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过“618”看消费亮点 升级类商品销售快速增长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冲击,消费市场出现一定波动。在此背景下,一年一度的“618”能否继续交出亮丽成绩单,成为不少消费者和商家的共同关注。从“618”成交数据看,不少平台的销售保持了增长态势,尤其是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速较快;同时,线上线下加速融合,新业态、新模式给消费者带来新体验。






    线上线下消费稳步恢复,凸显消费韧性和潜力







    6月17日晚8点,京东“618”迎来消费热潮,10分钟内,多家店铺成交额破亿元,家电成套购成交额同比增长超400%,京东“618”累计下单金额最终达到3793亿元;“618”期间,拼多多平台全品类消费迎来明显反弹,日化类整体销售额同比增长110%。







    唯品会数据显示,“618”前的年中特卖节中,多种小家电销量出现成倍增长,洗地机的销量同比增幅达5倍以上,除湿机销量同比涨幅316%,干衣机取得了436%的高速增长。







    苏宁易购平台数据显示,“618”期间,1万元以上高端家电产品销售同比增长37%,其中游戏电视、大容量双开门冰箱、健康除菌洗烘一体机等高端品实现快速增长,销售同比涨幅分别达87%、65%和47%。







    线上消费持续活跃,线下“烟火气”也在回归。







    银泰百货数据显示,在政府促消费和商场营销活动的双重利好下,“618”期间商场迎来二季度客流最高峰,快递单量也同比增长超过50%,包括水星家纺、爱慕在内的多个品牌销售增幅超过了30%。







    “‘618’横跨儿童节、端午节等几个节日,又是季节转换的重要时段,多重因素叠加下,消费力集中释放。”银泰百货相关负责人介绍,童装、玩具、美白、防晒、夏装、户外旅行等品类销售表现尤其亮眼。







    在苏宁易购门店,今年“618”,7万元以上家电套购同比增长103%,30万元以上套购订单同比翻3倍。







    “618”线上线下消费稳步恢复,凸显了我国消费韧性和潜力。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总体向好,生产生活秩序有序恢复,消费市场活力逐步回升。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3.3万亿元,同比下降6.7%,降幅比4月份收窄4.4个百分点。







    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速较快,消费升级态势并未改变







    今年“618”,品质仍是关键词。品质高、颜值高的新品,颇受消费者欢迎。“618”期间,京东超市的金燕耳成交额同比增长18倍,有机奶粉、有机零辅食成交额同比增长100%。







    天猫发布的《2022年天猫618新消费趋势》显示,精致、智能等成为当代年轻人居家生活消费新趋势。伴随着年轻人越来越追求生活的仪式感、精致感,洗碗机、智能马桶和电竞椅成为部分家庭的“新三大件”。







    唯品会平台数据显示,健康消费需求表现亮眼。6月以来,果蔬清洗机销售额同比爆发增长8倍,东菱、海尔等品牌的产品同比销售额涨幅均在12倍以上。无盐无油的空气炸锅成为小家电中的“网红”,年中特卖节以来销量同比翻倍。







    从“618”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居民消费从注重量的满足向追求质的提升转变,从以商品消费为主向商品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从模仿型向个性化、多样化转变。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超八成限额以上商品类值销售改善。从商品类别看,5月份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中,超八成商品类值零售比4月份好转,半数商品类值零售实现增长。其中,部分消费升级类商品零售有所改善。5月份,限额以上单位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体育娱乐用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和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降幅分别比4月份收窄11.3、11.2、11.8、1.5和14.1个百分点。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院长荆林波表示,受疫情等因素冲击,消费市场增长受到一定抑制,但我国居民消费规模扩大、消费结构升级态势没有改变。随着疫情影响逐步得到控制,促消费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预计后期消费将继续保持恢复态势。







    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形成消费新增长点







    今年“618”,鞋靴品牌玩觅的定制商品陆续在电商平台上线。“通过大数据洞察用户需求,引导产品款式、颜色设计,成为吸引年轻消费者的秘诀。”玩觅品牌负责人说。







    木耳500多斤、土豆粉条4000多斤、灵芝孢子粉1000多瓶、乌拉草鞋垫床垫2000单……来自吉林蛟河市的80后兄妹徐喜来和蔡佳,“618”期间每天都在忙着做直播和打包发货,短短几天就卖出了过去近一个月的销量。







    今年“618”,天猫平台上的农民主播受到不少消费者的欢迎,平均每天有近1万场原生态直播。直播间里的县域农产品成交商品数量同比增长近50%,老乡们的直播间也因为“618”变得更有人气。







    当前,我国消费市场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不断涌现,传统商业企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线上线下消费加快融合,不仅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方便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市场研究部副主任张继行认为,“互联网+流通”等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有力支撑了居民消费、市场供应和民生改善。要进一步鼓励商贸流通企业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发展,加快商贸流通创新,更好助力消费提质扩容。

    2022-06-23
  • 个人养老金制度加快落地 养老金融业务快速发展

    日前,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第三支柱”迎来制度性安排——个人养老金制度。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要推动发展适合中国国情、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的个人养老金,与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职业)年金相衔接。记者近日获悉,关于个人养老金制度的相关配套制度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中。

    除了个人养老金,“第三支柱”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其他个人商业养老金融业务”近年来也取得了快速发展,产品种类日益丰富。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的形势下,提高自我保障意识、及早谋划老年生活、合理储备养老资金已成共识。多位业内人士建议,要根据个人财务状况统筹规划三个支柱,即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职业)年金、商业养老金融;对于后者,要根据个人风险偏好,合理配置储蓄、理财产品、保险产品,有效分散风险。

    自愿参加个人养老金

    对于不少习惯了透支消费的年轻人来说,储备养老资金的关键,是要把牢资金出口、避免“月光”甚至寅吃卯粮、让资金稳步沉淀增值。我国正在试点的个人养老金制度就可以有效避免提前支取问题。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出台,这对于我国构建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意义重大。众所周知,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包含“三个支柱”。第一支柱是基本养老保险,目前发展相对完善,覆盖范围也在持续扩大;第二支柱是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主要发挥补充作用,由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建立,已有良好发展基础;第三支柱则稍显“不足”,此前缺乏相应的制度性安排,主要包括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

    “个人养老金是国家关于第三支柱的制度性安排,有利于在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基础上再增加一份积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说,退休后能够再多一份收入,进一步提高退休后的生活水平,让老年生活更有保障、更有质量。

    如何参加?如果已经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就可以选择参加个人养老金,该制度坚持自愿原则,并不强制。此后,个人需要开设两个账户:个人养老金账户、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前者用于信息记录、查询和服务,后者用于缴费、购买产品、归集收益。“这两个账户是相互唯一对应的,参加人可分别在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全国人社政务服务平台、电子社保卡、商业银行等多个渠道开设。”人社部养老保险司司长聂明隽介绍,通过商业银行渠道可一次性开设以上两个账户。

    如何投资?个人养老金由个人缴费,参加人可自主决定全程参加或部分年度参加。起步阶段的年度缴费上限是1.2万元,参加人可自主决定缴纳多少。“接下来,随着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缴费上限再适时逐步提高。”聂明隽说。缴费后,个人养老金采取市场化运营,由参加人自主购买银行理财、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还可进行长中短期组合,以上操作全部在资金账户中完成,不需要跑多个金融机构。“从境外成熟经验看,参与人能够通过个人养老金参与资本市场、分享实体经济发展红利。”中国证监会证券基金机构监管部负责人林晓征说。

    如何领取?避免提前支取是个人养老金的显著特点,有助于理性规划个人养老储备、切实起到补充养老的作用。具体来看,账户资金封闭运行,在缴费阶段只进不出,缴费、投资收益都在账户里滚存,只有达到相应年龄条件时才可领取。

    理性选购养老理财

    除了个人养老金,以养老理财、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为代表的商业养老金融也是“第三支柱”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近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

    其中,养老理财得到了投资者的踊跃认购。记者从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获悉,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4家试点机构共发售16只养老理财产品,超过16.5万投资者累计认购约420亿元,募集金额远超预期,有些产品“供不应求”,首批产品中有多只产品多次上调了计划募集规模。此外,6月20日又有两只新发行的养老理财产品正式结束募集,截至目前,养老理财发行数量已扩充至24只。

    青睐养老理财的中年人不在少数。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数据显示,40岁至50岁投资者占比达27%,30岁至40岁投资者占比近20%,二者合计约47%,在总投资者中占比近一半;50岁至60岁投资者占比最高,达28%。“这体现出投资者对养老理财需求的广泛性和迫切性,也表明养老财富的市场空间广阔。”工银理财董事长王海璐说。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养老理财普遍期限较长,投资者需理性衡量中长期收益,不可将养老理财当做“赚快钱”的渠道。从试点情况看,首批养老理财封闭式产品的期限为5年,部分产品特别设定了分红条款,可满足持有期间投资者的部分流动性需求。

    “养老理财旨在引导投资者形成健康可持续的养老理财理念,对养老进行科学合理规划,根据自身实际将手中的长期资金转化为养老金融产品。”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说。

    为此,投资者在购买养老理财时应重点考虑三大因素。一是考虑自身养老需求,判断是否需要进行长期养老投资;二是考虑自身的资金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三是结合自身风险偏好关注养老理财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选择风险情况相匹配的养老理财产品。

    养老储蓄业务将推出

    由于养老储备的需求多元化,相应的,金融产品覆盖的风险偏好也应多元化,不可全部集中在中、高风险偏好。“我国是一个储蓄大国,储蓄率较高,应契合公众的储蓄习惯,进一步丰富养老金融产品供给,与养老理财产品等形成补充。”董希淼说。

    记者走访北京地区多家银行网点发现,当前投资者对于存款这一低风险产品仍有较高需求。以大额存单为例,尽管其年利率持续走低,1年期利率仅为2.1%,但投资者想要成功买到却并非易事。截至6月20日,中国工商银行显示在售的4款3年期大额存单中已有3款售罄,其余1款仅面向新客户销售。

    推出“特定养老储蓄业务试点”,正是为了满足低风险偏好人群的养老金融需求。“正在加快研究特定养老储蓄业务试点,初步考虑由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大型银行在部分城市开展试点。”中国银保监会大型银行部负责人在日前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透露,该业务兼顾普惠性和养老性,产品期限比较长、收益稳定、本息有保障,可满足低风险偏好居民的养老需求。具体来看,特定养老储蓄产品包括整存整取、零存整取和整存零取三种类型,产品期限分为5年、10年、15年和20年四档,初步考虑单家银行的试点规模为100亿元,试点期限暂定一年。

    可以预期的是,未来养老金融业务将逐步形成多元主体参与、多类产品供给、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发展格局。中国银保监会日前在《关于规范和促进商业养老金融业务发展的通知》中也明确提出,接下来,将支持和鼓励银行保险机构依法合规发展商业养老储蓄、商业养老理财、商业养老保险、商业养老金等养老金融业务。“但有一个底线,商业养老金融业务必须体现养老属性,产品期限符合投资者的长期养老需求和生命周期特点,同时,还要对资金领取设置相应的约束性要求,避免短期‘快进快出’。”银保监会上述负责人同时表示。

    2022-06-22
  • 今年迎峰度夏形势如何?全国电力供应是否有保障?

    6月21日是夏至,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到来。近日,多地发布高温黄色预警,部分地区温度高达40摄氏度,居民用电量明显上升。而随着疫情稳定,企业也开足马力复工复产。电力需求迎来一年中的高峰。



    今年迎峰度夏形势如何?全国电力供应是否有保障?

    电力供需“紧平衡”

    每逢夏季,与气温一起攀升的还有用电量。

    “天气一热,每月的电费就明显多了。”江苏省张家港市一家笔记本零部件加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不仅办公楼要开空调,生产车间也得加大换气设备投入。暑期这几个月,电费支出要比平时高一大截。”

    6月至9月是用电高峰期。高温天气尤其是极端高温导致的空调降温用电需求激增,是夏季电力供应紧张的主要因素。此外,夏季多雨易发汛情,部分地区存在电力设备受损停运隐患,也对生产生活用电造成影响。

    今夏,电力供求形势如何?

    国网能源研究院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吴姗姗告诉本报记者:“目前,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向好,稳增长的政策措施效果逐步显现,随着企业复工复产有序推进、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部分行业和地区用电预计较快增长。”

    用电需求攀升,给电力供应带来挑战。

    河南省电力公司预测,迎峰度夏期间河南省电力保障形势较为严峻复杂,预计今年河南电网最高负荷7500万千瓦,同比增长550万千瓦,增幅为7.9%,其中驻马店市、信阳市最高负荷增长预计超过20%。浙江省发改委主任孟刚表示,今年以来,受国际形势、供需关系等影响,能源资源量紧价高,浙江省能源保供稳价面临较大压力,预计迎峰度夏电力最大缺口将达650万—750万千瓦。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报告认为,受国内外疫情、燃料供应、气温、降水以及煤电企业持续大面积严重亏损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电力供需形势存在不确定性。预计今年迎峰度夏期间,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用电高峰时段电力供需偏紧。其中,东北、西北区域电力供需基本平衡;南方、华东、华中、华北区域用电高峰时段电力供需偏紧。

    保供有坚实基础

    迎峰度夏,能源及电力企业全力保供。

    6月2日,一场防汛应急联合演练在国家能源集团大渡河公司大渡河流域梯级电站展开。“流域普降暴雨,流量持续增加,大渡河各电站将达警戒流量”“现正式启动生产指挥中心防洪应急预案Ⅳ级响应”“立即投入防汛备用电源,协调检修公司增派力量参与设备抢险”……国家能源集团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电力保供必须做好极端天气应急准备,防患于未然,以确保生产生活用电不因气候变化产生过大波动,包括做好气象水情、防洪风险预判和电力调度预案等。

    除了维护运营好现有电力设备,新增电能对于迎峰度夏电力保供也十分关键。

    6月1日,华能大连热电厂3号35万千瓦机组成功通过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正式投入商业运营。作为辽宁省电力保供重点项目,该机组主要经济、技术、环保指标优良,投运后将有效缓解辽宁迎峰度夏电力供应紧张局面。放眼全国,今年前5个月,国内新增发电装机容量5298万千瓦,比上年同期多投产1555万千瓦,将有效满足夏季用电高峰期的电力需求。

    “做好今年迎峰度夏电力保供有坚实的基础。”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赵辰昕说。截至5月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24.2亿千瓦,在迎峰度夏之前有望增加到24.5亿千瓦。同时,今年各大流域来水好于预期,截至5月中旬,全国水电发电量同比增长19.3%,重点水电厂可发电水量同比增长25.5%。全国统调电厂存煤达到1.59亿吨以上,同比增加5000多万吨,可用天数32天。“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保障全国电力迎峰度夏平稳有序。”赵辰昕说。

    去年下半年,有地区运动式“减碳”,导致拉闸限电,给正常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前不久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决不允许拉闸限电。在电力供需紧平衡的背景下,如何确保实现这一点?

    吴姗姗认为,一方面,要加强能源形势跟踪分析及安全预警,加大电煤生产、运输协调和价格监督,确保电煤持续稳定供应和价格稳定,保障燃气发电比重较大地区的燃气供应。另一方面,要督促发电企业加强在役机组运行管理,减少非计划停机,保障机组稳发满发;督促电网企业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发挥好电网配置资源作用,完善应急预案,强化应急准备,确保电力保供无虞。目前,各地电力供应企业已积极行动起来,统筹做好电力保供和绿色低碳。

    统调电厂存煤处于高位

    中国是煤炭大国。近年来,新能源快速发展,风电、光电的供应量持续提升。但总体看,煤炭在能源供应中仍承担着“压舱石”作用,煤电占全社会发电量60%左右。在全球能源价格上涨的背景下,煤炭供应如何?

    落实煤炭保供稳价,成效显著。以国家能源集团为例,截至6月15日,国家能源集团旗下准能集团累计完成自产商品煤2705万吨,发电15.88亿度,剥离11902万立方米,持续为能源保供蓄力。中国煤炭运销协会有关负责人透露,包括国家能源集团、中煤集团、晋能控股等在内的16家大型煤炭企业全力完成中长期合同签订、履约和进口煤补签任务,1—4月合同履约率达到98%,超额完成国家指标,助力煤炭市场平稳运行。

    部分产煤大省加快释放先进煤炭产能,蓄力稳库存。山西省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张翔介绍,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山西对符合核增条件的煤矿“应核尽核、应增尽增”,加快具备条件的停建缓建煤矿复工建设,有序推进煤炭资源接续配置,适度布局先进产能项目。内蒙古有关部门提出,在确保安全清洁高效利用的前提下,有序释放煤炭优质产能。推动保供核增产能和调增建设规模煤矿手续办理,尽快实现依法依规生产。

    价格形成及监管机制日益完善。5月1日起,国家发改委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正式实行,明确了煤炭(国产动力煤)中长期交易价格合理区间。此后发布的《关于明确煤炭领域经营者哄抬价格行为的公告》对煤炭领域哄抬价格违法行为作出界定。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发现价格超出合理区间时,将立即进行提醒约谈,必要时通过调查、通报等手段,引导煤炭价格回归合理区间。

    “从当前情况看,煤炭保量稳价政策成效较为明显。”吴姗姗告诉本报记者。保量方面,1—5月,全国累计生产原煤18.1亿吨,同比增长10.4%,表明国内煤炭自给能力有所提高;稳价方面,5月底,鄂尔多斯5500大卡电煤坑口价、秦皇岛港5000大卡动力煤平仓价同比分别增长7.8%、36%。相比之下,5月底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港动力煤价格指数、南非理查兹港动力煤价格指数同比分别上涨235.5%、196.1%,国内煤炭价格波动幅度远低于国际市场。

    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说,目前全国统调电厂存煤处于历史高位,为迎峰度夏电力保障创造了条件。下一步将全面加强燃料供应保障,包括抓好煤炭增产增供,狠抓电煤中长期合同签约履约,集中资源保障电煤供应和顶峰发电天然气供应。同时促进各类发电机组应发尽发,确保火电出力水平好于常年,多发水电节省电煤消耗,促进风电、太阳能发电多发满发、能用尽用。还得优化电网运行调度,发挥大电网资源优化配置平台作用,加大跨区跨省余缺互济力度,规范启动应急调度,保障电力有序供应。此外,将完善应急保供预案。孟玮表示:“鼓励通过市场化需求响应减小尖峰电力缺口,督促各地细化完善各种情形下的应急保供预案,提前开展实战应急演练,做到有备无患,确保极端条件下民生和重点用能不受影响。”

    2022-06-22
  • 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扩容提速 为农民撑起防护网

    5月初,财政部等部门宣布将广西糖料蔗纳入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5月底,财政部明确自2022年至2024年在内蒙古、黑龙江开展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扩容提速,帮助农民抵御自然灾害,也进一步提高农民种田的积极性。

    成为全球农业保险保费规模最大国家

    “去年年中一场大暴雨过后,我种的124亩早稻严重倒伏,加上因稻瘟病受损的106亩,当年种稻谷蒙受的天灾损失不小。”回忆起2021年7月15日的暴雨,江西省遂川县雩田镇种粮大户郭唐生印象深刻。

    幸好有政策性农业保险,郭唐生拿到了41400元理赔款。“每亩保费20元,我自己只需掏1/4,其余由各级财政承担。如果稻谷遇天灾造成损失,每亩最高可理赔400元。”郭唐生说。

    如今,农业保险“安全网”织得越来越牢,农民面对风险有了底气。遂川县水稻种植保险承保机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21年,全县范围内有2.16万亩受损水稻获保险赔付229.6万元,相关投保农户得到了及时赔付,充分体现出农业保险灾后损失补偿作用。

    什么是农业保险?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农业风险有哪些。农业生产的收益约等于收入减去成本。其中,收入主要由价格、产量两大因素决定,成本则包括物化成本、土地成本、人工成本和灾害事故等造成的损失。上述因素的波动都属于农业风险。农业保险,即保险公司对被保险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因保险标的遭受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的保险活动。

    为什么要发展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据介绍,这是考虑到农业易受大面积自然灾害影响,农业保险出险概率较大,农户参保意愿较低,承保机构组织经营效益不高,纯商业性质的农业保险难以持续,需要财政对农业保险给予支持。此外,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代替直接补贴,也能在世贸组织规则的框架下,对农业生产实施合理保护。

    近年来,中国农业保险体制机制日益完善。2007年起,中央财政为农业保险投保农户提供一定的保费补贴,拉开了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序幕。2021年,中央财政拨付保费补贴333.45亿元,带动农业保险实现保费收入965.18亿元,为农业生产提供风险保障4.78万亿元。目前,中国农业保险保费规模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农业保险保费规模最大的国家。

    同时,财政部等部门采取多种举措,不断加强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管理。今年初,财政部修订出台《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优化大宗农产品保费补贴比例体系和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奖补政策,促进承保机构降本增效,确保农业保险政策精准滴灌。《办法》提出,农业保险承保机构应当公平、合理拟订农业保险条款和费率,保险费率应当按照保本微利原则厘定,综合费用率不高于20%。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办法》明确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综合费用率20%这一“红线”,将促进农业保险承保机构降本增效。



    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

    农业保险“保”哪些领域和品种?

    据了解,目前中国农业保险已基本形成了以成本保障型产品为主,产量保险、收入保险和指数保险等各类创新性产品共同发展的农业保险产品供给体系。从粮食作物、特色农产品到林业、畜牧业和渔业产品,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障网覆盖面越来越广,各地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实践。

    今年以来,生猪价格持续走低,许多养殖户一度很发愁。在浙江宁波,政策性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给生猪养殖户吃下定心丸。该险种以保险生猪在约定周期内国家发改委监测发布的“预期盈利”为参照,当“预期盈利”的平均值低于0时启动理赔,单头生猪最高亏损赔付额为1000元。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宁波是浙江省首个全面推行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的城市。该市推行的生猪价格指数保险,政府保障力度大,保费由市县两级财政补助65%,在约定理赔方式上也比同类产品创新。“生猪价格指数保险为养殖主体解决后顾之忧,保护了宁波生猪优势产能,可谓‘雪中送炭’。”宁波市生猪产销协会会长闻尧祥说。

    同时,农业保险在从保成本向保收入转型,从保生产环节向保全产业链条扩展。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副主任刘新立介绍,中国农业保险近年来积极探索由“保成本”向“保收入”过渡,并在不同地区开展不同种类的准收入类保险试点,主要包括完全成本保险、价格保险等。

    其中,试点价格保险的地区已扩展至31个省区市,品种包括粮食、蔬菜、生猪和地方特色农产品的4大类共50个品种。2018年,内蒙古、辽宁、山东等6个省份、24个粮食主产县开展小麦、玉米和水稻完全成本保险试点,试点期为3年。2021年,财政部会同有关方面,在13个粮食主产省份的产粮大县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

    今年,按照中央一号文件部署,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主产省产粮大县将实现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全覆盖。在重庆,万州、黔江等27个产粮大区(县)今年起开展稻谷、玉米、马铃薯3种主要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预计财政补贴保费1.11亿元,保额将达到30亿元。在山西,财政部门在推进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的同时,继续扩大现有中央及省级政策性险种的保障覆盖面,并鼓励引导县级特色农业保险发展。

    此次糖料蔗、大豆等作物纳入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保障范围,受到种糖料蔗、种大豆的农民欢迎。

    与传统的物化成本保险和价格指数保险相比,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优势颇多。完全成本保险覆盖了物化成本、土地成本、人工成本等全部生产成本,可保障自然灾害、重大病虫鼠害、意外事故、野生动物毁损等风险,提高了对农作物单位面积收入(或产值)的保障程度;种植收入保险能够同时保障价格、产量双因素波动,保障更全面、更易触发理赔,将大幅提高投保蔗农所获赔偿金额。

    完善“保险+期货”,发展农业再保险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保险发展作出多项部署。完善“保险+期货”模式、发展农业再保险,正成为中国农业保险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

    在创新农业风险转移模式方面,优化完善“保险+期货”模式被寄予厚望。

    刘新立介绍,中国此前的“保险+期货”试点主要为应对农产品市场上的价格波动风险。“保险+期货”的试点区域涵盖东北三省、新疆、河北、海南等20多个省(区、市),品种范围包括玉米、鸡蛋等农产品。在这种运作模式下,农户向保险公司购买作物价格保险,当作物预期价格低于约定期货结算价格时,保险公司对投保农户进行赔偿,降低其因价格下跌可能导致的收入损失;同时,保险公司通过购买看跌期权而将价格风险进一步转移到市场。

    “这类保险保障因产量下降或价格下降或二者同时造成的农作物收入损失,通常保障相当于历史单位面积收入的65%至70%左右。应总结试点经验,进一步完善这一模式,为农户提供更多的稳定保障。”刘新立说。

    在完善农业风险分散机制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和再保险。

    面对烈度高、影响范围广的自然灾害,农业再保险如何分散风险?“保险作为市场化金融方法,其成功运行的基础是大数定律,面对区域农业灾害风险缺乏独立性的情况,需在横向上扩大分散范围、纵向上延长分散链条。”刘新立说。

    2020年,为完善农业再保险体系,财政部和8家金融机构发起设立中国农业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以来,该公司整合农业大灾保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构建起坚固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准备金制度。2021年,该公司与35家农业保险承保机构签署再保险标准协议,承担行业20%的农业风险保障,保费规模超过190亿元,为农业生产提供风险保障近1万亿元,服务农户1.88亿户次,全面增强中国农业再保险的保障能力和韧性。

    “农业再保险的进一步发展,有助于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对农业大灾风险未雨绸缪。通过再保险机制做好分散农业大灾风险损失的准备,从而缓冲农业大灾对国家财政的冲击,承担起市场化农业灾害风险管理的关键职能。积极发展农业保险与再保险的政策,对于农业风险分散的可持续非常重要。”刘新立认为,未来应整合各类数据资源,探索资本分配模型基础上的最优再保险模型,使再保险的风险转移功能建立在科学合理、多方共赢的基础上。

    2022-06-21
  • 多地出台政策破解毕业生大城市就业租房难租房贵问题

    来自安徽宿州的李晨即将大学毕业,前不久,他过五关斩六将获得了一份来自上海企业的录用通知,没料到烦恼随之而来——他准备在入职企业附近合租一间房,原本和房东讨价还价后确定租金为每月3000多元,可没几天房东突然通知他要涨价600元。






    “我想重新找房子,结果找了一圈,发现差不多的房子最近租房价格普遍涨了500元至800元。”这让李晨颇为头疼,因为他入职后见习期每月工资为5000多元,除掉房租,工资已经所剩无几。







    在大城市特别是一线城市,像李晨这样为租房而发愁的高校毕业生还有很多。他们为了谋得一份体面的工作或实现理想和自我价值,想方设法留在大城市工作,同时又不得不面对大城市高昂的房租。这对于一些即将踏入职场、收入相对有限的高校毕业生而言,实在是难以承受之重。







    如何解决高校毕业生在大城市租房难、租房贵等问题?近日,多位专家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提出,要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加强廉租房建设,确保城市有持续的、可循环的廉租房供应,保障劳动者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获得适足的住房权。







    拥有更多就业机会







    毕业选择留大城市







    是留在读了4年书的安徽合肥还是回到老家淮北?这个问题对于高校毕业生刘洋来说,无需多想。“当然是继续留在大城市,这里不仅让人的视野更广阔,最重要的是就业机会多,有更好的薪资酬劳和更公平的竞争环境。”刘洋说,为了留在大城市,她正在准备考公务员,不行就继续考研。







    来自山东滨州的高校毕业生李雨选择留在大城市的原因,也是看中了这里多元的就业机会。他在大学期间主修编程专业,这类专业在小城市既没需求也没有相应的职位,“毕业后想办法留在大城市是唯一的选择”。







    和刘洋、李雨有一样想法的毕业生不在少数。根据58同城、赶集直招统计数据,深圳、广州是很大一部分毕业生工作首选的就业城市,其中深圳毕业生净流入率达3.5%;此外长沙、北京、上海、天津也颇受毕业生青睐,均呈净流入态势。对于“00后”毕业生而言,为了个人发展,他们更倾向于去杭州、西安、长沙、成都、青岛等新一线城市就业。







    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李海明说,人才向大城市集中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多数国家都存在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倾向。







    “大城市的高校多,高校学生在这里完成学业乃至实习,对这个城市很熟悉,加上大城市的就业机会相对更多,就业环境、法治环境相对更好,留下就业成为第一选择。还有些毕业生在‘回不去的乡村’和‘留不下的城市’之间被动就业,最终往往降低要求留在了大城市。”李海明说。







    房租居高纠纷频现







    留在城市工作不易







    想留在大城市工作,有机遇也有难题。其中一个大难题就是租房难。







    在北京某高校就读的河南南阳人赵萍毕业前收到了两家律师事务所的录用通知,一家在北京朝阳,一家在河南郑州。权衡再三后,赵萍决定入职郑州的律所。







    “主要是北京房租太高了,我承受不起。”赵萍告诉记者,在上述北京律所附近租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卧室每月租金要3000多元,如果想把月租金压缩到2000元以内,每天的通勤时间单程就得超过1小时。“律所的工作强度本来就挺高,如果还得每天长时间挤公交、地铁,我感觉自己坚持不下来。”







    根据贝壳研究院最近一期的北京市房产租赁市场月报数据,2022年,北京市新增挂牌房源均价较去年有明显上涨趋势,在高校毕业季来临之前,4月的租金挂牌价已逼近2021年的峰值水平。克而瑞数据显示,上海等城市于今年5月开启小幅上涨模式。







    除了租房贵,租到称心如意的房子也非易事。大学毕业生遭遇“黑中介”、房东突然要求涨价、虚假宣传等问题也屡见报端。







    今年毕业的天津大学生吴迪就遇到了这样的烦心事。他在河北区找到一间月租金较低的房间,一切准备就绪,房东却临时提出让他购买一些电器和家具,退房后还不得带走。而这些要求此前并没有在合同上呈现。没有退路的吴迪无奈之下只能接受。







    有媒体近日面向全国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显示,超过四成的受访者表示本人或亲友遇到续租时房东不合理抬价、退房时不退还押金、入住期间需支付额外费用的情况;此外,未签合同、装修污染、二房东赚差价、房东或房屋管理者不按照合同履行维修义务等情况时有发生,甚至有使用租金贷后中介跑路的情况。







    多地出台相关政策







    合力解决租房问题







    为解决高校毕业生租房问题,目前多地出台毕业生租房补贴、减少或免除租房押金等政策,做好毕业季住房租赁服务。







    6月8日,湖北省武汉市政府网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留汉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取得普通高校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毕业6年以内、本通知公布之日起在汉就业创业并正常缴纳社会保险、家庭在汉无自有住房的高校毕业生,在资格有效期内,租住人才租赁房的,按照不高于市场租金的70%缴纳租金,累计减免期限不超过3年。







    近日,福建省福州市人社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求职实习免费住宿的通知》,称毕业三年内(含毕业年度)有意在榕求职、创业和实习、见习的全日制高校外地生源毕业生,均可申请最长不超过一年的免费住宿,每人仅限享受一次。







    规范住房租赁市场,保护承租人合法权益,需进一步彰显立法的作用。近日审议通过、将于今年9月1日起实施的《北京市住房租赁条例》规定,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应当加强住房租赁价格监测,住房租金明显上涨或者有可能明显上涨时,北京市人民政府可以采取涨价申报、限定租金或者租金涨幅等价格干预措施,稳定租金水平。如果出租人拒不执行,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处理。







    李海明认为,直接的减补免都是临时手段,也是直接的干预行为。运用得好,可以缓解一时之急。但从中长期适用的效果来看,最终还是由承租房屋的就业者承担成本,减补免的租金最终会转移给承租房屋者。毕业生租房困难问题要靠住房保障制度的完善和劳动者获得适足住房权的实现来解决。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院教师李静建议各地政府加强廉租房建设,确保城市有持续的、可循环的廉租房供应;有关部门规范租赁市场,定期进行检查,确保出租屋无隐患、租房信息真实;学校等开展租房方面的防骗科普及法律宣传。







    除了解决租房问题,在李海明看来,大城市要留住、留好高校毕业生,还应做好多方面的配套工作,如加强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落实,确保刚进入就业市场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完善劳动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确保高校毕业生的档案不成为负累;加强人力资源服务市场的管理,加强行业规范中的职业发展规范,使高校毕业生能够在就业后获得良好的职业培训和职业发展等。

    2022-06-21
  • 直播带货成为“新农活” “新农人”网上闯出致富路

    田野里架起直播间,土特产变身“网红尖货”;利用物联网系统,田间管理更“智慧”;通过数字化物流平台,解决农产品运输“堵点”“卡点”……数字乡村建设大力推进,一批批掌握数字技术、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年轻人变身“新农人”,投身农业农村发展。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带货成为“新农活”,是乡村振兴中的一道新风景。



    田间地头开拓市场

    “直播一晚,卖出了40万元的手工腐乳”——来自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的“90后”农村女孩曾庆欢,曾创造出这样的销售业绩。在短视频平台上,这位留齐刘海、梳麻花辫的“湘妹子”是拥有600万粉丝的短视频博主“湘妹心宝”。做农活、赶集市、卖特产……在曾庆欢的直播镜头下,家乡的农副产品获得了大批粉丝支持。

    “湘妹心宝”电商示范基地坐落在一处低调的农舍里。在基地内部,素材拍摄场景、特色产业直播间,以及仓储、冷藏、物流打包车间和多功能培训室等一应俱全。现在,这里已经开启了“一村一品一主播”人才培育计划,通过为期1个月的免费培养,带领农户等走上“新农人”致富路。据悉,新化县目前建设了412个电商网店、2885个扶贫小店,“数商兴农”已成为新化县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和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电商及数字农业的快速发展,田间地头活跃着一支“新农人”队伍。他们凭借敏锐的互联网思维和市场化眼光,探索农业新业态,为传统农业转型注入了新活力,成为引领农民、发展农村、托起农业的一支生力军。

    扎根乡村带动发展

    今天的中国乡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乡村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衍生出乡村新职业新面孔,大批“新农人”进一步增强了乡村发展动能。

    在浙江省长兴县吕山乡湖羊智慧循环产业园,“95后”“数字羊倌”王晨晨使用遥感技术实时监控羊只的数量、饲料及羊舍内的湿度、温度等,实现“每个人轻松养羊3000只”。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尉犁县,“90后”湖南女生莫晓钰和团队工程师几番试验,将棉花试验田的近270个出水桩全部改造为智能化电动出水桩,并配备先进的全自动施肥灌溉机,实现了远程定时定点控制。

    在全国种粮大县湖南省安仁县,今年春耕期间,当地开发了“农机一键达”手机小程序,将农机资源和农户需求信息整合共享,实现了线上就近下单接单。

    大数据、5G、人工智能、物联网……数字技术成为“新农人”必不可少的“新农具”。这背后,是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飞速发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现有行政村已实现“村村通宽带”,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7.6%,农村网民规模已达2.84亿。

    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副研究员洪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目前数字乡村创新创业氛围浓厚。“新农人”积极应用电商直播等模式,推动农产品上行,带动当地就业,打造农产品区域品牌,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新农人’扎根乡村,通过自身专业特长以及对‘三农’政策和发展趋势的把握,可以推动新型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还可以将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和新技术与农业农村发展相结合,在推动传统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助力建设美丽宜居的新农村、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说。

    为“新农人”解决实际困难

    几年前,“80后”山东小伙武政从上海回到沂蒙革命老区,探索用电商的方式销售老区特产黄桃罐头。为了扶持武政成功创业,当地为他提供了8万元返乡创业资金,还让他免费参加了电商培训班,学习更多电商运营经验。去年,武政的公司网上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截至目前,山东省市县三级普遍建立了好青年联盟,累计发放“乡村好青年贷”31.5亿元,带动一大批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大舞台。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乡村人才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乡村振兴各领域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各类人才支持服务乡村格局基本形成,乡村人才初步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本需要。

    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要推进智慧农业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应用。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

    如何为乡村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培养新型农村人才,已经出台不少利好政策。”洪勇说,下一步,为解决“新农人”扎根农村创业的实际困难,还应做好以下工作:继续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制定针对性的鼓励创业政策,帮助农村电商解决“融资难”等切身问题;提供更多培训支持,通过专家下乡授课、直播授课等方式,让“新农人”能方便地获得互联网营销、农业种植技能等专业知识。

    吴琦认为,留住“新农人”,就要为他们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比如加强顶层规划,从财税优惠、融资担保、用地住房、职称评定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返乡创业人才和乡村产业振兴人才培育的政策支持力度;同时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配套支持政策,为“新农人”解除后顾之忧。又如,发挥农村干部人才队伍的主导作用,通过各类学习平台、结对帮扶、定期培训、案例参观等形式,加强对“新农人”的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培训。另外,应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推动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打造更好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2022-06-20
  • 国产盾构机产销量连续五年世界第一 从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

    最近,中铁工程装备集团(以下简称中铁装备)研制的“东湖号”超大直径盾构机吊装下井安装就绪,即将在世界最大“城市湖底隧道项目”——武汉两湖隧道始发掘进。



    隧道掘进机是建设地铁、水电站等地下工程的高端工程装备,包括泥水平衡盾构机和全断面硬岩掘进机等类型,有人把它称作“地下航母”。作为隧道工程建设的核心装备,这种有上千万个零部件、数千多吨重量的“大家伙”制造技术复杂,是一个国家装备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四川考察时强调,我国是制造大国,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向制造强国转变。作为制造业中的高端领域,近年来,以中铁装备为代表的盾构机制造企业快速发展,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创新,从零出口到如今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十年来,这里诞生了许多个“世界首台”,打破了无数个“不可能”,实现产销量连续十年全国第一、连续五年世界第一。

    1

    曾经受制于人,如今一个个“世界首台”填补了国内外空白

    中铁装备副总经理王杜娟从业二十年来,她主持设计的盾构设备有1000余台,攻克了多项世界性施工难题。矩形的、马蹄形的……各式各样的盾构机都难不倒她。然而,二十年前,当她和同事参与研发我国自己的盾构机时,很多人连盾构机实物都还没见过。

    过去,以盾构机为代表的隧道掘进机在国内是个稀罕物。当时,大型工程建设中采用的这类设备几乎全部是高价进口,有时甚至买到的是其他国家用过的二手产品。上世纪90年代,西康铁路秦岭隧道工程从德国买入两台全断面硬岩掘进机,花了7亿元左右。靠着这个设备,工期缩短了10个月,安全问题也极大缩减。可是,国外设备不仅价格高得离谱,售后服务费用更高。王杜娟回忆,有次我们要加工一个简单的拖车钢结构件,发现外方图纸有错误。原本是设计方的问题,可要求人家来处理,开口却是每天服务费1万元。

    没有核心技术,只能受制于人。憋着一口气,2002年,中国中铁组建了一支18人的“筑梦之队”,开始研发属于自己的盾构机。当年,年仅23岁、刚参加工作不久的王杜娟,也被选入团队中,其他团队成员也大多和她一样,是刚工作没多久的年轻人。

    庞大的盾构机部件复杂,那段时间,为了弄清楚盾构机的原理和构造,王杜娟和同事们几乎跑遍了所有地铁施工城市,在黑黢黢的地下隧道里观察了一台又一台盾构机。经过6年的努力,2008年,中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机成功下线,实现了零的突破。

    实现盾构机自主化的关键是实现核心零部件自主化。在随后的几年里,中铁装备围绕关键核心基础部件“卡脖子”难题,开启了技术攻关。

    盾构机能够破岩,离不开刀具这个锋利的“牙齿”。中铁装备党委书记、董事长赵华介绍,2020年,中铁装备与清华大学等院校合作,开发出高耐磨滚刀材料,制造的高耐磨刀圈在高磨蚀地层的掘进寿命是国外刀圈1.2倍以上。赵华说,原来质量好的滚刀刀圈多是进口,目前中铁装备品牌的滚刀系列产品市场占用率国内第一。

    随着一项项核心技术的突破,国产盾构机不仅实现了从无到有,也走向了从有到优。世界最大直径硬岩掘进机、世界首台高压水力耦合破岩TBM……近十年来,一个个“世界首台”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让我国实现了“上天有神舟,下海有蛟龙,入地有盾构”。

    王杜娟回忆起当年参与研制第一台国产盾构机的过程,有一件事她至今记忆犹新。当时,制造盾构机需要用到一种陶瓷球阀,王杜娟先是找了国外的公司,发现有一家德国企业可以生产,但对方出于技术封锁,不肯卖给中国企业。百般焦急之中,她在广东省珠海市找到一家生产球瓷阀门的工厂,试用之后,发现球阀不仅质量很好,价格还是进口阀门的十分之一。

    如今看来,国产盾构机的出现,不仅仅只是隧道掘进领域的成果,更是我国制造业水平整体提升的一个缩影。

    2

    2012年拿下第一笔海外订单,如今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6月1日,中铁装备集团设备公司通过“云签约”的方式拿下了新一批海外订单。

    今年5月底,中铁装备订单总数已达1300多台,产品遍布国内各地、远销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我国市场占有率最高、出口国家最多的盾构行业领军品牌。而2010年,也就是中铁装备正式挂牌成立后的第一年,盾构订单总台数只有17台,出口国家和地区是0。

    今天,中国隧道工程中使用的盾构机90%以上都是国产,中国盾构机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已接近70%。但十年前,我国刚刚拥有自己的盾构机不久,不要说出口,就是在国内市场上,施工方大部分使用的还都是国外品牌,甚至很多人对国产盾构机存有疑虑。赵华回忆,2012年,中铁装备品牌认可度还相对较低,市场开拓难度可想而知。当年1月,成都地铁2号线、4号线开工建设,施工地质情况十分复杂。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施工单位让中铁装备生产的国产盾构机和进口盾构机左右线同时掘进。10个月后,结果出人意料:国产盾构的各项性能指标优秀,用时比进口盾构还少了两个月,一下打响了国产盾构的名号。

    走进中铁装备的车间,有一条标语十分引人注目:“造中国人自己的盾构,造中国最好的盾构,造世界最好的盾构。”质优价优,国产盾构就是凭着硬实力,扭转了市场成见,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一步步赢得海内外客户的青睐。

    2012年,中铁装备拿下了第一笔海外订单,实现了“中国盾构”冲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跨越。

    当时,马来西亚的一个项目工程需要购买盾构机。一开始,马来西亚方面对“中国制造”并不信任,直言中铁装备没有海外市场经验。经过多次深入沟通和实地查看,马方才签下两台盾构机。没想到,使用过程中,中国盾构机展现出的“中国速度”创造了马来西亚盾构施工新纪录:最高日掘进21米、提前计划工期43天贯通。

    2013年,郑州红专路下穿中州大道隧道启动,这是当时世界断面最大、覆土最浅、距离最长的矩形盾构工程。国际同行业专家断言:“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同年底,中铁装备自主研发的当时世界最大断面矩形盾构成功运用,其创新的设备和施工方式吸引了很多国家市政公司人员专程到郑州参观考察。正是这次考察,让新加坡于次年的地铁施工项目中选择了“中铁号”矩形盾构。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铁装备时指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日前,国务院国资委发布了2021年度国有企业品牌建设100个典型案例,中铁装备品牌建设案例入选其中。8年来,凭借过硬质量,曾经在国际上默默无闻的中铁装备成功打响自己的品牌,让越来越多的产品“走了出去”。中铁装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占成说:“今年,我们拿到了德国的订单,用在德国汉堡一个水电项目。这对我们来说是意义非凡的,因为上世纪末,我国是从德国公司进口硬岩掘进机,而且隧道掘进机的世界第一品牌在德国。”

    3

    攻克全断面硬岩竖井掘进机世界级技术难题,首次实现井下无人掘进

    早在2020年,中铁装备就被评为“科改示范企业”标杆企业。赵华表示:“科改示范,我们主要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转变’重要指示和‘科改示范’部署要求有机结合,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健全科技创新治理体系,争当原创技术‘策源地’。”

    赵华介绍,中铁装备近三年联合承担了13项国家科技项目,形成16项国际领先技术,是盾构行业首个获得中国专利金奖、唯一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中国质量奖的研发制造企业。不断创新与精益求精,正是企业走向世界第一的密码。

    200米,在大型工程建设中不算是多长的距离。但在浙江宁海抽水蓄能电站排风竖井项目中,这短短200米的智能无人掘进,中铁装备技术研发团队用了整整10年才攻克。

    2021年年底,伴随着岩石破碎掉落的声音,中铁装备自主研制的世界首台全断面硬岩竖井掘进机——中铁599号顺利贯通宁海抽水蓄能电站排风竖井。这一举动,意义非凡。竖井和隧道,看似都是在地下打洞,但此前,盾构机只能横着掘进。竖着向下挖许多国外专家也研究过,但效果均不理想。此次,中铁装备成功攻克全断面硬岩竖井掘进机世界级技术难题,首次实现井下无人掘进。

    2012年12月,中铁装备提出了把盾构机竖着打,开发一个新产品的想法。但理念要变成现实,是个漫长艰辛的过程。竖井掘进机与传统的盾构施工方位存在一横一竖的差别,解决垂直施工工作面可用空间小等一系列难题。

    那几年,项目团队蹲过又黑又闷热的煤矿竖井,睡过实验室,然而,推进技术作为关键技术之一,在经历了反复的模拟和试验后,项目团队始终没能突破。一次次的头脑风暴,结合多学科的探究,直至2014年,在一次讨论会上,团队成员杨聚辉提出的环形撑靴技术得到了一致认可。

    这样的例子,在盾构研制中有很多。盾构机属于定制产品,每一台盾构机都要根据客户的项目进行设计。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中铁装备对技术中心架构进行重构,建立跨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对产品与技术设计、研发、制造等过程进行统筹协调、资源共享,使盾构设计周期、生产制造周期大大缩短。

    细节把控是产品质量的保证。别看盾构机身躯庞大,但它零件繁多、结构复杂,要造好盾构机,也需要“绣花功夫”。这种细致在中铁装备盾构公司驻外项目生产一线的员工汪举平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汪举平的徒弟说:“在走管线的时候,他要求我们1米的软管安装完成后要用尺子测量,误差不能超过0.5厘米,这个不是说会影响到设备性能,这就是我们装备的标准。”

    2022-06-20
  • 假平台先免费,后面可“真贵”:新骗术盯上实体商家

    搭建虚假电商平台,制造商家入驻假象,步步引诱受害者投资……一种主要针对传统实体行业商家的互联网新骗术迷惑性强,亟须引起警惕。

    投资40余万一场空

    “刘总您好,我是D公司的客服,我们是做互联网运营推广服务的,了解您有这方面的需求,我们可以帮您搭建电商平台,免费做线上线下推广……”

    以前接到广告推销类的电话时,四川的刘某都会习惯性拒绝并挂断。2020年9月,一通关于“互联网运营推广”的电话打来时,刘某犹豫了,考虑到想拓展自己的业务,便抱着试一下的心态答应了。

    D公司经理周某线下约见刘某,提出通过免费提供运营推广服务,为刘某打造一个电商平台,并吸引其他商家入驻。“商家入驻需要缴纳入驻费用,我们按照三七分,我们三、你们七。入驻的商家如果在平台产生交易,你也会从中获得一定的收益。”周某说。

    有推广,又有收益,刘某觉得这个生意可行,便与D公司签署合同。几日后,网络平台搭建完成,刘某爽快地支付了3020元以购买域名,并获得两张域名证书。

    网络平台刚搭建不久,上海某科技有限公司联系刘某,表示有多个商家想入驻该网络平台,但服务器只能容纳50家,其余商家入驻失败,还提出平台支付有风险等问题。在D公司指引下,刘某先后购买服务器、安全控件和办理商品备案资格证等才解决问题。

    安徽某科技招商公司联系刘某,提出平台存在安全风险,继续以商家无法使用平台等理由,让其在D公司扩容服务器、防火墙等服务。

    刘某对D公司深信不疑,为解决平台的各种问题,先后花掉40余万元。2020年12月,当刘某再次联系D公司时,发现D公司已被公安机关查封。他恍然大悟,自己被骗了。

    受害者多为实体行业商家

    2020年11月,湖北警方与四川警方联手,一举捣毁D公司的两处窝点。据介绍,经审计,D公司一年内涉案总金额达3600余万元,受害者超100人,遍布全国各地。

    承办此案的湖北省公安县检察官介绍,此类以免费提供电商运营服务为名义,不断收割受害者钱财的诈骗案件并不多见,诈骗套路环环相扣,具有很强迷惑性,大部分受害者后知后觉。

    “当时我去了D公司,见到经理周某,参观了整个公司的环境和运行状态,周某还在公司专门组织会议向我详细介绍了他们的专业优势。”刘某告诉半月谈记者,当时完全没想到这会是一个诈骗公司。

    检察官告诉半月谈记者,该电商平台并不具备正常的联网、入驻、交易等功能,平台上的商家、交易数据、动态信息等都是D公司团伙为迷惑受害者,通过技术手段虚构操作的假象。

    该案中,电商平台搭建不久,便有招商公司向受害者咨询,以入驻电商平台为名义,提出平台存在“服务器容量不够”“支付出现安全警示”等问题,诱骗受害者购买服务产品。

    在此期间,受害者并非只投资不获利,但投资远大于收益。民警介绍,刘某通过平台提现共获得8万元的商家入驻款项,他认为通过继续投资,解决平台的问题可以获得更多收益,但没想到D公司、招商公司、商家竟是一伙人。

    检察官介绍,受害者多为从事传统实体行业的商家,他们对互联网一知半解,但又有网络推广的迫切需求,因此成为诈骗团伙的目标“客户”。

    民警和检察官说,近年来,利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实施的新型网络犯罪活动多发,需要加大打击力度。同时,面对类似本案中所谓“三七分高收益”的诱惑,要提高警惕、认真分辨。

    2022-06-17
  • 国家卫健委印发不明原因儿童严重急性肝炎诊疗指南(试行)

    中新网6月16日电据国家卫健委网站消息,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不明原因儿童严重急性肝炎诊疗指南(试行)。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指出,2022年3月以来,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不明原因儿童严重急性肝炎(acuteseverehepatitisofunknownaetiologyinchildren,ASHep-UA),且重症病例占比较高,引起广泛关注。目前该病病因不明,我国暂无相关病例报告。为提前做好医疗救治准备,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制定了《不明原因儿童严重急性肝炎诊疗指南(试行)》。

    具体如下:

    不明原因儿童严重急性肝炎诊疗指南

    (试行)

    2022年3月31日,英国苏格兰地区首次报道不明原因儿童严重急性肝炎(acuteseverehepatitisofunknownaetiologyinchildren,ASHep-UA),此后全球多个国家或地区出现此类病例,且重症病例占比较高,引起广泛关注。2022年4月12日以来,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官方网站多次公布此病相关信息。2022年4月23日,WHO发布了诊断建议,但因病因不明,对治疗方案尚无推荐意见。我国尚无相关病例报告。为切实强化该病的早期识别和规范诊疗,全力提升救治效果,我委根据相关报道和文献,结合肝炎诊疗实践,形成《不明原因儿童严重急性肝炎诊疗指南(试行)》。

    一、流行概况

    2022年3月31日,英国苏格兰地区报道5名儿童在3周内发生不明原因严重肝炎,患儿年龄为3~5岁。2022年4月5日,英国向WHO报告10岁以下健康儿童中不明原因急性肝炎病例有所增加,患儿多有呕吐、黄疸,伴转氨酶升高等表现。截至2022年5月20日,欧洲监测系统数据显示,该病可见于各年龄段儿童,5岁以下多见;住院患儿中14.1%需住重症监护病房。2022年5月27日,WHO公布,33个国家报告650例疑似病例,至少38例需肝移植,死亡9例。

    现有证据未发现各病例之间存在明显的流行病学关联,尚不支持其为传染性疾病。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不明原因儿童严重急性肝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在研究中。目前WHO认为,尽管将腺病毒感染作为病因的假说有一定合理性,但腺病毒通常引起低龄儿童轻度、自限性的消化道或呼吸道感染,不能完全解释该病一些较严重的临床表现,故该病与腺病毒的关联需进一步明确。大部分患儿未接种过新冠病毒疫苗,不支持该病与新冠病毒疫苗副作用有关的假说。其他致病因素尚在探索中,例如新冠肺炎流行期间,腺病毒流行水平较低致儿童易感性增加;出现新型腺病毒;腺病毒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新冠病毒感染并发症导致超级抗原介导的免疫细胞活化,从而引起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等。对其他病原体的探索也在进行中,非感染性因素也需进一步排除。

    三、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多表现为乏力和纳差、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随之出现尿色黄赤,皮肤、巩膜黄染,部分患儿可有大便颜色变白、肝脏肿大、发热和呼吸道症状,个别可有脾脏肿大。少数病例可在短时间内进展为急性肝衰竭,出现黄疸进行性加重、肝性脑病等表现。

    四、病例定义

    (一)疑似病例:自2021年10月1日起,患有急性肝炎(非甲、乙、丙、丁、戊型肝炎)且血清转氨酶>500IU/L(ALT或AST),年龄在16岁及以下。

    (二)流行病学关联病例:自2021年10月1日起,与疑似病例密切接触的任何年龄的急性肝炎(非甲、乙、丙、丁、戊型肝炎)患者。

    (三)目前暂无确诊病例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和流行病学关联病例须注意排除药物、常见非肝炎病毒感染(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代谢病等所致肝炎。

    五、急性肝衰竭的诊断

    疑似病例或流行病学关联病例同时符合以下3条标准:

    1.急性发作的肝脏疾病,没有慢性肝病的证据;

    2.有严重肝损伤的生化证据;

    3.维生素K不能纠正的凝血异常,且满足以下2条之一:(1)凝血酶原时间(PT)≥15s或国际标准比值(INR)≥1.5,伴肝性脑病;(2)PT≥20s或INR≥2,伴或不伴肝性脑病。

    六、实验室检查

    根据病情需要进行以下实验室检查,以辅助明确病因和判断病情等。

    (一)常规检查。血常规和网织红细胞、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及尿、便常规等指标。

    (二)血生化检查。

    1.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白蛋白、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移酶、胆汁酸等。

    2.其他:血电解质、血糖、乳酸、血氨、肾功能、心肌酶谱等。

    (三)凝血功能检查。PT、凝血酶原活动度、INR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

    (四)病原学检查。

    在除外甲、乙、丙、丁和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情况下,应尽可能留取多种样本以便进行病因学调查,包括血液(全血和血浆)、呼吸道(鼻咽或口咽拭子、鼻咽吸取物等)、粪便和尿样本等。若临床需要穿刺检查,可保存组织样本。建议优先进行下列病原学检查。无条件检测时,应积极收集标本并妥善保存备检。

    1.核酸检测:合适标本为血液、呼吸道或组织样本,有条件者尽量完成新冠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人疱疹病毒6型、人肠道病毒(肠道病毒通用型)、单纯疱疹病毒、腺病毒(注意试剂可检测的腺病毒型别,应尽量包括腺病毒40/41型)、细小病毒B19型等病毒核酸检测;有吐泻等胃肠道症状者,可用大便标本进行人腺病毒、轮状病毒及诺如病毒等核酸检测。

    2.抗原检测:有吐泻等胃肠道症状者,可在大便标本中进行腺病毒、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抗原检测。

    3.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有条件者尽量完成新冠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细小病毒B19型和单纯疱疹病毒等病毒特异性IgM和IgG检测。

    4.上述病原学检查阴性,临床高度疑似的感染者,可对血、肝穿刺组织等样本进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

    (五)其他检查。根据临床诊治需要可进行毒物筛查、药物检测、免疫功能检查、自身免疫性抗体检查及遗传代谢病筛查等。

    (六)肝穿刺活检。根据病情诊治需要确定是否进行肝穿刺活检,活检组织可进行病理和病原学等检查。

    七、影像学表现

    (一)腹部超声。建议首选。超声检查可用于评估肝脏大小、轮廓、硬度、肝实质回声、胆囊胆道及腹水等情况,还可作为肝移植前的评估手段。

    (二)腹部核磁共振成像。可根据患儿情况酌情选择。

    八、治疗措施

    应采取对症和支持治疗为主的综合救治措施,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评估精神状态,监测实验室指标,预防并发症。肝衰竭患者应及时转诊至有救治能力的医院。

    (一)肝炎期治疗。

    1.一般治疗及护理:

    (1)休息:减少体力消耗,避免剧烈运动;出现黄疸、呕吐、乏力、纳差时,应适当卧床休息。

    (2)营养支持:保证热量摄入,对能进食的患儿给予高碳水化合物、低脂、优质蛋白饮食,并补充多种维生素。进食不足者需静脉补充。

    (3)监测病情变化,积极纠正低白蛋白血症、低血糖、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警惕肝衰竭等并发症。

    2.对症治疗:酌情选用护肝药物,有胆汁淤积者可使用熊去氧胆酸等;注意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可使用乳果糖,以减少毒物吸收。

    (二)肝衰竭治疗。

    可转入重症监护病房,在严密监护下给予生命支持治疗。多学科团队的密切协作有助于提高患者存活率。

    1.液体治疗:应限制静脉输液总量,避免使用含乳酸的液体,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葡萄糖输注速率,维持电解质平衡,注意纠正低白蛋白血症。如出现循环不稳定,应予液体复苏。

    2.肝性脑病和颅内高压:保持环境安静;减少不必要的刺激;谨慎使用镇静药物;及时发现并治疗可能使病情加重的因素,包括感染、休克、消化道出血、急性肾损伤和水电解质紊乱等;有脑水肿、颅内高压者,可予甘露醇、高渗盐水和利尿剂等。

    3.高氨血症:血氨明显升高或伴有肝性脑病时,应将蛋白摄入量降至1g/kg/d;给予乳果糖等口服或高位灌肠促进排便,减少肠道内氨的吸收;静脉输注精氨酸、门冬氨酸-鸟氨酸等促进氨的排泄;酌情使用支链氨基酸。若仍无效或血氨严重增高,应考虑血液净化治疗。

    4.凝血功能障碍:静脉补充维生素K1;有活动性出血或侵入性操作时补充新鲜冰冻血浆和/或血小板,纤维蛋白原降低(<1g/L)可予冷沉淀物等;若无活动性出血或侵入性操作,不建议常规给予血液制品纠正凝血异常,以避免液体超载等输血相关不良反应。

    5.呼吸衰竭:出现缺氧时予鼻导管吸氧,仍不缓解或加重者,酌情予无创或有创通气。

    6.心血管功能障碍: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出现血压降低、心功能障碍者可予升压和强心药物维持适当血压,改善心肌收缩力。

    7.急性肾损伤:减少或停用利尿剂,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维持有效血容量。伴低血压者可选用特利加压素或去甲肾上腺素联合白蛋白输注。药物治疗后仍有严重少尿或无尿、液量超载、血清肌酐进行性升高、严重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者可予肾替代治疗。

    8.控制继发感染:疑有继发感染时应在留取相关病原学标本后开始抗菌药物治疗,病原明确后根据培养和药敏结果及时调整,感染控制后尽早停用。

    9.体外肝脏支持治疗:主要用于常规治疗不能缓解的严重凝血异常、肝性脑病等,或作为肝移植前的过渡治疗。可酌情选用血浆置换、血液灌流及血浆吸附等。

    10.肝移植:对内科治疗无效的严重肝衰竭患者,应尽早组织多学科团队评估,决定是否行肝移植。

    九、防控措施

    (一)加强手卫生,注意佩戴口罩和饮食卫生等。

    (二)在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需采取标准预防措施,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应按照要求及时上报。

    2022-06-17
  • 我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9.04亿

    昨天(6月15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举办线上发布会,介绍《中国支付产业年报2022》主要内容和2021年我国支付产业发展概况。记者会上获悉,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9.04亿,较2020年年底增加4929万个,占网民整体的87.6%。






    2021年全年,银行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4395.16亿笔、金额4415.56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90%和10.03%,业务金额增速较上年增长3.85个百分点;支付机构共完成支付业务(含网络支付、银行卡收单、预付卡交易)11396.20亿笔、金额416.73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48%、17.17%。







    过去一年,网络支付业务规模继续保持增长态势。2021年,我国银行机构处理网上支付业务的笔数和金额分别较上年增长16.32%和8.25%;处理移动支付业务笔数和金额分别较上年增长22.73%和21.94%。







    作为我国居民使用最为频繁的支付工具,2021年银行卡交易笔数和金额分别占非现金支付业务总量的97.61%和22.69%,全年银行卡渗透率高达49.20%。银联卡欺诈风险明显降低,欺诈交易金额和欺诈率分别较2020年下降50.50%和57.33%。(记者潘福达)

    2022-06-16
  • 退役军人事务员 家庭教育指导师等18项新职业信息公示

    光明日报北京6月14日电(记者邱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14日向社会公示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数据安全工程技术人员、碳汇计量评估师等18项新职业信息,涉及数字产业、绿色产业等多个新兴领域。



    此次公示的18项新职业名称分别为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增材制造工程技术人员、数据安全工程技术人员、退役军人事务员、数字化解决方案设计师、数据库运行管理员、信息系统适配验证师、数字孪生应用技术员、商务数据分析师、碳汇计量评估师、建筑节能减排咨询师、综合能源服务员、家庭教育指导师、研学旅行指导师、民宿管家、农业数字化技术员、煤提质工、城市轨道交通检修工。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公示的新职业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在数字经济发展中催生的数字职业,二是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要求下涌现的绿色职业,三是在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和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孕育的新职业。该负责人同时表示,职业分类作为制定职业标准的依据,是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和人才评价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此次新职业信息的公示发布,对于增强从业人员的社会认同度、促进就业创业、引领职业教育培训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2022-06-15
  • 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 整治“山寨证书”刻不容缓

    “家庭教育指导师”“碳排放管理师”“健康管理师”……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机构和单位随意举办培训、评价、发证活动,让不少人深陷骗局之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日印发通知,对面向社会开展的与技能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相关的技术技能类培训评价发证活动进行专项治理。怎样鉴别“山寨证书”?如何进一步规范职业技能考核评价,让职业环境更加清朗有序?记者这里作一个深入报道。



    “山寨证书”五花八门

    年过五旬的河南郑州王女士在浏览网页时,偶然发现一则“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的广告,点进去是“家庭教育指导师官方咨询站”的网页,紧接着弹出一个窗口,提示需要填写手机号,可以“免费发送最新报考政策、报名条件等资料内容”。王女士没多想,填写了手机号。

    次日,王女士接到某培训机构的电话,对方在电话中称“家庭教育至少在未来30年都是黄金行业”“家庭教育指导师目前有至少250万人的岗位缺口”“只需要考一个‘家庭教育指导师证’上岗,全职年收入在10万-50万元,兼职薪酬在100-500元/小时”。

    听了以后,王女士对考家庭教育指导师证有些心动,但又犯起嘀咕:自己只有初中学历,是不是没有报名资格,况且记忆力不比当年,考不上,钱岂不是打了水漂,即使考出证,又去哪里找工作呢?对方听出王女士的疑惑,连忙解释:报考该证不限年龄,不限学历,拿证后培训机构就会帮忙联系相关公司提供职位。只需听够54学时的网课就可以参加考试。考试内容是在线上参加的两门笔试,考前还会提供“密卷”,确保一次性通过。“只需要交2000元钱报名费,便可以捧得一个‘金饭碗’。”对方在电话中说。

    见王女士还在犹豫,对方发来“家庭教育指导师”证书的样板,落款处盖着职业人才测评中心的印章,并声称:“发证单位是权威的政府机关,保证含金量。”

    然而,所谓的“由权威机构颁发”只是挂羊头卖狗肉。记者向职业人才测评中心咨询时了解到:“家庭教育指导师”只是一个培训项目的结业证书,并非职业资格证、从业资格证,拿证后并不代表有资格参加任何工作。在人社部发布的《国家职业资格目录(2021年版)》里,我们查询不到“家庭教育指导师”这一职业。也就是说,耗费金钱和精力考出来的“家庭教育指导师证”是一张彻头彻尾的“山寨证书”。

    还有培训机构在辅导从业资格证考试之余,颁发“结课证明”,声称和职业资格证有同等效力,以此混淆视听。

    记者联系某培训机构,询问消防设施操作员证考试相关事宜。一名销售人员在电话中称:只需要在培训机构上够7天网课,培训机构会出具结课证明,用结课证明便可应聘消防设施操作员这一需要从业资格证的职位。培训机构还会帮忙联系相关职位和公司,一年仅挂靠就能获得5万-10万元的收入。然而,经记者向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消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求证得知,所谓的“结课证明”不能替代从业资格证,求职者仅凭“结课证明”难以应聘相关职位。

    消防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消防设施操作员证考试难度大、通过率低,以河北省为例,每年的通过率仅在20%-30%。不难看出:“结课证明具有同等效力”只是培训机构故意混淆概念的手段,目的是误导消费者报名培训,存在夸大宣传、虚假宣传的现象。

    整治乱象刻不容缓

    “山寨证书”只是薄薄的一张纸,对求职者的伤害远不只耗费的时间和金钱。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法院一份调研报告显示,近一年来北京法院审理的128件涉考证培训纠纷案件中,原告为毕业不久大学生的案件比例高达72%,由于该部分人群本身经济能力较弱,部分机构诱导学员与其关联公司签订消费贷合同,从而牟取额外收益。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薛二勇认为,使用“山寨证书”的从业人员,知识储备达不到所处行业的这个基本要求,会对所服务的对象造成危害。如果放任“山寨证书”泛滥,还会冲击相关行业的指导标准,对相关政策构成一定的冲击,阻碍相关行业的发展。

    “深远看,‘山寨证书’的存在会影响社会公平。”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对记者说,“一些人使用这些证书实现目的,会影响社会的良性秩序。”

    整治“山寨证书”乱象刻不容缓。人社部、中央网信办先后印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开展技术技能类“山寨证书”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中央网信办秘书局关于开展技术技能类“山寨证书”网络治理工作的通知》,对技术技能类“山寨证书”进行治理。

    记者发现,不同“山寨证书”的培训机构销售人员话术大致相同:考一个证低付出、高回报。对此,《网络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针对使用“政府主推”“XXX部”“原XXX部”“代考”“包过”“不过包退”“速成”“上岗必须”“X天拿证”“零基础包拿证”“挂靠”“挂证”“轻松月入过万”“高薪入职”“毕业推荐高薪工作”“内部推荐”等字样的,进行重点审核、监测和处置。

    部分培训机构为获取学员信任,声称证书由权威机构认证。对此,《网络治理工作的通知》将重点审核以下现象:违规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中华”“国家”“全国”等字样的;违规使用“职业资格”“执业资格”“人员资格”“岗位合格(凭证)”“专业技术职务”“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等级”等字样的;违法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标识的。对其中不合法不合规的依法依规关停相关网站和新媒体账号,清除关联网页。

    加强常态化管理

    为啥“山寨证书”屡禁不止?储朝晖说,一些机构正是利用求职者的“考证焦虑”,才让“山寨证书”泛滥有了空间。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霆认为,中国在新职业、新工种领域,相关的职业能力标准开发相对滞后,缺少官方认可的备案机构满足劳动者“自我增值”需求,让一些机构有了“可乘之机”。

    《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对面向社会开展的技术技能类培训评价发证活动进行全面核查。对违规使用有关字样和标识,虚假或夸大宣传,违规培训收费,故意混淆概念误导社会进行炒作,涉嫌欺骗欺诈等违规违法情况,进行专项治理,坚决纠正查处。人社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对媒体报道和群众投诉举报集中的典型问题进行调查核实处理,建立“黑名单”制度,将违纪违规培训机构和评价机构纳入“黑名单”,对技术技能类培训评价发证活动实行常态化管理。

    业内人士表示,“山寨证书”专项治理将有力打击相关违法违规行为,还技术技能类培训评价发证活动一片晴朗的天空。

    “除把住学历证书等关键环节外,用人单位适当减少对证书的使用,也能部分解决‘山寨证书’的问题。”储朝晖说。2013-2017年,国务院分7批审议通过取消的国务院部门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共434项,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154项、技能人员职业资格280项。在《国家职业资格目录(2021年版)》中,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只有13项,其他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全部退出,不再由政府或其授权的单位认定发证。

    “企业应发挥行业作用。在政策、有关标准还没跟上的情况之下,相关行业要坚守行业自律。”薛二勇说,“我们要及时对社会上的多元化需求作出回应,除基本指导外,还应提供精细指导。这就需要我们加快政策制定、调整和优化的速度。”

    记者此前在搜索引擎中检索“家庭教育指导师”“碳排放管理师”等关键词时,第一个出现的是培训机构网站,网站简介含有“全国”“官方”等字眼,误导性极大。人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坚决关停一批违法违规账号和平台,清除一批违法违规网页和信息,为广大人民群众营造诚信、公正的培训考证的社会舆论氛围。”

    延伸阅读

    《国家职业资格目录(2021年版)》包含72项职业资格,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9项(准入类33项,水平评价类26项),技能人员13项。职业资格总量比2017年目录减少68项。

    《目录》公布后,人社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严格落实目录管理要求,加强职业资格实施监管,不断提高职业资格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一是严格落实《目录》。目录之外一律不得许可和认定职业资格,目录之内除准入类职业资格外一律不得与就业创业挂钩。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组织根据市场需要,按照职业标准自行开展能力水平评价活动,不得变相开展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不得借能力水平评价活动设置就业创业门槛。

    二是进一步规范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提高考试科学化水平,加强考试诚信体系建设,确保考试安全。

    三是开展职业资格改革政策第三方评估。选取部分省会城市为样本,对近年来职业资格改革政策的落实情况和取得的成效进行评估,广泛听取市场主体、从业人员、行业协会和基层的意见建议。

    四是研究加强职业资格法规制度建设,健全职业资格管理体制。

    (资料来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政务微信,本报记者赵昊整理)

    友情提示

    取得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可以作为持证人水平和能力的证明。准入类职业资格还是在相关领域依法进行注册执业的重要依据。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参与实施的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申请人可通过中国人事考试网(www.cpta.com.cn)首页“证书查询”栏目查询。申请人还可通过全国人社政务服务平台、12333APP、小程序等多种方式查询。查询方法如下:

    一、全国人社政务服务平台(www.12333.gov.cn)

    “在线服务”——“人才人事”——“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查询”;

    二、掌上12333APP

    “服务”——“人才人事”——“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

    三、12333小程序

    “服务”——“人才人事”——“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查询”;

    四、电子社保卡小程序

    “服务”——“人才人事”——“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

    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微信公众号

    “证书查询”——“查询服务”——“人事考试证书查询”;

    六、国家政务服务平台(gjzwfw.www.gov.cn)

    “跨省通办服务专区”——“跨省通办事项办理”——“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栏目”——“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查询、核验”。

    2022-06-13

  • 首 页  上一页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