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座城市的“大思政课”探索

    3月16日,在东华大学锦绣会堂,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90后”思政课教师刘盼红带来了一堂“热气腾腾”的思政公开课,把最新的国际大事搬到课堂,帮助学生们在鲜活的现实中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何以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伴随课堂展示,当天,上海市“大思政课”建设重点试验区(松江区)、重点试验高校(东华大学)携手启动松江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展示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4周年以来,上海正通过探索实践,深化“大思政课”综合改革,逐步打造“新思想概论课+专论课+个论课+中国系列课程”课程群体系。目前,“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已实现全市高校全覆盖。


    立体建构课程群


    立足教学主阵地,把牢课堂主渠道,上海高校瞄准“大思政课”建设集中发力,系统推进课程群建设。


    3月14日下午,上海高校“开学第一堂思政课”集体备课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提升行动展示活动在华东理工大学举行。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闵辉介绍,上海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稳步提升,教学方法不断创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去年,上海入选教育部“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上海首批建设的5家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全部进入A类行列。


    复旦大学建成全国首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并在教育部课建设推进会上,面向全国2000余家高校交流课程建设经验。复旦大学李冉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陈锡喜教授、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党委书记郭庆松领衔主持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入选上海思政课“金课”。


    一校一特色。围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不断升级“中国系列”课程。“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已实现全市高校全覆盖,开设成熟课程100余门,每校至少开设一门。东华大学“锦绣中国”、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智慧”、上海体育大学“国乒荣耀”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力推名师和“金课”


    在上海海事大学,陈宇里教授团队的《中国航海史》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校园“网红课”。特别是他们在网络平台上现场直播的教学船授课,浏览量超千万。授课团队中,不仅有8名校内教师,还有5名船长和轮机长,包括中国航运界十大杰出女性荣誉称号的获得者,以及驾驶“雪龙”号参加国家极地科考活动的实践者。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记者了解到,2022年上海高校思政课质量提升行动中,围绕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新媒体应用、实践教学等主题,设立十大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同时,选树一批高校思政课教学名师,构建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揭牌新一轮25个上海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评选10门课程入选上海高校思政课“金课”,39个案例入选上海高校思政课精彩案例。


    既发挥工作多年的老教师作用,也关注初涉教坛的“青椒”新秀,2019年以来,上海先后举办3届思政课教师教学大比武,营造尊重三尺讲台、钻研教学艺术、投身课堂改革的良好氛围。上海还着力打造思政课教师培养“孵化器”“蓄水池”,建设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师名师工作室。目前,在复旦大学李冉工作室、上海交通大学施索华工作室、华东师范大学王建新工作室3个全国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的领衔下,上海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形成雁群效应。名师工作室覆盖本科专科,公办民办各类型高校,在不同层次学校思政课教师群体中发挥引领作用,为更多思政课教师的成长创造平台。


    “大课堂”夯实“大思政”


    思政课如何上出理论味道、走进学生心田?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许家烨借助线上问题采集技术对学情进行大数据分析,从学生的困惑出发,引导学生确立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高尚人生追求。


    围绕科学家精神融入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上海交通大学进行探索与实践;围绕数字化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线下有效衔接的混合式教学,华东理工大学进行新探索;上海外国语大学积极尝试“陪练式”教学改革,以区别思政课领域已有的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专题式、分众式等教学改革;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则将工艺美术特色教育和思政教育相结合,丰富实践环节教学形式,打造“知识传授+技艺传承+价值引领”的特色思政课实践教学。


    课堂变大了。上海还在着力推动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高质量内容供给,打造一体化高素质教师队伍,使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为上海思政教育的“亮丽名片”。华东师范大学连续举办四届“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研讨会”,组建跨学科专家研究团队,建构“大课堂”育人模式,增强各学段、学科和领域的研究合力。


    建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重中之重。通过实施“上海高校马学院马学科建设重点支持计划”等专项,上海积极推动高校马院马学科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上海马院建设已实现公办高校全覆盖,一批民办高校建立马院,马学科1级博士点、1级硕士点翻了一番,为思政课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记者了解到,作为全国首批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区、首个在创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区和“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近年来,上海发挥教育部、上海市部市共建机制优势,紧紧围绕立德树人,创新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接下来,上海将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协同,深化思政课建设的评价机制、实践教学、队伍建设等重点领域改革,打造思政课改革创新特色品牌。

    2023-03-21
  • 走,一起去绿水青山里上课

    春回大地,万物更新,一群叽叽喳喳的孩子跃动在上海植物园的盈盈绿意中。


    “我任务卡找得最快!”“我找到的植物最多!”“我是我们组第一个举手发言的!”……手持“九宫格探索任务卡”,孩子们先在自然导师的带领下认识园区中的自然物,又来到附近的社区开启自主探索之旅。短短半天,原来对灌木、蕨类、藤类植物一窍不通的“小毛头”们分享起来竟头头是道。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眼下,青少年自然教育正在各地蓬勃兴起。通过将课堂“搬”进自然中,课本里的绿水耕牛、荷风竹露、麦覆陇黄成为身边风景,一次次科学系统的观察、记录增强了孩子们对自然的认知,更让他们开始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建立自然与人的联结。


    自然教育蓬勃兴起


    三月的一个周末,6岁的北京男孩坤坤和他的9位队友在大地的复苏中感受生命萌动。跟随自然导师的脚步,他们在森林里探秘、观鸟,还进行了独一无二的自然艺术创作。孩子们欢欣不已:“你闻,空气里到处都是小草萌芽的清香!”


    8岁的女孩文文最喜欢的则是“植物园探秘课”:“那里有好多漂亮的花,老师会告诉我们那些花怕不怕热、都喜欢什么!”


    开在绿水青山间的课堂让孩子们雀跃不已。如今,像坤坤、文文父母这样为孩子选择自然教育课程的家长正逐渐增多。相关数据显示,自2019年首届中国自然教育大会召开以来,参与各类自然教育实践的受众年均近千万人次,各类自然教育机构迅速发展至近2万家。


    是什么点燃了家长和孩子们的自然教育热情?


    “我们的下一代是真正的网络原住民。我很怕她在城市的高楼林立中丧失了对自然的感受力。”促使文文妈妈下决心带孩子走进自然的是孩子对于周遭事物的淡漠:“她会问风雨雷电这些自然现象是怎么产生的,但觉得水龙头一打开就哗啦啦流水是理所应当;她知道大熊猫、金丝猴这些课本上的保护动物,却会和同伴嘻嘻哈哈踩死小区里的蚂蚁。”


    这折射出曾一度“去自然化”的城市里“自然缺失症”的蔓延。


    由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提出的这种现象,揭示了当代孩子在电视、电脑、网络游戏、智能手机等高科技包围中,丧失了与自然亲近的本能,导致了一系列心理与行为上的问题,给教育者们带来很大震撼。1990年以来,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做了自然教育的相关尝试,如德国以法律形式规定“必须将教育作为森林公园的一项基本功能”、日本提出“充实青少年野外教育”等。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自然教育有不同的名称。比如环境教育、森林体验、野外教育、户外探索等。概念虽然纷繁,其指向却是一致的,都是呼吁更多人走进自然、认识自然,去认识一朵花、一只鸟,或是几片苔藓,去更深层次地了解生命、建立更好的生活态度。”北京市园林绿化宣传中心主任马红告诉记者。


    而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刘健看来,除了年轻家长对“自然缺失症”的警惕之外,相关政策的完善也为青少年自然教育的爆发式发展提供了空间:“近年来,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以及林草、旅游、教育等各类‘十四五’规划,都对自然教育、自然体验、自然游憩等做出了明确部署。加之‘双减’政策的出台,孩子有了更多自主安排的时间,这些都为自然教育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在与自然的亲近中学会柔软与共情


    春日里的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机盎然。半山腰的油松林经过疏伐变得舒朗透气,野生的多花胡枝子、小叶鼠李、绣线菊等花灌木渐渐冒出了嫩芽。一条由废弃木桩、树皮、石子铺就的800米长的自然观察径镶嵌林间,沿途有“野花大搜索”“护林员小测验”“鸟巢小座”等17个游戏项目,通俗易懂又充满趣味。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的调研显示,游客在此停留的平均时长达到了45分钟。


    “随着生态建设步伐不断加快,2022年北京森林覆盖率已达到44.8%,丰富的生态资源不但为北京市民提供了高品质的绿色生活空间,也为自然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多优质场域。”马红介绍,目前,北京已在200余个城市公园、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和各类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开展自然教育课程及活动。


    蓬勃旺盛的需求催生出种类繁多的自然教育落地形式。


    记者了解到,当前受到家长欢迎的自然教育类课程,有以夏冬令营形式开展的亲子旅行,以农耕实践、植物观察等为主的户外体验课程,还有以博物馆游学等为主的自然知识讲解课程等。活动场地也从动物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拓展到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园、专业营地等场所。


    “中国自然教育目前正处于多方探索、百花争艳的阶段。”红树林基金会秘书长闫保华说。


    这种探索与实践也为青少年带来了更丰富的成长情境。


    参加了一段时间的自然教育实践后,坤坤妈妈明显感觉到,原来横冲直撞的“小霸王”儿子柔软了很多:“虽然经常提醒,但他之前还是会随手乱扔垃圾,时不时揪片树叶。现在不仅自己不这样做了,还会劝说小朋友不要踩疼小草、不要随意捕捉昆虫。”


    “人从自然中来,人的本性就是要触摸大自然,触摸泥土。青少年为什么喜爱自然教育?最直观来说,因为自然教育好玩,有参与感、体验感,容易产生成就感。而在和大自然的互动中,孩子不仅注意力会更加集中,还能收获全方位的成长。”马红介绍,相关调查表明,那些更亲近自然的孩子,更能表现出分享、合作、助人等积极行为品质,同时,他们的情感和行为障碍也更少。


    融合发展是中国自然教育的必由之路


    尽管是自然教育的“忠实拥护者”,但文文妈在帮孩子选择相关课程时还是“踩了不少雷”。


    “培训机构、社区街道、公益组织都在做自然教育,看得我眼花缭乱,也不知道怎么甄别,只好看哪个离得近就去哪个。”文文妈告诉记者,她在“宝妈群”里面也看到过其他家长揭露不正规、不专业的自然教育机构:“交的是自然教育课程的钱,结果就是周末带着小朋友去郊野公园做游戏,问起去过的公园里有什么动植物,孩子竟一无所知,学费不是白交了吗?”


    记者调研发现,在迅猛发展的同时,由于家长相关知识储备不足、行业发展边界缺失、师资不够专业等问题,自然教育机构收费行为不规范、课程注水等问题也屡见不鲜。


    “利益驱使下,确实有一些机构打着‘自然教育’的旗号,干着破坏自然的事情,带孩子捕虫、摘树叶做标本等行为时有发生。”一位资深自然教育从业者告诉记者。


    如何规范好刚刚兴起的自然教育行业,使其进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让家长可以放心选到优质的自然教育课程?这成为当前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


    在马红看来,一堂好的自然教育课程或者活动,应具备资源、受众和媒介三个要素:“资源就是与自然相关的动植物、地质地貌、水体、历史人文等;受众就是具有丰富社会多样性的集合体,分为未成年人、成年人、老年人、亲子家庭、特殊群体等;媒介既可以是自然解说员等有专业背景的人,也可以是牌示系统、自导式路径、出版物、陈列与展陈、多媒体等新技术。进一步提升自然教育质量,既要不断丰富自然教育环境,还要有更完善的设施和解说系统,有更有针对性的课程和活动。”


    刘健认为,中国自然教育的基本问题、价值理念目前尚缺乏普遍共识,亟须提升公众对于自然教育的科学认知:“在很多人眼中,自然教育就是一次乡村游、亲子游或是动植物科普游,因此在自然教育的选择上也偏向于这些形式,但其实更应该注重的是通过人与自然的沟通,帮助儿童形成社会生活有效逻辑思维的教育过程与情感体验。”


    “我们调研发现自然教育从业人员的职业认可度、幸福感很高,但流动性很强,很多人只能在岗1~3年就‘跳槽’了。”闫保华建议,要进一步加强自然教育师资的选、育、留工作。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黄宇则撰文呼吁,融合发展是中国自然教育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需要进一步扩展行业领域,丰富参与主体,创新活动形式,更加紧密地与国家战略需求结合起来,促进自然教育更好发展。”

    2023-03-21
  • 山里娃的“教练团”

    在贵州黔东南的大山深处,一群孩子和一个教练团队,因为羽毛球走到了一起。近两年来,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羽毛球运动的种子在这片苗疆腹地生根发芽。





    在贵州省锦屏县体育运动场羽毛球馆内,教练何剑浩指导胡必鹏握拍技术(3月7日摄)。新华社发(杨晓海摄)


    学球娃有了专业教练


    “移动的时候要注意脚步节奏”“挥拍的时候要注意手腕发力”……在贵州省锦屏县体育运动场的羽毛球馆里,手握球拍的胡必鹏正在接受教练何剑浩的指导,内容包括热身、步伐、握拍、接发球、击球等。





    贵州省锦屏县城关第四小学学生在进行羽毛球训练(3月7日摄)。新华社发(杨晓海摄)


    胡必鹏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敦寨小学的学生,三年前刚接触羽毛球时,因为没人教,他只能与小伙伴互相切磋,进步很慢。跟着教练学习一年多后,他的技术水平大幅提升,在不久前当地举办的一次比赛中夺得单打第一名。


    “自己学和教练教完全不一样。”他说,“比如学会正确的步伐和挥拍方法后,整个人打起球来比过去轻松很多,说明专业训练很重要。”


    胡必鹏口中的“教练”其实是一个6人团队,他们主要为锦屏县城关四小、敦寨小学等四所县里的学校提供公益性羽毛球教学服务,覆盖上万名学生。


    “我们主要利用体育课给学生开展羽毛球教学。”何剑浩说,除此之外,他们还在周末和寒暑假提供课外培训。


    锦屏县城关四小有2000多名学生,在学校体育课上,随处可见孩子们挥舞球拍、跟教练学球的身影。校长徐钟山说,专业教练的服务既推动了学校羽毛球运动的发展,又相应地提升了竞技水平。





    在贵州省锦屏县城关第四小学,教练员指导学生进行羽毛球训练(3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杨晓海摄)


    千里缘分“一羽牵”


    作为教练团负责人,何剑浩此前是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羽毛球协会副会长,他说团队在锦屏的使命是“推广羽毛球运动,挖掘和培养羽毛球后备人才”。


    锦屏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现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2017年通过招商引资把羽毛球制造商贵州亚狮龙引进落地后,陆续发展了羽毛球球拍生产及羽毛球赛事举办等关联产业。


    三年前,在亚狮龙的牵线下,前国手王睁茗带队到锦屏进行羽毛球运动推广和后备人才培养合作考察。何剑浩说:“考察时我们发现,锦屏人特别喜欢打羽毛球,却因为缺少专业教练指导,整体水平不高。”考察团随后决定与锦屏合作,为当地提供专业服务。





    在贵州省锦屏县体育运动场羽毛球馆举行的2022年贵州省羽毛球优秀后备人才训练营中,前国手王睁茗(前)向参加培训的教练员演示羽毛球技术要领(2022年8月26日摄)。新华社发(杨晓海摄)


    2021年5月,“王睁茗羽毛球学校”在锦屏县城关四小挂牌成立,何剑浩等6名广东教练被派到锦屏开展校园教学及赛事筹办等具体工作。王睁茗会在工作之余,从深圳赶到锦屏参加羽毛球活动并开展教学培训。


    服务过程中,教练们还主动帮助当地体育老师提升教学水平。“刚到锦屏不久,我们就为当地40多名体育老师举办了为期两个月的羽毛球专项培训。”何剑浩说,他们同时还通过课外教学开展羽毛球教练员和裁判员的培训工作。


    如今,这个教练团已将羽毛球学校的项目推广到了黔东南的榕江县和黎平县。何剑浩介绍,目前州里还有两三个县有意合作。





    贵州省锦屏县城关第四小学学生在进行羽毛球训练(3月7日摄)。新华社发(杨晓海摄)


    以赛促练强竞技


    在合作县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教练团也在考虑制定更加丰富的赛事体系,通过搭建更多比赛平台来提升学生们的竞技水平。


    何剑浩表示,比赛是检验训练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提升运动员技战术和心理水平的最重要的途径。


    “之前我教的一位学生球打得不错,却在刚开始参加比赛时被比自己差很多的对手打败,原因正是紧张。”他说,积累多次参赛经验后,这名学生的实力才慢慢发挥出来,在之后的多次比赛中取得了不错的名次。


    锦屏县体育中心主任付厚华介绍,过去两年,锦屏连续举办黔东南州“锦屏亚狮龙杯”青少年羽毛球锦标赛,吸引了全州绝大部分市县的300多名青少年运动员参赛,赛事成为培养羽毛球后备人才的重要平台。





    运动员在贵州省锦屏县体育运动场羽毛球馆参加2021年“锦屏亚狮龙杯”羽毛球赛(2021年5月2日摄)。新华社发(杨晓海摄)


    “今年2月,我们联合榕江、黎平举办了一个‘三县巡回赛’,让六所‘王睁茗羽毛球学校’的学生展开较量。”何剑浩说,教练团计划在现有赛事的基础上,联合更多的合作县份,打造更具针对性和更大规模的巡回赛事。


    当地学生对此充满期待。锦屏县城关四小二年级学生姜启源只学了两年羽毛球,却已在训练中展露出天赋。他说:“我想多参加比赛,通过比赛不断提高技术,争取以后做一名羽毛球运动员。”


    同校的龙则灵则希望参加更高水平的比赛。“之前参加县里举办的羽毛球比赛,我已经拿过两届单打冠军。我还想参加更高水平的比赛,更好地磨炼技术,拿更多冠军。”他说。

    2023-03-20
  • 2023年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春季专场启动

    新华社北京3月19日电(记者姜琳、刘巍巍)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办的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春季专场活动于3月19日启动。活动将持续到5月26日,面向2023届及往届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广泛动员各类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参与,灵活、密集组织各种规模的专业化、精准化、定制式现场招聘会。


    据人社部所属全国人才流动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活动将重点发动企业进校园招聘;同时在高校集中、毕业生数量多、就业压力大的城市以及中西部地区,举办跨区域巡回招聘会,为当地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此外还会陆续推出行业性、区域性线上专场招聘,多频次举办直播带岗、企业云宣讲等活动。


    3月19日至29日首期专场推出67场特色服务活动,包括19场线下专场招聘会,8场跨区域巡回招聘会,制造业、医药卫生、互联网、电力新能源、跨境电商、海南自贸区等26场不同行业、区域线上专场招聘会,9场直播带岗活动以及4场就业指导直播和1场政策宣讲直播。


    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可通过中国国家人才网大中城市联合招聘活动主会场页面(http://dzcs.newjobs.com.cn/),查询相关信息并参与各类专场服务活动。

    2023-03-20
  • 云南多措并举引才用才留才 去年以来为高层次人才解决实际问题125个

    本报昆明3月16日电(记者杨文明)云南省紧盯人才政策落地难、见效难问题,全面推行“兴滇惠才卡”,为33类高层次人才提供26项服务。截至目前,云南省共发放“兴滇惠才卡”4157张,组织培训高层次人才4348人。


    据介绍,云南省建立人才工作问题、需求、建议“三个清单”,实行专人负责、销号管理,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2022年以来,共为高层次人才解决实际问题125个;针对一些省属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反映的人才引进难、作用发挥难、成果转化难等问题,实行高层次人才联名推荐引进人才、柔性引进人才、“一事一议”支持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企业自主认定高层次人才等政策措施,推出针对性强的试点举措。


    此外,为推动政策落地落实,云南省委人才办组织开展省级人才政策进高校、进科研院所、进医疗卫生机构、进企业、进开发区5个专场活动,组织人才集中单位主要负责人和高层次人才代表开展线下宣讲,其他相关人员线上参会,宣讲覆盖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及623家人才集中单位。

    2023-03-17
  • 中央精减编制 对地方释放了哪些信号

    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出:要统一按照5%的比例精减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人员编制。此次的精减并非缩减人员编制的绝对数量,而是在编制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对人员编制的分布进行结构性调整,主要目的在于优化部门间的人员编制配置,将力量集中部署在重要领域,有效提升人员编制管理机制的灵活性。


    国家方案为地方精减人员编制释放了明确信号。遵循以往政府机构改革逻辑,地方各级政府将根据国家方案制定本级改革方案。国家方案会对地方改革产生较为显著的示范效应。


    对于地方来说,此次精减人员编制机遇与挑战并存。5%的比例看似不高,但依然会给具体部门带来较大影响。有些部门存在人浮于事、懒政怠政的问题,这次精减会带来“挤水”效应,有助于整体缩减冗员。


    对于工作量比较饱满的部门和领域,精减编制对部门履职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精减人员编制可能成为地方深化改革的动力。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常常将人员编制不足作为工作负担重、改革推进慢的主要理由。实际上,旧有的业务流程效率较低、部门间协作和沟通机制畅通度不高、数字化改革尚未落到实处等,更可能是影响政府提升效能的深层次原因。精减人员编制会倒逼政府创新,改革工作方式,推进部门内职能重组和业务流程优化,并深入研究行政管理领域新技术替代人工作业的应用空间及前景,实现政府履职方式的迭代升级。


    统一按比例精减并不意味着所有部门的人员编制都会缩减。有的部门可能在统一按比例精减后,获得增量再投放。这取决于部门实际工作的重要程度。


    收回的编制如何分配,成为下阶段改革的看点。国家改革方案明确指出,收回的编制将投放给重点领域和重要工作。那么,如何判定重点领域和重点工作?这一过程中,央地权责又如何划分?


    从国家方案可以看出两条可能性路径。一种是国家整体性改革重点,需要全国一盘棋,统筹谋划。比如,此次国家方案提出对多个金融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收归行政编制,统一纳入国家公务员队伍,这将直接指导地方推进金融管理部门改革。自上而下的规范管理需要新增人员编制予以保障。此外,举国体制的阶段性重点改革也可能被投入更多人员编制。


    另一种是将人员编制配置到地方差异化的改革重点领域。因地制宜一直是我国推进改革遵循的基本原则。现阶段,我国地域间仍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意味着不同地方的改革重心和重点工作会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沿海资源禀赋充裕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阶段性改革重点会存在差异,地方战略性产业部署也会存在不同。依改革重心和重要工作制定回收编制再分配方案,强化了地方政府对本级人员编制的统筹能力。对地方政府来说,人员编制精减如能顺畅配合改革重点,精准发力,将会有效赋能重要工作,集中力量办大事。


    国家方案为地方改革的制度设计留出了较多创新空间。地方可以通过回收编制构建动态调整机制,在不同部门、领域、行政层级之间进行再分配。当阶段性改革任务完成,改革重心发生调整,人员编制可进行动态迁移,配置到新的重点工作领域。同时,地方也可探索“可上可下”的分配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将编制下沉到基层,或是回收到上级统筹部署,有效提升工作力量部署的灵活性。


    动态调整机制下,地方还可探索更多激励机制。在适宜的领域,可以把部分收回的编制配置给锐意改革、推陈出新、需要更多人员编制投入的重点领域,鼓励创新和实干。与此同时,要在机构编制法定化的框架下推进改革,强化监督机制,规范地方对回收编制的配置与使用,确保精减后收回的人员编制流向最需要的领域。


    张楠迪扬(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2023-03-17
  • 华科大“一站式社区”打通思政育人最后一公里 学校即社区 社区成课堂

    从一名迷茫的大一新生,到成为湖北省唯一荣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的大学生,华中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华科大”)电气学院硕士研究生刘昶至今清晰地记得7年前第一次走进紫菘社区科创园看到那一整面奖杯墙时的心潮澎湃,也更加感念母校浓厚的科创氛围,让他从中汲取了更多的力量。


    “学校把科创园搬到了宿舍楼里,让我们随时随地都有做研究、开研讨会的条件。”在准备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4年里,刘昶和几名队友在宿舍楼里的科创园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最终在该竞赛中一举夺魁,并收获了珍贵的友情。


    把科创园搬到宿舍楼里,是华科大建设“一站式社区”的缩影。该校通过构建“学校、片区、楼栋”三级育人空间布局,建成了有思政引领、有学校特色、贴近学生需求的“一站式”学生社区。


    在校内,面向全体师生建设了“一站式”师生服务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创新创业中心,提升学校服务治理能力,解决学生共性问题;在片区,学校在各个学生社区建设学生活动综合体,引入党团建设、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等专业力量;在楼栋,全校45个学生寝室楼栋建设了230余间学生活动室,学生“足不出舍”就能搞科创、做学问、锻炼身体。


    “过去办理离校手续要跑好几个部门盖几个章,现在只需线上填1张表、盖1个章,很方便。”华科大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2018级毕业生刘晨霄说。


    华科大推行“一站式服务”,学生通过线上线下师生服务大厅5分钟内就能解决日常需办理的诸多事项,线上线下一体可办理各类事项达到777项。


    一方小天地,却有大作为。华科大把学生社区打造成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思政工作的重要阵地,社区里配备了科创、文体、思政、自习等各种活动中心,让学生拥有更丰富的学习文娱生活,建成先锋型、学习型、平安型、美丽型、活力型“五型社区”,让社区成为学生的“教育实践大课堂”,实现全面发展。


    学在华科大,校区就是社区,社区就是课堂。该校在社区建设“学业发展多功能室”、在宿舍建设“学业发展室”,成立校院两级“学业发展支持中心”,教师班主任、思政辅导员、优秀学子3支学业导师队伍进驻社区,组织“班导开放日”“师生茶座”等品牌活动,建设“学习社区”。


    有一次,该校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2018级本科生马环因大学物理这门课挂科趴在桌子上哭了起来,舍友安慰他说:“听说最近每周五晚在学院公用房有‘大物’微课堂,是同专业的一个学长讲课,你要不去听一听?”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马环去听了一节课。学长讲的进度不快、通俗易懂,他坚持听完了一个学期,顺利通过重修考试,成绩突飞猛进,还得以继续深造。这个学期,看到微课堂“小老师”招聘的通知,他马上报了名,“要把自己获得的力量传递给更多人”。


    平日里,会有教授做客社区“师生茶座”活动与学生交流,有辅导员到学生宿舍指导学业规划,还有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等优秀学生开展“每日一题”“助教在线”等活动,为同学们答疑解惑。


    在华科大各个宿舍楼栋里,有近200名辅导员在“社区学工组办公室”办公,与学生“同吃同住”,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地点搬到社区、搬到一线。社区设有学生党员服务队,每个楼栋建有党员活动室,实行院系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挂职锻炼制度,将学生党建工作覆盖每个宿舍。


    2022年,在紫菘学生社区举行“党的二十大报告100题”问答活动的当天,党的二十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元元来到学生社区,向师生们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很受学生欢迎。


    在学生社区,只要提前申请,就能快捷地使用距离最近的活动室,方便学生组织班级活动。


    一草一木兼具育人功能,一步一景讲述育人故事。学校组织人文素质讲座,让学生与大师、学者对话交流,实现课内与课外互补、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生动局面,把浓郁校园文化传播到一线,28年来共举办2449场。


    华科大新闻学院2019级本科生曹旭晨记得,大一刚到学校报到时,面对偌大的校园,她有些手足无措。当她拿着地图四处张望时,一名穿着红色志愿者马甲的学姐朝她走来,询问她是哪个院系的,并给她带路,帮她搬行李,为她介绍校园里的各种设施。后来曹旭晨也成为党员先锋队的一员,主动帮助刚入校的新生,“刚进校时,学兄学姐是我的领路人,如今我也成了为别人点灯的人,这是一种传承”。

    2023-03-16
  • 教育部:多措并举打好就业指导和贴心帮扶“组合拳”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近日,各地教育部门和各高校持续加强对重点群体毕业生的关心关爱,多措并举打好就业指导和贴心帮扶“组合拳”,为高校毕业生的求职之路护航。


    就业困难帮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的重要内容。据了解,教育系统建立健全就业帮扶机制,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发动高校和院系领导班子成员、就业指导教师、班主任、专任教师、辅导员等深度参与。


    河南省印发通知,要求各高校党委班子推动落实重点群体分院系包干责任制,就业部门加强过程化管理和“一人一档”台账式管理,院系实行分班级责任制,帮扶人按照要求开展“一对一”帮扶。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对重点群体毕业生实行就业“结对帮扶”制度,校领导结对3人,中层干部结对2人,科级干部结对1人,助力重点群体毕业生顺利就业。中南大学调动本科班导师、研究生导师以及专任教师,齐心协力做好重点群体毕业生就业服务。


    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的毕业生求职意愿强,但部分毕业生存在求职信心和技能不足、求职经济压力大等困难,教育部、财政部从2021年起实施“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宏志助航计划”,通过分布在全国各地的135家培训基地,面向重点毕业生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培训。


    此外,聚焦学生实际困难,各地各高校持续提供“有温度”“不断线”的就业关心和帮扶。北京科技大学为求职困难学生发放就业补贴,同时开展“三个一”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至少修改一次简历,进行一次深度谈话,推荐3个以上岗位。武汉理工大学举办“2023年低收入家庭毕业生就业专场双选会”,截至3月13日,提供岗位信息2.2万余条,4000余名毕业生参加。


    当前,教育系统正在推进开展2023届高校毕业生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并把开展“宏志助航”重点群体帮扶行动作为重点内容。高校正全力做好暖心帮扶各项工作,提供更多岗位对接机会,助力毕业生尽早实现就业。

    2023-03-16
  • 幼有所育,托起幸福童年(新时代画卷)

    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多渠道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构建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一系列政策举措的落地落细,让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不断减轻。一组组数据也印证了近年来幼有所育取得的跨越式发展:2021年,我国支持建设了6.1万个普惠托位;全国普惠性幼儿园达24.5万所,占幼儿园总量的83%;全国幼儿园园长和专任教师总数超过350万人,基本达到“两教一保”的配备标准……人民群众对幼有所育有了更真切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实现幼有所育,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心愿。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项改革稳步推进、配套措施不断完善,学前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幼有所育取得历史性成就。


    幼有所育关系亿万儿童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和谐,关系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期待祖国的花朵在阳光下绽放出最美的笑容。

    2023-03-15
  • 让教育回归“爱”的本质 一所城郊小学的“实在”教育

    来自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实验小学分校的一组数据,让人改变了“农村娃更愿意进城读书”的刻板印象。


    作为一所距市区5公里的城郊学校,在其成立的6年半时间里,学生数量从200多人增至1049人,班级从7个增至19个,任课教师从15人增至48人,其中80%的教师是90后。该校部分科目的教学成绩在临夏市实验小学的3个校区中居于前列。


    除了不断上涨的数据,该校校长张海安了解到,有毕业生在市区中学考年级第一,还有学生得了市级演讲比赛的一等奖。


    周边甘费村的村民不再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市区读书,从毗邻的东乡族自治县、临夏县、和政县等地来临夏市务工的劳务人员也有了更经济、便捷的教育选择。


    张海安说,近些年,临夏州各级党委政府把教育作为最大民生工作来抓,学校办学软硬件条件不断提升,学校把“以德育爱、以智育爱、以美育爱、以爱育爱”作为教育理念,迎来了较快的发展。


    青年教师赵琼已来校6年,在她看来,“爱”是学校办学的内核,“实在”是学校办好的关键。


    临夏市实验小学分校占地面积不大,操场刚翻修,一栋教学楼还在施工阶段。在主教学楼的一楼大厅,学校布置了图书角,靠墙摆放着彩色矮凳;楼道是孩子们美术作品的“展览室”;各个班级按不同主题布置了文化墙,格外温馨。


    张海安和两名教师共用办公室,一下课,大伙儿都喜欢聚在这儿,谈教学、谈生活,学生也常来,气氛融洽。


    一年级语文组的几位青年教师就拼音“o”的发音,跑来向张海安请教。即便是全校“资历最老”的语文教师,张海安也没法下定论。他们讨论了很久,又多方查询资料,最终决定按教育主管部门每年下发的教学标准,教孩子读念“欧”,但“o”与声母“b、p、m、f”拼读时,还是读“窝”。怕孩子们理解不了,他们商量出一套解释方案——“两个发音,就像大名、小名,场合变了,名字的叫法就变了”。


    类似的讨论每天都有。数学教师上课时,会用故事切题;担任音体美课程的专职教师琢磨着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融为一体。


    英语是不少西部小学的教学“短板”。英语教师赵琼从提升孩子们的兴趣入手,要求他们抽时间去看英语电影、动画片。她还利用每周一个半小时的社团课,从中外童话故事中选取经典片段,给孩子们排练英语情景剧。


    一段时间下来,赵琼发现,原本不敢说英语的农村孩子在早读课上张大了嘴巴。一个怯生生的、和外婆一起生活的留守孩子主动申请当英语早读的“小小班长”,嗓门儿格外高。


    课堂以外,该校全力推进“五育融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目前,已成立18个社团。


    负责社团工作的教师张昌龙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社团按不同年级学生的成长特点设置——1年级学生上算盘课,强化他们对数字的概念;2年级学生用黏土包包子、捏饺子,锻炼动手能力;3-6年级学生的选择更多,有七巧板、跳绳、篮球、啦啦操等,学生按个人喜好选择,提升审美、强健体魄。


    社团没有什么高档的教具,老师都是本校的。每个社团由两位教师负责,1人主讲、1人管理。张昌龙说,他没做任何动员工作,老师们都愿意奉献,上课也不糊弄。比如,负责十字绣社团的老师考虑到学校超1/3的孩子是少数民族,就带着大家绣国旗、民族服饰,培养孩子们的民族认同感。


    张昌龙大学学的是舞蹈,他说,通过跳舞,他和孩子们打成一片。看到一些胆小害羞的孩子变得积极向上,很有成就感。


    学校每年还会举办少儿艺术节、经典诵读活动以及周边红色基地的研学活动,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


    这份认真,同样被带到班级管理中。左灵芝是该校六年级2班的班主任,课下,孩子们爱叫她“老大”,她也爱和孩子们玩在一起。


    冬天下大雪,教室里孩子们上着课,心思跑到了操场上,她干脆“叫停”课堂,带着大家打雪仗;春天,惠风和畅,她领着孩子们去操场放风筝;班上有63名学生,不少学生的家长外出务工,她加了每位家长的微信,不定期联络。


    孩子们用信任回馈左灵芝。近期,班上一个孩子有点失眠,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向左灵芝求助。左灵芝找家长沟通、找医生咨询,在当地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调研活动中,她主动要求增加“心理疏导”的相关内容。


    实实在在,不避讳问题;实实在在,利用好一切可利用资源。这所城郊小学的教师正努力让教育回归“爱”的本质。


    这也感染着新教师们。95后英语教师马小梅入职两年,是赵琼“青蓝结对”的“徒弟”。她记得,赵琼第一次听完她讲课,没任何客套,提了很多建议。她听进去了,抠发音、练板书、学前辈讲课的台风,铆着劲儿提高自己。


    去年,马小梅在学校年度考核中获评“优秀”,奖品是床单、枕套、被套等。这让她忍俊不禁,也让她更喜欢这所学校“实在”的氛围。她说,自己会像其他教师一样,实实在在教书、实实在在育人,实实在在成长。

    2023-03-15
  • 加强托育服务 为年轻家长缓解后顾之忧

    “0至3岁托育服务质量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在个体成长的关键期,提供适宜的养育与教育支持,能为儿童终身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北京市北海幼儿园园长柳茹委员,带来了有关“加强0至3岁托育服务”的提案。


    当前,我国托育服务处于什么状况?政府和社会各界该如何更好地帮助年轻人解除带娃的后顾之忧?记者就此采访了几位代表委员。


    政府统筹整合社会多种力量共同参与


    据柳茹委员介绍,3岁以前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迅速,“生命最初的1000天”对一个人的脑神经和其他机能的发育十分重要。我国现有0至3岁婴幼儿4200万左右。近年来,政府鼓励多元主体提供0至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但在各类早期教育机构中这类儿童的实际入托率不足5%。


    “现阶段,家庭承担着主要养育压力,工作与育儿冲突逐渐凸显,对托育服务需求强烈。”柳茹委员说。


    “我国现有的托育机构中,部分存在收费不合理、教育质量不达标、从业人员专业技能不足等问题。”柳茹委员分析,一方面,虽然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专门针对0至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的专项政策,但贯彻落实还有待加强;另一方面,托育机构教师专业性不强,科学的婴幼儿托育知识与方法有待完善,这些都制约着托育服务行业的发展。


    依据现阶段国情,柳茹委员建议,大力发展普惠性早期教育机构,明确“政府统筹,整合社会多种力量共同参与”的发展思路。她建议,进一步挖掘托育服务资源。比如,支持“托幼一体化”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向下延伸,开设托儿班解决入托难题;加速推动幼儿园与各类托育机构联动,提供早期教育先进理念、婴幼儿发展指南、早期教育案例、早期教育策略等智力支持,共享学前教育的有益经验与模式。教育部门可以联合妇联、卫生保健部门,指导高校、医院、幼儿园等相关机构及单位,依托社区构建0至3岁婴幼儿社区活动驿站,拓展游戏场地,提供就近就便的托育服务,携手构建儿童友好型社区。另外,丰富托育服务类型。盘活社会资源,吸引多种社会力量参与育儿支持体系,提供灵活多样的公共托育服务类型,如半日班、小时班、临时托、亲子活动、入户指导等。


    核定编制总量建立幼教培养补充机制


    据了解,包括北京、上海在内的很多城市都在着力推进0至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刚刚颁布的《北京市托育服务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多元化托育服务供给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


    “加快建设多元化托育服务体系,应着重提高托育机构的服务质量。目前影响托育服务质量的关键问题,是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与保障的短板还比较突出。”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定华委员说。


    王定华委员指出,国家层面尚未出台统一的公办幼儿园编制标准;与在编教师相比,编外聘用教师的工资水平普遍较低;一些地方还存在管理不规范、没有为教师缴纳养老及医疗保险等问题。这些短板成为影响队伍稳定和托育质量的隐患。


    民革山西省委会副主委、晋中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辛琰代表建议:“尽快研究制定统一的幼儿园编制标准,可采取打通中小学、幼儿园编制使用,整合各类事业单位空闲编制,设立教育编制周转池等办法,统一核定幼儿园编制总量,并实行编制部门总量控制,教育部门统筹使用、动态调整。”


    辛琰代表说,还应加快建立幼儿教师培养补充长效机制,扩大部属和各省公费师范生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规模。同时,切实保障落实幼儿园教职工工资待遇,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努力实现与在编教师同工同酬。

    2023-03-13
  • 努力培养高端国际化人才——访大连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宏代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其间中国已与15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一带一路’为国际人才培养与合作创造了条件、搭建了桥梁。”大连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宏代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十年来,‘一带一路’不仅是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也是后疫情时代的合作之路、健康之路、复苏之路、增长之路;不仅为世界经济发展以及国际区域间的深度合作带来福音,也为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技合作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机遇。”刘宏代表说。


    十年间,大连外国语大学以国际化办学为特色,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努力绘就一幅出彩的教育画卷。刘宏代表表示:“我们要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伟大梦想的奋斗之中,依托学校国际化办学平台‘走出去’,勇担时代重任,服务于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一带一路’建设、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与文明交流互鉴,努力培养具有一流外语水平、广阔国际视野、深厚人文素养的高端国际化人才。”


    刘宏代表强调,大连外国语大学主动融入国际学术环境,加强区域国别研究,精准对接和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先后成立了区域国别研究院、东北亚研究院、东北亚外交外事协同创新中心、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与辽宁省教育厅合作共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机制协同创新中心,与大连市发改委合作共建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院,成立东北地区首个国家语委科研机构——中国东北亚语言研究中心;与国外友好院校及驻华使领馆合作,围绕“一带一路”与区域国别智库建设,建立了7个区域和国别研究中心,并在教育部门备案,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智库支撑。2022年,学校举办了中国—中亚论坛教育分论坛、上海合作组织大学校长论坛,积极开拓教育合作新领域;今年,学校将继续推进与中亚国家的合作,筹备成立中国—中亚国家语言文化交流中心。


    刘宏代表表示,大连外国语大学将继续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原则,不断拓展来华留学教育事业。学校目前接受来自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长短期各类留学生来校学习,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占比达63%,且人数连年增长,来华留学毕业生活跃在各国教育、政治、经济、外交、文化交流等领域,为促进中外人文交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促进当地汉语教学、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献策出力。


    “十四五”期间,大连外国语大学确立了“全面建成东北亚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外国语大学”的战略目标,更加注重推动“一带一路”教育合作在东北亚地区的延伸和落地,全校师生积极服务大连、辽宁和东北的高质量发展,持续为地方经济社会繁荣发展贡献力量。刘宏代表说:“我们将始终秉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国际文化交流合作理念,为‘东亚文化之都’建设和辽宁深度参与东亚区域合作,提供理论支持、智库支撑和人才保障。”


    面对时代大潮,刘宏代表对深化“一带一路”教育合作信心十足,“我们要着眼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顶层设计与宏观指导,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为‘一带一路’建设设立更加务实的项目;依托各类国际合作平台,开展更多实质性合作,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解决区域人才紧缺问题;大力发展国际中文教育,进一步搭建融产学研为一体的教育合作机制;加强数字化转型的设施资源、信息平台建设,发动数字化新引擎,为‘一带一路’教育合作供需两端协同持续发力赋能,推动中国教育以更加开放自信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

    2023-03-13

  • 首 页  上一页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