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佑护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一段时间以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妈妈给女儿停掉抗抑郁药换成维生素”的话题登上热搜后引发网友持续讨论:“为什么家长不重视孩子的情绪变化?”“为什么现在很多孩子不快乐?”而此前,胡鑫宇事件更是引发社会各界的深刻反思。


    “抑郁情绪,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但是抑郁有什么具体症状表现,该怎么察觉,这需要专业鉴别。在这方面,我们普通人的认知是有所欠缺的。”北京景山学校心理教师毛敏告诉记者。


    我们应该为孩子做些什么?如何听到孩子们的呼救,减少悲剧的发生?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共同寻找答案。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洪塘实验学校的心理教师在心理辅导室和学生一起摆放沙盘。新华社发


    对求助信号的认知——


    “抑郁”常被提及,但大众对其表现并不熟悉


    “早发现、早预警、早干预。”这在不少心理科医生看来是一件重要的事。对待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干预和不干预,后果显然不同。


    根据相关文件规定,各高中及高等院校均设置心理辅导(咨询)室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抑郁”这个词经常被大家提及,但大众对抑郁、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并不完全熟识。


    作为家长或老师,该重点关注孩子的哪些表现?一线的心理教育工作者通常会在学生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信号”时给予更多关注:


    学业信号:学习成绩突然或持续下降;上课注意力涣散;经常不交、迟交作业;过分要求教师的时间和注意力;作业(作文)内容异常;网络或手机成瘾,无法正常学习生活。


    生理信号:外表变化明显,如突然消瘦,着装变邋遢,不讲究个人卫生;饮食、睡眠非常态;易疲劳;做事心不在焉;说话含糊不清、无逻辑;行为怪异,脱离现实;出现幻觉或妄想。


    心理信号:正在遭遇家庭问题、人际挫折或适应困难等;自我暴露出个人情绪不良或精神危机等;对事件的反应与他人相较不太正常;过多哭泣或过分恐慌;易激惹;语言暴力;异常冷漠;该生周围群体表达出对其在意。


    安全风险信号:无缘无故的怒气或敌意;肢体暴力;暗示或直接威胁他人;作业、试卷中表达出强烈的无望感、愤怒、无价值感、隔离、绝望、自伤自杀想法或行为;跟踪别人或骚扰别人。


    “当然,也会有心理测评,但测评只是一个参考,还是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综合判断。学校心理老师对心理问题没有诊断权,这些都需要专业医生的介入。”毛敏介绍,心理健康问题有几个易发期,比如升学时期、毕业前夕、考试前后,以及学生在成长中出现重大生活事件时等。


    不久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我国第三本心理健康蓝皮书,书中专题报告了《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对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万多名10~16岁的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约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其中4.0%的青少年属于重度抑郁风险群体,10.8%的青少年属于轻度抑郁风险群体。


    “不管是老师还是我们家长本人都要提高警惕,不要认为这些心理疾病或者抑郁焦虑情绪离我们很远,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患有这些疾病,哪怕到不了疾病的程度,也有可能被这些负面情绪所困扰。这一点还是要引起重视、引起警惕。”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治疗师刘彦茹表示。


    “有些孩子有自杀的念头,甚至付诸行动,但仍然不敢向其他人寻求帮助。”刘彦茹认为,“孩子没有发出声来,这就需要我们家长和老师有意识主动关注这些孩子,看他们是否跟其他人表现得不太一样,或者跟他原来的性格明显不同,问问他们到底发生了什么。如果我们解决不了,可以向专业人士求助。”








    安徽省含山县铜闸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体验趣味游戏、关爱心理健康”活动。欧宗涛摄/光明图片


    对心理疾病的认知——


    心理疾病可以治疗,无需讳疾忌医


    “七八岁的孩子说自己情绪不好,不开心,想找心理医生。有的家长会认为孩子是在开玩笑,每天都吃饱喝足的,哪像有抑郁症。”北京回龙观医院儿童心理科主任医师刘华清感慨,家长无法识别,随口否认可能无意间忽略了孩子正处于痛苦之中。


    在日常的门诊中,刘华清明显地感受到前来就诊的青少年患者比以前多。他提醒家长,一定要学习抑郁症的相关知识,不批评、不指责,要接受、理解孩子的痛苦。


    在校园心理咨询中,孩子通常有哪些心理问题呢?


    毛敏介绍,在小学阶段,一二年级学生主要是适应问题。一般适应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学生本身的发育水平不足以应付小学学习。有一二年级学生存在注意力缺陷,被医院诊断为多动症,阅读障碍和书写障碍等问题孩子;一类是没有养成良好规则习惯,自理能力相对薄弱。小学中高年级阶段,学生遇到的人际交往问题逐渐增多。“初中阶段,是情绪管理、人际交流、网络使用、学业问题。到了八九年级面临中考,学业问题就较为突出。到了高中阶段,学生普遍问题是学业焦虑、自我认知、人际交往方面,这些问题常常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毛敏补充。


    “在当学生出现严重心理问题,需要家长配合的时候,有时候会受到阻碍。”毛敏直言,在现实生活中,有部分家长会担心如果孩子去看心理医生,同学会不会对他有看法,会不会影响他和同学的交往。同时,孩子会不会觉得自己不正常,从而背负很大的心理压力。也有一部分家长对寻求心理治疗,存在很多现实性的困难,如选择什么样的机构或医院,以及费用、时间等问题,这也让个别家长不能及时顺畅地寻求专业的帮助。


    作为心理老师,通常能为学生提供一般发展性问题的心理辅导,对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建议家长带孩子及时前往医院,去做诊断和治疗。这样,孩子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尽早恢复健康。毛敏告诉记者,受益于医教结合的联动机制,北京景山学校所在的东城区教委和安定医院青少年心理健康中心实施医教联动,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绿色通道。


    “也有些家长很难接受自己的孩子得了病,尤其是精神心理疾病,好像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孩子生病了,家长有深深的挫败感。”刘彦茹告诉记者,“有些人还对精神心理疾病存在歧视,有污名化现象。我们需要做些科普,让更多人知道,就算真的有这个疾病也是可以治疗的,不用讳疾忌医。”








    在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歇马镇中心学校,心理健康辅导教师为学生播放音乐,放松身心。杨韬摄/光明图片


    理解成长,细心观察——


    以更科学教育理念,给予孩子更多爱与陪伴


    刘华清直言,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孩子们虽然不愁吃喝,但他们面临着更大的升学竞争压力,他们的生活环境可能比父母童年的生活环境更复杂。与此同时,很多年轻的父母们并没有充分做好准备,在教育理念上仍然延续着自己父辈的观点。于是,“问题”青少年浮出水面。


    唐倩云是湖南省祁阳一中的心理教师。她所在的学校建有标准化心理辅导中心,心理辅导中心每天至少有两名老师值班,在固定的值班时间,接受学生的课间预约和电话预约。


    “应对学生的各种心理困惑,心理教师一般以心理课为基础,在课堂中让学生学会如何调整,少数学生无法解决则预约心理咨询。在咨询中心,心理教师引导学生看到问题,并且从自身寻找力量去解决,而超出能力范围的心理疾病,会与学生及家长及时沟通,建议转介至专业医院进行详细检查治疗。”唐倩云说,“不过,从我跟其他基层学校的同行了解的情况来看,目前基层乡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依旧受限,专职的心理教师会被调去上语文数学课程;有部分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导致心理教育逐渐边缘化。”


    作为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呢?


    “家长确实要反思,不应单方要求孩子优秀,还要时刻传达给孩子一个理念,那就是:不管孩子怎样,父母都是爱他的。如果孩子遇到困难,可以随时来找父母寻求帮助;如果父母解决不了,再一起想办法,让孩子感受到这个家是港湾。”刘彦茹认为。


    “父母要有积极成长型的思维模式。家长要用更科学的教养方式,给予孩子足够的爱、陪伴和支持,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鼓励孩子积极探索和尝试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健康的心理并不是过度保护出来的,而是在探索和尝试中磨炼出来的。”毛敏认为。

    2023-03-28
  • 看薪资还是看前景、专业对口到底重不重要、第一份实习应该从何时开始——求职路上,这些困惑怎么解

    又到了“春招”季,毕业生就业话题持续被社会关注。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稳定之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保障好基本民生。


    202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158万人,这是在去年高校毕业生数量首破千万后的又一新高。与此同时,招工难、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当前,距毕业生离校还有2个多月时间,他们此时都面临什么困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希望得到怎样的帮助与指导?为此,记者梳理出学生们较为关心的几个求职问题,并邀请专业人士为其解答疑惑。


    1.就业最应看重契合度


    学生提问:找工作最应该看重什么?薪资是否是第一标准?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吴秋翔:衡量一份工作好不好,涉及两方面,既包括薪资等收益,也包括个人成长、精神需求、工作环境、职业稳定等等因素。


    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年龄层普遍移至95后、00后,这一群体的思想意识与行为方式愈发显露出“原子化”社会形态的特点,更加以自我为中心,更加注重教育与就业的匹配度、个人精神需求的满足度、亲密关系的融洽度等,这些都不是一份简单的薪酬所能衡量的。


    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学毕业生存在低薪酬预期与高舒适追求之间产生的就业期望分化。有报告显示,2022届毕业生的平均期望月薪比去年下降6%,表明学生愿意降低薪资要求,从而适应就业市场。但毕业生对工作提供的稳定感、工作环境与人际关系的融洽、居住通勤的舒适要求比以往更高,更加希望工作能够符合个人的精神兴趣与舒适追求。从职场新生代90后的就业表现来看,其离职率高于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在社会新闻中也多出现刚入职的年轻人“主动离职”的报道,体现了当前毕业生就业预期与现实工作间的突出矛盾。


    因此,在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中,薪资水平固然重要,但不应该也不再是择业的第一标准。我认为,当前大学生就业最应当看重工作与个人的契合度,这种契合不仅仅单纯地指专业对口,就业对口,更是从人生态度、发展预期、互动环境到生存需要的多维度契合。高契合度的工作能够给个人带来极大获得感,使自己成为工作的“主人”。而低契合度的工作即使薪资待遇很高,也只会让人沦为工作的“机器”,直至支配占据个体的全部生活。当然,每个人对自身契合性要求也存在差异,不可一概而论。


    一是人生态度的契合,即个人的价值观与生活态度是否与工作要求、标准保持一致,特别是个人价值能否在工作中得到实现,个人能否在工作中有精神上的收获感与满足感。二是发展预期的契合,应从长远角度审视工作的意义,注重个人成长性,尤其是自己能否从初次就业中认识社会、积累经验、提升自我,从而实现真正成长。三是互动环境的契合,重点衡量自己的性格、处事方式能否适应所选择的行业、单位、平台、团队,良好的人际互动与环境将使得工作事半功倍。四是生存需要的契合,也就是个人短期内看重哪些物质回报,究竟是争取更高的工资,还是注重职业的隐性福利,如住房、保险、假期等等,关键还是要认清个人的潜在付出与工作的实际价值,列出优先级,切忌贪多,做好权衡取舍。


    2.专业不只是人才“加工厂”


    学生提问:我应该找专业对口的工作吗?如果没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总感觉浪费了这么多年的专业学习。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博士后、讲师寇焜照:谋得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不仅仅避免了“浪费”专业学习,还能成为从校园到职场转型阶段的关键抓手。如能实现专业、职业同个人性情与价值目标的契合,更是今后漫长职业生涯和社会生活的一件幸事。一门专业不仅仅是凭借辛勤学习换来的工作技能,还是一条连接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的纽带,更是塑造自我的精神家园。


    随着教育体系和劳动力市场愈发健全,文凭和求职、专业和职业的相关性也越来越紧密。不知不觉中,“上大学”“选专业”和“找工作”画上了等号,求职顺利与否、薪资体面与否成为衡量学科专业价值的标准。


    但在用“成本收益”的眼光评判专业和职业价值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了学习一门专业、从事某项职业的“人”。专业和职业的关键意义在于:在高度分工的现代社会,劳动者必须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发挥其心智活力,进而实现自身价值。一门合适的专业、一项有意义的事业,定能激励人专注踏实地把事做好,让人从一项项具体工作中获得成长和进步。只有这样,人、专业和工作三者方能实现契合。


    因此,当年轻人纠结“应不应该找专业对口的工作”时,要思考的问题其实是:专业学得开不开心?有没有信心将所学的专业发展为未来事业?求学阶段,学校和家庭应为学生提供一片支持其自主探索专业兴趣的天地,使其尽可能学有所好、学有所成。选择工作岗位时,年轻人还需再度结合专业知识和工作内容进行斟酌:如果只把专业看作敲门砖,就要考虑好今后专业与工作“不对口”的可能挑战。如把专业看作完成工作的基本技能,就还需在发挥专业能力的同时,运用工作岗位的平台继续探寻能力生长点、拓展事业空间。当然,如果有信心、有能力从专业领域出发建立一片值得长久耕耘的事业,就可以称得上找到了人生志业,这定会让人收获一幅充实、幸福而有意义的人生画卷。即便是用“成本收益”的思维来做选择,也要有更长远的眼光,将短期求职同长期发展结合起来、通盘考虑。


    最后,专业说到底还是一种教育,它注定会在潜移默化中给年轻人的性情与思考带来长久影响。学科专业不只是面向社会分工培养专业人才的“加工厂”,学科的根基在于人类面向自然、社会和技术领域所形成的专门知识;学科学习也并不是把具有经济效益的知识“灌”进学生脑袋,而是将经过凝练的生活经验与智慧传承下去,带给学生看待世界的一套思维体系。专业学习还是一种日复一日的训练和熏陶,磨砺习惯性情,传递价值观念。面对漫长而难免坎坷的职业路途,好的专业教育所蕴含的思想智慧和心智历练,将会在风浪中为年轻人送去披荆斩棘的精神动力。


    3.大三大四开始实习时机最合适


    学生提问:我应该怎样看待实习?实习是不是找到好工作的重要因素?


    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栋梁:实习是职业生涯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实习期间,学生能够进入到真实工作环境,了解更多具体职业要求,缩减“真实职场”与“理想职场”的心理差距;能够了解自身职业兴趣、能力与岗位的匹配度,帮助学生更好规划职业发展;还能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所学的知识,为未来做足准备。


    此前,我在做就业指导工作时,经常被学生问道:“大三大四才开始找实习,会不会太迟了?”其实,在我看来,什么时候实习最合适,不能一概而论。有同学认为实习越早越好,也有很多同学会在大二或者更早时寻找实习机会,但低年级学生往往课程较满,学习压力大,平衡学习与实习难度大。另外,低年级学生专业知识掌握不够深入、处理问题能力有限,不利于找到高质量、对口的实习机会。


    而在大三和大四时,学生对专业学习和了解更为深入,掌握了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时间安排也更灵活,这会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更有自信。此外,大三大四学生对于职业规划和目标岗位内容也有了一些思考和探索,可以更有目的地寻找与职业目标相关的实习机会。因此,综合考虑之下,在大三和大四找实习时机相对适合,能更好兼顾学习与实习,为后续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学生们一定要重视实习,这些经历通常被视为找到好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实习,学生可获得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职业经验,提升综合能力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熟悉公司文化和工作流程等等。这些经验和技能,均是未来求职过程中的竞争力,以便从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获得心仪的工作机会。


    在企业招聘时,企业人资会看重拥有丰富实习经验的毕业生,特别是与招聘岗位相关的实习经历。一方面他们会认为具有这些实习经验的求职者,能够更快适应并完成工作任务。另一方面,毕业生拥有与招聘岗位相关的实习经历,招聘者会认为毕业生有意在这个行业深耕,能够长期稳定工作,给公司带来更大效益。


    但需要注意,实习经历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还涉及如专业匹配度、个人综合能力等等因素。因此,在找工作时,学生需将实习经历与其他因素结合起来,并且全面展示自己能力和潜力,才能增加自己找到理想工作的机会。


    4.要力争成为X型人才


    学生提问:如今找到称心的工作不容易,继续深造也很难。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该如何选择?


    同济大学创新创业学院教授许涛:尽管当前经济形势持续好转,但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尤其是2023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再破历史新高。而与此同时,2023年考研报名人数达到474万人,录取率不超过20%,超过300万考研学子落榜。在“就业难”和“考研难”的双重压力下,如何选择成为他们不得不直面的挑战。


    对此,学生首先要理解教育的本质。在奔向未来人生的赛跑中,大学为千万学子提供了公平的机会和起点。对学生来说,学习某一专业或课程的目的不是记诵“事实”或知识,而是获得智慧的启迪和创造性思维习惯的养成:认识世界的自主方式和在这个世界里扮演的独特角色,从而把自己和宇宙万物、人类文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并在创造性、自主性思考的基础上,找到生命的意义,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负责,成为想要成为的人。为此,学生们要从认知和精神的“内卷”和“内耗”中走出来,认识到未来回报丰厚的工作将是人工智能或电脑无法完成的工作。这样的工作需要学生发展创新精神以解决从未遇见的问题或创造全新未来。


    学生还要超越学科限制开展活动。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在颠覆传统的就业市场的同时,也创造了全新的工作机会,没有人能够预测未来将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不论是考研还是就业,都要超越学科专业的限制,发现、发掘自己真正的潜能,跟随自己的热情和兴趣,而不是被暂时的“热点”“热门”所局限。换言之,在专业的选择和学习上,眼光要超越“独木”,看见成片“树林”,不屈从于短期潮流,更不要在“内卷”中把自己封闭在单一知识的牢笼中而成为与社会和时代脱节的“隐士”,而要通过跨学科学习的方式拓展思维、知识和能力的边界,优先学习那些具有生活价值的东西,在好奇心和想象力的驱动下,为未知而学、为未来而学,从而赢得未来的职场竞争。


    学生要力争成为X型人才。鉴于当前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企业需要的是能够快速适应新任务、新挑战且具有工程师思维、商业思维、领导力和团队精神的员工。X型人才是指具备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专业知识或领域能力,同时在知识深度、能力广度和思维创造性程度上能够自我迭代、灵活驾驭、敢于探索的创造力驱动型人才。如对X型产品开发者来说,他们不仅具备产品开发、品牌、用户需求等方面的系统知识和能力,还要对产品和市场趋势具有深刻洞察、独到见解和创新力,能够创造颠覆性产品,引领市场变革。


    当然,关于“就业难”和“考研难”,从来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也没有标准答案,更没有“一劳永逸”“一招制胜”的秘诀。每个大学生都需要在人生和事业竞技场上找到或开创属于自己的赛道,用毅力和持久的热情把人生当作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短跑冲刺。牢记,对卓越的追求终将带来回报。

    2023-03-28
  • 出台“新国门”人才支持和服务办法 北京大兴区人才政策步入2.0时代

    3月3日,北京市大兴区委、区政府联合印发《大兴区“新国门”人才支持和服务办法》,在对原有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人才政策进行整合优化的基础上,提出柔性引才奖励、优秀毕业生引进、高技能人才奖励等新内容,标志着大兴区人才政策进入2.0时代。


    近年来,北京市大兴区调整产业布局和功能定位,发挥各领域人才创新引领作用,以高质量的人才服务助推地区经济发展。


    不断完善政策,为人才解除后顾之忧


    3月24日,当科技日报记者走进位于大兴经济开发区的北人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人智能),该公司科研人员李彦锋正和同事在厂房进行日常检查,只见一排排机器在进行组装和检测作业。


    不过,几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


    “几年前,随着电子阅读设备的普及,出版印刷市场份额日益萎缩。北人智能的主营业务是研发制造印刷装备,因此公司决定向包装行业迅速转型。”李彦锋回忆道。


    2017年,在陕西省渭南市工作了21年、在包装行业拥有丰富经验的李彦锋接到了公司的调令。只身来到北京,经过多年积累,李彦锋和同事开发了多款印刷包装物的胶印印刷机,公司在包装行业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然而,彼时李彦锋与妻子已经两地分居3年。而且因为没有北京户口,住房和孩子教育的问题,像两块大石头,重重地压在他的心头。


    2020年,李彦锋的生活迎来了转机,他入选大兴区“新国门”领军人才。


    根据“新国门”人才政策的规定,领军人才在大兴区可免费承租人才公租房,或享受每月最高2.5万元租房补贴。不仅如此,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各个学段,大兴区还为领军人才适龄子女提供入学服务。


    解除后顾之忧的李彦锋,一心扑在科技创新工作上,并在2021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大兴区不断完善的人才政策,为企业引才、育才提供了多种帮助,从而促进了创新主体的发展。2021年,北人智能年营业收入达到2.7亿元,同比增长15%。


    大兴区委组织部人才科科长唐京川介绍,截至目前,大兴区共评审认定了3批“新国门”领军人才,其中科技创新型人才占领军人才总数的55%,共聚集各领域国家级、市级专家人才以及获得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项专家近150名,累计拨付各类人才奖励和支持资金1.8亿元,为人才的“引育用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除此之外,近年来,大兴区还先后出台了“青年人才十四条”及“繁兴计划”等政策,构建覆盖“三层三类八领域”的人才政策体系,吸引了众多优秀人才。


    提升服务精准化水平,打造创新创业热土


    如今,在大兴,还有许多像李彦锋一样的科技人才,获得了良好的创新创业和生活居住环境。


    为不断提升人才服务的精准化水平,大兴区选取地铁沿线黄金地段高品质房源,分配人才公租房千余套;加大优质中小学校的建设力度,引进清华附中、北京四中、翠微小学等学校49所,为人才提供子女入学专项服务;为人才提供家庭成员就医、文化、体检、日常慰问等多项精细化贴心服务,让人才扎根大兴。


    除此之外,近年来大兴区还高度重视人才创新创业平台搭建,着力优化营商环境,不断释放企业科技创新潜能,全力打造人才创新创业热土。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7月27日,北京市首家“中外合一、多证综办”的出入境一体化综合服务大厅(以下简称综合服务大厅)落户大兴区。该服务大厅为升级改造后的“北京市公安局大兴分局出入境接待大厅”,同时挂牌“大兴区国际人才综合服务中心”。


    记者在综合服务大厅看到,自助取证厅提供24小时全天候服务,全年无休,取证仅需短短10秒,极大地方便公众在非工作时间领取证件。(记者华凌)

    2023-03-27
  • 科学教育当从娃娃开始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如何在为学生课业负担做减法的同时,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笔者认为,这对教育观念的更新与丰富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科学发展的不同时代,教育的内涵显然是不同的。在科学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剥离的背景的今天,一个亟待我们解决的问题或是将长期沿用的尚不完整的教育观念转变为“全称教育观念”,更进一步说,将政府、学校、师生、家庭各方对教育的理解充实为包含科学的更为完整的教育。如此,相应的教育学与教育史、教学法的教科书也应当对科学教育的发展进行更加完善的梳理和呈现。


    对教育观念全称理解需要对教育认知过程的整体理解。尽管一百年前陶行知等教育学者就从先验论转向了经验论,但这一转变在当下教育体系内尚未彻底实现。先验论假定人类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教育的职责就是将这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传授给下一代,它所涵盖的教育内涵与行为都是有限、不完整的。而经验论则并不否认未来一代要有选择地接受前人的文化和知识积累,但认为人类并未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直接探获新知的能力才是教育的完整责任。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正是人类不断探获的新价值、新知识、新技术大大推动了文明的进步。


    包含科学的教育不只是内容范围变得丰富博大,更主要的是内在逻辑、思维方式方法体系、科学精神等质性要素的充实,这可以整体提升受教育者的科学素养,拓宽受教育者视野,提升人的认知与辨别能力,有利于形成更健全的人格。忽视、排拒科学的教育,无法培养出现代社会中心智健全的人,也无法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这也恰是当下我们当解而未能彻底解决的难题。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应从学前教育阶段开始以全称教育观念开展教养。反观当下的教育实践,大部分的教育资源和精力被投入到学习有限的知识和应对选拔性考试中,在尊重并支持个体发展好奇心、求知欲,培养探索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


    总而言之,真正推进科学教育的起点在于确立包含科学的全称教育观念,拓展教育的视野和格局,提升科学教育在整体教育中的权重,打通学生亲近自然、参与社会、探索未知新境的通道,将他们从被挤压的时间、空间中解放出来,给他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方式的机会,创造从幼儿到成年连贯的真理探索体验,不断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学习研究能力,鼓励他们勇敢地探索未发现的新理。当然,在更新观念的基础上,还需同步推进教育管理与评价体制改革。


    (作者:储朝晖,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2023-03-27
  • 花色增至63种 江西农大育出五彩斑斓油菜花

    三月,万物复苏,春风过处,大片金黄的油菜花海随风舞动。也许在人们的印象里,油菜花只有一种颜色——金黄色,但在江西农业大学的试验田里你能看到63种颜色的油菜花。


    “这个‘中国红’是我们今年选育出来的,比以前更红更纯正。”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付东辉教授说,选育出“中国红”是很多研究油菜的团队梦寐以求的目标。


    打破瓶颈,培育油菜花新花色


    3月22日,离江西农业大学的试验田还有段距离,科技日报记者远远望去,连绵的油菜花田似打翻了的调色盘,颜色错落,风里都带着香甜。付东辉带着记者边走边看边聊。“目前,许多地方都开始发展油菜花经济。但是,目前观光型油菜花经济也遇到花色单一这个主要问题。”付东辉说,花色单一容易造成审美疲劳,导致很难产生回头客,严重影响了以油菜花观赏为主题的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我们团队从观光型油菜花研究出发,紧密结合婺源等地油菜花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培育油菜花新花色,开发新的油菜花产品,促进油菜花经济的持续发展。”付东辉介绍,在四川省什邡市李孝楠老师提供的花粉的基础上,他采用将花粉与优良材料杂交、回交和自交等多种选育方法,将不同花色基因重新组合,促使油菜花的花色的种类不断更新。


    付东辉说,今年他们又新选育出7种花色,即:大红、暗极玫红、梅红、肉红、肉玫红、绛紫红、彤红,使油菜花的花色从2022年的56种增加到63种。“像大红和玫红等颜色以前想都没有想过,但随着我们的持续努力,使不可能变成了现实。同时,今年的彩色油菜花具有颜色深、亮度高、色泽艳和性能优的特点,观赏价值全面升级。”付东辉说。


    未来让油菜花开出樱花、桃花之色


    “我们选育的彩色油菜花不仅花色丰富,而且适应能力强。通过选择花色品种、合适的播种时间和相关核心专利技术,我们让彩色油菜花从海南岛开到黑龙江,从广东开到西藏和新疆。”付东辉说,其团队选育的油菜花花期可达1—2个月,并且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开花时间。开彩色花的油菜不仅花有观赏价值,而且兼具榨油功能,菜籽产量高,部分品种的产量在江西每亩可达400斤以上、含油量达44%—53%。


    “此外,彩色油菜花还可以被加工为饼干和化妆品等,相关产品包括桃酥、蛋黄酥、面霜等,可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加种植户收益。”付东辉介绍,江西婺源、陕西汉中、云南罗平、湖北荆州等地的油菜花经济也呈现迅猛发展的趋势,不同花色品种的成功选育,团队与景区进行的推广合作,将促使景区更新旅游产品。随着彩色油菜花的深度开发与利用,并向多元化等方向发展,其也将成为乡村振兴有力的助推器,促进当地经济持续发展。


    下一步,付东辉团队将提高新选育出的花色株系的产量和含油量,增强其抗逆性,并且探索花色变异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以便高效地选育出花色类型更丰富、色泽更好、观赏价值更高、产油量不低于普通油菜的新品种。


    “我们将来的目标是,在不降低产量的情况下,将油菜培养成花色数目最多的园艺植物。让油菜花在不久的将来开出樱花、桃花、梅花、杏花、梨花等花的颜色来。”付东辉充满期待。

    2023-03-25
  • 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擦亮“留学海南”名片

    【长镜头】


    在碧波荡漾的新村潟湖畔,教室里窗明几净,学生们通过讲台前的屏幕,认真聆听外籍专家的远程授课。这个教室拥有专门的智慧课堂系统,能够满足各种数字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即使是坐在角落的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也能够通过教室顶垂下的收音筒,和远在大洋彼岸的专家实现流畅互动。


    这里是坐落在海南省陵水县黎安镇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的公共教学楼,共建有45间类似的智慧教室。未来入驻园区的学子们将在这座教学楼中进行通识课程的学习。


    “尽管现在还是远程授课,将来等园区设施进一步完善,外籍教师过来后,我们这里还是以线下授课为主。”试验区管理局党群工作部工作人员裘坤溥说。


    作为海南自由贸易港11个重点建设园区之一,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自2020年6月正式挂牌以来,以“打造新时代中国教育开放发展新标杆和中外教育交流互鉴的集中展示窗口”为初心使命,全力服务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让学生不出国门就可以享受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资源,实现“学在海南=留学国外”的愿景。


    中国传媒大学是最先进驻试验区的高校之一。在这里,中国传媒大学海南国际学院与英国考文垂大学携手开办人工智能、视觉传达设计等本科和研究生专业,搭建双向海外实践平台,推动学生课程国际化,培养新型传媒人才。


    “感觉像在国外上课一样,我们目前每周课程最多的就是英语,以后公共课也都将是全英语授课。这对我们的外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可以享受到国际教育资源。”中国传媒大学考文垂学院人工智能专业学生雷雨科说。


    据介绍,试验区采用“大共享+小学院”“五互一共”新型办学模式,实现了办学的物理空间共享、课程资源共享和学分互认、师资资源共享,以及管理共商,允许学生“一校入学、多校选课、多地实践、多个学位”。


    现在,这片坐落在海畔湖湾的园区成了教育开放创新的热土。截至目前,试验区已签约国内高校10所、合作外方高校12所,获批6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包括中国传媒大学考文垂学院、电子科技大学格拉斯哥海南学院、北京邮电大学玛丽女王海南学院、北京体育大学阿尔伯塔国际休闲体育与旅游学院4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以及中国传媒大学与英国阿伯泰大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中央民族大学与澳门城市大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2个合作办学项目。


    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管理局副局长王临平介绍,下一步,试验区将从“高”上下功夫,持续引进高质量机构(项目),聚焦国内“双一流”高校和知名境外高校来园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从“新”上下功夫,继续深化“五互一共”教育制度集成创新,推进产学研融合发展制度集成创新,加强“招才引智”工作制度创新;从“量”上下功夫,持续扩大已入驻高校办学规模,力争新增中外合作办学或外方独立办学知名高校2至3所,扩大研究生层次国际留学生培养规模,争取园区在校生总人数在2023年秋季学期突破2000人。

    2023-03-25
  • 宁夏发布“六项计划”力促大学生就业

    2023年宁夏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六项计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今天发布。


    方案聚焦一般院校低收入家庭学生和毕业1年内未找到工作的学生。“六项计划”包括:开展一般院校低收入家庭学生就业帮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创业帮扶计划、大学生就业引航计划、大学生实习“扬帆计划”、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


    方案明确,团宁夏区委将发动各级团组织,从就业观念教育、社会能力培养、岗位供给对接、就业结对帮扶4个层面,构建共青团促进就业工作链条,帮区内高校3000名以上大学生实现就业。


    其中,结对帮扶一般院校低收入家庭学生不少于1000名,招募西部计划志愿者和支持开展创业大学生项目不少于1000个,组织青年成长型企业拓岗招聘毕业生不少于1000名。


    根据方案,实施一般院校低收入家庭学生就业帮扶计划时,由高校团干部结对2023届毕业生,市、县(区)团干部结对2022届毕业生。各高校以2023届毕业生团支部为单位,向院(系)团委推荐需帮扶就业的低收入家庭学生;校、院(系)两级专挂兼职团干部和在团内担任职务的毕业班辅导员,每人结对3-5名2023届低收入家庭毕业生。


    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时,各级团组织严格落实“基层导向、乡村导向”的岗位设置,新招募不少于640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乡村振兴;将西部计划志愿者全员纳入“青马工程”西部计划专项,通过理论培训、岗位实践、个人技能提升等,积极推动志愿者服务期满后扎根当地就业创业。


    落实大学生创业帮扶计划时,面向全区2023届毕业生、毕业两年内的大学生和在校大学生,支持开展至少360个创业大学生项目;深入开展“青农贷”项目,为大学毕业生解决资金难题;为至少200名创业大学毕业生结对青年创业导师,提供辅导;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创业培训课程和创业展示平台,开展产业对接、产品推介等活动。


    在落实大学生就业引航计划期间,组建引航计划宣讲团,邀请基层就业、乡村创业、技能成才等优秀青年代表走进高校,开展主题宣讲活动;每个团支部每学年以引导就业观念、指导职业规划、辅导就业技能为重点,至少开展1-2次主题团日活动。


    在实施大学生实习“扬帆计划”时,积极争取组织、人社等部门支持,联动地方国企、民企等社会资源,广泛募集适合在校大学生的政、企实习岗位;结合“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至少覆盖2300名在校大学生。


    实施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时,市、县(区)团委要摸排审核辖区内街道(乡镇)、社区(村)团组织需求,坚持组织推荐与自愿合作相结合,协同对接高校和地方团组织开展项目结对,原则上周期不少于3个月,高校团支部参与比例不低于50%。(记者焦敏龙)

    2023-03-24
  • 青岛:“零工之家”双向解决用工荒和就业难

    “这两家企业不限学历,可以多留意一下。”“这家贸易公司薪资待遇挺高的,我想去试试!”……


    不久前,在青岛西海岸新区“零工之家”举办的人才专场就业招聘会现场,前来求职的市民们紧盯着电子大屏幕上滚动的企业招聘信息,看到心仪的企业,纷纷拿出手机拍下信息。


    “为了解决当前就业平台分散、信息滞后、维权困难等问题,我们在春节后启用了‘零工之家’。这是一个集信息推介、就业招聘、技能培训、劳动维权、生活服务五大职能于一体的公益性就业服务平台。”青岛西海岸新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李斌边走边给记者介绍起“零工之家”,“这块区域是我们的业务洽谈区,求职者可以在这里和用工单位进行交流洽谈,达成就业意向。”


    在洽谈现场,记者看到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专属招聘“摊位”,摊位上摆放着招聘信息牌,上面详细介绍了企业地址、岗位名称和要求、招聘人数、薪资待遇等具体信息。其中青岛金良专用车辆公司的摊位前围满了人。“今天是我们第二次过来招工,我们公司主要从事手推车、电动车车轮的生产、销售,工作比较简单易上手。目前已经有几十人向我们咨询具体招工信息,有两名求职者已经办理入职手续了。”金良专用车辆公司企业管理部经理韩瑞军说。


    “朋友们,大家把年龄打在公屏上,我把合适的企业告诉你们!”刚走到“零工之家”直播区门口,记者就听到里面工作人员“慷慨激昂”的直播声。走进直播区,两台补光灯高高架起,就业导师韩霞坐在绿幕前,手里举着“请报年龄”的牌子,正通过各大平台直播。


    “直播区设有2个直播间,每周三会有3至4家企业联系我们进行直播带‘岗’。‘零工之家’的8名就业导师会通过循环式直播向观众介绍企业的具体信息,解答大家在求职过程中的疑问,帮助求职者找到合适的岗位。”李斌介绍,“零工之家”首场直播就有17.6万人在线观看,有1700人向企业投递了简历。


    岗位选好了,可是不懂技术怎么办?李斌带领记者来到培训室,只见一套套整齐的焊接器具、仿真宝宝模型、木工工具等陈列在柜子上。


    “我们会定期开展免费技能培训课,课程分为理论和实操两部分。理论课上老师会教授大家安全生产、政策法规等理论知识,实操课则主要面向家政、焊工、木工等行业人员,通过专业技能培训帮助求职者更好地找到工作。”李斌拿起一把焊枪向记者展示,“实操工具种类齐全,像海工、压力容器、高铁等行业的焊接特点和材质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在开展焊工培训时配备了不同种类的焊接工具,实现精准培训。”


    50岁的高和荣一直从事家政工作,以前找活儿都是靠自己四处打听,待遇也不高。有了“零工之家”后,高和荣在这里接触到了花海惠莲家政公司,经过专业培训,他现在的工作地点离家近,每个月的收入也提高到了5000多元。


    记者了解到,像高和荣这样的情况很常见,他们往往在干完一份短期工作后,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去寻找下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而“零工之家”的成立,很大程度上帮助他们解决了“找工难”的问题。


    李斌介绍,凡是能够入驻“零工之家”的企业,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企业资质必须过关。如果求职者在入职后遇到各类劳动问题,还可以到“零工之家”的窗口服务区,这里有六大服务窗口为群众提供法律知识、劳动维权等方面的政策帮助。


    除了线下服务平台,西海岸新区还研发了“智找活”线上招聘求职小程序,包含线上人才市场、产业人才供需通、线上零工之家三大板块。求职者只需点开“线上人才市场”,在搜索栏里输入相关岗位,就会弹出正在招聘的企业信息,还有薪资、地区等分类供进一步筛选。


    “‘零工之家’投入使用以来,已开展多场招聘服务活动,提供就业岗位1.2万余个,达成初步就业意向4400余人。”李斌说,接下来他们将依托镇街再打造8个镇街“零工之家”,辐射带动更多区域人员就业,双向解决用工荒、就业难问题。

    2023-03-24
  • 开拓课堂之外立德树人新场域——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工作推进会侧记

    “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学”。在现今的高校里,传统的班级标签逐步弱化,学生生活的社区日渐成为学生聚集、交流、互动的最经常、最稳定的场所。如何在课堂之外开拓培养时代新人的崭新场景?


    3月21日,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工作推进会在武汉召开。这场由教育部主办,湖北省教育厅、华中科技大学承办的全国性会议,旨在全面总结前阶段建设的成效和经验,部署在全国高校全面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


    自2019年10月以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10所高校,在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率先开展“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一站式”学生社区是基于学生生活园区的地理聚集,发挥高校德育功能,服务学生在课堂之外的成长成才,以共同体理念为联结的学生教育生活成长共同体。截至2022年底,已有1447所高校建立“一站式”学生社区。


    黄色的木板、柔软的座椅、洁净的柜台、汩汩的喷泉、错落的书籍……步入华中科技大学师生服务中心,瞬间被一种“工业风、科技范、书香味、温馨感”所包围。这里不单有25个单位入驻开设的服务窗口,还设置21台自助设备服务,同时引进7大类社会服务。从本科生、研究生自助服务终端,到火车票自助取票机,再到武汉市洪山区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终端,中心线上线下可办理各类事项逾777项,已为师生群众办理各类事项逾80万件次。有学生说,除了去教室上课,其他事情都能在学生社区解决。


    “只有学生在哪儿,我们就在哪儿,才能把育人工作做好。”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孙浩说。学校构建起“一站式”学生社区“1+3+13”的三级架构,设置了1个学生公共服务中心,东苑、西苑、北苑3个园区服务站,13个学院社区驿站。学校共有100多间学生寝室,由各学院学工办入驻办公,学生党团组织等一并入驻。在这里,各学院党委副书记和全体辅导员全部入驻社区驿站办公,并且已经坚持37年。


    “我自己年级的学生,在荟七的大概八十多位。”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辅导员胡学谦,是荟园七栋的入住辅导员之一。在他寝室的白色画板上,工工整整地写着第六周工作内容,涵盖党建、志愿服务以及文体比赛日程。一旁,还画着一个足球战术示意图。“无交往不青春,无体育不青春。我喜欢踢足球,平时和同学们也时常一起踢踢球、聊聊天、谈谈心。”胡学谦说道。


    到每个学生身边,做学生的身边人,更做学生的知心人。在湖北高校,4.1万余名校院领导、专任教师、心理教师等入驻社区,近5000名辅导员全时入住学生宿舍,引导2.4万名学生骨干参与社区管理。


    湖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周静介绍,目前,全省93.8%高校完成“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社区总占地面积1422万平方米,覆盖学生宿舍33万余间,育人质效稳步提升。


    会上,湖北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苏州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围绕“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作了交流发言。记者从会上获悉,到2022年底,7.6万名校院党政干部队伍深入社区,14.6万名专兼职辅导员在学生社区办公或住宿,8800余名心理健康教育力量入驻社区,17.3万名专业教师担任社区学业导师,与学生同吃、同住、同生活,24小时为学生护航。


    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湖北省副省长张文彤出席会议。


    翁铁慧强调,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高校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符合教育改革发展方向,实践证明行之有效。要明确目标任务,确保“一站式”学生社区落到实处,富有实效。要扛起工作责任,加快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应建尽建,早日实现全面覆盖。


    张文彤表示,湖北将贯彻落实教育部工作部署和本次会议精神,认真学习兄弟省市经验做法,进一步聚力体制机制创新、数字赋能思政、工作模式创新,持续深化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共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迈上新台阶、取得新进步。


    与会代表纷纷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凸显社区建设“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工作导向,要在党建引领上更加有力,在思想引领上更加用情,在服务管理上更加用心,更好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2023-03-23
  • 北京教育系统关工委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召开

    本报北京3月22日电(记者李林宝)21日,北京教育系统关工委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参加大会并讲话。大会表彰了北京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最美五老”。来自教育部、北京市的相关负责人,北京市各高校、各区、各职业院校相关负责人,以及“最美五老”代表等300余人参加会议。30年来,北京教育系统各级关工委坚持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作出了贡献。

    2023-03-23
  • 激活农村素质教育发展新动能

    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村素质教育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支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党和国家对农村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精准支持,财政性教育投入持续向农村倾斜,农村办学条件显著改善,乡村教师队伍得以壮大且配置日趋合理,教学信息化、网络化水平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受诸多因素影响,我国教育的城乡、区域差距仍然存在。


    2021年7月,中央适时出台义务教育“双减”政策,为构建良好教育生态、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带来机遇。在这一背景下,农村素质教育建设面临新挑战:“双减”政策出台后,城市学校可以通过课后服务时段拓展学生素质,而农村学校的课后服务能力相对有限、形式单一,加上校外非学科类培训资源相对缺乏、农村家庭文化环境不够理想,素质教育的城乡差距或将进一步拉大。此外,农村素质教育还存在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随着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推进,教学设施现代化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一些条件较好的农村学校也建起了“新三室”,即微机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但这些设施的使用率并不高,有的甚至沦为摆设。究其原因,一方面,应试教育观念还需转变,素质课程开不齐或者课时被压缩的情况较为普遍。另一方面,艺术、体育、信息技术等“副科”教师较为缺乏,以致体育课“随处放羊”,音乐课“唱歌走样”,美术课“欣赏欣赏”。而如果单纯“复刻”城市教育模式,又会湮没独特的乡土元素和地域特色,加剧农村学生对乡土社会的疏离感,因此,农村素质教育还需防止“去乡土化”的问题。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面对“双减”政策下的新形势,农村素质教育亟待加快变革。


    首先,在变革路径上,要与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的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在持续优化农村办学条件基础上,将农村素质教育与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有效衔接起来,筑牢乡村文化根基、提升乡土实践素养。通过完善顶层设计,调整素质教育资源供给,构建城乡间、区域间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着力缩小区域、城乡间差距;同时,通过政策倾斜,鼓励更多社会力量支持乡村素质教育。


    其次,在变革内容上,积极探索与乡土情境相适应的农村素质教育新模式。应围绕农村青少年发展需要,把具有高迁移性的核心素养作为农村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和主要内容。强化对教师的专业培训,鼓励一线教师将实践教育融入课堂。实施“在地化”教育,扎根乡土社会,利用本地资源支撑素质教育持续开展,教育内容要符合农村青少年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着力培养农村青少年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最后,在变革机制上,应通过优化制度设计激活农村素质教育发展新动能。整合教育评价各要素,建立适应乡村建设需要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探索多主体参与的评价机制,从根本上转变应试教育观念和模式。进一步完善农村教师薪酬补偿机制,全面保障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和福利水平。继续扩大农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规模,合理分流公费师范生。除了继续贯彻实施好“县管校聘”“特岗计划”“银龄讲学计划”等政策外,还应鼓励地方在城乡教育资源流动模式方面大胆创新,如浙江省颁布了《关于新时代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在推进城镇素质教育资源下沉,优化城乡教育共同体资源结构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此外,强化数字赋能,加快数字化教育资源库、网络课程开放平台建设,进一步优化农村素质教育资源配置,更好满足人民对优质均衡教育的期盼。


    (作者:刘晓峰,系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副院长)

    2023-03-22
  • 去年发放国家助学贷款超五百亿元

    银保监会2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金融业不断提升特殊群体金融服务获得感,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支持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全年国家助学贷款累计发放569亿元,发放591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32.3%和10.9%。


    数据显示,2022年,银行机构办理免除国家助学贷款利息19.3亿元,惠及贷款学生374万人,全年为10.3万名贷款学生办理贷款延期近6亿元。


    金融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积极成效。全年脱贫人口小额信贷累计发放933.5亿元,同比增长24%。截至2022年末,脱贫人口小额信贷余额1824亿元,支持脱贫户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433.3万户。


    与此同时,金融机构着力做好对脱贫地区,特别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金融支持工作,加快补齐发展短板。截至2022年末,脱贫地区各项贷款余额10.7万亿元,同比增加1.38万亿元;重点帮扶县各项贷款余额1.64万亿元,同比增长14.7%,高于全国贷款增速4.1个百分点。全年脱贫地区农业保险保额1.46万亿元,同比增长6%,支付赔款204亿元,同比增长8.7%。(记者温源)

    2023-03-22

  • 首 页  上一页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