“特色小镇”的数量较多,其中存在大量虚假虚拟“特色小镇”。截至2021年上半年,全国各省份清单内特色小镇减少至1600个左右,其中一半位于东部发达地区。按照各省份动态调整、优胜劣汰的工作计划,预计数量还将进一步减少。同时,特色小镇清单“少而精”导向初步树立,目前19个省份清单内的特色小镇数量少于50个。

    发展更规范,作用更突出。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史育龙表示,近年来涌现出一批精品特色小镇,其中不少已成为各地常态化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和抓手。从各省份现有的1600个左右特色小镇看,共吸纳约440万人就业、近几年累计完成投资约3.5万亿元、年缴纳税收约2800亿元,平均每个特色小镇累计完成投资约21亿元、吸纳就业人数平均约2700人、缴纳税收每年平均约1.7亿元。

    合理布局,提高质量

    ——规划用地中建设用地面积原则上不少于0.5平方公里,特色产业投资占总投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60%

    自2016年起在全国快速推开以来,特色小镇建设已走过5年多,接下来如何进一步促进其规范健康发展?此次10部委发布的《导则》围绕特色小镇发展定位、空间布局、质量效益、管理方式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具体要求。其中,发展定位被摆在第一条。

    《导则》明确,特色小镇是规划用地面积一般为几平方公里的微型产业集聚区,既非行政建制镇、也非传统产业园区。特色小镇重在培育发展主导产业,吸引人才、技术、资金等先进要素集聚,具有细分高端的鲜明产业特色、产城人文融合的多元功能特征、集约高效的空间利用特点,是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新型发展空间。

    具体该如何把握?《导则》提出了13项指标。

    在面积方面,明确特色小镇规划用地面积下限原则上不少于1平方公里,上限原则上不多于5平方公里,规划用地中建设用地面积原则上不少于0.5平方公里。

    谈及上述指标的确定,国家发改委规划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从各省份现状看,每个特色小镇已使用建设用地面积都超过了0.5平方公里,平均值约0.9平方公里。此外,提出这一指标有利于清理虚假“特色小镇”。一些地区存在将用地几十亩甚至仅有几亩的单体项目命名为“特色小镇”以及将拥有几十平方公里的行政建制镇命名为“特色小镇”的现象,这违背了特色小镇概念内涵,产生了误导和不良影响。

    此外,在风貌形态方面,提出了特色小镇绿化覆盖率原则上不低于30%。在投入强度方面,特色产业投资占总投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60%,建设期内建设用地亩均累计投资额原则上不低于200万元/亩。在质效水平方面,全员劳动生产率原则上不低于20万元/人,单个特色小镇吸纳就业人数原则上不少于2000人,建设用地亩均缴纳税收额原则上不低于10万元/年,文化旅游类特色小镇接待游客人数原则上不少于50万人次/年。在创新活力方面,“三新”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原则上不低于20%,先进制造、科技创新、创意设计、数字经济类特色小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原则上不低于2.5%。

    “从定量角度出发,《导则》提出了具体指标,既体现控制数量、提高质量的导向,又立足近几年地方实践,体现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的导向。”吴越涛说。

    深化清单统一管理制度

    ——人均GDP少于1万美元省份的清单内特色小镇原则上不多于50个,鼓励控制在30个以内

    部分地区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存在房地产化倾向。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认为,特色小镇要以产业为支撑,但近年来一些地方特色小镇建设变了味,房地产用地过多,产业和配套用地明显不足,应引起重视。

    吴越涛说,此次发布的《导则》明确提出“房住不炒”底线,严防房地产化倾向,特色小镇建设用地主要用于发展特色产业,其中住宅用地主要用于满足特色小镇内就业人员自住需求和职住平衡要求。除原有传统民居外,特色小镇建设用地中住宅用地占比原则上不超过30%,鼓励控制在25%以下。

    “明确特色小镇建设用地中住宅用地占比的量化要求,有利于为各地区开展规范纠偏工作提供依据,有效防控房地产化倾向,防止出现各自解读、标准不一等现象。”国家发改委规划司有关负责人说,从各省份现状看,绝大部分特色小镇的住宅用地占比低于30%。参考2019年全国城镇的建设用地中住宅用地占比约38%的数值,按照从严从紧原则将特色小镇的住宅用地占比设置为原则上不超过30%,是比较合理的选择。为防止个别方面反向操作、将30%作为追求目标,同时提出了鼓励控制在25%以下,以引导控制在更低水平。

    除了“房住不炒”底线,《导则》还提出合规用地、生态环保、债务防控、安全生产等底线。明确对违反以上五条底线的行为要限期整改,对性质严重的要抓紧清理;对行政建制镇错误命名的虚假“特色小镇”、单纯房地产开发等项目自我冠名的“某某小镇”,以及停留在纸面上、并未开工建设的虚拟“特色小镇”,要立即除名。

    “为更好推动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必须抓住关键问题、解决突出矛盾。”史育龙认为,既要提升中央层面统筹层次,也要强化省级层面责任。

    吴越涛介绍,《导则》深化细化了特色小镇清单统一管理制度,全国特色小镇必须纳入各省份清单,未纳入的必须及时清理或更名。各省份将全面建成特色小镇清单,纳入清单的应具备《导则》提出的基础条件,建成后应达到《导则》明确的各项指标要求。从数量来看,人均GDP少于1万美元省份的清单内特色小镇原则上不多于50个,鼓励控制在30个以内。

    “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继续会同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切实推动《导则》落实落地,对近年来的规范纠偏工作开展‘回头看’行动,进一步规范特色小镇建设秩序,提升全国特色小镇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吴越涛说。(邱海峰)

    2021-11-18
  • 以高质效金融服务助力地方经济向远而行

    近年来,农行山东淄博分行充分发挥金融“引擎”作用,围绕淄博市重大项目及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名单开展精准赋能,着力服务实体经济和普惠金融,助推淄博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五好”城市建设。在刚刚结束的“2021全市企业家大会”上,该行被授予“2021淄博市综合百强企业”称号,取得了社会效益和口碑的双丰收。





    农行淄博分行与淄博市农村农业局、山东省农担淄博市管理中心签订金融服务数字农业农村战略合作协议。陈鹏摄

    深耕县域市场,争做金融赋能乡村振兴战略“领头羊”

    “得知农行给我们新城宫家山药的整体授信后,我们村里很多人都主动加入我们合作社,并从农行获得了启动资金,开始种植山药。”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新城镇城南村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明说。

    乡村振兴,重点在产业。农行山东淄博分行以助力“产业兴旺”为重点,建立“一把手”任组长的金融赋能乡村振兴领导小组,聚焦“沂源红”苹果、桓台新城宫家山药、临淄西单村大棚蔬菜等特色产业,主动与省农担公司联合开展惠农e贷产业集群批量化授信业务,只要是在集群授信合约范围内的产业,无需抵押、无需担保就能获得贷款,全力打通乡村振兴资金需求主体的“任督二脉”,让金融活水更顺畅地流向广阔的乡村。到2021年9月末,该行累计发放惠农e贷10.98亿元,较年初增长5.66亿元。涉农贷款138.69亿元,较年初增加2.48亿元,带动3000余户农民走上致富路。在全市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中获评最高等级“优秀”。

    围绕重点项目,争做服务新旧动能转换“排头雁”

    淄博华侨城文化旅游项目是山东省政府下达的2021年重大项目之一。该项目以齐国古都传统文化为脉络,以文旅赋能美好生活和建设新型城镇化发展典范为目标,项目总投资150亿元。农行淄博分行获知项目融资需求后,立即组建专业营销团队,在总、省行大力支持下,开启用信审查绿色通道,提供全程“保姆式”金融服务,仅用时20余天便完成项目尽调、审批等全部流程,发放一期开发项目贷款3.9亿元,为项目顺利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感谢农行为我们提供的信贷支持,我们将全力打造淄博文化旅游产业强大引擎,开启淄博文化旅游新篇章。”该企业负责人如是说。





    农行淄博分行授信人员在山东鑫旭集团有限公司了解生产经营情况,现场调查“简式贷”业务。陈鹏摄

    据介绍,近年来农行淄博分行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挖掘全市重大项目有效信贷需求,建立横向协同、纵向联动的快速反应工作机制,不断增强项目贷款审批投放质效。2021年,为全市重点项目投放信贷支持23.48亿元。同时,坚持优选“四强”“四新”、瞪羚企业及制造业单项冠军等战略新兴“头部客户”,实施名单制营销,争取差异化信贷政策,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截至9月末,全行绿色信贷总额达14.76亿元,较年初增长6.29亿元,增幅达74.3%,战略新兴产业贷款17.31亿元,较年初增长8.22亿元,增幅90.4%,有力保障了一批重大新旧动能转换项目的顺利推进。





    农行淄博分行及时为巨明集团授信3000万元,并提供线上、线下综合金融服务,确保了该企业生产资金需求。陈鹏摄

    发力普惠金融,争做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

    “农行针对新开办企业推出的这款信贷产品实在太方便了,真是帮了我们大忙。”淄博一初创企业负责人马先生一边展示刚到账的20万元贷款,一边兴奋地说,“从业务申请到放款到账,几分钟就能搞定,很及时、很贴心。”

    马先生所说的产品是农行为精准服务初创阶段的小微企业创新推出的“首户e贷”纯信用贷款产品,旨在助力初创期的小微企业走好第一步,破解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局,积极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金融有动力,小微方有活力。据了解,农行淄博分行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区、新三板挂牌及“专精特新”小微企业优质客户,以“线上+线下”融合为服务手段,围绕“增量、扩面、降成本”,加强产品创新,积极支持大中型企业供应链及产业链上下游小微企业集群。截至9月末,该行小微企业法人贷款余额25.63亿元,较年初增长5.71亿元,惠及小微企业法人客户2000余户。

    下一步,该行将继续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决策部署,扛起金融责任,展现国有大行担当,擎旗奋进,向高而攀,向远而行,努力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1-11-17
  • 商务部:鼓励国家级经开区加强产业对接

    支持“链主”做强做大

    作为传统制造业大市的广东省中山市,也存在着产业链整体水平不高的情况。今年6月份,中山市印发《关于实施重点产业链链长制的工作方案》,提出力争到2025年,打造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主导产业集群、产业基地、领航企业和拳头产品,形成千亿元级、百亿元级产业梯次发展的现代化产业发展格局。

    为达到这一目标,半年来,中山聘请国内产业研究机构深入研究梳理产业链发展现状,对产业链进行“画像”,全面掌握产业链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平台、关键技术、上下游配套、制约瓶颈等情况,形成了产业链“三个一”工作内容:每条产业链一张“链主”企业、重点企业清单,一份重点发展项目清单,一个招商引资目录。通过补齐重点产业链短板和突破关键领域,确定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开展全链条全过程精准服务。

    近年来,中山市火炬开发区在产业链培育建设上,已有先手棋。该开发区通过大力推动先进装备制造、健康医药、光电信息三大优势产业提质升级,集中优势资源打造“高、新、尖”科创头部平台,补齐高质量发展短板。其在延续高技术、高产出标准的基础上,更在产学研平台、“国字号”平台等方面取得突破,并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加快现代产业体系重塑,高新产业进一步集聚,创新龙头作用进一步凸显。

    中山市还选定十大产业链“链主”企业,支持“链主”企业做强做大。通过科学分析产业链重点企业,每条产业链梳理1家至4家“链主”企业。支持“链主”企业围绕自身技术需求、市场需求,引进和培育配套企业。鼓励“链主”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发展。

    目前,中山市正按照“缺什么招什么、什么弱补什么”的原则,聚焦产业链短板弱项,依托招商引资目录,紧盯目标企业,开展靶向招商、填空招商和点对点招商,引入产业链关键环节上的核心企业,补齐并加强产业链缺失与薄弱环节,加快强链、补链、拓链,促进产业链全环节协同发展,多方面入手提高重点产业核心竞争力,增强重点产业自主可控能力。(经济日报记者张建军)

    从泾渭分明到同向同行

    在西安北郊,有一道独特的自然景观:泾渭分明。泾河水清、渭河水浊,二水交汇处各成体系、界限明晰。在泾渭分明景观不远处,坐落着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泾渭新城。这里的一些企业,曾经也因为上中下游没有真正打通,企业之间各铺一摊、泾渭分明,制约了产业整体竞争力。如今,“链长制”给开发区企业带来了改变,让更多上下游企业同向同行。

    “前不久,钛及钛合金产业链省级‘链长’到公司调研,详细了解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应用场景等,给我们探索新发展路径提供了难得的机会。”11月8日,西部金属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建朝告诉记者,虽然公司已形成熔炼、锻造等环节为一体的生产销售体系,但对照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若干短板待补。一方面要“向上”,以资本运作等方式与海绵钛生产企业加强合作,确保上游原材料安全、稳定供应。另一方面要“向下”,统筹内外部资源,破解表面处理、热处理能力不足等瓶颈,确保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为进一步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西安经开区制定了详细工作方案,明确了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工作职责、“链长”联络员和“链长制”工作分工表。据介绍,梳理明确重点产业链并建立“链长制”,旨在补齐产业链、增强创新链、稳定供应链,全面优化产业生态,有效解决制造业规模不大、效益不高、活力不足、创新不强、招商不精等问题,深度推进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增链、稳链。

    “要实现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创新能力、制造端配套、后市场服务和园区化承载不可或缺。发挥‘链长’统筹协调、‘链主’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有助于形成链条完整、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西安经开区发改局副局长温恒说。

    近段时间,陕西省围绕六大支柱14个重点产业领域,考虑产业规模、现有优势、发展潜力等因素,筛选出23条重点产业链,数控机床、光子、航空等11条标志性重点产业链由省级领导担任“链长”。“链长”作为牵头人,主要负责统筹协调,推动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每个产业链均建立一个工作专班,制定一个提升方案和全景图谱,组建一个专家团队。

    陕西提出,到2025年,力争重点产业链总产值年均增速明显高于规上制造业平均水平,单位增加值能耗明显低于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省内配套能力显著提升,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链主”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培育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全国领先、陕西特色的产业集群。(经济日报记者杨开新)

    以创新链推动产业升级

    前不久,占全国轴承保持器产品总销量七成的山东聊城市东昌府区轴承保持器产业集群,入选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

    “如果说轴承是工业机械关键零部件的‘眼珠’,轴承保持器则是‘眼眶’,是高端装备及轴承产业不可或缺的关键精密零部件。”凭借专利技术,填补了国内轴承保持器产业链条断点的山东金帝精密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锡铭表示,离开了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产业链安全就是一句空话。

    依托这个“链主”,东昌府区一条轴承及保持器的产业链清晰可见。聊城东昌府区副区长、轴承及保持器“链长”孟凡志告诉记者,今年以来,他们“敲开核桃”,聚焦轴承及保持器、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制造业3条重点产业链,一链一主,一链一策,着力实现“短链”延长、“断链”连通、“细链”增粗、“无链”生有、“弱链”变强,不断推动产业链升级和协同发展。

    聊城开发区围绕“链主”企业,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生物食品等产业的延链补链强链。前不久开工建设的希杰食品年产1.6万吨冷冻食品项目,是韩国希杰集团在聊城开发区第十次追加投资。今年1月至10月,聊城开发区生物食品产业项目已达32个,实现产值56.04亿元。

    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稀土、陶瓷、高性能纤维,本是相关性不大的几个产业,却因一个国家级稀土催化创新研究院的落地,而串珠成链,国瓷、东珩等9个项目相继落地。它们通过构建“链长+(园区)园长+(专班)班长”的工作体系,实现对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管理。今年1月至8月,全区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67亿元。

    如何让“链长制”更好发挥作用,推动优势产业加快高质量发展?烟台开发区设立“总链办”,由开发区主要领导任总链长,每条产业链由一位区级领导担任链长,实行“四个一”(一月一调度、一季一讲评、半年一考核、一年一观摩)调度机制和“五张清单”(新签约、新开工、未开工、新竣工、新投产)台账管理,确保产业链培育取得实效。同时,烟台开发区还按照一个产业链、一个链长等“十个一”模式,构建多位联动、多元支撑的产业培育生态,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本链多链贯通。

    据了解,山东聚焦9大产业领域42条重点产业链,通过建立“链主”企业牵头主导、产业链联盟合作、产学研协同推进、要素保障服务的四项机制,推进实施“链长制”。目前,共确定“链主”企业112家,已开工建设省市一体策划产业链重点项目111个,实际完成投资323亿元。(经济日报记者王金虎)

    2021-11-17
  • 以城乡融合引领乡村振兴 探索共同富裕“许昌路径”

    在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许昌市的面积排第13位,GDP却稳居第4位,是省内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许昌制造”名声响亮。近年来,凭借县域经济良好基础,许昌开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新篇章,推进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以城乡融合引领乡村振兴,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政策体系,探索共同富裕“许昌路径”。





    河南世纪香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员工正在查看白灵菇菌种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李嘉南摄


    “芯”上“谋新”:以创新破局农业高质量发展


    在许昌长葛市石象镇种业基地,成排并联的温室棚内,一串串青辣椒压弯枝头,散发着果香的甜瓜一个个垂在空中,番茄、豆角、茄子等瓜果蔬菜品种,长势喜人。


    “育种号称农业‘芯片’,我们一年试验的辣椒杂交组合有上千种,但最终能持证进入市场的成熟品种只有2到3个。”种业基地负责人、河南鼎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朱伟岭说,育种高投入,也是高收益,辣椒种子论粒卖,一粒卖5毛钱,7克就能卖500元。


    当前,长葛正着力打造石象镇“种业小镇”,通过引入中国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和种业企业,在产业园内建设试验基地,强化新品种孵化,加强技术攻关,着力破解种业“卡脖子”难题。


    目前,仅朱伟岭一家企业,拥有400亩的蔬菜育种基地,以土地流转和土地入股方式,建立了5000亩的小麦、玉米育种基地,另外托管2万亩耕地用于小麦、玉米制种,“育繁推”一体化,带动5000户农户增收,小麦和玉米种子销售覆盖黄淮海地区,蔬菜种子销售辐射全国。


    朱伟岭介绍,以土地托管为例,公司统一提供种子、农资、植保、耕作等服务,让农民每亩少投入100元左右,由于粮种回收价高,每亩又多赚150元左右,连省带赚,合计每亩增收250元左右。


    许昌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霍新发表示,围绕“育繁推”一体化目标,许昌支持种业创新发展,全市持证种子企业29家,通过国、省审定的小麦、玉米、大豆主粮作物品种33个,小麦种子常年繁育面积超过22万亩,全市主粮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


    除了支持种业发展,许昌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推进高标准农田和集中连片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分别建成367万亩和116万亩。其中,在高标准农田区域内,整村整乡整建制发展优质强筋小麦100万亩,全部实现专种、专收、专储、专用。


    “小”而“谋大”:以特色产业撑起小村小康梦


    蜂王浆、蜂蜡、花粉、蜂胶等蜂产品琳琅满目,摆满货架,巢础、摇蜜机等蜂机具应有尽有……长葛市佛耳湖镇岗李村,一个地理区位并不突出的中原农村,如今,全村八成农户从事蜂产品和蜂机具的生产销售,产品远销海内外,一个村形成了年产值达7亿元的“甜蜜事业”。


    1983年,作为村里最早一批走南闯北收蜂蜡的村民,河南省长兴蜂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满长创办了全镇第一家蜂产品加工厂。“目前,企业通过跨境电商,蜂产品已远销100多个国家,年出口蜂蜡3600吨,销售额达2000万美元。”李满长说。


    据长葛市官方统计,在地方政府支持下,蜂产业已实现从点状起步到片状抱团发展,已覆盖2个乡镇,全市蜂产品企业200多家,规模以上的蜂产品企业37家,蜂蜡年加工量占全国总量的85%,是全国最大的蜂产品集散地。


    长葛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刘世祥说,近年来,长葛正打造集生产研发、旅游观光、休闲餐饮于一体的“蜂业小镇”,打造产业集群,推动其从小变大、由散变强,已经带动本地10多个村3万人就业增收,实现年产值50亿元。


    食用菌是许昌另一个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特色产业。在许昌建安区河南世纪香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珍稀食用菌液体菌种全自动化生产线、菌丝培养智能温室及灵芝等珍稀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车间,一派智能化生产的景象。


    河南世纪香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彦增介绍,公司采用“企业+农户+基地”模式,在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过程技术服务,通过订单生产、保护价收购,已辐射和吸纳近6万人从事绿色食用菌生产、加工、包装、运输等工作。


    建安区陈曹乡许东村就是这个产业链条上的一环,该村百珍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伟告诉记者,得益于“企业+农户+基地”,在订单农业模式下,合作社辐射周边5个村20多户的60多个大棚,种植平菇、白灵菇、香菇等食用菌,由企业提供种子、菌棒、技术指导,合作社主要投入土地和人工。


    “以种白灵菇为例,一亩地一季收入3万多元,扣除成本之后,农户每季每亩地能收入1万多元。”李伟说,跟着龙头企业种食用菌,技术和销路有保障,收益稳定,今年参加合作社的农户将达30多户。


    为满足蜂产业、食用菌产业等特色产业用地需要,许昌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燕介绍,许昌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搭建起全市统一的交易平台,2020年共交易12宗452.9亩,腾退并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用于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绿”中“谋游”:让偏僻村落吃上“文旅饭”


    在有“钧瓷之都”美誉的许昌禹州市的神垕镇槐树湾村,这个过去的煤矿塌陷区,凭借好生态和古村落人文景观,吸引数十位陶艺创作者驻村创作,将破落山村变成了钧瓷创作、生产基地和远近有名的文化旅游特色村。


    在村内一个院子里,记者看到,堂屋门前挂着“九品窑工作室”牌子,一个个雕工考究的圆形茶盘泥坯整齐摆放在院内,等待入窑素烧和上釉。


    “90后”青年李峰是九品窑工作室负责人,他在2016年来到槐树湾村,租下空心院,开始钧瓷创作和生产,如今,一年销售钧瓷8000件,销售额50万元。


    神垕镇党委书记田秀杰表示,槐树湾村的石洞、石楼、石房屋、石磨坊等古建筑群框架完整,村集体合作社回收村内空闲房屋作为集体资产,按照“修旧如旧”原则进行整修,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出租给陶艺创客建立工作室进行创作,村民通过房屋入股参与集体经济分红。


    据统计,近年来,禹州市开展荒芜宅基地连片整治,把农户原有的宅基地置换或收回,整治闲置宅基地3600多处,实现一宅变游园、花园、菜园、树园,发展特色旅游,让山村吃上“文旅饭”。


    许昌市市长刘涛表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以城乡融合为抓手,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目的,坚持产业、生态、文化“三篇文章”一起做,积极培育以农业为起点的“旅游+”“生态+”等新业态,实现有产业、有就业、可持续,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许昌鄢陵县位于亚热带和北温带的过渡区,是“南树北移、北树南迁”的理想驯化基地。自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当地依托这一优势扶持壮大花木产业,逐渐成为我国最大的花木生产销售集散地之一。


    目前,鄢陵花木栽培面积近70万亩,花木主产区林木覆盖率达到80%,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超过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清新空气标准10倍以上。花木产业转型催生出的生态红利日益显现。鄢陵县目前已拥有3个国家4A级景区和26个生态宜居区。一年的旅游人数达1000万人次,生态旅游综合收入超50亿元。这个北方平原县收获“中国花木之乡”“中国长寿之乡”等诸多称誉。


    许昌市副市长汤超介绍,许昌城乡融合发展正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诸如佛耳湖镇蜂业小镇、石象镇种业小镇,鄢陵县花木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建设,一个个产业园就是城乡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正成为“融通”城乡的产业之桥。对此,许昌正有效集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进行集中投入、打捆使用,加快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示范区。


    2019年,许昌全域被确定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是河南省内唯一入选地级市。今年,《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河南许昌)实施方案》已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发文支持高质量推进许昌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


    “许昌的县域经济各具特色、竞相发展,具备良好的基础。我们将协同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以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破冰引路,探索乡村振兴的‘许昌模式’。”许昌市委书记史根治说。

    2021-11-16
  • 海口:自贸港重点园区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日前,在海南自贸港重点园区——海口江东新区,海口金融中心、大唐国际贸易中心、中银国际金融中心、鸿宝集团总部大楼、江东国际能源中心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海口江东新区设立于2018年,是海南自贸港11个重点园区之一。

    2021-11-15
  • 宝鸡文理学院发挥人才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宝鸡文理学院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资源优势,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动走出校园、走向地方,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校地双赢,取得了良好效果。

    ——走出校园搞培训。2021年10月21日,宝鸡市举办了第31场“每周一次党史课”宣讲报告会。该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晓勇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作专题辅导。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题,从深刻认识、理解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的重大意义、内涵和实践要求三个方面进行了专题辅导。宣讲报告会以视频会议形式举行,市级有关单位、金台区干部代表以及各县区干部代表分别在主会场和分会场聆听党史课。按照市委宣传部的统一安排,该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先后有8位教师,受聘承担了市级各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宣讲任务。为宣讲好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他们提前谋划,主动对接,通过派遣教师赴北京学习,组织宣讲人员集体备课,领导把关审核宣讲稿,及时听取听众反馈并优化宣讲方法等手段,不断提高宣讲水平。截至目前,他们承担了校外企事业单位党史学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等主题宣讲任务10多场次,受教育的党员干部和群众达2万人次。

    ——校企携手育人才。该院依托学科优势,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服务理念,积极推动与企业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领域的全面合作,共育人才。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宝鸡市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共同举办了宝鸡市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员工综合能力提升培训班,为企业培训员工60余人。经济管理学院与高顿教育集团签署了会计精英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协议。双方经协商沟通达成一致,一是从2021年起高顿教育集团在经济管理学院设立“高顿会计精英人才奖学金”,每年2万元,4年合同期共计8万元,主要奖励品学兼优的会计学专业学子。二是双方设立会计学专业ACCA实验班,首期于2021年9月份正式开班,采用“双线管理模式”,在学生完成会计学专业学业同时,助力学子报考并通过ACCA认证F阶段9门课程。三是高顿教育集团为会计系教师提供优质培训提升平台和资源对接服务,全面提升会计学专业师资队伍水平。经济管理学院还为宝鸡合力叉车厂举办了管理人员能力提升培训班,为西电宝鸡电气有限公司举办了基层班组长及骨干人员培训班。外国语学院与平成(西安)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举行了校企合作备忘录签约以及合作共建教育实践基地授牌仪式。该院先后为企事业单位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10余场次,培训各类人员1000余人次。

    ——选派骨干进企业。该院充分发挥专家人才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服务地方发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该院从2021年初开始,先后选派机械工程学院王鑫、附属学校李云虎、计算机学院郭永平三位教师分别到太白县、凤县和金台区,从机器人编程、中小学学科引领、数据平台应用等方面,开展技术帮扶活动。另外,该院根据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要求,选派博士到基层挂职服务锻炼,落实省委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进产学研合作对接,以实际行动服务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选派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安海彦挂任咸阳市工信局副局长,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高晓龙挂任宝鸡市工信局副局长,陕西省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先进制造与评估重点实验室专职副主任李亮挂任汉中市科技局副局长,支持服务基层一线,助推了地方经济发展。前不久,该院附属学校安瑛、机械工程学院李亮、计算机学院张光南、教育学院罗增让等四名教师获得了宝鸡市“百名专家人才下基层”活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21-11-12
  • 闽西小乡村奔富的“水”密码




    蜿蜒的大吉溪自东向西,径流大吉村。汤浩宇摄

    中新网龙岩11月9日电(俞晓芬)福建省龙岩市延绵起伏的大山里,一个小乡村,能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走多远?

    目前当地村民已建成160多幢三层以上别墅型新居,部分新居装配了现代化电梯;配备36套单元房的“大吉综合楼”不仅是龙岩市新罗区雁石镇大吉村村委会的集体资产,也是该村奔富的见证。

    潺潺清溪村前流,古厝新居收眼底,石桥木亭萦朗月,田穴堤鸣鹭来栖——大吉村今非昔比背后的终极密码源自做活“水”文章。

    治水先行,改变乡村水质环境

    蜿蜒的大吉溪自东向西,径流大吉村。

    由于发展生猪产业、垃圾污水胡乱排放,大吉溪溪水变得浑浊并散发出怪味,溪里漂浮着塑料袋、农药瓶和病死的家畜家禽,水类从二类降到劣五类,水污染也由地表水向地下水渗透。



    大吉溪沿河栈道一景。汤浩宇摄

    2017年,区、镇、村三级齐心协力,多管齐下,标本兼治,全面推进河长制,开展网格化河道治污。

    通过入河排污口规范整治,采用截污治污、清障清淤措施改善水质;通过全面推行环卫一体化、农家乐污染治理、公厕改造等完善农村污水收集处理;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推广测土配方,提倡节水灌溉、农用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通过划分禁养区,关闭拆除禁养区内养猪场,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等整治畜禽养殖污染整治。

    至2020年,大吉小流域水质常年达到二类水质标准,2021年,大吉溪被列入省、市、区美丽流域示范点。随着水质环境的改善,大吉这座村庄再次变得灵动起来。

    护水绿河,推进乡村生态建设

    “巡河不敢松懈,污染容易,治理难,还得坚持保护,巩固治水成果。”大吉村村级河长汤锦国介绍说。“全区实行河长制网格化管理体系和环保网格化监管,让河长能更好地掌握河道污染源的数据,更准确找准河道病因症结。”

    跟随着汤锦国漫步在大吉溪岸边的栈道上,曾经被毁的两岸植被恢复葱郁,新建成的农民文化公园、大吉溪沿河栈道、步云塔登山步道等也成了村民的好去处。

    2018年,区镇两级把大吉溪列入美丽流域建设示范,计划投资3000万元,建设3座生态湿地公园、3个民俗文化公园、生态护岸、生态步游道、生态跌水坝等项目,实现小流域“水清、河畅、岸绿、生态”,让老百姓共享更多绿色福利。

    作为土生土长本地人,汤锦国深有感慨,治水不仅让环境变好,也赢得了民心。村里的妇女组成“巾帼护河队”,定期定时开展”保护母亲河、守护大吉溪”等主题宣传;“民间河长”的志愿者队伍也在不断壮大,“河长制”向“河长治”转变,群众参与爱河护河的积极性高涨。



    航拍大吉村风景如画。汤浩宇摄

    兴水惠民,引领乡村绿色发展

    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拥有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风光旖旎优雅宁静的乡村不仅吸引了栖息的白鹭,也吸引了远道而来的游客。

    步云塔、狮王庙、古民居;油菜花、荷花、水果采摘……今年以来,过万人来此休闲小憩,充分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我们是无公害生态种植,去年卖出大概15万斤冰糖桔,平均一斤能卖5元。”村里种植户陈金美开心地对笔者表示,现在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大吉胖婆饭店是当地村民高大姐自己经营的小饭店,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平均每天都有十来桌的顾客。“到饭点经常都忙不过来!”高大姐乐呵呵地说道。

    共享治水成果、受益治水红利,激发清水经济,为大吉村带来了可持续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

    看着全村的水系图,村党支部书记汤晓敏表示,接下来,大吉村将继续在“水”上做文章,开展漂流、水上乐园建设,配套农家乐和民宿,不断做强水美乡村旅游产业,让来此游客可以体验到“鱼翔浅底”、山明水秀、淳朴怡然的幸福感。

    2021-11-12
  • 战线前置到10月20日,买家卖家都不再把希望寄托在“双11”当天 变身后的“双11”

    11月7日,蒲江县一家电商企业工人为刚采摘的柚子打包。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向雨摄


    又是一年“双11”。当你在2009年11月11日直接以“五折”“三折”价“薅羊毛”时,一定无法预见,12年后,电商平台的“双11”规则会变得如此复杂。今年,“双11”的战线甚至前置到了10月20日,“直播”“预售”“定金”“尾款”“消费券”“主播券”“喵糖大作战”等轮番轰炸后,豆瓣平台上,“不参与‘双11’行动”话题浏览量直逼100万次。


    复杂的规则和玩法背后,是越来越激烈的电商竞争。10月20日晚,头部主播李佳琦、薇娅直播间的观看量均破两亿,前者销售额达到106.53亿元,超60个直播间交易额破千万元;仅11月1日当天,京东139个品牌下单金额突破10亿元,43276个商家成交额同比增长超200%……


    “双11”依然是年度最吸引消费者的购物季,但众多现象显示,仅靠价格打折已远远不够。


    煞费苦心的消费者


    为省钱做排列组合、Excel,研究各种攻略


    10月31日21时,在支付定金时已了解过规则的大四学生阮丹叙发现,购物车里还有部分东西没有凑够“满200减30”的满减优惠。她马上拿出纸笔,把已经付过定金和“零点秒杀”的商品分类,看看如何分批购买最便宜,“尽我最大的能力薅羊毛。”为了凑够门槛,她还临时加购了一个一元钱的数据线保护器,“可以说,我高中上数学课都没那么认真。”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排列组合,阮丹叙找到了最优解,节省下近200元。


    与她相比,要购买衣柜这种大件的张辰,计算则更加细致。10月31日,她在Excel表里整理了自己想买商品的预售价、已付定金、尾款、优惠券、是否参加“满200减30”活动、是否有会员券等,怕理解不到位,她还作出了两套估算方案,花费了两个多小时。张辰说:“与往年比,今年‘双11’规则更多了,感觉很晕。”


    与计算满减优惠相比,另一个战场更刺激,更需花费时间和心思——代替往年的“盖楼”“养猫”活动,今年新活动“喵糖总动员”上线,从10月21日一直延续到11月11日当天。“喵糖”可以通过完成浏览相关页面、评价订单等任务和邀人助力赚取,邀请朋友组队,匹配真实对手,通过扔“喵糖”比拼点数占领格子,格子越多,得到的红包越大。


    起先,许大陆是在朋友圈看到了组队链接。“纯属娱乐,赚点红包。”抱着这个想法,她联系了朋友,组成了一支5人队伍。每场比赛前,4支队伍都先要用自有的红包做抵押,也就是“门票钱”。慢慢地,许大陆的想法变成了“保住门票”,每天21时后的一个小时,她都要和朋友商量如何布局。


    同为“喵糖人”,余香子会用空闲时间研究策略,看怎么投掷“喵糖”,她的攻略在小红书上得到了几千的关注和收藏。帖子下面,不时有人寻求“互助”“组队”。余香子说,自己会坚持到活动结束,“我也清楚,这个游戏就是平台为了给商家引流设计的,他们得到流量,我们得到优惠,何乐而不为呢?”


    愈发内卷的商家


    不再把希望寄托在“双11”当天而是有长达一个月的“蓄水”期


    正如余香子一样,经过多年“双11”磨炼,消费者已变得越来越冷静和精明。与之相对,平台和商家也愈发成熟。


    参与“双11”多年,浙江工商大学教授、杭州电子商务研究院执行院长赵浩兴今年观察到几个新变化:供应链效率越来越高;直播等电商玩法渗透得更加深入、全面;运用大数据进行精准化营销;预售制延伸购物时段。他认为,对整个行业而言,这是电商成熟的表现,“代表着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服务流更加顺畅,品牌化程度加深,对消费者的尊重程度越来越高。”


    成熟的动力来自竞争。传统节假日促销、京东“618”、拼多多“五五购物节”等打折活动越来越多。有限的市场、不断入局的平台和商家造成“内卷”。另一方面,还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各种“玩法”显然经过深思熟虑:对平台而言,吸引更多用户参与活动,提升用户活跃度,让用户在应用上面停留时间更长;对商家而言,由于对“双11”存在依赖,延长活动时间,能大幅增加它们的曝光度。


    穆阳经营的天猫店铺“云雀旗舰店”就连续参与了七八年的“双11”活动,在他看来,这确实是一个吸引买家、提高销量的好时机,“几乎没有店家会错过。”


    今年,平台在直播方面花了很大工夫。对经营家居日用品为主的穆阳而言,客单价比较低,参与直播不太现实,他还是照常进行了打折、满减等活动。对于10月底开始的时间节点,穆阳看到的是好处:“对我们而言,这能使买家有更多时间接触、了解、比价,预热效果更好。”


    他所说的“预热”,是电商界的“老生常谈”。业内人士透露,“双11”前10天的销量,可能占整个“双11”的70%。对于电商运营而言,不能把希望只寄托在“双11”当天,要做好预热,进行长达一个月的“蓄水”,收割强购买欲的用户。


    与穆阳这样的小店相比,“双11”对一些大牌更具魅力,是品牌最好的展示期。“双11”时段延长,能够刺激二次消费,也能延长这一“橱窗期”。由于利润结构、资本加持等因素的优势,他们往往能在“双11”吸引大批流量,而不必担心投入与回报。拿美妆个护品类为例,去年“双11”整体销售额中,有72.5%就来自前期的预售阶段。除此之外,两波购物潮还给商家提供“试错”的机会,调整前期销售时发现的不足。


    电商们的新考题


    拉长战线后的“双11”井喷效应减弱“套路”不管用了


    赵浩兴认为,拉长战线后的“双11”,井喷效应明显减弱,“这可能会削弱‘双11’的影响力,但也意味着消费者更能理性购物。”他进一步分析,从某种角度上看,复杂的规则告别了简单粗暴,使得商家和消费者都更加谨慎,实际上也是一种“理性的体现”。


    对消费者而言,最后的优惠是比过程更重要的结果。艾媒咨询调研数据显示,77%的网民会为了“双11”而凑单;从促销活动的偏好来看,70.2%的网民认为直接打折更好。


    不是所有人都甘愿进入“双11”复杂的规则之中。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平时看薇娅、李佳琦的直播间,也能买到同样低价的商品。市民王斯斯说:“我不太愿意过‘双11’这样的电商节,还是想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下单。”哪怕是今年全情投入的许大陆也告诉记者,明年不会再参加“喵糖大作战”等类似活动。


    随着对电商的监管趋严,赵浩兴相信,未来“双11”可能会回归到常态化促销,“大家不再拼价格,而是拼服务、拼质量、拼品牌,消费者不再只对价格、活动敏感,我觉得这样才是个好现象。”


    改变已在发生。作为卖家,穆阳这两年切身感受到了“双11”的蜕变。随着消费者对产品、“套路”越来越了解和熟悉,“单纯的营销战好像不再管用了,慢慢走向品质之争。”如何将“双11”带来的流量转移到自己的社群,与消费者建立更深的连接,是“穆阳们”面对的新考题。

    2021-11-11
  • 百余只小天鹅停歇沙湖

    小天鹅在湖中觅食。岳昌鸿摄




    秋末冬初,红嘴鸥开始南迁飞离宁夏,大批天鹅则如约而至。在宁夏沙湖,百余只小天鹅、灰鹤和豆雁等鸟类在此栖息,它们或在天空盘旋飞舞、或在水里觅食嬉闹,构成一幅和谐的美丽画面。


    据了解,目前全球9条候鸟迁徙路线中有3条路过中国,而其中有两条迁徙路线在宁夏重叠。近年来,沙湖为鸟类迁徙、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目前,沙湖区域湿地总面积较2017年增加了6000余亩,湿地保护率近100%。

    2021-11-10
  • “双奥小街”靓起来

    朝阳区奥体中路街道两侧建起了一批冬奥主题景观小品。


    本报记者王天淇


    最近几天,常到朝阳区奥体中路跑步的居民陈响惊喜地发现,街道两侧有了大变化——颇具中国特色的冬奥标识牌,造型新颖的五色休闲座椅,憨态可掬的“冰墩墩”“雪容融”吉祥物……一处处亮眼的景观小品将这条不起眼的小街装点得焕然一新。


    奥体中路位于朝阳区亚运村街道,东起安定路,西接民族园路,全长约一公里,是条名副其实的“双奥”道路。最初,奥体中路是为了配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修建的。即将到来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对应设立三个冬奥村,其中的北京冬奥村就坐落在奥体中路南侧。北京冬奥村正式投入使用后,奥体中路是进出冬奥村的必经之路,也将成为近距离向外国友人展示北京城市形象的“门面”。


    “以前道路两侧没有这么多植被,好多地方直接就是土地。”朝阳区亚运村街道城管办科长邓磊告诉记者,奥体中路来往车辆不多,很多住在附近的居民都喜欢到这里锻炼身体。但奥体中路两侧缺少绿化,围栏老旧、破损严重,更没有可供居民休息的座椅等设施。


    今年7月,亚运村街道对奥体中路进行了整体美化提升,目前已基本竣工。道路北侧裸露土地进行规整,补植草坪,利用边角地的闲置空间,先硬化铺装,再安装秋千、座椅等休闲设施。“原先这条路上的树坑也比较乱,有些树死了、枯了没能及时处理,这次也都换新或是补栽了,栽的都是国槐。”在邓磊的指引下,记者注意到,每隔一段距离,两个树坑之间的空间还施划了自行车停车位,白色的长方形空间里一个自行车的图形配上大写字母“P”十分醒目。


    从东至西,奥体中路北侧还加装了五六处冬奥主题景观小品。道路东口的圆形装饰景观,既有冬奥标志、滑雪的卡通熊猫形象,又融合了黄色的象形祥云等传统元素;西口摆在绿地中央的“冰墩墩”“雪容融”摆出招手的造型,欢迎远方来客。道路中间的蘑菇形休闲座椅,高低错落的“伞盖”下铺设了环形椅面,造型新颖;彩虹造型的景观、刻有“BEIJING2022”字样的石墩、白色的秋千,配色清新、亮丽,让人心旷神怡。


    此外,亚运村街道还在民族园路上的中华民族博物院大门两侧增设了带有冬奥元素的飘带样式装饰,“飘带”红黄相间,为冬日增添一抹温暖的色彩。距离此处不远的唐人街牌楼也在这次改造提升中进行了加固,在保持外部造型原汁原味的前提下,对牌楼基座、内部零构件等关键位置进行加固处理,保证安全稳定。


    街道将对奥体中路、民族园路上的景观节点加大巡逻和保洁频次,做好养护,以良好的城市面貌迎接冬奥会的到来。

    2021-11-09

  • 首 页  上一页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