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建学校、增加学位、引进师资,河南郑州——家门口的好学校更多了(解码·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核心阅读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加快城镇学校扩容增位,切实解决人口集中流入地区教育资源供需矛盾。近年来,河南郑州部分地区人口规模持续增大,如何确保每个孩子有学上、在家门口上好学?郑州新建学校、增加学位、引进师资,统筹教育资源、提升教学质量,更好满足公众的期待。


    6月18日一早,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绿荫路小学人头攒动,惠济区2023年秋季学期小升初报名正在进行。现场取号、递交材料、填写登记表、录入信息……大半个小时的工夫,家住京水社区的韩剑就为孩子完成了报名。“这几年郑州市学位不断增多,在家门口上学不再是难事。”韩剑说。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制定城镇义务教育学位配置标准,市、县合理规划并保障足够建设用地,严格落实新建住宅小区配建学校规定,加快城镇学校扩容增位,切实解决人口集中流入地区教育资源供需矛盾。


    据统计,到“十四五”末,郑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将新增适龄学生21.87万人,其中新增小学学生14.87万人。如何确保每个孩子有学上、在家门口上好学?郑州市开始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


    走进金水区纬五路第一小学普庆校区,教学楼外形宛若盛开的鲜花,下沉游乐场、屋顶花园将校园空间利用得恰如其分。


    “学校按照每年级10个班、满额60个班级进行规划。”纬五路第一小学普庆校区校长常凯说,目前学校有一年级10个班,学生525人,未来5年将提供近3000个小学学位。


    几年前,纬五路第一小学普庆校区周边还是一片城中村。随着城中村改造项目提速,周边建起大量住宅,常住人口数量逐年递增。


    与城市建设同时进行的,是教育用地规划。“这块地避开城市干道交叉口,周边不断有住宅建成,选址于此能最大限度满足周边入学需求。”金水区教育局发展规划科科长韩东说。


    为了“确保配套规划的学校与居住区建设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郑州严格执行《郑州市城市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管理条例》《郑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预留足够的学校建设用地,为义务教育阶段学位增加提供保障。


    金水区农科路小学国泰校区,利用城中村改造项目进行改扩建,于2022年8月建成并投入使用;郑州市第六十五中学建设被纳入市重点民生工程、区重点建设项目……2021至2022年间,郑州市新建、改扩建学校58所,投入使用中小学75所,新增学位9.37万个,其中小学学位6.86万个,初中学位2.51万个。2023年,郑州全市计划新建、改扩建学校安排21所,增加学位2.8万个,安排投入使用中小学22所。


    教室变宽敞了,活动变丰富了


    新空调、茶水间、储物柜,这学期住进新宿舍,二七区兴华实验学校八年级学生权德熠很是惊喜。


    “别说宿舍,过去连教室都不够用。”兴华实验学校执行校长韩燕舞说。


    原来,兴华实验学校的前身是郑州市第102中学初中部,一度与高中部共用教学用地。由于教学、食宿满足不了需求,初中部常年只能招收4个班,高中部甚至要借用教师办公楼教学。


    2020年,调整办学管理体制,将35所市属初中整体移交给所在区政府;启动市属高中3年建设工程,将17所完中的初中部和高中部剥离,对市内五区三环内高中进行科学规划、整体外迁,腾退的教育资源补充到义务教育阶段……2021年,郑州市10所高中建设项目集中开工,第二年秋季全部投入使用,增加学位2.05万个。


    一年内,10所高中同步开工建设,新建学校用地从哪儿来?答案是充分调动市域存量土地资源,统筹保障外迁高中建设用地。郑州市成立高中外迁保障工作专班,市属高中外迁项目启动至今,共审批3222.71亩土地用于高中阶段学校建设。


    学校场地扩大,学位资源优化。郑州市第102中学高中部迁往郑州南四环外的新校区后,老校区全部留给初中部使用。二七区教育局利用腾退的教学空间,将郑州市第102中学初中部与兴华中学合并办学,组建兴华实验学校。合并后,两所初中教师资源共享,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从兴华实验学校出发,开车20分钟,便来到郑州市第102中学高中部新校区。教室变宽敞了、活动变丰富了,是该校不少学生的共同感受。过去的高中部,男生宿舍由实验楼改造而成,学校还压缩教师办公场所,改成学生社团活动场地。搬入新校区后,学校新建起了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地理教室等多功能创新教室,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有了实实在在的基础。


    拆解大班额,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一声上课铃响,中原区育红小学北校区六年级6班教室里,班主任潘长艳开始带着学生们学习散文《匆匆》。


    “课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发言,潘长艳也走下讲台,参与学生讨论。“班额小了,空间大了,我离学生更近了。”她说。


    2017年,潘长艳当时负责一年级新生的教学工作。教学用地紧张、周边外来人口多、存在大量适龄入学人口,育红小学2017级招收6个班,一个班多达65人。60平方米的教室空间局促,教师走下讲台,在过道上行走、转身都有困难。潘长艳带着麦克风,有些后排学生仍听不清内容。


    “校舍不够,周边学校的学位紧张,无法分流,大班额问题难以解决。”育红小学校长丁金贵说。此前,为最大程度承接周边适龄学生,郑州市许多人口聚集区域的学校都一定程度存在大班额现象。


    2018年,《郑州市解决就学难消除大班额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出台,通过增加学位的方式,逐步解决大班额难题。2019年,中原区教育局整合区内教学资源,划拨3000平方米的闲置教学用地给育红小学,组建育红小学南校区。


    一下子多出来1栋教学楼、24间教室,育红小学的大班额问题迎刃而解。由6个班拆解为8个班,新组建的班级人数缩减到50人以下,同时依托南校区的教学用地资源,逐年扩大招生规模,近3年招生人数均超500人,极大缓解周边社区入学压力。


    从38.39%到5.47%,郑州市近5年的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比例逐年降低。


    班级人数少了,教学任务重了;学校教室多了,任课老师紧缺了。师资缺口的难题又摆在育红小学的面前。通过事业编制考试引入教师70人后,目前育红小学共有在职教师200余人,师资充足。5年来,郑州市新补充教师超过5000人,有效填补化解大班额带来的师资缺口。


    “怎么让更多学生理解除法运算?”新入职的教师梁晓鸽说。“通过画图举例子,给他们留下直观印象。”育红小学数学备课组组长张昆,为年轻教师解答教学疑惑。像这样的培训,育红小学每月都会进行一次,内容涵盖教学方式、心理辅导等内容。当然,这并非个例。郑州市每年也会组织新任教师的岗前培训,从师德师风、教学管理等方面为教师答疑解惑,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在学位增加的基础上,郑州将继续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保障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李正说,下一步,郑州市将继续加大教师引进力度,完善教职工补充机制,确保新建、改扩建和扩班学校的教师数量得到及时核定补充。

    2023-06-20
  • 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

    据新华社电(记者姜琳)记者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获悉,为期两个多月的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春季专场活动已于近日结束。活动期间,各地广泛挖掘就业岗位,为毕业生牵线搭桥。全国共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1.5万场,组织63.5万家用人单位发布岗位需求1139万人次,参与求职的毕业生达1153万人次。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帮助毕业生早就业、就好业,自3月活动启动以来,各地人社部门密集举办现场招聘会,重点发动企业进校园招聘;同时在高校集中、毕业生数量多的城市以及中西部地区举办跨区域巡回招聘会,在线上推出行业性、区域性专场招聘。


    从各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人力资源服务市场机构举办的招聘活动看,当前毕业生考公、考研、考编热度不减,新能源、新材料、半导体行业以及主播、运营等新媒体相关岗位成为毕业生求职的新选择。


    从岗位情况看,行政助理、文员等文职管理岗位和工程师等技术性岗位较受欢迎,但岗位的用人需求量相对较小;销售类岗位需求量大,但求职人数不多,企业普遍反映存在用人缺口。就地区而言,一线、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是高校毕业生首选。


    从大学生的求职偏好看,小型的行业性现场招聘会提供的岗位针对性强,求职效率高,医卫类、工程类、教育类、信息类等专业性较强的高校毕业生比较喜欢这种模式。综合性招聘会涉及专业类型多,所提供岗位覆盖面广,比较受管理类、文学类、财会类等专业的毕业生青睐。


    此外,线上招聘仍是高校毕业生求职的重要渠道,特别是以走进企业形式开展的直播带岗,可以多角度直观感受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给高校毕业生带来“沉浸式”求职体验。

    2023-06-19
  • 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人民时评)

    “建造《流浪地球2》中的太空电梯,缆绳部分应选用什么材料?”“观察水杯里的水,杯壁边缘处的水位为什么比中间略高?”“树木年轮,一圈就代表一年吗?”……近年来,科学教育被纳入基础教育各阶段,成为与语文、数学同等重要的基础性课程,极大激发了广大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不久前,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通过3至5年努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各项措施全面落地。基础教育阶段是“孵化”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素质的决定性阶段,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既有现实紧迫性,也有前瞻性。


    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这一减一加,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减掉的是不必要的额外负担,增加的是学生必备的素质。从个人角度看,在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每一个公民都应当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从国家层面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而科学教育是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因此,从小培养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于国于民都是有益且必要之举。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科学教育水平及科学素质持续提升,青少年科学教育取得明显成效。最新一次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显示,中小学生科学学业表现整体良好,约八成学生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但也要清醒看到,我国科学教育还存在基础总体薄弱、区域发展不均衡、科学教育资源尚未有效整合等问题和不足,亟待加强和改进。


    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科学教育涉及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相关资源分散在各个部门、领域、行业,需要各方面齐抓共管,凝聚合力。一方面,要加快补短板,在健全课程教材体系、深化学校教学改革、拓展科学实践活动、纳入课后服务项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另一方面,要盘活各方面资源,动员社会各方参与并提供资源和课程,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形成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科学教育的机制。此外,还要高度重视科学教育的帮扶托底工作,确保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及特殊儿童群体在科学教育中“一个都不能少”。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肩负培养青少年科学兴趣、树立科学志向的重要使命,对人才成长具有重要基础性作用。在科技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生活福祉的今天,从娃娃抓起,将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增强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内容,把弘扬科学精神贯穿于教育全过程,促使更多人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定能让全民科学素质再上台阶,培育出更多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创新人才,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蓄积更充足的底气。

    2023-06-19
  • 防范短视频沉迷,还需加强“青少年关怀”(金台随笔)

    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引导他们合理触网,在面对短视频时,既主动发现美好又拒绝沉迷网络


    当前,短视频对青少年的影响正在逐渐加深。刷短视频,有的同学跟随专家学者、科普博主,发现兴趣爱好的“星辰大海”;而有的同学则被搞笑视频、热门段子吸引,手机逐渐“拿得起、放不下”。青少年与短视频应保持怎样的距离,维持怎样的关系?这已成为许多老师、家长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未成年网民中初中、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经常看短视频的比例均超过六成;未成年网民最常看的短视频内容,搞笑类题材占66.4%,其次为休闲类题材。一项抽样调查显示,33.4%的青少年不同程度地对“我不能忍受没有手机”表示同意,有超过1/3的青少年可能因使用手机影响学习和生活。


    短视频为什么会让一些青少年“上瘾”?一方面,短视频放大的画面、夸张的配乐与戏剧性的剪辑,为用户打造了沉浸式观看体验。“猜你喜欢”等算法推荐功能,更形成了使用时间越长、用户信息越准、同类内容越多的推送循环。另一方面,青少年好奇心旺盛、探索欲强烈,大量新奇、有趣的短视频契合他们的心理需求。


    长时间、近距离观看短视频,不仅会损害视力、影响身体健康,还可能导致注意力分散,也更容易让未成年人习惯于即时满足,而忽视学习、运动等,这值得我们警惕。


    近年来,短视频应用纷纷推出“青少年模式”。然而调查发现,这一模式的使用率、满意度均有待提高。究其原因,部分“青少年模式”密码位数过少、无需人脸识别,对于熟悉家长身份证号和设置习惯的青少年来说,不难破解。更关键的是,部分“青少年模式”内容池相对单一,无法满足不同年龄段青少年观看需求。


    防范青少年短视频沉迷,需要各方形成合力。在升级“青少年模式”的同时,还需加强“青少年关怀”。从家庭教育看,父母应以身作则,先放下手机,加强亲子沟通,用一起运动、一起读书等高质量相处方式营造有爱有趣的家庭氛围。从校园教育看,学校应大力推荐适宜青少年的课外读物、影像资料,引导学生主动过精神充盈的文化生活。从平台责任看,真正有用的“青少年模式”并不是普通浏览模式的“简配版”。短视频应用应主动做加法,针对青少年兴趣广泛、爱好多样的群体特点,分门别类地生产、推荐更多优质益智内容,充分满足青少年的观看需求。


    今天的青少年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他们的学习生活与互联网密不可分。短视频里那些生动活泼的知识问答,比文字更直观鲜活的人生故事,比图片更雄伟壮丽的大好河山,对青少年开阔眼界、塑造精神也有着积极意义。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引导他们合理触网,在面对短视频时,既主动发现美好又拒绝沉迷网络,既充分涉猎各类知识又适当满足娱乐需求,才能更好助力他们健康成长。

    2023-06-16
  • 全国政协委员热议——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人民政协新实践)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正在上实训课。


    孙凯芳摄(人民视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办的科普宣传活动上,小朋友正在参观一组航天模型。


    汪宜胜摄(人民视觉)





    江苏省海安高新区实验小学开展“热爱劳动珍惜粮食”教育活动,少先队员在麦田里捡拾散落的麦穗。


    翟慧勇摄(人民视觉)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如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几位全国政协委员发表了意见建议。


    ——编者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委员: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高等教育在建设教育强国中发挥着龙头作用,要主动肩负培养栋梁之才的时代重任,为中国式现代化打造人才自主培养的战略基地。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高校要发挥学科优势,加强理论溯源和研究阐释,及时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转化为鲜活的教育教学内容,向学生讲清讲透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深入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以贴近师生的方式开展主题教育,打造系列“微党课”“微宣讲”。


    着力在厚植家国情怀中培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活动,在价值浸润中弘扬中国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探索以红色基因为内核的思政教育新模式,完善大思政课程体系,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建设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现场教学坚定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意志和决心。以高质量的就业导向重塑育人体系,分层分类开展“国家所需即是我选”的择业观教育,引导学生上大舞台、入主战场、成大事业。


    着力在锻造卓越能力中固本。一体推进思政教育与专业培养,把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贯穿教学与科研全过程。完善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实施高水平科教协同、产教融合,在长周期贯通培养中提升学生追求高深学问的志趣,发挥顶尖人才和高水平实验室的育人功能,在解决重大难题的创新实践中将学生导向国家战略和世界前沿,为建功新时代培养输送更多可堪大用、能担大任的栋梁之才。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张志勇委员:


    思想政治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之路,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就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为此建议:


    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高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一方面要系统规划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统筹思想政治课主题、主线,形成各学段各自相对独立的完整体系,避免碎片化。另一方面,应按照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统筹不同学段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形成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立体化课程内容体系。


    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当下,以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空间成为继家庭、社会、学校之外的第四教育空间。在网络空间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四个自信”的教育,就要通过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判断网络信息。关注学生网络生活社区建设,把健康的网络社区建设作为网络教育的主要载体。转变居高临下的说教态度,与学生平等对话,做到融理于事、寓情于理。


    增强思想政治课的针对性、实效性,不断强化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结,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之中,通过实践感知、平等协商、理性思辨增进共识,在入心入情入理中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拥有“四个自信”的学生。


    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谭铁牛委员: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努力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为此建议:


    树牢基础研究的正确导向。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要坚持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双力驱动”,更好地引导教师、科研团队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做有组织的科研,把自己的科研兴趣与国家的科技需求有机结合起来,选题立项以满足国家需求为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成果应用在国家需求中。


    建强基础研究的人才队伍。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用好全球人才资源,着力提升基础研究人才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建立基础研究人才调配机制,通过跨地区、跨行业、跨高校、跨学科调集领军人才,组建攻坚团队,开展联合攻关。注重基础研究后备人才培养,完善优秀青年人才全链条培养制度。


    加强基础研究的条件保障。加大稳定经费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国家财政对高校基础研究的投入,同时积极吸纳企业、金融机构等社会资源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拓展资金来源,形成持续稳定投入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和科研硬环境建设,加大对基础研究平台的支持力度,加快大型科学仪器装备研制与大科学装置建设,大力推进科学数据与科技文献资源建设共享,着力提升支撑基础研究的条件保障能力。


    优化基础研究的政策环境。完善评价考核体系,以宽容失败的度量和静待花开的耐心,进一步优化完善长周期评价,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经费支配权和资源调度权,给予他们更多尊重与信任,让基础研究工作者静心向学,潜心问学。


    北京史家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洪伟委员:


    基础教育既要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也要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教育工作者要怀抱强烈的使命感,紧紧围绕夯实知识基础、激发科学兴趣、培养思维品质的育人主线,在“大科学”驱动、“大学科”赋能中全面融贯创新人才培养工作。


    “大科学”着眼育人主题、结构、要素、路径的延展性,旨在激发学生多看、多听、多体验的广泛科学兴趣。科学兴趣内在驱动学生成长。一是要基于素养统领,强化学生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二是要依托学段牵引,促进大中小学衔接,高位启导、深度吸引学生在长链条科学实验活动中培育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精神;三是要根据情境创拓,让学生成长回归生活、回归社会、回归自然,在新奇灵动的科学学习引力场中持续增强热爱生活、关爱社会、珍爱自然的情感。


    “大学科”立足育人逻辑、规律、内涵、价值及信仰的层递性,指向大格局、大体系关联的学科发展理念及其实践,旨在培养学生深思、深研、深探究的高阶思维品质。一是要强化学科交叉,在认识论层面引导学生基于学科核心概念理解跨学科概念,进而提升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心智能力;二是要深化“五育”融合,在方法论层面助力学生在知识融合与学科融合中增进成长主题融合与体验融合,进而在“五育”融合中为成人成才全面聚能;三是要实化多方协同,不断拓展“家庭、家校、家国”的教育同心圆。


    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


    民盟中央副主席、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主任田刚委员:


    加强数学等基础学科的研究、加强数学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是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在国际科技与人才竞争愈加激烈的大背景下,我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培养面临着新的、更为严峻的挑战,亟须更加扎实有效地开展好此项工作。


    基础学科是重视“人”的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要尤其重视发挥“育人者”——教师的作用。人才培养是高校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鼓励教师积极投入教学育人工作。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学术研究水平高的教师对于学科领域的理解更为深刻,教师的科研品位和学术视野在很大程度上会给学生带来直接的或者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优秀的学生在与老师学习研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新想法、新思路也会激发教师的研究灵感。当前我国高校已经吸引、汇聚了一大批活跃在国际舞台的数学家、科学家,师资队伍的力量大大增强,但仍与国际顶尖院所的师资水平存在差距。为此,我们在调动现有高水平师资的活力、更好地发挥现有师资作用的前提下,还需继续做好一流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优秀师资人才的密度,支持高校在全球人才市场上争取一流师资人才资源。


    其次,要为人才成长营造适宜的外部环境。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具有长时期、长周期的特点,要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切忌“短平快”等功利主义的做法。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和兴趣。基于兴趣驱动的学习和研究更容易产生新的发现。在国际环境方面,应当进一步加强科教领域对外开放与合作的力度,推进和深化高层次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频繁而活跃的互访与交流能带来更多的前沿思想和研究成果的碰撞,对于学生和教师的促进和激发也将越来越多,学生个人的成长和突破也就会水到渠成。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张运凯委员:


    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基础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生命线。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期、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加速期、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攻坚期,我们比以往更加迫切需要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应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源源不断培养产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为此建议:


    专业结构调整精准引领。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新趋势,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准度。重点服务制造业强国建设、交通强国建设、破解“卡脖子”关键技术等,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面向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面向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等,系统梳理新职业场景、新职业岗位对技术技能人才新需求,以专业建设为引领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校企协同培养精准引领。以校企协同打造校企互认的职业标准和人才质量观,以市场驱动构建校企互认的技术复合与能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岗位定位、培养规格、教学实践、考核标准、校企合作、教师队伍等方面展开校企协同合作,制定一系列校企互认的专业标准和知识技术体系,实现技能人才校企一体化培养。

    2023-06-16
  • 辽宁阜新八家子村农家书屋——让乡亲们有书看、爱看书

    “多亏了刘大哥办的书屋。以前种地靠天吃饭,庄稼活就靠老一辈传下来的经验跟着学、比着做,可这功夫没少下,粮食产量就是上不去。这几年在书屋学习了科学种田的知识,啥时候耕地播种、浇水施肥,自个儿就能对症下药,玉米亩产提高了100多公斤。”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八家子镇八家子村,50多岁的村民卢云阁在村里的农家书屋一边翻看书籍,一边认真记录。


    卢云阁口中的刘大哥,正是八家子村农家书屋的创办者——刘作全。今年70岁的刘作全,2003年创办了这间书屋。20年来,书屋从初建时简陋的“农民阅览室”,到现在的农家书屋,涵盖农技、医卫、法律、少儿、生活十几个类别、超过1.5万册的图书整齐排列在20个书架上,每个月的借阅量达200本以上。


    “一本书看着不厚,却装着广阔的世界。”刘作全从小就喜欢看书,初中毕业后,他继承父业成了一名木匠,20多岁的时候开办了一家小型的木材加工厂。然而每当闲下来的时候,他总喜欢到书店里走一走,爱读书的习惯从没有改变,一些村民也经常来他家串门借书。“我条件好点了,干脆开个小书屋,让更多爱看书的村民有书看,有地方看!”说干就干,刘作全打了书架,建了借阅册,把自家房子腾出一间,一番准备后,一间有着1000多册藏书的书屋正式开张。


    一开始,村里有些人不解,“办免费书屋,图个啥?”不管大伙儿咋说,刘作全却始终没有动摇。渐渐地,书屋吸引越来越多村民前来借阅,一些乡邻得知后纷纷捐书,县图书馆也捐赠了书籍和报刊,书屋的藏书量增加到1.5万余册。


    “藏书多不是重点,读者多才是关键。”刘作全在四轮拖拉机后斗上自制了一个流动图书车。送书的同时,他还时常帮助村民干点儿农活,顺便介绍读书的好处。一年到头,镇里的18个村屯,刘作全不知道走了多少遍。谁家的孩子要上学了,谁家在试验科学种田,刘作全暗自记在心里,并定期送来相关内容的图书。“憨厚淳朴一老农,自建书屋为群众。”这是退休教师张子福给刘作全编的顺口溜。


    “书屋建成后,成了村民又一个好去处,县里、镇里还定期组织农业方面的专家,来到书屋给村民们做培训、办讲座,定期举办一些主题读书日。”八家子村党支部书记吕猛说。


    如今,村民农闲时愿意来书屋坐坐。孩子们放学后也愿意聚在这儿看书、写作业,成了课后和假期的第二课堂。“农民的日子富起来了,大家伙在这读书看报,交流心得的时间越来越多了。”刘作全感叹,“这也是我创办书屋的初衷和心愿,那就是让身边的乡亲们有书看、爱看书。用知识的力量带给人们幸福,希望阅读发出的微光,也能帮助人们照亮未来。”

    2023-06-15
  • “互联网+就业”新模式 为高校毕业生“云求职”插上翅膀

    教育数字化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基础。面对数字时代的到来,随着互联网等新的信息传播渠道迅速发展,教育系统紧紧抓住数字教育发展战略机遇,广泛应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围绕高校毕业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的所需所求,提供丰富的政策、岗位信息和指导服务,为高校毕业生“云求职”插上翅膀。


    云招聘,助力毕业生精准求职


    线上推送招聘信息、举办网络招聘会、直播带岗……从“面对面”到“屏对屏”,教育系统为毕业生搭建良好的求职平台,将优质岗位资源精准推送给有需要的毕业生,“云招聘”逐步成为高校毕业生求职的重要渠道,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不掉线”。


    教育部积极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在原有平台基础上,全新升级建成“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通过打造24小时365天“全时化、智能化”平台,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更优质的“互联网+就业”服务,加强供需对接,加快就业岗位资源共享。在高校毕业生眼中,这是一个为求职赋能的平台,平台为毕业生提供的就业服务,涵盖了从就业意愿登记、简历制作、岗位查询、应聘面试到网上签约的求职全周期。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周期间,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密集举办14场线上招聘活动,参会用人单位1.5万余家,提供岗位信息80余万条。


    各地各高校在开展线下“访企拓岗促就业”行动、“万企进校园”招聘活动的同时,持续通过网上平台向毕业生精准推送就业岗位信息。在东华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网、“东华就业”微信公众号上,毕业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求职意向对招聘单位所属行业、性质类型等要素进行检索。


    各地各高校还探索尝试“直播带人”,为毕业生“云推荐”就业岗位。上海海洋大学校领导、学院负责人、专业教师、毕业班辅导员轮流走进直播间,开设招聘专场向用人单位推介毕业生。为了让直播推介更加精准,学校梳理分析了自身学科专业对应服务的行业产业,圈定重点合作企业。


    河北省教育厅组织开展了高校毕业生直播带岗助就业活动,每期邀请3—4位岗位推荐官,为毕业生介绍用人单位概况、推荐优质岗位。在皖西学院网络自荐对接会上,毕业生在直播间内主动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社会实践、求职意向等信息,用人单位工作人员与学生“面对面”,在双向对接中选择心仪岗位。


    云指导,提供丰富的就业指导资源


    加强就业指导服务有助于毕业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客观认识自我、找准定位,进而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教育系统在开展面对面的就业指导时,还把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开到了“云端”,开展个性化“云”指导,增强毕业生求职技能,提升求职信心。


    为帮助更多高校毕业生知晓各项促就业政策,教育部通过“互联网+就业指导”公益直播课,开设系列专题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相关政策进行深度解读,指导毕业生用好基层就业、自主创业、应征入伍、指导帮扶等政策。截至目前,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面向2023届高校毕业生已制作播出《“就”在春季,启航扬帆》《增强法律意识,防范求职风险》《携笔从戎,明日英雄》等34期公益直播课,累计观看超1亿人次。


    各地各高校结合实际,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线上就业指导课程。云南省教育厅组织“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微课堂”互动活动,邀请8所高校就业部门负责人围绕“基层就业、应征入伍、科研助理”等8个板块进行视频讲解,吸引近百万人次师生观看并参与线上答题。天津大学推进线上生涯教育,设置线上生涯测评、生涯咨询预约、就业指导线上微课、“闪亮的日子”典型选树等模块,拓展了生涯教育的载体。


    “简历为什么会石沉大海?面试中不能踩的那些‘坑’有什么?”从开场白到视频内容策划、脚本修改,西南交通大学教师董鹏飞带领团队创新工作模式,打造了以“就业办老董”视频号为代表的线上就业指导平台,把求职和就业的信息以短视频方式推送给学生。团队还通过实地走访用人单位,邀请人力资源负责人交流等方式,讲解求职经验。


    将智能应用融入就业指导,浙江大学在“就业指导慕课”“就创业直播平台”“职业评测”基础上,接入“AI视频模拟面试”等平台,为学生提供个人成长性报告及改进建议。吉林师范大学推出“AI简历优化实验室”服务,提供美化版面、改善行文、精炼内容等多方面服务,助力毕业生在应聘中有更好的表现。


    云服务,让信息多跑路


    畅通信息渠道,简化各类就业手续办理,教育系统广泛推行“云”就业服务,实行就业材料线上登记、线上接收及网上签约,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便利,让“信息多跑路、学生少跑腿”。


    前不久,中组部、人社部、教育部、公安部、国资委联合印发通知,明确2023年起,不再发放就业报到证,取消就业报到证补办、改派手续,不再将就业报到证作为办理高校毕业生招聘录用、落户、档案接收转递等手续的必需材料。


    为了优化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服务流程,教育部已开通全国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登记系统,提供在线签约功能,方便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网上签约。


    推进就业信息互通,大连理工大学拓展“互联网+”服务,开发就业协议书自助打印等功能,学生可以线上完成协议书签订,满足了一校三区不同地点需要,服务8000余人次。学校还上线智能问答小助手等,累计解答就业相关问题6400余次。西安交通大学整合了教务、学工、科研等多个业务部门数据,从生源信息采集、就业意向调研、线上职业测评到就业签约、去向登记、校园招聘、简历投递形成有机链接,构建开放式的、数据融合共享的一站式就业管理服务。南京邮电大学建设20余个网络视频面试间,开展数字化人才训练营等活动,为有需要面试的毕业生提供方便。


    当前,距离高校毕业生离校越来越近,教育系统持续用好“互联网+就业”新模式,发挥信息共享、资源整合、数据分析等优势,为毕业生挖掘更多岗位资源、提供更多就业信息,助力求职触“屏”可及。

    2023-06-15
  • 如何为孩子上好一堂科学课?

    日前,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通过3至5年努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各项措施全面落地,中小学科学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各方资源有机整合,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科学教育教师规模持续扩大、素质和能力明显增强,大中小学及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明显健全,科学教育质量明显提高,中小学生科学素质明显提升,科学教育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


    为鼓励更多小学科学教师及研究者重视以科学素养为导向的变革、探索和创新,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近日联合举办了“探究未来——2023科学教育支持计划大会”。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名科学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共同研究探讨了他们关心的科学教育话题:如何为孩子上好一堂科学课?


    加强对科学课程的研究


    时隔多年,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原中国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章鼎儿,仍记得那一节刷新了自己对于“科学观察”理解的课程。


    那是20世纪80年代,一位美国教师在课堂上发了一张A4纸和蜡烛,请大家观察蜡烛并将获得的信息写在纸上。


    通过眼耳鼻观察到蜡烛的一个特点,给1分;其他变革性观察方法获取特点信息,给5分。那次,章鼎儿提笔就写了16条信息,得了16分,而美国教师得了400分。对方采取的变革性观察方法包括:拿起蜡烛放在嘴巴里咬一段,咀嚼半分钟最后吞下去,获取味道、口感、能否食用等信息。


    “原来观察有那么多层次和方法!”章鼎儿表示,他讲这个故事,是希望科学教师们能拓宽视野,深入思考观察、实验等概念及其方法,加强对于科学课程的研究,更好地指导孩子们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在章鼎儿看来,一堂好的科学课程要让孩子们感知到科学的有趣严谨,并通过实践活动和交流讨论潜移默化地教会孩子们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一个优秀科学教师的课堂,是能让孩子得到全面发展的课堂。”他强调。


    令章鼎儿感到欣喜的是,这样的科学课程越来越多了。近期,他在青海西宁听了一节“认识岩石”的课程,教师把大自然里的岩石带到了课堂上,讲述自己发现每块岩石的故事,让孩子们通过观察记录认识岩石的特性。


    章鼎儿希望,全国各地的科学教师们能了解更多“好活动”“好课”,并从中得到借鉴。


    同时,章鼎儿对科学教师实施科学课程最重要的参考依据——科学教材也提出了建议。“要加强对于科学教材的研究。”章鼎儿说,“建议成立一个全国性的科学教育课程发展、教材编写研究机构,鼓励多家出版社及企业、社团、民间资金参与科学教科书的编写研究,进一步提升科学教材的质量水平。”


    提升科学教师专职化水平


    小学科学教师是孩子科学梦想的启蒙人。党的十八大以来,这支激发孩子科学梦想的队伍越来越壮大。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显示,2012年全国小学科学教师共计176931人,2020年增至230201人,增幅达30.11%。同时,科学教师学历水平与素养显著提升,科学教育专业教师比例有所提高,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人数和占比大幅度提升。


    当下,科学教师队伍建设仍有提升空间。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研究员高政指出,当前我国科学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仍不能完全满足各个学段的现实需要。比如,目前我国小学阶段科学教师的专职化率不足30%,有理科背景的小学科学教师占比仅为27.5%。科学教师的培养培训还应进一步加强与优化。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永春持有相同观点。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提升小学科学教师专职化水平非常重要。当前,全国各地还有不少科学教师缺乏理工科背景,制约了科学教育质量的提升。建议科学教师学习掌握一门理工科专业,学完该专业的大学教材甚至研究生教材。”


    郑永春观察到,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科学教师专职化的比率较高,很多科学教师都是理工科专业毕业的。“我建议这些地方的教育科研机构,组织不同专业背景科学教师进行经常性的跨学科交流,这有助于提高教师对于科学的综合性理解。”


    202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的通知》,提出“从源头上加强本科及以上层次高素质专业化小学科学教师供给,提高科学教育水平,夯实创新人才培养基础”。《意见》也强调,落实小学科学教师岗位编制,加强中小学实验员、各级教研部门科学教研员配备,逐步推动实现每所小学至少有1名具有理工类硕士学位的科学教师。


    此外,郑永春还建议,科学教师要加强对前沿科技知识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科学教师参加科学考察,参加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等学科的专业学术会议,访问专业科研机构和实验室。

    2023-06-14
  • 到2025年建设培育1万家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职业教育——学科跟着产业走 专业围着需求转(政策解读)

    职业院校1万多所、在校生3000多万名,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办好职业教育,对建设人才强国、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近日,为统筹解决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两张皮”问题、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人社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6月13日,国家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实施方案》进行解读。


    围绕赋能和提升,提出5方面19条政策措施


    根据《实施方案》,到2025年,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达到50个左右,试点城市的突破和引领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在全国建设培育1万家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产教融合型企业制度和组合式激励政策体系健全完善,各类资金渠道对职业教育投入稳步提升,产业需求更好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逐步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实施方案》是一份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性文件,围绕赋能和提升,提出5方面19条政策措施。”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司长刘明表示。


    赋能方面,主要通过“试点、政策、资金”三个抓手。


    试点赋能。梳理总结首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经验做法,启动遴选第二批30个左右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再遴选一批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推动试点城市和企业当好改革“先遣队”,加快形成“头雁效应”。


    政策赋能。加大金融、投资、财税、土地、信用等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健全组合式激励政策体系,支持地方出台符合本地实际的落地政策,让产教融合型企业真正尝到甜头、得到实惠。


    资金赋能。三类资金渠道协同发力,分别是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长期贷款。


    提升方面,聚焦难点堵点问题,力争实现“三个提升”。


    提升专业体系。优先发展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需要的一批新兴专业,加快建设护理、康养、托育、家政等一批人才紧缺的专业,改造升级冶金、医药、建材、轻纺等领域的一批传统专业,撤并淘汰供给过剩、就业率低、职业岗位消失的专业,力求推动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做到“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


    提升实训水平。优先支持一批产业对接紧、辐射带动强、实训效果好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将实训基地打造成为提高职业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平台。


    提升融合深度。针对“校热企冷”的情况,有关部门将支持有条件的产业园区和职业院校、普通高校合作举办混合所有制分校或产业学院,支持推进职业学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允许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依法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


    中央预算内投资引导撬动,各级各类资金协同发力


    财政部科教和文化司副司长马宏兵介绍,2018年至2022年,全国财政职业教育经费投入1.8万亿元,年均增长6.2%。其中,中央财政安排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转移支付资金1263亿元,年均增长12.7%,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增幅比普通教育高1个百分点。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孙志诚表示,近年来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加大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资金支持力度,不断拓展资金支持渠道。


    一是中央预算内投资。“十四五”时期,国家发改委会同教育部、人社部组织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对纳入储备院校清单、符合条件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将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予以积极支持。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每所支持额度不超过8000万元,中职院校每所支持额度不超过3000万元。下一步,还将增补支持200所左右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


    二是地方政府专项债。《实施方案》提出,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每年3月前后、6月前后、11月前后,组织各地申报。


    三是中长期贷款。国家发改委将加大向金融机构推荐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长期贷款项目的力度,鼓励其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性”原则积极支持。


    “此外,还有各级财政资金、开发性金融、商业贷款、社会领域产业专项债券等。”刘明表示,经过各方共同努力,中央预算内投资引导撬动、各级各类资金协同发力、共同支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投融资工作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推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让劳动者更适应市场需求


    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就是要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让劳动者更适应市场需求。近年来,中职、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超过95%和90%。《实施方案》提出,拓展产教融合培养内容,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其中,推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重点工作。


    “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及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培育德技并修、技艺精湛的技能劳动者和能工巧匠的技能人才培养方式。”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副司长王晓君介绍,截至目前,人社部已公布数控车工、汽车维修等31个专业的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方案,在360余所技工院校试点,同时启动加工中心操作工、汽车制造与装配等72个专业的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方案开发工作,此外还遴选并公布了50所技工院校为工学一体化教师培训基地。


    “下一步,我们将部署启动第二阶段(2023年9月至2024年12月)工作,增加30个试点专业和300所技工院校,组织开展3500人次师资培训,组织评选一批精品课程和示范专业。”王晓君说。


    “近年来,教育部在职业教育发展中把产教融合摆在突出重要位置,不断健全产教融合办学体制机制。”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林宇介绍,近年来,教育部主动适应经济结构和产业变革,发布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简介》,覆盖全部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的1382个专业,“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持续优化职业教育专业布局结构,提高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

    2023-06-14
  • 世界技能大赛光电技术项目金牌获得者李小松—— 匠心筑梦 技能成才(追梦路上)

    初春时节,林荫道蓊蓊郁郁,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生李小松正在实训室里指导学弟学妹。实训室是李小松人生道路的转折点,从这里出发,他走向世界技能大赛冠军奖台。

    00后李小松生于江西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从小,他就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拆东西,家里的玩具、手电筒、电视机等“无一幸免”。因为这,他没少挨“板子”。

    一个暑假,李小松到上海一家工厂打工,看到了很多熟练掌握技术的工人,感受到了技术的力量。“要学好一门技术,才能过上好日子,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他暗下决心。

    进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习后,李小松加入蔡运富老师的智能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工匠工坊,得到悉心指导。

    在这里,李小松努力学习、训练,成绩一路攀升,多次获得市级、国家级专业技能大赛奖项,捧回一张张证书和奖状。

    2020年,李小松在全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光电技术项目中获得银牌,并拿到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入场券”。

    为了备赛,李小松干脆把床搬到了实训室。他还买了个摄像头,每天回放自己练习时的视频,“复盘”训练过程,不断改进操作。

    训练、复盘、改进,周而复始。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在LED造型项目上,李小松达到了误差不超过0.1毫米的惊人水准。

    2022年10月,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在日本举行。李小松参加的光电技术项目是本届比赛的新增项目,包括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等内容。厚积薄发,李小松成为全场唯一一个完成所有设备安装任务的选手,为中国捧回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光电项目金牌。

    为国争光的同时,李小松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许多单位都向他表达了聘请意愿。荣誉面前,李小松仍然保持清醒,他希望成为一名职业教育老师,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更多孩子,帮助他们掌握技能。

    “这个时代充满了成长机遇,只要努力,每个人都能实现人生价值。”李小松说。

    2023-06-13
  • 湖南衡东:乡村小规模学校蝶变记

    出衡东县城向东北,记者驱车60余公里来到了冲排村。高大的校门、黄色的围墙、崭新的综合楼和食堂,投资464万元原址新建的冲排学校,2022年9月已经交付使用。

    同周围的民房相比,这所新建好的学校格外引人注目。

    湖南省衡东县蓬源镇冲排村地处群山之中。作为村里唯一的学校,冲排学校原来只有一栋300多平方米的老式平房。冲排村的孩子去山外最近的学校上学,都有十多公里的路程。考虑到村里几十个孩子的读书问题,衡东县教育局决定原址“高标准”新建冲排学校。

    2020年9月正式动工,2022年8月竣工验收。现在,冲排学校不仅新建了956.1平方米的教学楼,还建设了食堂、教师住房等配套设施,校园面积达1010平方米。

    “一到五年级,加上学前班一共31个学生,多半是留守儿童。”冲排学校负责人姚清清告诉记者,学校不仅开足开全开好了教学课程,还开设了剪纸折纸课、书法课、棋类课、跳绳课、舞蹈课等兴趣课程,“学校建好了,孩子们开心,家长们放心。”

    冲排学校的变化只是衡东县着力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一个缩影。

    乡村小规模学校——学生数不足50人的村小和教学点,是我国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格外牵动人心。

    衡东县教育局局长刘国锋告诉记者,为改变远、贫、弱地区适龄儿童少年上学难问题,衡东近年实施“改薄”项目1280个,改造学校108所,“这两年,又把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重点向边远地区倾斜,把学校建到孩子家门口”。

    乡村教育要振兴,重点在质量,关键在师资。衡东从源头上保证师资力量,每年通过公开招考、特岗教师、定向培养等途径补充新教师。5年来共公开招聘教师725人,引入特岗教师467人,其中音体美教师191人。此外,培养公费师范生296人,这些公费师范生100%被分配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并且要求新教师在农村学校服务期限不得少于5年。

    “以乡村优于城镇为原则改善教师待遇。”衡东县教育局副局长陈太文介绍,除足额按时发放教师工资外,该县对乡村教师每人每月发放三类补贴:根据工作年限发放每人每月200~500元的乡镇补贴;村小每人每月350元,联校每人每月260元,除乡镇政府所在地以外的完小以上农村学校,每人每月200元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乡村学校每人每月300元、乡镇政府所在地学校每人每月150元的乡村教师人才津贴。此外,该县率先为教师设立奖励性绩效工资,小学、初中分别是每月人均400元、600元,按工作绩效考核发放。

    衡东不仅完善了乡村小规模学校“五小”(小菜园、小厨房、小厕所、小澡堂、小水井)建设,为教师配齐必备的生活设施,还专门聘请“钟点工”为教师做饭烧菜。

    “为确保村小、教学点等乡村小规模学校住校教师人身安全,县委县政府明确村支书为教师安全第一责任人、学校负责人为具体责任人。”衡东县教育局副局长肖文新说。全县多部门联合开展联谊活动,为乡村青年教师婚恋牵线搭桥,动员村组、群众支持当地学校建设和发展,部分村为当地学校设立了教育奖励基金,为青年教师补贴每月300元至1000元的交通费。南湾乡江东村还为江东小学的住校教师配备摩托车,方便老师们出行与家访。

    在衡东,偏远地区的乡村教师也会获得更多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国培、省培等培训项目都向乡村学校倾斜。

    2016年,高塘乡焕塘联校老师罗金艳代表乡镇参加衡东县语用型阅读教学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当要代表衡东县参加市微型课比赛时,为了让她熟悉内容,积累经验,县教育局安排她赴城区学校学习、磨课。最后,罗金艳获得了衡阳市一等奖的好成绩。在2018年湖南省“优秀乡村青年骨干教师遴选”中,罗金艳通过层层遴选,成为全省50名优秀乡村骨干教师之一,走进清华大学参加了为期两年的高级研修。现在,罗金艳作为衡东县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带动着身边的乡村年轻教师。

    2023-06-13
  • 北京完善中小学岗位设置

    本报北京4月6日电(记者贺勇)记者从北京市人力社保局获悉:北京近日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北京市中小学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办法》,该办法注重落实和保障中小学用人自主权,在岗位数量统筹上突出区级统筹管理。同时,按照不同岗位设置结构比例,建立体现中小学自身特点和管理需求的岗位设置管理模式。

    该办法明确,中小学将科学制定岗位设置方案。设置管理岗、专业技术岗、工勤岗等不同类别岗位的结构比例;设置专业技术岗位高级、中级、初级的结构比例;对于专业技术高、中、初级岗位中的不同等级,按要求设置结构比例。根据设置方案,各区人社部门会同教委共同建立灵活、高效的教师管理机制,促进教师的合理流动。

    2023-06-12

  • 首 页  上一页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