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9月举行

    本报北京2月28日电(记者李婕)记者从28日召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确定由天津市承办。大赛将于今年9月16日至19日举行,目前大赛开幕进入倒计时200天。


    在当日举行的大赛新闻发布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副司长王晓君介绍,本届大赛主题确定为“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将设置世赛选拔项目和国赛精选项目。其中,世赛选拔设63个竞赛项目,将选拔出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的参赛者;国赛精选设46个竞赛项目,比上届增加一倍。


    本届大赛以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单位组团参赛,住建、交通、机械、轻工等四个行业部门和协会组团参加部分世赛选拔项目的比赛。凡是16周岁以上、法定退休年龄以内的中国大陆公民,都可以按属地原则报名参赛。据初步统计,本届大赛参赛选手超过4000人,显著多于上届。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格最高、项目最多、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最广的综合性国家职业技能赛事。

    2023-03-01
  • 两会将至,这些话题备受关注

    春风送暖,生机盎然。2023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3月4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将开幕;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开幕。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如何开好局、起好步,全国两会将释放重要信号。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也将首次亮相。他们关注哪些话题,将如何履行职责、参政议政?本报进行了采访梳理。


    共促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当前,中国经济转暖,如何更好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等话题,备受代表委员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投资集团董事长刘新勇关注数字经济的发展。他认为,数字经济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数字政府到智慧城市,从高铁开行到企业节能减排,再到老百姓日常网购、打车,都离不开服务器的昼夜运转。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数字经济更好地赋能城市发展,更好地服务企业经营和百姓生活。”今年全国两会上,刘新勇准备围绕如何抢抓数字经济发展先机积极建言。他说:“目前,中国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数字经济市场格局还比较分散,要进一步加强核心技术创新研发,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持续优化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打造‘数字引擎’,构筑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新优势。”


    全国人大代表、金陵石化公司党委书记张春生关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等话题。他建议,科学定义长江支流,精准指导流域企业绿色低碳转型。“随着长江大保护的深入推进,各地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流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张春生指出,长江保护法实施以来,相关立法和法律衔接配套、政策解释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建议分级优化细化支流名录,精准界定长江支流范围边界,同时对沿江企业安全环保、绿色低碳、转型升级项目分类施策,实现长江流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全国人大代表、立信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朱建弟准备的建议,重点关注经济领域话题。“今年是恢复经济的关键年份,希望国家能进一步深化增值税改革,在税收等领域出台更直接、更有效的帮扶政策,继续减轻企业税负,让企业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朱建弟说。


    各民主党派就经济发展相关问题,准备了多项提案。


    民建中央准备的44件提案中,涉及经济发展和财政金融类的有32件,占比超过70%,多个提案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关注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提高竞争力和创新力、资本市场助力创新型科技企业发展、推动数字贸易健康发展、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增强经济发展信心等主题。


    民进中央准备的《关于优化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提案》指出,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是应对外部冲击、稳定经济运行的有效途径。提案提出推动居民收入提升,不断促进消费增长;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充分释放消费潜力;优化服务型消费供给,推动带薪休假制度落地;支持新兴服务行业发展,提振居民消费信心等建议。同样由民进中央准备的《关于优化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提案》,提出进一步营造对民营经济友善的发展环境;进一步转变民营经济行业监管方式;进一步推动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等建议。


    致公党中央准备的《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提案》指出,保住中小企业、保住市场主体对稳住经济基本盘意义重大。为此,应持之以恒、下大力气,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增强中小企业发展信心,夯实经济发展尤其是实体经济基础。其中建议,精准化助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差异化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难题;创设更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营商环境等。


    致公党中央准备的《关于深化电力市场体制改革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提案》指出,践行“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重头戏”。提案整合实地调研成果,指出了电力体制改革与市场化建设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深化电力市场体制改革、构建适应于高比例消纳可再生能源的电力体制等相关建议。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许多代表委员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话题建言献策。


    来自甘肃陇南大山的全国人大代表、陇上庄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梁倩娟,近年来通过电商直播带货,让更多山货“搭网”出山,带动了全县各乡镇400余户农户增收致富。“电商直播带货,不仅卖农特产品,还可以宣传当地文化、旅游产业。下一步我希望陇南的农产品和山货能够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梁倩娟告诉记者,今年全国两会,自己带来的议案和建议将聚焦在电商行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主题。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需要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撑。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沧州市河间市大庄村党支部书记石炳启,就乡村人才振兴相关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准备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助推乡村振兴”的有关建议。“我一定会把乡亲们的心声和呼声带到全国两会上,让更多优秀人才投入到乡村振兴中,让老百姓的生活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天更比一天好。”石炳启说。


    同样聚焦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的,还有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农业大学科学研究院院长谢青梅。她建议,通过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定向培养专项计划,培养具有“三农”情怀的乡村振兴人才,打造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谢青梅长期关注种业发展,就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她认为,种业创新研究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特别是需要长期支持育种企业进行种业技术创新以及新品种培育。她建议,育种项目的政策支持要适应种业育种规律。同时,完善育种奖励补贴政策,对培育出的新品种,特别是一些已经成功转化推广应用的新品种进行奖励补贴。以企业为主体,科研单位给予技术支撑,对新品种不断地优化,推动新品种走向市场。


    各民主党派准备的提案中,不少关注乡村振兴话题。


    为更好发挥农村能源资源优势,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民革中央准备了《关于推进农村能源发展持续赋能乡村振兴的提案》,关注农村能源生产设备开发程度较低,能源消费清洁化不足等问题。提案从加快农村能源耗用模式转型升级、优化农村能源设施开发、完善农村能源综合运维和服务、提振投资农村能源发展信心等方面提出建议。


    民建中央在《关于大力发展涉农职业教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提案》中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针对当前涉农职业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提案建议制定涉农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提高涉农职业教育吸引力,优化乡村产业业态和创业环境,切实让人才“留得住”“干得好”等。


    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每年两会,民生领域话题都备受各方关注。今年,许多代表委员带来了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相关的议案、建议和提案,事关民生福祉。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临沂北城小学校长张淑琴常年聚焦教育领域问题。“我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一直围绕学校、家庭、社会对教育工作的期待,在调研中了解群众的想法。”张淑琴表示,今年自己的关注重点之一是学前教育。她指出,近年来,国家对学前教育愈发重视,公办园、普惠园大幅增加,托育机构快速发展,受到老百姓欢迎。但同时,大家也希望解决收费偏高、师资力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为此,她建议加快学前教育立法进程,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持续扩招公办教师,组织教师技能培训等,将普惠托育工作做得更好。


    同样关注教育话题的还有全国政协委员、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黄晓娟。“今年,我重点关注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黄晓娟在工作和调研中发现,一些大学生在校期间甚至走上工作岗位后,会出现难以自我调节的压力,加上对心理健康问题关注、重视不够,往往容易导致问题加重。“目前许多高校的心理专业师资力量是不足的,应当加强心理师资队伍建设,常态化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黄晓娟说。


    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村民马慧娟,是当地易地扶贫搬迁的亲历者。“我要始终为易地搬迁群众服务,今年我的建议还是关注易地搬迁群众的生活。”通过调研,马慧娟发现红寺堡区卫生技术人员短缺,影响了基层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导致易地搬迁群众对本地就医的认可度不高,部分群众选择异地就医,不仅医保报销比例较低,还增加了额外支出。马慧娟建议,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出台具有针对性的基层卫生技术人才培养政策,逐步提升易地搬迁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在民生领域,各民主党派也准备了许多相关提案。


    农工党中央今年拟提交的提案,有不少关注到医疗健康话题,如《关于推动我国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关于开展国家儿童用药改善行动的提案》等。


    民革中央准备的《关于进一步优化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提案》指出,经过不断推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取得很好成效,人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获得感日益增多。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项目效果的持续深化,包括免费健康体检的早期筛查效果有限;居民健康档案建设亟待打破信息壁垒等。为此,提出增加免费健康体检项目、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等建议。


    民盟中央准备的45件提案中,有15件属于教育科技文化类别,关注了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设立工程职业类学生公费教育试点工程,深化国家级新区产教融合,进一步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促进科技人才成长等话题。


    民进中央在准备的《关于多措并举促进青年群体就业的提案》中建议,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提升农村青年就业能力;完善青年社会保障体系等。

    2023-03-01
  • 一位乡村教师的“手机攻防战”

    手机可能藏在课桌上高高摞起的书本后,也可能藏在课桌边挂着的垃圾袋里。甚至有时候,学生就像变戏法一样,“能在几秒钟内把手机藏进自己鞋子里”。


    在乡镇初中做了10年班主任的陈扬越发觉得,现在因为手机,要和学生开始“斗智斗勇”。


    陈扬三番五次在班会上强调“不允许将手机带入学校、教室”。一次,他临时决定来个突击检查,让人意外的是,最终他在教室拖把下面发现了学生藏起来的手机,“学生觉得老师肯定不会去翻拖把”。


    “有的小孩从三四岁就捧着手机玩,你让他(她)突然戒掉,很难的”。这位教师感慨,眼下在乡镇、农村,手机已经成为一道横亘在学校、教师、家长、学生间的“首要难题”。


    他所在的学校是鄂东一所乡镇初中。这所中学的生源来自周边几个农村,住宿生1070人,走读80人,大部分是留守孩子。2013年,陈扬进入该校任教,担任初三年级班主任。彼时,随着智能手机逐渐在乡村普及,班上开始有学生在课堂玩手机。


    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暴发,连续几个月,学生在家上网课。根据陈扬的观察,自此手机覆盖了班级所有学生,这也加剧了沉迷手机的程度。“网课上点名,学生不应答的情况经常发生。”


    相比镇上的学生,这种情况在农村更容易出现。“留在村里的一些家长,要么在地里干活,要么在打牌,爷爷奶奶也有自己的事忙活,很少能陪孩子一起上网课。”陈扬说。


    学校副校长张清曾派教师家访,看到的情况超乎意料:有的学生网课账号在线,人在床上玩另一部手机;还有的学生会在电脑上“分屏”,一边挂着网课账号,一边在游戏里“激战”。


    当年5月,学校对返校学生进行摸底测验,结果大部分学生成绩下滑。教师认为手机是“罪魁祸首”,为了守住校园阵地,在这所乡村学校的校门口,出现了一道特别的“防线”——为严防手机进学校,校园里用起了安检扫描仪。


    有的学生开始“组团行动”:前一名学生通过门口检查进入校园后,后面的学生趁人多、负责检查的人员不注意,在校园伸缩门边偷偷将手机递进来。有的学生在衣服口袋里同时放入手机与硬币等其他金属物品,扫描仪响起,学生就将其他金属物品拿出来递给保安,以此蒙混过关。


    当年9月,学校引入一家来自省会城市的安保公司,开展手机管理、军训、国防教育等。“这一年,学生带手机的情况消失了,班主任的压力减轻了不少,得以专注于教学与班级其他事务管理。”陈扬说。


    但这一管理模式只维持了一年。之后,张清发现,学生想方设法带手机进校园的情形又开始出现。2021年秋季学期,学校无奈之下又在当地聘请了5名“宿管员”,他们的重要工作就是晚上查寝。


    宿管员住在学生宿舍楼里。“之前,班主任查寝后夜里10点多就走了,有的学生等老师走后再躲在被子里玩手机。现在宿管夜间11点后也能查。”张清介绍说。


    让教师们无奈的是,种种严管之下,依旧难以控制学生将手机带入校园。


    汪明敏在这所中学担任初三年级化学教师,据她观察,很多学校对于管理的尺度难以把握,有的学生一度明目张胆在课堂上掏出手机看小说,或者关掉声音玩游戏。


    “校园之外,学生假期在家玩手机的情况这两年愈演愈烈,我们更无奈。”每周日上午学生返校,汪明敏都能注意到,一些学生在自习课堂上昏昏欲睡,“周五、周六两个晚上都在家,学生玩手机到凌晨很常见”。


    在该镇的一所村级完小,今年刚退休的老教师萧大鹏有了大把闲暇时间,在村子里转悠久了,他发现,留守儿童沉迷手机比他当教师时掌握的情况要“严重得多”。


    这所完小吸纳了附近3个村子的学生,留守儿童占多数。此前,萧大鹏担任四、五、六年级的数学教师和一个毕业班的班主任。一次,有学生报告说,班里组建了一个游戏群。他找班长了解情况,发现全班60个学生中,有40多个都在群里,班长也在,这个群用于课后大家交流游戏装备与升级技巧。“有的学生之间互赠装备,这似乎成为学生间一种新的社交方式。”


    还有一次,一位家长专门给他打来电话求助:自家孩子一回家就“掉”进手机里了,作业也不做,爷爷奶奶管不住,就按照孩子家长要求没收了手机。谁知孩子竟以“绝食”相威胁,称“不给手机就不吃饭”。


    这位教学40年的乡村教师感觉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课题。“而很多孩子的家长拿部手机看短视频咯咯笑,小孩子哪里还挡得住”。


    这位教育出很多优秀学生的老教师,也在与外孙的手机争夺战中败下阵来。


    刚刚过去的寒假,萧大鹏10岁的外孙被送到他家照顾。外孙要求每晚单独睡觉,白天写作业时却常常“心不在焉”。萧大鹏突击检查发现,外孙半夜独自在房间玩一款《逃跑吧少年》的手机游戏。


    为了转移孩子注意力,帮助他树立健康生活习惯,萧大鹏开始带外孙打羽毛球、乒乓球,但外孙总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萧大鹏也曾考虑“堵不如疏”,尝试用电脑教围棋、象棋,结果自己起身上个厕所的时间,外孙都会在电脑上玩起游戏。


    有一次,萧大鹏外出办事,为防止外孙在家玩游戏,专门修改了电脑与手机密码。结果,老伴打来电话求助,称外孙无法开机急得大喊大叫。萧大鹏坚持不告诉密码,这个10岁孩子直接捶打自己。两位老人又惊又怕,只得通知同样是当教师的女儿将外孙接走。


    “智能手机就像一个黑洞。做了40多年老师,拿自己的外孙也没辙。”萧大鹏感慨,在他所在的村子,面对日渐沉迷在手机里的留守儿童,更多的是不具备文化水平、管理能力极为有限的留守老人。


    他观察到,为了图省事,有的老人直接将手机给孙辈玩耍;假期每天窝在家玩游戏的少年儿童不在少数,老人们管不了、又担心他们饿着,将一日三餐送到床头。


    在萧大鹏曾所在的小学,由于学校管控,小学生一般不能将手机带进校园。他希望还孩子一个更积极向上、更广阔明朗的天地。

    2023-02-28
  • 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人才如何“向农而行”

    乡村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


    蓝图已绘就,但真正做好“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人才不愿扎根农村的“离农”倾向,成为制约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及乡村振兴的主要瓶颈之一。


    广大乡村如何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青年人才?人才“离农”问题究竟该如何破解?


    1.学农与“离农”现象并存


    “很多同学毕业后都不吃农业这碗饭。”周霞去年从一所涉农职业院校毕业,现在却从事着与农业毫无关联的销售工作。在她看来,“学农业的大多都不会,也不愿意种庄稼、当农民”。


    “为什么?”记者问。


    “回到农村多苦呀,收入也少。”周霞说,现在年轻人的就业机会更多,择业面更大,“就像同学所说,我好不容易从农村考进了城里,当然不肯轻易再回去”。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院长范双喜在调研中同样发现了这一问题。他介绍,全国职业院校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全国1.23万所职业院校开设的1300余个专业和12万余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乡村振兴各个领域。相较于普通高校学生,涉农职业院校或专业毕业生更应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然而这一群体“离农”现象仍较为突出。“尽管涉农院校有培养能力,但学生选择涉农专业的人数不多,即使在国家优惠政策吸引下学习了涉农专业,但很多又通过转专业、升学等方式离开,毕业后也大多不愿从事农业农村工作。农业后继者培养乏力,难以满足乡村振兴人才需求。”


    国家开放大学中职教学部副教授朱佳萍亦有同感。她认为,由于基层工作环境艰苦、薪资水平偏低、职业上升通道不畅,涉农专业毕业生选择本行业的意愿不高,大部分学生最终到不了建设乡村的“主战场”。


    “学农与‘离农’现象并存。”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乡村振兴学院院长卢晓慧分析,由于招生困难,涉农职业学校数量与招生规模逐年萎缩,学校迫于生存,或升格,或合并,或撤销、停办农科专业,农学特色淡化。数据显示,全国各级各类农业院校较10年前减少了300多所,且呈下降趋势。“即便是升格或合并的学校,很多也面临农业学科体系被分割、涉农专业地位边缘化、投入不足、实训基地建设滞后、人才培养与产业结合不紧密等问题。”


    “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农村基层整体工作生活环境与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同时,一些涉农岗位的招聘有学历‘门槛’而无专业设定,导致涉农职业院校毕业生不具备竞争力,影响他们到基层一线就业的积极性。”朱佳萍指出。


    2.“学农要吃很多苦,但前景广阔”


    学农真如学生预想那样没有前途吗?浙江省桐乡市濮院大圣果蔬农场主周萍萍却认为恰恰相反。


    45岁的她,在上职校前便已经种植了多年葡萄,“都是靠经验种植、管理、销售。后来,我渐渐感到力不从心,难以解决生产中经常会碰到的技术难题,如品种和种植方法更新、新技术应用、肥水管理等。”于是,2019年国家出台高职扩招政策后,她抱着对知识和技术的渴望,马上报考了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技术专业。“三年时间,我不仅引进了葡萄新品种,用上了物联网技术、水肥一体化设备等,也学到了农场科学管理的知识和方法。如今,我种植的‘阳光玫瑰’连续三年获得嘉兴市葡萄擂台赛金奖。”


    “学农、从事农业工作,的确要吃很多苦,但前景也真的广阔。”在北京昌平职业学校的学习,让周铁吨学会种植蝴蝶兰。现在他已在山东菏泽老家盖了12个棚,年景好时,一年能赚六七十万元。“村里十来个人在我棚里种蝴蝶兰,不用出村就能挣钱。我还挺自豪的,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这样的感受有数据佐证:《202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工作三年以后,学习农业类的高职毕业生月收入优势更明显,月收入可达6292元,相较于毕业半年后月收入3603元,涨幅可达74.6%,排名高职专业类第五名。


    “事实上,农村广大的市场和发展潜力为各类毕业生提供了充足的创业机会和广阔的发展舞台。”在范双喜看来,相比文化水平低、能力较弱的农村本地劳动力群体,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知识、高技能人群有着更加广阔的施展空间,是乡村振兴非常需要的人才:“他们懂科学栽培方法、数字化运营手段,从事农业行业有前途、有后劲,是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先行者。长期扎根耕耘,许多毕业生都能成为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负责人,技术骨干,能工巧匠等。”


    3.营造适宜环境实施“定岗定编”


    “职教不进村,乡村难振兴。但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多管齐下、综合施策。”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简祖平呼吁,优先营造留住乡村振兴人才的人居环境。“我们应改变先生产后生活的理念,创造足以媲美城市的基本生活、娱乐、锻炼等诸多方面条件。建议国家从涉农建设项目中拿出相应比例资金,按照中心城市标准规划、建设高标准的人居环境。在农业主产区的乡镇集中地,规划高水平民宅,鼓励年轻务农者集中居住,吸引有志向的年轻人回去,解决留得住、用得上、有发展的问题。”


    在简祖平看来,“定岗定编”是破解人才“离农”问题的关键词。他认为,要实施以“定岗定编”就业为导向的就业鼓励政策,培养振兴乡村“后继者”。“解决农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下不去’‘留不住’难题,可以考虑对乡村振兴工作贡献突出的返乡创业毕业生,优先推荐担任乡村干部。各地可确定带有事业编制的农村基层就业岗位数量,并按照一定比例优先录用应届涉农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满3年,经考核合格后优先转为正式事业编制。解决‘招不来’‘用不好’难题,则应在县市层面,特别是面向粮食主产区、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等重点区域,进行单考单招,定向培养,设立专项奖励基金,给予一定生活补贴,吸引学生就读涉农专业,提升生源质量。”


    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于波建议,加大对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为吸引更多优质生源报考涉农类专业,建议对涉农专业学生实施学费减免补助,并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优秀学生进行专项奖励,鼓励广大学子学农为农,投身农业农村事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储备人才。涉农专业生均培养经费标准,建议在现有基础上再提高15%~20%,改善办学条件,夯实发展基础。”


    “可考虑设立毕业生在农业行业就业创业的特殊人才基金。农业行业薪资水平相对偏低,提高农科毕业生投身农业的积极性,就需要为在农业就业或创业的毕业生提供特殊领域就业津贴与创业补助。”朱佳萍建议,进一步加强实践育人平台建设,制定涉农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补助及配套支持政策,围绕乡村振兴优质校优势涉农专业教学能力提升,配套建设全链式教学、科研、生产、实训、技术推广与示范高度集成的多功能综合性实训基地。


    “此外,还可尝试组织实施优质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工程,积极鼓励政、行、校、企多元链接、多边合作,共建共享多元主体、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校外实训基地。构建内外联动、一主多元的农科人才实践技能培训体系和长效机制。”于波最后强调。

    2023-02-28
  • 22年扎根特殊教育,山东泰安宁阳县教师闫蕊——我和学生之间,相暖相依

    核心阅读


    在特殊教育的讲台上,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特殊教育中心教师闫蕊已经站了22年。从听障教育转向培智教育,她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闫蕊的故事是一个缩影,如今,越来越多教师投身特殊教育事业,用爱与责任托起特殊孩子的梦想和希望。


    “嘎吱——”推开门,一名留着齐耳短发的老师走上台。只见她讲课时,眼含笑意,抑扬顿挫。


    在特殊教育的讲台上,闫蕊已经站了22年。作为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特殊教育中心中的一名教师,从听障教育转向培智教育,她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被评为2022年度“齐鲁最美教师”。


    “从事特殊教育,不为‘桃李满天下’的硕果,我和我的学生之间,是梦想相伴、相暖相依。”闫蕊说。


    走进孩子们的内心,爱是沟通的桥梁


    初次站上讲台的一幕,依然历历在目——


    “走进课堂,鸦雀无声。孩子们齐刷刷地抬起头、望向我,有的还乖乖地把小手放在背后,眼睛忽闪着,就像星星似的,清澈而明亮,仿佛在说,‘我们都准备好啦’。”闫蕊心头热乎乎的,“老师的肩膀很单薄,却扛着学生们的未来与希望。”


    2001年,闫蕊进入宁阳县特殊教育中心,负责听障孩子的语文教学。正常孩子教两三遍就会的拼音,她却需要花费10倍甚至更多的时间、耐心去教。


    闫蕊想尽招数,从最简单的“a—o—e”到组词造句,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步提升。后来,她摸索出课前三分钟练习教学方法。


    有一段时间,班上的听障女孩小慧在课前的练习时,还未张口,眼泪就啪嗒啪嗒往下掉;说话时,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蹦。“有不少孩子像小慧一样,很难清晰地表达自己。于是,我改变沟通方式,教他们把心事写进日记。”闫蕊说。


    起初,小慧的日记里仅有三言两语。后来,闫蕊每次都会在日记下耐心回复,互动久了,小慧脸上的笑容多了,日记里的字数也变多了,表达能力提升了。


    小慧在日记里诉说:“今天,我把闫老师教给我的舞蹈,回家教给了我的妈妈。妈妈脸上有了笑容,希望妈妈能一直这样笑。”


    闫蕊在批语中写道:“小慧很棒,你的努力,老师能感觉到!”


    小慧家庭困难,闫蕊通过团县委的贫困生救助活动申请资助,并帮她联系爱心人士给予帮扶。最终,小慧以优异成绩考入青岛市中心聋校高中班,如今已经成为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的一名学生。


    2018年,闫蕊送走自己带的最后一批听障初中毕业班,80%的学生升入了省内重点特殊教育学校高中。近年来学校教学质量持续提升,听障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100%。


    “梦想总会开花。”闫蕊感慨,“走进孩子们的内心,爱是沟通的桥梁。要实施爱的贴心教育,拓展爱的传递方式,托起特殊孩子的梦想和希望。”


    耐下心来、蹲下身来,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


    宁阳县特殊教育中心原以招收听障学生为主,2004年,开始尝试招收培智生,主要包括患有脑瘫、自闭症、多动症等疾病的儿童。


    转型路上,学校没少下功夫,外出培训、校内轮训、校际交流、专家讲座……多措提升教师培智教学水平。


    与此同时,闫蕊也开始了自我转型:专业书翻了一遍又一遍,笔记做得密密麻麻,教学知识烂熟于心,遇到专家赶忙请教。


    可真上起课,闫蕊便受了挫,连最基本的沟通都难以实现:有一堂课,台上,闫蕊讲得津津有味;台下,孩子们有的目光游离,有的喋喋不休。


    “砰砰!”角落里猛地发出刺耳声,一看,一个男孩正在使劲敲击着桌子。


    “我急得停下讲课,当场训斥了这个学生。没想到,引来的是孩子大声喊叫、冲出教室。”看着学生的反应,闫蕊羞愧又心疼,“我居然跟学生‘置气’。”


    这件事让闫蕊久久沉思,怎么样与学生沟通,确保课堂教学?


    她尝试和自闭症学生聊他们喜欢的话题,仔细记录下孩子们的状态:什么情况下出现情绪问题,如果不加干预会怎样,哪种环境下情绪较为稳定……


    在实践中,闫蕊发现阅读是这几名学生的共同兴趣。于是,每堂课前,闫蕊都会进行“课前三分钟阅读时光”;课堂上,她还会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点布置活动。


    “例如,有的孩子擅长画画,情绪不稳定时,我给他一张画纸,他能画出弯弯绕绕的自来水管道图。”采访时,闫蕊拿出一摞画纸,上面有孩子们画的宇航员、全家福……“瞧,还不错吧?我们这有不少‘小画家’呢!”


    “培智教育,仅凭知识和经验远远不够,需要耐下心来、蹲下身来,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实施有效的教学,才能让学生得到能力上的提升。”闫蕊说。


    送教上门,每年行程超过2000公里


    送教的路,要比记者想象中漫长。


    清晨,驱车一小时有余,终于抵达鹤山镇。车里,闫蕊手里攥着一条围巾、一顶棉帽;窗外,山脉绵绵,阳光倾泻,云雾散开,增添几分温暖。


    来到一户人家,敲开门,屋里男孩搬来凳子,揪着闫蕊的一根指头晃啊晃,嘴里小声嘟囔道:“坐——”


    “这是给孩子的礼物。”说着,闫蕊拿出围巾、帽子,给男孩穿戴上,“好看着嘞!”


    男孩名叫小寒,是一名脑瘫患者,跟着姥姥、姥爷生活。“县里成立评估组,以中国儿童发展量表为依据,对残障儿童分组评估,确定教学方式。对小寒这类儿童,我们开展‘送教上门’服务,确保不落下一个特殊儿童。”宁阳县教育和体育局局长张伟介绍。


    2015年,宁阳县特殊教育中心被确定为泰安市义务教育重度残障儿童少年送教上门服务工作试点,遴选教学能力强、经过专业培训的教师参与其中,闫蕊便是其一。


    对于送教上门,小寒的姥爷起初是排斥的:“别来了,我们娃病得重,来也白来。”


    闫蕊坚持:“我去了,多一个人关心、陪伴孩子,也是好的。”


    学校为每个儿童建立了档案,有针对性地开展训练。每次,闫蕊都会带上绘本、教具,教小寒语音、实物配对。耐心陪伴下,小寒有了不小进步。这些年来,闫蕊每年送教上门的行程超过2000公里。


    将特殊教育普惠发展落到实处,全面提高特教质量,闫蕊的故事是一个缩影。自2013年以来,宁阳县特殊教育中心送教规模逐年增加,从开始的两三名到现在有36名教师送教,截至目前,全校共送教学生180余人。


    “后悔选择这行吗?”赶往下一个送教点的路上,记者问道:“22年,您教过96名学生,很难尝到桃李满园的甘甜,却要付出更多精力。”


    “能听学生喊我一声‘老师’,能等到一次久违的目光对视,能看到孩子一笔一画多写下几个字,就能让我开心很久,这就是特教老师的意义。”闫蕊望向窗外,“假如再选一次,我还会做一名特教老师。”

    2023-02-27
  • 20余省份今举行公务员省考:多地扩招,利好应届生

    中新网北京2月25日电(刘欢)今日,20余省份将举行2023年公务员招录的笔试。在2023年的招录中,多地公务员岗位面向应届毕业生进一步扩招,并多举措鼓励、引导各类人才投身基层建设。


    多省份扩招增幅超50%,推出应届生利好政策


    观察各地2023公务员招录计划,多数省份公务员招录规模都有所扩大,部分地区计划招录人数过万。比如,广东全省各级机关计划招考公务员18258名,湖北2023年度省市县乡计划招录公务员11268名。


    从招录增幅上看,甘肃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4地扩招超过50%,其中甘肃省扩招规模79.7%。


    具体来看,部分省份面向应届生扩大公务员的招录幅度。


    例如,河南2023年全省计划录用公务员9134人,其中34%的职位不限制专业,98%的职位不要求基层工作经历,对2023年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非在职人员),报考年龄放宽到40周岁以下。


    四川省突出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市级以下机关职位主要招录高校毕业生。“四级联考”中99%的招录计划应届毕业生可报考,其中1958个计划限招高校毕业生。


    河北省专设面向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招录计划共3708个,进一步畅通高校毕业生进入党政机关渠道,促进重点群体就业。


    “2023年公务员考试政策对高校毕业生有诸多利好,考生应珍惜机会认真应考。”华图教育研究院专家刘有珍指出,今年无论是国考还是多地省考,招录和报考人数都有增长,公务员的扩招有利于丰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大力支持基层岗位招录,充实一线人才队伍


    由招录公告可见,2023年公务员岗位多根据地方需求设置,各地多举措鼓励各类人才投身基层一线建设。


    例如,陕西全省各级机关面向社会公开考试录用公务员6360名,其中省级机关142名,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机关5365名。


    四川的“四级联考”中,县乡机关6639名,其中乡镇机关2407名;基层选调生的1016个计划、“定向招考”的726个计划均补充到县乡机关,进一步充实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工作力量。


    “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对基层公务员队伍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基层机关需要更现代化的管理方式,需要有新知识、新思路的年轻人到基层一线建功立业。”刘有珍分析。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此前也对媒体分析,近些年,公务员招录政策一直在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岗位建功立业,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元的就业选择,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提高基层公务员队伍的能力素质。


    人岗匹配度进一步提升,加大紧缺人才招录


    专家表示,从近几年的招录要求来看,公务员招考的专业要求更加细化,进一步提高人岗匹配度。


    具体来看,多地招录公告都提出要进一步推进分级分类考试,注重体现不同层级机关的用人需求。


    例如河北等地的考试将公共科目申论笔试试卷分为三类命题,对县级及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突出测评理论思维、综合分析等方面能力,对行政执法类职位突出测评依法办事、公共服务等方面能力,对乡镇综合管理类职位突出测评贯彻执行、基层工作等方面能力。


    四川的省级机关部分职位差异化设置本科研究生专业、按需调整笔试面试成绩占比、进一步提升职位资格条件设置的精准性科学性,补充复合型专业人才。


    此外,一些地区还特别提到要根据当地发展需求,加大紧缺人才领域的招录力度。


    云南在2023年公务员招录中,县乡两级机关录用计划共4822名,占比84.7%,其一乡镇机关录用计划2117名,占比37.2%。设置450名计划重点补充自然资源、生态环保、道路运输、应急管理等一线执法队伍。


    河北则提出要鼓励引导县级以上机关和非艰苦边远地区乡镇结合职位特点和工作需要设置专业条件,加大城乡规划、金融经济、环境科学、信息产业、医药生物等领域紧缺人才招录力度。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教授刘昕表示,公务员所处的是一个复杂的行政系统,在不同地区、类型和不同层级党政机关中工作的公务员的工作要求以及所处的工作环境实际上差别很大,广大考生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岗位,衡量自己是否能够适应当地机关的工作环境和要求。(完)

    2023-02-27
  • 近200所海外院校亮相中国国际教育展——多国院校推新政 海外求学机遇多

    近日,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的中国国际教育展在北京举行。来自英国、德国、新西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所院校前来参展,向家长和学生展示教学资源、优势专业及最新的留学资讯。


    各国展区人气旺


    2月17日上午10点,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展厅内熙熙攘攘。在德国留学展台前,李女士带着儿子一边排队等待咨询,一边翻阅申请指南。李女士告诉记者:“我儿子正在读高二,目前有去欧洲留学的想法。我们今天来主要想了解欧洲各个院校的申请政策,越早选定适合的方向越好。”


    令李女士欣喜的是,德国院校近几年针对中国学生推出了不少利好政策,鼓励更多中国学生前去学习。据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20年起中国学生凭借高考分数就能直接申请德国本科,而在此之前需先在国内入读本科。此外,越来越多德国院校开设了国际课程,授课语言为英语或英德双语,提供学生更多选择。


    在本次教育展上,德国展团还首次增加了虚拟现实体验区,学生佩戴上VR眼镜,可以身临其境“走进”德国各所大学校园,这吸引了不少人纷纷上前体验。“我看见了学校的食堂、图书馆还有实验室!”“我和视频里的老师打招呼了……”摘下VR眼镜,同学们兴奋地向周围人描述新奇的体验。


    在新西兰留学展区,8所公立大学今年全部云集于此,梅西大学、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奥塔哥大学等院校展台前人来人往。新西兰教育国际推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自新西兰于2022年7月重开边境以来,首次获得学习签证的国际留学生数量快速增长。其中,中国学生是新获签学生中最大的群体,占比达到20.77%。中国一直是新西兰重要的国际学生来源国,随着跨国流动性的逐渐恢复,未来会有更多中国学生前往新西兰,收获教育资源与留学体验。


    新设专业亮点多


    在教育展现场,记者了解到,不少院校开设了新的专业方向,为学生提供更多元的选择。英国华威大学院校代表介绍说:“专业发展前景是许多学生关注的话题,今年我们从顺应社会发展变化角度开设了一些课程,比如化学学院开设了低碳方向项目,工程学院开设了人工智能不同方向的课程。这些专业设置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因而受到不少学生和家长询问。”


    无独有偶,法国SKEMA商学院也开设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相关的专业,将科技知识引入商科学习领域,培养学生综合能力。SKEMA商学院院校代表介绍说:“不少学生和家长对人工智能与商业转型、商务咨询与数字化转型等专业表现出兴趣,在人工智能研究与应用方面,法国SKEMA商学院已经有许多探索,2019年学校在加拿大蒙特利尔设有人工智能资源和研究中心,向学生提供参与当地高科技公司科研的机会。”


    “影视后期专业就业方向有哪些?”“学动画特效能去当地工作室实习吗?”在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展台前,几名家长对影视类专业兴趣盎然。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大中华区招生负责人管晓怡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新西兰院校在电影电视制作、视效、传媒等领域有突出的优势。当地不仅有优美壮观的外景取景地,也有领先的创意和数码设计技术,近日热门电影《阿凡达2》《流浪地球2》都有新西兰维塔工作室的参与。在研究生阶段,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为学生提供去当地影视工作室实践的机会,甚至可以参与国际大片的制作。”


    项目课程福利好


    为了吸引更多的中国学生,一些高校开设了新的奖学金项目。例如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推出无专业限制的校级奖学金,主要依据申请学生上一阶段的学习成绩发放,其中申请本科项目的获奖名额更多。英国莱斯特大学则面向申请法学院的学生新增了奖学金,根据成绩要求分为每年3000英镑和5000英镑两个梯次。


    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在今年设置了新的语言预科课程。“预科课程有‘本科免学分’和‘硕士双录取’两个方向。”巴塞罗那自治大学院校代表介绍说,“‘本科免学分’指学生如果在巴塞罗那自治大学读完预科,继续读本科可以免修10到15个学分,这样学生可以减少本科的学习时间。‘硕士双录取’指对于部分专业,学校向申请学生同时发放预科录取和硕士的‘有条件录取’,读完预科,如果达到了所要求的西班牙语等级水平,就可以直接入读硕士课程。如此一来,学生可以简化申请流程,预定硕士席位。”


    据美国东北大学院校代表介绍,学校正在拓展位于弗吉尼亚州的新校区,打算充分利用当地行业资源,将部分专业的硕士项目开设于此。目前,东北大学的硕士课程项目已经分布在波士顿、缅因州波特兰、西雅图、硅谷、加拿大温哥华等不同城市,比邻当地知名企业,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例如学校在硅谷校区开设了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可以利用得天独厚的位置优势参加招聘会,拓展求职网络。(本报记者周姝芸文/图)

    2023-02-23
  • 体育中考调整耐力项目,青少年“阳康”后如何锻炼?

    在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的首个新学期到来之际,多地发布了今年的中考体育方案,主要对游泳、长跑等对心肺功能有一定要求的耐力项目作出调整。有家长担心新冠病毒是否会影响孩子心肺健康。


    对此,中新网采访了中日友好医院心脏科主治医师罗荷,她表示,青少年感染新冠的临床过程相对温和,建议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有利于身体健康。


    耐力项目成今年体育中考调整重点


    从此次多地出台的初中体育与健康测试调整的项目来看,主要变化体现在长跑项目(女生800米、男生1000米)上,或取消项目、或替换项目,或将必考项转为选考。


    例如,最近江苏镇江发布的《镇江市2023年初中学业水平体育与健康学科考试方案》,就免考了长跑项目。宁夏体育中考中的体能耐力类考试项目(男子1000米跑、女子800米跑)免试,以满分计入总成绩;广东深圳则将原本的必考项(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调整为选考项目,按规定从项目库中选择一定数量的科目参加考试。


    此外,游泳项目作为同样对心肺功能有较高要求的项目,也在一些原本被设为必考项目的地区被调整为选考项目甚至直接取消。还有个别地区在保留了长跑项目的同时下调了评分标准。如广东湛江就将长跑与100米游泳科目评分标准与去年相比略微下调。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国民体质与科学健身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李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新冠感染后的第一个学期,适当降低体育中考的分数和难度,待学生身体恢复后再进行日常锻炼,从学生健康角度来说,这种调整措施是有必要的,但仅是一种临时性调整,随着学生运动能力的恢复,仍要加强体育锻炼及考核,以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


    大部分青少年新冠感染后的临床过程相对温和


    罗荷介绍,青少年感染新冠的临床过程相对温和,主要表现为发烧,重症肺炎和心肌炎的病例比较少见,甚至有些是无症状感染者。


    她表示,某些青少年群体还是需要重视的,比如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哮喘等基础疾病的孩子,感染新冠后有可能诱发基础疾病加重,如果有这方面的迹象,需要及时到医院评估基础病是否复发或加重了。


    新冠感染后如果出现心慌、胸闷、胸痛、喘不上气等等现象,程度较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前往医院就诊。经过医学检查后如果没有心肺等器质性疾病的话,这些症状一般在一至三个月后会逐渐消失。


    针对近期报道的某些中小学校园出现的多起发烧病例,罗荷表示不一定都与新冠病毒有关,她提醒,春季是甲乙流、诺如病毒等感染的高发季节,如出现发烧、呕吐等症状,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日常做好勤洗手、多通风。


    青少年肥胖等问题需引起学校和家长重视


    罗荷还告诉中新网,近期她注意到青少年肥胖问题略有增加。“孩子们长期不出门,没有规律的体育运动,反而会引起孩子肥胖和体能下降,甚至引发心理问题。这更应该引起家长和学校的重视,尽快恢复学校正规体育课,有助于孩子控制体重和恢复体能。”


    她表示,如果感染新冠病毒没有引发肺炎、心肌炎等各种脏器的严重疾病,在体温正常、自发感觉良好的状态下,就可以进行日常活动了。如果有运动习惯的人,两周左右就可以恢复之前的运动。如果没有运动习惯的人,一个月左右也就可以开始一些低强度的运动,逐步加强体育锻炼。


    “刚开始可以日常快走、慢跑为主,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罗荷建议。回归到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这样会更好地促进青少年身体和心理健康成长。(韦香惠)

    2023-02-23
  • 张淑琴代表——为教育事业发展添砖加瓦(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菁菁校园,书声琅琅,张淑琴每天在校时间超过12个小时,却不知疲倦。她是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临沂北城小学校长。


    “我会积极履职尽责,努力为教育事业发展添砖加瓦。”张淑琴说,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她一直围绕学校、家庭、社会对教育工作的期待,在调研中了解群众的想法。


    近年来,张淑琴提交的关于全民阅读立法、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劳动教育、推动在线教育发展等建议接连收到了相关部门的反馈。“对我来说,这既是责任,也是鼓舞。”张淑琴说。


    张淑琴在调研中发现,家校社协同育人一直备受关注,对于如何厘清各自边界和职责,有不少教师还存在困惑。


    “家庭教育涉及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对于如何精准把握学生心理变化,如何处理好同家长、学生的关系,基层教师们困惑不少。”张淑琴说,她建议加强顶层设计,畅通教师能力提升渠道,加大家校社协同育人研究力度,建立基层教师指导家庭教育的专家资源库;加强教师群体教育培训,在师范教育中加入更多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定期组织非师范类教师培训。


    今年,张淑琴的关注重点之一是学前教育。她说:“这些年,国家对学前教育愈发重视,公办园、普惠园大幅增加,托育机构快速发展,受到老百姓欢迎。同时,大家也希望解决比如收费偏高、师资力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建议加快学前教育立法进程,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持续扩招公办教师,组织教师技能培训,把普惠托育工作做得更好。”张淑琴说。


    不负期待认真履职(记者手记)


    山东临沂北城小学共有师生6000余人,这背后还有庞大的家长群体,无一不对教育寄予深切期望。张淑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经常收到电话和来信。张淑琴说,家长的信任给了她力量,这既是压力,也是动力,一定不负期待,认真履职。


    每年,张淑琴都会走进城乡各学校,深入走访调研,精心准备高质量建议,增强其可行性和权威性。如果建议获得相关部门反馈,她就会及时告知群众最新进展,以实际行动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

    2023-02-22
  • 教育部助力高校毕业生尽早就业 服务平台寒假提供岗位信息超49.1万条

    本报北京2月21日电(记者黄超)教育部1—2月部署开展2023届高校毕业生寒假促就业“暖心行动”,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寒假期间推出10场次全国性专场招聘活动。截至2月15日,参加用人单位超9100家,提供岗位信息超49.1万条。自去年秋季学期以来,该平台已累计为毕业生提供岗位信息超过265.8万条,组织44场线上专场招聘活动,累计参会单位超11万家。


    聚焦供需精准对接,举办重点群体系列招聘活动。面向少数民族毕业生、毕业研究生、高职高专毕业生等群体组织专场招聘,满足不同毕业生群体就业需求,累计参会用人单位超过4300家,提供岗位信息超过12.4万条。组织中央民族大学等33所高校联合举办“‘同心共筑’联合网络招聘会暨少数民族毕业生专场”,为少数民族毕业生返乡和到东部地区就业提供更多机会。举办“毕业研究生专场网上招聘月”和“高职高专毕业生专场招聘会”,提供信息技术、装备制造、商贸服务与生活消费等行业优质岗位资源。


    聚焦服务国家战略,举办重点领域系列招聘活动。面向国防军工、高新科技企业等国家发展重点领域,举办“重点领域企业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会”,累计参会用人单位超220家,其中华润集团、中核集团和中国船舶工业集团等单位提供岗位信息近3万条。鼓励更多毕业生投身乡村一线,举办“‘乡村振兴大有可为’专场招聘会”,累计参会用人单位超600家,提供岗位信息超3.7万条。


    聚焦服务区域发展,举办校地协同系列招聘活动。面向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和海南自贸区等重点区域,举办区域类专场招聘活动5场,累计参会单位超3900家,提供岗位信息超30万条。


    据介绍,春季学期开学后,教育部将组织“民企高校携手促就业招聘活动”“专精特新企业招聘活动”等系列线上专场招聘活动,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

    2023-02-22
  • 在课堂“一日三餐”中调配“创新营养”

    【一线探索】


    前不久,有学生给课本“找碴”“挑错”,其背后的创新意识受到专家肯定。进一步探讨研究如何让创新教育成为课堂的“一日三餐”,普种“拔尖创新人才”根苗,对加快推进人才强国建设意义重大。特别是又逢ChatGPT横空出世,新一代人工智能崛起,全球性教育大变革也会紧随而来,强化创新教育更显得刻不容缓。


    从提问入门,让创新成为可能


    创新素质的基础是学会“提问”,“问题”是创新的锚点,基础阶段的创新教育先要教孩子“提问”。扩展到课堂“一日三餐”,如何教会“提问”?应强调三个策略:一是情境化策略,把课本内容还原成有型质、可玩味的物事,为学生观察、发现和审视问题创设情境,促发学生主动探寻真问题,使发问言之有物。二是经验化策略,把课本内容跟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原有知识联系起来,使其在深度理解事物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加工、梳理、概括,调动已有经验、知识及所有资源,为新的学习搭建台阶,提供支架。三是情感化策略,把课本内容变为学生真关心、有责任的事件,为发问注入内生动力。缺少情感连接,孩子们大脑不在线,是提不出真问题的。


    观察一些国家的课堂,学生提问五花八门,往往“料”很足。其原因除了鼓励互动的课堂环境外,主要得益于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真实操作、真实讨论,以及雷打不动的周末社区活动。正是这样不断引导,孩子们习惯提取生活世界大数据,所以脑洞越来越大,算力越来越强,算法越来越多,创新脑在“一日三餐”中养成。


    强化思维进阶,让创新芯片自然生长


    创新素质的内核是发展思维。目前学界对思维教学已有共识,课堂操作也已有改观。有的学校进一步关注高阶思维,有的强调计算思维、批判性思维培养等。怎样促发学生的思维进阶?这里提示三个维度和三个线路:一是从学生的学习和课程内容的关系维度,拎清“他是谁—他从哪里来—他到哪里去—他可怎么去—他需什么支持—他的进阶怎么检测和优化……”这条线,为每个孩子进行个性化定位,设置专业通道;二是从学生的学习与教学进程的关系维度,拎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办到什么程度—怎么检测—下一个上升螺旋怎么设计……”这条线;三是从学生的学习与神经结构塑造的关系维度,拎清“原始思维—单点思维—结构思维—系统思维—复杂思维—创造思维……”这条线,帮学生搭建上升旋梯和发展通道。


    进入21世纪,各国都特别强调思维教学,从学生发展标准、课程系统到测评方法,进行了系统性更新。如国际学生素质测评中,有一个“地铁路线优化选择”的数学问题——从A站到F站,有几条交错线路,有的施工,有的频次不同等,让选一个最优方案。这一问题涉及知识、经验、建模、读图、计算等多个学科和多项技能,哪个方面含糊都难得分。那些没坐过地铁,特别是农村没见过地铁的学生怎么办?我们曾做过专题探讨。大家提出要了解学生经历了什么,对学生的认知、经验和建构能力等进行专业判断,然后作出教学决策。操作中要搭建“经验”支架,补充必备知识信息,练习地铁运行图阅读技能,建立思维结构等。让思维有序进阶,关键是“阶梯”要搭得不高不低,正好让学生努努力能跨上去,并适时循序加码,调配更高的梯子。


    高度重视原理教学,让学生获得可扩展的创造力


    创新素质成于“原理”通透。从全球总体看,基础教育大致经历了知识型—能力型—素质型—创新型等几个阶段,课程教学重心也随之转换和更新。美国2000年就率先转入创新型教育模式,其样态主要为“工作型课堂”“项目式学习”“跨学科实践”。这些我们不少学校也在做,但总做不到位,原因又多归为班额大、课时短、资源少等。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没发现其创新密码。其实在这些教学行为的最里层,都包裹着一根“金线”——原理教学。


    怎样强化原理教学?这里举两个例子:如在美国东海岸,我连续10年跟踪过一个麻州的普通学生,她二年级有道数学作业题是“4×8=?”,共设五问——①4×8是什么意思?②填涂4×8关系图(旁边附有4×8计算原理图),③写个4×8的故事,④做一个4×8的统计表,⑤用多种方式计算4×8=?我认为,这是一种全景式的原理教学。她有一次写作得了高分,被老师作为范例,很高兴,我问她为什么能得高分?她把作业本最后贴着的写作评价标准给我看,是逐条对照讲解和分析。这说明什么?他们不但老师研究标准,学生也已经能够根据课标创造性学习了。她6年级时写了一本诗集,录有她一学期持续创作的8首诗,算是“学期研学项目”,自主安排完成。这本诗集样子很原始,纯手工制作,每首诗都配了符合主题的插图,设有彩色封面,还有目录、题记,作品要素齐全、规范。这里有众多创新元素。再如2017年5月我在加州的帕劳奥托学区做交流访学,当时他们正在改编K12数学教材,学区负责人说,原先的课本虽注重跟生活经验结合,但出现了散、乱、浅的问题,改编着力点是:加深内容难度;加强逻辑体系;突出原理教学。这给我冲击很大。因为当时我们正在学习美国理念,减轻教材难度,而美国为什么转向了?是为创新而改。硅谷怎样继续保持全球科技领导地位?需要培育更高端的创新元素——知识创新和原理穿透。硅谷引领全球,前期主要靠技术研发创新,未来需要靠原理创新,创新的根基在中小学课堂,要让原理从学生大脑里自然生长出来。


    反观我国给课本挑错的几个学生,也都是在更高维度审视问题,运用原理穿透、知识联结、概念转换、逻辑推理等高阶能力解决问题。所以应特别强调重视原理教学,把原理弄透彻,让创新有源头活水。

    2023-02-21
  • 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新政实施 广州发出首批6份签注

    2月20日起,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试点实施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实施首日,在广州南沙,6名科研类人才获发广州市首批往来港澳人才签注;在东莞,顺利签发首例人才签注。这是粤港澳大湾区促进人才自由流动的创新尝试,将极大便利大湾区内人才之间的交流交往,更好地助力和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健全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为人才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流动提供便利条件,充分激发人才活力。但此前内地人才赴港澳从事学术交流等活动,只能申办商务或个人旅游等签注类型,不仅签注有效期、逗留时间短,并且还有次数限制。


    为便利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从事科研学术等交流活动,促进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2023年2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管理局发布公告,自2023年2月20日起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试点实施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根据该政策,在粤港澳大湾区工作的6类人才,包括杰出、科研、文教、卫健、法律人才和其他人才,可以申办往来港澳人才签注。这6类内地人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申请有效期为5年、3年或1年的人才签注。持证人在签注有效期内可多次往来香港或者澳门地区,每次在香港或者澳门停留不超过30天。


    广州先进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姬婧是广州首批6名科研人才之一,由于工作缘故,她经常往来于港澳两地。“以往办理一次签证只能单程去一次香港,且停留时间只有7天,这对于很多科研项目的交流和调研都无法深入。”姬婧表示,如今有了人才签注,时间更充裕,可以深入地交流科研成果和想法。


    作为东莞首位享受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新政的企业人才代表,吕键表示,新政的实施对企业在港澳的业务开拓、参加展会等方面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广东省内户籍人才申请办理人才签注只需7个工作日,手续也很方便。”广州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支队副支队长黄月玲介绍,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惠及人才种类多,受众面广,签注有效期长且可多次往来港澳,是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决策部署,服务促进高水平开放,促进港澳地区长期繁荣稳定,深化内地与港澳交流合作的出入境政策创新举措。

    2023-02-21

  • 首 页  上一页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