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储蓄率创近年新高 年轻人偏爱“无痛攒钱”

    节俭是一种美德,可现在正在有人为它表示担心。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6.26万亿元,同比多增6.59万亿元。其中,储户存款增加17.84万亿元,这与2021年全年的水平相比,多增了7.94万亿元。


    畅销书《慢慢变富:让人生更富有的金钱与工作法则》的作者松浦弥太郎信奉,“金钱在于流动”。可在中国,现状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把钱存入银行。


    更令人关注的是年轻人的选择。2021年,一项超2万名受访者参与的调查显示,养老储备日渐受到中国年轻一代(18-34岁)的重视,储蓄率创下2018年以来的新高。其中,76%的年轻一代表示,增加储蓄的原因在于“增加应急储备”。


    就像松浦弥太郎说的,“攒钱比花钱更容易。毕竟花钱的方法有很多,但攒钱的方法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少花钱’。”这些年轻人还为此创造了“无痛攒钱”的方法,以每次攒钱数小、周期短、目标小为特点,在不知不觉中,实现痛感极低的攒钱计划。


    “超前消费无法抵抗未知风险”


    30岁的莫星就是储蓄大军中的一位年轻人。如果用“0”来标注大多数人存款的起点,那么莫星的位置在“负6万元”。


    她花了近2年时间,才在去年还清全部负债,其间,她换了3份工作。


    “你永远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攒钱真的很重要。”2022年5月10日,当莫星还清负债后,她在社交媒体上发帖留念。


    这笔负债最初发生在莫星大学毕业前。那时,忙于秋招实习的莫星不好意思向父母开口借钱,用助学贷款和从“借呗”借出的钱租房、购物等。2019年11月,没找到满意工作的莫星选择买入一项2.5万元的“保offer计划”课程,“豁出去也要试一试”,这笔钱成为负债中的大头。


    后来,莫星入职了上海一家银行的信贷部门,这份工作的收入大部分和业绩提成挂钩,她觉得自己“初入社会又人生地不熟”,可能很难完成任务,每月5000多元的基本工资更让她觉得还清负债遥遥无期。此时,她的贷款本金加利息已累积到了6万元。


    2021年6月,莫星跳槽到一家房地产中介公司,保证了每月至少1万元的收入。可是,市场的变化令她始料不及。到了10月,公司开始裁员,还没转正的她终是没躲过去。


    “现在想想,如果当时不是被那6万元困扰,就不会只计较收入,忽略了银行那份工作长远来看的好处。”莫星意识到工作稳定和福利保障的重要性。


    她把所有的东西重新分门别类整理出清单,不是必需品就绝不购买,为了防止自己抵不住诱惑,她还卸载了购物App,“没有了就不会刷了,不刷就不会心动”。在还清欠款后,莫星还注销了信用卡和“花呗”,她决定“不超前消费,只用余额来生活”。


    在房地产公司工作的张小雨也开始学会精打细算生活。2020年年初,她和老公在杭州买了房,那一年,她还当上了妈妈。背着贷款和养娃“两座大山”,她觉得任何风险都是不可承受的。


    张小雨的老公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一家的收入大部分系于老公的工作。这几年的行业内一些公司在裁员,让她更没有安全感,想要有更多的存款。“会担心第二天醒来老公收到裁员通知,然后就反复查看存款上的数字,盘算能维持几个月的开销,可以给自己多久的缓冲期。”


    这些行为的背后共同指向近些年居民的行为逻辑——风险厌恶。在经济学界,有学者甚至用“超额储蓄”来形容如今中国的高额储蓄现象。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彦斌认为,2022年出现的居民“超额储蓄”现象,主要源于居民消费意愿下降导致的储蓄被动上升。他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提到了三方面原因,包括在疫情的冲击下,线下消费场景受到较大程度的制约;受房地产市场景气度下滑以及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下降等因素影响,居民部门减少了购房和理财等投资性支出,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储蓄规模。


    但最重要的是,“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居民收入不确定性增加,对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期转弱,从而导致预防性储蓄上升并引发‘超额储蓄’。”这位学者表示。


    “超额储蓄”能否转化为消费


    如果拉长时间线来看,“超额储蓄”的状况或许有更深层的原因。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我国居民长期以来有着较为强烈的储蓄习惯,老百姓爱存钱,储蓄率一直相对较高,居民存款占人民币存款的比例在1995年第三季度达到最高的60.4%。但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投资理财意识增强、金融产品供给丰富,居民储蓄意愿有所下降,2017年年底居民存款占人民币存款的比例下降到39.2%。


    2018年成了一个转折点,此后国人的储蓄率又开始回升,到2022年一季度已经达到45.4%。董希淼认为,这表明居民存款快速增长和占比提高初步呈现长期化趋势。


    陈彦斌表示,这几年居民储蓄意愿增强是疫情冲击等阶段性原因和收入分配结构失衡等深层次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扭转收入分配失衡的局面,切实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至关重要。


    针对“超额储蓄”现象,不少学者建议要把“超额储蓄”有效转化为消费。经济学家、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对此表示,“中国的消费不振,不能光惦记老百姓的钱”。


    他列出了一组数据:2022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21.02万亿元,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6883元,那么全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总额在52万亿元左右,占GDP比重为43%。“这个比例在美国是80%以上、印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也超过70%,即使是欧洲很多高福利国家也在65%左右,中国的消费不振,核心原因是居民收入增速在放缓,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过低。”


    “促消费关键要从收入端发力,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让大家有钱可花。”滕泰说。


    事实上,很多年轻人的消费观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果说老一辈的人攒钱是在为未来做打算,那很多90后、00后攒钱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将来能更好地花钱。他们将不同的“无痛攒钱”方式命名为“公主存钱法”“365天存钱法”“木鱼存钱法”……存够了一定金额后再去消费。


    “存钱需要一种仪式感。”在医药行业工作的白雯欣今年计划存款5万元,她制作了一个“存钱计划(2023)”电子表格,分设了36单存钱计划、52周存款。


    每个月工资到账后,白雯欣先拿出3000元,分别以一年期、两年期、三年期各存入银行1000元,记录存入时间和到期时间,一年存入定期3.6万元,剩下的1.4万元,用“52周存钱法”,方法很简单:一年52周,每周递存10元。第1周存10元,第2周存20元……到第52周存520元。坚持一年,她就能攒下13780元。


    存款上的数字,对白雯欣来说意味着成长。“我现在是在过日子,而不是小孩子了”,在她看来,有计划的生活才是过日子,存钱,就是在经济方面的计划。


    为了更好地经营自己的生活,张小雨也在琢磨如何把日子过得“又好又省”。她几乎已经不去实体店买衣服,家里的用品也多是网购,有些不急需的商品,她会等到店家搞促销的日子再一起买。去年“双11”前,她提前一个多月就开始挑选商品,多方比价,算好优惠券叠加,连付款方式的优惠都考虑得清清楚楚。


    今年春节前,莫星实现了自己的第一个5万元存款目标。过年期间,她用这笔钱给父母安排了婚纱照拍摄和全身体检,一个假期下来,她的余额又回到4位数。但能让父母开心,她一点也不觉得心疼,“都是该花的,而且能用我存下的钱,其实挺有成就感的。”

    2023-02-27
  • 人民币对美元月内贬值1450个基点 未来走势会如何?

    中新网2月26日电(中新财经宫宏宇)在连续数月保持走高态势,并在2月初创下近6个月来汇率新高之后,人民币汇率近日遭遇了一波波动。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数据显示,2月1日至2月24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已累计调贬1450个基点。人民币月内已贬值约2%。


    人民币承压的背景下,有人担心汇率是否会出现持续下跌?对此,专家表示,人民币整体呈现双向波动格局,走势平稳。未来,支撑人民币汇率的利好因素将更多显现。





    资料图:人民币。宫宏宇摄


    主要由外因诱导


    “去年底今年初人民币汇率回升是由内外部因素同步好转驱动的,而当前汇率变化主要是由外部美联储货币政策紧缩节奏的预期变化导致的。”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有鑫接受中新财经采访时指出。


    2023年来,随着通胀缓解,美联储加息步伐逐渐温和,美元指数本该随之走弱。但在近期美国CPI数据超预期等背景下,市场对美联储加息幅度与步伐放缓的预期有所减弱,带来美元指数近期出现阶段性走强。


    “美国1月就业、私人消费、通胀等数据的公布,反映了美国当前经济下行速度放缓,仍具有一定韧性,这好于市场预期,进而使得市场开始上调对于美联储利率峰值的预测,导致美债收益率再度走高,美元指数回升,对人民币汇率带来调整压力。”王有鑫称。


    进入2月,美元指数不断走强,从月初的101附近,一度升破105。在美元指数预期增强的背景下,英镑、欧元、日元对美元汇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也由月初的6.75震荡下跌至6.96。


    是否会有新一波贬值?


    人民币汇率波动,有人担忧,人民币是否会有新一波贬值?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向媒体表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所回落,但仍属于强势货币,人民币对其他国家货币还是有所升值,并且自2月以来,人民币整体呈现双向波动格局,走势平稳。


    王有鑫认为,从后续走势看,美联储加息政策可能会延续到5月份,在此之前,美元指数在紧缩政策的提振下会得到一定支持。


    “当然,随着利率峰值提高,美联储加息政策对经济的负面冲击也将不断积累、显现,虽然美国经济下行速度放缓,但经济下行趋势不变,因此,5月议息会议前后可能会成为国际外汇市场走势转变的关键时点。在此之后,随着外部制约因素减弱,支撑人民币汇率的利好因素将更多显现。”王有鑫称。


    央行24日在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优化预期管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此外,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也在不断推进。如,伊拉克中央银行日前公布最新改善外汇储备措施,其中包括允许以人民币直接结算该国对华贸易。另外,据俄新社报道,本年度俄罗斯财政部将清空国家财富基金中的欧元份额,将只保留黄金、卢布和人民币。(完)

    2023-02-27
  • 起起伏伏!今日北京气温再度下滑 明起重新开启升温模式

    中国天气网讯今天(2月24日),受冷空气影响,北京气温又会有所下降;明天起,北京将以晴到多云天气为主,重启升温模式,但昼夜温差大,提醒市民外出注意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昨天是“八九”第一天,北京虽然云量有所增加,但阻挡不了气温继续回升的脚步。监测显示,昨天最高气温升至10.9℃,微风暖阳,体感舒适。


    不过,通往春天的升温路上总有波折,受冷空气影响,今天北京的气温又会有所下降。根据北京市气象台今早发布的最新预报,今天早晨到白天,北京多云转晴,北风3级左右(阵风5~6级)转南风1级,最高气温7℃;夜间晴间多云,南转北风1~2级,最低气温零下5℃。


    好在冷空气匆匆撤离,未来三天,北京将以晴到多云天气为主,重启升温模式,春意感再度扑面而来。


    气象部门提醒,今天早晨到白天,北京北风较大,山区及东部地区相对明显,气温下降,风寒效应显著,市民外出需注意防风防寒。明天起,北京气温逐步回升,但昼夜温差大,早晚出行需注意添衣保暖。(中国天气网)

    2023-02-24
  • 多部门:到2025年进一步提升高效节能产品设备市场占有率

    中新网2月24日电据国家发改委微信公众号24日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近日发布《关于统筹节能降碳和回收利用加快重点领域产品设备更新改造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其中提出主要目标,到2025年,通过统筹推进重点领域产品设备更新改造和回收利用,进一步提升高效节能产品设备市场占有率。


    具体看,与2021年相比,到2025年,工业锅炉、电站锅炉平均运行热效率分别提高5个百分点和0.5个百分点,在运高效节能电机、在运高效节能电力变压器占比分别提高超过5个百分点和10个百分点,在用主要家用电器中高效节能产品占比提高10个百分点。在运工商业制冷设备、家用制冷设备、通用照明设备中高效节能产品占比分别达到40%、60%、50%。废旧产品设备回收利用更加规范畅通,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回收利用先进模式,推动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等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量达到4.5亿吨。


    到2030年,重点领域产品设备能效水平进一步提高,推动重点行业和领域整体能效水平和碳排放强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设备更新改造和回收利用协同效应有效增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升,为顺利实现碳达峰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指导意见》提出,加快重点领域产品设备节能降碳更新改造。


    聚焦重点领域产品设备。以节能降碳为重要导向,以能效水平为重要抓手,聚焦重点、先易后难、统筹有序推进产品设备更新改造。分领域制定实施指南并持续完善,加强对地方和行业企业工作指导。首批聚焦实施条件相对成熟、示范带动作用较强的锅炉、电机、电力变压器、制冷、照明、家用电器等产品设备,推动相关使用企业和单位开展更新改造,统筹做好废旧产品设备回收利用。密切跟踪、及时总结上述领域更新改造和回收利用工作进展,适时将工作重点扩大到其他产品设备。


    合理划定产品设备能效水平。以《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2022年版)》和现行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为基本依据,推动地方和有关行业企业实施产品设备更新改造,鼓励更新改造后达到能效节能水平(能效2级),并力争达到能效先进水平(能效1级)。结合行业技术进步、发展预期等实际情况,实行能效水平动态转化,适时更新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准入水平。


    逐步分类实施产品设备更新改造。各地要组织开展节能诊断,强化节能审查事中事后监管,全面摸排本地区重点行业和领域相关产品设备使用情况及能效水平。各地要结合实际细化工作措施,加大帮扶指导力度,推动重点企业制定工作方案,合理设置政策实施过渡期,稳妥有序推进更新改造,确保企业安全生产和设备稳定运行。支持中央企业、国有企业、骨干企业等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率先推行产业链供应链能效管理,积极采用节能降碳先进技术,淘汰低效落后产品设备,结合实际开展产品设备规模化更新改造。


    加强高效节能产品设备市场供给和推广应用。支持生产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绿色设计,提升技术工艺,增强高效节能产品设备生产制造能力。发展一批创新能力强、管理水平先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效节能产品设备生产骨干优势企业及生产制造集聚区,推动提升高效节能产品设备生产、销售和使用比例。推动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和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等使用能效先进水平产品设备。鼓励零售企业、电商平台通过设置产品专区、突出显示专有标识、发放绿色优惠券等方式,引导消费者优先选购能效先进水平产品设备。


    《指导意见》还提出,完善废旧产品设备回收利用体系。


    畅通废旧产品设备回收处置。各地要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坚持“规范化、规模化、精细化”导向,组织开展废旧产品设备回收处置供需对接,推动产品设备生产、使用单位与规范化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加强信息共享和业务合作。支持发展废旧产品设备回收、运输、拆解、利用一体化模式,减少中间环节。鼓励各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开设专栏、开辟绿色通道,畅通废旧产品设备资产交易。支持发展“互联网+”模式,培育废旧产品设备线上交易平台。充分发挥资产评估机构作用,提升废旧产品设备资产评估工作水平和效率。落实国务院国资委《关于企业国有资产交易流转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完善国有废旧产品设备资产处置制度,推动企业高效、规范处置相关资产。支持供销系统探索废旧产品设备回收利用先进模式。推动家电生产企业开展回收目标责任制行动。鼓励各地建立资源循环利用重点企业联系制度。


    推动再生资源高水平循环利用。依托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资源循环利用基地,规划布局一批废旧产品设备高水平分拣中心、加工利用基地和区域交易中心,推动废旧产品设备规模化、规范化、清洁化再生利用。强化再生资源先进加工利用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支持现有加工利用项目提质改造,提高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强技术装备研发,推广废旧产品设备精细拆解、复合材料高效解离、有价金属清洁提取、稀贵金属再生利用等先进技术,加强大型成套装备研发应用。


    规范废旧产品设备再制造。鼓励对具备条件的废旧产品设备实施再制造,再制造产品设备质量特性和安全环保性能应不低于原型新品。推广应用无损检测、增材制造、柔性加工等技术工艺,提升再制造加工水平。加快完善废旧产品设备再制造标准。严格实施再制造产品设备质量监管,规范再制造产品设备生产销售。支持产品设备生产制造企业建立逆向回收体系,发展高水平再制造。


    此外,《指导意见》提出,强化支撑保障。


    强化资金和政策支持。统筹运用政府投资、专项再贷款等财政金融政策,加大中长期贷款支持力度,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引导相关企业积极开展产品设备更新改造和回收利用。落实好节能节水专用产品设备和项目企业所得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免征或即征即退增值税等优惠政策。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政策,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范围,加大对符合政策要求高效节能产品设备的政府采购支持力度。推动国有企业带头执行企业绿色采购指南。鼓励各地采用补贴、以旧换新、积分奖励等多种方式,引导企业和居民选购高效节能产品设备,原则上不得对能效低于节能水平的产品设备给予补贴。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效节能产品设备生产企业、资源回收利用企业发行绿色债券、上市融资和再融资,并依法依规披露环境信息。


    完善产品设备能效和淘汰标准。加快制定修订一批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加强与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的衔接协调,合理设置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各级指标。加快填补风电、光伏等领域发电效率标准和老旧设备淘汰标准空白,为新型产品设备更新改造提供技术依据。完善产品设备工艺技术、生产制造、检验检测、认证评价等配套标准。拓展能效标识和节能低碳、资源循环利用等绿色产品认证实施范围。严格落实并适时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逐步完善落后产品设备淘汰要求。


    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应用。深入摸排重点领域产品设备更新改造和回收利用存在的技术难点堵点。充分利用科研机构、行业协会、骨干企业等创新资源,聚焦高效节能产品设备生产制造、资源循环利用、高端装备再制造等,集中突破基础材料、结构设计、加工工艺等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节能降碳先进技术。将节能降碳、资源循环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和产品设备纳入《绿色技术推广目录》《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类,持续加强推广应用。


    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发挥节能审查源头把关作用,企业新建、改扩建项目不得采购使用能效低于准入水平的产品设备,新建年能耗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项目和获得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原则上不得采购使用能效低于节能水平的产品设备,优先采购使用能效达到先进水平的产品设备。各级节能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重点企业和单位用能产品设备的节能监察。健全规范高耗能行业用电阶梯加价制度,推动相关企业实施产品设备更新改造。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大质量监管力度,依法依规禁止能效低于现行能效3级(5级)标准的产品设备生产销售,严厉打击能效水平虚假宣传行为。加强对废旧产品设备回收、再生资源加工利用等的环境监管,避免二次污染。依法依规打击废旧产品设备非法改装拼装、拆解处理等行为。(中新财经)

    2023-02-24
  • 出租率回升、公寓一房难求 租赁市场“小阳春”已来临?

    相比于往年“金三银四”节点,今年包括北京在内的多个重点城市租赁市场热度升温时间明显提早。据多家长租公寓机构反馈,春节过后,随着各地租赁市场返城务工人员的新增、换租需求集中释放,带看量和出租率均明显提升,租赁市场保持较高的活跃度。


    值得关注的是,节后租赁市场有哪些变化?是否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小阳春”?


    逐渐走出淡季,租赁市场活跃度明显回升


    “现在租赁市场确实挺火的,我们门店邻近几个医院,租赁需求还是比较多的,尤其是短租,比如两三个月、半年的租客挺多。门店一位负责租赁业务的经纪人,从月初到现在已经带看了七八十位租房客户。”北京中原五棵松片区的区域经理陈贵勋如是说。


    这并非个例。实际上,随着春节后流动人员返城、求职旺季带来的新增、换租需求增加,2月以来,北京租赁市场显著升温,不少长租公寓机构表示,带看量和出租率明显提升。


    以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的有巢国际公寓社区总部基地店为例,该项目作为北京市首批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之一,客户多为新市民、青年人,主力客群来源于项目周边的产业园区、写字楼等,自2023年春节结束以来,项目新到访客户人数较之前有明显提升,出租率快速爬升到较高水平,尤其是周末期间,日到访客户超过20组。


    从2月初开始,北京泊寓的出租率也有了明显回升,较年前上升了约4个百分点,主力客群以城市青年白领为主。


    从春节假期后的交易情况来看,北京住房租赁市场活跃度也明显回升。根据我爱我家研究院数据,春节假期后三周(2023年1月28日-2月17日),我爱我家北京区域住房租赁交易量环比节前三周(2022年12月31日-2023年1月20日)增长超九成,环比增幅较高与春节提前返乡、交易周期缩短有较大关系,租赁市场回暖速度加快。


    我爱我家研究院分析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复苏态势明显,北京房地产市场回暖迹象已现,住房租赁市场尤为明显,节后市场回暖节奏加快;预计整体2月北京区域住房租赁市场交易量较1月将有明显增长,且有望超过上年同期水平。


    而从春节前后的租金水平来看,春节假期后三周我爱我家北京区域整租房源的每平方米租金环比节前三周、同比去年节后三周均有所上涨。随着交易量增长,租金环比涨幅保持在合理区间,且租金水平基本与上年同期持平。


    市场化公寓出租率回升,但“还没回到最好的状态”


    而从全国市场来看,随着疫情后经济复苏,大量服务型企业启动招聘计划。安歆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安歆的获客是针对企业客户,服务的是城市基层奋斗者,春节后企业端出租率明显提升,2月份一线城市及部分重点二线城市租赁市场率先逐步回暖,“春节后,安歆集团的整体出租率在90%,企业客户转化率在70%,部分门店出现供不应求甚至‘一床难求’的现象。”


    与此同时,新京报记者从龙湖冠寓获悉,整体来看,北京、上海及其他热点二线城市的部分龙湖冠寓门店年后出租率提升明显,比如龙湖冠寓上海闵行天街店和龙湖冠寓北京生命科学园店,年后基本上处于满租状态,一房难求,客户转化率亦出现明显提升。


    不过,也有部分长租公寓机构表示,租赁市场仍处于一个相对较慢的释放过程。优客逸家副总裁高斯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全国租赁市场都有复苏,但市场需求没有像以往那样出现爆发式增长。“节后出租率一直在增加,但不如以往那么剧烈,转化率保持常规水平没变。租金没有太大波动,之前有一定微涨,进入2月底后开始回调。”高斯说,单从流量比较,这一阶段一定是全年中最好的,但和以往相比还不太理想,整体市场没有出现预期中的大回暖,仍然处于一个“相对较慢释放”的过程。


    乐乎方面表示,针对白领的长租公寓方面,上海乐乎门店的租赁情况好于北京,成都、武汉、郑州乐乎门店虽然相对较少,但旺季特征明显,“整体来看,出租率回升平稳,但还没回到最好的状态。”


    业内:重点城市租赁市场“小阳春”已到来


    那么,整体来看,北京、上海等重点城市的租赁市场,是否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小阳春”?


    对此,安歆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各地租赁市场确实迎来了“小阳春”,其原因在于,春节之后务工人员陆续返城,新增的租房需求或换租需求都比较旺盛,这段时间本身就是租赁市场传统的旺季。另外,疫情防控政策优化之后,人口的流动性也有所提升,这也会带动租房需求的增加。


    整体市场的数据也验证了这一观点。来自魔方研究院调研数据显示,随着春节后企业返岗复工以及假期旅游热的影响,北京、上海两地换租需求旺盛,从2月开始,租赁市场整体需求热度较春节前两周上涨了167%。北京、上海两地个人房源每日挂牌量和成交量出现显著提升,北京、上海等部分重点城市租赁市场当前处于“春季租赁旺期”。


    业主委托量方面,自如研究院发布数据显示,春节后一周环比春节前一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南京、成都、武汉、广州、天津、苏州全国重点10城长租业主咨询量环比增长超4倍、业主委托量环比增长2.5倍。具体到不同城市来看,杭州、深圳、武汉、南京等地业主委托量增幅明显,均超3倍;北京、上海两大重点住房租赁标杆市场的提升量也在2倍左右。


    另据贝壳研究院数据,春节后全国重点24城租赁成交量呈现显著提升,24城春节后三周的平均周度成交量较春节假期一周的成交量提升了近4倍,与去年的市场热度基本持平。


    “春节后随着各地租赁市场返城务工人员新增、换租需求的集中释放,租赁市场快速升温,新增带看量增加,24城租赁市场保持较高的活跃度。”贝壳研究院高级分析师黄卉分析指出,预计3月份全国重点城市租赁市场也将保持活跃,“小阳春”或将持续到4月中旬,整体市场呈现量升价稳态势。


    而在租客较为关注的租金层面,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春节后租赁市场旺季到来,春节后三周租金指数连续环比微涨0.2%,也是自去年9月以来租金连续下跌后的首次回升。分城市来看,除了合肥、福州、重庆、南宁4个城市的租金指数环比微跌外,其余20个城市租金指数环比微涨或基本持平。但在同比方面,24个城市中除北京、石家庄、青岛外,其余21城均同比下跌,虽然小阳春带动租金有所回升,但租金水平仍然低于去年同期。基于此,黄卉指出,预计3月租金水平仍将保持稳中有涨,涨幅将保持较低水平。

    2023-02-23
  • 会员收入增至177亿,爱奇艺还会涨价吗?CEO龚宇发声

    中新网2月23日电(中新财经记者吴涛)北京时间22日晚间,多次因会员涨价上热搜,近期因限制投屏引争议的爱奇艺,披露最新财报。


    “177亿元、同比上涨6%”,这是爱奇艺2022年的会员服务收入数据。其中,在2022年第四季度,核心的会员业务收入创历史单季收入最高值,同环比增长分别达到15%和13%。





    资料图。中新网记者吴涛摄


    会员收入上涨,曾多次涨价被吐槽


    爱奇艺2022年未经审计的第四季度和全年财报显示,全年总营收290亿元,第四季度营收76亿元。基于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2022年,爱奇艺运营利润为22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爱奇艺的会员数和会员营收情况。财报显示,2022年第四季度,爱奇艺会员服务营收47亿元,同比增长15%。全年会员服务营收177亿元,同比增长6%。


    2022年第四季度,爱奇艺日均订阅会员数为1.12亿,较上季度净增1060万,月度平均单会员收入为14.17元。


    “在刚刚过去的2022四季度,我们在市场份额、会员收入、运营利润、运营现金流和自由现金流方面的表现均创历史最佳成绩。”爱奇艺创始人兼CEO龚宇22日在“致投资人的一封信”中如是评价最新披露的业绩。


    爱奇艺会员收入为何会“突飞猛进”?自2020年至今,爱奇艺会员多次涨价,连续包月价格从每月15元一路上扬至25元。最近一次涨价是在2022年12月份。


    在2020年爱奇艺VIP会员涨价前,爱奇艺高管曾多次“抱怨”VIP会员价格低,“现在定价太低了”“9年没涨价了”“国外同类型服务商都在涨价”。


    在龚宇看来,是强劲的内容表现带来强劲的营收表现。爱奇艺批量化生产优质原创内容的能力显著提升,一个季度内上线了6部爆款剧集,带动会员播放时长同比增长超40%,环比增长超30%。


    CEO称退一步海阔天空,爱奇艺“认错”?


    除了会员涨价外,爱奇艺还因为限制登录数量和设备种类、限制投屏、限制HDMI连线播放等,被众多网友吐槽“VIP会员服务缩水”,近几个月闹得沸沸扬扬。


    2月20日,针对会员投屏被限制清晰度和登录设备数量一事,爱奇艺称,爱奇艺黄金、白金、星钻VIP会员可在5台设备上登录,不再限制登录设备种类。对仍处于订阅状态的爱奇艺黄金VIP会员,恢复720P和1080P清晰度的投屏服务。


    截图自爱奇艺微博。


    这被不少媒体解读为爱奇艺“怂了”或“认错”。


    实际上这是爱奇艺的“有条件”恢复,因为针对单月卡/季卡/年卡的会员可使用至本次订单结束,服务结束后,仍不提供720P及以上清晰度的投屏,即便用户再充值月卡。


    另外,针对限制HDMI连线播放功能等问题,爱奇艺并未做出改进。VIP会员看专属广告等依然是一个包括爱奇艺在内的行业共性问题。


    22日,龚宇在“致投资人的一封信”中称,“退一步海阔天空,保有勇气,竭力改变我们可以改变的。”


    这被一些网友解读为疑似回应爱奇艺“怂了”。


    而根据信中内容,龚宇所称的“竭力改变我们可以改变的”包括制定了2022年战略目标为“降本增效,开源节流,实现运营层面盈亏平衡”,明确将策略由“市场份额优先”转变为“盈利优先”的目标,并推出了一系列的举措。


    12个月融资13亿美元,考虑使用AI降低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龚宇在信中还透露,在过去的12个月,爱奇艺先后完成三轮融资,总募资额近13亿美元,成功解决了债务问题。


    “投资人包括百度、PAG、Oasis以及其他不愿具名但同样坚信爱奇艺未来的投资人。”爱奇艺最近的一笔融资发生在2023年1月,完成了公开市场增发。


    公开的数据看,内容仍是爱奇艺的开销大头,过去两年其对原创内容投入就接近200亿元。作为营收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全年爱奇艺内容成本为165亿元。未来,爱奇艺考虑使用AI降低成本。


    龚宇称,爱奇艺通过虚拟制作技术助力内容拍摄的影视工业化,虚拟制作不受地域、天气等影响,且同一套虚拟资产可以复用于多个项目拍摄,可将后期制作的工作前置,缩短制作和上线周期,虚拟资产还可复用到其他业务。


    针对爆火的ChatGPT,龚宇称,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和其他创新技术,爱奇艺将与战略合作伙伴百度一起探索AIGC在长视频行业的应用场景,例如提高内容生产效率、内容分发和推广。(完)

    2023-02-23
  • 有地方提倡彩礼不过万!各地出招破解“天价彩礼”之痛

    中新网2月22日电(中新财经吴家驹)近年来,高价彩礼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在近期公布的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高价彩礼”也再次被点名。提倡移风易俗、不要彩礼或少要彩礼……最近几年,各地陆续出台了政策,高价彩礼得到有效遏制。


    彩礼“限高”有地方提倡不超过1万元


    中新财经注意到,近年来,多地出台了政策对彩礼进行“限高”。


    例如,河南省的不少地方都出台了婚俗改革的政策。作为第一批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河南省宁陵县将婚丧礼俗规定普遍纳入村规民约,倡导彩礼不高于3万元。


    此外,据河南日报报道,宁陵县还对公职人员划定“红线”,将文明节俭操办喜事纳入党员干部管理和驻村工作内容,党员干部、教师、军人办喜事,彩礼不超过3万元。


    河南省博爱县也制定了文明节俭办理婚事标准,彩礼标准城区不得高于5万元,农村不得高于3万元。


    在山东,2020年5月,山东省沂水县杨庄镇在《关于推进婚俗改革倡导喜事新办的工作方案》中就明确,在彩礼金额上,提倡不要彩礼或少要彩礼,一般不超过10000元。


    2022年,江西省萍乡市民政局等六部门印发《关于遏制高价彩礼推动婚嫁移风易俗的实施方案》,要求因地制宜开展高价彩礼整治行动,建议彩礼不超过3万元。同年,甘肃省定西市出台相关行动方案明确,婚嫁礼金不超过5万元。


    在四川,自2022年5月1日《凉山彝族自治州移风易俗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四川省凉山州先后制定出台多项规定,明确提出婚嫁彩礼最高不超过10万元。


    日前,宁夏泾源县出台《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试行)》,其中明确,实行彩礼限高,彩礼最高不得超过6万元,并逐年下降。


    此外,多地也积极开展活动,倡导抵制高价彩礼。


    例如,2023年1月,江西省丰城市妇联组织周边街道30余名义务红娘开展“抵制高价彩礼倡导文明新风”主题宣讲活动。活动现场宣读了“抵制高价彩礼倡导文明新风”倡议书。


    2023年1月,江西省会昌县,婚姻登记处为前来办理婚姻登记的新人进行《民法典》婚姻家庭篇宣讲、发放倡议书、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等方式普及现代文明婚嫁新风。


    此外,江西省南昌市也拟于2023年3月8日举办“不要彩礼要幸福”百对新人集体婚礼。


    高价彩礼得到抑制部分地区婚事花费大幅降低


    随着彩礼“限高”、倡导抵制高价彩礼等措施推出,是否改变了高价彩礼现象?


    2022年10月,民政部社会事务司二级巡视员杨宗涛在发布会上介绍,民政部指导各地基层自治组织把抵制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对彩礼的标准、婚宴的标准、随礼标准、参加人数等作出规定;发挥农村红白理事会在婚庆中的组织、引导和监督作用;发挥党员干部、乡贤在婚事操办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规范教育农村红娘群体严禁哄抬彩礼标准。


    “通过这些措施,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不正之风得到有效抑制。”他说。


    同时近期,多地公布了高价彩礼的治理成效。


    河南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处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整体来看,河南省扎实推进婚俗改革工作,高价彩礼、高额随礼、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得到有效遏制,改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河北省河间市同样是第一批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根据河间市民政局在今年1月发布的信息,自2021年4月至今年1月,河间市共办理新婚登记4726对,其中“零彩礼”“低彩礼”占比88%,每桩婚事花费比从前平均减少7万元至15万元。


    据“文明凉山”公众号2月9日消息,移风易俗专班运行以来,四川省凉山州共制止10万以上彩礼528起,涉及金额6920万元。


    据《定西日报》近日报道,据不完全统计,治理高价彩礼推动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攻坚年行动自2022年6月份启动实施以来,甘肃省定西市70%的出嫁方彩礼控制在0至5万元以内,平均为4.9万元,比行动前下降了10.9%。


    显然,一些地区在治理高价彩礼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效。未来,期待有更多年轻人的婚姻大事,回归到“爱”的本质。(完)

    2023-02-22
  • 全国人口负增长,这8个省份人口为何增了?

    中新网2月22日电(记者李金磊)在2022年中国人口出现负增长的背景下,各个省份人口变动情况也受到关注。


    中新财经注意到,截至2月21日,已经9个省份公布2022年人口数据,其中,8个省份2022年常住人口正增长。


    8省份2022年常住人口正增长


    目前,安徽、江西、广西、贵州、甘肃、青海、重庆、海南、河南等9个省份的2022年人口数据已经出炉。


    其中,安徽、江西、广西、贵州、甘肃、青海、重庆、海南这8个省份2022年常住人口为正增长。


    具体数据显示,安徽2022年末全省常住人口6127万人,比上年增加14万人。江西2022年末全省常住人口4527.9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58万人。广西2022年末全区常住人口504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万人。


    海南2022年末全省常住人口1027.02万人,增加6.56万人。贵州2022年末全省常住人口385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万人。甘肃2022年末全省常住人口249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万人。青海2022年末全省常住人口59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万人。重庆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213.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9万人。





    图为游客在海口日月广场免税店选购商品。骆云飞摄


    这些省份常住人口为何逆势增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为141175万人,比2021年减少85万人,人口总量略有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下降0.94个千分点。


    全国人口负增长的情况下,这些省份常住人口为何能逆势增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冯文猛对中新财经表示,这8个人口正增长的省份多数位居中西部地区,一方面,从生育水平来看,相对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生育水平整体要高一些。另一方面,从人口流动来看,近些年中西部地区的人口吸引力在进一步增强,随着产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以及本地就业机会增加,外出打工就业的人员回流,对人口的机械增长形成了正向贡献。


    从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来看,8个人口正增长的省份中,贵州、青海、海南、广西、江西5个省份人口自然增长率均为正,其中,贵州为3.71‰,青海为3.37‰,海南为2.44‰,广西为1.43‰,江西为0.25‰。


    从人口流动来看,冯文猛表示,这些年,中西部一些省份经济增长较快,同时也在“抢人”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出台了一系列吸引人口和人才的政策,对人口的凝聚能力也进一步提升。


    以安徽为例,中新财经注意到,安徽2022年常住人口增加14万人。数据显示,2022年安徽GDP达到45045亿元,比上年增长3.5%,GDP总量超越上海,跻身GDP前十强省份。自进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以来,安徽在新发展格局中的位势显著提升,实现了“传统农业大省”向“新兴产业聚集地”的跨越发展。


    再比如江西,2022年常住人口增加10.58万人。江西近年来经济增长较快,2022年GDP增速为4.7%,和福建并列全国第一。江西2022年GDP达32074.7亿元,突破3万亿元。


    出生人口普遍减少


    从已经公布人口数据的省份来看,出生人口下降是一个普遍趋势。


    其中,江西全年出生人口32.5万人,同比减少5.2万人;河南2022年全省出生人口73.3万人,与2021年相比出生人口减少6.0万人,出生率下降0.58个千分点。


    河南统计局表示,受育龄妇女持续减少、生育观念变化、婚育推迟、人口外流和人口老龄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2022年全省出生人口持续减少,死亡人口增加。


    从全国来看,2022年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比2021年减少106万人,跌破1000万大关。


    对于出生人口下降的原因,冯文猛分析,从长期因素来看,随着居民受教育年限增加和女性就业参与意愿的提高、城镇化推进、社会化服务发展等变化的发生,公众对家庭、婚姻、生育等观念出现深层次变化,居民生育意愿有所下降。从短期因素来看,受到疫情的影响,部分人考虑到备孕和就医不方便,所以推迟生育。还有部分人的经济状况发生变化,影响生育决策,推迟生育计划。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育龄妇女持续减少。2022年,我国15—49岁育龄妇女人数比2021年减少400多万人,其中21—35岁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减少近500万人。


    冯文猛建议,需要有针对性出台措施,缓解出生人口下降的趋势,要多方努力,通过观念的倡导和支持政策的出台,扭转不愿结婚和生育的价值取向,打造婚育友好型社会。(完)

    2023-02-22
  • 二月二“龙抬头”,这个“龙”从何而来?

    中新网北京2月21日电(记者上官云)“二月二,龙抬头,风调雨顺好年头。”热热闹闹的元宵节过后,春龙节来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龙抬头”。


    它是一个传统节日,在农业上也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春回大地,万物生机勃勃,春耕有序展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学院讲师赵运涛表示,“龙抬头”的由来与自然天象有关,它的习俗丰富多样,有舞龙、社戏以及各种庙会。


    饮食习俗更是有趣。老北京人要吃春饼,称为“吃龙麟”。此外,吃面条又被称为“吃龙须”,吃饺子被称为“吃龙耳”,吃馄饨叫“吃龙眼”等等。





    资料图:图为舞龙队员进行精彩舞龙表演。陈鑫摄


    源于自然天象崇拜?


    “龙抬头”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有观点认为,它起源于自然天象崇拜,与上古时代人们对星辰运行的认识以及农耕文化有关。


    中国二十八星宿中,古人将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的组合想象成龙的形象,按阴阳五行给五方配色之说,认为东方为木,属青色,故称其为“青龙”或“苍龙”。


    《说文解字》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而当地平线上渐渐露出龙“角”,说明春天来了,即民谚所言“龙抬头”。


    也就是说,“苍龙七宿”冬季时隐没在地平线下,等到农历二月初以后,黄昏时,角宿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但苍龙的身体仍隐没在地平线之下,所以是“龙抬头”。


    赵运涛说,龙有很多吉祥的寓意。在古代,尽管礼制森严,但平民百姓并没有放弃对龙的喜好和崇拜,节日里要有龙,如正月十五要耍龙灯、舞龙;二月二“龙抬头”等等。


    一个祈求风调雨顺的日子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节日也经历了一个有趣的演变过程。


    赵运涛表示,大约在唐宋时期,人们已经开始过“二月二”,只不过最初“二月二”和“龙抬头”还没有太大关系,其习俗主要是挑菜、踏青等。


    等到南宋时期,出现了有关“龙抬头”的记载,如“今朝二月二,暂放龙抬头”。元代《析津志》提到,“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


    在明清时期记载岁时节日的典籍中,“二月二日龙抬头”的说法更为明确一些。如明代的《帝京景物略》记载:”二月二日曰龙抬头”。


    从节日内涵以及习俗上来看,自古以来人们便将“龙抬头日”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


    阳气生发,万物复苏


    在农业上,“龙抬头”也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赵运涛举例,比如“二月二,龙抬头”象征着万物复苏,接下来的一个节气就是惊蛰,古人认为,龙是百虫之长,它得先醒来,到了惊蛰,才能春雷乍动、唤醒万物。


    当然,有些害虫醒来后,有可能会危害人或者庄稼。所以人们会在这一天“熏虫”,将害虫提前消灭掉。


    古人认为“二月二”迎来青龙,龙主管着下雨,此后雨水也就越来越多了,适合耕种的季节就此到来。恰如民谚所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


    南方此时有祭祀社神的习俗,祭祀社神继承的是传统“春社”的习俗,春天是耕种的开始,人们祭祀土地神,希望秋天能有个好收成。


    赵运涛认为,北方比较缺水,古人认为龙主管降雨,所以北方地区的人们往往对龙的崇拜更高一些,而南方雨水比较充足,人们对土地的依赖更高一些。


    所以,同样都是过“二月二”,北方地区的习俗大多是将饮食、舞龙等习俗与“龙”结合起来,希望多下雨;南方地区则是“土地崇拜”,会有祭社神等种种习俗。


    在农耕文化中,“龙抬头”标示着阳气生发,万物复苏,春耕生产渐次展开。所以,这个节日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等等。


    饮食习俗有哪些?


    正因为人们喜欢龙,所以“二月二”时的很多饮食都以龙“冠名”,极富生活气息。


    清朝《帝京岁时纪胜》里说:“都人用黍面枣糕麦米等物油煎为食”,也就是说那时北京人要吃一种类似煎饼的食物,这大概就是民间说的“吃龙皮”。


    另外,老北京人还要吃春饼,春饼卷起各种菜,一层一层的,称为“吃龙麟”。有趣的是,吃面条又被称为“吃龙须”,吃饺子被称为“吃龙耳”,吃馄饨叫“吃龙眼”等等。


    也有些人家会准备炒糖豆的原料,到了“二月二”早上,用糖炒花生和黄豆,香甜可口。有些地方讲究煎焖子、吃猪头肉。很多习俗都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的愿望。


    为何人们会把这一天吃的东西跟“龙”联系起来?赵运涛认为,这实际寓意“唤龙”,嘴里不断念叨“龙”字,龙听到后就会醒来,开始一年的工作,比如降雨。


    在上海、江苏等地要吃撑腰糕,据说吃了以后未来一年都不会腰疼;有的地方要吃芥菜煮成的粥,据说可以明目,不生疮疖。


    舞龙、社戏……热闹的节日


    饮食之外,“二月二,龙抬头”其实非常热闹,有舞龙、社戏以及各种庙会等等。


    据明朝《帝京景物略》记载,“小儿以木二寸,制如枣核,置地而棒之,一击令起,随一击令远,以近为负,曰打柭柭”,这是一种小孩子的比赛,大概类似打棒球。


    “龙抬头”之日,人们用草木灰从院子里蜿蜒撒到屋里,并围绕水缸转一圈,这叫“引龙过”或者叫“引龙回”,把龙引到自己家水缸,就不会缺水,也有保佑一家平安吉祥之意。


    每逢农历二月初二,人们还用草木灰在庭院内或者菜地等处,画出仓囤的样子,里面放上钱币或者五谷粮食,称为“打灰囤”,寓意来年钱粮满仓、五谷丰登。


    过去,人们认为“二月二”是一年开耕的起始,都愿意讨个好兆头,民谚说“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南方祭祀社神,仪式虽然不同,但也是同样的寓意。


    《帝京岁时纪胜》记载,“(二月)二日为龙抬头日……小儿辈懒学,是日始进书房,曰占鳌头。”此时小孩上学入书房,叫“占鳌头”,举行开笔礼,祝愿孩子长大断文识字。


    二月初二儿童理发,则叫做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大人理发,希望带来好运,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赵运涛认为,总的来说,各地虽有习俗上的差异,但在“二月二”祈盼风调雨顺、健康平安的愿望是相同的,这一节日,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完)

    2023-02-21
  • 旅日大熊猫“香香”离开上野动物园 今日启程返回中国

    中新网2月21日电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旅日大熊猫“香香”乘坐的卡车21日早晨从日本东京上野动物园出发,它将乘包机返回中国。





    旅日大熊猫“香香”。


    据报道,卡车早上7点10分左右在挥手告别的饲养员等人的目送下,缓缓驶离上野动物园。


    园长福田丰表示:“(香香)给很多人带来幸福的感觉,想向它表示感谢。期待它能为熊猫的保护与研究作出贡献。”





    一些游客离开时难掩泪水。图/视觉中国


    报道称,香香如往常一样很平静。动物园附近有大量粉丝赶来送行。


    为了减少长时间移动给香香带来的压力,该园两名职员同行。包机将飞行约5个半小时,预计21日傍晚抵达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之后由陆路运往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雅安碧峰峡基地,接受检疫后决定香香的最终去向。


    雌性大熊猫“香香”现年5岁,于2017年6月出生,父母分别为中国旅日大熊猫“比力”与“仙女”。2017年12月,“香香”首次对公众亮相。日本共同社称,“香香”人气爆棚,亮相第一天的申请中签倍率就达约46倍。


    由于“香香”父母是从中国出借的大熊猫,故而子女的所有权也属于中国。“香香”原定于2020年底返回中国,因新冠疫情等影响多次延期。根据相关协定,“香香”最终确定于2023年2月21日回到中国。

    2023-02-21
  • 【走进区域看发展】汽车机器人的设想或将在这里成真?

    中新网重庆2月19日电(刘欢)只用手机操作,无人的驾驶车辆即可收到指令自动泊车;轻轻一按键,乘客就能无感上下车;机器人手臂智能化焊接,最薄处可达0.08mm……


    近日,在“走进区域看发展·川渝奋楫谱新篇”网上主题宣传活动中,中新网近距离感受了“重庆造”汽车的智能化服务与工艺。相关专家表示,未来的汽车还将更加智慧,汽车机器人的设想或将成真。


    据悉,重庆市两江新区是重庆乃至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生产基地,目前已经聚集长安汽车、长安福特、赛力斯汽车等10家整车生产企业以及200余家核心零部件企业,形成近240万辆整车产能,汽车产能、产值、产量在西部国家级开发开放平台中位列第一。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一直是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目前,重庆市两江新区已聚集8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电制动、电空调及氢燃料汽车核心部件等领域,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已初具雏形。


    智能网联汽车方面,新区已聚集6家生产智能网联汽车企业,主要分布在芯片、毫米波雷达、操作系统、智能驾驶系统、特定场景无人驾驶解决方案、定位通讯、中央控制器、智能座舱、计算资源、车路协同及智能交通等领域。


    中新网此前参观到的无人驾驶汽车自动泊车,即来源于长安汽车APA6.0远程智能泊车系统。长安汽车首席软件架构师韩三楚向中新网表示,未来的汽车将不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而是更加智能化的汽车机器人。


    “新能源为汽车换了心脏,智能网联让汽车拥有思想。如今的汽车主要集中在各类出行服务场景,但未来它们还将拥有更多社会属性,比如夜间安防等。智能网联汽车未来的想象空间很大。”韩三楚说。


    据统计,截至目前,两江新区已经聚集了中国汽研、德国大陆、法国弗吉亚等64个高端研发平台,近年来累计投入65亿元,催生了一大批高端技术与应用。


    例如,赛力斯汽车两江智慧工厂所使用的激光远程飞行焊技术可以在不接触零件的条件下,飞行焊通过增加激光能量和调节装配间隙,实现快速焊接,最薄处可达0.08mm,其自动化率达到100%。


    “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既是推动未来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完善汽车产业移动出行及其社会生态系统建设的关键任务。”重庆市政府副秘书长周青曾表示,重庆有能力、有责任打造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完)

    2023-02-20
  • (两会前瞻)开局之年,中国两会有何新看点?

    中新社北京2月19日电(记者黄钰钦)2023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中国将迎来繁忙的年度政治季。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进程。在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今次全国两会将有何新看点,海内外高度关注。


    政坛新阵容


    新征程如何开新局,两会将为中国这艘大船标明航向。此次全国两会上,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将首次亮相。届时,来自天南海北、身处各行各业的代表委员将如何履职尽责、咨政建言,广受瞩目。


    适逢换届,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新领导层将在今年两会上产生。此前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决定,建议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一项重要议程是选举和决定任命国家机构组成人员。全国政协常委会会议也建议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选举新一届全国政协领导人员。


    随着各机构“一把手”名单和领导班子出炉,中国政坛将完成换届交替,组成新阵容。按照惯例,新一届中国国务院总理和副总理也将集体亮相与中外记者见面。新任总理将代表新一届中央政府以答记者问的方式,介绍施政方略、回应民生期待。


    经济开新局


    面对日趋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外界关注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如何规划高质量发展,特别是为2023年经济设定怎样的目标。


    去年,内外部环境的超预期因素对中国经济造成较大冲击。但伴随中国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生产生活全面恢复正常,中国经济活力正逐步得到释放。


    近期多家国际机构上调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对全球增长贡献率将达四分之一。在素有“世界经济风向标”之称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不少嘉宾也表示“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


    开局之年中国如何发力拼经济,GDP增速、CPI涨幅、财政赤字等关键指标如何设定,一系列中国经济政策强信号将在全国两会上释放。


    民主新叙事


    在中国的制度设计中,全国两会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中国式民主如何有效运行,全国两会可谓是一个供外界观察的极佳样本。


    此前,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立法法修正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草案拟将“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写入其中。以法律形式护航人民民主,使“全过程”的应有之义得到强调。


    与此同时,全国政协自1993年增设经济界别以来,今年首次增加环境资源界别。“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新界别的增加也被视为中国民主政治寻求“最大公约数”的新举措。


    在中国14亿多人口实现现代化过程中,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涉及到的人群都是“天文数字”,加与减、舍与得、进与退需要广集民意。全国两会时间里,新一届代表委员将就事关国计民生的问题进行审议讨论,把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带进现实,书写中国民主的新叙事。


    开放新举措


    今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45周年,世界密切关注新征程上的中国将有哪些开放新举措。


    开年以来,中国发力高水平对外开放已有诸多迹象,比如多地政府纷纷组派经贸代表团“出海”,走出去寻商机、拓市场。新的一年,从消博会、进博会,到广交会、服贸会,以开放为标签的国家级“展会矩阵”有望全面恢复,令人充满期待。


    尤其是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下一步对外开放已作出明确部署,提出“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等要求。今年全国两会上,中国如何把开放切入点变为发力点,力争形成开放经济发展新优势广受瞩目。


    因应新变局


    中共二十大明确了中国在百年变局中的世界观,当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中国须因应新变局,统筹拓展全方位外交,更好地与世界打交道。


    开局之年,中国外交起手不凡,展现出“大手笔”。菲律宾总统、土库曼斯坦总统、柬埔寨首相、伊朗总统等先后来访,开年元首外交掀起新高潮。今年还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各方关注中国将如何在主场外交讲述“发展带”和“幸福路”上的合作故事。


    按照惯例,中国外长在全国两会期间将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今年是中国新外长上任后,在两会场合的首次亮相。通过对外长记者会的观察,外界或可以见微知著,进一步洞察大国外交的新动向。(完)

    2023-02-20

  • 首 页  上一页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