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思想纵横)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论述,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视,深刻揭示了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内在联系。只有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才能为建设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涵养源头活水。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高质量教育立德树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富强,必须有繁荣的经济、昌盛的文化、强大的国防,而这一切都要靠教育来奠基。教育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有力人才和智力支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引领教育改革更加深化、教育公平和质量不断提升,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教育是提高科技水平、涵养人才资源、激发创新活力的根本。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这让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只有加快建设教育强国,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才能提高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才能不断抢占世界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把创新主动权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不断优化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以创造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以创造之人才造就创新之国家。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立德树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引导青少年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书写人生华章。

    教育传承过去、造就现在、开创未来。只要我们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断推动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一定能够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竭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2023-04-07
  • 人社部发布通知:推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日发布《关于开展2023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推进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充分挖掘就业渠道,做实做细就业服务,兜牢青年就业底线,引导转变就业观念,健全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促进机制,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通知》提出十项重点任务:一是开展中小微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政策落实行动,开通“绿色通道”,推广“直补快办”模式。二是开展公共部门稳岗扩岗行动,积极稳定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招录(聘)规模,结合实际适当增加“三支一扶”、农村特岗教师、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科研助理岗位招聘人数,支持推进实施“城乡社区专项计划”“村医专项计划”。三是开展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创业服务支持行动,组织创业项目展示、创业路演观摩、创业园区参观等活动,开展创业导师面对面、企业家座谈、创业沙龙等互动交流,对有创业意愿的提供“马兰花创业培训”等各类培训服务。四是以“职引未来”为主题,开展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等招聘活动。五是推动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行动,动态掌握毕业生就业落实情况、离校安排等,“一校一策”与高校对接。六是开展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全面落实实名帮扶,有针对性提供职业指导、岗位推荐、职业培训或就业见习机会。七是开展青年专项技能提升行动,将有培训意愿的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全部纳入职业培训服务范围,对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同时鼓励对青年开展新兴产业、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等领域职业技能培训,拓展学徒培训、技能研修、新职业和就业技能培训等多种模式,积极采取校企合作、订单式、定向式培训等方式,提高培训后就业率。八是开展就业见习质量提升行动,推进实施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重点开发一批科研类、技能类、管理类、社会服务类岗位。九是开展就业困难结对帮扶行动,聚焦脱贫家庭、城乡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残疾等困难毕业生,建立就业帮扶机制。十是开展就业权益护航行动,持续开展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清理整顿,依法打击“黑中介”、虚假招聘等违法行为。(记者邱玥)

    2023-04-07
  • 数字时代要培育大众数字素养

    近年来,数字技术的发展使人民的生活足迹从现实世界延伸至虚拟世界当中,数字技术不再单纯作为学习、工作的辅助工具而存在,其逐渐成为影响人民生活态度与行为能力的重要尺度。由此,数字素养也成为关乎社会文明程度、国民素质水平以及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对全面提升大众数字素养指明了方向。数字时代提升大众数字素养,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弘扬数字品德与价值观


    遵守数字道德规范是彰显数字伦理、培养数字意识、提高人民数字化生活参与能力的基本价值旨趣,数字品德的养成和价值观的塑造是提升大众数字化素养的前提。


    网络空间的匿名性、网络文化的复杂性、网络信息的虚假性使得道德伦理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力减弱,数字技术又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社会舆论在数字空间的泛滥,带来了一定的伦理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从价值观层面入手。


    首先,必须养成良好的数字品德,包括主动遵守数字社会行为规范、合法进行数字世界交往以及积极参与数字空间治理;其次,必须练就完备的数字能力,包括面对网络暴力和网络欺凌时进行道德判断和科学选择的能力、遇到网络风险与数字危机时进行自我保护和妥善解决的能力、面对文化差异与行为差异时尊重他人和理解宽容的能力以及遇到有悖道德和法律的行为时慎思明辨和坚决抵制的能力;再次,必须树立正确的数字价值观,包括正向的网络价值观、真诚的网络交往观、正确的网络消费观等价值观念以及诚信、谨慎、安全、包容等行为习惯;最后,必须提高大众辨别信息真伪、维护自身安全、规避网络风险的能力,引导大众合理合法合规地使用网络技术,辩证理性地对待数字生存样态,规范数字社会言行,树立正确的数字态度,遵守与履行数字化时代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慎独自省,提高数字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作为社会个体,我们要清楚认知自己在数字空间中依法享有的权利以及必须履行的义务,掌握好追求自由与规则约束之间的“度”,增强行为主体的道德自律。要养成良好的数字意识,积极主动参与数字社会建设,明晰法律要求与道德规范,积极践行网络空间行为准则,规范自身行为,依法上网用网。要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保护个人隐私和名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营造良好的数字发展环境


    政府部门要在《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纲要》的指导下,完善数字技术管理体系、数字项目开发体系、数字素养培训体系以及数字人才引进与培育体系,营造良好的数字发展环境,为打造数字化社会提供雄厚支持和有力保障。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数字素养的培育工作,加快建设数字政府,积极完善数字素养相关政策,为数字素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保证。但目前数字素养的培育体系并不完善、配套行动计划并不完整、各级部门的责任分工也并不明确,培育工作的开展存在重重困难。再加上虽然目前我国在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覆盖方面已经取得较大成就,但仍存在数字接入成本较高、部分区域覆盖不到、城乡普及程度相差较大、数字基础设施参差不齐以及数字资源供给不平衡的问题。面对数字工具与数字平台的集成化发展的态势,必须完善数据要素市场规则,提高数字资源的供给力度,打造多元化、黏性强、具有吸引力的数字资源共享平台。从数据学习资源到管理资源再到反馈资源等都要进行精细的整合和分类,发挥平台在传播数字学术、教授数字技术、满足数字需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不仅如此,还要在丰富国内数字资源的前提下积极引进国外优秀数字资源,打造一站式的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数字资源获取渠道,强化高质量数据供给,加快数据流通,加速数据化传播,打造良性的数字生态圈,充分释放数字化发展红利,提高人民在数字资源方面的获得感与满足感。


    在数字生态环境的治理方面,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相关政策规则与法律法规,完善数据治理体系,建立数字技术伦理规约,规范网络平台的主体责任,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完善数字权利保障体系,构建科技伦理架构,将法律规范和伦理道德有效融入数字空间之中。要强化数据平台监管,加强网络安全保护,提高数据安全防护能力,营造绿色健康、安全有序的数字发展环境,保障国家和个人的数据安全,保护人民的合法利益,抵制数字异化,打造满足正当性的数字价值空间,尽力规避风险。


    深化数字教育行业合作


    数字化教育工作以培养优秀人才、满足社会化转型的人才需求为着力点,以提升大众的数字素养为落脚点,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与全局性行动。数字化教育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党的领导、政府的统筹,更需要各部门、各行业、各企业以及各个社会组织的共同参与。


    数字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任务,也是各行业需要引起重视的行业责任,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深度开展数字教育行业合作,整合学校教育与企业人力资源培养,合力开展数字技能培训活动。要清楚地认识到,当前数字行业和企业亟须的数字化优秀人才和数字化设备的操作技能只通过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企业对数字技术培训活动的开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能力是数字化人才的基础能力,必须在真实的数字化环境中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数字人才,做到对数字化操作的真正领会。


    政府、企业和各社会组织要加强数字技术教育业务协同配合,深化数字教育行业合作,对数字经济影响下的产业生态进行系统性的重塑,合力打造数字素养教育生态圈,完善数字化人才的素质评价体系,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数字化思维。要利用好数字工具与数字平台的集成化发展势头,通过线上线下活动的同步开展提高培训活动效力,通过传统媒介与新型媒介的结合普及数字素养重要性,通过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配合加强宣传教育,引导人们自觉接纳、主动学习数字技术,提高人们数字技术的运用能力、数字交往的参与能力以及利用数字技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开展全民数字技能培训


    提高劳动者的数字技能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要在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等不同群体的共同作用下开展全民数字技能培训、提升全民的数字素养。要通过开发数字学习资源、打造数字学习平台、开展数字技能培训、提供数字学习机会,带领大众更好更快地适应和参与数字化转型。


    培养大众的数字素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技术技能是基础。融入数字化浪潮需要具备数字工具的使用能力、数字技术的创新能力、数字社群的交往能力以及数字运用的批判能力。人民不仅是数字时代的参与者,更是影响数字未来的创造者。人民不仅要适应数字时代的变化,更要积极掌握现代化数字技能,跟上甚至引领数字时代发展步伐;其次,群体意识是重点。人都是社会性存在,都生活在一个社交属性极强的社会当中,个人意识普遍存在,但群体思维却相对缺乏。全民数字技能培训活动不仅仅要锻炼个人能力,更重要的是要练就他们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沟通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最后,批判性思维方式是重中之重。数字时代中存在着纷繁复杂的信息和神秘莫测的风险,以批判的态度辩证看待各个事件尤为重要。要引导大众清楚了解数字技术的优越性,积极主动融入数字时代、养成数字本领,还要帮助他们确定网络行为的边界,清楚认知数字技术的潜在风险,进而摆脱数字生存困境。


    除了关注优秀人才的培养之外,数字技术培训还要关注普通群众的普及程度,更要重点关注弱势群体数字技能方面的培训。要针对不同群体精准化、专门化地开展数字技能培训,帮助弱势群体更好更快地融入数字化社会,实现数字教育均衡发展。


    (作者:梁钦杨慧梅,分别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上海交通大学〕特约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

    2023-04-06
  • 教育部等五部门: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

    人民网北京4月4日电(记者李依环)近日,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就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工作做出部署安排。


    《改革方案》明确,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基础学科特别是理科和基础医科本科专业点占比进一步提高;建好10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专业点、300个左右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此外,在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重要作用的学科取得突破,形成一大批特色优势学科专业集群;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建成一批专业特色学院,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提升。


    远景目标方面,《改革方案》明确,到2035年,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更加协调、特色更加彰显、优化调整机制更加完善,形成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有力支撑建设一流人才方阵、构建一流大学体系,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改革方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人才培养,明确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改什么、怎么改、谁来改。针对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的三大主体,围绕学校层面怎么规划设置、省级层面怎么统筹管理、国家层面怎么宏观调控,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改革措施——


    一是学校层面,要加强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和基础学科专业建设,完善学科专业建设质量保障机制。


    二是省级层面,要加强学科专业设置统筹、严格学科专业检查评价、开展人才需求和使用情况评价。


    三是国家层面,要切实发挥学科专业目录指导作用、完善学科专业管理制度、加强学科专业标准建设和应用、强化示范引领、实施“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加强专业学院建设、健全学科专业调整与人才需求联动机制。


    《改革方案》要求,各地各高校根据改革方案,结合本地本校实际,“一校一案”研究制定学科专业改革实施方案,并结合年度学科专业设置,每年报告实施方案落实情况。

    2023-04-06
  • 如何让职校生“就业升学两不误”

    求职路上,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从职业院校走向社会,从学校实训中心走向企业、工厂;他们手握技术,就业率高,但就业质量、薪酬待遇却不尽如人意……


    他们,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日前公布的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显示,2022年,全国普通本科招生467.94万人,而高职(专科)招生538.98万人,另有五年制高职转入专科招生54.29万人,职业本科招生7.63万人,已连续4年超过普通本科招生规模。可以说,从职业院校走出的学生已逐渐成为青年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有哪些就业困惑,最为关心的问题又是什么?这一期,记者继续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其答疑解惑。


    求职要在“硬”“软”“精”上下功夫


    学生提问:求职路上,职业院校毕业生如何才能获得市场青睐?


    西南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林克松: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职业院校学生若要在激烈竞争中突围而出,获得市场青睐,需要在“硬”“软”“精”三方面下功夫。


    首先,要夯实“硬”技能。硬技能,即从事某项工作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与知识,是就业竞争的必备基础。例如,应如期获得相应的学位证书和各类资格证书、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把握求职方法技巧等。因此,职业院校学生在学习阶段,要积极利用校内资源,整合校外资源,以“为我所用”服务自主学习。同时,合理利用学校提供的实训机会、技能比赛机会,夯实自身“硬”技能,进而凭借实训经验与过硬技能在求职时赢得先机。


    其次,要发展“软”实力。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市场不再满足于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也对学生“软”实力越发重视,这就要求学生时刻提醒自己,要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发展。如职业道德与素养、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集体协作能力等。需要强调的是,目前看来,跨岗位、跨职业、跨行业的职业变动与职业迁移已成必然。基于此,学生在形成某一具体职业技术技能的同时,也要铸造自身对环境变化的迁移应变能力,以适应职场中的主动或被动变化。这不仅是获得市场青睐的有效砝码,更是通向未来幸福职业生活的重要基础。


    最后,要做好“精”定位。一是自身定位精准。学生需以务实的心态认真审视自我、正视自我——能做什么、想做什么、怎样做以及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深入剖析自身的优势与短板、兴趣方向、职业理想等,找准自身在现阶段市场人才需求结构中的职业定位。要在充分认识自己、了解现实的基础上,做到高点定位与低点起步相结合。切忌让浮躁心态毁了对定位的把握,以致眼高手低、好高骛远,错失了合适的就业机会。二是择业目标精准。学生要理性分析身处的就业环境,结合自身定位,确定适合自己的择业目标。只有将自身当前的职业能力、职业选择与当下社会需求适切接轨,才能获得企业青睐,也才有自我持续发展的保障。总之,择业目标要遵循有利于个人素质优势、有利于自身发展、有利于顺利就业等原则。


    从生手到老手要学、看、练、钻相结合


    学生提问:自己在学校学到的技术,到了企业可能会用不到,还需要重新学。该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总督学池云霞:这个问题,几乎是我们每个人从学校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都会遇到的问题,不必太过担心。


    多年来,为使人才培养能够满足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需要,职业院校一直在主动应变,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比如,通过实施“校中企”“企中校”等模式,紧贴企业生产实际,让课堂和生产线联动起来,把实训基地、技能培训基地和技术创新平台建在企业。比如,通过开展学徒制培养、订单培养,把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及时融入课程,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学生培养,等等。事实已经充分证明,这些举措大大缩短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毕业后快速胜任实际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需要提醒的是,学生在校期间一定要好好学习,夯实基础,在校习得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大家胜任岗位工作储备了知识技能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当然,从毕业到完全胜任新的工作,需经历生手、新手、熟手、能手和老手等许多阶段,有一个将学校所学知识技能转化为岗位工作能力的过渡期,此时要调整好心态,不要被初期工作的不熟、不顺等因素影响。


    让学生快速胜任工作,我认为可在四个方面努力:


    一要充分利用好企业的定期岗位培训。企业的岗位培训针对性很强,既有员工素质培训、也有新技术新设备的培训,它能帮助新入职毕业生把在校学到的系统化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转化为岗位工作能力,还能帮助毕业生更好更快适应企业氛围。


    二要善于向带你的“师父”虚心学习。企业一般会根据岗位需要,以“一徒一师”或“一徒多师”等形式帮助新员工快速成长。“师父”也同样有从生手、新手成长为岗位技术能手的经历,他们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因此要多与“师父”沟通交流、向“师父”虚心请教,要学、看、练、钻相结合,这会帮助毕业生少走弯路、快速成为熟手甚至能手。


    三要经常与优秀学长学姐沟通交流。尤其是那些和自己工作岗位相同或相近的学长学姐,他们大多也经历过类似困惑,通过交流,可以了解他们如何克服困惑和快速提升岗位技能。借鉴他们的学习和成长经验,帮助自己缓解新入职的心理焦虑,明确成长路径,促使自己迅速转变、快速成长。


    四要多向母校老师请教。对母校和老师来说,无论什么时候都非常愿意帮助自己的学生,因此,学生在工作中遇到什么问题,都可以和老师们聊聊,他们会综合分析问题原因、帮助寻找解决方法,这样也会助推学生高效快速度过适应期。


    树立多元化就业思维制定长远职业规划


    学生提问:发展空间不大也是我们普遍面临的难题之一。即便找到一份工作,可能也干不长,毕竟没啥发展前景。该如何拓展职业前景?


    天津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秀阁:引导学生将个人需求与社会需要统一起来,才能走上正确的职业发展道路。在竞争激烈的当下,职业院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要做好自身定位,坦诚面对从基层工作干起、“起薪不高”的社会现实。在毕业后的职业发展过程中,学生既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又要认清短板,积极弥补完善,化被动为主动,这样才能在职场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


    首先,要提升自身竞争力。学生要想在社会中立足,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技能外,还要努力拓宽知识范围和眼界,积极主动参与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以提升应变与创新能力。还应结合自身特点、特长、所学专业等,正确设定职业发展目标,审视内外部发展环境变化,明确就业方向,及时调整就业步伐。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学生应摒弃传统的就业观念,树立积极的求职态度,打破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铁饭碗”的惯性追求,树立新形势下的多元化就业思维。应结合自身情况,明确未来发展目标,把当下的工作与今后的职业发展相结合,明晰自己在相关职业发展方面的核心竞争力,进而钻研、深耕这一领域。要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当前线上教育、网络直播、线上医疗服务、生鲜电商、物流配送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新的社会需求促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各行各业迎来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对此,毕业生要审时度势,积极拥抱新机遇,并在机遇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


    最后,要设立长远职业规划,立足社会需求和变化趋势确定职业规划。职业规划的设计要根据自身兴趣、能力、特长等合理选择发展方向,进而激发个人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还要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通过兼职或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工作经历、提升专业技能,以便满足工作岗位要求。


    不必为升学焦虑职教高考为你铺设道路


    学生提问:继续读书深造是很多同学的愿望和目标,但职校学生往往学习成绩都不好。面对这样的情况,是否应该坚定走深造的路?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聂伟:读书深造,是每个学生的受教育权。进入新时代以来,职教本科取得实质性进展,职业教育发展层次的天花板被打破,职校学生升学渠道被打通,升学机会大大增加,高职学生可以通过专升本、3+2专本贯通等方式继续接受本科教育,中职学生则渠道更为多样,基本不存在升学障碍。


    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逐渐提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连年提高,高等教育机会已不再是稀缺资源,上大学也已不再困难。只要学习者有意愿,基本上都可以获取学习机会,实现人生价值。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多数家庭对孩子尽早就业谋生、赚钱补贴家用的需求越来越低,这也为学生提供了更有力的求学支持。


    受教育传统和考试取向的影响,职校生普遍对考试升学有畏惧心理,往往不够自信。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职教高考试点多年,现已正式写进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作为与普通高考相对应的另一类招生考试路径,职教高考体现了职业教育特色、符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专门为职校生开设,为他们人生出彩提供了广阔舞台。因此,大家大可不必为升学焦虑,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现在的考试与之前不一样了。


    最后要强调的是,升学与否,都不必计较一时的得失。如果有好的就业机会,还是可以优先就业,在社会历练几年之后,对自身素质和职业能力需求有了更为清醒和明确的认识,再回炉深造,渠道依然很畅通。随着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深入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愈发成熟、自信、开放,加之终身学习理念深入人心,会有越来越多人走进学校充电、提高,这也是国家文明进步的表现。除此之外,大家还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读书深造、延迟就业,不是躲避工作、逃避社会,而是积蓄能量,提高竞争能力,增加自身砝码,进而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贡献更大力量。(记者晋浩天)

    2023-04-04
  • 人社部、教育部: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中小学幼儿园任教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公开招聘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旨在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通知》提出,统筹教师招聘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结合各学段学位需求、城乡地区差异、学龄人口变动等情况,合理配置教师队伍,系统规划本地区未来教师招聘总体规模,保持一定时期内教师招聘数量合理稳定。稳定高校毕业生招聘规模,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中小学幼儿园任教。鼓励各地在省级或市级层面统一组织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


    《通知》要求,各地招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和把关作用,严格教师准入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师德考察,把入职前涉罪信息查询作为必要环节。招聘的教师要符合新时代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要求,无刑事犯罪记录和其他不得聘用的违法记录;符合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的学历标准、普通话水平、身体条件和心理条件,并在办理聘用手续前须取得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


    《通知》明确,各地要科学制定招聘计划,重点保障中小学幼儿园紧缺学科师资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强道德与法治、体育与健康、科学、信息科技、艺术、劳动、心理健康、特殊教育等紧缺学科教师招聘补充,着力解决教师队伍学科结构性矛盾。要拓宽科学教师补充渠道,吸引科研机构等单位乐教适教的专业人员到中小学从事科学教育。要加强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招聘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专业课教师、实习实训指导教师更加突出职业技术技能考察。要落实基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倾斜政策,适当放宽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招聘条件。


    《通知》要求,各地要尽快启动教师公开招聘工作,广泛推介招聘信息。要明确时间表,在4月份组织笔试,6月底前完成面试,8月1日前完成教师招聘任务。各地人社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工作指导和管理监督,严格考试考务组织,确保公开招聘工作严密、规范、安全、有序进行。

    2023-04-04
  • 青春之花绚丽绽放——走近二〇二二年“最美大学生”

    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评选出10名2022年“最美大学生”。他们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矢志科研、勇攀高峰,用行动践行使命担当


    中国第三十八次南极考察队队员、太原理工大学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博士生王煜尘认真学习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深有感触:“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一代极地人要以实际行动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从南极边缘到内陆,跨越极昼和极夜,支撑王煜尘的,是心中科研报国的理想信念。聚焦国家极地战略,研发极区专用装备5套,成功实现我国最南纬度磁层与电离层的耦合观测,创造北极高纬度浮冰区光学监测设备的最长自主观测纪录……王煜尘不仅是中国极地科考史上在站时间最长的大学生,也彰显着当代大学生“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


    把青春奋斗融入祖国的科技事业,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博士生邓宇皓的理想。作为核心技术骨干,他在“九章”和“九章二号”光量子计算原型机的研制中作出突出贡献,助力我国进入量子计算世界第一方阵。


    2021年11月21日凌晨2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校区的一间实验室发生漏水,威胁到研制“九章三号”的重要仪器设备。深夜仍在实验室工作的邓宇皓和几名同学及时发现险情,紧急处置,避免了重大经济损失,保障了重大科研任务的进度。


    在职业技能的舞台上,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生态技术与工程学院本科生陆亦炜精益求精,展现出大国工匠的精神风貌。作为中国花艺国家队中唯一的00后,陆亦炜身上的韧劲与热忱令人钦佩。


    在俄罗斯喀山世界技能大赛花艺项目中,陆亦炜的作品获得全场最高分,为中国赢得一枚宝贵的金牌。“金牌是一个新的起点,未来我希望拓展国内的花艺设计理念,在花艺基础上,融入东方文化。”陆亦炜说。


    顽强拼搏、刚健有为,在奋斗中实现出彩人生


    奋斗路上,大学生们保持积极昂扬的状态,放飞青春梦想,实现出彩人生。


    他们中有见义勇为的王金磊。2021年1月,贵州警察学院侦查系本科生王金磊路遇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司机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漏油车辆还有爆炸危险。王金磊没有丝毫犹豫,一边疏散群众,一边开展救援,冒险进入车辆破拆,成功营救出被困司机。


    同年8月,王金磊路遇一名老人遭遇车祸被困车底。他爬入车底,卧在滚烫的地面上为老人止血,一直陪护老人直到其家属到来。“我愿意贡献自己的青春热血,守护一方平安。”王金磊坚定地说。


    他们中有自强不息的赵德煜。2016年,赵德煜被诊断出骨癌,遭遇截肢,但他并未放弃,不仅战胜了病魔,更活出了自己的精彩。进入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习后,赵德煜不断挑战自我,参与演讲、主持等各种比赛,还积极参加暑期“三下乡”等实践调研与志愿服务。


    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时,腿部长时间与义肢摩擦,常常令赵德煜感到疼痛。但每当有人问起他为什么这样做的时候,他总是说:“淋过雨的孩子会更想为别人撑伞。”


    他们中还有争当事业闯将的周晓辉。本科期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周晓辉参军入伍,退役后,他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创办新媒体账号“一号哨位”,传播军旅文化,致力于新时代国防教育。


    在此基础上,周晓辉探索创业之路,组建运营团队,在新媒体领域进行深度拓展,吸引很多在校学生和退役军人加入团队。“我希望保持当代大学生和退役军人的使命感、责任感,用专业特长继续为强军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自立自信、为国争光,向世界展现中国风貌


    东京奥运会上,中国女子游泳运动员张雨霏以2分03秒86的成绩夺得女子200米蝶泳金牌,创造了新的奥运会纪录;在女子4×200米自由泳接力决赛中,张雨霏与队友团结协作,力压强敌获得金牌并打破世界纪录,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东京上空……


    荣誉的背后,是张雨霏一次次突破自我的拼搏,而这种体育精神也成为她青春的亮丽底色。赛场外,张雨霏没有放松自己的学业,被保送至东南大学体育系读研;她热心公益事业,关注乡村教育……“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张雨霏说,在接下来的比赛中,她将继续全力冲刺、为国争光。


    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硕士研究生曾韵,用一支圆号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自信。自2011年就读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至今,他获得了13项国际大赛荣誉,号声响彻国际一流舞台。


    曾韵是一位完全接受本土培养的青年古典音乐演奏家,他手中奏响的那支圆号,也是国产品牌。“百分百中国制造”的文化自信,是他在国际舞台上最闪耀、最自豪的标签。“当我和祖国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感到无比自豪。”这是曾韵对祖国的深情告白。


    在北京冬奥会期间,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博士生刘迪波担任奥林匹克大家庭助理志愿者,一对一陪同夏季奥林匹克项目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主席的在京行程。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刘迪波向外国友人传递出了中国青年的友善、团结与自信,讲述了一个个“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交相辉映的故事,被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授予奥林匹克徽章。


    在中国第二十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中,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与物流学院专科生戴正勤,通过层层选拔,成为部队中仅有的4名蓝盔女兵之一。2021年8月,她前往黎巴嫩任务区执行为期一年的扫雷任务,把最美的青春绽放在国际维和战场上。执行任务之余,她还积极与当地妇女儿童交流。戴正勤说:“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我们要向世界展现中国青年的风采。”

    2023-03-31
  • 立德树人托举梦想——走近二〇二二年“最美高校辅导员”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近日联合发布2022年“最美高校辅导员”先进事迹。10位“最美高校辅导员”坚守立德树人一线育人育心,努力做好大学生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展示出高校辅导员队伍砥砺奋进、初心如磐的精神风貌。


    突出思政教育实效


    作为最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人,高校辅导员是处在思政教育前沿、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的骨干力量,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依托。


    山东科技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范俊峰,在教育一线从事团学工作20年。近年来,网络平台成了范俊峰与学生加强沟通的桥梁。他化身“网络主播”,组织云端“创新创业大讲堂”“足迹论坛”等主题活动,将思政教育浇灌到每个学生的心田。


    尼加提·艾买提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辅导员,也是“尼加提·雪莲花志愿服务队”的发起者。服务队吸引了来自全国1437支分队的7897名志愿者参与,累计工时7万余小时。尼加提·艾买提采取“学习—实践—引领”模式,推出“雪莲花阳光心灵伴行计划”“大学生阳光助老伴行计划”等一系列志愿服务项目,探索体验式思政教育,激发正能量。


    “面向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要与时代发展结合,与学生实际结合。”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书记孙晓丹积极践行“大思政”育人理念,引导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坚定理想信念。她多次组织学生开展“中国精神寻访”等社会实践活动,派出团队50余个,累计参与师生千余名,制作完成的20余部微电影在网上广为传播。


    创新讲好红色故事


    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作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肩负着守好红色根脉、教育引导大学生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的重要使命。


    “弘扬雷锋精神,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团委副书记孔祥慧坚持用小故事讲大道理,成为讲授雷锋精神的“金牌教师”。她成立新时代雷锋精神种子培育工作室,每年为大学生开展讲座超百场,培育了一大批“种子”,其中142人参军、131人支援边疆,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辅导员刘洋创新“党建+”模式,实施党建带动、骨干带动、活动带动“三个带动”。一方面,带领党员开展红色精神谱系宣讲、红色精神谱系知识竞答、红色精神谱系图绘制等主题活动,宣讲团进课堂、进公寓、进社区、进农村宣讲80余场。另一方面,构建榜样选树、榜样宣传、榜样学习、榜样提升四位一体的系统化教育模式,将红色实践与思想引领、专业教育、价值观培育相结合,有机融入大学生培养全过程。


    常徕在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从事一线专职辅导员工作20年,始终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激情,积极创新教育方式,用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方式讲授党课。他探索出“艺术思政”新路径,用原创歌曲开展思政教育,创作思政教育歌曲100多首,影响大学生群体超过10万人次,网络传播量近千万。创作并演唱说唱音乐专辑《1921—2021》,讲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的伟大成就,振奋人心的歌曲将党的百年奋斗足迹刻印在学生心中。


    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把辅导员当事业干,把学生当亲人看”,细读这些辅导员的先进事迹,可以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喜欢与学生待在一起,找准每个学生的成长“频道”,全心全意为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之惑,因此赢得了学生们的爱戴。


    大一学年,坚持先于学生一步到达早自习教室;大二大三学年,每周至少10次深入课堂,关心学生上课状态……电子科技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李毅带的学生所学专业课程难度大、内容多、更新快,每年都有不少学生出现学习不适应的现象。从担任辅导员第一天起,李毅致力于为学生发展提供科学有效指导。“感谢李老师的陪伴,让我的心态好了很多,学习方法也更加科学!”学生杨帆说。


    在创业创新、就业指导等实践方面,多位辅导员用智慧与汗水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杨建发起成立学院“创新创业试点班”,试点班学生的创意、设想累计达4万余条,申请专利460项,授权专利400余项;塔里木大学辅导员李丹丹创办“胡杨校友助学工程”,围绕“物质帮扶+公益、思想关怀+助学、就业指导+成才”开展在校生助学筑梦工作;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胡邦宁连续18年组建暑期社会实践队伍共50余支,带领学生前往江西、贵州等地深入基层农村,指导学生获“榜样100”全国优秀大学生社团、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等荣誉……


    大学生的成长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高校辅导员不断引导和帮助。10位辅导员纷纷表示,自己身处一个广阔的平台,这是一个富有意义、大有可为的舞台,当前,要当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践行者”“宣传员”,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与大学生一起成长,书写动人的教育华章。

    2023-03-31
  • 周末假日寄宿学校,守护乡村留守儿童的课外时光

    光明日报记者李晓东周洪双


    编者按


    据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十三五”末,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43.6万名。“在家无人管,外出不放心”已成为留守儿童家庭的现实困境。如何帮助这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牵动着无数人的心。针对这一问题,劳务输出大县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利用农村学校现有的校舍、场地、师资等资源和学生相对集中的优势条件,创建留守儿童周末假日寄宿学校,实现了对留守儿童全学期、全时段的关爱服务,也推动了乡村教育发展,为基层社会治理做出了有益探索。





    周末假日寄宿学校,守护乡村留守儿童的课外时光


    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普光学校,周末假日寄宿学校的留守儿童正在上户外劳动课。资料图片


    三月,川东北达州市宣汉县的油菜花从河坝开到了山顶,把巴山岭谷渲染成了一片金黄。


    这是一个星期六的上午,清溪镇清坪中心校九年级的符伶俐与8位同学,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在书法教室里练字。此刻,符伶俐的妹妹在隔壁教室里与伙伴们一起剪纸。


    清坪中心校是一所小而美的学校,前有中河,背靠青山,“普九”达标建设的教室、宿舍、食堂等足够数百名孩子使用。因乡镇撤并、交通不便,学生流失现象严重,现在仅有161名学生,其中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占86%。校长叶青想了很多办法,四处“化缘”,将小球场铺上了塑胶和人工草坪,校园各处挂上了名家和学生的书法作品。他说:“现在留在这里上学的孩子,应该是家庭条件最为艰苦的一批!”


    以往,清坪中心校的学生平时可住校,节假日回家。自学校去年开办周末假日寄宿学校后,符伶俐姐妹便把“家”安在了这里。


    符伶俐说,以前周末回家,家里只有爷爷奶奶。除了煮饭外,就是熬夜看电视、玩手机,作业也往往完不成。现在的周末假日只用交纳一点生活费,就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作业,与小伙伴们一起参与丰富的课外活动。


    “以前我想着能读完初中就不错,现在想努力考上好高中。”过去理科成绩不理想的符伶俐,如今已赶了上来,还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与符伶俐姐妹一样,清坪中心校有65位留守孩子选择周末假日寄宿学校。


    叶青说:“在我们这样的农村学校,搞周末假日寄宿学校,不但能让外出务工群众放心,还能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提升学习质量,得到很好的照顾和保护。学生和家长反馈都很好,生源保住了,今年比去年还增加了6名学生。”周末假日寄宿学校,正给宣汉农村教育带来新的希望。


    解决留守儿童照管问题的乡村探索


    回忆起创建“留守儿童周末假日寄宿学校”的初衷,宣汉留守儿童周末假日寄宿学校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宣汉县关工委执行主任张宗昭有颇多感慨。


    作为劳务输出大县,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132万户籍人口中常年有28万在外务工,留守儿童约2.75万人。守护好、教育好留守儿童,一直是宣汉县各级党政和各部门努力为之的大事。


    2021年年初,宣汉县关工委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会同县级有关部门对长效解决乡村留守儿童无人管问题展开探索。


    县关工委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因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祖辈年事已高无力照顾,不少留守儿童孤身一人,学业失教、生活失管、心理失衡、亲情失落、安全失保的“五失”问题普遍存在,成为外出农民工最为担忧的事情,也成为影响农村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最大制约因素。


    农村学校中留守儿童的比例有多高?记者随机走访的几所学校给出了答案:三河学校在校生532人,双亲在外的留守儿童317人;清溪镇宏文学校,1320名学生,双亲在外学生446人;清坪中心校,161名学生,双亲在外学生138人;普光镇柳池中心校,361名学生,双亲在外学生192人;普光学校,1584名学生,双亲在外学生342人……


    关工委在调研中还发现,难以跟随父母迁徙的农村留守儿童,因家庭经济条件的不同,其去向又分为多种: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进入了城市的私立学校,长期在学校住宿,家庭支出较大;一部分流向城镇或县城学校,由祖辈或者亲戚买房或租房专门照料;现在留在农村中小学的留守儿童,多数家庭是无力或无人照料,可谓最困难、最需要关注的一个群体。


    清溪镇宏文学校九年级学生肖艳,为记者讲述起自己的经历。她的老家原本在大山里,家里咬牙在清溪镇上买了房,为了供养她和上大学的哥哥,父母双双赴上海打工。从八年级起,肖艳便开始了“小鬼当家”的日子:熬夜晚起、吃不上饭、通宵耍手机、夜里惊醒……这些都时刻困扰着她。


    如何解决此类问题?张宗昭曾带队到一些开展留守儿童关爱项目的地方调研,希望能借“他山之石”。可他发现,那些地方都是依托社区(村)阵地,需要新铺摊子,新找人员,孩子回家后再集中到一个地方开展2至3小时的活动。经费投入大、对留守儿童的关照时间短,回家后的留守儿童也很难集中,儿童的需求并没有得到解决,周末及节假日同样面临各种风险。而且这些项目大多是临时性的,作用有限,缺乏持续性,不能根本解决留守儿童的困境。张宗昭走访的社区及乡镇干部直截了当地告诉他:“我们这里是山区,一个村的面积都很大,学生回家后再把他们集中起来,十分困难。同时基层也缺乏阵地,哪里去找场地?也很难找到合适的陪伴辅导老师呢。”


    此时,一所学校的一项探索吸引了张宗昭的注意。


    宣汉县三河学校是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这所马路边的学校距离县城11公里,过去有上千名学生。因交通改善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学生陆续流失,高峰时一年有上百名学生流失。为打好生源“保卫战”,三河学校想尽了办法,最终推出了周末假日免费寄宿制度。寄宿的对象是在校学生,所谓免费,实际上只是免除了学生的住宿、水电等费用,仍需缴纳生活费。这一招不仅止住了学生流失,甚至一些其他乡镇的学生和本校教师的孩子也转到三河学校来上学。这给张宗昭一个启发:把面向所有学生的寄宿学校,办成专门服务留守儿童的学校呢?


    对,利用现有农村中小学,创办全学期、全时段关爱留守儿童的周末假日寄宿学校!这样,既可以利用农村学校的设施设备、师资,又方便组织留守儿童就近参加。


    张宗昭找到三河学校、新红中心校、清溪镇宏文学校等3所学校的校长,与他们一拍即合:在这3所学校开展创建留守儿童周末假日寄宿学校试点。由关工委协调相关部门和爱心企业,给每所学校一笔费用,一是完善必要的基础设施,如寄宿的寝室、温馨的室内活动场地、洗浴设施等;二是对放弃法定假日值班辅导陪伴留守儿童的老师,给予适当补贴;三是协调劳动部门给每所学校1至2名公益岗位,聘请童伴妈妈,关照管理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


    2021年4月,3所全学期、全时段照顾留守儿童的周末假日寄宿学校便建立了起来。


    投入小、收益大,从试点到全县推广


    周末,清溪镇宏文学校仍然很热闹。早上七点半,童伴妈妈严清秀就督促孩子们起床、洗漱、早锻炼。“我家孩子也在这里上初三,能陪伴和照顾这些孩子是一种幸福。”严清秀向记者坦露了她做童伴妈妈的初衷,在她眼里,每一个学生都充满朝气与希望。


    周六上午,有专门的辅导老师帮助孩子们在教室里完成作业、答疑解惑。


    真正让留守儿童兴奋的是下午时光。此时,篮球、足球等运动场地,手工、书法等活动场所,图书室、象棋室等文化空间全部开放,同学们根据兴趣爱好自由参加。傍晚时分,专门开启的“亲情沟通时间”,让孩子们在沟通室里与千里之外的父母一诉衷肠。


    近乎全天候、“保姆式”的投入,农村学校能否承受这样的附加之重?已从教26年的校长罗显军娓娓道来。


    清溪镇宏文学校父母在外务工的学生占全部学生的近34%,目前选择周末假日寄宿学校的有78名学生。关爱这部分学生,不仅是家长的诉求,也是办好教育教学的需要。


    在试点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宣汉县委县政府及时出台专门支持文件:建立保障和激励机制,动员社会参与,如在确定给予每所学校改善必要设施的经费外,还给每个创建学校预算运行费用,同时给予每所学校1至2个公益岗位,用以聘用学校的童伴妈妈、厨师、保安等人员。特别是对牺牲法定假日积极参与陪伴辅导留守儿童做出显著成绩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在评先选优、职称评聘、干部选拔等方面给予倾斜。


    罗显军说,由于利用的是学校现有人员、设备,启动费用很少。全校近百名教师,约三分之一的老师愿意加入到值班队伍中来。尽管开展各项文体活动的专长教师不足,但老师们的奉献精神让这项工作运转了起来。


    “实际上,这项工作没花多少钱就办成了大事!”罗显军说,就学生及家长而言,周末及假日仅缴纳每天15至20元的生活费,全年除掉寒暑假,按照88天算,生均花费从1320元到1760元不等,家长的负担并没有太大增加;特别困难的学生,县关工委还通过各种资助渠道予以解决。宏文学校每周需要8至12名教师轮流值班,一年下来,运行费用没有超过10万元。按此计算,实现全县约80所农村学校全覆盖,整体投入还是可以承受的。


    张宗昭说,目前给留守儿童周末假日寄宿学校每校3万至6万元的改造费用,主要用于完善寝室、浴室、食堂、室内活动等必要设施。因此,这两年,共创建了14所留守儿童周末假日寄宿学校,有近1200名留守儿童得到了全学期、全时段、全天候关爱保护。


    记者了解到,预计到2025年,宣汉县将建成留守儿童周末假日寄宿学校80所,覆盖全县有条件有需求的农村学校。让更多的留守儿童,能在最近的地方,得到最好最周全的照顾。


    推动留守儿童照管进入制度化建设新阶段


    “在周末假日寄宿学校收获了什么?”


    面对这样的问题,普光学校八年级一班的严成彤早有答案。有了周末假日寄宿学校后,课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的周末我不再是孤单的一人,能和同学们一起快乐度过。打羽毛球、打篮球等活动都是我平时在家想都不敢想的。我喜欢这样的生活,学到了很多。”严成彤高兴地告诉记者。


    “寄宿学校不是重复学校的内容,更不是给学生补课!”从创办开始,张宗昭和校长们的思路便达成一致:要更多地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用真诚的陪伴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他说:“我们还要引导家长尽可能地负起家长应承担的责任!”


    正缘于此,留守儿童周末假日寄宿学校严禁给学生上课,而是全力开展生活关爱、兴趣关爱、心理关爱、安全关爱等活动。


    有人担心,把学生更长时间地放在学校,农村学生的实践锻炼是否更少了。事实上,各留守儿童周末假日学校,都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上,不仅有必须完成的洗衣、整理寝室、做饭等生活劳动,还有社会考察等实践活动。在普光学校,有专门的一片山坡,每个班都有一块“自留地”。课余时间,老师在此会带领同学们翻地施肥浇水种菜。去年,八年级学生种菜获得大丰收,1500多元的收入让同学们兴奋了好长时间。


    普光镇柳池中心校校长李显春总结,学生周末假日寄宿后,有了规律的生活,上午打瞌睡的状况不存在了;学生有了更多学习时间,学业普遍有进步;与老师、同学的沟通时间增加了,大家的性格都更开朗了;丰富的活动和锻炼,让孩子们身体更强壮了。


    “过去我们担心学生长住在学校,是否与家长、家庭的感情疏远了。但实际上,因为我们有儿童与家长沟通的固定制度,有老师的各方面辅导,留守儿童反而更理解家长的不易,更懂得感恩了!”李显春说。


    对于周末假日寄宿学校留守儿童的变化,家长们喜不自禁。三河学校学生彭晓雨的妈妈说:“这真是一个好政策,外出打工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孩子,学校的寄宿打消了我们的顾虑。”


    宏文学校龚欣宇的家长说:“学校让孩子们学会了洗衣做饭,不再是回家什么都不会做的娃。我儿子这两年变化特别大,懂得感恩了,懂得父母在外打工赚钱不容易。”


    周末假日寄宿学校从创办到稳步推广,收到了留守儿童满意、外出农民工满意、创建学校满意、社会满意的效果。这一试点正产生更大的示范效应,目前,达州市已经决定,今年内每个区市县建设不少于10所留守儿童周末假日寄宿学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人员与管理由各地教育部门统筹协调。这意味着,长效化常态化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无人照顾问题已经进入地方政府制度化建设阶段。


    观察与思考


    立足当下,四川省宣汉县试点留守儿童周末假日寄宿学校有何借鉴意义?调研发现:


    第一,用巧劲。在过去众多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照顾留守儿童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找到痛点,加以改进,最终形成了依托现有农村学校的设施设备、依赖现有的农村教师队伍、依附学校的组织运营能力的可行方案,较好地解决了照顾留守儿童如何组织、靠谁实施、如何有序长效的难题,可谓事半功倍。


    第二,做法实。创建留守儿童周末假日寄宿学校,不是简单地把留守儿童“圈”起来,而是结合儿童的实际需求,开展学习、社会实践、心理关爱等各项行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过去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孤独、胆小、怕交往、心理障碍等问题,促进了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多所试点学校反映,通过精心陪伴,留守儿童与家长的联系更密切了,实践能力更强了。学校、家长、学生、社会对这一举措都交口称赞。


    第三,见效大。该做法从实际出发,利用现有资源,不铺摊子,不大量增设人手,地方财力可承受;同时,学校没有大包大揽,通过收取学生必要的生活费,让家长牢记自己对留守儿童的养育责任,形成鲜明的社会导向;此外,还把为留守儿童服务与教师的评优晋升等激励措施结合起来,形成对教师的正向激励。这一探索兼顾了地方财力与家长责任,找到了关爱留守儿童的可持续之路。

    2023-03-30
  • 牢记育人使命 点燃青春梦想——记2022年“最美高校辅导员”

    新华社北京3月29日电题:牢记育人使命点燃青春梦想——记2022年“最美高校辅导员”


    新华社记者


    他们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为无数学生点燃青春的梦想与希望。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近日联合发布2022年“最美高校辅导员”先进事迹,讲述当代高校辅导员的教学故事,展现他们勇于创新、不懈奋进的精神风貌。


    走访近200个家庭,写下近20万字的家访日记,发表论文30余篇……一个个数字,记录下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辅导员孔祥慧的成绩与奉献。


    自2006年参加工作以来,孔祥慧始终用忠诚诠释初心,用敬业成就梦想。她一方面把精力用在学生就业创业上,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开展红色畅读、红色记忆等活动,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孔祥慧的风采,正是2022年“最美高校辅导员”的生动缩影。


    他们,持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培养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


    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辅导员刘洋将思想引领、专业教育、红色实践、价值观塑造相结合,有机融入大学生培养全过程,带领该校党员工作站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畅通思政教育“最后一公里”。


    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书记孙晓丹多次组织学生围绕建党精神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共派出实践团队50余支,形成300余万字调研报告、20余部微电影。


    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辅导员常徕积极创新教育方式,撰写党课讲稿近80万字,打造了30多堂精品党课。他创作思政教育歌曲100多首,影响大学生群体超过10万人次,网络传播量近千万次。


    他们,探索教育教学新思路,搭建更加宽广的成才路径——


    “攻克光刻机、光子芯片等技术难题,要有我们光电人的贡献。”电子科技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李毅聚焦课程学习和专业教育,每年开展主题活动100余场,引领学生成长为电子信息领域人才,所带学生近三年获国家级、省级科技竞赛奖励200余人次。


    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杨建为推动学生走好创新创业之路,发起成立学院“创新创业试点班”,试点班学生的创意、设想累计达4万余条,申请专利460项。在他的带动下,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更加高涨、思路更加开阔。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胡邦宁连续18年组建暑期社会实践队伍共50余支,利用寒暑假带领学生前往江西、贵州、内蒙古等地深入基层农村,在基层服务人民,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他们,注重对学生的陪伴指导,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从教数十年,山东科技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范俊峰始终坚持既要做学生的人生导师,更要做知心朋友的观念。他给学生提供资助,帮学生找工作,教会学生战胜困难的方法。对此,2014届毕业生周斌深有感触:“他对我们的照顾是无微不至的,总是在背后为我们撑起一片天。”


    塔里木大学辅导员李丹丹则坚持立德树人,组织近百支团队,深入南疆开展精准脱贫志愿服务,在实践锻炼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培养了一批批扎根边疆、献身边疆的有用人才。


    志愿服务舞台上,同样活跃着高校辅导员的身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辅导员尼加提·艾买提发起成立“尼加提·雪莲花志愿服务队”,推出“雪莲花阳光心灵伴行计划”“大学生阳光助老伴行计划”等一系列志愿服务项目,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名志愿者参与。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一位位“最美高校辅导员”不断砥砺品格,增长传道授业解惑本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2023-03-30
  • 黑龙江实施“英才计划”打造基础研究后备人才培育样板

    386名黑龙江中学生先后走进哈尔滨工业大学跟随导师参与科学研究,三成以上的中学生高考后就读于基础学科……科技日报记者3月22日从黑龙江省科协获悉,在“英才计划”实施的第十一个年头,黑龙江省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近日,黑龙江省科协开展了实施“英才计划”十周年跟踪调查工作,全面总结梳理基础研究后备人才培养成效,为持续打造基础研究后备人才培养平台提供了思路。


    “‘英才计划’让我在中学阶段就能进入大学参加研究和实践,它为我打开了从事基础研究的大门,在我心里埋下了科学报国的种子,激励着我不断前行,坚定了我从事基础研究、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的信心和决心。”现就读于清华大学探微书院化学专业的付今是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8届毕业生,回想参加“英才计划”的那段宝贵经历,她深有感触地说。


    “英才计划”自2013年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共同发起设立以来,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英才计划”在黑龙江省的组织实施。黑龙江省科协作为“英才计划”省级管理办公室和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将实施“英才计划”作为贯彻落实“科教振兴”计划、“人才振兴”计划重要内容,结合《关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意见》《新时代龙江人才振兴60条》,持续加大基础研究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力度,持续打造基础研究后备人才培育的样板。


    10年来,黑龙江省科协联合黑龙江省教育厅加强工作指导和落实,累计聘请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等在内的23位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科学家担任“英才计划”导师,组建了热衷基础研究,热心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培养团队。10年间,386名品学兼优、学有余力的中学生走进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五个基础学科领域参加科学研究、学术研讨和科研实践,直观了解学科发展现状和前沿方向,切身体验了基础学科领域科学研究过程,参与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实践,激发了对基础学科的浓厚兴趣。据统计,97.2%参与“英才计划”的学生被985、211高校录取,35.2%的学生选择了基础学科专业,16.4%的学生被哈尔滨工业大学录取。


    “‘英才计划’项目有效促进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相衔接,建立了高校与中学联合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有效模式,推动高校和中学联合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常态化、制度化,为基础研究后备人才的培养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作为“英才计划”物理学科工作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物理学院院长田浩如是说。


    接下来,黑龙江省科协将继续探索基础研究后备人才成长规律,逐步扩大“英才计划”覆盖面,吸纳更多具有基础学科创新潜质的中学生提前走入高校,促进高校与高中协同育人,为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厚植沃土,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贡献力量。(通讯员李炳学记者李丽云)

    2023-03-29
  • 山村里的“摩托老师”(暖相册)

    赖小田送离校较远的学生回家。





    赖小田正在授课。





    赖小田为孩子们准备好饭菜。


    驱车从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出发,要一直不停向西北行驶50公里才能到达楠木乡官溪村教学点。


    每天清早,乡村教师赖小田便骑上摩托车,从自己住的地方赶往官溪村。官溪村教学点是小学六年制,全校15名学生,现在有4名老师。教语文和体育的赖小田住在邻县,离官溪村有20多里山路。其实,2022年年底,61岁的赖小田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但是他仍然选择坚守。


    每天中午下课后,赖小田会到厨房帮厨,将自己带来的一些食材,做给孩子们加餐。下午放学后,赖小田会骑上摩托车,给孩子戴好头盔,多次往返,送离学校最远的几个孩子回家。有时候,借着送孩子回家的机会,再做做家访,了解一下孩子家里的情况。做完这些教学外的工作,一般都得傍晚6点钟。


    这些年,赖小田从自行车换到摩托车,骑坏了4辆自行车、4辆摩托车,教过的学生不下3000人。这些走出大山的孩子,有的考上了大学,成为公务员、企业家、医生等。每每被问及长留在此的原因,赖小田都坦言,是孩子们那种渴望知识的眼神让自己舍不得离开。

    2023-03-29

  • 首 页  上一页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