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大学考古师生:在田野上“过筛子”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学生在夏县基地野外挖掘工作现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公众考古开放日现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位于山西夏县的吉林大学考古实践教学基地全貌。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副院长方启在基地实验室指导学生。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的师生正在为迎接新的田野考古挑战,作着全方位准备。


    春季开学前,他们就赶赴山西运城夏县当地,在占地180万平方米的辕村遗址上,进行了文物采集、地表踏查和相关勘探等工作,确定了今年的考古挖掘范围。


    “探人类之过往,溯文明之源流”是该院的精神风向标。今年是吉林大学考古学科创立51周年,50多年来学校培养了3000多名考古人才。他们参与了国家很多重大考古工程和项目,也见证了这一学科从白手起家到世界一流的发展蝶变。


    如今,探古溯源的接力棒传到了新时代教师和大学生手中。带着对国家考古人才的培养热忱、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吉林大学考古学院不断传承与创新,把家国情怀、思政元素融入日常教学和实践之中。


    田野考古实习是一个“过筛子”的过程


    每个大三学年的秋季学期,学生都要跟随带队老师,离开学校、来到考古发掘现场,经历为期4个月的田野考古实习。


    去年秋天,44名大三学生来到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的吉林大学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在邻近的夏县师村遗址进行考古实习。


    山西夏县师村遗址是晋南地区发现的内涵最为丰富的仰韶早期聚落遗址。在那里,学生们要跨越夏、秋、冬三个季节,接受从勘探、调查、发掘、测绘、数字建模、采样、浮选到清洗拼对陶片、器物修复、器物摄影、撰写发掘报告等考古全过程的严格训练。


    在吉林大学考古学院院长、资深考古文博专家赵宾福看来,田野考古实习是一个“过筛子”的过程。有的学生畏惧艰苦,“这辈子都不干这行了”,有的学生则找到了探索未知的乐趣,“一辈子就干这个了”。


    在考古教学基地,每天清晨6点40分,就会响起第一遍铃声,提醒学生们可以到餐厅吃早饭。7点10分,前往发掘工地的大巴就要发车。


    要是赶上炎热的夏季,作息时间还要再提前一个小时。严苛的要求和忙碌的节奏,对学生而言是心理、身体和意志品质上的考验,但又是蜕变成一个合格的新时期考古人的必经之路,没有捷径。


    “有一种回到高三的感觉。”2020级本科生高洁说,夏季最热时,温度在40摄氏度左右,同学们要戴上帽子、口罩和袖套,全副武装前往考古工地。


    每天汗流浃背、灰头土脸,同学们自嘲是“挖土人”。但对高洁而言,这种心态会在发现某个遗物或者遗迹时,瞬间消失。


    大家参与发掘的师村遗址,包含了从6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早期、仰韶中期直到两周、汉代、宋金等五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副院长方启说,这对考古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极大的锻炼意义,弥足珍贵。


    在挖掘现场,老师给每名同学分配一个5米乘5米的探方,从去掉地表覆土开始,一铲一铲,一层一层,数千年前的遗迹在他们面前慢慢显露出来。


    看到此前师兄师姐们挖了很多很深的沟、墓葬、灰坑,高洁也曾怀疑自己,是否能像他们做得那么好。她觉得很幸运,在她的探方里有墓葬遗迹。她亲手发掘了两座墓葬,一个是仰身直肢葬,还有一个是3个人叠放在一起的叠肢葬。


    挖掘过程是不可逆的,如何按照正确步骤,留心下手的每一铲,是对学生的最大考验。这样的训练让原本性格有些急躁的高洁变得沉稳、细心,“我们是文物的第一经手人,必须做好”。


    辛苦而重复性的工作总是枯燥乏味的,结果经常令人失望。可每当有新的遗物出土或者有新的发现,总能让大家感到惊喜,哪怕是遗憾甚至是错误,这些过程都使他们向成为真正的考古人又近了一步。


    在去年的挖掘工作中,除了出土石雕蚕蛹、石雕蚕茧等重要遗物之外,师生们还发掘出了很多房址、灰坑、墓葬、瓮棺、窑址等遗迹。其中,完整或可复原的陶、瓷器有40多件,此外还有大量的生产和生活用具。


    当书本和课堂上的所学所闻一一呈现在眼前时,大学生成为用手触摸历史印记的人,对“考古人”身份的理解也变得越来越深刻。


    李萌是考古学专业的博士生。本科时期就在吉林大学学习的她,多次作为助教参与学弟学妹的田野考古实习。当年高考报志愿时选择考古,她更多的是“觉得好玩”。如今,在一次次的田野考古实践中,她感受到的是传承的责任和使命。老师们告诉她,在挖掘过程中,要用最严谨的态度和最大的诚意与古人对话。这句话她也经常分享给学弟学妹。


    让更多人走进考古人的“梦工厂”


    “我们要改变中国田野考古教学的现状,考古人不是专门找苦吃,而是为了科研不怕吃苦。”赵宾福说。


    2020年10月,吉林大学山西运城夏县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正式启用。在业内看来,这是一个全新的、在国内高校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和里程碑意义的考古实践教学基地。


    从此,学生们的田野实习生活从“老乡家”搬到了“基地”里。这里有教室、各类实验室和干净的宿舍,每个寝室还配有空调和24小时的热水。


    有了教学资源丰富的基地,考古学院的师生也迫不及待地想把考古学的“前世今生”分享给更多人,消除社会误解,让考古“热起来”。


    在山西夏县师村遗址学生考古实习期间,基地把每周六下午定为公众考古开放日。每次开放日前,师生们都要进行充分准备:明确人员工作分配、规划参观路线、制作调查问卷、布置科普展板、设计研发文创产品,并且还要根据不同参观人群撰写相应的讲解词大纲。


    参加公众考古开放日的有周边的村民、孩童,也有中学生。考古学院的师生们会带着大家参观考古现场、实验室和驻扎基地,让更多人走进考古人的“梦工厂”。很多青少年参观后,才知道当下考古也有很多科技和智能元素。


    “无人机遥感、三维扫描建模等技术已经是很成熟的考古工具。”方启介绍说,目前还在测试无人驾驶运输车,以后学生在探方中挖出来的渣土不用再靠人力推,用手机App一键呼叫,无人车就可以自动运走渣土,并倾倒在指定地点。


    近年来,依托田野考古实习基地,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打造了名为“时空挖掘机”公众考古与文物保护志愿服务项目。这个大项目下,还设置有校园博物馆志愿服务、校园文化实体活动、田野挖掘“公众考古开放日”、文物保护专业调研、“工地熊”形象考古漫话系列科普读物、探寻英烈足迹志愿服务等6个子项目。这些由全院师生参与的项目正在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向公众传播。


    尽管传播速度不够快,但吉林大学考古人仍满心期待,有更多人可以走进他们的考古“梦工厂”,了解考古,喜欢考古。


    当思政遇上“科普动漫”和“剧本杀”


    在参与田野考古前,学生们要先在考古学院内体验和感受各种浸润式的思政教育,在心中种下家国情怀和考古精神的种子,方启说。


    近年来,由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师生原创设计、推出了多款形式多样的考古大思政文化产品,讲述考古人不为人知的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宋朝东京城里有什么美食?古人家里是否养宠物?人们约会、逛街要去哪里?古人最早的“写真照”是什么样……这些问题都能从最近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推出的科普动漫连续剧《物华宋潮》中找到答案。


    青年教师杨晨是《物华宋潮》的主创人员之一。她介绍说,《物华宋潮》融合了考古学专业知识和时下流行的动漫形象,诠释宋代的民俗文化和艺术审美。片名取“物华天宝”之“物华”,“宋潮”则一语双关,既代指“宋朝”,又体现了宋代文化潮流。


    这部动漫连续剧以生活在北宋东京城中的少女“蔻姑”和公子“姬达”的故事展开。以“蔻姑”的生活、家庭和爱情故事为主线,剪影出宋代人生活中的雅趣和追求。


    不久前,杨晨参与撰写的互动推理剧《天书》也让学生们进行了开本体验。这是一个关于抗战期间我国文物学家与考古工作者进行一次历时十年、转移数十万件国宝文物南迁、悉心守护刚刚起步的中国考古学事业的故事。与众不同的是,这部推理剧嫁接了“剧本杀”模式,让学生们跃跃欲试。


    参与“剧本杀”体验的学生们分为“护宝队”和“夺宝队”两大阵营。“护宝队”负责护送文物从北平出发,选择路线、应对危机、找出“内奸”,将文物资料安全转移,阻止敌人的阴谋。“夺宝队”则要使用各种手段瞒天过海、夺取考古资料,为自己争取利益。


    今年9月,推理剧《天书》还将成为考古学院新生研讨课的组成部分。目前,这部剧在原剧本的基础上,正在增加考古劳动教育、文物修复匠人精神等内容。


    近年来,推理剧和舞台剧是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经常运用的校内思政教学模式。在多位参与推理剧和舞台剧创作的教师看来,这种形式可以让学生沉浸式体验历史,体会我国近代考古学者植根黄土、探寻中华文明起源,俯仰之间为国为民的精神信念。


    在校内浸润体验,在田野中历练沉淀,吉林大学考古学院一直在用有形有新、入脑入心的思政教育,为一批批学子培根铸魂,让他们心中有力量,眼中有诗和远方。

    2023-05-23
  • 智能制造时代,怎么培养未来工程师

    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给高校工程实践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但工科教育想要跳出传统教学模式窠臼,还存在若干问题。面对工科人才培养困局,高校管理者和教师也在不断寻求解题思路,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


    为此,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了多位与工科教育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增强


    自2017年教育部推进新工科建设以来,“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各种各样的解题思路都在被探索着。首先聚焦的点,就是如何培养学生发现与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对工科教育而言,仅仅靠理论课培养不出拔尖创新人才和卓越工程师,一定要重视工程训练。”华中科技大学工程实践创新中心书记李昕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


    从卓越工程师能力培养的角度上看,传统以理论为主导的工程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导致毕业生的工程创新能力缺乏。


    李昕认为,解决工程技术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专业知识。工程教育绝不能满足于专门知识和具体经验的纵向累积,必须有意识地将各类知识融会贯通,构成有机的知识网络。


    另外,学校还要面向工程实际,保障耗材投入,“以真刀实枪磨炼人”。


    “考核一所高校重不重视实践环节,要看它真正用在学生身上的实践耗材是多少。要看学校财务报表,每年学生实践耗材究竟花了多少钱。”李昕说,“坚持生均耗材经费投入是衡量实践教学是否得到保障的重要指标,要让大学生有足够的工程训练机会。”


    在西安交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为破解工科人才培养困局,探索出了一条创新路径:让企业的研究中心扎根在校园,企业来命题,让工程技术人才和教师、学生共同解题,推动理论化和工程化结合。


    西安交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执行院长王小华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要在‘枪炮声’中研究真问题,开展真科研,产出真成果,通过有组织科研,用‘科学家+工程师’联合模式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培养创新人才。”


    王小华认为,产教融合是一个国家性命题,一部分企业家有情怀、有意愿,那么学校要想办法引进企业,引入投资,让企业人员、教师、学生能够形成合力,促进前沿科学问题取得突破。


    如何培养工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川大学教务处一位教师告诉记者,四川大学做过系列探索,比如创建产业特区计划,让企业提供“命题作业”,由老师进行问题拆解,让本科生组建团队用现有的知识去解决,在破题之中理解前沿产业的需求。此外,围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校会定期安排学生去往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实习,感知产业最前沿的发展情况。


    南方科技大学系统设计与智能制造学院副院长、讲席教授周利民同样在思考,创建什么样模式,或者是什么样新的体系,可以不同于传统工科的培养模式,有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介绍了南科大在工程教育改革方面进行的实践。


    据周利民介绍,南科大系统设计与智能制造学院于2018年底成立,在设定整个培养方案时,立足教育的根本规律,融入工程的本质属性,将“在多学科融合中实现工程知识与综合能力的同步培养”的人才培养理念贯彻到课程建设、教师教学、学生评价的每一个环节;为复合型领军人才的培养创造一个设计与工程深度融合、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知能与价值融会贯通的物理与心理环境。


    该学院的项目引导式教学颇有特色:每门专业课,都要求教师用项目或产品当中的结构、功能,与这门课主要知识点连接起来,教师要花时间设计项目。但这种模式并非一个项目一门课,项目有课程项目,也有综合项目,后者即几门课合起来做一个项目。


    周利民给记者展示的项目范例中,包括轮椅、专门为女性设计的自行车、自动喂养牛犊的机器人等等。在他看来,新的工业革命催生多学科交叉融合,这些交叉融合又促使一些新的技术,以AI为代表,颠覆性地“对工程教育产生了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入学时选择了感兴趣的方向,毕业的时候,这个方向可能就已经不再是其感兴趣的。


    “通过多学科融合、产教深度融合、专业化,三阶段培养工业设计的人才。”周利民说。


    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改变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新工科教育中心办公室主任夏淑倩提到了一种情况:有的学生宁愿选择有固定答案的、更容易得高分的考试方式,也不愿意进竞争性平台。


    “应试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也以考试的评价为准,所以有些学生高考也许考得还不错,但是你把他放到多学科交叉融合、项目式教学的平台上,他也未必适应。还有的学生觉得,自己付出很大的努力,到最后也许学到真本事了,但是拿不到保研资格,他也会很纠结。这是我们做项目式教学以来,很多学生,甚至是高分入选的学生,存在的一些困惑。”夏淑倩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


    在新工科改革的这5年中,夏淑倩发现,一些学生希望要标准答案,希望奔着这个标准答案去努力学,可以得高分,得了高分以后就可以保研,然后一路顺畅地走下去。


    对于这个问题,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的“解题思路”是,设立新工科本研贯通领军班,取消过去按照百分比给予保研指标的方式,改为“绝对分”模式。学生所学课程最终平均分达到某个值,即可获得保研资格,“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养成团队合作的习惯,而不是互相拆台”。两届学生的试点效果显示,这几个班的学风“非常好”,一起参加竞赛,一起完成项目。


    但夏淑倩坦承,之所以能够在化工学院进行试点本研贯通班,是因为天大化工本身就是优势学科,师资力量较强,本身体量也比较大,有底气拿保研指标进行资源上的倾斜。


    “所以现在还只能算是试点,有各种各样的限制,还正在进行制度等方面的探索。”她说。


    工程实践教育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遇到新问题,这些问题也不断被想方设法解决着。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像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比如,项目报告是否能彻底取代毕业论文?新工科背景下的专业认证标准,也还没能完全达成共识。


    在考核方式方面,南科大系统设计与智能制造学院也进行了“大胆”且“比较彻底”的改革,即取消期末考试,“用过程式的考核方式,代替了总结形式的考试”。


    据周利民介绍,教师团队组成是多学科背景的,其中专任教师负责授课,项目工程师团队辅导学生的项目实践,上课过程中有学生担任助教,高年级学生或者研究生会跟着低年级学生做项目,同时也对学生进行考核。


    新工科的学生每隔一到两周会进行一次考核,评估主体是教授、项目工程师、助教与学生互评;评估内容包括知识获取、思维技巧、学习动机、动手能力、态度责任、沟通能力、项目执行等7个部分;评估工具包括随堂测试、项目汇报、项目视频,课堂作业、课堂表现,以及读书笔记。


    每次考核都会给学生反馈成绩雷达图与教师评语,告知每位学生学业表现,并有针对性地给出建议。


    “老师怎么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周利民认为,新工科改革后,老师在课程教学中更多是要帮助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扩展视野,在项目式教学中关联知识,而不是聚焦在繁琐的知识点灌输上。


    原始的讲课方式在改变,教师的角色也在慢慢转变为“教练”甚至“导游”,给学生指出方向,鼓励学生自学。


    “每年做项目汇报时,当我们看到学生做的产品有一些结构是课程没有教过他们的,但他们自学然后用到了,我们就会特别高兴。”在第58·59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上,周利民感慨,“项目式教学的场景和环境,给学生提供了锻炼能力的机会,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他们创造这样的环境。”


    在这种老师和学生“零距离接触”的实践教学模式中,老师需要全程陪伴,因材施教,频繁反馈,周利民也承认,这需要老师们“花非常多的时间”。


    在天津大学,项目式教学的结业成果也包括项目报告,每个人的贡献都要在其中呈现。在夏淑倩看来,整个过程中谁投入多,谁贡献大,需要老师去“实时关注”。


    “老师的投入就非常重要了,”她说,“在项目式教学这种人才培养过程中,老师的工作量是巨大的,和传统的带着一个课本去上课,上完课就出一张闭卷的考试卷子这种模式,投入是明显不一样的。”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量化老师的工作量,怎样正确评价老师的投入,也成为“非常关键”的问题。


    “如果工科老师只是追求发表论文,带着研究生去发表论文,要简单得多,因为这样老师只需要和几个研究生去攻克一个问题就可以了。然而工科老师要投入教学,复杂程度就要大得多,影响因素更多。”


    一方面,学校需要鼓励老师投入教学,另一方面,学校也需要面临“工科老师到底具不具有自己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用夏淑倩的话来说,即“能不能教好的问题”。


    夏淑倩提到,事实上,不同学校都用不同的方法在尝试解决这个问题,许多学校都设置了专门投入工程教育改革的老师,设计了新的工作量化方案。但在夏淑倩看来,目前这些解决方案,都只能算是改革过程中的“一点举措而已”,暂时还都不具备大面积推广的普适性。


    “只能算是试点,还需要更多的管理制度和体制机制的改革。”她说。


    学校:管理模式必须重新进行顶层设计


    用李昕的话说,既不能用昨天的知识培养明天的建设者,也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案教育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


    据介绍,目前华中科技大学工程实践创新中心有4个实验室21个车间。面向全校各专业一、二年级本科生开设的“工程训练”课程是通识性实践教学,也是工程实践教育必修课程,其课程结构由工艺基础训练和综合集成训练两类教学环节组成。其中,工艺基础训练设有36个实践项目,占课程总学时的三分之二,综合集成训练则包括25个实践项目,3到5个学生组团自选不同项目。


    教学实施方案按院系专业定制,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工程训练”课程大纲各有不同;各专业可在规划学时总数内选择个性化的工艺训练单元组合,学生可在限定项目类型中分组自选工程训练综合项目。


    最终,“一院一方案,一生一课表”。


    在前不久召开的第58·59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上,天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马新宾以未来智能机器与系统平台和智慧流程工业和产品工程两个校级新工科培养为例,分享了一些经验。


    如今,天津大学的工科新生从入学开始就要接受项目式教学,先“解决自主学习转变”的问题,然后“培养在工程上的严谨态度”,提升其分析、决策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到了大四,则是把科研和毕业项目结合,让学生学会如何解决复杂工程,综合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而在进行这些改革之前,学生在大一大二的阶段,都是按部就班学习基础课程,等到大三大四才会接触一些项目。


    “目前我们新工科建设项目的课程体系已经覆盖了学校70%的课程,我们希望进一步深度融合,让每个学生能够享受新工科改革的成果。”马新宾说。


    马新宾提到,天津大学未来智能机器与系统平台有一门“设计与建造”课程,正是为落实天大新工科建设方案而开设的。这门课程在天津大学新工科教育中心主任顾佩华院士的指导下,由机械控制管理等学科的老师组成授课团队,面向大一上半学期的新生,是一门项目式课程。


    “老师要进行集体备课,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团队协作沟通。当然,在考核过程中我们也用了新的方法,比如设计方案的陈述、过程的报告、产品的展示,都有不同比例来体现。”马新宾介绍说。


    马新宾还介绍了“天大方案”实施以来的另一个成功范例,即“海陆空智能无人系统的安全巡查平台”。


    天津大学海陆空智能无人系统安全巡查平台新工科毕业设计项目,是天大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团队开展的一次毕业设计项目。在教务处统一要求和管理下,由新工科教育中心牵头,这一项目依托天津大学无人驾驶交叉中心,由多个学院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共同参与。


    5辆无人驾驶全地形车、5条无人驾驶快艇、10架无人机,共同组成了这个海陆空协同无人探测与追踪平台。在经历了将近5年滚动建设后,它能够对天大新校区全域全天候进行安全和环卫方面的监控与快速响应。整个项目设6个研究方向,每个方向设3到5个研究任务,共24个研究任务。


    不过,新工科的“天大方案”实施以来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夏淑倩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目前,多学科交叉融合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定困难。学校的传统管理模式以院系为单位,在全校范围内大规模推广学科交叉的话,需要对管理模式重新进行顶层设计。“人事考核、组织模式等等,各方面都需要考虑。”她说。


    “过去我们学生学一个专业,或者学一个技术,可以吃一辈子,将来这个可能是做不到的。”周利民认为,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动态的,大学教育应当做到的是,能够帮助年轻一代在未来激荡的产业革命时代不沮丧,不迷茫。

    2023-05-22
  • 教育部回应“专升本”话题:落实“职教高考”迫在眉睫

    “专升本学生在进入本科之后的学习,我觉得环境不甚理想。”5月19日,在合肥举行的“高水平学校与专业群建设研讨会暨全国高等职业学校校长联席会议成立20周年纪念活动”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林宇就“专升本”话题进行了阐述。


    一段时间以来,部分本科院校停止招收专升本学生,引发了关于“专升本”话题的广泛关注。本报以“部分本科停招专升本‘凉’了吗”为题进行了报道(见本报5月15日7版)。


    “一方面专升本的学生升不到好的学校,无论学生本身多好也很难升到好的本科学校。”林宇说,“专升本学生从职业教育向普通教育这种变轨的学习没有得到帮助,学生为此付出的代价或者成本完全由学生个人来承担,这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解决的大问题。”


    “但目前看来,专升本学生在本科院校的培养并不完全成功,这是下一步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林宇认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不健全,学校结构还不完善。就全国而言,高职生升本科院校的比例大概在25%左右。目前,全国职业本科院校只有32所,对专升本学生接纳有限,更多的专升本学生升到普通本科高校。


    “目前全国有32所职业本科学校,总体来讲还不能起到引领作用。”林宇说,“但是,我相信这个情况会更快得到改善。”


    随着“十四五”高校设置规划的实施和落地,学校结构会很快得到改善。“将会有一批优质的、有实力、有条件的高职学校成为职业本科院校,这可以进一步做优职业本科教育。”林宇说。


    在林宇看来,中职生升到高职学校后,有些高职学校对他们单独编班、单独制订培养方案,“这是比较好的方式”。


    “但是,高职生升到本科院校以后,培养内涵没有多少关联。”林宇说,专升本的考试体系、升到本科院校后的评价体系也不健全。在本科院校的学习,与之前在高职院校的学习关联度并不是很大,“所以,建立‘职教高考’的呼声很高,也迫在眉睫。教育部在积极推动建立‘职教高考’,争取早日突破。”


    “‘职教高考’要建立适合职业教育的选拔模式。”林宇认为,至少要突出两个方面,一是“要考的是你所学的”,不能变成“考什么学什么”;二是要让那些就业能力强的高职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升学机会。


    “只有这样的考试才能够保证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办学内涵和方向不发生偏移。”林宇说。

    2023-05-22
  • 回到大山的汶川男孩帮果农卖光了“滞销果”(温情网事)

    “你们知不知道汶川的三宝是哪三宝?甜樱桃、香杏子、脆李子。”四川省汶川县的95后小伙子王光强,在直播间里热情地向粉丝介绍着家乡特产。


    近日,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发布报道,讲述了王光强从走出大山到重返大山创业的故事。


    王光强的家乡位于岷山山脉深处的汶川县萝卜寨。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距震中5公里的萝卜寨遭到严重破坏。


    幸运的是,王光强一家四口安然无恙。不过,还有一个月就要小学毕业的王光强,被安置前往广东省广州市复课。


    此前,11岁的王光强从未离开过大山,这让他既害怕又好奇。到广州之后,王光强的第一感觉就是:“山去哪了,怎么全是高楼?”这是他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看大海,第一次去科技馆……


    一年后,王光强回到汶川,但广州的校园生活已经深深刻进了他的心里。他告诉自己,将来一定要走出去,到外面的城市看一看。


    高中毕业后,王光强考上了四川电影电视学院。然而,学费增加了家里的负担。王光强抓紧时间,趁着假期,跟随母亲摆摊卖山货。每天早上6点背着货物出门,晚上10点之后才收摊回家。


    毕业后,王光强决定返乡创业。2017年,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农产品运输受阻,许多水果滞销。王光强跑到当地,帮助果农将九寨沟的西梅运出深山,送到甘肃省售卖。


    2019年,王光强注册了电商直播账号,开始尝试直播带货。他首先上架了家乡特产牛肉干,第一次开播就吸引了一大波粉丝下单,光打包发货就用了整整3天。之后,他又将销售范围扩大到汶川大樱桃、青红脆李和糖心苹果等。


    2021年,四川省黑水县青稞类食品滞销,王光强在电商平台卖出20多万份青稞类食品。之后,他又通过两场直播,帮助汶川县果农将滞销的30多万斤苹果全部卖出。他还用两场直播赚到的钱买了20吨农肥,免费送给当地果农,助力果树高产。


    如今,王光强已经为家乡卖出上百万单农产品。他说:“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的农户,把果子给带出去。也希望影响到身边更多年轻人,回到自己的家乡,建设自己的家乡。”

    2023-05-19
  • 求职季,努力但不耗竭

    求职者现在的生活就是睁眼投简历、睡前还在刷试题,很容易陷入缺乏动力的循环中,日子就像旋转木马。毕业求职受挫是一项压力事件,求职者更需要花点时间调整自己,等自身状态恢复后再继续努力。


    毕业季、求职季,多少人努力投简历、刷笔试、等面试,却四处碰壁找不到工作?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等不到属于自己的offer,情绪崩溃、自我否定、担忧未来的求职者不在少数,长期陷入情绪困扰可能引发心理健康问题。


    毕业求职受挫是一项压力事件,比起身心俱疲地内耗着,求职者更需要花点时间调整自己,等自身状态恢复后再继续努力。结合心理学研究结果和生活经验,我建议求职者们:放慢步调,学会松弛。具体而言,有三项建议。


    第一,学会为自己预留专属时间


    2022年开始流行追求的“松弛感”,源于对自己的“允许”,允许自己妆发不够精致,允许自己的行程出现不确定,允许自己出现紧张焦虑——暂时的不松弛。我毕业找工作那年,曾经在无领导小组面试里遇到两位朋友。朋友甲学习成绩优异,早早开始准备求职,每天都把精力花在投简历和面试练习上;朋友乙看起来有点吊儿郎当,成绩不如甲,紧张求职期间还有时间游玩、运动并分享到朋友圈。甲曾向我吐槽乙明明能力不如自己,却运气很好,offer数量比自己多。但我在无领导小组面试里观察到,甲一副如临大敌的样子,发言时语速快得像机关枪,想尽快输出大量的观点;乙则神色自若,发言时气定神闲,自己表达观点之余,还会提醒大家让发言少的组员多说点。最后乙成了最受欢迎组员投票的第一名。甲很努力,但用力过猛,适得其反。于招聘单位而言,他们不仅希望招“技能点”匹配的优秀人才,也希望找到抗压能力强、心态好的员工;于求职者而言,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你努力投简历,用力展现自己,如果出现失误,甚至遭遇杳无音信的打击,很容易就对找工作失去热情,不利于把握下一个工作机会。


    当你发现自己很紧张时,要如何松弛呢?你可以为自己预留出专属于自己的“我的时间”,这个时间可以用来做自己感兴趣、放松的事情,也可以进行一些新颖的活动。比如泡一杯茶,专注地阅读一本书;整理桌面,装饰几枝鲜花或小摆件;骑自行车去附近的公园,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一小段能够让自己彻底放松、体验到小确幸的时间,会在潜移默化中对整体效率产生巨大的影响。不用考虑自己有没有动力,你只要简单地去做就可以了!在自己的专属时间里,彻底放松身心,享受与自己独处,学会接纳自己,重燃对生活的爱与对未来的希望。


    第二,尝试梳理出自己最核心的需求


    当你明确了自己的核心需求,就可以充分发挥你的优势,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整个过程都是有意义的。2022年的一项全国调查《心理健康蓝皮书》结果显示,找到或者正在寻找生活的意义,对心理健康都具有保护作用;而没有找到,也没在寻找生活意义的人群,心理健康风险最高。如何找到生活的意义呢?我们需要澄清自己最重要的需求,由此决定我们的未来将去往何处。你努力拼搏是为了追求什么?我们先明确人生最核心的需求,然后再简化与此无关的事项,将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最重要的事情上。你想要的票子、房子、车子或许只是表层的欲望,你最重要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你认真思考的。


    我的一个同学因为能力突出,毕业时手握多个不同城市和岗位的offer。她其实向往小城市慢节奏的生活,但发现同专业的同学几乎都选择到一线城市打拼,便也选择了某一线城市事业单位岗位,并计划在当地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于是她努力工作,周末还给自己排满了副业,她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赚钱上;她坚持自己做饭,基本不买海鲜等昂贵的食材,也不去需要门票的地方玩。这样超负荷工作一段时间后,她晕倒在家中,所幸室友及时发现送医。从那以后,她发现物质需求并没有那么重要,能够自主地追求健康的体魄、快乐的生活和实现自我成长才是自己的核心需要。于是她开始接受长期租房,给自己至少预留周末的一天时间用于放松身心,也愿意花钱给自己加餐、买曾经觉得无用的饰品、假期去旅游……她把原本“沉迷搞钱”的每一天,变成了如今放慢步调、热爱生活的每一天。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发现,西方人在选择职业时更优先考虑个人兴趣,而亚洲人更务实,会优先考虑工作的待遇和保障。而符合个人兴趣偏好的选择,更能激发个人的内在动力。各位求职者,请问你现在千方百计谋求的是符合你兴趣与能力的岗位吗?这个岗位的工作内容符合你的核心需求吗?人生的核心需求很简单很纯粹,但你要运用一定的洞察力去觉察和澄清,千万不要费心费力去追求别人想要的工作岗位。当你越努力求职却越迷茫时,可以先暂停,给自己充足的时间去思考、探索、尝试,慢慢找出自己的核心需求。或许你会站在人生选择的十字路口纠结和比较,但不用焦虑,你还有很多时间去试错,只要及时地在错误的方向停下来,而不要朝着不适合自己的道路一路狂飙,耗费宝贵的时间与精力。


    最后,你可以专注于眼前的事情


    求职者现在的生活就是睁眼投简历、睡前还在刷试题,很容易陷入缺乏动力的循环中,日子就像旋转木马,每天都一样,起床、刷牙、穿衣这样的微小细节,都让你深感疲惫。《当下的力量》一书提到“情绪是思维在身体上的反映”,当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身体上时,可以更好地接收情绪送来的信息。比如当你感觉肩膀很酸,心情很烦躁时,就意味着你需要停下来调整状态。专注当下,让自己从萦绕着烦闷和虚幻的担忧中解脱出来,重新获得真实的对生活的掌控感。在专注觉察的过程中,我们说不定还能从看似固定的生活模式中挖掘出被忽略的新意,帮助我们突破程序化的日常生活,丰富人生体验。例如,我每天看行道树生长变化,感觉植物的生命力能治愈人心,于是养了几株小小的空气凤梨,不用怎么打理,却悄悄生根长叶,肆意生长,我看着它们时也不禁嘴角上扬。在专注眼前事时,不仅能汲取力量,也能帮助认识自己。


    不只是求职者容易遭遇情绪困扰,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遇到不同程度的情绪耗竭或倦怠的时刻。在朝着追求自我核心需求的路途前进时,我们不妨放慢步调,通过预留专属时间和专注当下,挖掘自身的潜在力量,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在喧嚣尘世不忘初心,不紧不慢地奔赴心底的热爱。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有价值的。

    2023-05-19
  • 杭州8所高校“抱团”入驻科技园

    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临平)5月16日正式开园,浙江财经大学、中国计量大学等8所高校带着项目“抱团”入驻。同时入驻的还有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阿里耶·瓦谢尔领衔的成果转化项目晨伫生物,以及广东深圳、江苏等高校的部分教授创业项目。


    “创新发展是全球共同面对的议题。”阿里耶·瓦谢尔说,杭州不但风景优美,还是一个创业的好地方,涌现了一批知名企业,这是吸引他领衔项目落地的主要原因。


    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是经浙江省科技厅、教育厅批准,依托浙江省高校群体,由浙江工业大学牵头,浙江理工大学、中国计量大学等高校共同建设,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科技初创型企业培育、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己任的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临平)由杭州市临平区政府、临平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浙江科发资本四方共建,为长三角地区科创园区建设和发展树立了一个新的典范。


    浙江科发资本董事长陈晓锋介绍,他们发行并管理17支基金,资产管理总规模100亿元人民币,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临平)将以海内外高端人才为基石,创投基金为引擎,通过跨区域、跨行业、跨学科的合作,建设高校成果转化基地、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基地及创新人才培育基地。


    据悉,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财经大学、中国计量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均已入驻该园区。浙江理工大学产业技术中心主任程正昌说,区别于单一高校的地方研究院等模式,这种“抱团式”入驻模式集聚、放大了每所高校的科技资源、优势学科,容易形成科创高地与创新氛围,鼓励更多的教师将科研成果产业化,吸引更多大学生创新创业。


    如何打通高校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程正昌说,一些教授、专家不敢把科研成果产业化,主要是缺少平台和资金、税收政策的支持。“抱团式”入驻科技园有利于地方政府出台支持政策和资金。


    另一所高校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抱团式”入驻也看中了杭州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产业环境,和杭州市政府打造的优良营商环境,以及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临平)产业聚焦、重视科技创新的特色。


    根据人才政策,该科技园对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两院院士、发达国家院士等全球顶尖人才,经认定为市级A类的,在科研支持、生活保障等方面“一人一议”,最高给予1亿元资助。在产业扶持方面,对3年内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优质企业免租,场地最高不超过1000平方米。针对医疗产业,给与研发或设备补助最高比例达到50%,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国家级领军人才项目实行“一事一议”政策。其他符合园区发展定位的产业,入驻园区最高享受1000平方米场地100%租金补贴,同时享受临平区普惠性政策。

    2023-05-18
  • 一场为养好孩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

    “孩子的妈妈或奶奶会卖掉鸡蛋,去给孩子买方便面和高糖乳酸饮料,因为她们觉得有漂亮包装的东西是好的。”这是曾在贫困农村真实发生的案例,其背后反映出的错误养育观念令人担忧。为了减少这样的事情发生,多年来,我国在干预欠发达地区农村家庭养育行为方面持续发力。


    近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基层儿童早期发展”项目启动,该项目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司、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国家乡村振兴局政策法规司主办,覆盖全国30个省份,共发布4项技术指南指导项目实施,其中一项是《养育照护小组活动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由首都儿科研究所婴幼儿照护服务研究指导中心主任关宏岩领衔编撰。


    《指南》是多年科学调查研究的成果。目前正在开展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要求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对于关宏岩来说,调查研究是她工作的常态。


    城乡试点效果显著


    《指南》孵化于6年前的养育照护小组活动项目。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支持指导下,2017年起,关宏岩课题组研制完成这项适宜技术,初期在4个省份的14个经济欠发达县开展试点。至2019年,这个项目扩展到10个省份的26个县,项目旨在通过帮助养育人掌握家庭养育相关知识、方法和技能,创造一个适宜婴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养育环境。


    养育照护小组活动项目适用于2-35月龄的婴幼儿及其养育人,共有56次课程。项目初期,课程免费向试点地区的村民开放,但是没有村民愿意参加。有的地方是村委会挨个上门送了一桶油以后,妈妈们才带着孩子来了。


    项目开展期间,关宏岩发现,理论课程在欠发达地区农村实践中需要入乡随俗。比如,如果对这些村民讲纯母乳喂养的益处,不能照本宣科地说母乳里富含能对抗病菌的抗体,而是得直接告诉村民母乳可以让孩子长得壮,少生病。


    为了对项目干预效果进行科学验证,课题组在试点地区的某个当时的国家级贫困县进行了干预和对照的分组设计,完成了基线调查和当地的养育指导员培训后,项目于2019年7月正式开始。持续了半年后,因为新冠疫情,原定的中期效果评估无法实施,项目不得不停滞了半年。


    等疫情稍缓时,课题组经过科学的评估后发现,即使停了半年,与对照组相比,参与项目婴幼儿的社会情绪能力获得了明显改善。“也就是说,参加项目的婴幼儿有着更强的获得快乐情绪的能力,也没那么害怕与人互动交流。”关宏岩解释说。这项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了国际权威期刊《全球卫生杂志》(JournalofGlobalHealth)上。


    除了在欠发达地区乡村试点外,养育照护小组在城市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浙江省的3个县从2019年开始了试点工作。近4年来,浙江全省已建成养育照护小组550余个,培养了专业师资人员5000余名。今年3月29日,第一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名单发布,33个示范城市中,浙江省有3个。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妇幼处四级调研员何琦环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项目已覆盖了全省约30万婴幼儿。


    养育照护小组项目的成功实践离不开关宏岩前期10多年的学习积淀。从前期扎实的科研调查学习,到后期研究结果成功落地、服务大众,关宏岩的成长路径在首都儿科研究所并不是特例。科学调查研究是首都儿科研究所的一个特色。目前,首都儿科研究所正在开展主题教育,要求各科室开展调查研究,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贯通起来。


    根据需求开设家庭养育咨询门诊


    在开展养育照护小组项目的过程中,关宏岩又生发出了另一项工作: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开设家庭养育咨询门诊。这个门诊目前只在全国少数几家医院开设,其在为患者提供服务的基础上,也承担了关宏岩的部分调查研究工作。


    在家庭养育咨询门诊中,关岩宏遇到许多需要养育支持和心理干预指导的家庭:产后抑郁的妈妈、喜欢打人的孩子、养育观念发生冲突的两代人等。


    关宏岩解释说,现阶段,该门诊还处于收集信息和前期摸索的阶段,希望今年年底可以联合国内同行出台家庭养育咨询门诊的相关服务规范。


    如果说前期开展的养育照护小组项目是一项具有普适性质的探索,那么家庭养育咨询门诊则可以给问题家庭提供针对性更强、医学专业属性更突出的养育指导服务。


    浙江省义乌市妇幼保健院儿童群体保健科副主任吴燕正跟随关宏岩进修学习。3个月的进修学习后,吴燕将回到当地开设家庭养育咨询门诊,这还会发挥另一项作用。


    义乌市从2019年就加入了养育照护小组试点。近4年来,养育照护小组项目服务了全市2.9万人次,其中还筛查出了约10%的家庭存在养育风险因素,比如家长对孩子“冷暴力”等。相关工作人员会对这些被筛查出来的家庭进行入户家访,或者将他们转诊至市妇幼保健院。


    这些孩子可能并没有出现具体的发育健康问题,但是已经有了潜在养育风险,需要开展预见性指导。“目前在当地医院没有合适的门诊可以接诊。”吴燕说,家庭养育咨询门诊开设后,将填补这部分空白,“尽可能给0-3岁这个最柔软的群体以最好的支持。”

    2023-05-18
  • 高校实验班:象牙塔里的“试验田”

    实验班并没有过多的政策倾斜,与普通班相比,实验班规模更小,课程设置更有特色,更能满足一部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彭磊——中国人民大学古典学实验班负责人


    日前,上海交通大学ACM班迎来成立20周年纪念活动,高校实验班、重点班成为民众热议的话题。近年来,各地高等教育改革如火如荼,深入实施“拔尖计划”、陆续建立特色实验班等成为高校探索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抓手。


    那么,高校为什么成立实验班、重点班?这些实验班、重点班如何培养人才?带着这些问题,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高校相关负责人。


    解决国家面临的迫切问题


    多数人认为,高校的实验班、重点班是指高校重点培养的班级,能进入这些班级的都是拔尖学生,这些固有观念其实带着深深的时代印记。20世纪70年代,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回国。他针对当时国内的科研情况,向中央建议参照芭蕾舞演员的培养模式,在全国选拔十三四岁、有培养条件的少年,送到大学培训,为的是培养一支“少而精的基础科学工作队伍”。


    1978年3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以下简称中科大少年班)正式成立,此消息一出就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天才儿童”宁铂等中科大少年班学员在当时被媒体争相报道,成为全民励志的典型。也是在这一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邓小平在会上指出:“在人才的问题上,要特别强调一下,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的人才。”这是党中央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肯定。


    自此,以理工学科为起点,中国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拉开序幕。中科大少年班的成功模式随后推广至国内其他院校,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陆续成立少年班,从青少年中选拔培养未来的科研领军人才。


    以中科大少年班为代表的实验班,其培养模式主要为满足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将课程学习与科技创新活动有机融合,同时会对某些学科进行强化教学,因此“个性化教学”“高强度学习”成为实验班的标配。这种培养方式,是为了解决当时我国人才匮乏、技术落后的迫切问题,将有限的教学和科研资源集中起来,投入人才培养当中。


    满足当下社会的多元需求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单向度、专业化的人才似乎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下多元化的社会需求。高校人才培养也在与时俱进,不断探索目标多样、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总体上看,当前高校人才“试验田”可分为三类:


    一是延续中科大少年班模式,集中资源培养“优中选优”的青年人才。像文章开头提到的上海交通大学ACM班、北京大学“智班”、浙江大学“图灵班”等,他们都以培养该学科顶尖人才为目标,师资力量雄厚,科研资源丰富。诸多毕业生也确实成为了该领域有影响力的人物。


    二是注重对学生的通识教育,发展其多元思维,扩展科研视野。北京大学在2001年提出元培计划并成立实验班,2007年又在此基础上组建元培学院,初衷是对以往过于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现代社会的急速变化对人才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培养适应社会未来需求的人才是元培计划的重要目标。在教育实践中,元培学院致力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建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的同时,发展交叉学科专业。


    元培学院之所以选择这一模式,是希望学生基于内在兴趣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作出选择与承担责任。为此,元培计划一直坚持“双自由”的原则,即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自由选择专业和课程。元培学院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包括探索导师制、完善新生教育、实行3—6年的弹性学制、缩减学分等。


    三是发挥优势,培养特色专业人才。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发挥自身学科优势,成立古典学实验班并开始招收第一届学生。“当初创建古典学实验班是为了打破文史哲法的学科壁垒,探索以中西人文经典为核心的教育模式,注重对原典的深入阅读,从而提升人才培养的厚度和宽度。”中国人民大学古典学实验班负责人彭磊向记者介绍,成立古典学实验班是有意识地探索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尝试。


    彭磊表示,古典学实验班注重对中西古典语文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运用古典语言理解古代经典和古典文明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坚实的中西古典语文能力,以及深入理解中西经典和文明传统的能力,进而造就“兼通中西之学,于古今沿革中外得失皆了然于胸”的新时代栋梁人才。


    可以看出,当下高校人才培养改革虽然各具特色,但都注重学科交叉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实验班建设还需不断探索


    在一些人的印象中,进入高校实验班、重点班意味着繁重的课业压力、激烈的同伴竞争以及倾斜的教育资源。还有一些人担心实验班、重点班的培养模式会“揠苗助长”“急功近利”。


    对此,受访者都表示情况并非如此。彭磊介绍,学校在实验班规划阶段考虑到了教学资源的平衡问题。“实验班并没有过多的政策倾斜,与普通班相比,实验班规模更小,课程设置更有特色,更能满足一部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彭磊说。


    而元培计划自创建之初就明确自身不是重点班,而是探索适合大多数学生的本科教育模式。“从实践中也可以看出元培模式并不是传统意义上重点班式的择优选拔和重点支持,并不依靠给筛选出的个体投入更多资源,换得他们超越他人的快速成长。”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院长李猛认为,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借助多元化的资源,尽可能支持学生自主探索,这是探求更具有普适性的教育模式的基础。


    “为了避免学生间过大的竞争压力,元培学院近年来开始推行书院教育,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文理渗透、专业互补,鼓励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完成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以期弱化学业竞争的影响,注重个人的全面发展。在书院中,在人、事、物之间的真实互动中回看自我。”李猛表示,“目前书院制已经在国内许多兄弟高校推广,并基于情况差异摸索出各自不同的模式。我们也非常期待能够在相互学习交流中推动书院教育不断发展完善。”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如何培养高水平人才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高校实验班、重点班的探索还在进行,并不断为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当前,各高校应通过考察交流,相互借鉴改革经验,共同探索符合中国国情、顺应世界潮流、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之路。

    2023-05-17
  • 教育部 开展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

    本报北京5月16日电(记者闫伊乔)记者从教育部获悉:为抓住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键期,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教育部决定于5月至8月开展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明确各地各高校要聚焦当前促就业工作重点难点,精准拓展岗位,优化指导服务,引导毕业生主动求职,帮助更多高校毕业生在离校前后落实就业去向,全力促进2023届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据悉,“百日冲刺”期间,各地各高校要针对还未落实去向毕业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拓展市场岗位,更好匹配毕业生的就业需求,提升访企拓岗的实效性和供需匹配度。各地各高校要持续开展“万企进校园”活动,充分用好“互联网+就业”资源,为未落实就业去向的毕业生提供相匹配的岗位信息。


    在精准拓展市场性岗位方面,各地各高校要通过精准组织“访企拓岗促就业”行动、加快推进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与各地各高校的就业信息共享等,为还未落实就业去向的毕业生开拓有效岗位资源,提供相匹配的岗位信息。各地各高校还要做好组织动员,大力引导高校毕业生赴基层就业,积极报名参与“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


    此外,针对2023届多数毕业生受疫情影响外出实习实践相对较少、部分毕业生“求稳”和“慢就业”等情况,各地各高校应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培育学生积极正向的就业价值观,并通过组织就业实习实践活动、组织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采取有效措施,引导毕业生积极求职、尽早就业。

    2023-05-17
  • 教育部要求:大幅扩大科研助理岗位

    光明日报北京5月14日电(记者陈鹏)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做好2023年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出各高校要充分挖掘资源和自身潜力,充分开发利用科研助理岗位,加大科研助理岗位保障力度等。


    《通知》要求,充分开发利用科研助理岗位。各单位要积极吸纳应届毕业生从事博士后、科研辅助研究、实验技术、技术经理人、学术助理和财务助理等科研助理工作,各高校建设的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要积极吸纳应届毕业生从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大幅扩大科研助理岗位。


    《通知》指出,发挥高等学校统筹作用。按照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有关政策,科研项目结余资金留归项目承担单位使用,各高校要主动积极作为,结合自身情况,统筹利用科技计划项目结余资金等用于科研助理岗位经费支出,为科研助理岗位提供长期稳定支持。


    《通知》提出,加大科研助理岗位保障力度。做好对应聘科研助理岗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统筹科研、人事、财务、就业等相关部门,认真落实《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关于鼓励科研项目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关于科研助理岗位条件保障的要求,增强科研助理岗位的吸引力。

    2023-05-16
  • 2023年上海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

    5月13日,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展示智能种植箱里的绿植。


    当日,2023年上海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暨上海市“星光计划”第十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开赛式在上海南湖职业技术学院举行。本次职教活动周以“技能: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将组织全市职业院校开展“职业体验”“科学家进校园”“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等系列活动。


    新华社记者刘颖摄

    2023-05-16
  • 专业大类覆盖、赛区数量、师生参与规模创历史新高 2023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

    2023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全国启动仪式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开幕式14日在山东潍坊举行。今年职业教育活动周以“技能: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于5月14日至20日开展。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开幕式上表示,我国职业教育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取得卓越成就。全世界规模最大、结构最丰富的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职业教育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愈加显著,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在高水平对外合作开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面对科技、产业和教育范式变革,要坚持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统筹推进基础研究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思考适合职业教育发展的最优体系,紧密对接产业人才需求端,建设一批产学融合平台、实训中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在加强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师资队伍建设上狠下功夫,着力提高办学质量,让学生对学校满意,对未来选择的职业和发展能力满意,对地方政府政策满意。要把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重大部署落实到位,把准现代经济产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组建一批有真需求、真供给、真政策的产教联合体,用好政策、建好制度。”怀进鹏强调。


    去年新修订实施的职业教育法为职业教育活动周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提供了法律保障,要把活动周打造成社会各界了解职业教育、体验职业教育、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平台,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打造成师生展示风采、提升素质、成长成才的有效载体。怀进鹏说。


    记者了解到,2015年起,国务院决定将每年5月第二周设为职业教育活动周。今年活动周期间,教育部等十部门分别牵头举办十余项全国性活动,共同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此外,从今年起,教育部还将综合考虑各地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情况和活动周总体设计,每年选取1至2个活动内涵丰富、形式新颖,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地区作为“年度推介省份(城市)”,予以重点宣传。


    据介绍,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截至去年已举办15届,今年大赛在改革力度、专业大类覆盖、赛区数量、师生参与规模、头部企业参与及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均再创历史新高。本次大赛全国共设置31个赛区、134个赛项,并试点设置了14个教师赛和16个师生同赛项目,全国有近320万名学生、25万名教师参与各级职业院校技能赛事,国赛参赛队伍预计超9000支,参赛选手近3万人。(记者晋浩天)

    2023-05-15

  • 首 页  上一页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