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对校园防控提出具体操作指南

    再过几天全国大部分的学校就要开学了,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操作指南》,对校园疫情防控做出了一些具体的指导。


    指南明确:各级各类学校要组织工作力量加强师生日常健康监测,提醒督促师生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时,不带病到校工作或学习。开学返校前一周,学生居家每日开展测量体温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临床症状观察等健康自测,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要检测抗原或核酸,如检测结果确认感染病毒,须如实报告学校,延迟返校。师生返校后连续7天开展健康监测,尽量减少聚集性活动。师生入校时测量体温,发现发热等症状师生及时采取留观等相应措施。


    高等学校不再开展全员核酸筛查,对校内从事餐饮、物流、保安、保洁等重点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开展核酸或抗原检测。除跨地区返校入学确有必要外,高校师生出入校门和校园公共区域不要求提供核酸证明。


    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根据实际需要和当地条件,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开展师生筛检、轮检、抽检等适宜的抗原或核酸检测,师生出入校门不再提供核酸证明,其他外来人员进入校园须提供核酸或抗原阴性证明等。(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2-09
  • 防范“短视频沉迷” 要给未成年人更多选择

    最近几年,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以及智能上网设备在学生群体中的普及,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的现象日益凸显。此前,多家媒体报道过中小学学生刷短视频上瘾、令家长大为头疼的情况。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小学生短视频使用特点及其保护》调查报告显示,65.6%的受调查未成年人观看过短视频。《中国青少年互联网使用及网络安全情况调研报告》显示,有20%的青少年表示“几乎总是”在看短视频。短视频对未成年人的影响越来越深,已是确凿无疑的事实。


    眼看着中小学学生花在短视频上的时间越来越多,有人深感担忧,害怕这种习惯会对未成年人的自制力、专注力、认知水平等造成负面影响。为此,不少人都呼吁短视频平台和监管层采取更多行动,引导未成年人优化视听习惯、科学健康用网,减轻他们对短视频的沉迷程度。


    针对这一问题,各大短视频平台推出了青少年模式等各种防沉迷对策,但在实践中,借助长辈的帮助或技术手段绕过监管,对孩子们来说并非难事。与此同时,有关部门也在不断加强监管,清理整顿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有害的低俗违规短视频内容。但是,就算短视频的内容相对“干净”,未成年人长期、大量观看短视频,以至于刷视频成瘾,依然是广大家长不愿看到的事。


    要化解这些看似难解的症结,既要从家庭教育的视角出发,理解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现象的成因,辩证看待网络流行趋势对下一代人的影响,也要拿出更多实际行动,给未成年人的精神生活创造更丰富多元的选择。


    未成年人为何容易沉迷短视频?其原因不只是“短视频好看”这么简单。有研究指出,沉浸式平台迎合青少年个性化兴趣口味,“技术多巴胺”激发青少年追求持续快感,代偿性满足契合青少年娱乐、信息、社交需要,都是短视频让未成年人为之着迷的“诀窍”。作为一种媒介形式,短视频的这些特点并无“原罪”,也不一定会导致沉迷,但是,如果未成年人在生活中难以找到能在各方面与之抗衡的其他精神生活方式,自然容易在短视频里越陷越深。


    此外,家长的行为习惯对未成年人也有很大影响。正如部分网友所吐槽的,如果连父母都抵挡不住短视频的“魔力”,天天抱着手机猛刷,又怎能指望孩子“出淤泥而不染”,自觉抵挡短视频的诱惑呢?在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事实上,这不仅是一个以身作则的问题,倘若家长能更多把玩手机、刷短视频的时间节省出来,陪孩子阅读、观影、聊天,多组织一些郊游、逛展等亲子活动,未成年人的娱乐、信息、社交需要自然能得到更充分的满足,从而降低其沉迷网络的概率。


    当然,这么说并不是要把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责任全都推给家长。在现实中,确实有不少忙于工作的家长在子女教育中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从学校、政府有关部门到社会团体、互联网企业,对教育事业有责任、有热情的各方都应积极采取行动,在互联网高度融入未成年人生活的当下,给他们提供更多获取信息、结交朋友、休闲娱乐、释放压力的优质选择。与此同时,短视频平台也要更多地注意未成年人权益问题,在有关部门的合理监管之下规范运作。


    另外,还有一点值得强调,那就是短视频并非洪水猛兽,当代未成年人对短视频的偏好也未必一无是处。虽然此前有不少研究显示,长期观看短视频可能使人耐心下降,难以消化长文章、长视频这样的大段信息,但碎片化的视听习惯也可能更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递形式,其长期影响难以预估。面对短视频的负面影响,教育者可以积极引导未成年人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加强对其理解信息能力的训练,同时也要牢记“堵不如疏”的道理,避免矫枉过正。


    对大多数成年人而言,短视频不过是用来消磨零碎时间的“电子榨菜”,但是,那些在短视频的环绕下长大的新一代未成年人,却可能更适应这种长度短、信息密度高但总量小的传播形式,以至于将其视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换句话说,在他们的生活中,“电子榨菜”已然成了“电子主食”。媒介技术的发展很可能在代际之间带来认知习惯的改变。对此,我们既要本着对下一代负责的态度,防止未成年人对短视频沉迷上瘾,也不妨对未成年人的新型习惯与偏好保持一种平和开放的心态。

    2023-02-09
  • 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怎么办?从这份指南看解答

    为促进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改善,进一步降低生长迟缓率,帮助儿童青少年培养健康饮食习惯,充分发挥生长潜力,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近日印发《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食养指南(2023年版)》。


    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指南充分发挥现代营养学和传统食养的中西医各方优势,将食药物质融入合理膳食中,提升膳食指导个性化和可操作性,辅助预防和改善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


    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仍是当前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指南明确,生长迟缓是指由于膳食的蛋白质或能量、维生素、矿物质摄入不足等原因,导致身高低于筛查标准的年龄别身高界值范围,属长期性营养不良。


    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6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4.8%,6至17岁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率为1.7%。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率城乡差异一直较为明显,农村约为城市的2至3倍。


    指南指出,生长迟缓影响儿童青少年期的体格和智力发育,出现体能下降、学习表现不佳等,严重时容易导致罹患腹泻、肺炎等疾病,增加感染性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此外,还可能影响其成年后的身高,增加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病风险,降低劳动生产能力。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仍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指南的制定充分考虑我国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现状、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提出食养原则和建议,并结合不同证型人群、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特点列出可供选择的食物推荐、食谱和食养方示例,便于使用者根据具体情况参考选用。


    定期监测儿童青少年体格发育


    定期监测儿童青少年体格发育,有助于及时了解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指标的动态变化。指南建议,依据儿童青少年性别、年龄和营养状况,至少动态纵向追踪观察6个月(最好12个月),根据儿童青少年的生长速率或生长曲线的偏离情况,评估其生长状况,及时调整指导方案。


    同时,详细了解儿童青少年的饮食、运动、睡眠、心理状况,科学评估个体膳食营养状况,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指导方案,指导家长和儿童青少年制定适宜的膳食计划,避免强制进食。


    指南提示,对于微量营养素缺乏的儿童青少年,必要时在医师或营养指导人员的指导下合理使用营养素补充剂。长期生长发育不理想、改善效果不明显或疾病原因导致生长迟缓的儿童青少年,应到医院就诊。


    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指南主要面向基层卫生工作者(包括营养指导人员)、2至17岁儿童青少年的家长和校医等,为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的辅助预防和改善提供食养指导,不可替代药物治疗。


    倡导规律运动和食养相结合


    指南指出,适宜的身体活动可增强食欲,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对于生长发育关键期的儿童青少年,可促进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发育,有助于身高增长。


    充足的睡眠是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和生长发育的重要保证。“胃不和则卧不安”,消化功能不良会影响睡眠,进而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出现身材矮小。应培养儿童青少年养成良好睡眠习惯,保证睡眠时间和质量。


    在食养方面,指南建议,生长迟缓儿童青少年食物选择应全面、均衡、多样。保证一日三餐、定时定量、饮食规律,能量和营养素摄入充足。每餐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畜禽鱼蛋、奶和大豆等食物中的3类及以上。在合理膳食的基础上,可针对不同证型选用食药物质。


    “食养方中选用的食药物质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说,可在医师或营养指导人员的建议下,根据儿童青少年具体情况选择具有健脾、开胃、消滞、益肾等作用的食药物质,如麦芽、山楂、莲子、芡实、山药等,以及相应的食养方。


    指南特别指出,非疾病原因导致的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常涉及挑食、偏食等原因,日常配餐过程中要注重同类食物互换,丰富食物品种,并注重蔬菜的颜色和品种搭配。

    2023-02-09
  • 13岁男孩体育考18分被父亲刺死,法院判决

    近日,四川绵阳。13岁儿子体育考试只考了18分,父亲生气后用武士刀吓唬孩子,不料发生意外刺伤儿子,最终孩子因伤势过重,失血过多离开人世。


    “你语文考不好就算了,怎么连体育都能这么差?你肯定是偷懒了!”父亲杨某某越说越气,连之前好几次考砸的成绩都翻了出来:“你就不能用点心,天天就只晓得玩手机,你以后想怎么办?”面对父亲的斥责,儿子站在走道里不敢说话,父亲原本只是想拿刀具教育下,不想失手,造成一发不可收拾的场面。





    最终法院对此案依法作出判决:被告人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12年。在法庭上被告人痛哭流涕:我不是坏爸爸,我只是好心办了坏事!





    网友评论:


    1.古人常说,聪明有种,富贵有根,天才必定很少,做父母的首先要教会孩子怎么做人,有一个健康的灵魂。父母其实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2.这父亲这用这种方式教育孩子。就像犯罪的人,这样教育太残忍了,谁都受不了。只要不做坏事,读书怎样顺其自然。不能用这种暴力行为教育。现在后悔已经晚了。


    3.太可怕了,孩子学习不理想,他尽力了就好。他的学习态度是积极的,端正的。我们做家长的就不能怪孩子。应该怪自己没有给到他一个聪明的头脑。难道他不想考好吗?我想问一下你小的时候学习成绩怎么样?问问自己。


    4.孩子的一句爸爸我在好好学习。想想这句话,一生可能在后悔中度过。

    2023-02-08
  • 西安一村庄闹元宵花车撑杆断裂5小孩摔落,当地街道办:活动已叫停

    2月4日,西安市西咸新区斗门街道荆寺村耍社火(西部乡村地区一种庆祝春节的群众性传统游艺活动)闹元宵时突发意外事故,5名小孩从花车撑杆上掉落的视频引发网友关注和热议。


    2月6日,斗门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回应上游新闻(报料邮箱baoliaosy163.com)称,掉落事故属实,“5个孩子均已留院观察,身体状况平稳。”荆寺村辖区派出所表示,已接到警情,事故原因要问接警民警。








    ▲花车撑杆未掉落前的情景。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锣鼓喧天耍社火,红红火火闹元宵。每逢春节等隆重节日,西北部地区均有举办社火的传统习俗。2月4日中午,西安市斗门街道荆寺村举行了隆重的耍社火游艺活动。上游新闻记者从当地网友发布的视频看到,当地荆寺村6个堡子村民参与的社火吸引了不少民众围观。一则视频显示,在游行过程中,一辆红色花车的支撑杆突然断裂,支撑杆顶部高台倾覆,固定其上的5个小孩也跟着摔落到车下人群中,现场画面一度混乱。


    据了解,这种花车叫高芯社火,属于西北地区的民俗传统活动。评论区有网友称:“是芯子焊接的地方断了,医院传来消息,娃都没事。”还有网友质疑:“场地路不行,坑坑洼洼的,人走都崴脚,还别说车了。芯子以前都是人工锻打的,现在直接用钢筋焊接,固定在下面的花车上,这焊接不牢固啊!”


    至于站在花车顶端高台上的孩子,当地网友解释称:“一般都是六七岁的孩子,表演服装里面是被捆绑在造型底座上。”“小孩肩部以下腰部用宽布绷带缠绑,化妆后穿古装,一般这种集体活动小孩都会踊跃参加的。”


    2月6日,上游新闻记者致电斗门街道办事处,接电话的工作人员表示“(摔下来的)5个孩子均已留院观察,无大碍,身体状况平稳,家长不放心,也在医院照顾着的。(事故发生后次日的)社火已被叫停。”


    随后,记者致电辖区派出所,接电话工作人员表示,情况属实,“已接到警情,事故原因要问接警的民警才清楚。”截至记者发稿前,没有得到回复。

    2023-02-08
  • 科学家首次实现模式匹配量子密钥分发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陈腾云等与清华大学马雄峰合作,首次在实验上实现了模式匹配量子密钥分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


    量子密钥分发基于量子力学基本原理,可以实现理论上无条件安全的保密通信,因此在近几十年来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模式匹配量子密钥分发协议(MP-QKD)是由清华大学马雄峰研究组于2022年提出的一种新型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发协议,要求通信双方首先将信息编码在单个光学模式中,基于探测响应结果,通信双方按照一定规则进行配对,再根据配对情况进行基矢比对、参数估计等后处理操作来产生最终的安全密钥。相较于原始的测量设备无关协议,MP-QKD可以将更多的探测事件用于成码,可以很大程度提高成码率;相较于双场量子密钥分发协议和相位匹配协议,MP-QKD无需复杂的激光器锁频锁相技术,节省成本且降低了实际应用难度,同时对环境噪声有更好的抗干扰能力。


    潘建伟、陈腾云研究组基于清华大学马雄峰研究组提出的模式匹配量子密钥分发协议,利用极大似然估计的数据后处理方法精确地估算出两个独立激光器的频率差用于参数估计,并结合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尤立星团队研制的高效率单光子探测器,实现了实验室标准光纤百公里级、两百公里级、三百公里级以及超低损光纤四百公里级的安全成码,相较于之前的原始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码实验,成码率有明显提升,并且在三百公里和四百公里距离上较之前实验成码率提升了3个数量级。


    研究成果表明,模式匹配量子密钥分发在不需激光器锁频锁相的条件下可以实现远距离安全成码且在城域距离有较高成码率,极大地降低了协议实现难度,对未来量子通信网络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常河、王敏)

    2023-02-07
  • 仪式感满满!全国多地中小学幼儿园迎来新学期

    人民网北京2月6日电随着春节假期的结束,本周起,全国各地大中小学将陆续开学。今天,山东、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省市的中小学生正式迎来新学期,回归琅琅书声的校园。


    广州市越秀区珠光路小学邀请广府民间舞狮传承人现场展示舞狮,将新春的福气带来学校,送给师生。广州市番禺区北城幼儿园的家长向孩子们讲解开学摸生菜寓意“生生猛猛”的岭南民俗。在东莞市长安镇乌沙幼儿园举行开学典礼上,传统的舞龙舞狮表演让孩子们兴奋不已。


    在山东济南,山大附中奥体中路学校的老师为学生们准备了红包、盲盒、福签、黑板报等,迎接孩子们的归来。开学典礼上,各年级同学轮番上场,迫不及待地展示寒假期间的项目式作业,灯笼、模型、麻绳、面食……


    重庆市各学校精心营造开学氛围,迎接孩子们重返课堂。在南岸区南坪实验金科小学校门口,学校为孩子们准备了生肖兔的玩偶,寓意美好兔年;在沙坪坝区第一实验小学,老师们精心准备了新年福袋、玉兔灯笼等精美礼物;在重庆永川子庄小学附属幼儿园,交巡警为广大的师生们送上了一堂生动的“春季交通安全课”;在重庆两江新区童心青禾小学,小学生们在校门前的兔子造型留言板上,写下了一个个新学期愿望。


    湖北省武汉武昌实验小学临空港分校(西校区)举办开学第一课活动,老师带领小朋友做春帽、赏春诗、授书礼、摆春盘,寄托对美好春天的向往。


    湖南省长沙市南雅望城学校举行“南雅追梦人争当雷小锋”2023年春季开学典礼。老师们现场为优秀学子颁发新春五福卡。伴随着“健康福”“和谐福”“荣誉福”“成长福”“快乐福”的美好祝愿,同学们精神昂扬迎接新学期,开启新的征程。(孙竞、李依环、王雅蝶、邹乐、肖璐欣、周雯、刘颖婕)

    2023-02-07
  • “量产”现场工程师,职业院校要过哪几关?

    到2025年,国家计划培养不少于20万名现场工程师。一些职业院校已开始进行探索和规划——

    “量产”现场工程师,职业院校要过哪几关?

    阅读提示

    能在生产一线第一时间解决现场复杂问题的现场工程师成为企业争相追逐的“香饽饽”。为实现未来三年内培养20万名现场工程师的目标,职业院校要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到生产一线寻找培养路径。

    日前,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通知,决定联合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通知规划,到2025年,累计不少于500所职业院校、1000家企业参加项目实施,累计培养不少于20万名现场工程师。

    现场工程师也被称为现场应用工程师或现场技术负责人,是在生产、工程、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上,用科学技术创造性解决技术应用问题的复合型人才。现场工程师培养为何如此重要?现场工程师要想实现“量产”,职业教育面临哪些挑战?需要从哪些领域进行突破?作为培养现场工程师的关键主体,一些职业院校目前已经开始进行探索和规划。

    毕业生供给与企业需求不匹配

    既能根据材料、尺寸制定焊接方案,又可以参与生产线设计,负责现场设备运维,还能够统筹协调各岗位员工工作……随着我国制造业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像这样能在生产一线第一时间解决现场复杂问题的复合型技能人才,成为企业争相追逐的“香饽饽”。他们也被称为现场工程师。

    “在未来的数字化企业中,各个系统之间不再是孤立存在的。现场工程师不仅需要掌握各类的数字化专业技能,同时也需要具备一定的业务领域能力,包括对于企业价值链的认知,垂直行业的知识,对于痛点的发现和识别,以及经营管理知识等。”武汉工学智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波表示。

    然而,目前这样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在企业生产现场十分紧缺。北京中科航天人才服务有限公司职业教育部部长张彪告诉记者,他们在2022年对航天内部的30余家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远大于科研类人才”。

    此外,据2021年发布的《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预测报告》预测,到2025年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将有近100万名工程技术人员的缺口。

    2022年末,“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应运而生。其中,明确了“量化”的培养目标,即到2025年,累计培养不少于20万名现场工程师。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副校长朱运利表示,为实现这个目标,职业院校需要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对职业院校来说,目前的挑战主要是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匹配度不高,例如高职院校的装备制造大类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初期大多是从事传统制造业的现场制造人员、设备操作员、质量检测员等,而面向智能制造领域的高端制造业就比较少,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供给与企业需求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供需匹配度不适应问题”。

    实现从“跟跑”到“领跑”

    专项培养计划中明确,要面向重点领域数字化、智能化职业场景下人才紧缺技术岗位,对接匹配职业教育资源。“企业需要能及时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的人才,这要求学校在教育、科技、人才资源储备方面要‘领跑’或‘并跑’企业,但目前学校相对企业来说更多处在‘跟跑’。”朱运利认为,这与目前教育链与产业链衔接不畅、产教融合深度广度不够有关。

    2022年年末,一场汇集了上百家职业院校和企业的会议在线上举行。会上,“先进制造业现场工程师校企协作联盟”正式成立,来自院校、企业和相关行业的上百家单位将在现场工程师培养方面共谋合作,其中不乏行业领先的制造企业。这也是作为发起方之一的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为推进现场工程师培养迈出的重要一步。

    “我们希望搭载一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让职业院校的教育培养能够紧密对接先进制造业等重点领域的发展要求。”朱运利告诉记者,现场工程师必须“常在现场”,这也就意味着,在培养阶段就得让学生们离企业一线“再近一些”。

    “在培养中,学校和企业可以相互赋能。”朱运利表示,联盟成立后将主要围绕企业岗位需求调研和标准制定、校企联合开展学徒培养、校企联合建设数字化资源、推进职业能力评价改革、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助力提升员工数字技能等方面开展工作。

    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职业院校和企业是相向而行。张彪所在的北京中科航天人才服务有限公司也加入了校企协作联盟。“培养更多企业真正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是我们共同的目标。”张彪说道。

    此外,朱运利还认为,针对产业数字化发展新趋势,职业院校应积极面向行业分析现场工程师所需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等,明晰新业态、新技术、新工艺对应岗位及培养规格的要求,与龙头企业建立全方位合作关系。

    在生产一线寻找培养路径

    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专项培养计划”对于现场工程师的标准进行了简练的概括。但许多业内人士表示,顶层设计之后,还需有一系列配套标准出台,培养方案、评价标准都还有待进一步细化完善。

    “对于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其实就是我们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样的佼佼者在我们的培养过程中有出现,但对于专科层次来说还是少数。”在天津职业大学机电学院院长张永飞看来,如何完善职业教育本科培养方案,“量产”出更多的高素质现场工程师,还需要走进生产一线继续去寻找答案。

    张永飞每个月都要去走访几家企业。除了与企业负责人对接交流,和生产一线的车间主任、技术主管座谈也是他走访中的关键一环。“他们会告诉你,在生产过程当中面临哪些实际问题,需要我们的学生到岗以后会什么。这些观点对于我们制定培养方案是非常宝贵的。”张永飞表示,调研有利于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共同培养好现场工程师。

    要培养现场工程师,师资队伍是基本保障。“由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是近几年兴起的新专业,学校很难招聘到合适的教师队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周勇告诉记者。

    “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是我们未来重点工作之一。”朱运利表示,正在规划通过校企合作,让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专业规划、专业核心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企业可以选派具有教学能力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参加学徒培养,承担教学任务,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展教学研究。学校也会组织相关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岗位实践、参与企业工程实践或技术攻关”。(记者曲欣悦)

    2023-02-07
  • 不组织集中考试、不要求参加剧烈运动……新学期有哪些变化

    元宵过后,“超长寒假”接近尾声,全国大中小学及幼儿园陆续迎来开学。各地返校有哪些要求?2023年春季学期还需要核酸检测吗?体育课怎么上?

    返校有哪些要求?



    重庆市中小学陆续迎来开学,学生们陆续进入校园。陈超摄

    本周起,全国各地大中小学及幼儿园将迎来新学期。在开学时间上,多地都要求错峰返校。如兰州市教育局要求,2023年春季继续采取“错时错峰”开学,初三、高三毕业年级2月6日正式开学,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2月13日正式开学,幼儿园、小学、特教学校2月15日正式开学。

    开学进入倒计时,多地教育部门、学校陆续发布开学返校告知书,要求学生开学前做好健康监测。如重庆市教委要求,开学返校前7天,师生员工应每日开展健康自测并向学校报备。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应进行抗原或核酸检测,结果异常的,须如实报告学校,并延迟返校,不带病到校工作和学习。

    不少学校要求学生填写《健康异常情况填报表》,有的则要求学生完成一次健康监测信息采集“打卡”,部分学校还要求学生返校前报备个人新冠疫苗接种、新冠病毒感染等情况。也有学校要求,开学前一天需做一次抗原或核酸检测。

    此外,对于上学期受到影响的课程以及期末考试,多地也有不同规定。浙江省教育厅发布提示函,严禁提前组织学生返校集中补课、组织任何形式的开学考试。厦门市教育局通知,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新学期适时适宜做出安排,但开学两周内,学校不组织集中考试。也有多地通知,初高中各年级期末考试于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后组织实施。

    新学期还要做核酸吗?线下上课会暂停吗?

    2023年春季学期,还需要做核酸吗?线下上课还会暂停吗?

    多所高校明确,学校不再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学生出入校门和校园公共区域无须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近日召开的福州市教育系统新学期工作部署会提到,非疫情流行时,校外人员进校不再查验核酸证明;疫情流行时,要协同属地卫健部门按规范妥善处置。

    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操作指南》,对校园疫情防控提出具体要求。

    在核酸检测方面,指南要求,根据实际需要和当地条件,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开展师生筛检、轮检、抽检等适宜的抗原或核酸检测,师生出入校门不再提供核酸证明,其他外来人员进入校园须提供核酸或抗原阴性证明。

    高等学校不再开展全员核酸筛查。除跨地区返校入学确有必要外,高校师生出入校门和校园公共区域不要求提供核酸证明。

    指南还提到,没有疫情的学校开展正常的线下教学活动。疫情流行高峰期间,中小学校、幼儿园采取严格的封闭管理,高校可实施分区管理。

    高校校内发生疫情后及时采取减少人际接触、实施线上教学、调整教学安排等疏散人员措施。对中小学校来说,当感染者占比较大时,可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停止线下上课、实施线上教学。幼儿园一旦出现感染者,应及时采取临时关停措施。

    新学期体育课怎么上?

    新学期的体育课怎么上,备受人们关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上述指南要求,不组织或要求康复期的师生参加剧烈运动。

    多地教育部门也对此做出回应,如广州市教育局印发《2023年春季学期中小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线下教学指引》,要求开学前对学生体能和身体健康状况进行摸查。

    该指引提到,学校须协助学生通过“Borg主观疲劳感知评估”“体能状况检测”“心肌功能检查”等方式,对学生的体能和身体健康状况进行摸查,建立档案,动态掌握学生的健康状况,对疫情期间的“四者”(住院者、重症者、心肌炎患者、肺炎患者等)需提供健康证明才能上课,并严格制定恢复锻炼内容和运动量。

    厦门市教育局要求,学校合理安排新学期的体育教学,不组织或不要求“阳康”的师生参加激烈运动。金华市教育局要求,要求加强感染师生康复期健康指导,不组织或要求康复期师生参加剧烈运动。开学后2周内,原则上不组织各类竞技性较强的体育比赛等活动。

    新学期开学前,多地学生都经历了网课加寒假的“超长寒假”。多地教育部门要求,重视开学前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如福州市教育部门要求,分析疫情新形势及长期居家情况下学生的思想心理变化趋势,对可能出现的思想心理问题早研判、早预防、早干预。(记者袁秀月)

    2023-02-07
  • 天津理工大学推动特殊教育发展 尊重个体差异 构建育人体系

    “我在聋人工学院读书快7年了,学校的老师同学对我们都很爱护、尊重,在活动中优先安排在第一排,提供字幕翻译,还鼓励我们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等项目,让我们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温文尔雅、彬彬有礼,记者眼前的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2020级艺术专业研究生梁一帆,浑身透着阳光自信。


    一件迎风绽放的荷花吊坠,花丝袅娜;一只素雅美观的荷花手镯,造型精巧……戴着人工耳蜗的梁一帆向记者展示了她设计的两款津派花丝作品。“这是我在天津市非遗项目‘津派花丝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实习时,临摹到的景泰蓝图纸上的荷花纹样,回来后精心进行了现代化演绎后的作品。”


    “构建‘无障碍、有大爱’的融合育人环境,促进残健学生相互理解尊重,共同成长成才,达成残健‘1+1>2’的融合育人效果。”建院之初就在这里工作的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院长王春东说,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深耕特殊教育31年,以符合听障生身心特点、尊重个体差异为原则,遵从特殊教育教学规律,积极探索和构建“以全纳教育为依托、以残健融合为特色、以交流合作为载体”的面向听障生的融合育人培养体系。


    首创听障学生进入健听班级随班就读、跨学院联合培养的“全纳教育”模式;全面构建融合育人环境;创建天津市首个聋人众创空间——“默客聋人创想俱乐部”,面向全校健听生开设《中国手语》通识选修课……一项项创新举措,标注着天津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


    在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副院长、教师袁甜甜的课堂上,除了声音、板书,还有她用一年半时间学会的手语。“为了更好地进行手语沟通,我和杨学、刘伟老师共同指导的本科生乌力杰团队项目《基于对比自监督学习的复杂场景下中国手语实时翻译系统》,荣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这不仅是技术上的创新,还体现了全社会对特殊教育的关爱。”袁甜甜说。


    “去年8月,我提交的作品《探索花丝的新生——打造津派花丝非遗领域的时尚圈》,获得挑战杯中国银行大学生创业竞赛银奖,这是我在聋人工学院读硕士期间获得的第十二个奖项。”梁一帆表示,“我已确定将津派花丝作为研究生毕业设计题目,通过对津派花丝传统花丝纹样进行现代化演绎,设计更多年轻人喜好的首饰,让更多人认识、了解非遗,并将其发扬光大。”


    聋人工学院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提升听障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孵化的20余支残健融合“双创”团队中,9支团队获得互联网+、挑战杯等国家级、省部级和行业内大奖……


    “今后,我们将融合国内外特殊教育资源,在全社会打造‘无碍有爱’的融合育人环境,不断提高特殊教育质量,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功能补偿和潜能开发,为学生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奠定基础,打造特殊教育新高地。”天津市教委主要负责人说。

    2023-02-06
  • 呼唤普惠性托育服务 不负幼有所“托”

    呵护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实现“幼有所育”,既是家庭关心的大事,也是国家重大民生事项。但“生了娃没人带”“双职工带娃难”成为年轻人普遍面临的育儿难题。上海以立法破解托育难题,给“最柔软的群体”以坚实的托付,引起广泛关注。


    2023年1月1日起,《上海市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成为全国首部探索将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整合立法的地方性法规。在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妇联兼职副主席黄绮看来,将学前教育和托育服务一体化立法,既规定了政府在学前教育和托育服务中的职责范围,也规定了学前教育和托育机构的场所、人员等标准和要求,这一创新立法具有启示价值和现实意义。


    2017年,时任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的黄绮就开始密切关注托育服务发展问题,2017年上海市两会上,她提交了“0至3岁的幼托难题亟须在政府主导下解决”的提案;2018年全国两会上,她提交了“将学前教育费用个税专项附加扣除延伸至3岁以下”的提案;2019年全国两会上,黄绮委员继续提交了“建立与完善0至3岁公共托育顶层设计的法律及政策的建议”的提案。


    2023年1月中旬召开的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托育话题同样是黄绮委员关注的重点。她建议,在落实好《条例》、完善公办托育机构建设的同时,注重鼓励发展价格亲民、设施完善的民营托育机构,特别要重视社区托育,鼓励发展全日制、半日制及小时制等灵活托育方式。


    黄绮注意到,有些家长要求托育机构装摄像头,方便自己通过手机远程观看孩子的情况。她认为“这是家长没有安全感的体现,家长对托育机构的放心程度,取决于托育人员对孩子的负责程度”。


    调研中,黄绮发现,多数家庭都很重视儿童的早期教养与开发,对托育服务的内容、时间、入托适合的年龄等有要求,选择托育服务时更关注服务质量(包括机构资质、教师与工作人员资质、机构硬件设施等)。


    托育机构存在不少问题,“需求和资源难以匹配,家长需求不一,托育服务人员数量、质量双缺失;很多私营机构较难管理,一些非正规机构隐蔽、游离于相关部门的监管体系之外。”黄绮说。


    针对当前托育服务存在供给总量不足、结构失衡、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史毅认为,可继续统筹优化整合学前教育和托育服务资源。在他看来,托育服务行业中机构类型众多、条件差别大,可通过有效监督引导机构按照标准规范执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入托孩子的安全,才能提高家庭对托育服务的信任感。


    黄绮建议,解决“托育难”问题,还可根据家庭、社区的需求,分层分类设置不同托幼服务、不同托育模式的服务标准、准入门槛以及监管标准,借助机构、社区、企业等为家庭提供保育、教育、托育等多元化早期服务。


    史毅分析说,目前托育机构的区位分布不均衡,多数城市的托育机构设立在距离社区较远的商业综合体,社区的服务设施符合托育机构建设标准的闲置空间资源较少,农村人口居住地相对分散,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导致农村办托育机构存在障碍。


    “建议通过立法方式保障三岁以下的婴幼儿免费享受托育、育儿指导等一系列服务。”史毅认为,如今的托育服务更多聚焦于城市家庭,当前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尚未建立婴幼儿保育服务体系,他建议深入探索农村托育服务,密切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通过上门入户服务对监护人进行科学育儿培训。


    在黄绮看来,生育后的养育、托育问题对身处职场的适婚年轻人来说尤为重要,目前婴幼儿入托难、入托贵与托育机构招生难、生存难现象并存。“若国家政策能优化解决‘托育难’问题,实现‘幼有善育’,对很多想生孩子但不敢生的年轻人,或许能提升其生育意愿。”黄绮说。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托育服务能减轻家庭育儿负担,有助于提高生育水平和生育意愿。”史毅提醒,大规模推行市场化托育服务,如果价格不在普通家庭可承受范围之内,可能反而会降低再生育意愿。


    黄绮建议,有关部门应积极开展托育相关立法工作调研,深入系统思考儿童早期教育的发展方向,出台优惠倾斜政策,通过税收减免、教育津贴等鼓励企业、机构、社会组织等一起兴办托幼服务机构,承担社会育儿责任。同时可在师范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加强托育人才建设。

    2023-02-06
  • 外籍教师加汉与甘肃“新不了情”:我曾是留学生,更懂他们

    15年前,她来到中国甘肃黄河畔的兰州交通大学求学,毕业后回国;2019年9月,她再次选择回到母校,成为该校国际教育学院外籍教师,负责来华留学生日常管理和汉语教学。


    “我也曾是留学生,我能更懂他们。”来自土库曼斯坦的SARYYEVAJAHAN(中文名:加汉)如是说。


    “上初中时,我就从课本上知道了瓷器、丝绸、茶叶、中国,我想着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荣获2022年甘肃省外国专家“敦煌奖”的加汉近日接受中新社、中新网记者专访回忆说,她于2008年至2013年就读于兰州交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她是该校第一批来自土库曼斯坦的来华留学生。


    后来,在加汉的带动下,她的妹妹蓝莉、小绿都来到兰州交通大学,成为校友,因三姐妹会多国语言,且中文很流畅,成为该校留学生中小有名气的“姐妹花”。


    “我很喜欢甘肃,也很信赖这片土地。”加汉说,从首批十几名土库曼斯坦留学生,到如今兰州交通大学已培养出120多名土库曼斯坦留学生,他们与甘肃已经结下了深深的情谊。


    “上初中时,我就从课本上知道了瓷器、丝绸、茶叶、中国,我想着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荣获2022年甘肃省外国专家“敦煌奖”的加汉近日接受中新社、中新网记者专访回忆说,她于2008年至2013年就读于兰州交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她是该校第一批来自土库曼斯坦的来华留学生。


    后来,在加汉的带动下,她的妹妹蓝莉、小绿都来到兰州交通大学,成为校友,因三姐妹会多国语言,且中文很流畅,成为该校留学生中小有名气的“姐妹花”。


    “我很喜欢甘肃,也很信赖这片土地。”加汉说,从首批十几名土库曼斯坦留学生,到如今兰州交通大学已培养出120多名土库曼斯坦留学生,他们与甘肃已经结下了深深的情谊。


    2019年9月,加汉再次回到母校任职,实现了从留学生到外籍教师的角色转化。


    谈及自身优势,身为汉语教师的加汉坦言,“我会说多国语言,一些复杂的汉语知识,我可以通过我的方式,来简单地给学生解释清楚。比如说,俄语区的学生,我可以用俄文来和他们沟通交流;来自欧洲和非洲不同国家的学生,我可以用英文和他们沟通。我也曾是留学生,在教学上,我会更多从留学生的角度来考虑一些问题。”


    除了在教学中的语言优势,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初到中国的留学生,加汉更能换位思考,洞察到他们的那份“羞涩和不安”。


    来自老挝的留学生PICKDASOUKHASEUM(中文名:宋莲)深有体会,对加汉老师印象深刻。她说,“我刚来时,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也不敢和别人聊天,是老师鼓励我慢慢去放开,勇敢和陌生人聊天,我的汉语也就逐渐好起来。”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年春节,更是加汉最为操心筹备的事情。“以前,自己是一名留学生,和同学们一起参加老师组织的春节活动,就觉得很好玩;现在的我,成为活动组织者,会更多考虑学生们想家的心情,让身处异乡的他们感受到暖意。”


    加汉不仅能读写复杂的汉字,说一口“地道”的汉语,结识了一批中国朋友;更让她自豪的是,她还顺利通过了国际中文教师证书,这让她对国际中文教育推广更有信心。


    “只要你努力,就会有收获。”加汉说,希望未来的自己,能够成为土库曼斯坦和中国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促进双方在文化、教育、人才培养等多领域的合作。


    截至目前,兰州交通大学已累计培养来自67个国家1738名国际人才,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历生1200余人。留学生校友分布在五大洲60余个国家,从事中文教育、中外贸易等工作,还有的在政府机关工作任职。(记者丁思)

    2023-02-02

  • 首 页  上一页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