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116场“云宣讲”举行 宣讲家风建设

    由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116场活动,11月4日进行“云宣讲”。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作题为《家风正国运兴》的演讲。





    图为“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116场活动现场。光明网记者潘迪摄/光明图片


    蒙曼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对家风与国运的关系展开讲解。在阐释家教、家风与国风内涵的基础上,她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家庭、重视教子的优良传统和规矩先行、底线思维等宝贵经验,提出要正确认识家与国的关系,在家风家教建设中坚持古为今用,从而实现家风正、国运兴。蒙曼表示,家庭不仅构成今天的社会,而且还培养未来的国民,家庭建设的意义不仅在于家庭的美满,更在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和社会和谐,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构成了新时代家庭建设的基础和底色。


    本场活动由光明网承办,“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人民日报客户端、央视新闻客户端等平台对演讲内容进行同步播发。


    【专家观点】


    蒙曼:家风正国运兴


    光明网记者徐倩阳整理


    在家庭、家教、家风三者之间,家庭居于基础地位,家教和家风都要在家庭之中涵养。在家庭建设方面,中国古代具有注重婚姻、注重夫妇、注重教子的优良传统。《礼记·昏义》云:“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古代对婚姻的看法,从横向的角度讲,它结合的是社会的不同姓氏;从纵向的角度讲,它串联起了家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对婚姻予以极大的尊重,婚姻当事人也非常重视维系婚姻和家庭建设。这个传统在今天仍然有其价值。现在出现了很多闪婚闪离的现象,为什么?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婚姻的态度不够慎重。其实,好的婚姻和好的事业一样,是需要努力经营的,有了重视之心,才会有经营之志。而在婚姻之中,古人尤以夫妇为重。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只有夫妻和顺,才有家庭幸福、社会安康,这就是《诗经》以《关雎》为首篇,热情歌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思想根源。子嗣是家庭的希望,代表着家庭的未来。古人还尤其重视教子,《格言联璧·齐家类》云:“至乐无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把教子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今天我们也非常重视教子,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重心是德行教育、规矩教育,是人之为人的教育,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教育。


    在家庭之中,家教与家风又是什么关系呢?简而言之,家教是一个家庭的教化,它可以体现为家训、族规,也可以体现为父母的言传身教。家风则是一个家庭有别于其他家庭的风尚气质,是一个家庭中,所有成员共享的精气神。中国古代的家教家风建设,具有几个突出的特点。第一,父训母教,言传身教。在古代,父亲读书有文化,作用更多体现在规矩的制定上;而母亲一生围着家庭转,她的作用则更多地体现在规矩的实践与维护上。父训母教的配合,其实也就是言传身教的配合,它让家教不仅具有高度,更具有温度。今天,中国的家庭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父亲有文化,母亲也有文化,父亲有工作,母亲也有工作。正因为如此,相互协作、言传身教才显得格外重要。现在很多人都在批判丧偶式育儿,为什么这种育儿方式如此招人反感呢?就是因为父母之间的协作不够、配合不够。


    第二,德育优先,底线思维。德行不是一句空谈,而是体现在家庭生活、邻里关系的方方面面。《朱子家训》云:“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这其实表现的就是古代仁爱的美德。另外,中国所有的家训、家教都不是顶点设计,而是底线教育。不求贵而求不贱,不求富而求不饥,不求立而求不倾,不求达而求不败,这样的底线思维,是中国古代家教最重要的智慧之一。近几年我们看到很多官员落马,他们忏悔的时候,往往会谈到丧失理想信念,突破人生底线,这才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过。这就从反面彰显了德育优先和底线思维的重要性。当下的中国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所谓“船到中流浪更急”。在这种情况下,国民的道德能力和底线意识更应该成为中华民族这条伟大航船的压舱石,让这艘伟大航船不颠不扑,行稳致远。


    第三,化家为国,家国一体。古代讲家国同构,家庭道德可以外化为社会道德、政治道德,家庭秩序也可以外化为社会秩序、政治秩序。正因为如此,“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才会成为古人为政的基本认识。中国古代的家训家教虽然立足于家庭,但绝不局限于家庭,而是有着鲜明的国家意识。《朱子家训》云:“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古代讲究学而优则仕,但是做官不是为了谋私利,而是要心存君国,志在圣贤。这是中国古代家教的特点,它不仅考虑着家庭,也考虑着国家,这让中国的家教家风能够横跨公私两个领域,同时与家道和国运密切相关。这些年来,无数人舍小家,为大家,涌现出了许多感人事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进入了一个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时代。这个时代不仅有更高的物质追求,还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这种追求体现在一点一滴的日常生活中,就是家庭的和乐,社会的和谐、安宁和文明。怎样实现这一美好期望呢?中国有千千万万个家庭,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这些家风各具特色,同时又会有强烈的共性,这种共性就形成了社会风尚。唐代诗人李峤诗云:“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这就是“风”的伟大力量。我们在这里说的“风”,既是小家庭的“风气”,又是社会的“风骨”和国家的“风尚”。人生如不断生长的大树,唤醒种子的第一缕和风,应该从家庭吹起;国家如川流不息的大河,汇聚成民族精神的源泉,也应该从一个个家庭奔涌。希望每一个小家庭的源头活水,都能真正净化我们的心灵,最终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江大河。


    【网友反馈】


    家庭教育重在教德行、教规矩


    光明网记者徐倩阳整理


    “家庭建设的意义不仅在于家庭的美满,更在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和社会和谐……”11月4日,在“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现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为广大网友作题为《家风正国运兴》的云宣讲。

    -0001-11-30
  • 前三季度GDP版图:山西拿了第一,福建悄悄逆袭

    中新网北京11月4日电(中新财经记者李金磊)随着31省份前三季度经济数据披露,前三季度经济版图的变化,也清晰呈现出来。


    “煤飞色舞”的山西,经济增速领跑全国;悄悄逆袭的福建,经济增速冲到第二;上海则重回第一经济大市的宝座。





    资料图。吕宇飞摄


    山西“煤飞色舞”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87026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0%,比上半年加快0.5个百分点。


    从各省份GDP增速来看,18个省份前三季度GDP增速跑赢全国GDP增速,包括山西(5.3%)、福建(5.2%)、江西(5.0%)、内蒙古(5.0%)、宁夏(4.9%)、湖南(4.8%)、陕西(4.8%)、湖北(4.7%)、甘肃(4.1%)、山东(4.0%)、新疆(3.9%)、云南(3.8%)、河南(3.7%)、河北(3.7%)、安徽(3.3%)、浙江(3.1%)、重庆(3.1%)、广西(3.1%)。


    其中,山西前三季度GDP增速领跑全国。数据显示,山西前三季度GDP为18026.3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5.3%,快于上半年0.1个百分点。


    原煤需求上涨和价格上行,让作为煤炭大省的山西“煤飞色舞”。前三季度,山西全省全社会原煤产量97791.0万吨,增产9301.0万吨,增长10.5%。


    事实上,2021年山西就开启了狂飙模式,煤、电、气产量均创历史新高,山西2021年GDP增速达到9.1%,冲到全国第三,GDP总量突破了2万亿大关。


    “决不能让国家为煤发愁,”山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吉福10月18日在二十大新闻中心第一场集体采访时表示,当前,山西煤炭产能利用充分,产量储备充足,电力供应充裕。


    福建悄悄逆袭


    在经济版图中,有一个省份正在默默逆袭,这就是福建。


    数据显示,福建前三季度GDP达到37793.7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2%。福建前三季度GDP增速仅次于山西,冲到了全国第二,GDP总量排在了第七位,高于第八位的湖北。


    2021年前三季度,福建的GDP同样高于湖北,但全年GDP略低于湖北,最终排在第八。在福建经济增长提速的情况下,今年福建、湖北的位次争夺将更加激烈。


    前三季度福建经济取得的增速,受益于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制造业投资支撑有力,前三季度,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792.11亿元,同比增长9.2%。分领域看,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8.0%,制造业投资增长23.2%,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4.4%。同时,进出口增长较快,出口9030.9亿元,增长14.2%。


    将时间线拉长来看,过去十年,福建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GDP从2012年的2.02万亿元上升到2021年的4.88万亿元,经济总量从全国第11位提升至2021年的第8位。


    上海重返经济第一城


    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冲击,上海短暂失去第一经济大市的宝座,被北京反超。数据显示,北京上半年GDP为19352.21亿元,上海为19349.31亿元,北京以微弱优势超越上海。


    不过,一个季度过去后,上海又重返经济第一城。前三季度,尽管上海GDP同比下降1.4%,但降幅比上半年收窄4.3个百分点,GDP达到了30956.65亿元,而北京前三季度GDP为29926.3亿元。


    上海统计局表示,上海主要经济指标明显改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连续4个月保持月度较快增长,其中9月份工业总产值规模再创历史新高。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以及促消费政策发力显效,市场稳步回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自7月份实现转正,9月份同比增长0.3%。


    上海的出口也开始发力,9月,上海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903.38亿元,比去年同月增长11.3%。其中,出口1641.46亿元,增长23.9%。


    上海,正在归来。(完)

    2022-11-04
  • 中国北方河流即将进入凌汛期 官方部署防凌安全

    中新社北京11月3日电(记者陈溯)记者3日从中国应急管理部获悉,中国北方河流即将进入凌汛期,中国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国家防总)办公室安排部署防凌工作。


    近日,中国北方多地气温已陆续跌至冰点,据气象部门预报,3日至4日,新一股冷空气影响中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普遍降温4℃~6℃,东北、华北多地将创今年下半年来气温新低。随着气温逐渐下降,黄河、黑龙江、松花江等北方河流即将进入2022-2023年度凌汛期。


    近日,国家防总办公室向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宁夏、陕西防汛抗旱指挥部和黄河、松花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发出通知,要求充分考虑本年度防凌存在的不利因素,落细落实防范应对措施,确保江河防凌安全。


    国家防总办公室要求,细化落实相关部门防凌职责,组织力量对水库、堤防、应急分凌区等重点部位及区域深入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对发现的问题立查立改,及时清除行凌障碍,确保河道行凌顺畅。密切监视气温、水情和凌情变化,滚动预测预报,加强部门联合会商,科学调度防洪工程,为平稳封河、开河创造有利条件。加强堤防巡查防守和应急抢护,提前落实宁蒙等河段滩区人员转移避险和应急分凌措施,建立健全各类抢险救援力量沟通协调机制,做好预案、队伍、物资等准备,科学建立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提高凌情应对主动性。(完)

    2022-11-04
  • 净增超1亿户,彰显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登记在册市场主体达1.64亿户,相比2012年底的5500万户,10年净增超1亿户,这是全球经济发展史上罕见的跨越式发展。中国创造了市场主体增长和发展的奇迹,并将持续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动能。


    1亿户净增市场主体植根于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仅仅是满足14亿人的衣食住行就能催生海量市场主体,登记在册的1.11亿户个体工商户就是人间烟火气的最佳代言人。十年间,我国企业从1300多万户增加至5100多万户,接近美国和欧盟企业数量之和。不少新成立企业短短几年就能拥有数亿用户,比许多国家的总人口还多。超大规模内需市场为市场主体增长带来源头活水,将持续为发展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补充新鲜血液。


    1亿户净增市场主体向全世界展现了我国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坚定决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着力为民营企业打造公平竞争环境,创造广阔市场空间;坚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制定实施外商投资法,对外商投资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十年间,我国民营企业从1000多万户增长到4700多万户,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增幅超过50%,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1亿户净增市场主体是我国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结出的硕果。在国家大力倡导和鼓励帮扶下,双创蓬勃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新设“四新经济”企业占全国新设企业的40%以上。创业还带动了就业,每年1300万城镇新增就业大部分是新增市场主体、初创企业增加的就业岗位。就业稳了、收入高了、技术突破了,又将带来新的消费需求,吸引新的市场主体参与竞争,形成良性循环。


    回首过去十年,中国人口并未爆发式增长,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是新提法,“创业”跟当年的“下海”也没有本质区别。那么,是什么让中国经济的规模优势、制度活力、政策效能加快释放,涌现出数倍于此前创业大潮的市场主体?又是什么让市场主体面对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却能逆势增长?


    答案就在两个字: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显著优化营商环境,这就是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迸发的力量之源。


    经济发展短期靠投入、中期靠政策、长期靠环境。“投资环境就像空气,空气清新才能吸引更多外资”。对市场主体来说,营商环境是他们生存发展的土壤,直接影响其愿不愿投资、敢不敢投资、能不能投资。正因如此,我国2014年全面启动商事制度改革,以改革动能激活经济潜能。改革大幅削减登记前置审批事项,“0元办公司”、全程电子化、“一件事一次办”等一系列改革举措有效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目前,我国企业平均开办时间已由改革前的1个多月压缩至4个工作日以内。改革以来,我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从第96位跃升至第31位,开办企业便利度排名从150位之后大幅跃升至第27位,成为全球营商环境改善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中国向世界的庄严承诺——将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以自身发展为世界创造更多机遇。


    随着中国经济的规模优势、制度活力、政策效能、改革动能持续释放,在中国这片投资创业的热土上,上亿户市场主体将汇聚成中华民族昂扬奋进的强大动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努力创造更加灿烂的明天。

    2022-11-03
  • 31省份经济三季报:广东进9万亿俱乐部 18省份增速跑赢全国

    中新经纬11月3日电(王永乐)11月2日,陕西、吉林公布前三季度GDP数据。至此,31省份2022年前三季度“成绩单”均出炉。从总量来看,广东进入“9万亿俱乐部”;从增速来看,18省份增速跑赢全国,山西增速居首。


    广东进“9万亿俱乐部”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87026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0%,比上半年加快0.5个百分点。


    从经济总量来看,前三季度,GDP前十省份分别为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福建、湖北、湖南、安徽,排名与2021年同期相比未发生变化。


    其中,广东前三季度GDP首次超9万亿元,跻身“9万亿俱乐部”。江苏紧随其后,超过8.8万亿元。从前三季度数据来看,广东、江苏全年GDP继续超10万亿已无悬念。


    数据显示,GDP前十省份除四川外,三季度经济增速较上半年提升介于0.2~0.7个百分点。


    《人民日报海外版》近日报道指出,各经济大省勇挑大梁,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共同推动国民经济恢复向好。


    浙江统计局总统计师王美福表示,浙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经济大盘的“一揽子”政策举措,经济运行逐步回升向好,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从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来看,回升态势在增强、支撑动能在增强、信心活力在增强。在经济面不断回升向好的同时,社会大局稳定。


    四川前三季度GDP增速虽不及上半年,但仍维持了正增长。


    四川统计局指出,今年以来,四川同全国一样,面临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尤其是三季度以来,四川先后遭遇旱情灾情疫情等多重冲击,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前三季度四川经济在攻坚克难中实现增长,在波动前行中展现韧性,在转型升级中彰显活力,“拼”来了一份来之不易的经济成绩单。


    18省份增速跑赢全国


    从GDP增速来看,今年前三季度,上海、海南、吉林三地未能实现正增长。


    江苏、内蒙古、河南、福建、辽宁、浙江、陕西、天津、湖南、山东、广西、广东、安徽、云南、河北、湖北、黑龙江、青海、北京、山西、江西等21省份前三季度GDP增速正增长且超过上半年。


    山西、福建、江西、内蒙古、宁夏、湖南、陕西、湖北、甘肃、山东、新疆、云南、河南、河北、安徽、浙江、重庆、广西等18省份前三季度跑赢全国,增速不低于4%的省份达到十个。


    其中,山西以5.3%的增速位列全国第一,福建以5.2%的增速位列第二。


    数据显示,山西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7%,快于全国(3.9%)5.8个百分点。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长8.8%,制造业增长10.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3.4%;从煤与非煤看,煤炭工业增长9.0%,非煤工业增长10.9%。


    福建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制造业投资支撑有力。前三季度,福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792.11亿元,同比增长9.2%。分领域看,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8.0%,制造业投资增长23.2%,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4.4%。


    近日,中国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对媒体表示,二季度是今年经济低点,三季度明显回升,中国成功实现了“V”型反弹。三季度主要指标都在回升,按照这种趋势,预测四季度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向好的基本态势。


    国家统计局指出,我国经济克服多重超预期冲击的不利影响,主要指标恢复回稳,保持在合理区间,积极因素累积增多。但也要看到,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基础仍不牢固。下阶段,要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狠抓相关政策落实见效,充分释放政策效能,着力保市场主体稳就业稳物价,扩大有效需求,推改革激活力,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力争实现最好结果。

    2022-11-03
  • 国家发改委:今年第7批中央猪肉储备将投放

    中新网11月1日电据“国家发改委”微信公众号1日消息,近日生猪养殖户出栏积极性提高,生猪价格出现一定幅度回落。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监测,10月24日至28日当周,全国平均猪粮比价为9.66:1,仍高于猪肉储备调节预案确定的9:1合理区间上限(按当前玉米价格每公斤2.9元折算,对应生猪价格合理区间上限为每公斤26元);猪肉价格同比涨幅超过40%,仍处于过度上涨一级预警区间。为进一步做好市场保供稳价工作,促进生猪价格尽快回归至合理区间,近日国家将投放今年第7批中央猪肉储备,并督促指导各地加大力度投放地方政府猪肉储备,形成调控合力。(中新财经)

    2022-11-02
  • 国考报名进入最后时段 尚有400余职位无人过审

    中新网北京11月2日电(刘欢)国考报名已经到了第9天,进入最后时段,部分职位竞争比已超4500:1,但仍有职位报名停留在个位数。


    国考报名迎来高峰期,备考也将进入倒计时30天。为何仍有考生持观望态度?最后30天如何稳定心态,踏实备考?


    热门职位比例已超4500:1,仍有大量职位无人报考


    数据显示,自10月25日开始,7天已有百万人报名,超过去年同期。


    从报名进展来看,已有热门职位竞争超4500:1。


    例如,青海省税务局曲麻莱县税务局“一级行政执法员(三)”一职,稳居报考热度第一。


    该职位虽属于“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职位”,但截至1日20时,该职位报名审查通过人数已达4512人,报名待审查人数达337人。


    从报名职位来看,据国家公务员局官网公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11月1日15点,2023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报名人数较少职位共有2040个,招录4549人,其中过审人数为0的职位超400个。


    也有部分职位报名停留在个位数。例如广东海事局云浮海事局“一级行政执法员”一职,截至27日20时,审查通过1人,待审查人数为0。到了1日20时,报名数据依然没有发生变化。


    国考报名“冷热不一”现象明显,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钱玉英接受中新网采访时称,往年大多数报考热门的,都是条件设置较宽的职位,如“三不限”(不限专业、学历、基层工作经验),报考冷门的则往往是条件设置较严的职位。


    “报考‘冷热不一’属于非理性现象,对招录单位和考生都会造成不利影响。职位太过冷门,招录单位不能完成招录计划;职位太过热门则使考生录取概率大大降低。”


    考生:热门职位不敢报,国考存在弃考现象


    从国考报名人数来看,虽然持续攀升,但目前仍有考生持观望状态。


    “我暂时还没决定好,因为专业受限,我家在江西,本地和周边省市能报的职位很少。”李滔是一名政治学专业的大四考生,准备参加2023年国考。


    与身边大多数正在备战考研的同学不同,她在大三下半学期确定要参加国考,8月底开始备考,但在报名时仍未确定具体职位。


    “具体的职位有在选,但最终报名还是要看报录比,在心仪的职位里选报名最少的,”李滔说,自己正在考虑北京、天津两地的税务岗,“我看上的职位里,北京的报名人数已经很多,天津较少。”


    另一名大学广告学专业的本科生陈席已经签下了江苏一家银行的三方协议,但他仍在考虑报名国考和中央选调生。


    考生的观望与犹豫同样还体现在每年的弃考率。


    华图教育研究院专家郑文照指出,虽然国考竞争越来越激烈,但可以看到,2022年国考参考率约为81.6%,在考试前有接近20%的人弃考,平均竞争比由原来的68:1下降到46:1。


    备考即将进入倒计时一个月,考生如何稳定心态?


    根据公告,公共科目笔试将于12月4日在全国各直辖市、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和部分较大的城市同时举行。12月4日上午9:00—11:00,进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科目考试,12月4日下午14:00—17:00,进行申论科目考试。


    对于职位选择,钱玉英认为,2023年应届毕业生应珍惜国家给予应届生招录特殊倾斜的机会,选择与自己专业契合度高、竞争力相匹配的职位,“这样有利于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增加成功的概率。”


    林安今年3月考研失败,又参加了7月份的省考,面试被刷之后,她决定参加国考。而身边的同学不是已经工作,就是考研、考公成功,她一直处于焦虑和压力之中。


    “很长的一段时间我都在进行自我复盘、修复和调节,”林安说,现在考公依然是一条未知的路,但她已经释怀很多,“十年后再来看这一两年的备考,不过是一小段经历而已。我还年轻,路总会越走越宽的。”(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完)

    2022-11-02
  • 事关食品、药品以及中小学教材等,11月将有一批新规施行

    中新网北京11月1日电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需配备食品安全员、公众用药将得到更好保障、中小学数字教材通过3项推荐性国家标准……一批与健康、教育相关的新规将从11月1日起正式实施。








    资料图:唐小晴摄


    未配备食品安全员的企业或将面临罚款


    《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将于11月1日起正式施行。《规定》要求,具有一定规模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在配备食品安全员的同时,应当依法配备食品安全总监。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未按规定配备、培训、考核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由县级以上地方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原则上召回药品不能再上市


    国家药监局发布新修订《药品召回管理办法》自11月1日起施行。对于公众担心的召回药品去向问题,《办法》指出,原则上召回的药品不能再上市。但是,对通过更换标签、修改并完善说明书、重新外包装等方式能够消除隐患的,或者对不符合药品标准但尚不影响安全性、有效性的中药饮片,且能够通过返工等解决问题的,可采取适当方式处理后再上市。


    全面实施医疗器械电子注册证


    国家药监局网站发布《关于全面实施医疗器械电子注册证的公告》自11月1日起,全面实施医疗器械电子注册证。公告显示,医疗器械电子注册证与纸质注册证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此次医疗器械电子注册证发放范围为自2022年11月1日起,由国家药监局批准的国产第三类、进口第二、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及注册变更文件。


    保障中小学数字教材质量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中小学数字教材3项推荐性国家标准,将于2022年11月1日正式实施。3项推荐性国家标准分别为《数字教材中小学数字教材出版基本流程》《数字教材中小学数字教材元数据》《数字教材中小学数字教材质量要求和检测方法》,标准规定了中小学数字教材出版活动的基本流程,对中小学数字教材提出了质量要求,给出了检测流程和检测方法,并提出了能够兼容教育领域和出版领域的整体方案。


    江苏:“心理治疗”项目纳入医保


    根据江苏省医疗保障局此前发布的《关于将心理治疗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并明确医保支付标准的通知》,“心理治疗”项目将被纳入江苏省医保支付范围,11月1日起在全省统一执行。目前江苏103家精神专科医疗机构已全部被纳入医保定点范围,253家综合性医疗机构设立的精神科,随同医院一起纳入医保定点范围。


    天津:学校应当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天津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修订通过了《天津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和《天津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自11月1日起施行。条例指出,学校应当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与专业心理健康机构合作,建立心理健康筛查和早期干预机制,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行为异常问题。(完)

    2022-11-01
  • 飞天圆梦丨梦天实验舱与空间站组合体在轨完成交会对接

    中新网北京11月1日电(马帅莎郭超凯)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发射入轨后,于北京时间2022年11月1日4时27分,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13小时。


    后续,将按计划实施梦天实验舱转位,梦天实验舱将与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形成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合体。(完)

    2022-11-01
  • 银行信贷投放提速 金融“活水”流向“实”处

    助力稳住经济大盘,银行信贷投放提速增效。人民银行10月28日最新发布的2022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8.08万亿元,同比多增1.36万亿元,其中,工业中长期贷款、普惠金融领域贷款、绿色贷款等增速较快。与此同时,近期陆续披露的三季报也显示,多家A股上市银行加大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业内人士认为,四季度银行体系信贷投放仍将保持一定增速。


    大行为主力信贷保持“放量”投放


    人民银行统计,2022年三季度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10.76万亿元,同比增长11.2%;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8.08万亿元,同比多增1.36万亿元。


    前三季度信贷保持“放量”投放在多家A股上市银行的三季报中也有所体现。尤其是以大行为“主力”的信贷投放增量数据亮眼。从三季度单季增量情况来看,六大行三季度单季信贷投放2.42万亿元。从前9个月信贷累计投放情况来看,六大行合计新增投放9.48万亿元,贷款存量余额9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6%。


    其中,农业银行、工商银行新增信贷投放规模达2.2万亿元,建设银行新增规模2.1万亿元,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投放规模分别为1.69万亿元、6444亿元和6450亿元。


    大行发挥“头雁”作用,前三季度,多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地方中小银行贷款也实现加量投放。例如,兴业银行前三季度贷款规模4.83万亿元,较年初增加4057.48亿元,增长9.16%。厦门银行三季报称,通过营收结构优化助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截至9月末,该行实现个人贷款及垫款734.7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15%。


    银行三季报也显示,在强化支持实体力度的同时,多银行盈利能力也保持了稳健增长。六大行中,邮储银行净利润同比增幅保持两位数,其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738.49亿元,同比增长14.48%。工行净利润同比增长6.76%,建行净利润同比增加6.52%,中行净利润同比增长5.85%,农行净利润同比增长5.78%,交行净利润同比增长5.47%。


    多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地方性银行净利润增速也较快。截至三季度末,浙商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9.07%,较前两个季度有明显提升。常熟农商银行、苏州农商银行前三季度净利润的同比增速分别为25.23%、20.65%。


    稳增长信贷投放有重点


    信贷投放提速的同时,从贷款投向来看,基建、制造业、小微企业、绿色低碳等领域也是银行信贷投放的重中之重。


    央行发布的2022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2022年三季度末,本外币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6.08万亿元,同比增长23.3%,增速比各项贷款高12.6个百分点。


    “本外币工业中长期贷款的增长主要源于今年以来制造业信贷投放持续高增。背后的原因在于,前期央行推出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以及金融管理层表态‘支持金融机构发放制造业等重点领域设备更新改造贷款’。更重要的是,一段时期以来,政策对制造业投资的支持力度较强。”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


    银行三季报也印证了上述趋势。截至三季度末,建行投向制造业的贷款余额2.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400亿元,增幅32%。工行制造业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超过8100亿元,增幅37.5%,是同期增量的3.5倍。


    另外,据上述央行报告,2022年三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20.9万亿元,同比增长41.4%,比上年末高8.4个百分点,高于各项贷款增速30.7个百分点;人民币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31.39万亿元,同比增长21.6%,比各项贷款高10.4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多家大行,普惠贷款增速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截至三季度末,工行普惠贷款余额比年初增长超4100亿元,增幅37.6%。中行普惠金融贷款新增3087亿元,同比增速35.02%,客户数较年初新增10.59万户。邮储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15万亿元,在客户贷款总额中占比超过16%。


    盈利稳健四季度投放仍有支撑


    业内人士认为,在狠抓政策落实、推动经济回稳向上的大环境下,保持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仍是巩固经济企稳的关键,因此四季度银行体系信贷投放仍将保持一定增速。


    王青表示,整体上看,四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将保持同比多增势头,宽信用助力稳增长将持续到年底。


    “预计四季度信贷投放仍将呈现总量平稳增长以及结构有所分化的特征。”澳门国际银行发展研究部副总经理任涛分析称,一些在三季度、四季度开工的基础设施领域重点项目预计后续建设力度仍会继续加大,并带来比较可观的持续性融资需求,同时,四季度为配合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应对冬季供暖、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的需求,能源保供与交通物流领域的潜在信贷需求亦会有所扩张。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也表示,商业银行将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满足房地产行业合理融资需求,进一步稳定市场主体发展信心、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记者张莫)

    2022-10-31
  • 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将承担更多升空使命

    新华社海南文昌10月30日电(记者李国利、赵叶苹)中国空间站第三个舱段——梦天实验舱发射在即,承担发射任务的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已进入关键的加注发射阶段,正矗立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内静待逐梦九天时刻的到来。


    作为专门为中国空间站建设而研制的新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是我国目前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新一代运载火箭,已圆满完成了天和核心舱和问天实验舱的发射任务。据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总体设计部总体室副主任李平岐介绍,长征五号B充分继承了长征五号的研制基础,同时为了适应空间站舱段的发射在长征五号的基础上实现了新的发展,突破了低温火箭“零窗口”发射、大推力直接入轨、大直径舱箭分离、20.5米长整流罩等4大关键技术,将我国低轨运载能力由8.6吨提升到25吨,为中国空间站建造奠定了基础。


    李平岐表示,梦天实验舱任务是空间站建造阶段的收官之战,举国关注。为此,他们采取了多项改进措施,以确保按照计划窗口准时发射。这些改进措施包括:优化发射时间流程,解耦系统间动作,关键操作前移等;采取起飞时间偏差及箭上实时修正技术,将“零窗口”拓宽至2.5分钟,提高了发射前应急处置能力;发射日测试操作更加细化完善,应急处置能力更加高效。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副主任设计师刘秉介绍,未来,长征五号B还将执行我国首个大型巡天空间望远镜的发射任务,还将与远征系列上面级形成组合火箭,具备多星组网发射能力,满足不同发射任务的需求。


    近年来,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圆满完成了以空间站建造、探火、探月为代表的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任务。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黄兵介绍,今后,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将逐步进入高密度发射状态,预计到2024年,发射需求将达到每年4至5发。


    针对新的需求,研制团队已开展了相关研究,提升了任务适应性,包括设计更大规模的整流罩,以满足高轨大体积载荷及大重量载荷的发射使用需求;针对星座发射任务,研制了多星发射适配器等等。李平岐说:“经过系列研究和改进,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射适应性和适应能力更强,可以满足更多高价值、大质量载荷的发射使用需求。”

    2022-10-31
  • 中国成功发射试验二十号C星

    中新网北京10月29日电(马帅莎喻鹏王茄欢郑伟杰)北京时间10月29日9时01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二十号C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空间环境监测等新技术在轨验证试验。





    北京时间10月29日9时01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二十号C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汪江波摄


    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45次飞行。(完)

    -0001-11-30

  • 首 页  上一页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