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西湖网红“汤屋”后续处理来了:已收归国有,将保留景观

    最近几年,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茶园边一座建筑因酷似“汤屋”,而成为网红打卡点。走红之后,被网友质疑涉嫌违建。2022年11月,相关部门对“汤屋”中涉嫌违法建(构)筑物予以没收处理并公示,再次引起公众对这一网红景观的关注。


    两个多月过去,没收后究竟如何处置?网红“汤屋”命运如何?最新进展来了。


    据西湖风景名胜区综合行政执法队消息,公示期内执法部门并未收到书面异议,该队已于2022年11月底将“汤屋”违建部分没收并移交给属地西湖街道进行后续处置。


    为何是没收而不是拆除?西湖风景名胜区综合行政执法队介绍,根据《杭州市市区违法建筑处置办法》,针对违法建筑的处置,有拆除、延缓拆除和没收等方式。由于“汤屋”建筑结构特殊,目前无法在不损伤其合法部分的前提下对违法部分进行拆除,因此采取没收的处罚方式。


    西湖街道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在完成资产接收后,街道方面首先对罚没部分进行了资产登记,将其收归国有,目前这部分“汤屋”的日常管理与维护由属地满觉陇村负责。


    “‘汤屋’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的观赏性,是市民游客心中的美好记忆。”西湖街道相关工作人员说,从这个角度考虑,街道决定对汤屋进行保留,不做拆除,以后市民游客来满觉陇村,还是能看到它伫立在茶园间的美景。


    不过,接下来如何让大家更安全舒适地观赏“汤屋”,成了西湖街道目前遇到的难题。


    “‘汤屋’在茶园里,原本这里并不是一个景点,周边道路都很窄,也没什么空地,人多起来,无法承载。”西湖街道相关工作人员说,大批游客观赏“汤屋”,存在安全隐患。


    另外,如何平衡茶农与游客之间的利益,也是一件头疼的事。“‘汤屋’四周很多茶地,都是村民的心血,一些游客的不文明观赏行为,比如翻过围栏、踩踏茶园等,都对茶园造成了破坏。”接下来,西湖街道将会审慎考虑,在尊重村民、市民意见的基础上,对“汤屋”周围环境进行提升,为广大游客提供一个安全的观赏环境。

    2023-02-08
  • 餐饮业现“开门红” 巩固复苏态势需多方合力

    春节消费是观察中国经济的一扇窗口。记者近期在北京、陕西等地采访时发现,假日经济叠加刺激消费政策,餐饮堂食加快恢复,线上消费保持较高增长势头,餐饮实现“开门红”。但随着行业复苏,用工短缺等隐忧再次出现,专家建议需通过多种手段巩固复苏势头,持续激发餐饮行业消费潜力。

    节日餐饮消费快速回暖

    新春佳节,络绎不绝的客流、不断刷新的叫号声出现在餐厅门店,餐饮业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场景。

    1月31日晚上7点多,西安大唐不夜城华灯璀璨,游人如织。位于大唐不夜城北广场的多家西安老字号餐馆门口排起长队。市民吴海带着外地来旅游的朋友在西安饭庄门口等待叫号。

    “带朋友来感受下地道陕西美食,我们是11号,已经快到了,后面还排着好几个呢。”吴海说。西安饭庄店内大厅和包间已全部坐满,服务员前后飞奔,忙着点单、上菜,将葫芦鸡、辣子蒜羊血、老陕烩三鲜等特色菜送到客人的餐桌上。

    西安曲江新釜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运营总监乐玉泉介绍,从大年三十开始,西安饭庄每天的客流量都达到饱和,从早上十点半开餐到晚上九点多,客人络绎不绝,到了饭点经常要排队等位20多桌。

    商务部消费促进司一级巡视员耿洪洲表示,春节假期餐饮消费表现抢眼,餐饮堂食消费同比增长15.4%,店均消费增长10.8%。年夜饭消费好于预期。北京市餐饮协会数据显示,多家品牌餐饮企业包间预订火爆,门店包间翻台率达200%。同时,旅游升温带动异地餐饮消费大幅增长,四川异地消费者占比约三分之一,日均消费额同比增长43%,对餐饮消费的贡献达47.6%。

    堂食生意火热,外卖订单不断。美团外卖数据显示,今年提供春节相关菜品的商家比去年增长了37%,春节相关菜品销量比去年增长了71.23%。美团外卖北京姚家园站点的外卖骑手韩国辉大年三十送了4单年夜饭,“春节期间以餐饮订单和商超礼盒、家庭套餐为主,外卖单子比去年多了不少。”

    餐饮业加速回暖,热度延续到了元宵节,让经营者们信心满满。

    记者在位于北京地安门的鼓楼马凯餐厅看到,门口排着长队。鼓楼马凯餐厅经理吕永杰说:“春节期间每天都要排号一百多桌,元宵节的包间也早早订完了,餐饮业的火热劲儿有增无减。”

    “以前是晚上才排队,春节假期几乎是全天候在排队。”呷哺呷哺北京朝阳大悦城店长沙晶晶一边安排着顾客一边回答记者的问题,她说,“这段时间生意很好,虽然有点辛苦,但是热度这么高,大家干劲十足。”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厉新建表示,今年春节餐饮消费大幅回暖,为行业全年复苏发展开了好头、起了好步。

    预制菜、数字消费场景渐成潮流

    餐饮行业在政策“推力”和假日经济的关键节点中复苏,“烟火气”旺了起来,同时在环境、市场以及消费者等层面出现了不少变化。

    假日经济加持,居民消费逐渐回暖,餐饮堂食热闹红火,预制菜也成为“香饽饽”。春节期间,西安饭庄预制菜礼盒销售大卖,乐玉泉说:“预制菜分为半成品的凉菜和热菜,为顾客省去了备菜时间,准备的产品年前已经全部售罄。”北京燕莎友谊商城等老牌企业推出多个档次预制菜。燕莎友谊商城副总经理和阳说:“年夜饭预制菜已经成为市场的一个新趋势,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购买半成品的食材,自己动手在家做年夜饭。”

    中国烹饪协会调研数据显示,26.7%的餐饮企业预制菜销量同比上涨。消费者买单,各大餐饮企业、传统商超也纷纷布局抢占新赛道。美团买菜平台数据显示,预制菜相关商品销量同比去年增长400%。

    数字化消费场景在春节期间也有了更广泛的应用。目前,数字管理系统、移动支付、大数据等相关技术普及,推动餐饮行业线上线下渠道融合,数字人民币借着节日气氛加速落地应用场景。目前,多个数字人民币试点地区启动了数字人民币消费券活动,天津发放了“火锅节”专项数字人民币消费红包,到1月下旬核销率达到70%。杭州发放了“红红火火过大年”餐饮专项消费券、温州发放了“温享生活”迎春消费券等,都包含了数字人民币消费红包。

    餐饮企业数字化转型进展加快,呷哺集团在2022年12月推出的“充多少赠多少”优惠发放数字消费券活动,旗下多品牌联动参与,意在通过线上优惠措施拉动线下消费。“今天用了5张数字消费券,一顿饭减了100元。”大年初五在北京朝阳大悦城吃火锅的陈先生告诉记者,早前他存了600元,赠送了600元数字消费券,“消费券可以当现金使,算是薅了羊毛。”

    须多方合力巩固复苏势头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餐饮业复苏势头明显,但受用工短缺、房租负担重等问题掣肘,部分中小微餐饮企业还未走出经营困境。

    记者在北京和陕西多家餐饮单位走访时发现,受员工流失、春节返乡等因素影响,餐饮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用工短缺现象。位于北京东城区的一家饭馆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在春节前通过加薪等方式保住了一些人手,但是节后还是员工不够,很多活儿都是兼着干。”西安一家陕菜馆的经理说:“过完年会店里用工成本肯定会增加。现在普通服务员月薪已将近5000元,厨房炒锅厨师起步6000多元,但还是留不住人。”

    根据中国烹饪协会的数据,春节期间,受访餐饮企业中50%的餐饮企业表示员工人手紧张,36%的餐饮企业表示员工人手极度短缺。中国烹饪协会分析,传统餐饮业除了依靠短期加薪等方式来激励员工,聘用小时工等方式缓解用工荒,同时需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现代化餐饮服务业。

    此外,一些中小微餐饮企业疫情期间受影响较大,恢复存在一定困难。西安一家中型餐饮企业负责人表示,疫情期间,营业收入较疫情前减少了将近一半,只能贷款保证账面资金周转,面临还款、人员工资和租金水电等支出,压力较大。同时,一些供应链上企业的恢复情况对餐饮企业也有影响。

    受访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春节期间餐饮行业复苏折射经济回升的潜在动力,建议相关部门及组织积极运用政策措施巩固复苏势头,持续激发餐饮行业的消费潜力。

    中辉期货首席经济学家高敏说:“以餐饮业为代表的市场恢复将提振我国消费市场,可以通过消费券发放、税费减免、用工帮扶等政策措施巩固复苏势头。”

    一些专家和业内人士建议,出台长期性的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进一步稳定市场长期预期,提振市场主体信心。(记者吉宁蔡馨逸)

    -0001-11-30
  • 暴雪游戏退款? 前面还有>1029747单在等待

    网易和暴雪正式宣布分手后,目前暴雪游戏退款通道已经开放。根据网易公司先前发布的公告,玩家可以在今年6月30日前,通过微信公众号“暴雪游戏服务中心”申请退款,这个期限中未申请退款的玩家,则视为放弃相关权益。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排队退款的人数已经超过百万,还有多种情况不能退款,因此引发了诸多玩家的不满。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姜天圣


    玩家抱怨:退款慢又难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了解到,本次的退款服务仅限于“已充值但未消耗的虚拟货币或未失效的游戏服务”,页面上还显示,目前已经有超过一百万名玩家在排队等待退款。在相关游戏论坛上,有玩家表示已经收到了退款,也有玩家表示退款慢,并发言表达不满。


    除了“退款慢”,还有“退款难”。玩家小张向扬子晚报记者表示,登录退款界面需要验证注册战网时使用的安全手机,目前自己这台手机已经停用。客服表示,“如果您遇到了安全电话无法使用的情况且暂时无法解决,很遗憾我们暂时无法帮到您。您可以留下您的账号和联系方式,以便我们未来在必要时联系您。”


    由于记不清当时预留的手机号码,小张连“留下信息”的表单都无法填写。记者了解到,由于暴雪战网在国内上线时间较早(2010年),当时手机没有像现在这样普及,因此存在借用/遗失安全手机号码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会因为无法登录而无法退款。


    “现在系统还在调试”


    除了手机号的问题,玩家退款难的原因还有多种。


    在相关游戏论坛上,有玩家称自己是借用或购买的账号,因此无法通过人脸识别系统,导致无法退款,投诉至12315,目前该投诉已经被受理。也有玩家称,自己是通过第三方渠道(淘宝、抖音)充值,结果无法退款。还有玩家表示,自己在关服前刚刚购买了1688元的游戏礼包,而该礼包不在退款范围内,因此也发起了投诉……


    网易暴雪分手导致游戏下架,才被中国消费者协会点了名。中消协认为,消费者的权益不能“想删就删”,网络游戏运营方在调整经营策略时,须尊重消费者意愿,选择消费者可接受的方式。监管部门应督促企业履行好自身职责,自觉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于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依法依规予以惩治。相关法律法规也应不断完善,为消费者的虚拟财产筑起坚实的保护墙,更好地为消费者放心消费保驾护航。


    网易暴雪游戏负责人张栋发文回应称,现在系统还在调试,后续的(退款)速度会加快。

    2023-02-07
  • 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一片低迷中折叠屏逆势增长

    在市场持续饱和、消费意愿进一步下降的行业预期中,2022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迎来了出货量、销量十年新低。





    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要产品中,智能手机产量11.7亿台,同比下降8%。


    互联网数据中心(IDC)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比2021年下降13.2%,降至2.86亿部,为十年来首次低于3亿部。在达到顶峰的2016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为4.7亿部,同比萎缩约四成。


    产量、出货量、销量,无一不指向智能手机市场萎顿下行。


    多因素导致智能手机产业低迷


    从全球市场看,苹果、三星、小米、OPPO、vivo五大厂商集体暴跌,第四季度的表现尤为糟糕,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18.3%,至3.03亿部,创下有史以来最大单季降幅。


    有业内分析师指出,2022年末,三星和苹果的出货量均受到重创。尽管在第三季度曾出现一定的企稳迹象,但亚太地区和欧洲在2022年第四季度的市场表现却是有史以来最糟糕的。


    “我们从未见过假日季(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如此之低。”IDC研究总监波帕尔说,“尽管去年四季度的大规模促销活动有助于消耗现有库存,但并未刺激出货量增长。”


    消费者换机动力不足,让电子快消品变成了生活耐用品,智能手机进入发展瓶颈。


    “疫情对手机产业的影响只是雪上加霜。”谈及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连续下降的主要原因,IDC中国高级分析师郭天翔总结道,市场饱和、换机周期加长,技术发展遇到瓶颈、新品创新不足,5G推动作用低于预期、缺乏新的“杀手级”应用,产品质量越来越好、性能过剩等各种因素叠加,造成了如今的局面。


    折叠屏手机有亮眼表现


    IDC数据显示,2022年各国产品牌中,仅有荣耀的出货量同比增幅达到34.4%。科纳仕(Canalys)数据也显示,荣耀的出货量为5220万台,增长了1200万台,与出货量第一名vivo的市场份额差距不断缩小。


    与传统直板智能手机惨淡的市场行情不同,折叠屏手机2022年的增长超出了预期。


    IDC数据显示,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折叠屏产品单季出货量再创新高,出货超过110万台。全年出货量近330万台,同比增长118%,折叠屏产品在国内智能机市场中占比从2021年的0.5%上升到了1.2%。


    2022年,华为牢牢占据国内折叠屏市场第一的位置,市场份额达47.4%;三星占据16.5%的市场份额;凭借FindN系列的全年稳定表现,OPPO获得13.8%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三。


    尽管目前市面上的折叠屏产品或多或少还存在着低刷新率、耗电较快、软件无法适配等短板,但依然受到消费者的追捧,折叠屏手机的市场表现超出了预期,如IDC分析师张祺所言,在创新及差异化方面,折叠屏手机将会以更多产品、更低价格、更激烈的竞争为市场带来活力和亮点。


    创新依然是关键竞争力


    2023年,中国智能手机销量降幅预计将收窄,但不会出现立即反弹,市场回暖还需要时间,市场复苏之路依然充满不确定性。


    手机从零部件采购到整机量产需要一定时间。目前,各手机品牌已完成了全年生产规划,不约而同调低了出货量,预计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将低于12亿台。


    “少犯错误、多做正确事,稳健经营。”这是今年初vivo创始人沈炜在年会上反复提及的几个关键词。“可以预见,未来三到五年的形势都会比较严峻。”沈炜说。


    张祺表示,随着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转换为成熟市场,预计2023年市场仍会围绕高端化、差异化两条主线。高端智能手机利润相对较高,也更顺应中国整体消费升级的主旋律。


    从2022年智能手机整体市场表现看,消费者更愿为“新产品、新体验”买单,产品的差异化与创新,依然是最重要的竞争力之一。


    尽管市场复苏还有待时日,但增长之苗已萌芽,折叠屏手机将成为今年手机市场新的突破点与增长点。

    2023-02-07
  • 多地动态调整利率 释放房地产市场合理需求

    一段时间以来,房地产市场供需两端逐步恢复,个人住房贷款的资金价格进一步下降。在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指导下,已有部分城市首套房贷款利率降至4%以下,购房成本持续下降。


    从供给端看,房地产企业的流动性得到有序缓解,优质房企融资环境明显改善,保交楼专项借款资金已基本投放至项目,有效促进了建设交付,房地产市场合理需求有望进一步释放。


    多地动态调整利率


    近期,多地首套房贷款利率进一步下降,部分已降至3.8%、3.7%。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1月31日,在监测的103个城市中,首套房贷款利率低于4.1%的城市共30个,其中二线城市8个,其余均为三四线城市。


    这些城市首套房利率的下降,与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密切相关。日前,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布通知,决定建立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若某城市的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连续3个月环比、同比均下降,该城市可阶段性维持、下调或取消当地的首套房利率政策下限。


    该政策是去年四季度相关政策的延续。去年9月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布通知,符合条件的城市可自主决定、在四季度阶段性放宽新发放首套房贷利率下限。“政策出台后,一些城市政府积极作出相应调整,带动新发放房贷利率有所降低。”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数据显示,2022年12月新发放的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全国平均为4.26%,较2021年12月下降1.37个百分点,已达到2008年有统计以来的最低水平。


    “此次调整,主要是在前期政策取得较好效果的基础上,按照因城施策原则,根据各城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状况,动态调整‘允许阶段性放宽新发放首套房贷利率下限的城市范围’,进而形成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邹澜说。


    针对市场上房贷利率下降是否会导致热钱涌入楼市的声音,金融管理部门明确表示,新政策具有稳定性,同时兼具灵活性。“房价存在明显的周期性波动规律,连续3个月上涨或连续3个月下降,说明房价已出现趋势性变化,但趋势性变化形成的时间往往较长。”邹澜说,按照新政策,虽然相关部门每季度要评估房价变动情况,但若要真正调整房贷利率下限,该周期可能远远超过评估周期。


    改善需求端预期


    改善社会预期,释放合理需求,是今年房地产市场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目前,房地产市场销售仍面临压力。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3583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4.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6.8%;从销售额看,商品房销售额133308亿元,下降26.7%,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28.3%。


    “需求端下降有多方面原因,预期不稳是重要原因之一。”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说,一方面,受疫情影响,部分居民收入预期发生变化,导致其购房行为更趋谨慎;另一方面,此前个别房企出现流动性困难、融资受阻,甚至导致在建房屋无法按时交付,进一步影响了居民购房信心和预期。


    多地首套房贷款利率下降,将有助于进一步释放合理需求、扩大有效需求、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在住房消费等领域,还存在一些妨碍消费需求释放的限制性政策,这些消费潜力要予以释放。”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表示,合理增加消费信贷,支持住房改善等消费;同时,结合落实生育政策和人才政策,解决好新老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


    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表示,我国仍然处在城镇化持续发展阶段,去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比上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达到65.22%,但与发达国家80%左右的水平相比仍然不高。去年我国新增城镇人口数量巨大,这些就是未来的发展空间。接下来,房地产市场合理需求将逐步释放。


    做好供给端保障


    由于房地产需求端和供给端相互影响、相互强化,接下来还要持续做好供给端保障工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房地产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同时要坚决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供给端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房企的流动性紧张。”曾刚说,这会带来两方面影响。一方面是抬升房企信用风险,导致其融资进一步受阻,融资困难又加速了房企的风险暴露;另一方面,资金困难会导致房企的部分在建房屋无法按时交付,会影响购房者需求预期,进而影响房企的销售、回款,进一步加剧房企的流动性紧张。


    为解决以上问题,金融管理部门着力缓解房企流动性紧张、稳定房企合理融资。此前,信贷、债券、股权融资已“三箭齐发”,房企尤其是优质房企的融资环境已明显改善。数据显示,2022年9月份至11月份,房地产开发贷款累计新增1700多亿元,同比多增2000多亿元;2022年四季度,境内房地产企业债券发行1200多亿元,同比增长22%。


    下一步,金融管理部门将综合施策,改善优质房企的经营性和融资性现金流。此前,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召开主要银行信贷工作座谈会,研究解决改善房企的资产负债状况,将聚焦专注主业、合规经营、资质良好、具有一定系统重要性的优质房企,开展资产激活、负债接续、权益补充、预期提升四项行动,引导优质房企资产负债表回归安全区间。


    与此同时,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也将扎实推进,进一步稳定购房者的预期和需求。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召开的主要银行信贷工作座谈会强调,要运用好保交楼专项借款、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等政策工具,积极提供配套融资支持,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保交楼专项借款资金投入带动形成一批实物工作量,有效促进了项目的建设交付。”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说。

    2023-02-06
  • 职场年龄焦虑从何而来?别让年龄门槛给就业路添堵

    正值春招时段,记者在多个招聘平台上看到,一些企业将30岁作为招聘年龄上限。这也让不少求职者感叹,“职场的35岁中年危机提前了。”在受访专家看来,人口红利趋减、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对招聘设置“年龄门槛”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同时,也损害了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





    “最多的时候,一天面试了3家,但都因为年龄被拒了。”春节过后,来自长春的杨立华再次加入求职大军。去年11月开始,杨立华一直在找工作,但在投简历和面试过程中,他发现很多公司都把招聘年龄限制在30岁以内,37岁的他因为“超龄”吃了不少闭门羹。


    正值春招时段,记者在多个招聘平台上看到,确实有不少企业将30岁作为招聘年龄上限。这也让一些劳动者感叹,“职场的35岁中年危机提前了。”


    在受访专家看来,人口红利趋减、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更应该“拆”掉招聘的“年龄门槛”,为求职者,特别是中高龄求职者争取平等的就业机会。建议引入积极的就业促进政策,通过职业培训、社保补贴等方式,引导用人单位在用人和招聘时不再年龄歧视。


    30岁成求职“年龄门槛”?


    杨立华专科毕业后一直在服饰和时尚快消品行业工作,做过店员也当过主管。他告诉记者,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大部分是20岁出头的年轻人,流动性相对较大,他自己此前也多次跳槽,不过这两年,他能选择的岗位越来越少。


    长春某村镇银行招聘零售客户经理,要求年龄30周岁(含)以下;上海某信息技术公司招聘人事专员,要求年龄30岁以下;济南某数字科技公司招聘行政助理,要求年龄30岁以内……在各大线上招聘平台,记者看到,不少企业在招聘时都把30岁作为“年龄门槛”。


    来自江西的李贝今年31岁,她在找工作时就因为“年龄红线”被挡在了门外。


    李贝给自己定的求职目标是月薪5000元,能双休。此前,她在一家商场面试了童装、女装等服装销售岗,均以失败告终。


    李贝告诉记者,一家女装店的面试官明确表示,“店里的销售都要27岁以内的”,还有一家服装店的运营总监向她透露,“如果超过35岁,根本进不了面试”。


    “不管是线上求职,还是在线下的人才市场,明显能感到用工单位对年龄的要求越来越严苛。”杨立华告诉记者,自己上有老下有小,现在只想尽快找份能立即入职的工作,缓解房贷和养娃压力。


    职场“年龄焦虑”从何而来?


    为什么企业在招聘时更青睐年轻劳动力?一家制造企业的资深人力资源负责人田文倩向记者透露,对于一些劳动强度较大的岗位,企业会担心年龄大的员工体力跟不上、熬不了夜,而且年轻人有冲劲,没有家庭束缚,能更好地冲业绩,拖家带口的中年人在企业眼中“性价比不高”。


    田文倩同时指出,特别是在一些新兴行业,尤其是互联网行业,对企业来说,在工作中习得的技能和经验并不是最重要的,基于新知识、新技术的创造力、创新力更为重要,提升职业技能的方式已经不完全靠时间积累。


    27岁的程序员胡宇飞对此深有体会。


    行业动荡叠加疫情影响,毕业3年来,他几乎一直处于找工作的状态中。从西安到南京,再到现在的武汉,他辗转换了3份工作。而在他任职的每一家互联网公司,年轻化都是招聘关键词,管理层的年龄也几乎都在35岁左右。


    他的心里有一条明确的“红线”——如果到了35岁还在一线敲代码,那就危险了,很容易被淘汰。


    采访中,记者发现,越来越多的职场人都会在30岁左右感到“年龄焦虑”——担心在现有岗位面临淘汰危机,再就业时因为“大龄”再次受阻。


    此前,“智联招聘”发布的《中高龄求职者就业问题研究报告》也指出,在对从业者自主知识更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的行业,从事标准操作或事务性工作的中高龄求职者容易被年轻职场人或人工智能取代。


    将年龄歧视纳入反就业歧视范畴


    在受访专家看来,将年龄作为招聘门槛,对劳动者、用人单位和社会发展均会产生不利影响。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张艳华分析说,对劳动者而言,年龄歧视有失公平,不利于其职业长远发展;对企业而言,歧视性用工可能会将真正有能力的劳动力挡在企业门外,而一旦劳动者无法顺利进入职场,会减少劳动力供给,导致劳动力短缺、用工成本上涨;对社会发展而言,在人口红利逐步消失、人口日益老龄化的背景下,不利于社会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也会造成人力资源浪费。


    “根据劳动法,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就业促进法中也有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以及职业中介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必须向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就业条件,不得实施各种就业歧视。”广东广和(长春)律师事务所律师王雨琦说。


    在相关法规中,虽然没有明确将年龄歧视列为就业歧视,但是已经为反就业年龄歧视留下了空间。


    王雨琦进一步解释称,劳动法对于反就业歧视进行的是封闭列举,反对基于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进行歧视,而在就业促进法中,在前述四者之外增加了一个“等”字,这就意味着,认可了反就业歧视事由的开放性。


    王雨琦还建议,除了劳动者自身保持学习能力、不断“上新”技能,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对员工开展职业培训外,也要在国家层面引入积极的就业促进政策,通过职业培训、社保补贴等方式,引导用人单位在用人和招聘时不将年龄作为门槛。


    此前,全国两会上,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逐步取消公务员录用的35岁门槛。专家表示,拆掉这一门槛,并不仅仅是要求公务员岗位开放年龄限制,而是希望通过改变招录方式,在全社会形成摒弃就业年龄歧视,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需求的共识。

    2023-02-06
  • 官方部署:重点加强务工人员返岗运输保障

    中新网2月2日电据“交通运输部”公众号消息,近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联防联控机制春运工作专班印发通知,就务工流、学生流返岗返校等运输服务保障工作作出进一步部署。





    一、进一步强化客流组织保障


    (一)切实加强旅客运输组织。各地要加强春运后半程客流研判,统筹综合运输资源,强化运力保障,合理安排班次,充分满足群众返程需要。要加强城乡交通运力与铁路列车、道路水路客运班线、民航班机等信息共享和衔接,提升疏运能力,畅通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要加大农村运输服务保障力度,通过开通赶集班、春耕班、开展预约响应服务等方式,最大程度满足农村群众赶集、农忙等出行需求。


    (二)重点加强务工人员返岗运输保障。各地要加强务工人员返岗情况摸排,通过加密客运班次、增开定制客运线路、强化城乡客运衔接等方式,提升务工人员返岗运输服务保障能力。对于目的地集中、具有一定规模的,可开展上门售票服务;具备条件的,可提供包车、专列(包车厢)、包机等“点对点、一站式”运输服务,切实保障务工人员安全便捷返岗。鼓励各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补贴部分包车费用等方式,降低务工人员出行成本。


    (三)切实加强学生返校运输保障。各地要按照“分期分批、错时错峰”的原则,稳妥有序做好高校学生返校运输服务保障工作。高校集中的地区要针对可能出现的学生短时间内集中抵达的情况,加强运力调度,通过开行校园专线、大站快车、区间车、延长运营时间等方式,及时疏解学生大客流。对于出行需求集中、出行距离适中的学生群体,可提供家门到校门的包车直达服务。


    (四)持续加强自驾人员出行服务保障。各地要加强区域路网、重点水域运行动态监测,多渠道及时发布路网、客滚航线运行信息,动态更新发布拥堵缓行路段、客滚航线信息,引导自驾人员合理选择出行时间和出行线路。要加强高速公路服务区运营保障,强化服务区加油、充电、用餐、如厕等基本服务管理,确保商品供应充足、环境卫生可靠、服务便捷高效。


    二、进一步加强交通物流保通保畅


    (五)持续做好医疗物资运输服务保障。各地要加强属地重点医疗物资保供企业、重点物流企业跟踪监测,强化运输组织和运力调度,持续做好医疗物资运输保障工作。要指导属地骨干物流运输企业与医疗物资生产经营企业、流通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保障物资调拨、运输、流通等环节高效畅通运转,维护医疗物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要充分发挥各级物流保通保畅工作机制作用,建立部门间常态化对接渠道,建立健全疫情防控新阶段保障医疗物资稳定可靠供应、安全高效运输的长效机制。


    (六)扎实做好春耕备耕物资运输保障。各地要及时掌握种子、农药、化肥、农机等农业生产物资运输需求,统筹利用综合交通运输资源,加强调度指挥和运输组织,确保农业生产物资运输需求及时响应、物资及时运达。要指导重点货运物流企业强化农业生产物资运输保障,优先承运、优先装卸、优先运输。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在高速公路出入口开通快速通道,全力保障农业生产物资运输车辆优先快速便捷通行。对于承运春耕化肥等重点农业生产物资的船舶要实施优先引航、优先过闸、优先锚泊、优先靠离泊措施,确保农资水路运输通畅。


    三、进一步落实落细疫情防控措施


    (七)精准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各地要按照《2023年综合运输春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指南》要求,严格做好客货运输场站、交通运输工具、高速公路服务区、收费站等清洁消毒、通风换气,强化客运场站进站口、售票窗口、安检通道、检票口等重点部位客流组织引导,积极推广无接触式作业,最大程度减少疫情传播风险。要加强防疫宣传,引导公众提高防护意识,加强个人防护,理性错峰出行。


    (八)持续加强从业人员防护。各地要督促交通运输从业人员上岗期间规范佩戴口罩、做好手部卫生,离岗后加强个人防护,倡导实行“两点一线”管理。优先保障交通运输一线从业人员防疫物资供应及疫苗加强接种,加强重点客运枢纽和在途时间较长的列车、客船退热等药品配备。坚持和完善关键岗位轮岗备岗制度,保障工作有效接续,确保春运期间重点枢纽场站不关停、重要运输通道和线路服务不中断、重点物资运输不断链。


    四、进一步加强服务保障


    (九)着力强化路网运行保障。各地要完善部省站三级调度、区域协调、路警联动等工作机制,坚持“一事一协调”,及时发现、快速处置路网阻断堵塞情况,持续做好疏堵保畅。要加强部门间信息协同,加强路网运行研判、气象灾害预警,组织有关部门做好极端天气下的交通管控,备齐应急抢通力量,提高应急处置水平。


    (十)着力提升旅客出行体验。各地要进一步强化客流组织,优化服务举措,积极开展人工售票、协助候乘等适老化便民服务,联网售票、电子客票等无接触服务,定制客运、联程运输等“门到门”服务。要畅通12328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热线,高效做好接听转办工作,解答公众咨询,对旅客反映的问题即报即查、即转即办,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坚决杜绝矛盾积累。


    (十一)着力加强春运宣传。各地要聚焦综合运输整体优势和各运输方式比较优势,做好出行资讯服务,推介便民利民举措,分阶段、分主题、全方位开展春运宣传引导。要聚焦一线从业人员、志愿者,进一步挖掘和宣传春运典型做法和生动事迹,讲好春运故事。


    五、进一步强化安全应急保障


    (十二)持续做好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各地要对春运安全检查发现的问题隐患开展“回头看”,确保整改到位,并举一反三,针对性完善安全监管措施,压实企业主体责任。要加强冰冻雨雪等恶劣天气预警,督促运输企业做足做细途经路线选择、动态监控、安全培训、安全设施检查等各项准备,遇极端天气存在重大运输安全隐患的,及时调整计划,坚决杜绝冒险运营。要严格落实客运安全告知制度,督促旅客乘车期间全程规范使用安全带,最大限度提高安全防护水平。


    (十三)突出加强重点领域安全管理。各地要深刻汲取春运以来有关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事故教训,清醒认识节后返程高峰、复工复产对客货运输安全的影响,扎实做好重点领域安全监管。针对重庆彭水“1·13”、云南玉溪“1·27”事故暴露出的包车异地违规经营问题,车籍地要加强旅游包车源头监管,旅客出发地要做好本地运力供给和服务保障。要加强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各类危险品托运、承运、装卸、车辆运行等全链条安全管理,严厉打击非法托运、违规运输危险品行为。要督促相关运营单位加强重点客运枢纽场站、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疏导和安全管理。


    (十四)着力加强安全执法监督。各地要以务工人员输出、输入集中的市县为重点,持续深化客运打非治违,保持安全监管高压态势。要充实重点客运枢纽场站、高速公路出入口、公路服务区等区域执法力量,针对性加强执法检查。要依托高速公路通行、联网联控等数据加强频繁出入本地的大中型客车排查,依法从严查处非法营运、脱离动态监控运营、违规异地运营、甩客倒客、客运包车未经备案擅自运行等违法行为。对本地查处的外地客车,及时通报车籍地强化源头管控和监测预警。


    (十五)切实维护行业稳定。各地要强化底线思维,落实属地责任、部门责任,加强行业动态和舆情监测,有力有效排查、防范和化解道路货运、出租汽车、城市公共汽电车等领域稳定风险隐患,做到处理在早、在小、在散。要督促出租汽车、道路客货运输企业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督促交通运输新业态平台企业依法合规开展经营,保持运营规则稳定性,维护从业人员和消费者合法权益。


    (十六)持续做好值班值守和信息报送。各省级春运工作专班要继续严格执行值班值守和领导带班制度,加强部门信息共享和协同联动,强化调度指挥协调,全面掌握本辖区内春运工作情况,妥善处置突发事件,及时报送相关信息。(中新财经)

    -0001-11-30
  • 谁是下一个“万亿之城”?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GDP跻身“万亿之城”是城市经济实力的体现。


    目前,中国有24座“GDP万亿之城”。2023年,“万亿俱乐部”有望继续扩容,两座城市极有可能晋级“万亿之城”,它们是谁?





    资料图。张舰元制图


    常州、烟台距离万亿仅一步之遥


    虽然2022年GDP“万亿俱乐部”没有扩容,但在2023年,有两座城市有望拿到“万亿俱乐部”的门票,分别是江苏常州、山东烟台。


    常州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GDP迈上9000亿元新台阶,达9550.1亿元,比上年增长3.5%。


    烟台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GDP为9515.86亿元,同比增长5.1%。


    常州、烟台2022年GDP均超过9500亿元,距离万亿大关只有一步之遥。新的一年,这两座城市也是铆足了劲,向“GDP万亿之城”全力冲刺。


    常州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是冲刺“GDP万亿之城”的决胜之年。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常州经济总量和规模即将完成历史性的一跃,站上新的更高台阶和起点。2023年GDP预期增长目标为5.5%。


    站在万亿门槛前的常州,决心把打造新能源之都作为能级跃升、破圈突围的落笔点。数据显示,2022年常州新能源领域产值突破5000亿元,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三大产业同比增长96.5%、对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102.2%。


    1月28日,兔年首个工作日,常州市委、市政府召开新能源之都建设推进大会,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表示,今年常州将满怀豪情迈进GDP万亿之城。新能源产业是我们锻造发展优势的“制胜之道”和“独门绝技”。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江苏已经有苏州、南京、无锡、南通4座“GDP万亿之城”,如果今年常州GDP突破万亿,江苏将拥有5座“GDP万亿之城”,成为拥有万亿GDP城市最多的省份。


    而烟台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预期目标:2023年GDP增长5.5%以上,争取突破万亿元大关。


    对于烟台来说,今年是实现GDP过万亿元目标的冲刺之年。烟台要求,推动各项工作在全省“保三争二奔第一”,昂首奋进万亿级城市行列,打造山东发展重要增长极。


    抓项目建设、抓招商引资、抓工业生产、抓扩大消费,作为山东经济大市、工业大市的烟台,摆出了“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的姿态。


    1月28日,烟台发改委印发2023年市级重点项目名单,市级重点项目总量537个、总投资2.2万亿、年度计划投资2625亿元。


    目前,山东已有济南和青岛两个万亿GDP城市,烟台有望成为第三个,这对于中国第三经济大省山东来说意义重大。


    “万亿之城”还有哪些“后备军”?


    从2022年GDP数据来看,唐山、徐州、大连、温州等城市GDP处于8000亿元的阵营,今年冲击“万亿之城”有一定难度,属于“第二梯队”。


    其中,唐山2022年GDP为8900.7亿元,同比增长4.7%。徐州2022年GDP为8457.84亿元,同比增长3.2%。大连2022年GDP为8430.9亿元,同比增长4.0%。温州2022年GDP达8029.8亿元,首次突破80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3.7%。


    “万亿之城”前五位次有变化


    目前的24座“GDP万亿之城”分别为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天津、苏州、武汉、成都、杭州、南京、青岛、无锡、长沙、宁波、郑州、佛山、福州、泉州、南通、合肥、西安、济南、东莞。


    其中,18座位于南方,6座位于北方。


    从时间顺序来看,2006年上海GDP率先超过万亿元,2008年北京GDP破万亿元,2010年广州GDP破万亿元,2011年深圳、天津、苏州、重庆4个城市GDP突破万亿元,2014年武汉、成都GDP超过万亿元,2015年杭州GDP超过万亿元,2016年南京和青岛GDP突破1万亿元,2017年无锡、长沙GDP破万亿元,2018年宁波、郑州GDP突破万亿元,2019年佛山GDP总量突破万亿元,2020年福州、泉州、南通、合肥、西安、济南GDP突破万亿元,2021年东莞GDP突破万亿元。


    随着2022年GDP数据的公布,“GDP万亿之城”前五位次迎来变化。


    其中,上海2022年GDP为44652.8亿元,北京为41610.9亿元,深圳为32387.68亿元,重庆为29129.03亿元,广州为28839亿元。重庆GDP超过广州,跻身GDP“第四城”。


    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重庆提出2023年GDP预期增长目标为“6%以上、争取实现更好的结果”。


    将2023年GDP预期增长目标设定为“6%以上”的广州,近日在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提出,以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三个一万亿”支撑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元、增长6%以上。(完)

    2023-02-02
  • 多地公布2023民生清单 这些事被重点关注!

    中新网北京2月2日电(记者袁秀月)2023年,各地政府要重点办哪些民生实事?随着2023年省级两会落下帷幕,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实事清单受到外界关注与讨论。


    最近,多地还陆续出台相关文件,推动重要民生实事项目落实落地。其中,养老服务、婴幼儿托育、生育支持政策、就业等成为高频词。





    资料图:江苏无锡,一家养老机构内欢声笑语。周贤览摄


    多地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大量增加养老床位


    “一老一小”关乎千家万户,观察各地公布的民生实事清单可以看到,养老服务、婴幼儿托育、教育助学等关乎老人和孩子的话题占据相当篇幅。


    在养老服务方面,多地都给出了具体的目标数字。比如,河南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完成6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内蒙古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新建乡镇养老服务中心和村级养老服务站2350个,对200所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服务功能进行拓展提升。


    江西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则提到,新增家庭养老床位1.3万张。吉林的50项民生实事中包括,建设100个综合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100个社区老年食堂。而浙江的民生实事清单中提到,新增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床位8000张、持证养老护理员6000人。


    记者注意到,多地的措施都集中在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方面,从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到建设养老床位、社区老年食堂,再到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大多通过推进硬件设施建设,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也有部分地区着重“软件”,如提升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素质、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构建城市居家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等。


    多地增加托位、学位最高达10万个


    在减轻生育、养育和教育负担方面,多地都提出要增加托育机构、婴幼儿托位、学位等。


    如《河北省2023年民生工程实施方案》提到,创建标准化示范性托育机构300家。山西的民生实事清单中提到,每个县建设1所80—150个托位的示范性公办综合托育机构。


    河南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0万个。“湖北省2023年10大民生项目清单”中提到,新增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4万个,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5万个。宁夏提出,每千人托位数达到2.4个。《北京市2023年办好重要民生实事项目分工方案》中则提到,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招收2-3岁幼儿,新增托位6000个。


    多地还提出,要优化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其中,四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发展集中管理运营的社区托育服务。宁夏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完善三孩生育配套措施,试行宁夏户籍生育二孩及以上家庭发放育儿补贴金制度。天津的20项民心工程中提到,实施积极生育保险政策,统筹提高生育保障待遇,支持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生育保险并享受待遇。


    在义务教育方面,多地都提出要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增加学位。如福建《二○二三年省委和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中提到,新增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学位5万个。浙江的民生实事清单中提到,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校100所,新增学位8万个。


    《北京市2023年办好重要民生实事项目分工方案》中提到,新增中小学学位2万个,扩大教师交流轮岗比例,持续开展小学暑期托管服务。


    “确保每个家庭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


    2023届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稳就业保就业至关重要,多地的民生实事清单中,都提到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人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如河北提出了“全省城镇新增就业86万人”的目标任务,上海提出了“新增就业岗位55万个以上”的目标任务,等等。


    针对高校毕业生,多地还出台相关措施,如鼓励基层就业、返乡创业等。甘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支持1万名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湖北提出,扶持大学生创业项目600个以上,新增高校毕业生留鄂来鄂就业创业40万人以上,新增返乡创业5万人以上。


    宁夏提出,对毕业两年内初次创业学生给予创业补助,支持城市灵活就业人员从事电商、快递、送餐、家政等行业,新增创业担保贷款10亿元以上,培育创业实体9000个。


    对于就业困难人员,多地的民生实事清单也有提及。如宁夏提出,开发城乡公益性岗位9000个,“确保每个家庭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


    辽宁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严防规模性失业风险。山西则提出,推动公益性零工市场县县全覆盖,让零工等活不再“站马路”。(完)

    2023-02-02
  • 跨省招人“忙” 招聘活动“热”——节后用工市场观察

    人勤春来早。兔年开工首周,记者在多地直击招聘会现场及招工一线场景,感受返岗复工加速度和劳动力市场火热度。当前,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11部门联合部署的“2023年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专项服务活动正在全国开展,1至3月活动期间预计将为劳动者提供3000万个就业岗位。


    复工复产加速,跨省招工提前打响


    兔年伊始,浙江、福建、江苏等东南用工大省就展开跨省招工。由政府部门人员带队赶赴中西部省份,宣介企业岗位信息、讲解招工引工政策。


    正月初五至正月初七,浙江台州、杭州、宁波、温州、湖州等市分赴四川、云南、贵州、湖南等省份开展驻点招工。


    “走出去才是真正的招工。”绍兴市人社局副局长王奋说,“我们要抢抓务工人员返岗复工的‘黄金期’,跑好兔年稳经济的第一棒。”





    1月29日,求职者在安徽亳州-浙江临海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上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新华社发(刘勤利摄)


    同样还在春节假期,江苏苏州人社部门和10家重点企业就登上了跨省招聘专车,前往数百公里外的河南信阳招工。“电子、新能源等行业企业一季度订单都很好,劳动者需求也大。”苏州市人社局副局长谭国明介绍说。


    与苏州情况类似,福州等多地企业从春节前就开始加速复产满产,带来用工需求激增。福州市人社部门春节前对5000家重点企业的调查统计,预计春节后福州企业用人需求约9万人。


    “老乡,这是福州的企业和岗位情况,工资待遇和福利保障很不错,环境也很好。”正月初八上午,在湖南吉首世纪广场举行的劳务对接活动现场,远道而来的工作人员正热情地向求职者发放宣传材料。


    从正月初七至正月十五,福州在四川、云南、贵州、湖南、甘肃和宁夏6省份的10个地市(州)展开劳务对接,其间计划组织20余场招聘活动,提供岗位5000余个。


    按照春风行动部署要求,东西部地区正加力推进跨省劳务协作,更加精准高效对接用工需求。1月29日,四川与浙江、福建、甘肃、重庆人社部门签订《省际劳务协作框架协议》,协定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劳动力跨省流动、加强重点群体就业帮扶。


    “点对点”输送,专车专列护务工人员返岗


    “第一次坐‘务工专列’去上班,很开心。我们只申报了相关信息,其他都由政府帮助,包括上门接送、免费订票等。”拎着行李、戴着口罩,重庆永川区板桥镇村民夏前奎脚步轻快。


    1月30日,夏前奎等890名务工人员登上从重庆西开往广州南的D4881次动车。这是春节后由重庆开出的首趟务工动车专列。


    今年50岁的夏前奎,将返回广州一家建筑施工企业干活,日薪约300元。对他来说,这不仅是奔赴就业岗位,更是奔赴新一年的希望。“去年受疫情影响,工地停工挺长一段时间。今年要甩开膀子好好干,多攒些钱让家人过得更好。”


    从正月初六起,重庆已经为110万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出行服务,主要前往广东、浙江、四川、福建、湖北等地。后续还将开通超500次“直通车”,为务工人员返岗提供便利。


    除重庆外,1月30日,广西柳州、甘肃定西、贵州贵阳、云南昆明等多地均发出返岗复工服务专列,其中不少是根据务工人员返岗需求定制加开。


    带着政府发放的爱心礼包,云南省梁河县河西乡三锅疆村村民李仲香和几位村民一起搭乘务工专列前往广东惠州一家电子厂工作。“以前在家务农,今年政府帮忙推荐岗位,我想出去闯一闯。”李仲香说。


    今年春节以来,云南省人社部门通过组织1460多趟“务工专车、专列、包机”等“点对点”运输服务,已帮助4.93万名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促就业强帮扶,各类招聘活动密集开展


    1月29日,山东滕州“2023年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专场招聘”启动,128家企业共提供各类就业岗位7600余个。


    现场求职者络绎不绝,不少人手里拿着企业宣传彩页,眼睛扫视会场招聘牌,仔细寻找感兴趣的岗位信息。“来的企业很多,好些岗位都在家附近、待遇也可以,希望能从里面尽快找到一份合适的。”滕州市姜屯镇村民宋斌说。


    一季度,山东省春风行动计划持续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2200余场,预计提供就业岗位60余万个。


    1月29日,四川省“2023年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专场招聘”在广安市拉开帷幕,为求职者带来2.6万个就业岗位。活动当天,全省各地联动开展招聘活动74场,3000余家企业为群众送岗20余万个,入场求职者达10万人。


    2023年春风行动期间,四川省将以农村劳动者及就业困难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多方式、多层次开展专场招聘活动。预计将组织专场招聘活动约3000场,为劳动者提供200余万个就业岗位。


    1月25日以来,江苏各地已举办各类招聘活动763场次,累计帮助17万名劳动者求职并达成就业意向。


    江苏省人社厅副厅长张宏伟表示,在节后一个月员工返岗和企业招工的高峰期,将在省内外举办1000场次求职招聘活动,筹集发布不少于100万个就业岗位信息,确保节后返岗平稳有序、就业规模稳中有增,为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提供有力支撑。

    2023-02-01
  • “归雁”返乡就业创业,底气在哪

    春节假期结束,各地复工复产进程加快,新春招聘火热进行。在大量务工人员返岗就业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归雁”选择返乡就业创业。如何让他们更有底气在“家门口”就业创业?记者在湖南、江西、山东等地进行了探访。


    乡村产业发展拓宽返乡务工渠道


    最近,48岁的李猛在山东省枣庄市举行的“2023年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专场招聘”上,被枣庄市薛城区恒昌物业有限公司录用。“在外工作想念家里的老人和孩子,这两年一直想在家附近找个固定工作。”李猛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地方产业发展如何、能不能找到适合的岗位、薪酬待遇如何等问题,是“归雁”顾虑所在。


    在四川省广安市,因毗邻重庆,这个市依托重庆汽车产业优势形成特色配套产业,有效提升了就业承载力。“我们现有员工4000多人,其中,有2560人是吸纳本地务工人员转移就业。”广安比亚迪实业有限公司线束工厂生产部经理施俊说。





    1月29日,在四川省广安市思源广场,人社部门举办招聘会。(四川省人社厅供图)


    近年来,各地农业等产业发展迈上快车道,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产业兴,带来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增多,给返乡人员就业创业增强了吸引力。


    在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古贤镇古贤村,鲜艳欲滴的草莓从绿叶探出头,像红宝石一般透亮。一户户大棚里,果农来回穿梭,忙着采摘、分拣。一家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新红,正在温室大棚里指导采摘草莓。“我们合作社果蔬种植面积520亩,带动种植户25户,常年带动就业100余人。”


    江西乐平市的汪寿彬此前在深圳从事电子产品注塑工作,随着孩子学龄渐长,一直想回江西务工。2022年底,他了解到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电子信息产业比较发达,于是毅然返赣,并在信丰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待遇不相上下,离家还近。”汪寿彬说,在信丰县高新园区看到了许多上市企业,这让他更有信心。


    政策释放新机遇返乡创业有支撑


    “我们的材料没有任何防腐剂、添加剂,吃过的人都会成为回头客。”江西省鹰潭市客盈门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彭林元,制作各类中西式糕点超过40年,今年初,他选择返乡创业办企业。


    谈到为何选择返乡,彭林元说:“家乡的创业环境越来越好,政府的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帮助解决用地、用电、贷款等各种问题,企业投产很顺利。”


    2022年11月公布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农民工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推进返乡入乡创业,措施包括实施重点群体创业推进行动,推动创业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政策“打包办”“提速办”等。


    早在春节前的务工人员返乡高峰期,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就在眉山东站出站口设立“东坡区返乡人员服务点”,发放返乡创业政策宣传手册等。据了解,当地对于东坡区籍、市外返乡的务工人员,首次创业且正常经营1年以上,营业执照注册日期为2021年5月1日以后的,给予1万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


    在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符合条件的返乡创业人员将得到创业补贴、场租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支持。“比如场租补贴,县里会给予符合条件的创业者每月500元补助,连续发放三年。”纳雍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黄运说。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宋嘉卫介绍,为支持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峄城区人社部门将符合条件的个体工商户、合伙创业和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额度分别由20万元、60万元、300万元,提高到30万元、90万元、400万元。


    保障“归雁”就业期待更多实招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医疗、基础设施、子女教育、上升空间等方面也是返乡就业创业人员考虑的主要因素。持续保障“家门口”的打拼,还需要政府部门出更多实招、办更多实事。


    直播带货、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创造了大量就业创业机会。但是,一些返乡创业人员告诉记者,部分地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物流快递费用也普遍偏高,间接增加了运营成本,希望各方面能够继续完善农村物流、仓储等设施建设。


    加大技能培训,可以增强就业信心。黄运建议,可多开展技能型培训,结合市场需求提升劳动力综合素质,让他们能够掌握一技之长,稳定就业。


    鹰潭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叶庆国介绍说,当地将结合每年的春风行动,以乡镇为单位摸清培训需求,通过“一乡一品”方式,让培训机构有针对性地将叉车、电焊、烘焙等职业技能培训课程送到“家门口”。


    此外,鹰潭市信江新区正出台人才政策,内容涉及子女就学、租房、交通等一系列补贴措施。“务工人员到工业园区稳定就业,可在购买住房时申请补贴,其随迁家属可以在城镇无障碍落户,子女可以在城区学校入学。”信江新区公共事业服务中心主任施金卫说。

    2023-02-01
  • 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可在上次认证后一年内任意时间进行

    新华社北京1月30日电(姜琳、郭晓蕾)记者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获悉,目前,各地正在有序开展2023年领取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工作。与往年一样,参保人员可在上次认证后的12个自然月内任意选择时间进行认证。


    人社部养老保险司副司长亓涛介绍说,老年人可以通过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网站或“掌上12333”等官方手机应用,进行人脸识别认证;在境外居住的,还可以通过外交部“中国领事”手机应用完成认证;高龄老人和行动不便的特殊群体可以提出上门认证申请,社保经办机构会提供上门服务。


    据了解,近年来,人社部门取消了领取养老保险待遇资格集中认证,并已初步构建了以信息比对为主、社会化服务和远程自助认证相结合的认证新机制,努力实现寓认证于服务、寓认证于无形,尽量减少对老年人的打扰。


    “除个人进行人脸识别认证以及由人社部门上门认证外,我们还在加快推进大数据比对认证。也就是社保经办机构通过与公安、民政、卫生健康、交通运输等部门实现数据共享,不需要本人进行任何操作,即可完成认证。2022年,全国已有大约三分之一的退休人员是通过数据比对方式完成认证的,以后这个比例会越来越高。”亓涛说。

    2023-01-31

  • 首 页  上一页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