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三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搭建东北亚“线上+线下”合作新平台

    记者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吉林省委员会(以下“吉林省贸促会”)了解到,第十三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将于9月23日至27日在长春市举办,届时将有国内外1001户企业参展。


    据悉,本届博览会主题为“携手东北亚,共谋新发展”,展览展示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共设置科技创新主题馆、汽车馆、东北亚国家馆、吉林馆、省区市馆、进口商品馆、新媒体直播馆7个展馆。会议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安全办展相结合,搭建包含线上展示、在线会议、营销推广、电商服务等功能的东北亚博览会云上一体化服务系统,促成在线贸易对接、项目推介和投资合作,并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东北亚合作高层论坛、东北亚地方合作圆桌会议等活动。


    吉林省贸促会会长冯庆忠介绍,自2005年首次举办以来,东北亚博览会已成为东北亚六国凝聚共识、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累计签约合作项目2822个。他表示,本届东北亚博览会将为东北亚高层对话与经贸合作搭建“线上+线下”新平台,构建东北亚区域合作新机制,打造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东北亚地区合作中心枢纽。


    东北亚是全球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据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与东北亚其他五国贸易额约4179亿美元,同比增长26%。

    2021-09-18
  • 长春新区:加快孵化器培育 让科技成果在实践中落地生根

    孵化器,是无数创业者追寻梦想的栖息地,是无数个创意迸发和路演的舞台,在长春新区,集聚的144个孵化器是创新创业生态的生动写照,长春新区培育各类孵化器的有效模式,更为这片创业之城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从一杯咖啡开始,谈项目、促合作,再从“苗圃期”到“加速期”,为不同阶段企业提供对应“土壤”……对于在孵企业来说,长春新区摆渡创新工场的意义远不止一个物理空间的载体,更是一个全方位推动企业发展的“加速器”。


    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刘俊梅团队将人参和地瓜这两样东西变成了一种可口的零食——人参地瓜脯,兼具了人参皂苷的营养成分和地瓜甜糯的口感。这是刘俊梅正式创业后的第一款产品。也是她的科研成果第一次成功转化。在摆渡创新工场的支持下,刘俊梅的科研成果一下子有了出口,随后,“灵芝脆片”“灵芝酵素茶”等一系列既蕴含科研成果又迎合市场的产品,迅速开发出来,也让长白山地区的特色资源有了更新颖的“表达方式”。


    “借助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我们迎来了大展拳脚的空间。”摆渡创新工场董事长刘春生说,“摆渡扮演的就是孵化器里的幼儿园,帮助创业者把想法变成一个个健康成长的企业。”





    在长春新区,还有许许多多的“摆渡”正在孵化不同的创业项目,还有更多的追梦者涌入到创业的热潮中。新区的很多孵化载体由综合型向专业型转变,逐步向细分产业聚焦,集中精力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发力。汽车电子产业园,专注于汽车电子产业,已集聚了一汽延峰伟世通、丽明科技、东卓汽车电子、南京奥联电子等50多户汽车电子企业,园区通过对园内企业的资源整合,引导和组织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链,将根据建链、强链、补链的发展模式引进专业的汽车电子企业,将园区企业整合成一个利益共同体,逐步占据汽车电子产业分工的最高端。


    光电子产业孵化器依托于科研院所,专注成果转化,孵化涌现了一批“明星企业”,致力于人工智能开发的长光芯亿正在探寻更多的智慧生活应用场景;长光辰谱通过研究开发高光谱成像等相关产品,让事物直现本质;艾德斯新材料的目标是回应并解决世界级的电子材料技术挑战和难题,成为全球领先的电子材料供应商……与科研院所的紧密合作,拥有出众的技术人才团队,无疑是光电子产业孵化器一批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最大优势与亮点。


    解码长春新区孵化器背后的成长密码,除了关注孵化器的数量和质量,构建孵化生态同样重要,北湖科技园强化产城融合发展,以一体化科技园区的开发模式,进行科学合理的科研、产业、生活、休闲娱乐功能布置,倾力打造的涵盖高科技园区、金融商务、生态住宅等产品形态的高科技产业园区。





    “长春新区将进一步加强孵化器培育,政府孵化象摆渡工场这样的孵化器,孵化器去孵化企业,通过更好发挥孵化器作用,为中小微企业成长提供增值服务的系统空间。”长春新区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充满活力的企业处处涌动着智慧的潮水,拥有实力的企业处处展现出腾飞的态势,孵化载体已经成为新区的一张亮丽名片,用创新赋能,为创业“造风”,让更多创业者在长春新区实现创业梦想,成就美好明天。

    2021-09-18
  • 坚持服务地方经济振兴 吉林银行多项指标持续向好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立足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彰显出了强大的活力和韧性,快速复苏回升。在经济稳定恢复的大环境下,银行业的经营情况亦与实体经济发展趋势一致,稳步回升。


    吉林银行近日公布2021年上半年年报显示,截至报告期末(合并口径),该行资产总额达4544.83亿元,其中各项贷款总额3281.83亿元,增长9.34%,净利润同比增长19.96%,不良贷款率较年初下降0.1个百分点至1.79%……作为一家地方法人银行,吉林银行多项经营指标持续向好,这是因为该行持续推动自身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同频共振。


    驱动三大业务体系建设经营活力不断释放


    随着经济运行逐步恢复常态,银行经营压力得到一定缓解。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1.1万亿元,同比增长11.1%。


    吉林银行2021年上半年业绩报显示,报告期内(合并口径),该行实现营业收入53.94亿元;实现净利润9.96亿元,同比增加1.66亿元,增长19.96%。接近20%的净利润增速在同业中比较亮眼。


    吉林银行净利润增速的提升,与该行统筹推进三大业务体系建设、经营活力不断释放不无关系。


    当前,零售业务的价值愈加凸显,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在新发展形势下攀登增长之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吉林银行着力打造“吉林第一零售银行”,践行新逻辑,零售变革实施一年来成效显著。


    截至6月末,吉林银行个人客户AUM规模增至2551.68亿元,较年初增加310.79亿元,增幅达到13.87%;作为零售业务的根基,个人客户扩容提质,截至6月底,吉林银行个人客户达到1272.64万户,较年初增加37.84万户;个人储蓄存款余额达到2017.84亿元,较年初增长189.70亿元,增幅10.38%,增量排名在吉林省同业领先;理财保有量突破500亿元,较年初增加118.11亿元,超过2020年全年水平;个人贷款余额达到629.28亿元,较年初增加55.58亿元,增幅9.69%;信用卡转型取得实效,新增有效发卡16.71万张,同比多增3.4万张;“增有效发卡16.71万张,同比多增3.4万张5.512.93亿元,同比增长243%;线上营销打开较好局面,新版手机银行5.0试运行,手机银行注册用户达到182.43万户,较年初净增76.33万户;打造市民生活生态圈,长春市民卡APP注册用户达到72万户,实现以互联网方式营销与服务客户的新突破。


    在公司业务方面,综合公司金融改革亮点频现。其中,“百名行长营百强”专项营销活动取得新突破;健全白名单客户营销管理机制,与省内多家知名企业签约开户;综合融资服务能力得到新提升,强化投资银行债券承销,拓宽重点企业直融渠道,成功发行、承销中期票据业务15亿元;机构客户营销取得新进展,与多所省级以上高校及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机构存款日均增量达到30.15亿元;同业客户授信开拓新局面,上半年同业授信规模达到767.5亿元,较年初新增211.1亿元;交易银行发展取得新实效,资金归集、多级账簿、银企直连等功能不断完善,该行现金管理平台签约客户达到231户;医链融资业务正式落地,授信金额达160万元。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吉林省“十四五”时期建设生态强省规划为指导,立足吉林绿色金融发展方向,将支持和发展绿色金融作为全行战略重点,签署联合国《负责任银行原则》(PRB,PrinciplesforResponsibleBanking),加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UNEPFI),成为东北地区率先签署《负责任银行原则》的银行。


    在资管业务方面,吉林银行改革成效显著。随着行业制度规范的不断完善以及居民财富的稳步增长、客户需求的深刻变化,银行理财业务净值化转型加速推进。


    截至6月末,吉林银行理财规模稳步增长,持有各类理财资产519.78亿元,较年初增长96.7亿元,增幅22.85%;客户数量大幅提升,理财产品签约客户数达到48.83万户,较年初增加17.44万户,增幅55.56%产品创新实现突破,推出创新实现突破16.97万户,较年初增加5.3万户,增产品体系更加完善。


    不忘初心支持实体资产质量持续改善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稳中向好,金融机构亦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一员,在报告期内,吉林银行坚持服务地方经济振兴,发展根基不断夯实。


    为支持“十四五”期间产业布局发展需要,吉林银行优先满足“十四五”规划重点产业资金需求,重点支持三个万亿级产业打造。数据显示,上半年吉林银行公司贷款规模达到1996.42亿元,较年初净增186.93亿元。


    深耕地方、与实体经济“一起成长”,是吉林银行的坚守。梳理其上半年贷款投向,不难发现,该行的工作重点始终是围绕本土经济发展。具体来看,该行助力农业产业建设,扶持畜牧活体抵押、农产品加工等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助力打造汽车之城,重点支持汽车产业开发区项目建设;助力打造文旅之都,重点围绕文旅产业规划,为长白山资源开发利用、冰雪旅游等产业建设提供资金支持;重点支持医药企业,设计贷款、票据、内保外债、国际业务、供应链金融等一体的综合金融方案等。


    除了信贷方面的支持,为落实省政府部门优化营商环境的总体部署,吉林银行与省内各级政府部门和省直部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对接各级政府部门金融需求,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积极推进中韩-长荣、中韩-双兴等地方专项债券项目,发债规模达到38.07亿元,与地方经济融合更加紧密。


    同时,吉林银行普惠金融业务拓宽新思路,以打造小微企业的贴心银行为宗旨,全力扶持“真小真微”,推出“活体抵押贷”“兴农阳光贷”等针对性强、应用性广的小微产品体系,该行“两增”贷款余额224.14亿元,较年初增加0.71亿元,累计投放符合“支小再贷款”标准小微贷款96.93亿元。


    在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吉林银行亦是积极将风险防控贯穿业务始终。这与监管政策方向相一致。


    截至报告期末(合并口径),吉林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8.64亿元,较年初增加1.90亿元;不良贷款率1.79%,比年初降低0.1个百分点。对比同业情况,银保监部门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底,城商行不良率为1.82%;根据吉林银保监部门的数据,截至6月底,吉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不良率为2.85%。


    中银协方面指出,预计下半年行业内部分化加剧,地区差异将更加明显,这些对商业银行风险识别能力、管理水平、管控技术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吉林银行做了许多工作。包括严把贷款准入,加强贷中审查和贷后管理,并对该行风险情况逐步摸排,一户一策摸清底数,及时纠偏除险;信贷管理能力持续增强,信贷体制机制创新升级。推动专家型集体信贷决策体制改革,实施差异化信贷经营授权;“内控合规年”“制度建设年”“流程规范年”活动全面展开,在该行营造合规至上的文化氛围。


    注:除标注合并口径外,吉林银行相关数据为母公司口径。

    2021-09-18
  • 再掀项目建设热潮 长春新区2021年秋季重点项目集中开工

    发展是第一要务,项目是第一支撑。9月10日,长春新区紧抓秋季项目施工黄金期,26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额达503亿元,通过项目建设有效拉动投资、促进转型、增强后劲,引领和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长春市委常委、长春新区党工委书记李忠斌宣布长春新区2021年秋季重点项目开工,长春市政府副秘书长刘任远,长春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华景斌参加活动并讲话。


    抓项目建设,提振的是信心,凝聚的是力量,赢得的是未来。长春新区2021年秋季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在卓谊生物疫苗项目建设现场举行,此次秋季项目开工活动是长春新区深入贯彻落实“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等省市重大战略部署的具体实践,也是新区聚焦“两确保一率先”目标,全面吹响下半年项目建设大会战号角、掀起新一轮项目建设热潮、扩大有效投资,发展实体经济所采取的重大举措,为加快新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注入强劲动力。在省市加快推动转型升级、振兴发展的关键时刻,长春新区以实际行动再次彰显作为国家级新区的责任与担当。





    项目建设是应对下行压力、稳定经济增长的“压舱石”,是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器”。长春新区始终坚持“项目为王、项目立区”,抓紧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把牢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围绕国家区域创新中心建设等重大战略实施,聚焦医药健康、光电信息、航天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统筹综合承载能力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配套完善,全力以赴招引大项目、建设大项目、服务大项目,每年实施200个以上重点项目,为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谋划实施项目254个,总投资2175亿元,国药新冠疫苗、长春智能光谷、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示范园、海容荟双创小镇等一批标志性、引领性、支撑性的重大项目快速推进。今天集中开工的26个项目,总投资503亿元,其中产业项目占比达到75%,10亿元以上项目超过50%,包括卓谊生物疫苗产业基地、联东U谷·长春新兴产业科技园、北湖航空科技博览园等,这些项目投资体量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必将为新区扩大有效投资、壮大产业集群、做大经济总量,提供有力支撑。开工活动现场工人们精神抖擞,挖掘机、运输卡车整装待发,现场气氛喜庆而隆重。





    一切围着项目转,始终围着项目干。长春新区将以此次集中开工活动为新起点,只争朝夕、大干快上,迅速掀起新一轮抓项目、促投资的热潮。千方百计引项目,紧盯发达地区、重点行业、关键企业,持续跟进重点在谈项目,力争再引进一批业态新、体量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产业项目;抢抓工期建项目,充分发挥“五化工作法”、项目中心等机制作用,深入实施“三张清单”“一项一档”等管理模式,对照项目建设时间节点,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有效提升投资“拉动力”;做优服务保项目,持续强化项目包保,以最高效率、最简程序、最优服务,确保项目早竣工、早投产、早见效;立足长远谋项目,围绕临空经济示范区、长春北湖科学城建设等重大战略需要,聚焦四大主导产业发展,深度谋划储备大项目好项目,为实体经济引入源头活水,确保新区发展当前有活力、未来有潜力;新区个项目建设单位将进一步强化时间观念、安全意识、质量意识,争取把每一个项目都建成精品工程、标杆工程、样板工程,为新区扩投资、稳增长、保预期,加快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大浪奔流逐浪高,蓄势扬帆破浪行。借助项目建设的强大引擎,长春新区将在高质量发展的大潮中继续扬帆远行。

    2021-09-18
  • 住上好房子 过上好日子

    日前,记者来到新荣区上深涧乡蔡家窑村张大仁窑新村易地扶贫搬迁点,一栋栋漂亮的房屋排列整齐,街道旁边欢声笑语,一张张笑脸上写满了幸福。


    蔡家窑村由蔡家窑、蔡家店、张大仁窑三个自然村组成,其中张大仁窑村是上深涧乡唯一不通水泥路的村庄,自然条件落后,吃水困难,且安全用水无保障。村民大多住在土坯房中,由于年久失修,基本都成了危房。


    为了彻底解决脱贫问题,该乡确定对张大仁窑村18户32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选址蔡家店自然村作为搬迁地。去年底,18户搬迁户全部搬进了新房。


    村民张有青说:“以前住的是土窑,搬到新村后,生活条件比以前不知好了多少倍,我们很满意、很幸福。”该乡副乡长耿辉告诉记者,村民搬来新村还没一年,但大家无论是精神面貌,还是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为了解决好易地搬迁后续产业发展问题,该乡充分利用闲置的耕地、草地做文章,与刘安窑村劲源公司达成协议,流转耕地900亩;与上深涧乡“做好自己农业专业合作社”达成意向,计划投资300多万元养殖禽类10000只、养猪200头;为3户贫困户每户贷款5万元建成了分布式屋顶光伏电站,使他们有了稳定的收入,解除了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


    “为了让村民搬得出、住得下、能致富,乡里启动了‘精准脱贫+’项目,真正做到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让贫困户既住上好房子,又过上好日子。”该乡党委书记刘文明说。

    2021-09-17
  • 广灵:人挪了穷窝 地拔了穷根

    对于广灵县望狐乡国家眷村55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武生志来说,2019年是个永远难忘的年份。全家5口人,在全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中挪出了“穷窝”、搬进了崭新的新村新房子,在乡、村两级和驻村扶贫工作队、联户帮扶责任人多方面的关怀帮助下,武生志两口子在村里的“扶贫车间”务工,儿子武少帅大学毕业后就了业,女儿武少霞、武少英也找到了临时务工的活计,全家彻底拔掉了“穷根”。


    国家眷村地处广灵西部偏远的大山深处,是个典型的贫困村,多年来村民仅靠种植业维持生计,基础薄弱、经济滞后。2019年该村通过易地搬迁、产业扶贫等多项举措,一举实现整村脱贫。武生志有过多年养殖生猪的经验,2020年他打算发展养猪产业,用勤劳的双手开创更加美好的小康之路!


    2016年以来,广灵县在“真帮”上见真章,在“共帮”上聚合力。省、市、县172支工作队4362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广灵县全部行政村、18815户贫困户,累计投入帮扶资金6205.14万元,全县农村的产业发展活力、群众致富动力不断增强。持续深化“百企帮百村”系列社会扶贫行动,全县39家国有企业、龙头企业全部融入脱贫攻坚,累计募集社会帮扶资金近5000万元,助力实施了黄花烘干、中药材加工等一批“重量级”产业项目,直接带动超过30个村的集体经济壮大发展、3247名贫困户和边缘户稳定增收。


    坚持管服并举,打造乐居家园。引深易地扶贫搬迁“山西经验”,对常住人口不足50户的村,将连续在村居住5年以上的村民,全部列入搬迁范围,2016年以来,共有48个村9549名搬迁群众搬进了新房子,开始了新生活。


    在搬迁过程中,广灵县聚焦“搬得出”,研究出台了县级《搬迁入住奖励办法》,以政策手段稳妥化解群众“故土难离”“安土重迁”等思想壁垒。聚焦“稳定住”,同步推进新村党组织建设、公共服务和就医就学等公共服务建设,确保安置点服务功能多元融合、服务体系便捷高效。聚焦“能致富”,累计投入资金1亿多元,谋划“飞地黄花”等搬迁后续产业项目23个,着力打造易地搬迁后续产业带;推动建设成衣加工等7个后续扶持产业园和12个扶贫车间,带动1129名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增收。2019年4月,广灵县作为典型代表,在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做后续管理经验介绍。

    2021-09-17
  • 太原小店区攻坚城中村改造

    今天下午,小店区召开城中村改造动员大会,会议确定2015年该区城中村改造任务是:在11月底前完成8个重点推进城中村的整村拆除工作,并启动8个重点推进村以外的12个城中村的整村拆除工作。这也标志着小店区城中村改造攻坚战正式打响。


    据介绍,小店区共有53个城中村,按照太原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今年该区的杨家堡、亲贤、狄村、王村、北营、龙保6个环内城中村和基本完成整村拆除的新庄、许东共8个城中村将进行改造,涉及总人口1.7万余人,土地总面积8292.07亩。此外,小店区还将积极推进北张、黄陵、郑村、小吴、北畔、范家堡等12个城中村改造,涉及总人口2.4万余人,土地总面积14684亩。


    推进城中村改造是解决城中村违法建设、贪污腐败、社会治理、环境卫生、公共服务等问题的有力抓手,是拉动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为此,小店区今年将把握关键,科学编制规划、做好拆迁工作和回迁安置、做好招商引资,同时,还将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主体,全面形成推动城中村改造的强大合力。

    2021-09-17
  • 2021年“丰收节”山西庆祝活动 暨第七届“农交会”将于9月23日启幕

    记者今天从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简称“丰收节”)山西庆祝活动暨第七届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简称农交会)将于9月23日至26日在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省农产品国际交易中心)隆重举行。





    “我省将以‘庆丰收、感党恩’为主题,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庆丰收系列活动。”省委农办专职副主任、省农业农村厅新闻发言人张软斌介绍,今年将“丰收节”和“农交会”两项活动整体策划,同期举办,并突出三大亮点:





    感党恩。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活动将体现党的庆典、人民的节日,把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活动和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展会之中,在展馆专设“百年农史、三晋华章”主题展,彰显百年大党伟大风采,礼赞百年大党丰功伟绩,凝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磅礴力量。





    庆丰收。今年我省农业形势喜人,夏粮单产创历史新高,秋粮丰收在望。上半年一产增加值同比增长12.5%,高于全国4.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90元,同比增长15.4%,高于全国、高于城镇居民、高于GDP增速。全省2100万农民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黄河情。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将邀请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河南、山东等沿黄8省区代表团组团参展,设立黄河流域特色农产品展销区,展示黄河8省特色农业发展成就。





    记者获悉,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是唯一以“特色农产品”命名的展会,目前已连续举办六届。本届“农交会”为期四天,从9月23日上午12时正式开馆接待参观群众,之后每天上午9时开馆,下午5时闭馆。“农交会”展销总面积3万平方米,布局了公益性和市场化两大板块12个展区,集中展示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区)将组织企业前来参展(会),其中20余家行业知名企业前来投资签约、洽谈贸易。截至目前,本届“农交会”报名参展企业达到1500余家,比上届增加300多家。





    组委会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将建立省、市、区联防联控机制,制定疫情防控方案及应急预案。此外,本届“农交会”将创新办展模式,全新推出线上“农交会”,开通线上电商交易系统、直播系统和农产品供求信息发布系统,将网上展示、宣传推介、产销对接等融为一体,实现线上线下展览展示深度融合和全方位互动,为各个群体提供全新的参展参会体验,打造永不落幕的“山西农交会”。

    2021-09-17
  • 2021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启幕

    9月3日,2021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开幕式现场嘉宾云集。


    本届论坛以“能源气候环境”为主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将重点开展一场开幕式暨高峰论坛、一场信息发布+圆桌访谈、一批签约活动、一个线上展厅、一组分论坛及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峰会等活动。

    2021-09-17
  • 贵阳经开区:产业发展铿锵有力 服务保障精准务实

    产业发展铿锵有力服务保障精准务实


    ——写在贵阳经开区入选国家“两业融合”发展试点区域之际


    日前,国家发改委公布了第二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区域名单和企业名单,贵阳经开区入选试点区域名单。


    近年来,贵阳经开区紧抓国家促进“两业融合”发展契机,借助大数据等现代服务技术,加快探索发展新路径,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转型升级大步迈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呈现加快融合发展态势。


    贵阳经开区将以入选“两业融合”发展试点区域为契机,力争到2022年底,“两业融合”发展工作全面铺开,形成一批创新活跃、效益显著、带动效应突出的深度融合发展企业、项目和集聚区,涌现一批服务型制造和制造业服务化产业集群,先进装备制造和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融合路径突出,竞争实力进一步增强,大数据信息安全领域“两业融合”示范能力引领全国。


    打造数字经济优势培育新业态


    贵州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是隶属于航天江南集团的专业计量检测机构,是工信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支撑单位,其检测水平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目前,贵阳经开区企业产品检测工具的计量校准服务,多由该研究所提供。


    贵州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提供的计量检测服务,属于现代服务业中的生产性服务,是贵阳经开区“两业融合”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国家明确的“两业融合”重点领域中,从建设智能工厂、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等方面,提出了加快原材料工业、消费品工业、装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重点行业双向融合发展的10项可能路径。


    方向明了,贵阳经开区紧抓机遇,加快探索,着重以数字经济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促进“两业融合”。率先在全省形成了技术多样、层级丰富、模式创新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供给格局,为新旧动能转换、经济转型升级夯实了基础。


    同时,贵阳经开区将“企业上云”作为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和智能制造的重要抓手,鼓励引导企业将基础设施、业务系统、设备产品等向云端迁移。已为100余家企业编制了“一企一策”数字化改造实施方案,近一半企业正在实施数字化改造。借助“5G+工业互联网”技术,引导区内工业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加快构建“设备数字化——车间数字化——工厂数字化——产业链数字化——生态数字化”模式,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新业态提供支撑。


    目前,贵阳经开区的数字经济发展初步形成了五个重点领域:以满帮集团、贵阳传化为龙头的数字物流;以靶场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大数据安全;以航天电器、贵阳海信、同济堂等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以车行家、黔货出山等为代表的电子商务;以恒盛科技、天泽汇等为代表的呼叫中心和服务外包。


    接下来,贵阳经开区将以促进“两业融合”发展为契机,以实施“双千工程”“万企融合”行动为抓手,以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加快构建“两业融合”创新支撑体系,发挥数字经济优势,加快培育“两业融合”新业态、新模式。


    发挥多元化融合发展主体作用


    近年来,贵阳经开区积极发挥多元化融合发展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这些主体既包括产业链龙头企业、行业骨干企业、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也包括平台及机构。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便是贵阳经开区“两业融合”发展的行业骨干企业。


    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电子元器件龙头骨干企业,也是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精密微特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创新平台。


    为加快数字化转型,航天电器加快促进大数据等技术与发展各环节的融合,探索“两业融合”新模式、新业态。通过大数据为生产赋能,航天电器打造了中德智能制造样板间、麻花针自动化生产车间,实现了生产的降本增效,提升了资源有效利用率。


    “不光是生产环节,我们对包括经营、研发、供应链等在内的各环节,都进行了数字化改造,促进全流程数字化转型。”航天电器副总经理王令红说。通过促进“两业融合”发展,航天电器不仅实现了自身转型升级,还形成了智能制造产业新业态,成为企业新的盈利板块。


    在贵阳经开区“两业融合”发展中,像航天电器一样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企业还有不少。2020年,贵阳经开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1家,其中,“4+1”主导产业中的先进制造业等前三大主导产业规上企业就有61家,占园区规上企业的75.3%。这些企业在贵阳经开区“两业融合”发展中起着扛大旗、当先锋的作用。


    贵州詹阳动力重工有限公司是国家应急产业重点联系企业,省级大数据+工业深度融合试点示范企业,贵阳“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龙头企业。通过促进“两业融合”发展,詹阳重工的生产、研发、销售等环节均发生了深刻变革。目前,该公司可生产的产品类型共有四大类20余种,年产能达2500台套,多款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销售遍布全国和亚洲、非洲、美洲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主要从事液晶电视、遥控器生产及销售的贵阳海信电子有限公司通过促进大数据与生产、管理、运营的深度融合,发展效益显著提升,电视机年产能达260万台。公司目前拥有3条行业引领的自动贴片生产线和多台生产机器人,为贵阳海信实现数字化生产,打造智能化工厂奠定了坚实基础。


    ……


    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贵阳经开区先进制造业加快实现智能化转型,新兴产业培育同步发力。截至目前,贵阳经开区已有5个项目获批国家级智能制造项目,10个项目获批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0家企业被列为工信部“两化”融合贯标企业,10家企业入选贵州省“大数据+工业”深度融合试点示范企业,15家企业入选贵州省“千企改造”龙头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全区规上企业实现“一企一策”转型升级全覆盖。


    随着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及新模式应用的推广,贵阳经开区不仅加快了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还形成了新的业务模式、商业模式和竞争优势,加快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接下来,贵阳经开区将立足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以首位产业——先进制造业,名片产业——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为重点试点领域,推动价值链、产业链与创新链、供应链、信息链、资金链、人才链紧密结合,继续以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为引领,构建两业深度融合的优势产业集群、融合发展载体和产业生态圈,力争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引领区。


    构建精准扶持“政策工具箱”


    8月份,贵州贵材公司的“铝型材生产数字化工厂及大数据平台建设项目”正式运行。在该项目中,贵州贵材公司构建了涉及生产、销售、采购等6个板块的大数据平台,整合、集成了企业此前分散、孤立的信息“孤岛”,成为该公司数字化转型的新起点。


    大数据平台运行以来,该公司的产品开发周期由原来的1至2个月缩短到7至14天,交货期从原来的15至25天缩短到7至12天,车间生产成本降低了5%。


    “我们能够快速转型,离不开贵阳经开区的贴心服务和政策支持。”贵州贵材公司副总经理李衍雷说,此前,贵阳经开区在了解到该公司的转型需求后,第一时间便牵线搭桥,为企业推荐优质服务商。在改造过程中,贵阳经开区积极邀请专业企业及人员,为该公司提供技术指导,并从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为该公司转型保驾护航。


    企业需要什么服务,政府便拿出什么服务,构建精准扶持“政策工具箱”,便是贵阳经开区高效推进“两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并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人才建设、金融支持、营商环境等方面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


    以金融服务为例,该区建立了“1+2+3+N”的产业金融服务体系,构建了以助力贷等政策性产品为核心的债权融资服务、全链条股权融资服务、多元化增值服务等金融支撑服务体系,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并先后推出了“助力贷”“产信贷”“惠融贷”“信融贷”等金融产品,为“两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服务支撑。


    对于贵阳经开区而言,促进“两业融合”,不仅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更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的重要动能。除了已有的政策服务体系,如何构建更加精准、高效的“政策工具箱”,关乎“两业融合”的深度、广度、力度。


    贵阳经开区将继续加大政策支持,进一步制定促进“两业融合”发展的专项政策。支持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产业聚集发展,对新入驻企业提供优厚的入驻奖励、税收支持、办公用地、人才奖励、创新技术奖励等扶持。


    强化土地保障,继续加大土地供应。贵阳经开区将充分利用全省标准地改革试点契机,做好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单位能耗增加值等指标设置,做好权利义务制约,简化、优化、标准化工业项目供地程序,推进土地供应向“两业融合”试点项目倾斜,提供优先用地保障。


    继续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创新特色金融产品,增强对企业特别是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创新创业项目的扶持力度。持续完善债权产品体系、全链条基金产品体系、产业金融服务体系,提升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增值服务等全生命周期的服务能力。


    牢固树立“人才强区”理念,强化人才支撑力度。贵阳经开区将围绕人才五年倍增行动计划,建立覆盖全面、资源共享、衔接有序、梯次递进的人才培养体系。全力落实好“人才新政20条”,持续做好人才“引、育、用、留”四篇文章,打造人才发展新高地,为“两业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2021-09-16
  • 浙江数字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 缩小城乡区域差距

    作为浙江省“一号工程”的数字经济,不仅引领了浙江高质量发展,逐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和区域差距,更通过数字化改革为浙江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


    ——数字经济打开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空间。在“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推动下,浙江省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步伐越来越快,数据生产要素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被充分激发。


    在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车间,一台台一次成型设备正在飞速工作:一根纱线进去,一件衣服出来,只需45分钟,实现了全自动生产制造。与传统手工生产相比节省了80%的人力。


    宁波慈星副总经理李立军介绍,连接每一台设备的工业互联网,可将客户需求直接分发到供应链设备上,不管这台设备是在浙江还是江苏,都能第一时间响应。


    对于绍兴市新昌县轴承产业这类以中小微企业为主的传统产业集群来说,“企业数字化制造、行业平台化服务”的数字化改造新模式更为匹配。本地轴承自动化设备龙头企业陀曼制造为轴承企业量身定制了系统接口,企业无需更换整套设备就可连接行业“轴承云”,实现对生产设备的数字化、自动化诊断和管理。


    新昌轴承行业协会秘书长杨初明介绍,已有2万余台设备接入“轴承云”,设备综合利用率从48%提升到63%,能耗下降10%,服务响应时间从60分钟缩减到20分钟,行业整体竞争力大大提升。


    目前,浙江省已启动实施36个产业集群新智造和33家“未来工厂”试点,上半年浙江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2.7%、24.2%。


    ——数字化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和区域差距。初秋时节,衢州的山区县常山,众柚胡柚专业合作社承包的山头上绿意葱茏,一颗颗大柚子在枝头静待成熟。“往年采购价5毛钱一斤,搭上农村电商快车后价格直接翻一番。”负责人王新说,如今在浙江农村,电商渠道带动销售明显,邮政物流直通果园,发展空间很大。


    一颗颗丰收的柚子果,是城乡区域数字鸿沟不断缩小的鲜明例证。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扶贫,借助互联网发展农村电商等,浙江更好地发挥数字经济在改善民生、消除贫困方面的积极作用。


    “百县万品”是“世界超市”义乌的一项帮扶工程——自2020年7月以来,义乌市市场集团建立常态化市场采购、消费助农机制,先后派出5批共33名选品员,深入全国各地301个经济欠发达县市,精选出1万多款农副产品、手工艺品,通过义乌发达的线上线下渠道销售。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增长点。”浙江工商大学校长、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郁建兴表示。


    ——数字化改革成为共同富裕强大动力。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局长章根明介绍,通过全要素集成数字化治理场景,“浙江外卖在线”贯通平台、商家、厨房、配送、骑手等场景,实现从后厨到餐桌、从加工到配送、从线上到线下、从商家到骑手的全链条闭环管理,有效提升了监管和服务效能,保护了消费者和劳动者合法权益。


    今年2月18日浙江省数字化改革大会召开以来,当地坚持“小切口、大场景”,上线运行了一批重要应用,包括“浙江公平在线”“浙江外卖在线”“七张问题清单”“基层公权力大数据监督”等。


    通过加大提供数据的权益、安全、交易和共享等数字治理和数字生态等政府公共品,浙江努力营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把“三次分配”更好落到实处。

    2021-09-16
  • 邯郸银行业多举措支持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支持科技创新和绿色能源,积极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

    河北日报讯(记者白增安通讯员孙艳磊)今年以来,邯郸银保监分局引导辖区内银行业把支持科技创新和绿色能源作为信贷结构优化和调整的重点方向,出台一系列措施,积极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调整信贷结构,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农行邯郸分行认真贯彻落实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工作要求,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重心,牢牢把握绿色发展和“碳中和”理念,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绿色信贷投放,引导信贷资源向低碳、环保、节能、降耗等领域聚集,支持培育现代绿色产业体系,引导推动经济向绿色化转型。截至6月底,制造业贷款1096.16亿元,同比增长11.03%,占各项贷款比重达到20.18%;同比增长11.03%。邯郸银行为国家级重点制造业项目授信5亿元,该项目是河北省首家中建材邯郸碲化镉薄膜发电玻璃项目,也是全球首个“零排放”发电玻璃生产线。

    依托供应链金融、银税互动拓展信用贷款业务。截至6月底,辖区内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合计109.03亿元,较年初增加26.36亿元,增幅31.89%;建行邯郸分行加大重点项目信贷支持力度,创新无抵押小微信用贷款投放,围绕战略新兴产业、特色未来产业等18个重点产业链,以促进产业链、供应链、金融链“三链”融合为抓手,精准推送金融服务,今年1至6月新增82户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贷款,供应链信用贷款新增16.7亿元。还先后推出云税贷、账户云贷、结算云贷、个体工商户经营快贷、医保云贷、政采云贷、商户云贷、收单云贷等20余种纯信用线上产品,解决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强化降费让利,服务实体经济。邯郸银行业通过下调利率、减免部分业务收费等措施持续降低企业财务支出。据统计,邯郸银行业通过下调利率、减免部分业务收费等措施持续降低企业财务支出,今年上半年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4.82%,较年初降低0.41个百分点,年合计让利0.77亿近8000万元;逐步压降中间业务收入,让利企业。

    强化三农服务,助力乡村振兴。邯郸银行业以服务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主线,大力拓展乡村振兴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邮储银行邯郸市分行将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普惠金融和服务实体经济作为工作重点,扎根农村、服务农业、贴近农民,重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创新创业人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大主体,在财力、物力、人力、智力方面加强支撑力度,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不断提升扶贫攻坚及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金融服务能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截至6月底,邯郸银行业涉农贷款2076.21亿元,较年初增长259.34亿元。

    2021-09-16

  • 首 页  上一页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