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重磅部署,促进民营经济!

    中新网北京7月20日电(记者李金磊)促进民营经济,中央作出重磅部署。

    7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对外公布,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对民营经济定位有新表述。一些新提法,新举措,释放了重要的信号。

    新提法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意见》开篇对民营经济定位作出重要表述。

    其中,“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这是一个新提法。

    “这个新提法意味着民营经济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新经济智库首席研究员朱克力对中新财经记者表示,民营企业在推动经济发展、增加就业、促进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对于我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等战略目标意义重大。

    数据显示,中国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当前,民营经济发展活力需要进一步激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民间投资下降0.2%。因此,此次重磅文件的发布,可谓“及时雨”,有利于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稳定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预期。



    资料图:车间内工作人员进行机器操作。中新社记者李佩珊摄

    新举措

    回应民企核心关切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这个重磅文件在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大对民营经济政策支持力度、强化民营经济发展法治保障、着力推动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持续营造关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社会氛围等六大方面提出了28条具体举措。

    其中,包括一系列及时回应企业关切而且有“含金量”的措施。

    回应民营企业“要账难”的关切,《意见》提出,完善政府诚信履约机制,建立健全政务失信记录和惩戒制度,将机关、事业单位的违约毁约、拖欠账款、拒不履行司法裁判等失信信息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朱克力表示,将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失信行为公开透明化,让全社会掌握其信用状况,有利于强化公众监督,进而增强对公共部门的信任和信心,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营造市场化法治化环境。

    回应融资难、融资贵的关切,《意见》提出,健全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信用评级和评价体系,加强涉企信用信息归集,推广“信易贷”等服务模式。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中小微企业在债券市场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推动民营企业债券融资专项支持计划扩大覆盖面、提升增信力度。



    资料图:汽车生产车间内的工作人员正在组装车辆。中新社记者陈超摄

    回应公平竞争的关切,《意见》提出,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健全公平竞争制度框架和政策实施机制,坚持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强化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反垄断执法。持续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各地区各部门不得以备案、注册、年检、认定、认证、指定、要求设立分公司等形式设定或变相设定准入障碍。

    回应政策“看得见、摸不着”的关切,《意见》提出,针对民营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建立支持政策“免申即享”机制,推广告知承诺制,有关部门能够通过公共数据平台提取的材料,不再要求重复提供。

    回应政策不连续、不稳定的关切,《意见》提出,依法依规履行涉企政策调整程序,根据实际设置合理过渡期。加强监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依法公开监管标准和规则,增强监管制度和政策的稳定性、可预期性。提高监管公平性、规范性、简约性,杜绝选择性执法和让企业“自证清白”式监管。

    朱克力认为,这将确保监管的统一性和合理性,避免不同部门之间监管标准不一致,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减轻企业的负担,避免过度监管和繁琐程序,助力民营经济轻装上阵。

    回应平等法治保护的关切,《意见》提出,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或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以及执法司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进一步规范涉产权强制性措施,避免超权限、超范围、超数额、超时限查封扣押冻结财产。

    “促进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迅速、精准、有力。”中泰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杨畅表示,尤其是“依法规范和引导民营资本健康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坦荡真诚同民营企业家接触交往,主动作为、靠前服务”、“正确看待民营经济人士通过合法合规经营获得的财富”等提法,回应了民营经济的关切,有利于为民营经济信心的修复创造更加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朱克力看来,这次重磅文件不仅强化了对民营经济的重视和支持,更通过一系列常态化、法治化的新举措,为民营经济在新时代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力的政策保障,进一步稳定预期,提振信心,增强民营经济发展的安全感和获得感,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完)

    2023-07-20
  • 中国科学院“高能”预告:这个项目将上中国空间站

    记者从17日举行的中国科学院科研工作座谈会上了解到,目前,我国一些重要科研装备和建设项目正在稳步推进。未来,随着这些项目的实施或建成,将使我国在一些尖端科学领域实现技术超越和成果产出。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介绍,我国新一代空间科学卫星——增强型X射线时变与偏振空间天文台eXTP项目正在稳步推进,这是由中国科学家发起和主导的重大国际合作空间科学项目,这颗卫星未来将是中国首个空间天文望远镜“慧眼”卫星的继任者,综合性能有望达到“慧眼”卫星探测能力的100倍以上。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还有一个项目是在中国的空间站上的高能宇宙线观测装置,我们希望能够在2027年左右发射,这也是我们已经准备了多年的项目,很快就会开始正式建设。


    据介绍,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预计在2025年验收并投入运行。建成后,它将是我国第一台高能同步辐射光源,也是世界上最亮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此外,位于广东的散裂中子源二期建设目前已经在规划中,预计今年内会开工建设。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通过这些装置,为其它领域的科学研究,像凝聚态、材料、地质、环境等提供这样一个最先进的手段,使得他们能够做出重要的、领先的发明、发现。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中国科学院将按照两个阶段谋划和部署未来一个时期的改革创新发展,以更大力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形成分工明确、协同高效、分可独立作战、聚可合力攻关的大团队科研攻坚模式,充分发挥体系化建制化优势,加强重大科技任务的统筹谋划,牵引带动整体创新能力提升和重大成果产出。(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7-19
  • 进门需再走三公里,景区摆渡车票价数十元,你坐不坐?

    【民生调查局】


    编者按:


    这里是民生调查局,见人所未见,调查民生之变。关注你想关注的、你没关注的,调查你想看的、未看到的。


    中新网7月19日电(中新财经彭婧如)“长白山以前自驾还能直接买门票,现在必须门票车票一起买,去天池主峰还要再花80元车票钱。”“月牙泉鸣沙山景区开始搞事情,正门隔很远把路封了,让游客去景区东门停车场,到了之后发现要额外买景区摆渡车票。”“30分钟车程收费300元,牛背山应该改名‘牛贵山’。”


    如今,国内不少景区将游客集散中心与大门拉开一定距离,要进入景区乘坐摆渡车几乎成为必选项,这种情况引发了不少游客的吐槽。


    游客被迫“自愿”乘车


    刚游览完甘肃、青海路线的贾小姐对中新财经表示,沿线景区游客集散中心到检票口的距离几乎没有一处少于三公里。“有些景区甚至需要乘车半小时或者更久,这种情况下不坐摆渡车是不可能的。”





    资料图,游客在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游览。张晓亮摄


    “从游客中心到检票口大概三公里路程,我们自己倒是可以步行,但是带上家里的老人、小孩,摆渡车几乎成为必选项。”一名从安徽来到北京慕田峪长城的游客对中新财经如是表示。


    针对近期网络上关于四川牛背山、吉林长白山、甘肃鸣沙山月牙泉等景区交通的争议,中新财经分别致电核实。牛背山景区的工作人员表示,游客接待中心到检票口大概15公里,只能乘坐景区车辆上山,外地车辆不会被放行。至于为什么设置这么远的距离,工作人员对中新财经表示,可能是出于营收方面的考虑。


    长白山北景区的客服人员表示,景区不能自驾进入,必须购买门票和车票的组合票,游客需在集散中心统一乘车上山,车程约50分钟。由于天池主峰路段大巴车上不去,需要换乘越野车,所以这段路程的车票需单独收费。





    吉林长白山北景区的组合票。截图自“长白山”微信公众号。





    吉林长白山北景区天池主峰车票价格。截图自“长白山”微信公众号。


    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则回复称,景区东门停车场到距离景点有4.2公里,确实需要乘坐观光车。目前中门和东门都是正常开放,只是会根据客流量进行分流。另据“鸣沙山月牙泉”微信公众号消息,景区近期已发布公告调整东门观光车票价,自7月14日起,往返车票由20元/人次降至5元/人次。


    景区:是为方便游客


    对于景区设置摆渡车的合理性,实际上存在不同的观点和考量。慕田峪长城的官方客服对中新财经表示,景区在交通规划方面针对日场票和夜场票进行区分。如果是夜场票,游客可以开车到景区里面,4或5停车场距离缆车也很近;如果是白天的票,距离检票口就有一定距离。


    “游客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决定是否购买摆渡车票,景区与北京旅游集散中心也有合作,包含摆渡车票的旅游专线可直达缆车附近,也是为了方便游客。”上述客服称。





    资料图,北京市怀柔区慕田峪长城景区内的游客们。中新社记者贾天勇摄


    有人认同慕田峪长城景区的说法,认为游客中心和景区大门的拉开一定距离是为方便景区附近交通管理,保障行人安全。有些景区还存在危险路况,乘坐景区专职司机驾驶的车辆会更加安全,也能保护景区生态环境。也有人认为,景区改移大门位置不是为给游客提供舒适便捷的服务,而是为了“宰客”而载客,出发点就跑偏了。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李柏文对中新财经表示,关键在于游客中心到核心景区的距离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如果故意拉得太长,相当于景区方故意增加游客的交通成本,制造盈利点。


    “将日场和夜场分开处理,从景区客流管理的角度有一定好处,但也应注意提供多种交通方式保障消费者的选择权。”李柏文说。


    专家:景区需转变盈利思路


    针对景区管理和游客交通成本的矛盾,李柏文表示,放开交通,转变利益回报点,增加景区内部的消费点,问题才会得到解决。


    “现在,景区更多是把门票、摆渡车等当成盈利点。但实际上,景区可以尝试提供低价或免费公共交通,同时侧重景区内部的二次消费,通过其他消费点弥补这部分成本。”李柏文分析称,一味抬高门票、交通的价格容易造成客流量下降,景区业态以及盈利点整体萎缩反而会得不偿失。


    今年3月,文旅部资源开发司会同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就国家标准《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修订稿)公开征求意见。


    根据修订说明,此次修订突出“3个引导”:引导景区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与资源观,采取科学的资源开发方式,调整和优化供给结构和供给重点;引导景区正视功能性质变化,进一步强化景区的公益属性和社会职能;引导景区关注市场需求,重视现代服务观与产品观,追求供需适配、品质提升、消费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目前,已有景区开始尝试摒弃观光车收费的做法。据“乌兰发布”微信公众号消息,青海茶卡盐湖景区根据广大游客诉求和解决景区存在的堵点问题,决定从2022年7月12日起,一律取消茶卡游客集散中心旅游环保观光车30元乘车费用,最大限度让利于广大游客。


    你会选择乘坐景区摆渡车吗?(完)

    2023-07-19
  • 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开始首次试航

    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开始首次试航


    记者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获悉,我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于17日早上解缆离开码头,开始首次试航。


    在6月6日顺利出坞后,“爱达·魔都号”在试航前完成了艏侧推设备码头系泊试验、瘫船试验、失电试验等一系列试验,试航前全船内装区域也已达到亮灯状态。6月25日,经过多部门共同努力、协同合作,“爱达·魔都号”圆满完成了3台艏侧推设备码头系泊试验工作。此次侧推设备调试为3台设备联调,最终设备正式运行到报验完成总计用时6天,得到了船东、船检的高度认可。


    据了解,瘫船试验与失电试验均为船检规范项目,是最典型的船舶应急状态下的功能测试。两项试验涉及全船设备运行,特别是主推进器的快速恢复功能,可保证船舶在海上的航行安全。


    “爱达·魔都号”总吨位达13.55万吨,拥有2826间舱室,可容纳6500多人,被誉为“移动的海上城市”。根据计划,该船将于今年年底交付。


    (总台央视记者吴天白陶嘉树)

    2023-07-18
  • 台风黄色预警:“泰利”在广西沿海再次登陆

    中新网7月18日电据中央气象台网站消息,中央气象台7月18日6时发布台风黄色预警:今年第4号台风“泰利”已于昨天(17日)晚上22点20分前后在广东省湛江市南三岛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3级(38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65百帕,登陆后强度迅速减弱,今天(18日)凌晨在广东省湛江市境内由台风级减弱为强热带风暴级,随后进入北部湾,今天早晨5点45分前后在广西北海市再次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0级(25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80百帕,今天早晨6点钟其中心位于广西北海市境内,就是北纬21.5度、东经109.2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0级(25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80百帕,七级风圈半径130-150公里。


    预计,“泰利”将以每小时2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减弱,19日在越南北部减弱消散。


    大风预报:7月18日08时至19日08时,南海大部、北部湾、琼州海峡、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及黄岩岛附近海面、南沙群岛以及广东中西部沿海、广西沿海、海南岛沿海将有6-7级风,其中北部湾北部海域、广西沿海、雷州半岛西部沿海将有8-9级大风,“泰利”中心经过的附近海域或地区的风力有10级、阵风11-12级。另外,广东西南部、广西南部和海南岛将有5-6级风、阵风7-8级。


    降水预报:7月18日08时至19日08时,广东大部、广西、福建东南部、湖南中南部、贵州南部、云南东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其中,广西西部、云南东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暴雨(100-180毫米);江西中北部、湖北东部、安徽西部等地的部分地区也有分散性大雨或暴雨。

    2023-07-18
  • 李长斗:以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保障国家安全

    依法公正化解重大舆情事件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今年以来,全国网信战线高质量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部署要求。不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行业监管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推动信息通信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我国网信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当前经济社会全速发展过程中,网信部门服务党中央最直接,是践行“两个维护”的第一方阵,是推动党中央治国理政、管党治党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领导和指导机关,必须走在前列、当好表率,发挥标杆、引领作用,为党委政府工作保驾护航。


    01


    开展主题教育,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一个民族要站在时代的巅峰,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一个政党要担负执政兴国的历史重任,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理论指导。网信战线推动主题教育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主题教育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取得实实在在成效。把理论学习进一步引向深入,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把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网信事业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结合起来。进一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善于从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力量,善于在读原著学原文中汲取智慧,善于在总结经验中找到工作路径,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推进网信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包括脱贫攻坚、补齐民生短板,提升发展质量,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不断取得新成效。一是在政治方面,根据《共产党宣言》中无产阶级争得民主、建立无产阶级统治的思想,实行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性提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大命题,作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统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战略部署,以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推动党的政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引领和推动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开辟新境界。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得到更好发挥,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二是在经济方面。我们党遵循上述《共产党宣言》的原则,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明确提出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原则,为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奠定了日益强大的经济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以及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等多重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攻坚克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世界经济大国地位全面提升,人均国民总收入实现新飞跃,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台阶,综合国力跻身世界前列,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三是在文化方面。我们党遵循《共产党宣言》提出的共产主义革命“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的思想,“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建设好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正本清源、守正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精神文化产品供给质量显著提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四是在社会方面,《共产党宣言》作出的预想,我们党有的早已实践,有的正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建设全面加强,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发展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消除绝对贫困,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坚持生命至上,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实现社会长期稳定。


    这四个方面,是党的执政基础稳如泰山、坚如磐石的力量所在。我们网信干部日常工作中必须坚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工作理念,通过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不断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总结提炼经验,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才能确保我们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02


    提升管理能力建设,进一步夯实依法治网技术管网的发展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提出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在这一重要思想指引下,我们亟须进一步夯实依法治网和技术管网的发展基石。


    治网之道,法治为本,技术能力为先。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净化网络空间,必须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充分发挥法律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为互联网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法与时转则治”,根据网络发展的新趋势、新变化,不断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才能牢牢把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一是作为从事互联网舆情管理的同志,要知道网络发展态势的关键核心技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我们既要知道基础技术发展趋势,又要明白通用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既不能盲目乐观,又不能自暴自弃,要对我国高端芯片、核心器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关键网络设备、高端服务器等关键软硬件设备的创新投入协作助力攻关,全力夯实技术管网的发展基石。二是提高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和博弈能力,跟上新时代步伐。互联网舆情管理人员既要懂人防,还要懂技术反制,力争在互联网违法违规信息内容调控管控技术上早日实现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转变,确保网上天朗气清。三是要培育互联网安全可控的舆情管理生态体系。我们要引领搭建自主可控的互联网舆情管理生态体系,要坚持开放合作,吸引全球创新资源参与我们的互联网舆情管理生态体系建设,逐步提升我们在互联网综合管理体系中的影响力和塑造力。加快形成技术建网、人才管网、法规治网的机制,构建起陆海空立体覆盖的互联网内容管理体系,形成应对服务能力建设的制度保障。


    03


    聚焦核心重点,始终服务保障国家安全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互联网内容管理的核心是确保国家安全,重点是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一是要提高网络舆情政治决策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运用网络舆情大数据促进党委政府各方面工作精准管理,提高互联网违法违规信息内容调控管控成果的资源利用。持续完善体制机制,不断解决网上网下实际问题,切实让各族群众感受到变化和成效。把督促指导进一步引向深入,对标中央部署要求,围绕推进互联网内容管理事关经济社会发展长治久安的根本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严督实导,以导带督,不折不扣完成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各项任务。二是依法依规消除各级党委政府“不良舆情干扰鸿沟”让舆情管理更好地服务各级党委政府工作,进一步造福社会、造福人民。面对10.51亿人上互联网的局面,加强网络治理,需要形成合力,各个方面都要担当尽责。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管,对违法违规行为敢于亮剑;互联网企业要压实主体责任,互联网行业要加强自律,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决不能让互联网成为传播有害信息、造谣生事、扰乱经济社会发展的平台。要调动网民积极性,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治理,走出一条齐抓共管、良性互动的新路,画出最大同心圆,营造更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三是要完善不良舆情处置责任机制、动力机制和监管机制。为网络舆情加快进入党委政府施政决策和企事业发展创造服务保障条件,提升我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在核心重点领域的话语权和竞争力。围绕地方党委政府重点工作,网络舆情管理要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通过互联网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以推动互联网舆情管理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推动地方党委政府把检视整改进一步引向深入,坚持把“网下管什么、网上就要管什么”工作要求贯穿主题教育始终,实事求是深入查摆问题,不避重就轻、避实就虚,扎实开展专项整改,充分发挥地方网信部门职能职责,指导相关单位部门坚持“当下改”和“长久立”相结合,推动主题教育不断取得实实在在成效,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始终服务保障国家安全,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04


    重大舆情事件处置,要依法依规公正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当前,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正在发生整体重塑,加强网络内容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新形势、新任务、新课题、新挑战。如何准确把握互联网传播和舆情管理规律,推动网络媒体高质量发展,依法科学净化网络空间,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良好网上舆论氛围,是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是重大舆情事件化解关乎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营造良好网上空间,关键是在重大网络舆情监管处置上,依法依规公正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重大舆情事件涉及国家安全、外交、民族、宗教、经济、民生等敏感案件。关乎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对事实认定或者法律适用存在较大争议,有些新类型案件具有首案效应和普遍法律适用指导意义。首先,重大舆情事件是可能会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类的事件,一般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等特征,社会公众对其极易产生“未知性”恐惧,这种恐惧是谣言等负面舆情传播的温床。其次,它具有较多不确定性因素,不明真相的群众极易被卷入舆情漩涡。除此之外,还涉及公众身心健康、国家社会稳定、人文经济发展、文化传播等多方面内容,极易引发舆情热点,其舆情类型可以简单地划分为影射政治型舆情、危害社会型舆情、影响经济发展型舆情、民众探讨型舆情、网民认知错误型舆情等。


    二是重大舆情事件风险管理前置机制建设至关重要。发生重大突发事件,相关的舆情主体往往难以避免,它受客观因素影响太多。为防患于未然,不打无准备之仗,做好相应的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急预案显得至关重要,一方面能够让涉事主体在发生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时,快速进入紧急“应战”状态,有序进行舆情引导处置,另一方面还能做到风险管理前置,通过经验的积累和完善,提升社会治理或企事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制订重大突发事件舆情应急预案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规范流程,要明确责任,要能落地可持续。预案征求多部门意见后,再由主管领导把关,由单位负责人审核确认,各主体单位结合职能权责和监管范围依法依规依程序落实。同时,随着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特点的转变,预案还需动态更新。重大突发事件舆情应急预案:主要包括基础建设、机制建设和引导处置方案等构成要件。


    1.基础建设包括机构优化、能力建设、专家库建设以及舆情工具建设等四个方面;


    2.机制建设主要包括领导机制、预警机制、研判机制、引导机制、辟谣机制、处置机制、复盘机制等七个方面;


    3.引导处置方案作为应急预案“可落地”的主要呈现形式,全面展现网络舆情处置与舆论引导的具体流程和关键要素。引导处置方案重点是人员配置要专要强,一般包括单位主要负责人、实体处置部门、宣传网信公安部门、第三方舆情专家等,要全面科学保证预案的实用性。基础建设决定机制建设和舆论引导处置方案执行的能力和水平,机制建设则如同重要桥梁,能将基础建设的资源盘活,并让引导处置方案充分发挥作用。


    三是重大舆情事件要分类处置有力有效落实主体责任。重大网络舆情事件处置,不是宣传和网信部门一家的事,必须落实好“网下管什么,网上就管什么”要求,地方党委政府要从3个方面推动重大网络舆情风险化解工作,推动“意识形态责任制”的落实。


    1.持续强化监督考核执纪。一要查一查部门、单位和企事业主要负责人,思想认识是否与时俱进提高。全面理解中央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深刻认识网络舆情处置的紧迫性、严峻性、复杂性,敢于“照镜子”“自画像”,树立问题导向,更加精准、有效、科学推进工作创新。二要查一查“两个责任”是否层层传导到位。“一把手”要带头履责,班子成员履行好“一岗双责”、共同负责。同时,层层传导责任,切实防止责任压力层层递减。三要查一查工作漏洞和不正之风是否得到有效治理。认真查摆“不严不实”问题,实事求是面对干部和员工,坚决减少“问题风险”存量、遏制“问题风险”增量,努力打造忠诚担当、自律自强的队伍。四要查一查工作机制举措是否更加精准有效。认真贯彻落实网络意识形态责任制监督考核执纪的要求,与时俱进探索更加得法、有效、管用的工作方法,推动网络舆情风险化解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


    2.持续强化主体责任落实。主体责任是一种政治责任、政治担当,是各级党组织职责所在、使命所系。切实履行主体责任,认真推进全面从严管党治党各项工作,要在思想认识和工作指导上搞清楚。一是搞清楚为什么要负责,这是党章的要求,也是在管党治党中体现问题导向的要求。二是搞清楚负什么样的责,要按照“网络意识形态责任制”清单内容,知责明责尽责。三是搞清楚怎样负好责,既要扩大责任共同体,又要层层传导责任压力。四是搞清楚如何问责,充分运用监督考核执纪规定,坚持精准化问责,让严肃问责成为履行主体责任的“利器”。


    3.持续强化用好巡视“利剑”。扎实推进意识形态工作巡视全覆盖,注重提高精准度,切实提高有效性,强化成果运用,发挥好意识形态巡视的震慑遏制治本作用。要切实把基层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解决好。把开展民生监督工作作为履行主体责任的重要抓手,常抓常新,肃纪正风,以“抓早抓小,防患未然”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切实把“制度铁笼”和“数据铁笼”打造好。不断加强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使“制度铁笼”和“数据铁笼”成为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有力保障。


    (作者系法学博士、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专家,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平安英雄”“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等荣誉称号,获奖20多次)

    2023-07-17
  • 中国女排获得2023世界女排联赛亚军

    中新网7月17日电2023年世界女排联赛总决赛于北京时间今天清晨在美国阿灵顿展开了最终决赛的争夺。中国女排1:3负于土耳其女排,获得亚军。四局比分为:22:25、25:22、19:25、16:25。这是自2018年世界女排联赛举办以来,中国女排在该赛事中取得的最好成绩。继续加油!

    2023-07-17
  • 田径亚锦赛收官日 中国队再添两金

    新华社曼谷7月16日电(记者林昊)在曼谷举行的2023年田径亚锦赛16日落幕,中国田径队在最后一个比赛日收获女子20公里竞走和女子铅球两枚金牌。


    当天早上进行的比赛中,中国队的杨柳静在女子20公里竞走中以1小时32分38秒的成绩夺冠。王凯华以1小时25分30秒获得男子20公里竞走银牌。





    7月16日,杨柳静(左)、王凯华在颁奖仪式后合影。新华社发(拉亨摄)


    女子铅球决赛中,中国队选手宋佳媛以18米88的成绩夺得冠军。她在比赛中优势明显,从第一投就开始领先,在第五投中将成绩提升为18米88,最终轻松夺得冠军。





    宋佳媛在女子铅球比赛中。新华社发(拉亨摄)


    男子撑杆跳决赛中,黄博凯以5米51赢得铜牌。女子200米决赛,李玉婷以23秒25为中国队赢得一枚铜牌;男子200米决赛,谢震业因身体原因明显未全力冲刺,排名第四无缘领奖台。


    中国队最终以8金8银6铜的成绩结束本届亚锦赛,位居日本队后排名奖牌榜第二位。

    2023-07-17
  • 商务部等16部门:鼓励高校毕业生创办家政企业

    中新网7月13日电据商务部网站消息,近日,商务部等16部门印发《2023年家政兴农行动工作方案》。其中提到,鼓励高校毕业生创办家政企业,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社保补贴。


    方案提出,要拓宽就业渠道。


    ——开展供需对接活动支持就业。引导各地组织信誉良好、运作规范的家政企业,把握节假日、农闲等时间节点,赴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县(乡、镇)举办现场宣讲会、见面会、招聘会等供需对接活动,重点做好就业政策、企业品牌、人才需求、岗位前景、服务流程、工作生活场景等内容的宣传、讲解,吸纳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当地脱贫人口和农村低收入人口从事家政服务。发挥家政劳务输出基地作用,加强中心城市家政企业与中西部市县对接,进一步畅通家政服务供需对接渠道。


    ——举办促消费活动带动就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组织优秀家政企业“进商圈”“进社区”,拓展家政消费场景,提振家政服务消费,创造家政就业机会。鼓励开展劳务精准对接,帮助愿意从事家政服务的农村转移劳动力直达社区服务网点就业。鼓励家政企业与产业链、供应链关联企业融合发展,积极推出适合社区需求的新产品、新服务、新消费。


    ——利用信用信息平台促进就业。充分发挥家政服务信用信息平台作用,支持家政企业等主体在全国和地方家政服务信用信息平台上免费发布岗位供求信息。提供节假日期间供需对接服务,帮助家政企业高效匹配人力资源。


    ——鼓励就近就业。充分挖掘县域就业资源,鼓励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成立社区家政企业,组织搬迁群众在县域内提供家政服务,提高务工收入。支持符合条件的大型安置区建设家政服务实训基地,按规定给予场地租金和管理费减免、水电费用优惠等扶持。


    ——开展招聘季活动。组织开展线上“家政服务招聘季”活动,利用短视频平台创新供需对接方式,组织家政企业带岗直播,拓展对接渠道,提升对接效率,吸引更多农村劳动力从事家政服务。


    方案要求,提升就业质量。


    ——盘活培训资源。实施家政服务员技能升级行动,依托家政服务信用信息平台,利用现有培训资源,为家政服务员提供免费线上培训,并将培训时长和考核结果纳入其信用档案。以“工会家政就业技能培训项目试点”和“工会家政专业阳光暖心项目试点”为依托,鼓励引导培训机构和职业院校开展家政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


    ——提升培训针对性。开展农民工家政服务技能培训,鼓励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有意愿从事家政服务的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针对养老护理、婴幼儿照料等家政服务紧缺工种,开设一批实用性强的培训项目。针对收纳整理、上门烹饪、家装美化等新兴工种,培养一批专业化的家政服务人才。


    方案还要求,加强跟踪服务。


    ——完善就业档案。积极引导家政服务员在家政服务信用信息平台上建立就业档案,主动申报就业信息。加强家政服务信用信息平台与培训、教育、就业等领域公共服务资源的信息共享,有效反映家政服务员技能水平和就业状况。


    ——创新就业评价。推动平台企业建立家政企业和从业人员服务评价互动系统,科学设置评价标准,完善评价方法,逐步形成科学、规范、有效的服务评价体系,并及时向家政企业反馈评价情况,督促其妥善处理相关问题。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加强对家政服务评价数据的跟踪分析和综合挖掘,及时发现行业的堵点难点。


    ——加强就业引导。重点关注脱贫人口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就业进展,引导其在家政服务业实现就业。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布家政服务员薪酬价位信息,引导家政企业建立健全符合技能人才特点的薪酬分配制度。推广使用家政服务合同示范样本,保障家政消费者、服务员和企业合法权益。


    方案还提出,完善配套政策。


    ——落实稳岗返岗政策。引导家政企业优先留用脱贫人口,对符合条件的家政企业按规定给予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社会保险补贴等。对跨省从事家政服务的脱贫劳动力(含监测帮扶对象),每个年度可按规定适当安排一次性交通补助。


    ——吸纳大学生就业创业。鼓励运作规范、信誉良好的家政企业、家政培训机构开展校园招聘,为年轻人才提供更多就业选择。鼓励高校毕业生创办家政企业,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社保补贴。鼓励龙头家政企业积极吸纳青年实习见习,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给予就业见习补贴。脱贫家庭新成长劳动力接受家政服务职业教育,按规定享受资助政策。


    ——强化输入地权益保障。督促指导家政企业依法与来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的劳动力签订劳动合同或服务协议。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对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从事家政个体经营的,按规定享受创业担保贷款、税收优惠、创业补贴等政策。引导家政服务员加入工会组织。


    ——强化输出地权益保障。鼓励家政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到乡、行业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实施家政兴农。有条件的地方要及时将符合条件的进城家政服务员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依据常住人口规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保障义务教育学位供给。深入推进“两为主、两纳入、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保障符合条件的进城家政服务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落实县城取消落户限制的政策,确保稳定就业的家政服务员便捷落户。


    ——加大公共资源倾斜力度。鼓励将具有品牌优势的家政企业、家政培训机构吸纳脱贫人口就业项目纳入县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抓住国家扩大有效投资的政策机遇,加大金融支持家政兴农工作力度。同等条件下,鼓励公共机构优先从聘用脱贫人口的家政企业购买服务。


    ——发挥先进典型带动作用。挖掘先进典型,总结经验,支持家政企业参与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支持参与家政兴农工作的先进个人和集体申报“五一巾帼奖”“巾帼建功标兵”“青年文明号”等荣誉,提升家政兴农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增强家政服务员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

    2023-07-14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

    2022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扣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工作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着力点,推动文化和旅游各领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出台《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建立健全“十四五”规划实施机制的意见》,制定“十四五”规划年度执行计划,推进年度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行业恢复发展,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激发新动能、形成新优势。坚持文化铸魂、文化赋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更高质量的文化和旅游产品。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推动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发展,促进文化和旅游新型业态与消费模式加快发展。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突破,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圆满收官,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不断提升,非遗在全社会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协调推动长江、长城、长征、黄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积极助力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成功举行,深度拓展对外和对港澳台工作,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


    一、机构和人员


    2022年末,纳入统计范围的全国各类文化和旅游单位31.40万个,比上年末增加0.19万个。其中,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单位6.81万个,增加0.28万个;从业人员72.49万人,增加1.45万人。


    二、艺术创作演出


    2022年,文化和旅游系统成功举办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81台优秀剧目完成158场线上线下精彩演出,展出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作品1000余件,超过3.5亿人次在线参与。组织实施新时代系列艺术创作工程,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工程、历史题材创作工程、全国舞台艺术优秀节目创作扶持计划、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等创作工程顺利推进实施,推出一批艺术精品。精心搭建展演展示平台,举办首届黄河流域戏曲演出季、2022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等多项展演展示活动。坚持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并举,一批优秀剧目演播取得良好反响。持续推进文艺院团改革发展,推进美术馆、画院专业化建设,实施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京剧艺术表演人才提升计划、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等。


    2022年末,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9739个,比上年末增加1369个;从业人员41.52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81万人。其中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艺术表演团体1934个,占9.8%,从业人员10.71万人,占25.8%。


    全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共演出166.07万场,比上年下降28.6%;国内观众7.40亿人次,下降6.6%;演出收入80.95亿元,下降28.4%。积极克服疫情影响,大力发展线上演出和展播,全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开展线上演出展播7.63万场次。


    2022年末,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场馆3199个,比上年末增加106个;观众坐席数246.83万个,减少2.6%。其中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艺术表演场馆1052个,比上年末减少23个,全年共开展艺术演出4.35万场次,比上年下降13.5%;艺术演出观众人次1424.16万人次,下降8.8%。


    2022年末,全国共有美术馆718个,比上年末增加36个,从业人员6415人,增加166人。全年共举办展览7544次,比上年增长0.2%,参观人次3588.92万人次,增长2.1%。


    三、公共服务


    2022年,文化和旅游系统围绕《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推动公共服务效能有效提升。开展第七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推广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模式,探索城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举办2022全国公共文化产品云上采购大会和区域性“文采会”。完成第一、二批63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复核。推出91个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典型范例。深入推进“春雨工程”“文化悦老”“文化筑梦”“文化助残”等志愿服务行动。创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成功举办第十九届群星奖评奖活动,评出群星奖30个获奖作品,举办展演活动1.8万场;举办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1.2万场,参与群众达1.18亿人次。推动旅游公共服务稳步发展,推进旅游厕所建设和旅游厕所电子地图上线,旅游厕所电子地图手机APP标注率达96%。修订《旅游厕所质量要求与评定》国家标准。


    (一)公共图书馆


    2022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303个,比上年末增加88个;从业人员60740人,增加1439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7850人,占12.9%;具有中级职称人员19103人,占31.5%。


    2022年末,全国公共图书馆实际使用房屋建筑面积2098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长9.6%;全国公共图书馆总藏量135959万册,比上年末增长7.8%;阅览室坐席数155万个,增长15.4%。


    2022年末,全国平均每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148.61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13.1平方米,全国人均图书藏量0.96册,增加0.07册;全年全国人均购书费1.67元,增加0.1元。


    全国公共图书馆累计发放借书证12229万个;总流通人次78970万,比上年增长5.8%;书刊文献外借60719万册次,增长3.4%;外借人次24894万,增长4.6%。全年共为读者举办各种活动21.23万次,比上年增长4.8%;参加人次13495万,增长13.5%。推动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


    (二)群众文化机构


    2022年末,全国共有群众文化机构45623个,比上年末增加2092个。其中乡镇综合文化站33932个,增加1408个。年末全国群众文化机构从业人员195826人,比上年末增加5819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7868人,占4.0%;具有中级职称人员18262人,占9.3%。


    2022年末,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实际使用房屋建筑面积5298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长6.5%;业务用房面积3668万平方米,增长3.7%。年末全国平均每万人群众文化设施建筑面积375.25平方米,增长6.6%。


    全年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共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270.73万场次,比上年增长7.4%;服务人次95922万人次,增长15.2%。全年全国群众文化机构组织开展线上群众文化活动280.96万次。


    2022年末,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共有馆办文艺团体9322个,演出10.32万场,观众5442万人次。由文化馆(站)指导的群众业余文艺团体46.36万个。


    四、市场管理和综合执法


    2022年,文化和旅游系统科学精准做好行业疫情防控工作。结合疫情形势变化,不断优化跨省旅游管理政策,根据“二十条优化措施”“新十条优化措施”,及时调整活动、场所、人员等管理措施,及时对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站)、旅游景区、旅行社、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娱乐场所、剧院等演出场所、剧本娱乐经营场所、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现场考级活动等8项行业防控指南进行修订。联合有关部门,从减税降费、稳岗拓岗、社保缓缴、金融支持、房租减免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针对性举措,支持文化和旅游行业恢复发展。将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暂退比例提高至100%,暂退、缓交保证金96亿元,批复同意海南等14省(市)开展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改革试点工作。举办文化和旅游企业服务月活动,组织各地集中推出800余项服务活动和惠企举措。


    文化和旅游部持续优化市场营商环境,全面实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持续推进“一网通办”,开展“延期办”工作,推进“好差评”制度落实,建成文化和旅游市场电子证照管理系统。修订部门规章2部、行政规范性文件30个,不断规范演出经纪人员、营业性演出、娱乐场所、乡村民宿、剧本娱乐活动等管理。发布导游专业素养研培要点、旅游景区文明引导工作指南,印发星级饭店从业人员三年培训计划,完成全国特级导游考评工作。规范网络直播、明星广告代言,规范网络主播行为。做好元旦、春节、五一、国庆等假日市场以及汛期、暑期旅游安全工作。


    2022年末,全国通过统计直报系统报送的各类文化市场经营单位共计20.28万家,从业人员134.00万人,营业收入14106.44亿元,营业利润2349.97亿元。


    2022年末,全国共有旅行社32603家。旅行社填报数据显示,全年全国旅行社营业收入1601.56亿元,营业利润亏损68.87亿元。


    2022年末,全国共有星级饭店8365家,其中7337家的经营数据通过省级文化和旅游部门审核。根据填报数据显示,全年全国星级饭店营业收入1177.68亿元,平均房价318.48元,平均出租率38.35%。


    2022年,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推动3万余名执法人员统一配发制式服装和标志,完善执法人员资格证件管理,29个省(区、市)印发执法事项指导目录、20个省(区、市)编制行政处罚裁量基准。扎实开展迎接党的二十大文化和旅游市场执法保障行动,做好北京冬奥会期间执法监管。加强文娱领域综合治理,清理涉劣迹艺人文化产品,开展净化艺术品市场环境专项行动。持续推进打击治理跨境赌博旅游管控工作,深入推进未经许可经营旅行社业务、“不合理低价游”等专项整治行动。组织3轮暗访评估,访查29个省(区、市)1200余家经营单位。常态化开展网络监测,清查问题线索5.4万条。全面完成电话热线整合任务,高效处置文化和旅游市场举报投诉信息3.1万条。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931万人次,检查各类场所333万家次,办结案件3.6万件。举办以案施训、师资培训等线上线下培训,覆盖执法人员1.3万人次。


    五、资源开发和利用


    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加强规划和制度引领,制定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方案和保护规划,编制实施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杭黄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等规划,完善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建设方案,发布新版《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国家标准,印发《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2022—2030年)》,出台十四部门关于露营旅游休闲的指导意见。不断丰富优质旅游产品供给,23个省(区、市)开展旅游资源普查,新评定12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15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54家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推出首批53家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12家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14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提升乡村旅游发展品质,推出第四批298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发布“乡村四时好风光”系列主题线路369条。广西大寨村和重庆荆竹村成功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名单。推出8条长城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创新旅游宣传推广,推出《山水间的家》《正大综艺—不看不知道,山河真美妙》节目。开展“美丽中国美好生活”国内旅游推广活动,实施“跟着季节游中国”“城市巡游记”专项推广,开展第二届全国旅游公益广告作品遴选展播。发布《智慧旅游场景应用指南(试行)》,开展智慧旅游“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开展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建设工作,举办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红色讲解员进校园活动达1.1万余场次,覆盖大中小学生4700万人次。


    2022年末,全国共有A级景区14917个,直接从业人员147万人,全年接待总人数26.3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18.5亿元。


    2022年,国内旅游总人次25.30亿,同比下降22.1%。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消费)2.04万亿元,同比下降30.0%。


    六、产业与科技


    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启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工作。实施“文化产业园区携行计划”,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公布第二批123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实施“百城百区”文化和旅游消费助企惠民行动计划。推进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推动5G、超高清等技术广泛应用,推动国有文艺院团开发《抗战中的文艺》线上演播、《只此青绿》数字艺术品等项目。联合印发《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培育线上演播、沉浸式体验等新型业态。联合商务部印发《关于开展新一批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申报工作的通知》,部署开展新一批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申报工作。在江西景德镇组织举办“多彩中国佳节好物”文化和旅游贸易促进活动(陶瓷文创专题)。联合日本经济产业省、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举办第15届中日韩文化产业论坛,支持举办东亚电竞交流活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修订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统计目录、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等,举办第十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建立产业项目协调推进机制,会同中国人民银行推出文化和旅游企业“白名单”等政策措施,争取基础设施政策性开发性贷款支持,推送30余家文化和旅游骨干企业、171个重点项目。推动文化和旅游领域纳入设备购置和更新改造新增贷款贴息政策支持范围,1237个项目纳入备选名单,项目总投资2461亿元。完成2021年度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工作拟激励地市推荐工作,由我部推荐的10个地市纳入国务院办公厅激励地市名单。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1805亿元,比上年增长0.9%。其中,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43860亿元,比上年增长5.3%。


    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认定12个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资助14个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推进实施文化和旅游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评定发布“长安十二时辰+大唐不夜城”唐文化全景展示创新实践、“建筑可阅读”——上海文旅融合创新实践、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创新实践等三项文化和旅游最佳创新成果。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团体标准规范优质发展的意见》。推动出台舞台装备、旅游厕所、旅游度假区、旅游民宿等国家标准4项、立项1项,发布演出安全、出境旅游领队服务规范等行业标准7项、立项30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重大项目立项18个、年度项目立项219个,部级社科研究项目立项51项。实施“2022年度文化和旅游系统青年科研人才扶持计划”项目36个。推进文化和旅游行业智库体系建设。加强高校共建工作。印发《关于促进新时代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实施全国文化艺术职业教育和旅游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入选115个项目。举办第七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招生54人。实施西藏、新疆基层文化人才共建培养项目,招生24人(本科)。


    七、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2022年,推动完善顶层设计,高规格召开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确定“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推动出台《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意见》,修订实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出台《“十四五”考古工作专项规划》,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新突破。推进夏文化、高句丽等18项“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旧石器考古与人类起源研究、殷墟考古与甲骨文研究等17项重要成果。加强基本建设考古勘探管理,23个省市落实“先考古、后出让”。组织建设国家重点区域考古标本库房。实施“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评定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推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纳入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推动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常态化,29件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启动流失海外文物数字复原工程。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圆满收官,16个省份完成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核定公布。推动文物活化利用。举办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物保护主题宣传活动、“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出台《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意见》,《中国考古大会》《中国国宝大会》等节目反响良好。


    2022年末,全国共有各类文物机构11340个,比上年末增加795个,其中,文物保护管理机构2663个,占23.5%;文物系统管理的国有博物馆3782个,占33.4%。年末全国文物机构从业人员19.0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88万人。其中高级职称12757人,占6.7%;中级职称24129人,占12.7%。


    2022年末,全国文物机构藏品5630.43万件,其中,博物馆文物藏品4691.61万件/套,占文物藏品总量的83.3%。


    2022年,全国各类文物机构共举办陈列展览32357个,比上年减少848个。其中,基本陈列17399个,减少198个;临时展览14958个,减少650个。接待观众63973万人次,比上年减少24.4%,其中未成年人16004万人次,减少19.6%,占参观总人数的25.0%。文物系统管理的国有博物馆接待观众45647万人次,比上年减少22.8%。


    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修订《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管理办法》,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研究制定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管理办法、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通知等文件。提升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推动“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开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评估和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验收工作。持续推进“非遗在社区”试点工作。深入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曲艺传承发展计划。启动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推荐。推进非遗学科专业建设。大力开展非遗宣传展示,组织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举办“云游非遗·影像展”“非遗购物节”等,全国共开展非遗活动达6200多项。举办第七届中国非遗博览会、“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遗展、“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茶和天下共享非遗”等主题活动。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非遗里的中国》。各地累计建设非遗工坊2500余家,覆盖450余个脱贫县和8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2022年末,全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共有在世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433名。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册)项目42个,位居世界第一。


    全国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2425个,从业人员17716人。全年全国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举办演出57762场,比上年下降3.3%;举办民俗活动13664次,增长4.2%;举办展览18107场,与去年基本持平。


    八、文化和旅游对外及对港澳台交流


    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助力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成功举办,举办欢迎北京冬奥会国际贵宾文艺演出、“欢乐春节”庙会、“相约北京”奥林匹克文化节暨“相约北京”国际艺术节、“欢乐冰雪旅游季”品牌推广等活动,发布“筑梦冰雪相伴冬奥”全国冰雪旅游精品线路、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等,精心组织主题文化宣传。


    实施共建“文化丝路”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世界旅游联盟总部落户杭州,举办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发现中国之旅”“东亚文化之都”等活动。联动开展“中国影像节”全球展映活动、“海外中国旅游文化周”“非遗减贫展”。组织举办2022年“欢乐春节”系列活动,策划“经典文化”“魅力冰雪”“乐享生活”三个版块14个文化和旅游精品线上项目,境外浏览量超过6261万人次。


    召开中俄文化和旅游部长级会议,举办中俄文化大集等活动。参与爱丁堡国际文化峰会、第59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组织参加东盟-中日韩、中国-东盟、中日韩等合作机制,召开文化和旅游部长会。实施亚洲旅游促进计划。与阿根廷等12个亚非拉国家举办建交庆祝活动,参与第14届达喀尔非洲当代艺术双年展、第14届哈瓦那双年展,办好非洲国家人力资源培训班。举办金砖国家文化部长会议和旅游部长会议。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政策与可持续发展大会、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2022世界旅游合作与发展大会。


    文化和旅游部坚持培根铸魂,深化对港澳台工作。举办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幕典礼,支持香港举办“亚洲文化合作论坛”。开展庆祝香港回归25周年文化遗产系列活动。支持澳门举办中国(澳门)创意产业大会、澳门旅游博览会。推动港澳18个项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举办“情系三江源·大美青海情”联谊活动、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等活动。参加台北夏季旅展、高雄旅展。举办“港澳大学生文化实践”“港澳青少年内地云游学”“情系青春”等活动。


    截至2022年末,在全球设有45家海外中国文化中心,20家驻外旅游办事处。此外,在香港设有亚洲旅游交流中心,在台湾设有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台北办事处、高雄办事分处。


    九、资金投入


    2022年,稳步推进重大文化工程项目建设,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中央歌剧院剧场工程竣工运营,故宫博物院北院区、中央芭蕾舞团业务用房项目启动施工,“十四五”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顺利推进。


    2022年,全国文化和旅游事业费1202.89亿元,比上年增加70.01亿元,增长6.2%;全国人均文化和旅游事业费85.20元,比上年增加5元,增长6.2%。文化和旅游事业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0.46%,与去年基本持平。


    全国文化和旅游事业费中,县以上文化和旅游事业费544.29亿元,占45.2%,比重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县及县以下文化和旅游事业费658.61亿元,占54.8%,比重下降了0.5个百分点。东部地区文化和旅游事业费542.53亿元,占45.1%,比重下降了1.4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文化和旅游事业费302.56亿元,占25.2%,比重提高了0.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文化和旅游事业费328.09亿元,占27.3%,比重提高了1.5个百分点。(文化和旅游部网站)

    2023-07-14
  • 旅游高峰将至 北京开展暑期旅游市场秩序集中整治

    中新网北京7月11日电暑期来临,游客出行热情加速释放。数据显示,北京作为国内外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将迎来旅游高峰时段。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开展暑期旅游市场秩序集中整治,全力保障旅游者合法权益,不断提升广大旅游者来京旅游的获得感与安全感。


    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介绍,此次集中整治行动从7月初持续至8月底,主要采取线下与线上同步查、源头与末端一体查、专项整治与联合执法协同查等手段,每日派出两个督导检查组,以天安门广场、故宫、国家博物馆、天坛公园、颐和园、八达岭长城等热门景区和景区内购物、演艺场所为重点,整治非法“一日游”、不合理低价游和未经许可经营旅行社业务等突出问题,依法打击虚假宣传、诱导购物、强迫自费、擅改行程等违法行为。同时,加强对夏季“研学游”、非法老年团和在线旅游平台的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和查处违法行为,推进暑期首都旅游市场健康发展。


    据统计,今年以来,总队针对旅游市场累计检查旅游企业4448家次,立案178起,作出行政处罚142起,罚没款112万余元,有力震慑和打击旅游市场不法行为。


    针对近期涉旅投诉举报反映的突出问题,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提示广大游客:


    一要选择正规旅游渠道报名参团。广大市民和游客通过直播平台、APP旅游攻略留言、网站推广等线上方式选择和购买旅游产品的,务必查验旅行社《营业执照》《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对旅游产品前端宣传提高警惕性,坚决抵制虚假宣传和招徕,不参加不合理低价游。


    二要签订规范的旅游合同。游客在缴纳定金或团款前,务必要认真阅读合同行程具体内容和条款;出行前,一定要与旅行社签订规范旅游合同、索要团款发票,确保自身合法权益。


    三要文明出游、理性维权。行程中要尊重他人,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爱护文物古迹。遇有服务质量纠纷和强迫自费、购物等违法问题时,注意保存证据材料,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做到依法理性维权。


    四要科学安排行程。密切关注景区预约信息,合理安排行程,认真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当前北京市已进入防汛关键期,部分偏远山区景点存在洪涝灾害风险,要关注预警信息,强化风险研判,确保行程安全。(完)

    2023-07-12
  • 专家:2023年或成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中新社西安7月11日电(记者阮煜琳)中国有关专家11日在西安提出,目前全球已进入厄尔尼诺状态,未来厄尔尼诺现象还将进一步加剧,2023年或2024年将打破2016年记录,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嬴11日在西安举行的“迈向COP28:全球气候适应行动的中国贡献——早期预警与适应气候变化”主题活动上说,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最新报告指出,全球刚刚经历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周。此外,在刚刚过去的6月,也成为全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六月,全球的海温达到新高,南极的海冰面积创历史新低,并且随着厄尔尼诺的发展,未来极端高温天气或将再创新高。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政策法规部副主任周泽宇提出,今年6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明显上升,目前全球已进入厄尔尼诺状态。未来厄尔尼诺现象还将进一步加剧,2023年或2024年将打破2016年记录,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根据WMO报告,2016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因为这一年受到了非常强大的厄尔尼诺事件和人为温室气体引发的变暖的“双重打击”。WMO在5月份的一份报告中预测,未来五年中至少有一年,以及整个五年期,有98%的可能性为有记录以来最暖,并将打破有异常强厄尔尼诺的2016年创造的记录。


    张兴嬴表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对自然界和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全球大约有33亿至36亿人生活在气候极端高度脆弱的环境中,未来气候变化的危险将进一步加剧。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极端天气和气候灾害,给国民经济和社会生产带来巨大的影响,适应气候变化是减少气候风险和脆弱性的重要措施,主动增强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完)

    2023-07-12

  • 首 页  上一页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