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驰骋数学五十载 几何人生报家国(科技名家笔谈)

    我从事数学研究五十多年了。在我看来,数学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是通过有系统、有逻辑的方法,找出大自然的真理,与实验科学相辅相成。通过实验科学,我们可以发现真理的走向,但仅靠实验科学,我们无法探索出真理。真理必须要经过逻辑的方法,有次序的证明,才能被发现——这是数学家的工作。


    邂逅卡拉比猜想


    1969年,我人生首次搭乘飞机,口袋里装着不到100美元,来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开始攻读博士学位,这是我一生研究学问的开始。刚到伯克利,我一心渴望竭尽所能吸纳数学知识,在图书馆花了不少时间读数学书,如饥似渴地学习代数拓扑、微分几何、微分方程、群论,还旁听了一些其他课程,如广义相对论。对参加各类讨论班,我也有兴趣,包括偏微分方程、数论、复几何和代数几何、调和分析、遍历理论。任何学科,只要跟我的研究有一点点关系,我都去涉猎。养成这个习惯,对于我的学术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UCB图书馆,我邂逅了卡拉比猜想,心弦一下子响起共鸣。卡拉比猜想与众不同,联通着几何学的某一区域,深入而宽广。然而,我知道研究拉比猜想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持之以恒。在起初3年,我一直试图找到反例,证明该猜想是错的。就在众人以为我真的推翻了这个猜想时,卡拉比的一封信如暮鼓晨钟,把我惊醒了。我很快做了180度的转变,倾注心力去证明卡拉比说的没错。我又花了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对卡拉比猜想的证明。这不仅是几何分析的第一场重要胜利,而且解决了一些代数几何的重要问题,后来还对弦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1979年,我与我的学生孙理察用几何分析解决了困扰物理学家50多年的一个问题——广义相对论中的正质量猜想。我们证明了物质结构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框架下是稳定的。这是数学、物理与几何结合的经典例子,至今仍然有重要的影响。


    我与朋友、学生一起,进一步将几何与分析融合,与现代其他学科联络,为几何分析学科的完善和现代化作了不少贡献。这个学科发展至今,仍然很有威力,足见其深度。我很荣幸见证了一个学科的成长。二十世纪,几何在很多学科中有重要的作用。我的研究就是以几何为核心,拓展至微分方程、代数几何、拓扑学、数学物理,理论物理的广义相对论、高能物理的弦论,及应用数学中使用共形理论、最优传输解决图像处理的问题等。


    王国维曾撷取3段宋词来描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须经历的3种境界。对此,我深以为然:开始做学问时,我们要找到一个制高点,对整个问题有通透的理解,即“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然后,不眠不休、废寝忘食地投入其中,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最后,灵光一闪,看到了完整证明的途径,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父亲的言传身教


    我的父亲学问很好,曾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崇基书院,先后教授过中国上古史纲目、中国近代史、经济史、中国哲学史、儒家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等等。困苦之中,他始终最感兴趣的是学问,并不抱着什么功利的目的。这一直让我敬佩有加,引以为傲!


    从差不多十岁开始,我就见父亲埋头著书并时常与学生在家中交流。当时我还小,在我的印象中,他们交流研讨的内容很丰富,包括古希腊哲学、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的比较等,这些话题于我而言虽然比较难懂,但开始激发我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培养了我的抽象思维能力。父亲对诗词颇有造诣,经常为我讲解相关知识,要求我努力背诵其中的名篇。小时候免不了贪玩、偷懒,但我还是认真学习、背诵了一点。


    11岁那年,我按照父亲的要求,开始读冯友兰先生的《新原道》《新原人》,翻阅牟宗三、唐君毅、钱穆先生的著作。当时的感觉是,他们的作品很深奥,大部分看不懂。14岁那年,父亲不幸辞世,家里失去了顶梁柱和收入来源,我们兄弟姐妹与母亲相依为命,家境十分艰苦,一度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在那样的困苦环境中,我有时自然而然地背诵起父亲教过的诗词。我开始广泛阅读父亲的藏书,努力走进他的文学和哲学世界,回顾从他那里获得的谆谆教诲,思考、探索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就这样经年累月,我不仅培养了哲学、国学素养,而且变得更加自信、成熟。


    父亲有浓郁的家国情怀,生前常常教导吾辈,作为中国人,有机会要为国家多做点事。我一直铭记于心并倾力而为。作为华人科学家,我40多年来矢志不渝推进中国科学尤其是数学迈向世界前沿。为此,我充分利用自己的国际学术影响力,汇聚国际高端学术资源,在内地、香港和台湾先后成立了8个研究所。


    父亲有崇高的学术追求,写了大量学术手稿,但英年早逝,生前没有条件付梓出版,直到20年前,我才有机会找人帮忙辑录。我反复研读书稿,对父亲感佩不已!最近,我终于把父亲关于中西方哲学的思考整理完毕并出版,这就是《丘镇英先生哲学史讲稿》,以此作为对父亲的纪念。


    追寻大自然的奥秘


    父亲虽非数学家,但我能成为数学家,现在又专注数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影响。自我童年开始,父亲就经常教诲我,追求并发现大自然蕴藏的真和美。这让我从小就在内心深处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爱好,之后不知疲倦地研究探索并走上数学教育之路。


    2021年,我在清华大学牵头成立了求真书院,旨在培养数学科学领军者。我要培养的不是竞赛人才,也不是一般的数学家,而是真正有能力、有抱负、懂数学、懂科学、有文化、有内涵的“通才”。我希望数学学科能在中国更好地建立起来,培养一批对学问有纯粹看法的年轻人并希望他们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求真书院的院训“寻天人乐处,拓万古心胸”,源自我父亲撰写的一幅对联,我稍作修改而成。“寻天人乐处”是要在追寻大自然奥秘的过程中,找到其中最有意义、最有乐趣之处。所谓“拓万古心胸”,是说要心胸广大,容纳万物,做学问不能只为了高考、为了拿奖、为了做院士,而是要追求在科学史上留下重要的轨迹,产生深远的影响。


    求真书院目前有200多名学生,是我们从全国各地找到的最优秀的孩子。八年制“通才”培养方案,是让他们不受外界干扰,沿着数学研究的道路走下去。在求真书院,学生们一方面接受数学、物理学基础知识的严格训练;另一方面要学习数学史、科学史、文学等通识课程,养成对科学、数学的宏观看法,拥有深厚的人文修养。


    文化修养很重要


    对一个学者而言,文化修养很重要。我曾见过很多伟大的学者,他们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比如,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安德烈·韦伊(AndréWeil),是数论、代数几何的大师,他的研究涉及诸多方面,还懂得印度文、梵文、拉丁文以及多种古典学问。


    文化修养可以是诗词、音乐,也可以其他方面。我本人喜欢诗词歌赋,并不见得与数学有直接的关系,但在我看来,它们都源自对美的追求,都对我产生了重大影响。


    文学、哲学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和思考纯化,同时集合了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对各种思想的了解,是科学发展的土壤。没有这样的土壤,发展不起来一流的学问。无论大学还是中学,都应该提供这些土壤,让学生和老师可以播种思想的种子,打下坚实的文化根基。这样才能慢慢发展出一流的学问。


    做学问,要从大局来看,要看整个学问走势是什么样子的,才能判断重要的方向是什么。很多人解决了小问题,就很高兴;只有少数人从整个学问的流向来考虑,从大局中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并作出重要贡献。


    真正对人类历史有贡献的学者都一定有深度。历史上的伟大学者,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等到近现代的牛顿、笛卡儿、爱因斯坦,他们看得都很深远,他们的工作是对大自然规律深度研究。太阳怎么运行、其他星球怎么运行,这些问题困扰了人类几千年。伽利略到牛顿的时代,是个伟大的时代,这些科学家不仅解决了这些问题,还给出严格的证明和计算。


    这些有深度的学问,这些伟大学者的成就,都源于他们对大自然的好奇心,而不是出于某种功利目的。如果仅从实用角度来看,这些成就既无法提升产量、无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似乎没有什么价值;但正是这样的成就这样的学问,对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对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都有重要影响。


    我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有这个宏愿,用心感受大自然、真诚热爱大自然、努力探究大自然,长期投身一些基础性的、有深远影响的研究。我们要努力培养一批思想纯厚的大学者,他们既有发自内心的探寻大自然奥秘的热情,又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唯有如此,中国的科学才能赶上世界一流水平。


    瞄准一流的学问


    为了成立求真书院,我们准备了十多个年头,这其中包括为书院聘请世界一流的大师。我请来了菲尔兹奖得主考切尔·比尔卡尔、数学物理大师尼古拉·莱舍提金等。与大师在一起,学生逐渐会被他们的学风所感染。看着一位重要的、有学问的大师,不断思考、构造、尝试、前进、失败,学生的体会完全不一样。我在读数学史、科学史时,看到很多伟大的数学家都是由大师教导而成长的,比如,20世纪初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希尔伯特就培养了赫尔曼·外尔这样的大学者。


    当年,我随父亲一起去见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虽然不懂他们探讨的内容,但受到那种气氛的熏陶。父亲的看法很宏大,与学生谈儒家哲学、西方哲学等,我不能完全理解,但感觉思考的过程很奇妙。父亲喜欢斯宾诺莎、康德的哲学,当时我念小学,对这些人名并不熟悉,只留下一些印象,但对我后来的学习帮助很大,以后翻看哲学书时,我就知道哪些是大家,哪些是重点。父亲也会批评、比较一些哲学思想,让我明白了做学问不能迷信权威,必须培养自己的批判思维能力。


    培养一批一流的数学家是我的专长和梦想。我在努力办好求真书院的同时,还在各地中学培养初中生,让孩子们可以早一点发挥所长。让十三四岁的学生开始接触深厚的数学文化,学习一流的学问,不是揠苗助长,也不是弯道超车,而是涵养数学文化。求真书院每年招收100个学生,过了五六年以后,就有几百名学生。如果他们将来能够成为基础科学领军人才,那么中国基础科学发展的走向将因他们而改变。这并非主观臆测,而是基于现实得出的结论。以美国为例,最重要的数学家也就一两百位。美国能不断实现基础科学的突破,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中心,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该国拥有的这一两百位全球顶尖的数学家。


    一个民族的科学文化不累积到一定程度,伟大的、基础的学问不会绽放出来。我们必须从现在做起、从基础做起、从点滴做起,让数学文化的种子在一批优秀的中国学子心中生根发芽。我如今带着求真书院的学生到各地举办数学史讲座。这样一点点做,中国的数学文化能够慢慢建立起来。


    我希望国家和社会能够接受这样培养本土领军人才的思路,让我们能够走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路!


    (作者丘成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他证明了卡拉比猜想、正质量猜想等,是几何分析学科的奠基人,以他名字命名的卡拉比-丘流形是物理学中弦理论的基本概念,对微分几何和数学物理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本文由孙宇、牛芸根据口述整理并经作者审阅。)

    2023-01-09
  • 4年多来,甘肃一批退休教师深入33个县区开展教学

    核心阅读


    作为“银龄讲学计划”试点省份,4年多来,甘肃省累计组织退休教师260人次前往11个市州的33个县区开展银龄讲学服务,为提升当地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贡献力量。三尺讲台,倾情奉献;银发师者,不减赤诚。


    59岁的庞彩云早早复印好教师资格证件,待“银龄讲学计划”招募公告一出,便迅速提交了报名申请。


    庞彩云是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河畔镇中心小学的一名退休教师,从2019年起,连续4年参加“银龄讲学计划”,足迹到过白银、天水、庆阳、平凉。每到一地,她都毫无保留地将自己30年的教学经验,倾囊传授给偏远乡村的教师们,给孩子们带来一堂又一堂精品课程。


    作为首批“银龄讲学计划”试点省份,甘肃省2018年制定了《甘肃省银龄讲学计划工作方案》,并于当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


    4年多来,甘肃共有260人次的退休教师前往11个市州的33个县区开展银龄讲学服务,其中绝大多数去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为提升当地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贡献力量。


    难舍讲台


    “我就喜欢和孩子们待在一起,一辈子不离教育”


    “换乘3趟大巴,搭乘1次出租车,前后耗时约8个小时,才从老家会宁赶到天水市清水县陇东镇谢沟小学。”回忆起第一次跨市参加银龄讲学,庞彩云印象深刻。头天下午抵达,第二天开会报到,来不及过多休整,她便投入到紧张的教学工作中。


    尽管有心理准备,谢沟小学的情况还是让她吃了一惊:全校6个年级,仅有6名教师,每名教师少说也要带三四门课程。根据安排,庞彩云负责两个年级的数学和体育,外加两节课外辅导,每周的课时达17节。


    更棘手的是,学生们数学基础薄弱,“多数孩子乘法口诀掌握不牢,课堂一提问,常常鸦雀无声。”庞彩云说。


    “就从培养学习兴趣开始!”庞彩云制订了详细的教学计划,让书本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环境发生“化学反应”。讲到立体图形时,她时不时拿起桌上的水杯、铅笔和橡皮举例;为解释清楚“溶液”的含义,她现场演示,将白砂糖混入水中搅拌;针对乘法口诀,她不要求死记硬背,而是把班上学生请到操场,多名学生一字排开,轮流伸出同样数量的手指,然后请同学“清点计数”……在庞彩云和其他老师的努力下,孩子们成绩不断提升,考试平均分提高了30多分。


    “小时候,家里兄弟多,女孩很少有读书机会。我父亲也是一名乡村教师,他教我读书识字,带我走进学校。”成长于西北农村的庞彩云,对乡村教育有特殊感情。她感慨,正因为乡村教育,才有了自己改变命运的契机。因此,她对偏远乡村的学生总是格外上心。即使辛苦,庞彩云乐此不疲,“我就喜欢和孩子们待在一起,一辈子不离教育。”


    在甘肃,有不少像庞彩云这样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退休教师。甘肃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处长温攀玺介绍:“我们招募到的银龄讲学教师多数来自县乡地区,他们帮助农村学校提升教学水平和育人能力,为缓解农村优秀师资总量不足等问题作出了贡献。”


    传道授业


    “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教育者,还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先生”


    退休后,王杰总觉得教书育人这活儿“还没干够”。听说“银龄讲学计划”后,他满心欢喜,第一时间报了名,被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第四中学录用。


    在和政四中,王杰被聘任为名誉校长,指导学校语文教师和新手班主任开展工作,同时协助参与学校管理。校长黄志平坦言,刚开始担心王老师不适应,没想到一干就是3年多。


    王杰还指导学校语文教研组编写了“国学文化经典诵读读本”,利用大课间督促学生诵读;同时提倡以课题研究带动教育水平提升,指导青年教师申报了十余个教研项目。


    多管齐下,和政四中教学质量一年一个台阶,“2021年在全州初中生模拟考试中,和政四中八年级语文成绩跃居全县第一。”王杰很自豪。


    家住庆阳市西峰区的曹小平老师,2020年退休后,通过“银龄讲学计划”来到庆城县白马铺镇白马小学,“这里的孩子有些胆小拘谨、不善言谈、缺乏自信。”于是,曹小平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上,带他们见识更广阔的世界。


    胡欣怡是校“三好学生”,性格内敛,不爱说话。2021年4月,胡欣怡被学校推荐参加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的研学活动,曹小平鼓励她写一篇研学感悟,在年级大会上朗读。后来,胡欣怡悄悄告诉曹小平,虽然当时很害怕,但同学们给予的掌声和肯定的眼神,让她感到骄傲。


    “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教育者,还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先生。”曹小平说。


    授人以渔


    “说是支教,我们可是盼着她来指教哩”


    “自从史老师踏进校园,就没把自己当成‘流水的兵’。”提起银龄讲学教师史艳艳,平凉市庄浪县南坪镇刘窑小学负责人赞不绝口。全校17名任课教师,14名刚参加工作不久,年轻教师数量多、占比大,史艳艳的到来,及时雨般发挥了“传帮带”作用。


    56岁的史艳艳原先在庄浪县第二小学任教,退休后难舍三尺讲台,2021年9月来到刘窑小学继续干起“老本行”——担任低年级数学教师。为了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史艳艳经常和学生谈心,了解他们所思所想,还自费购买了许多学习用品,奖励给上课积极回答的同学,并从家中带来课外书,拓宽学生的视野,“东西虽不值钱,但对学生是一种鼓励,也能拉近彼此的距离。”史艳艳说,效果出奇地好,一个学期过后,不少学生成绩达到了优秀。


    发生在史艳艳班上的变化,吸引了学校年轻教师的注意,听评课邀约接踵而至。史艳艳欣然应允,认真去听每一节课,并发现年轻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满堂灌”等问题。为此,她归类分析,举办辅导讲座、上示范课,传授课前热身小游戏。一年下来,她随堂听评课40节,上指导课15节,结对帮扶的4名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明显提高。


    “说是支教,我们可是盼着她来指教哩!”青年教师张小娟不仅是史艳艳的帮扶对象,还是朝夕相处的室友。“史老师经常从家带好吃的来分享,衣服扣子掉了,她还帮我们缝补。我是班主任,有时忙不过来,史老师就帮我批改作业,晚饭后,我们还一起到花园遛弯。”张小娟说,“虽然年龄相差几十岁,可我们都处成朋友了!”


    据了解,甘肃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银龄讲学教师的工作经费由中央财政承担,标准为年人均2万元。“银龄教师到农村讲学,他们对教育事业有热爱、对脱贫地区有感情、对基层学生有情怀。”温攀玺说,下一步将持续为银龄讲学教师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激励,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动员更多退休教师加入“银龄讲学计划”行列。


    全国2万余名退休教师加入“银龄讲学计划”(链接)


    本报北京1月5日电(记者丁雅诵)近日,记者从教育部了解到:2018年“银龄讲学计划”启动实施以来,面向社会公开招募优秀退休校长、教研员、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等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讲学,发挥优秀退休教师引领示范作用,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数据显示,共有18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施了“银龄讲学计划”,截至目前共招募到2万余名退休讲学教师。计划开展以来,有效推动了农村教育发展,缓解了农村地区、边远地区优秀师资薄弱现象,有利于助力推动乡村振兴衔接教育脱贫攻坚成果。

    2023-01-06
  • 国务院未保办要求各地寒假春节期间对困境儿童进行一次走访探视

    记者4日从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求各地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委员会)办公室要统筹用好基层工作力量,寒假春节期间对本地区困境儿童进行一次走访探视。


    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近日通知开展“情暖新春共护未来”2023年寒假春节期间困境儿童关爱服务活动。通知指出,走访探视时,要重点了解儿童监护或委托照料状况、健康情况、寒假春节期间儿童去向和面临困难问题等。针对困境儿童的实际困难,要明确专人做好关爱服务工作,确保各类信息沟通渠道畅通,保证儿童在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能够得到关爱服务。


    通知强调,各地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委员会)办公室要结合走访探视活动,大力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法律法规政策宣讲,指导村(居)民委员会督促指导困境儿童监护人或受委托照料人认真履行监护主体责任或委托照料职责。要将父母均在外地过年的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关爱服务的重点对象,督促引导父母通过电话、视频、微信语音等方式加强与农村留守儿童的亲情沟通,给予儿童亲情关爱,加强假期亲子陪伴。


    通知还要求,要确保将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困难儿童群体纳入价格补贴联动机制保障对象。对于父母及其他监护人因突发事件影响,不能履行监护和抚养责任的,未成年人住所地民政部门要依法进行临时监护。(记者高蕾)

    2023-01-06
  • 创新青少年“体+育”发展方式 ——江苏构建体教融合新格局

    日前,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组织中央媒体开展了青少年体育走基层(江苏站)活动。活动通过线上走基层搭建了相互之间交流的平台,以文字、图片和视频的方式,对江苏省体校建设、学校体育俱乐部建设、省级高水平单项业余训练点建设等方面工作进行了全方位展示。

    近年来,江苏省青少年体育工作以提高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能力为基础,以体教融合为抓手,以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质量效益提升为核心,不断拓宽工作思路,创新青少年“体+育”工作发展方式,构建出具有江苏特色的新时代体教融合新格局。

    江苏省体育局局长陈少军介绍,江苏省积极开展优质体育进校园活动,丰富学校课后体育文化;不断壮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队伍,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办好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竞赛,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更多地发现优秀后备苗子。

    “双减”政策出台后,为加快推进工作落实落细,进一步加强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的服务监管工作,江苏省制定了《江苏省青少年(幼儿)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试行)》《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体育俱乐部建设管理的通知》,并开展了十五批省级青少年奥林匹克体育俱乐部创建工作。

    江苏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处长张鲤鲤表示,目前江苏省达标社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达700余家,以此促进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规范有序发展。推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体校“双进”校园,丰富课后体育服务的项目和形式,助力提高学校体育质量的同时,也推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更好更快发展。

    为丰富青少年课余生活,提高身体素质,形式多样的“奔跑吧·少年”儿童青少年主题健身活动、线上运动打卡、网上快乐体操竞赛、“六一”亲子体育跑等活动在江苏省全年开展,以实际行动营造“体育让生活更美好”的浓厚氛围。据了解,每年举办青少年体操节活动,全省有近400支代表队,2000多名运动员参加活动;每年在2个不同城市举办全省青少年冰雪嘉年华活动,参与人数超过3000人次。持续开展青少年体育国际交流活动,“一带一路”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和“珂缔缘”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已逐步形成青少年足球品牌赛事,“贝贝杯”全国青少年足球赛已成功举办23届。

    针对当前体校发展出现的问题,江苏省不断加强阵地建设,创新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优化举措,提升各级各类体校发展的动力。省体育局青少处处长刘斌说:“少年儿童体育学校承担着发现、培养和输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任务,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阵地和基础力量。为推动江苏省少儿体校高质量发展,经过调研后制订了《江苏省少年儿童体育学校建设指导意见》。到2025年,我省将全面实现‘有组织机构、有教练队伍、有场馆设施、有经费保障、有训练竞赛、有人才输送’六有目标,形成体系健全、制度完善、充满活力、绩效明显的少儿体校发展新局面。”

    为满足广大青少年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在突出体校专业特色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任务的同时,该省推动建立省级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先期在南京、常州和扬州市3所少年儿童体校进行试点,在抓住后备人才核心任务的同时,依托体校成立当地青少年运动技能培训中心和学校体育服务中心,促进体校主动融入社会,积极向学校和周边社区开放,拓展专项技术力量资源,为广大青少年提供更多的体育公共服务,发挥体育的多元功能和体校的综合价值。

    “青少年是体育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受益者,是体育文化传播的最大主体。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下一阶段,江苏省将在‘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下,进一步协同推进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和竞技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体育的高质量发展。”陈少军说。

    2023-01-05
  • 职教改革将有这些“大动作”

    从明确职业教育的地位和职责,到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从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到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10年来,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斐然,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持续涌现,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了新阶段职业教育改革的一系列举措,针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了破解之道。

    推动普职协调发展

    “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2022年5月正式施行的新职业教育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地位。

    一直以来,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矮化”“窄化”的刻板印象。对此,《意见》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定位,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推动职普协调发展、相互融通,让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

    “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由‘谋业’转向‘人本’,更加注重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表示,这对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鄙视”、消解普职分流带来的焦虑有重大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现有职业学校1.12万所,在校生2915万人。与此同时,如何破解偏见、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上升渠道方面,职业教育办学的“天花板”正逐步被打破。“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一体化的职业学校体系基本建成,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之间也初步构建了融通机制。

    对此,《意见》明确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有序有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

    “职业教育不是‘终结教育’,不是‘低层次教育’,更不是‘淘汰教育’。”陈子季表示,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既可以升学,也可以就业,还可以先就业再升学,最大程度拓宽学生多样化、多途径成长成才的通道。

    探索省域职教体系

    在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们正在新一代智能焊接技术平台上忙碌着。该校激光与焊接技术应用研究院教师王军说,当下很多先进制造业企业急需高级焊接技术人才,为此学校为相关企业定制培养了20余名专业人才,受到企业的欢迎。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的探索实践,是天津职业教育发展的缩影。天津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委主任荆洪阳说,天津市持续创新制度设计,先后部市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示范区和“示范区升级版”;设立了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率先建立完整的中高本硕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等。

    对于新阶段的职业教育改革,《意见》提出了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其中之一就是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围绕国家区域发展规划和重大战略,选择有迫切需要、条件基础和改革探索意愿的省(区、市),在产教融合、职普融通等方面改革突破,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新范式。

    同时,针对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匹配度不高等问题,《意见》提出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制度设计,更加注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陈子季指出,《意见》将改革的基座落在区域性、行业性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四梁八柱就是产教联合体、产教融合共同体,通过开辟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试验田,构建央地良性互动、协同推进有效机制。

    匹配人才供给与需求

    2022年10月,来自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的教师李德鑫在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上获得了家具制作项目的金牌,为中国代表团赢得了“首金”。

    “我幸运地赶上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时代。”李德鑫说,一系列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红利,让职业技术人才有了更好的保障。

    目前,中国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一半;全国组建了1500多个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了3000多家产教融合型企业、试点建设了21个产教融合型城市;职业学校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2.49万个,现代学徒制项目覆盖1000多个专业点,惠及10万余学生(学徒)。

    对于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重要任务,《意见》提出了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等举措。

    陈子季表示,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最大优势,更是改革的难点与重点。《意见》将职业教育与行业进步、产业转型、区域发展捆绑在一起,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创新良性互动机制,破解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匹配度不高等问题。

    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王铵说,中车集团将联合高水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共同牵头,在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率先组建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

    创新国际交流合作

    “我在这里学会了使用机器人和视觉设备,还开发了一个工业通信研究项目。”在位于葡萄牙塞图巴尔理工学院的鲁班工坊,葡萄牙学生亚历山大·热拉尔多梳理起3年来的实训收获。

    鲁班工坊是在中国教育部指导下、天津市原创并率先主导推动实施的职业教育国际品牌,采取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用中国标准培训当地教师,再由当地教师教授学生,将中国职业教育优秀成果与其他国家分享。

    目前,中国已经在海外20个国家建立了21个鲁班工坊,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中文+职业教育”特色项目。中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和专业建设质量获得国际广泛认同,成为中外经贸和人文交流合作的新载体。

    对此,《意见》提出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持续办好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和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推动成立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平台,建设一批高水平国际化的职业学校等举措,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通过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机制,使我国职业教育从‘单向引进借鉴’走向‘双向共建共享’,服务国际产能合作和中国企业走出去,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模式。”陈子季说。

    2023-01-05
  • 一所乡村学校的文化情怀

    登台亮相,声音如洪,嘹亮的歌声响彻全场。前不久,在湖南省学校文化建设创新成果展示活动上,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涟源三一学校(以下简称“涟源三一学校”)凭借校歌合唱获得湖南省学校文化建设创新成果一等奖。这支从乡村里走出来的合唱团被观众称为现实版的“放牛班的春天”,引发热捧。

    龙山脚下,孙水河畔。涟源三一学校坐落在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茅塘镇,是一所典型的乡村学校。近年来,涟源三一学校立足乡村,以劳动教育、乡土文化提升为抓手,致力于培养一批理想信念坚定、乡土情怀浓郁、核心素养突出的新时代学子。

    “呷新节是农耕和民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这时候果实已经成熟,丰收在望,也是蔬菜最新鲜、最好吃的时候。”在八年级活动课堂上,一位“小老师”正讲述呷新节的“调研”成果。

    “乡村的岁时节日表现出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教师谢瑜说,呷新节是我们这里的传统民俗节日,以前学生过节是凑热闹,现在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开始思考节日背后的含义,这让他们对粮食倍加珍惜。

    “乡村是滋养这些孩子成长的社会土壤,乡土是构筑中国教育的文化之基。”涟源三一学校常务副校长姜建平说,学校不仅把家乡节日引入课堂,还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把竹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培养乡村学子的文化自觉。

    涟源三一学校位于龙山脚下,竹类资源丰富,是古代“竹木商道”的起点,至今仍有许多老艺人从事竹条编织行当,形成了独特的竹文化。针对这一点,学校以“竹”为基本元素,在社团拓展活动中开设了竹制品社团,在校内实施竹编、竹拼等劳动教育课程。“在课程中,学生把身边的竹材料化为生活中的小物件,不仅增长了见识、培养了能力,也厚植了孩子们的乡土情怀。”学校课程项目中心主任肖东梁介绍。

    “乡村是天然的劳动教育基地,这里离田间地头最近,劳动在这里是具体而鲜活的。”姜建平说,学校设置了“生活节”“科技节”等实践活动节日,正是为了把劳动课程融入学生教育全过程。在活动中,学生们不仅通过推介自家美食、了解粮食耕种过程等充满“乡土味”的活动发现乡村之美,还通过制作模型、设计创意等科技拓展活动,学会合作协同,提升领导力和创新力。

    “我们把国家课程与学校情景相结合,把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融合,扎根乡村教育发展,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在丰富的场景中培养孩子们的劳动技能,把乡土情怀和能力发展结合在一起,拉出一条让乡村少年弘扬文化自信、寻求时代发展的引绳。”涟源三一学校校长叶波说。

    2022-12-23
  • 11部门部署开展2023年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22日宣布,将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等10部门于2023年1月至3月开展“2023年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专项服务活动,集中为有就业创业意愿的农村劳动者、符合认定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以及有用工需求的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帮扶,努力实现就业有支持、用工有保障、满意有提升。

    此次活动以“春风送真情援助暖民心”为主题。活动期间,各地将全面组织就业摸排,加强部门间数据比对,掌握农村劳动者、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失业情况和服务需求;大力推介就业创业项目,深入挖掘一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以工代赈等项目岗位,推介一批本地劳务品牌项目,精选推送一批创业项目,设立一批低门槛有保障的爱心岗位,开发一批城乡公益性岗位。

    活动要求各地及时开展劳务协作对接,开展就业困难人员“一对一”帮扶,组织人社专员入企服务保障重点企业用工;密集组织招聘活动,开展直播带岗、云招聘等线上服务,结合疫情防控要求及时启动线下招聘活动,在农民工集中的场所设立招聘服务站点,对就业困难人员、脱贫人口开展上门、电话、短信、微信等送岗位活动。

    活动期间,各地还将推出系列暖心举措,对受疫情影响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送温暖活动,对有集中出行需求的提供包车、专列、包机支持,为符合条件的服务对象及时兑现失业保险待遇,实施临时救助。(记者姜琳)

    2022-12-23
  • 在希望的田野上接续奋斗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始终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始终坚持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早在建校之初,就肩负起“开发西北、兴学兴农”的使命,在88年的办学实践中,一代代师生扎根西部、艰苦创业、追求卓越,推动陕西杨凌成为世界闻名的“农科城”,用实际行动服务国家、造福民生、惠及“三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站在新起点、迈上新征程,我们必须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和遵循,坚持“四个服务”和“四个面向”,努力打造旱区农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实际贡献,在履行强农兴农使命的探索实践中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在希望的田野上接续奋斗。

    一是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对“三农”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切实增强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们要把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二十字”总要求和“五个振兴”基本路径,以科技人才助力乡村产业兴旺,以增绿(固碳)优势学科服务乡村生态宜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乡风文明,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共同富裕。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服务“三农”是国家赋予农林高校的崇高使命,深刻认识到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强大动力。要进一步将“书记帮镇助力团”“专家教授助力团”“研究生助力团”及“优秀人才先锋服务队”组成的“三团一队”学校特色帮扶模式,转换升级为接续助力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全面增强学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能力。通过学校科研优势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发挥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和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等智库平台作用、全面升级农业科技推广“西农模式”、破解制约乡村发展瓶颈问题、打造整县(乡、村)域乡村振兴示范样板等,建成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标杆。

    二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将更多卓越人才输送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

    学校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把培养知农爱农卓越农林人才放在办学治校的核心位置。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增强师生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打造具有农林特色的课程思政。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要论断。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要促进涉农专业升级,加快乡村振兴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着力培养具有学科交叉融合背景的乡村振兴人才,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在“三农”事业中“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优秀人才。结合开展“大国三农”通识教育和“大美秦岭”“九曲黄河”生态文明教育,切实强化学生爱党报国的使命感,引导更多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三是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把学校工作主动融入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我们将聚焦粮食安全、生态文明、乡村振兴、人类健康等重大战略需求,大力加强“强农”“增绿(固碳)”“兴乡”“领康”等学科体系建设。加强基础研究,打造更多创新团队,提升承担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能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依托学校五大优势学科群和未来农业研究院,强化协同攻关,积极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着力解决制约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交流,充分发挥“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作用,不断提升学校在丝路沿线涉农领域的贡献力和影响力。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回望学校历史,就是在党的全面领导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国家战略和民族复兴的奋斗史。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我们要自觉听党话、跟党走,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教育引领广大党员干部师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是党在新时代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把党的领导贯穿学校管党治党、办学治校全过程,主动围绕新时代涉农高校强农兴农使命担当,在深度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和推进区域发展中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2-12-22
  • 一所山村中学的半年嬗变

    春节后,对小学六年级学生摸底调查,全镇只有46人愿意留在镇里读初中,很多人都认为学校再过两年就办不下去了。然而到9月份开学时,学校招收初一新生298人,附近乡镇还有不少家长想把孩子送过来上学。

    到底是什么促成了这样“天差地别”的变化?初冬时节,记者来到重庆市万州区白羊镇鱼泉初中一探究竟。

    农村乡镇面临“中学困境”

    户籍人口超过5万人的白羊镇,是一个离万州城区1小时车程的山区乡镇。建校近80年的鱼泉初中,是全镇唯一的初级中学,鼎盛时期在校学生超过3500人。像许多农村中学一样,鱼泉初中这些年也面临着教师和生源流失的问题。

    “还是‘人往高处走’。”到鱼泉初中已经13年的英语老师赵静说,这些年学校确实也在发展,但与城区“好学校”的差距还是越来越大。与硬件方面的差距相比,她更在乎的是“软件”。“一个乡镇就这么一所学校,很容易成为‘信息孤岛’。”赵静每次备课都希望多参考一些资料,在鱼泉初中能找到的资料太少,只能请那些在城区当老师的大学同学帮忙。“总是找同学要教学资料,多少还是有点伤面子,直接‘躺平’又怕耽误这里的孩子。”

    1995年到鱼泉初中的数学老师胡仁军,讲课很受同学欢迎。但像赵静一样,胡仁军也有很强的危机感:“学习交流少,观念更新慢,不熟悉现代化教学,主要还是吃老本。”身边的同事一个个“人往高处走”,坚持留下来的教师还承受着另一种压力。“大家认为真正有水平有本事的都走了,对学校的认可度下降,对学校老师的评价也变了。”胡仁军认为,这种无形的压力,也加速了“人往高处走”。

    万州中学党委书记、校长程素芳,初中就毕业于鱼泉初中。万州中学是重庆市的重点中学,这些年程素芳不断加强两校间的结对帮扶,但似乎无法改变鱼泉初中“走下坡路”。“一个5万多人的乡镇,如果连一所初中都保不住,农村家庭的教育负担会明显加重,对乡镇的发展也有影响。”程素芳说。

    优质校主导区域教育“城乡一体化”

    要留住学校,就要留住生源;要留住生源,就要办好学校。怎样才能让鱼泉中学“止跌回升”?经过多方论证,万州中学从今年3月开始全面托管鱼泉初中,鱼泉初中成为万州中学集团化办学的一部分。

    跟“结对帮扶”不同,这是由万州中学主导的两校“城乡一体化”。“以前搞结对帮扶,我们只是定期派老师到鱼泉‘传帮带’。现在鱼泉是我们的一个校区,无论是校风校训等文化建设,还是师资队伍、软硬件建设和教学管理,都要逐渐实现‘一体化’。”程素芳说。

    万州中学在所有校区同步推进青蓝工程、领雁工程、砺金工程和支教工程,跨校区开展师徒结对、新教师培训,利用名师工作室为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研学研讨机会,为一线教师搭建讲学、游学、访学平台,激励引领教师“成名成家”。

    “《花生成长记》课堂设计环环相扣,对劳动者的赞美真情流露,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启示水到渠成。”5月12日,来自鱼泉初中的于红莲教师,站上了万州中学集团首届班会课观摩比赛的领奖台。听到专家点评,于红莲格外激动:“好多年没走出校门了,没想到托管才两个月就能有这样的机会。”

    接到观摩比赛通知后,于红莲根本没准备报名,“不敢参加,怕丢脸”。校长龙绍华一边游说她参赛,一边组织团队共同“磨课”:龙绍华负责指导普通话和课堂上的角色转换,屈盛杰老师开始制作课件,胡人军老师仔细准备教具,副校长魏光祥组织德育教师评估课堂效果……“以前都是单打独斗,从这次《花生成长记》参赛,可以感受到学校的变化。”于红莲说。

    建“农家门口好学校”搭“农村师生大舞台”

    龙绍华和屈盛杰等12名骨干教师,是万州中学根据鱼泉初中的教师结构,在本部经过层层选拔后委派到鱼泉初中的。胡人军最先感受到的不同,是这12名“外来者”的作息时间。他们几乎每天早上6点以前到校,晚上11点以后离校。无论是教学还是管理,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反复“磨”。

    赵静现在能随时进入万州中学的教学资源库了,她还被邀请到万州中学本部举办讲座,分享乡村中学英语教学的特点和体会。为了保证课堂效果,赵静以前自己购买了扩音和播放设备。程素芳和龙绍华来听她的课后不久,学校就给他们统一配备了“小蜜蜂”。万州中学还为所有同学统一办理了校园卡,为所有教师统一办理了停车卡。本部的图书馆、展览馆、资料室和食堂,面向所有校区的师生开放。

    万州中学托管鱼泉初中时,冯洁正在鱼泉读初三。从那时起,他们每周都有机会和本部初三的同学一起学习,高中也如愿考入了万州中学。今年进入初三的钱红霞,原计划小学毕业后就“进城”,后来因为家里两位老人接连生病,只能留在鱼泉读初中。“听到万州中学托管的消息后,我们家的人都激动了好多天。”这个“做梦也不敢那么想”的变化,让钱红霞觉得自己离“中考梦想”更近了。

    汪承炫从小对播音主持很着迷,全家人都准备让他小学毕业后进城“寻找更大的舞台”。听说万州中学要托管鱼泉初中,才决定让他留在镇里读书。让汪承炫特别开心的是,鱼泉新开设的15个学生社团中,正好有一个播音主持社团,还请了大学播音主持专业的辅导教师。在社团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汪承炫这学期还进入了万州区中小学生演讲比赛的决赛。“周末我经常去万州中学的科技馆和体育馆参加活动,我们现在拥有一样的舞台。”汪承炫说。

    “与‘以强带弱’相比,集团化办学能够更充分地实现各教育集团内部的优质资源共享,推动区域内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基础教育各学段有机衔接。”万州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王智勇说,万州正逐步在全区推广集团化办学,建好农家门口的优质学校,搭好农村师生的成长平台。

    2022-12-22
  • 创造和谐有序网课环境

    近日,河南省新郑市某中学的刘老师上网课后在家中不幸去世。据其家属提供的视频和图片显示,刘老师在给学生上网课时,网课遭到陌生人闯入。闯入者故意播放刺耳音乐,发布种种不堪入耳的侮辱话语,干扰课堂秩序。该事件发生后,“网课爆破”现象引发广泛关注。

    所谓“网课爆破”,又称网课入侵,是指网课入侵者通过非法或不正当途径获取网课会议号和密码后,有组织地侵入在线课堂,通过发布非法或不良信息等方式强行霸屏、刷屏,甚至辱骂师生,恶意扰乱教学秩序的行为。网课入侵者又被称为“爆破手”。

    网课爆破手多为未成年人,其获取网课会议号和密码的方式,通常是网课学生泄露,也可能是通过黑客技术非法获取。通过发布非法或不良信息,例如随意开麦说话、发布不当文字、播放音视频霸屏刷屏等方式辱骂师生,扰乱课堂秩序。爆破网课的动机可能是“找乐子”“恶作剧”,也有可能是为了牟利,甚至涉及有预谋、有组织、有策划的黑色产业链。

    不管网课爆破手的目的、动机、手段如何,其客观上造成了实际损害后果,属于违法行为。一是严重扰乱了学校的正常课堂秩序,破坏了教学环境,干扰了教学过程,助长网络暴力;二是侵害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学生的正常学习进程被迫中断或终止;三是损害了师生的正当权益,侵害师生的名誉权和身心健康。

    疫情当前,网课是保障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手段。一般来讲,对于“网课爆破”行为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治理。

    第一,从技术上讲,网课实际是通过技术手段搭建的虚拟课堂,通过技术手段解决网课中的问题,往往事半功倍。网课会议软件可以提供多种课前、课中的权限设置方式,以保障在线课堂的安全性和老师的教学需要。例如,在发起网课时,设置会议密码、开启等候室,防止其他人误入课堂,关闭“允许成员在主持人进会前加入会议”功能;预定特邀会议,仅会议预定者邀请的好友或群成员可加入该会议,会议链接转发无效;在预定会议时,开启报名模式,将手机号、姓名设为必填项,并设置“发送验证码以验证手机是否真实”,通过审核后方可入会;设置共享屏幕权限为“仅主持人可共享”,关闭“允许其他成员添加互动批注”,保证课堂演示的秩序;开启“锁定会议”,发现有误入会议的人时,将其“移出会议”,设置“不允许用户再次加入会议”;关闭“允许成员自我解除静音”,关闭自由聊天,以防止学生打乱授课节奏,等等。

    第二,从法律上讲,我国教育法规定,国家保护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有权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寻衅滋事,扰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秩序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网络安全法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使用网络应当遵守宪法法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不得危害网络安全,不得利用网络从事宣扬民族仇恨、民族歧视,传播暴力、淫秽色情信息,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扰乱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以及侵害他人名誉、隐私、知识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等活动。具体来说,应根据“网课爆破”行为的不同表现形态,分别适用不同的法律。例如,根据刑法,实施“网课爆破”行为,恶意干扰网络课堂秩序,可能构成寻衅滋事罪;公然对师生进行侮辱、诽谤,贬低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侮辱罪、诽谤罪;在网课上播放淫秽色情视频的,可能涉嫌传播淫秽物品罪。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因“网课爆破”行为而受到侵害的,受害人可以提起侵权之诉,追究行为人的民事责任。

    第三,从教育上讲,当前实施“网课爆破”行为的多为未成年人,主要出于厌学、恶作剧等动机。因此,应坚持教育为主、惩戒为辅的方式,合理处理“网课爆破”行为。学校应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提高师生网络安全意识,引导文明使用网络。家长也要加强对子女网络使用的教育和看管,共同创造和谐、有序的网课环境。

    当然,对于“网课爆破”行为的治理,很难仅仅通过某一种手段就能实现,而是要坚持综合治理。要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网课爆破”行为作为一种新型网络现象,有其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成因,坚持综合治理,可以有效弥补技术手段的有限性、法律手段的刚性以及教育手段的软约束性的不足,应通过领导管理、正能量传播、内容管控、社会协同、网络法治、技术治网等综合治理手段,实现清朗网络空间。

    2022-12-21
  • 温台青年线上共学“电商经”

    “带货直播间的专业搭建和运营”“直播的高阶运营秘籍”“TikTok新手起号技巧”……五花八门的课程,干货满满的内容,让隔着屏幕聆听讲解的台湾学生们感到充实、过瘾,直呼“很有收获!”

    为期3个半月的“瓯越缘两岸情”第三届浙台青年直播电商培训交流活动近日在浙江温州瑞安和台湾两地圆满结束。本次培训通过直播连线的方式在温台两地同时开班,共安排32门课程,每周授课4次。来自大陆直播电商领域的专家导师,讲授了短视频电商、直播电商、跨境电商、TikTok系列等领域的直播电商理论知识及实操技能。300多名温台青年一起“云端”听课,共学“电商经”。

    “在台湾,虽然讲授电商应用的课程有很多,但一般都比较分散、内容零碎。此次的电商培训课程系统性强、内容完整,兼具理论性与实用性。”负责组织本次培训的台湾方面负责人、中华新媒体交流协会理事长杨蕙瑛认为,相信台湾学员们在接受过完整的学习之后,都会具备基本的电商直播能力。

    “经过这么多年发展,大陆的直播电商运营已经非常成熟,很多经验值得台湾借鉴。”台湾学员王凤英说,在课程学习中她发现,大陆的很多直播主或企业已经能熟练运用大数据分析、深挖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细化产业链服务等方式,帮助自己运营布局,抢占市场一席之地。她表示,自己会认真消化课程内容,将这些要点和经验尽可能地转化到实际应用之中。

    另一位参与学习的台青黄勇胜表示,作为企业主,他不仅希望自己能够熟练掌握课程培训的内容,更希望把这些知识分享给员工,让整个团队能够在直播电商的运营中游刃有余,为企业发展助力。“大陆尤其是浙江数字经济发达,电商直播氛围浓厚。我希望我们企业可以和浙江的电商企业加强合作,共享互联网发展和消费模式变革带来的机遇。”

    “参加这次培训我不仅学到了直播电商方面的知识,同时也交到了台湾朋友。大家除了交流课程学习心得,还会分享两岸的娱乐影视、美食美景等话题。”来自瑞安的李同学说,期待将来能有机会和线上认识的台湾朋友见面互动,特别是有朝一日能到宝岛台湾去走走看看。

    瑞安海峡青年创业创新服务中心主任张维仁受访时说,希望通过本次活动,两岸青年能深入交流、相互学习,在直播电商领域的新舞台上共同成长、互助共赢,用实际行动推动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温州与台湾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脉相融。近年来,温州积极推动两岸交流互动,先后举办了多类活动促进两岸青年交流合作,并出台了多项政策,吸引台湾同胞来温州创业就业。

    2022-12-21
  • 使命光荣 任务艰巨

    作为一名刚踏入高校工作的青年教师,我深刻感受到党和国家对教育、科技的高度重视,也深刻认识到作为高校科研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和艰巨任务。

    今年7月,我从位于北京的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毕业,怀着忐忑和憧憬,第一次来到甘肃兰州。这次旅行的目的是实地考察国内几所高校,以便选择其中一所入职,第一站便是兰州大学。尽管晚上10点多才到酒店,学院领导仍然非常热情地带我去参观实验室,深情讲述科研团队的发展历史和未来规划,我们畅谈到12点多才结束。躺在酒店的床上,我久久不能入睡,做出了人生中最重大的决定:我要留在兰州,加入建设西部、发展西部的大军中。

    我所在的动物医学与生物安全学院是兰州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着眼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展开强强联合的成果。学院着力在动物医学和生物安全两大学科领域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致力于在生物安全、动物医药、动物养殖等领域和行业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

    我的研究方向是结构生物学,简而言之就是利用结构生物学技术和手段,研究重要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疫情期间,结构生物学家攻坚克难,为新冠疫苗研发、抗病毒药物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是从那时起,我深刻意识到自己研究方向的重大意义。未来,我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思考如何将结构生物学与病原致病及免疫机制研究、宿主抗病机制及抗病育种研究、新型疫苗与诊断技术创新研究等方向相结合,为重要动物疫病、人畜共患病防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作为高校青年教师,我们要始终牢记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和艰巨任务,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自己的贡献。

    2022-12-20

  • 首 页  上一页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