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租房者租得放心住得安心

    住房租赁首部地方性法规将施行——

    让租房者租得放心住得安心



    程硕作(新华社发)

    核心阅读

    租约结束房东不愿退押金、刚交完房租中介就拿钱跑路、房屋内残存的甲醛危及租户健康……近年来,租房市场出现一些乱象,不仅损害承租者的合法权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

    不久前,《北京市住房租赁条例》正式公布,并将从今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住房租赁的首部地方性法规,明确提出坚持租购并举,保护租赁关系,推动租赁市场监管制度化。《条例》将带来哪些影响?记者就此进行了走访。

    坚决发展住房租赁市场

    “太坑了。”提起第一次在北京租房的经历,刚刚大学毕业的小王不禁感叹。去年,小王和朋友来北京实习,为了省钱,选择在社交平台上寻找直租房。看到一个声称“价格便宜,家具齐全”的帖子后,小王迅速联系房东。为了能到北京后马上入住,小王和朋友没有实地查看,就通过“押一付三”形式定了房间。

    然而,等小王和朋友实习结束准备退租时,房东却以他们损坏了空调为由拒绝退还押金,而小王表示两人根本没有用过空调。经维修师傅查看,空调是由于缺氟导致芯片烧坏无法使用。房东坚持不肯退押金,甚至还要求小王缴纳房间空置费,以弥补耽误租房造成的损失……

    和小王一样,不少人在租房中都有过被坑的经历。近年来,北京庞大的住房租赁规模和复杂的租赁关系引发了一些矛盾纠纷。“黑中介”、甲醛超标、违规使用租金贷、哄抬租金、抢占房源等乱象时有发生。加强住房租赁市场管理,保证承租者住房权益,成为北京社会治理面临的一道现实课题。

    今年9月1日,历时8年修订出台的《北京市住房租赁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即将正式施行,内容共包括六章、七十五条,囊括了房屋租赁的多个方面,为规范住房租赁市场指明了方向。

    北京房地产中介行业协会秘书长赵庆祥指出,《条例》有很多特点:适应新形势,将“房住不炒”“职住平衡”“住有所居”等中央精神写成法条。

    在北京出台此次《条例》之前,国家就一直致力于对住房租赁市场的规范和约束。早在2017年和202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就分别对《住房租赁和销售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住房租赁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过意见。既然全国性的《住房租赁条例》已在酝酿,为何还要专门出台北京市版的《条例》?

    “作为首都,北京的住房租赁市场有其特殊性。”在北京大学房地产法研究中心主任楼建波看来,一方面,北京住房租赁市场存在结构性的供需失衡,小户型房屋较少,租金价格较高;另一方面,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和人口资源环境情况与其他城市不同,须结合本市实际进行操作性的细化。

    “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法律法规层面的保障不可或缺,通过出台地方性住房保障条例、住房租赁条例才能有效规范租赁市场,更好解决新市民的居住需求,在全国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分院院长张波说。

    保护承租人合法权益

    梳理《条例》,很多规定旨在精准解决租赁双方的诸多难题,不少表述令人眼前一亮。

    专家指出,《条例》的一大亮点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对承租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比如,规定出租人不得以停水停电、暴力威胁等非正常手段驱赶租客提前收回租赁住房;出租住房不得打隔断改变房屋内部结构,起居室、厨房、阳台等不得单独出租用于居住;房屋要符合国家和本市关于建筑、治安、室内空气质量等安全规定和标准。

    人们关心的租金上涨问题也有了明确规定。《条例》建立了极端情况下对租赁市场的应急处置和租金干预机制。住房租金明显上涨或者有可能明显上涨时,政府可以采取涨价申报、限定租金或者租金涨幅等价格干预措施;房地产经纪机构不得哄抬租金,其提供中介服务收取的佣金一般不得超过一个月租金。

    此前“暴雷”的长租公寓运营企业,也是《条例》重视的对象。“《条例》规定,住房租赁企业向承租人收取的押金一般不得超过一个月租金,并按照规定通过第三方专用账户托管,最大化规避了企业挪动租客押金等可能产生的风险。”张波表示,“《条例》对于居住环境也提出了细化要求,加大了长租公寓运营企业的责任,促进长租公寓后续运营的规范性。”

    依托住房租赁管理服务平台,实现租赁合同网签备案、押金托管、租金监管和租赁数据在住房和城乡建设、市场监督管理、公安、教育等部门间的共享,是此次《条例》的又一大亮点。“通过平台完成在线签约后,出租人不必再到公安部门办理出租登记,承租人可以凭租赁合同登记备案编号申领居住证,办理积分落户、子女入学、公积金提取等公共服务事项,真正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这也是提升监管效果的一大创新。”楼建波表示。

    监督管理有了,培育发展也不能少。《条例》突出监管和服务并重理念,一方面建立了住房租赁行业的准入管理制度,加强对违法违规住房租赁行为的处罚,另一方面也鼓励多渠道增加租赁住房供给。

    赵庆祥还列举出《条例》的其他创新之处:实现了对住房转租经营和住房租赁经纪的分业监管、分业发展;创新了管理制度,明确将住房租赁活动纳入基层治理体系,建立市区统筹、街乡负责、条块结合、居村协助的治理机制;根据目前住房租赁矛盾纠纷多发、主体分散、形式多样、金额不高、调处解决不畅的特点和问题,建立了住房租赁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等。

    推动住房租赁市场监管常态化

    《条例》推动了住房租赁市场监管的常态化,但作为一个新生的市场,住房租赁市场的经营模式还在不断探索之中,很多问题还需继续完善。

    专家认为,住房租赁市场存在问题的根源,是租房市场的供不应求,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还是增加市场上租赁住房的供给量。

    目前,北京市大力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北京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15万套,竣工各类保障房8万套。此次《条例》也提出,鼓励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

    《条例》真正落实到位还需要配套制度共同推进。专家建议,尽快出台相关实施细则、监管措施细则等一系列配套规定,完善政策体系,促进《条例》落地。

    《条例》对一些需要另行制定的细则作出了明确规定。比如,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负责制定和完善住房租赁合同示范文本、房屋状况说明书示范文本等,供租赁当事人、住房租赁企业、房地产经纪机构参考使用,并制定押金托管和租金监管的具体规定。

    有专家表示,《条例》中的有些表述还不够明确。比如,《条例》提出,住房租赁和房地产经纪分业经营,在第三章中,对住房租赁企业应该具备的自有资金、专业人员和管理能力等提出了要求,而对房地产经纪机构的准入条件和另行规定却没有明确说明。

    《条例》提出了增加房源供给的方式,但具体如何实施,还需随着租赁实践的推进,进一步修订完善。“比如,对农租房如何盘活利用、非居住存量房屋如何规范改建为租赁住房等问题还需进行摸索总结,把通过实践证明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上升为法条,吸收为《条例》的内容。”赵庆祥说。

    《条例》提到,租期内不得随意调整租金,并倡导租赁当事人签订长期租赁合同。对此,楼建波表示,在实际情况中,租金一年一变是常态,租期内不允许随意调整租金可以保护承租人利益,但是不利于形成长期租赁关系。他建议建立租金调节机制,随着通货膨胀和CPI变化适当调整租金,从而建立稳定的长期租赁关系。

    “《条例》基本上对现存的、比较集中的住房租赁痛点和难点问题都开出了药方,特别是对人民群众租房的揪心事、闹心事、烦心事给出了解决方案。《条例》出台后,关键还要出台配套政策,只有贯彻落实到位,才能进一步补齐租赁市场短板,让租房者租得放心、住得安心。”赵庆祥说。

    2022-08-09
  • 经济企稳回升 多地持续高温 用电高峰,保供持续发力

    虽已立秋,多地气温仍居高不下。7月份,全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高,245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突破7月历史极值;同时,疫情防控形势向好、稳增长政策落地发力,企业复工达产节奏加快,电力负荷屡创新高。





    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司长何洋介绍,7月15日,全国最高电力负荷达12.6亿千瓦,当日发电量达285亿千瓦时。在“七下八上”负荷高峰期,用电负荷预计还将继续攀升。当前煤炭电力保供各项工作进展如何?记者进行了采访。


    煤炭——


    加大产运需各环节顺畅衔接,抓住“保量”和“稳价”


    内蒙古鄂尔多斯,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补连塔煤矿的综采工作面一派繁忙。轻点启动按钮,采煤机缓缓向前移动,一刀割下来,就有2300吨煤落入刮板运输机,经过洗选加工等环节运往全国各地。


    “用电高峰期,差不多每隔10分钟,就有一列运煤火车从这里出发。7月份,我们自产煤完成1453万吨,同比增加41万吨。”神东煤炭总调度室主管王成才介绍。今年上半年,国家能源集团完成18个煤矿5800万吨产能核增;煤炭产量3亿吨,铁路运输量2.3亿吨。


    煤炭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压舱石”。今年以来,国际煤炭供需偏紧、煤价高位波动。我国进口煤成本增加,上半年进口煤炭1.15亿吨、同比下降17.5%,这对立足国内做好煤炭保供稳价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看产量,原煤生产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煤炭产量21.94亿吨,同比增长11%。今年以来,核准煤矿项目先进产能3770万吨/年,调整建设规模增加产能900万吨/年,并推动试生产产能6000万吨/年。


    看运力,电煤运输平稳有序。用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主要通道能力,7月份国家铁路发送电煤超1.3亿吨,同比增长40%。


    看价格,动力煤长协价格基本平稳、市场价格高位波动。7月份,秦皇岛港5500大卡动力煤中长期合同价格719元/吨,与5、6月份持平,同比上涨71元/吨。


    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副司长刘涛介绍,近日,国家能源局已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电煤中长期合同履约监管工作,督促煤炭企业提高履约兑现率,严格执行国家政策,提高电煤稳定供应水平。


    加快推进储煤设施建设、加强煤炭储备能力建设,是平衡电煤供需波动性、保障高峰期用煤需求的一项重要举措。6月份,山东电网用电负荷5次刷新纪录,最高9757.6万千瓦,并持续保持高位。


    “我们从内蒙古、陕西调运60万吨资源进行储备,在曹妃甸港、秦皇岛港等地市场化采购110万吨动力煤,有效弥补了省内自产资源储备缺口。”山东能源集团营销贸易公司总经理夏竞介绍,截至7月28日,集团的政府可调度煤炭储备量超过584万吨,同时,今年新规划建设的8个煤炭储备项目也在加快开展。


    发电——


    煤电非计划停运规模降至多年来最低水平,清洁能源发电较快增长


    在中国华电集团莱州电厂,4台百万千瓦燃煤发电机组稳定运转。“今年前7月,累计完成年发电量超105亿千瓦时。8月2日的发电量达9101万千瓦时,负荷率92.5%,创历史新高。”莱州电厂副总经理曹善勇说。不仅如此,电厂正推进机组的供热改造、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进一步降低供电煤耗。


    当前,煤电仍是我国最主要的电源,以不足50%的装机占比,生产了全国约60%的电量,满足了超70%的高峰负荷需求。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统计,截至6月底,纳入电力行业燃料统计的发电集团燃煤电厂煤炭库存9601万吨,同比提高42.6%,电煤库存可用天数22.4天。当前,煤电非计划停运和出力受阻规模降至多年来最低水平。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有关负责人也谈道,今年以来电煤市场价格整体前涨后稳,持续在高位震荡,大型发电集团到场标煤单价同比上涨34.5%,仍有超过一半以上的煤电企业处于亏损状态,部分企业现金流紧张。“建议切实有效增加电煤有效供应、强化中长期合同机制的同时,完善相关政策支持煤电企业纾困。”


    煤电支撑用电高峰的同时,水电、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同样“大显身手”。白鹤滩水电站投产机组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我国首个单体百万千瓦级陆上风电基地正式投产、首座潮光互补型光伏电站全容量并网发电……今年以来,多个清洁能源发电项目建成投产。


    截至6月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4.4亿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1.8亿千瓦,占总装机比重为48.2%,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绿色低碳转型效果继续显现。从发电量看,上半年,水电、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量超1.2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8%。


    “从目前电力投资增速以及各地规划情况看,电力供应总体是有保障的。随着重点电源、输电通道的陆续投产,局部地区电力供需紧张的局面会逐步得到改善。”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有关负责人说。


    电网——


    智能巡检保障安全运行,优化调度助力削峰填谷


    电力要从发电厂顺利抵达用户侧,中间还得经过一道重要的输配电网环节。为了确保用电安全,既要保障输配电设备和线路的安全运行,又要通过大电网优化电网调度,做到电力余缺互济、削峰填谷。


    智慧巡检提升运维效率。室外高温炙烤,在南方电网广东广州供电局500千伏狮洋巡维中心,运维人员“一键下达”高温高负荷特巡工单:空中的巡检无人机、地面的巡检机器人齐出动,通过激光测距、红外测温等检查,让设备异常难逃“火眼金睛”。“智能联合自主巡检系统‘上岗’后,故障测寻平均时间由原来的40小时缩短为3小时,实现了效率和安全的双提升。”广州供电局生产技术部经理吴小科介绍。


    跨省输电助力余缺互济。8月3日22时30分,随着来自浙江的50万千瓦电力通过华东电网送到安徽,浙江安徽两省完成了今年迎峰度夏的第三十七次电力置换互济。“浙江工业用电负荷比重大,最大用电负荷常发生在白天,而安徽的最大电力负荷常发生在晚间,最大负荷的时段差异让电力余缺互济有了基础。”国网浙江电力发展部副主任叶炯介绍。根据约定,今年迎峰度夏期间,在7:00—8:30和15:30—17:30由安徽送电浙江,19:00—22:30由浙江送电安徽。


    需求响应实现削峰填谷。供给侧发力之外,通过需求侧响应,利用市场化方式引导电力用户主动错峰、避峰,同样可以促进电力电量的供需平衡,提高电网实时调节能力与安全水平。


    “我们签订的响应负荷量是1800千瓦,响应时间从早上10时到晚上10时,即使只响应八成的负荷量,一天的补贴也有7000元左右。”今年,戴卡凯斯曼成都汽车零部件公司与当地供电公司签订了主动错避峰负荷响应协议,企业设备科副科长陈志算了一笔账。截至8月2日,国网四川电力主动错避峰负荷资源库已签约用户4493户,签约响应能力超500万千瓦,占全省用电最高负荷的10%左右。


    接下来,如何更好保障用电高峰期间的电力供需平衡?“全国电力供需总体紧平衡,华东、华中、南方区域部分省份用电高峰时段电力供需偏紧,华北、东北、西北区域电力供需基本平衡。”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有关负责人建议,继续统筹产、输、配、用等各重点环节:


    一是增效挖潜保障电力可靠供应。加强在役机组运行管理,减少非计划停机、受阻情况,保障机组稳发满发。最大限度挖掘各品类电源顶峰发电潜力。优化跨区域电网间的开机备用、错峰支援、余缺调剂,全力保障高峰期间电力供需平衡。二是充分发挥跨省跨区通道作用。加大对地方政府协调力度,增加跨省跨区电力交易。三是扎实做好需求侧管理及有序用电工作。完善需求响应价格补偿机制,加快出台全国性需求响应政策和价格机制,推动有序用电向市场化的需求响应转变。(记者丁怡婷)

    2022-08-08
  • 两部门发文破解异地就医堵点难点 跨省就医结算有了明确时间表

    国家医保局、财政部近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基本医疗保险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的通知》明确,2025年年底前,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率提高到70%以上,基本实现医保报销线上线下都能跨省通办。这意味着,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有了明确的时间表,下一步,相关部门要着力破解异地就医结算堵点难点,进一步减轻群众异地就医负担。





    异地就医相关工作是事关广大患者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其中,医保经办服务和费用结算是推动政策落地的重要环节,也存在一些堵点和难点。比如,备案流程不清晰、备案有效期长短不一、材料申办手续繁杂、长期跨省居住人员在备案地和参保地不能双向享受待遇、跨省临时外出就医人员备案后报销比例偏低等,群众要求改善的呼声较高。


    新规对异地就医的堵点和难点进行系统性梳理和整合,在此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着力减少地区差异。比如,统一了住院、普通门诊和门诊慢特病费用跨省直接结算政策,执行“就医地目录、参保地政策”基金支付政策,“先备案、选定点、持码卡就医”异地就医管理服务流程;进一步规范异地就医备案政策,外伤、急诊抢救等统一明确被纳入直接结算范围,让患者在外突发紧急情况需要急救时,不必过于担心费用保障问题。这些政策均让异地就医有了更可靠的保障,将大幅改善群众就医体验。


    如何将政策尽快落地,是摆在各地职能部门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这需要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对照通知要求,在宏观层面统筹推进,在微观层面周到安排,并在实际操作中探索出更多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仅要打通结算平台,加强网络终端建设,推进医保信息数据共享,还要加快医保制度整合,提高医保精细化管理水平,确保异地就医结算高效顺畅、平稳安全。


    不过,也要认识到,方便群众异地就医,不仅要解决结算便利性的问题,还要在破解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上下功夫。目前,我国医保基金的统筹层次大部分在地市一级,各地缴费和保障水平不统一,医保药品目录、诊疗、服务设施更是千差万别。我们在推进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同时,要注意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和布局,进一步推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从根本上降低就医成本,让群众就近得到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吴佳佳)

    2022-08-08
  • 发展提速 机构布局养老金融各有侧重

    在相关政策支持下,今年金融机构布局养老金融走上“快车道”。银行业方面,第二批试点机构养老理财产品迎来“首秀”,养老储蓄试点渐行渐近;保险公司积极参与第三支柱建设,在创新产品等方面稳步推进,截至6月末,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累计投保件数19.6万件;基金公司持续完善产品线,提升相关产品收益。


    业内人士表示,在养老金融方面,金融机构将更加专注于权益类理财产品或资管产品的研发与创新,且更加重视专业人才储备、投资者教育及投顾业务。同时,市场普遍认为,更多个人养老金制度相关配套政策也将加快完善。


    养老理财、养老储蓄渐次铺开


    今年以来,银行业在养老金融领域布局日益扩大,继养老理财试点落地后,养老储蓄业务也将开闸。


    银保监会和央行日前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特定养老储蓄试点工作的通知》称,自2022年11月20日起,由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在合肥、广州、成都、西安和青岛市开展特定养老储蓄试点,试点期限暂定一年。从产品来看,特定养老储蓄产品包括整存整取、零存整取和整存零取三种类型,产品期限分为5年、10年、15年和20年四档,产品利率略高于大型银行五年期定期存款的挂牌利率。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本次试点城市涵盖华东、华南、华北和西南地区,而四家大型商业银行机构网点多,线上线下服务渠道丰富,存量客户群体庞大,在四大行率先进行养老储蓄试点,有助于更好满足具有养老储蓄需求的居民,最大限度方便更多的居民办理养老储蓄业务。


    分析人士表示,此次推出的特定养老储蓄产品期限较长,在5年至20年,利率较为适中,适合风险偏好较低、对流动性要求不高、追求固定收益的群体,与居民长期养老需求比较契合。


    在养老储蓄试点渐行渐近的同时,第二批试点机构养老理财产品也迎来新动向。中邮理财首只养老理财产品于8月3日正式开售,产品名称为“中邮理财邮银财富添颐·鸿锦封闭式系列2022年第1期养老理财产品”,产品类型为固定收益类,发行范围为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10个试点城市,产品初始计划募集规模上限为30亿元。


    尽管目前第二批养老理财试点机构中,其余5家发售时间尚未明确,但据记者了解,相关产品名称已经定好。整体来看,产品在设计理念上大多突出长期性、稳健性、普惠性等特点,风险等级相对较低,投资门槛相对较低,1元起购,期限相对较长。


    董希淼认为,商业银行应着眼于养老市场长远发展,构建更为完善的养老金融体系,抓住资管、存款、托管等直接业务机会,挖掘账户、发卡、结算等间接业务机会,推动健全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在缓解我国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的同时实现自身发展。


    各类机构各有所为


    不止银行,保险机构、公募基金等金融机构也在积极开拓养老蓝海市场。


    作为养老金融市场较早的涉足者,保险业具有独特的价值,截至目前,已有多家险企参与第三支柱建设,在创新产品等方面稳步推进,并不断向各细分领域迈进。


    银保监会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具有养老属性的商业保险已积累超4万亿元长期养老资金,创新性的商业养老金融试点成效明显。


    其中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已走过逾一年历程。期间,银保监会持续扩大参与保险公司主体,并将试点范围拓展至全国。最新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累计投保件数19.6万件,其中新经济、新业态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投保2.96万件。


    公募基金也是资本市场和养老金融领域的重要力量。此前证监会就《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对个人养老金可投资的基金产品标准要求以及基金销售机构的准入门槛等进行明确,为相关业务的开展提供更加明晰的操作路径。


    作为首批养老目标基金管理人,中欧基金已布局3只产品。中欧基金方面介绍,公司已成立养老金业务部,专门服务个人养老金相关投资研究工作的负责人有着丰富的大类资产配置和管理经验。上投摩根基金表示,将充分结合全球视野和本地洞察,在养老金的产品设计、投资研究、客户服务等方面,引入海外成熟养老策略,积极开拓产品创新,为投资者提供多元化、专业化、国际化的养老解决方案。


    开源证券非银金融首席分析师高超预计,后续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推开后,将纳入长期业绩良好、适合个人养老金长期投资的基金,长期收益率突出的头部基金公司竞争优势或更强。


    更多配套政策将出


    “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实施后,将成为家庭理财的重要资产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具有开设个人养老金账户资格的人数多达7亿人,数量可期。”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认为,接下来,在养老金融方面,金融机构将更加专注于权益类理财产品或资管产品的研发与创新,且更加重视专业人才储备、投资者教育及投顾业务。


    市场普遍认为,更多配套政策也将加快完善。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法规部主任綦相表示,目前,相关配套政策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征求意见,出台的具体时间,还要视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整体工作进度来确定。


    人社部方面也表示,将出台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下一步将会同相关部门制定配套政策,确定个人养老金制度试行城市。


    在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执行研究员张盈华看来,个人养老金制度试点城市应具备以下条件: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劳动者参与意愿强、税务征收基础好、金融基础设施全、信息平台建设佳,已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试点城市首当其冲。


    张盈华建议,可以加快建立和推出合格养老金产品目录,对特殊情况下“提前支取”应有例外规定,例如应急、大病、子女教育等需求,允许规定时限和额度内提前支取,并对补税、归还等作出具体规定,增强账户管理弹性,提高个人养老金吸引力。(记者向家莹)

    2022-08-05
  • 7年间,中国宽带网络平均下载速率增长近14倍

    自2015年首次提出“提速降费”以来,我国宽带网络平均下载速率从2014年底的4.25Mbps提升至2021年底的62.5Mbps,增长近14倍;固定宽带单位带宽和移动网络单位流量平均资费降幅超95%,各项降费举措年均惠及用户逾10亿人次,累计让利超过7000亿元。网速提上去,资费降下来。信息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中有更多获得感。





    互联网社会,特别是进入5G时代,高质量网络体系已成为数字经济发展底座,各领域的快速发展都需要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信息网络。自2015年首次提出“提速降费”以来,我国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取得了什么进展?迈入新阶段,“双千兆”网络协同进展如何?记者采访了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有关负责人及相关企业。


    平均资费降幅超95%


    千兆光网从无到有,具备覆盖4亿户家庭的能力


    “网速很快,几乎不卡!”前不久,北京市朝阳区的李琴家里接入了千兆宽带,“百兆升级千兆后,十几秒就能下载一部高清电影。”李琴选择的是北京移动5G畅享套餐,只需办理相应的5G手机套餐,便能领取千兆宽带权益,享受移动和固定场景下高速率、低延时的网络服务。


    网速提上去,资费降下来。李女士的畅快上网经历是近年来我国持续提速降费的一个缩影。


    “网络提速降费7年间,我国网络发展水平显著增强,服务质量明显改善。”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7年来,网速一提再提。根据第三方机构发布数据,我国宽带网络平均下载速率从2014年底的4.25Mbps提升至2021年底的62.5Mbps,增长近14倍,固定宽带平均下载速率在182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六位,移动网络平均下载速率在141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九位。


    7年来,资费一降再降。2015年以来,三大运营商先后取消手机国内长途漫游费、流量漫游费,推出“流量当月不清零”“提速不提价”等降费举措。截至今年5月,固定宽带单位带宽和移动网络单位流量平均资费降幅超95%,企业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降幅超过70%,各项降费举措年均惠及用户逾10亿人次,累计让利超过7000亿元。


    网速提上去,得益于网络建设的不断加快。7年来,从铜线到光纤,从4G普及到5G商用,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看固定网络,截至今年5月,光纤宽带用户占比从2014年底的34.1%提升至94.8%,位居全球第二,千兆光网从无到有,具备覆盖4亿户家庭的能力;看移动网络,4G基站规模占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建成开通5G基站超185万个。


    资费降下来,助力网络融合应用加速涌现。7年来,各类移动APP快速发展,电子商务、远程办公、视频直播等互联网应用全面普及,大幅提升社会运转效率。“互联网+”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不断创新,不断提升公共资源全民共享水平。


    每万人5G基站数12.1个


    以建设“千兆城市”为抓手,“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加速推进


    回望7年间,网络提速降费成效显著。


    “以千兆光网和5G为代表的‘双千兆’网络,能向单个用户提供固定和移动网络千兆接入能力,具有超大带宽、超低时延、先进可靠等特征,二者互补互促,构成新型基础设施的承载底座。”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统筹推进5G和千兆光网协同发展作为推进网络提速降费的重要举措,既有利于保持我国通信产业全球领先地位,也将持续助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去年3月,工信部印发《“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部署实施“百城千兆”建设工程。1年多来,以建设“千兆城市”为抓手,“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正加速推进。


    ——网络能力实现跃升。


    在北京,联通和电信利用同一设备承载两家5G网络业务,通过共建共享降本增效,目前已实现五环路内5G信号连续覆盖,行政村以上地区5G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在江西上饶,通过创新设立5G通信综合服务窗口,实现千兆网络基础设施同水电气等市政设施“多图联审、一站服务”。


    1年多来,城市5G和千兆光网的网络能力提升取得新进展。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每万人5G基站数达到12.1个,所有地级市城区、县城城区和92%的乡镇镇区实现5G网络覆盖;千兆光网宽带接入用户规模超过5500万户。


    ——应用创新活力增强。


    联手多种新兴技术。在特高压换流站主控室内,只需登录“讯飞声纹AI听诊系统”,工作人员便能精准把脉电力设备运行情况。借助5G网络,声纹识别正成为电力巡检的新助手。“利用5G低时延、高稳定性特征,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进行数据的实时处理和反馈预警,由此构建起了远程设备检测体系。”国网安徽电科院输变电技术中心主管张晨晨说。


    赋能更多行业。今年“618”购物节期间,京东物流长沙“亚洲一号”智能物流园区内,百余台搭载5G网络的AGV智能拣选机器人正式投用。在5G加持下,机器人作业效率大幅提升,单日峰值拣货件数超过11万件。


    “目前,北京、上海、天津等29个城市已建成首批千兆城市。”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总体看,开展千兆城市建设评估工作有效带动了5G和千兆光网建设覆盖、应用普及和行业赋能,促进各地推出了各具特色的支持政策,为“双千兆”网络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融合应用案例累计超2万个


    释放网络潜力,鼓励产业各方加强合作,共同开展5G融合应用技术创新


    当前,信息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


    近年来,5G、千兆光网在工业制造、物流港口、医疗、教育等更多行业深化融合应用,案例累计超过2万个,有效促进产业转型发展。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网络提速降费已取得积极进展,但在深入推进实施中,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业内专家表示,从应用水平看,目前网络基础设施已具备千兆速率接入能力,但高速应用还不够丰富,部分场所还存在进场难、进场贵等问题,使得网络潜力尚未充分释放。从覆盖范围看,尽管行政村和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已实现宽带网络覆盖,但部分边疆、林区、交通要道沿线等还存在信号薄弱区域,网络覆盖还需持续深化。


    放眼未来,如何为更多人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


    ——提速更稳健。


    一方面,按照适度超前原则,深化城市地区网络覆盖,按需向乡镇和农村地区延伸。据了解,目前工信部正组织2022年度千兆城市建设评估,到2023年底将推动建成100个千兆城市。下一步还将联合财政部继续推进电信普遍服务,进一步提升林区等地区信息通信网络覆盖。


    另一方面,以用促建,推动5G、千兆光网应用规模化发展。国网绍兴公司联合华为研发电力5G虚拟专网综合管理平台并投入运行,大幅降低电网运营成本;中兴通讯联手中国电信,以5G网络实现精益生产,落地产品智能质检、货物精准配送等30余个生产场景。据介绍,下一步工信部将鼓励产业各方加强合作,共同开展5G融合应用技术创新,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已推广的解决方案。


    ——降费更精准。


    “随着提速降费工作不断深入,新阶段降费的重点方向将从‘普惠降费’持续转向‘精准降费’。”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有关负责人说,针对公众用户,主要推动基础电信企业为脱贫户、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推出有针对性的具体降费举措,持续扩大受惠群体范围。针对企业用户,将推动降低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对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中小微企业推出特殊优惠和减免政策,切实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助力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2022-08-05
  • 个人养老金制度出台投资需求上升 养老基金迎发展机遇

    近期,公募基金对FOF(基金中基金)产品的布局明显提速,仅7月份以来就有接近30只FOF新品首发或成立,其中包括多只养老FOF产品。业内人士指出,在个人养老金政策持续推进落实的大背景下,养老FOF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更有望带动整个FOF市场发展,从而更好服务居民财富管理的需求。





    “基金中基金”市场回暖


    所谓FOF基金,是一种专门投资于其他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如果说基金是一篮子股票,那么FOF基金就是一篮子基金。通过专业投资者对基金的筛选,进一步优化基金投资的效果。


    通常来看,基金的投资范围包罗万象,几乎包含了绝大多数可投资的资产:股票、各类指数、债券、货币、黄金等大宗商品。而FOF产品,可以直接投资于各类基金,是便捷实现各项大类资产配置、节约配置成本的投资工具。而且FOF能够实现对基金市场全覆盖,优中选优,还能投资场内基金,把握场内外折价套利的机会。


    近年来,我国公募FOF市场整体规模呈现稳步增长态势。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2日,全市场共有322只FOF基金,总规模达到2262.17亿元,较年初增长39.76亿元。同时受近期市场回调影响,FOF产品的业绩收益也开始企稳回升。近3个月,在整体取得正收益的同时,共有50只产品总回报超10%。


    相比其他产品类型,FOF产品具有波动小、下行风险低的特点。鹏扬基金表示,FOF产品的优势在于灵活的动态资产配置。尤其在股票震荡市场或表现不佳的情况下,FOF产品在资产配置上的优势更能凸显。以2021年为例,全市场94%的FOF产品实现了正收益,而主动权益基金仅68%实现了正收益。2022年上半年,大多数权益基金都遭遇较大幅度回撤,部分基金甚至创下历史最大回撤纪录,而FOF基金在同样的情况下回撤幅度则相对较小,更好地保护了投资者的持有体验。


    值得关注的是,6月份和7月份以来不管是FOF产品的发行数量,还是发行份额较前几个月均有较大提升。对此,鹏扬基金多资产策略部总监唐正东认为,首先,权益市场经历了上半年的“深V”行情之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相比之前有所降低,反映出投资者更趋成熟和理性。由于FOF基金具有天然的二次分散风险、较低回撤的特点,故在此时布局FOF基金,相比其他类型的公募基金,有着较好的风险收益比优势,能够吸引更多的市场资金。


    “其次,权益市场在4月下旬以来大幅反弹之后,单边式上涨格局可能发生变化,投资者需关注更多因素,一是海外的宏观环境尚未完全转向对风险资产友好,二是除个别极高景气、基本面强劲的热门赛道,其他板块在半年报业绩发布窗口期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在政策进一步加码或者基本面超预期改善出现之前,市场大概率会进入震荡走势。在这样的背景下,FOF基金无论是从市场的适配性,还是从建仓的时机来说,都是较好的发行募集档口。”唐正东说。


    此外,有多位业内人士指出,FOF产品的布局加快,与养老FOF产品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各大基金公司在政策的引导推动下,主动提前布局养老FOF,为未来国家引导个人养老金投资养老FOF产品做好准备。


    养老产品持续扩张


    今年4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标志着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出台,“个人养老金”新时代开启。6月份,个人养老金的重要配套制度《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发布,提出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募基金,拟优先纳入养老目标基金,未来进一步扩充产品范围,FOF基金的发展有可能迎来“高光时刻”。


    自2018年8月首批养老目标基金获准发行以来,伴随着养老金投资需求的上升与相关制度的不断推出,养老FOF产品的数量规模迎来持续扩张。鹏扬基金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场已累计有195只养老FOF产品,规模合计1057亿元。


    作为养老第三支柱的重要补充,公募养老产品目前以养老目标FOF产品为主。其中,目标日期型养老FOF依照下滑曲线进行大类资产配置,以投资者退休日期为目标,依照下滑曲线进行大类资产配置,随着目标日期的接近,基金的资产配置方案相应发生变化。而另一种产品——目标风险型养老FOF产品则设定固定产品的风险水平,根据特定的风险偏好,设定权益类资产、非权益类资产的基准配置比例。


    值得一提的是,《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中明确,在个人养老金制度试行阶段,拟先行纳入最近4个季度末规模不低于5000万元的养老目标基金。根据相关测算,截至上半年末,符合条件的养老目标基金名单已接近百只。


    华夏基金表示,目前公司已经积累了21年养老投资管理经验,不仅建立了适合养老金管理的制度框架,配备了资深投资经理,还借鉴国际先进的资产配置理念、积累了丰富的FOF管理经验,打造了一套关于资产管理理论系统和专家全方位资产配置系统,搭建了完善的产品线,更注重持续开展投资者教育和陪伴工作。同时,随着个人养老金政策的逐步落地,华夏基金将发挥专业优势,在养老产品和服务上用心耕耘。


    作为业内最早一批参与个人养老金业务的基金管理公司,银华基金在2016年成立了FOF投资管理部,主要从事针对个人养老金业务的养老目标基金的投资和研究,部门已经陆续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搭建完成FOF所需的交易及估值系统,建立和完善了FOF


    相关风险管理制度。公司成立了独立的FOF投资决策委员会,负责FOF产品的投资决策管理。此外,银华还组建了投顾团队,以个人养老金投资作为重要投顾场景,在各大线上平台推出多种投顾产品和服务。


    推动形成多赢局面


    FOF产品的表现也一直是投资者关注的重点,随着公募基金二季报披露的完成,公募FOF市场的整体情况也浮出水面。在二季度A股市场震荡回暖的背景下,公募FOF基金整体上增加了权益持仓。根据Wind数据统计,二季度FOF重仓基金中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市值增加270亿元,占FOF重仓基金市值增量的97.6%。股票型和混合型重仓基金市值占比相比一季度增加1.77%至75.9%。货币市场型和另类投资重仓基金市值分别下降1亿元和8亿元。


    此外,FOF基金作为专业投资者,其持基动向对普通投资者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二季度重仓材料和工业行业的基金获得了FOF的青睐,易方达供给改革等5只重仓材料和工业行业的基金进入重仓增持榜前十。


    对于下半年FOF基金的投资机会,唐正东认为,从努力追求绝对收益的角度出发,低回撤、长期收益风险指标优秀的FOF基金会是较为谨慎和稳健的投资选择。对于大多数中等或中低风险偏好投资者来说,当前阶段回避市场风险比获取较高的超额收益更为重要。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随着个人投资者对FOF基金的熟悉和认同,FOF未来将在投资策略多样化、产品类型多元化、管理方式多元化等方面出现积极的变化,市场整体规模有望进一步提高。


    “FOF的发展有助于帮助基金投资者建立适配、专业与多赢的格局。”大成丰华稳健六月持有FOF基金经理吴翰表示,FOF的发展将进一步帮助建立投资者适当性原则,即投资者应该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去选择适当的产品。同时,FOF管理人通过专业的资产配置和基金优选策略,帮助基金投资者通过资产配置来分散风险,平滑产品净值的波动,力争构建出风险收益比最佳的基金组合。


    总的来看,FOF的发展有利于形成个人投资者、FOF管理人与行业发展多赢的局面。个人投资者可以借助FOF管理的专业、科学资产配置与基金优选能力获得更好的风险收益回报;FOF管理人可以在基金行业的蓬勃发展中,借助优秀基金经理的能力,实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为投资者服务的目标;基金行业可以通过FOF管理人的专业投资使得基金业的发展更加有序、多元化,具有可持续性。


    “个人投资者在选择FOF时,首先要了解清楚自己的风险偏好,根据风险偏好高低去选择合适的FOF产品,例如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投资者建议选择稳健型FOF;其次,尽管资产配置可以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平滑产品净值的波动,但是FOF产品的短期业绩也难免受到各种市场风险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波动,尤其是权益资产等风险资产配置比例较高的FOF产品,投资者可耐心持有一段时间。”吴翰提示。

    2022-08-04
  • 全国10大最具活力城市出炉,你的城市上榜了吗?

    过去两年,在全民健身热潮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城市显示出“活力十足”“动能无限”的魅力。





    8月3日,网友们在#北京和成都的运动时差有多明显#的话题下展开了热烈讨论,纷纷分享自己所在城市的运动风格。目前,该话题登上微博热搜,话题下有超过1.5万讨论,超2500万阅读量。


    引发热议的原因在于,近日登上热搜的《2022国民健身趋势报告》从数据分析展示了各个城市不同的运动气质。这这一报告由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指导、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学术支持、人民网主办的“人民爱健身”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平台,由Keep提供数据支持。


    报告一经发布,就引发网友热议。其中综合城市中参与健身的人数、健身行为习惯和健身环境友好成都等因素,列举出的“全国最具运动活力城市”的10大城市最受关注。


    北京、上海、成都、杭州、广州、郑州、重庆、深圳、武汉、西安这10个上榜城市彼此见证着城市生命的律动,并“动”出了自己的特色。


    国内头部在线健身平台Keep随即发布了一组数据,通过运动品类、运动活跃时间段、热门跑步路线等个性化指标,来展示每个城市的运动烟火气。


    数据显示,运动个体的汇聚,形成了城市的生命体征:跑步跳绳健身操成为近两年备受追捧的燃脂三件套;全国人民都爱跑步,上海人民更爱力量;北京上海在晨练中开启美好的一天,广州成都在夜幕下依然奔流不息……


    2022年上半年,疫情反复下城市间的流动性有所放缓,但城市内部依然迸发出鲜活的力量,城市的主人们构建出全新的城市文化。


    每个城市动出了自己的特色


    参考《2022国民健身趋势报告》以及Keep发布的运动数据可以看出,全国各城市的健身习惯各有特点,从运动品类来看,燃脂三巨头“跑步、跳绳、健身操”牢牢把控了人们的心。从运动时间看,不同城市的人们对于锻炼时间的偏好亦有不同。


    具体来看,北京健身者偏爱“健步走”和跑步,不仅参加走、跑运动的人数最多,走、跑距离也最远,其中中轴线(奥森、紫禁城、护城河、天坛)成为最受北京大爷欢迎的“遛弯儿”路线;小众运动在上海得到了弘扬,上海健身者不仅喜爱走路、跑步和骑车,还偏爱太极拳、格斗和冥想,近期热门的飞盘也广受欢迎,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人民对于力量训练的偏爱高于全国其他城市。


    在运动时间上,各大城市有了明显的“时差”。


    你见过七点钟的北京吗?成都人或许会不屑地表示:白天啷个热,谁要出去哦?北京与成都的时差不仅体现在地方时,两地人民的运动时间也大有不同。


    北京的晨练高峰时段是清晨7点,一个小时后,上海迎来了晨练的早高峰;成都与广州的健身者更喜欢晚上运动,且这两个地区的健身“晚高峰”比全国的健身“晚高峰”时间迟一个小时。


    每个跑者见证了城市的烟火气


    如果说流动的个体构成了城市的生命,那每一个跑者都见证着城市生生不息的烟火。


    正如北京上海通过晨练唤醒新的一天,广州成都通过夜跑来感受生活,城市流动的烟火气也在跑者的脚步中被清晰地感受到。


    今年5月,北京有了新的网红打卡地,东三环的亮马河在后疫情时代展现了新魅力,中轴线遛弯的大爷和亮马河夜游的年轻人跑出了传统与现代的韵律;经历过疫情的静默后,上海在5月慢慢复苏,苏州河的文艺与世纪公园的清新逐渐回归;这个春天,成都的少年们成为了城市慢跑的主力军,湿地公园成为了热门的跑步路线;在郑州,男大学生们为城市注入了新活力,Keep的线上赛事也深受郑州的大学生欢迎,或许奖牌就是他们为爱奔跑的见证;西湖醉晨跑,夜来闻花香,西湖与国风跑道成为了杭州的热门路线,谁不想去西湖看日出呢?


    生命不息,运动不止,每一个生命的律动,都让城市变得更加生动。全民运动,让城市更加鲜活。

    2022-08-04
  • 中国作协启动两大文学计划 助推新时代文学繁荣发展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7月31日至8月1日,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系列活动在湖南益阳举行。


    湖南益阳是著名作家周立波的故乡,也是其长篇小说《山乡巨变》的创作背景地。8月1日,“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在益阳清溪村启动。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授牌仪式同时举行。


    据介绍,“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是一项长期开展的文学行动,第一阶段自2022年开始,共5年,由作家出版社具体承办。起始阶段主要通过全国性稿件征集和中国作协各部门专家推荐、遴选和发现有潜力的作者和作品。作品体裁须为原创长篇小说,内容主要展现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在经济、生活、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化。截至6月30日,作家出版社共收到来稿603件,初步选出18部作品,并就部分入选作品组织召开了改稿会。今后,中国作协将进一步积极有序推进相关工作,整合优势资源力量,深化资源共享与合作机制,继续做好稿件征集、遴选论证、融合出版、营销宣传等工作,努力创造配得上新时代新征程的文学新经典。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在“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启动仪式上的讲话中表示,希望通过实施该计划,推出一批具有时代高度的长篇小说力作。希望召唤那些身在山乡基层、饱含创作激情的写作力量,培育一批具有蓬勃创造力的文学新人,以山乡人写山乡巨变的方式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不断壮大中国文学的新生力量。与此同时,转化和催生一批高质量的、传播广泛的、能够为受众所喜爱的文化产品,充分释放文学潜能,彰显文学价值,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他说,“这是一项关系文学事业长远发展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国文学界的倾心投入,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热情支持。希望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创作计划能够结出累累硕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以更加辉煌壮丽的文学篇章鼓舞人民踏上新征程,奋进新时代”。


    此前,“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于7月31日下午启动。据悉,“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由中国作协牵头,主要对以长篇小说为主的优质选题提供支持。这一计划的目标是立足新发展阶段,创新文学发展理念,广泛搭建平台,整合文学创作、生产、传播、转化各环节的中坚力量,依托全国重点文艺出版社、重点文学期刊等,从作家创作、编辑出版、宣传推广、成果转化、对外译介等多方面统筹协调,形成联动机制,为文学精品的产生赋能,推动文学精品的传播、转化,有力彰显新时代文学的价值。与其他推出优秀作品的工程不同,这一计划并非直接面向作家,而是通过多方合作、整合优势资源,形成合力,助推精品力作。


    中国作协主席、中国文联主席铁凝在“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启动仪式上的致辞中强调,作品质量的提高,不仅仅是作家艺术家的事情,也需要社会环境的方方面面和文艺生产各环节的共同努力。如何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作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如何适应新的媒介环境,创新和丰富文学的审美范式,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如何借助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优势,拓展传播领域,增强传播效力,这都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共同深入研究、探讨的课题。她说:“中国文学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文学生产全链条各个环节的通力合作,只有在深入的对话与交流中,我们共同关心和思考的问题才会不断获得深入的解答,才会进一步集中资源、拓展思路、创新方法,推动更多的优秀作品脱颖而出。”


    活动期间,中国作协组织作家前往精准扶贫首倡地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参观学习、调研采访,身入心入情入感悟十八洞村在新时代的10年间发生的巨大变化。中国作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在十八洞村精准坪授牌。


    据介绍,建立新时代文学实践点是中国作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全力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文学工作的新举措之一。此次中国作协在十八洞村和清溪村建立新时代文学实践点,将有益于引导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深刻体悟新时代之新,心怀“国之大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弘扬新时代的中国精神,创作新时代山乡巨变的新史诗。


    中国作协十届二次主席团会同时举行。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启动。与会代表还前往周立波故居、清溪作家书屋等地参观考察,观看由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和益阳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联合打造的大型现代戏《山那边人家》。该剧根据周立波同名短篇小说集改编,通过对作家眼中乡村生活的立体呈现,将乡愁、乡韵、乡音、乡情娓娓道来,演绎出一台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时代画卷。

    2022-08-02
  • 黑土地保护法8月1日施行 我国黑土地保护迈入新纪元

    黑土地的珍贵使其被比作“耕地中的大熊猫”,但更重要的原因则与黑土地的“亚健康状态”有关。“黑土地退化的特点是变‘薄’、变‘瘦’、变‘硬’了,面积也变‘少’了。”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关义新说,黑土地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等趋势严重,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


    ---------------


    2022年8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以下简称“黑土地保护法”)正式施行。这是世界上唯一一部国家层面立法保护黑土地的法律。





    “黑土地保护法表决通过,让我们从事黑土保护工作的科研工作者感到特别振奋。”黑龙江省黑土保护利用研究院院长刘杰表示,此前他曾多次参加立法征求意见的专题调研会议,但真正看到表决通过时,仍然非常激动。


    在刘杰看来,这是一部“小快灵”专门保护黑土地的法律,可操作性强。“38条里不仅包括了立法目的、适用范围等一般性规定,还针对黑土资源调查和监测、科技支撑、数量保护措施、质量提升措施等方面作了规定。”


    “内容很切实际,也比较全面。”黑土地保护法甫一出台,吉林省双辽市种粮大户张学武就认真研读了一遍,心中充满期待,“相信能提升大家对黑土地保护的重视程度。”但他也坦言,能否真正落实到位是农民更关心的事情,因为“这关系到我们能否端牢手中的饭碗”。


    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迫在眉睫


    “黑土地肥到家,捏把泥土冒油花,一两黑土二两油,插根筷子也发芽。”我国黑土地总面积109万平方千米,包括其在内的黑土区在全球仅有4块,占全球陆地面积不到7%,但黑土地却堪称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


    “全国人民每3碗饭中就有1碗出自东北。”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所研究员隋跃宇说,我国东北黑土区涉及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部分地区,粮食的产量和调出量占全国总量的1/4和1/3,是我国粮食生产的“压舱石”和“稳压器”。


    落叶、枯枝……经过年复一年的累积、沉淀逐渐形成黑土地。据隋跃宇介绍,黑土地之所以“黑”,就是因为覆盖着一层黑色或暗黑色的腐殖质,土质疏松,富含有机质,最宜耕作。有研究表明,形成1厘米厚度的黑土层需要数百年。


    黑土地的珍贵使其被比作“耕地中的大熊猫”,但更重要的原因则与黑土地的“亚健康状态”有关。“黑土地退化的特点是变‘薄’、变‘瘦’、变‘硬’了,面积也变‘少’了。”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关义新说,黑土地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等趋势严重,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


    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东北黑土地白皮书(2020)》显示,近60年,东北黑土耕作层土壤有机质下降了三分之一,部分地区下降了50%。黑龙江省水保所的定位观测显示,坡耕地年土壤流失厚度为0.6至1厘米。


    隋跃宇认为,黑土区土壤健康长期透支缘于个别地区的过度垦殖、重用轻养、大水大肥及农化用品的过量施用。关义新指出,农民靠田吃饭,追求高收益无可厚非,但若因此造成大量土地被破坏,其收益就是建立在对土地的抢夺式或者掠夺式利用上。


    以收益较高的花生种植为例,春天干旱多大风,翻土会加剧土壤的丢失,而农民又必须通过翻土才能收获花生。据统计,一块种植花生的土地会由于春季风蚀损失5至10厘米表土层,若常年种植会对土壤产生极大损耗。


    另一方面,盗挖、滥挖黑土,非法出售黑土等行为也是造成黑土地流失的一个原因。比如,东北某市就有9万多平方米的黑土地被非法开挖,已经形成一条黑色产业链,在电商平台上以每公斤0.5元到几元的价格公开出售,部分商家还美其名曰“大自然的搬运工”。


    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法律规范和宣传教育显得非常必要。比如,黑土地保护法中特别指出,盗挖、滥挖黑土的,依照土地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从重处罚,明知是非法出售的黑土而购买的,没收非法购买的黑土,并处货值金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等。


    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主任谢建华日前在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座谈会上强调,黑土地保护法“把黑土地保护、利用、治理、修复等活动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对黑土地资源实行全面保护、综合治理、系统修复的原则,为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这一宝贵的土地资源提供了法治保障”。


    解决好“用”和“养”的问题


    “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18%的人口,创造了世界的奇迹。”隋跃宇说,奇迹背后便是我国耕地无法实行免耕休耕的保护措施。因此,“黑土地保护的关键在于如何解决好‘用’和‘养’的问题。”关义新说。


    20世纪60年代,黑龙江国营农场开始试验小麦免耕播种。关义新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尽管我国一直不乏相关探索,但黑土地流失逐渐成为学界共识是在2000年以后,是保护性耕作真正吹响了黑土地“保卫战”的冲锋号。


    保护性耕作技术发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以秸秆覆盖、少耕免耕为主要特点的土壤保护与利用技术,能保持土壤水分、防治土壤风蚀水蚀、培育土壤肥力。2002年起在我国正式立项推广,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黑土保护技术。


    目前,东北已形成多种行之有效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包括以秸秆覆盖、少耕免耕为特点的吉林“梨树模式”和以秸秆粉碎、深翻深埋为特点的黑龙江“海伦模式”。不过开始时并不顺利,直到2008年底,推广面积也只有4000多万亩,占北方旱作区的4%。隋跃宇认为,当时最大的困难之一就是改变当地农民的观念。


    在东北松嫩平原腹地、寒地黑土核心区内,有着“中国黑土硒都”美誉的海伦市,于2018年被确定为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整建制推进试点县。经过多年努力,其黑土地保护项目区的玉米每亩平均增产50公斤,大豆增产22.2公斤,水稻增产40公斤。


    “最开始大伙儿都不懂为啥保护黑土地,想着保不保护不都还是黑土嘛。”海伦市六丰合杂粮种植合作社理事长李海兵说,起初项目区内的农户包括他自己都没多少保护黑土地的意识,让老一辈儿改变传统的种地理念并不容易。


    李海兵提到,老一辈儿认为地翻得太深最后会地寒、产量会低,但是2020年台风来袭时,李海兵地里的玉米没倒,旁边其他农户的几乎全倒了,“没啥别的原因,就跟黑土地保护有关系!种植时我听了技术指导的话深翻、深松,还选育了优良品种、把根部往下扎得深。”


    据李海兵介绍,凭借气温高等地利原因,吉林玉米的品质普遍被认为高于黑龙江玉米,一般来说,吉林玉米的收购价每吨会高出10元左右,但是他种的玉米不仅产量高,品质也好,是按照吉林玉米价格卖的。


    “在农村种地看‘界壁儿’,就是说农民种地看邻居。”隋跃宇将李海兵这样的85后“新农人”称为“智慧农民”,认为他们有情怀、有热情、有方法,能快速接受新科技、新思想,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而事实也是如此。


    “大伙儿开始时不认也是觉得费用高。比如正常整地的话,一亩也就是20元,但是秸秆还田的话一亩地成本可能就要40元。”李海兵说,他当年就增产增收了,和大家计算后发现,效益相对还是高的,“现在小农户还有些合作社也都在实施,反响挺好的。”


    东北保护性耕作显成效


    土地不会辜负人们的善意。张学武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2010年以前,双辽市的黑土地色泽发白发黄,又干又硬,“一刮风土全起来了,10米以外的东西都看不见。”如今,当地的沙尘控制住了,如黑色天鹅绒般的黑土又回来了。


    吉林省双辽市地处松辽平原与科尔沁草原接壤带,东西辽河汇流的辽河平原上,属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区,80%的耕地面积是沙质土壤,每年都要刮好多场沙尘暴,致使播种难、出苗难。为此,双辽开始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工作。


    “种完以后我们成了各乡镇村的笑柄。”双辽市农机总站工程师吴冠军说,当地习惯把秸秆“搂两遍”然后聚堆焚烧,尽量清理干净,“每年春天或者秋天,到处是火点,烟雾缭绕。”而试验田里不清秸秆不起垄直接播种,农户根本不相信能长出庄稼。


    “实践出真知,好技术不怕被质疑。”据吴冠军回忆,卧虎镇的张学文、张学武兄弟俩是首批采用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方法的种粮大户。当年干旱且风沙极大,有的农户地里的种子甚至都“吹”没了,“我们示范点因为有根茬和秸秆,土都没动”。


    2008年,关义新带领团队研发的第一台国产免耕播种机问世。2010年,双辽农机推广站利用吉林省示范项目购进8台康达免耕播种机。“这机器在秸秆地上,一次性就能完成开沟、施肥等全套作业,苗齐、苗全、苗还壮。”张学武说,每公顷投入减少近2000元,产量却能增加2000斤以上。


    次年,不仅合作社抢先购买免耕播种机,连“散户”也开始购买,双辽当年便增加70台免耕机,2018年实现免耕率90%以上。目前,全市拥有免耕播种机的专业合作社共200余家,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全市每年节本增效可达3亿元。


    “很多农民即使没有补贴也这么做,双辽已经从政策引导过渡为农民的自觉行为。”关义新感叹。吴冠军表示,以前村里牛羊数量稀少,而今畜牧业也起来了:秋收后,地表上一片片黄澄澄的秸秆,玉米地成为天然牧场,遍地都是牛羊。


    “以前1公顷地平均要上1吨化肥,现在减少到0.8吨左右了。”吴冠军说,现在土壤有机质增加了,原来的盐碱地都成了良田,多年不见的蚯蚓也大量出现。“据我们统计,与十几年前相比,现在每公顷能增产50%以上。”


    在黑龙江省富锦市东北水田农机专业合作社,种植户刘春也深有同感。他表示,随着政府不断出台相关扶持引导政策及大力宣传,自己从不理解逐渐成为黑土地保护的支持者、受益者。没想到几年下来,黑土地真的“变”了。


    “过去抓一把土就结成一团,现在的土抓起来还是松散的。”刘春说,通过秸秆还田地更有“劲”了,过去一垧地需要1400多斤化肥,随着土地有机质含量的增多,化肥用量明显变少,平均减少了200斤左右。


    黑土地保护法的正式施行对刘春而言意义重大:“保护黑土地人人有责,有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更觉得自己身上多了一分责任感。只有保护好这片土地,未来的日子才能越过越好。”


    遍地开花我国黑土地保护迈入新纪元


    《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近年来,为切实做好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工作,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


    同时,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为更好地落实国家黑土地保护政策,也先后出台《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条例》等地方法律法规和文件。近年在东北地区推广应用的“梨树模式”“龙江模式”等技术模式,均取得不错的成绩。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科科长孙国杰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2015年,佳木斯市开始建立黑土地保护试点,截至今年已落实黑土地保护利用示范区面积540.1万亩。


    同时推广应用了以水稻秸秆翻埋、旋耕、原茬搅浆为核心技术的黑土地保护“三江模式”,利用丰富的秸秆资源,培肥土壤,提高耕地质量。“2021年,全市农作物秸秆还田综合利用率达到95.17%,成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主推模式。”


    据孙国杰介绍,在推广秸秆还田过程中,农业农村局还积极引进和研究了利用高效快速秸秆发酵剂,解决气温低影响秸秆腐烂问题,从而进一步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地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蓄水保肥能力。


    在该模式的应用之下,佳木斯市试验示范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比2017年提高3%以上,旱田耕层厚度达到30厘米以上,水田耕层厚度达到20厘米以上,耕地质量平均比2017年提高0.5个等级以上。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6月24日,在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上通过了黑土地保护法。“为今后依法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指明了方向,充分彰显出我国对黑土地保护的坚定态度和决心。”隋跃宇说。


    “我看到了黑土地越来越好的希望,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谈到黑土地保护法的出台,张亚菲难掩激动之情。作为和黑土地打交道多年的“土专家”,他认为这不仅对于黑土地保护,对于全国耕地保护同样具有重要的教育和借鉴意义。


    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七星分公司,地处三江平原腹地,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身为该公司科技信息负责人,张亚菲及其团队一直在探索如何利用新技术用好养好黑土地,实现耕地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据悉,公司近年耕地质量平均提高0.1个等级,土壤有机质含量每年提升0.01个百分点。


    “我们在应用全面积秸秆还田技术的基础上,探索了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旱田保护性耕作、绿色农药替代传统农药等技术。”张亚菲说,“水田秸秆当季腐解率可达30%-40%,旱田作物秸秆当季腐解率可达40%-45%。”


    谢建华指出,下一步,东北4省(区)要落实好2022年度黑土地保护工程硬任务,保护性耕作覆盖1亿亩次,有机肥深翻还田2000万亩,并继续在东北典型黑土区83个县(市、区、旗)中选择40个以上开展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因地制宜、集中连片实施保护任务400万亩以上。


    “希望各地各部门切实把黑土地保护法学好用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动员最广泛的力量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将法律条款落实到每一寸黑土地上,以夯实粮食稳产作为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隋跃宇说。

    2022-08-02
  • 中国水电装机容量世界第一 建造技术领跑全球

    7月以来,我国多个新的水利工程开工建设,其中包括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补电站——四川雅砻江柯拉光伏电站,东北地区首个抽水蓄能电站——黑龙江尚志抽水蓄能电站等。这些项目建成后,我国水电站家族将再添重磅新成员。


    中国是水电大国,目前已有超过4万座水电站,全国每10度电中,就有约2度来自川流不息的江河。从2012年三峡工程最后一台机组投产发电开始,十年来,我国水电事业持续发展,水电建设令人惊叹。2012年至2021年,我国水电装机容量从2.49亿千瓦增长至3.91亿千瓦,水电发电量从0.9万亿千瓦时增长至1.3万亿千瓦时。2014年以来,我国的水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一直稳居世界第一。水电业务遍及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据了海外70%以上的水电建设市场份额。


    从70万千瓦到100万千瓦


    单机容量不断增大为东部地区稳定输电


    入伏以来,全国各地普遍高温,江苏省常熟市最近的最高气温几乎每天都在35摄氏度左右。高温之下,空调、电扇成为每家每户的刚需,随之而来的是用电负荷的攀升。最近,常熟电网调度负荷最高达到了338.93万千瓦,创历史新高。


    高用电负荷之下,常熟电网的运行依然平稳,这背后,是来自“西电东送”清洁能源的有力支持。7月1日,白鹤滩至江苏±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正式投产,这一工程从四川省的白鹤滩水电站起步,一路跨越5个省市,通过这条大动脉,白鹤滩水电站的电运达江苏常熟,只要7毫秒。


    曾经有段时间,包括江苏在内的东部地区电力负荷还很紧张,不少城市甚至还时有拉闸限电现象发生。而与东部电能缺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部丰富却无用武之地的水能资源。面对这种形势,我国创造性建设了“西电东送”工程,如同一条纽带,把供需方连在了一起。


    水电站,是“西电东送”工程中清洁电能的重要来源。截至今年上半年,仅长江干流6座梯级水电站累计发电量已突破3万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9.1亿吨。


    水电站发电能力的大小,与它的“心脏”——发电机组密切相关。70万千瓦、77万千瓦、85万千瓦、100万千瓦,这组数据,分别是三峡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乌东德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的单个水轮发电机组容量。从70到100,不仅仅是数量的提升,更是从引进技术到核心技术完全国产化的标志性跨越。


    白鹤滩水电站是世界单机容量第一的巨型水电站,拥有16台单机容量为100万千瓦的发电机组,从设计到制造安装,实现了全过程国产化。而在三峡工程开工前,我国能设计制造的最大容量的水电机组还只有32万千瓦,三峡工程最初使用的70万千瓦机组是引进了国外的技术。此后,我国用7年时间成功研制出自己的70万千瓦水电机组,经过溪洛渡、向家坝、乌东德水电站建设,国产水电机组的单机容量又成功提升到85万千瓦。短短几年,缩小了和国外三十多年的技术差距。到了白鹤滩,我们终于走到了一个“无人区”——开始向100万千瓦发起挑战。


    也许,正是因为走到“无人区”,许多技术只能靠自己,才催生了白鹤滩的数项国内首创与世界第一。在白鹤滩水电站洁白的地下厂房,一个个巨大的圆形有序排列,这是发电机组的核心部件:转子。转轮每转一圈可发电约150度,约为一个家庭一个月的用电量。转子是众多创新技术的凝聚。比如它所使用的材料磁轭钢,来自太原钢铁的自主研制。在三峡大坝建造之时,国内还没有制造磁轭钢的工艺,不得不高价从国外进口。而白鹤滩水电站的转子需要扩大面积,国外的产品不符合要求,只能自己研制。接下这项任务的太原钢铁起初全厂上下没人对这种材料的性能有深入了解,从零起步,他们用了5年的时间,成功研制出了更强更薄的磁轭钢板,一个转子由2万层钢板叠加起来,厚度却只有4米。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三峡工程时指出:“正是因为我们过去靠自己迎难克坚,才有了今天的成绩。不仅建设了三峡,还培养了一批人才队伍、掌握了全面的自主创新技术,我们现在开发了一个又一个的‘三峡’。”


    白鹤滩水电站发电机组的研制单位——东方电气集团工程师王笑君表示,中国水电自三峡工程起就开始大步追赶国外先进水准,白鹤滩水电站发电机组的研制意味着中国在水电装备研制上实现了“从并跑到领跑”,已经做到最高水平,没有对手了。


    东方电气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企业参加了三峡、溪洛渡和白鹤滩水电站发电机组的研制,生产技术取得了质的提高。“当年和东方电气同台竞争的国外水电巨头,如今还会请我们过去解决技术问题。”


    更高更薄更智能的“无缝大坝”


    筑坝技术突飞猛进大大提升水电站安全性能


    长江是世界上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水电站众多。沿着长江干流一路向下,依次有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葛洲坝6座大型水电站。如果从空中俯瞰,可以看到6座造型不同的大坝矗立江水之上,气势恢宏。


    大坝是水电站的标志性建筑物,也是水电站调蓄洪水的重要工程。大坝的筑造技术和性能高低,是一个国家水电站建设水平的重要体现。从三峡工程到乌东德工程再到白鹤滩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水电站建设在坝高、坝型和筑坝技术上的发展突飞猛进,特别是相较十年前,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大坝建设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赋予大坝更强大的、更智能化的性能。


    “无坝不裂”,这在世界水电站建设中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难题,但中国的水电工程师们却创造出了“无缝大坝”。三峡集团白鹤滩工程建设部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孙明伦介绍,大坝建设需要浇筑大量混凝土,混凝土中的水泥水化反应会产生热量,热胀冷缩,让大坝容易产生裂缝。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工程师们研制出了一种新材料——低热水泥混凝土。


    2013年,孙明伦承担了白鹤滩、乌东德全坝应用低热水泥混凝土的研究任务。虽然早在三峡三期工程中,低热水泥混凝土便得到局部应用,但由于质量尚不稳定,无法全坝浇筑。为此,孙明伦与同事们进行了多轮性能试验和考核性生产,终于在2017年开筑的白鹤滩和乌东德大坝上实现了低热水泥混凝土的全坝应用。孙明伦骄傲地说,直到大坝浇筑封顶,都没有发现一条温度裂缝。


    除了新材料,在我国近年来建设的水电站大坝中,也越来越多地看到人工智能、3D打印等新兴技术的身影,许多是第一次应用。2014年开工建设的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大坝是国内第一座用“施工全过程智能化技术”修建的300米级超高土石坝。作为我国海拔最高的百万千瓦级水电站,两河口水电站的很多施工点位施工危险性极高。为此,建设方在施工现场全程采用了智能化无人施工设备,技术人员只需远程操作即可。而去年年底开工建设的黄河羊曲水电站更是将3D打印技术概念运用到坝体建设中,有效减少了施工中的人为错误。


    对于我国水电站建设来说,更多创新技术在大坝中的应用让大坝不仅能建得越来越高、越来越薄,施工效率也大大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开工建设并建成投产的首个千万千瓦级世界级巨型水电工程——乌东德水电站最大坝高270米,底厚51米,厚高比仅为0.19,是世界上最薄的300米级特高拱坝;2017年主体工程开建的白鹤滩水电站最大坝高可达289米,相当于一座100层的高楼,而它的坝顶最窄处宽度却仅有14米。目前在建的双江口水电站,预计建成后坝高将达到314米,比三峡大坝要高出100多米。


    随着我国水电站建设技术的日益成熟,我国水电站建设企业也开始走向国际市场。中国能建集团总工程师和建生介绍,2019年1月,苏丹央行发行了一版新的货币,其中100苏丹镑的背面印着三座水坝,其中两座是由中国企业承建的,一座是由中国企业加高的。中国建设的缅甸耶涯水电站在高温多雨的恶劣气候条件下仅用40个月时间就完工,埃塞俄比亚特克泽水电站的大坝建成仅用了38个月。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一座水电站染绿的不止库区


    青海省海南州,黄河干流之上,羊曲水电站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之中。作为黄河上游清洁能源调控重要枢纽,羊曲水电站全部建成投产后年均发电量为47.32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耗146.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41.2万吨。秉持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的理念,水电站在建设中设计了临时和永久性生态放水洞等设施,并安装了废水处理回用装置,对工程尾水和生活污水进行循环利用。


    相较于传统能源,水电无疑具有更加浓厚的生态底色。近年来,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水电行业的“绿色”已不仅仅体现在能源的清洁上,也体现在建设、管理的方方面面。


    7月中旬,金沙江上游首座水电站——苏洼龙水电站首台机组正式投产发电。除了各类先进的发电设施,苏洼龙水电站还配备了一个占地60余亩的鱼类增殖站和一个升鱼机。在鱼类增殖站中,数万尾鱼苗在此健康成长,而升鱼机则给金沙江的鱼儿装了一部“电梯”,将下游无法游过大坝的鱼类聚集起来,通过隧洞送回上游。


    近年来,增殖站几乎成为各大水电站的标配。水利部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院长彭程表示,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宗旨,我国水电协调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经多年实践和发展,形成了“预防、减缓、修复”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体系。在鱼类保护方面,通过生态流量下泄、栖息地保护、过鱼措施、增殖放流等多种鱼类保护措施技术,在各水电基地及主要流域取得了典型的水电生态环境保护案例,尤其在鱼类人工繁殖技术研究方面,为维护水生生物多样性作出重要贡献。


    2020年6月,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科学有序推进金沙江水能资源开发,推动金沙江流域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更好造福人民。三峡集团乌东德工程建设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乌东德水电站开发之初,就在距离坝址4.6公里处建设了增殖放流站,承担乌东德和白鹤滩两座水电站的珍稀鱼类增殖放流任务。为了顺应鱼类产卵期需求,水电站建设了生态流量泄放等设施,并利用人造洪峰开展生态调度,促进鱼类产卵。


    乌东德水电站的建设还带动了当地的绿色发展。站在乌东德水电站的大坝上极目远眺,绿水倒映着青山,蓝天陪伴着森林,宛若一幅美丽的画卷,正如“乌东德”在苗语中的涵义:“云雾缭绕的地方”。然而,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只有黄土的荒凉河谷,周边不通水、不通电也不通路。乌东德水电站的建设过程也是一个绿化过程,自筹建以来,施工人员就在荒山峡谷中种草种树,逐步形成“山水林田湖草”的景观。


    在乌东德水电站大坝南岸的山腰上,一排排崭新的小院整齐排列,房前屋后鲜花盛开、瓜果飘香。这里是当地库区移民搬迁安置最大的承载区——乌东德镇金瑞社区。村民张付超是当年在金沙江上为红军摆渡的船工后代,搬迁前一家人住着简易空心砖房,收入不稳定。搬到金瑞社区后,一家5口人住进崭新小洋楼。随着当地生态的改善,来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在社区帮助下,张付超开了一家“老船工之家”民宿,一家人年收入达4万余元。


    一座水电站,染绿的不止库区。在千里之外的粤港澳大湾区,南方电网的输电线路中,来自乌东德水电站的清洁电能正源源不断给这片繁华区域带来绿色新动能。三峡集团乌东德电厂厂长王金涛表示,截至2022年上半年,乌东德水电站累计发电量超600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183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5028万吨。

    2022-08-01
  • “小众”的种子专业为何热起来了 种业人才供不应求

    “小众”的种子专业为何热起来了


    众所周知,种子是现代农业的“芯片”。2021年7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会议强调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随着种业日益规模化、市场化、科技化,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对种业人才的需求也同步扩大。据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了解,近日,随着多所高校公布录取分数线,种子科学与工程、生物育种等一度“小众”的专业,慢慢热了起来。


    强基计划、提前批次:把种子“抢到碗里来”


    据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助理张战营介绍,该校普通专业中的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在农学大类下招生的,从近年的招生情况看,农学类专业逐渐受到考生青睐,第一志愿报考率每年提高10%左右,录取平均分数超一本线的差值每年上升8-9分,生源质量逐年提升。


    2021年,该校“强基计划”第一年招生,就把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纳入其中,当年全校最高分的考生正是选择了这一专业。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中国农业大学在全国范围内首次设立生物育种科学本科专业,其中,植物育种与动物育种两个方向,纳入“强基计划”招生。


    “这是扎实推进新农科建设、强化国家种业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举措,对于突破种业‘卡脖子’技术瓶颈具有重要意义。”张战营认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了解到,今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也首次开始了“强基计划”招生,种子专业同样列入其中。不过相比上述两所学校的“强基计划”,从招生数量上看,更有力度的举措是,依据教育部将急需紧缺涉农专业通过提前批次录取的相关文件,2021年起,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以下简称“种子专业”)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15所高校,获得提前批次招生的资格。


    前不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从“双一流”建设高校——南京农业大学了解到,今年该校种子专业提前批次录取的分数线,比去年提升了近3000位次。“无论是从分数线,还是从家长、学生的关注度来看,种子专业的热度明显有了提升。”该校本科招生办主任方淦说。


    据介绍,南京农业大学的种子专业有国家重点学科——作物学作为依托,该校的3名院士中,有2人在育种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方淦看来,现代农业未来的核心方向为育种和机械化这两大领域,而种业振兴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基础,很多有志为国家农业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的同学,选择种子专业,将来有机会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


    “我们的保研率在25%以上,大多数同学今后都会升学,从而走上科研的道路。”他认为,对希望从事学术研究的同学来说,种子专业是个不错的选择。


    这种热度也蔓延到了普通高校。


    安徽科技学院作为一所长期在县城办学的省属本科院校,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从该校了解到,该校种子专业在安徽、山东、河南、陕西四省的提前批次一次性招录完结,第一志愿录取率达100%,整体生源质量明显上升。该校该专业今年累计招收120人,计划较去年增幅50%。在招生计划大幅增加的情况下,最低投档位次较去年提升了近5000位次,其中河南省录取最低分超批次控制线86分。


    该校招生就业处负责人分析,有了“提前批次录取”的加持,这一涉农专业人才“急需紧缺”的地位得到凸显,考虑到今后的就业和职业发展,一些有主见的考生将该专业作为首选。


    “过去农学专业的不少招生计划,要靠调剂才能完成。而现在通过提前批次录取,考生出于主动选择,全部被第一志愿录取。”在该校这位负责人看来,这也提升了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他们入校后,专业思想更加巩固,转专业现象有所缓解。


    2021年,安徽科技学院种子专业提前批次录取90人,这个“种子班”在全校备受瞩目。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期,截至目前,这个班只有3个学生转到外专业。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还有1个同学从外专业“慕名”转了进来。“对于农学专业来说,这已经是相当稳定的了。”辅导员老师杨孝延说。


    宋玉文就是那位从外专业“慕名”转进来的学生——今年春天,00后的宋玉文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转到了种子专业。


    高中时,他就喜欢生物知识,喜欢自己思考、动手寻找答案。他觉得,种子专业与他的兴趣点和知识结构相匹配,也能锻炼动手动脑能力。


    为了适应现在的专业课程,追上其他同学的进度,每天晚自习后或是周末时间,他准时前往图书馆,结合专业老师的授课、网上查询的资料,进行补缺补差。


    “种业工程在不断向前迈进,这个专业平台带给自己的不仅是个人发展。”争取今后从事与种业相关科研工作的宋玉文这样说。


    选择种子专业,是出于一种情怀


    “选择种子相关专业的学生,不少人是出于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希望探索种子的神奇和生物的奥秘,设计前沿育种方案,为建设现代种业强国作出贡献。”张战营说。


    张战营分析,种子专业的学生主要掌握种子生产、加工贮藏、质量检测、营销管理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而新兴的生物育种专业是作物学、畜牧学、生物学、遗传学、信息学的交叉融合,重点研究动植物种质资源创新、数字化育种、基因组编辑、合成生物学等现代育种理论基础与前沿技术,培养富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卓越人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注意到,在安徽科技学院2021级“种子班”中,有超过半数的学生来自农村,对于农业的情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专业选择。


    来自安徽巢湖农村的何志阳就是其中一员,去年高考,他作出了让全家人意外的决定——以高出安徽理科一本线16分的成绩被录取到种子专业。该校领导亲自把该专业的第一份录取通知书送到何志阳家中。


    何志阳小时候和爷爷奶奶生活,经常跟着爷爷下地种稻子,挑水扛工具,帮着打下手,顶着炎炎烈日,爷孙一起流汗。即使上学以后,每逢假期,他总要回家帮忙干农活。


    望着家里的10余亩土地,何志阳一直有个心愿:未来能不能对种子作出改良,研制出不需要打药和施肥也能抗病的种子?


    父母希望他学计算机或者师范专业。在填报志愿时,何志阳只关注农业类的院校。对此,家人很不理解,何志阳苦心解释了一番:“爷爷奶奶天天这么累,如果我以后研究出了新型种子,他们就不用这么辛苦劳作了!”


    今年暑假回家,他迫不及待地和家人分享了自己参与学校农科专业技能大赛的筹备工作。他自信地告诉家人:“国家农业政策越来越好,机械化水平也在提升,农业发展会越来越好。”


    2006年从湖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周红英进入合肥丰乐种业从事水稻新品种选育工作,这一干就是16年。


    周红英也是在农村长大的,自小就陪着父母插秧。她至今记得自己读本科时,袁隆平院士在学校大礼堂带来的那场主题为杂交水稻的学术报告。


    当时,周红英听得格外认真。她回忆,袁老皮肤黝黑、人也很瘦,外表和话语都很朴实,但几乎每一句话都令她心潮澎湃。“这份朴实的背后,是对农业的奉献和热爱,给我们年轻人以奋进的力量。”


    “袁老是我们的榜样,他生前常提起的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也是我们育种工作的奋斗目标。”大四时,周红英跟着实习老师在田间劳动,前往实验室做实验,而且她的硕博阶段都将作物遗传育种作为研究方向。


    “可以说,袁隆平院士就是我们这个行业的标杆,他的事迹影响了很多人一生的职业选择,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很多00后也正是在袁老的感召下报考了这一专业。”安徽科技学院农学院副院长舒英杰是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负责人,招生季经常接到学生家长打来的专业咨询电话,“只要一说到‘袁隆平’这三个字,家长和孩子立马就明白了我们这个专业的使命。”


    如今,该校2021级种子专业的两个本科班,都不约而同地把袁老的照片作为班级QQ群的头像。


    一名19岁的女生在自己的QQ个性签名中援引袁老的话作为座右铭——“毕生的追求就是禾下乘凉梦,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好一粒种子!”


    同样在华南农业大学,老校长卢永根院士的事迹激励了一代代学子。这位水稻遗传学家始终站在科学研究第一线,为国家农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生前还将880多万元积蓄捐赠出来设立教育基金,将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


    为了切实推进“新农科”建设,探索高层次人才培养,今年华南农业大学决定依托作物学优势学科设立本-博贯通的“新农学”创新班。经过层层考核,最终选拔出来自农学、植保、资环、生科、园艺等12个学院共计30名学生,全班平均绩点达4.09,学生在原专业排名均在前30%以内。


    “同学们报名非常踊跃,不少人来自非农学专业,这超出了我们的预想,能够感受到他们对农业的情怀。”在该校农学院院长储成才教授看来,袁隆平院士、卢永根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对于农业的追求以及爱国奉献的精神,切实感染了当下的年轻学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大的”。


    不过,既要招进来,又要稳得住。培养种子专业在内的农科人才,至关重要的是,还要确保他们今后学农事农。不少农业类学校都在思政教育与农耕教育上作出了持续的探索。


    在安徽科技学院,该校党委书记蒋德勤教授牵头承担国家级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地方高校农科人才思政教育与大国三农教育实践》,共同创建1个课程思政案例库和5个“大国三农”实景体验基地,出版4部通识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


    为了将这种情怀传播至更多的年轻人,该校还利用假期开展“我回母校报喜讯”活动,大学生除了汇报自己学农的经历,还重点为学弟学妹们普及农业知识、宣讲农科专业,在高中生心中早早播下学农的“种子”,动员他们今后报考农业院校。


    种业人才越来越“供不应求”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从不少农业院校了解到,过去“进口不旺,出口旺”的种子专业,近年来就业“供不应求”的形势日益凸显。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平均每年毕业生中有一半考上了硕士研究生,部分学生考上了农口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剩下的多数去了农业科技企业和种业公司工作。


    据该校提供的数据,在学校就业信息网和安徽省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上,入驻该校的种业公司达到40余家,近两年增长明显,2021年增幅达到45%。在部分上市种业公司,校友形成的传帮带体系,让毕业生就业形成规模效应。还有不少毕业生走上了创业之路,抱团开起了种子服务公司,从事种子的销售。


    合肥丰乐种业水稻研究院副院长吴晓亮从事育种工作近20年。他观察到,近年来进入育种一线的年轻人增多了。据他分析,一方面,随着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科研力量越来越集中,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空间,企业渴望年轻的种业人才,他们专业对口、相对来说上手快;另一方面,随着“唯论文”观念的破除,国家鼓励科研人去田间地头搞创新,和专家联合攻关农业课题,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增大。此外,随着老一辈科研人退休,人才梯队“断档”,年轻人也有了更多的机会和位置。


    目前,多地政府拿出真金白银,加大对种业人才的补贴支持力度。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了解到,河北、安徽、湖北、湖南、山西等多省市出台种业产业振兴政策,涵盖科研补助、人才补贴、项目资助等,促进人才流动和集聚。


    合肥曾经诞生中国种业第一股——丰乐种业,目前拥有两家种业上市公司,去年合肥市政府下发打造“种业之都”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到,加强种业人才引进,对来本市种业企业工作且符合急需紧缺人才目录的博士、全日制硕士和“双一流”高校本科毕业生以及其他急需紧缺人才,3年内每月分别给予3000元、2000元生活补贴,此外还可以享受一定的住房补贴。


    “我们的毕业生过去主要流向长三角发达城市,现在安徽很多城市都在‘加码’人才引进的补贴力度,加上疫情的影响,选择留在本省就业的比例今年有了明显上升。”


    安徽一所农业院校招生就业处的老师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安徽的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均居全国第4,这些种业人才留下来,将推动本地种业产业的发展,为安徽粮食增产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张战营认为,国家《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扶持优势种业企业发展,要以企业为主体,实现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等多要素融合,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因此,需要更多的高层次种业人才补充进来。


    张战营介绍,近来,先正达集团联合产学研机构共同组建了国家玉米种业技术创新中心,向行业提供具有商业化价值的创新成果,促进玉米种业的高质量发展;由首农食品集团牵头,北京市平谷区政府、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隆平高科等高校院所及种业龙头企业组建北京生物种业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和北京市生物种业重大科研任务,开展生物种业重大技术攻关。“我们今年就有毕业生进入北京生物种业创新联合体工作,今后高端种业企业会越来越多,对高端种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此外,不少业内人士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都将种业人才的重要需求地指向了海南岛。目前,全国有800多家南繁单位在海南设立稳定的科研育种基地,一个集科研、生产、销售、交流、成果转化于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呼之欲出。这里是种业人才的沃土:每年近万名种业科技人员活跃在此,其中不仅包括数十名常常异地往返的院士,也有很多近来涌入并落户的高校院所的毕业生。


    不仅仅是在天涯海角,即使在茫茫太空,种子专业也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今年4月16日,在太空出差183天的神舟十三号乘组返回地球,一同归来的还有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织遴选的16份种子——这是我国目前驻留太空时间最长的一批作物种子,有望获得一批变异类型丰富、具有重要应用推广价值的原创性优良种质资源。


    近年来,该校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空间环境遗传效应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培育了系列植物新品种在产业上的应用,已经成为作物学科的特色研究方向之一。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了解到,该方向未来将深入结合新一代航天工程,解析空间环境与遗传进化的分子关联,并开发水稻空间诱变育种新技术。相关人员表示,“该方向为多学科交叉领域,需要研究人员在工程学、遗传学、育种学、信息科学和种子科学方面具有创新性的思维,具备典型的复合型人才需求特点。”


    十年磨一剑,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人才能留下来,还要用得好、干得久。育种是一项有着“生命周期”的工作,需要静心守护、耐心等待,不惧挫败。


    眼下正是夏种的关键时节,江淮大地迎来了入夏以来最强劲的持续高温。


    80后女博士周红英头顶烈日,穿着胶鞋、戴着草帽,时而弯腰,时而蹲下,在丰乐种业安徽肥西严店乡综合试验基地200亩试验田里,为水稻叶龄做识别记录。


    “看叶龄就是了解水稻母本和父本的叶片数及其发育进度,可推测其他器官的生育进程,判断父、母本花期是否能相遇授粉。这儿能测配2000多个组合呢,我们要选出最优质的水稻,目标是好吃、好种、好管、产量高!”伴着胶鞋蹚过泥水的沙沙声,她一边挪动步子,一边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介绍。


    从业16年来,她印象最深的是,2018年,团队花10年培育的一个水稻品种进入最后一个环节——示范推广。然而夏季高温来袭,品种结实率很低,这给了团队当头一棒。“还是经验不足,我们推倒重来,在培育的过程中导入耐热基因,可花了一番苦功夫。”周红英说。


    吴晓亮站在试验田里告诉记者,一个水稻新品种从选种到试验再到推广,至少是“十年磨一剑”。“现在所在的是测配田,远处还有选育田、制种田、品比田等区域,与此对应,水稻选育要历经亲本创制、组合测配、配合力优势鉴定、品比试验等层层筛选。”


    “天天一身泥,一定要能沉下心来,耐得住寂寞。越在一线钻研,越能选出好种子。”为此,吴晓亮每次代表公司招聘毕业生时,都会一遍遍地问对方,是否真有兴趣?“对农业有了兴趣,才会越干越轻松。”


    事实上,水稻育种也是田间学问,无时无刻不在考验从业者的耐心、毅力和体力。每块田育种材料不同,只能靠人工一株株按田垄区域进行标记和实验。


    除了每年11月到次年4月,周红英要带队去海南南繁科研基地外,大部分时间待在合肥的实验室里,用各种仪器分析稻米品质,这决定着“饭碗里的米香不香”。


    “科研是长期、坚韧的过程,‘小白’要5年才能逐步上手。选育工作充满了不确定性,可能忙一辈子也培育不出几个新品种。”周红英感慨。


    在田间与她并肩战斗的是一支11人的育种团队,其中有一半是90后,均为农业院校遗传育种、栽培学、种子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本硕毕业生。这支团队目前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水稻新品种已有35个。


    如今,育种手段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周红英看到自己选育的种子一步步走向市场,被农民接受,更是无比开心。


    “源于选择,忠于热爱,虽苦,也充满乐趣。”周红英希望,这句话能与种子专业的“准大学生们”共勉。

    2022-08-01
  • 芒果TV会员又涨价 视频平台该如何应对用户反馈

    多沉下心来制作好的内容,孵化好的作品,形成“好作品+好平台”双向赋能的良性机制


    7月27日,芒果TV发布涨价通知称,从8月9日零时起,芒果TV会员除年卡和连续包年价格之外,连续包月、连续包季价、会员月卡价格全面上涨,涨额从3元到10元不等。涨价通知一经发布,引来一众会员和广大网友的热议:视频平台频繁涨价合不合理?


    有网友吐槽其“广告太多”,也有网友质问:“会员价格想涨就涨?年内两次涨价,谁给的勇气?”


    虽然质疑声几乎“霸屏”,但现实情形是,不只芒果TV,其他长视频平台的“各路诸侯们”,也是掀起涨价潮的常客。今年6月,五年不涨价的优酷对会员价格进行了上调,连续包年的价格上涨40元。而在更早时候,爱奇艺、腾讯视频已多次上调会员价格。


    这其实并不奇怪。长视频平台的盈利,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一方面内容制作、版权购买加上平台运营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长视频的盈利点比较单一,其盈利模式主要包括会员费和广告收入。在发展早期,在用户未习惯付费看视频之前,平台主要依靠广告收入获得营收。由于仅仅依靠会员费和广告收入,往往难以覆盖高成本的平台运营,长此以往,长视频市场形成了盈利困局。


    此前,爱奇艺已连续12年亏损,直到今年第一季度才扭亏为盈,实现1.69亿元的净利润,业内人士认为看到了行业曙光。但爱奇艺的盈利,并不意味着其他平台就能一路向好,从本质上讲,盈利难的困局依然没有得到扭转,否则“芒果TV们”就不会不断涨价了。


    会员费上涨,难免会让新老用户心生不满。如果视频平台没有优秀的作品推出,广告却是一如既往的“丰富”,用户吐槽也是理所应当。但问题在于,既然决定涨价,就要想好如何应对用户声音,如何应对可能面临的营收波动,不能对用户的呼声置若罔闻,甚至无视他们的需求和反馈。


    说到底,破除营收困局,单纯依靠涨价来实现注定不会长久。对长视频平台而言,“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不能改变。一季度爱奇艺盈利,主要就是依靠头部内容拉动会员增量,推出了《人世间》《心居》等爆款剧集,吸引了大批付费会员。


    有了好的内容,自然会吸引会员加入,流量池大了,营收自然会水涨船高,进一步可以投入更多资金去支持优质内容的创作和产出,进而形成良性循环的持久生态。一旦形成稳定的健康内容输出生态,破除盈利困局,实现正向发展,相信不再是难事。


    未来,随着国内用户对视频付费形式的接受度越来越高,长视频平台还有相当大的市场盈利空间。因此,长视频平台首先要把目光放远,在保证平台运营平稳的同时,多沉下心来制作好的内容,孵化好的作品,形成“好作品+好平台”双向赋能的良性机制。

    2022-07-29

  • 首 页  上一页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