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温来袭 看“黑土粮仓”如何保障颗粒归仓

    眼下,正值东北黑土地秋收高峰期。位于“黄金玉米带”上的吉林省公主岭市一片忙碌,正在加紧秋收。





    在有“天下第一粮仓”之称的吉林省榆树市,农民迎来秋收高峰期。





    在榆树市环城乡朝阳村的玉米地里,收割机来回穿梭,摘穗、剥皮、装车等工序一次性完成,金黄饱满的玉米从收割机的出粮口中滚滚而出。





    榆树市秀水镇新田村土壤肥沃,黑土地资源丰富,发源于长白山的松花江从这里穿流而过。目前,该村700余公顷的水田已进入收获末期。





    近期部分地区雨雪、低温天气来袭,吉林平均气温仅有3℃左右,低于历史同期水平。在榆树市五棵树镇永吉村,刚刚收完玉米的村民正将玉米棒子装进楼子中,确保颗粒及时归仓。

    2021-10-28
  • 北京冬奥会各项准备工作就绪

    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倒计时100天之际,国新办10月27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体筹办情况。发布会上,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筹办以来,中方与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等方面紧密合作,全面落实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冬奥筹办,目前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


    赛事保障全面推进


    场馆是赛事运行的基本主体。北京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北京市副市长张建东表示,所有12个竞赛场馆全部完工,通过国际冬季单项体育组织认证,全面具备办赛条件。


    今年2月和4月,各赛区举办了雪上和冰上项目国内测试活动,对场馆运行各项工作进行了测试检验。今年10至12月计划举办10项国际测试赛和3个国际训练周,完全按照冬奥标准进行全要素测试,预计将有2000余名境外运动员、随队官员等通过全程闭环管理来华参赛。“从结束的比赛来看,国际体育组织、参赛运动员等各方面都给予了充分肯定。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逐场进行总结盘点,深入开展整改优化,为赛时运行打下坚实基础。”张建东说。


    在市政保障方面,为协调北京、延庆、张家口3个赛区,北京和河北专门成立了城市运行保障指挥部。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崔述强介绍,142支场馆外围保障团队和5支属地外围保障团队,这两类团队与场馆运行团队三方能够及时处置突发问题。此外,在能源保障、极端天气响应、赛会交通等方面也制定了方案和应急预案。


    冬奥备战全力冲刺


    以举办冬奥会、冬残奥会为契机,中国冰雪运动竞技体育水平得到很大提升,目前中国有29支冰雪项目国家集训队、480名运动员正在积极备战。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颖川说:“我们通过补短板,实现了北京冬奥会在109个小项全项目开展、全项目建队、全项目训练,力争实现全项目参赛。”


    为了克服疫情造成的不利影响,体育部门充分利用国内全项目训练的条件,不断提升训练科学化水平。“我们加强了训练工作的全过程管理,对运动员提升竞技能力帮助很大。”李颖川说。


    中国首次参加冬残奥会是在2002年,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申办成功后,残疾人冰雪运动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现在我国的冬残奥会运动员已由不到50人发展到1000多人,在多个项目上都获得过国际大赛冠军。


    中国残联副理事长王梅梅表示,2016年开始举办的残疾人冰雪运动季,开展地区从最初的14个发展到31个,总体呈现出区域不断扩大、受益人群逐步增加的特点。“残疾人群众冬季运动普及推广,整体发展提升特别快,全国每年参与冰雪季活动的残疾人超过30万人次。”王梅梅说。


    冰雪文化持续升温


    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既是体育盛会也是文化舞台。从发布冬奥愿景、会徽、吉祥物,到设计火炬、体育图标、奖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奥林匹克运动留下浓墨重彩的中国印迹。


    张家口赛区承担大部分雪上项目比赛,一条3公里长的圆形环道连接了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圆形的环道冬季被白雪覆盖,被形象地称为“冰玉环”。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又名“雪如意”,不仅拥有世界上最长的跳台滑雪赛道,而且其造型与中国传统饰物“如意”完美契合,以美轮美奂的身姿向全世界诠释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


    河北省副省长严鹏程表示,将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利用自然气候等有利条件,积极推进场馆的市场化运营。通过更多承办各类重大体育赛事、广泛开展群众性冰雪文化体育活动等方式,将张家口赛区打造成“全季、全时、全域”的冰雪娱乐中心和避暑旅游胜地。

    2021-10-28
  • 厦门理工学院:融入地方经济发展 育“亲产业”型人才

    今年6月,厦门火炬高新区主办的“炬火种·燃新薪”2021年高校专业新星挑战大赛公布了比赛结果。在这场赛事中,厦门理工学院的学子与来自全国83所知名高校的1000多名参赛者同台竞技,斩获9个一等奖中的3个。这是厦门理工学院近年来持续深化内涵建设、亲产业苦练“内功”取得的突出育人成效的体现。

    厦门理工学院与厦门经济特区同日诞生、同步发展。建校40年来,学校坚持“应用型”办学方向,始终遵循“为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培养急需的技术、管理人才”的办学目标,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有创新创业潜质的优秀专业人才,学校因“办学有特点、专业有特色、学生有专长”而受到广泛赞誉。

    瞄准产业链,把“亲产业”基因融入培养体系

    “我们的微电子专业设置对接厦门产业链,学生课堂学习和实训的内容都贴近生产一线,所以企业很愿意与我们合作。”厦门理工学院光电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张宏怡说。

    微电子专业通俗来讲就是关注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的专业。眼下,与集成电路相关的人才都受到企业的青睐。

    近日,厦门理工学院光电与通信工程学院微电子专业的骨干教师应邀参加厦门火炬高新区企业与厦门理工学院人才对接会的集成电路专场活动,来自厦门联芯、集睿致远等近20家厦门高新区重点集成电路企业的代表参加交流。多家企业表示将来要在学校举办专场招聘活动,并希望深化与学校在人才培养、科研项目等方面的合作。

    集成电路是厦门经济产业链中的重点产业之一,与这些龙头企业进行“手拉手”合作是学校瞄准产业链、把“亲产业”基因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典型案例。

    现在,厦门市的重要支柱产业为电子信息产业,其规模近5000亿,同时,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信设备、机械装备等9条产业链的群产值超过了1000亿。

    厦门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林进川说,学校在专业设置上,目光聚焦厦门的产业链,把学科建设融入产业链,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的水平,为办好人民满意的应用型高等教育贡献力量。

    目前,学校的63个本科专业全部紧密对接厦门的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上,学校与行业协会和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与论证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大幅度提高学生实习实践的比重,并实行“学历证书+技能证书”制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校、企两个培养主体协同育人,使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今年8月,在第16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总决赛上,学校共有4支队伍荣获全国一等奖、2支队伍获得全国二等奖。至此,学校参加该项赛事已先后获得全国一等奖11项、全国二等奖6项。

    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涵盖控制、模式识别、传感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学生能多次在这项赛事上获奖,是学校把“亲产业”基因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让学生打下厚实的专业基础结出的硕果。

    厦门理工学院校长朱文章说,学校坚持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优势的工科、特色的文科、支撑性基础学科、应用型交叉学科”的学科专业发展思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全面发力,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实现新突破。

    近3年来,学校秉承“以学生为本,为产业服务”的办学理念,以机械工程福建省高原学科和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一批福建省应用型学科(含培育)为重点,紧密对接厦门市千亿产业链群和重点实施的千亿投资工程,深化产教融合和内涵建设,加快学位点布局,逐步形成工、管、艺为主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学校实现了硕士研究生招生培养方向“破十”。2020年,在校研究生“破千”,科研经费总额“破亿”……

    深度融入企业,校企协同育“应用型”人才

    “今年暑期,我们又有30名智慧物流创新人才实验班的学生毕业,其中有15人进入京东物流集团工作。”近日,厦门理工学院物流管理系主任潘福斌介绍了“智慧物流创新人才实验班”(下文简称“京东班”)的办学情况。这个班开办于2018年,其培养目标的设定、课程内容的确定、毕业论文的选题等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都由学校和京东物流集团共同确定。目前,“京东班”已经培养了90名毕业生,这些学生成为物流行业欢迎的人才。

    “京东班”毕业生刘孟的毕业论文题目为《ABC物流厦门区分拨中心布局优化与设计》。刘孟针对他所实习的物流场区存在的分拣效率低、航空件分拣区域布局不合理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论文选题,得到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认可。很快,他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方案,写出的论文得到公司的认可,而且公司也接受了他的改进方案。

    其实,“京东班”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都是关于京东物流的业务场景、经营管理或者规划设计方面的问题。可以说,通过这些真刀真枪的实习和论文写作,学生收获了实实在在的“硬本事”。

    学校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也坚持“真题实做”,从而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目前学校全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选题都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其中有超过50%的选题直接来源于企业的研发项目。

    目前,学校已经与翔业集团、盈趣科技、宸鸿科技、冠捷科技、联芯、友达光电等300余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由于重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厦门理工学院的学生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勤奋务实,广受青睐。2004年升本以来,学校累计为地方培养了近10万名“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为厦门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服务和智力支持,走出了一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外合作”三位一体的“亲产业”大学之路。

    深度服务地方,“亲产业”做应用型科研

    “我的一个项目拿到了60万元研发先导资金,进展很顺利。我在企业工作了20多年,来到厦门理工学院后,我做‘亲产业’应用型的科研,很有成就感。”厦门理工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师韩锋钢介绍了自己做“亲产业”应用型科研的经历。

    韩锋钢原来任职于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有产品设计、质量管理等多个岗位的工作经历。来到厦门理工学院后,他积极参与学科和科研平台的建设,目前已与近50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先后承担横向课题60余项,经费近1000万元,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30项。他还基于自己的科研成果,面向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了“汽车产品开发管理”和“项目管理”等课程。

    韩锋钢做应用型科研,不仅受产业界青睐,也受学生欢迎。由于他的课程贴近生产实际,再加上他本人丰富的企业一线经历,课堂深受学生喜爱。

    韩锋钢是学校众多服务企业、做“亲产业”应用型科研的教师的一个代表。作为一所以服务地方为己任的学校,服务企业、做应用型科研是教师的常项工作。学校曾于2016年专门建立了“应用型研发先导资金”制度。其具体做法是,由企业提出需要解决的生产难点,学校的教师组成科研小组去“揭榜”,“揭榜”成功后即可获得学校应用型研发先导资金的支持。

    2021年10月7日,厦门理工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宏发电力电器与智能控制产业学院、盈趣科技电子信息产业学院等首批5个校级现代产业学院正式成立,这是学校积极对接产业需求、推动应用型科研成果转化的又一重要举措。近年来,学校创新机制,制定并实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推进学校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现在,学校先导项目基金累计拨付3000多万元,立项“企业委托型”项目26个、“团队培育型”项目22个,累计带动350名教师直接参与企业技术研发,由此引导立项的校企合作项目经费超过1亿元,为合作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累计超过10亿元,得到政府部门和企业的高度认可。

    学校还积极参与区域生态建设和精准扶贫等公益服务,深度参与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在龙岩市、三明市等多地承担并实施了农村环境改善项目。学校师生编制的《厦门市美丽乡村建设图则》被确定为市级工程建设标准。学校与厦门市水利部门等共同建立的采用生物绳净化槽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示范工程,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赞誉和推广。

    根植厦门,服务八闽。近年来,学校积极参与“山海行动”,开展“科技服务八闽”行动,自2015年起,制定并实施《服务闽西南产业发展行动纲要》,围绕人才培养、科技服务、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等工作,走进厦门、漳州、泉州和龙岩四地的科技、产业管理部门,工业园区以及产业企业开展科技服务。目前设立了厦门理工大学龙岩工程技术研究院等多个驻地服务机构,打造“厦龙筑梦红色孵化器”,为闽西南区域的产业发展提供服务,每年落实科技服务项目200余项,并联合当地企业申报国家、省、市科技课题40余项,其中包括省级重大项目、中外合作项目3项,总经费超过600万元,多个项目获国家、省、市创新创业大赛一、二等奖。

    2021-10-27
  • 服务乡村振兴 践行普惠金融





    网易湖南讯作为“三农”金融服务的国家队和主力军,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市分行(以下简称“邮储银行株洲分行”)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在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积极发挥好国有大行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经过5年连续奋斗,邮储银行株洲分行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深层次结构性转变,“三大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各项经营管理工作勇创业内一流水平。被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授予“2014-2017年度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荣获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状”,连续四年被湖南省分行授予“绩效考核先进分行”荣誉称号,连续五年被湖南省分行授予“业务发展先进分行”荣誉称号,连续四年被株洲市人民政府授予金融机构支持地方发展一等奖、二等奖。

    邮储银行株洲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熊伟平表示,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株洲建市70周年。站在历史交汇点,邮储银行株洲分行坚持党建引领,以“三大建设”方法论为抓手,主动作为,全力推进特色化、综合化、轻型化、数字化、集约化“五化转型”,以金融力量助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笃力服务三农

    助力精准扶贫

    “没想到不要房子抵押,不要找人担保,甚至连银行都不要去,你们这么快就把贷款给我办下来了,邮储银行真是服务老百姓的银行!”看着20万元贷款资金已到账,茶陵县虎踞镇高水村生猪养殖户邓老板激动不已。

    邓老板所在的高水村是茶陵“邮银共建信用村”之一。今年8月,邓老板急需20万元资金贷款用于支付饲料预付款,可手上没有规范的银行贷款抵押物。得知这一情况,邮储银行茶陵县支行客户经理第一时间带上移动展业设备上门,为他办理了生猪活体抵押小额贷款业务,短短3个工作日,贷款就到了邓老板手上。

    邮储银行茶陵县支行的“邮银协同”共建信用村是邮政集团公司和邮储银行重点惠农项目,而“高水村信用村”只是株洲市分行服务三农的一个缩影。多年来,邮储银行株洲分行充分发挥“根植城乡网点众多、服务三农创新不断”的优势,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不断提升创新服务能力。截至目前,邮储银行株洲分行以建设农村信用体系为目标已建成信用村316个,录入信用户近7千户,使用移动展业设备发放贷款超2000万元。截至2021年9月30日,该行个人三农贷款年净增5.6亿元,其中通过线上化发放三农贷款净增占比达85%。三农贷款连续三年全省综合评分第一。

    同时,邮储银行株洲分行始终坚持“把党组织建在脱贫攻坚金融服务链上”,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服务实体经济的创新优势,将党建工作与农村脱贫攻坚工作有机结合,突出党建引领作用。

    邮储银行炎陵县支行就是邮储银行株洲分行助力脱贫致富的有力注脚。该支行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县委县政府及上级行关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各项决策部署,定点帮扶炎陵县鹿原镇炎陵村31户贫困户,选派优秀党员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兼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组建结队帮扶工作队,现已实现31户贫困户全面脱贫。至2021年9月底,该支行累计发放金融精准扶贫贷款5712万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744人,并累计向其发放贷款379万元;共发放产业精准扶贫贷款931万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377人;建成金融扶贫服务站6个,受益建档立卡贫困户达1218人。今年,该支行被授予“脱贫攻坚先进单位”,行长刘伟被授予“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加快创新驱动

    助力乡村振兴

    “感谢邮储银行为我提供了第一桶金,助我发家致富。”作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炎陵黄桃致富带头人邝卫华的起步源于邮储银行株洲分行为他提供的第一笔“黄桃贷”。

    邮储银行株洲分行作为最早支持且持续深耕黄桃产业发展的金融机构,13年来,炎陵县近3万户桃农都受到了它的贷款支持。农村“金融+N”生态圈模式下,炎陵县邮储支行与邮政快递携手,围绕黄桃产业的金融总资产、电商销售规模、寄递市场占有率均居当地同业首位。

    近年来,邮储银行株洲分行加快创新驱动,不仅在全省率先推出普惠金融生态版图项目,真正打通了普惠金融服务延伸触角,而且以“党建共建+普惠金融”为抓手,深耕细作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探索推行助力乡村振兴新模式。

    与此同时,邮储银行株洲分行聚焦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大力支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聚焦特色产业、政府增信、专业市场、信用村、乡村振兴带头人等五种模式,开展精准营销;积极与地方财政、人社、退役军人事务、农村农业等政府部门合作,提升农村创新创业和特殊群体服务水平;择优支持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农家乐等优秀乡村旅游项目,推动旅游产业与乡村经济共同发展;通过完善批零联动模式、加强互联网金融推广、以“三大建设”为方法论,不断优化服务产品和方式,提升乡村振兴服务能力。

    此外,邮储银行株洲分行定期向农村富裕客户开展投资理财专业讲座,提供全生命周期资产配置服务;采用“+社区”“+村委”“+商超”等非金融服务手段,提升乡村社会公共服务便利性。

    服务实体经济

    助力小微企业

    “邮储银行提供的金融支持满足了我们民营小微企业‘短、频、急’的融资需求,让我们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生产经营上。”贷款全额到款后,株洲晶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尹泽轩称赞道。

    晶彩电子是茶陵县一家电子设备生产企业,作为县域高新技术企业,资金难题几乎伴随企业整个初创阶段。了解情况后,邮储银行茶陵县支行通过发票大数据的模式为晶彩电子放款100万元,又通过邮储银行绿色通道在一周内追加了800万元的抵押贷款,有效解决了客户因资金困难而无法及时购买原材料的燃眉之急。2020年,疫情爆发,晶彩电子作为疫情防控物资供应单位,需求量骤然加大,邮储银行茶陵县支行火速为企业量身定制1000万元优惠利率贷款(3.05%)融资方案,并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授信全流程操作,弥补了企业资金缺口,助力企业复工复产。2021年,邮储银行茶陵县支行又根据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给企业授信提高至3000万元。

    近年来,邮储银行株洲分行持续深耕小微金融领域,重点支持“项目建设年”“一谷三区”重点产业建设,向天易科技城、新马工业园、大汉惠普产业园、力焯工业园等12个重点园区,授信15个项目合计授信金额15亿元;不断创新贷款产品,跳出“唯担保论”束缚,积极推广科技贷、军民融合贷等信用产品,为具有科技发展潜力的双创型企业“输血”,排名全省第一;与市科技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围绕株洲市18条优势产业链、114家企业发放贷款超10亿元,为先进硬质材料产业链上企业授信26户,金额超过1.4亿元,满足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

    邮储银行株洲分行还牵头搭建政府、银行、担保公司、企业四方合作平台,发放“政银担贷”4120万元,排名全省第一,充分提升了小微企业信用水平和融资能力。

    为切实帮助民营及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邮储银行株洲分行持续优化信贷业务流程,进一步提升客户体验,持续通过“无还本续贷”,共为50户企业续贷超过3.4亿元,为企业节约续贷成本300余万元。

    引领智慧生活

    打造美好生活

    “谢谢大堂经理耐心、细致的服务,让我学会使用智能设备,不仅方便办理业务,也让我们老年人觉得跟上了社会发展的步伐,心里很高兴。”在邮储银行株洲分行用自助智能设备办完业务后,一位老年人很有成就感地说道。

    推出适老服务是邮储银行株洲分行坚持以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客户体验、服务百姓美好生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邮储银行株洲分行充分调研老年客户在使用手机银行、网点柜面、自助设备等常用渠道时的实际需求与困难,着力优化并推广手机银行“大字版”、柜面助老专项服务,投放具有存单或存折受理功能的现金类自助设备;疫情期间应急设立“无健康码”通道、试点引进“防疫一体机”,为未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客户提供纸质登记、人脸识别、刷身份证等防疫检查绿色通道,提供贴心、全面的传统金融服务;为老年客户打造了专属的借记卡“金晖卡”,并减免多项手续费,且为其提供专属金融产品,进一步丰富老年客户产品体系。

    此外,邮储银行株洲分行稳步推进消费信贷业务的数字化、智能化、场景化转型,整合线下线上产品,为广大客户提供快速授信和多场景综合金融服务,助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在广大农村地区,邮储银行株洲分行主动参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推广,助力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建设。

    2021-10-27
  • 天津:秋收秋种 农忙正当时

    昨天,从天津市农业农村委获悉:为确保秋粮颗粒归仓,种足种好冬小麦,市农业农村委会同10个涉农区积极组织农户抢抓当前晴好天气,全面加快秋收秋种速度。


    据介绍,截至昨天下午,全市抢收秋粮93.4万亩,机收作业全面加速。武清、静海、蓟州、宝坻、宁河等秋粮主产区农机合作社,早出晚归,全面增加农机作业时间。为克服地块潮湿难题,有关部门积极联系厂家把普通联合收割机改装为履带式,做到所有秋粮地块都可以收获。


    在抢收秋粮的同时,秋种速度也在加快,截至昨天下午,全市共播种冬小麦33.6万亩。全市涉农区出动上千台深耕机、播种机等农机具。


    天津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面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0年末,全市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70万亩,今年再建26万亩,总面积达到396万亩,为确保粮食安全,推进我市现代都市型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根据专家评估,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耕地质量平均提高1到2个等级,每亩耕地平均增产100公斤以上,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可分别减少13.8%和19.1%。

    2021-10-26
  • 特色产业助民增收

    10月24日,吉首市矮寨镇坪朗村,村民在管护草莓。近年来,该市因地制宜打造“农业+旅游”融合新业态,大力发展湘西黄金茶、葡萄、草莓等特色产业,帮助农户家门口就业和稳定增收。

    2021-10-26
  • 扎根本土、护航实体 达州银行荣获“年度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奖”

    10月22日,由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2021中国金融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2021金鼎奖榜单也同步重磅揭晓。作为扎根达州本地的一级法人城市商业银行,达州银行始终坚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在此次金鼎奖评选中荣获“年度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奖”。



    公司供图

    长期以来,达州银行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小微企业、服务城乡居民”的市场定位,不断延伸金融服务触角。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达州银行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护航实体经济的使命,在小微金融、乡村振兴等领域优化金融资源配置,鼎力支持达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与这座城市同频共振。

    深耕区域经济当好地方金融排头兵

    达州地处川陕渝三省的交汇地带,是成渝经济圈重要节点城市,这里能源富集、商贸往来频繁,是四川对外开放的“东大门”和重点建设的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达州银行前身是1985年组建的达州市城市信用合作社,2009年改制为达州市商业银行,2017年更名为达州银行,近40年底蕴传承,在这片沃土上不断深耕,持续实现跨越式发展,并积极发挥地方银行责任担当,以服务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为己任,加码信贷支持。

    截至2021年6月末,达州银行各项贷款余额338亿元,达州辖区贷款增量连续三年位居全市商业银行第一,规模跃居至全市商业银行第一位。

    作为地方金融的排头兵,达州银行肩负地方经济建设使命,在地方重大项目中勇挑大梁。据了解,该行近年来每年支持建设的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数量达到数百个,保障了项目顺利推进。例如,该行支持达州某物流中心、某教育园区等重点项目,投放贷款19.8亿元;认购达州市基础设施项目债券等;抓好重点产业集群发展,支持达州重点产业融资超过28亿元。

    不仅如此,面对达州当地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众多的现状,达州银行倾斜信贷资源,完善弱担保产品、产品期限、还款方式,强化小微企业授信支持,并且启动“专属平台、专属产品、专属服务”的模式,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

    疫情发生后,资金链脆弱的小微企业受到较大冲击,达州银行在授信额度、贷款方式、贷款利率审批流程等方面对小微企业给予扶持,同时加快线上小微金融业务拓展,实现了批量化、模块化、流水线作业,提升产品审批效率,保障小微企业贷款的可获得性。

    疫情之下,人民银行推出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达州银行积极响应政策支持。2020年以来,该行累计办理展期及续贷等延期还本238户,金额56.54亿元。充分发挥地方银行主力军作用,小微贷款余额、民营贷款余额、制造业贷款余额三项指标均居全市商业银行第1位。

    服务乡村振兴探索精准扶贫新模式

    在践行普惠金融的过程中,除了引流金融活水润泽小微企业,达州银行也在不断推动金融资源下沉,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面对广阔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达州银行结合实际情况,从机制、服务、产品等方面加快创新,进一步优化城乡金融资源配置,发挥点多面广、决策高效、用户认可度高等优势,构建“市县乡”的三级服务架构,建立了300个农村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点并实施优化升级,将农村金融服务延伸至“最后一公里”。

    今年7月,达州银行率先发行“乡村振兴卡”,成为全省首家发行“乡村振兴卡”的城商行,这是该行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又一探索。

    这款由达州银行联合中国银联推出的借记卡,主要面向农村地区个人农户、专业大户、农产品经纪人、农村合作社等农村地区涉农经济主体发行,具有普通借记卡存取现金、转账结算、消费、理财等金融功能,持卡人享有多项金融服务费用减免,包括免卡片年费、免换卡工本费、免本行ATM转账手续费、免短信通知服务费等。同时,达州银行乡村振兴卡与云闪付App深度结合,客户通过云闪付App绑卡,可免费享受乡村医疗服务、农技指导服务、涉农保险赠送等权益。

    此外,在服务地方经济、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达州银行也一直致力于帮扶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勇当脱贫攻坚“急先锋”。近年来,该行着眼于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以及技术扶贫等多个维度,打出精准扶贫“组合拳”。

    在充分发挥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优势的基础上,达州银行扶贫授信、贷款户数逐年增加,建档立卡贫困户所占比例逐年持续上升。除了直接发放扶贫贷款,达州银行还设置了扶贫专项基金,同时积极探索“银行+电商+扶贫”的模式,打造扶贫新样本,带动建档立卡户脱贫致富。

    另外,达州银行将教育扶智与金融扶贫相结合,帮扶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改善就学条件。一方面借助学校、工委、共青团等多方力量找准贫困学生,另一方面从自身实际出发,各支行帮助定点帮扶的困难家庭学生完成学业。

    经营持续向好聚焦“四大工程”作表率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金融加速脱媒、压降同业杠杆、利差逐步缩窄的大环境下,达州银行保持着稳健的经营态势,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达州银行现有营业网点57家,服务范围辐射达州市各县市区和巴中市、广元市、南充市,资产规模稳步增长。目前,达州银行已成为全市资产规模、信贷总量最大、纳税额最多的地方法人银行,先后荣获“2020年全省优秀服务业企业”“2020年全市优秀服务业企业”“达州市建市20周年突出贡献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

    达州银行表示,未来将在达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抓好“壮大核心负债、优化资产质量、全面风险管控、科技金融支撑”四大工程,彰显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为全市加快实现“两个定位”,奋力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贡献力量。文/木子

    2021-10-25
  • 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苏州市人工智能大会举行

    苏报讯(记者晓亮)昨天,2021年苏州市人工智能大会举行。人工智能界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相聚一堂,围绕数字经济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等进行深入探讨,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活动中,国家级特聘专家、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中山大学教授沈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王亮,北京大学教授封举富,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过敏意等分别作演讲报告。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数智赋能,协同发展”主题展开深入交流。

    本次活动由苏州市科协、苏州大学等联合主办,苏州市人工智能学会等承办。据介绍,苏州市人工智能学会是国内第一家在地级市成立的人工智能学会,成立于2017年11月,目前拥有会员单位98个、会员600余名,成员包括苏州市从事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从事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的企业以及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等。学会理事长李凡长教授表示,学会将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协同政、产、学、研发展,在智能建筑、智能农业、智能医疗等领域壮大力量,加强行业学术交流合作,开展培训、竞赛,与高校合作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在中小学设立科普基地,组织学会专家“进学校、进园区、进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科技交流合作。

    2021-10-25
  • 长沙先锋路升级

    10月18日,长沙南城重要通道先锋路,进入工程扫尾阶段,预计本月底达到通车条件。该路原为老107国道,南起大托路,北至韶山路,全长约2.9公里。此次升级改造,将原有的双向4车道增至双向8车道,两侧辅道建设了长约7000米的排水工程,可有效解决该路段以及雀园路积水内涝问题。

    2021-10-22
  • 长沙获世界智慧城市出行大奖

    近日在上海举行的全球智慧城市博览会(SCEWC)颁奖典礼上,长沙凭借落地全球最大规模的主动式公交优先项目,荣获“世界智慧城市出行大奖”。据了解,该项目由长沙市人民政府、湖南湘江新区管委会、长沙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希迪智驾共同支撑。


    全球智慧城市博览会创办于2011年,是目前全球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智慧城市峰会之一,被业界称为智慧城市领域的“奥斯卡”。本届评选,中国区共收到117份来自全国各地的申报材料,长沙与上海、北京石景山区共同入围“世界智慧城市出行大奖”候选名单。


    近年来,按照“产业生态为本、数字交通先行、应用场景主导”的原则,长沙市将打造“智能驾驶之城”作为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城市建设目标,开展城市道路智能化改造、云控平台、智慧高速等项目建设,打造一批全国领先的应用场景,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测试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湖南)相继落户长沙,并成为首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


    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探索中,长沙特别注重开放场景,引导企业创新应用落地,让市民感受技术带来的红利。遵循这种思路,长沙与优秀的自动驾驶企业希迪智驾合作,落地全球最大规模的主动式公交优先项目,实施2072辆公交车、72条公交线路的智能化改造。这种主动式公交优先系统,使公交车通行率提高10%,准点率提升50%。


    据了解,长沙将在建设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新型网络设施、建设“车城网”平台、开展示范应用等方面发力,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交通融合发展,继续争创全国新型智慧城市样板和标杆。

    2021-10-22
  • 2021年全国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召开

    10月21日,2021年全国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在兰考召开。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讲话,省长王凯致辞。


    李小鹏在讲话中说,“四好农村路”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总结提出、亲自推动实践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创新体制、完善机制,系统谋划、精准施策,健全完善“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体系,实现了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的目标,形成了“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班车到村、安全便捷”的农村交通运输网络,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农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李小鹏表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建设重要指示精神,深刻认识农村公路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着力完善农村公路基础设施网络,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养护质量水平,持续提升农村公路安全保障、运输服务和治理能力,充分发挥农村公路典型示范的带动作用,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助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积极贡献。


    王凯在致辞中说,近年来,河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建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的殷殷嘱托,坚持把交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工程来抓,基本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市市通高铁,内河航道通江达海、“四条丝绸之路”联通世界,为服务全国大局、畅通经济双循环和河南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十四五”期间,河南将围绕建设交通强省目标,推动米字形高铁向多中心网络化发展,拓展郑州国际航空货运枢纽能级,织密高速公路网,加快农村公路提档提质,推动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


    王凯表示,农村公路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支撑。河南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加快推动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着力建设服务群众的惠民便民路、带动发展的致富兴旺路、环境怡人的美丽乡村路、治理高效的安全畅通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加快交通强国建设贡献河南力量。


    河南、湖南、四川、广东、广西、福建、黑龙江、浙江、西藏等9省区作交流发言。交通运输部副部长戴东昌出席。

    2021-10-22
  • 2021数字经济峰会暨新型智慧城市大会举行

    10月21日,省委书记楼阳生为中原龙子湖智慧岛揭牌。本报记者董亮蔡迅翔摄


    数字赋能,引领未来。10月21日,2021数字经济峰会暨新型智慧城市大会在郑州举行。省委书记楼阳生出席并为我省首个智慧岛——中原龙子湖智慧岛揭牌。


    本次会议由省政府主办,郑州市政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办,以“数字河南、智慧中原”为主题,由主论坛和8个分论坛组成,围绕数字经济发展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集中展示最新成果和重大突破,推动河南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周霁主持活动并介绍了全省首个智慧岛基本情况,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河南数字经济发展报告》。


    周霁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出席会议的嘉宾表示欢迎,他说,数字经济事关经济发展大局,已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其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要素资源、重塑经济结构、重构经济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河南作为人口大省、经济大省、网络大省,制造业基础坚实,数据资源丰富,应用场景多元,发展数字经济优势明显、潜力巨大。在省委工作会议上,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两个确保”奋斗目标,全力实施“十大战略”,把数字化转型战略作为引领性、战略性工程,加快构建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发展壮大数字核心产业,全面提升数字能力,全方位打造数字强省。希望大家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更加深入走进河南、融入河南,把握机遇、深化合作,积极投身数字化发展浪潮,与河南一起并肩携手、共赢发展。


    在随后举行的重大研发平台上线仪式上,中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正式上线,浪潮智慧城市中原研究院启动运行。


    主会场还举行了重大合作签约仪式。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华为公司、曙光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省发展改革委与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郑州数字创新中心签约,部分省辖市市政府、河南企业与有关企业签约。


    在主论坛上,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鄂维南等嘉宾作了主旨演讲。


    穆为民、徐立毅、霍金花、费东斌出席。


    2018年以来,河南连续四年举办数字经济峰会,从首届的重点聚焦5G产业,到2021年聚焦新型智慧城市,均集中展示了全省数字经济发展成果,吸引了国内外数字经济领域龙头企业和行业领军人才参会,推动了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落地,为河南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为加快推进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2021-10-22

  • 首 页  上一页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