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应用加速推进

    本报北京9月18日电(记者王政)记者近日从2022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获悉:近年来我国采取一系列措施,激励技术创新、完善政策体系、优化发展环境,有力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截至6月底,智能网联汽车实际道路测试里程超过1500万公里。





    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势头强劲。今年上半年,具备组合驾驶辅助功能的乘用车销量超288万辆,渗透率升至32.4%,同比增长46.2%。


    技术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发挥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作用,推动自动驾驶基础平台、车载操作系统等联合攻关,搭建测试验证公共服务平台,加速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目前,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车用操作系统、大算力计算芯片、车规级激光雷达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测试应用加速推进。截至6月底,全国开放各级测试公路超过7000公里,自动驾驶出租车、无人巴士、自主代客泊车、干线物流以及无人配送等多场景示范应用有序开展。17个测试示范区、16个“双智”试点城市完成3500多公里道路智能化升级改造,装配路侧网联设备4000余台。

    2022-09-20
  •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第二批支持政策发布

    2020年两省一市政府出台的对示范区第一批支持政策的落地实施情况怎样?今年第二批政策相较于第一批,有哪些新的亮点?日前,《上海市人民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正式对外发布。


    示范区理事会秘书长、执委会主任,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华源介绍,2020年两省一市政府出台的第一批支持政策共22条。两省一市又将这些条文分解为45项具体任务。目前,第一批支持政策中明确的设立示范区先行启动区财政专项资金、跨省中职招生和跨省中高职贯通、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和医学检验结果互联互通互认、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外国人工作居留“单一窗口”、举办高级别的跨域体育赛事等45项具体任务已经基本落地,政策效应正在逐步释放。


    这次推出的第二批支持政策,在聚焦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上,与第一批支持政策一脉相承,同时又有新亮点。


    更加注重先行先试。长三角区域范围广,一些创新举措和改革事项需要先行试点,成熟后再稳步推开。示范区作为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既在探索创新和改革集成方面责无旁贷,也具备先行先试的良好基础和条件。第二批支持政策推出的一些试点类政策,如推动长三角碳普惠机制联建工作在示范区先行先试等,就是要充分发挥示范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在长三角更大范围放大改革效应。


    更加注重资源导入。示范区建设需要凝聚更多高端要素、优质主体踊跃参与、积极赋能。在构建更大范围区域一体化的创新链和产业链、建设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等方面,第二批支持政策有不少亮点,特别是推动国内外大院名校与示范区合作共建高端创新载体,加快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示范区内建设布局等政策内容,将实质性助力示范区建设进一步跑出加速度。


    更加注重机制保障。加快示范区一体化制度创新和项目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体制机制。第二批支持政策从回应市场主体和群众对一体化发展的需求出发,在完善机制保障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新的改革举措,将从跨两省通办、跨省联动、要素保障、人才政策等方面,进一步发挥政策协同的支撑效应。


    更加注重标准统一。统一标准,是一体化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对一体化发展成效的检验。第二批支持政策对示范区有关领域高频、急需事项的标准建设作出了规定。如结合地域特点和管理实际,允许电动自行车跨省临时通行免于注册登记。华源说,这件事看上去不大,但示范区居民跨域走亲访友、通勤出行的量很大,看似很小的突破就能让人民群众有较大的获得感,这也是各方共同推动一体化的价值所在。

    2022-09-19
  • 厦门:“三链融合”促半导体产业创新发展

    近日,位于厦门市海沧区的省重点产业项目——海沧半导体产业基地投入运营,云天半导体、中科四合等业界多家知名企业已进驻装修施工。海沧半导体产业基地总建筑面积约13.7万平方米,预计年产值可达40亿元,是国内少有的成规模集成电路中试厂房园区。


    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产业是现代信息社会的基石,也是厦门市重点发展的产业。近年来,厦门海沧区积极探索“产业链”优化布局、“金融链”强化支撑、“创新链”激发势能的“三链融合”创新发展新模式,聚力打造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集成电路基地。


    “产业链”优化布局


    厦庇五洲客,门纳万顷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是硬道理。


    海沧区出台了一系列引才、留才的相关政策:人才可享受安家补助、创业就业贡献奖励、住房保障等政策;企业可享受引才奖励、猎头费用补贴、在职教育学费补助、新引进人才培养经费补助、员工薪酬补贴、企业购房补助奖励、产业奖学金政府补贴、爱才重才先进单位评选表彰等政策;为解决随迁子女上学问题,海沧信息产业园与华中师范大学附属中小学开展合作办学,成立集成电路“专班”。


    近年来,海沧区累计集聚产业人才3000多人,集成电路企业50家,项目总投资超350亿元,初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在“乘风破浪”的同时也兼具“精耕细作”。海沧区始终坚持差异化发展,优化“产业链”布局:坚持专注于集成电路产业及重点应用领域,通过产业链布局的长期思维,深耕细分领域,着力打造竞争优势;坚持差异化发展路径,重点攻坚集成电路设计、先进封装测试(载板)、产品导向特色工艺(MEMS、功率器件)等领域。


    面向未来,海沧区将持续重点推动现有存量企业加快提质增效,同时围绕以产品为导向的特色工艺技术路线,力争再引进一批集成电路产业上下游项目,重点以先进封装测试、集成电路设计、材料与装备等为主,进一步强链、补链、延链,支撑带动5G、人工智能、汽车电子、物联网和光通信等新兴市场,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


    “金融链”强化支撑


    近日,知名半导体上市公司士兰微发布公告称,子公司士兰明镓已启动化合物半导体第二期建设,拟建设一条6英寸SiC功率器件芯片生产线,项目总投资为15亿元,建设周期3年,最终将达到年产14.4万片6英寸SiC功率器件芯片的产能。


    近年来,厦门海沧区坚持精准化招商,强化“金融链”支撑:注重政府资源与市场手段、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相结合,组建区属国有集成电路产业招商投资平台,坚持精准招商、专业招商,通过招商、投资、并购、科技项目孵化等方式不断做大产业,进而探索出地方政府投资半导体兼具产业培育和财务收益的“海沧模式”。


    厦门半导体投资集团作为支撑海沧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专业团队,通过资本引导,在细分领域深耕。目前,海沧集成电路产业已实现了从“零基础”到近百亿元产值规模、带动相关投资近百亿元的“双百亿”飞跃。士兰微、通富、云天、安捷利美维等一批制造业企业和30多家芯片设计企业蓬勃发展。


    为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海沧不断优化行政审批流程,从“坐等上门”到“提前介入”,企业增资扩产审批办理跑出“新速度”,让企业“省时、省钱、又省心”。


    厦门市自然资源规划局海沧分局局长赵珂介绍,企业在增资扩产审批环节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企业能否增容;增容设计方案是否符合技术标准;建设方案是否满足“双控指标”要求等。为避免正式审批时退回整改,节约企业开工成本,他们根据以往企业常遇到的问题及过往经验,在项目收集报送材料时期提前介入,采取“模拟审批”的形式为其“排雷把关”。


    今年3月15日,海沧宏发工业园续建项目的工程规划许可证正式获批,然而,就在当天,该项目的图纸刚刚设计完毕。据悉,如此高效的审批正是得益于审批人员的提前介入,对报批材料实行“情景模拟审批”,确保进入正式审批环节百分之百合格。


    “创新链”激发势能


    厦门海沧区高度重视集成电路产业技术自主,坚持源头核心技术创新,努力解决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对此,海沧区在谋划集成电路发展之初,坚持开放发展的模式和路径,持续搭建专业平台,集聚了一流行业技术资源。其中,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合作共建产业合作(海沧)基地,获批国家级专业资本集聚型集成电路中小企业创新创业载体,还与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共建EDA公共设计服务平台,与清华大学微电子研究所合作共建嵌入式处理器与SOC设计服务平台等。


    经过多年的积累,海沧区集成电路产业基础雄厚,涌现出了一批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通富微电高效完成显示驱动封装产业链布局,核心产品金凸块生产线大部分设备和原材料为国产,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空白;士兰微电子12英寸芯片生产线从签约到投产仅耗时24个月,产能释放后将缓解国内功率半导体元器件产能紧缺状况;云天半导体是目前全球率先具备低成本规模化量产玻璃通孔(TGV)技术的代工企业;开元通信推出的体声波滤波器品牌“矽力豹”以及国产首颗高性能BAW滤波器产品,实现了国内芯片厂商在5GBAW滤波器的首次突破……海沧正在半导体国产化的道路上大步向前。

    2022-09-19
  • 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 陕西剑指万亿级文旅产业集群

    日前,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与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陕西省打造万亿级文化旅游产业实施意见(2021-2025年)》(以下简称“《意见》”)的通知,《意见》指出,力争到2025年,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现代文化旅游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产业总收入突破1万亿元,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突破1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9亿人次,建成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国际文化旅游中心,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意见》从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推动市场主体提质增效、促进融合发展、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供给、发展数字文化旅游产业、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扩大开放水平、优化设施和服务等8个方面提出了20条举措,部署了未来陕西文旅产业的发展任务。

    与此同时,陕西还公布了200余个万亿级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除了省级主抓文化厚重、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市场前景良好的20个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外,其余项目都按期分解到了各市省属国有文化和旅游企业。

    20条措施

    近年来,陕西省强力推进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和合共生的发展业态,培育了以城墙、大雁塔、大唐不夜城、昆明池、永兴坊、回民街、秦始皇兵马俑、华清池等为代表的一批成熟的主题性、区域性文化品牌,在拉动就业、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上,彰显着不可替代的城市文化价值。

    为了打造万亿级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意见》从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推动市场主体提质增效、促进融合发展、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供给、发展数字文化旅游产业、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扩大开放水平、优化设施和服务等8个方面提出了20条举措,对打造陕西万亿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方式分类施策、实现路径进行设定。

    在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方面,《意见》提出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一核四廊三区”发展新格局,打造关中综合文化产业带、陕北民俗及红色文化产业带、陕南自然风光生态旅游产业带。支持西安都市圈建设,发展主题鲜明、业态丰富的文化旅游产业园,新增10个国家级、50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10个文化旅游特色小镇、50个文化创意街区。

    同时,打造文化旅游重点产业链,按照“扩大优势长板,补齐弱项短板,做强做大‘链主’企业,加快发展链条企业,提升配套能力,优化产业生态”思路,制定重点产业链三年行动方案,形成一批千亿级、百亿级重点产业链。提升县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制定县域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办法,“一县一策”支持县域文化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加快发展。创建10个省级文化旅游名县、40个全域旅游示范区、10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

    在推动市场主体提质增效方面,《意见》提出壮大市场主体规模、做大做强国有文化旅游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三条举措。其中,在壮大市场主体规模方面,要求招引一批领军企业、总部企业、新型文旅企业;实施文化产业“十百千”工程,培育一批平台型、科技型企业集团,孵化一批“瞪羚企业”,新增一批上市挂牌企业等举措。

    在促进融合发展方面,《意见》提出,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建立省级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实验区机制,推进“一市一品”创建工作,打造一批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和旅游融合示范区,创建1~2个国家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示范区;推进“文旅+”“+文旅”融合发展。推动文化和旅游与工业、科技、教育、体育、交通、水利、农业、林业、金融等深度融合,支持文化旅游企业融合工业制造、商品交易、科普教育、文化美学等多元素,发展工业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等体验性、参与性、交互性的文化旅游业态。

    此外,《意见》还提出发展数字文化旅游产业、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扩大开放水平、优化设施和服务等任务举措。

    记者了解到,陕西省还将重要任务细化,将其分解到各职能部门,并且确定了每项重要任务的主要内容,明确了任务的牵头部门和相关配合单位。

    200余个重点项目

    记者了解到,建设一批重大项目是陕西省打造万亿级文化旅游产业主要任务之一。

    《意见》要求,制定高质量文化旅游项目建设行动方案,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的项目推进长效机制,省级主抓文化厚重、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市场前景良好的20个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市县加大对入库项目支持力度。紧盯重点产业链,有效利用省级重点经贸合作活动,做好产业链、供应链精准招商,“一企一策”支持重大项目落地。

    同时,陕西省还公布了万亿级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分为省级重点项目和一期、二期重点项目。

    其中,省级重点项目,包括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改造项目、“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中心系列公建项目、未央宫遗址公园提升项目等,总计20个项目,投资额878.15亿元。

    一、二期重点项目都分解到各市和省属国有文化和旅游企业,一期为110个项目,投资额总计为962.21亿元,二期为88个项目,投资总额为699.56亿元。

    一期重点项目中,西安市项目最多,达到了21个,总投资额为300.56亿元。汉中市次之,13个项目,投资额也达到了155.24亿元。此外,商洛、渭南、咸阳、铜川、延安、榆林、安康、韩城等市都有项目安排。

    一期部属省属国有文化和旅游企业7个项目,投资额24.62亿元,包括陕西广电眼界视觉文创科技有限公司的丝路文创基地项目、陕西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的“数字陕旅”项目、陕西照金文化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的照金康养冰雪运动小镇等。

    相比于一期重点项目,二期重点项目中,省属国有文化和旅游企业的项目比重很大,共有22个项目,投资额214.59亿元,包括西部影视产业聚集区、中国航空航天文旅博览园、长安画派数字博物馆等项目。

    2022-09-17
  • 我国工业经济稳定增长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国家统计局今天(9月15日)发布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总量规模持续扩大,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2013—2021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1%,远高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增长水平。


    2021年,我国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6%,拉动经济增长3.1个百分点,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8.1%,是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支撑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增加值总量不断攀升,成为驱动全球制造业增长的重要引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突破40万家,工业总体实力再上新台阶。





    工业经济持续壮大,制造业规模稳居世界首位。2012年,我国工业增加值总量首次突破20万亿元,2018年突破30万亿元,2021年达37.3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2.6%。据世界银行数据,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美国,之后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202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额达28.5%,较2012年提升6.2个百分点,在全球工业经济增长中的驱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2022-09-16
  • 强化区域联动 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

    今天(9月15日),国新办举行我国维护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稳定工作新闻发布会。针对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状态,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大政策落实力度,着力稳定市场主体预期。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运行情况监测调度,强化区域间、上下游协调联动。











    同时,发布会公布,我国将于9月18日至20日举办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稳定国际论坛,聚焦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共谋合作发展。

    2022-09-16
  • 中国挖掘机起重机产量全球第一

    本报北京电(记者王政)记者近日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制造技术、工艺和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国内市场满足率达96%以上,有效支撑了国民经济领域建设需要。


    产品体系不断丰富。中国已形成22大类工程机械产品,成为产品类别和品种最齐全的国家之一。工程机械国内市场满足率从2012年的不到90%提高到目前的96%以上,挖掘机、起重机、装载机等主要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


    技术水平大幅提高。16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机、700吨挖掘机、4000吨级履带起重机等一批重大装备成功研制并实现应用。2米及以上大型全液压旋挖钻机实现批量生产。掘进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90%。


    企业竞争力持续增强。10家企业进入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其中,徐工集团、三一重工、中联重科进入前10强。在江苏、湖南、山东、广西等地形成了一批规模效应明显、产业链带动性强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


    国际化发展提速。企业发展实现从研发生产国际化到品牌和管理体系国际化的转变,产品出口全球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及海外营业收入占比超过30%。2021年工程机械产品进出口总额377.5亿美元,贸易顺差303亿美元。


    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着力完善工程机械产业创新体系,补短板、锻长板,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依托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推进产业链现代化;大力发展新一代工程机械,加快工程机械朝着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2022-09-15
  • 制造业缓税补缴期限再延长

    新华社北京9月14日电(记者王雨萧)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延长制造业缓税补缴期限,加力助企纾困。


    会议指出,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前期缓缴的所得税等“五税两费”,9月1日起期限届满后再延迟4个月补缴,涉及缓税4400亿元。同时,对制造业新增增值税留抵税额即申即退,到账平均时间压缩至2个工作日,预计今年后4个月再为制造业企业退税320亿元。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表示,缓缴税费相当于国家为企业提供了一笔“无息贷款”,此次政策出台相当于“无息贷款”期限再次延长,能有效为企业减负“增氧”,更好助力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


    为进一步支持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发展,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14日联合印发《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关于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继续延缓缴纳部分税费有关事项的公告》,明确自2022年9月1日起,按照此前相关公告已享受延缓缴纳税费50%的制造业中型企业和延缓缴纳税费100%的制造业小微企业,其已缓缴税费的缓缴期限届满后继续延长4个月。


    “延缓缴纳的税费包括所属期为2021年11月、12月,2022年2月、3月、4月、5月、6月(按月缴纳)或者2021年第四季度,2022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按季缴纳)已按规定缓缴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及附征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不包括代扣代缴、代收代缴以及向税务机关申请代开发票时缴纳的税费。”国家税务总局相关负责人说。


    例如,纳税人A属于此前相关公告规定的制造业中小微企业,且按月申报缴纳相关税费,前期已按规定缓缴了所属期为2021年11月的相关税费,缓缴期限9个月,按原政策将在2022年9月申报期结束前缴纳。此次政策实施后,2021年11月相关税费缴纳期限自动延长4个月,可在2023年1月申报期内申报缴纳2022年12月相关税费时一并缴纳。


    国家税务总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便利纳税人享受该政策,税务机关优化升级了信息系统,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已按规定享受延缓缴纳税费政策的,在延缓缴纳期限届满后,无需纳税人操作,缓缴期限自动延长4个月。

    2022-09-15
  • 投放储备肉传递稳预期信号

    近期,有关部门投放今年第一批中央冻猪肉储备,各地也加大了地方猪肉储备投放力度。


    中秋国庆期间,猪肉消费进入旺季。鉴于猪肉价格对物价指数和居民生活有重要影响,适时投放冻肉储备,兼有猪肉保供和稳定物价的双重考虑。我国猪肉正常年度消费量为5500万吨左右,单次冻肉储备投放量一般仅数万吨,相较庞大的消费量而言,对市场的直接影响很有限,无法改变供求大局。但是,投放的间接影响不小,主要是释放信号、引导预期,传递出权威部门的调控风向和对未来的判断。本次投放的目的是,引导养殖场户出栏节奏和屠宰加工企业释放库存,既满足居民吃肉需求,也使物价指数保持在合理范围内。


    本世纪以来,我国生猪产业经历了5个完整的猪周期。其中,第5个猪周期是史无前例的超级猪周期,诱发因素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波动幅度之大、应对举措之广、恢复速度之快,均为历史罕见。今年二季度,第6轮猪周期开启,截至目前,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略高于正常保有量,处于绿色合理区间。这意味着,尽管国庆假期叠加年底备货,四季度需求对猪价支撑作用明显,但是,后期猪肉供应总体有充分保障,价格不太可能连续大幅上涨。


    人常说,“猪粮安天下”,但两者又有不同。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粮食多了问题少、粮食少了问题多”,是业内公认的观点。近年来,国家对粮食产量设定了预期目标,这是一种底线要求,却没有上限要求。生猪则不同,产量既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而是要维持在一定区间,这样才能减少价格剧烈波动,避免“肉贵伤民,猪贱伤农”。在市场作用下,如不想肉价过高,则应在猪价过低时保护养殖场户的积极性,否则此刻的波谷意味着彼时的波峰。以往的猪周期经验表明,要发挥好市场机制作用,同时宏观调控也必不可少。


    新一轮猪周期以来,人们感受到,猪周期的表现形态不同以往,价格变化频次虽多,但总体幅度在变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稳价政策提早介入。经过史无前例的超级猪周期后,有关部门对猪肉价格波动有了更清晰认识,在应对策略上做了优化,及时发布了预警信息,提早启动收储或投放,避免以往产能波峰或波谷时再介入的时滞。二是市场主体经验更丰富。伴随与产能调整同步的产业转型,一大批规模猪场快速崛起,一大批中小养殖场户改造提升,2021年生猪规模化养殖水平达60%,规模主体养殖技术更成熟,应对市场更有定力。


    观察新一轮猪周期,可以看出,生猪产能调控的思路日渐清晰。自2009年以来我国生猪生产共有4次大波动,恰好对应能繁母猪存栏量月度同比变动超过5%时的4次情况。受此启发,有关部门以“短期调肥猪、中期调仔猪、长期调母猪”为路径,把能繁母猪存栏量作为调控风向标,建立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具体而言,划定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为4100万头,上下浮动5%以内,亮绿灯;浮动5%至10%,亮黄灯;浮动超出10%,亮红灯。目前来看,效果不错,总体达到“养猪有钱赚、消费者买得起”的预期。


    相对来说,生猪消费端较为稳定,主要波动在生产端。今后应对猪周期,也要聚焦生产端。要像重视粮食生产一样重视生猪生产,防止一些地方在政策上“翻烧饼”,稳定养殖的政策环境和发展预期。要像保护永久基本农田一样保护主产区的生猪基础产能,使之成为生猪供应的“压舱石”。要像紧盯种业一样紧盯能繁母猪数量和质量,使其成为生猪生产的“总开关”。在实践中,不能等到市场上缺猪肉了,才临时抱养殖的“佛脚”;也不能一旦供给充裕,就人为给养猪制造困难,甚至是不合理的限养禁养。唯如此,生猪产业发展才能可持续,居民吃肉才有根本保障。(乔金亮)

    2022-09-14
  • 京蒙产业对接启动仪式线上签约1464亿元

    9月13日,自治区和北京东城区同步线上举行“京蒙百企情”暨2022年京蒙产业对接启动仪式,现场线上签约31个项目,签约金额1464亿元,涉及能源基地建设、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文化旅游、消费流通等多个领域。


    据介绍,自1996年开展京蒙协作以来,京蒙两地党委和政府始终坚持从“两个大局”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高度推动工作,形成具有京蒙特色的东西部协作模式,彰显了北京市首善之区的站位和担当以及自治区狠抓工作落实的良好形象,体现了京蒙两地各族人民心手相牵、守望相助的深情厚谊。


    2021年至今,共投入25.4亿元京蒙协作资金用于产业协作,占协作资金总量的65.7%。先后实施产业类项目572个,重点支持脱贫地区发展壮大优势特色农牧业、农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光伏产业、电商产业、生态产业等。内蒙古紧紧围绕企业投资生产经营等全生命周期,以开办企业、建筑许可、电力供应等20个方面工作为重点,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北京市企业量身打造来蒙投资政策和配套措施,为协作企业创造“居家型”环境、提供“保姆式”服务、搭建“开放式”平台,对2021年以来新引入的117家北京市企业实行清单化管理、一对一服务。目前,117家企业已完成投资53.3亿元,并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5119人,其中,脱贫劳动力1143人;同时通过合作共建、支持已有园区提质升级、完善配套等措施,打造产业园区55个,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3756人,其中,脱贫户801人。


    启动仪式在内蒙古11个盟市设立分会场,京蒙两地共有500多家单位和120余家企业近千人参与。据了解,京蒙产业对接平台的搭建,在常态化精准对接两地优势资源和潜在需求、引导更多北京市企业到内蒙古投资兴业和开展产业合作、推动产业集约集聚发展、促进合作双方做大做强、京蒙两地共同做好“疏解”与“承接”工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记者薛来)

    2022-09-14
  • 凝聚奋斗之心 领跑创业之路 ——“青年经营管理人才赋能行动”解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只有当青春同党和人民事业高度契合时,青春的光谱才会更广阔,青春的能量才能充分迸发。青年人才是当今时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最重要、最宝贵、最关键的战略资源,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原生动力,是开辟未来、赢得主动、创造优势的关键因素。作为《共青团做好新时代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行动计划》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青年经营管理人才赋能行动旨在落实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向经济主战场,特别是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重点领域,发现、培养、选树和凝聚一批政治素质过硬、符合市场需求、具备发展潜力的现代化青年经营管理人才,教育引导他们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以更加蓬勃的精神面貌、更加过硬的专业本领,积极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共青团做青年经营管理人才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在党的人才工作大局中找准自身定位、发挥特有作用。《计划》指出,要加强政治引领,寓思想政治引领于联系服务,教育引导各类青年经营管理人才提升政治素质、涵养家国情怀,成为爱党爱国、勇于担当、敢闯敢干、奋勇争先的现代化专门人才。要加强分类指导,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强日常交流和调查研究,针对不同领域青年经营管理人才的实际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支持服务。要加强资源整合,积极构建宽口径、系统化的培养工作体系,搭建高效率、品牌化的交流服务平台,争取更多资源,以项目化的方式协同推动、形成合力。

    分层分类分阶段,提供成长发展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千方百计为青年办实事、解难事,主动想青年之所想、急青年之所急,充分依托党赋予的资源和渠道,为青年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让广大青年真切感受到党的关爱就在身边、关怀就在眼前!

    《计划》强调要提供成长发展服务,就是要通过落实专项服务举措,为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发展阶段的青年经营管理人才成长发展提供分类支持和基础保障。提供直接的金融服务,实施科技创新“攀登计划”,面向科技创新领域创业青年,加强成果转化项目的资助支持;实施“大学生乡村创业帮扶计划”,面向社会筹措资金,为毕业两年内的大学生返乡开展的初创型小微项目,提供无偿资助或免息借款。提供专业的导师结对服务,完善青年创业导师制度,依托相关单位或平台,组织吸纳成功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行业带头人、职业经理人、青年创业组织负责人和青年创业典型等,分级组建青年创业导师队伍,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发展阶段的经营管理人才,实施分类指导、分层培育,科学搭建人才梯队。提供全面的技能服务,举办“中国青年创业大讲堂”“中国青年企业家学习大讲堂”“中国青年创新创业训练营”等活动,对标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面向普通创业青年和在校大学生,开展经营管理能力提升实训;实施青年企业家能力提升计划,组织“地方行”“央企行”等访学交流活动,帮助青年企业家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强化理论学习成果。

    广角广域广覆盖,搭建交流成长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中指出,要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要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

    《计划》强调要搭建交流成长平台,就是要以赛事、活动、组织为抓手,为青年经营管理人才学习交流、展示互动、加强合作创造更大空间、更广平台。通过举办“创青春”“挑战杯”等赛事活动,拓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发现渠道,宽口径培养、储备人才,以赛代练、促进成长。注重挖掘涉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现代农业、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的优秀人才,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和人才需要,探索创新办赛模式,促进人才交流互鉴;以育人为根本导向,培育和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将赛事中涌现的大学生创业人才纳入培养对象范畴,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在校大学生提高创业本领、投身创业活动。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扩展人才所涉行业领域,促进生成局部的人才交流“朋友圈”。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重点产业、重要工程等,深化中国青年创新创业交流营改革,实现资源由“向上集中”到“向下流动”转变,工作方式由“阶段性”向“常态化”转变。通过办好中国青年企业家创新中心等机构平台,促进青年企业家展示成果、交流思想、互学互鉴、合作共赢;围绕地方政府主导产业政策,统筹资源,助力青年企业家跨区域合作和项目落地,帮助青年企业家拓展国际视野,提高国际化发展能力。积极发挥县域青年创业组织、各级青企协组织作用,深化县域团组织直接联系创业青年机制,为基层创业青年、“草根儿”创业青年搭建发展平台、提供学习交流机会,扩大对基层创业青年的有效覆盖。加强中国青年创业者联盟建设,整合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力量和资源,为培养高水平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奠定广泛的基层人才基础,切实将工作成果转化为组织成果、政治成果。

    多元多效多渠道,完善选树举荐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谈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时强调,要根据需要和实际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要积极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

    《计划》强调要完善选树举荐机制,就是通过健全多元多效的评选表彰和多渠道的人才举荐工作机制,促进评选、引领、服务系统融合,充分释放奖项势能,为青年精英管理人才成长提供发展方向、营造良好氛围、打造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通过办好“中国青年创业奖”评选表彰等高标准典型选树活动,树立一批青年经营管理人才优秀典型,注重深入挖掘和宣传成功创业案例中的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工作经验,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以“创青春”“创业奖”“乡村振兴青年先锋”选拔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宣讲、交流等活动,加大宣传力度,深化工作成果。深层激活各级团属青年创业组织、行业团指委、重点联系企业以及各级青联、青企协参与人才培养和举荐的工作通路,加快形成重点培养人才群体,建立青年经营管理人才库;用好团内资源,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同,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助其更好成长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先锋力量。(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杜沂蒙)

    -0001-11-30
  • 经济企稳回升 多地持续高温 用电高峰,保供持续发力(经济新方位)

    虽已立秋,多地气温仍居高不下。7月份,全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高,245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突破7月历史极值;同时,疫情防控形势向好、稳增长政策落地发力,企业复工达产节奏加快,电力负荷屡创新高。

    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司长何洋介绍,7月15日,全国最高电力负荷达12.6亿千瓦,当日发电量达285亿千瓦时。在“七下八上”负荷高峰期,用电负荷预计还将继续攀升。当前煤炭电力保供各项工作进展如何?记者进行了采访。

    煤炭——

    加大产运需各环节顺畅衔接,抓住“保量”和“稳价”

    内蒙古鄂尔多斯,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补连塔煤矿的综采工作面一派繁忙。轻点启动按钮,采煤机缓缓向前移动,一刀割下来,就有2300吨煤落入刮板运输机,经过洗选加工等环节运往全国各地。

    “用电高峰期,差不多每隔10分钟,就有一列运煤火车从这里出发。7月份,我们自产煤完成1453万吨,同比增加41万吨。”神东煤炭总调度室主管王成才介绍。今年上半年,国家能源集团完成18个煤矿5800万吨产能核增;煤炭产量3亿吨,铁路运输量2.3亿吨。

    煤炭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压舱石”。今年以来,国际煤炭供需偏紧、煤价高位波动。我国进口煤成本增加,上半年进口煤炭1.15亿吨、同比下降17.5%,这对立足国内做好煤炭保供稳价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看产量,原煤生产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煤炭产量21.94亿吨,同比增长11%。今年以来,核准煤矿项目先进产能3770万吨/年,调整建设规模增加产能900万吨/年,并推动试生产产能6000万吨/年。

    看运力,电煤运输平稳有序。用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主要通道能力,7月份国家铁路发送电煤超1.3亿吨,同比增长40%。

    看价格,动力煤长协价格基本平稳、市场价格高位波动。7月份,秦皇岛港5500大卡动力煤中长期合同价格719元/吨,与5、6月份持平,同比上涨71元/吨。

    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副司长刘涛介绍,近日,国家能源局已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电煤中长期合同履约监管工作,督促煤炭企业提高履约兑现率,严格执行国家政策,提高电煤稳定供应水平。

    加快推进储煤设施建设、加强煤炭储备能力建设,是平衡电煤供需波动性、保障高峰期用煤需求的一项重要举措。6月份,山东电网用电负荷5次刷新纪录,最高9757.6万千瓦,并持续保持高位。

    “我们从内蒙古、陕西调运60万吨资源进行储备,在曹妃甸港、秦皇岛港等地市场化采购110万吨动力煤,有效弥补了省内自产资源储备缺口。”山东能源集团营销贸易公司总经理夏竞介绍,截至7月28日,集团的政府可调度煤炭储备量超过584万吨,同时,今年新规划建设的8个煤炭储备项目也在加快开展。

    发电——

    煤电非计划停运规模降至多年来最低水平,清洁能源发电较快增长

    在中国华电集团莱州电厂,4台百万千瓦燃煤发电机组稳定运转。“今年前7月,累计完成年发电量超105亿千瓦时。8月2日的发电量达9101万千瓦时,负荷率92.5%,创历史新高。”莱州电厂副总经理曹善勇说。不仅如此,电厂正推进机组的供热改造、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进一步降低供电煤耗。

    当前,煤电仍是我国最主要的电源,以不足50%的装机占比,生产了全国约60%的电量,满足了超70%的高峰负荷需求。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统计,截至6月底,纳入电力行业燃料统计的发电集团燃煤电厂煤炭库存9601万吨,同比提高42.6%,电煤库存可用天数22.4天。当前,煤电非计划停运和出力受阻规模降至多年来最低水平。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有关负责人也谈道,今年以来电煤市场价格整体前涨后稳,持续在高位震荡,大型发电集团到场标煤单价同比上涨34.5%,仍有超过一半以上的煤电企业处于亏损状态,部分企业现金流紧张。“建议切实有效增加电煤有效供应、强化中长期合同机制的同时,完善相关政策支持煤电企业纾困。”

    煤电支撑用电高峰的同时,水电、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同样“大显身手”。白鹤滩水电站投产机组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我国首个单体百万千瓦级陆上风电基地正式投产、首座潮光互补型光伏电站全容量并网发电……今年以来,多个清洁能源发电项目建成投产。

    截至6月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4.4亿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1.8亿千瓦,占总装机比重为48.2%,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绿色低碳转型效果继续显现。从发电量看,上半年,水电、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量超1.2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8%。

    “从目前电力投资增速以及各地规划情况看,电力供应总体是有保障的。随着重点电源、输电通道的陆续投产,局部地区电力供需紧张的局面会逐步得到改善。”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有关负责人说。

    电网——

    智能巡检保障安全运行,优化调度助力削峰填谷

    电力要从发电厂顺利抵达用户侧,中间还得经过一道重要的输配电网环节。为了确保用电安全,既要保障输配电设备和线路的安全运行,又要通过大电网优化电网调度,做到电力余缺互济、削峰填谷。

    智慧巡检提升运维效率。室外高温炙烤,在南方电网广东广州供电局500千伏狮洋巡维中心,运维人员“一键下达”高温高负荷特巡工单:空中的巡检无人机、地面的巡检机器人齐出动,通过激光测距、红外测温等检查,让设备异常难逃“火眼金睛”。“智能联合自主巡检系统‘上岗’后,故障测寻平均时间由原来的40小时缩短为3小时,实现了效率和安全的双提升。”广州供电局生产技术部经理吴小科介绍。

    跨省输电助力余缺互济。8月3日22时30分,随着来自浙江的50万千瓦电力通过华东电网送到安徽,浙江安徽两省完成了今年迎峰度夏的第三十七次电力置换互济。“浙江工业用电负荷比重大,最大用电负荷常发生在白天,而安徽的最大电力负荷常发生在晚间,最大负荷的时段差异让电力余缺互济有了基础。”国网浙江电力发展部副主任叶炯介绍。根据约定,今年迎峰度夏期间,在7:00—8:30和15:30—17:30由安徽送电浙江,19:00—22:30由浙江送电安徽。

    需求响应实现削峰填谷。供给侧发力之外,通过需求侧响应,利用市场化方式引导电力用户主动错峰、避峰,同样可以促进电力电量的供需平衡,提高电网实时调节能力与安全水平。

    “我们签订的响应负荷量是1800千瓦,响应时间从早上10时到晚上10时,即使只响应八成的负荷量,一天的补贴也有7000元左右。”今年,戴卡凯斯曼成都汽车零部件公司与当地供电公司签订了主动错避峰负荷响应协议,企业设备科副科长陈志算了一笔账。截至8月2日,国网四川电力主动错避峰负荷资源库已签约用户4493户,签约响应能力超500万千瓦,占全省用电最高负荷的10%左右。

    接下来,如何更好保障用电高峰期间的电力供需平衡?“全国电力供需总体紧平衡,华东、华中、南方区域部分省份用电高峰时段电力供需偏紧,华北、东北、西北区域电力供需基本平衡。”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有关负责人建议,继续统筹产、输、配、用等各重点环节:

    一是增效挖潜保障电力可靠供应。加强在役机组运行管理,减少非计划停机、受阻情况,保障机组稳发满发。最大限度挖掘各品类电源顶峰发电潜力。优化跨区域电网间的开机备用、错峰支援、余缺调剂,全力保障高峰期间电力供需平衡。二是充分发挥跨省跨区通道作用。加大对地方政府协调力度,增加跨省跨区电力交易。三是扎实做好需求侧管理及有序用电工作。完善需求响应价格补偿机制,加快出台全国性需求响应政策和价格机制,推动有序用电向市场化的需求响应转变。

    -0001-11-30

  • 首 页  上一页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