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解读 教育强国建设迈出铿锵步伐(大数据观察)

    数据来源:教育部


    制图:汪哲平


    核心阅读


    日前,教育部发布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一系列数字背后,各级各类教育取得显著成效,教育强国建设迈出铿锵步伐。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部日前发布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1.85万所,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93亿人,专任教师1880.36万人。公报数字背后,各级各类教育取得显著成效,教育强国建设迈出铿锵步伐。


    保证每个孩子平等受教育机会


    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能和孩子朝夕相处,不用把孩子留在老家,我们全家都很开心。”在山东济南打工的李女士,前不久把女儿从江西接到身边,并顺利入读了附近的优质公办学校。


    在山东,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以流入地和公办学校为主的随迁子女就学保障政策愈发健全。去年,山东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或通过政府购买学位安置率达到96.09%,且在指标生分配、评优推先等方面,与本地户籍学生享受同等待遇。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公报数据显示,2022年,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全国在园幼儿的比例89.6%;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364.68万人;特殊教育在校生达91.85万人……一组组数据,见证着教育公平的阳光洒在每一个适龄儿童的身上。


    “中央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实施重大专项工程等,大力支持中西部和农村地区教育;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和‘公民同招’等,保障每一个孩子公平的就学机会;建设智慧教育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种种举措,让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教育发展带来的红利。”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表示。


    2022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89.7%,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9.6%。这些数字表明,我国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国民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教育事业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优先保障教育投入的决策部署。2022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61344亿元,比上年增长6%,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比例连续十年保持在4%以上。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充分发挥教育投入在教育强国建设中保发展、推改革、促公平、提质量的政策导向作用,把教育优先发展落到实处。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在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学习是件有趣的事。在项目实验室,学生们用实验实证假设、用数据表达结论,像科研人员一样探索研究;在“高端法务”“经典戏剧”课程中,围绕某一主题,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匡园社街”,学生们在邮局、银行、诚信超市等模拟学习空间,参与校园公共事务管理……


    “以健全的课程体系为支撑,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减轻学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有效学习,高中阶段教育正向着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向着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原校长唐江澎说。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如今,高质量发展,成为各级各类教育的关键词。


    ——办学条件进一步改观,学生成长环境得到改善。2022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学校、体育器械配备达标学校、音乐器材配备达标学校、美术器材配备达标学校、理科实验仪器配备达标学校比例比上年均有提高。56人以上大班和超大班均比上年有所减少。


    ——教师结构不断优化,教师整体学历持续提高。2022年,全国各级各类专任教师比上年增加35.98万人。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本科以上学历专任教师比例为81.02%,普通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比例为99.03%,中等职业学校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比例为94.86%,高等教育研究生学历专任教师比例为68.69%。


    ——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资源总量达5.04万条,其中课程教学资源覆盖30个教材版本、446册教材。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上线慕课数量超过6.45万门,注册用户4.24亿。


    “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更加注重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更加注重提升学校建设标准化水平,更加注重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美好愿望。”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田祖荫表示。


    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前不久,在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现场,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展示的智能制造生产线综合调试技术、高级礼服立体裁剪和手工造花技术等,让人眼前一亮。


    “围绕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学校建设智能制造专业集群,制造类专业半数毕业生就业于潍柴动力等知名企业,为服务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作出积极贡献。”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郑德前说。


    公报数据显示,2022年,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655万人,比上年增加22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9.6%,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普通本科学校校均规模16793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校均规模19487人,高职(专科)学校校均规模10168人。


    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同频共振,如今,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在深化卓越人才、紧缺人才培养方面,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大力推进。目前,12个未来技术学院与50余家科研院所、100余家龙头企业、高新企业深入合作,加快凝练前瞻性未来技术方向;碳储科学与工程、生物育种科学、可持续能源等“四新”专业,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在面向市场、服务产业方面,职业教育适应性显著增强。2022年,职业本科在校生22.87万人,比上年增加9.94万人;高职(专科)在校生1670.90万人,比上年增加80.80万人。全国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


    在瞄准关键领域、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稳步迈进。2022年,研究生招生124.25万人,比上年增加6.60万人,增长5.61%,其中博士生13.90万人,硕士生110.35万人,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武世兴表示,下一步将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支撑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3-07-14
  • 北京推3000余间公寓助毕业生安居 配租房源优先面向近三年毕业大学生

    本报北京7月11日电(记者王昊男)记者日前从北京市住建委了解到:为解决新毕业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的阶段性住房困难问题,北京今年共筹集3000余套(间)青年公寓。截至目前,所有房源已装修完毕,并配备了必要的家具家电以及宽带网络,毕业生可以拎包入住。


    据了解,北京市已连续五年开展“毕业季租房服务进校园”活动,为毕业生群体提供减免押金、租金月付、法律咨询等服务。自去年起,面向应届毕业大学生推出保租房青年公寓试点。北京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和去年首次试点相比,今年所有配租房源将优先面向近三年毕业的大学生。


    此外,北京保障房中心有限公司持有的燕保·平乐园家园项目,实行常态化配租。北京市行政区域内就业或创业、在京无房、学历为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年龄不超过35周岁的青年均可申请。

    2023-07-12
  • 各地多举措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挖掘岗位资源 拓宽求职渠道(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把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完善政策体系,强化培训服务,精准有效实施减负稳岗扩就业各项政策措施,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群体就业。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保就业稳就业的重点群体。近期,各地各部门纷纷抢抓时间窗口,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编者


    挖掘存量——


    增强企业信心


    设置更多岗位


    6月以来,湖南恒茂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曾磊非常忙碌,今年有10多名高校毕业生即将入职公司。


    作为一家2021年才落地湖南长沙望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企业,湖南恒茂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目前总员工也不过800余人,但2023年,招聘的大专、本科、硕士各层次人才已经有81人。


    招聘人才是为满足公司发展需要。深耕通信行业,布局智能制造,这几年该企业各个部门都向人力资源部门提出增加用人需求。“年初的时候,我们就制定了全年的招聘计划时间表,按照实际需求,逐月补充青年人才。”曾磊说,到6月份为止,招录的节奏保持稳定,并且总人数相比原计划还略有增加。


    为支持企业稳岗扩岗,长沙市出台了一系列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的政策。


    对湖南恒茂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来说,非常实用的是见习补贴一条。根据此前长沙市出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20条”,长沙市、区(县)两级人社部门走访对接辖区企业,募集见习岗位,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确切提供见习岗位的,予以见习补贴。


    曾磊告诉记者,通过见习计划,高校毕业生和企业可以提前互相熟悉,互相选择。这期间,企业发现了一批业务、能力、岗位适配度高的年轻人,增加了留用意愿,软件研发人才已经确定增加招聘至10人左右。


    “除此之外,一些面向企业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激励政策,也在切实推动企业多招人,招对人。”长沙市人社局就业处处长陈代源表示。按照长沙市最新政策,中小微企业招用毕业年度或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小微企业招用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还可申请社会保险补贴。


    “中小微企业贡献了大量就业岗位,因此,要通过实施更加积极有力的宏观经济政策,推动经济运行继续向好,增加小微企业稳岗扩招的信心,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都阳说,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大学毕业生主动拓宽就业渠道,在中小微企业中寻找施展才能的机会。


    创造增量——


    完善支持政策


    促进自主创业


    鼠标轻轻一点,不同房间的立体景观即刻呈现在眼前……“把相机环360度拍摄的照片拼接成一个图像,再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场景还原和互动式观看,这就是我们工作室的VR全景图像产品。”武汉工商学院金融专业2023届毕业生熊峰说。


    2019年,刚上大一的熊峰加入武汉工商学院创业者协会,接触到许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去年,他与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决定共同成立一家技术工作室。


    “学校为我们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工作室就在学校建设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场地、水电、宽带等费用全免。”熊峰说,近一年来,工作室已服务了10多家客户,基本每个月都有新订单。


    随着对行业的了解逐渐深入,熊峰也有了自己的思考。与大企业相比,工作室知名度不高,如何进一步拓展市场?


    今年6月,熊峰从学校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听说湖北省人社厅和人才事业发展中心将举办“才聚荆楚·创立方”创业大讲堂,立马决定报名。几天时间里,熊峰和其他大学生学员一起接受了创业导师的理论知识培训,还前往上海、苏州、常熟的知名企业和工业园区参访。


    “既有理论教学,也有拓展实践和讨论分享,内容很实用。”熊峰说,我们与许多资深企业家进行了深入交流,收获很大。“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完善产品技术,下半年争取有更多新客户。”熊峰说。


    近年来,湖北以“创业路演”“创业训练营”等为载体,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培训、项目推介、投融资对接等服务,提高大学生创业积极性和成功率,并对符合条件的大学生给予一定培训补贴。今年以来,全省共为2.66万名高校毕业生落实创业培训补贴。湖北省还认定25家单位为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为入驻的950多家大学生企业(个体工商户)提供场地、水电等费用减免支持。


    在促进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方面,人社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我们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创办投资少、风险小的创业项目,从事创意经济、个性化定制化文化业态等特色经营。对创业毕业生,按规定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简化担保手续,对符合条件的落实免除反担保要求。另外,还将紧跟数字经济等新业态发展,加快新职业标准开发,实施青年专项技能提升行动,促进更多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在新职业领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


    拓宽渠道——


    开发社工岗位


    鼓励基层就业


    “冬冬你好,我是杨哥哥,今天专门来看你。”杨贤涛一边说,一边蹲下来,把手中评估表上的问题“翻译”成10岁男孩能理解的话:“上几年级啦?学校里有好朋友吗?平时喜欢看书还是玩玩具……”


    冬冬患有二级精神残疾,父母靠打零工谋生,家中经济条件不好。开始,他露出了羞怯的表情,但在杨贤涛的鼓励下,慢慢地交流起来。


    作为南京市栖霞区尧化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的专职社工,这是杨贤涛第一次到辖区一户困境儿童家中走访。杨贤涛是南京财经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去年12月之前,他将精力都放在了考研上,可惜没有成功,今年4月份才下定决心投入到找工作的队伍里。


    此时,身边很多同学已找到工作,或者考上研究生,杨贤涛有些着急。系主任找到他说,看到基层在招聘社工,专业对口,建议他去试试看。


    杨贤涛从招聘通知上看到,栖霞区民政局和尧化街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社会组织“南京市栖霞区启蒙社区发展中心”运营街道社工站,招聘3名专职社工开展服务。工作内容包括精准服务困境儿童、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等。


    通过两轮面试,杨贤涛和另外两名大学生获得了就业机会,6月初入职实习,毕业后正式上岗。


    “过去,社工组织围绕项目开展服务,做不到常态化、全覆盖,也因为未设固定岗位,限制了人员专业化发展和高质量服务。”启蒙社区发展中心负责人岳耀蒙坦言,2022年,尧化街道社工服务站成立运营,并结合居民需求,挖掘出3个社工岗位,面向大学生招聘。新开发的岗位解决了基层服务治理工作缺人缺技能的问题,也促进了大学生就业,实现了双赢。


    近年来,南京市通过发展社区服务、开发社会工作岗位、设立就业见习岗位等举措,为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积极创造条件。


    “基层是高校毕业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流动管理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多年来,有关部门结合实际,组织实施了“三支一扶”计划、教师特岗计划、西部计划等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项目,累计选派近25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基层服务项目人员扎根基层一线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在基层火热实践中施展才华、成长成才,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基层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民日报》(2023年07月12日14版)

    2023-07-12
  • 山东济南历城区推动科创教育均衡发展——让孩子们的想象力竞相迸发

    自行车放入竖立的圆环,一个男孩坐在车上踩动踏板来回摆荡几次,自行车竟然越过圆环顶点,倒立绕行一圈。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1000平方米的科技馆内,这款360度自行车项目引来惊叹。


    开阔明亮的科技馆内设有天文航天、生命健康等5个模块,涉及数学、物理、生物学、电磁学等领域的科普内容。


    济南市历城区教体局局长李新生说:“基础教育是激发想象力的关键阶段,也是培育创新人才的重要阶段,提高科学素养要从娃娃抓起。”


    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要在科学普及上打好基础。历城区少年科学院与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山东省青少年科普专家团合作,定期聘请专家到各中小学做科普报告,今年以来,24位专家到历城区32所中小学做了57场科普报告。


    “除了专家讲解,我们从小学、初中到高中,都安排了科技创新教育的普惠课程。”历城二中科技教研组组长高月锋说。


    普惠课程与个性化培养不同,必须调动更多学生的积极性,这离不开课程设计的与时俱进。高月锋带队开发了一套智慧教学系统,每节课都有一张任务单,学生按照系统提示自主探究。他说:“我们还将课程与游戏元素相结合,引导学生闯关,最后进行检测、评价。”


    如何判断学习效果?只要拿着平板电脑从终端浏览,所有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进度、实现效果等情况便尽收眼底。


    高月锋说:“这套智慧教学系统布局到哪里,课程就能推广到哪里,让更多孩子养成科创思维,提高科学素质,推动科创教育均衡化发展。”


    目前,历城区已将历城二中的智慧教学系统推广至区内70所学校,同时,威海实验高中、郓城一中、菏泽万福学校、淄博一中、荣成三中等区外学校也陆续使用,惠及15万名学生。


    对于兴趣浓厚的学生,只上普惠课程“吃不饱”怎么办?在历城二中,社团课程和竞赛课程可提供个性化培养方案。从科技馆上楼,6000平方米的创客中心是学生们想象力迸发的舞台,现在也已经面向全区开放。


    今年,历城区少年科学院组织了15次科技研学活动,17所学校的500多名学生在创客中心和企业科普基地实地训练。

    2023-07-11
  • 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深入推进——专业新发展 育人新亮点(深阅读)

    来自福建农林大学的研究生(右一、右二)在田间开展课题研究。


    魏永青摄(人民视觉)


    核心阅读


    从钻研公式到育种助农,从实地考古到学习家政……专业各有精彩,奋斗成就未来。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深化,围绕服务国家战略、服务民生急需等方面,一批学科专业建设脚步加快,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前不久,教育部公布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截至目前,我国本科专业目录包含93个专业类、792种专业。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柱,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教育部等5部门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提出,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


    相关学科专业设置、调整、建设有哪些特点?学生们又有何学习感受?记者采访了部分高校师生。


    支持增设国家战略所需专业


    “为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深入推进。其中,为推动高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支持有关高校增设了储能科学与工程、密码科学与技术、生物育种科学等新专业。


    “未来,我想成为新能源储能电气总工程师!”西安交通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首届学生刘羽霄说。


    2020年,西安交大设立国内首个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大教授何雅玲介绍,储能科学与工程是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新兴专业。如今,已有63所高校设置该本科专业。


    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贡献青春力量,则是中国农业大学生物育种科学专业学生石玥的志向。


    2021年,生物育种科学专业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从小我就被袁隆平院士的事迹打动。得知学校开设全国首个生物育种科学本科专业后,我坚定地选择报考,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强国建设添砖加瓦。”石玥说。


    中国农业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白菲介绍,在课程设置上,生物育种科学专业以遗传育种专业课为基础,增设智能育种原理、分子设计育种等新课程,以及基因组信息学、生物统计学等交叉学科课程。


    “前不久,我们连线了科技小院的学长学姐。听到他们用育种知识提升产业优势的故事,我更坚定了科研助农的决心。”眼下,石玥正为暑期实践做准备,“我将和同学们前往种业企业调研,通过育种技术实操和实习提升实践和创新能力。”


    建强基础理科学科专业


    “脚踏实地、沉下心来”


    《改革方案》提出,建强数理化生等基础理科学科专业,适度扩大天文学等紧缺理科学科专业布局。


    学习基础理科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享受证明数学理论的过程,喜欢解出题目时的成就感。”学了4年,首都师范大学2023届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毕业生袁小霖对数学的热爱有增无减,表示毕业后还将继续深造。


    “数学是科技进步的强大动力源泉,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等领域有重大应用价值。越是具有深远影响的成果,越需要脚踏实地、沉下心来。”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教授马雪松说。


    《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建好300个左右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据介绍,目前已在77所高校布局建设288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是其中之一。


    “远在北极地区的海冰,也可能对我国天气气候产生影响。研究其中的物理机制、找到有效的预报因子,对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报预测有重要意义。”对着电脑上的天气图,该校2020级大气科学拔尖班学生霍芊伊解释自己所学的专业。


    “大气科学专业与应对气候变化息息相关。毕业生可在天气学、气候学、大气物理学等众多领域从事教育、科研、管理等工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周波涛说。


    推进基础文科学科专业建设


    “感受到文明是那么鲜活”


    《改革方案》提出,系统推进哲学、历史学等基础文科学科专业建设。在加快新文科建设方面,积极发展文科类新兴专业,推动原有文科专业改造升级。


    “古文字学的研究对象深具历史厚重感。同时,这也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涉及语言文字学、考古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古文字学系系主任何景成介绍,2021年,吉林大学获批设立古文字学本科专业,并纳入“强基计划”招生。


    就在这一年,李盈玉填报了志愿,成为吉林大学古文字学专业学生。“高中时,语文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甲骨文‘马’字。那时,生动而神秘的古文字就引起了我的兴趣。”她回忆道。


    两年来,李盈玉已学习了文字学概要、古代汉语等专业课,夏商周考古、战国秦汉考古等考古学课程及诗书易导读等文献学课程。受益于导师制、科教协同育人等培养模式,她在课余积极参加科研训练,在古文字学习道路上不断探索、进步。


    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离不开考古学。眼下,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学生孙晨瑜正在参加田野考古综合实习课程。


    清晨6点半,穿好工作服,背上手铲、手套,孙晨瑜从古豳地考古实习基地出发,前往两公里外的西头遗址斜圳地点。作为实习考古队员,她需要在探方里一遍遍刮面、划线,寻找遗迹边界,收集出土遗物,并进行拍照、绘图、文字记录。“田野考古是考古学研究的基础。虽然辛苦,但用脚步丈量遗址范围、用手铲清理遗物覆土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真的在触碰历史,感受到文明是那么鲜活。”孙晨瑜说。


    建设服务民生急需专业


    “希望投身养老事业”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教育部服务民生建设急需,新增老年学、养老服务管理、健康服务与管理、慈善管理等专业,并扩大了预防医学、护理学、家政学等专业布点规模。


    “通过专业学习,我逐渐认识到家政学的重要性。”吉林农业大学2007届家政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宋小舟说,例如,在“家庭营养学”课上,他不仅了解到饮食营养对个人和家庭幸福的意义,还深入思考饮食习惯背后的社会因素。如今,宋小舟在一家家政企业任职,还攻读了社会学研究生。


    吉林农大家政学院院长吴莹介绍,家政学专业在家政与社会发展、老年社会福祉等民生紧缺领域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注重以需求为导向,产教协同育人。


    前不久,宋小舟的学弟、2020级本科生洪帅参加了家政行业服务与管理综合实践,在一所非营利性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实习。“我了解到,目前家政企业、相关部门很需要经过高校系统化培养的专业人才,家政学专业的就业选择很广阔。”洪帅说。


    养老服务管理专业同样与民生需求息息相关,在2020年教育部首次批准设置并纳入本科专业目录后,目前已有26所高校开设该专业。“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对专业的高素质养老服务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中华女子学院管理学院院长侯典牧说。


    中华女子学院养老服务管理专业本科生王彦茹,平时广泛学习管理学、社会学、护理学等方面的课程,还经常走进养老机构,提高实践能力。“选择这一专业,就是希望能用所学知识服务老年人,毕业之后,我希望投身养老事业,用我所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帮助更多人!”王彦茹说。

    2023-07-11
  •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人民时评)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挥光和热,不仅能够留下无悔的青春记忆,而且将在基层磨砺中获得受用终身的精神财富


    不久前,上海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牵头举办的一场大型线下招聘会,专门设置了“职业指导区”。出乎意料的是,这个区域排队最长。不同学生的能力特长、性格特点不同,职业发展方向有差异,因而往往需要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因此,在多措并举拓宽就业岗位的同时,相关部门还需要耐心细致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对高校毕业生等青年而言,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和奋斗方向,才能更好发挥个人价值、实现人生理想。


    就业观是人生理想在职业选择上的具体体现,是一个人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就业形势不断变化,就业预期各不相同,通过深入细致做好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可以帮助高校毕业生等青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找准就业方向,增强就业信心。在今年就业促进周期间,教育部门和各高校着力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以帮助2023届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尽早就业。


    对高校毕业生等青年来说,积极的就业观念是顺利求职的催化剂和加速器,可以放大就业政策效应,增强措施效果,让自己更快找到合适的工作。应该看到,不同的职业岗位,客观上确实存在着种种差异,就业者在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等方面也存在差别。对高校毕业生等青年而言,关键是要找到我之所长与社会所需的结合点,保持平实之心,客观看待个人条件和社会需求,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着眼长远,脚踏实地,在实践中一步步成长起来,增强学习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才能在就业创业时掌握更多主动。比如,很多在世界技能大赛上获奖的青年,一开始只是车间普通的技术工人,后来通过不断钻研成长为某个领域顶尖的技能专家;有的技能人才通过自身努力,成为名牌大学的实践教学指导老师。这些都说明,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念,从更长远视角看待当下就业和职业发展,才能让自己的职业生涯走得更稳,拥有更多可能性。


    青春的样子,本就是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样子。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念,在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各领域各方面工作中争当排头兵和生力军,一样能实现青春的价值,还能为一生的奋斗奠定基石。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中,有的青年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建功立业,有的青年成长为省级“优秀共青团员”,得到了磨砺和成长;在“三支一扶”计划中,大学生“新农人”把现代农业知识和技能带到农村,既助力端牢中国饭碗,又拓展自身的职业赛道。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挥光和热,不仅能够留下无悔的青春记忆,而且将在基层磨砺中获得受用终身的精神财富,为走好职业生涯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


    越是志存高远,越需要脚踏实地。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找到施展才干的一方舞台,莘莘学子定能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2023-07-10
  • 中国美术学院走进贵州从江县岜扒小学开展美育帮扶 让孩子们探索美、创造美、享受美(解码·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图为中国美术学院的志愿者在给孩子们上课。


    中国美术学院供图


    核心阅读


    亲手做一件兼具流行元素与传统非遗纹样的“侗寨校服”、走出大山参加夏令营开阔眼界、通过“云课堂”与各地小朋友一同学画画……中国美术学院师生的到来,让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岜扒小学的美术课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拿起画笔,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情驰骋,艺术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


    当了一辈子老师的潘友祥,临近退休,竟又当起了“学生”。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岜扒小学,由于仅有2名教师,潘友祥一度成了“万金油”:语文、数学、音乐……学生们的课程几乎由他一肩挑。但在美术课面前,潘友祥犯了难:“天天重复相似的内容,孩子们逐渐失去兴趣,课堂效果越来越差。”


    潘友祥没学过美术,更不知道怎么教美术。机缘巧合,中国美术学院“乡村艺课”项目走进岜扒小学,开启以学院师生、优秀毕业生为主体的美育志愿者接续帮扶行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因为他们,艺术的种子在山里娃的心中扎根,艺术的力量开始被乡村教师重视,美育不再遥不可及。


    乡村艺课,激发艺术兴趣


    一张白纸、一支画笔,讲台上,老师一笔一笔教,讲台下,学生们一步一步学。线条落在白纸上,长的、短的,粗的、细的,笔直的、弯曲的……待到最后一根线条缓缓延伸,一个完整的动物图案跃然纸上。二年级学生贾胜宇恍然大悟:“第一次画这么复杂的图案,没画完时猜不出来是什么,很新鲜。”


    这堂美术课由中国美术学院的3名老师共同完成。旁听的潘友祥颇为感慨:“还得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美术教学既不能太复杂,又不能过于简单,要让孩子们感兴趣,要下的功夫真不少。”


    2013年,中国美术学院的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点落户岜扒小学,“乡村艺课”美育志愿服务项目得以来到孩子们身边。


    “岜扒村坐落在群山之中,是典型的侗族村寨,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多彩的民族文化。”中国美术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许鲁挺介绍,2013年至今,学院几乎年年选派十几人的团队到当地开展美育实践。


    志愿服务期间,志愿者们为孩子们带去传统书画、创意版画、沙画等丰富的教育资源。但最具特色的,还是结合地域文化开发的课程内容。


    在潘友祥眼里,孩子们最开心的是做“校服”。这不是普通的校服。中国美术学院的志愿者们为每个孩子准备一件白色T恤,教他们用侗绣技法设计纹样,再调配好红、黄、蓝、绿等颜色池,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以蜡染的方式自由染色,接着洗净晒干,形成一件件兼具流行元素与传统非遗纹样的“侗寨校服”。


    “孩子们收获快乐和自信,我们这些乡村教师也重新认识了美育的力量。”潘友祥对志愿者们竖起大拇指。


    走出大山,开阔学生眼界


    岜扒小学地处偏远,过去,孩子们鲜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


    “从2013年开始,我们每年组织十几个孩子到浙江杭州参加夏令营,让他们体验不同的生活,所有费用均由学院承担。”许鲁挺说。


    时至今日,潘友祥仍记得第一次带队外出的经历。那是一段颠簸又漫长的旅程。从学校出发,坐客车到县城,再换乘火车,将近1500公里的路程,他们走了三天两夜。山川平原、江河溪流、高楼大厦……看着与家乡不同的景色,孩子们兴奋又好奇,一路欢声笑语。


    顺利抵达目的地,孩子们换上五颜六色的民族服装,前往电视台参与侗族大歌演出。这是他们第一次面对镜头。从开始的紧张,到渐入佳境后的流畅欢快,潘友祥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这些年来,岜扒小学先后有60多名孩子走出大山,开阔眼界。这段经历,也成为很多孩子立志走出大山的动力。


    依托美育志愿服务项目,在帮助岜扒小学弥补美育短板的同时,中国美术学院的志愿者们还坚持家访,对经济困难的孩子进行一对一帮扶,有的一直资助到高中毕业。


    “我们希望通过美育,培养孩子探索美、创造美的能力,让他们热爱自己的家乡,进而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许鲁挺表示,学院还为岜扒小学捐赠办公设备、学习用品,建设图书室,“只要学校办下去,我们就帮扶下去。”


    资源上云,辐射更广范围


    “谢谢你们给我们讲课,真想多上几节。”


    “毛笔、毛毡和墨水,还是第一次用,谢谢老师教我!”


    一次线上美术课,岜扒小学的孩子们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感受。


    2018年,在从江县教育局支持下,岜扒小学有了两间多媒体教室。2019年,中国美术学院推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双师”美育课程,岜扒小学的多媒体教室派上了大用场。


    “之前没上过线上课程,不知道咋调试设备,只能给中国美术学院的老师打电话,让他们远程指导。”潘友祥没有想到,通过一根网线,哪怕相隔千山万水,山里娃也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借助线上直播课程,二年级的潘家胜不仅学会画画,还学会了做手工,“跟外地小朋友一起上课,很有趣,能学到不少知识。”


    “如何平衡城乡美育资源差异,完善资源供给,打通乡村美育帮扶的‘最后一公里’?通过‘双师’美育课程,专业教师在线教学,优质资源实现共享,让孩子们在云端与美相遇。”许鲁挺说。


    不仅在贵州,中国美术学院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20多个省份的上百所乡村学校开展美育课程,打破美育的地域限制。


    “在新疆,我们会在寒暑假选派志愿者,为有考学需求的孩子提供定向帮扶;在青海,不少学校将直播课程排进课表,或者以课后服务的方式定期开展美育;在四川,学院结合当地特点研发手工、服饰等类别的特色课程。”许鲁挺介绍,今年4月,中国美术学院成立社会美育学院,主动对接、服务社会美育工作,“我们以此为契机,推出线上为主的社会美育师资培训,补齐乡村美育师资欠缺和专业度不够的短板。”


    用创意激发孩子们的艺术兴趣,用色彩打开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许鲁挺说,让学生发现美、享受美,中国美术学院的社会美育课会一直坚持下去。

    2023-07-10
  • 北京高招录取今日开始!这些时间点、事项需重点关注

    北京市高招录取工作于7月6日至29日进行,全部实行远程网上录取。

    高招录取分批次进行,考生要关注所报批次的录取时间安排及相关注意事项↓↓↓



    高校在京招生实行计算机远程网上录取。参加不同批次(类型)录取的高校,分别执行不同批次(类型)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高校高水平艺术团等特殊类型招生使用特殊类型招生控制分数线(简称“特殊类型招生线”)。

    录取原则

    录取工作按照“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原则实施。高校须按照向社会公布的招生章程中的录取规则进行录取。对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合格、身体健康状况符合相关专业培养要求、投档成绩达到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并符合学校调档要求的考生,是否录取以及所录取的专业由高校自行确定,高校负责对已投档但未被录取考生的退档原因做出解释。

    参加本科招生录取的考生总成绩由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考生选考的3门学考等级考成绩构成,总成绩满分值为750分。高校将统一高考成绩、学考等级考成绩作为本科录取的基本依据,同时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高职(专科)阶段采用“统考+合格性学业水平考试”招生模式,专科录取总成绩由3门统一高考成绩组成。招生高校根据各专业培养需求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科目(历史、思想政治、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8门)中选定2门作为资格要求,考生相应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科目成绩合格方能投档。专科录取时同时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的具体使用办法由招生高校在各自招生章程中予以明确。

    投档方式

    按照顺序志愿投档的批次,高校调阅考生档案的比例原则上控制在120%以内。按照平行志愿投档的批次,调档比例原则上控制在105%以内。

    顺序志愿投档方式

    顺序志愿按照“志愿优先,从高分到低分”的原则进行投档,第一志愿录取结束后,若高校招生计划未完成,再对未完成计划进行第二志愿投档录取。

    平行志愿投档方式

    平行志愿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对分数线上未被录取的考生按录取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序进行一次性投档。

    本科平行志愿投档时,根据考生所填报志愿顺序,投档到排序在前且有计划余额的院校专业组。当报考同一志愿录取总成绩相同的考生人数大于该志愿计划余额时,将依次比较语文、数学、外语成绩、选考三科总成绩(美术类依次比较美术统考、语文、数学、外语成绩、选考三科总成绩),对单项成绩高者进行投档,直至完成该志愿招生计划,单项成绩均相同的同时投档。

    高职(专科)平行志愿投档时,根据考生所填报志愿顺序,投档到排序在前、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符合要求且有计划余额的志愿。当报考同一志愿录取总成绩相同的考生人数大于该志愿计划余额时,将依次比较语文、数学、外语成绩(美术类依次比较美术统考、语文、数学、外语成绩),对单项成绩高者进行投档,直至完成该志愿招生计划,单项成绩均相同的同时投档。

    征集志愿

    录取期间,按考生已填报志愿录取结束时,如当前批次高校计划未完成,将根据情况征集考生志愿。本科提前批艺术类A段和普通类B段不设置征集志愿。

    各批次征集志愿填报及录取在下一批次录取开始前进行。录取期间,征集志愿填报时间通过北京教育考试院网站发布。



    了解所在省录取日程安排

    录取期间,考生和家长须了解所填相对应的各批次志愿投档录取时间安排,登录阳光高考信息平台网站,及时查询自己的录取情况。对于录取过程中的疑问要通过正规渠道与有关高校及招考机构沟通。

    阳光高考信息平台网站:https://gaokao.chsi.com.cn/z/gkbmfslq/lqjg.jsp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征集志愿填报

    根据教育部和所在省份有关规定,按照招生“阳光工程”的要求,为进一步提高考生志愿满足率,对每个批次未完成招生计划都将全部采取公开征集志愿的办法补充生源,未被录取且符合条件的考生可以填报征集志愿。征集志愿是弥补自己志愿填报失误、增加录取机会的重要机会,考生届时千万不要错失良机。

    保管好自己的账号和密码

    考生应注意保管好自己填报志愿时的账号及密码,防止丢失或泄露。如果被别有用心的人从朋友圈或者其他社交平台获取到,可能会被利用实施诈骗。广大考生和家长应增强防范意识,提高识别能力,谨防招生骗局,避免上当受骗。

    保持电话畅通

    录取期间,招生院校或者招考机构可能因录取事宜与考生联系。考生在没有查到确切的录取结果之前,一定要保持报名时所留电话号码的畅通。

    谨防招生诈骗

    每年的招生录取期间,都会有一些招生骗子或冒充高校录取人员或冒充招考机构人员实施诈骗。特别提醒考生及家长,招生录取工作是严肃的,是公开透明的,所有录取工作都无需通过中介机构或中间人。对于招生中介机构或中间人的谎言,考生和家长应多了解招生政策和规章制度,要有“分数够了,谁也不用找;分数不够,找谁都没用”的基本认识,谨防上当受骗。

    了解录取相关信息发布的官方渠道

    录取期间的相关信息,考生和家长应通过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官方网站、“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微信公众号、所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官网;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官方微信公众号、省教育厅官方微博、省教育考试院官方网站、省教育考试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及省教育考试院提供的其他途径了解。录取信息还可以通过高校官网或者微信公众号进行查询。

    甄别录取通知书的真假

    多年拼搏,换得金榜题名,实属大喜之事。收到录取通知书,在高兴之余也要注意核对通知书相关信息,别让假通知书趁虚而入。考生可以通过以下方法甄别录取通知书的真假:查录取信息,核实自己被录取的院校名称、批次及专业;查学校信息,确认学校是否有学历教育资格以及今年是否在你省招生;查通知书内容,签字、盖章一个都不能少;查邮寄信息,了解录取通知书的邮寄轨迹。

    关注自己的录取通知书状态

    每个被录取考生只会收到一份正式的录取通知书,考生可凭自己的准考证号通过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高考录取通知书运单查询】或“EMS中国邮政速递物流”微信公众号查询自己的录取通知书快递状态。如果寄送后没及时收到通知书,建议向学校招办咨询,获得快递单号码后与邮政进一步核实。另外,录取通知书是我们入学的重要凭证,我们拿到手一定要保管好,同时凭录取通知书也可以享受半价购买火车票等优惠。

    未录取前最好不远行

    录取过程中,可能因录取需要而联系考生本人,如有时需要考生提供体检补检信息,或提供相关材料。如考生外出,联系不畅,可能会对自己的录取带来影响。因此,建议考生在未得到正式的录取结果前,先不要计划远行。

    注意保护个人录取信息

    许多考生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喜欢发到朋友圈等社交平台“晒一晒”。“晒”的同时,要注意抹去姓名、考号、身份证号等重要信息,以免泄露。

    2023-07-06
  • 上海交通大学:凝聚高质量发展强大合力

    【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坚持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统筹谋划。一场“理论武装大学习”“责任使命大调研”“争创一流大实践”“检视整改大提升”“教育成果大转化”正在全校党员、干部和师生群体中生动开展。


    理论学习向深处扎根


    校院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学习研讨,班子成员不仅听取专家诠释解读,还结合实际交流学习体会、提出工作思考,做到学思结合、学做贯通。主题教育专题读书班上,专家学者的理论讲授深入浅出,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的讲述催人泪下、令人动容。党员、干部从电影《望道》中汲取丰富营养、凝聚奋进力量。领导班子成员以讲促学、以学促行,认真讲授专题党课。


    学校组织教职工党支部书记赴恩来干部学院、陈云纪念馆开展沉浸式“实景党课”。师生党支部开展“跟着总书记的足迹走上海”学习实践、举办《习近平在上海》读书会、前往“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联组学习、走访西柏坡等红色教育基地,全校基层党支部书记讲党课、谈体会……丰富多彩的研学、联学、践学让主题教育在党的组织体系“神经末梢”不断走深走实。


    学校邀请居村书记、家庭医生、环卫工人等党的二十大基层党代表谈初心、话使命,清华大学大师剧《马兰花开》来校演出……主题教育有效引导带动了全校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在师生群体中入脑入心。


    调查研究向瓶颈聚焦


    聚焦“强国建设、交大何为”,学校党委向全校党员、干部发出“强国责任之思、时代使命之问”。坚持“班子出题发现问题—成员领题剖析问题—集体研讨破解问题”,靶向确定10项学校领导班子调研课题和417项二级单位领导班子调研课题。“选择交大就选择了责任,走出交大就要勇担使命”,全校上下围绕深化这一优良传统的时代内涵同题共答、群策群力。


    学校选取李政道研究所和张江高等研究院作为“有组织基础研究”的典型案例,进行解剖式调研;围绕“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开展对策性调研,着力打通基础理论突破“最先一公里”、创新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围绕解决早晚高峰校门拥堵等师生反映集中的问题,开展深入调研。


    校领导班子坚持边调研、边运用,借助专题研讨定期交流调研进展,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一系列实际举措。


    承办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学术交流会,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启动上海“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上海交大—闵行区),构建大学牵引、区域联动、大中小学贯通的“大思政课”育人格局;组织开展院(系)发展性评估,为学科建设“弯道超车”出谋划策……上海交通大学党员、干部向“创一流”对标,朝“硬骨头”攻坚,为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大合力。


    整改整治向痛点发力


    坚持边学习、边对照、边检视、边整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分别形成问题清单16项、235项。建立“基层单位—巡回指导组—领导小组”逐级递进的问题清单审核机制,学校党委负责同志主持召开问题清单现场审核会,认真落实“定措施、定目标、定时限、定牵头人、定责任单位”的“五定”原则,指导督促各级党员、干部敢于直击矛盾、敏于发现痛点、善于破解难题,将问题清单转化为成效清单。


    针对“表现在基层、根子在上面”“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的突出问题,学校党委集体研究制定5个专项整治方案,并召开专项整治协调会和会商推进会,相关部门现场认领整改任务,形成上下协同、一体推进解决的工作格局。


    健全“书记校长信箱”“54741234热线”等常态化解决师生员工急难愁盼问题长效机制,每周梳理形成工作报告,对反映集中的问题进行深度分析研判;及时解决青年教师子女托幼、教职工体检及疗休养、学生宿舍盥洗室照明改造等烦心事、揪心事;针对学生成长需求,精心开展学业帮扶活动,进一步激发学术志趣、打牢科研根基;医学院组织12家附属医院医疗专家团赴云南开展大型义诊、健康宣教、捐赠活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西部边远地区有效辐射……随着全校150余项实事项目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师生员工从主题教育中感受到真真切切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记者颜维琦)

    2023-07-05
  • 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人民时评)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社会稳定的“压舱石”


    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对就业带动作用会不断增强,就业形势将在总体稳定基础上不断改善


    切实把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抓好,增强就业的适配性稳定性,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


    前不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署启动2023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针对登记失业青年和2023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开展服务;针对未就业困难毕业生及长期失业青年,制定“一人一策”帮扶计划;6月底前,形成登记失业青年帮扶台账……一系列务实举措,为保障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提供有力支撑。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就业工作特别是青年就业工作,强调“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4月2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稳定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兜底线。当前,国民经济整体恢复向好,稳就业政策持续显效,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从统计数据来看,5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与上月持平,失业率今年以来整体呈下降态势。分年龄看,就业主体人群失业率继续下降,5月份25—59岁就业主体人群失业率为4.1%,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下降,说明就业基本盘总体稳定,而且还在改善;分群体看,进城务工农民工失业率继续降低,5月份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失业率为4.9%,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下降,农民工就业总体向好。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问题仍不容忽视,青年人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接下来,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把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青年就业的强大合力。


    稳就业,经济发展是根本。就业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增长的质量和速度。要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这为保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以来,国内需求稳步扩大,消费带动作用增强,市场用工需求增加,促进就业形势整体好转;服务业增势较好,促进就业容量扩大,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旅游等行业较快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这都说明,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对就业带动作用会不断增强,就业形势将在总体稳定基础上不断改善。我们完全有底气、有理由相信,随着经济持续好转,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将逐步改善。


    随着高校毕业季的到来,一系列稳就业政策不断发力。接连推出延政策、增信贷、降成本举措,为广大企业减负担、增后劲,支持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吸纳就业,助力企业留工稳岗;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作用,激发新业态新模式创造就业的潜力,促进新岗位新职业不断涌现,培育更多就业增长点;健全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提高人岗匹配效率……当前,各地区各部门打出政策组合拳,从帮扶经营主体、拓宽就业渠道、促进供需匹配、完善就业服务等各方面多管齐下,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提供有力的政策托举。


    就业稳则民心安、社会稳。着眼经济发展大势,我们对稳就业具有坚定信心、稳定预期。切实把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抓好,增强就业的适配性稳定性,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不仅将提升千家万户的民生福祉,更将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

    2023-07-05
  • 江苏大学:瞄准农机特色 助力农业建设

    打造农业工程高峰学科集群、打造智能农业装备研发重要平台、打造现代农业装备人才培养重要基地……作为国内最早设立农机专业、最早系统开展农机教育的高校,江苏大学推出“095工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助力农业强国建设。


    “江苏大学牢记历史使命,勇担时代责任,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全身心创建农机特色一流大学。”江苏大学党委书记李洪波说,学校立足江苏、服务行业,深情书写“农”字文章。


    把科研的根扎在泥土里


    “记录一下,这是20厘米处土壤样本,这是40厘米处、60厘米处……”6月8日,在全国人大代表、“新农人”魏巧的江苏润果水稻高标准农田里,江苏大学流体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朱兴业赶在插秧之前,抓紧获取土壤含水率、氮磷钾含量等理化信息,建立基层土壤墒情监测站。


    这套智慧灌排决策支持系统,是基于数字孪生开发的水稻高标准农田智慧灌排关键技术与装备,将助力水稻农田的数字化管理,为润果农场水稻管理工作提供更加准确的生产建议。


    一直以来,江苏大学聚焦农业装备行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项目牵引攻关模式,推进高端智能农业装备研发。学校建有省部共建现代农业装备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农业农村部水肥药一体化智能装备重点实验室,形成“重点实验室+农装学部+农业工程学院+涉农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多位一体的涉农科研创新体系,荣获我国农机收获领域唯一中国专利金奖,突破现代农业装备领域关键技术38项,开发出无人驾驶联合收割机、蔬菜移栽机、葡萄采摘机器人等26种高端装备,13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今年3月,全球首款混动电驱无级变速动力总成配套拖拉机正式发布,被业界专家称为“开创了中国农业装备电驱无级变速新时代”。


    电驱动无级变速混合动力总成,正是江苏大学与企业共同攻关的成果。该产品可实现“田间作业”和“道路行驶”双模式运行,各地域犁耕或旋耕作业效率比传统拖拉机提升15%~35%,最高节油超过30%,具有作业噪声小、驾驶和操纵舒适性高等特点。


    科研成果走出“象牙塔”


    科研成果走出“象牙塔”才能更有生命力。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赵亚夫向学校抛出问题:戴庄的再生稻收割损失率为什么那么高?江苏大学为其“量身定制”了低碾压率再生稻收获机,如今历经四年“迭代升级”,该机型可以降低碾压率超40%,大大提高了再生季水稻的出芽率,实现再生季产量提高25%以上。


    “校企联合创新,有助于打通产学研用‘任督二脉’。”江苏大学智能农机装备理论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徐立章介绍,学校与沃得农机共建平台、协同攻关,是再生稻收获机持续创新的关键,也是实现农机产业链与教育链有效对接的重要举措。


    “我们沃得农机与江苏大学有着20多年的产学研合作历史,在油菜、水稻、小麦等收获机械领域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江苏沃得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林军介绍,与江苏大学联合研发的履带式联合收割机全国占有率达到66%以上,国内排名第一;最新研发的低碾压再生稻收获机2022年实现了产业化,销量200余台;沃得农机全年收获装备销售额约90亿元,实现营收、利润双双15%左右的增长。


    “江苏大学全方位服务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国家战略,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创新,引导更多教师深入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揭榜挂帅,为农业现代化注入了高校智慧。”江苏大学校长邢卫红说。


    在新疆库尔勒的大田里,由江苏大学陈学庚院士团队研发的牵引式棉田残膜回收机正在大展拳脚,机器所到之处,回收残膜、秸秆粉碎还田、保持水土三大问题被一口气解决。


    这项“棉田残膜回收技术”以1000万元转让给常州汉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成果的转化应用也让汉森机械尝到了“甜头”。目前,残膜回收机在汉森机械实现量产,得到了新疆多地试用推广,推广面积累计超20万亩,预计3年内销量可达2000台套,销售额净增3亿元。


    近年来,面向江苏农业强省建设布局,江苏大学积极参与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助力句容成为首批“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助力宜兴成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推进江苏在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


    培育更多高素质“新农人”


    今年是“新农人”刘欢欢的“丰收年”,在上半年第一季羊肚菌种植中,他带领乡亲们实现了产量5万斤、产值2000万元的突破。日前,他还获得了“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


    刘欢欢是江苏大学2015届毕业生,2017年,他返乡创业,从事珍贵食用菌品种的研发、种植和销售,探索出羊肚菌“南菌北种”的种植方法。


    “我们首创‘羊肚菌+桑蚕’轮作、‘羊肚菌+大蒜’套种方式,每亩地年增收近2万元。”刘欢欢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向农户提供免费技术支持和保底收购,实现“研产销”一体化,带动了家乡180多户农民致富。


    江苏大学培养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还有很多。该校毕业生就业去向统计显示:近10年来,涉农行业就业和升学的毕业生从2012年的547名跃升至2023年的2388名,特别是本科毕业生赴涉农行业就业和升学的人数增幅明显。截至目前,江苏大学已为国家输送近9万名农机人才和超过1/3的农机龙头企业管理者。


    参天密林,源于沃土。在今年毕业前夕,111名江苏大学毕业生收到学校发放的特殊“毕业礼”——总额40万元的毕业季奖学金,奖励他们扎根“三农”,前往农业农机相关领域就业。


    据了解,江苏大学聚焦新型农业人才培养,设立涉农专业奖学金,逐年增加涉农专项博士硕士招生计划,引导学生学农爱农为农;学校建有江苏白马智慧农场、江苏大学—润果农业附属农场,在赵亚夫事迹馆、江苏农博园等地建立校外耕读教育实践基地15个,与中国一拖、雷沃等龙头企业共建国际人才实践基地102个。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种地人的现代化。”李洪波表示,学校将进一步完善农机教育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科研体系和管理体系,提升现代农业人才培养契合度,为江苏构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新格局,服务科技强国、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更大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2023-07-04
  • 北京大学:以学促行 知行合一

    【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


    “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当其时、意义重大,要在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用思想的伟力开辟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境界。”近日,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在为学校近一年新发展教师党员和“新时代国家发展与党的建设”专题研讨班学员讲授主题教育暨“七一”专题党课时强调。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北京大学高位谋划、精准施策,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开拓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深学笃信培根铸魂强信念


    6月10日,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火炬传递在北京大学进行。北大学子挥舞国旗、大运会会旗、校旗,沿途热情迎接火炬传递。这是北京大学在全校师生中深入开展主题教育的一个生动缩影。


    北京大学党委将学思想摆在主题教育首位。“关键少数”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分阶段举办校领导班子主题教育读书班。全校600多名中层干部分批次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集中学习一周,同时走向城镇乡野,开展实践锻炼和理想信念教育。


    各种形式的专题讲授在北大校园掀起理论学习热潮。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校长龚旗煌带头为师生授课。专家学者、思政课教师在全校开展专题讲授。博士生讲师团成员上讲台、进支部、进实验室,开展理论宣讲100多场,覆盖听众1.8万余人次。


    5月4日,北京大学迎来125周年校庆。北京大学图书馆内,“同人民一起开拓同祖国一起奋进”主题展览正在展出。开展两个月来,已吸引校内师生和社会公众逾15000人次参观。师生们参观后纷纷表示,展览是一篇生动全面的宣讲报告,要强化理论武装,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


    同题共答多学科深入研究阐释


    5月6日,100多位顶尖学者齐聚北大,参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学术研讨会。这场思想盛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重大主题注入了新思考、新观点、新认识。


    北京大学充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多学科共同聚焦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和阐释,实现“同题共答”。


    6月30日上午,来自北大多个学科和院系的专家聚焦“中国需要怎样的区域与国别研究?”“区域与国别研究如何回答时代之问?”等问题展开研讨,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言献策。


    日前,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召开“新时代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研讨会”“全球风险政治与数字全球治理研讨会”等系列学术会议,以扎实学理和前瞻思维,深入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外交思想。社会学系的专家学者结合近年在浙江等地调查研究的经历,共同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案例,深入思考城乡融合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等重大问题。


    深入调研着力破瓶颈解难题


    北京大学圆明园校区建成已近30年。在主题教育中,北京大学认真调研师生员工需求,聚焦急难愁盼问题开展整改整治,持续推进圆明园校区的改造提升完善。


    在主题教育中,北京大学党委高度重视用好调查研究这一法宝,校领导班子带头组建团队领题调研,力求“把准脉”“诊对症”“开对方”。


    传统校园媒体如何在全媒体时代守正创新、推陈出新?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提出了一系列调查研究题目,举办校报读者作者座谈会,请师生一起出谋划策。北京大学官方微信聚焦宿管阿姨、食堂大厨等校园里的普通劳动者,推出一批暖人心的网络文章,校园内外反响热烈。


    教务长办公室聚焦“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现状与未来规划”主题,医学部学科建设办公室瞄准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建设制度改革……一场场面对面的座谈会、一项项面向关键性问题的定向研究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以学促干推动高质量发展


    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动乡村振兴?带着思考,北京大学经济学院10余名师生走进河北省涞源县、阜平县,为当地乡村发展、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搭平台、寻方案。


    北京大学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坚持以学促行、知行合一,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生动实践。


    加强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强化建设19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开展物理卓越计划、强基计划等基础学科人才培养项目,建设数理化生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探索选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


    “学校将以主题教育为契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自觉扛起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使命担当,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断贡献北大力量。”龚旗煌说。

    2023-07-04

  • 首 页  上一页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